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將心比心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在下課鈴聲即將響起之際,教師出示了一道題目:假設現在你面前有金錢、名譽、地位、誠信、美貌,只能選一項,你會選什么?很顯然教師要的答案是“選擇誠信”。而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則在下面竊竊私語――學生甲:我選擇地位,有地位多威風!學生乙:我選擇金錢,有錢多好!學生丙:我選擇美貌,美女帥哥多吸引眼球??!
情景二:教學內容為初一思想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師通過“生活在線”“探究平臺”等教學環節將教學內容逐層推進,條理清晰,一氣呵成,旨在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具備愛心、寬容、助人的良好品德,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當教師提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關鍵是什么?有學生朗聲回答: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是教材上提供的正確答案,也有學生在悄悄地說:將心比心,以牙還牙。
情景一中的竊竊私語,情景二中的悄悄話,聲音雖小,依然傳到同學、老師的耳中,這成為課堂中的另類聲音。上述情景中教師采取的處理方式均是忽視,置若罔聞。之所以這樣也許是因為教師認為這是部分學生在搗亂,也許是教師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探討,也許是教師認為關注這些聲音就偏離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其實,靜心想想,這些聲音也許正是學生的真實想法,也許正是學生依然存在的未解開的疑惑呢?
學生的另類聲音,對教師而言,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正確處理課堂的另類聲音,是教師理解學生、走近學生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教育的契機與課堂教學的真諦所在。
教學活動是復雜的動態過程,在教學中往往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課堂中的另類聲音要求教師具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性與獨具特色的創造性。
學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維,有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教師如果只停留于教材,停留于抽象的說理上,停留在告訴學生這樣做是對的或是不對的判斷上,無視學生的疑惑,沒有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那是沒有說服力,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教師如果對另類聲音給以否定或無視,看似維護了教師的權威與尊嚴,看似保全了教學進度與教學任務,但那樣的課堂將沒有激情與碰撞,也將是貧瘠而蒼白的!
正確對待課堂中的另類聲音,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教學中“我灌輸,你接受”的單純說教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在一個平臺上互動,放下教師的架子,與學生融為一體,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爭論。正確對待課堂中的另類聲音要求教師直面學生的疑難問題,與學生在一起討論。通過讓學生說,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看問題的方法以及情感;通過讓學生說,教師也可能受到學生的啟發,對教學內容產生新的認識。
學生的另類聲音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必定是充滿了挑戰,要求教師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知識,要求教師具有教學的智慧與較高的專業知識。教師平時要加強自身的教學理論素養,能嫻熟地運用相關教育教學規律,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教師平時要注意搜尋信息,博覽群書,關注時政,與時俱進,做到學高為師;教師要加強對學情的了解,關注學生的需要,融入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動態地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與追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的另類聲音給出豐富完美的解答,才能讓學生學得滿意滿足。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2-0000-01
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如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處理信息,既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切實提高我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信息時代豐富了學生學習的環境。學生不僅可以從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以及書本中吸收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以音像影視為主的教育媒體,通過衛星電視、國際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等現代化信息技術中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逐步提供足夠的問題解決、科學探究、社會調查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對大學本科生教學活動的影響深遠。
一、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學設計
大學教師要注重深入鉆研教材,吃透重難點,找準切入點,培育生長點,激發創新點,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分析學情,注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特點及身體心理狀況的分析。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深入體會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起點在哪里,思維在哪里容易受阻,用什么樣的方法打開思路,克服思維障礙。每學期開學,及時組織課題組小組開會學習研究計劃,制定個人研究計劃,并討論總結上一學期經驗得失。促進并提高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課堂的空間和效率,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信息技術,還有效地促進了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
二、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師生互動
