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油畫教學改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基礎課與創作課無法同步協調發展
基礎課以練習性習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創作課不等同于創作,不排斥探索性習作練習,它與基礎課有著內在的聯系。①創作作為提高藝術技能、探索藝術技巧、掌握藝術規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畫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拒絕任何形式的模仿,因為它的價值就在于獨創。在高校油畫教學中,教師多重視以講解、教授方式為主的油畫基礎理論教學,對于創作課的教學卻缺少探索和創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畫創作課上,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去郊外、農村、街道、工廠等地去搜集素材、尋找靈感,之后就開始勾畫樣稿、草圖,修改幾次之后就可定稿。這種傳統創作課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給人一種教條化、單一化的感覺,這很容易使學生在進行油畫創作的時候陷入重視內容和題材、輕視形式風格的誤區。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免受到教師的影響,從教師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東西,這樣的作品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幅缺乏獨創和自我精神的復制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陳舊,對于藝術和時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夠強。盡管近年來許多高校已意識到這種創作課模式的滯后和單一,并且作出相關的調整和協調,注重基礎課與創作課的和諧發展,但學生作品風格、題材缺乏獨創精神的問題卻依然存在。
2.高校油畫創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藝術若想實現其價值,尋求其發展就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畫藝術亦是如此,用油畫語言來描繪祖國豐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畫藝術特有的藝術魅力來展現中國五千年的寶貴財富,是我國油畫創作者的優勢,同時也是我國油畫創作者的責任。但長期以來,在高校的油畫教學中總是過多地學習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學習西方的創作手法、色彩選用、構圖比例及材料選擇等,創作內容也多為描繪西方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對中國的民族文化卻很少表現,缺乏本土創作意識,這不僅限制了我國油畫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因此,我國高校的油畫教學在適度地學習西方的同時應注意探尋新的油畫語言來展現中國元素。
3.教學思路單一缺乏創新精神
在當今的高校油畫教育中,許多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時大多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這種現象在各大美院和師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如出一轍,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油畫藝術只能沿著單一的線性道路發展,沒有多元發展空間。此外,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油畫教育也從人數較少質量較高的“精英教育”轉變成了大班教學的“普及教育”。這使許多學生對待油畫學習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精英教育”下的學子多將油畫藝術作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和畢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畫界這種學生已是鳳毛麟角。高校學生在油畫方面的藝術修養并沒有隨著學生人數的增長而提高,單一的教條化教學思路降低了學生的興趣,也限制了師生的創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畫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主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對教學評價給予足夠的重視。②在現行的高校油畫教學評價中過于重視學生油畫技能的考核,對其他方面的素質卻缺乏應有的重視和評價,這不免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單一的評價機制導致課程設置的單一化,這就使油畫課堂缺少活力和動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現行的油畫教學評價機制過于重視油畫的專業性,忽視了油畫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由此看來,健全高校油畫教學的評價機制也已成為當前高校油畫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油畫教學改革策略
針對我國高校油畫教學中的問題,我們既要努力探索與實踐,又要腳踏實地,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在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和應對油畫教學中的各種挑戰,積極實施改革,針對現階段高校油畫教學中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基礎創作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同步進行
我國高校的油畫教學受寫實派教學模式的影響,課程設置相對單調,忽視了對學生興趣和藝術熱情的培養。因此,我們在對油畫教學的改革中要對傳統教學模式有選擇地吸收,揚長避短。我國高校的油畫教學改革需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和造型語言,這些都是油畫創新的基礎,在教學觀念和理論指導上,注意由單一化教學向多元化教學的轉變,在引導學生打好基礎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挖掘自己的個性和藝術潛力。隨著人們對人文關懷意識的逐漸重視,高校各項教學活動也開始加強人文基礎課程建設,油畫教學也不例外。油畫教學不再被視為一種單純的技能傳授和學習,而成為了一個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師可以在油畫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打破油畫創作中的常規思維和正常邏輯,鼓勵學生在色彩運用和創作手法上大膽改變和嘗試,以此來彌補傳統油畫教學模式的不足,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2.實現民族文化與油畫創作的有機結合
油畫藝術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礎之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因此自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以來,我們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畫藝術民族化,以本土意識來創作。在高校油畫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油畫創作過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意識到只有不斷加深其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油畫的創新。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畫教學中努力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重視,雖然油畫學習需要學生遵循西方油畫傳統,但若忽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也勢必將限制學生在油畫創作方面的寬度和廣度,因此,在油畫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油畫創作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慢慢滲透進學生的學習和實踐中,結合傳統民族文化實現油畫創作的創新。在培養學生重視民族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將民族文化滲透進油畫創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尋找東西方油畫的結合點,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將有民族特色的創作素材創造性地運用到油畫創作中,讓學生在培養創新性思維的同時,學會運用民族文化詮釋油畫藝術。
