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1: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入學教育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何為大學生入學教育?有的學者認為,高校大學生的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指新生入學后,高校依據培養目標和大學特點,針對學生在政治、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和要求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還有的學者認為,大學生入學教育是指大學對新生進行的適應大學環境系列教育的總稱,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即學習適應教育、生活適應教育和心理適應教育。而目前國外的大學生入學教育則普遍被描述和概括為幫助新生從中學生過渡到大學生以及在大學成功學習的策略、戰略、課程和服務等。[1]筆者認為,大學生入學教育是指高校根據大學新生的特點、大學生的成長需求、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培養的要求,在大學第一學年開展的一系列學生教育和管理活動,它既是大學的適應教育,也是大學的開端教育,更是未來一生的基調教育。工學是我國大學最大的學科,只有針對工科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做好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使工科大學生們明確目標、端正態度,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才能幫助他們打牢專業基礎,積極投身實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國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起步較晚,在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和成長引導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在內容、形式、實踐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規范、完善、優化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增強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成為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大都集中于開學的頭兩個月,通過軍事訓練、集中講授、提問解答、團會班會等方式對大一新生開展校史校情、校紀校規、專業課程、學習紀律、環境適應、安全穩定等內容的教育,對新生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沒有很好的與工科大學生的實際特點相結合,教育目標不明晰,教育手段較單一,教育者范圍較窄等原因,導致入學教育的實際效果不甚理想,沒有對工科大學生大學的開端起到應有的引領作用。以江蘇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的《入學教育效果評價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8%的學生對入學教育非常滿意,32%認為滿意,56%對入學教育不滿意,認為入學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認為入學教育與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超過80%的學生認為入學教育的內容過于單調,缺乏針對性,僅限于規章制度的學習、專業介紹、學籍管理等,入學教育的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對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的學習的具體指導;57%的學生認為,在入學教育期間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班主任和輔導員。[2]
二、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實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重過程輕結果,目標不明確
許多高校對入學教育的目標缺乏深入的思考,僅僅將其當做大學的適應教育,缺乏對學生整個大學學習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入學教育只是簡單復制現有模式,看似大張旗鼓,實際上只是片面強調入學教育的效果而忽視了入學教育對大學生的長期效應。
(二)形式內容較單調,缺乏啟發性
當前高校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校史校情、校紀校規、專業與課程介紹、大學生活適應、心理狀況排查等,形式主要為軍事訓練、集中講授、會后問答等,入學教育的內容除了專業介紹外,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灌輸,缺乏啟發性,不能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效果不理想。
(三)未能體現工科學生特質,缺乏針對性和導向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開展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未對教育對象開展充分調研與分析,不同學科的入學教育都大同小異,出現教育對象泛化現象,學科區分不明顯,沒有針對性,導致入學教育僅僅是傳遞教育者“一廂情愿”的內容,而不是大學新生喜聞樂見和熱切需求的內容。特別是針對工科生學業壓力大、家庭情況相對困難、思維相對不夠活躍等特點,入學教育中基本沒有體現。
(四)實施者較單一,未實現全員育人
在大多數高校,入學教育僅僅被認為是學生工作的一部分,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學生家庭未發揮相應作用。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師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對工科專業來說,教師能更好地將專業知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結合起來。工科大學生入校后,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如果能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配合,入學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五)持續時間較短暫,系統不嚴謹
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入學教育主要集中于開學后的頭兩個月,入學教育以點狀分散于各個時間段,沒有形成嚴謹的入學教育系統;入學教育與之后的大學教育的銜接不夠,導致入學教育對大學生活、職業生涯的影響甚微。
三、提高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把握90后工科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探索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規律
工科大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任務更重,想象力、活躍度和發散性相對較弱,男女比例較不平衡,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相對欠缺,家庭貧困學生的比例較大。這些都是工科大學生的特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90后的工科大學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如思維越來越活躍、綜合素質越來越高、家庭條件越來越好等。因此,只有把握好90后工科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開展愛國主義、思想道德、大學適應、思維創新、自強自立、安全意識、人際交往、基本禮儀、性別觀念、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入學教育,探索并掌握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內在規律,才能保證入學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明確入學教育目標,做好入學教育規劃
目標是入學教育的方向和動力,只有明確入學教育的目標,才能科學合理地設計入學教育的模式、內容、形式等,做到過程、結果兩手抓,既保證了過程的精彩,又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相對于其他各類教育活動而言,入學教育這種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指向學生某一方面素質的養成”,[3]也不僅是幫助大學生們了解大學情況、掌握相關知識、適應大學生活,而應是幫助工科大學生全身心融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明確大學四年甚至整個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并為之儲備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素質。換句話說,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目標就是喚醒學生的內心,幫助其自覺、自由、自信地發展和成長。正如作家秦文君所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以此為目標,做好入學教育的具體實施規劃,進而改革入學教育的內容與體系,讓入學教育能夠幫助工科大學生自覺、自由、自信地發展。
(三)豐富內容,健全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課程體系
一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入學教育的首要內容,特別是對于政治敏感性相對較弱的工科大學生來說,理想信念教育顯得更為重要。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集中講授等方式開展,理論性較強、互動性缺乏,效果不甚理想。新時期工科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應該與民族歷史、時事政治、校史校情、大學生的專業、大學生的未來夢想等相結合,增加大學生的體驗和互動,發揮大學生自身的能動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實現寓教于樂,讓大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受到教育。二要重視專業認知教育。專業認知教育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的前提,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中的專業認知教育應包括專業入門教育、職業規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入門教育中,由教育者對教育對象進行專業介紹,并通過參觀、實踐的方式了解學習專業的目的和用途,使新生們對所學專業有總體的認識。職業規劃教育則幫助大學生們做好職業定位,一步步明確未來發展路徑。職業道德教育則應通過觀摩、體驗、警示等方式,使大學生嚴格遵守道德準則,自覺擔負社會道德責任與義務。[4]三要重視行為規范教育。行為規范教育首先便是法治意識教育和規范意識教育。當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還不夠,大多停留在感性層面。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案例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很多大學生在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也說明了黨和國家對法治的重視。在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中,應加入法治意識教育,通過集中講授、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方式培養工科大學生的法治意識、規則意識。校紀校規教育是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保證校紀校規教育內容的前提下,拓展載體、豐富形式,除講授、考試等方式外,增加游戲、競賽、案例分析、情景演繹等形式,幫助學生實現活學活用,保證校紀校規教育的效果。入學教育中還應加強大學生的禮儀教育。大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應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隨地吐痰、粗話臟話、課桌文化、廁所文化等不文明現象。因此,在入學教育中,教育者應對大學生開展禮儀教育,結合國防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生活引導等工作,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使大學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約束自己的言行。新形勢下,基于工科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還要引導大學生們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社會態度和愛國方式。四要重視身心健康教育。通過制定制度、軍事訓練、體育活動、發動倡導等方式督促大學生們勤于鍛煉,響應團中央的“三走”活動號召,引導工科大學生們練就強健體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則通過團體輔導員、談話談心、舉辦活動等方式引導工科大學生學會合理釋壓,保持積極、樂觀。對于入學心理普查中發現并需重點關注的學生,要建立檔案,長期跟蹤,及時干預。五是要開展自強自立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工科大學生更為內向、簡單,家庭經濟困難的比例較大,因此,在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中應加入自強自立教育的內容,引導工科大學生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勵志奮斗,順利在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實現中學向大學的過渡。在自強自立教育中,可以樹立自強自立的典型,形成示范,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營造自強自立、腳踏實地、對自己負責的積極氛圍。
