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23:2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休閑農業功能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
(四)動手能力弱化
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 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 6 個小麥品種,6 個玉米品種,4 個小豆品種,2 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 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胺N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 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農事學》在 2004 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周 3 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后,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 30 學時理論課、10 學時實驗課和 9 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 16 學時理論課、16 學時實驗課和 3 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 8 學時理論課、16 學時實驗課和 3 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參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
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周一次 3 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后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 %。(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后完成調查報告,采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采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關鍵字:茶館研究;評述;展望
茶館在我國的歷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九十年代起,伴隨著茶館業的復蘇,人們開始關注茶館研究。作者以“茶館”為題名/關鍵字,通過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數據庫,查詢1989―2009年期刊,檢索到相關論文69篇,再通過資料收集方法,查詢到5本相關專著。
一、研究文獻數量統計
從時間跨度看,2000年是茶館研究的起點,在這之前研究文獻甚少,而2004年后論文數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圍涉及中國茶館歷史、現代茶館及其經營、茶館消費者、茶館行業發展及趨勢等問題。其中研究熱點和重點是中國茶館歷史、現代茶館及其經營,約占論文總量的74%。研究的薄弱環節是有關茶館消費者的研究,論文數不足總量的5%。據此認為,中國茶館研究剛剛起步,尚未引起業界和學界的關注。
二、研究文獻內容分析
(一)中國茶館歷史研究
中國茶館歷史研究可分為綜合研究和專題研究。綜合研究關注的是中國茶館整體時代變遷。如徐傳宏、駱(2005)、連振娟(2002)、周文棠(2003)、連振娟(2006)等分別對中國茶館的演變歷程進行了分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劉清榮(2007),他深層次地考察了不同時代的茶館發展狀況。專題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的茶館歷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國茶館發展的兩個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劉清榮(2006)、楊永兵(2004)側重考察宋代茶館,劉鳳云(2002)研究作為社會化空間的清代茶館,王鴻泰(2008)認為明清中后期茶館由消費空間變為空間消費對象后,對城市生活產生意義。地區茶館歷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陳永華(2004),研究對象有舊時的武漢茶館、清末以來杭州茶館等。
(二)現代茶館研究
1、茶館功能類型研究
連振娟(2002)、徐傳宏、駱(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別研究了茶館的社會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傳宏、駱(2005)對茶館的類型作了探討。
2、茶館文化價值研究
陳香白(2000)探討了“茶館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論述了茶館文化與社會文明的關系,王龍志(2006)分析對比南昌新舊茶館文化,曾燕、楊國良、張付芝(2006)、楊麗娟(2008)分別對成都茶館以及川西茶館文化的旅游資源價值進行挖掘分析。
3、地區/城市茶館研究
劉清榮(2006,2007)選取茶館文化比較發達的七個區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區域文化中生長出來的茶館百態。吳旭霞(1999)將中國茶館歸為北方茶館、江南茶館、四川茶館和南方茶樓,并對七個城市的現代茶藝館進行研究。
(三)茶館經營研究
茶館經營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經營理論和營銷策略等熱點上。
1、經營理論研究
徐傳宏、駱(2005)較全面地研究了茶館經營各個方面,連振娟(2002)認為現代茶藝館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民族文化為內涵。學者們還就茶館經營理論進行專門研究。周文棠(2003)論述了茶館經營的管理要素和內容創新,關瑞(2007)借鑒星巴克經驗對中國茶館發展理念提出建議,諸葛明(2006)對茶館盈利模式進行初探。
2、茶館經營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館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館經營思路,李曉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藝館經營結構基礎上,提出相關經營策略。陸堯(2002)闡述了茶館應當具備的特色,沈晨仕(2008)針對現代茶館經營中的問題,提出一些特色經營策略。
3、體驗營銷的運用
體驗式營銷理論在茶館經營中的應用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苗澤華、薛永基、吳莉(2005)認為文化營銷與體驗營銷相結合將會創造中國茶館營銷新模式,劉華(2007)認為開展體驗式營銷已成為中國茶館營銷創新的重要課題,藍彬(2007)研究了茶藝館與白領體驗茶文化之關系。
4、茶館消費者研究
孫優萍、古贊歌(2005)通過研究發現不同茶館提供的用來滿足用戶利益追求的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黃曉琴等(2006)調查濟南茶館經營風格及其被認可度,張穎彬、龔叔英等(2007)對杭州市民茶館喜好進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現代茶館消費主體的變化。
5、行業發展及未來發展研究
陳香百(2000)借用烏家培的未來管理五大趨勢理論,提出茶館管理五大趨勢。張建國(2005)指出要用歷史眼光看待現在和未來的茶館業,劉清榮(2007)通過反思當代茶館發展的不足,提出了未來茶館發展的兩大趨勢和三大創新,陳文華(2008)對茶藝館未來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館研究理論與方法
作為休閑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茶館業,其研究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直接或間接運用其他諸多學科理論和概念,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市場營銷學的相關理論。童國良借鑒體驗式營銷新模式提出茶館消費發展策略;孫優萍、古贊歌運用產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館產品的消費者利益追求,戴利朝運用社會學和歷史人類學研究方法闡述茶館這一農村公共空間與基層社會整合之關聯,徐明宏采用休閑學、社會學理論剖析杭州茶館。此外,統計學方法也被引入茶館消費研究,如張穎彬、龔叔英、施燕、張建英、錢富強的杭州市茶館消費調查分析。這些研究成果充實了茶館研究內容,雖說研究尚處于初探階段,但學者們的不斷嘗試和創新,必將有助于茶館研究及茶館業的健康發展。
四、研究評述與展望
綜上分析,茶館研究領域正在得到擴展和豐富,各種學科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被不斷運用其中。但總的來說,茶館研究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確,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館研究側重于經營、應用層面分析,而對茶館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問題探討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確定又使得研究內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學科交叉研究文獻少,研究深度不足?,F茶館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討論深度有限,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及統計學等方法開展研究的高質量論文更少。(三)學術力量薄弱。一是茶館研究者人數少且持續性差,二是現有研究者知識大多來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結構單一,從而制約了茶館研究數量擴張和質量提升。
