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2:58: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知識產權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知識產權訴訟與普通民事訴訟一樣,也會遇到一些常見的鑒定問題,但更多的是一些技術、文學等專業領域中鑒定問題。由于知識產權的特點,這些專業領域的訴訟爭點往往與高度專門化知識相關,甚至涉及最尖端的知識。對于這一類糾紛,通常無法用一般的常識作出判斷,法官不得不依賴相關領域的專家協助進行鑒定,再根據鑒定結論作出事實認定。在我國的知識產權訴訟實踐中,有普通民事訴訟常見中的鑒定問題如文書鑒定問題2,也有知識產權特有的鑒定問題如專利、技術秘密案件中對所涉及的產品、工藝、配方成份等科技問題的鑒定,以及對著作權、軟件侵權案中涉及的創作是否抄襲的鑒定。如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曾在一起著作權人指控侵權人抄襲其文字作品的案件中,委托專家對兩部作品作了比較鑒定。從而認定了侵權人抄襲的比例3。
這些知識產權訴訟特有的鑒定,實踐中的稱謂并不統一。有的稱之為技術鑒定或科學技術鑒定4、有的稱之為科技知識鑒定5,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稱之為專業鑒定6。筆者認為,我國知識產權訴訟鑒定的含義和范圍不僅僅指技術鑒定,還包括如上例中的作品鑒定等。因此,使用專業鑒定一詞來定義更準確一些。
(一) 我國當前知識產權訴訟鑒定的現狀
由于我國的民事訴訟立法和證據立法滯后,雖然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鑒定結論這種證據形式,但與之相配套的鑒定制度卻至今未能建立。使得在知識產權訴訟中大量出現的鑒定工作在目前的鑒定體制下暴露出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7
1、委托鑒定機構繁雜。
2、委托鑒定的事項范圍不統一。
3、鑒定結論稱謂不規范。
4、鑒定人員水平不齊。
5、鑒定依據不明確。
6、鑒定規則制度不完備。
這些問題的出現,對知識產權訴訟造成了許多不利。
其一,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知識產權訴訟制度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專業鑒定無規范、無程序、無標準以及重復鑒定、多次鑒定的現狀,拖延了訴訟審理時間,增加了訴訟費用,提高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其二,造成了審判權讓渡。上對專業鑒定的性質沒有明確,實踐中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一些法官出于對法定鑒定機構及其行政級別,或者對權威專家的盲目信任,習慣性地將鑒定結論視為一種優于其他證據的形式,不經實質審查判斷,無條件地將鑒定結論作為審判的依據。也有一些鑒定機構不能分清職責,在鑒定結論中甚至作出司法認定。
其三,孳生了新的司法腐敗。一方面,專業鑒定的混亂給少部分司法人員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機會;另一方面,有些鑒定機構拜金主義思想嚴重,出具模棱兩可,甚至虛假的鑒定結論。敗壞了司法的公正和權威。
對于知識產權訴訟中的專業鑒定的上述現狀,最高人民法院也曾以會議紀要形式提出指導意見,該紀要規定:8
1、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理案件的實際需要,決定是否進行專業鑒定。
2、如果沒有法定鑒定部門,可以由當事人自行協商選擇鑒定部門進行鑒定;協商不成的,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指定有一定權威的專業組織為鑒定部門,也可以委托國家科學技術部或各?。ㄗ灾螀^、直轄市)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但不應委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國家版權局進行專業鑒定。
3、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應當鑒定專業技術問題,對所提交鑒定的事實問題發表意見。
4、人民法院應當就當事人爭議的專業技術事實,向鑒定部門提出明確的鑒定事項和鑒定要求;應當將當事人提供的與鑒定事項有關的全部證據、材料提交給鑒定部門;當事人提交并要求保密的材料,鑒定部門和鑒定人負有保密義務。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告知鑒定部門的名稱以及鑒定人的身份,當事人有權對鑒定部門提出異議,也有權要求鑒定人回避。
5、當事人有權就鑒定項目的有關問題向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提出自己的意見,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應當認真答復。
6、人民法院應當監督鑒定部門和鑒定人在科學、保密、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干預的情況下作出專業鑒定結論。
7、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應當將鑒定結論以及作出結論的事實依據和理由、意見以書面形式提交給人民法院。鑒定結論應當經過當事人質證后決定是否采信;當事人有權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未經當事人質證的鑒定結論不能采信。
另外,各地法院也針對專業鑒定問題作出規定,指導本地區的司法實踐。其中比較完備的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1997年2月26日)所作的規定。9
除鑒定之外,在知識產權訴訟中還有另一種運用專門知識對專門性問題進行判斷的活動,即專業咨詢。由于知識產權訴訟具有專業性強,涉及的技術領域廣泛等特點,往往使案件的審理難度增加。因此,“為解決這一困難,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上述科技知識的認知和確定經常會使用鑒定和咨詢兩種辦法10”。
筆者認為,在知識產權訴訟中的確存在法官需向專家進行咨詢的情況。其中既有進行技術咨詢的情況,也有進行專業法律咨詢的情況。而聘請專家作為人民陪審員,使咨詢專家也受到一系列庭審規則的制約,如回避制度、合議制度等等,既符合正當程序原則,也可以符合程序地解決法官對專門問題的認知能力不足的情況,值得提倡。但專家參與咨詢,無論是技術咨詢還是專業法律咨詢,往往都是非書面,也是不通知當事人的,是法官在開庭和合議之外進行的。這種做法剝奪了當事人聽審和申辯的權利。它既無法保證咨詢專家有無利害關系,又無法使專家對咨詢結果承擔責任,將裁判結論建立在沒有參加庭審,沒有經過質證和辯論,不承擔相應后果的所謂專家意見之上,這對當事人是極不公平的。違背了訴訟的正當程序要求,也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法定證據原則和辯論原則,是不應當提倡的。
(二) 專業鑒定的比較研究
1、法國的鑒定人名冊制度
由于法國民事訴訟法中采用“書面證據優先原則”,而且法國民事訴訟中存在預審制度,作出判決的法官并不直接進行證據調查。所以,法國在訴訟傳統上就經常采用鑒定手段進行事實認定。因此,日本有學者認為:法國民事訴訟中鑒定人在事實認定和糾紛處理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無可置疑的。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7016302
1問題的提出
在知識產權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法律類的課程無疑占了較大的比例;并且,在我國的學科分類體系中,知識產權本身也被分在了法學項下。然而,現實中知識產權專業卻與法學專業有著一定的不同:通常知識產權專業招生的對象為理科生,就業方向偏重于專利人等方向,學生除了法學知識以外,還要開始一些非法學課程,如管理學、機械制圖等;而就法學課程的開設本身而言,知識產權專業因其專業特性,通常要突出“知識產權”的學科屬性,因而會增加知識產權相關專業的比重,對于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往往單獨開設課程。這種情況會使得知識產權專業法學課程的比重相對降低,有些專業的法律核心課程不再開設:如《憲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中國法制史》,有些法律課程會某種程度上“縮水”,如《經濟法》僅開設《競爭法》等等。開設課程與課時量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識產權專業的學生,在法律知識學習方面不如其他法律專業學生那么系統化。但就現實需求而言,社會作為需求方,需要的仍然是受過系統法律訓練的知識產權專業學生,并不會考慮知識產權專業開課時課時量的有限性。這就對于知識產權專業的法律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受到更為專業、系統而有效的法律專業培訓?
