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4 03:58: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會計報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西方非營利組織的概念是從美國的會計理論中借鑒過來的。按照美國會計理論界公認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明確提出的標準,凡是具備以下三個特征的,均應歸屬于非營利組織,并應遵循有關的會計規則:
(1)資財供應者提供的各種資源既不指望返還,也不期望取得經濟利益上的回報。
(2)對外提供服務或商品不以營利或獲取某種營利等價物作為目的。
(3)不存在可以出售、轉讓、贖買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剩余資財明確的所有者利益。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中,將事業單位會計定義為:以事業單位實際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反映和監督事業單位預算執行過程及其結果的專業會計,是預算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西方非營利組織會計概念相比,我國的事業單位會計概念能直觀地體現會計管理和預算管理的聯系,簡潔明了,概念與內涵一致?!妒聵I單位會計準則》僅僅適用于國有事業單位,對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則適用于《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首先,西方非營利組織通常采用權責發生制。以西方會計界較為公認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第93號公告《非營利組織折舊的確認》要求,非營利組織的大部分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非營利組織收到資源提供者規定在將來期間方可使用的資源時,不能將其確認為收入,應確認為遞延收入。收到限定用途的資源時,不能馬上確認為收入,要等到這部分資源滿足其所附限制條件時才可確認為收入。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可采用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具有簡便易行、可直觀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人工成本低等優點。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收付實現制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
其次,西方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比起企業會計準則和政府會計準則要簡單得多。西方對非營利組織會計報告卻比較重視。以美國為例,1993年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布的第117號公告《非營利組織財務報表》,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告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其內容有:
(1)鼓勵非營利組織編制和公布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和現金流量表。
(2)在資產負債表中對資產、負債和基金余額按照永久限定用途基金、暫時限定用途基金、未限定用途基金分類列示。
(3)收入支出表按照資產負債表中劃分的各類基金來報告與其相關的收入、費用、結余。
(4)現金流量表可以按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
(5)鼓勵非營利組織對那些不要求進行會計確認的事項做出揭示等。
傳統財務會計報告注重體現其可計量性、可靠性和相關性標準,注重對企業有形資產反映和分析。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全速發展的階段,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企業各項資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提升企業價值方面的作用逐漸超過了其他有形資產。可以這樣說,軟性資產才是企業存亡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本。無形資產相對于有形資產來說,其顯著特征就是會計計量的復雜性和未來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這也是部分導致傳統財務會計報表對其不予以重點分析的原因。沒有注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財務信息對于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財務信息不能有效說明企業經營活動和價值增長的動態過程,財務信息的短期性使其在說明企業長遠價值時缺乏說服力。良好的財務指標只能說明企業過去和目前的良好的經營狀況,但是不能排除企業短期的優良財務和經營狀況會影響長遠價值增長的可能。因此,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加入一定比重的非財務信息就顯得很有必要,只有把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有機的結合,才能發揮財務會計報告對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摘要作用。
傳統的財務會計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受財務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影響較大。一方面,財務會計報告的部分內容只能進行估計,這本身就存在這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或者企業財務會計人員有時候為了企業或個人利益,會對財務會計報告加以一定程度的粉飾,加大了財務會計信息失準的可能?,F行財務報告的改進措施分析加強對未來預測信息的預測和分析。歷史財務信息對于企業決策制定者來說固然重要,但是能夠決定企業未來前景的卻是未來信息。投資者考慮投資一個企業,必然會慎重的分析這家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和投資風險因素。因此,財務會計報告應該更多的披露未來預測信息,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狀況,讓企業自身、政府以及社會投資者更好的了解論文企業光明的發展前景,以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增強社會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從西方發達國家財務會計報告變革的實踐經驗來看,編制完整的財務預測報告對我國財務會計報告變革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改變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報告以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為主要內容的局面,拓寬財務報告信息披露范圍和內容。
