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7: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而反觀文化課方面,有很多是與專業無關的知識。在這里,就有一個對文化課定位的問題:是一再縮減文化課呢,還是讓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呢?我們的觀點是不應該對文化課進行一味的縮減,而是應該對文化課進行課程改革,轉而為專業課進行服務。
為了實現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可將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為以下三類:專業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專業文化課指的是從專業課中分離出來的語、數、英等相關基礎知識,其目的就是讓文化課為專業課做鋪墊,以期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專業教學。看著是多了一個環節,其實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速度和學習興趣。在學生看來,文化課不再是以前那種被他們稱之為“無用”的課程,因為在專業課中要用到文化課所學的知識和理論;而在專業課中學生也少了在學習專業課時因為術語、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撓腮的苦惱。
那么新的問題就出來了,各個職業學校所用的教材千差萬別,就是一個職業學校也往往存在著因為適應社會需求而同科目的專業課換教材的現象,并且社會上也難以找到一本為某個專業課而量身定做的基礎知識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職業學校的專業課老師和文化課老師聯合起來,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為學生的成材服務。下面就以語文課程的改革為例來說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僅供同志們參考。
一、遵行文化課“夠用、適用”的原則
語文課程改革要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所需的語文知識結構的支持,以及學生未來就業時在工作崗位能派上用場的語文通用能力和語文職業技能的需要。根據這一要求,專業教師要結合專業的特點提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所需的語文知識,以及學生未來就業時在工作崗位能派上用場的語文通用能力和語文職業技能的內容;語文教師則圍繞這一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增與減,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服務工作。
二、依據不同的專業增刪文化課的教學內容
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要減少那些不實用的教學內容,如一些復雜記敘文、部分過于抽象且與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的議論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養所必須詩、詞、曲、賦等,一定要改變過去以語文教師自身的偏好確定教學內容的習慣。同時語文教師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樣,不關心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而應該依據不同的專業增加部分教學內容,比如在各專業中開設應用文教學;在會計專業班級可以適當增加“商務應用文”和“談判口才”等內容;在機械、造船等專業的班級可以適當增加“說明文”等方面的讀寫內容;在旅游專業、尤其導游專業班級中則可以適當增加“公文寫作”、“交際口才”和“普通話”等內容,等等。如果能這樣恰當增刪,語文這門文化基礎課就能做到為專業課和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服務。
三、準確把握文化課的教學難度
除了減少不實用的、非必要的教學內容外,我們還應該適當降低教學的難度。比如古文往往對大部分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難度太大,應該盡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讀懂為度,不必深入到對每個字、詞意義的多種理解和用法;比如語法分析、課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歸納等,對中職生來說也是困難且不實用的;再比如議論文的寫作,對中職生來說也有些困難,往往會讓他們感到害怕,一說到寫議論文他們就害怕甚至反感,這部分雖然很重要,但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等等。這些都是應該從教學內容中刪減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則,死抱著以往的內容和難度要求,勢必導致學生學不懂,沒有信心,繼續下去就會是不想學了。
四、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線索,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主要面向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通過開設這門課程,可以提升高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的教育功能表現為: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國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展了一系列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實踐:優化課程內容、推行多樣化考核方式、構建立體課程體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等;提高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認識,豐富課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職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要通過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整體體系和內在,使學生準確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養。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豐富性、深刻性、傳承性和獨特性等特點,可以從多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進行分解。本文期望結合高職教育特色,展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分析。
2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分析