在課堂上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學生基本實現了積極主動的參與,具體表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行為參與,該操作時讓學生積極動手,討論時讓學生積極發言,練習時讓學生積極動筆;二是情感參與,上課充滿熱情,態度主動認真;三是思維參與,即深層次的參與,表現在注意力集中,積極動腦思考,有思維碰撞的火花,有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發言等。
三、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學習方式
課堂上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主動積極地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發現、接受、探究、模仿、動手實踐、練習等都是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夠根據內容、對象、環境較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倡導學生合作交流,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發展。合作交流注意了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學生有合作的需要。注重了有效組織,分工明確,及對合作成效的積極評價。另外,重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動手操作、老師驗證和課內外實踐性作業,以形象思維促抽象思維。改變了以往課堂上是以老師演示,學生做聽眾觀看,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的尷尬,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一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來實施多層次練習
在教課過程中,教師們認識到練習是必要的,是促使學生基礎知識理解掌握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思維的必要途徑。教師們重視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即基本練習或單項的針對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或變式練習綜合性較大的發展性練習。在設計練習時努力體現四性,即層次性、針對性、實踐性、開放性。比如課堂作業設計成有梯度的闖關題,由易到難,讓學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時,充滿自信地不斷挑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起強烈的主動學習的意識,我想這正是我們老師所期待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采取一些措施,有時會有良好的效果:通過屏蔽、督促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減少學生走神或遠離學習任務的機會;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五、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評價方式
每次公開課程結束后要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況、信息素養、各方面能力有個清醒的認識,并做及時的反思、總結。尤其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主動積極地挑戰自我。每次公開課程將至尾聲,讓學生簡單評價自己在這節課的得失,學生基本能客觀評價,老師及時肯定并提出指導性意見,以促進學生改進,也讓學生逐步學會客觀評價自己,從而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己,自己學會的同時,也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煉了能力,彌補了不足。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評價己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注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所以在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
六、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后反思
實驗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加強實驗教師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借鑒,加強實驗教師的每學期及時制訂好個人研究計劃、個案研究、自我反思、實踐改進,仍然是實驗工作的突破口。加強實驗教師的自我反思和隨機溝通,鼓勵實驗教師積極撰寫教研心得和論文,實現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積累,以積累促發展的目的。
通過信息技術對本科生教學活動影響的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獲得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也有進一步的明顯提升,學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得以全面的推廣,從而學生們的自主創新水平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陶源.外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要當好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有愛心與責任心。幼兒教師除了有教育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一顆理解家長的心。踏踏實實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將心比心,理解家長,讓他們能夠沒有后顧之憂,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放心、安心、開心。幼兒教師要愛孩子,喜歡和孩子在一起,更要愛自己的工作。只有這樣,工作起來才有動力,才會甘愿無私的付出,把工作做好。畢竟我們所面對的是孩子,他們是一張張白紙,等待我們用愛心去填寫。