未來的財務報財務會計報告的變革,要求企業財務報告在及時提供三種基本財務會計報表的同時,還需要及時披露企業經營社會邊際成本。除此之外,適當增加報表附注,為財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表外信息,滿足其對企業信息的了解和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上述舉措必然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所以在進行上述內容的調整時一定要堅持效益最大化原則,同時也不能超出財務會計的范疇。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在保證公司財產安全與完整、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控制風險等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和企業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再加上我國加入了WTO,國內市場將進一步擴大開放,我國企業面臨著國內和國際的雙重壓力。如何分析、防范和控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是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依據。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企業加快信息化、市場化建設和管理理念創新、完善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控制制度,努力做到與世界接軌,以完善的內部控制去系統推進企業體制的深化改革。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內容,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財務造假機率,保證企業對外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也可以發現企業現行財務制度中的缺陷。
關鍵詞:收入確認,收入計量
1. 我國關于收入確認的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方式多樣化,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收入》收入確認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兩點:①基礎標準。要求有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不包括有關出資者的權益的變化)。②度量標準。資產和負債的度量要有相關的屬性,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的度量要有足夠的可靠性,但忽略了與收入相關的、流入實體的經濟利益。
2. 收入確認的具體方法
從理論上講,一個持續經營企業有收入獲得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所有經營活動的目的都是賺取收入,因此選擇確認收入的時點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
在確認收入的實務中,由于收入的實現時點要與交易行為的發生時點聯系起來考慮,因此,存在多個確認收入的可能時點,并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確認方法。
2.1在銷售時確認收入
絕大部分收入的確認選擇這一時點,此時與收入實現的確定因素比較明顯:產品價格已經確定;產品已離開企業而代之以一項新資產,即交易已經發生;與交易相關的收入及其成本易于確定。這也是確認收入的一般準則。
當然,不能否認在銷售時確認收入會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銷貨退回問題、收取貨款中的客戶信用問題以及發生一些追加費用等等,這些不確定因素一般是難以預料的,但是,根據穩健性原則,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估計。因此,對收入確認影響很小的。
2.2在銷售前確認收入
最常見的是長期合同的收入確認。論文參考。嚴格意義上說,只有長期合同被完全履行,方才具備了確認收入的責任標準。由于長期合同的履行一般耗時遠長于一年,甚至可達數年之久,待到合同工程全部完成再來確認收入使各年間收益波動太大,也不符合實際,使年底收益表從管理和財務角度失去應有的意義,因此,會計人員選擇的恰當處理辦法是按照完工進度或完工比例提前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的前提條件是:一項具有法定效力且不可撤消的長期合同的存在,表明銷售行為必將發生:同時工程的總價款事先已經確定或可以確定。當然按長期合同提前確認收入也有一定困難:一是在某一特定時點上很難準確地確定至該時點的完工進度;二是工程的總價款是很難精確地進行估算的。如果完工的實際成本不同于估計成本,則各期的凈收益都會受到影響。
2.3在銷售后確認收入
一般情況下,只要商品的所有權已經轉移,同時企業也已取得貨款或具有收取貨款的權利,銷售就算實現,確認收入的條件就已滿足。但是,在分期收款銷售的方式下,由于收取貨款的時間過長,收款的風險較大,收取貨款的權利很可能不能實現。從穩健立場出發,將收入的確認放在銷售后收回分期款項時進行,從而形成了銷售后確認收入。
上述3種收入的確認方法都是就企業營業活動而言的。此外,收入還包括其他非營業活動的收入,如允許其他主體使用企業的資源而形成的利息收入;租金、使用權收入、手續費以及企業變賣產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或對外投資所生產的收入。論文參考。
3. 收入的計量問題探討
3.1收入計量的性質分析
收入的計量是指對收入形成進程量化表述過程,也就是確定形成的收入各項目的貨幣數值。收入的可計量是收入能夠被確認的一個重要前提。收入的貨幣計量所產生財務信息,它構成財務報表收入的內容并同收入確認存在著密切聯系,就貨幣計量來說,實際上也是一個過程。從廣義上說,收入的計量包括在收入確認的范圍之內。會計是以貨幣作為計量標準的。以貨幣作為計量標準的優點是可以綜合反映各項實物指標,從而使會計信息更適用于企業經營管理決策。
3.2收入計量屬性問題
關于收入計量屬性涉及到不同的計量基礎。我國有關收入計量基礎大都選取原始收入作為計量基礎。
(1)原始收入
涉及向顧客提供貨品或勞務的責任的負債,一般按原始收入列報。原始收入為責任發生時所收到的現金或現金等同物,可于取得收入后按攤銷額或其他分配額進行調整。其優點是由于歷史成本是在市場交易中由買賣雙方客觀確定的,因而具有客觀、可靠、可驗證和操作性強的特征。同時,它與傳統的配比觀念一致。不足之處是,當物價變動明顯時,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缺乏統一性。財務報告難以真實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
(2)未來現金流轉現值
針對原始收入的不足,有人提出未來現金流轉現值作為收入計量的基礎。一宗業務收入可望換得的未來現金流入量現值或貼現值。這種觀點考慮到物價變動、貨幣的時間價值等可能對計量結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但是卻并不實用,因為不容易作,存在不確定性。假若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甚至忽略不計,這一操作方法失去意義。而貨幣的時間價值表現形式是利息,銷售方不可能因為對方在付款時實實在在收到貨幣時間價值而產生的利息。因此這一方法并未得采納。
(3)收入計量單位選取
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新準則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拋棄收入實現原則、穩健原則和歷史成本計量原則,從而使收益計量方法從收入費用觀轉化為資產負債觀,為我國全面收益報告奠定基礎。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會計所處環境的變化,人們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收益計量觀念,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財務報告體系。會計報表上所反映的企業收益,是以現時價格計量收入,卻以歷史成本計量費用,特別是折舊費用。所以傳統會計的會計報表在某些特定的經濟環境下并不一定能夠正確地計量收益。
按經濟學家的觀點,主張會計報表應該反映貨幣價值的變化,即通過貨幣價值調整來反映企業的實際收益和企業資產的現時價值。由于近年來許多個國家的幣值受通貨膨脹的影響,面地這樣的現實,會計學家不得不考慮經濟學家的意見。
由于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人們對決策信息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很多經濟學家不僅主張以現實自重置成本對資產計價,而且還主張以產出價值而不是投入價值計價。
4.綜述
目前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增收”或“逃稅”等目的,常常會在收入會計處理上采用各種非法、非正規的手段來掩飾其經營業績,從而謀求不正當的利益。論文參考。例如故意調整入賬時間,提前或滯后確認收入,入賬金額與實際金額不相符、虛列或少計收入等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本文提出了收入確定的方法和屬性,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財政部,2006.