結合筆者多年來作為學生參與法律課程學習,作為編輯參與法律教材編輯、參與法律教材編寫,以及作為教師進行法律專業課程講授的經驗,筆者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更為有效地傳達法律知識,需要對現有的法學教育體系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與剖析,提煉其更為有效的部分,刪除或者簡略講述一些冗余部分,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法學教材的編寫,多著眼于一種學科的整體敘事,例如,一個學科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等等,有哪些整體敘事所需要的原則,有哪些基礎概念,哪些基礎規則,等等。事實上,各學科的教材之間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勾連,如“法律關系”“法律行為”這種基礎概念,在法理、民法課上講授,但不一定能貫穿到行政法等課程中去。同一套教材中,有時甚至會出現不同分冊基于不同的學科立場,出現編排知識的重疊、沖突,以及一些知識的遺漏等等。而現在高校的教學又往往是某一學科由專門的老師負責,一個教師通常不會去深入了解其他學科的課堂給學生講授了些什么,不同的學科之間呈現各自為戰的情況。如果每個教師僅著眼于本課程的教材對學生進行講授,則兩種情況難以避免:不同課程之間的知識缺乏配合與銜接,知識出現重疊或沖突;各學科基于本學科立場的知識過多,加大了教學負擔。
2現代法學教材中的三種知識
基于這種現實,筆者以為,需要對于各學科的法律知識進行一種整體上的評估,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的法學知識進行通盤的考慮,以培育學生準入法律共同體以及掌握相關法律實務技巧為目標,重新考量不同課程中哪些知識需要向學生講授、不同的知識如何向學生講授,以及不同的課程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整體的法學知識體系。
在這種背景下,筆者以為首先要區分法學教材里的三種不同的知識:法律知識、法史知識與比較法知識、法哲學知識。上述三種不同的法學知識往往被參雜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法學教材的內容,但這三種知識其實是不同的知識,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有著不同的意義。
法哲學方面的知識主要是一種對于法律整體性理解的知識,如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在本土維度如何界定?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法律?法律現象要體認哪些價值完成哪些社會功能?等等,上述知識其實并不僅僅體現在法理學中,其他部門法多少也會有些涉及,如民法如何自我定位,等等。這類知識嚴格意義上都屬于法哲學方面的知識。這種知識對于學生整體上認知法律現象會有一定的幫助,但需注意:這些知識往往存在著很多分歧,如關于法律的概念,不同的法理學派認知差異很大;對于什么是知識產權,學界其實也不存在完整意義上的通說。因此,法哲學知識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并且,法哲學知識本身與法律實務之間的關系不大,因而陳衛東等教授甚至曾經建議在司法考試中取消法理學的部分。而對于普通的本科生教學而言,法哲學的知識產權對于進行法律研究意義非常重大,但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意義有限,因而在教學體系中,教師應該有所區分,對于多數學生,可以縮減法哲學的授課內容,并且保證法哲學方面的授課保證在相關知識已有共識的基礎上。當然,對于培養學生最基礎的法律認知、法律方法等方面的法哲學知識,依然需要重點向學生講授,當然這種講授不是幫助學生提升對法現象更為深刻的認知,而是幫助學生學習其他部門法知識做有益的鋪墊。目前有的高校法理學被劃分為法學導論、法理學兩門課程,事實上法學導論課程就擔負著上述鋪墊的功能。
法史以及比較法方面的知識通常出現在各部門法的教材中。一般的部門法學科都會對自己的學科史進行一個回顧,建構本學科的一個延續的敘事。同時會將其與該部門法相關他國家的對應法律制度納入進來。法學教材的這種書寫方式其實是為了建構獨立的部門法敘事,使一個部門法形成內在的特有的知識譜系。但是,需注意,法史的知識以及比較法知識,都不是現行有效的國家實定法,如果學生不能有效地從部門法敘事中區分出這兩種知識,誤以為這兩種知識本身是有效的本國實定法知識,反而無助于學生實務能力的培育,甚至會潛在地削弱法治所必須的法律人尊重本國現行實定法的倫理要求。因此,首先需明確,法史知識與比較法知識對于法學學科建設有意義,但對于法律實踐意義不大,并且在中國現實語境中,這些知識都只是描述性的,而不具備法律上的規范性;因而可縮減這類知識的講授比例;同時,在講授時,需要教師著重提醒學生這類知識并不是我國生效的實定法知識,本身不能作為生效的法律規則而援引,以免給學生不必要的誤導。
相比上述法哲學知識、法史與比較法知識,真正的法律知識應是基于國家實定法的一天闡釋體系。這種知識是面向實踐的,是學生應該重點學習的。下文將對這類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剖析。
3對于法律知識的類型化
如筆者上文所言,相對于法哲學知識、法史與比較法知識而言,法律知識的傳授才是我們本科法學教學的重點。而如果跨過學科的藩籬對于法律知識進行具體剖析,則可以發現事實上存在三種不同層面的法律知識。
第一個層面是經驗描述層面。這個層面的法律知識是最基礎的,包括實定法文本知識,以及法教義學所提煉的概念、規則、原則等法律三要素,同時還包括由規則組成的制度。這些知識是法科學生學習法律的基礎。對于這種知識的學習,主要靠的是學生的記憶。而教師則需要從實踐運用的需要出發,對眾多的實定法文本知識進行鑒別分類。對于最基礎最重要在實踐中最常用的知識,應該要求學生準確記憶;對于一些在實踐中有可能用到,但運用頻率相對較低的知識,則需要學生熟悉、了解,避免可能的錯誤理解即可;而對于那些在實踐中運用頻率較少的知識,則需要學生大致了解一下知識的基本脈絡,例如什么樣的法律文本在做相應的規定,碰到類似問題應該到按照什么樣的方向檢索知識,即可。而不必一味地強求學生記憶所有的實定法文本。
第二個層面的知識是實踐運用層面的知識。單一的經驗描述層面的知識,還不足以使一個學生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實踐運用層面的知識就顯得非常必要,只有具備了這種知識,學生才能夠說真正具備了法律實務方面的“技能”。在具體而言,在法律的實踐運作中,三種技能非常重要。其一是事實認定方面的技能,具體而言又包括兩種技能:閱讀事實材料,從中發現相關的法律意義;尋找相關的證據,為自己的法律主張辯護。只有具備了上述兩種技能,一個法務工作人員才能有效地將生活事實與法律規范勾連起來,從而使法律適用于相關事實。其二是以法解釋學為基礎的法律方法。法律文本通常本身并不一定具有確定的規范意義,尤其是對個案的規范意義,這就需要解釋技巧、推理技巧,從客觀的文本中去發現有關于個案的意義,從分散的條文中去總結完整的法律規整。因此,幾種主要的解釋技巧以及基礎的邏輯推理方式的培訓,對于法科學生同樣不可或缺。其三是查找法律的方法。如上所述,法科學生無法也沒必要機械記憶所有的條文知識,在這種情況下,遇到具體個案時,去查找檢索法律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只要學生能夠有效運用各種工具查找到相應的法律條文,即便他不能準確記憶這些條文,他仍舊能夠較好地運用相關法律知識處理問題。
第三個層面的知識是思辨層面的。這種知識往往伴隨著一些法律學科的主流的價值觀念。這種知識雖不直接面向實踐,但卻往往作為法律共同體理解法律條文的共同前見而在場,因而學生也有必要學習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另外,思辨層面的知識對于培育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養成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等作為大學生乃至作為研究者非常重要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學生素質上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卷宗教學 知識產權法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194-01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開展與深化,知識產權在高等教育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年來,教育部在各大重點高校及政法院校批準開設知識產權法學本科專業,這使得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模式面臨新一輪的完善與革新。而改善教學方法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一方面是因為目前流行甚廣的案例教學法自身存在改進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復雜化的知識產權市場環境對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和要求。
1 卷宗教學:超越案例教學法的學徒式培養
當今在社會學科專業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案例教學法”,源自于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之后的法學教育。187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倡案例教學法;之后,案例教學法延伸至其他大學法學院、醫學院等。所謂的“案例”,是對司法實踐中真實案件的記載和描述,具體包含了真實案件中的人物、地點、情節、法律爭點、困境等細節,據此作事實分析和法律適用判斷,最終解決法律糾紛。就知識產權法專業的案例教學而言,大致采用概括的方法,對生活案例事實進行提煉,舍棄繁瑣的證據和事實認定部分,直接將所謂的“案情”呈現在研習者面前。研習者隨后套用相關法律規則,并以大前提、小前提邏輯模式生產出“法律結論”。
案例教學法雖然滿足了法律教學中規則分析和適用的需要,但是完全忽略了案例事實本身,即“事實是如何來的”,其中包括證據的收集、篩選,事實的認定和推定等環節。對于法律人而言,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同樣重要。經案例教學法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一旦投身社會崗位,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方能適應,所接受的案例教學并未能使其顯示出專業優勢。在崗位上,他們面對專業實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概括事件和認定事實,而不是如何適用規則。恰恰在這一點上,案例教學沒有告訴他們應當如何做,換言之,案例教學法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有事實經驗的“學徒”。