但是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耐心。大人的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尚需循序漸進,何況是幼兒,所以對他們的教育更需要用耐心來不斷滲透。孩子的理解、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們的時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復去做的,很多話也是要不斷重復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有老師多督促,才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我覺得在工作中,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幼兒教師有她工作的特殊性,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知識,而且要關注孩子們的飲食起居。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不僅僅是在嘴上說的,要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關心孩子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正確的引導他們。也許孩子剛剛還特懂道理,而不一會兒便犯小錯,耍小性子,又哭又鬧,這很正常,這更需要教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循循善誘,使他們安靜下來,再講剛才發生的事情,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并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加以改以改正。
我認為趣味性原則也就是"寓教于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必須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幼兒時期,無意注意、無意記憶占優勢,他們的學習更容易受興趣支配。興趣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外界環境的側記,受好奇心、好動的心理支配。幼兒的年齡越小,活動缺乏目的性,他們不會因為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而規范自身的行為,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不會做種種意志上的努力,各種活動幾乎完全憑借外界的積極刺激。所以,只有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便他們能夠興趣,才能喚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乃至實施活動時必須注重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讓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保持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處于活躍狀態,內在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得各個環節,教師都要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保護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帶著喜悅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區獲取知識和技能。
1.運用趣味原則
1.1 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以幼兒的興趣為切入點設計教學活動,這是幼兒產生活動興趣的內在力量,這樣的教學活動就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順利實施和目標達成,如綜合主體活動《動物的翅膀》產生與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有翅膀的動物就一定會飛嗎"。自然而然,活動中查找資料、尋找答案,準備展示介紹,一直到在大家面前展示介紹自己的發現,幼兒都會很積極地去參與、完成。目前大家關注的"生成性課程"的主要策略就在于觀察、了解幼兒,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自然生成教育活動內容。
1.2 運用輔助手段,激發幼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選用直觀手段、游戲方式以及形象有趣的語言,利用外部刺激,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這是開啟和維持幼兒活動興趣的外部力量。尤其當教學內容不是幼兒時下感興趣的內容時,更要利用外部刺激,激發幼兒興趣。如在閱讀圖畫書《佳佳》的活動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方式激發和維護幼兒的活動興趣:利用手偶,引出圖畫書主角;方式具有童趣,如猜想佳佳是怎么向的時,教師假裝與圖畫書中得人物對話:"佳佳,你事怎么想的?能告訴我們嗎?"利用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展示成長……這些形象有趣的方式手段,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2.活動性原則
幼兒的發展是通過不斷獲得各種經驗而實現的,這些經驗不能由教師灌輸,強迫幼兒獲得。"紙上得來覺淺,絕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幼兒。幼兒對外界事物、事理的認識以感性為主,只有當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認識的能力。教師不能代替幼兒思考和實踐,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給幼兒的知識技能上,采用教授的、強化練習的方法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在教學策略、活動內容和方式上注重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創設各種情景,組織各種活動,使幼兒在原有的發展水平上,通過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動,以及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活動,形成情感態度認知和能力。所以,教師制訂教育活動方案時要體現幼兒的活動,在設想教育形式、選用教育方法、常設教育環境時都要有利于幼兒的活動。運用活動性原則要注意一下幾點:
2.1 要給幼兒提供盡量多的活動機會。使幼兒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嘴、動眼、動耳,使幼兒能再各種內容、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得到自主操作的機會。
2.2 要創設有利于活動的物質條件,如教具、學具等。
2.3 引導幼兒積極活動,幼兒真實地積極參與是衡量活動性的首要標準。徒有豐富的材料、變幻的方式,但幼兒卻表現得被動無趣,也會宣告活動的失敗。
3.整合性原則
整合的教育觀認為,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整合的系統,幼兒各方面的學習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合統一的關系。為了便于研究、認識幼兒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可以人為地把幼兒的學習分成各個領域,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把幼兒的學習看成是一個各相關領域有機聯系的整體。教學活動設計的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不同領域的目標、內容、學習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體系。整合性原則主要體系在以下兩個方面:
