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文明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美麗中國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是自然界的存在狀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生態文明則是人類文明中反映人類進步與自然存在和諧程度的狀態,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所達到的一種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生態文明是我黨在馬克思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報告中強調了生態文明的建設重要性,并且要爭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建成美麗中國。
二、當前中國面臨嚴峻的生態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也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環境惡化危害公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并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嚴峻的生態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各種資源需求與供應矛盾日益突出。我國雖然礦產、林業等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太大,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是煤67%、石油6%、鐵礦石50%、銅25%。
二是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污染現狀日趨嚴重。從環境污染狀況來看,近幾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氨氮排放總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監測斷面超過劣V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突出,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城市大氣環境以可入肺顆粒物(PM 2.5)污染為主的混合型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而每一年因為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的疾病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數不勝數,這給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
三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生態系統退化。例如部分地區對國土資源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無序開發使全國近80%以上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以上,全國水土流失356.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此外,河湖干涸、地面沉降、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系統緩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都亟需引起重視。
由此可見,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適合維持下去,只有轉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供需矛盾、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
三、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宣傳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生態意識
黨的十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多數人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不斷強化。若不破除傳統的觀念和意識,堅持科學發展觀理念和思路并付之于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邁出大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樹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2.建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報告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睘閷崿F上述目標,必須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二是必須強化政府責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約束和規范環境行為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市場會機制,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3.提倡科技創新,促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支撐生態文明建設
解決資源環境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能力。應當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創新,在緊跟國際新技術新進展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研發和投入力度,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力爭搶占國際新技術競爭的制高點。加強開發的同時,也要加大先進技術推廣與應用,不斷將新科技運用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去。
4.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生態既要保護又要修復,要加大對已遭到破壞生態的修復和對生態脆弱地區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促進形成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的良性循環。一是加強監測預防。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實行嚴格的環境質量控制標準,強化監督手段,為污染防治奠定基礎。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系統建設,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三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四是增強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能力。生態產品要直接惠及百姓,要大力加強林地、水源、濕地、草原等綠色生態資源的保護,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年第12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公民意識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011-01
黨的十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從戰略上來審視和謀劃,抓住根本、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扎實推進。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其生態環境具有決定性影響,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態環境??梢哉f,經濟發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重要根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近年來,我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門態度不堅決、措施不得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不夠快,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按照這一要求,以更大力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萍际堑谝簧a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和發揮科技的力量。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一方面可以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應通過大力開發和廣泛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清潔能源、先進工藝設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盡量減少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問題。對于已經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應通過開發和應用凈化、改造、恢復等技術進行治理、修復和補償,特別是著力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技術和工藝設備,切實搞好廢物和垃圾的分類處理、循環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黨的十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生態文明制度同樣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當務之急是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軌道。應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同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格落實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
