時間:2023-02-27 11:2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種植生物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毋庸置疑,中國農業發展由來已久,農業發展情況更是關乎國家與人民的福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的發展以不斷朝著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前進。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上的廣泛運用,使得農作物在產量和品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由此,帶動了農業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就需要不斷地把生物技術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運用于農業種植生產中。
1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種植的實際意義
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種植的發展進程,生物技術正不斷地廣泛應用于作物生產種植當中。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提升農作物的品質,滿足市場供應需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當下的生物技術的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合理的應用會導致環境破壞,不利于農業的科學發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農業發展的現代化與科學化是當下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兼顧現代科技與綠色發展的結合,積極地學習借鑒西方的科技成果與實踐經驗,并綜合考慮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狀況,科學合理的促進農業的長足發展,從而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助力[1]。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種植方面的貢獻主要包括提高產量、提升品質、預防病蟲害3個方面。提高產量方面,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在糧食供應方面一直以來都是與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技術在我國還未發展開來的時期,糧食問題一直以來就是阻礙我國全方面發展的巨大障礙,直到雜交水稻的發明,我國的糧食問題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糧食產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礎性的保障。提升品質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開始重視產品自身的品質問題。尤其是在當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階段,糧食的質量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預防病蟲害方面,病蟲害等自然災害一直以來是困擾農業生產的頭號問題之一,然而,有效運用生物技術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農作物的成活率,較好的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2探究當下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路徑
2.1生物技術中在農業種植方面應用最廣的便是轉基因技術
當下轉基因技術毫無疑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諸多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取出優良的農作物基因,轉移至缺乏此基因的農作物之中,這種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但是隨著進一步的發展研究,有部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對此技術產生質疑,認為這種技術從長遠來說會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然而,根據近年來的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我國并未發現該技術的危害之處。面對這種質疑之聲,應該進一步對這種生物技術進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轉基因技術。
2.2農藥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但是于此同時農藥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隨著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綠色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忽視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在這方面,廣泛開發生物農藥可以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生物農藥把生物自身的新陳代謝與農藥相結合,極大地減小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又能很好的做到預防病蟲害[3]。但是,這種新興的生物技術目前也有一定的問題,由于制作成本過高,影響了生物農藥的廣泛運用,所以,生物科學家們還需要不斷研究,進一步把該技術完善成熟,最終將這些新型科研成果應用在農業發展中來。
3結語
生物技術的運用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通過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物農藥技術、雜交技術等實現了農業的長足發展。然而,在農作物的種植生產中新問題也層出不窮,這需要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研究,發展生物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化。
參考文獻
[1]陳繼俠.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5(9):122-123.
[2]嚴昕輝.淺析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4(17):39-40.
關鍵詞:生物技術;農業種植;推廣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1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何將生物技術合理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種植當中,以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受到了業內很多人士的關注,下面就從生物技術當中的轉基因技術、組織培養技術以及利用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等三個方面簡要探討一下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是如何進行推廣以及應用的。
1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
目前,我國的轉基因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轉基因技術利用人為的因素,將DNA在生物體外剪切,之后再拼接,從而使基因得以重新組合,在對基因進行重新組合后,將得到的新的基因導入至生物體中。轉基因技術能夠根據工作人員的需要,提取出符合要求的基因[1]。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利用轉基因技術的過程中,要對多細胞的生物進行仔細而嚴格的檢測,在具體的檢測過程中,首先要把生物體內的細胞進行單獨的培養,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這些單獨的細胞轉變成一個個完整的個體,再進行檢測,檢測應不應該對這些完整的個體攝入目的基因,如果攝入了目的基因,檢測攝入基因的個體有無變化,如果發生了變化,那么就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和研究。
將轉基因技術推廣并應用到農業種植的過程中,能夠使農作物的產量及其質量大大地提高,這一技術主要是通過將一種優良的農作物基因,轉移至與之毫無關聯的農作物當中,從而實現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提高[2]。我國農業種植中應用的較為普遍的轉基因有蘇云金桿菌抗蟲基因、種子貯藏蛋白基因以及植物抗病基因等等,轉基因技術已經在我國有了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植物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雜交育種技術作為轉基因技術的一種,操作方法簡單,更容易被掌握,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廣,我國的雜交水稻就是充分利用了雜交育種技術,通過合理的使用雜交育種技術,使農業種植更加容易,從而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2 組織培養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