(四)改革入學教育模式,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在入學教育中,一方面要依靠輔導員、班級導師、學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調動廣大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將入學教育與教學工作相結合。[5]身處管理崗位和服務崗位的教職工,同樣肩負育人職責,把日常管理與教育引導學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家庭在入學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與配合。建立政工干部、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學生干部、高年級學生、學生家長“六位一體”的全員育人體系。入學教育不應僅限于開學后的兩個月,而應持續整個大學一年級,分階段按任務進行,并與隨后的大學教育相銜接,使工科大學生的入學教育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建立大一整學年全過程育人體系。入學教育還可以引入選課機制,將其設定為必修課程,計入工作量,加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性。在入學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規范教育、黨團組織建設、學生事務管理與服務等內容,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6]
(五)在入學教育中引入考核機制,保障教育收獲實效
首先,應設定入學教育的目標和標準;其次,要將入學教育的效果量化,教育對象的評價作為考核指標,可通過問卷、評分、后期追蹤等方式,評估入學教育的效果;最后,還要及時對考核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制定改進方案,督促實施落實,保證入學教育真正收獲實效。
四、結語
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要正視目前我國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把握入學教育對象特點,找準突破點,采取措施,重視反饋,使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落到實處、凸顯成效,更好地服務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陰琰.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價值[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5).
[2]姜宇,曲云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效果評價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6).
[3]魏丹.新生入學教育的價值功能和實踐探索[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7,(2).
[4]徐國峰,潘俊波.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劉鍇棟.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
【關鍵詞】大學新生;新生特點;入學教育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盡快完成從高中生活到大學生活的過渡,熟悉學校里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白當代大學生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從而幫助和引導大學新生在其大學生涯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努力充實、提高和完善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1]。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是大學新生進入大學之后的第一堂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環,更是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應當在與大學新生自身特點緊密結合和對當前高校實行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的基礎上,合理的進行統籌安排,從而提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質量[2]。作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針對當前形勢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以下探討:
1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
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主要分為:校史校情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學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學習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國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體觀念教育和誠信感恩教育10個板塊組成。
1.1校史校情教育
開展校史校情教育,使大學新生了解學校的歷史、發展和進步,促使大學新生對學校產生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1.2校規校紀教育
開展校規校紀教育,使大學新生明確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嚴格要求自己。
1.3學生安全教育
開展學生安全教育,針對學校及周圍復雜的社會環境,提高大學新生的安全意識和警惕性,謹防盜竊、傳銷、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對大學新生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失。
1.4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作為大學生健康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大學新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主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大學新生進行講授和疏導。
1.5專業學習教育
開展專業學習教育,舉行師生專業交流會,專家、校友報告會,使大學新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研究目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有所認識和了解;聘請專業教師擔任大學新生班主任,幫助大學新生早日掌握大學課程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1.6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針對大學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可以組織到相關公司參觀實習,提前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和所需素質,幫助其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和就業前期的準備工作。
1.7國防教育
開展國防教育,通過開展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培養大學新生具備良好的組織紀律觀念和生活習慣。
1.8理想信念教育
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新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新生找到其大學生涯的目標和動力。
1.9集體觀念教育
開展集體觀念和誠信感恩教育,培養大學新生確立健康的集體觀念,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依賴性強、適應環境能力較差的大學新生盡快的融入到新的集體生活之中,形成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10誠信感恩教育
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培養大學新生誠實守信、懂得感恩的寶貴品德,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做到誠信待人、樂于助人、富有愛心,從而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能力。
2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形式
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從學校的全局出發,整體部署,考慮長遠,整合利用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各學院的優勢;還應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貫穿大學新生入學的第一年,而不是只在開學后的一到兩個星期集中開展,并且做到及時總結經驗,與時俱進;更應與大學新生的自身特點相結合,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不能只流于表面,而應當深入的、細致的針對不同類型的大學新生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教育和輔導,做到由點及面,點面結合,不斷加強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針對性??傊?,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必須針對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做好規劃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對大學新生進行引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促進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途徑,作為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需要全體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長期不懈的思考、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邱榮斌,彭華.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特點及其對策探討[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學,2006,(1):64-66.
