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底世界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竊竊私語”“免費的長途旅行”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效果。
2.通過了解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這兩種說明方法。
教學重點:
感受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關鍵句子的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趣探奇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海底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你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嗎?
2.上節課我們還感受了海底黑暗中有光點這個奇異現象,海底還有哪些奇異景象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去探索。
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第3至6自然段,邊讀邊想:每一段向我們介紹了海底哪些奇異景象?
2.學習第三自然段
A.請同學們自由地小聲地讀第3自然段,找找這一段描寫了哪些聲音?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B.匯報交流:你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引導學生感悟“竊竊私語”)
C.拓展:海底的聲音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可為什么經作者這么一說,感覺這么熟悉呢?他把這些聲音比作了什么呢?那海底是不是只有這幾種聲音呢?我們想像一下,海底的小動物還能發出什么聲音呢?你能像作者一樣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說嗎?(匯報交流)
總結過渡:
是呀,寧靜的海底原來也像我們人類的世界一樣存在豐富多彩的聲音。竊竊私語的小動物們活動起來特別有意思。
3.學習第四自然段
A.默讀第4自然段。用筆圈出小動物的名字,用橫線劃出它們的活動方式。
①你從文章中見到了哪些小動物?
②你喜歡哪種動物就把那種動物的活動方法大聲的讀出來,好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體會海底世界各種動物奇異的活動方式。)
B.這些動物正是太可愛了,如果你就是海底的一只小動物,你會怎樣像大家介紹自己的活動方式呢?(指名上臺介紹)
C.孩子們,你能從這一段中找到關鍵句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嗎?
過渡:海底的動物這么奇特,海底的植物又是怎樣的呢?
4.學習第五自然段
A.齊讀第5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樣內容,并劃出中心句。
B.海底植物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指名匯報交流)
C.指導輪讀5自然段。
過渡:海底只有植物和動物嗎?
5.齊讀第六自然段,學習第六自然段
師:海底有哪些稀有金屬呢,我們去了解一下(PPT顯示)
三、拓展整合,延伸知識
1.總結:海底的景色千奇百怪的,令人向往,你們想去看看嗎?現在,我們就來輕松一下,欣賞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播放“海底世界”視頻)
2.拓展:海底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也是非常神奇的,喜歡繪畫的你,可以畫一畫海底奇異的景色,喜歡朗讀的你,可以讀一讀優美的文章,喜歡寫作的你,可以寫一寫你想對大海說的話,喜歡探索的你,可以查一查大海的秘密。
板書:
23.海底世界
景色奇異???物產豐富
打比方???????黑暗中有光點
列數字???????寧靜中有聲音
1.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這就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了美麗的海底世界,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這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海底的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接著,學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動物考察隊”、“海底植物考察隊”、“海底探險隊”等不同的小組。學生們就像進入了一個神奇而美麗的海底世界,一個個奇形怪狀的動物、一種種姿態萬千的植物、一座座奇異的山峰、一朵朵盛開的珊瑚,真切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大家興奮地瀏覽著,熱切地交談著,認真地記錄著,一個個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由于有了主動探究的欲望,明確了探究的內容和對象,學生自主搜集和處理信息。因此在小組匯報的時候,學生們進行了認真而詳盡的匯報,其詳細程度連我都始料未及。匯報后,再結合課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麗和物產豐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2.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天地。
由于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界面友好、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刺激,因此易于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還有利于發展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如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與大自然的“語言”有關的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理。有的學生找到了文章的范文朗讀,有的找到了文中提到的“語言”的圖片,等等。通過學生的自主動手操作,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3.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查閱資料,進行電子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熟悉教材、鉆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由于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較少,再加上農村孩子見得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準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墒?,現在的農村小學教師要教幾個學科,工作量大,備課手寫麻煩,于是有的教師就把許多有用的內容省略了,有的教師純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備課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認為電子教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備課前先熟悉鉆研教材,再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種各樣,一課有好多種,而且資料多。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地拿來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
4.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如課文《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的句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币龑W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邦潉印弊置婵衫斫狻岸秳印保诮虒W時,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再進行說話訓練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從感知—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為了理性認識。
5.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美感,滲透美育。
