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4 14:3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納米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劉鵬飛
2011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5年出生,2007年獲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國貝勒醫學院留學,從事分子與人類遺傳學研究,2012年獲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在Cell、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Nature Genetics等國際知名期刊10余篇。
劉暢
非常高興成為“自費生獎學金”獲得者。這一榮譽的取得是祖國對我留學生涯的肯定和鼓勵。同時,要感謝導師對我的指導,同事對我的幫助,以及家人對我的關愛和支持。
——劉暢
2011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4年出生,2007年獲北京大學化學、經濟學雙學士學位,現就讀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樣品純化技術的研發,以及單分子和納米顆粒的超靈敏光學檢測。博士期間先后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本領域頂尖期刊10余篇。同時,擔任Electrophoresis等學術期刊以及葡萄牙科學技術委員會的特邀審稿人。曾先后獲得加拿大化學會Ryan-Harris研究生獎、美國化學會分析化學研究生獎學金等多項榮譽。
丁銘
雖然身在他鄉,但總能感受到祖國的關懷,這種關懷從來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而停止過。“自費生獎學金”的獲得,對我來說是一份極大的鼓舞,讓我更加堅信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更感覺到了一份強烈的歸屬感??傆幸惶欤視е欠輰ψ匀蛔钤嫉暮闷?,對科學最虔誠的求知,對理想最純真的渴望和對祖國、對人類最無私的責任感,把我所學到的完完全全地奉獻給祖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點光和熱。
——丁銘
2011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得者,1985年出生,2008年獲北京交通大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士學位,2009年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光電子學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微/納米光纖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領域內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The Open Optics Journal、Optics Communications等發表科學論文30余篇。曾多次被邀請作會議報告。
李強
回首來時路,在忙于做試驗和寫論文的同時,我無時無刻不感受著祖國的脈搏,讓我雖身在異國他鄉而心有寄托?!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雖身在海外,但祖國是我永遠的方向。近年來祖國的科研事業蒸蒸日上,讓我無比欣喜和自豪,無論是國家對科研的投入還是對科研人才的珍視都必將為祖國的科研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青年懷壯志,報國正當時,我一定會把今天的成績化作明天的動力,加倍努力充實自己以期能隨時報效祖國。
“時代正停下腳步來思考我們未來的方向,只因我們正邁出這個星球歷史上卓越的一步:我們,人類,從今往后可以‘編寫’生命。就在實驗室中,就在當下。”策展人卡羅爾?克萊如是說。作為織物設計師的她,從學生時代起就著迷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或許是跟她出身于法國的鄉村有關,親近自然的生活和對紡織工業生產流程的觀察促成了她20年前開始關注的問題:設計,作為一種與工業生產密不可分的行為,無論如何都對生產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負有責任,那如何才能讓設計成為調和工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媒介呢?
合成生物學對設計的啟發
20世紀以來的生物學將人們的目光引入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從1911年“合成生物學”的概念出現在科學論文,到1995年大規?;蚪M測序技術來臨,建立在此技術和分析方法上的“合成生物學”趨于成熟。這是一門研究如何利用基因組的基本要素及其組合來設計、改造、重建或制造生物分子乃至整個生命活動的細胞和生物個體的學科。換言之,在實驗室中,人類不僅能讀懂一些物種的生命密碼和運行機制,更能通過編寫新密碼、組合新的運行機制,制造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新物種”。
面對這樣一項聽上去充滿前景,但面目稍顯可疑的技藝,如果我們先拋開倫理問題上的擔心,將它與人類處理其他材料的技藝平放在同一個平面上看,那么這些在實驗室里制造出生物分子、生物細胞甚至生命體的人,與在工作室里制作木器、鐵器或陶器的手工藝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否相當?一群有著好奇心和敏感嗅覺的人,試圖利用這項關于“生物”的技藝去探索設計形態、制作流程和互動方式的新可能,這便是本次展覽中用“生物”做設計的參展者了。
在自然面前,我們是誰?