3.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油畫基礎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真正地重視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這并沒有做到對基礎教學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導致高校油畫基礎教學始終徘徊在真正油畫基礎創作的邊緣。因此,在油畫教學過程中增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經刻不容緩。創造性思維即是指我們在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時需要打破常規思維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的考慮,它掙脫了傳統方法和已有認知的束縛,以一種開闊的視野來探尋答案。創新思維要求我們在打破常規的同時另辟蹊徑,這對油畫藝術而言是極為重要和珍貴的,也是高校油畫教學傳統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畫教學和創作上取得長足發展,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就是要引導學生改變正常的創作邏輯,鼓勵學生在油畫創作中大膽改變描繪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學生最大限度地展開聯想與想象,積極主動地去挖掘學生在油畫藝術方面的潛力。聯想與想象作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油畫創作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健全油畫教學評價機制
健全的油畫教學評價機制對于油畫的全面深入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傳統評價機制過分地強調技能訓練和考核,造成學生素質過于單一,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高校油畫教學改革中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除了注重優化技能考核,還要強調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此外還應加強油畫創作與時展及民族文化的結合性。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還可以增加油畫藝術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高師油畫教學;課程設置;教學目標;第二課堂的構建
近百年來,中國油畫得到空前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專業院校和高師院校油畫教育教學發展的貢獻。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師油畫教學也出現了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目標混淆不清、教學觀念滯后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高師油畫教學改革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創造條件,積極構建高師油畫教學第二課堂,努力實現高師油畫教學與中小學教育的有效對接。
一、高師油畫教學及其第二課堂
1.高師油畫教學的目標
油畫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師油畫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與專業院校強調“專業性”和油畫“人才”培養不同,應突出其“師范性”和“教育”功能,也就是說,高等師范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師資。
2.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內涵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如果說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之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進行的與之相關的教學活動。它是指為了實現油畫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開展,在第一課堂之外通過有效的學習形式和訓練方法,組織有效的學習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學習模式。
二、高師油畫教學的現狀及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意義
1.高師油畫教學的現狀
(1)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濃,專業基礎薄弱。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高校擴大招生,美術專業成為“熱門專業”,不少學生因各方面原因“半路出家”,甚至出現文化不行就“改行”學習美術專業的思想誤區,導致學生專業基礎薄弱,專業素養普遍低淺,專業基礎良莠不齊的現狀。
(2)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不明確。
經檢索和調研發現,高師美術教育油畫課程與專業院校油畫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在內容上都設置了油畫靜物、油畫風景、油畫人體和油畫創作等科目。在課時分配上,也基本與專業院校相同,這就導致了教學目標混淆。同時,當代高等師范院校受前蘇聯美術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沒有得到較好的改革和發展,一直以來偏重技法,忽視理論學習和人文素養的現狀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因此,高等師范院校油畫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相脫節,不能適應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需要。
(3)教學安排和教學場所不合理。
特殊專業教學有其獨特的規律和要求,油畫教學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備合理的教學安排和教學場所。因教學改革的滯后和全校教學安排的需要,高等師范院校普遍存在如前兩節為油畫專業課,后兩節是公共課,以及專業訓練場所擁擠等情況。這種過于分散的課時安排,不符合油畫教學的規律;過于擁擠的油畫教室也不能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和訓練的需要,從而制約了學習效果的提高。
(4)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單一。
高師油畫教學仍普遍局限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中,通常采用示范和口述相結合,過于強調教師的教法和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學法和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長期以來,這種缺乏個性引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導致學生思想平庸,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嚴重散失,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使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成為口頭。
(5)學生閉關自守,遠離生活和實踐。
長期以來,高等師范院校學生閉關自守,盲目崇尚專業美院及相關熱門畫家,圖片照搬,臨摹復制,專業學習遠離生活和實踐,缺少生活體驗,思維和情感枯萎,審美情趣膚淺低俗,藝術嚴重缺失了精神感悟和思想內涵。
(6)學生專業學習浮躁,缺乏良好的藝術學習價值觀。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學生對當前就業情況和高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未能很好地了解和分析,或缺乏準確定位,或過于樂觀和盲從,專業學習浮躁,沒有樹立良好的藝術學習價值觀。
2.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意義
(1)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
針對當前高師院校油畫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同時,第二課堂與油畫教學第一課堂是互為作用的。一方面,在油畫教學第一課堂中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的諸如課時問題、課程設置問題、教學目標混淆問題等問題,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過對油畫教學第一課堂的有效促進,油畫教學第一課堂會反作用于油畫教學第二課堂,使其構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2)為彌補高師美術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陣地和平臺,促進了教學。