[2]魏明海,龔凱頌.會計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葛家澍,劉峰.會計理念―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裘宗舜.財務會計概念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葛家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6]婁爾行.論財務會計概念.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一、國內財務報表附注規范表述現狀
(一)報表附注披露內容存在公司偏好性 制定報表附注的XBRL分類標準,首先要確定哪些概念(術語)可以作為分類標準的元素,或者說報表附注要提供哪些標準化的“信息材料”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規定的披露內容是制定分類標準基本元素的依據,而對于沒有強制要求或公司可擴充的披露內容,則要從大量的具體財務報告中發現規律。通過對70家房地產企業的報表附注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公司對附注披露內容的各自偏好性很大,要在附注中提取公認的概念作為分類標準的元素,并保證其有效、完整和一致,有很大困難。如《企業會計準則》對“營業收入”的注釋僅要求披露“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的本年(期)發生額及上年(期)發生額。而統計顯示:ll家企業按照業務、地區等披露營業收入而不區分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7家企業披露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金額的同時,按照行業、地區等披露營業收入金額;3家企業按照行業分別披露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的金額:17家企業按照行業和地區分別披露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的金額。另外,對行業、地區、業務的分類定義也各有不同。表1是報表附注中對收入部分增加披露的信息元素的部分統計。“公司偏好性”是一種對報表數據側重于利己的注釋,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二)報表附注中術語(概念)使用的不規范性定義元素名稱及其具有的屬性,以及元素的內外部關聯關系是制定XBRL分類標準的重要環節,元素名要能唯一表達一個財務信息概念,必須規范和統一,以便計算機程序處理不產生二義性。如應收賬款、應收賬款賬面余額、應收賬款凈值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紙質的財務報告中經?;煊谩皯召~款”術語,讀者通過上下文的語境可以區別和理解,而XBRL分類中則必須定義為三個元素,并正確標記。通過對這70家上市公司報表附注的統計分析發現:附注中運用的財務術語(概念)很不規范,有些術語是準則中沒有明確區分(如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表達的是應收賬款凈值),有些是與行業相關的報表附注中術語的定義問題,有些財務報告中沒有注釋,更多的是企業使用的習慣性表述,這些給元素命名帶來很大障礙。表2是統計分析的銷售與收款業務有關附注中部分財務術語名稱的使用情況。
(三)報表附注中表格注釋的不規范和不一致性XBRL分類標準中有兩類元素:數據項和元組,表格一般屬于元組元素。元組元素要進一步拆分成信息元素,并且要準確定義這些信息元素的名稱、語義、層次結構、元素的內外關聯關系等。附注中的表格格式的規范和統一涉及到XBRL格式的信息單元的語義的一致性、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信息的可匯總性。報表附注中運用了大量的表格對財務報表項目注釋,或對需要報告的表外項目進行說明。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僅僅給出了最基本的注釋表格的格式,導致各上市公司報表附注表格披露信息的不規范和不一致。如對應收賬款注釋僅僅給出了“賬齡分類表”(賬齡結構、期末賬面余額、年初賬面余額)和“客戶類別分類表”(客戶類別、期末賬面余額、年初賬面余額)的簡單結構,而對賬齡結構和客戶類別如何劃分則沒有給出說明。在對70家上市公司報表附注的統計分析中,存在著大量的表格注釋內容和深度不一致的現象。如賬齡結構按1年以內(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年以上披露的企業占53%;按1年以內(含1年)、1至2年(含2年)、2至3年(含3年)、3至4年(含4年)、4至5年(含5年)、5年以上披露的企業占20%;還有其他不同深度的分類披露。另外,對分類的基點沒有規范。如有63家企業按地區披露主營業務收入,其中40家以“市”為單位,10家以“省”為單位,5家以“華中”“華南”等地區為單位,還有以“省內省外”為單位等。附注中表格格式的不規范和不一致與企業的規模、管理模式,以及“公司偏好性”等有關。
二 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規范的會計術語表述習慣與制定XBRL分類標準可以相互促進 由于創建XBRL財務報告分類標準僅僅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將現有財務報告按XBRL格式規范表述,因此,《企業會計準則》與紙質財務報告自身的規范表述是制定XBRL分類標準的基礎。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作為會計信息生產與提供的規范,主要體現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原則與規范上,解決了會計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規則與方法,以及企業財務報告的內容、結構和質量標準等。在制定分類標準的實驗中發現,《企業會計準則》中最規范的表述主要體現在會計報表披露的內容和結構上,對會計術語的表達本身并不規范。如《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章財務會計報告第四十四條中表述: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而《企業
會計準則第30號一財務報表列報》則表述成財務報表。雖然,人們能讀懂此處的“會計報表”和“財務報表”這二個術語表達的是同一個事物(或概念),但XBRL分類標準中術語(概念)名必須唯一。由于人們K期以來習慣表述達成的理解默契(本文也沒有區別財務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企業財務報告中會計術語表達的隨意性較大,通過制定xBRL分類標準,可以再一次界定和準確使用會計術語,使會汁真正成為會計信息生產、提供和表述的規范語言。
(二)按行業成AXBRL組織,規范財務報表附注的表述,建立分類標準XBRL作為一種可擴展的商業報告語言,實行三層分類體系:國家標準分類體系、行業標準分類體系、企業標準分類體系。前兩者由國家或行業的權威性組織根據XBRL技術規范制定。這種自上而下的機制可避免“各自為政”的情況,避免產生新的信息壁壘,便于電子化報告數據的流通、交換和共享。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是國家標準,適應于所有行業,從這個層面看,XBRL財務報表附注分類標準屬于國家標準分類體系制定的范疇。然而,報表附注注釋的內容、術語、明細分類、匯總指標等都因行業不同有很大的區別。如房地產行業的銷售收入可以按房地產銷售、物業管理、房地產租賃等分類,而機械制造業則不同。XBRL作為一種語言規范,其分類標準體系所表述的概念(信息元素)要便于行業內進行比較分析等。因此,筆者建議,在國家XBRL財務報告分類標準制定原則的指導下,按行業成立XBRL組織,對行業的財務報表附注涉及的所有內容、格式,以及術語(概念)的名稱和實質等進行規范表述,按行業建立XBRL報表附注分類標準。2003年,我國證監會出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規定電子文檔中重要信息的數據化過程,以及建立分類標準時需要使用的命名空間規范、信息文件命名規范、元素命名規范、數據元屬性規范、實例文檔命名規范等。這些也是創建行業XBRL報表附注分類標準需要遵循的。
(三)規范報表附注披露的內容與表格結構規范報表附注披露的內容和表格結構其實質是信息使用者將能從報表附注中獲得哪些“信息材料”。這也是目前XBRL分類標準制定中經常討論的“信息粒度”問題,粒度太粗則信息損失,太細則信息可比性損失。從對70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報表附注披露的內容與表格結構來看。都在《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披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擴展。雖然擴展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由于行業業務的相近性,以及通用財務報告中信息供應的有限性,對附注披露的內容和表格的結構按行業進行規范和確定是可行的。當前的問題關鍵不在于“信息粒度”,而是需要有權威的部門來組織和指導,制定原則;會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要立即行動,從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進行確定。
