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9: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垃圾分類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面臨的幾個最主要問題之一,由于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也正遭受著巨大的污染。只有提高人的環保意識,自覺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環保教育,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周圍的生命現象、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對于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策略
從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講,小學科學課與環保教育有著更多的共性,其內容豐富、知識面廣,結合小學科學課教學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比其他學科有著更為有利的條件。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節能環保素材,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開展“環保教育與科學探究”的活動,增強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
1.依托教材有機滲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科學教材中有許多環保教育的內容,關鍵看教師如何去挖掘這些素材。如,在教學“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時,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了一種新物質——二氧化碳??梢宰寣W生查資料說說對二氧化碳的了解。在學生交流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作用后,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又被稱為溫室氣體。近年來,由于煤、石油等石化燃料消耗量的急劇增加,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80%以上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土壤沙漠化、兩極的冰川融化,給全球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據此,還可以適時地給學生介紹低碳生活的理念:低碳生活就是指我們在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盡量減少,要處處考慮到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我們要積極倡導并實踐低碳生活。這樣依托教材,進行有機滲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2.聯系生活有效拓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環境問題,才能讓教育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也使學生心靈上產生共鳴。對學生來說,自己周圍的生活垃圾污染是身臨其境、深受其害的。因此,從調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簡單可行的方法。
每一個學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丟棄垃圾,而全國有近4億的家庭,從自己家庭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國所有家庭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學生會切實感受到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日常行為都在影響著環境。為了保護環境,每個人都要盡量少制造垃圾、少丟垃圾。既然垃圾問題這么嚴重,那么對垃圾的處理就尤為重要。身為小學生能做的,除了減少制造垃圾外,還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我們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應該是垃圾的治理者。給垃圾分類是我們小學生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如果從小養成了習慣,那么給垃圾分類分裝就會成為自覺而普遍的行動,也會從源頭上給垃圾的處理帶來方便。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學科,也就是科學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于大量的實踐活動。因此,除了在課堂上使學生切實掌握教材中有關環保知識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引導學生主動加入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環保小衛士”的行列中去,以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
(1)定期開展“節約水資源”“綠地認養”“我和小樹一起長大”等一系列活動,在班級內定期評選“環保小衛士”等,滲透對學生進行良好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 生活垃圾 分類處理 環境污染 日本
一、日本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垃圾處理技術的提高,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得到了良好地處理,其垃圾產量大大降低,與此同時,人們對垃圾的循環利用程度逐漸提高,最終使得日本城市垃圾呈現出總體減少的趨勢。在日本,焚燒是最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也是應用范圍最廣的,以爐排爐與流化床這兩種方式為主,較少使用填埋方法。在這樣的格局之下,日本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污染問題,為此日本有關部門一直在研究更有效的垃圾處理方式,對焚燒法不斷加以改良,實現高溫、高效燃燒,更好地保護環境。在城市垃圾中,居民生活垃圾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無害化衛生處理。二戰后的日本迅速成長,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因在垃圾處理方面經驗不足,使得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無從解決,造成了環境污染。日本地少人多,能源相對不足,無法建設更大規模的垃圾處理場,只能另辟蹊徑。針對日本國情,在最近二十年中,都是以加強技術改良與推進資源回收為主要方向的。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從法律方面著手,針對環境保護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二、日本垃圾處理帶給我國的啟示