隨著改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師油畫教學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也越來越凸顯。面對高師院校油畫教學與中小學教學相脫節等情況,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多次召開高師藝術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座談會與研討會,下發了關于美術專業學科課程方案的相關通知。如1994年12月,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南京師范大學召開了高師藝術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座談會等。但是,事實遠非如此簡單。高師油畫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油畫教學大多還停留在前蘇聯美術學院專業教學模式。在這種情況下,高師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構建為彌補高師教育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陣地和平臺,促進了教學。
三、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方法和有效途徑
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構建是復雜的,同時也是多元的,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第一課堂,促進“教”“學”發展,筆者擬通過如下方式來進行構建,并在實踐教學中逐步融入:
1.創新教學思維
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構建,首先得創新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境界,為此,我們色彩教研室的油畫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思考和研究教學,不斷創新自我,利用參觀學習、走訪交流、考研提高、專業進修、出國深造等各種形式,設法給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帶來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不斷創新和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積極推進油畫教學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2.創新教學模式
針對擴大招生后美術專業學生過多的現實情況,可以在油畫課程中大膽采取“分層遞進”“普及式”和“精英化”的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分層”主要是以學生的能力素質鑒定為主要依據,通過談話、交流和考查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用綜合評定等方法客觀地認定學生的專業水平,根據其專業能力及興趣愛好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所謂的“分層遞進”:另外我們采取“普及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和培養;對于專業基礎較好,實踐經驗較為豐富的學生,我們重在啟發和引導,即所謂的“精英化”教學,實現優秀學生專業水平的可持續進步和有效突破。
3.創新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學的重要因素,是聯系教育者和學習者的重 要媒介,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物質載體。通過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改變過去只給學生布置作業,給成績,不管學生學習和訓練過程的弊病。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成立專門的油畫研究工作室等有效教學手段,構建學生第二課堂,對廣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進行“普及式”教育和提高,并對較為優秀的學生進行專業強化訓練,以一個帶幾個,以點帶面,最終達到提高整個班、整個年級、整個學院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4.創新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打破傳統的技法、技能教學模式,并彌補師范教育課程設置與教學定位的不足,既注重技能技法的訓練又注重“師范”教育取向的鍛煉和培養,注重強化學生對油畫史、油畫作品欣賞、美術心理學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高,并積極引導學生對美術史、風格、流派等進行研究和探討,通過感悟大師作品、聽取大師學術講座、參觀全國美展、訪問畫家和教授等形式來提高審美修養,同時也穿插一些最新、最前沿、最及時的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進行一些探索性的學習和實踐,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實現教學內容從單純的技法、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藝術文化學習層面的創新和突破,有效提高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實現高師油畫教學的教學目標。
5.創新教學評價
針對“高師”教育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創新教學評價,對于“分層遞進”“精英化”的教學模式,采取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即實現教學評價“多層化”,做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相吻合,實現教學評價創新。學生通過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學生的層次確定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時根據學生的變化,做出動態的調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不是單純看考試成績,而是通過交談、演講、習作、創作、參展和獲獎情況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等形式對其產生一個最后的綜合評價。
6.創新教學機制
針對目前油畫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機制已不能適應當前油畫教學的需要,而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有效構建需要發揮各方面的優勢和有利條件,群策群力,統籌協調,齊抓共促,學校和學院要努力挖掘好的形式和做法不斷實踐、完善、深化和創新,通過構建油畫教學第二課堂,形成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有效機制,發揮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高師院校油畫教學是推動中國油畫發展的重要力量。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不斷探討、分析和研究,試圖在油畫教學第一課堂的基礎上構建科學有效的油畫教學第二課堂。實踐證明,油畫教學第二課堂的構建為促進高師院校油畫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實現油畫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對接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葛宇坤,論高師美術教育專業中的油畫課程設置[D]:碩士論文吉林:延邊大學。2007,10
[2]劉建新,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師范油畫教學,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01):96-98
[3]趙峰,對師范院校油畫教學的若干思考,滁州學院學報,2005,(02):79-80
[4]金龍,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改革的思考,池州師專學報,2006,(02):115-117
【關鍵詞】后現代課程觀;高校美術教育;綜合材料課程
后現代主義思潮濫觴于20世紀60年代,作為當代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和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文學、藝術、哲學、教育等研究領域內被廣泛運用,不斷呈現新的理論和方法。后現代課程觀是本世紀初從美國舶來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思潮。在藝術創作領域,筆者首次接觸到“后現代”的概念,在此后的學習、創作和教學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后現代課程觀所具有的懷疑精神和反思態度對現行實施的綜合材料課程教學改革所具有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現有的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后現代課程觀與現行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觀的比較
