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化學作業;設計現狀;調查;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221-02
作業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聯系舊知識、鞏固新知識、為教師提供教學信息反饋有著重要的意義。新的初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作業設計在重視基礎的同時,要設計一些開放試題與實踐試題,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了解分析近年來化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對我市化學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卷內容及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問卷設計了共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作業設計的相關問題,二是被訪教師的職稱情況,三是被訪教師對調查內容的補充與建議。選取重慶市部分初中化學教師作為調查對象,本縣教師發放紙質問卷,其他區縣通過“重慶化學教研(初中)”和“重慶初中化學教師聯盟”兩個QQ群上傳電子問卷。共回收到涉及32個區縣108所學校的有效問卷136份。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1人,中學一級教師52人,中學初級教師63人。
二、問卷統計結果及分析
化學作業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瘜W作業設計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對問卷的選擇結果統計得到了下表數據:
1.作業來源。從作業題目的來源看,一半的教師都依賴于課輔資料,尤其是初級教師。40%左右的教師依賴于教材。只有不到10%的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計作業,其中高級教師偏多。同時也說明我市教師私訂課輔資料加重學生負擔的現象依然嚴重?;瘜W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老師設計的化學作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和課輔資料,要體現化學的生活化,要樹立生活處處有化學的新理念,讓同學們通過學習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作業形式。從作業形式上看,多數教師采用書面作業加閱讀作業的方式,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但是在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另外設計實踐作業和探究作業的教師較少,尤其是一級和初級教師的比例不足5%,甚至有20%左右的教師只有書面作業,沒有給學生提供實踐和探究的平臺,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作業也要變得多樣化。一堂課的作業除了內容可以不同外,形式也可以不同,一份作業可以是家庭小實驗,可以是闡述自己觀點的小論文,甚至可以是調查報告;可以是基礎知識,可以是拓展提高,可以是獨立完成題,可以是小組合作題。這樣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內心世界得到充分的尊重,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
3.作業設計對象。在接受調查的136個對象中,有55%左右的教師是為所有學生統一設計同樣的作業,有近40%的教師另為優生設計了作業,只有不到10%的教師另為差生設計做業。大部分教師的這種“一刀切”的模式可能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出現。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優生放棄差生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們在設計作業時一方面要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探究問題的興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完成作業,這樣他們學得輕松,做得輕松,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會因作業而受影響。
4.影響作業設計因素。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應考慮的因素很多。從統計數據看90%以上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考慮的是如何應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以及全市中考的效果,這可能與學校、家長、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有關。能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考慮的教師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高級教師達到了61.9%,一級和初級教師也達到了44%??紤]到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相對較少,尤其是高級教師只占到23.8%,一級和初級教師稍多一些占到近35%??紤]到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個性發展的教師更少,各級教師都只有10%左右。這與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相距甚遠,
5.試題類型。調查統計結果顯示80%以上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只設計了常規題,即填空、選擇、判斷、問答、實驗、鑒別、推論、計算等題型,只有不到20%的教師在常規題型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些非常規題,即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開放性試題。這樣的作業設計不能與教材中的STS教育內容相呼應,更不能很好地貫徹化學“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教學宗旨,而是給學生造成一種做題時呆板無趣,甚至窒息的感覺。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科學探究,科學探究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而且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化學作業設計要滲透這一科學理念。
6.被訪對象對問卷的補充與建議。在問卷中專門設計了被訪教師對問卷內容的補充與建議,通過對回收問卷結果進行統計,主要集中在下表中的三個方面:部分教師建議調查對象應有學生參與,尤其是初級教師中占到了65%。也有部分教師認為設計化學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要控制作業數量,仍然以初級教師居多的教師認為要在問卷中設計相關內容。認為要考慮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比例的以高級和一級教師較多,反而是初級教師較少。這說明年輕教師設計化學作業時更注重學生合作精神,更能從學生角度考慮作業的數量和難度。
三、討論與建議
從這次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很多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能以教材為載體,在書面作業的基礎上設計閱讀作業,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但也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業設計這一環節與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設計化學作業時,作業形式單一,試題類型常規化,照搬課輔資料習題作為學生作業的現象嚴重,缺少非常規試題,設計作業時很少照顧到差生,大都把應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和中考成績作為作業設計的目標,沒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來設計化學作業。
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部分化學教師思想僵化;部分化學教師還處于教學的摸索階段。二是一些學校領導思想狹隘,為了節約經費,不耽誤課程或者學科歧視,不安排化學教師走出去學習交流,使化學教師各自為陣,缺乏交流平臺。三是家長、社會、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仍然主要依賴于學生考試成績,導致教師不能摒棄傳統的題海戰術。為此我們建議市縣化學教研機構多組織化學教師參與相關的培訓學習,多提供化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專家及專家型化學教師交流的機會,多組織相關的培訓,且培訓時少聽報告,多深入教材,深入課堂研究具體問題,并動員學校領導大力配合。為節約教師時間和精力,建議分區縣分教材章節組織化學教師設計打造精品化學作業,利用“重慶化學教研(初中)”和“重慶初中化學教師聯盟”QQ群等網絡資源實現精品化學作業資源共享。同時快速推進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改革,強化評價的診斷與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選拔與淘汰功能,強化評價的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外在誘因和壓力的作用。
總之,每位化學教師都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立足于精煉而不是多練。在實際工作中多動腦筋,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優化作業設計,把作業設計這一環節落到實處,給學生減負,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真正使作業設計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2]蔣少昀.中國教育改革論叢[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3,12:10.
