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思政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政課;實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理論課教學中的戰略與策略關系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一對關系。理論課教學的戰略是指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宏觀的長遠的影響全局的大因素與根本方面。主要包括國家宏觀政策的歷史發展變化與政治大環境的演變;改革開放的大趨勢與理論之間的關系等,它們給思政課的實效性帶來的影響是全局性、長遠的;理論課教學的策略是指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技巧與方法。相比而言,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策略是微觀的、局部的、具體的。面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疲軟”狀態,本文力圖新視角地探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策略問題。該探討能在實踐上給思政課教學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二、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基本策略
1、“抓大與放小”相統一的策略。這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思政課教學中的“大與小”之間的關系。所謂思政課教學中的“大”即大趨勢、大原則、大方向。政治教師要堅持從思政課的基本定位與基本職能來理直氣壯地闡明“大”的方面,旗幟鮮明地表明正確的立場與觀點。大趨勢包括: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大趨勢,;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等。大原則包括:四項基本原則、共同富裕原則、共享發展的原則、互利共贏的原則等。所謂思政課教學中的“小”即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如“一帶一路”政策、“亞投行”設立、腐敗問題、環保問題、流守兒童問題等。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敢于直面現實,不回避,不遮丑、不帶過,要深入淺出的講出原因,講出危害,講出利弊;以達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不與可變”相統一的策略。這是要求我們處理好在思政課教學中“理論創新與基本原理”教學之間的關系。所謂思政課教學中的“不變”是指在“可變”之中的“不變”情況,即蘊涵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的基本原則,思想的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理論原則是相對不變的。這部分要給學生明確地指出,并重點講授,要讓學生牢記,并要學會運用其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謂思政課教學中的“可變”是指思政課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總在變動、名稱在不斷修改,容易給學生造成一個政治課不可靠的錯覺,給人造成政治課風見使舵的感覺。老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為什么思政課總在改變,是指哪些東西在不斷變化。
3、“公共課與專業課”相統一的策略。這是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公共課與專業課學習之間的關系。要讓學生明白上政治課與上專業課其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非常注重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從專業視角切入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原理,充分揭示公共課與專業課學習之間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明確公共課的方法與觀點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的指導性。與此同時,在專業課地,從專業理論學習中同樣可以引申出思政課的基本思想。
4、“放的開與收的攏”相統一的策略。這是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首先,是“放的開”策略,即思政課在教學的時候,教師的教學內容跨度很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古今中外,歷史都要在一堂課中承受時往來穿越,交叉進行,信息量一定要大,密集度也很高,讓學生在短時間吸收到大量的有用的相關知識點、增加課程的可學性與豐富性;其次是“收的攏”的策略,即思政課的教學在“放的開”的基礎上,要充分把握好每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最后要把全部的知識點和話題返回到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上來,不要“無疾而終”,否則破壞了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與科學性。
5、“思維定式與非思維定式”相統一的策略。這是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好分析問題中的定型思維與非定型思維之間的關系?!八季S定式”也稱答題模式,它是依據哲學原理而提煉出來的一套回答和分析問題的“公式化”思維定勢和方法,能讓學生以枯燥的政治課學習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而輕松起來。常見的答題模式有:“關系模式”、“條件模式”、“作用模式”等?!胺撬季S模式”也稱非固定答題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說沒有規律可循,而是一時半會還沒有總結出其規律,需要我們去繼續努力探索。
6、“政治教化與公民意識”相統一的策略。這是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好培養可靠的接班人與培養國家公民之間的關系。首先,政治課擔負著為黨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這是政治教化的基本職能和核心任務。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是需要灌輸的;此外,還要注重公民意識的教育。一個人就算無法要求其愛黨愛社會主義,但其不可以不愛國家,不愛民族,不可以沒有公民意識。這種先進性要求與普遍性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加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增強其說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課教學的策略還包括很多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學習,比方說“被動接受與主動參與”相統一的策略;“統一標答與多元答案”相統一的策略等。
綜上所述,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策略的研討是我們多年教學實踐的沉淀的結果。我們將繼續努力探索,并把它變成可行的講課模式和辦法,讓思政課變成學生最受歡迎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盧林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環境因素。學園,2013(25)
關鍵詞:生態人;考試方式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5-0221-02
一、生態人理念下思政課考試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21世紀是生態的世紀,生態文明是當代世界精神文明一大主流。正如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托馬斯?伯里所預言的那樣,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的‘生態時代’”[1]??朔I文明的歷史局限,追求人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強調人性的生態化成為現今時代的現實追求。
“生態人”是當代世界人類精神自我反思所形成的人格憧憬,是全球發展時代潮流所隱含的內在邏輯。所謂生態人就是人與自然生態一體化的人,自然界是人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有機的靈魂,自然界對人而言也成為人。要義就是馬克思所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2]馮友蘭先生說:“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態人”理念與馮先生的天地境界有著相同的哲學意蘊,其中心思想應該說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宇宙的一員,我們所要做的是讓全體生命都蓬勃發展,人與宇宙統一?!拔摇弊鳛閭€體已經融化到整個宇宙間的“大我”之中去了。個體的“我”必須要去幫助所有生物圈內全體生命都實現他們的潛能,那么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完美和諧的世界。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高校大學生系統進行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它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荚囎鳛榻逃虒W的重要環節,具有評價、導向、激勵功能,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觀念和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科學而又符合教育特點的思政課考試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校思政課要以生態人理念為核心培育符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課考試是一種面向過去、考查現在、兼向未來的教育測試。