1.嚴于法治,從法律層面加以強化。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建設循環型社會,并為此頒布法案,倡導從資源的“減少、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著手,推動日本社會從資源消耗型社會向循環發展型社會轉變。為此,還針對不同領域推行了一系列法案,如資源利用、廢棄物處理、容器包裝、綠色發展等方面,為全面建設資源再生型、環境保護型社會提供制度保障。在這樣的政策倡導下,日本社會上下齊心,對垃圾進行合理分類與處理,最終使得垃圾總量與人均產生量自2011年開始下滑。據權威報告,在2009年一年中,日本垃圾總產量是4625萬噸,人均每日產量接近一千克。而在2000年的頂峰時期,則是總產量5483萬噸,人均每日產量1185克。對比可得,日本在垃圾處理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
2.從基礎教育入手,培養正確的“垃圾觀”。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環保意識培養更要從小樹立,應將其加入到孩子的基礎教育當中。無論在怎樣的場合,都應當將垃圾桶按照不同分類進行排列,由老師和家長言傳身教,以自身行為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讓他們從小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知道垃圾處理的重要性與資源的可貴性,減少垃圾的制造,正確處理垃圾。通過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與投放,減少垃圾處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更好地進行回收處理,對可用資源進行再制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可以保證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直至成為自然的行為舉止,保證垃圾處理工作有效落實。
3.細分處理,嚴格落實。
在日本,垃圾之所以能夠得到有效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確細致的分類。為幫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垃圾的分類,地方政府都會印發相應的宣傳指導手冊,采用生動易懂的方式幫助人們記憶和理解。垃圾分類在于不斷細化,在可燃、不可燃、資源類等大方向下還可以細分出多種類別。例如,在丟棄果汁盒等紙質容器時應當將他們剪開并進行晾曬捆扎,香煙盒則要根據包裝進行分類。為此,有的廠家會在商品外包裝上進行說明。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在時間上做文章,以降低工作人員的作業強度。在政府與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處理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4.高溫焚燒保證處理科學優化
在對垃圾仔細分類后,可以進行針對性處理,對可燃垃圾進行高溫焚燒,防止占用過多填埋土地。焚燒不僅可以減少殘渣,還可以用于產生能源。2009年,東京就曾依靠垃圾焚燒供電10.79億千瓦時。對于焚燒后產生的灰塵進行采集熔融處理,對重金屬進行降解。這一過程能夠進一步縮減殘渣體積,使之成為砂礫般微小的存在,并進一步作為資源應用于其他領域。
三、煙臺市垃圾處理現狀
近年來,煙臺經濟穩步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伴隨物質財富增多,居民生活垃圾愈發增多。在2012年煙臺有關部門的信息中,可以得知“本市在2012年全年中產生城市垃圾100.787萬噸,均得到有效處理”。不難看出,煙臺市城市垃圾數量多,雖都得到了有效處理,卻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一味采取衛生填埋這種傳統單一的處理模式,就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無法對垃圾進行有效合理地處置。此外,這種方式還將造成環境污染、耗資巨大等問題。為解決該類問題,煙臺政府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1.煙臺市生活垃圾的來源及構成。
煙臺市城市生活垃圾來源廣,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業制造垃圾、公共垃圾、機關學校垃圾等。與之相對的,垃圾的成分是極為復雜的,有紙質垃圾、塑料垃圾、玻璃制品、食物垃圾等。生活垃圾來源于生活,其特征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含水量高、有機成分多、復雜、與季節相關程度大等。
表1 煙臺市區生活垃圾成分分析表
2.生活垃圾清運量。
在最近幾年中,煙臺市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多,并以每年10%的速度持續飆漲。在2003年到2006年這四年中,共處理垃圾129萬噸,以2006年數量最多,平均每天工作人員都要處理近千噸的垃圾。
表2 煙臺市2003~2006年生活垃圾清運量統計表
3.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的現狀。
在經歷了多年方法探尋與技術發展后,目前煙臺市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垃圾處理體系,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壓縮、運輸、回收、最終處理這五個流程,并在開發區西部開設了一個垃圾處理場,對煙臺五區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該垃圾處理廠內有填埋區域、污水處理區域和濕解處理區域三部分,總區域為68公頃,按目前技術要求,能達到每日1000t的垃圾處理量,以衛生填埋為主,其他兩種處理方式為輔。為此,特設置了七百萬平方米的衛生填埋區域,可供使用二十年。
由于最近幾年煙臺市城市發展速度加快,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產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導致垃圾處理場超負荷運轉。如若長時間如此,勢必會對其造成不良影響,縮短場地的使用時間,使得場地提前報廢,煙臺市的環境將持續惡化。
為提高煙臺市的環境質量,減輕生活垃圾處理場的負擔,并進一步延長其使用年限,使得煙臺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更合理地處置,市政府決定對原場地進行擴建,增加垃圾濕解工藝的處理場地,除此之外,還新增240t/d的焚燒工藝。通過對場地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不斷對系統進行完善,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應對目前的垃圾處理問題。
