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19:1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情趣教學;活動性;游戲性;開放性;自主性;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102-02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是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生性好動,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語言學習本身是較為單調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式,務必使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只要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有求知欲,沒有興趣就不會有求知欲,學習熱情大減,從而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初中英語進行情趣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這樣,對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開展情趣教學呢?我從下面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1.情趣教學的內涵
情趣包含性情,感情,興趣,志趣等。而情趣教育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又指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所蘊含著的一種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使學習成為學生有情趣的活動。因此,情趣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要求整個英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音,語調,語句的傳授和訓練,而且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潛能的開發,是社會交往能力的早期培養。初中階段也是情感性學習形成的關鍵時期。這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當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欲望時,不僅能產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學習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們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應該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2.初中英語情趣教學原則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趣教學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點,即愉快性,活動性,游戲性,開放性,自主性和差異性。
2.1愉快性原則。首先,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將學生潛在的需要和興趣激發起來。稱贊英語學得好的學生,表揚他們學習上的優點,學生自然愿意學得更好。對于學習英語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也要給予鼓勵,以使學生體會學習帶來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其次,教學要形象,直觀。直觀是遵循人類心智發展的順序。尤其是初中學生更要形象,具體和直觀,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
再次,教學還要聯系日常生活,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從而得到快樂,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又不過度加重其學習負擔,使他們感到快意。
2.2 活動性原。學習英語應在學生的交往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在交往中,充當各種不同的角色,進行語言交流,即可以提高語言交往的能力,又可以增強興趣。這里的活動有兩層意思:1.指學生自身的活動。2.是學生和他人的合作活動。英語學習,不僅幫助學生用英語去認識各種事物的名稱,而且更要讓學生在與人交往,與人合作中,提高語言交往的水平。過去的"啞巴外語"和"聾子外語"的弊端就在于活動太少,交往太少,互動太少。
2.3 游戲性原則。游戲在學生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游戲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雛形,模擬,預演的作用,而且是自動,自主,創造性活動,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堅持游戲原則,使學生在自由,愉快,活潑,充滿情趣和幻想的教學中得到完滿的發展,是父母和教師的重要責任。
2.4 開放性原則。傳統教學形式太嚴格,古板,教材,教師,教室等都是別人規定的,固定化的,這不利于語言的學習和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在英語教學改革中實行開放性教學,不僅要在課內進行開放性,使學生無拘無束,人人爭著開口發言,活躍思想,豐富想象。而且,還要十分重視英語課外活動,這些活動組織得好,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有利于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和社會交往的范圍,培養學生自主,自律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5 自主性原則。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現在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也就是說,教師心中時刻裝著學生,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無論在備課,在課堂教學,在課后批改學生的作業,教師都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應,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安排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并用學生的學習效果來檢查自己教學的成敗,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
2.6 差異性原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非常突出。學生在學習上的個性差異也是不可忽視的。個性差異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6.1 認識方面存在差異:
(1)智力因素方面:指學生智商方面的差異。
(2)語言學習潛力方面:一個人的語言潛能好,就能較快地掌握所學外語的聽,說,讀,寫技能。
(3)語言學習策略方面:指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分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也就是指學習者直接和間接地應用于學習的方法,學習的詞匯和語法的能力。
關鍵詞:評課;中學教學;原則