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于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展現出來,營造一定的意境,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優秀教材。如《自然界的時鐘》、《多彩的夏天》等展現自然美的課文。還有許多生動豐富的語句,詩情畫意是一大特色。借助錄音、錄像、投影等多種教學媒體,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再加上優美的樂曲,我聲情并茂地講解,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可見,加強多媒體教學,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也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興趣;語文素養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在新課程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在是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日臻明顯。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兩千多年以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梢?,將興趣作為學生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靠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啟動和發展起來的。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借助媒體,充分利用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小學生天真、稚氣, 好奇心強, 喜愛艷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 選用適當課件, 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學生對于海底世界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在導入課題后,我利用形、聲、色兼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海底世界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極端的時間內,和大海有了親密的接觸,激發了學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濃厚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精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教學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備課方式已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往往擁有者和教師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且他們往往有著不同與成人的獨特視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新課程理念下的課改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必須借助信息技術網絡,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準備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比如:我在備《跟蹤臺風的衛星》這課時,就參考利用網上的多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導入用錄像, 學文用投影, 朗讀用錄音, 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 借助課件, 讓學生體會衛星的巨大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利用信息技術網絡電子備課,既提高了備課的水平,又拓寬了課堂空間,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妙用教育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但一味地要學生多讀,學生會厭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適當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朗讀訓練的效果。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現場條件的限制,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入境,能使學生在讀中真正體會到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一味的盲目地仿讀,從而潛移默化的提高自身思想素質,真正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
如在教學《登山》一課時,當學到列寧走過那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時,我就用電腦在屏幕上展現出“太陽緩緩升起下的蔚藍的湖水、粉紅的雪、閃爍光芒的露珠兒,還有正在唱歌的小鳥”,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聽課文配樂朗讀,想象自己緊張走過危險的山路登上山頂,看到了日出美麗的景色,聽到了鳥兒動聽的歌聲,學生被生動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吸引住了,激起了朗讀課文的欲望。這是我指導學生忘情朗讀,并為他們配上了優美的音樂,學生越讀越愛讀,形成了爭先舉手朗讀的局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 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蓖ㄟ^現代信息技術,生動再現課文中各具特色的形象,可以激發學生情感,從而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讀出真情。在教學中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活用信息技術優化寫話、習作與口語交際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薄皯囵B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笨梢哉f,雙向互動性是口語交際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
多媒體所營造的集圖、文、聲和交互性于一體的新穎的形式,對輔助口語交際教學有很大的作用,能提高課堂效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口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供豐富的說話內容,啟發學生的思維,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引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例如:在介紹春游活動的口語課上,我們先帶學生到野外游覽,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游覽的過程錄制下來;回到課堂上播放這段錄像。將學生再次帶到歡樂的游覽活動之中。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激起了他們表達的欲望,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有的說:“春天來了,大地鋪上了一層綠地毯,五顏六色的鮮花開了,引來一群美麗的花蝴蝶?!庇械恼f:“春天到了,河邊的柳樹發芽了,垂下的柳枝好像少女的頭發,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边@樣,我們借助錄像畫面再現形象生動的場景,增添了口語交際課的趣味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有了豐富的內容,學生才能有話可說。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設置說話內容,能幫助學生喚起表象、啟發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在開展《可愛的小動物》口語教學時,我們往往借助插圖引導學生說話,由于靜止的畫面內容單一、想象的空間受到限制,因此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后來我借助多媒體手段,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滨r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廣用信息技術,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標認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使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信息化社會下,現代教育技術介入語文教學,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能多方面提到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情感培養為主要目標的,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教學充滿靈動之感,多方面地給學生美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罢Z文學習具有藝術性”,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體會情感和培養審美能力僅僅是通過反復品詞讀句來達到的,雖然這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但形象思維和想象力很難達到統一。