四、日本與煙臺的對比分析
1.日本在垃圾處理方面具有較為完善的體制建設,其系統處于持續優化和完善中,煙臺并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處理系統。
2.日本政府重視宣傳教育,采用多種方式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我國在此方面才剛剛起步,在管制方面與日本存在一定的差距。
3.日本人由于身處資源短缺的國家,從小具有較強的資源節約與環保意識,自覺程度較高。而煙臺市民則缺少該類意識,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大多數居民自覺程度都比較低。
4. 生活垃圾中存在許多可重復利用資源,可以通過回收進行再利用,為此需要進行一定的處理工作,而煙臺在這方面的技術儲備還有一定的欠缺,有待進一步投入。
5.日本技術先進,而煙臺則相對落后,效率有待提高。
五、從日本的垃圾處理方式中得到的啟示
垃圾處理問題由來已久,我國在這方面卻剛剛起步,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對全國八個試點城市進行階段性總結,其根本在于加強政府、公眾與企業之間的聯合,以先進技術作為支撐。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垃圾處理工作進行合理安排,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規范,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政府任重道遠。需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基礎教育與公共設施建設,在各個地點安排分類投放點。
2.專事專管,為垃圾處理設立針對性管理機構,大力宣揚垃圾分類基礎教育,對其進行嚴格監管,并做好協調工作等。
3.全民行動,做好上中下游的管理協調工作。上游需根據城市垃圾處理現狀制訂合理方案,做好宣傳工作;中游進行設施建設,特別要注重配套設施的安排與建設;而對于下游,則需將工作落腳點放在物質儲存方面,對物質進行分類儲存與處理。
4.完善評估體系。垃圾處理工作歷時長久,需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擴大參與群體,以實際工作效果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
5.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采用先進設備以更好地服務垃圾處理工作,做好分類收集、資源再造工作。
參考文獻:
[1]煙臺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煙臺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綜合處理的發展意義[R].煙臺:煙臺市人民政府,2008.
[2]盧歡亮,王偉.論日本垃圾處理模式[N].維普資訊網,2008.5.25.
[3]劉昌黎.現代日本經濟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401.403.
[4]徐世剛,王琦.當代經濟研究[D].
[5]學習日報[N].日本治理環境污染的啟示.期刊來源.新華網.
[6]桑光裕.日本環境考察報告[R].2007-06-20.
[7]楊明.淺談日本環境做法與啟示[J].2007-12-11.
[8]改革與戰略[J].2008(10).
【關鍵詞】高中地理 ; 教學效率 ; 高效教學 ;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79-01
一、革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
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傳統的觀念認為,高中地理學科只要學生肯下功夫,多用心去背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績,所以高中教師在以往的授課中都是知識格式化和復制式的教學,多數都是知識的灌輸,然后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采用機械記憶的方法,死記硬別來應付考試。但是一味的記憶,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時間一長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需要,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革新教育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而這種轉變一定要遵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到引導和組織的作用。整堂課是否優質高效的評價標準在于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是否有獲得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機會;學生間是否有合作和交流的過程;是否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掌握相關知識;是否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等。所以這樣的課堂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法組織課堂教學,如設置問題情境,從學生生活實際中提取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或是布置任務,讓學生提前搜集資料,通過和同學、老師交流而獲得知識等一些方法。來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并且獲得表達與交流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討獲得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解決問提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促進學生長遠的發展。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舉一反三,更好的理解與運用課堂所學。
二、走出課堂,注重社會實踐