盡管XBRL發展歷程不長,但作為互聯網上一種新的企業財務報告的信息標準和會計信息處理技術,由于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將加速推進XBRL的存儲、安全、傳輸等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然而,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對此還沒有做好準備。首先是大家對此還很陌生,無論是大學的課堂,還是會計實務界都沒有推廣普及XBRI,應用知識。其二,XBRL既是一種新的財務報告表述語言又是一種新的會計信息處理技術,需要了解其技術知識同時要掌握其應用知識,否則容易對其產生距離感和恐懼感。其三,XBRL格式的財務報告作為標準化的“信息材料”必須規范其生產、存儲、傳輸、使用的整個供應鏈環節,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四,XBRL的應用需要企業的投入,包括軟硬件成本、人員培訓成本、信息管理成本等,在企業還不了解xBRL的應用能給其帶來多少收益時,態度也就不會是積極的。一項新技術的應用有一個認識和推廣的過程。只要不排斥它,積極應對,有宏觀政策的引導,就能夠跟¨L國際上XBRL發展和應用的步伐。而從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速度來看,XBRL格式的網絡財務報告即將來臨。
[本文系湖北省科委自科基金項目“XBRL在企業信息披露中的應用研究(2t)07ABAl7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結構;特點;意義
論文摘要:我國財政部2006年2月15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簡稱新準則),是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準則目前僅在我國上市公司執行,其他企業及其財務會計人員對新準則了解甚少。為此,本文就新準則的框架結構、特點、意義略陳管見,試圖再大力渲染它。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 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
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由1個基本準則、38個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構成。
1. 基本準則
基本準則由11章50條構成?;緶蕜t處于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一層次。基本準則涉及整個會計工作和整個會計準則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對38個具體準則起統馭和指導作用,各具體準則的基本原則均來自基本準則,不得違反基本準則的精神。
(1) 繼續堅持我國基本準則的定位。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中《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內容與我國的基本準則有相似之處,但該框架不作為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導準則制定機構的制定工作。我國已經有了基本準則,十多年來已被理論界和實務界所接受。所以,這次修訂基本準則,沒有將原來的基本準則改為類似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仍沿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形式,只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做出修改。
(2) 對會計目標進行修改。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在國外,也稱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根據會計的本質和國內外會計實踐,修訂后會計的基本目標是:“企業會計應當如實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滿足有關各方面對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基本準則根據這些新情況對會計目標有關內容作出了相應的修改。
(4) 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這次重大調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重新定義,取代了原基本準則中關于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緶蕜t修訂后的這部分內容完全是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進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準則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外,還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例如,在利潤要素中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
(5) 對財務報告進行修改。本次修改刪除了財務情況說明書的提法,將第九章財務報告改為財務會計報告。在語言表述上做到中國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執行。
2.具體準則
具體準則共有38項,其中,新制定的會計準則22項,以前制定、現在修訂的16項。這38項具體準則基本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用來指導企業各類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
具體會計準則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
(1)一般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會計政策等具體準則項目。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與計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生物資產等準則項目。
(3)報告準則。主要規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的報告類準則,如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等準則項目。
3.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三個層次,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指導會計實務的操作性指南。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主要解決在運用準則處理經濟業務時所涉及的會計科目、賬務處理、會計報表及其格式,類似于以前的會計制度。鑒于這次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業自行設計科目報表可能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財政部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
二、 會計準則體系頒布和實施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要使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會計作為商業通用語言,必須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有相當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減少或消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充分協調,可以提高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國企業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進我國當前實施的企業“走出去”戰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充分協調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是我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沒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貫徹了先進科學的會計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使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了制度保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和實施必將對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從整體看,與我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對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會計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的職業水平,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成為我國會計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一靠培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以新會計準則體系培訓為契機,將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念和先進的會計方法傳授給會計人員,將有利于會計人員職業水平的提高;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將使會計人員有機會在會計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新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國更快地實現制定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目標,促進全球會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我國在國際會計領域的影響力,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地位。