組織培養技術具體點來說,就是以全能性的細胞為前提,利用人工誘導的方式,使農作物組織可以在無菌的情況下發育成為完整的植株的一種技術,將組織培養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對于提高農作物的繁殖速度,培養出優質的農作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組織培養技術還可以防止病毒對農作物的傷害,利用該技術培養出的農作物更加的經濟環保[3]。在具體的實施組織培養技術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作用于農作物中的溫度、光照以及濕度等的條件,使溫度、光照以及濕度都保持在最佳的狀態,同時也要特別注意pH值、滲透壓等的化學條件。在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的過程中,會激活農作物組織中的多酚氧化酶,進而使農作物發生褐變,如果沒有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褐變現象進行處理,會對所接種外植體的培養帶來嚴重的影響,所以,當發現農作物發生褐變時,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在對農作物組織的初代培養時,通常采用誘導或者是分化培養基,從而培養出無菌的材料以及無性繁殖系統。
3 利用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
與傳統的利用化學方式制作農藥不同,利用生物技術制作農藥,主要是將生物的新陳代謝的產物當作農藥制品的成分[4]。利用生物技術所制作的農藥,不僅環保、使用效果好,而且能夠使農作物的耐藥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推動農業的發展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農藥的成分是從生物的組織中提取出來的,所以生物農藥的產量較少,價格也比較貴,而微生物又因其易于控制、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到了重視,據有關資料表明,將生物合成的相應的藥物成分的基因移植到微生物的細胞當中,可以有效地解決生物農藥產量低、價格昂貴的問題,比如用于防止過敏的轉基因大豆等,所以,將生物技術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種植當中,利用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生物技術中的轉基因技術、組織培養技術合理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并且利用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總產量,改善我國農業種植的環境,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桑彥軍.淺析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及其作用[J].甘肅農業,2014,(15):72-72,74.
[2] 徐福興,彭小鳳,占秋菊等.解析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與應用[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4,(11):70-70.
關鍵詞:農業科技化;應用現狀;重要意義;農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S1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17
毋庸置疑,中國農業發展由來已久,農業發展情況更是關乎國家與人民的福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的發展以不斷朝著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前進。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上的廣泛運用,使得農作物在產量和品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由此,帶動了農業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就需要不斷地把生物技術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運用于農業種植生產中。
1 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種植的實際意義
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種植的發展進程,生物技術正不斷地廣泛應用于作物生產種植當中。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提升農作物的品質,滿足市場供應需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當下的生物技術的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合理的應用會導致環境破壞,不利于農業的科學發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農業發展的現代化與科學化是當下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兼顧現代科技與綠色發展的結合,積極地學習借鑒西方的科技成果與實踐經驗,并綜合考慮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狀況,科學合理的促進農業的長足發展,從而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助力[1]。
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種植方面的貢獻主要包括提高產量、提升品質、預防病蟲害3個方面。提高產量方面,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在糧食供應方面一直以來都是與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技術在我國還未發展開來的時期,糧食問題一直以來就是阻礙我國全方面發展的巨大障礙,直到雜交水稻的發明,我國的糧食問題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糧食產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礎性的保障。提升品質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開始重視產品自身的品質問題。尤其是在當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階段,糧食的質量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預防病蟲害方面,病蟲害等自然災害一直以來是困擾農業生產的頭號問題之一,然而,有效運用生物技術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農作物的成活率,較好的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2 探究當下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路徑
2.1 生物技術中在農業種植方面應用最廣的便是轉基因技術
當下轉基因技術毫無疑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諸多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取出優良的農作物基因,轉移至缺乏此基因的農作物之中,這種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但是隨著進一步的發展研究,有部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對此技術產生質疑,認為這種技術從長遠來說會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然而,根據近年來的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我國并未發現該技術的危害之處。面對這種質疑之聲,應該進一步對這種生物技術進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轉基因技術。
2.2 農藥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但是于此同時農藥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隨著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綠色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忽視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在這方面,廣泛開發生物農藥可以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生物農藥把生物自身的新陳代謝與農藥相結合,極大地減小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又能很好的做到預防病蟲害[3]。但是,這種新興的生物技術目前也有一定的問題,由于制作成本過高,影響了生物農藥的廣泛運用,所以,生物科學家們還需要不斷研究,進一步把該技術完善成熟,最終將這些新型科研成果應用在農業發展中來。
3 結語
生物技術的運用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通過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物農藥技術、雜交技術等實現了農業的長足發展。然而,在農作物的種植生產中新問題也層出不窮,這需要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研究,發展生物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化。
參考文獻
[1]陳繼俠.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
2015(9):122-123.