據此,填補案例教學法自身的漏洞成為目前法科專業教學方法提升質量的重要內容。在英美法傳統的法律人培養模式中,學徒式的專業訓練必不可缺。既然是“學徒”,那么必然要從各類瑣碎的事物開始,積攢專業經驗。在現代法律職業中,各類瑣碎法律事務的經驗通常記載于卷宗之中,表現為各類證據、文書、筆錄、判決書等。案例教學法的改進,顯然需要從記載經驗的文本著眼,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卷宗材料進行證據分析或事實構建,那么上述問題完全能夠獲得根本性的解決。
2 卷宗教學的可行性:以知識產權法專業為例
從本質上講,卷宗教學是案例教學法的延伸和拓展。卷宗教學法仍然強調對事件的還原,力圖再現案情的細節。但相對于案例教學法而言,卷宗教學一方面強調法律適用問題,另一方面也注重事實的認定、證據的收集與分析。在知識產權法教學過程中,卷宗教學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基于知識產權的信息屬性,卷宗材料的收集與分析相較于其他法律學科要簡便得多。
知識產權法學以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課程,同時兼顧專利檢索與信息分析、訴訟疑難案例分析、知識產權等實務內容。知識產權法學以信息商業化所形成的各類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科技信息??茖W技術為何能夠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利、科學技術如何實現權利化,是知識產權法學的核心問題。在知識產權法領域,搜尋法律卷宗中判決書所記載的相關證據則是一件較為容易但仍然需要加以訓練的技巧。就著作權而言,就是主張權利的作品與被控侵權作品;就專利權而言,就是技術方案和設計方案;就商標權而言,就是經過注冊的商業識別性標志。而專利權相關的專利文獻、商標權的權利信息均可以通過官方的專利數據庫和商標數據庫查詢獲得。因此,在使用法律卷宗、判決書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必要的檢索查詢,以此印證判決書記載的證據,從而較準確地再現案件事實。事實上,學生收集證據和分析證據的能力,通由這一過程完全能夠獲得充分訓練。
3 卷宗教學實現的途徑與方法
在知識產權法本科專業教學過程中采用卷宗法,是重要的教學改革舉措,也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知識產權人才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卷宗教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加以實現。
(1)引入知識產權判決書閱讀環節,求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的基礎上,收集、檢索案情涉及的知識產權證據和信息資料,包括作品、專利信息與文獻、商標信息等。例如,在研習作家郭敬明作品《夢里花落知多少》案件時,可以檢索主張權利的原告作品《圈里圈外》,在閱讀后列出各項相同或實質性相同之處。在專利侵權案件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進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查詢涉案專利技術,并對專利文獻進行技術分析,提煉技術特征。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要求學生進入國家商標局的中國商標數據庫進行基本的商標信息檢索。
(2)建立學習激勵機制。在卷宗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的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學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雖然處于被引導對象的位置,但參與并完成閱讀和剖析的主體仍然是學生。那么,教學輔助條件的配備就必須有激勵學生參與教學的激勵措施。最為重要的激勵措施便是將學生閱讀和解析判決書、證據收集、文書撰寫等情況納入形成性成績,即平時成績的考察范圍。
(3)配備網絡、數據庫等資源。卷宗教學法,要求學生均有網絡學習環境和學習設備。學校除了基本互聯網之外,還需要配備各類數據庫,包括專利分析數據庫、注冊商標查詢數據庫、案例數據庫等。就專利法教學而言,基本的專利文獻查詢,包括涉案申請專利公開文本、專利授權文本(專利說明書、權利要求書、各類附圖)的獲取都必須依賴專利數據庫的支持;除此以外,進行具體行業專利技術分析,制作各類專利地圖、技術分布圖、技術數據表,也都需要用到專業專利分析數據庫。國家知識產權局雖然提供了免費的公開查詢系統,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該數據庫僅僅允許專利文本的逐頁查詢,存在信息獲取方面極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向專業科技公司購買專利數據庫,其功能包括專利分類檢索、法律狀態查詢、統計分析、數據管理等,從根本上解決了專利法教學的上述需要。
【關鍵詞】知識產權 應用型人才 校企融合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5-0029-03
【Abstract】The state of serious lack and un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IP professionals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Co-cultur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can combin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can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the demand for IP professionals.
【Key words】IP Practical Professionals Co-cultur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一、引 言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已成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核心,培養懂法律、經濟、管理、科技、外語的應用型知識產權復合人才既是自主知識產權產生的動力,也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積極實施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目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特別是企業急需的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仍然有很大缺口。同時知識產權人才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知識產權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用人單位的預期有較大差距。
本文以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為切入點,從企業對知識產權人才的現實需要出發,針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以“校企融合模式”培養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校企融合培養模式”將知識產權專業教育與知識產權職業教育結合,使高校與人才需求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知識產權課程體系、研究知識產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設計知識產權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共建知識產權人才實訓基地。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式,能夠實現高等院校知識產權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
二、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
就我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而言,一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七大戰略措施之一以來,中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獲得了蓬勃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雙學士學位、第二學士學位等人才培養體系,為創建創新型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知識產權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不能滿足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1.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據統計,我國高校每年培養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不足1000人,按照國際慣例和一些跨國公司的經驗,企業和科研機構一般應按研究開發技術人員的1%~4%比例配置知識產權專業人員。[1]我國目前有300多萬技術人員,這意味著對知識產權人才的總需求量約3~12萬人,而國內的知識產權從業人員總數估計在1萬人左右。因此,各級各類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特別是企業急需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中介服務人才仍有很大缺口。