但是利用多媒體,能整合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信息,直觀展示,創設情境,便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老舍先生在文中描寫草原的語句十分優美,講解過程中適時地出示平地、小丘、羊群的圖片;領著學生品讀之后,適時地播放了一段草原風景的視頻。這樣就使學生將文字與圖畫、影像、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品味,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了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另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需要選擇性地播放范讀視頻,讓學生在文字、音樂、影像中聆聽美,感受美,能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信息技術有效地將聽、讀、看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運用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多媒體技術雖能幫助師生更好地服務教學,但它終歸知識一種提高語文能力的輔教學手段,只是為學科服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 并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 這樣, 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語文課程標準》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年第3期.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語言 無志語言
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教師基本是由班主任兼任,一個語文教師,不但要抓好全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因此教師語言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剛開始接受規范教育,傳給他們第一聲的語言,就在他們腦子里留下了難以磨掉的印象。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者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币肷虾妹抗澱Z文課,除了對教材內容的熟透,認真擬寫教案,了解學生外,還必須在語言上狠下工夫,必須準確、標準、規范、鮮明、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都要用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口頭表述能力、思維邏輯性、駕馭語言的技能技巧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情感的教學語言
建立充滿情感的教與學雙邊關系,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能讓學生置于一種情感激發、陶冶的氛圍中。教師要深刻體會到教材的內容思想,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把美的情感融化在課堂的教學語言中。
教師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使學生對所要學的內容感到好奇、興趣,進而全身心投入,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如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教師要用充滿情感的語言進行導讀,激發學生對海底深處的奇妙景色產生興趣。誰也沒有去過海底,可在教師那充滿感情的語言中,學生產生聯想,在海底深處傾聽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探尋無窮的奧秘。
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力。教師用有情感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受、去想象、去理解,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有聲有色的世界,去領悟文章的內涵。
再次,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有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教師應該深刻體會教材的思想內容,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例如講授《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教師用深沉緩慢的語調介紹總理的豐功偉績,并且朗讀全文,同學們耳聽沉痛的音樂和教師充滿感情的語音,頭腦中再現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悲痛場景,課堂上鴉雀無聲,或隱隱聽到抽泣聲,真正把學生引入到課文內容的情景中。
二、課堂教學語言要把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教學語言雖不同于戲劇中人物的對話、對白,但同樣要求吐字清晰,正確把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從而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對課文深入理解,注意句子的停頓和聲音的快慢、輕重、高低的變化,使教學語言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如《我的戰友》一文中有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薄翱纯磿r間,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30分鐘?!鼻耙痪溆玫统辆徛恼Z調,讀出烈火對同志的無情,在他身上足足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時間過得那么慢。后句用強有力的語調,讀出戰士們的勇猛,為戰友報仇,狠狠打擊美國侵略者,一場戰斗才用30分鐘,時間過得那么快。一位好教師的語言,不僅能給人以知識,而且能給人以啟迪,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反之,平鋪直敘、毫無語調變化的語音,只能使學生昏昏欲睡,或煩躁不安。
三、無聲語言在課堂的體現
教師可通過臉部表情、體態、手勢、符號、步態等進行非語言性思維和感情交流的手段表達情緒、情感和態度,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融為一體,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當教師用藝術的語言講課,加上體態、手姿表現,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運用手勢、符號作為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來豐富有聲語言的表現力,使學生得到諸如提示、贊許、警告、制止等信息,這樣既能增強教學效果,又能調節課堂氣氛,更能融洽師生關系。小E,座位靠窗口,上課時眼睛往外看,我見了,并沒有去指責他,而是開玩笑地說:“同學們,請坐好,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了,有個同學正在欣賞窗外的美景哩,可不要光顧著賞景而錯進站,一時回不了家?!蓖瑢W們聽了,哄堂大笑。小E趕緊收神,吐了一下舌頭,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意思是說:“那位同學就是我?!蓖瑢W們笑得更歡了,他自己也跟著笑了。課后他主動來找我,對我說“老師,謝謝你給了我面子,我以后上課再也不走神了?!币粋€手勢,一句小小的玩笑,能起到調節氣氛,緩解矛盾之功效,何樂而不為呢?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動身,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說明與利用的過程。學生需要知道老師的教學是如何進行的,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活動,初步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對物體進行整理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與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按一定標準來分類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標準來分類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激思:
師:同學們,你們有自己的房間嗎?誰是自己整理的請舉手。我們共同閱讀同學們整理的效果如何?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和笑笑也有自己的房間,想不想去看看?