3.1 活動目標的整合。在制定目標時,既要考慮情感、技能和知識培養目標的整合,又要考慮本領域內各組成部分目標的整合,還要考慮活動所涉及的不同領域目標的整合。只有樹立了整合的教育目標意識,才能實現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整合。
關鍵詞:高中生 高中英語 課堂焦慮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1、利用多媒體教學,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心理學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視覺的吸收率為83%,而聽覺的吸收率為11%.可見,視覺形象的影響遠勝于聽覺感知。多媒體課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語言的可視性,這對提高英語教學法的教學效率無疑是好處極多。筆者利用多媒體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根據教學目標來更有效地把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使之為教學服務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對課本起到補充作用。比如:高二選修7的unit 5 Travelling里受傳統印刷教材的限制,只給學生呈現了幾張旅游的圖片。要想讓學生深入感受國內外旅游地的特色,單靠這幾幅劇照是遠遠不夠的,這時筆者給學生放映了四部影片中旅游勝地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對本單元的學習自然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強烈的好奇感。
2、利用英文歌曲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享受到學英語,說英語,唱英語的樂趣。俗話說,歌以詠志,舞以抒情。筆者自己也是一個英語歌曲愛好者,但卻一直只知道忙于教學,忽略了音樂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和陶冶。在幫助學生克服壓力的過程中,筆者堅持每個月教學生一首英文歌曲,迄今為止,筆者所帶的兩個班的學生己經學唱了 raise me up,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An angel, Yesterday once more等經典的英文歌曲。
二、創建和諧的語言學習環境
首先,在課堂上,筆者始終觀察全班的反應,特別要注意高焦慮學生的反應。筆者明白,不要只看好學生,而使其他學生感到冷落,也不應只看差學生,讓他們感到不自在而情緒緊張,加重焦慮情緒。當教師關注學生時,學生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變得生氣勃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其次,筆者注重在創設和諧的語言環境就必須在設置教學任務時,充分考慮各環節的可接受性,操作性和學生的參與性,尤其是焦慮感明顯的學生的參與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渴望獲得感受成功的機會,所以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充分保護學生這種內在的成功欲望,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課堂焦慮感較強或是英語較弱的學生。
例如:筆者所教的一個班級中,學生C來自農村,英語一直是她最頭疼的科目。在和筆者進行交談中,她提到最害怕的就是記單詞,最不喜歡的課堂環節就是聽寫單詞。每次聽寫單詞的那節課到來的時候,她都會緊張,甚至影響到頭一天休息。
為了消除她內心的顧慮,為這樣焦慮感強的同學營造一個較為輕松的聽寫環境,筆者設計了一個"peer correction"的單詞聽寫環節。筆者讓學生D到黑板上演示聽寫的單詞,讓C作為批改者參與到這個環節。這一設計大大減輕了C的焦慮感,她變得輕松起來,快速地找到了D聽寫中的錯誤,并做出了正確的糾正。筆者利用這個機會在班上表揚了她,她大受鼓舞,在之后的聽寫練習中由被動者變為了主動參與者。
筆者深刻的認識到,在課堂的互動必須面向全班,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雖然教師不會刻意剝奪學生的權利,但課堂上部分學生的確未能充分享有參與教學的權利。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特別是生生互動,只有在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時,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如果只有少數學生參與到互動中,則有悖于當代外語課堂教學觀,既無法真正意義上提高外語課堂教學質量,也難以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外語教學目標。
最后,為了緩解學生的焦躁,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筆者盡量使用委婉和輕松的教學語言來幫助學生放松心情,投入到課堂活動中。
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
首先,筆者認為贊美和賞識學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為贊美和賞識學生就是肯定學生的付出。贊美讓人心情愉悅,如沐春風。獲得贊美和肯定是人們共促進人們積極向上地對待事務。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英語各項能力不可能都不行,總會有各自的優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及時捕捉并且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在恰當的時候給予他們表揚。有一次,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年級排球賽,當場上的隊友打出好球時,一位英語基礎差的學生說:"我們班的排球隊真是Amazing!"我忙說:"不錯嘛,能夠在平時生活中這么靈活地使用英語,同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就會形成原動力,very cool! Please keep trying!"后來我又在各種場和肯定了她幾次,讓她多進行一些比較簡單,又不至于超出其能力范圍之外的練習,慢慢的,她的英語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英語學習成績也有了比較大的進步。
其次,批改學生作業也是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的好時機,要多用Well done! Wonderful ! Congratulations !等具有良好催化作用的評語。在批改英語焦慮感較強的學生的作業時,我寫到"老師也寫錯過這個用法,多重復幾遍就漸漸改了,我完全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老師將心比心,以此喻彼。學生聽了,字字順耳。
總之要使評價成為學生的"加油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增強信心,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四、結論