2.知識產權人才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
知識產權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與用人單位的預期有較大差距。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應定位于應用型復合人才,而我國大多數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構,尤其是高校只偏重于對理論知識的傳播,不重視知識產權人才對實用技能的掌握,完全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從我們所作的最近三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知識產權專業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比較扎實,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受傳統觀念、學校教育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其企業知識產權工作能力,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知識產權操作技巧、知識產權訴訟等實務能力與企業要求有較大差距,造成企業對知識產權人才的滿意度不高。
總之,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國家、社會發展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存在著巨大差距,培養應用型知識產權復合人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模糊
目前知識產權專業并非一個獨立的學位專業,國家教育部對于高校批準招收的知識產權學生仍授予法學專業學士學位。因此,知識產權專業教育沒有明確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招收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各自的培養目標都不盡相同,或者以培養“知識產權高級人才”為目標,或者以培養“知識產權專門人才”為目標。但何謂高級?何謂專門?到底是培養單一的知識產權法律人才?還是培養包括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在內的綜合性人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還是培養科學研究型人才?顯然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上還未達成一致的認識。教育目標的模糊,帶來了思想認識上的模糊,從而在根本上導致了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不盡如人意的局面。
2.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
專業教育,是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教育,是相對于學術性教育而言的另外一種教育類型,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特定職業或崗位的實際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然而,目前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教育仍偏重于傳統的學術型教育,走上了學術化的道路,遠離于知識產權工作的實際。在許多知識產權院系,搞研究的是一流人才,搞教學的是二流人才,而從事實踐活動的則是三流人才。這種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的狀態,使得高校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缺乏知識產權實際工作能力,不能勝任高新技術企業實際業務的需要。
3.專業學位與職業或崗位的任職資格不銜接
目前知識產權專業的學生畢業被授予法學學位,雖然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就業渠道較為廣泛,但囿于其學位的限制無法直接獲得職業資格,甚至不能直接參與職業資格考試。專業學位與職業或崗位任職資格不銜接必然導致人才供需雙方的訴求都不能實現,影響了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4.專業教育特色不突出
(1)教學質量問題是專業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知識產權教學內容落后于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新時代,缺乏反映學科前沿的有關新學科、新技術和新思維的知識體系,不能激發學生思考新問題、探求新知識的欲望。據畢業生座談會上所作的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影響自己學習的因素中“課程內容枯燥的占38%;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差的占25.5%;沒有學習動力的占22.5%;對所學專業無興趣的占14%”??梢?,教學質量問題是知識產權專業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
(2)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不足。目前知識產權專業的教學仍以學校和課堂知識的灌輸為主,采取教材教法為核心的傳統教育體系,缺乏技能與實用知識的教學內容,針對學生職業崗位的實訓不足。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3)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結構不盡合理。知識產權是新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的結構安排處于不斷的變化修定狀態,同時現有的課程設置和體系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現實脫節,辦學特色弱化的現象。而且由于師資的原因,因人設課、強制學生必修一些非與專業緊密相關課程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給學生的專業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
四、校企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模式的理念、特色與思路
1.校企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模式的理念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快速發展,社會需要大批不同規格和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產權為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質量”,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改革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使培養人才的培養方案和培養途徑,更好地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相協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高素質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的迫切要求。應予以明確的是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既非高等職業教育又區別于“精英型”本科高等教育。由校企融合培養,走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道路是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
2.校企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模式的特色
(1)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目前設置的知識產權“專業”只是高等學校知識產權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盡管該專業的劃分依據了社會職業發展的變動,但更多的是根據學科分類的,說到底這是一種專門化的分科培養的方式。而當代知識產權專業教育的真正內涵,應是指專門化系統知識的培訓,旨在為學生從事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知識產權相關職業做準備。尤其是社會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是應用型人才,即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主要從事一線社會活動的專業人才。因此,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應采取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或者說真正按照專業教育的內涵賦予專業教育職業訓練的內容。
(2)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比例適當。知識產權高等教育同時包含了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兩部分,但這是兩項根本不同的任務。培養專利人、商標人、知識產權訴訟人、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制定者、國際知識產權貿易法律顧問與培養知識產權法學家、知識產權管理學家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如何培養從事具體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后者是如何培養從事純科學的研究工作者。