1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提出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實踐的平臺,因此教學資源的調研和開發是完成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作為農業大省的吉林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省兩千多所鄉鎮中學初中化學教學資源嚴重匱乏的狀況日益顯露出來。為了真正了解吉林省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資源的現狀,我們對全省九個地區的鄉鎮中學初中化學教學資源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希望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出導致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資源嚴重匱的主要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法,盡快改善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資源現狀,以促進農村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2研究的方法
2.1問卷的設計
針對農村現有的可利用資源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五個方面。
(1)教師資源;(2)學生資源;(3)實驗資源;(4)社會和學校資源;(5)信息資源。
2.2問卷的呈現形式
(1)單項選擇;(2)多項選擇;(3)專題訪談。
2.3調查對象
吉林省九個地區160所鄉鎮中學的初中化學教師和初三學生。
3調查結果與分析
采用封閉式問卷、不記名填寫、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的方式。發出教師問卷236份,回收有效試236份,回收率100%;發出學生問卷629份,回收有效試卷583份,回收率92.69%。
3.1教師資源
3.1.1調查項目及相關數據
3.1.2農村中學化學教師資源調查中呈現出出來的問題:
1.鑒于農村中學的現狀,教師們沒有必要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因此,其主動學習、自我完善的積極性較差。從上表1欄、5欄可以看出:農村教師經常參加各級教研活動的只占44.6%;大部分教師不善于積累基本的教學素材,能建立自己題庫的只占23.3%。
2.通常一所鄉鎮中學只有一至兩名化學教師,從上表看鄉鎮中學教師與其他化學教師溝通情況:偶爾溝通的占61%,每天溝通的僅占10.1%,反映教師之間的交流很少,不利于教學經驗的及時總結、相互交流和推廣傳播。
3.盡管參加過省、市(縣)級新課程培訓的農村教師已經達到72.1%,但由于培訓時間一般為2-3天。教師缺乏接受連續、系統學習提高的機會,面對不斷涌現的嶄新的教育理念、教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教學技術,感到束手無策,無法進一步深入學習、體會。
3.2學生資源
3.2.1調查項目及相關數據
通過專題訪談,我們了解到農村學生學習化學的現狀:
1.學生喜歡制作實驗替代品及簡單的化學課堂教具,但苦于無人指導。
2.學生之間渴望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受客觀條件所限機會很少。
3.大部分學生渴望參加校內外組織的科技活動,并能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作一些簡單的小制作和社會調查活動,但是很多學生苦于沒有這樣的活動。
4.學生基本了解化學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識學習化學能為改善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做貢獻。
5.學生理想中的化學教學:希望師生平等、配合默契的占97.1%;希望教師知識更廣博的占6.3%;渴望在化學課上能自己動手實驗的達到100%。
3.2.2 農村中學學生資源調查中呈現出現出來的問題:
命題訪談真實反映了農村學生資源的現狀:學校、社會、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學生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
3.3 實驗資源
3.3.1 調查項目
及相關數據
A.有專門的化學
實驗室;
B.有專門的化學
實驗員;
C.演示實驗開出率;
D.學生實驗開出率;
E.使用實驗代用品的比例;
3.3.2 農村中學化學實驗資源調查中呈現的問題:
1.90%以上的學校創建了專門的化學實驗室,但是大多數實驗室條件比較簡陋,常用儀器短缺、藥品不足,使初中化學實驗開出率受到嚴重影響。
2.農村中學對化學實驗不夠重視,90%以上的學校沒有專職實驗員。
3.演示試驗開出率超過80%,但是學生實驗開出率不足50%,且大多數學生實驗的開出形式為合并開出。
4.實驗代用品雖能解決部分儀器緊缺的現狀,但實驗代用品的利用率還比較低,且部分實驗代用品常用做學生家庭實驗。實驗代用品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3.4 社會和學校資源
3.4.1 調查項目及相關數據
3.4.2農村中學化學社會和學校資源調查中呈現出來的問題:
1.農村信息閉塞,加之學校和社會教育投入不足,導致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渠道少。
2.農村社會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學習意識薄弱。
3.學校組織活動少,學生不能得到應有的鍛煉。
3.5信息資源
3.5.1調查項目及相關數據
盡管有上網機會的教師比例超過了90%,但是網絡的有效利用率仍然比較低,網絡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從右圖可知:
A.幾乎不上網的教師
B.上網聊天的教師
C.上網查資料的教師
D.上網學習的教師
3.5.2農村中學化學信息資源調查中呈現出來的問題:
A.網絡資源利用率低;B.教師缺少交流的平臺;C.收費限制教師的網上學習。
4反思與應對
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城市之間的差距,實現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和諧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農村教育投入短時間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積極地尋找一些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4.1教師資源研究和開發