一、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環境適應性教育
大學環境是指大學生生活、學習和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客觀經濟條件,按功能具體分為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娛樂環境。大學新生面臨從高中向大學過渡的特殊轉變,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氣候環境等要逐一適應,據調查,大部分學生對氣候變化和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也是大學新生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學習環境主要指大學新生有新的任課教師、新的同學、新的教學設施等的差異對大學新生在學習方面產生的深遠影響。生活環境變化是指大學生所處的高校環境的變化,具體包括遠離父母、獨立自主、活動空間和時間方面的變化。娛樂環境是指大學的生活豐富多彩,涵蓋各種學生社團、體育設施、共同愛好的朋友或同學等。
(二)心理適應性教育
大學生心理適應性教育主要是做好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大學新生遇到的心理不適應問題主要是由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等變化間接引起的心理不適應變化。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和優勢弱化的落差會加劇大學新生心理的不適應感。在心理適應性教育中,學校舉辦的大型心理健康課程、團體輔導等偏重理論知識,教育時間集中在一小段時間內,大學新生難以消化和學習,不免加重心里負擔。因為國內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認為最需要的自我心理調適技巧缺乏專門的輔導,因此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性教育則沒有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三)學習適應性教育
學習作為學生的第一要務,歷來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比較關注的話題。高中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形式單一,書山題海、責無旁貸,高考作為唯一的目標,大家不敢有絲毫懈怠。而大學的學習則更多的體現在學習的自覺性、知識的廣博性和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因此對于新生來說,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尤為重要。進入大學之初,大部分學生處于同一水平線。然而由于目標定位的不同和學習能力的改變,便出現明顯的差異化現象。少部分同學追求的“60分萬歲”,導致平時逃課、沉迷網絡游戲現象明顯,最終導致學業吃緊,畢業一再延期。學霸一直奉行的“我有績點4.0”,在專業化發展上目標明確,學習成績優異,但各方面依然均衡發展,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上述現象無不與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教育息息相關,因此學習適應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人際關系適應性教育
大學新生從遠離長期生活的地方來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不適應感油然而生,但是期交際范圍較之前變得更加廣泛,主要包含宿舍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親朋關系、以及異性關系等幾個方面。如何處理好各種人家關系是大學生校園學習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和全面發展的條件。因此,對大學新生加強人際關系適應教育不可忽視。大學是以集體生活為特征的,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興趣各異的同學走到同一個集體中,開始共同的學習和生活,難免產生矛盾。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不僅是學校管理者非常重視的問題,也是大學生良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當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多數院校入學教育時間短,強度大
根據調查表明,國內高校安排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多為一個星期左右,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集中而短暫,缺乏連續性,而在短暫的入學教育環節中,要安排學校開學典禮、學院開學典禮、新生體檢、新生適應性教育講座、安全教育、專業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多種教育講座,教育形式缺少創新,教育內容枯板干燥。90后的大學生多喜歡接受新事物,對教育形式的要求較高,單一的講座教育容易使其產生厭煩、回避的心理,教育效果欠佳。
(二)入學教育組織部門間缺少溝通,缺乏系統性
在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學校相關部門缺少統籌規劃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長期教育計劃和謀劃,以輔導員為主的新生入學教育思想嚴重,入學教育講一講,校園看一看等走過場局面依然持續。入學教育應涵蓋學生處、教務處、后勤管理處、科技處、組織部、保衛處以及學院等多個部門,但相關部門以任務的方式下到各個學院,以輔導員統籌安排新生入學教育的情況嚴重,在一周的時間里,安排涉及近十個單位的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多以集體教育為主,較為深入、細致的個別溝通比較少,缺乏雙向溝通,缺少個性化指導,新生與教育者互動的機會極少,影響入學教育的效果。
(三)入學教育內容模式化,創新性不足
目前,國內新生入學教育在內容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新生開學典禮、適應性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專業學習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校榮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在方式上采用傳統集體講座的形式,以至于臺上天花亂綴,臺下昏昏欲睡,重在教育的形式,走過程,教育內容僅僅停留在表面內容,缺少創新。90后新生是一個喜歡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他們大規模進入高校后,傳統的入學教育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與要求,但國內入學教育內容卻還停留在原來狀態,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因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利。
(四)入學教育考試走形式,缺少實際意義
國內多數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周結束后,都會安排相應的入學教育考試或總結,內容多以校規校紀、安全教育為主,但是很多學校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以降低難度,學生的通過率近乎100%。據調查,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學生經常會出現違反學校校規、校紀的情況,甚至有學生對考試作弊的處理結果尚不清楚。多數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以一周為時長,要先后參加近乎10場的講座,同時預習200多頁的學生手冊,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生入學教育的對策