就是說思政課的考試不只是要對學生過去一段時間學習效果的一種評定,也不只是對學生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智能的水平考查,同時也要通過考試最終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思政課的考試“既考知識,又考能力;既考智,又考德;既考知,又考行”[4]在建設生態文明和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社會需求的是具有生態素養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高校為此肩負著重任。高校思政課考試方式改革應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一個生態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內化為素養的教與學的機制。高校思政課考試方式改革應著眼于從“知識至上”到“生態素養為重”的轉型。這一轉型,本質上是對“人”的認識、“教育”的認識的回歸和升華?;凇吧鷳B人的素養”的教育,將大大提升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整體水平,形成一流的人力資源,而這樣的“生態人”,正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二、傳統考試方式與“生態人”的背離
隨著21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思政課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傳統考試方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制約正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目前高校思政課的考試幾乎還沉浸在“知識就是力量”的“知識至上”的教育里,這不僅是原封不動地借用了中學應試教育的考試方式,更是對生態人理念的嚴重背離。
(一)考試目的出現本末倒置的生態缺位
大學本科考試應該區別于學生高考,它更加注重的應該是過程考試,整個考試的組織實施是用來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衡量一門課程考試需要改革的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體現了這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真正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否促進教學改革等。高校思政課考試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圍繞課程體系進行理論知識考核;二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前者是平臺和載體,后者是思政課教學的真正目的。但在現實考試中,二者常出現本末倒置的怪象,即學生被動考試,死記硬背;教師為讓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在考試前劃范圍、圈重點。這就使考試還是沿用應試教育的模式,沒用真正實現培育時代所需“生態人”的教育目標。
(二)考試內容不盡合理
目前高校思政課考試內容多以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地傳授知識為中心,淡化了對學生生態信仰、生態素質、生態行為等課堂之外的考核。重理論、輕實踐是目前思政課考試的弱點??荚囈话愣际强贾R,考教師講過的內容,這種知識再現式的考試內容使思政課退化成為一門普通的基礎文化課,與其所承載的任務、使命嚴重不符。同時,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生態人不僅是一種精神理念,一種人類新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一種代表人的自由發展的現實性人格,一種價值信仰,一種行為方式。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未來生活理想和人格實現,每個中國人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和動力,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也是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此,通過考試改革實現培育親近自然的生態人格,弘揚生態價值信仰,培養綠色行為方式,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路徑之一。
(三)考試成績構成不合理
當前雖然很多高校在課程成績評定上采用“總評成績=平時成績+實踐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但一般還是期末考試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重較大,且很多高校并沒有把實踐考核成績納入總評成績中,直接忽略了課堂之外的實踐考核。這就使很多學生仍然把重點放在期末考試上。這種考試方式使思政課程的教育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有悖于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推進高校思政課考試方式改革的路徑
思政課是一門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平臺,因此,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如何,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
在考試目標上,要從“知識至上”到“生態素養為重”。學校的核心任務是提升教育質量,素養為重是學校的質量使命。教育的真正質量是“人的素養”;提升教育質量應著力提升人的“素養”。思政課“考試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測試水平,重要的是督促、引導師生的教和學”[5]。通過合理化考試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一個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內化為素養的教與學的機制?!爸R至上”的傳統考試,忘了培根時代已經過去了將近400年,這讓教育忘了出發的原點?;氐健霸c”,回到人的“素養”,從而確立一種新的考試觀,使思政課考試不僅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還是一個教育過程,培養學生“生態素養”的過程。
在考試內容上,增加生態實踐考核?!翱荚噧热莩苏n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還應該包括對學生學習知識融會貫通后所內化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6]。美國享譽世界的環境保護主義理論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序言中說:“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得以犧牲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人來說,能有機會看到大雁要比看電視更為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談話一樣,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盵7]奧爾多?利奧波德認為,“看到大雁比看電視更重要”,是因為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對人的影響力更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環境對“生態人”人格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生態實踐考核是思政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考核方法上,要樹立“大考試”觀?!按罂荚嚒庇^不是“一張考卷定終身”,而是教育者在對思政課的教育目標、教育功能、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等問題有準確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寬廣的教育視角,既包括了對以往思政教育方法優良傳統的繼承,又能緊密聯系時代要求,緊跟時代步伐??荚嚫母锊⒉皇侨P否定傳統的對學生一些基本的、必備的知識記憶的閉卷考試。我們需要構建的是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社會調查與專題討論相結合的考試方式。為此考試方法的設計中要考慮與平時教學的配合,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向學生提供鮮明的基本生態價值標準,而在考試中要給一些生活現象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斷,考試結束后師生共同分析相關試題,以此有力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學習。
總之,21世紀是生態價值高揚的世紀,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世紀。在傳統文明、工業文明與后工業文明交錯的當下中國,培育具有生態素養的“生態人”對于我們建設五位一體的和諧社會的總體布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站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視角,推進高校思政課考試方式改革具有導向作用,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8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馮友蘭.人生的境界[J].思維與智慧,2007(12):4.