所謂課程觀,是對課程概念、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后現代課程觀以多元、開放為基本特征,認為教育與課程的內在價值在于促進人的心靈成長。而現行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所秉持的工具論價值觀,把課程當學生學習的教材知識內容,即先于教學過程編制好知識體系,教師以線性、單向、權威性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這兩種課程觀本質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動態、交互式的,后者是靜態、單向、被動接受式的。動態、交互式的教學允許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挑戰性,在探討式的教學過程中更易于激發雙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現行的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觀,從被廣泛詬病的美術高考模式和碩博升學招考體系中可以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師生大都習慣于靜態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沒有思考和改變的壓力,教與學雙方的思想都被束縛在規定性的知識中,缺乏拓展想象的空間,按部就班的教學導致想象力和創造力喪失。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中,美術創作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方法的變革往往走在時代前列,美術創作的發展必然與突破以往的觀念和范式密切相關,而這種變革的思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美術教育體系。當今西方高校的美術教育和課程呈完全開放的態勢,沒有絕對單一的專業,譬如油畫、版畫、水彩,教學內容大都根據社會需要而開設,也會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或需求設定深度與廣度,突出為個體成長發展服務的宗旨。社會上也沒有單純的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而是可以用多種語言闡釋自己獨特見解的藝術家,整個社會對美術的認知是大美術的概念,特別強調綜合性、融通性。藝術創作以發散性思維方式為特點,美術教育學科擁有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快速感知和接受新生事物的優勢。尤其是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與架上繪畫和后現代藝術形式緊密聯系的綜合材料藝術,作為新型課程進入到高校美術教學體系之中,其開放的課程觀對傳統美術課程的變革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助推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綜合材料藝術多元的觀念和方法對根深蒂固的精英藝術價值觀的影響,綜合材料課程進入靜態的高校美術課程體系可能產生的干預作用。在綜合材料課程實施之始,筆者把改變思想觀念、建立新的課程觀作為教學改革的優先戰略,并將新的課程觀努力貫徹到教學之中:立足綜合材料藝術創作多元的特質,從突破單純的技法媒介入手,用開放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綜合材料課程各個內容單元的學習內容(坦培拉、材料、肌理、拼貼等)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為穿插,每幅作品的實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過程、階段也是不可復制的。教學的整個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學雙方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不再是權威,因為誰也無法預料材料創作中下一步可能出現的狀況,更多的是平等的討論,即教師作為課堂中的“首席”,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每個參與者都以不同的存在作為社會異質共存的具有意義和價值的個體,教師要以多元的觀點審視課程、教學方法和學習成果,對不同的價值取向予以尊重,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個體健全人格的形成,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啟發
課程目標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體現,是培養目標在特定課程門類或科目中的具體化、操作化表述。在21世紀初,教育部門針對基礎教育普遍存在的以“知識”和“學科”為本位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課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課程要以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最終目標,重視和關注非知識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學校的教育中,除了掌握基本科學知識、具有基本生存工作的能力之外,更要具有改善和發展自己以及能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課程目標從過去的“知識目標”的一維表述,發展成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體現素質教育三維呈現。國家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后現代課程觀中的積極因素,促使高等教育各學科對課程目標進行反思。綜合材料創作實踐沒有既定的形式、風格,創作思路、方法和表現形式也不存在唯一性。譬如在進行有色底的實驗時,不同濃度和不同色相的顏料被潑灑在畫布上四處流淌,相互沖撞、融合,誰也無法預料畫面產生的結果,教師應利用這種材料在創作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偶發現象,引導學生在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同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討論的發起者、反思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交流,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升華為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力。
三、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內容選擇的啟發
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及其處理方式,它是學習的對象,源于社會文化,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由此可見,這一概念的描述參考了后現代課程觀的積極思想,并綜合了當下我國教育現狀。后現代課程觀對課程內容選擇的觀點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和不確定性,選擇綜合材料課程作為高校美術教學改革試驗內容,正是該課程在教與學兩方面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同時,綜合材料課程的技能、策略、態度和審美價值觀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深化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材料課程內容寬泛,沒有絕對的規定性,較之大部分成熟完善的高校美術專業所呈現的保守、僵化的課程內容更具新意。綜合材料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廣、因素多、層次豐富,各種材料與媒介的聯系錯綜復雜,與多種邊緣學科和科技交叉融通,具有跨學科的特征。綜合材料課程內容在大方向上是確定的,但實踐中的每一項內容又是不確定的。譬如“材料肌理”章節的內容,是讓學習者體會、感悟、利用乃至創造材料肌理,而不是簡單地挪用和抄襲,選擇的材料也是沒有限定性的,給每個人都留下了廣闊的實踐、探索和創作的空間。
四、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實施的影響
課程實施是一項復雜的教育活動。課程觀貫徹的深度與廣度、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高低、改革計劃實施的成敗都有賴于課程實施。例如,有人將課程實施當作一個課程方案執行,而有的人則將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看待。對課程實施的認識不同,必然會導致課程實施的策略選擇、課程實施的取向以及實施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傳統教育觀的課程實施策略是以忠實為取向,即無論課程設計的合理與否,教師都會通過課堂忠實地將學習內容傳遞給接受者。 后現代課程觀的課程實施是以動態過程為取向,將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找到適合于個體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強調多種因素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突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導地位,賦予其更多的自實施變革。
五、后現代課程觀對高校美術課程評價的啟發