這是淘氣的房間,這是笑笑的房間,你想說點什么?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幫淘氣整理房間。
二、啟思
1、都說笑笑笑房間整齊,我們來看看她是怎么整理的?學習她的好方法來幫淘氣整理好嗎?生:好!
2、看看笑笑房間里都有些什么?這么多東西,她是如何擺放的?
3、你知道她為什么把球和玩具熊放在一起嗎?仔細想想他們是干什么用的?(引出三類:服裝類、學習用品類、玩具類)
4、我們看到笑笑是把有相同用途的物品一類一類來擺放的,分成了“玩具類”“學習用品類”“服裝類”。
這就是:分類。
三、展思
1、再來看看淘氣的`房間,看來淘氣像你們大多數人一樣還不會整理自己的物品。
今天老師把淘氣房間的一些物品帶到了課堂上,來看看這是什么?應該放在哪一類?為什么放在這一類?
例如:這個是鉛筆,學習用的,所以放在學習用品類。
2、看看這是什么?應放在哪一類?為什么放在這一類?
(襪子、玩具熊……)
師:現在淘氣房間的其余物品都在你們手上了,拿到物品的同學請你想一想,你要把它貼在哪一類?為什么貼在這一類?準備好了來站隊,把這些物品在黑板上分類貼好。
5、我們來看看淘氣的房間中每一類都有哪些物品?(生讀)
6、經過你們的整理,看看淘氣的房間變成什么樣了?
7、淘氣要用鉛筆該去哪一類找?玩具小汽車呢?
8、淘氣的媽媽又買來了故事書,放在哪一類?為什么?
9、冬天來了,媽媽給淘氣買了一條圍巾,應該放在哪一類?為什么?
10、現在你覺得分類有什么好處?
四、促思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分類也有許多分類,我們共同閱讀(欣賞生活中的分類)
五、拓思
1、今天學習了分類,幫淘氣整理了房間,你收獲大嗎?敢不敢接受挑戰?
2、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啟今天的陽光之旅吧!
(1)一縷陽光:
你能按照會飛和不會飛來給下列動物分類嗎?
(2)光芒閃耀:
小組合作:你能給下列物品分類嗎?溫馨提示:
1、拿出學習袋里的學具,小組內說一說都有哪物品?
2、小組討論,你想怎樣給他們分類?說說你的理由。
(3)潛能無限:
請你給下列圖形分類。(形狀,顏色、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相信你們一定收獲不少,用你智慧的雙眼和靈活的大腦去發現生活中的分類吧。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與化。
2、理解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掌握進位加法筆算豎式的書寫格式。
3、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數的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則。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課堂練習本、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件出現晉江市少兒圖書館照片,簡介圖書館,引出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觀察交流,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主題圖,請學生觀察圖,了解數學信息,然后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寫在課堂練習本上。
全班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
2、探索算理,體會多樣化
(1)解決問題:《童話世界》和《叢林世界》一共有幾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寫在課堂練習本上,然后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擺小棒
方法二:撥計數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豎式(指名學生說一說列豎式要注意什么?)
(4)比較討論算法的簡便性
方法一、二比較直觀,但需要借助實物;后三種方法比較簡便。
三、選擇算法,鞏固應用
1、解決問題:《童話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幾本?
2、解決問題:《童話世界》和《學院》一共有幾本?
要求學生選擇比較簡便的算法,集體訂正時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
3、用豎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評價,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教學目標
1、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2、初步經歷運用點子圖表示物體個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和一一對應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4、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的產生
談話:小朋友們都愛玩,你們最想到哪兒去玩呢?這節課老師要帶我們班小朋友到兒童樂園。(學生閉上眼后再睜開雙眼的同時,課件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第一節數學課,以兒童樂園游玩作引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索興趣的維持
1、初步感知
(1)提問:在兒童樂園,你看見了什么?
分小組交流后集體交流
(2)描述:燦爛的陽光下,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鳥兒歡快的歌唱,蝴蝶快樂的飛舞,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他們有在騎木馬,有的在蕩秋千,有的在坐小飛機,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切體驗教師的可親,課堂的可愛]。
2、數數交流
(1)提問:兒童樂園里有好多東西,你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學生先自己數一數,再數給同桌聽。
(3)選幾名學生做向導,帶領其余小朋友按順序數數。
3、總結方法
(1)展開討論:怎樣數數才能又對又快?