[4]余建明.改進和完善網絡考試提高政治理論課實效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7-8.
[5]王立榮.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2):90-93.
[6]石裕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0(12):47.
[7]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收稿日期:2014-10-27
關鍵詞:慕課;思政課;混合式教學
一、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學來源于上個世紀末國外出現的混合式學習理論,最初適用互聯網公司的內部員工培訓,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最后這種教學方法引起學者關注,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目前學者關于混合式教學的定義,主要包括三種:教學模式或傳輸媒介的混合;教學方法的混合;網絡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2003年,國內學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應用“混合式教學”概念,并開始在國內教育教學領域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學者將混合式教學普遍定義為傳統課堂和在線教學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和協作聯動?;旌鲜浇虒W模式在承繼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融合了網絡在線教學的優點,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與方向。其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了線下課堂教學以及線上網絡教學的互補,不單純依靠傳統課堂教學,而是借助課堂與網絡兩個平臺,讓學生在合作溝通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升了教學效果。相比較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的知識灌輸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手段而言,以慕課平臺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問題,選擇合理化的教學方式,有效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從教學資源上,慕課平臺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課的相關教材資源、實踐資源以及網絡資源,可以采取視頻、音樂、圖片、圖表等多種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課堂教學時間短、內容講解不深入的不足。從效果評價上,慕課可以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線上綜合評定,最終產生系統化的課程效果評價結果。通過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信息的實時采集,能夠幫助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
(二)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類型
本文論述的高校思政課混合模式是指將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慕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根據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的結合時間,可以將其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首先,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該種類型指的是線上教學以及線下課堂教學在相同的時間點展開教學。這種方式通常將手機客戶端作為載體,線上內容不僅包括了教師上傳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任務,還包括了學生課程簽到、在線討論、問卷調查、課程反饋等諸多模塊。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也可以利用手機客戶端,在線上完成相應的功能,進而實現線上教學以及線下教學同步開展;其次,線上與線下課堂教學時間不同。線上教學主要利用慕課平臺課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學生通過線上慕課平臺能夠對課程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線下課堂教學則主要是教師針對課程課前預習中表現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學生課后根據自身喜歡的內容,完成線上學習。在這種類型中,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之間形成了一種彼此補充以及相互融合的關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
本文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旌鲜浇虒W模式包含了學生線上課程預習、課堂深入教學、課后鞏固反思三部分環節,主要是合理引導學生有效應用網上資源以及線下課堂教學熟練地掌握各種核心理念,通過課后線上+線下對知識鞏固反思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一、線上課程預習。教師將課程內容設計成視頻資料、閱讀材料上傳到網絡課程平臺,這些課程內容包含課程的教學任務、難點、重點等相關內容,使得學生能夠了解本節課程的基本內容,對知識點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生預習完課程內容以后,視頻資料中會有測試環節,針對學生對本節課程的掌握情況進行系統的測試,教師按照學生測試的結果可以掌握學生的課程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難點問題和知識漏洞,從而有助于提升教師線下課堂授課的針對性與專業性。第二、課程深入教學。學生所開展的線上課程預習活動能夠為線下課堂教學深入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教師通過對學生難點與知識漏洞的梳理,對教案進行合理化設計,凸顯學生不明白或者是還沒有掌握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實現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遷徙,進而實現知識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課前,教師可以設置諸如:道德的含義指的是什么、你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解等這類問題,然后由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資料。課堂上,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化講解,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閱讀課前搜集的相關文獻,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換看法,完成協作探究活動,將相關知識用于新情境當中,有效解決相關問題。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課程討論的結果以論文的形式上交,實現知識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課后鞏固反思。該階段可以分成線上與線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線上部分,教師在網絡平臺中集中展示學生課前預習測試中表現出的問題,并交由學生對課前預習問題進行修改,加深學生對于知識漏洞的梳理,從而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線下部分,教師針對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有效利用課程內容對其進行系統化分析,使得學生能夠在書寫論文、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徙和應用。此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課程學習情況以及效果進行調查,可以采用學生互評以及自我總結的形式,搜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