三、 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新會計準則體系較好地處理了借鑒國際慣例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科學規范與便于理解和操作執行的關系。所以,與以前頒布類似的會計規范相比,新會計準則體系表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 科學性。首先,科學性體現在其會計理念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資產負債日的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其次,科學性體現在其體系結構和表述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既有一般的原則指導,又有實務的操作指南,既體現了國際協調性,又密切結合中國實際。新會計準則體系體例合理、表述清晰、定義科學,是一套質量較高的會計準則體系。最后,科學性還體現在其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科學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保留了在我國行之有效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等),引進了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新的會計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會計報表中引入實體理論等)。
第二, 全面性??v向上看,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是一個有機整體;橫向上看,38項具體準則和1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這些業務不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規業務,而且包括了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業務(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將來出現具體準則沒有涵蓋的新經濟業務,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基本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第三, 可操作性。新會計準則體系不僅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應用指南以會計人員喜聞樂見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作出了規范,避免了會計人員在具體運用時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避免了在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時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
第四, 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充分協調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中國實情的內容,絕大部分會計政策與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是一致的。從總體上看,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保持了高度的協調性(或趨同性),但同時,新會計準則與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關聯方的披露;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第五, 層次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緶蕜t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它是制定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實務的規則。具體準則處于會計準則體系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根據基本準則制定的對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規范。應用指南是根據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制定的、指導企業進行會計實務的操作指南。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各有分工。
第六, 動態性。新會計準則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實務中出現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時,可以對應用指南進行修訂,使新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體現實務出現的新的、更科學的會計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我國的財務報告體系是經過2006年會計改革以后而建立起來的,我國證券市場在規范中得到長足發展。在資本市場上處于流動狀態的投資人成為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文章結合新會計準則的有關內容,分析了財務報表的主要變化,認為在現階段對財務報表的分析,關鍵是要正確理解報表項目及其內涵的變化,要正確認識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影響,關注職業判斷對報表質量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
一、引言
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程序的組成部分。財務報表一般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及其附注。財務報表不包括董事會報告、董事長陳述和企業管理層的評論分析以及可能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中的類似項目。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債權人、政府及公眾。他們對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要求不同。企業管理層對于編報企業的財務報表負有重要的責任。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分析研究。
報表使用者利用財務報表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均希望從財務報表中獲得對自己經濟決策有幫助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據企業財務報表以外有關企業所處環境、企業自身內在素質等方面情況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總體把握。定性分析法主要依賴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于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這類方法主要適用于一些沒有或不具備完整的歷史資料和數據的事項。
二、新舊會計準則在財務會計報告規范方面的比較
(一)名稱
舊的會計準則的名稱是財務報告;新的會計準則的名稱是財務會計報告。
(二)內容
舊的會計準則財務報告的內容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及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新的會計準則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
(三)目標
舊的會計準則是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新的會計準則是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三、新會計準則下會計報表的定義及其分類
(一)會計報表的定義
會計報表,是會計主體對外提供的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及財務狀況變動表。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報告、管理分析及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列入財務報告或年度報告的資料。對外報表即指財務報表。對內報表的對稱是以會計準則為規范編制的向所有者、債權人、政府和其他各方及社會公眾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會計報表。