中學教學評課應秉承些什么原則?這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由于參與的人數多,涉及的教學領域廣,對于“中學教學評課原則”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和聲音,在教改春風勁吹的今天,對于一些中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評課成了看似簡單卻使人迷茫的問題,總是仿佛“霧里看花”。評課是一門藝術,其原則掌握得好不僅可以使授評雙方都受益匪淺,又能增進同事之間的情誼。反之,非但不能達到評課的目的,還會影響同事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評課時心中把握一個“恰當的原則”就成為了成功評課的前提條件。下面我談談對此的幾點看法。
1.實事求是原則
評課只是一種學術和專業技能范圍內的評價、討論和交流活動,不應涉及人情世故等不必要的外在因素。評課時,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恰如其分地進行評議。[1]評課者要本著公平、公正,尊重客觀事實,只對課堂本身和教師本人負責的態度,做到“一碗水端平”,絕不能因為顧及面子、資歷等因素,有所保留和隱瞞,從而降低甚至失去評課本身的價值。[2]如果脫離實際情況,做出不切實際的評價,教師就會感到不公平、不服氣,甚至影響工作情緒。[3]一般來講,應當首先對于課的優點給予充分的具體的肯定,隨后,再提出有待改進的機會點。優點要找足,使執教者信心更足;缺點要商榷,說明原因,指出應當如何改進。[4]
2.同理心原則
這個原則的提出,被學者們認為是對評課目的的一種具體展現。我們之所以會進行評課,最主要的目的當屬發現執教者的問題,并幫助他去改正,以得到切實的提高。應該承認,課堂上的每一節課,都是經過執教者精心準備,付出大量心血而呈現出來的。每位教師當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十全十美,無懈可擊。但是,在實際評課中,由于教師個體差異和評課者的眼光各異,這始終只能是個理想的狀態。因此,在評課時,我們應當站在執教者的角度,懷揣一顆同理心,給他一個中肯的指導意見。同理心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感同身受,意味著深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味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著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于人,意味著推己及人,推心置腹。[5]讓執教者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在充滿“輕松”的心理狀態下感覺到你的善意,在春風化雨般的評語中得到信心,從而接受你的意見。[6]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評課的目的,讓執教者與評課者相得益彰,教學相長。
3.激勵性原則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曾經說過:“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不難看出,自信對于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在教學上,同樣如此,激勵性性原則正是幫助執教者建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門。對于這個原則,我們應該從評課的目的出發考慮。一些學者提出了評課首先要理解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授課者,而不是挑毛病。[7]要讓執教者聽了你的評課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要讓他聽后感嘆:這輩子再也不上公開課了!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聽課與評課的目的是促進授課人和聽課人的共同進步,特別是學校教研組內的聽評課,是針對本校的教師發展而開展的工作,是發現教師教學特色和存在問題的重要方式。筆者認為,任何一節課,都不會一無是處,即使效果一般,只要評課者用心,也總是能挖掘出授課老師很多的優點和亮點。評課時,要將這些積極的因素傳達給受評者,然后再委婉的建設性的指出課堂上的不足之處,比如:“您的聲音很洪亮,特別好,但是,如果能再注意一下抑揚頓挫和語速,就更完美了?!钡彩露加袀€度,堅持評課時的鼓勵性原則,不是說必須做個“濫好人”,盡揀好聽的講,假話空話滿天飛。對于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性錯誤還是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來。而對于小小的失誤,如口誤或筆誤的過錯,授課人已意識到或馬上糾正了的錯誤,評課時能不提及的,不提也罷。以優點的發揚帶動缺點的改正,以長處的發展帶動短處的彌補。
4.針對性原則
正如上面所談到的,評課者不能做“濫好人”,因為那樣毫無價值,對受評者教學技能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學者認為,評課更要切忌亂侃,瞎扯亂侃,當“婆婆媽媽”。這樣的評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還真不如不評,簡直就是在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但是不是杜絕了以上兩種現象就可以說評課具備針對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避免以上兩個問題只能說具備了評課針對性原則的前提,評課的針對性原則關鍵在于不同情況,不同要求,不同分析,我稱之為“三不”原則;同時要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
首先,從教師自身情況出發,我們的“三不”原則具體表現為:對于實習教師,評課時要保持寬容的心態,評課語言以贊揚、鼓勵、建議為主。對其不足和弱點及失誤,要考慮實習教師的承受能力,中肯的提出,在不傷及自尊的前提下,使之能夠明確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授課中做到有的放矢。對新教師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教學目的是否明確;二是教學重點難點是否突出,講解是否清晰、透徹;三是對于講授知識的隨堂練習是否有針對性。對一些勝任的教師,應側重在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上多做評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教法,指導學法,以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揭示規律等方面,有意識地多去發現,多指導,多幫助,總結提高。對于已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不只要求把課講明白,還要側重于他的擅長之處及獨到見解,還要觀察學生對其教學風格的接受程度,讓他們的特長發揮得更合理更高效。
另外,在對所評課程內容的把握上,“三不原則”要求評課者決不能“赤膊上陣”,而是要對教學內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評課是很“日?;钡?,但是,“日?;辈坏扔凇半S意化”。有些評課者認為對課堂內容不熟悉無所謂,心中有個“萬能標準”,評課時直接照搬就萬事大吉。殊不知,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教師那里,面貌可以千差萬別,所謂“教法”如果脫離了內容,就成了無源之水,“萬能標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如果對自己所聽課內容不作研究,不從授課教師和中小學教學的角度實實在在地分析課的內容,評課就難以切中肯縈,甚至會鬧出笑話。
總之,評課是一個教育團體的領導智慧和工作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認識水平和自身綜合素質修養的體現。在評課時,既不能不負責任,也不能思想負擔過重,更不能完全不負責任。只要本著一心為教,公正、求學、互助的原則,就一定能評出水平、評出素質、評出特色。
參考文獻:
[1] 周小平.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如何聽課與評課[J].文理導航,2010(11).