因此,未來茶館研究需要關注和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設立專業或相關研究機構,促進發展交流。茶館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休閑業的分支,從屬文化和休閑研究范疇,建議在諸如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或世界休閑組織中國分會下設立茶館專業研究機構,以集中優勢開展活動。第二,學科建設問題。茶館業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中國特色的傳統行業,在中國及亞洲等地都有廣泛的影響力,但茶館研究尚不被重視也沒有形成體系。茶館學科建設需要考慮以下兩方面問題,即理論構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館研究應積極吸收其他學科基礎理論,逐漸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點的學科理論體系和創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熱點問題的探討。未來研究中,作為茶館靈魂的茶館文化系列研究將進一步展開,如茶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茶館文化的體驗、經營,以及茶館的現代化管理和營銷研究也將隨著茶館業的發展而成為研究焦點。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J],社會科學戰線.1994(5).120-125
[2]張一民,周美英.中國茶館的演變及社會作用(待續)[J].中國茶葉加工.2007(3).52
[3]楊永兵.試論宋代茶館的功能[J].農業考古.2004(2).181-184,198
[4]趙華.清代茶館略論[J].農業考古.2007(2).97-101
[5]劉鳳云.清代的茶館及其社會化的空間[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2).118-124
[6]雷友山.淺談武漢茶館的過去和現在[J].農業考古.2000(4).143-144
[7]陳永華.清末以來杭州茶館的發展及其特點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國現代茶館發展初探[J].中國茶葉加工.2006(2).42-44
[9]陳香白.論“茶館文化”[J].農業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紀初的茶館與中國城市社會生活――以成都為例[J].歷史研究.2001(5).41-53
[11]關瑞.從星巴克看中國茶館[J].中國市場.2007(16).56-59
[12]苗澤華,薛永基,吳莉.文化營銷+體驗營銷――創造中國茶館營銷新模式[J].中國市場.2005(11).62
[13]佘志芬.關于茶館業文化定位的認識與實踐[J].農業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傳統茶館的現代內涵挖掘[J].北方經貿.2008(2).52-54
[15]孫優萍,古贊歌.杭州茶館產品的消費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11).117-118
[16]陳文華.試談茶藝館的未來走向――《中國茶館的流變與未來走向》序言[J].農業考古.2008(2).152-155
[17]徐傳宏、駱.中國茶館(第二版)[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2
[19]連振娟.茶文化博覽:中國茶館[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2)
[20]劉清榮.中國茶館的流變與未來走向[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論文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旅游規劃,重渡溝
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壓力的加大。在閑暇時間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身心,已成為城市人的心愿。鄉村旅游正是滿足了人們休閑度假的心理而產生,并且越來越受歡迎,本文針對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景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了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及類型
1.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
鄉村休閑旅游是以遠離都市的鄉野地區為目的地,以鄉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通過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而獲取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旅游方式。
1.2鄉村休閑旅游的類型
鄉村休閑旅游在我國的區位分布上主要有3種類型:城郊型、邊遠型和景區邊緣型。鄉村休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回歸自然渴望的驅動下蓬勃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這3種區位中,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最為發達。而重渡溝景區就屬此類,所以在此進行旅游開發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擴大城市旅游空間,開拓旅游資源新形式,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深遠的意義。
2. 重渡溝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規劃的條件分析
2.1 重渡溝風景區的概況
重渡溝風景名勝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50公里,九龍山溫泉18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水簾仙宮等景區組成,有景點200余個,旅游面積30平方公里。景區內林茂草豐,雉飛鹿鳴,花鮮果稠,野趣橫生。重渡溝樹奇石峻,洞幽潭靜,飛瀑流泉,繞嵐斜虹旅游論文,棧道梯懸,獵獵古風。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達13800余張。
2.2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優勢分析
2.2.1 區位優勢
重渡溝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西南部,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4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2.2.2資源優勢
重渡溝景區內有金雞河、滴翠河為兩條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景區內有5米以上的瀑布30余條,30米以上的瀑布5條,最長瀑布100余米,最寬瀑布8米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瀑布群,構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傳說奇的夢幻景觀。即使持續干旱,赤地千里的炎炎盛夏,或白雪皚皚,滴水成冰的凝凝隆冬,景區內依然碧波翻浪,瀑聲震天。重渡溝景區內有竹林千畝,多生于河邊路旁,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具有曲型的水鄉風光,在中原堪稱一絕。
2.2.3生態環境優勢
重渡溝地處伏牛山脈,植被茂密,有上萬畝竹林,森林覆蓋極高,負氧離子的含量特別高,有的地方每立方米的含量達到68000個,水資源豐富,有劍插泉,象吐泉等上百個泉眼,形成了震天雷瀑布,飛虹瀑布,水簾仙宮瀑布等大小瀑布30多條,為規劃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
2.2.4 接待設施優勢
重渡溝接待設施充足,環翠居、翠屏居、桃花園、故人莊等清雅別致的名字點綴于窗含翠嶺、竹環水繞的溫婉農家的門眉上,這些富有山情風味,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已達13800余張,在滿足游客的吃住之需的同時,而且給深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河南省省長李成玉稱贊重渡溝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典范,是家庭賓館的楷模,是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更被中國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稱之為“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
2.3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劣勢分析
2.3.1 鄉村性逐漸弱化
重渡溝風景區從1997年對外開放到現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居住在其中的農家由于旅游帶來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它的鄉村性卻越來越弱化旅游論文,一方面表現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帶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樓和農耕村外,300多家農家賓館都是采用現代的建筑風格,村中貼著瓷磚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另一方面表現在民風上,目前重渡溝景區已經不再展現純樸的村民和樸素的衣著,而是到處都充滿了商業的氣息,聽到的不再是陣陣的簫聲,笛聲和歡笑聲,而是討價還價的聲音。并且以餐飲為主的“農家樂”菜肴品種單調、雷同,缺少參與性、體驗性項目,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綜合效益不高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性。
2.3.2 旅游產品過于單一