加快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要使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報告指出,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人類自身利益為中心、不顧自然承載力而任意開發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做法,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切實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落實到行動上和實踐中。
二、讓“生態文明”成為全民共識
生態文明建設要成為政府的自覺行動。生態環境是稀缺資源,也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要創新頂層設計,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來支撐,這其中,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文明建設要嚴格責任追究制。全社會要健全“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制度,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處力度。要破除傳統工業化、城市化的路徑依賴,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探索一條生態低碳、統籌協調、永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市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以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真抓實干,高標準,嚴要求,開展各項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推動了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全市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文明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實施“雙百萬十”工程,以建設生態文明村為載體,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營造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圍,開創了我市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一、建設生態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體會
(一)上下聯動,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
1.實施“雙百萬十”創建工程,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薄弱點。它不僅影響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水平,相對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農經濟的思想觀念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結合我市農村實際和特點,經過分析研究,決定在全市開展“雙百萬十”創建工程,即創建100個文明單位、100個生態文明村、10000個文明戶、10條文明示范街活動。在農村則以建設生態文明村作為載體,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全面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2.領導掛點,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在市委的領導下,市精神文明委員會制訂創建百個生態文明村活動方案,確定在三縣一市以及郊區力爭在3年內創建100個生態平衡、環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態文明村,使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連片發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設上一個新臺階。為了確保創建活動落到實處,成立××市創造生態文明村領導小組,由市副書記×××擔任組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擔任副組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點,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制訂和落實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具體措施,解決了具體問題,確保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市長×××多次到×縣×××鎮×××調研,與鎮領導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設方案,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副書記×××深入到×××市×××鎮大和村,與村民一道研究建設生態文明村的規劃問題,并現場拍板解決一些困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與×××縣文鎮新村掛點,幫助村解決建設生態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資金和水泥等問題。副市長×××則與×××村五組掛點,協調各部門大力扶持該村搞好生態文明村建設。在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進了我市生態文明村建設。同時,市文明委多次組織召開縣、鎮文明辦主任會議,了解情況,做好協調工作,并在×××市和×××縣召開創建生態文明村現場交流會,交流情況,推廣經驗,使我市的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得到全面推開。
3.三級聯動,調動各方積極性。在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過程中,形成了市、縣和鎮三級聯動機制。愛衛、衛生、水電、土地、建設、規劃、教育、環保、能源、林業、農業等部門做到明確分工,掛點定村,明確目標和任務,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同時,各部門領導帶隊進村入戶,抓規劃、抓項目落實等,有力調動各方參與共建生態文明村的積極性。各部門按照各自的特點,從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縣免收城市建設配套費、耕地占用稅等稅費,金融部門實施貸款建房優惠政策等。在資金方面,市、縣鎮三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也給予支持,×××縣政府撥款5萬元,縣建設局撥款2萬元,縣各單位支持資金15萬元,鎮政府支持3萬元,市建設局支持水泥130噸,扶持掛村建設生態文明村。規劃、環保、農業、衛生、水電等部門單位也通力合作,幫助創建村做好規劃、生活環境衛生治理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等工作。據統計,目前,市、縣、鎮三級各部門支持資金萬元,水泥噸等物資支持我市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
(二)建設生態文明村,農村精神文明帶來新變化
從去年4月開始,我市創建生態文明村工作全面啟動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個生態文明村,新鋪水泥路米,新建沼氣池座,新建衛生廁所座?;旧线_到了創建標準。在生態文明村中基本實現道路水泥化,飲水潔凈化,能源沼氣化,村內環境綠化美化,村風民風文明化,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農村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氣化作為突破口,加大創建力度。在創建活動中,開始時,村民對建成生態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處,因此創建熱情不高。我們抓住了這一情況,以實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氣化作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帶動其他村的創建活動。在各級領導的掛點定村和各級部門支持下,×××縣掛村、×××縣×鎮良村,×××市臺村、×××縣連村、郊區新村5組等10多個村作為創建示范村。由各縣(市)、區、鎮領導組織人員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觀農家廁,聞豬欄“味”,踏泥濘路,體農家難。面對面傾聽農民意見。幫助農民做好規劃,籌建創建項目,落實具體任務,解決資金、用地、技術以及政策優惠等問題。×××縣掛村修建了一條主干村道寬8米,巷道4米寬,長880米的水泥路?!痢痢量h江鎮良村修建了一條長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建成沼氣池45座。郊區新村修建了一條長近3公里,寬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戶戶出門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組村民家家用上沼氣。