教師資源的開發要以教師自身觀念的改變為契機,徹底甩掉“等、靠”的惰性思想,積極主動地尋找有效途徑,迅速提高自身科學素養,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技巧。
4.1.1實行骨干教師值班制,定時通過網上對話解決農村教師的疑難問題。充分利用優秀教師資源,把他們積累的教學經驗,利用文字材料,對農村化學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
4.1.2以基地校的形式組成跨行政區的教學研究小組,為邊遠農村教師提供一個就地、就近的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教研環境。
4.1.3各級教研部門要深入了解一線教師的教學環境,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滿足農村教師心理需求的教研活動,充分調動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快速提高農村教師素質。
4.2學生資源研究和開發
學生資源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寶貴財富。只要廣大教師信心十足、耐心引導、精心布置、放心讓學生們去做,他們就會迸發潛能,為改善農村教育資源做出意想不到的貢獻。
4.2.1充分利用廣大學生資源,把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初步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初中化學學習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通過選擇實驗替代品,制作化學課堂教具等緩解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
4.2.2以實驗區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小實驗、小論文的“四小競賽”,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2.3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健康上網。
4.3實驗資源研究和開發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資源是決定農村化學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實驗資源的研究和開發要本著為初中化學教學服務的原則,兼顧實用和廉價。
4.3.1提倡節約,降低實驗成本,確保實驗的開出率,如進行微型實驗等。
4.3.2發動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或替代化學藥品。如用常見化肥研究鹽的性質、用食用堿代替碳酸鈉、用器具和廢棄的飲料瓶作反應容器等。
4.3.3對于個別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驗,可以利用學生在當地可見的現象創設真實情景,達到學習目的,以彌補無法實際操作的缺欠。如:一氧化碳的性質實驗,甲烷的性質實驗等。
4.4社會和學校資源研究和開發
社會和學校資源研究和開發要打破區、地、縣等行政區域的限制,就地就近地組織教育管理者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
4.4.1教育管理者應爭取全社會對農村教育現狀的關注和理解,加大社會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為學生創設一個以學校為核心,社會、家庭為輔的多渠道的學習環境。
4.4.2收集一些與本地環境、資源、能源和農業相關的信息資料,將一些與化學有關的情景設計成問題,讓學生熟悉社會、了解社會。
4.4.3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環境,教會學生用化學的視角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如:土壤的酸堿性對植物的影響、本地土特產品深加工方面的化學技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
4.5信息資源研究和開發
各縣、市和省教研員及各級學校的一線教師,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農村現有的信息資源,創建免費的教師交流平臺,以“博客”、“骨干教師論壇”等形式,對教師進行連續的、系統的網絡培訓。
4.5.1利用網站等媒體資源,互相交流溝通教學信息,如:教學提綱和教學體會在網站上。
論文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評價 實驗教學功能 實驗教學資源
論文摘要:對寧波地區實施高中新課程以來,化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從實驗教學的功能、實驗開設情況、學生實驗中活動方式、實驗教學的評價、實驗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落實實驗教學的三維目標、發揮實驗教學功能、加強實驗教學評價、開發實驗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反思,試圖為一線教師和教材編寫者提供一些參考。
1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通過教學實踐,高中化學教師正在從新舊課程理念的沖突中轉型和磨合,化學新課程從課標到教材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征,更好地發揮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強調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瘜W新課程創造性地設置了“實驗化學”模塊,彌補了知識模塊教學中化學實驗偏重于為知識教學服務的缺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筆者多年來關注新課程的推進,曾參與教材編寫、教師培訓、一線教學,發現課標制訂者、教材編寫者、教育專家、不同層次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差距?;瘜W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因此筆者想以實驗教學為切口,通過調查對化學新課程實驗教學的現狀作一分析。