[2]嚴昕輝.淺析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
2014(17):39-40.
關鍵詞:生物技術;果樹;種植
中圖分類號:S66;S1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33
生物技術是把科學當作基礎的技術,通過生物工程與體系的原理,完成生產生物制品與創新的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生物技術,被使用于諸多行業之中,我國也把生物技術運用于果樹種植工作中。對于傳統種植果樹而言,大多時間均依照營養繁殖的方法遺傳,通過引種和挑選優良種子,令果樹品質愈發提升??墒怯捎诠麡涞纳芷谂c自交會造成諸多不孕狀況,令育種工作舉步維艱。因此在種植果樹中引入現代生物技術,不但可令這些問題得以解決,還能使種植果樹工作有全新的途徑,從而有利于種植工作的進行。
1 生物技術的發展概述
1.1 生物技術的起源
生物技術還被稱作生物工程,現代生命學科屬于生物技術的根基,將其它基礎學科與生物學科的原理進行融合,透過一些較為先進的技術,把人類所需的產品進行生產,DNA重組技術則為現代生物技術的一個標志[1]。
1.2 生物技術的發展
在持續發展操作技術與基因理論中,現代生物技術逐步構成了生產力,而且被大量使用在實踐生活中。蛋白質工程在基因工程中極為關鍵,其在現代生物技術中十分重要。生物信息學是在高速發展的全球信息技術乃至創建通訊網絡后出現的,并得到不斷的完善,形成生物技術的研究體系。
2 生物技術在果樹種植上的應用
2.1 菌根生物技術的應用
菌根作為一種真菌,其與植物的根系構成了一個共生結合體。而外生菌根與VA菌根極為重要,菌根生物技術則應當令果樹的苗木完成菌根化,也就是在果樹苗木栽植前,透過預先接種菌的方式令其變成具有菌根的苗木。依照相應研究可以看出,菌根生物技術可以顯著提高果樹所具有的礦質營養與水分情況,透過內源激素的平衡與抗病性能的提高,從而加快果樹成長。
比如在對實生苗進行菌根化時(實生苗指的是從種子生長成果樹樹苗),實生苗執行菌根化的成功案例包含了杜梨、櫻桃、海棠、山桃等。在播種果樹的實生苗時,應當執行菌根消毒,將具有的病原真菌、細菌以及線蟲殺死,確保菌根發揮有效的作用。在接種時,工作人員可以將預先種在滅菌土內的2~4真葉幼苗給予接種,還能夠在接種物數過少的狀況下使用容器播種并進行接種菌根。
2.2 單倍體技術的應用
單倍體培養技術大量使用于果樹育種當中,單倍體技術對完成突變檢測與對抗性細胞挑選極為有利,顯著減少了果樹育種的時間,花藥培養屬于單倍體構成的重要途徑。并且,透過對植物卵細胞、助細胞等采取離體培養,則能夠分化為單倍體胚。
通過單倍體生物技術對4倍體的單核期花粉給予培養,成功培育出單倍體植株??墒菍Σ葺o予花藥培養時,因為較易被花藥培育環境與基因型影響,則會發生單倍體誘導頻率較低的狀況,并且草莓屬于4倍體,這些4倍體是通過單倍體自發加倍構成,也是由體細胞組織構成,@2者較難區分。所以在運用單倍體技術培育果樹時,則需加強構成方法的區分。
2.3 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
分子標記技術通過生物大分子,尤其是把核算多態性當作根基。分子標記技術具有極為正確、快速、靈敏度較高的特征,最明顯的優勢則為令多基因控制的繁瑣性被分析。隨著我國果樹種植的發展,檢驗DNA分子標記技術已經被大量使用,取得成功的果樹包含了荔枝、番木瓜、芒果、香蕉等。
因為諸多果樹在開花結果之前需要較長的幼年期,從而對果樹新基因的培育與選擇工作造成較大困擾,可是透過對某一優良性狀執行分子標記,從而在幼苗時期則能夠透過對其選擇,加快果樹的育種過程。比如番木瓜在育種時,工作人員可以運用微型探針對番木瓜的優良特征給予分子標記,且透過RAPD技術對番木瓜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優選品種的目的[2]。
3 生物技術應用對果樹種植的影響
微繁殖與基因轉化等技術均大量使用于果樹種植中。果樹種植相較于其他植物而言,不同之處則為果樹的選種、育種、施肥等極為重要。在果樹種植中使用生物技術,不但能夠預防病蟲害、培養出優質樹種,還可以提升產量,確保果樹營養的平衡性。因此對于果樹的種植而言,相應人員需在生物技術的使用中加大力度,依照實際狀況給予協調,以此令果樹的產量與成長具有保障。
4 結束語
生物技術在果樹中的運用愈發廣泛,從而對果樹全面發展給予有效的科學技術支撐。我國科學化生產持續進行,在果樹培養中愈發加大了投入力度,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極其良好。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黠@。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模化發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緬甸生物安全政策