在示范村的帶動下,各村也紛紛加快了創建力度,×××縣江鎮在良村的帶動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氣池的熱潮,權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條環洲水泥路,建成了11個水泥碼頭,同時,修建沼氣池,煮飯、沖涼用上了沼氣。據鎮政府統計,全鎮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氣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縣(市)區的家村正掀起了創建生態文明村新一輪熱潮,從原來確定創建100個生態文明村增加到105個目標。已建成的生態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鋪設了水泥路面,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和打水井,飲上潔凈的井水或山泉水,實現了水、電、路三通。配合改廁,新建住房在村內修建了排水系統,改變了過去衛生贓、亂、臭的現象。許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動室、球場、村頭花園。電視電話進村入戶。在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各村根據各自的特點,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有的村以發展水果種植為主,有的以發展養殖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發展生態農業致富。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使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發生可喜的變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較大的提高。
2.農村面貌新變化。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載體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給農村帶來了可喜的新變化。一是村容村貌發生新變化。在創建前,在村內看到的是贓、亂,牛糞豬糞雞屎遍地,污水隨處流,聞到的是豬欄和廁所的臭味。創建后,道路寬闊潔凈,村內綠樹成蔭,果樹飄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層五層錯落有致。村中公園有涼亭小息,并建有單杠、秋千等健身場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籃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戶戶用上沼氣爐和沼氣熱水器,既節約能源又干凈衛生。如×××市容鎮和村,呈現在人們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莊,內有游泳池、籃球場、沖浪池、花園和魚池等。×××縣良村,村頭建起了一座標準的籃球場,村中周圍荔枝樹花蕊飄香,一條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一座座沼氣池整齊建在村邊,同時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統。村中建起2-5層不等的新房,外墻裝飾漂亮的墻磚,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內建有衛生系統,沼氣爐和沼氣熱水器。村容村貌發生根本的變化。二是村風民風出現可喜變化。在創建生態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娛樂活動,賭博現象時有出現,封建迷信思想較為嚴重,建廟搞迷信活動大有市場。創建生態文明村后,制訂村規民約,經常進行法制教育,法制觀念和意識有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體文明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良村以前民風驃旱,賭博、偷竊、迷信活動常有出現。創建后,賭博、偷竊現象沒有了,甚至喝酒時行拳的現象也少了。村民辦白事時,也沒有大操大辦,更不會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關心集體,相互幫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風。良村鄭組長,以人工1000多元把幾個困難村民請來種植蘑菇,使他們既學到種植技術又增加了收入。許多村成立籃球隊,與鄰村舉行比賽,在節日期間參加縣、鎮舉辦的各種體育比賽。三是思想觀念發生可喜變化。在創建活動中,村民得到實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已悄悄地發生變化,尤其是改變了過去的小農經濟的意識,逐步樹立起開放的意識和市場經濟的意識,村民文明意識也得到提高,增強了村民的集體觀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時,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體利益為重,自動拆除,也不需要補償。修建集體項目全部由村民義務投工,在資金方面,大家踴躍集資,有些困難村民,較富裕的村民主動借款。在修建沼氣池中,能互相幫助,共同修建。村民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了新的認識,著重發展綠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為肥料種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態農業?!痢痢量h良村發展蘑菇種植和荔枝種植,同時發揮靠近圩鎮優勢,大力栽種綠色蔬菜,目前已發揮效益,一些單位、酒店已專程到村內定購蔬菜,而且價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錢,去年17戶種植的蘑菇每戶收入達4000-5000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江鎮大山頭村和郊區新村等則發展種桑養蠶業。生態文明村建設,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增加了收入,農民對建設生態文明村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熱情更加高漲,村與村之間出現了你追我趕的爭創熱潮。如×××鎮二叉、三叉兩村,提出了各自的創建招數,大擺創建“擂臺”。四是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了,干部自覺深入農村基層,察民情、體民意,解民憂,真真正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農民也自覺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三提五統”自覺上交,過去“天下第一難事”的計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覺執行計生政策,結扎率達100%,超生現象也沒有了,個別村民自愿只生一個小孩。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二)城鄉互動,促進全市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傳,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互動發展的局面。在開展“雙百萬十”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中,通過×××日報、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對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情況進行大力的廣泛的宣傳報道,各縣(市)、鎮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形式,宣傳創建活動的典型。同時召開創建活動經驗座談會,組織人員到農村參觀學習,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相互促進,互動發展。城鎮單位和居民在感受到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的熱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小區的活動,投入資金建設文化娛樂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如×××花園小區,經常組織住戶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和文藝比賽等,活躍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二是城市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創建精神文明活動中,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也出錢出物或從技術上為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出力。有些單位送書送技術,為農民送上精神食糧,有些單位送去水泥,廁所瓷盤等物資。在全市文明單位中開展“工農手拉手,文明單位助農友”活動,文明單位積極從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有些單位與農村結成對子開展共建活動,出現了軍民共建、村鎮共建、城村共建等創建形式。
(三)一點體會
1.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作為突破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能事半功倍。在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中,首先確立了真真正正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謀利益的創建新思路。因此,從修路、改水、改廁、建沼氣池等作為創建突破口,使農民能得到實惠,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農民歡迎,農民對創建活動熱情高漲。因此,以為農民辦實事好事的形式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適應了當前梧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適應了農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適應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應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極具生命力。農民積極投身到創建活動中,甚至能犧牲個人的一些利益,自籌資金,積極義務投工,毫無怨言。