課堂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還應該讓課堂中的知識傳授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知識,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就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而言, 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非常緊密。因此,不但上課時要結合實際經常教學生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課程的實用性。到野外觀察更是學習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課堂教學所必需的,有時候教室以外是我們最好的課堂。比如學習“陸地地形”時,筆者就組織學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種類和特征;講到“環境保護”時,就組織學生到廢品回收站和垃圾處理站參觀,然后要求學生回校寫考察報告。讓學生走出校門,有利于學生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透析現有學情,巧用知識遷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對知識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人們的經歷不再是以往簡簡單單的,而是通過廣泛的途徑獵取了大量的生活常識及科學知識。對于高中生也是如此,他們獲取的這些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把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自舊知識加以聯系,強化學習目標,加深對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如在講授如何綜合治理長江水患的問題時,教師引入了近年來學生所接觸到的有關長江的相關實事如:三峽工程,1998年洪水實況轉播,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又如在講中國的疆域時,由于很多學生都知道中國屬于東方國家,而且還被譽為是“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教師就可以從這點開始入手一步步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和地球儀找出相關知識,即: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國領土范圍位居世界第三,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
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創設與教學相呼應的具體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充分的體驗所學知識,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時刻處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使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從而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興趣。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最終獨立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教學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的創設原則,進行了以下嘗試:
1.設置懸念,構建迫切學習的教學情境。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以“疑”為紐帶的動態統一體系。
2.實驗操作,形成手腦并用的教學情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動作操練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發展。如在“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的教學時,可請學生上講臺進行實驗操作,并以學生操作獲得的結論為感性材料展開教學,那么,褶皺、斷層這些抽象的知識就容易理解了。
3.案例引發,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學校附近土地利用的變化過程為案例來學習城市的發展;以長江為例來學習河流的流域治理等等。
總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提高地理課堂的效率,還需要學生密切配合教師,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此外,靈活多樣的練習反饋對于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探索,為每個學生都能在地理課堂上獲得最大發展而努力,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使得地理課堂效率得到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灌木柳;開發利用;戰略措施
中圖分類號:S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006-2
0 前言
楊柳科(Salicaceae)是泛北極植物區系的典型科之一,具有廣泛的、多種多樣的用途,在人類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素為世界人民群眾所喜愛和重視。柳屬(Salix L.)是楊柳科最大的屬,約550種,我國柳屬植物255種,約占全世界總數的46%,是全世界柳屬植物最多、最豐富的地區,在全國各省、區廣泛分布,而柳屬絕大部分為灌木柳,許多種類與人們生產生活戚戚相關,目前部分灌木柳種類已開始被人類開發利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灌木柳作用的逐步認識,特別是2008年多哈會議后,熱愛自然、崇尚環保,倡導低碳經濟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識,對灌木柳的開發利用尤為迫切和重要。
1 我國灌木柳資源分布及利用現狀
灌木柳具有喜光抗寒、耐水濕、根系發達、萌蘗力強、易繁殖、成活率高等特點,是理想的能源利用、工藝品編制的原料樹種和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樹種。我國灌木柳種類繁多,野生種類全國各地皆有分布。我國栽培利用灌木柳歷史悠久,據資料,早在明嘉清年間,河北固安沿永定河、白溝河岸沙灘上即廣種杞柳;山東微山湖杞柳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我國人工栽培利用的灌木柳種類主要有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烏柳(S. cheilophila)、簸箕柳(S. suchowensis)、三蕊柳(S. triandra)、細枝柳(S. gracilior)、沙柳(S.pammophila)等。全國灌木柳栽培集中在山東、江蘇、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內蒙古及東北三省沿河地區。山東省臨沂市沂沭河兩岸、濟寧市的微山湖周圍及東營市黃河三角洲,江蘇省蘇北地區,河南省、安徽省的淮河流域,湖北省的漢江流域是杞柳的主要栽培區,作為柳制工藝品的原料,部分縣市柳編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有“柳編之鄉”之美稱。遼寧臺安發展的主要是三蕊柳、細枝柳、簸箕柳及蒿柳。內蒙古、寧夏等沙地,山西、陜西省的黃土地栽植沙柳,主要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2 灌木柳資源的評價