2調查內容的設計和實施
2. 1調查內容的設計
在進行此次調查前,筆者進行了多次討論交流,確定從4個方面設計調查表。
(2)對實驗開設情況的調查。從“實驗組織形式”、“實驗開設情況”、“實驗學習方式”和“實驗教學的開放”4個層面進行調查。希望通過對實驗的具體開設情況的調查掌握第一手真實的事實數據,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
(3)實驗評價方面的調查。針對實驗評價方式、評價的具體形式設計了相應的問題,調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是否實施多樣化評價及實施的程度如何。
以上4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實驗教學理念是前提,實驗的開設情況是落實,實驗評價方式是關鍵,實驗資源開發是保障。
2. 2調查的實施
調查的形式是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隨機選取了寧波市18所高級中學,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將調查問卷發放到相關學校的教研組長或骨干教師,共收回有效問卷16份,其中省一級重點中學12所,省二級重點中學和三級重點中學各1所,普通高中2所。
3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3. 1對實驗教學功能的認識
由表1可見,教師普遍認為“新課程實驗數量增加,實驗教學受到加強,并注重實驗的探究性”,但在認識上和實際操作中仍認為“新課標理念好,實驗教學實際落實難”。
表2表明,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對實驗教學功能認識有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師對“化學實驗有利于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落實,化學實驗有利于化學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的構建”持保留意見,還有不少教師的認識停留在為教材而教和為高考而教。
由表3可見,有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單獨設實驗化學模塊沒有必要”,但又有75%的教師認為“實驗化學與其他模塊的化學實驗功能不同”,可見對新課程各模塊的教學功能的理解還不一致,對“實驗化學”這一全新模塊的教學缺乏經驗,如何組織教學還在探索過程中。
3. 2對蘇教版教材中化學實驗的調查
浙江省使用的是蘇教版化學教材。調查結果顯示,75%的教師認為“沒有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學生實驗實際減少”。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中都未明確界定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但蘇教版教材中 “活動與探究”欄目偏重于學生實驗,“觀察與思考”欄目偏重于演示實驗的編寫意圖是明確的。因為教學的課時減少,使得一些教師(43. 8%)感到課堂實驗數量偏多。大多數學校實施新課程后,沒有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增添儀器藥品,使某些實驗因缺少儀器藥品而無法開設(87.5%)。
3. 3對實驗開設情況的調查
(1)課堂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的調查結果為:邊講邊實驗((75.0%)、演示實驗(68.8%)、實驗錄像(12. 5%)、動畫模擬和口頭實驗(12.5%),邊講邊實驗和演示實驗是目前課堂實驗的主要形式,大多數教師為了減少課時不足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將一些學生實驗改為課堂邊講邊實驗的方式。
(2)教師對實驗教學的態度和做法。表4顯示,絕大多數教師對化學實驗教學是重視的、態度是端正的,表現在“學生實驗課,教師同樣備課,提前做過,確保實驗成功”,“學生實驗由備課組討論,將各專題整合”,但對教材以外實驗的開發和利用很少。
(3)“實驗化學”的開設情況?!皩嶒灮瘜W”為浙江省高考理科學生必考內容,因此“實驗化學”模塊為必選型選修模塊。目前“實驗化學”開設方式主要有2種:分散到其他模塊相關知識教學時開設(56.2%)和單獨集中時間開設(43. 8%),在集中開設中開出率在“80. 0%及以上”僅有28. 6%,“實驗化學”中實驗的完整開出率有待于提高。
3. 4學生實驗中學生的活動方式
3. 4. 1學生實驗的方式
調查發現,學生實驗中教師(75.0%)強調“要求學生進行實驗預習,完成預習提綱”,這繼承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好的做法,而“在學生實驗中強調小組合作和獨立操作”(100. 0%)、“鼓勵學生對“反?!爆F象提出質疑”(87. 5%)是貫徹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但對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報告要求不夠(50.0%),往往以完成實驗習題代替之(100. 0%)。
3. 4. 2實驗教學的開放
調查發現,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師“經常鼓勵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56. 35)、“允許學生課外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探究”(43. 8 %),但幾乎沒有教師“允許學生在實驗課中做其他實驗”(0.0%)、“三年中沒有帶學生外出參觀化工廠等經歷(93. 7%)",因此,實驗教學的延展和開放是新課程教學的弱項。“鼓勵學生進行實驗創新”雖然有較高的比例68.8%,但了解后發現主要是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改進,沒有進行實驗的實做。
3. 5實驗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
3.5.1實驗評價的方式
調查顯示,只有50. 0%的教師和學校進行了實驗的考查,進行實驗考查的學校大都采用“筆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62.5%),大多數學校“不單獨進行實驗教學評價,只用測試中的實驗題作為評價方式”(75. 0%),評價中很少有同時采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37. 5%)。