然而,社會需要大量的從事知識產權具體工作的專業工作者,但只需要數量有限的知識產權法學家或管理學家。因此,我們必須協調學術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比例,只保留絕對需要的學術部分,用以指導專業本身,重點還應放在專業教育層面。
3.校企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思路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校企融合培養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它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的始終。因此,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進一步牢固樹立校企融合辦學理念,把校企融合作為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確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優化專業結構、服務社會。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以重點專業建設為紐帶,服務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根據市場供求情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調整和專業設置,通過校企合作帶動知識產權專業建設與發展,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3)調整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高等院校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應積極地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企業共同開發實踐課教材,以校企合作為契機,加大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4)創建實訓基地,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重視實踐平臺的建設,積極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高等院校應緊密聯系合作企業,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技術和師資支持,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五、校企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具體措施
1.明確培養目標
為了培養適應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使制定的教學計劃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知識產權培養機構應專門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深理論的專家,從企業用人的角度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建設性意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培養方案。
2.創新課程體系
知識產權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知識產權教學質量的核心。學校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也應積極地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并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同時,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
3.提升實踐教學
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強調重視“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在校內建立多功能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實驗、試驗、實習、課程綜合練習、實訓以及與畢業設計相配套的實踐課程體系。同時加大實踐課程比例,使學生掌握知識產權實務的基本技能,把專利、商標申請、專利產業轉化、知識產權評估與投資、知識產權訴訟等重要的知識產權業務,通過實踐教學環節轉化為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進入職業環境的效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4.推行“雙證書”制度
知識產權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取得學位證書,還要獲得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通常情況下,資格證書已成為具備該職業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外在標志,[2]如司法職業資格證書、專利人資格證書等。學生在校期間若能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畢業之后可直接從事并勝任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職業。知識產權院系應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將證書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確保這一體制的實現。
5.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按照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要求進行,知識產權專業教師應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除了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外還應具備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因此,應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新技能,更要鼓勵教師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3]另一方面要從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具有較高專業能力的人才充實教師隊伍,讓這些富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
6.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教學過程是實現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在教學評價上要從注重對理論教學的評價轉向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評價體系。要探索一套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指標體系,考試成績只是反映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在課外科研活動、社會實踐、各類競賽和集體活動中的表現,也都是評價學生素質高低的重要內容。[4]評價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其是否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這一目的,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常規制度,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制度。
參考文獻
1 陶鑫良等.我國知識產權人才需求與培養初步調研[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6:112
2 董秀華.專業市場準入與高校專業認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9:24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進一步深化,經濟實體對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視,對知識產權價值界定的需求逐漸增多,知識產權評估需要資產評估從業人員按照專業標準進行,為了保證資產評估人員客觀、公正地出具合理的知識產權價值意見,資產評估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與知識產權評估相應的執業能力。
一、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執業能力概念界定
《辭?!分袑δ芰Φ慕忉尀椋耗芰νǔV竿瓿梢欢ɑ顒拥谋绢I,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定義職業能力是“一種以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當的態度履行高標準工作的才能”。
《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中對中國注冊會計師應具備的勝任能力定義為:“注冊會計師能夠在實務工作環境中按照設定的標準完成工作任務。勝任能力是以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質為基礎的。專業素質,是指注冊會計師為實現勝任能力而應當具有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對處于不同職業階段的注冊會計師,其專業素質的水平存在差異,且需要通過終身學習加以培養、保持和提高”。