[2] 趙榮.我說“評課”[J].甘肅教育,2008(3).
[3] 孫淑霞,王世娥,張建成,翟璐璐.聽課和評課的方法及意義.教育管理,2001(2).
[4] 馬之先.評課的五忌五宜[J].安徽教育,2007(11).
[5] 黃朝霞.評課應遵循的原則[J].教育新視線,2010(3).
[6] 林高明.欣賞?同情?批判[J].教育素質大參考,2008(7).
[7] 梁鳳娥.淺談教師如何進行評課[J].教育,2012
[8] 黃朝霞.評課應遵循的原則[J].教育新視線,2010(3).
[9] 尹良輝等.評課芻議[J].考試周刊,2011(7)
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學校音樂教學的改革,推動課程建設的快速發展,依據師范音樂教學的規律與特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原則,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急需研究與解決的重要問題。
正如《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一書中闡述的:“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音樂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教學準則,是指導音樂教學的基本原理。它是根據音樂教育的理論,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規律而提出的,是在總結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因此,音樂教學原則是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它對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正確地遵循和貫徹音樂教學原則,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培養,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此,筆者根據我國學校音樂教學的培養目標、任務及特點,在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就我國學校音樂教學中應遵循的教學原則提出以下見解:
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學原則
音樂教育是藝術的教育,從本質上講也是審美的教育。正如我國教育家先生指出的:“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熏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師范音樂教學大綱中也強調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應該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
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美的鑒賞和美的創造的能力。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高尚完美的人格,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應將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等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師生共同感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的美。運用音樂特有的功能,啟發學生在音樂情感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并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人學,教育是培養者與被培養者的活動。這種活動一直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之中,這種師生之間人的活動則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保證。
因此,教師要把以學生為主體,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為己任。以往那種以教師為核心、以書本為中心、教師至高無上、知識技能高于一切的觀念,已不適應時展的要求。要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從根本上掃清陳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將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對音樂的體驗、對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學習和對音樂活動的積極探索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學生的音樂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做到從教學語言、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諸多方面,進行精心的、科學的、多元化的安排與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形成一個“教學相長”良性循環的大好局面。
堅持民主與創新的教學原則
《人本教育》一書中強調“許多創新的靈感是在餐桌上顯現的。這其實反映出創新規律往往是在平等而輕松的環境中,不經意的相互思想交流碰撞而產生了創新火花。這種創新規律要運用在教學活動中,它的前提就是民主與平等。” 而音樂在人的發展和個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即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所以,對于教師來說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音樂的內涵,展開自由的想像。師生之間在民主、平等的心理狀態下,輕松地進行討論、提問。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探索、進取、開拓、求異,從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強不息的堅毅品行。在學生中形成濃厚的比、學、趕、幫的學習風氣,使課堂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探討學習的研究基地。
堅持因材施教與發展個性的教學原則
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阿瑟?W.庫姆斯在《以人為本的挑戰》一書中指出:“教育應 ‘以人為本’,注重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增長個人才干和開發個人的潛能?!倍F代教育強調的正是以人為目的的教育理念。著力于培養對象的潛能開發,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張揚。