3. 5. 2教師對實驗評價的態度
調查顯示,教師評價的態度是積極的,對學生“鼓勵、表揚、贊賞,(87.5%),進行“批評、懲罰、重做”僅有12. 5%,經常采取“小結、點評”(93.8%),但讓學生“演示、展示”等更具有激勵性的評價方式運用不夠(43.8%)
3. 5. 3過程性評價情況
表5顯示,教師注重學生實驗的過程教學,但偏重于實驗現象的合理解釋、實驗習題回答是否正確,很少有教師對學生實驗進行“檔案袋”評價管理。
3. 6實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調查結果表明,學校班級數在30個以上的有10所,占62. 5%,而學生實驗室有2間的學校占18. 7%、有3間的占43.8%、有4間的占31.2%,有5間的占6.300;沒有專職化學實驗員的學校占12.5%、有1名專職實驗員的占56.3%、有2名專職實驗員的占31.2%;實施新課程以來,大量添置實驗設備和藥品(5萬元以上)的學校只占25%;目前,寧波市各學?;瘜W實驗儀器和藥品的添置途徑是市、區教育局裝備中心占37.5%,學校自購占25%,兩者結合占37.5%。此外,很少有學校進行校間的資源共享和面向社區、科研單位的資源開發。“向兄弟學?;蚱渌麊挝唤栌脤嶒瀮x器和藥品”的學校占6.3%,“因實驗教學而利用社區資源”的學校占6.3%。
4反思和建議
4. 1更好地理解課標的理念和教材設計的意圖
4.1.1深人理解課標要求的實驗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的總體目標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應通過對各模塊教學中實驗教學要求的分析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具體落實實驗教學目標所體現的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明確教材實驗設計的意圖,學生實驗的內容應創設條件讓學生親自操作和探究。
4.1.2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
課標中對化學實驗教學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說明:(1)化學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其他模塊中的化學實驗與實驗化學模塊中的化學實驗均具有_[述教學功能,但有所側重,其他模塊中的化學實驗更多地為知識教學服務,用于創設情境、提供化學事實、驗證化學假設,《實驗化學》教材的內容編排按照“分離、提純(獲取純凈的物質)~物質性質的探究~物質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物質的制備與合成的研究”的順序展開。通過對物質定性、定量2方面的研究,達到對研究對象有一個系統而深刻的認識?!秾嶒灮瘜W》教材中的化學實驗,以實驗問題(主題)為線索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方法和技能,更能通過對實驗過程的體驗深刻地認識科學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情感,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調查表明,當前“實驗化學”的開設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認識不到位,認為有些實驗可在知識教學中進行或已經在知識教學的實驗中涵蓋,不必單獨再開設。筆者認為若有條件,應在在知識模塊教學后集中時間獨立開設“實驗化學”課程,這樣可發揮其最大的功能。過早提前在知識模塊教學中開設某些實驗,學生無論從知識還是能力上都不到位,綜合性實驗很難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功能。4. 2教師應創造性地進行化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
4. 2. 1整合、共享、開發實驗教學資源
課標指出“學校應高度重視化學實驗室建設,配置必要的藥品、儀器和設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在保證實驗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條件較好的學校應向學生開放化學實驗室,為學生自主地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創造良好條件?!保吧鐓^是學生的生活環境,也是學生的學習環境。社區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社區學習資源,是化學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p>
新課程大大加強化學實驗,使儀器的數量、藥品的消耗增加,教材中新增的實驗需要添置新的儀器和藥品,如電子天平、磨口儀器、抽濾設備、pH計、鋁試劑、乙酸醉等,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實驗室的配置、儀器藥品的添置、化學實驗員的配置明顯不足,校間共享資源和社區資源基本沒有開發利用。需要整合現有的化學實驗資源,并積極爭取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視。
4.2.2使學生成為化學實驗的主體
化學新課標、新教材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特點,不統一規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哪些實驗必做哪些實驗可選做,這是為化學教師教學時留下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這利于教師創造力的發揮,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要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目標,必須發揮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變演示實驗為邊講邊實驗;在學生實驗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課外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布置實踐性作業進行家庭小實驗,有條件也可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協作進行化學課題研究。
4. 3發揮教研部門在實驗教學中的作用
4. 3. 1彈性規定化學實驗開出的內容和方式