2.1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變之前只將傳統文化課作為現行專業課程體系的補充模式,要將傳統文化課程提升到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礎性地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僅開設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為主的理論課程,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選擇其中某些內容深入講授,開設更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西北大學在傳統文化課程建設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體系: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哲學精神、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文化、中國宗教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傳統文化課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體現。哈佛大學通過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會分析課程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俄羅斯也將祖國史、俄語與言語文化作為大學的必修課程,這表明俄羅斯大學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傳統文化課在我國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原因就是“重科技輕人文”的影響,認為只有理工課程才能生產實際效益,人文課程沒有實用價值。但是,我們發現,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們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2.2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
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由兩種結構模式構成:一是以基礎課與專業課為主的“實質構成”;二是以必修課與選修課為主的“形式構成”。本文主要從專業課程體系的“形式構成”進行分析與探討。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優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結構,可以設置專業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課程。高職大學生具有思想活躍等特點,但是缺乏一定的學習積極性與耐力,因此,結合高職教育對象等特點,可以設置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公共選修課,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本文在參考現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建立以中國傳統文化必修課為主,以特色鮮明的選修課為輔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其中,依據高職教育特色,應重點關注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
2.2.1專業必修課為主。
專業必修課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的保證,可以滿足學生共性發展的要求。比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學生應該能夠基本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及發展歷程,儒、佛、道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國古代宗教、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中國民俗文化等內容。無論是高等本科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都必須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理論知識。尤其針對高職學生缺乏自學能力的特點,更要制定詳實、系統的教學計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新穎的教學方法增強高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興趣。
2.2.2重視公共選修課建設。
公共選修課是為滿足學生個人興趣與愛好,促進學生個性需求發展而自主選擇的課程。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比重,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課課程改革與優化的趨勢。選修課是圍繞專業必修課進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擴展知識面,使學生深入掌握專業技能。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課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面對高職學生興趣廣泛的特點,建設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尤為重要。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應該重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雖然選修課起著對專業課程的輔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隨意設置,不能只追求課程的熱點與新奇。高職院校學生容易對傳統文化課程理論知識感到枯燥,發展特色鮮明的公共選修課尤為必要。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設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選修課課程內容。由此,高職院校設置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要求如下:①強調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內在聯系。公共選修課的設置要符合專業教學總體目標,使學生能夠在專業理論基礎上,通過拓展新的知識內容,完善鞏固專業知識。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在打造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為主的基礎上,開設了《文學欣賞》、《美學與藝術鑒賞》及《古代文學專題》等課程,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論文學知識內涵與表現形式的融合。②選修課設置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傳統文化的搖籃,不同的地域延續著不一樣的文化傳統。贛南師范學院結合當地地域特點,開設了“中央蘇區文藝研究”“、客家音樂”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課程,實現了地方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傳承。③選修課設置應該注重專業背景。高職院校一般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強調專業技能。比如工科類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欠缺人文素養,針對這一現狀,可以通過設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選修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針對本院工科背景,開設了《中西方文化比較》、《茶與茶文化》及《詩詞之美》等課程。