我們的每個學生由于在生理、心理、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等情況上的差異,每個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向。教師對于培養對象,在專業條件、水平、個性與愛好等方面,應該進行全面了解。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生理、心理因素,以及所具有的音樂能力,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安排教學、選用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在教學中注意量力性、可接受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系統地、科學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使他們的個性與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堅持學科綜合性的教學原則
音樂教育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它與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自然學科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系。因此,它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教育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文化綜合。如: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影視、音樂與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自然、歷史、地理等另類學科的綜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各種音樂素材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運用具體的音樂作品,啟發、引導學生參與到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擴展學生音樂文化視野,豐富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感知與想像,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表現、創新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達到開啟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之目的。
堅持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是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音樂的認識規律提出的,它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系。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基礎技能的訓練,都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所有的音樂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實踐活動來體現的。因此,音樂教學中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把這一原則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處理好練與講、感性與理性的關系??朔欠N純理論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純技巧的、單一的、枯燥死板的訓練模式。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要講究合理性、科學性、計劃性和目的性。做到巧練精講,邊講邊練,講練結合,促進學生從對音樂理論、音樂技巧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進而用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將感性與理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技巧能力的提高。
堅持多元化的教學原則
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包括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各種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與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等。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等方面,都能獲得十分明顯的效果。
首先,教師要明確了解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在教材選擇上力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突出多元化。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精心設計,盡可能多地將古今中外具有時代感、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富有現代氣息的經典作品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對不同時代、地域、民族、作曲家、風格、體裁、題材等音樂作品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懂得如何領悟各種音樂文化的內涵,學會欣賞、包容與吸取。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文化素養與音樂素養的全面提高。
堅持師范性的教學原則
“立足師范、面向社會、強化多能、突出特長”是我們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全面發展的教育人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而教育的重點是放在對學生職業道德、教學能力、組織輔導能力、創新能力和教學科研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上。