針對當前某些化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法等沒有具體硬性的規定,而存在認識偏差和迷茫,各地教研室是否可根據本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和實驗裝備、師資的配置情況,彈性規定教材中哪些實驗必做,哪些實驗可以根據條件選做,哪些實驗建議為“演示實驗”,哪些實驗建議為“邊講邊實驗”和“學生實驗”。這樣,使教師有據可依,可以保證實驗教學的底線。
4.3.2開展以實驗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活動
當前各地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以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說課、聽課、評課)、高三復習、命題測試為主,而專題進行實驗教學的研討很少。建議各地教研部門能將實驗教學的研究作為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經常開展教師實驗基本功比賽、實驗調演、實驗創新設計、以實驗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等專項教研活動。
4.3.3加強實驗教學評價,規范實驗考查
化學實驗應納人化學教師基本功考核的范圍,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部分。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可從學生實驗的態度、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數量、實驗結果和實驗的創新等方面進行評價,也可讓學生在參加實驗表演、比賽和展示中進行活動表現評價。學生實驗考查是推動實驗教學和進行實驗教學的很好載體,浙江省實施新課程前有全省統一的實驗考查,在實施新課程后,將理、化、生實驗考查及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納人了勞動與技能項目綜合素質測評中,取消了省統一組織的實驗考查,而改由學校自主安排實驗考查,導致一部分學校停止了實驗考查,使實驗考查被大大削弱。建議當地教研部門是否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承擔起組織統一實驗考查的任務。
4. 4教材編寫者要積極聽取教師意見改進教材
4. 4. 1優化化學實驗的呈現方式
教材中的實驗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功能和活動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在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或進行知識點教學的過渡時,可設計導學類實驗;在概念形成教學中,應設計成“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等隨堂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應設計探究性的學生實驗;在實驗拓展中,可設計微型實驗和家庭實驗。并要注意不同模塊中,實驗內容和能力要求的層次性、遞進性和開放性。
4.4.2改進某些費時低效的實驗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發現某些實驗費時低效或成功率不高,建議教材編寫者將這些實驗進行更換或改進。例如,蘇教版《實驗化學》中比較乙醇、苯酚的乙醚溶液分別與金屬鈉反應,從實驗現象判斷和從結構預測的反應速率不一致。又如,《有機化學基礎》中苯的澳代反應實驗,設計者關注了綠色化和與實際生產的貼近,但裝置過于復雜,且教室中演示無法接人冷卻水,建議改為微型化的實驗。
作為農業大省,我省的農業地質條件究竟如何?所產糧食品質到底怎樣?農民又該如何按照土壤環境的“脾氣秉性”耕種、施肥?省地礦局地質調查院一份剛剛出爐的《吉林省農業地質調查報告》給出了答案――我省總體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安全,研究區生產的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為綠色食品。這是我省歷史上首份《農業地質調查報告》。
《吉林省農業地質調查》項目,是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合作開展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是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為主要手段的綜合地質調查。通過測定土壤及淺層水中的元素分布,研究生態循環過程,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評價。從2003年起歷時7年,共完成9.5萬平方公里調查工作,完成了城市系統、農田系統、草原濕地系統、河流系統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專題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中西部土壤環境質量分為三級,其中96.97%的地區環境質量屬一級,總體環境質量優良、安全,具有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土壤環境優勢。從土壤肥力來看,屬于一等的土壤分布在榆樹、舒蘭、吉林、永吉、遼源一帶,以及公主嶺、長春、德惠附近地區,占總面積的36.37%;土壤肥力質量屬于三等的區域分布在洮南、通榆、長嶺、雙遼、前郭等地,占總面積比例的30.23%;二等土壤區域空間分布相對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評估區的西北部和中部。我省土地肥力的總體特點是富氮缺磷,局部缺鉀。土地質量中東部地區較好,以優良級為主,黑土帶及其以東地區土地質量優于西部地區,西部沙土地質量最差。全省中西部綠色有機食品適宜區面積達4.9萬平方公里,占工作區農田面積的99.12%,其中水田和旱田有機食品適宜區面積占農田面積的37.42%。
在調查中,地質工作者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地下水質量堪憂。超過58%的地區地下水質較差或劣質,中西部淺層地下水質量較差。二是中西部差級和劣級地表水占68%,富營養化比較嚴重。三是黑土資源退化現象突出,已有4.76%成為肥力較差和貧瘠土地。四是土壤表層有機碳下降趨勢明顯,平均每平方公里年流失量達到82噸。