重渡溝景區旅游產品過于單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礎觀光游,沒有很好的向度假轉變,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為香菇、木耳、猴頭、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產,缺乏明顯的地域特色。游樂項目也是簡單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設施陳舊,并且和景區環境不夠協調,對游客也構不成吸引力。
2.3.3類似景區多,競爭激烈
重渡溝目前經營主要是山水農家游,周邊同質資源過多,周圍嵩縣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嶺、養子溝、寨溝,南陽西峽的龍潭溝、內鄉的寶天曼,都對本景區的游客有潛在分流,競爭過于激烈,所以,在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邊景區進行差異化開發,開發壟斷產品。
3.重渡溝風景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3.1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鄉村性
鄉村休閑旅游規劃過程應避免“城鎮化”現象,應堅持科學規劃,重視功能分區,務必從總體上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和鄉村性。重渡溝旅游區定性以美麗的山水風光為基礎,以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內涵,集觀光采摘、娛樂休閑、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區。規劃結合旅游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劃分“農家風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農耕文化、休閑度假等功能區,突出鄉土風情,體現山水樂園。
3.2 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
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的資源和地理條件為基礎,采用需求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根據游客來源、客源結構與類型、市場規模、游客消費能力等來開發適銷對路、價值鏈延伸長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這樣,旅游產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愛。針對重渡溝旅游區目前旅游產品單一,旅游者參與體驗程度不高,旅游時間短等情況,規劃要完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包括觀光型旅游產品、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專項旅游型產品等類型。如專項旅游型產品有健身旅游產品、考察學習旅游產品、民俗風情旅游產品等,極大地豐富了鄉村休閑旅游的內容。
3.3 構建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循環經濟
從1997年創辦農家樂開始,重渡溝旅游區旅游發展相當迅速。但是相應的環保、環衛基礎設施沒有配套齊全旅游論文,導致景區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隨處可見,農田農藥污染,因此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十分迫切。規劃在旅游區采用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旅游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產業鏈,減少旅游開發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同時農田種植采用微噴節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蟲等新技術,使旅游區建成洛陽市綠色蔬菜果品生產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區參與的休閑旅游管理模式
結合重渡溝區實際情況,重渡溝旅游區可采用“政府+公司+協會+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鄉村休閑旅游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公司負責景區的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加民俗表演、工藝品的制作、提供餐飲住宿等;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為了合理地開發旅游資源,保護鄉村休閑旅游的生態環境,可以根據資源的產權,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等產權主體。在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時,把旅游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制合作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企業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利益分配,這樣,政府、集體和個人可在鄉村休閑旅游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實現社區收益的深層次轉變,從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機制。
4.結語
重渡溝風景區在發展鄉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規劃設計中,通過科學分析、合理定位、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構建科學經營模式等措施,創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實現鄉村休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彤呂賢軍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以岳陽市君山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例[j] 小城鎮旅游
[2]王婕純談鄉村生態農業旅游規劃——以廣西黃嶺村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 2008.06
[3]王云力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在我國農村運作休閑產業可以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在許多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民俗風情、傳統資源和大量勞動力,構成了開發休閑產業的良好條件。
一、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休閑是近幾年才流行的詞匯,休閑既是指一種休閑活動,也是指一種精神狀態。休閑產業則是指與滿足人們娛樂、旅游、體驗、健身等多種休閑需要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包括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設施、影視、交通、旅行社、餐飲、社區服務等產業群。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5+2”的工作方式、假期的增加、私家車的普及、高速公路網的建設、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影響、時尚的假日消費等因素,都極大地推動著國內休閑經濟的發展。
所有跡象都表明,休閑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快速地向我們走來,為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正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如今城市的經濟模式已經越來越依賴于休閑活動的興旺發達了。城市中風景優美地段區域的商業開發、娛樂設施建設、名勝古跡開發,以及餐飲服務業、體育表演業、旅游觀光業的蓬勃發展,還有節假日和各類慶典場合的“文化搭臺、商業唱戲”等,無不反映出休閑與經濟的內在聯系,甚至標志生活質量的各項指標,其大部分內容同人的休閑有關,比如公園綠地、健身場館、社區文明程度、生態環境狀況等。一個地區如果擁有并建設這些條件,對于今后的經濟繁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許多地方都把娛樂設施、商業網點、鮮花草坪和休閑服務看作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使資源短缺的我國找到經濟新增長點。休閑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和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是促進中國休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休閑時代的消費特征
休閑作為一種生活質量提高的標志,是以調節人們生活和心理狀態為目標的休閑消費。休閑時代的消費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文化娛樂成為時尚消費。近年來,在休閑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滿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娛樂消費是人們最普遍的消費特征。據調查,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中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比例不斷提高,市民花錢觀賞文藝表演、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已越來越普遍。娛樂性強、參與性高的各種“吧”文化也非常流行,如“網吧”、“陶吧”、“布吧”、“玻璃吧”等,風格各異的“吧”文化有著濃濃的藝術和個性化的氛圍,能使人們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鞍伞迸c文化的融合,引導著都市人新的休閑娛樂方式,也是青少年樂意消費的好去處。