展覽五個俏皮的子主題――“抄襲者”、“新手工藝人”、“生物黑客”、“新煉金術士”、“者”――實際上分別對應了參展作品中面對自然的幾種不同方式,展覽的區塊也依此劃分。
“抄襲者”(the plagiairsts)以自然為師,用仿生學的方法論去嘗試和模仿自然界一些事物的運行機制。但他們所使用的材料并非是有生命的,而主要是來自工業化、數字化生產。比如展廳一層占據最大空間的一件作品《發光的土壤》(Radiant Soil),便是由成千上萬個微型的處理器支持的一件交互性裝置。定制的聚合體層、不銹鋼支架與玻璃容器共同組成了這個如熱帶植物般枝繁葉茂的空氣“濾網”。它的運行機制是利用傳動器將“不干凈的”空氣攪進濾網系統,去喂養玻璃容器中盛放的原始細胞(protocell,一種人造的模仿生物細胞運行機制的模型)。玻璃容器中還有一些有機電力細胞(organic power cell),它們能產生類似于人體神經系統反射那樣的微弱電流。另一些更小的玻璃容器中則盛放了鹽、糖和油類物質來保持周圍空氣的濕潤。這些部件構成了一套類似于生物“新陳代謝”行為的系統。當參觀者觸碰或靠近它時,葉子形的傳動裝置如含羞草般輕緩地展開或收攏,“枝條”上的白色LED燈也會變換亮度,如同《阿凡達》中的電影場景。
另一件有趣的作品《養珠》(Pearling),是一部可以讓人們在家中就能養出珍珠的機器。天然的珍珠是當異物進入蚌的體內而又無法被排出時,蚌分泌出碳酸鈣與珍珠母將異物層層包圍,以每層0.5微米的進度經過2~5年的時間長成的寶石。人工培養珍珠的方法之一,是將一顆圓核放入蚌體內,通過漫長的時間培育成寶石。在這件作品中,設計者埃米爾?德?維舍(Emile de Visscher)將各種形狀的“核”浸在電解液中,用物理方法讓液體中的碳酸鈣慢慢地附著到“核”的表面。有意思的是,盡管這件作品使用了機器和人工的手段去養珠,設計師卻無意加快“養”的進度。他反而特意在展臺上安放了一些標有月份的盒子,逐月放進未完成態的珠子,以此來展現一顆珍珠養成過程中漫長而難以察覺的時間感。
“新手工藝人”(the new artisan)不是去模仿自然,而更多地是遵循自然界中一些形態的生成規律,直接將這種規律應用到物品的制作過程中。因此這些物品的形態更多的是在一定的引導下自然生成的,而不是完全被設計的。服裝設計師蘇珊?李(Susanne Lee)所帶領的團隊的作品《生物時裝》(BioCouture)是用他們研發的新面料制作的一系列服裝與配件。這些面料是用有機物培養出來的一種質感近似于皮但更加透明的材料。它的原料是一種細菌,設計者將這些細菌養在茶葉水中,一段時間后,液體表面會結出一層厚厚的膜,半風干后的“膜”便可用于服裝的立體剪裁。本次展示的女士高跟鞋,是設計團隊的最新作品,相較于更早的夾克衫,它的美感更具親和力。設計者認為,如果服裝等快消品能用到這樣的材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浪費與環境問題。
產品設計師托馬斯?里博蒂尼(Tomás Libertiny)的作品《花瓶#1》(Vessel#1)是一只完全用蜂巢構成的花瓶。這些蜂巢的確是由蜜蜂筑成,但也經過了設計師的設計。托馬斯?里博蒂尼受到盆景藝術的啟發,想到利用人工的支架和有著特殊造型的蜂箱去“設計”出蜜蜂所能筑巢的空間。60000只蜜蜂花了兩個月時間,用六角形的單元格填滿了設計師留給它們的空間。相對于時下熱門的快速成型技術,托馬斯?里博蒂尼笑稱這個過程為“慢速成型”。這個花瓶看起來并不牢固,但蜂巢本身是一種可以保存很久的材質,曾在法老墓穴中被發現,因此在一定條件下,這個花瓶有望保存上千年。
“生物黑客”(the bio-hackers)是不怕去改寫自然的,他們想要大膽地與合成生物學家合作,用最尖端的生物技術拓寬設計的邊界。策展人卡羅爾?克萊的作品《生物蕾絲》(BioLace)是一個利用植物的根生產蕾絲的概念。她設想在2050年左右,人們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學這項工程技術去“編寫”出新的植物品種,這些品種作為蔬菜或水果的同時,也是用根制作蕾絲的“機器”。如此一來,菜地或果園同時也是蕾絲工廠。這項技術并不是空穴來風,不過真正開發出樣品至少還需要十年。設計者展望新興技術的同時,也有意在提醒人們反思當下紡織制造業對化學品和能源的高度依賴。
攝影師文森?福尼(Vincent Founier)的作品《后自然史》(Post natural history)是一組動物肖像照片。這些動物是他設想的人類用合成生物技術修改基因后出現的新物種。在人類的“幫助”下,它們更可能成為未來世界叢林法則的優勝者。比如,蜣螂的殼被3D打印技術參與后變得更加牢固,兔子有了能夠直立行走的基因之后更加靈活,而水母變成了機器人之后在水中速度更快。文森?福尼把這組肖像定義為一份為未來準備的考古學文獻,它們或將成為百科全書里新物種的檔案。
“新煉金術士”(the new alchimistes)會把生物學、化學、機器人學和納米技術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組織。換句話說,是將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相融合。鞋類設計師沙梅?亞登(Shamees Aden)的《變形蟲鞋》(Amoeba Shoe)是一雙用新材料制成的概念跑鞋樣品。沙梅?亞登一直關注材料的化學構成,對她而言,原始細胞(protocell)是非常具有潛力的領域。原始細胞所具備的生物體的部分功能,使其能夠對來自其它生物體和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反應?!蹲冃蜗x鞋》所使用的新材料,正是利用原始細胞的這一特征并結合其它微生物與化學物質制作而成,它能夠根據雙腳在運動中的受沖擊狀況及時地提供支撐。設計師探索的是一種材料與使用者以及使用環境產生互動的可能。
《納米磁性植物》(Nanomagnetic plants)是藝術家勞拉?辛迪(Laura Cinti)與C實驗室(c-lab)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在她工作多年的高級生物醫藥成像實驗中心(Centre of Advanced Biomedical Imaging),她將磁性納米分子植入植物根細胞,于是人們只要使用磁鐵便能夠像太陽引導向日葵那樣引導這些植物根細胞的生長方向。正是由于磁性納米分子足夠小,才能逃過植物細胞阻隔異物的機制進入其中。這件作品實現了植物與非生命物質進行互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