(一)入學教育時間長期化
國內大多數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時間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教育內容多、活動集中,時間緊,如此短的時間安排10多場講座,學生參加每個講座都是在趕場,會出現20分鐘前在一個地點上心理健康講座,20分鐘后趕往另一地點參加安全教育講座,造成學生身體疲憊,心里排斥的現象,因此入學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會出現學生缺勤的現象。建議將入學教育周改為入學教育月,以適應性教育和專業教育為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應作為輔助手段伴隨學生的大學生活,不應局限于任何一段時間。適應性教育應結合學校歷史、學校環境、校規校紀進行宣傳教育,使其真正適應大學生活,順利渡過高中到大學的轉折期。專業教育應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名師、名家、優秀校友大講壇,提升新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樹立正確的專業愿景。
(二)入學教育組織專業化
新生入學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是大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階段。因此,新生入學教育要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方案中,明確入學教育的目標、教育時間和教育責任人,而不能將入學教育作為一項基礎的事務性工作,單純輔導員、班主任等單獨完成,組織若干場幾百人的講座就匆匆結束新生入學教育。因此,建議成立相關入學教育組織,專門負責高校新生的入學教育。由學生處、教務處為主、后勤管理處、科技處、組織部、保衛處以及各學院組成專門團隊,負責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加強管理人員的工作培訓,提高入學教育的層次,增加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三)入學教育內容和形式創新化
關鍵詞:“95后”;大一新生;入學教育;問題;對策
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學生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在生活上有老師的關注和家長的照顧,所處環境較為單純。然而,進入大學校門后,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環境,需要自我調整和適應。面對環境的巨大差異,教育者能否通過入學教育使新生盡早適應大學生活,進而對未來生活有所規劃,對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學校的教育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新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對于新生入學教育,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偨Y工作經驗,我們認為新生入學教育可以理解為:新生入學后,學校依據教學目標和大學教育管理的特點,針對新生在思想、生活、心理、學習等方面的變化和要求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對大學新生進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
(一)教育觀念落后,目標認識偏差
1.對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很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基本局限于“領導講話、參觀校舍”等。很多教育工作者尚未意識到90后大學生鮮明的群體特點和迫切需求。2.對入學教育目標的認識存在偏差。入學教育目標是指實施入學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它從根本上規定了入學教育的方向、內容、途徑。然而,不能準確把握入學教育目標,卻是當前入學教育工作中較為常見的現象[2]。3.沒有落實“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實事求是”,但在具體實踐中還是喜歡憑習慣和經驗辦事,習慣于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而沒有充分考慮新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特征、發展要求。4.入學教育主體單一。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本人的共同參與,學校要整體部署,利用各種資源做好該項工作。但實際上,入學教育工作基本落在了院系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的身上。面對如此龐大的工程,個別教育主體遠遠不夠。
(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1.入學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對入學教育目標的認識偏差,導致了教育內容與新生實際需要之間的巨大落差。入學教育企圖面面俱到,但時間所限,只能淺嘗輒止;內容只限于校情校史、規章制度的宣傳介紹,對新生缺乏具體、感性的指導,不能滿足新生的需求。2.入學教育時間集中,周期過短。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新生入學教育周模式,這種集中教育雖然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結果并不理想。實際上,新生剛入學,尚未接觸專業課程,真正的大學生活尚未開始,很多問題沒有暴露,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接受如此大量的信息。等到問題真正出現了,入學教育階段卻也結束了。3.入學教育結果缺乏考核評價。不少高校將入學教育納入培養計劃,甚至規定學分[3],這有一定積極作用。不少高校會對教育結果進行考試,但因為內容僅限于校規校紀或軍事理論知識,而且是開卷作答,新生基本都能通過考試,這顯然無法反映出入學教育的真實效果。除此之外,學校對入學教育這項工作,也缺乏考核評價機制。4.入學教育過程忽視校風、學風的影響。入學教育是校風、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校風、學風又會反過來作用于入校教育。我們常說“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不能忽視學校教職員工和高年級學生中的不良現象對新生的巨大影響。
二、解決入學教育問題的幾點對策
(一)明確入學教育目標
第一個層面是基本生存層面的目標。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消除新生的不適應感,保證新生順利開始大學的學習生活。具體實現是:基本適應大學的飲食起居、熟悉大學的辦事流程、保證正常的人際交往;基本適應與中學完全不同的授課方式和學習方法。第二個層面是基本發展層面的目標。教育工作者通過入學教育,幫助新生理解大學、融人大學,開始對日后自我發展進行一定的規劃。具體實現是:了解大學的特點、理解大學的精神、修正自己對大學不現實的期望;了解所學專業、重新定位自己、基本明確學業目標和就業目標。
(二)創新入學教育方式
1.由“單打獨斗”到“齊抓共管”。入學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高校必須動員多部門力量參與其中,改變某個部門或系統“單打獨斗”的方式。學校要建立統一指揮、各職能部門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學院具體實施的工作體系。2.由“集中時間教育”到“入學教育一學期”。入學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高校應該把新生教育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長,可與錄取通知書一同郵寄入學教育相關資料,對新生及家長提出要求。同時,把入學教育貫穿于第一學期的大學生活和課程內。