2、體育健身消費將成熱點消費。休閑消費的另一個熱點就是體育健身消費,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競爭的激烈,促使人們把更多的休閑時間和收入花在強身健體上,“花錢買健康”已成了人們的共識。各種體育場館,如游泳館、網球場、溜冰場、健身房、臺球廳、保齡球館、女子健美中心等成為人們經常光顧的場所。至于利用休閑時間花錢觀看足球、拳擊、籃球、體操、跳水等比賽的人,更是多得不可勝數??梢姡w育健身消費的顧客群體很大。
3、旅游服務消費魅力無窮。旅游這種休閑消費把回歸自然的情結、訪古探幽的高雅、文化娛樂的情趣、體育健身的魅力等融合在一起,實用而蘊含文化,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旅游休閑消費,既使消費者增加了閱歷、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體魄。所以,現代人熱衷旅游的興趣始終不減,旅游消費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4、休閑體驗消費開始流行。休閑體驗消費是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一個新經濟用語。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以體驗為主的消費方式,已經輻射到休閑購物、休閑農業等項目上。休閑農業正是在體驗消費的趨勢下發展興起的。節假日和家人、朋友到近郊的農田去從事種地、除草、垂釣、采摘等農活,可以親自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還能獲得休閑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滿足。這種體驗項目帶給城市居民的是輕松、愉快、寧靜的精神享受,體驗的是閑情逸致的田園情調。
三、以休閑觀光農業帶動新農村建設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滿足旅游者休閑、觀光、娛樂需求的互動農業。一般可以發展以下幾種類型:
1、休閑娛樂型。這種類型以實地參觀、實地體驗方式為主,在景點設置有果樹采摘、花卉賞花,農作物栽培、生長,畜禽飼養參觀,魚塘垂釣、采菱泛舟、農家習俗、舞蹈等。
2、體驗消費型。這種類型主要是通過城市居民親自參加農事勞作體驗農村生活而設置的。它的方式是讓游客自己動手種菜、養魚、摘果,并引導他們消費購買牲畜家禽以農家方式加工品嘗。這種類型強調農村生活的真實感,體驗感。
3、觀光療養型。這種類型以農家樂、度假村的方式為游客提供餐飲、觀光、度假、運動、娛樂、養生、住宿等綜合服務達到休閑身心、療養身體的目的。它強調全方位的休閑,重視服務質量,重視生態環境。
四、農村休閑產業發展思路與規劃
在我國農村運作休閑產業可以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少占耕地,降低污染,穩定增加農民的收入。我國許多農村,雖然耕地稀少、勞動生產率不高,但是,它們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民俗風情、傳統資源和大量勞動力,恰好構成了開發休閑產業的良好條件。
發展農村休閑產業項目要因地制宜,對于本身就具有優美自然風光和深厚文化積淀的農村地區,主要是拓展當地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良好的客源集散條件。增強文化創造商業價值的意識,在農村休閑項目中融入時尚化、藝術化、國際化元素。休閑產業項目開發定位主要強調綜合性,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著力體現人與自然的全面融合,強調游客的參與性、互動性,將餐飲、娛樂、運動、住宿、休閑購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讓消費者在當地盡可能停留較長時間,共同構成一個融旅游、休閑、度假、養生、居住等諸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度假村。
對于許多既無名山大川,也無文化名勝,交通也不方便的農村地區,休閑產業發展思路是充分發揮文化創造力。在無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能夠利用時,可以挖掘整合當地農村民俗特色、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提高鄉土文化內涵。農村地區民俗民風豐富多彩、人際關系和睦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這些就是發展休閑產業的基礎。通過人文、藝術、民俗的整合為此類農村地區開辟發展新天地,例如可以將各種民俗節日和廟會開發成經常性舉辦的活動。長期進行鄉村味十足的民間藝術表演、舞龍舞獅、敬“財神”、請“灶神”等活動。同時,創造條件開發一些健身場地,當今人們休閑消費觀念正發生著極巨的變化,游客已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傳統旅游方式,希望參與一些能康體健身、休閑療養等體育旅游項目。在農村建設體育健身場所,其最大特點是將健身活動寓于自然山水和休閑觀賞之中。有利于擴大當地休閑農業的影響,樹立起熱情、健康、時尚的品牌形象,增加對游客吸引力。總之,無論哪種類型的農村地區,休閑產業的開發一切都要圍繞著地域特色文化主題展開,用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充實休閑產業。
五、農村休閑產業項目推廣與營銷
1、資源貧乏型鄉村開發方式。首先,經營管理方式要統一管理、公平分配。由村委會牽頭成立專門負責機構管理休閑農業發展方向、綜合整治當地生態環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確,綠化覆蓋率高的綠色農莊;其次,市場開發要以人造旅游景點和民俗文化資源挖掘為主體。以農業主題、生態背景為主要吸引物,發展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娛樂等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并輔以節令性采摘、農村婚慶和節慶民俗活動滿足游客渴望參與農家活動的需求。農村休閑產業的“賣點”在于地方特色,而民俗民間活動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正是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對當地民俗文化底蘊的挖掘、整理、提高,使之適應社會形勢,適應市場需求,將大幅度地增加農村休閑產業的厚度和內容。在營銷方式上要講信譽、做長線,加強同省、市旅游局和相關景區的合作,保證市場信息的暢通和協作,重視同商的合作,促進客源特別是回頭客的增長。
2、現有文化資源整合利用型開發方式。也有一些鄉村具有很好的旅游資源,這些地方的發展策略就是加強對現有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梢杂僧數卣疇款^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運作模式。拓展現有資源的文化內涵,對當地民俗風情、地域食品、特色工藝等進行挖掘包裝,將休閑觀光、農業體驗及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整合起來,發展相關聯的飲料、服裝、文化、藝術等產業,形成完整產業鏈。按照整合發展、規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拓展當地現有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外延,營造各種文化主題增強當地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保護
大連安波鎮以創建國家4A級旅游區為契機,按照《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與《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圍繞構建“生態安波、休閑安波、好客安波、和諧安波”的目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把安波打造成為“北國溫泉之鄉,大連休閑之都”。,休閑農業。
一、大連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優勢(Strengths)
1.組織領導優勢
安波鎮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認真做好創建特色旅游鄉鎮工作,成立創建領導工作小組,鎮黨委書記親自擔任組長,制訂了《安波鎮創建特色旅游鄉鎮工作實施方案》,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安波鎮勞動力資源豐富,發展休閑農業積極性高,廣大村民積極支持和響應鎮政府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措施,這是安波發展休閑農業的最大優勢。
2.旅游資源優勢
安波擁有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別具一格的休閑農業資源。安波是國家3A級自然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5%,空氣中健康負離子含量比市區高8—10倍。安波不僅擁有聞名遐邇的亞洲第一溫泉、遼南頂級的滑雪場,還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雞冠山公園,此外,遼南名剎報恩寺、碧流河水庫、七道房水庫、千年銀杏樹也別具特色。安波土質肥沃,沒有污染,盛產各種綠色農產品,旅游商品特色明顯,種類豐富。安波的野菜、鹵水豆腐,家養豬肉、笨雞蛋等深受游客的歡迎,成為炙手可熱的農家土特產。這些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為安波發展溫泉旅游、滑雪旅游、購物旅游、休閑農業等休閑農業產品奠定堅實的基礎。,休閑農業。
3.交通區位優勢
安波南距大連機場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東距黃海大道30公里。大連至安波一級路(興唐線改擴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經通車,縮短了大連和安波的距離,節省了大連至安波的行車時間,將安波納入到大連一小時旅游經濟圈內,提高了大連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鎮周圍環繞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庫等景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區與周邊景區在旅游線路安排上的空間布局與整合,形成旅游開發上的“光環效應”。
4.基礎設施優勢