(二)會計報表的分類
財務報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1.按服務對象可以分為對外報表和對內報表
對外報表是企業必須定期編制,定期向投資者、財稅部門、上級主管部門等報送或按規定向社會公布的財務報表。這是一種定期的、主要的、規范化的財務報表。它要求有統一的報表格式、編制時間和指標體系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都屬于對外報表。
對內報表是企業根據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編制的,供其內部管理人員使用的財務報表。它不要求統一格式,沒有統一指標體系,比如成本報表屬于對內報表。
2.按報表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分為主表和附表
主表即主要財務報表,是指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比較全面、完整,能夠基本滿足各種信息需要者的不同要求的財務報表,現行的主表主要有三張: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附表即從屬報表,是指對主表中不能或難以詳細反映的一些重要信息所做的補充說明的報表。現行的附表主要有:利潤分配表和分部報表,是利潤表的附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和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是資產負債表的附表。主表和有關附表之間存在著勾稽關系,主表反映企業的主要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附表則對主表進一步補充說明。
3.按編制和報送時間分類,可以分為中期財務報表和年度財務報表
廣義的中期財務報表包括月份、季度、半年期財務報表。狹義的中期財務報表僅指半年期財務報表。
年度財務報表是全面反映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情況及年末財務狀況的財務報表。企業每年年底必須編制并報送年度財務報表。
4.按編報單位不同,分為基層財務報表和匯總財務報表
基層財務報表是由獨立核算的基層單位編制的財務報表,是用以反映本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報表。
匯總財務報表是指上級和管理部門將本身的財務報表與其所屬單位報送的基層報表匯總編制而成的財務報表
。
5.按編報的主題不同可以分為個別財務報表和合并財務報表
個別財務報表是指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組成的具有控股關系的集團中,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為主體分別單獨編制的報表,用以分別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合并財務報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為會計主體,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單獨編制的個別財務報表為基礎,由母公司綜合編制的反映企業集團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資金變動情況的財務報表。
四、新準則下資產負債表的內容與分析
(一)工具
原來的短期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且有可靠公允價值的長期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的內容分別列示于“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項目中,而現在按管理層意圖,分別列示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項目中。在原來流動負債項目下,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負債”項目。
“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公允價值計量。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而“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除了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費用計入投資收益外,其余都計入其賬面價值。
上述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時將其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影響了企業當期的營業利潤;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時將其公允價值計入了資本公積,影響了企業當期所有者權益總額。
(二)投資性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者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對于原來分別在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中核算可列報的投資性房地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
在企業首次執行《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時,企業通常應當采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即有確鑿證據表明其所有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的,應當作為會計政策變更處理,并按計量模式變更時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
上述將原來在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中核算可列報的投資性房地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將影響企業的資產結構,尤其是有大量投資性房地產在存貨中核算的企業,執行新準則后,會減少企業的流動資產,降低流動比率。
(三)固定資產
原來的固定資產是按取得時的成本作為入賬價值。新會計準則變化較大:固定資產入賬成本應考慮預計棄置費用的因素,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資產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等。
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應當按照各期支付的價款選擇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這樣會使固定資產價值增大,折舊也會增加,從而導致了利潤的減少。
(四)所得稅項目
我國所得稅會計采用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在所得稅的會計核算方面貫徹了資產、負債的界限。
從資產負債角度考慮,資產的賬面價值代表的是某項資產在持續持有及最終處置的一定期間內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總額,而其計稅基礎代表的是該期間內按照稅法規定就該項資產可以稅前扣除的總額,即由于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稅前扣除金額之間的差額產生暫時性差異,產生可抵減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因素,減少未來期間產生的經濟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稅法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產生可抵減未來期間應納稅款的方式流出企業的經濟利益,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例如: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為500萬元,計稅基礎為600萬元,則企業在未來期間就該項資產可以在其自身取得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多扣除150萬,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會減少,應支所得稅也會減少,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意味著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與負債相關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自未來應納稅經濟利益中扣除,減少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資產。反之,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該項資產未來期間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能全部稅前抵扣,兩者之間的差額需要交稅。產生應納稅暫時性的差異。例如: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為500萬元,計稅基礎為350萬元,兩者之間的差額會造成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的增加,應確定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一項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則意味著就該項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以在稅前抵扣的金額為負數,即應在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調增,增加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定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按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分別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