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生態意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生態文明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達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的統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的好壞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其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茖W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里的全面,既包括經濟和社會,也包括人和自然。如果離開社會、人和自然的和諧、均衡發展,單純地追求經濟發展,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劣、資源無節制消耗,那么這樣的發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義。實現科學發展需要走生態文明之路。
二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和諧是文明的本質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也是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目標和重要的價值觀。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三是建設現代文明的需要。傳統文明多是單一的文明,現代文明則是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工業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所組成的文明體系。沒有生態文明,現代文明的內涵就有缺失,體系就不健全,作用就會受限制。因此,必須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健康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審計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十分艱苦的歷史性任務,也是一項涉及面較廣的龐大系統工程。具體包括: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補償機制、投入機制、產權和使用權交易機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危害處理率,加強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廣泛組織開展創建節約型城市、企業、社區和村莊活動等。
所有這些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設、大量的科技創新、大量的資金投入來解決。為了確保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達到預期效益,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程項目和資金監管體制、機制。審計機關是專門的經濟監督組織,對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和資金進行審計監督是責無旁貸的義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中,審計機關應當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其中,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環境審計與生態審計的區別聯系
嚴格說來,生態審計是從屬于環境審計的一個分支,但二者也存在著不同點。首先是產生的背景不同。環境審計產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這些國家的企業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現象和損害愈演愈烈,引起各國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政府和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斷受到拷問。1972年聯合國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為環境審計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生態審計則是根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生態環境存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和組織開展的。
其次是開展的動因不同。環境審計更多地是從人類受到水、空氣、噪音等環境污染,從而要開展環境治理,減少環境污染程度的角度形成。而生態審計則是從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人與資源消耗等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角度形成,因而起點更高,視野更寬。
再其次是審計的側重點不同。環境審計以環境保護工程和資金使用以及相關政策執行情況為審計重點。生態審計則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審計內容為基礎,更加關注各種生態的保護、維護、修復,資源的節約和良性循環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落后產能的及時退出,社會公眾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和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氛圍的營造等。
組織開展生態審計的對策
大力宣傳生態審計的重要性。審計機關要借助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之勢,積極做好有關生態審計研究和宣傳工作,把生態審計作為審計機關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發揮建設性作用的重要舉措,為生態審計營造良好的環境。
積極探索開展生態審計的有效方式。今后一定時期,審計機關開展生態審計的最佳途徑,就是生態審計的理念和內容融入到預算執行審計、績效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企業審計等審計或審計調查項目中,逐步探索,以點帶面,穩步推進。
因地制宜選擇生態審計的切入點。當前,我國不同地區面臨著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各級審計機關需要緊密聯系本地區的實際和本機關審計人員的現狀,有針對性地確定生態審計的切入點,使生態審計更加符合省情、市情、縣情。同時,還要采取措施抓緊培養生態審計人才隊伍。為開展生態審計奠定人才基礎。
建立審計機關與相關部門合作機制。審計機關開展生態審計切忌“單打獨斗”,需要得到生態文明建設直接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生態審計項目,審計機關可以聘請生態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長期開展的生態審計項目,審計機關可以與有關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成果開發利用機制等,使生態審計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同和擁護。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2014年6月,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地區(第一批)名單公示,全國共有55個地區入選,其中江西省以全境列入?!兑庖姟访鞔_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是長江經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
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很重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UNCSD(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了驅動力―狀態―響應(DSR)模型,楊開忠(2009)構建了生態效率指數(EEI),張歡和成金華(2013)建立了3個層次、4個準則層、20個指標的評價體系,嚴耕(2009)從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4個方面提出了22項指標。我們結合江西情況,參照一些兄弟省市的做法比如云南省,結合國家的要求突出了云南省的特點:把“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體系”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面積”調整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把“城鎮(鄉)污水集中處理率”調整為“縣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新增了“水電(含新能源)、火電(含綜合利用電廠)裝機比例”“森林保有量”“自然保護區個數”和“九大高原湖泊水質”4個指標。 ,按照科學性、系統學性、合理性、適用性的要求構建了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目標層包含經濟發展質量、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培育和體制機制建設等五個部分,每個部分下設若干指標,總共有53項具體指標。從全國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比較來看,一方面,各省均強調經濟發展,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方面設計的變化率都不明顯;另一方面,各省均有結合自身特色的指標設計,設計的變化率和目標值雖然凸顯了各地特色,但差異并不十分顯著。