自從2001年安波溫泉旅游度假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以來,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安波旅游區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擁有床位4000多張,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上億元。鴻源溫泉山莊、安波滑雪場等旅游項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檔次?;﹫鋈诟臄U建工程已進入尾聲,安波旅游超市和兩座星級旅游廁所的建設已經完成。多個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項目的建設,完善了整個旅游區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劣勢(Weaknesses)
目前,安波鎮社區居民發展休閑農業的思想觀念還不夠開放,積極性還不夠高。,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規劃還不夠科學,政策法規還不夠健全。休閑農業產品特色不夠突出,差異性不夠顯著,旅游產品整合營銷力度不夠。,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產品策劃與創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員服務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區居民合作意識比較淡薄。這些問題成為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困難與障礙。
(三)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機遇
一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二是國家旅游局將2009年確定為生態旅游年,推出“國民休閑計劃”;三是遼寧省開展“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建設;四是大連市開展特色旅游鄉鎮創建活動。上述這些國家政策扶持奠定了發展休閑農業的良好外部條件,給投資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為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
2.經濟機遇
2007年,大連市被評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大連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強,為安波鎮發展休閑農業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大連市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開展為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環渤海區域旅游合作、東北三省無障礙旅游區建設也為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機遇。
3.市場機遇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民眾對旅游扶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動機日趨強烈,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節假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農業。近年來,大連城市居民休閑消費意識不斷增強,休閑旅游成為生活必需品,鄉村休閑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和趨勢,倍受市場青睞。這為安波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創造了很好的市場機遇。
(四)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面對的挑戰(Threats)
1.經濟挑戰
景區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安波溫泉旅游度假區北有營口市熊岳溫泉旅游區,西鄰瓦房店龍門湯溫泉旅游度假區,東靠莊河步云山溫泉旅游度假區,南有銘湖溫泉旅游度假區,如此近距離的同類型產品,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閑農業淡旺季的影響也比較明顯。
2.社會挑戰
旅游市場變幻莫測。首先,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城市居民旅游動機減弱。第二,隨著出游經歷的豐富,游客對旅游產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現出多元化與個性化。人們對休閑農業不滿足于一般水平的觀光和游覽,而逐漸希望能在游賞過程中得到更深刻的體驗和享受,這是安波發展休閑農業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另外,旅游經營成本提高、城鄉文化沖突也是安波發展休閑農業威脅因素之一。
3.環境挑戰
隨著休閑農業的深入開展,鄉村景觀城市化傾向日益明顯,鄉土特色逐漸減弱。,休閑農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廢氣、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劇了鄉村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如何處理好“金山”與“青山”之間的矛盾,是安波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命題。
二、大連安波鎮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對策
(一)加強領導,科學規劃——構建“生態安波”
旅游發展,規劃先行。安波鎮黨委和政府要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來抓,按照創建大連科學發展示范旅游區的要求,樹立科學的旅游發展觀,對安波鄉村修仙旅游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以“綠色水都原生態,魅力鄉村嘉年華”作為規劃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轉變旅游經濟增長方式,倡導環境友好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和綠色旅游,建設 “四化”,即凈化、綠化、美化、文化,適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進安波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又好又快,實現“生態立鎮”。
(二)突出特色,創新產品——構建“休閑安波”
差異是休閑農業的動力,特色是休閑農業的基礎,文化是休閑農業的靈魂。安波在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要堅持“溫泉興鎮”,突出溫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閑旅游品牌,完善休閑產品體系,提升休閑體驗品位,增強安波鄉村休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安波鄉村休閑農業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叫響“觀光到大連,休閑來安波” 這一“后奧運”旅游宣傳口號,做足“山、水、農、商”文章,實現“休閑強鎮”。
(三)建章立制,規范管理——構建“和諧安波”
為提高安波休閑農業管理水平,推動安波休閑農業朝著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鎮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對休閑農業的行業管理力度,制定休閑農業管理辦法,從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規范休閑農業發展。根據大連市旅游行業服務標準,制定和完善《安波溫泉旅游服務規范》、《安波農家樂服務規范》等地方旅游行業服務規范。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創建標準和要求,對安波旅游區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線路,進行命名、立牌;進入旅游區的主要路口和游覽中心位置,增設旅游指南;規范公共信息符號,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賓大道、停車場,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規劃要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根據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制定保護利用的規章制度和游客的行為規范,減少旅游經營對環境和文化的負面影響,促進安波休閑農業健康、穩定、和諧發展,實現“管理興鎮”。
(四)營造氛圍,熱情服務——構建“好客安波”
休閑農業的基本要求在于讓游客花錢買到心情舒暢。能否讓游客心情舒暢,關鍵在于鄉村人文環境的好壞。為此,安波鎮黨委和政府要增強旅游意識,加強對旅游工作的領導,培養社區居民的東道主意識和友善意識,為休閑農業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熱情好客的鄉村人文環境是依靠鮮活的民俗文化和濃厚的鄉土氣息長久積淀形成的。堅持人性化的服務原則,提供溫馨的人文關懷,積極倡導“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讓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體驗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發展休閑農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農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應該堅持農村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基本原則,讓廣大農民能夠主動參加到休閑農業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經營活動中來,實現“旅游富鎮”。
參考文獻
1.鄧蓉.論新農村建設中的休閑農業發展[J].北京農業學院學報, 2008(3).