總之,焦慮對于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教師要努力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輕松的課堂氛圍,轉變自己的角色,對學生多給予幫助,多進行鼓勵和表揚,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學習外語的策略和方法,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學生的焦慮,提高英語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魏衛,對高中生英語學習焦慮的調查[J].現代交際,2011/10
[2]劉衛民,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焦慮問題初探[J].科技信息,2010/14
關鍵詞:問題學生;預防機制;治療機制;學習動機;自我評價體系
“問題學生”逐漸發展成一種普遍存在的趨勢,其影響也逐漸擴大化。事實上,“問題學生”的產生是有一定的過程的。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長期受挫,從最初的學習動機欠缺,到產生情緒焦慮,最終喪失自信心。日積月累,學生逐漸陷入一種“學業不良”的狀態,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成為教師和家長眼中的“搗蛋鬼”“大麻煩”。
在“問題學生”的教育方面,治療機制可以有效縮小范圍,而預防機制則涵蓋了所有學生,可以有效防止問題擴大化?!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很多“問題學生”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建立一個針對“問題學生”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教育體系。
第一,學習動機喪失是導致自暴自棄的根源,因此,教師要從心理層面構造增強學生學習動機的要件,從根本上預防。在實踐中,可以從三個方面增強學習動機。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饑餓療法”,通過制造“精神空白區域”,提升學生求知欲。“空腹求食”,在饑餓狀態下,人類的本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許多教師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掰開揉碎”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殊不知,正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才使得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瞌睡蟲”,使學生喪失了學習動力。當今社會,學生被信息包圍,把他們從這種“飽食終日”的狀態下抽離出來,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在傳遞新知識時,引導學生對未知的知識領域“淺嘗輒止”,從而燃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在復習環節,不妨摒棄固有的提示步驟,通過頭腦風暴、思維導圖、魚骨圖重新梳理知識。
其次,教師通過控制合理的成功率指數,促使學生在成敗的體驗中增強學習動機。較之單純的需求,“動機”更強調意志的伴隨作用。要增強學習動機,就要重視意識的影響力。
教師布置教學任務時,要設計謀求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以往的水準,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制定70分的目標,對于平時得90分的學生而言,就不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而對于30分、40分的同學則是高不可攀的目標。因此,目標制定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從而造成學習動機的萎縮現象。
第二,自我認知不完善是“問題學生”實現轉化的思想障礙,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激勵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體系。
首先,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欠缺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梢栽谥新毥逃牟煌A段增加選擇性需求的自由度:在一年級開設有利于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課外活動小組;在二年級讓學生跨專業進行選擇性試聽,拓展知識面;在三年級組織學生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分班,依據學生擇業標準和個好完成課程選擇。
其次,教學模式的探究性的欠缺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兒童喜歡玩捉迷藏游戲,成人喜歡戶外探險,學生喜歡大型網游……這些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充滿了冒險精神。正是這種探險精神,給予參與者無限的熱忱,愿意沉迷于其中,不斷進行探索。如前所述,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保持一定的“饑餓感”“調足胃口”,讓學生帶著“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好奇心走進課堂;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教師不急于灌輸答案,而是鼓勵學生通過問答、討論、分組探究等多種方式,共同探索答案。
第三,自我認知不完善是“問題學生”實現轉化的思想障礙,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激勵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評價體系。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睂τ凇皢栴}學生”的治療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教師要對“問題學生”保持耐心和愛心,要將心比心、真誠地愛他們,給予他們及時正面的引導。當“問題學生”出現“反復”時,教師不要“算舊賬”“揭傷疤”,而要耐心地進行啟發、教育,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理解、寬容,促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強調努力的價值。對于抱有“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這一自我認知的學生,要打破其消極的自我評價概念,引導其形成只要努力就能取得進步的意念,使學生的“自我”能夠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當中,進入良性的循環。
最后,要搭建合理平臺,給予學生展示特長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滿懷誠意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并給予一定的改進意見,搭建平臺,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長處和閃光點。
“愛是春雷,能驚醒迷途的學生;愛如夏雨,能沁入學生的心脾;愛是秋風,能拂去學生心靈的塵垢;愛如冬日,能溫暖學生的心靈”。在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上,教師要用愛心、真心和熱心來重新審視每一個學生。我們充分相信,只要用“心”執著地去愛這些學生,就能開墾出一片他們得以成長的沃土,就能為他們創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就能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