師范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的特殊性。教師的職責在于不僅要教學生如何去“學”,而且還要讓學生懂得和掌握如何去“教”的問題,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即能說、能唱、能跳、能彈、能研(科研)的能力,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同時,突出師范性,還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數量上的廣而多;教學形式上的多樣性(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相結合);教學方法上的靈活性。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輔導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使他們成為適應21世紀社會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堅持科學、全面評價的教學原則
音樂教學考核其目的是為了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激勵教師的進取,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教學的不斷發展。
音樂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音樂教學的成果是多種因素的集成。因此,學校、教師、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評價,必須從系統的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的評價。
音樂教學堅持全面性的評價原則,要求我們必須考慮如下幾方面的因素:反映在教學對象上,要看教學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真正使每一個教育對象都得到了發展;反映在教學效果上,要看學生是否在音樂理論、技能技巧等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反映在教學方法上,要看教師是否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正確、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反映在教學途徑上,則要求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如:指導見習、實習,輔導排練、演出,進行多種音樂講座等)進行全面的衡量,以促進音樂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各項教學原則,具有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探索的、創新的、發展地去運用。使教學原則在不斷地教學實踐改革中更具科學性、完整性。
摘 要 由于腦癱少兒存在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及其參與游泳教學活動以康復為目的的特殊要求,因而針對其開展的游泳教學活動,要有相應的針對性。進而,在對腦癱少兒實施游泳教學活動時,不僅要遵循正常少兒常規游泳教學中所遵循的一切原則,而且還應遵循針對其身心特點所制定的教學原則,即盡早施教原則、區別對待原則、適當使用輔助手段原則、心理引導與教學訓練相結合原則、有益康復原則,從而使腦癱少兒的游泳教學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
關鍵字 腦癱少兒 游泳教學原則 康復訓練
目前,在針對腦癱兒童進行的康復訓練方法中,相對于常規的運動功能訓練,游泳作為一種特定的、相對獨立完整的運動形式,具有其他運動功能訓練不具備的一系列有益于腦癱少兒康復的功用——既在生理層面上有緩解痙攣,增強肌力,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協調性,增加關節活動度,提高平衡能力,糾正步態等功效,又在心理層面上對其智力、語言、個性的發展具有益處[1、2、3、4]。
要對腦癱少兒進行游泳康復訓練,則要首先使其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且應盡可能的規范。然而,由于腦癱少兒生理及其心理相對于正常少兒出現的一些異常,故而在其游泳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要多于正常少兒的。因此,若要使腦癱少兒的游泳教學能夠順利開展,且能收到對其康復具有顯著的功效,在針對其所開展的游泳教學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除了正常少兒常規游泳教學中所遵循的安全第一原則、自覺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從實際出發原則、鞏固性原則、水陸結合以水為主的原則外,還應遵循針對其特點所制定的盡早施教原則、區別對待原則、適當使用輔助手段原則、心理引導與教學訓練相結合原則、有益康復原則。
一、盡早施教原則
腦癱患者患上腦癱的原因,是因為其大腦在尚未成熟的階段受到了損害或損傷,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產生了障礙,而此階段大腦正處于不斷成熟和分化的過程中。若此階段積極進行相應治療和功能訓練,患者的大腦將得到較為有效的代償功能[5]。
而到了六歲及以上,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都已基本發育完善并專一化。此時,腦癱患兒容易形成頑固的、難以糾正的異常運動模式,而異常的運動模式最后會導致不可逆的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的畸形,這便會給相關治療造成很大的困難[6]。
因此,較早的安排腦癱患者進行游泳康復訓練,不僅意味著教學難度的降低,而且還將最大限度的減少腦癱給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因而,一旦確定幼兒為腦癱,應盡可能早的安排幼兒進行游泳學習和鍛煉。
二、區別對待原則
不同類型與年齡階段的腦癱少兒,其運動能力、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的能力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對于不同的腦癱少兒,其相應的教學訓練方式與教學訓練手段也應有所不同。下面從不同類型與不同年齡兩個方面對腦癱患者的游泳教學提出要求。
(一)針對不同類型的腦癱少兒,所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應有所不同。腦癱按臨床神經病學的表現共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強直型、共濟失調型、震顫型、肌張力低下型、混合型及不可分類型八種[6]。他們表現出來的病理特征及活動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在施教過程中,應加以區別對待,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例如,針對痙攣型腦癱少兒,經常采用緩慢地外力引導其肢體做動作的方法,來強化其技術。另外,由于其肌張力相對較大,所以其掌握技術的速度相對較快,因而其教學進度也相對較快。共濟失調型腦癱少兒則有所不同,由于其協調動作和控制身體的能力喪失較嚴重,肌張力低下,肌感覺喪失、感覺與平衡感覺亦喪失較嚴重,所以,對其除了要用外力引導其肢體做動作來強化技術外,還要對特定部位的肌力予以強化(如股四頭肌、前臂肌群),這樣才能使其較好的掌握游泳技術,因此,其教學進度便相對較慢。