【關鍵詞】民辦高校;入學教育;創新;路徑
隨著民辦高校的蓬勃發展,民辦高校學生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社會群體。學生個性特征差異較大,他們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反應模式,已不是他們的前輩們可以輕易理解和對接的,而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學校需努力探索教育和管理新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并力爭使每一項工作的開展都為實現這一理念的載體。學院一貫對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十分重視,結合“95后”學生出現的新特征,不斷探索新的教育形式,總結了一些經驗成果。
一、開展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需求分析
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認識,正如他們對于青春和幸福的理解,有一種殘酷的延期支付的特征——只有等它成為過去時之后,才能進一步得到深化。為了少一些走出大學校門之后頻發“當時要是知道這么做就……”的感慨著,學校要堅持教育與引導,組織和落實好新生入學第一堂課。要提高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必須首先了解和分析新生的特點和需求,才可以做到“量身定制”和“有的放矢”。其中大學新生最迫切的需求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指導教育的需求
大學學習是學生成為社會人的“上崗前培訓”,具有較強的專業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在大學里教師課堂講授量減少,學生自習量增加,較多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很多學生無法適應教學和學習方法上的反差,處于壓力和矛盾之中,表現出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許多新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表現為求學動力的暫時消失和目標未定的彷惶。還有的學生受“大學六十分萬歲”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入學以后學習態度不端正,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走向另一種誤區。
(二)環境適應及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需求
現在的高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身份的轉變,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急劇轉變,社會、學校、家庭開始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評價他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愿意積極適應并努力獲得社會的承認,但因經歷尚淺,缺乏社會經驗和能力,往往會產生迫切與人交流卻又不愿自己主動的心理阻塞,產生對人際交流方式的不適應。在家庭的保護下,95后大學生缺少與同齡人共同成長的機會和經歷,在新環境中,他們對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等較為敏感,容易猜疑別人與之交往的動機,面對來自學習、生活適應、人際關系、社會競爭等方面的壓力,這對新生入學教育中如何提高環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三)心理調整及情感滿足的需求
大學生處于人生學習、積累、成長、發展的黃金時期,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成長的根基和保障。95后的學生學習接受力普遍較強,但需要加強挫折教育。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遇到困難時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度依賴心理,缺乏應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休學、退學等學業問題、自殺及相互報復等事情時有發生,引得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并探究其原因并尋找對策。從時間維度上看,在新生入學時需進行心理測評并適時進行心理輔導,也是有效開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時機。
二、國內外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
在歐洲發達國家,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經歷百余年的發展,最早源于波士頓大學,學校為新生開展了“入學指導日活動”,學生可以全面了解學校的各方面情況,更快地進入角色。比較有代表性的新生入學指導項目包括“迎新周”(weekofwelcome)、在線學業手冊、“新生頭年計劃“(TheFirst-YearExperience),形成了一條特色鮮明、專門針對大學新生教育引導的長效操作模式。為了協助新生從踏入大學的那一刻起,便學會如何更好地規劃和安排自己的本科生涯,加德納(JohnN.Gardner)最早提出“大學新生體驗計劃”,其主旨是為學生組織進行了一學年的指導課程及服務活動,其外在功能在于對新生適應的幫助和指導,其內在功能在于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我國對新生教育引導的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如2005年浙江大學在新生入學教育計劃中就明確提出大學第一年是關鍵一步的教育理念,并在此指導下踐行了“新生特別教育計劃”,推出了“新生入學教育月”,建立短期教育與長期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中國地質大學實施“一站式學生服務工程”,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長江大學在新生教育中堅持建立“一年級工作部”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校園生活、學習習慣和專業認知上給新生進行專項指導。三、創新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探索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整個大學生涯具有導航性和基礎性作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在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新途徑,豐富教育載體。
(一)人本化——樹立以生為本、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
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要立足于其辦學特殊性、95后新生的獨特性和人才培養目標來構建,創建特色,使其成為民辦高校辦學的閃光點。具體來說,要以學生為本,重視個體,貼近學生的生活,真正了解學生的身心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不同角度、范圍、方面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形成“立體化、精細化管理育人”的工作格局。在實施過程中,抓適應教育,即專業引導、學習輔導、生活指導、作風訓導,引導同學們走好大學第一步。要整合資源,加強教學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的聯動和聯通機制,形成網格化交叉管理機制。針對民辦高校老師“上課來,下課走”的狀況,對入學新生實施“學業導師或素質導師”,發揮“導學”效用,覆蓋新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完善的工作計劃,幫助學生及早適應大學生活并認真貫徹落實。武漢設計工程學院以“班主任四年制”和“新生助理班主任”為特色,發揮班主任和同輩群體“導學、導管、導助”作用,推行全員育人,加強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學習。