2.1 生態效益明顯,是優良的生態林建設樹種
灌木柳具有種源豐富、造林技術簡單、成活率高、成本低,防護效益好的特點。其根系發達,枝葉繁茂,在溝河兩岸、沿江栽植能起到穩固江道、防洪排澇、固土護岸、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在丘陵地區栽植對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明顯;在農田防護林中喬灌結合使防護林的生態效益更明顯。
2.2 做為柳編工藝品的原材料,經濟價值高,是編織業的優質原料,高附加值的經濟林樹種
杞柳枝條是編織柳工藝品的上等原料,作為國際公認的綠色包裝物和裝飾品,柳編工藝品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臨沂市作為山東省的主要杞柳產區及加工地,現栽培面積1.5萬hm2,年產優質干條18萬噸,柳制工藝品100多個系列1萬多個花色品種,年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
2.3 利用價值大,應用范圍廣泛
灌木柳除作為柳編工藝品的原料外,枝條產量高,韌性強,可以條代木或以條代竹,是制造人造板的好原料;也可以作為食用菌開發生產培養基原料;花為早期蜜源,葉和皮是喂羊、兔的好飼料,還可漚制綠肥。灌木柳生長快,可迅速解決農民燒柴問題,是優良的薪炭林樹種。
2.4 是優良的生物質能源林樹種
灌木柳種類多,分布廣,天然雜交非常容易,其適應性強,繁殖簡單,造林容易,易平茬更新,造林成本低廉;其光合效率高,生物質產量大。優良灌木柳品種的生物質產量可達30-45t/hm2,比南方著名速生桉樹并不遜色,是很有發展前途的生物質能源林樹種。在全球能源緊缺的今天,作為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灌木柳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
3 灌木柳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栽培管理粗放
雖然灌木柳林在我國分布很廣,但大部分栽培管理粗放。主要表現在不注重品種的選擇,栽植地點多為沙化土或河灘地,立地條件差,很難做到適地適樹;栽培技術措施研究少,憑經驗,標準化、集約化管理水平低。
3.2 對我國灌木柳資源的開發利用渠道較窄
主要是用為柳制工藝品的原材料,對于灌木柳的其他作用,還很少開發。在作為柳制品的原材料方面,也僅應用其枝條,對其葉、皮等也被作為垃圾處理,嚴重影響了灌木柳開發的綜合效益。
3.3 灌木柳栽培生產及加工標準化水平低,柳編企業缺乏品牌意識
大部分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柳制品的品種花色及加工數量以外商訂貨單為主,主動研發的品種太少。以農戶為單位的種植、加工形式存在著水平低,產品質量不整齊,標準化水平低,很難形成名牌產品;而大部分柳編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柳編制品靠貼牌出口,也嚴重影響了出口,制約了柳制品產業的發展。
4 開發利用灌木柳資源的戰略性措施
4.1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
我國的灌木柳種質資源豐富,但絕大多數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雖然灌木柳適應性強,但仍有許多樹種、品種瀕臨滅絕;同時森林火災、人為破壞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使許多寶貴的種質資源流失嚴重,因此,必須加強灌木柳種質資源的保護,堅持近期計劃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現地保存與異地保存相結合,重點保存與一般保存相結,制定科學的保存和利用規劃,實現灌木柳種質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山東省郯城縣林業局首先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2007年從全國灌木柳主要栽培區進行了種質資源收集,建成了具有200余個種質的異地保存庫。
4.2 開展良種選擇及培育
根據我國地域廣、立地類型多、氣候變化大和灌木柳種類多、雜交易、用途廣的特點,采用雜交育種或選擇育種,選定不同性狀作為遺傳改良的主要目的性狀,選育出不同利用途徑的優良品種或優良無性系。江蘇省林科院在我國較為系統地開展了灌木柳育種研究,進行了編織柳的遺傳改良和高生物量灌木柳的選育,選育出了適宜編制高檔柳編工藝品的Jw9-6和Jw8-26 ,已推廣到華北、黃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守芹等通過對92個沙柳無性系的田間試驗,篩選了10個高優質、高產量、高速生、高抗逆的優良無性系。
4.3 多元化種植,多形式開發
灌木柳喜濕耐澇,易繁殖,生長快,適應范圍廣,無論是農田還是渠旁都可栽植,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實現規?;l展,形成規模效益;也可以充分利用溝邊、渠堰、水旁、河灘及許多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濕地,開展“四旁”栽植,同時也可以發展林-柳間作,提高灌木柳種植綜合效益。灌木柳是多用途樹種,柳編工藝品林、生物質能源林、飼料林、藥用林多形式開發,全面發展。特別是要把發展灌木柳生物質能源林同發展柳編工藝品林同等重視,作為今后灌木柳發展主要發展方向。灌木柳作為營造生物能源林具有優越的條件,為灌木柳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4.4 開展專項栽培技術研究及產品研發,實現標準化生產
針對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栽培目標開展專門的栽培管理技術研究,提出栽培管理規程。組織技術力量開展灌木柳產品研發,進一步重視對柳編工藝品的研發,研究新工藝,開發新品種,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同時對灌木柳在飼料、藥材及人造板等方面應用開發研究,形成新產品,擴大灌木柳產品應用領域。
4.5 成立行業協會,組織行業論壇
積極引導成立灌木柳商會或柳編產業協會,做好企業的組織、協調、指導、培訓和信息服務,充當行業自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行使好溝通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實現灌木柳種植和加工企業盡快由部門管理向行業管理的轉變。由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組織專家學者,定期舉行行業發展論壇,讓企業了解國內外最新技術和行業發展方向,探索較好的成長方式,推動企業發展和創新能力,保持灌木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士洞,中國柳屬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5(2):114-124(1987).