(二)針對不同年齡的腦癱少兒,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應有所不同。對于腦癱嬰幼兒游泳教學應注意以下五點:1.其游泳教學應以糾正其不良與異常動作的水中肢體活動及游戲為主。2.在水中活動的時間要循序漸進地增加。3.水溫及水的深度應適合嬰幼兒的年齡階段。4.選擇適用的教學輔助器材,如浮袖、浮漂及能在水面漂浮的玩具。5.其教學必須是“一對一”進行[7]。而對于年齡稍大的腦癱少兒的游泳教學則以游泳技術掌握并結合相應的體能訓練為主。
三、適當使用輔助手段原則
由于腦癱少兒運動能力上的缺陷,他們通常不能像正常少兒那樣相對容易的學習游泳,所以為了減小他們學習游泳的難度,輔助手段是經常運用的方法。這里的輔助手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力幫助,是指教練對其特定部位施加一定方向或運動軌跡的力,幫助學生減小運動的難度,使其建立正確動作的本體感覺的方法;二是輔助器材,如浮袖、浮帶、浮背、打水板、呼吸管等,這些都是用來幫助學員練習的裝備。
正確而適當的運用輔助手段可以幫助腦癱少兒相對較快的掌握游泳技能,減小學習的難度,但是不適當的運用輔助手段,便會阻礙腦癱少兒學習的進度。例如,長時間給腦癱少兒佩戴浮背、呼吸管進行練習,會使腦癱少兒對其產生依賴心理,同時也會阻礙其熟悉水性練習與掌握呼吸方法的進度。所以,在腦癱少兒游泳教學活動中,教員應該及時引導其脫離輔助手段的幫助,使其盡早能夠獨立進行練習。
四、心理引導與教學訓練相結合原則
腦癱疾病對少兒軀體、行動能力、認知能力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社會上對腦癱少兒的歧視和偏見,這些都會對腦癱少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使其容易變得膽小、緊張、焦慮、自卑、自棄、固執、悲觀、抑郁、多動、沖動、社交退縮,以及出現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甚至自我傷害等[8、9]。因而,不能把用于正常少兒的教學方式簡單的運用到腦癱少兒的游泳教學中。因此,在其游泳教學中要始終貫徹心理引導與教學訓練相結合的原則,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說理教育,疏通心理障礙。很多時候,腦癱少兒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練習任務,表現為極度不自信,有時很擔心,或者猶豫不決。這時,教練就要耐心地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對其分析說明,講明其為什么能夠完成練習任務。這樣,既達到了使其明白練習的原理,又實現了增強其自信心的目的。
(二)及時表揚,強化正確行為。當腦癱少兒完成了某一練習任務,或練習達到了某一要求時,要及時對其進行表揚,從而既可以強化其正確技術與行為,又可以起到幫助其樹立信心的目的。
(三)適當使用強迫手段。有時腦癱少兒會因為某種原因而變得很固執,不服從教練的練習命令,這時如果在說理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可以用威脅懲罰或輕微懲罰的方法,強迫其進行某些練習。不過在腦癱少兒完成這些練習后,教練要及時對其行為進行肯定,以使其明白服從與不服從教練指令的差別,從而促進教學與練習的有效進行。但應注意的是,強迫手段不應是游泳教學中促使腦癱少兒進行練習的主要手段,而只能起輔助作用。
五、有益康復原則
腦癱少兒作為一個因疾病而導致身體出現某種生理性缺陷的群體,其參加游泳教學訓練的首要目的是促進身體康復,而娛樂或參加比賽等想法不應成為主要目的。所以,針對腦癱少兒的游泳教學訓練,其首要目的就是促進其身體康復,其余都是次要的。在腦癱少兒地游泳教學中,遵循有益康復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一)練習內容的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復。每次課的練習內容,都要針對每一個腦癱少兒身體的具體情況,安排一些有利于其身體缺陷比較嚴重的部分能得到更多鍛煉的內容。例如,安排一些針對其手臂的扒住池沿行走的練習,或針對其下肢的水中行走與跳躍的練習等。另外,每次課練習的量、強度、密度等,也要達到有利于其康復的要求。
(二)教學進度的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復。在教學中,教學進度的安排要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調整。某一教學階段的結束,要以影響其身體活動能力的某一薄弱環節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為標志;若沒有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則要調整教學方法與練習內容,并使教學進度暫停。
(三)中、長期教學訓練計劃地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復。腦癱少兒的游泳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系統的訓練過程,中、長期教學訓練計劃地安排要有利于其整體康復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為要有利于其肢體活動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心肺功能的提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有利于其健康發育成長。
綜上所述,若要使針對腦癱少兒所開展的游泳教學能夠順利進行,且使其身心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獲益,則要在貫徹一般游泳教學原則的同時,也要始終遵循針對其相對特殊性所制定的教學原則。另外,教員在施教過程中,還應始終對腦癱少兒懷有愛心、保持耐心,這樣才能更好的貫徹教學原則,從而使其日益走向康復,走向健康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 胡瑩媛.腦癱兒綜合康復-水療的臨床體會[J].實用兒科雜志.1993.8(6):388-389.
[2] 李初陽,梁琪等.游泳對學齡期腦癱兒童的康復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7):626-628.
[3] 宋美菊,劉靜等.水療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2006.9(5):145-146.
[4] 叢寧麗,關志遜.游泳訓練對腦癱綜合性康復作用的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36(1):58-62.
[5] 高麗.腦性癱瘓的病因及干預治療[J].現代康復.2001.5(2):44.
[6] 紀樹榮,孫啟良.康復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7-191.
[7] 何茂玉,金南.對腦癱少兒游泳教學方法的探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25-26.