3結語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一轉眼研究生的生活已經過去了半年?;厥走^去的半年的時間,我覺得過的還是比較有意義、比較充實的,有很多收獲,但同樣也有失落的時候??偟膩碚f,不論在生活上、學習上還是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下面我準備分別從學習上、科研上、生活上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在學習方面,研一上半學期,我們一直就是以文化課的學習為主,學校為我們開設的課程比較齊全,我們學的文化課主要是公共課以及專業理論課,主要課程有研究生英語、數值分析、機械振動、工程測試技術、有限元分析等,老師的講課水平都很高,一次講授的課程內容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給我的知識庫增加了很多的存儲。因此,在學習方面,我感覺自己收獲還是比較大的。
科研及專業知識方面,由于研一期間主要是學習文化課的知識,我們還沒有真正開始自己動手實驗,主要是幫助師兄師姐們完成一些輔助工作,其中有以下幾件大事值得紀念:第一:十月份的時候,在老師的領導下,師兄師姐帶著我們實驗室成功的舉辦了“海默杯”遼寧省第二屆表面工程技術大賽,師兄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專業技術知識;第二:十二月份,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完成了磁流變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在實驗室里和師兄師姐一起工作,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因此,從進入實驗室的那一刻起,我就非常注意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虛心學習他們的一些好的設計方法。最后,在這段時間里,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看了一些論文,為以后的課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在生活上,也是收獲頗豐。半年來,我結識了很多朋友,我有幸認識了很多學識淵博的老師、師兄、師姐以及同學,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得益于這些良師益友的幫助,我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業余時間,我積極參與各種集體活動,發展業余愛好,拓寬知識面,提升人格修養,為我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光彩。
面我總結了自己過去半年的時間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主要是自己的收獲。同時,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有時工作學習還缺乏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做事情還缺乏恒心,有時過于急躁等,這些都是我在以后工作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提高的地方。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我在總結過去的同時也做好了未來的打算。在未來一年的日子里,我的主要精力應放在科研任務上,同時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繼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廣交益友,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和性格修養,爭取早日寫出自己的論文,并在自己的課題上能夠有所創新,力爭做一名優秀的碩士研究生。
在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機構一般都是獨立設置的,叫“基礎課部”或“公共課部”,屬于學校二級教學職能部門,負責安排、承擔全校文化理論課教學工作。這種機制的主要優點在于,在文化課教師自身專業圈子內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開展同行間學術交流。這在一般的大中專院校沒什么問題,但在藝術院校,這種體制的弊端卻顯而易見———文化課教師無形中與專業教師、專業教育“楚河漢界”,相互隔離。在專業藝術院校,專業首位是鐵定法則,這本無可厚非,但這樣一來,也易助長學生“重專輕文”,文化課教師覺得自己在學校沒地位,屬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邊緣化,找不著歸屬和成就感。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舉措: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歸屬到專業院系。筆者所在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打破專業與文化的藩籬,提高文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校進行了大膽的體制改革與創新,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權限從基礎課部劃歸到各專業院系。在這種新體制下,文化課教師和專業院系雙向選擇,專業系自主聘任,文化課教師開始成為“某某專業院(系)的老師”,主要在所屬專業院(系)承擔教學,教學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學(基礎課部架構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權剝離,只總體統籌、指導、協調各文化課教研組的業務教學)。一開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質疑,主要來自文化課教師自身的反對,他們覺得自己這個群體本來就沒地位,現在被“四分五裂”,擔心更勢單力薄,更沒有歸屬感,甚至連小群體的歸屬感都會喪失殆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磨合,這種體制的優勢卻日益凸顯并被實踐證明:首先是打破專業與文化人為割裂、不相往來的局面,這種舉措能有效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優勢互補,專文相濟。其次,文化課教師利用自己學養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優勢參與到專業建設、藝術實踐和學生管理中,增強了專業院系的人文氛圍,提高了專業院系師資隊伍的文化水準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課教師通過教學、兼任班主任、參與專業建設和藝術實踐等,服務專業建設和學生的發展,也會慢慢覺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從而感到越來越有成就和歸屬感。在一些專業,文化課教師甚至同時也就是專業教師,如語文課教師之于編導專業,英語教師之于播音主持專業的雙語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課教師還能在與專業教師、專業教學實踐地融入中吸取養分,積累教學素材,提高藝術鑒賞力和審美水平。其三,文化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無形中也增多了,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與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在學生中的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陡增,教學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當專業教學、藝術實踐與文化教學發生沖突時,在一個院系也便于協調解決,防止出現專業教學沖擊文化教學的現象。