根據2005年《緬甸農業生物技術》報告,目前在生物安全和轉基因食品或轉基因衍生食品的管理方面,緬甸還沒有相關的國家政策和指導方針。生物安全政策是一個能夠明確表述國家發展政策和配置優先權的法律,包括針對生物技術。緬甸已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生物安全框架協議,也承諾實施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并實行流通商品轉運過程中的ASEAN框架協議。然而,一些法律條文(例如殺蟲劑法、植物害蟲檢疫法和動物健康和發育法)也直接或間接與生物安全問題相關。目前,緬甸還沒有與種子相關的法律條文,緬甸農學院正在就林業、畜牧業和漁業起草相關的法律。盡管沒有相關轉基因食品商業化和很少的轉基因作物栽培方面所適用的規章制度,但是緬甸很有可能從鄰國(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進口種子(也可能是轉基因種子)[5]。
緬甸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
緬甸主要生物技術研究機構農業和灌溉部(MinistryofAgricultureandIrrigation,MOAI)下屬研究機構MOAI下屬研究中心有11個組織以及緬甸農業服務局(MyanmarAgricultureService,MAS)、農業研究局(DepartmentofAgriculturalResearch,DAR)和緬甸經濟作物開發公司(MyanmarIndustrialCropsDevelopmentEnterprise,MICDE)[6]。緬甸農業服務局(MAS)主要負責技術轉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與農業研究局(DAR)共同完成研究、開發和高品質種子分配方面工作。緬甸農業服務局生物技術實驗室主要致力于:分子鑒定、組織培養研究以及水稻、香蕉、蘭花和珊瑚樹單雙倍體的研發。DAR主要負責大田作物的研究,如水稻、玉米、小麥、油料作物、豆科作物、水果和蔬菜。它的主要任務是開發新的、改良的農作物品種,實現產量增加、品質提高和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并向農民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主要解決地區問題和滿足國家需要。只有通過MAS的農田檢驗、分配高品質種子、每年的審定,DAR才能向農民推廣研究成果。然而,它們取得的成果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DAR其他農作物部門和農作物生理研究部門共同的協助下,DAR的生物技術部正在致力于組織培養、單雙倍體的研究。通過組織培養和單雙倍體的方法改良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和甘蔗。2004年,通過組織培養的方法已獲得抗干旱的水稻品系。最近,緬甸經濟作物開發公司(MICDE)與緬甸棉花和家蠶公司、緬甸甘蔗公司、緬甸黃麻公司和緬甸作物公司進行了重組。雖然他們都在MICDE的統一管理下,但是他們也有自己各自的主攻方向。盡管這些公司進行各自的研究項目,但是與DAR進行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和設備的交流合作,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部下屬的科研中心在教育部的統一管理下,緬甸建立了許多科研中心,包括:新世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NewCenturyBio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NCBDC)、勃生大學生物技術實驗室、仰光大學和毛淡棉大學水產養殖研究中心和密支那大學微生物研究中心[7]。新世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NCBDC)成立于2003年5月,主要為公眾傳播生物技術的基本常識和理念,通過與政府和私人合作的方式開展研究活動,建立稀少、瀕臨滅絕和特有物種的保護區和苗圃,著手研究對于人類健康有益的項目,為后代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資源,在植物栽培領域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7]。勃生大學生物技術實驗室創建于2000年,主要研究生物肥料、生物防腐劑、微生物水產飼料、生物活性藥物成分等[7]。海洋生物局成立了最大的水產研究中心,毛淡棉大學和該研究中心合作致力于新鮮咸水蝦養殖、其他水產生物養殖和海藻培育。動物局、仰光大學也成立了水產研究中心,它主要關注于多種經濟魚類的育種。同時,它的業務范圍擴展至蝴蝶養育、觀賞魚養殖和新鮮魚飼料。它與政府組織及專業水產的私營養殖部門都有密切的合作[7]。