分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2)小結并強調一個一個按順序數。(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等)
4、搶答練習
(1)提問:1個……學生接:1個滑梯;2架……,學生接2架秋千……(課件演示,從主題場景中逐個抽取10幅片段圖)
(2)自己看圖說圖意如:3架木馬……
5、點子圖表示數
我們可以用一些最簡單的符號表示物體個數,你想用什么表示?我們就用點子圖表示好嗎?1個滑梯用1個點子表示(演示出現1個點子)怎樣表示秋千的個數?為什么?怎樣表示木馬、飛機的個數?你還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充分地說)
探索:什么物體的個數用7個點子表示?8個點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樣表示氣球的個數?10個點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樂興趣的體驗
過渡:小朋友,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樂園,讓我們一起到兒童樂園中去玩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找找數娃娃美麗的校園藏著許多數娃娃,你愿意找到它們嗎?找到后與好朋友(包括老師)交流。
練練點子表示數(課前創設好特定場景)
1位白雪公主、2條手帕、3個蘑茹、4朵花、5只籃子、6個蘋果、7個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話般的美麗場景,學生喜愛的童話人物,學得生動,練得有味]。
四、總結提升興趣的延伸
談話: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每一個數學王國的成員都正眨著智慧的眼睛看著我們,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打算今后怎樣做?學生自由談論。
關鍵詞:激發興趣; 突出重點; 增大信息量; 體現主體地位; 促進多元化
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運用于生物教學中,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改革,它給生物教學帶來了新活力,從而打破了教室中的沉悶空氣。過去主要是教師講授,配以掛圖、模型等,部分學生的學習往往還是比較被動,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仍比較普遍,而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1 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和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靠“一塊黑板,一只粉筆,一本書”進行說教式的教學。媒體運用單一,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乏味感。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對初中教學來說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蹦纤沃祆湟仓赋觯骸敖倘宋匆娙ぃ夭粯穼W。”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錄像、錄音等媒體,集聲、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 信息技術教學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生物學包容的內容非常廣闊,時空跨度很大,小到動物、植物的細胞,大到包含世界所有生物;近到我們人本身,遠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它都無所不在。這就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帶來了難度。并且有些生物現象實在不是一些簡單的標本或掛圖所能展示的,也不是教師用語言所能描繪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將許多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有目的地把學生的視野、思維引向教學重點或難點。為了突出重點,信息技術可以將觀察對象有目的的進行選擇、組接,使之更加集中、明確。例如: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等一些自然現象、情景過程,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有選擇地化虛為實,從而使學生比較順利的理解和掌握這些重點教學內容。為突破教學難點,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利用信息技術圖、文、聲、像等特點,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變靜態為動態、變不可操作為可操作,使死的食物概念、原理變成“活”的生物知識,使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和復雜的生理過程直觀地顯現在學生面前,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信息技術教學能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識密度
在教學內容上任課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性,必竟“生物學”與我們自己息息相關,就像我們今天面臨的人口、環境、糧食、資源等世界性問題,無不與生物學有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也應該教給學生更多書本以外的生物學知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識密度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技術進行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眾所周知,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形象生動,利用文字閃爍、圖形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等手段,不僅容量大,而且速度快,效果更好。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先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一組畫面:茂密熱帶雨林、炎熱干旱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雪山、鳥兒飛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從而引出課題:不同的生態因素形成了如同畫面上戰線的各種生存環境,與此相適應的是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一個統一體。其實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都生活著形態萬千的動植物。那么,這些動植物是如何與其生存的環境相適應呢?――這不僅加大了課堂的信息量,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還通過CAI課件,把學生帶入草原上“天蒼蒼、野茫茫、風低草低現牛羊”的詩境;展現高原上氣憾冰雪的奇松異木,沙漠里高大的紡錘樹,挺拔的仙人鞭等。生動的形式,豐富的畫面,加大了知識的密度,增加課堂的信息量,這無疑為學生積累信息開拓了廣闊的視野空間。
4 信息技術教學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應當是在主體意識支配下的自覺行動,即其主觀能動性。信息技術教學將現代的聲、光、色引進課堂,以其絢麗多彩、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響,情感豐富、言簡意賅的講解,進行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使學習內容圖文并茂,栩栩如生,驅使學生積極思維,自始自終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能夠對出現的畫面進行詳盡生動的講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進行雙邊活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既避免了教師的“單口相聲”,又避免教師“形同虛設”。