2.方世敏.休閑農業品牌化發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
關鍵詞:農業 旅游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產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產業邊界也被不斷的突破,旅游產業融合就是一個新的旅游研究領域,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少。農業旅游正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一定程度融合的產物,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正形成一種熱潮,基于此所形成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研究不斷。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與旅游取得雙贏的局面。
1 農業旅游的范疇界定
祁黃雄(1998)、張永貴(2001)等認為: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僅僅是一種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有“觀賞農業”、“觀光農業”、“農村旅游”等多種不同概念的集合體。
劉杰(2004)等認為:農業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體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農業示范、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農業藝術與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
陳琳(2006)認為,農業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農業旅游使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和行為成為旅游活動的內容,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業態,是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相互延伸融合的產物,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
從對農業旅游不同定義的分析、比較中可以發現他們具有一些較為一致的看法,即認為農業旅游是由農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體驗、休閑、度假,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
2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意義
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帶動農業實現新的增長點,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龐云杉,常少林(2011)等認為,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可以幫助農業由傳統的單一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鄉村農業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利益,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可以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幫助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使農業的勞作方式、農田風光等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成為可被依托發展旅游活動的內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業可依托資源的類型,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種多樣、求新求變的旅游需求,推動旅游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旅結合,實質是通過二者間的要素依賴與對接,達到供給優勢與需求優勢的最佳結合。
當然,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振之(2011)以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背景,提出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有著雙贏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新興產業幫助形成新的增長極和新的主導產業。張瑩(2006)提出了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三農”效應表現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的生態影響巨大。旅游效應表現在: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
3 農業旅游的融合模式
學者們大多集中于研究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劉華楠(1998)根據我國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樣性和氣候、生物、農業資源的多樣性以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要求與特點,認為我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和方向有十類,即都市農業型,生態環保型,綠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風情型,新、奇、優、特產品型,人文景觀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導型,動植物品種示范推廣型及農業博覽會型。
梁留科,吳次芳,曹新向(2002)等從項目開發上認為農業旅游分為觀賞型,實踐型和綜合型三種旅游模式。孫愛麗(2003)對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進行研究,認為,此類旅游首先緣起于大中城市周邊地帶,在發展過程上,出現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三種開發模式。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開發模式歸納為田園模式、鄉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業模式四大類,每大類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體類型。農旅互動產業組織模式則分為:“企業+農戶”模式;“企業+社區+農戶”模式;“政府+企業+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和“示范農戶+農戶”模式。
4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對策
顏醒華,李勇泉(2004)指出,農業旅游要想實現高層次的融合與良性互動,必須著手于加強農業旅游區的統一規劃,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構建旅游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靈活運用各種營銷策略,搞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農業旅游創新的體系。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在產品的開發上要進行突破,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特色來培育品牌。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來完善旅游設施,加強宣傳促銷,實行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進而努力實現農旅互動的可持續發展。
鄭俊挺(2011)對福州市農業旅游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包括提高對農業旅游的認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農業旅游配套服務的建設,提高農業旅游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旅游協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業旅游產品檔次,豐富淡季農業旅游產品,營造農業旅游濃郁的鄉土氣息。
孫杰(2012)認為農業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是要對農業旅游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布局。同時要加強農業旅游產品的多元化,注意保護環境,打造體驗型椎體旅游產品,重視資源開發的文化定位。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 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 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 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 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 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北京農學院,北京102206)
摘要:筆者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以推動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為落腳點,詮釋了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定位,分析了目前北京休閑農業所存在的問題,諸如傳統農家樂供給過剩、環境污染、缺乏品牌效應、產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其中包括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開發生態休閑農業多元主題、研發生態休閑農業創意產品、實現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為北京休閑農業發展、北京城市建設協調共進提供科學而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 :京津冀;北京;現實需求;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9-9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asb14110069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項目“科研基地建設-哲社基地-北京新農村建設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簡介:譚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現代農業。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 號北京農學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訊作者:史亞軍,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教學與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 號北京農學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賦予了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新的內涵,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經濟結構需要重新調整、農業結構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統籌區位、資源、生態、經濟基礎等要素,實現北京與河北、天津2 地休閑農業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僅是多年來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的進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閑農業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升級階段。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是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是以綠色生態為理念,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健康舒適為目標,不斷滿足不同層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綠色產業。
1 生態休閑農業定位
1.1 概念
生態休閑農業是在傳統休閑農業的基礎上,以生態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為特色,以健康、環保與永續觀念為導向,以帶動京津冀休閑農業經營消費、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把農村產業、經濟、人文、生態結合在一起,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研發個性化創意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心理需求,同時發揮生態功能,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減少城市的生態足跡,是保障農村生態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綠色休閑農業[1-2]。