關鍵詞:創造力 思維能力 個性教育 情感
教學是一門科學??茖W的規律性決定了教學活動必然會有章可循;教學又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形式又決定了教學的多樣化。我們所說的教無定法,不是指沒有一定的目標,出現講則散、練則雜、動則亂的局面;而是指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駕馭課堂教學的藝術能力,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就英語創新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創造力教學原則
1.民主教學原則
課堂上學生規規矩矩地坐著,面無表情地聽著,唯唯諾諾地舉手,小心翼翼地回答。顯然,這種課堂氣氛壓制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火花。為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身心愉悅,有安全感,學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思想的火花才會迸發。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要講究批評藝術。對脾氣暴躁、自制力差的學生,宜先找出優點加以肯定、贊賞。在緊張氣氛緩解后再加以批評;對性格內向、自卑心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用溫和的語言指出其錯誤;對性格溫和、樂觀大方的學生,批評可作“幽默”處理,使他們在善意的笑聲中猛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2.激勵原則
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著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敢回答;對后進生不能回答時應耐心鼓勵說:“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使不同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身的價值,對學生的消極情緒、思想顧慮、精神負擔和生活困難要給予耐心指導。這樣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都感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向一個又一個的新的目標邁進。
二、培養思維能力教學原則
思維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直覺思維能力,即老師給學生不充足的信息,讓學生直接推測事物的發展和結果。如給學生一個故事的開頭,讓他們說出故事可能發展的過程和結尾,或者給出一道題,讓學生很快說出這道題的結果,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直接思維是有好處的。其次是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我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作出的解答暫緩評價,以便學生踴躍發言,從而引出多種多樣的回答方案。這種方法的關鍵所在是推遲對學生的反應作出評價。在反應過程中學生的個人價值被教師無條件地接受,從而創設了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外部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打破定勢,提倡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同類型的題目。有時我們在解決難題時,按正常的思維方式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有時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注重個性教育原則
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的層次與量度。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目標分為情感目標、認知目標和智力目標。其中,認知目標又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不能隨意改變、任意拔高或降低目標層次要求。此外,教學目標的定量要適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狀態。英語的教學效果不僅依賴于教師的教學因素,而且也取決于學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心理引導的作用,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個性差異,及時加以引導,教師應把學生的個性看作一種創新的資源來開發,給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四、情感教學原則
教師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信心。這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淵博的社會文化知識,更需要教師具有愛心、幽默感、并能堅持學以致用的教學藝術。如在學單詞system和policy時,教師如果列舉“One country ,two systems”和“One child policy”等鮮活的例子,無需過多的解釋,學生會馬上理解并激發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必須建立在一種融洽、民主的朋友關系上,必須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同學談心――生活的、學習的、社會的、古今中外的等等,用滿腔的熱情感動學生,用無微不至的關切影響學生。
課堂教學中由于有些參賽老師教材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不合理,造成重、難點突破不到位,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課堂探究效果不明顯,教學目標的達成不理想。
本文針對六位參賽老師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就本節課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教學原則及教學策略談幾點思考。
1 “最近發展區”原則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的可能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已經儲備的舊知識,注意把新舊知識連續地不間斷地銜接,另一方面在新知識的構建和傳授過程中,應通過引導設置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不能總是在“最近發展區”逗留,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順利轉入下一個發展區。
根據這一原則,本節課學生已具備了初中物理的電流、電阻及歐姆定律等知識,筆者聽課時發現,有的老師由于缺乏了解學情,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上花費時間較多,在“最近發展區”逗留,造成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描繪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實驗中,滑動變阻器通常采用分壓式連接,由于學生在初中只掌握了滑動變阻器限流式連接,對分壓式的連接還不了解,因此在進行分組探究實驗時,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接線,而有的老師沒有及時指導,影響了探究的效果。
2 “原型啟發性”原則