三、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舉措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社會教育功能以及學生之間的融合。在慕課平臺上可以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獲得學生思想動態。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大綱的具體內容,選擇合理化的教學內容,應用專題教學方法,以問題導向性專題教學作為核心,按照不同知識點之間所具備的邏輯關系將整個知識體系劃分成不同的知識模塊。同時,為了全面整合資源,教師需要按照教學內容對教學信息資源進行廣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經典文獻資料、課程教學視頻等內容。按照教學資源制作課件與教案,加強課程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互動渠道
為了加強課程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程混合教學模式要實現線上慕課平臺與線下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實現二者之間的優勢互補。線下課堂教學模塊包含了課堂知識講解以及小組討論等相關環節,教師負責對教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講解,針對線上慕課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解答疑難問題。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慕課平臺對學生進行線上指導,保證所有學生的疑難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
(三)轉化教學語言風格
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不單單與教學內容的有關,還和教師教學話語有著很大關系。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通常會采用教材式的語言,表現出一定的政策性與學術型,對學生理論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由此可見,教師在編制慕課課件的時候需要注重語言風格的轉變,構建一套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豐富而又生動的話語體系,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感染力與形象化。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使用更加富有時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語言開展日常教學工作,將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動的語言加以詮釋,保證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程內容,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深處。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12-0018-02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中存在一個突出的現象,那就是:思政課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努力,但是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如何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切實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這是擺在所有思政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緊迫課題。在這種現實情境下,積極探索和使用有效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偨Y課題組成員近年來實施有效教學的體會和經驗,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四種策略。
一、教學準備是思政課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學準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備課。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充分的教學準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學是復雜的實踐性活動,需要事先準備的內容很多。對于思政課而言,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對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載體和基礎。與其他課程的教材相比,思政課的教材具有極大的特殊性。目前的思政課的四本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并且經過嚴格審核之后統一發行的。它是全國一本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面對不同院校、專業、年級學生的巨大差異性如何授課,這是一個需要教師用心備課和鉆研的問題。在思政課備課中,既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章節來設計教學進度和具體講授內容,也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把教材只當作必要的“參考書”來備課。思政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領悟教材的精髓,把教材體系轉化為具有教師個性和特點的教學體系。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弄清教材體系,明確本學科的教學任務,明確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吃透教材的精神實質和內在聯系,從而明確教學的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二是要弄清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重點問題是指在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內容,難點問題是指學生難懂、費解和不好掌握的內容,疑點問題是指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內容,在研究教材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三個點”上。此外,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思政課每門課程的學時是有限的,而內容相對繁多,這就需要明確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把有限的學時更多地用到“三個點”上,而對于那些一般的知識點可以采取自學等方式靈活處理;三是了解和把握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并把它們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體系中去。如果只是一味地講授教材上現成的內容,學生往往不感興趣或興趣不大。如果教師能把最新的熱點問題引進思政課的教學課堂,勇于突破教材的條條框框,增添自己的個性解讀,用新鮮的事例教育和引導學生,那么教學效果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教學實施是思政課有效教學的關鍵
在教學準備好之后,教師就要進入課堂實施教學了,教學實施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學實施是由講授、問答、討論等環節構成的系統工程。其中,問答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轉換性作用。對于思政課來說,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必要環節,而問答是最常規和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有效的課堂問答起到鏈接教師期望和學生反映的橋梁作用,可以檢驗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