調查報告還首次準確確定了我省高氟區范圍,并建議西部在進行打井改水時,警惕高氟水下滲造成深水層污染的問題。(張學周 陸德琮 潘銳)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圍繞"踐行主義榮辱觀,服務和諧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從而進一步激發我系廣大青年學生成長進步,奮發有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二、活動內容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堅持以往基本做法的基礎上,主要圍繞以下幾項內容展開:
1、志愿者服務隊
我系組織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成立志愿服務隊,結合我們專業知識,深入濱州市實驗幼兒園,舉辦小學生科學興趣小組培訓班,為他們送去有趣的科技表演,幫他們開闊視野,啟發創新意識。
2、學生黨員“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隊”
我系組織學生黨員成立“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隊”,深入濱州六縣一區,調查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通過此活動達到學生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綜觀濱州經濟大發展,激發愛國熱情。就當前濱州六縣一區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問題,分析并形成高質量的調查報告。
3、素質拓展活動——讀一本好書
我系組織廣大青年學生,利用暑假讀一本有異議的書來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以文明修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及內涵,賓要求同學們寫出讀書筆記和讀后感。
4、社會調查
讓廣大學生利用暑假時間深入社會,就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
5、學生黨員“十一五規劃中調研隊”
我系組織學生黨員成立“十一五規劃中調研隊”,深入濱州六縣一區,調查各地未來五年在校生生源。通過此活動達到學生深入基層、了解十一五規劃,激發專業熱情。就當前濱州六縣一區未來五年生源情況,分析并形成高質量的調查報告。
三、活動要求
社會實踐活動是對青年學生加強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使20__年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切實取得成效,我系根據此項標準,特制定了以下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今年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起了團總支的高度重視,并得到了系黨總支的大力支持。團總支根據文件指示,深入調研,廣泛調度,成立了從學生黨員到廣大青年學生一線的三下鄉團隊,機制完善。
2、精心設計、廣泛動員。
我系按照總體部署,從實際出發,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服務地區、內容、方式等作出精心設計和安排,落實具體措施,動員更廣泛的青年學生與社會實踐。
3、突出重點、講求實效
結合我系自身特點,力爭使“三下鄉”出實效,提高全系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環境調查報告范文一一、請問你注意保護環境嗎?
回答會的有8人,占40%?;卮鸩粫挠?人、占15%?;卮鹩袝r會,有時不會的有9人,占45%。看來,大家還是對環境問題不太重是啊。
二、你會主動義務幫助保護環境嗎(如清除“牛皮蘚”、回收廢電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會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卮鹄蠋煵贾昧司腿ィ徊贾镁筒蝗サ挠?人,占25%,都是小學生。還有一些回答不會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這些工作當作別人的事情,不太關心。
三、平時,看報紙,新聞會不會對環境方面的新聞引起重視?
大多數回答說不會,、只關注一些娛樂或別的方面的,占55%?;卮饡闹挥?位,占5%?;卮鹩袝r候會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視,只覺得這個事情與我們無關的有8人,占40%。
點評:看來,人們對于環境問題人染是無動于衷,不太回去關心。
地球上共同的環境問題是:
1。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占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于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如南極的臭氧層空洞。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被破壞的面積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2。淡水資源危機。地球地面雖然2/3為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5%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我國50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由于人類的破壞使得地球水資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3。土地荒漠化。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球愛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荒漠化以每年5&mdas
h;—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愛爾蘭的面積。對于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記:人們將面臨的危機有很多,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破壞環境,那么人類將會滅絕,地球也將會成為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歷史。
我們身邊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廢料,塑料袋,動物的死尸,糞便,一次性飯盒,木塊和果皮.