文化課教師要做有心人,不僅要主動了解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藝術素養,還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二者融通的結合點
首先,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藝術素養,成為對藝術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師要主動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了解各藝術門類特別是所教專業的概況、藝術特點、代表藝術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時,主動培養自己的藝術愛好,積極參加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這樣,在教學中貼近專業的例子便能信手拈來。其次,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專文融通的結合點。從課時分布來看,語文、思政、英語是藝術院校三門權重較大的文化課程,筆者就以這三科為例闡釋說明。文學本來就是藝術的重要構成,因此在各門課程中,語文無疑和藝術是最為貼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結合點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位優秀的年輕教師,提出了將語文課定位于“人文藝術”課程的理念,認為語文教學應力圖尋求藝術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贏”,筆者很是認同。這位教師在教授戲曲文學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課文時,采用“讀、演、評、創”的教學方法,甚至將表演教師請入課堂,協作完成課文教學,這種教法實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4]。思政課是大專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看似與藝術相距甚遠,結合點不好找,其實不然,藝術與政治同屬社會意識形態,同在上層建筑范疇,兩者是密切聯系的。例如,在導言課講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時,就可以列舉諸如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電視劇《亮劍》、《潛伏》,歌曲《走進新時代》、《北京歡迎你》等等深受大眾喜歡的高品質藝術作品來闡釋主旋律之于藝術的關系,讓學生輕松理解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心悅誠服地認可課程學習的意義。在英語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選用恰當的英文歌曲讓學生欣賞與學唱、兩人或多人分組帶表演地誦讀課文、英語短劇排演等,都能自然地達到專文結合。當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文化課緊密結合專業進行教學,這一結合應是“有機”的,即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的專業知識必須與所傳授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而不能為了結合去簡單地生拼硬湊、生拉硬扯,更不能為了一味迎合學生口味,把文化課上成說唱逗趣的“仿專業課”,實際上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會偏離文化課本身的價值功用。
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從中尋求文化課教學與專業結合的有效載體和途徑
目前藝術院校文化課使用的教材大多為統編教材,脫離藝術院校學生實際較遠,不能很好適應藝術院校教學,尤其是語文和英語這兩門主科。因此,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善于取舍教學內容,以現行教材為藍本恰當做好“內收”和“外擴”工作,即根據所教專業的特點、學生的專業職業發展需要來選取教材中的內容并適當增補教材外的內容。這樣才能避免文化教學跑偏、脫離專業、脫離學生的狀況。如果條件具備,還可以教研室(組)為單位開展教改與科研公關,整合現行教材,確定貼近專業、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形成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層面上,可加強校際同行合作與交流,共同編寫適合藝術院校使用的統編教材。如果說教學內容改革是教學改革的前提與基礎,那么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則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學生,他們往往從美的角度而非純理性的角度去看問題,因而教學更要強調方法和藝術。各門文化課在教學方法上既有基于學科特點的個性,也有同為文化課程的不少共性。筆者以為,以下幾點值得共享:第一,“藝術”地導入教學。即運用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藝術專業知識,如歌曲欣賞、影視劇作點評等來導入教學,如在思政課講授改革開放內容時,筆者以明星校友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導入教學;講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內容時則選擇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領航中國》。第二,善用教學策略與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親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活躍、開放的課堂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多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實踐性、情境式等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勤思考、會動腦、能動手。20世紀批判教育理論作家保羅•弗萊雷曾指出:“離開了探究,離開了實踐,一個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保?]以筆者經驗,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中恰當運用的提問法、角色扮演法、任務驅動法、實踐體驗法等都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好辦法,如語文教學中的課本劇排演創評,英語教學中的表演猜詞、英文歌曲欣賞學唱、英語短劇排演,思政、歷史課的課堂小辯論、三分鐘演講、情境模擬與表演、社會調查等等。第三,充分運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于一體,形象生動,視聽沖擊力強,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舒緩聽課疲勞,提高教學效果。制作精美的課件還是一種審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專業教育,尤其是美術設計、動漫設計、計算機音樂制作、影像等專業。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與評價方法。與很大程度上受“分數”指揮棒強烈影響的基礎教育不同,大中專院校尤其是藝術院校完全可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羈,徹底更新考評觀念,改革考評方法??