[2] 王戰,方振富.中國植物志[M],第20卷,第二分冊,科學出版社,1984.
[3] 侯學敏,杞柳密植栽培管理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 2002,1.
[4] 宿啟盛,劉崇云.微山湖杞柳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1991,3.
[5] 陳鴻雕.臺安縣灌木柳的栽植和柳編生產的考察報告[J].遼寧林業科技,1990,3.
[6] 涂忠虞.柳樹[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7] 潘明建.柳樹的遺傳改良及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 2004,18(3).
關鍵詞:野鴨湖;觀鳥生態旅游;生態旅游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簡介:王 燕(1984―),女,河南項城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Q9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1-0132-03
1 引言
觀鳥旅游就是旅游者在不改變野生鳥類活動和棲息地的生態系統、不影響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出于觀察、欣賞、記錄鳥類特征與行為的目的,到野生鳥類活動和棲息地進行的旅游活動[1]。野外觀鳥活動最早興起于18世紀的英國和北歐,現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的時尚休閑戶外活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生態旅游熱潮的掀起,生態觀鳥旅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健康、休閑、生態、環保的旅游方式。特別是在北美地區,觀鳥已成為一項巨大產業,每年直接產生經濟收益超過250億美元。
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野鴨湖),位于北緯40°22′04″~40°30′31″,東經115°46′16″~115°59′48″,是官廳水庫延慶轄區及環湖淹沒區形成的灘涂、庫塘等組成的次生濕地,總面積6 873hm2,其中濕地面積3 939hm2,是北京地區面積最大的濕地。野鴨湖擁有豐富的鳥類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迅速成長的觀鳥群體以及良好的外部發展條件,是開展觀鳥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但目前針對北京野鴨湖濕地觀鳥旅游的研究還是空白。因此,以北京野鴨湖為例研究濕地觀鳥生態旅游不僅對野鴨湖濕地觀鳥旅游開發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也具相當重要的意義。
2 野鴨湖開展觀鳥旅游的條件
2.1 生態環境優越
野鴨湖屬于華北平原向山西高原、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北靠燕山,南臨太行山,西南與河北懷來相接,東南是雄偉的八達嶺長城,周圍自然環境復雜,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所屬的官廳水庫中上游,溝、岔縱橫,庫灣眾多,大面積的蘆葦沼澤和濕地草甸遍布其中,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是各種植物叢生、動物棲息的理想之地。
2.2 鳥類資源豐富、品質較高
野鴨湖共有鳥類16目52科233種,分別占北京市鳥類總種數(18目,59科,350種)的88.8%、88、1%和66.6%。其中留鳥37種,夏候鳥55種,旅鳥156種,冬候鳥22種,分別占野鴨湖鳥類總數的15.9%、23.6%、67.0%和9.4%[2]。由于野鴨湖的周邊環境復雜,也有許多其它類型的遷徙鳥類在此駐留,使得該區的鳥類資源更加豐富,是北京鳥類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保護區不僅鳥類資源豐富,其品質也較高。據統計,野鴨湖共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4種,且全部為鳥類;列入北京市一、二級保護動物的鳥類達98種。
2.3 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高
野鴨湖濕地是延慶縣所轄官廳水庫水系及媯水河下游的環湖灘涂組成的次生性濕地,這里水草茂盛、生物富集,是生態觀光和研究生物物種(尤其是鳥類)及其變化的絕佳場地,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野鴨湖又有水庫、河流、沼澤、泛季節性濫地等多種濕地類型,是北京地區類型最豐富、濕地面積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效益和保護價值,為研究區域濕地生態系統提供了很好的典型。
2.4 外部發展條件較好
野鴨湖所隸屬的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亞洲重要的客貨流集散中心地,對外交流頻繁,不僅擁有發達的信息和交通網絡,還有大批的追求高品位的高素質旅游群體,為野鴨湖開展生態觀鳥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條件和便捷的信息、交通條件。此外,野鴨湖所依托的延慶縣,在北京的城市發展規劃中被定位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國際化的旅游休閑區[3],可以說野鴨湖在未來將擁有良好的發展機遇。
3 野鴨湖生態旅游及觀鳥旅游發展現狀
3.1 野鴨湖濕地面積逐年減小