新課標借鑒了后現代課程觀的思想,呈現出全新的格局,課程評價策略更加多元。課程評價包含多方面,除了對教學結果做出判斷外,也可以運用評價的方法去考查課程實施的目標、內容和實施各階段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從而整體把握課程的改革方向。課程的評價策略必須針對其特點建構評價機制。綜合材料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注重過程性,實驗成果形式就呈現出不確定性和豐富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評價者的判斷。因此,綜合材料課程學習活動價值和成果的評價,更適于采用動態、過程性的評價機制——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反饋。”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有利于教學管理者和授課者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動態的評價信息可以使師生根據教學活動的具體情況及時采取適當措施,調整教學過程。
六、結語
以綜合材料課程實踐為契機,用后現代課程觀考察高校美術教學的改革思路,旨在實現課程設計思想的反思。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代藝術的創作方法,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不是以學生掌握某些知識、技巧為目的,而是使學生通過對綜合材料與技法創造性的運用,在表達自己獨到見解和觀點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這意味著課程變革從追求技術理性到追求實踐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的躍進,體現出課程變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郭世田.當代中國創新型人才發展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2.
關鍵詞:美術專業;多元;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對傳統的美術學專業的人才需求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即由原來的較為單一的師資型人才需求逐漸發展到多元化美術人才需求,而且更為注重美術人才的應用型能力,也就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美術教育處于始創階段,研究型培養目標沿襲至今。在改革開放和學習西方教育思潮中,美術教育的思路和模式雖多經改進,可面對職業需求和市場考驗,高校美術畢業生仍難以滿足當下需求。大多美術畢業生進入社會后,所學知識偏離技能應用,綜合素質與能力不足,職業適應和勝任能力差。當前的高校相對獨立的發展跟地方社會沒有交合,而大學美術畢業生未來的職業流向也越多的走向地方基層單位,尤其是學生在學校未接觸的新型行業和市場競爭。因此,地方高校要切實立足于地方文化和資源,挖掘和培養能夠服務地方的多元應用型的美術人才,摒棄地方高校唯我權威的姿態,加強與地方文化機構相關產業等領域合體培養與發展,達成二者能量和資源的共享與互補,提升美術人才的未來職業駕馭能力和地方高校美術設置的社會價值?;谝陨险J識,本文擬以地方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和應用性為研究重點,通過現狀分析、培養模式完善等方面,系統闡述多元應用型美術專業的特征和構建策略。主張以傳統教學為主體,推行一主多元體系建設,以提高地方高校美術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競爭力和地方高校的學科發展能力。
一、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當前的高校美術專業幾乎呈現大一統的教育模式,地方類高校與211院?;蛘呙6疾畈欢啵m然國家積極倡導高校教學改革,地方高校也逐漸被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但幾十年的傳統思想一時難以改變,美術教育仍走的是傳統培養模式的路子。
1、美術人才培養的多元性和應用性不足
目前,雖然地方高校已經重視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了,但還處于初創和摸索階段,與地方文化和資源的互融多停留在表面成果的層面。美術屬于傳統專業,相比其他學科具有較強實踐性,但長期以來因拘泥于繪畫技能方面,適用空間和領域比較狹隘,導致當前美術人才培養缺乏多元性和應用性,而當前社會崗位呈現出基層化、多元化、實用化,傳統教育模式所培養的美術畢業生很難適應社會不同職業要求,大學的教學環節與社會需求目標脫節,畢業生走向社會難以適應或勝任崗位職業需求,而單以考教師編制和考研為走向培養方案也消化不了幾個學生,就業率低已經成為地方高校辦學面臨的普遍問題。究其因,顯然是因為地方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單一或片面,適用范圍窄,不能為地方經濟服務。
2、課程體系缺乏實用性和科學性規劃
當前地方高校的美術專業課程體系大都參照老牌或知名院校標準建立,基本沿用從基礎課程到專業方向課程的體系與模式?;A課程無非是素描和色彩等課程,分方向的課程還是專業性較強的國畫、油畫、版畫等課程,重課堂技法實踐訓練,輕課堂外相配套的實踐項目,這就導致了地方高校教育目標與方式的錯位,與地方經濟與文化需要脫離關聯、專業課程脫離關聯,呈現出孤立式發展狀態。最終導致地方高校的課程體系不具備實用性和科學性,培養體系缺乏相關聯實踐訓練項目環節,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素養和能力不全面。這都是過于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模式造成的負面后果,這種傳統思維與做法無形中遏制了美術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服務地方的能力也因此受損。
3、教學手段陳舊和單一
在應用技術型地方高校培養定位的精神指導下,美術專業教學應及時轉型思維,沿用了幾十年的專業教學手段迫切需要改革。因為,大部分院校美術教師的教學手段都是強調專業技能,走純繪畫的路子,單一地認為畫的好就是好,忽視了人才培養的現代社會的未來走向。誠然,美術專業的學生畫不好畫也是不行的,但也沒有必要以畫家的標準要求他們,諸如“量變引起質變”、“畫的好就是人才”、“文化課不用學”等觀點。這種陳舊單一的教法容易導師學生思維僵化。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個社會,重新調整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就業為短期導向,以挖掘藝術潛力為長遠目標,適時調整,推陳出新,培養既有專業基礎能力,又有全面素養與綜合能力的美術人才,這才是美術教育的價值之所在。
4、評價體系的片面性
高校美術教師在評閱學生作品時,大都以基礎扎不扎實、處理到不到位為標準,其實這是傳統的片面性思想,背離了藝術的本質和功能。作品的完成過程、形式和語言、文化因素、個性思想等都應該是教師考量的因素,如作品中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盡管技術不是很成熟,也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對文化關注的表現,這是可貴的,切不可扼殺他們的個性與發展。教師首先要關注地方民俗文化和生活,鼓勵學生走出去,拓寬視野,多做嘗試,多思考,過程與結果并重,技能與實踐同步,構建新型合理的評價體系。
二、構建多元應用型美術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多元化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推動了行業的結構調整,也催生了很多需求美術專業人才的行業,如城市雕塑、墻體彩色手繪和噴繪、手工壁畫、民俗繪畫、裝飾畫、旅游藝術品等。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浮雕和圓雕、裝飾繪畫等方面的美術專業人才,家裝、工裝、旅游產業等更離不開美術的存在,可以說,美術或美術元素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美術專業本屬于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涉及文化基礎、繪畫技能、意識形態、文化內涵、精神體驗等,所以我們在制定美術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案時應考慮到美術本身在社會諸行業中的服務能力,要重視多元化行業需求和就業壓力的現狀,合理定位和規劃,注重多元化、應用型美術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社會不同行業的需求。當然,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也不能雜而無主,應以傳統培養模式為主,多元方向選擇為輔,一來可以擴充知識面,使美術素養更全面,二來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可以積累經驗和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在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考慮這一點。地方高??梢粤⒆阌诘胤矫袼孜幕托滦兔佬g行業上,給予有興趣和特長的美術學生更多的專業方向的選擇。這樣不單可以給社會輸送了更多優秀人才,也緩解了普遍存在的就業壓力問題。