密支那大學微生物研究中心由植物局建立,地處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它重點關注多種植物和動物生存的地區,例如多年生蘭花種子的培養、菠蘿的組織培養、克欽邦藥用植物和稀有物種的培育[7]??茖W與技術部(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MOST)下屬的科研單位科學與技術部(MOST)下屬的相關科研單位有仰光科技大學(YangonTechnologicalUniversity,YTU)和曼德勒科技大學(MandalayTechnologicalUniversity,MTU)的生物技術系。仰光科技大學(YTU)生物技術系成立于1998年,主要培養水產技術專業研究生,并從事利用當地土著植物治療動物瘧疾的研究。曼德勒大學是MOST管轄下的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之一,共設九個專業,分別是植物和農業生物技術、醫學生物技術、經濟生物技術、食品生物技術、水產生物技術、動物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主要目的是培養出大量高素質和杰出的生物技術人才,通過生物技術推動農村和城市發展,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來支持政府的工作。生物技術研究進展主要研究內容目前,緬甸主要的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有:香蕉、蘭花、草莓、番木瓜、火龍果、珊瑚樹、蘆薈、芒果、油棷和青蒿(用于抗瘧藥)[3]等植物組織培養、分子育種、多樣性和指紋圖譜的鑒定、緬甸水稻栽培種的遺傳多樣性、GMO食品的檢測和非GMO食品的認證、生物肥料的商業化、緬甸藥用植物的抗干擾片劑生產、海藻的生物能源利用、抗氧化劑的篩選、緬甸傳統草藥中的抗腫瘤和抗菌劑藥物/食物等。轉基因作物(Bt棉花的研究)自2001起,來源于印度的轉基因Bt棉花已在曼德勒研究機構中試驗種植4年了。試驗結果表明,緬甸的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宜Bt棉花的生長繁殖。2006年,采用轉基因技術、具有穩定抗蟲特性的長絨Bt棉花品系(Ngwechi6)是農業和灌溉部棉花和家蠶局(CottonandSericultureDepartment,CSD)里程碑式的成就[8,9]。2010年,緬甸正式成為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第5個轉基因棉花種植國家,同時,它也成為世界上第29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國家[10]?!癝liverSixth”(即“Ngwechi6”)是長絨Bt抗蟲棉品系,已有37.5萬農民種植了大約27萬hm2,占全緬甸棉花種植區的75%[10,11]。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潛在的危險和倫理上的擔憂一直處于激烈的討論中。因為對于人類健康和環境而言,我們不可能預測所有可能的后果。一些國家已經對農作物的基因進行了部分改良,并得到了相關權威部門的認可。目前在生物安全和轉基因食品或轉基因衍生食品的調控方面,緬甸還沒有相關的國家政策和指導方針。人才培養在緬甸,葉辛農業大學(Yezi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U)是唯一一個農業大學,與國家農業研究體系(NationalAgricultureResearchSystem,NARS)有密切關系。就推進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論文研究而言,這是和MOAI管理下DAR、MEDCE和MAS的合作體系。一些來自不同部門和公司的高素質人才對YAU進行游說,想與他們進行深入的合作[6],以強化生物技術領域(包括農業、藥物研發、發酵和工業生物技術)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培訓。就這一點而言,在MOST的管轄下,仰光科技大學(YTU)新近成立了生物技術系。自從1998年該系已經開始在生物技術領域管理一些項目[6]。在2001年,在伊落瓦底省的勃生大學建立了一個國家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并且與日本的國家技術和評估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合作研究DAR與國際組織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關系,例如與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IRRI)的水稻合作項目、與國際熱帶半干旱地區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CropsResearchInstitutefortheSemi-AridTropics,ICRISAT)的豆類和油料作物合作項目以及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MaizeandWheatImprovementCenter,CIMMYT)的玉米合作項目等,雙方之間可以實施連續的育種計劃[6]。