有研究者把問答的步驟和應用策略歸納為四點:一是發問策略。要緊密圍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并適當安排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高認知水平問題固然對學生認識的提高有積極作用,但并不是說高認知水平問題越多越好,低認知水平問題也有其獨特的價值,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分配兩者的比例。二是候答策略。根據問題的認知水平和具體情境,一般要等待一段時間,給學生留出思考問題和組織語言的時間,不過時間也不宜過長。研究者建議:低水平問題的候答時間一般為3―5秒,高水平問題的候答時間一般為15秒。三是叫答策略。叫答要面向全體學生,爭取做到全員參與,特別要注意照顧那些平時不太活躍的學生,給他們盡可能多的機會,不能讓課堂變成專屬于活躍學生的表演舞臺。四是理答策略。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應答采取不同的理答策略。思政課問題往往沒有統一或標準答案,但是又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政治性,要符合理論的要求。因此,對學生的回答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當學生給出的答案符合預期時,教師要不吝表揚。當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完整或部分正確時,教師要肯定其正確的部分,然后探問學生,向學生提供回答線索,或對問題重新措辭。對于完全不符合預期的回答,教師要弄清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對于知識欠缺而造成的錯誤回答,教師可依次采取探問、轉問等方式化解尷尬。
三、教學評價是思政課有效教學的保障
教學的準備和實施并不是教學過程的全部。教學過程要有效,評價就應當貫穿于這一過程的始終。歸根到底,教學是否有效要根據評價的結果才能判定。教學能否有效的改善并更為有效,同樣要依賴于評價結果的運用。
教學評價涉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其中對教師的教的評價居于主導性地位,畢竟只有教師教得好學生才有可能學得好。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涉及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表達、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于思政課教學而言,在對教師評價時更加看重的指標有:首先是教學態度。主要考察教師對學科的熱愛程度、對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及在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態度和做法。相對于其他課程的教師,思政課教師的態度和素養顯得特別重要。思政課教師要真心熱愛學科,不斷地鉆研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要對真信真學,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感染和感動學生。其次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標所制約并為實現目標服務的,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形式豐富的方法,這對思政課教學特別重要,思政課教學應當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再次是教學組織。對教學組織的評價主要是看教師能否得心應手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能否采用各種教學措施和手段來集中并維持學生的注意力,能否巧妙地利用其處理課堂上的偶發事件,從而使得教學活動順利展開。思政課教學一般都是大班授課,這種現象在短時期內不會改變,這就更需要教師在教學組織和課堂管理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組織方式。最后是教學效果。上述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服務,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修養,這是最大的評價指標。
四、教學輔助是思政課有效教學的補充
要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穩步提高,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和幾十個學時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還需課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學輔助,這是實現思政課有效教學的有益補充。課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是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補充。其主要任務在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們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保障學生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長。課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加強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
只有鮮活的東西,才能吸引人。在一般人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簡單的道德說教,理性氛圍濃厚,感性溝通不足,甚至部分學生因此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要加強實踐教學,讓思想政治教育也“熱鬧”起來,親切和藹,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從而起到促進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鍛煉才干、培養品質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作用。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活動要以社會為課堂,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教材,以基層干部和群眾為教員,讓大學生在其中受到身臨其境、潛移默化的感性教育,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校園的環境中,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康人格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要開辟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根基,以學校文化活動為主體,由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充滿時代氣息和校園特點的人文氛圍,這是高校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建設
在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已經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大學生最喜愛的“虛擬課堂”,如何把握在“虛擬課堂”中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的課題。一方面要把網絡熱點問題滲透到思政課教學中去。網絡熱點問題對思政課來說是最佳的教學案例,它們大多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在短時期內易引發共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正確地引導學生,同樣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要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打造一批“紅色品牌”。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各種現代手段為學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選擇并吸收正確信息, 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傊咝K枷胝谓逃e極主動地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傳導優勢和教育功能,把網絡建設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新的陣地。
參考文獻:
[1]崔允.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4.