茖W的考評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即立足于綜合素質教育的過程,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服務[6]。這就要求我們從過于強調考評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轉變為重視考評的改進與激勵功能;從注重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日常學習、品德表現、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納入考評體系;從以紙筆閉卷考試為主的單一考評形式轉變為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的開放的、靈活的、多樣的考評形式;從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主體評價并行;從考評標準一個模子的要求轉變為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像思政、歷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辯、調查報告等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信息收集等能力;語文、英語等就可采用口試、作文、展示等形式來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理解和應用等能力;各門課程都可采用全開卷、半開卷和小論文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知識轉化、應用、自學等能力,而紙筆考試則宜用于考查學生對常識性知識的把握。
創造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打造藝術院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課選修制度,適當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選修課
論文摘要:當前,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輕視文化基礎課的現狀,致使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受到了嚴重影響,從而不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主要基于文化基礎課的現狀進行思考,并提出改善該現狀的可行性對策。
時代催生出高速發展的高職教育,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凸顯,但職業教育如何保證培養高質量、適應時展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面臨的挑戰和任務。而職業教育為此進行的教學改革,卻出現了讓大家驚詫的結果:縮減甚至取消文化基礎課,全力推行專業課。這不得不使我們對未來中國前途的擔憂。
1 高職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
1.1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輕視
高職院校為了強化自身的職業性,從辦學理念上輕視文化基礎課,強化專業課。時代迅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很多高職院校在夾縫中生存,為了保證生源,學校就以最新最熱門專業來吸引學生,為了留住學生,學校不惜代價縮減文化基礎課,甚至一刀切除文化基礎課,以此來保證專業課的學時,殊不知這樣做違反了人才培養規律,影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從而影響高職教育的教育質量,不利于高職教育長遠發展。
1.2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設置不合理
在課程設置上自成體系,井水不犯河水,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沒有形成有機的整體,有的內容互相重復,有的銜接不緊密,沒有為后續課程起到先導的作用。理論與實踐分離,沒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學生無法認識到基礎課的功能,不知學以致用,甚至認為學習文化基礎課是浪費他們的寶貴時間,導致很多學生在文化基礎課上開小差,甚至逃課。
1.3文化課與學生的實際脫節
學生對文化基礎課普遍不感興趣,甚至懼怕文化基礎課,其原因:一是進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差,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有懼怕心理,如很多學生中學階段數學基礎很差,高職學習時就特別排斥數學,還有很多學生中學階段最怕寫作,高職課程中安排的應用寫作課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大負擔;二是文化基礎課的內容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顯,有些知識陳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4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呆板
文化基礎課以課堂純理論教授為主,聯系實際少,學生找不到興奮點。通過實地調查,很多文化基礎課老師在講授課程時依照的是普高的教法,甚至是中學的教法,沒有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差、無興趣、對文化基礎課的作用認識不夠的特點。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純理論為主,聯系實際不夠,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2 高職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改革的對策
高職教育中存在的輕視文化基礎課的傾向已嚴重影響到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和長遠發展,影響學生進入社會的生活前景和職業前景,因此我們應該進行有效的文化基礎課的改革。
2.1 正確認識文化基礎課的地位
高職教育出現文化基礎課不受重視的現狀主要源于對其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據實地調查,不少高職院校辦學的目的不是真正為教育、為學生,而是營利,這樣一來,學校在整個課程安排的時候為了迎合家長和學生的需求,盡量多的安排專業課,而把文化基礎課擱置一邊,因很多家長認為花錢來高職院校學習是學專業學技能的,不是學那些“無用的”、“浪費時間的”課程。對于這樣錯誤的認識,相關領導不是進行有力的反駁,反而順水推舟。殊不知,文化基礎課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綜合素質以及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文化基礎課也為專業課和學生學習職業技能打好基礎。高職生的基礎比較差,無法主動認識到文化基礎課的地位,這需要辦學者,學校主管部門進行大力宣傳,這不僅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有利于高職教育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是為了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2.2 正確處理好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系