2、優化和重構美術專業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在轉型過程中,均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除了為地方社會培養和儲備優良師資,還要為各行業培養適合的美術人才。傳統的美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有素描、色彩、書法、構圖學、透視學、解剖學、中外美術史及作品鑒賞、藝術概論、美術教學論、美術教材教法、工筆花鳥畫、寫意花鳥畫、山水畫、工筆人物、寫意人物畫、油畫靜物、油畫風景、油畫肖像、油畫人體等。這些課程均是為培養中小學師資而設立的,很少涉及地方民俗文化、民間美術、環境裝飾美術等。綜合現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以及以往教學經驗來看,地方高校應該推行“一主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增設民俗文化相關課程、調整傳統課程與新型課程的學時比例、針對地方穩定和有前景行業等來優化和調整現行美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多元化專業方向和課程模塊,跨界發展,學科交叉,重視多元化、應用技術性發展,增強地方高校美術專業的發展和生存能力。如:對于地方重點“非遺”民間技藝,可以有選擇性的融入應用美術課程中;了解家裝和工裝里的手繪行業對美術的要求,開設色彩手繪和噴繪課程等等,這些新型的和社會急需的美術人才應是我們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因為我們沒有充分的實力同專業美術院校相比,我們要尋求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設法在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上與之錯位。
3、建立“導師制”和“工作室制”教學平臺
本科階段的課堂教學都是“上大課”,課堂訓練輔導也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學習效果只能因人而異。“導師制”教學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導師,從學習愿望到學習效率上如同研究生教學,學習效率自然就高了。而“實訓工作室”是針對不同研究方向設置的實踐性研究和教學處所,在導師制的建立下選擇和進入不同的工作室學習,教師創作的環境好了,學生學習也就更深入和專業了。我們知道,校外實踐基地固然能提高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能力,但往往礙于時間和環境的約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校內建立的工作室和導師制可以與校外基地形成互動和銜接,可以破解學校內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和體系的窘境。為此,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模式:一是繼續和校外中小學實踐基地合作,在“導師”的跟蹤指導下,讓學生進駐中小學進行頂崗和代崗實踐,這是“小組化管理”和“導師負責制”教學模式,易于管理,也易于激發積極性。二是工作室制教學,每一個工作室都有其研究方向,可以培養出不同領域的美術人才,如民間藝術工作室,通過與地方政府、民間藝人、工作坊等的頻繁互動與交流,可以培養具有傳承和發展能力的專業人才;再如美術科研工作室,導師不單可以自己安心搞科研,還可以帶動自己的學生了解和參與科研,進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傊菩小皩熤啤苯虒W和搭建“實訓工作室”實踐平臺是完善美術專業教學的利好方法,打破了傳統課堂內教學和唯書本知識論的限制,對于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而技能應用性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得到凸顯。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對于一張純繪畫作品,大部分專業教師都能給出客觀準確的評價,但調整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體系后,評價體系也應隨之改變,建立與之對應的具有完善框架的評價體系是推動多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梢酝ㄟ^校外實踐單位評價反饋、民間藝人評價、作品參賽、科研申報、市場調研等優化和完善我們的評價體系,畢竟教師教學的活動主要在校內,接受的社會監督和評價偏少。因此,多元化應用型美術人才培養離不開跟課堂外因素打交道。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均離不開多方因素的權衡,只有這樣才能構架出合理的科學的美術專業教學評價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有別于專業院校,由于軟硬件的差距,再加上當代社會就業形勢的壓力,創新美術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因為,只有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培養模式,改革評價體系,才能構筑整個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框架,才能體現人才培養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能應對社會就業形勢的嚴峻挑戰。面向市場量身定做的高校培養機制雖不是最佳的路徑選擇,但在某種意義上更能體現“因材施教”和“面向社會”教育理念的真正意義,因為順應社會需求才是教育本身的現實職能和真正價值。
作者:邵士德 單位:宿遷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
參考文獻
[1]李晶.高等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2]楊立勇.術學并重構建特色——美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途徑的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12(1)
[3]滕建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襄樊學院學報,2012(4).
[4]鄧楠.論十報告的精髓對新建地方本科院??茖W發展的推動.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
社會學研究
(1)安徽省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現狀和對策 翟年祥 曹增皊
(9)我國淮河流域鄉村慶生儀禮的調查研究——以淮南市四個村莊為例 湯奪先 高朋 慈艷艷 徐艷
(16)高校受資助貧困生誠信問題及對策探究 許寅寅 方守志
政治學法學研究
(19)論在中國化過程中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 張路
(23)大學生被害預防體系構建研究 陳軍
經濟學研究
(26)論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掠奪——以淮南煤礦為例 陶立明
(30)基于熵值法的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 潘桂榮
(34)中小企業網絡營銷應用研究 李剛 卓曼
文學研究
(37)抗戰文學“大眾化”的歷史邏輯與實踐理路 吳翔宇
(43)論姜文電影的秩序性 李鳳成 魏國彬
(47)人道主義視域中的災難敘事——淺析小說《余震》中的敘事藝術 楊萍
(51)萬紅叢中數點綠——聊齋話男狐 馮明濤
(55)世紀病患者的荒誕、反抗與幸?!熬滞馊恕迸c“多余人”的比較 周先卿
(59)“有罪的母親”——蓓基·夏潑與曹七巧形象分析 程東霞
語言學研究
(63)論《說文·田部》與中國古代農業文化 李曉丹
(66)現代語言學“聯綿字”內涵及分類之商榷 馬秀月
(69)英語語篇會話含義及其語用推理模式構建研究 吳艷
(74)基于語篇分析的英語商業廣告翻譯模式構建 孫緒凱 王宏應
(77)英漢商務信函中高頻模糊限制語使用的異同現象分析 李小鵬 司蓓蓓
藝術研究
(80)對音樂作品一度與二度創作的再思考 林蘋
(83)馬可歌曲創作特征及其對歌曲寫作教學的啟示 李世軍 冉才
(87)詠嘆調《月亮頌》的音樂語言分析及演唱版本比較 張曉炳
(92)希曼諾夫斯基《第一鋼琴奏鳴曲》曲式分析 孫天
(95)油畫語言之我見 袁偉
高等教育研究
(98)《公共關系學》課程實踐性教學中教學手段的創新 秦元春
(102)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研究——從科學課程教學改革談起 劉慶炬
(106)以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構建合理的新疆雙語教育激勵機制 王小許 蔡文伯
(109)關于加強物理實驗、促進科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朱小萍
(111)改進應用型本科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 譚嵩 吳國強
(114)論高師音樂教學法課中的“嘗試教學” 夏雷英
&n
bsp; (117)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綜述 代桂蘭
(1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解讀初探 朱友強 卜紅兵
(124)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群體凝聚力建設的實踐探索——以淮南師范學院學生公寓黨員工作站建設為例 楊敏
(128)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孟冰燕
(131)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楊菁
計算機研究
(135)基于soa的高校數字化校園構建 王佐臣
(138)premiere視頻特效與關鍵幀的結合應用——以編輯“gpu特效”為例 施勇 朱永海
(141)校園網信息安全策略——以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網為例 陳輝
其他
(144)洛河電廠#2機高壓缸效率低原因分析 汪明旺