自1998年以來,保護區持續干旱、少雨,降水量的逐年下降和蒸發量的逐年上升以及官廳水庫入庫水量和蓄水量的逐年減少必然會導致野鴨湖區域水量的持續減少,進而導致野鴨湖濕地面積逐年縮減。根據北京市水利局《水資源公報查詢系統》資料,野鴨湖濕地水域面積從1998年的2 106hm2減少到2004年的430hm2[3]。濕地面積逐年減少使鳥類生存空間不斷變小,嚴重威脅著依靠水環境生存的鳥類。
3.2 生態環境良好,污染現象依然存在
野鴨湖屬于次生湖泊濕地,水域內魚蝦肥美、種類豐富,水域周邊淹沒區形成大面積的農田擱荒草地,農田防護林網發達,并存在大面積的人工林地。野鴨湖及周邊基本沒有大型工礦企業,土壤未受到重金屬等污染,為往來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然而隨著保護區范圍內的媯水河中下游區域開發程度的加強,各種污染源(包括工業與城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與農藥等)不斷排入媯水湖、官廳水庫以及壩下沼澤區等區域,致使媯河下游區域的水質變差、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嚴重威脅著鳥類生存的水環境甚至整個生態系統。
3.3 管理體制趨于規范,基礎設施仍不完善
野鴨湖濕地資源涉及農業、水利、漁業、環保等多個管理部門。長期以來的多頭管理、無序指揮嚴重影響著野鴨湖濕地管理與資源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但自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其管理處成立以后,野鴨湖的保護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軌、管理體制逐漸趨于完善。由于規劃建設滯后和需求增加,野鴨湖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很欠缺,如保護區內的保護站、觀鳥設施、鳥類救護設施、巡護設施和標樁的設置以及區內餐飲、住宿、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仍不完善,影響了保護區保護工作和觀鳥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
3.4 局部有所發展,但總體增收有限
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其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生態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野鴨湖總體經濟水平還較低。目前野鴨湖主要靠從事生態旅游和學生教學實習獲取門票收入與住宿、餐飲收入,還有一部分經濟收入來源于水產捕撈、養魚和間歇種植玉米等,其發展較慢的原因有以下2點。
(1)資金與人才的投入不足。對野鴨湖資源、環境的保護與管理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和較強的專業技術水平與知識水平。野鴨湖的后續資金缺口問題嚴重影響了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和營銷工作;野鴨湖目前真正投入到實地進行長期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還很少,難以滿足野鴨湖的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2)社區參與層次水平低,社區居民從野鴨湖觀鳥等旅游活動中獲得的實際利益有限,社區發展與野鴨湖發展脫節,阻礙了區域整體發展。
3.5 觀鳥旅游產品單一,持續營銷力度不夠
(1)野鴨湖生態觀鳥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創新性。目前,野鴨湖的觀鳥旅游多是大眾觀光游覽性質的觀鳥活動,科考、教育、學習、商務等性質的觀鳥旅游活動較少;觀鳥旅游線路單一,活動內容單調,缺乏趣味性和參與性,不能充分展示野鴨湖濕地豐富多樣的鳥類資源。
(2)野鴨湖擁有豐富優質的鳥類資源而知名度卻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宣傳營銷力度不夠。目前野鴨湖的宣傳營銷活動只限于旅游網站、旅游手冊、舉辦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活動等方面,宣傳內容簡單、無特色;前期取得一定效果的宣傳促銷活動如舉辦攝影展、科普教育等活動,也沒有持續地推進和加強。
4 野鴨湖的開發對策與建議
4.1 制定生態保護規劃,實施生態恢復工程
目前野鴨湖已制定了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但還沒有專門的生態保護規劃,生態保護工作零散無序、不成體系,必須盡快制定生態保護規劃,完善鳥類資源保護體系。通過實施退耕還草還沼、天然植被恢復、河道疏浚引水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快實施生態恢復工程計劃,進一步改善野鴨湖的鳥類棲息環境。