上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都將會影響企業資產和負債的增加。
(五)所有者權益項目
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其中,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又叫留存收益。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引起股東權益增加;少數股東權益列入所有者權益引起所有者權益增加;因確認職工認股權、辭退補償形成的負債等導致股東權益的凈減少。
五、新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內容與分析
(一)新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內容
原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收支項目,在新利潤表中將有關內容進行了合并,其中營業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則包括了原來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和其他業務支出中的稅金及附加。原利潤表中的主營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利潤項目在新利潤表中被取消,增加了資產減值損失、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項目。
1.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僅考慮當前實際發行在外的普通股份,計算基本每股收益時,分子為歸屬普通股東的當前凈利潤即企業當前實現的可供普通股股東分配的凈利潤或應由普通股股東分擔的凈虧損金額;分母為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算術加權平均數即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根據當前新發行或回購的普通股股數與相應時間權數的乘積進行調整后的股數,而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列報主要是為了避免每股收益虛增可能帶來的信息誤導。例如:一家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融資,由于轉換選擇權的存在,這些可轉換債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同等條件下普通債券的利率,從而降低了融資成本,在經營業績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相對提高了基本每股收益的金額。要求考慮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影響計算和列報稀釋每股收益,就是為了能夠提供一個更可比、更有用的財務指標。
2.資產減值損失
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上市公司不得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人為調節各期利潤,或在前期巨額計提后大額轉回,隨意調節利潤,也不得隨意變更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的變動屬于會計估計變更。除了存貨、應收賬款、可供出售的權益性工具等有確鑿證據證明能夠收回的資產減值允許轉回外,固定資產、攤銷期限明確的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非流動資產減值不允許轉回。
(二)利潤表的相關分析
上述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列報主要是為了避免每股收益虛增可能帶來的信息誤導;新準則規定除了存貨、應收賬款、可供出售的權益性工具等有確鑿證據證明能夠收回的資產減值允許轉回外,固定資產、攤銷期限明確的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非流動資產減值不允許轉回,使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從而減少了企業當期的營業利潤;當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時,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從而減少成本,對利潤的影響是積極的。
六、對財務報表不確定性因素的進一步分析
(一)分析公允價值的影響
公允價值的引入使會計核算與復雜的資本市場及宏觀環境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當市場利率發生變動時,資產或負債的重估價值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
(二)納稅方面的影響
大量公允價值在資產和負債計量中的應用,使按會計準則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更大,在資產負債表遞延法下,這些差異的所得稅影響將被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所得稅費用。如果涉及的是遞延所得稅資產,還要考慮未來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
七、應對措施
(一)熟悉和理解新會計準則的內容及其影響
在報表分析時,使用者要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結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合理準確的評估新準則對財務報表分析的影響。即使是有價值的上市股份公司亦是如此,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才是決定股東收益的保證。一方面,企業的價值是變動的,會計政策的變化會對當期利潤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會計政策的變化影響會計政策利潤,但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量。因此,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并不會在實質意義上改變企業的內在價值,但用公允價值反映的一些資產的新價值,可能會把投資者誤導,從而引來了投資決策方面的風險。另外,在進行會計報表分析時要充分了解會計報表附注的內容,要與報表的數據相結合,才能夠比較準確地理解報表反映出的情況。
(二)財務比率的應用
1.財務比率的計算
由于報表的某些項目及其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的一些財務比率要有相關的數據并結合相關的附注才能夠計算。比如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現金比率、資產周轉率。
2.重視現金流量相關比率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施行以后,凈利潤和凈資產對于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性將會下降,而現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將會上升。在對報表進行分析時,應重視對現金流量的分析,通過現金凈流量等數據與利潤指標進行比較。
結束語
本文對新舊會計準則的不同做出了比較,又分別從財務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新會計準則對其產生的影響,并對其影響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在設計過程中,筆者充分體會到了編制財務會計報表工作的難度與重要性。這份工作并不是誰都可以擔任的。必須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積累和總結,結合相關的會計賬簿認真仔細地才能做出一份可觀的、有參考價值的財務會計報表,以便于參考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參考文獻
[1] 企業會計準則研究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 黃世忠.新會計準則的影響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2).
[3] 范雪玲,范先國.對會計委派制的疑義[J].財會月刊,1998(10).
[4] 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人民出版社,2008:210-234.
[5] 財政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M].2005.