信息技術;資源整合;管理者;問題;對策
當今世界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教育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深入研究并廣泛運用于教學已成主流常態。因此,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現代化水平的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對學校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的問題研究隨之成為一項重要教學任務。
一、研究的背景與問題
1.研究的緣起
目前,福建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設備設施日臻完善,基本實現班班有多媒體,基本可以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然而,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以及福建省中小學教師優秀微課視頻包征集評選系列活動等涉及信息技術課程和教育現代化技術設備的應用活動中,校與校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成績差距相當大。反映了校與校之間技術設備的使用效率差別較大。因此,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勢在必行。
2.研究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的理念理解。在現行教學體制中,學生在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教學內容基本局限于教材。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與教學資源整合,困難重重。需要提升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意識。②學校人文教育配備和信息化資源配置的研究問題。學校教育的對象是人。學校如何發揮學校信息技術資源優勢,如何整合學校硬件資源,提高使用效率等問題亟需探討。③組織實施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學校管理者管理藝術和水平。④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牽涉到學校教學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反思。破解這一問題需要進行對策研究。
二、研究問題的解決對策
1.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意識的提升
教育信息現代化時代,學校管理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辦學理念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思想,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審視自己的現代化管理方略彌補自身的不足。只有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思想的引領。如一些學校教學模式已從教師教,學生學轉化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取代原來“一支粉筆打天下”的狀況,成為教學主流。隨著多媒體、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新生教學手段走進課堂,學校管理者不僅要熟悉這些教學業務,還要對這種信息化教學思想的變革進行引領和指導,有針對性對教師團隊進行培訓,提高團隊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提高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整合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適應新時期學?,F代化發展的需要。
2.學校人文教育配備和信息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
學校人文教育配備和信息技術裝備的配置要總體規劃,注重“揚長避短”。學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師的心理特點、特長才干、生活經歷、思想意識和人際關系,堅持人事相適,氣質互補的用人原則,發揮其特長,力爭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青年教師思維活躍,創造性強,信息技術水平高,工作有激情,可以大膽地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感到事業有奔頭,從此干勁倍增;中年教師經驗較為豐富,處世做事比較沉穩,但適應教育現代化使用先進技術設備反應較慢,學校管理者應多方挖掘他們的經驗內容,為他們找青年教師結對子,互幫互學,和諧共進。
學校信息技術裝備要提高使用率。首先,有計劃、分層次地對教師團隊進行必要的培訓。如多媒體運用培訓、微課制作培訓等。其次,組織多樣化的教育技術運用水平展示和各種電化教育技術運用競賽。通過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學校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水平和 效率。
“揚長避短”,合理配置人文教育配備和信息技術裝備資源,是一種指揮藝術,一種運籌帷幄的風范,一種足以傲視群雄的自得,是提升學校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3.組織實施提升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
學校管理者應當德才兼備,讓教職員工服氣。否則就談不上號召力和影響力。在學校成員中,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思進取,敷衍應付,碌碌無為;另一種負才偏執,特立獨行,不與學校合作,但個人能力在某個層面上超過學校管理者的。對于前者,學校管理者應督促他們,將心比心地進行交流,使他們向積極的方面轉化。而對于后者,特別是與學校管理者有矛盾,意見不合,又敢于較真、爭執的教師,學校管理者應以大局為重,不抓辮子,不計前嫌,在一些領域里可以大膽啟用此類型的教師,讓他們施展才華。如有位學校管理者接手一所新學校,該校一年輕教師,信息技術業務素養較高,微課教學屢次獲獎,但他自恃清高,認為學校管理者不懂信息化業務,對學校管理者的一些教學建議不屑一顧。校管理者卻能俯下身子,拜該年輕教師為師,經常與之探討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和信息技術教學問題,使年輕教師深為感動。其實,敢于與學校管理者較真的教師,是在為學校管理者修復管理漏洞作精心而細致的準備。
要提升管理者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主要策略在于管理者對學校信息化工作不能馬虎和小心眼,要經常檢視工作和學習中的點點滴滴,通過自身業務不斷的學習,先自我修復漏洞,然后再進行升級。如有些優秀教師在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的名師網絡課堂上課,這是教師直逼管理者的業務軟肋的表現,這時候,管理者也應積極參與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的校長網絡論壇活動。管理者應自覺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養,升級管理者管理版軟件,不能有絲毫的紕漏和懈怠。管理者只有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提升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水平。