4.2 健全保護區管理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保護區的多頭管理、無序指揮,在原有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基礎上,設立獨立于各管理部門的管理協調機構――北京野鴨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按照“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清主次,相互配合”的原則,通過例會制度對有關野鴨湖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與決策,建立各部門聯合管理機制,形成野鴨湖發展的共識與合力。同時積極吸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組織培訓生態導游和管理人員,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培養志愿講解員,通過他們把觀鳥知識、生態知識和環保知識全面、系統地傳遞給旅游者,使觀鳥旅游者真正體味人與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4.3 廣泛吸引外資,加強觀鳥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保護區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運用多種集資手段如出讓經營權、特許經營等,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用于野鴨湖觀鳥旅游開發。通過網絡、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媒介大力宣傳生態、環保、珍稀鳥類保護,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積極性。在不影響鳥類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加強保護區生態保護站、觀鳥設施、鳥類救護設施和巡護設施的建設,為鳥類資源保護和生態觀鳥旅游活動提供方便。
4.4 創新開發觀鳥線路,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在不破壞生態景觀、不影響鳥類正常生活的條件下,設立一定數量的簡陋小型生態觀鳥臺和生態觀鳥亭,使旅游者充分融入自然、盡情享受人與鳥相處的和諧;在原有常規觀鳥線路基礎上,創新開發觀鳥旅游線路(如水庫庫區邊緣觀鳥),使新舊觀鳥線路各成風格,各具特色。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宣教和科研活動,積極宣傳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和鳥類資源的保護,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攝影協會、鳥友會或動物愛好者協會舉辦珍稀鳥類、國家級和市級保護鳥類的展覽會,呼吁全社會關注鳥類、愛護鳥類;以政府為主導,組織開展“愛鳥節”或“愛鳥周”,并積極宣傳,廣泛吸引以學生、教師、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各種社會群體參與到生態觀鳥旅游隊伍中來。
4.5 完善社區參與機制,加大對游客的宣傳教育
建立并完善社區參與機制。鼓勵當地社區參與保護區的開發與管理,通過保護區和當地社區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最終實現保護區和當地社區的發展融合;積極吸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組織和培訓當地生態導游和管理人才隊伍;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管理。同時野鴨湖需要進一步完善保護區的解說系統,不斷加強對游客的宣傳教育;通過多渠道,多手段的對工作人員、周邊居民、旅游者進行教育和科普宣傳,積極開展職業教育與崗前培訓、成立宣教基地,加大對游客的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 Sekercioglu C H. Impacts of birdwatching on human and avian communities [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2002,29(3): 282~289.
[2]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R].北京: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2005.
[3] 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科考組.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R].北京: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科考組,2006.
[4] 王紅英,劉俊昌,劉細芹.美國生態觀鳥旅游對中國觀鳥旅游發展的啟示[J].林業經濟問題,2008,28(2):152~155.
[5] 廖明旗.中國觀鳥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86~89.
[6] 王紅英,劉俊昌,曹建華.鄱陽湖區生態觀鳥旅游對當地社區影響的調查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6):1 147~1 152.
[7] 陶 宇,葛 巖,金龍榮.北戴河觀鳥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0,(2):56~58.
[8] 付 蓉,王曼娜,楊 鹛,等.洞庭湖觀鳥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J].經濟地理,2008,28(3):253~256.
[9] 唐代劍,何 瑋.國內外濕地旅游保護?開發經驗及發展態勢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1):15 006~15 008.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the Bird-watching Ecotourism of Beijing Yeyahu Wetland
Wang Yan,Zhang Lina,Liang Xiaowei,Zhou Meim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