[2]李森,張家軍,王天平.有效教學新論[M].廣州:廣東教
育出版社,2010:12.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
學出版社,2007:3.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灌輸式 啟發式 過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 當前高校思政課灌輸論的弊端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術界一直存有這樣的爭論,灌輸式教學法能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要求。灌輸式教育能夠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進行有目的的干預。它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與強制性宣傳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是特定的歷史產物。而筆者認為一直占據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現階段應增加新的教育模式,必須思考和優化灌輸式教學的不足。
出于對理論創新的思考,筆者認為灌輸式教育在現行的思政教育過程中,長期存在以下弊端:(1)灌輸式教育的效果相對落后。灌輸式的理論層面更新慢,無法適應現在的社會節奏。雖然它是思政教育的主流方法,可是它的方式方法與社會脫節嚴重,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不夠且沒有積極性,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人們都是在被動地接受,沒有自己主動地去接受這些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也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2)灌輸教學非常片面。思政教育的理論灌輸是非?;\統的、面向整個社會的,它不能具體到很小的具體案例上,例如根據社會成員的年齡、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等不同點,進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無法抓住每個人的特點,必然會表現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滿堂灌等現象,這樣純粹理論的說教是不能讓社會成員深入理解從而接受運用,反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裂痕,而且極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情緒;(3)灌輸方法具有強制性。灌輸本身是被動的,這對于受教育者是一種強制的接受,使他們缺少了自主性與自由性,忽視了他們的內在需求;(4)灌輸形式相對教條化、單一化。由于灌輸的強制性,受教育者的被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單向的灌輸模式,缺乏創造性和思想的活力,致使這種模式逐漸教條化、單一化,遠遠落后與社會成員的現實需要。
在現實層面上,改革開放后,由于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逐步發展,人們對于經濟效益與自我效益的過度追求,灌輸式教育慢慢被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變成沒有原則、沒有方向的個體思想行為。大學生個體的自我啟發與自我完善,也需要增添新的教育路徑作為其補充,單純依靠灌輸式是不可能形成的。
2 思政課“灌輸式”和“啟發式”融合探析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型與社會建設任務的轉變,傳統的教育路徑和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很難讓社會成員從內心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就必須強化主體自我啟發的主動意識,也就是在價值觀的引導下,根據實際更新自我思想政治觀念。在此基礎上,注重個體價值觀塑造的內外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優化傳統的以強制的灌輸式為基礎的教育路徑,因此,強調主體第一位的啟發式教育應運而生。
首先,啟發式教育不否認灌輸式教育,恰好正是以其為基礎。它是將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灌輸給各個社會成員,然后在成員的主動學習中內化為一種自覺(下轉第49頁)(上接第19頁)的行為,再結合實際進行反思與回應,從而在社會成員的具體實踐中發揮引導作用。啟發式教育是通過更多新式的傳播工具進行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地接受理論教育。
筆者認為:同時,啟發式教育是內外啟發的有機結合。
首先,外在啟發是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與強化,這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與理論來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好宣傳、鼓動工作的基礎上,加上先進理論的引導,才能將理論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實踐行為。正如列寧所說的“我們應當既以理論家的身份,又以宣傳員的身份,既以鼓動員的身份,又以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而先進的理論就要依靠理論家及時反思社會時代的變化,用新元素、新信息來啟發與引導大眾。因此,灌輸的成敗全靠啟發的效果去檢驗。
其次,內在啟發是大學生在具體人生實踐中,根據一貫的灌輸式方法論原則,有意識地更新與完善自我價值。從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看,啟發式教育對于提高人們更新自我思想的能力,改造舊有的價值觀念具有很深的影響,它更好地彌補了灌輸式的不足,將社會成員學習的理論成功地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思想政治實踐。這是人們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探索、發現以及將現有價值成份內化為內在價值的過程,這是一種心理的引導過程,是個人的具體實踐過程,是內外在啟發的連接點。灌輸是直觀式注入,是人被動地接受,沒有積極性,而啟發式則是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所代表的價值觀,通過自我的思考學習,最終形成牢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啟發式教育中,一定離不開灌輸式教育,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從被動轉化為主動,使人對馬克思理論價值觀的學習變為一種習慣,不再是強加于自身的一種負擔,而且在自我學習中還能很好的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使思想價值觀與社會的磨合期變短。所以,在思想價值觀的政治教育體系中,我們必須要強化啟發式教育。使個體不僅能直觀地理解社會現象,更能夠主動更新自我價值體系去適應社會。筆者認為這也是實現思想價值觀的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3 灌輸式和啟發式互相融合,共同發展
(1)灌輸式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礎,啟發式教育作為后期的一種有效補充。因為每個社會成員都存在著差異,對于理論的理解層次不盡相同,所以我們用灌輸的方式,將一些基礎的理論傳達個每位社會成員。灌輸式的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速度不一致,兩者的差別很大,沒有與社會時代接軌,還有被灌輸的知識也無法得到很好的運用,這是灌輸式教育的硬傷,在這其中,我們運用啟發式教育來彌補這一缺點,在灌輸式教育所構成的框架中,使得社會成員可以自己理解體會出所灌輸內容的含義,自主學習新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現實的社會生活中。
(2)灌輸式和啟發式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在進行啟發式教育時,人們非常的活躍和積極,因為它有針對性??墒怯捎谖覀兩鐣陌l展是一步一步的,單純的啟發式教育無法將人們圈固在一定的區域內,就如越過堤岸的水,沒有目的地四處流淌,最終變為洪水。這就要運用灌輸式教育的廣泛性,來筑起堤岸,防止河水的泛濫,防微杜漸。所以要讓灌輸式和啟發式兩者共同發展優勢互補,一起建設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
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教學會《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性教學組織和運行研究》 2009B17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改;對策
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突顯出諸多問題的情況下,各高校逐漸推進了思政課教改的進程并實施新的課程設置方案,使得思政課能夠與時俱進,通過改革和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高校思政課教改當前面臨的問題
1.對思政課的認識不夠深入
長期以來,學生對思政課形成了一些偏見,由于各種主、觀原因使得思政課在學生心中形成了一種說教、枯燥的印象。當代學生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對思政課的作用不夠重視,對其認識也不夠深入,認為與專業課無關的課程只需要了解就行。這種抵觸學習的情緒導致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大降低,高校思政課不受學生歡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2.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高校學生承擔的學習、生活及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大,心理壓力的增加導致部分學生發展不平衡。思政課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學生群體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以及價值取向扭曲等嚴重問題,這急需要思政課發揮出其作用。而目前思政課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未能針對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改革和創新,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