參照以上定義,筆者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應具備的執業能力定義為:為了能夠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資產評估執業標準對知識產權出具合理的價值意見,資產評估人員需要具備的專業素質,具體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專業評估技術能力、知識產權相關知識能力等。
通過以上對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執業能力內涵的界定,可以看出執業能力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評估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素質,包括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操作標準的要求,獨立、客觀、公正地出具評估意見,不斷提高學習使自己的執業能力適應知識產權評估能力要求,對執業過程中獲知的客戶信息保密等;二是知識產權評估人員應具備的專業技術素質,包括知識產權涉及的專業知識、經濟行為及價值要求,知識產權服務對象相關要求,知識產權評估相關技術要求等。
二、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執業能力內容
(一)知識產權評估職業道德相關要求
筆者認為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素質包括獨立客觀、守法遵規、執業勝任、保密盡責、職業態度、身心素質。
1.獨立客觀: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在對知識產權價值出具咨詢意見的過程中,一方面評估人員要客觀、公正地出具評估結果意見,另一方面評估人員要取得可靠、詳盡的資料作為基礎對評估對象價值出具意見。
2.守法遵規: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在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過程中要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以及資產評估相關主管部門的文件和行業執業標準。
3.執業勝任:一方面指資產評估機構承接知識產權評估業務應具備相應的執業能力,進行業務安排時要充分考慮資產評估人員是否具備相應的勝任能力;另一方面,資產評估人員應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業水平。
4.保密盡責:是指資產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在評估過程中,對涉及客戶知識產權評估相關的經濟行為和知識產權技術等方面的商業秘密,不得向外部機構和人員及公司未參與項目的員工泄露,但在執業過程中,對于評估結果有重大影響的事項不得因客戶推說屬于公司機密而放棄追問或對相關資料的索取。
5.職業態度: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對工作專業的認可程度、在評估實踐活動中的敬業精神和在評估專業方面對成就的渴望。
6.身心素質: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二)知識產權相關技術、交易、價值要求
知識產權具備鮮明的特性,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特性不同,每一行業的同一類知識產權特點不同,同一行業同種類的不同企業持有的知識產權也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因此,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對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評估,需要熟悉知識產權的自身特點,具體包括知識產權相關的技術特點,知識產權相關的交易特點,知識產權相關的價值特點。
1.知識產權相關的技術特點:是指具體作為評估對象的某項知識產權或者知識產權組合的技術應用狀況、技術先進性、技術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內容。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技術的內涵可能不同,但知識產權技術特點的基本點是作為評估對象的知識產權的核心獨特性。
2.知識產權相關的交易特點:是指具體進行的知識產權評估涉及的經濟行為的特點。知識產權評估涉及的經濟行為主要包括抵押融資、出資、轉讓、知識產權訴訟糾紛、財務報告目的、風險投資等,知識產權評估人員需要掌握評估涉及的經濟行為的交易特點,如出資行為知識產權評估中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對評估的影響、抵押融資知識產權評估中地方政策對評估的影響、財務報告目的的知識產權評估中會計政策對評估的影響等。
3.知識產權相關的價值特點:是指知識產權評估涉及的經濟行為對資產評估出具評估對象價值意見的內涵的不同,最常見的價值用途有現有使用價值、市場價值、清算價值?,F有使用價值是指在現有市場、經營和財務戰略下對于知識產權所有權的價值,用途主要包括許可合同、財務報告目的、訴訟等;市場價值是指公開市場上,公平條件下買方和賣方都可以接受的價值,用途主要包括合并/并購、轉讓等;清算價值是指假設無形資產不作為繼續經營的一部分并且資產是在強制情況下售出,用途主要包括拍賣、借款擔保等。
(三)知識產權服務對象相關要求
作為評估對象的知識產權都具有權屬性,其或者為法人實體所擁有或者為自然人所擁有,而作為對評估對象出具價值意見的資產評估人員需要熟悉作為評估對象擁有者――知識產權服務對象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產權服務對象擁有知識產權的基本概況,知識產權服務對象運營相關知識,跨國并購相關知識等。
1.知識產權服務對象擁有知識產權基本概況:是指知識產權服務對象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的基本內容、原理、構造等方面的內容,如某企業擬轉讓某項專利技術,評估人員需要了解和熟悉作為評估對象的該項專利技術的基本內容、技術原理等,如果對于特別專業的知識產權無法對其專利技術內容進行判定,資產評估人員應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出具專業意見,資產評估人員借助專家意見對其內容進行判斷。
2.知識產權服務對象運營相關知識:是指知識產權服務對象的企業經營相關的知識,包括企業經營對知識產權的依賴程度、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情況、企業在行業中的經營地位、知識產權在企業所處行業中的狀況、企業的財務狀況等方面的內容。
3.跨國并購相關知識:知識產權服務對象委托進行的評估行為如果涉及國際事務,資產評估人員需要具備跨國并購相關的知識,如并購方或被并購方所在國的知識產權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
(四)知識產權評估相關技術要求
評估人員對知識產權價值進行評估需要具備的技術知識主要包括價值評估知識、戰略管理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統計分析知識等。
1.價值評估知識:是指資產評估人員所具備的價值評估的方法。從方法途徑來說具體包括成本法、市場法、經濟評估法等。成本法是以成本為依據的評估方法,包括歷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市場法是以市場為依據的評估方法,包括可比市場價值法和可比使用費率法;經濟評估法受兩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方面是知識產權產生的現金流量,另一方面是現金流量的資本化。從方法的復雜性來說具體包括行業標準法、評級/排名法、經驗法則、現金流量貼現法、蒙特卡洛估價法、實物期權法等。評估人員需要根據知識產權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當的評估方法,因此評估人員需要掌握知識產權評估的方法內涵、應用條件、估算方法等。
2.戰略管理知識: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需要掌握的關于行業發展分析、企業戰略等方面的知識。其可為判斷知識產權擁有者未來的發展提供幫助,進而為估算知識產權的價值提供專業判斷。
3.財務管理知識: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應該掌握的財務分析、投融資等相關知識。對于資產評估人員,如果采用特定方法對知識產權價值進行估算時,需要對知識產權服務對象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以估算知識產權擁有者的未來收益狀況。
4.統計分析知識: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運用特定分析方法時需要具備的統計分析相關知識。如許可評估中蒙特卡洛方法的運用等,資產評估人員需要完成統計分析相關知識的學習,并在知識產權評估實務操作中熟練使用。
三、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執業能力分級
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不同層次的評估人員,需要具備的執業能力的標準不同,筆者將其分為甲級、乙級、丙級。
甲級能力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精通執業能力知識,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地從事與知識產權評估業務相關的各種工作;乙級能力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經過知識產權評估工作經驗的逐漸積累,執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并將其有效地運用到評估實踐當中去,對知識產權評估業務的處理達到相應的水平;丙級能力是指知識產權評估人員執業具備的最基本的執業能力。具體內容含義見下表。
參考文獻:
[1]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央財經大學資產評估研究所.知識產權戰略與資產評估[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理查德?瑞茲蓋提斯[美].企業知識產權估價與定價[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尼克?伯特洛蒂.知識產權的評估方法[J].中國資產評估,1997(1).