(146)從2011年女排世界杯展望中國女排倫敦奧運前景 徐潔
一、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1.專業設置
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包括三個類型:專門的美術學院、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設計學院和師范類院校中的藝術設計學院。專門美術學院一般辦學歷史較長,有較堅實的教育基礎、較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這些美術學院的專業劃分、院系設置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發展和調整,專業劃分細、廣,能滿足社會各行各業所需,但還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整合、優化。如,廣州美術學院截至2019年,設有8個學院,開辦31個本科專業,共55個專業方向。很多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下的藝術設計學院,由于辦學時間較短,辦學規模較小,開設的專業數量通常不多,并根據社會對專業的人才需求量設置專業,較多開辦的是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其在教學基礎、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辦學方向等方面與專門美術學院存在顯著區別。
2.教學理念
筆者將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概括為以下幾點。
(1)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
藝術設計作品需要具備原創性、獨特性、新穎性、時代性,這就要求創作者、設計者具備相應的設計素質。因此,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普遍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的培養,不斷研究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
(2)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當下藝術設計作品的創作、設計離不開計算機設備的輔助,學生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用互聯網搜集資料、應用計算機完成設計稿的制圖繪畫,之后通過互聯網提交作業給教師等,在設計過程中也需要運用互聯網和團隊成員、教師不斷溝通。因此,高校普遍注重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學習,根據專業要求開設相應的計算機輔助軟件設計課程,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使其順應時代的發展。另外,不同的藝術設計專業需要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培養模型制作能力,陶藝設計專業需要學習陶藝的材料和制作技藝等。因此,不同的專業實驗室會配備相應的實驗教授、實驗設備,滿足學生對不同專業的實驗、實踐課程的學習需求。
(3)重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藝術設計的產品從研發到生產、營銷等眾多環節,都需要和各方面的工作人員充分溝通、交流,使產品最終獲得市場認可。這就要求藝術設計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意識。因此,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教師往往非常重視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3.教學模式
藝術設計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以往的“填鴨式”理論教學難以滿足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需要。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到今天,涌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改革成果,推動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筆者在此列舉其中被院校廣泛使用的工作室教學模式和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
(1)工作室教學模式
“工作室”一詞最早源于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進行了工作室制教學改革。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油畫系設有五個工作室、壁畫系設有三個工作室、版畫系設有六個工作室等。同一院系下的不同工作室的教學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有著不同的研究方向、課程特色。對于進入哪一個工作室,由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工作室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不同教師充分發揮各自所長;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工作室以深入學習、實踐。
(2)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
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就是以課題、項目貫穿每個課程的教學過程,這些項目可以是根據社會需求虛擬的課題,也可以是和企業合作提出的實際應用課題。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運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在項目課題提出后,學生從最初的市場調研到最后的設計樣稿制作的各個設計流程,都是有針對性地圍繞項目課題展開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推動了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與市場實際接軌,有利于學生畢業后更快地融入社會。
4.師資配備
關于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同學校的情況不同。辦學歷史較長的美術學院往往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能滿足本科教學的需求和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發展。而部分高校目前存在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同時,近年來一些高校提高了對專業教師的學歷要求,要求教授為博士、研究生畢業以及有海外留學背景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要求。教授的實踐能力應滿足教學需要和市場、企業的實際需求。部分教師直接從學校(畢業)到學校(工作),缺少在企業實習或工作的經歷,缺乏足夠的經驗,在教學中難以充分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5.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
隨著我國與他國交流日益頻繁,民族傳統文化的地位受到了一定沖擊。近年來,一些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對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學方面,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應用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如:部分教師自身缺乏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修養;一些教師重視相關理論授課,卻忽視實踐教育;等等。
二、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建議
1.抓好學科特色、區域特色,建立高校辦學特色
設計教學的改革關鍵在于抓好學科特色,深入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高校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發揮本地區、本校的優勢設置專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不同的地域經濟發展側重點有所不同,優勢行業亦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高??梢詫⑵髽I、行業的人才標準引入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學改革。同時,抓好學科特色、區域特色,建立高校辦學特色,有助于培養出優秀人才,為經濟發展服務。
2.優化教師隊伍