(二)生活化——豐富第二課堂,創新多維多元載體
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效能,有效利用開學周集中教育階段,務實課堂教育,完善入學教育第一課堂機制,拓展第二課堂載體,注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互補結合,使兩種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相互促進,提高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因此,促進“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有效對接,是深化入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實施學分制后,班級功能弱化,使得寢室成為一個思想教育、學業指導和管理服務的重要陣地。學校通過組織校領導,教師走訪新生宿舍,輔導員工作近寢室,推進學生成長成才,使寢室入學教育成效“實”起來。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討論會、學術報告、文娛活動、校友交流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和收獲,開拓思維,鍛煉能力。
(三)校本化——依托平臺,多元協同,創建教育品牌活動。
1.以“傳統書信”為載體,前移新生入學教育。為確保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入學教育的廣度,有效利用“首因效應”的重要時機,將該環節提前到學生報到前,并貫穿在整個第一個學期。在學生入學報到前,給學生寄送學校的院系介紹、專業概況、學生成長成才等材料,幫助學生入學前認真學習,了解學校。結合“95后”民辦高校學生特點,開展以“三封信”主題活動,引導新生用傳統的書信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養育、對恩師無私教育的感恩,使學生之恩于心,報恩于行;通過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特色新生入學教育活動,結合大學生學業生活規劃,提前為大學學習生活設定目標,用書信記錄夢想,將其內化為激勵自身前行的動力。通過寫好“三封信“來表達親情、謹記恩情、加強感恩教育,確立未來發展目標,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反思和定位。2.以“現代新媒體”為載體,將入學教育植入學生生活。目前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青年學生群體中96.5%的在校大學生都是網民,已成為新媒體應用與發展的主力軍。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微信、微博等媒體“碎片化”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已成為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我們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把新媒體技術當成入學教育的重要載體,這需要教學管理者有智慧的利用好新媒體這把“雙刃劍”,在做好審核機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為管理工作服務。(1)新生入學教育校園資訊平臺——可鼓勵學生寫博客、日志來傳遞情感與思想交流,不斷傳遞“正能量”,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積極設計研發移動互聯網校園資訊產品,如校園資訊手機客戶端、校園公眾號等,開設“最新生”等專為新生服務的欄目,包括新生攻略、學校介紹、專業介紹以及學校周邊介紹等內容,幫助新生盡快熟悉大學生活,借助網路平臺,融學習、交流、娛樂功能為一體,使學生喜聞樂見,長才情、促成長,形成良好的學風。(2)新生入學教育微課網絡課堂——結合其他兄弟院校實踐經驗,積極探索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網絡素質課堂學習,如微信微課群,學習內容涵蓋學校校史校情、發展現狀、專業以及學科情況,還包括專家教授介紹、人才培養特色、校園文化、各項管理規定以及發展規劃等。通過網絡課堂,引導學生立體、直觀地了解學校概況,明確大學學習的目標與責任,了解大學校園精神,幫助學生較早規劃好大學學業及生活規劃。(3)微博(信)新生家長會——新媒體時代家校聯系的有效探索。可借助微博(信)在網上召開新生家長會,邀請院校領導、專任教師、教務管理人員、班主任、輔導員,就家長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通過建立新生微博(信)家長會,及時學校最新資訊,促進家長與學校進行網上互動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態,整合資源,凝練家校育人合力。(4)榜樣示范,浸潤式教育模式——結合95后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打造“榜樣武設”活動,以頒獎或開學典禮為切入點,以視頻、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為載體,模塊化設計頒獎典禮內容,選取優秀畢業校友、在校優秀的團隊和個人,通過視頻拍攝真實記錄不同類型榜樣的日常學習和個人感悟,將可親、可敬、可愛的身邊榜樣呈現給學弟學妹,形成鮮活、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學”和“怎樣學”的問題。以先進典型帶動人,創新榜樣教育,營造爭先創優的積極氛圍。
(四)延續化——加強后期教育,建立長效機制。
新生入學教育不只局限在學生入學的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要將新生入學教育與學生發展的規劃合二為一。在新生入校后集中開展校情院情介紹、校紀校規、專業介紹、適應性心理輔導,這一系列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貫穿于入學第一周、第一月、大學第一學期及大學一年級全程的持續性教育和學習。根據大一不同發展階段產生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等進行分階段循序漸進輔導。如9月的主題為“適應”,通過新生軍訓及校史校情為核心,幫助新生了解和適應大學學習生活;10月的主題為“轉變”,以薪火相傳的新老師交流會為重點,加快角色轉變;11月的主題為“融入”,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校園生活處處皆教育理念,幫助新生盡快融入新環境;12月的主題是“規劃”:生涯規劃為導向,幫助新生盡早做好大學四年規劃,強化學習動力。本著“贏在起點、贏得未來”的工作理念,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背景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新途徑、新載體,以幫助新入學學生盡快了解所學專業、熟悉學習環境,完成角色轉變,滿足大學生素質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痦椖浚罕疚南滴錆h設計工程學院教學改革研究(2015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曉京: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基于八所大學的個案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89.
[2]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45-46.