[4]叢森,支芬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關鍵詞:湖南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072-01
當前地方高等院校轉型變革別強調的一點就是高校人才培養應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與人才結構需要。在創新驅動發展背景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日趨重要,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逗鲜≈R產權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湖南知識產權人才總量不足,尤其是懂管理、懂技術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和知識產權實務型人才缺乏,企業知識產權人才占科技人才總量比例過低等。作為承擔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怎樣適應地區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知識產權教育成為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湖南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意識相對落后。目前,湖南的知識產權教育是以湘潭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一批重點大學為主,比較側重于法律理論的研究。而應用型本科大學,除長沙學院有知識產權教研室,其他學校基本沒有專門的教育,且教育意識淡薄,學校往往只注重科學研究的成果而忽視了對其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對一些文化創意作品、商務策劃方案更加沒有培養保護意識。
(二)專業性教育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變化的需求。從開設知識產權教育的學校來看,湘潭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研究性大學基本沒有將知識產權法作為法學專業外的其他專業的必修課開設。而長沙學院和湖南涉外經濟學院也只針對政法系學生開課,基本忽略了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從對湖南幾所代表性的應用型本科學校學生關于知識產權知識了解與保護的相關調查中,我們發現“從網絡、電視媒體了解”的占89.36%,“從工作、生活經驗中獲取”的占37.68%,“通過與相關行業專家或老師課后溝通知悉”的占24.19%,“通過知識產權相關課程學習”的僅占12.4%??梢妼W生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匱乏,而這些學生畢業后很多將成為公司、企業的業務骨干,他們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上的欠缺,必將成為之后工作中的隱患。
(三)課程設置無法滿足實際運用要求。從已開課的應用型本科學院來看,專業人才培養主要以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民商事法律理論知識為主,很少開設與理工科知識相關的課程;第二,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比較注重知識的法理性分析,而與科技創新實務及案例的深入結合分析很少,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非專業性的知識產權選修課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來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更是沒有。所以,這些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體系比較單一的問題,缺乏對知識產權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更無法滿足創新創業中的實際要求。
(四)師資的實踐能力與素養存在不足。根據我們在湖南幾個代表性的應用型本科調研顯示,擔任知識產權課程教學的老師絕大部分是純法律專業畢業,基本沒有理工科學習或工作的背景,自身缺乏實務經驗。而知識產權強調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更多強調理工類知識,老師能力與素養的不足使得他們不可能對知識產權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對學生的教學流于書本和理論,實操性不強,無法穿透事物的本質,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綜上,湖南應用型本科大學的知識產權教育無法滿足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對湖南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一)不斷提高應用型大學的知識產權教育意識。對創新需求的提升,使我們必須構建使科研、教育、生產根據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活動的機制,不斷深化應用型大學的知識產權教育意識,積極營造知識產權教育與保護的文化氛圍,為創新、創意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氛圍。
(二)明確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的普及型定位。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懂技術、懂管理、懂知識產權服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們應用型本科大學人才培養不能只專注于專業技術教育還要開展與之相關的知識產權教育。因此,湖南應用型本科的知識產權教育不應該再是一種專業型的教育而應該是一種普及型教育,來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三)基于產學研聯盟構建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教學模式。企業以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為驅動力,依托高校科研實力,分擔風險,形成持續創新力。高校則借助企業平臺,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獲得創新的持續推動力,促進學科發展。知識產權已成為產學研聯盟發展的關鍵與紐帶。與此同時,因知識產權而發生的沖突和矛盾也成為影響產學研聯盟長效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培養懂管理、懂技術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和知識產權實務型人才必須做到讓知識產權來源于實踐,最終落實于實踐??梢?,產學研聯盟能為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同時,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和實務型人才的培養也能為產學研聯盟的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根據產業、企業對知識產權人才素質的實際需要調整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來設計教育內容與方法,構建結合產學研聯盟內的需要分流形成不同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教育模式,從而提高知識產權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四)通過產學研合作加大對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師資能力的提升。若能在產學研之間構建有效的互動機制,通過產學研聯盟的優勢加大對知識產權教師的培訓,完善知識產權教師的知識結構和隊伍構成,改變原來任課教師大多缺乏專業知識背景和實際教學經驗,不具備熟練處理知識產權實務的實踐能力的現象。也將大大提升應用型本科大學知識產權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C0974
參考文獻:
[1]柳福東.知識產權教育模式創新探析[J].法制與經濟•上旬刊,2013(07).