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無論是學校領導層還是教學一線專業教師或是學生都把專業課至于最高的地位,自然就忽略了文化基礎課。認為學習文化基礎課會耽誤學專業課,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的觀念是絕對錯誤的,學好文化基礎課,會讓學生有更豁達的胸襟來面對自己面臨的一切困難,能讓學生有更寬廣的知識理解專業技能,因此,職業教育不能僅限于狹窄的專業技能培訓,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際需要,開設選修和必修課程,從治學理念上重視文化基礎的教育,克服重專業課輕文化課的心理,處理好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3加強文化基礎課教學的改革
加強自身教學的改革,是擺脫目前狀況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學中應針對高職生這個特殊群體,把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靈活結合。如在給營銷專業的學生講授《應用寫作》中的:“調查報告”時,可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在進行產品等的宣傳和推廣時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而應做一定范圍內的調查、研究,以此導入課程,讓學生認識到調查的重要性,意識到這是與他們專業密切相關的,從而積極學習調查報告的寫作。其次,要加強教育教學方法與方式的改革,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中除了要突出和強化實用性外,還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如課堂教學可以設計小組討論、分角色表演、課外調查、課堂演示等。采用的教學案例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另外,選用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大膽地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2.4將文化基礎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當前各高職院校都著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實證明學生很樂意參與各類校園活動。其實文化基礎課與開展校園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是殊途同歸的,但為什么學生對此感興趣的程度卻有如此差異呢?如學生不太喜歡在課堂學習“演講稿”、“求職信”等的寫作,但卻對校園舉辦的相關活動卻很感興趣,參加各類演講比賽,參加校園模擬招聘會等。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文化基礎課教學時,應結合該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課堂外的實踐,甚至直接指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參加相關活動,這樣學生將更加積極地投入文化基礎課的學習。
參考文獻:
一、傳統小學體育課的弊端簡析
(一)課程設計的不合理
傳統的體育課程設計仍是沿用傳統的課程設計方法,其內容僅僅為不斷鍛煉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男生與女生在體育愛好方面是有較大差異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劇烈運動,例如足球、籃球之類;而對于女生而言則更喜歡溫和的體育運動,如羽毛球、跳繩等。因此,在體育課程設計方面不能將全班同學等同視之,而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而制定合理的體育課程。
(二)體育目標的不合理定位
從傳統的體育教學來看,時至今日,不乏大型體育盛會的舉辦,但仍存在不少人對體育活動存在誤解。他們總把體育歸為一種單純的競技項目,而忽略的體育活動的本質,即身體素質的培養。在體育活動中,我們不僅應感受到體育活動帶來的個人成就,而是更加關注它給我們帶來的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亦是如此,體育教師不應單純地關注學生的體育成績,更應該變傳統以分數衡量體育成果的觀念,而是應該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文化課地位的不斷上升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方面的競爭壓力逐漸增大,這尤其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中。論文格式,體育競技。當代的學生為了升學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擠壓其課余活動時間,小學生亦難逃與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學教師為了小學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占用學生的體育課時間,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對學生的今后發展也將產生不良影響。
二、小學體育課對學生素質培養若干建議
(一)重視體育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1.對小學生進取精神的培養隨著世界上各重大體育盛會的連連舉辦,各小學的體育活動也開展的如火如荼,這就為小學生進取精神的培養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不難發現,由于我國對體育的認知并不成熟,大多數人在觀看這些競技活動時總是忽略運動給選手帶來的快樂而關注各選手的運動成績。論文格式,體育競技。這種錯誤的觀念很容易影響小學生對體育的看法,造成他們在體育中一位求勝的心態,從而忽略了體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進取心的培養。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教導小學生不應一味看中比賽成績,當然,成績可以反映競賽的一方面,但不是競賽的全部,我們應通過競賽的成績激勵自身奮發向上。
2.加強對小學生頑強意志的鍛煉
眾所周知,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鍛煉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見的,而是要通過長時期的鍛煉才可達到的。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頑強的意志品質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素質,因此,對于小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實現。在體育鍛煉或是競技中,小學生必然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同時必然也要面對承受失敗的壓力。論文格式,體育競技。由此可知,在校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勇敢面對失敗后,其意志品質必然會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注意對小學生意志的鍛煉,鼓勵其在失敗中仍能享受體育的樂趣。
(二)在追求身體滿足的同時關注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1.幫助小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體育并不僅僅是通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就能達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在小學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應激發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并教小學生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勵他們在學習之余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