[關鍵詞] 朋輩輔導;班長制度;新生
一、朋輩輔導的理論意義
1、朋輩輔導的含義
朋輩,顧名思義,是指朋友和同輩的雙重含義。朋友和同輩間,相互信任,有相似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與其他形式的輔導相比,朋輩間溝通比較輕松,朋輩輔導能用同齡人間更易接受的思維方式為被輔導者剖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法,促進良好關系的深入發展[1]。因此,建立和健全朋輩輔導隊伍并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生中的積極作用成為了當前一些高校在學工隊伍建設方面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新課題。
2、“90”后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90”后大學生個性強,追求創新,崇尚民主和自由,具有較強的反傳統意識和叛逆精神,因此新一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直不理想,實效性不高。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們還沒有一些針對“90”后特點而成形的教育方式,缺乏時代感和全面性,現有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方式跟不上代際發展,因此創新教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3、朋輩輔導對改善現階段高等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的實際教育意義
在國內,朋輩輔導工作在近幾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很多高校都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朋輩輔導工作。一方面,由于朋輩之間生活環境相同,當身邊同學出現問題時,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及時的干預和解決;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比如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等輔導群體,朋輩輔導更易被被輔導者接受,距離更近才有利于發揮最大的輔導作用。
盡管如此,朋輩輔導工作在國內還處于初期起步階段,其現實作用有待高校的學生工作群體去認知,實踐和總結。
二、由朋輩輔導衍生的班長制度對新生的實際教育意義
1、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入學教育是指新生入學后,學校依據教學目標和大學教育的特點,針對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和要求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
有效開展入學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受益匪淺,盡快融入大學學習生活,也能為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管理工作產生促進作用。大學對于新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而對這些要由高中升入大學的同學們來說,入學教育作為大學的第一堂課顯得尤其重要,通過開展入學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專業思想不鞏固的問題,培養教育學生樹立起濃厚的專業學習興趣,完善人才培養的起始環節,為今后學習生活做好充分準備[3]。
同時,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也是在給新生“立規矩”,入學教育搞的好,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業的各方面要求傳達的到位,對于今后幾年管理學生,培養學生完成學業起到了極好的鋪路作用。
2、傳統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弊端
(1)組織工作不系統
入學教育應該是項系統性工作,因此它的開展必須依靠學校整體全盤考慮,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各種資源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而事實上,各高校入學教育的組織與執行者僅依托于學生工作者、輔導員,加之學校各部門、各院系之間缺乏交流,導致入學教育有骨無肉,缺乏系統性,效果差[4]。
(2)內容沒有針對性
據了解,各高校入學教育內容大多局限于學校規章制度和專業介紹,這種入學教育的初衷并不是向新生全面介紹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而是向新生宣傳學校、院系的優勢,即使教育內容能涉及到大學學習、生活的一些方面,但由于入學教育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天,介紹的內容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因此教育效果離預期目標相差甚遠。
(3)形式單一
另一個突出存在的問題是,新生入學教育在形式上過于單一。據調查,目前各高校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眾多環節都是采用講座這種基本形式,這樣的講座,內容雖然豐富,但兩三個小時的講解很難讓剛剛從中學生轉變而來的大學生接受,學生很難堅持。
3、創新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之班長制度對改善入學教育現狀的作用
班長制度是在高校教育的環境下逐漸成形的新興輔導模式,據了解,很多高校都在采用班長制度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新方式,它的成員均出自本校甚至本專業的在校高年級學生,是經過考察選的能力和素質都較高的優秀學生干部和優秀學生代表,其本身就是新生的典范,容易引起新生的仰慕與信服,同時,作為過來人現身說法的引導更容易為新生接受。他們提供給新生的是進入大學后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可以使新生盡快完成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的節奏[5]。
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體驗到班長的引入,對大學新生的引導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班長的實踐和探索告訴我們由于在教育關系上主體都是平等的,因此對新生的引導、啟發更深入具體;而班長身份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所以其榜樣激勵作用更有效;班長的引導能夠使新生較平穩地渡過放任、對抗和不適宜時期,為其在大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奠定了基礎;班長的引導工作變縱向垂直管理為橫向交流指引,有效的補充和輔助了入學教育,達到了延伸教育的時間,提高教育的質量,增強了教育的幅度。
4、基于本文進行的調查問卷
根據發放的300份有效調查問卷顯示,83.3%的新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安排班長;82.7%的新生感覺在遇到困難向班長求助時,班長能非常熱情,盡全力幫助解決困難;超過60%的新生認為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班長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更有很多被調查的新生在調查問卷上寫了滿滿的對與新生班長工作的認可和建議,這讓我們感覺到,班長制度著實頗有成效。
三、創新班長制度
1、現有班長制度的局限性
同樣根據調查問卷的顯示,雖然絕大多數的新生非常認可班長制度,但同樣有60.7%的同學認為,在實際中,班長短期的輔導對于新生從高中生變為大學生這一轉化過程沒有非常明顯的效用,就此我們也清楚的知道,班長的“壽命”僅僅存在于新生入學階段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同時也遠遠不能滿足新生對于這種形式的朋輩輔導的需求,因此班長制度若能在學生整個大學期間保持活躍狀態,不僅能使被輔導者在各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幫助,同時幾年的鍛煉對于班長來說收獲也一定是非常大的。
2、擴展班長的范圍滿足新生更多的需求
根據調查問卷中新生反饋的主觀建議,同學們普遍希望班長能在以下三方面對新生發揮更大的作用:專業發展、社會需要以及就業方向。而就目前各高校班長的成員構成,以上三個方面的需求還很難滿足,因此鑒于新生的實際需要,在今后工作開展中筆者有了新的想法,不論是班長的頭銜,還是朋輩輔導的實際載體,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擴展幾個方面的優秀學生代表對新生進行縱向教育:選擇優秀的大二學生,他們剛剛走過大一的生活,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收獲對新生進行針對性輔導;選擇幾名大四學生,可以針對個人的就業方向以及此方向對個人的基本要求對新生進行更細致的指導,以便學生不輸在起跑線上;選擇工作后的校友,這些人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讓新生從開始就明白整個社會環境的需求……以上只是一種簡單設想,具體可行性有待考證。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
由于所調查的樣本群體為我校部分學生,因此問卷的數據信息可能并不全面;另外筆者能力有限,行文中的不足還望多多包涵,對于完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學生工作群體會繼續探索新渠道,深化學生教育教學改革新方式,努力讓學生成為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蔡曉軍,對高校朋輩心理輔導的探索 教育與職業 2013年 第2期.