我們在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有幾點思考:一是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但也不能因保護生態環境而制約經濟發展,這樣的保護是不可持續的;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強調發展中保護,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發展與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要確保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和權威性,指標的界定更應該具體化、規范化;四是指標體系的層次化有待加強,各區域(次區域)應有區別;五是要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包括問責制、終身負責制等。
一是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65.95%,保持全國第一。12條主要水系水域功能達標率和I—Ⅲ水質比例分別為97.9%和95.2%,所有設區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所有設市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清新福建”已成為福建最具影響力的新名片。
二是節能降耗水平居全國前列。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進度要求,2012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至0.607噸標準煤/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海洋、土地、礦產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長汀經驗”成為全國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省長汀縣原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經過十幾年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15%—35%提高到65%—91%。2011年以來,同志兩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總結并在全國推廣長汀經驗。
四是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創建了一批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7.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平方米。農村人居環境也得到較大改觀。
在推進生態省建設過程中,注重把握四個方面:
一是規劃先行,抓好總體部署。時任福建省長同志親自主持編制《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2020年總體目標及分階段目標,明確了任務、布局、重點和配套政策。歷屆省委、省政府認真組織實施《綱要》,圍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個方面22項指標,進行動態跟蹤和評價考核,并將《綱要》貫穿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年度計劃中,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各地結合實際編制實施生態市、縣(區)建設規劃。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
二是改革創新,激發內在活力。理順港口岸線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管理體制;推行水、土地、海域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施森林生態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態補償、水土保持補償、礦山生態恢復治理保證金、生態保護財力轉移支付等制度;合理確定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準,擴大差別電價政策實施范圍,調動有利于生態省建設的積極因素。
三是加強領導,促進有效落實。成立以省長為組長的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解決重大問題;各級設立相應機構,形成上下銜接、分工負責的生態省建設組織管理體系。同時,將生態省建設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將領導干部任期內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以及所推動出臺的相關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納入審計,做到領導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
四是全民參與,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項目建設,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實地檢查生態省建設,支持各界人士以多種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鼓勵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參與各類環?;顒?,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形成人人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省建設新局面。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努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一是積極構建國土空間科學開發先導區,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布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強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指標約束,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生產空間集聚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二是積極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先行區,加快實現“綠色轉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綜合運用差別電價、地價等價格杠桿,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建立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
1利益相關方的確定
FREEMAN等[2]在1983年提出了利益相關方廣義的內涵,即利益相關方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他們自身受到一個組織實現目標過程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相關方可定義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并對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了人力和財力資本,能夠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或是被生態文明建設影響的群體或是個人。梳理出利益相關方的本質是為了找到動力源與被影響源,識別影響的重要性。國內外的學者對利益相關方的分類做了很多研究。美國學者MITCHELL等[3]基于影響力、合法性、緊迫性特征的不同組合提出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方,將利益相關方分為確定型利益相關方、預期型利益相關方、潛在型利益相關方。陳宏輝[4]則從利益相關方的主動性、重要性和緊急性3個方面將其分為核心利益相關方、蟄伏利益相關方和邊緣利益相關方。大衛•威勒等[5]提出的包含社會性維度的利益相關方界定方法中,將利益相關方分為社會利益相關方與非社會利益相關方兩大部分,社會利益相關方又分為主要利益相關方、次要利益相關方,而非社會利益相關方也包括主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方、次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方。筆者采用大衛•威勒等的分類方法來確定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相關方。生態文明建設是以生態文明與生態價值觀為導向,積極主動、長期持續的實現活動,需要在人文基礎上建立自然—社會—人長效機制,通過落實生態制度、意識、行為而完成。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企業、公眾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利益相關方。政府主要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確保生態文明的方向;企業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以循環經濟的理念,以生態的方式創造財富;公眾則需要響應政府的號召,提高自身的環保理念,改善行動,并對企業的產品方向起到引導和監督義務。主要利益相關方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擁有直接的權益,對整個建設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次要的利益相關方對生態文明建設也有較大影響力,比如媒體、科研機構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除了社會的利益相關方外,還要考慮非社會利益相關方。其中,主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方指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直接影響,但是不屬于當代的行為主體人,包括自然環境、未來幾代人;次要的非社會利益相關方指對生態文明建設有間接影響,也不屬于當代的行為主體人,包括動植物物種。雖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相關方很多,但是政府、企業、公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動力源,在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面從定位、利益關注點、驅動力、權利、義務、溝通機制方面進行重點分析。