首先,高校應對教師的招聘標準進行一些調整,讓一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教師進入高校教師隊伍,從而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保障教學質量。其次,建立系統的教師培養機制。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更新速度很快,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綜合素質落后,就難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高校應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建立起系統、完善的教師培養機制,定期組織教師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最后,鼓勵“請進來”和“走出去”,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高??蓪⑼饷娴膶I人士“請進來”,如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等,讓其輔助藝術設計教學的實踐環節、開辦講座、聯合培養學生、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等;鼓勵在校教師“走出去”,聯系對口實習企業,讓教師下企業一線指導,并將教師為企業服務的能力與薪酬、職稱評定聯系起來,從而提高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深入一線,經常與企業交流,教師的眼界更加開闊,藝術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不斷更新,指導學生更加具有實際意義,所教內容更加符合經濟技術發展的需求,能夠促進學生順應時代要求,獲得更好發展。
3.重視傳統文化的融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對本土民族風格、地域特色元素的創新應用,是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因此,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應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并在藝術設計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研究傳統文化,提升其文化自信。我國各地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與藝術,都可以給學生帶來設計上的創新靈感。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學要求,思考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與藝術,創新教學模式。
4.在產學研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
高校與企業加強合作,協同培養學生。教師可以為企業提供學術、技術支持,師生與企業聯合開發設計產品。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在產學研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師生與地方行業、企業進行交流,提升高校教學的市場針對性、實現科研服務與社會企業的對接;另一方面,能夠為企業輸送創意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的發展,使雙方互助互利,合作共贏。
5.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外開展訪學進修、交流和學術研究活動,與國外合作院校互派學生進行交換學習,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工作坊和講學活動,聘請知名專家學者舉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有序推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提高辦學國際化程度,在國際舞臺展示我國高校師生優秀藝術設計作品。
(一)重寫生輕創作
以美術學專業為例,美術學有國畫,油畫,壁畫,雕塑等學科,國畫與書法密不可分,油畫更強調材料的探索運用,雕塑的材料內容更多,壁畫也需要一定的國畫基礎。但是很多學校用了過多時間讓所有學生畫素描,練寫生,練基礎。最后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很多人畫得一手優秀的素描,真實程度甚至不輸相機,卻畫不出自己的作品。過長時間的基礎訓練,讓學生越來越接近一臺重復勞動的機器,失去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很多四年級的學生在面對畢業創作時不知所措,腦子里空白一片,對作品的構思,設想,用何種材料能達到何種效果,哪個階段會遇到哪些問題一無所知。很多本來很喜歡繪畫的學生,在基礎訓練階段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是奇怪的是畢業之后便不再有作品,一部分人繼續從事美術教育,還有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少部分人能繼續從事藝術創作,甚至有很成功的藝術家坦言,自己進行創作時,在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的過程中“第一個想忘掉的就是學校教給我的那些東西”甚至是“學院是我最大的敵人”。我們應該好好去思考,我們是否忘記了訓練的目的而把訓練當成了目的。
(二)重手頭操作輕理論
很多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兩大塊,公共課,專業課。專業課則以寫生訓練為主,石膏,風景,人體,著衣繪畫練習過多。與此相比,只有少部分的美術史論課程,時間占所有專業課程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內容則是文字為主,考試時要求以語言文字列舉某時代代表畫家代表作及主要風格特點為主要方式。學生學習時間少,內容多,來不及深入學習,很多所謂油畫專業的學生甚至都沒見過自己試卷上寫出的某張畫。沒有真實的視覺感受,談不上懂美術史,別說創新,連繼承都是憑想象,這樣的心理準備去創作,高質量的作品稀少是可想而知的。
(三)重學院輕民間
自有學院教育以來,學院與民間藝術的分野就顯現出來,古今中外都有這種情況。學院派看不起民間藝術,認為后者沒有技術含量,沒有學術傳承,比不上學院藝術的正統地位,難登大雅之堂。而民間藝術往往源于自然,感受天真活波,想象力新奇大膽天馬行空,不囿于傳統審美,正統觀察方式。許多優秀藝術家出身于民間藝人,之后能學習學院藝術中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成為集大成者也不在少數。學院藝術與民間藝術有合作,在國外的高等院校屢見不鮮,比如德國的藝術設計院校的鼻祖包豪斯。但在國內,學院藝術與民間藝術仍存在很強的壁壘。
(四)重基礎輕材料
這一點從教師構成上可以看出來,我們的寫實基礎教師很多,多年的大規模寫實教育,為我們培養了很多擅長素描色彩的專業教師,因為每個人教的內容都差不多,學生會很適應,學習起來目標比較明確。但是擅長材料的教師少之又少,因為掌握某種材料的性質,效果,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的事情,只有具有相當專業水平的人才有這種能力,而這樣的人差不多都已經是小有成就的藝術家,人數少,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的需要。這方面的改善是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去努力的。
二、改善美術基礎教學現狀的應對措施
雖然現實情況存在這么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轉變思想,情況是會逐漸改善的。
(一)思想上不要避重就輕
藝術教育界有句著名的笑談叫做“技術能教,藝術不能教”。這話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成“技術好教,藝術不好教”。我們的技術教育,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而且有了很豐富的相關經驗,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對有志于學習寫實繪畫的學生來說,這是個幸運的時代。但是我們的審美教育,任重而道遠。審美教育之難,在于內容多而龐雜。百花齊放,如何讀懂每朵花的美,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美學修養,甚至心理學修養,因為所謂美,不一定是甜的,甚至是苦的,辣的。手上功夫了得,心里卻空白一片,這很可拍。我們要追回的是天真并不是癡呆,只有敢對癥結所在下手,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藝術教育上重手輕心,本末倒置的局面。
(二)在實施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偏重美術史的學習,加長學習時間,豐富學習資料,改變考核方式。我們的網絡資訊已經如此的發達,美術史教材卻還是多年前的那幾本,干干巴巴,少的可憐的幾張彩圖,是時候投入人力物力去編寫更好的史類教材,這比浪費大量的時間顏料閉門造車收效大得多好得多。美術館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外國小朋友在小學就可以到自己國家的國寶面前去臨摹。我們也不必總是關在教室里閉門造車,應該讓學生去學習,去實習,去為游客講解介紹,讓美術館時間成為課程的一部分,讓心靈真正與杰作對話。專業教師也應注重自己的知識更新,成為教學材料的收集者,組織者,成為學生修心的引導者,讓學生能更好的吸收這些知識。在教學中轉變思想,善于發現學生寫實能力以外的創作能力,鼓勵學生發展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作品評價上更多元,就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可怕下場,我們要培養的是創造力,不是照相機。我們不必先把自己訓練成照相機再去成為真正想成為的人。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