筆者結合京津冀一體化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實際需求,從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角度出發,闡述了生態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如圖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態休閑農業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所謂生產功能是指通過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不斷拓寬了農業以及涉農企業的收入渠道,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所謂生活功能是指通過不斷開發具有特色的田園風光、農事耕作文化,為旅游者提供了體驗農村生活的機會,使消費者達到修養身心、緩解壓力的目的,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所謂生態功能是指生態休閑農業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提升人們環保意識,保護農村環境,減少城市的生態足跡[3]。
1.2.2 以綠色生態為理念綠色被視為一種文明的象征,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成為當下旅游的熱潮。生態休閑農業順勢而生,以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為導向,以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為目標,依托田園景觀、自然資源,尊重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發展以自然為取向,兼顧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的生態休閑旅游,打造景觀欣賞、森林漫步、文化欣賞、生態康養的產業形態,創造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和諧環境[4]。
1.2.3 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生態休閑農業通過利用生物技術手段、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規?;r業生產經營理念,不斷堅持技術創新,培育繁殖優良新品種,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出具備一整列的生產、制作和包裝技術,創新加工及保鮮技術,適度適量地使用化肥農藥,從而生產出健康安全、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和食品。同時根據不同農產品特色,加以創意包裝,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生態休閑農業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術和創新理念的新型農業產業。
1.2.4 以健康自然為目標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綠色生態環境、更加渴望親近自然。生態休閑農業就是通過充分發掘農業生產中旅游資源因素,為游客提供生態、清新、舒適、健康的休閑活動場所,有利于城鎮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緩解緊張工作壓力、陶冶情操,滿足消費者追求快樂、愜意、安逸以及修養身心、接觸自然的休閑需求,使其得到體質、智力的恢復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題為特色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心理需求,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不斷拓展農村旅游市場,逐步向精致,特色與多元主題方向發展。通過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結合人文、藝術與創意美學,兼具自然觀光景點,研發凸顯自身特色的主導產品、主題產品、創意精品,使得生態休閑農業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價值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
2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需求分析研究
當前北京農業的發展將邁向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結構發展變化,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與之帶來了資源環境不斷惡化,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5-6]。另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各種突出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只有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才能解決北京生態環境問題,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才能促進北京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生態需求
生態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第一需求。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目前北京最為尖銳的矛盾。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霧霾天氣、大霧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態系統已經遭受到破壞,資源環境承載力已明顯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提高自然資源的生態性,探索保護環境有效路徑、促進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和諧統一勢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等這些水資源問題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構成極大的威脅。北京屬于特貧水城市,是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北京每年水庫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是中國全國范圍內下降最快的3 個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為39.50 億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約2069.3 萬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為193 m3,是遠低于國際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標準。北京不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嚴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億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資源緊缺嚴重制約著北京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水資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資源要求北京市農業必須走一條資源節約及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8]。
2.1.2 空氣北京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還有大氣污染防治問題。霧霾天氣,大霧造成嚴重空氣污染,京津冀地區PM 2.5 值幾次瀕臨“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濃度排行最嚴重前13 個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濃度遠遠超于國家標準,大氣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長期暴露在霧霾之下同時也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監測結果顯示,過去5 年間北京肺癌發病率增加了70%,相當于每10萬人中就會有45人患有肺癌[9]。藍天難見、霧霾滿天、繁星無影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出行,更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渴望呼吸到新鮮空氣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場需求
休閑娛樂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北京市人們休閑娛樂的經濟能力不斷提升,閑暇時間不斷增加,人們精神壓力不斷增大,各種市場需求助推著北京市生態休閑農業持續快速的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多樣化,休閑娛樂功能齊全,自然文化資源豐富,將成為21 世紀北京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費水平增高從消費性支出來看,2012 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已經達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占了15.37%,31.3%的恩格爾系數顯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經滿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們的消費傾向將會轉向更高層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費領域以及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表2)。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里,醫療、房價、養老、物價的上漲使得人們精神壓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單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層面的追求得不到滿足,長期以往身心疲憊,據2012 年《北京社會發展報告》顯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加重,人們急需要通過休閑度假的方式來緩解精神壓力[12]。
2.2.2 休閑農業市場潛力巨大據北京市調查統計,隨著節假日的增多,游客數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總接待游客數高達800 多萬人次,同比增長5.6%,鄉村民俗戶接待游客在春節、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期間,增長率分別為14.1%、12.2%、10.4%和18.3%[13]。從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間北京市觀光農業接待人數從2009 年的1597 萬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萬人次,總數增加了347 萬人次,經營總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斷增長,說明北京市民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14]。
2.3 綠色產品需求
綠色健康成為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重要目標。當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繁發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發,使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許多顧慮與擔憂,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提升人民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
2.3.1 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急需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出口國外。國際市場對農產品出口的標準越來越高,對種植方式、生產環節、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以及食品衛生安全標準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國只有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發展綠色農產品,才能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以及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農業生產施用化肥達到13.68 萬t,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使得農產品所附的農藥殘留增多,農產品質量降低,危害人們的健康;另一方面轉基因食品的出現也加劇了人們對農產品安全的擔憂,人們更加青睞于天然、無公害、綠色環保的農產品。
3 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北京傳統農家樂供給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目前北京郊區大多數休閑農業項目盲目發展,單純停留在提供餐飲、住宿、垂釣、采摘等初級階段,人為因素過重,與“重返自然親近自然”主題相違背,參與活動形式單一,缺乏特色,“農家樂”模式已經日趨勢微;對于基礎設施方面,園區內交通設施、水電設施、住宿設施不完善、檔次偏低;飲食衛生、安全問題也存在隱患,難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當數量的休閑農業項目經營主體主要為當地的農戶,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不高,沒有接受過多的專業培訓,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服務水平偏低,降低了觀光區檔次,減少了客流量[15]。