2.在體育活動中注重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體育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鍛煉小學生身體素質之余多加關注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的萌芽期,其對外界的認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確引導,同時,由于其年齡小的特點,造成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同時也缺乏一定的團隊精神。針對這些,體育教師可以安排一些體育競技活動,如拔河、球類比賽等,讓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團隊精神的力量并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3.指導小學生進行正確的體育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身體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所以繼續營養的補充以及強悍的身體。論文格式,體育競技。由于上面提到的,體育教師應鼓勵小學生多參加課余的體育活動,但仍應注意的是,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應指引小學生采取正確的方法參加體育鍛煉,以免造成身體損傷等不良后果。論文格式,體育競技。
三、小結
關鍵詞:語文; 選修課; 職業學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3-126-001
職業教育是應用型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長期以來,職業學校的文化課程結構陳舊落后,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基本上是全必修和全統一制度,這種做法不符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改革傳統的文化課課程體系已是當務之急,而開設選修課是優化課程結構的有效途徑,本文將就此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開設語文選修課的意義
1.有利于實現培養目標?!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內容分為必學、必選、自選3個部分?!薄白赃x部分是為培養學生興趣和個性特長安排的有關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可選性和教學要求的多樣性?!薄埃▋热荩鶕W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發展特長的需要確定,學生可按自己的意愿選修?!边@就為職業學校開設選修課程提供了政策依據。
2.有利于推進課程改革。為了充分發揮職業學校的文化課基礎性、應用性、發展,使文化課更好地為學生專業能力的養成服務,常州市職業教育文化課課程改革從2007年起全面推開,突出文化課為專業文化建設和職業文化建設的有效服務,突出文化基礎知識能力在專業學習和工作崗位的實際應用,實行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有機結合,奠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發展能力。
3.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成績差異大。以我校2007級新生為例,語文最高分109分,最低分40分;不同專業的學生語文平均分差異顯著,其中理科類學生語文平均76.5分,比文科類學生低7.2分。此外,不同專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當前語文課程的材和統一標準,顯然還不能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開設選修課程能有效地彌補教材照顧了共性而較少關注個性這一缺陷,便于與專業教學結合,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4.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既是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同時也是課程的積累者、建設者和開發者,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
二、職業學校語文選修課的特點
職業學校有自身的特點,它的語文選修課程不能是普高語文選修課的照搬,普通高中語文選修課旨在拓展文化視野、豐富人文底蘊、提升母語素養、引領專業方向、發展個性潛能。而職業學校的語文選修課則要突出以下特征:
1.體現專業特色。2.體現層次性。3.突出實用性。4.體現趣味性。
三、開設選修課的基本思路
1.設置課程與開發教材。在課程設置這個問題上,要強化課程意識,規范操作程序,經過科學的思考、研究和論證,特別要尊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意愿。選修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專業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簡言之,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專業特色是設置選修課程的三條重要依據。
2.創新教學模式。選修課的教學不一定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嘗試鑒賞課、活動課、討論課等多種形式。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聲音與圖像資料,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生動的情境,同時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注意為學生創設“用語文”的情境,使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深入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此外還要特別重視學生與專業結合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特色,通過項目學習、社會調查、專題討論、本土文化采風等一系列活動,安排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語文能力。
3.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職業學校從1999年起實行學分制,這為選修課的開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教學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由于選修課是臨時組班的,實行的是“跑班制”,打破了原有班級與年級的界限,加強教學管理就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建立一套完善的選修課指導制度和管理制度,是課程管理的當務之急,只有用制度規范選課行為,才能確保選修課有序運行,提高選修課實施質量。教育行政與管理部門應設置專門的機構,有專職人員對選修課進行管理,教學管理人員要與任課教師共同配合,加強考勤管理,確保選修課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