4.教與學和諧統一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首先,管理者要引領教師追求教與學在信息技術課程和信息化教育思想上的統一。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必須在一線兼課并指導教學工作,才能尋找適合校情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引領學校的教學方向。教育家魏書生在擔任盤錦市教育局長期間,仍然兼任語文課教學,其魏書生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許多教師借鑒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管理者只有堅持在一線兼課、教研,才能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課程帶來的教學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教師可以在電腦上隨時搜集到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材料;信息技術課程帶來了應接不暇的教學手段,可以讓視頻、動畫和圖片等各種媒體形式代替傳統的粉筆、黑板加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信息技術課程帶來的師生交流平臺,如微信、微博、電子郵件、網絡論壇、貼吧等,不僅增強了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設計思維拓展的動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師生、生生交流的主動性。這樣,不僅構建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情感的距離,同時也方便了教育教學效果的反饋,更為教師提供同教研組、備課組等同行交流和接受專家指導的機會。這樣管理者才能成為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業務上的引領者和帶頭人,才能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才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
其次,管理者應善于規劃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工具、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評價工具和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學生管理工具。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工具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對教學環節的組織更方便快捷;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評價工具使教師對教學效果和診斷性評價更科學客觀,更全面具體;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學生管理工具使對學生評價角度更趨多元化,更能體現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規劃和整合這些信息化工具是管理者發揮有效的信息技術課程領導作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掌握信息技術課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基本知識、方法,是提升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的真正目的。
5.學校教學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反思
一、恰如其分的換位思考能對英語教學起促進作用,體現在
1.平等相處,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面對的是聰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們需要心靈的撫慰,更需要體貼入微的愛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費理得曼說過:“如果孩子總是被責備,他就會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獎,那么,他會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愛你、愛我、愛整個世界。”在換位思考教學中,教師應該仔細審視自己的言行,無論是對學生的表揚、鼓勵,還是批評、糾錯,都要始終為學生著想。在這樣的平等相處下,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心比心,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2.心理換位,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靠教師講學生聽,結果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在換位思考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用學生的眼光去審視教學內容。即,教師要扮演“學”的角色,此時,教師從一個講授者、課堂的主宰者,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探究知識道路上的合作者,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果。
3.角色換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歷來英語課教師總是講得太多、太細、太慢,形成滿堂灌的局面,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太少。教師習慣了“灌”,學生也習慣了坐、聽、記筆記。長期以來形成了上課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的局面。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應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造使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語境,將學生從被動的灌輸語言知識的對象,變成教學活動的參加者,真正的對話者,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人物,從而能夠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換位思考在英語課堂中的三種應用
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現換位,成為“教”和“學”這兩種角色的化身,進而能靈活轉化,進出自如,讓師與生思維同步,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呢?