[2]劉天浩,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創新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 (3).113.
[3]陳正學,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4]魏銅鈴.“以人為本”視域下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0.
[5]王曉瓊.董發廣.唐鵬,淺議班長對大一新生的引導作用.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04-10.
作者簡介:焦艷鑫(1987―),男,籍貫:河北張家口,學歷:本科,職稱:助教,單位:大連民族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大學新生 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9
大學新生從中學過渡到大學,是他們一生的重大轉折點。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面臨著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學習方法、思想觀念、人生目標等一系列問題的改變,心理將發生急劇的變化,稍有不慎,大學新生就會陷入心理困惑的泥潭,無法自拔。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乎其一生的生活質量,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目前,大學新生適應問題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各高校對入學新生都曾做過心理普查等測試,并提出了新生心理問題的各方面表現。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在校大學生表現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而神經癥、人格問題等是不同社會體制、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背景下的大學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荷妮曾提出“追求理想化自我是神經癥產生的根源”。國內有研究認為,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適應能力高度相關,適應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就會提高。而產生休學以及退學、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的大學生大部分是低年級適應不良的學生。有學者將此稱為“新生綜合癥”。
結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可以總結新生主要心理問題有:第一,強迫癥狀。如對任何事情不經反復確認不放心。第二,人際關系障礙。如總注意周圍的人、在乎別人的視線等。第三,情緒性格問題。主要癥狀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心、缺乏決斷能力、情緒易被破壞、情緒起伏較大、缺乏熱情和積極性等。
在我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新生此前較少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普及,過多接收了強化的智力教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同時,心理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為防微杜漸,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入學教育,應該是大學教育內容的重要方面??梢詮囊韵聨讉€方面推進心理健康入學教育工作:
1 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對學分和學時進行合理設置。在第一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心理保健知識和心理危機預防知識。在后續的學期開設系列相關的選修課程,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識水平。系列相關的課程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大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及應對、大學生自我規劃、大學生人格發展、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大學生性心理以及戀愛心理、大學生壓力挫折與危機處理和大學生生命教育等。
根據大學新生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可以在每年9-10月或3-4月開展心理健康各方面主題教育活動,給大學新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幫助他們順利轉換角色,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順利實現大學生“第一個過渡”?;顒有问饺缧睦斫】到逃禄顒?、5.25心理健康日活動、心理話劇展演活動等?;顒觾热輳娬{要“抓落實、重實效”,以其安然度過心理危機高發期。
2 心理危機干預與人生全面發展相結合,分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觀條件限制,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重于干預心理危機學生,而對大部分普通學生,缺少發展心理學的積極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采用分級形式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在開展新生入學資格審查時,對大學新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健康狀況進行逐一摸底,結合心理普查數據,為各類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開展個別心理咨詢以及團體心理輔導。針對心理危機預警學生,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校級、院(系)級、班級和宿舍的“四位一體”網絡,明確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實施辦法,建立心理危機一級和二級預警學生檔案。發揮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成員的作用,指導學生進行朋輩心理互助。
3 師資建設與專業研究相結合,增強隊伍的技能力量
要提高大學新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在全校范圍內樹立起符合科學發展的教育氛圍,建立統一協調并且多層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營造美好氛圍。成立以主管校領導為首、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穩定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每個院(系)設置心理工作站,在各級學生會設立心理發展部,學生社團中設立相關協會,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普遍偏少,多數學校未能達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規定的“要按照師生(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標準,也因此而無法開設各項心理健康課程??梢怨膭瞰@得相應資格的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聘請有關方面專家加入教學隊伍。并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按時接受專業培訓和專業督導;提供專業設備和資料,如心理健康教育軟件系統和音像教學資料等;配備必須的教學場所,如個案咨詢室、減壓放松室、心理圖書閱覽區等;開展教育工作的同時,進行更加深入專業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等.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38.
[2]姜伏蓮.地方高校新生UPI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J].心理科學,2004,27(2):483-486.
[3](美)卡倫?荷妮著,陳收等譯.神經癥與人的成長[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