1.1政府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政府從宏觀層面參與解決生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法比擬的合法性,政府既是公眾利益的委托人,也是公共物品如生態環境的承擔、協調、管理者。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旨在以“政府直控型”的手段培養環保產業的成長、公民的生態觀念,平衡公共利益、生態利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注重社會—人—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最重要的主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1.2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面對政府強制性因素,市場因素(包括行業競爭壓力、消費者需求等)以及來自公眾、媒體等的社會輿論的壓力,企業開始關注生態利益與環境利益,履行起對自然生態環境、市場、公眾消費的生態責任,表現在從產品設計到產品回收全面貫徹生態環保觀念、節約資源、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同時,部分企業從中發現新的機遇,實現發展轉型,這也是企業關注的焦點。企業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對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3公眾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除了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不斷提高外,也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與生態維權。轉變生態意識、生活方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求。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和認知是促使城市生態和諧發展的前提,公眾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力量。政府、企業、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定位、利益關注點、驅動力、權利、義務、溝通機制見表1。
2主要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分析
政府、企業、公眾3者之間組成了復雜的關系網(見圖2)。對生態文明建設中主要利益相關方關系分析前,先做兩點假設:(1)利益相關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將受到其他利益主體的制約,單方利益不能無限放大;(2)利益相關方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當一方影響另一方時,它也會受另一方影響。
1政府、企業間的相互關系政府是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對企業履行生態責任的影響最大。生態文明下的生產方式是以原料—產品—廢物—原料的模式循環,致力于構造以環境和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的可持續生產方式。政府通過政策力的激勵作用引導著企業朝著這個生產方式發展。正向激勵就是政府運用物價補貼、財政貼息、優惠貸款等財政金融政策,引導企業創新、改革;負面激勵就是政府對企業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行為采取征稅等手段,鼓勵企業朝著生態化方向經營與發展。政府的負面激勵有助于引導企業走上循環再生、最低排放、持續再生的發展道路。企業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要經濟源,支撐著政府的正常運行,但是企業的本質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面對政府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企業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采用新技術的風險與收益的比較、逃避風險與污染治理運行費用的衡量等。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期,政策對企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引導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率的同時也考慮生態效率,隨著建設推廣深入,企業領導者的思想覺悟也隨之提高,從而使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2政府、公眾間的相互關系政府與公眾的意志是一致的,根本宗旨是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更好的滿足公眾需求,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雖然各自的動力源不同。政府屬于外在的動力源,即通過政策、法律法規等手段有效地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公眾則屬于內在動力源,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政府可保障公眾的權利,體現公眾的意志,但對公眾也有一定的約束力,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公眾的需求與愿望對政府的工作起到監督作用,并施與一定的壓力,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雙向模式能相互督促、相互補充。
3企業、公眾間的相互關系企業的最終產品是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向的,公眾享受企業創造的財富,從而使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在環境效益方面,公眾既是企業履行生態責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企業不履行生態責任的直接受害者。企業不合理的生產運行會影響自然環境狀況,并且壓縮人類的生存空間,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將從根本上影響公眾的健康和幸福指數。公眾對企業的環境行為有著監督責任。綜上所述,政府、企業、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自己的定位與分工,造成了利益偏重點的不同,政府最注重平衡公共利益、生態利益、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企業最注重經濟效益,公眾則最注重自身生活品質及生存環境,3者相互牽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每個利益主體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即城市朝著更健康、美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3者合作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方在良性的制約、引導作用下,發揮各自所長,相互協調,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
主要利益相關方的目標指標體系建立
針對主要利益相關方的不同定位,基于主要利益相關方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有的表現行為(見表2),筆者提出建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以期通過組織主要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自查或評比,引導它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行為方式。政府作為公共服務機構,除了要保證機構內部的高效有序運作外,具有制定法律法規的職能,還有提高整體社會的生態文明認知水平的義務。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見表3。企業在政府引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大環境下,制定內部管理制度,重在改善經營與生產行為,促進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同時營造自身的生態文化氛圍。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見表4。公眾通過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的生態道德,轉變傳統生活觀念和價值取向,從而改變個人的消費、污染排放及生態保護行為。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見表5。
結論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