MAS與日本筑波大學實驗室也進行了合作研究,其中包括短期、長期培訓(碩士和博士的培養),進行種質資源的收集等[12]。勃生大學生也與日本的國家技術和評估研究所有合作關系。MOST和日本芝浦工業大學[4]、遺傳資源所[7]、日本九州大學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12]之間也有一些合作研究。
關鍵詞:現代化技術;農業種植;應用研究
我國是農業大國,最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的發展背景之下,更多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被不斷應用到了農業種植活動當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發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廣大農業種植戶自身的農業種植熱情。隨著我國現代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在農業種植作業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促進了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
1重要性分析
現代化種植技術在我國農業種植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作物的綜合產量?,F階段,我國城市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走進了城市當中,農村勞動力開始逐漸減少。因此,想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就應該注意積極應用現代化技術,使得農業種植活動效率得到提升。此外,應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農業活動增收[1]。在對現代化技術進行應用時,可以讓農民掌握更多的種植方法以及種植原理,也使得農業種植活動的展開與時俱進,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提升了農業種植戶自身的經濟收入。
2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2.1光技術的應用
對于農作物來說,其生長不可能離開光合作用,因此,光技術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作物的生長品質。將農作物種植在大棚中之后,應該科學設置人工光照,要對人工光照的強度進行準確調節,從而使作物生長的光照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此外,借助光技術還可以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這樣一來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提升了農作物的綠色環保程度,使得農業生產活動的展開更加經濟環保。
2.2生物技術的應用
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自身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很多生物技術被應用到了農業種植活動當中,主要包括無菌培養以及轉基因技術等,這些技術手段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使得農作物的生長品質得到了保證[2]。目前已實現農作物的無菌環境人工培養,可以對種植的發育狀態進行更加準確的判斷,這樣也提升了幼苗的綜合成活率,實現了對農作物生長狀態的動態調節,預防幼苗枯死。通過生物技術的應用還可以使農業作業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將生物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中時,也應該注意與農作物生長的實際規律相符合,在對此項技術進行應用的時候要反復進行試驗,從而對技術特性有準確把握,這樣才能夠保證其在農業種植活動中發揮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