當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或解決問題時,常常會從其他事物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示,從而找到解決問題方法和途徑,這種具有啟發作用事物稱為“原型”,而“原型”所以有啟發作用,主要是因為“原型”與要解決問題之間有某些共同點或相似點,這樣通過聯想、互相類比幫助理解新的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中,我們以水流、水位差來類比電流、電壓;以單位時間內水流多少類比單位時間內電荷量多少,用學生身邊事例作為原型幫助學生加深對電流的理解,即“原型啟發”中的生活啟發;再如,分析電阻R=U/I,R與U、I無關時,可以與力學中密度p=m/V、電場中電場強度F/g、電容C=Q/U來類比啟發,都是用“比值法”定義一個新物理量,即用學生已具備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學習原型,給學生以啟發,既易于掌握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也讓學生加深了對“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方法的理解,即“原型啟發”中的舊知啟發,但有些參賽老師要么直接把對這些問題的理解直接講授“灌”給學生,要么類比得不恰當、不深刻,筆者從課堂上的學生反應看,有些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掌握還沒有真正到位。
3 “小組合作探究”策略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去發現科學結論,而不是將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而且也是學生運用、發展多種技能的有效途徑,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本節課重點之一是描繪和分析“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對伏安特性圖線是曲線的非線性元件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先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學生自己畫出電路圖;然后通過讓學生分組自己動手實驗,測出流過小燈泡的電流I、小燈泡兩端電壓U數據,在I-U坐標系中描點作出圖線;最后對伏安特性曲線進行討論、分析。
一、生物攝影與愉快教學原則
初中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和動手欲望強,愛問,愛思考,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但注意力容易轉移,很難長時間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精心設計教案,努力創設出一個特定的環境,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物攝影同普通人物或靜物攝影比較起來技術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它包括遠距離、中距離和近距離攝影,最常用的是近距離攝影,需要配備有近攝裝置,如微距鏡頭。拍攝時,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比如:拍蜜蜂在花朵上采蜜的鏡頭,要等好長時間,而剛要拍時蜜蜂卻突然飛走了。所以,這項工作十分辛苦,而拍出的照片又經常失敗或不太理想,有時候一個內容要重復多次。但是,當我拍出一幅清新的照片,能用于教學時,高興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幾年來,我利用工作之余拍出了很多表現生物體形結構特征和生活情境的照片,如:各種類型的果實(包括角果、莢果、瘦果、穎果、漿果、核果等),植物的葉序(對生葉序、互生葉序、輪生葉序),具有貯藏作用的變態莖(馬鈴薯、荸薺);較粗的木本植物的年輪,單生化的花朵及花瓣、化萼,松、杉、柏的球果和種子;各種花序(有限花序、無限花序等),經扦插繁殖生長出的植物幼苗,直根系和須根系等;動物學內容有蛔蟲、蚯蚓、蝸牛、河蚌的形態,鯉魚的體色及魚的內臟解剖,青蛙的體色及捕食,青蛙內臟的解剖,沙晰,刺猬等。
有些無法拍攝的內容,還可以同美術老師先繪制成非常形象的彩圖,然后對圖進行拍照。如,蝗蟲及蝗蟲的觸角、附肢、口器,蜘蛛的形態及蜘蛛網。
通過幾年的不斷積累和整理,我搞出了一本好多知識單元組成的單元圖片冊,成為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實物投影儀的使用與探究性教學原則
新教材的每個章節都設計了“想一想”、“看一看”、“動動腦”、“課外讀”和許多新穎的插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實物投影儀,運用探究性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實物投影儀可將某些較小的實物、照片和圖片投射到屏幕上成像,能逼真地反映出物體的形象,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
許多雜志的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頁中有很珍貴的生物攝影圖片,平時在閱讀這些雜志時應注意把它們裁剪保存起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用于課堂教學。比如,1993年科學實驗雜志第10期的封底臺灣蝴蝶;1984年《科學畫報》第5期封底上的“鳥喙種種”;1986年《生物學通報》第8期封2上的“肌肉組織”電鏡圖像;1983年《科學畫報》第12期封3上的蜜蜂復眼電鏡照片;1987年《野生動物》第5期封面的“美洲獅”、封3的“滇金絲猴”;1983年《科學實驗》第12期封底的“褐馬雞”;1984年《生命》第3期封底的“揚子鱷”……
在講“鳥類的多樣性”一節課中,我選擇了從雜志上剪下的幾種鳥類,如啄木鳥、貓頭鷹、鴕鳥、丹頂鶴的圖片,將它們放在一起通過實物投影儀在屏幕上放大成像,學生通過對它們的足和喙的對比觀察,在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這些不同生態群的代表動物在足和喙等方面與其生活習性相應的特征理解領會得更加深刻。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測試結果表明,當堂考試和半月以后考試,實驗班的平均分數比對照班的平均分數分別高11.2和11.6分。這說明這種直觀教學手段在當堂鞏固率和記憶的保持率兩方面比普通的課堂教學方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中學生物中,有很多內容是從細胞這個微觀領域里來闡明生命的本質特征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如: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等細胞器就是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來的細胞的顯微結構;而教學中使用的掛圖和課本中的插圖都是一些平面的模式圖,在學生頭腦中很難建立起關于細胞的客觀的、完整的、立體的、真實的概念。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在教學中除了掛圖外,還配合使用了實物投影儀,就是把從《生物學通報》和《植物雜志》等學術性刊物上裁剪下來的細胞的掃描電鏡照片組織起來,通過投影儀放大投射到屏幕上,使學生真正了解細胞這個膜系統中主要的膜結構和非膜結構的特征,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1.通過投影儀,可將某些較小的實物、照片、圖片等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能增加可見度,擴大觀看的范圍。
2.照片和圖片便于積累和保存,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在有遮光裝置的實驗室或電教室里上課效果最好。
3.這種教學手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把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搬到課堂上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