1.傾聽內心,尊重信任
英語教學中的換位思考,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了解學生的感受及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學生的一些問題,理解學生,當然不是要放任學生,也不是完全贊同學生的所有言行。教師不僅要理解學生具有向師性,而且還要理解學生的獨立性。學生不僅有接受教師的需要,而且也有獨立的能力和表現。如果看不到學生的獨立性,教師就會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看成是邪惡的東西,就會在教育教學上采取一套錯誤的態度和方法,束縛、壓制、打擊學生,使學生的智慧、才干、心理都得不到健康的發展,而是受到摧殘。
真正的“換位思考”需要以尊重為前提,尊重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責任,尊重學生的自等等。有了這個前提,你才會真正謙虛地放下身段去看看學生的內心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當學生犯了錯,氣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緒時,你要對自己說:如果我是學生,我不會喜歡吼叫著批評我的老師。當學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卻還是見不到進步時,你要對自己說: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需要老師再一次的鼓勵。當學生取得了成功時,你要對自己說: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老師分享我的快樂并為我驕傲。
換位思考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它不但能悄然地掠去教育工作不必要的煩惱,使教師端正心態,而且,能增進師生友誼,從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質量。
2.創設情境,加深理解
雖然學生在學習上有較強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其閱歷等方面的原因,對于自己要學什么,可能存在一些誤區。另外,由于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學生對課文涉及的背景環境也缺乏了解,這就為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礙。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內容,怎樣學,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故事發生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為其換位,即由現實角色進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準備。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6《The Trashman》,講的是一個垃圾工人在他工作時主動跟別人問好,卻招致來別人對他的冷漠態度,從而引出了一個現實,就是大家對垃圾工這份職業的歧視。在講授課文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英語視頻,給學生提供若干個選擇,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用英語):自己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有沒有人想過要當一名垃圾工人?觀看圖片和英語視頻,再結合對課文的自主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他們與文章中人物的“換位”奠定了基礎。
創設的情境中的“換位”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學生與主要人物之間,與次要人物之間,與周圍環境之間等等各個角度的換位。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內涵,甚至通過學習課文收獲更廣泛的知識。故事的主要人物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體現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傾注的對象。所以首先要教會學生不僅要與主人公對話,還要和他進行換位。當學到周圍的人用充滿敵意的冷面孔回敬這名垃圾工友好的問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如果你是一名垃圾工人的話,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同樣,與次要人物和周圍環境的換位思考,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學生參與,激發興趣
(1)學生參與備課
學生參與備課是學生依據教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這里要強調的是教師在設計本部分教學內容時,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經驗去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去研究教材,充分考慮學生自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維問題。這其實也體現了教師的一個換位思考,同時讓學生自身也參與到備課的過程中來,當一回教師,備一次課。
教師可以在班級里成立“英語委員會”,由幾位在英語學習各個層次上的學生組成,實行輪換制,讓他們在新課之前收集一些資料,對將要學習的課文進行理解,然后再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內容把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會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解,而后教師可以安排時間讓他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為新課教學鋪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通過學生參與備課的這個過程,由于各個層次學生的加入,教師上課的內容就豐富起來了,包含了多人的需求,有助于教師了解不同層次上學生的需要,從而使教師的備課更有效。
(2)學生參與授課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界限分明,教師的角色就是講,而學生的角色不是聽就是記,兩節課下來,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更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是兩個平等的主體,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角色互換”。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學生課堂”,將某些比較簡單而有趣的單元交給學生自己講。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4《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這篇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語言較簡單,適合進行“師生換位”。首先,指導學生課前查資料,制作課件,進行“模擬備課”,然后專門安排一小節課請一些學生當“教師”,進行“模擬授課”,再讓其他學生評析授課效果,最后教師再作適當的總結分析。經過幾次這樣的“模擬授課”,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表達、組織能力和膽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
總之,換位思考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達到“親其師,信其道”,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使英語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和向往。
參考文獻
[1]李觀儀主編.具有特色的英語教學法.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5.
[2]查道林.淺析“換位”教學法的運用.中國地質教育,1999(1).
[3]張新科.換位思考小議.領導,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