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死尸會影響環境的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公廁排出的糞便不僅對水有污染,并且還影響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積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話,那水就會越積越多,甚至會水浸.
上面介紹的污染物對動物,植物也有極大的危害.
例如:臭氣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污染物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氣變得臭氣熏天,而且使排洪水進一步的污染.
遠期的危害:使人身體的免疫力不斷下降,對人肺部有很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死亡.
結論
看了這么多,你是不是對目前的環境有些憂慮呢?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責無旁貸
環境調查報告范文二這是一張人們破壞環境的照片。照片里是一堵被畫花的墻壁,照片旁邊還寫著一句話:“還墻壁一張的臉。”它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要愛護環境。
我在活動中,嘗到了現代科技的甜頭,用數碼相機更加清晰;電郵讓溝通更加舒暢。環境調查報告。
環境你我他,環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愛環保,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更美好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終歸結于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于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于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
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的現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環境調查報告。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食品污染
食品是構成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于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種。
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制品都離不開霉菌。但其中百余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曲霉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后,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曲霉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曲霉毒素有關。
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絳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藥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
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癥。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
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環節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本,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卻遭受到空前的破壞。其中,土壤污染像一把軟刀子,正在剝奪大片肥田沃土的生產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無法消除這些有害物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減退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時發現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無明顯表現,卻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化肥和農藥。生活污水和人畜糞尿中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養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糞肥一般會使農作物增產。但這些廢水、廢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蟲及蟲卵等則進入農田,沉積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觸了污染的土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
現代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大量殘留在土壤中。它們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從而使農作物減產。使用農藥則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動植物和人。
大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塵埃等有害物質會自然地或隨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煉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鎘、鉛等有害物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
因此在工廠周圍和公路兩側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鉻、錳、鎳等還能在人體不同部位引起癌癥。
第一條為了及時處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稱《食品衛生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的急性、亞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規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該法執行。
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管轄范圍內食物中毒事故的監督管理工作。
跨轄區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發生地的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處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協助調查處理。對管轄有爭議的,由共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管轄或者指定管轄。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調查與處理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二章報告
第五條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發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地址、時間、中毒人數、可疑食物等有關內容。
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報告,應當及時填寫《食物中毒報告登記表》,并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在管轄范圍內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實施緊急報告制度:
(一)中毒人數超過30人的,當于6小時內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二)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應當于6小時內上報衛生部,并同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三)中毒事故發生在學校、地區性或者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的應當于6小時內上報衛生部,并同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四)其它需要實施緊急報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報告。
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跨轄區的食物中毒事故報告,應當通知有關轄區的衛生行政部門,并同時向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每季度末,匯總和分析本地區食物中毒事故發生情況和處理結果,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匯總分析本地區全年度食物中毒事故發生情況,并于每年11月10日前上報衛生部及其指定的機構。
第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向有關部門通報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的情況。
第三章調查與控制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報告后,應當采取下列措施:
(一)組織衛生機構對中毒人員進行救治;
(二)對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關工具、設備和現場采取臨時控制措施;
(三)組織調查小組進行現場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填寫《食物中毒個案調查登記表》和《食物中毒調查報告表》,撰寫調查報告,并按規定報告有關部門。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臨時控制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責令進行清洗消毒。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擴散,責令食品生產經營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經檢驗,屬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銷毀或監督銷毀;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十三條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應當采取下列相應措施:
(一)立即停止其生產經營活動,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二)協助衛生機構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
(四)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按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有關材料和樣品;
(五)落實衛生行政部門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食品衛生監督程序》的有關規定對食物中毒事故進行調查處理。調查工作應當由衛生行政部門2名以上衛生監督員依法進行。
第十五條食物中毒確認的內容、程序及有關技術要求,應當執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技術處理總則》(GB14938)的規定。
第4章罰則
第十六條對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隱瞞、謊報、拖延、阻撓報告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可以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十七條對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食品衛生法》和《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調查處理食物中毒事故時,對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構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毒等犯罪嫌疑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5章附則
第十九條《食物中毒事故報告登記表》、《食物中毒事故個案調查登記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調查報告表》由衛生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條鐵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的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對食物中毒事故的監督管理,依照本辦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