5 信息技術教學能促進教學方法多元化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實踐證明,一堂生物課的教學,常常需要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所決定的。例如:講“減數分裂”這一部分內容時,既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基本概念,又有生殖細胞形成的具體過程,如果只使用錄像顯示的直觀教學法而沒有講授法相配合,就極可能形成學生僅憑個人的新奇感去觀察,觀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盲目性很大,更談不上有意識的積極思維,很難深入現象的本質;若只進行抽象的講解,而不與直觀顯示相結合,學生就只能死記硬背??茖W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學,使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情況變化,隨時修改教案,改進教學;學生則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再學習。由于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強,對某一節課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習,也可以用于課后復習。這樣,學生的學習由以往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制轉變為形式多樣、靈活方便、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有機結合的新型模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式、發現式學習。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著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獨特之初處。所以只要我們在實踐中,認真地去研究、探討、解決就可以真正理解和認識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內涵,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的神奇和巨大的潛力,使其為深化教學改革服務。
參考文獻
[1] 《生物學教學》2003年9月
1.必須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語言訓練目標
明確目標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何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這是為學校教學的實踐所證明的。要使語文教學有明確的目標,根本的方法是改革教材,建立目標明確、序列清晰的語言能力訓練體系。
拿課堂教學來說吧!教師要增強目標意識,每一堂課都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語文課確定教學目標,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教材與教學的關系。教材與教學是什么關系呢?教材是編者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某種語文能力訓練而提供的語言材料。教材在教學時,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恰當處理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做到教材"為我所用"。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就是說,選擇課文的教學重點,即選擇語言表達具有某種規律的語句和段落作為"例子",集中師生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重點教學,正如語文課抓"例文講讀"教學一樣,以期達到概括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某項語文能力訓練形成技能的目的。至于課文的其他詞句段落,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不必面面俱到地講解了。
2.要注重師生平等,突出主體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中,師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既是長者,又是朋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給學生有陳述意見,質疑問難的時間和權力;同時,學生也要尊敬老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在接受教師啟發,引導的同時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但是,課堂的主人究竟是誰?從理性上誰都不懷疑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際中,我們的一些教師仍然是手捧教案,(當然,這絕不是否認備課的重要性)像節目主持人那樣,主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框架,按部就班,一問一答, 40 分鐘看來頗熱鬧,其實學生無半點"自由",相反,課上得不理想,責任還在學生"配合"得不好,怪學生"啟而不發"。然而學生為主體,但主體是不能恩賜的,主體必須要有會學的本領。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將這些本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中我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交流"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自控程序,發現交流"的教學方法。按"感知——理解——評價"將其分為"導入初讀、精讀、深讀、總結"幾個環節,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強化這些程序,使之為學生所掌握,并能運用這些程序自己進行學習,進行發現交流,教師精講、重點點拔,釋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明確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認知功能,通過語文實踐獲得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能力;運用語言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語言解釋、語言記憶,從而獲得各種文化科學知識。也就是說,小學生學習語文不僅獲得語言,同時還可以學到知識,所以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當然,它和數學不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體現其工具性的,所以語文科又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任何學科都有教育性,這是學科的共性,但是語文學科的教育性是由其個性決定的,所以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在1978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以下簡稱《大綱》)中,明確提出:"語文是小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學生學會了看書、作文,掌握了語文這種基礎工具,對于學習其他各門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1986年的《大綱》提出:"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1988年的《大綱》(初審稿)重申了以上的觀點。1992年的《大綱》(試用)再一次明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從新時期所制訂的幾次《大綱》來看,都是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并提的,從來沒有單純地提工具性。在這個問題上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語文教學文道統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