3.多元化趨勢帶來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這種多元化潮流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新的挑戰。此外,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觀都受到了很大的考驗。這種情況對思政課的教學和改革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個人價值觀是否能夠在教科書的正確引導下進行塑造,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價值觀沖突不僅阻礙學生的正常發展,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促進高校思政課教改進程的對策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代大學生群體具有自身的特點,如主體意識強、自尊心強、參與積極性及獨立性都較強等,這使得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比較強烈,在發展過程中容易以自己的選擇為標準,陷入功利主義等不符合教育及發展要求的境地。在學習上表現出不踏實、急功近利等,即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這種情況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有著一定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方式,轉變學生的地位,突出其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價值、思想多元化的社會中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意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學習。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我國高等院校不斷擴招,思政課往往采取三四個小班合班上課的形式,學生數量過多使得教師無法對全體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師生關系不夠密切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也大大降低。因此,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對思政課教改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師,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坝H其師,信其道”就很好地詮釋了師生關系的重要作用。
3.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思政課“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改的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手段進行更新,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課件,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等,從感性層面影響學生,將抽象化、理論化的思政知識轉化為理解性強、聯系實際生活并容易被學生接受的知識,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方法共同組成的,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法未能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單純以教師主導課堂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無法適應新時期教改的要求。教師應積極改變教學手段,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間的積極配合與相互溝通,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改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可以看出,在改革過程中首先應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以與時俱進、創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意識,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幫助學生在發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彭克清,吳偉偉.高校思政課教法改革及實效性的幾點嘗試
一、高校教師和輔導員的交流基礎
教師和輔導員的交流內容包括理論交流、學生知識水平的交流、學習中的問題的交流、好的學習方法的分享交流等方面。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敏感的觀察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教師和輔導員都是高校隊伍的重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的引導學生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雙方隊伍交流機制,更好的提供了教師和輔導員相輔相成,提供專業和職業發展的平臺。通過平臺更好的梳理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三者的關系,找到適合學生的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活動內容。通過思想政治培養學生的思想、行為意識,成為社會型人才。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的交流機制,可以提高相互間思想碰撞,幫助彼此能通過分享相互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有組織的進行融合。這也對提升兩個隊伍整體的素質有幫助,促進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全面發展。
思想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任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理解并運用思政課的方法和內容,進行組織,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輔導員擔負著學生日常的管理,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輔導員與學生通過生活和學習緊密接觸,相互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而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學科的教學,相處時間一般僅限于課堂,相處時間相對較少。這就需要輔導員和教師相互間進行交流,通過輔導員的力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好的開展。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相互的聯系,也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加強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思想覺悟和在某種程度上的認識,能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才能做到相互溝通,不斷提升輔導員和教師的政治素質。在社會不斷發展前景下,思想政治顯得尤為重要?!凹訌妿煹陆ㄔO”在《綱要》中,處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這既是對輔導員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對自身素質的基本要求;日常與高校輔導員親密的接觸過程,輔導員的言談舉止會直接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產生一定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生活化、教育生活化,強化學生的主流意識,抵制消極想法和不良觀念。因此在思想上,要不斷更新已有觀念,利用社會主義特色體系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輔導員和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綜合素質體現。通過思政課教學內容加強自身建設、端正作風、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抵制不良作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思政課和高校輔導員除了具備政治素質,也有具備相應較強的專業技能。通過日常學習,不斷完善自身儲備能量,充實自己,從而提升專業技能。明確思想政治的教育意義和目的,以便于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夯實知識基礎的同時,要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合理地運用各種知識。吸取改革發展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根據實踐的需要進行創新理論。不拘泥于書本經驗和已有認識,將思想政治運用到生活中。
三、加強高校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交流機制的對策