知識產權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意識殊的一種。知識產權意識具有多樣性統一的特質,由于知識儲備、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閱歷不同,人們所具有的知識產權意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高職學生這一單一群體,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學生所具有的知識產權意識也有所不同。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受各方面的影響,課堂教育、學校文化、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等都能影響高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高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可以表述為高職學生群體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和社會現象的認識。換言之,高職學生應當形成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意識,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我們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需要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則是這一保護體系的根基。唯有從意識上認識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動性。
2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2.1科技創新的需要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學會用知識轉化為經濟力量是現代經濟競爭中的殺手锏。技術的革新創造,需要良好的知識保護制度,更需要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就高職院校這一特殊環境而言,是產、學、研三者巧妙結合的重要科技基地,能夠將研究課題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能投入市場,將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顯然,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如能在高職教育中融入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結合不同學科的學生的知識體系,結合各種專業知識進行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培養出具有高水平的知識產權意識的高職學生,那當他們走向各種工作崗位,熟練運用已有的知識的同時還知道如何利用合法手段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將在知識經濟競爭的洪流中展現不一樣的風采。
2.2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就現階段的高職學生素質培養來說,知識產權意識更顯得重要。很多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很豐富,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并不懂得如何利用《專利法》、《著作權法》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他們的知識產權意識有待提高。并不是說他們不愿意去增加相關的知識儲備和提高知識產權意識水平,而是,面對知識產權法這樣晦澀的語言,他們顯得無從下手。在教學安排上沒有相關的課程,而自學又很有難度,他們渴望通過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獲得知識產權相關的知識。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并能夠更加全面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內容
3.1高職學生對知識產權的認知主要包括對知識產權的了解程度、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對身邊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現象是否有具體的認識和態度等。具體而言,知識產權認知教育主要包括著作、專利、商標三大方面。
3.2高職學生的知識產權理念主要指的是高職學生對于知識產權的本質、根本原則及其運作規律的理性認知和整體結構的把握。它是高職學生對于知識產權本質及其規律的整體、宏觀的把握和建構,是一種理智的思想,是一種態度和方法。高職學生對于知識產權的價值判斷是構建知識產權理念的核心內容,也即對知識產權所占據的社會地位、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高職學生對何事何物何時該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何時何地不該用知識產權來阻隔,應當有符合法律規范的價值判斷。
3.3高職學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知識產權具有其特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的專屬特性(即排他性)和知識產權的地域特性、時間性上,與一般意義上的民事權利有所不同。而高職學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主要包括自我保護意識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兩個方面。首先,從自我保護意識方面來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體現在高職院校中科研成果的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成果的承認和保護、知識產權流失的防治等方面。高職院校本身就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人才和技術力量都相對集中,是知識產權誕生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重要。其次,從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方面來看,科研時懂得查閱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節約人力、物力、財力還可以保證自己的科研成果受到保護,不會因為侵權或者重復研究而白白浪費資源。
4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現存的問題
4.1重視不夠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日趨完善,知識產權的教育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各大高校紛紛開展知識產權法相關課程,某些高校還率先開設了知識產權專修學位和第二學位,這些都是我國知識產權教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高職院校對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這特別體現于高職學生必修課中關于知識產權意識基礎知識的課程極少。嚴重限制了高職學生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現狀以及中國與國際社會普遍水平差距的了解。
4.2隊伍不強我國高職院校中具有豐富的知識產權專業知識的教師極度缺乏,能將知識產權意識教育融合到不同的專業知識中進行教育的就更是寥寥無幾了,對于沒有知識產權知識背景的高職學生來說,生澀的知識產權知識并不容易消化吸收。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目前的教育者的水平之間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差距。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工作多是由思政教師兼任,他們接觸知識產權意識的時間也不長,理論和實踐經驗也有限。而正是因為很多知識產權教育者本身對知識產權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入,他們的實踐經驗往往也遠離了知識產權本身,所以這樣的教育團隊,難以進行豐富和生動的教學。
4.3內容呆板由于知識產權意識教育是一個新興的課題,所以教育者所擁有的教學經驗和典型教學案例也不足,教育的過程顯得不夠生動和豐富。對于希望獲取知識產權教育的高職學生而言,他們認為課堂中的知識產權意識教育顯得呆板和生澀,難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目前,高職院校主要以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工業版權保護具體條文講解等晦澀難懂的知識產權基礎知識灌輸為主。雖然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仍然容易讓在校高職學生覺得抽象模糊,單純的知識傳授使得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難以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4.4形式單一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意識教育主要通過課堂灌輸、新聞宣傳等形式開展。生動有趣的校園活動和吸引學生視線的相關專業網站并不多。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整合的。知識產權的教育,應該左手拉上自然科學,右手拉上管理科學,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包括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一支精通國內外知識產權規則的技能型高級專業人才隊伍。
5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對策
高職院校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方法不應當僅僅是課堂灌輸。它需要多重的教育形式來承載,而且需要依據高職學生所迫切希望了解的知識產權意識的有關內容來進行,要按照學生能夠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來教學,使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符合人性的需要。第一,融合德育,宣傳教育。高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教育除了利用課堂教育之外還應當利用德育工作和宣傳工作的方式方法來開展。比如,開展一系列的“專利保護”征文活動、“商標侵權”演講活動、“創新與傳統”辯論賽、“知識產權”知識競答比賽“、知識產權”宿舍文化宣傳等等。小到以宿舍為單元的宿舍會議討論、宿舍文化海報、宿舍主題會議,大到全校規模甚至是全國規模的創新科技大賽、大學生辯論賽、創業設計大賽等比賽,都可以豐富多彩地開展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第二,與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同發展。對于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職學生來說,創新科技活動的開展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從與專業相關的創新點子入手,立足本身的知識背景來拓展專業知識,開展諸如“科技創新夏令營”“、研究性課題小組團隊”、“科普學?!钡葘嵺`活動,將創新意識與知識產權意識一同灌輸和傳授給大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體驗沖動。第三,開展專利申請活動,樹立知識產權榜樣。同輩榜樣和身邊榜樣的影響力遠遠比全國模范和民族英雄的影響力更為鮮活有力。在不同的專業和系部開展專利申請活動,使得高職學生的好的創意能夠落實,來源于點滴的靈感能夠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轉化為智力成果。讓學生親身體驗專利的申請和獲得,更加直觀的體會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能力。培養起身邊的知識產權模范,能夠帶動全體高職學生正視知識產權意識的重要性。第四,依托本土資源,建立教育基地。將課堂延伸到社會,與本地的大型的企業牽手,讓高職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接觸到工作崗位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尊重意識的重要性。通過考察企業文化和企業中知識產權的作用力,通過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知識產權意識,開展知識產權特色教育,更好完成人才的培養以及輸送的橋梁作用。
6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