3.2 過度開發,造成部分環境污染
隨著休閑農業項目短期經濟效益的遞增,一些經營者唯利是圖,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娛樂項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項目,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不斷增多的休閑農業項目也帶來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的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當地的水資源、空氣、植被以及土壤,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6]。消費者在旅游的過程中隨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如此亂攀枝葉、亂寫亂劃的不文明行為也屢見不鮮,這些無視脆弱環境的旅游行為都對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3.3 休閑農業產品檔次偏低,缺乏品牌效應
各郊區縣的大多數休閑旅游經營戶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經營觀念上,在項目宣傳、市場拓展、產品包裝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觀念較弱,同時,各景點之間缺乏合作宣傳意識,沒有形成組團式的宣傳與發展,導致影響力和宣傳力相對較弱。
多數休閑農業項目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雖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個休閑觀光的模式與布局大同小異,缺乏創新與特色,趨同性使得各個園區可以被輕易替換,不能夠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整個觀光活動與當地的資源優勢、特色產品聯系較少,民俗文化開發不充分,地域性、個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識性與趣味性。
3.4 休閑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度不高
目前雖然北京各類新型產業蓬勃發展,例如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但這些新型產業與休閑農業之間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產業鏈條沒有做到更好延伸,經濟利益沒能實現最大化的挖掘。當前的北京休閑農業忽視了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融合和互動,只是單一的農業或者旅游業的單唯性,沒有形成產業之間立體產業體系,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斷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建議
4.1 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水資源嚴重的匱乏,是京津冀一體化生態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為重要的障礙。因此,在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中,應充分認識到京津冀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生態空間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學合理規劃措施途徑,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區域環保一體化發展。一方面大力宣傳生態保護和綠色消費,樹立民眾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人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改變傳統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費模式,重點推廣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另一方面發展節水型生態休閑農業,打造帶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保屏障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帶,推動京津冀綠色生態長廊建設,促進京津冀一體化大氣污染治理,將生態休閑農業作為一種可以永續利用資源、綠色環保的產業形態,以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為切入點,統籌城鄉發展,基于各自優勢,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的生態休閑空間[17-19]。
4.2 根據不同客層,開發生態休閑農業多元主題
深度挖掘個性化、層次化消費市場,開發多元主題,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創新之舉[20]。通過市場調研與深度挖掘,將北京市休閑農業市場進行細分,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的需求,打造健康養生、親子體驗、文化體驗、美食娛樂、舒壓療郁等多元主題的生態休閑農業。例如針對中老年人市場,可以開發生態休閑養生游、生態休閑康體游等;針對上班族市場,可以開發生態休閑運動游、生態休閑體驗游、生態休閑舒壓游、生態休閑親子游等主題。針對學生市場,可以開發校外教學、假期體驗游、農村體驗住宿游等主題。同時,依照不同月份、季節性、環境資源等因素,開發賞鳥、賞楓、賞櫻、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創作等主題游。創建特色鮮明的有機農業生態休閑園、郊野公園、森林生態旅游、生態度假村、生態農莊、體驗農莊等多種形態的生態休閑農業。
4.3 增強文化創意,研發生態休閑農業創意產品
通過品牌效應帶動農業升級,擴展市場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有效措施。創新生態休閑農業特色品牌,以文化創新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內涵,以科技創新提升生態休閑農業的質量,通過創新把鄉村自然環境、生活文化、歷史文明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以文化創新為核心,以自然為取向,兼顧環境保護,整合各類文化資源,融合農村美學、觀光旅游、電子商務,創造故事性話題,激發新的潛在需求,引領新的消費導向,研發出凸顯自身特色的主導產品、主題產品、創意精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設立不同農業知識科普區,帶給游客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多方位的刺激和體驗。同時引進創新引導和經營方面的人才,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使得生態休閑農業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價值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21-24]。
4.4 產業聯動發展,實現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
產業聯動發展,打造“社區經營”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重要理念。面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北京市應高站位高標準謀劃、規劃北京市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堅持“產業聯動、高點起步”的原則,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整合采摘園、農園、民宿以及各個景區景點等領域,不同領域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使其點連成線,線連成片,通過聯盟營銷方式構成帶狀式的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經營”。此外,建立網絡信息營銷平臺,手機第三方應用程序(APP),包括“景點介紹、住宿餐飲預訂服務、路線推薦、留言評價”等服務內容,使各個產業鏈條利益達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閑農業從簡單農家樂轉變成向生態、休閑、養生、健身以及商務、度假為一體的高精尖服務產業,為游客提供一兩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組合[25]。同時應按照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標準和發展目標定位的發展合理規劃,堅持生態休閑農業與國際旅游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配套餐飲和體驗設施、休閑娛樂設施、保健、康體設施、拓展訓練設施等,把北京生態休閑農業打造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生態休閑農業。
5 結論
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立足于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筆者通過闡述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相關概念與內涵,探討北京地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建議,對北京各區縣的戰略定位、具體產業布局、休閑農業發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導性,并能夠為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促進北京郊區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具體產業形態都尚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對生態休閑農業的研究較少,可以參考的文獻并不多,筆者對生態休閑農業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將對北京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形態進行分析,希望未來可以更好的推動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娟,孫素芬,郭強.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的理論與途徑探析—以北京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6(2):812-813.
[2] 羅清.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前景分析[J],消費導刊,2008(16):44.
[3] 張敏,苗潤蓮,胥艷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態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及關鍵問題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174-176.
[4] 史亞軍.休閑農業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20-54.
[5] 裴紅羅,王運圣.休閑農業發展探析—基于生態環境的視角[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83-487.
[6] 劉溪.生態觀視閾下的中國生態環境保護[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6-7.
[7] 張建東.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亞軍.北京的資源環境約束與生態型都市農業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劉興春.北京市大氣中顆粒物變化趨勢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3.
[10] 劉靜.沈陽市休閑農業市場需要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劉笑冰.北京市創意農業需求分析與發展預測[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38-44.
[12] 范子文.陳奕捷,王忠義,等.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26.
[13] 熊曉紅.都市圈地區休閑觀光農業創新發展研究[J].三農問題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18-120.
[15] 卜梅蘭.基于供應鏈視角的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1,31(5)84-87.
[16] 李健,鐘永德,王祖良.國內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6(9):114-116.
[17] 王軍,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態補償機制的京津冀農業合作模式探討[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31(3):74-78.
[18] 王瑋.京津冀生態保護整體方案預計7 月出臺[N].中國環境報,2014-6-25(05).
[19] 常紀文,湯方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境法治保障措施[J].環境保護,2014,42(17):26-29.
[20] 史亞軍.農村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43-62.
[21] 張文敏,于德珍.關于生態旅游商品的幾點思考[J].林業經濟,2001(4):51.
[22] 王榕國.福建連江坑園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20-31.
[23] 陳曉紅.循環經濟視角下生態農業旅游產品模式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技,2012,40(8):47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