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一起分享工作經驗、交流思想。輔導員可作為聽課教師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參與輔導員組織的主題教學活動和教育活動中。通過相互觀摩、交流和理論的學習,達到交流的意義,實現思想教育的資源共享目的,培養學生達到教育意義。通過思想政治教學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意識進行一定的影響,從而提高自身全面性發展,轉變為社會復合型人才。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的交流機制,可以確保相互間統一思想。幫助彼此找到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交流分享制定解決措施,將理論和實際思想結合起來,提高教學體制。通過分享交流的模式,提升兩個隊伍整體的水平,確保師資隊伍的全面發展。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任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理解并運用思政課的方法和內容,進行組織,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
1、設計交流方案
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建立良好的交流機制,交流的內容涉及的內容非常多,這就需要彼此制定相關的方案??梢酝ㄟ^開展交流工作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小組負責人員要負責督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內容。交流小組負責制定交流的方案,根據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整改和規劃,并將雙方的方案進行整合形成最后完成可行的交流方案,建立相互隊伍的交流平臺,確保相互隊伍在交流方面可以有效的開展。
2、規范交流管理
根據思想政治方面的制度內容,確定相互的交流內容、途徑、條件和程序等問題,維護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和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權益,明確雙方的義務。并由思想政治小組負責人對交流內容進行考核,保證交流的有效性。制定相關的獎懲條例,對交流方案內容、方法和溝通的實效性的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給予適當的獎勵,通過獎勵培養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對優秀教師給予肯定,并加強隊伍的建設發展。反之,沒有進行有效交流的人員給予一定的懲罰。獎懲內容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進行對獎懲內容的選擇、確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嚴格按照獎懲內容,保證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交流規范、有效。明確對交流人員的要求,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技能知識水平、技能和管理方法都能得以提高,能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永久的教育理念和學習習慣。
3、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對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給予肯定和重視,關注師資隊伍和管理員隊伍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水平的發展。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可以通過校園公示欄、小區、校園周邊以張貼海報、傳單的形式進行宣傳,宣傳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兩個隊伍的交流機制、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強小區人員、學生及家長對思想政治培養的重視,對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和輔導員兩個隊伍的建設、交流政策給予鼓勵和支持,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價值觀。通過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的交流成功案例,積極影響相互間的交流意識,幫助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認識到相互對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對自身和學生的意義。鼓勵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進行校內公開課或是思想政治的培訓、日常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外出學習、公開課、集體理論知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練的能力,可以有組織的開展思想政治的課程??梢圆粩鄬逃齼热葸M行研究、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外出聽課、參觀其他院校政治文化等方式提高視野,從而通過溝通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和師資隊伍的發展。
4、對輔導員進行嚴格考核
對輔導員進行嚴格的篩查,是否是相關專業、是否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受過專業的訓練、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的專業理論知識,這些方面都是衡量一個輔導員是否合格的標準。輔導員的責任和義務是重大的,輔導員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管理幾個方面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合格優秀的輔導員是具備較高個人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所以一個輔導員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對學校和班級、學生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輔導員的綜合素質也是加快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交流機制的最好保障。
5、有效利用人力資源
有效的利用黨員或退休的老教師,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意識,能夠組織協調校內外工作,對學生有好的表率作用。校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課教師進行相互間的總結溝通,幫助彼此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學會提煉問題,并能夠合理的解決問題,從而節省實時間投入到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中。
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也要不斷的更新理念和方法。高等院校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開始逐步的重視起來,對輔導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嚴格,通過培訓、進修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教師的專業文化水平。輔導員通過助教幫助思政課教師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使相互間的思想保持統一,理解并能運用思想政治的理論性知識,保證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保證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思想統一,相輔相成的完成教學任務。工作中多給予鼓勵和支持,提高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信心,更好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當前社會不斷的發展,對教學內容也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也列為了重點教育,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兩個隊伍的交流機制也是對思政課更好開展的保證,理論實際相結合,有效的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通過資源共享的平臺,建構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三方的相互交流溝通,讓思想政治內容不僅限于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政治思想走進生活。輔導員要通過日常學習和學生的接觸,掌握并分析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活實踐活動。輔導員要及時捕捉觀察到學生在教學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并能和思政課教師及時進行溝通,找到解決措施。輔導員通過參與思想政治課堂,共享學生思想狀態的信息,教學過程中互相合作,以便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和道德修養;以便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學習能力進行了解,方便找到解決的措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行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