【關鍵詞】會計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一、當前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課程盲目重復。有的學校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會計實驗知識,片面追求廣而全,導致重復開設會計實驗課程,表面看起來,確實對學生日后盡早適應各自不同的單位有著較大的幫助,其實,這些課程只是行業特點不同,而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基本都是相同的。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大量寶貴時間,又會使學生感到學而無味,致使實驗效果極差,還會影響其他相關理論課的教學。
2、實驗內容、方法簡單重復。從理論和實踐上看,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按照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原則,有必要開會計學原理實驗、中級財務會計實驗和綜合財務會計實驗等課程,可有些學校設計實驗時,這三門課在內容與方式上無更新、無突破,都與會計學原理實驗大同小異,幾乎是簡單重復,只是多幾道業務,多幾筆會計分錄,并無其他實質性區別,致使學習實驗越做越無興趣,反而錯誤認為會計就只這么多內容,簡單。
3、實驗范圍單一狹隘。現在一般學校都很重視會計實驗課程的開設,但很多學校不能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僅僅滿足于會計簡單做賬,因此,主要開設會計學原理、成本會計、財務會計與商品流通會計等課程實驗,其實,會計既要能做賬、會做賬,又要擅于經濟管理、會分析、會檢查錯誤。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會計參與經濟管理的要求越來越強,這些簡單課程實驗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二、會計實踐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1、循序漸進。會計是一門操作性、規范化都很強的經濟管理工作,對于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講,完全陌生,對很多會計理論與實際似是而非,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會計實際,正確地引導學生適應會計工作,在課程實驗課程體系設計中,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深入。
2、效益與效率相結合。會計實驗課屬于會計教學的一部分,在大學四年間,在總學時一定的情況下,要合理設置會計實驗,既要注重實驗效果,也要注重實驗的效率、既要設置全面,又要避免重復。該開設的課程開足,重復課程一律不開。
3、創新。會計是一門原則性很強的經濟管理學科,進行會計處理必須講究原則,依法辦事,這主要是針對會計核算而言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會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應該是一個單位的內當家,而不能停留在簡單做賬上,應主動幫助企業領導搞好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因此,應適當開設一些財務管理方面的實驗課,增大學生實驗積極性,增強學生日后工作適應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三、應開設的實踐課程種類
1、會計核算類。會計兩大基本職能就是會計監督和會計核算,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最起碼的前提是能夠進行會計業務的處理。對于一個會計系學生來說,會計實務操作實驗當然屬必修的重點課程。因此,在實驗課程設置時應重點考慮。這類課程主要包括ERP模擬實驗、會計原理實驗、成本會計實驗、稅務會計實驗、財務會計實驗、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綜合會計模擬實驗、專業實習、畢業實習。
2、審計類。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思維方式都比較固定,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可能所有的會計,每一項工作是絕對正確,錯誤是難免的,但關鍵是要擅長找出問題,發現問題與改正問題,另外,會計是一項原則性很強的經濟管理工作,會計信息使用者極多,必須保證會計提供資料的合法完整性,因此,應用型會計人才課程體系設置還應該包括審計。
3、財務管理類。會計核算主要是對一個單位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記錄處理,同是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理性法進行監督檢查,但業務本身是否合理、是否會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很難評判。同時,會計核算的對象是企業資金,但資金運轉一旦出現問題,該如何處理,企業該通過什么渠道,以什么方式籌集足夠的資金?所籌資金如何運用?對企業的收益如何進行分配……,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是一個財務工作者所能做的事,因此,必須開設財務管理實驗。
四、會計實驗課開設形式
1、課堂章節性實驗。為了強化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會計學習中一些重難點,應當采取課堂章節性實驗形式。這樣,專業課老師在理論課講授過程中,對一些操作性較強的章節性內容進行課堂模擬,一方面可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更牢固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又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學習知識更加全面。
2、集中綜合性實驗。重點的會計專業學科,除了進行部分章節的課堂實驗以外,為了強化學生的記憶,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有個全面、系統、深入地掌握,還應該在該課程全部結束后,集中進行為期1到2周的綜合性實驗,這種實驗一般由專職實驗教師在專門實驗中心完成。
3、校外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在應用,關鍵在實際動手操作,培養實際操作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使學生一走上社會,就能馬上適應工作,獨當一面獨立工作,除了學校模擬實驗以外,還應該讓學生走上社會,從事財務會計的頂崗實驗,讓會計專業學生真正接觸到企業會計實際,使理論與實際達到高度的統一,實現理性的升華。
五、不同會計實驗課之間的關系
1、從內容上看,會計核算是基礎,是核心。會計主要職責就是對財務活動形成記錄,加以核算和監督,離開會計核算,審計就基本上失去了審計的對象。審計是會計核算的再監督,是會計核算的升華,審計一方面對會計核算的正確性、真實性進行審核評價,另一方面對財務管理的效果與效率進行審核。財務管理是前提,是補充,沒有財務管理活動,會計就沒有核算的對象―企業資金及資金運動。因此,作為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應以會計核算類實驗為中心。
2、從時間安排上看,實踐教學應逐步深入。作為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先安排ERP模擬實驗,使學生有個直觀的感性認識,再依次進行會計學原理實驗、財務會計實驗與綜合模擬實驗,最后進行會計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使學生對會計處理的流程與方法與技巧逐步深入,最后實現理性的升華。
六、各實驗課程的具體設置
1、第二學期:主要開設ERP模擬實驗與會計學原理課堂章節性實驗。第一學期:新生開學報到較遲,沒接觸到會計知識的學習,所以,會計實驗主要從第二學期開始。(1)ERP實驗。該實驗應該用3天的時間,在會計實驗中心集中進行,主要通過ERP模擬實驗,讓學生對企業資產、負債、簡式會計報表、會計在企業經營中的角色和地位、籌資與用資等財務管理的重要性,還有企業有關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有個初步認識,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形成清晰的定位,對會計有關內容產生一個感性認識。(2)會計學原理課堂章節性實驗。會計學原理一般為64小時,根據實際至少應該進行12學時的課堂實驗。其中,會計憑證的填制4個學時,會計憑證的審核2個學時,會計賬簿(包括明細賬與總賬)的開設與登記4個學時,會計報表的填制2個小時。通過課堂實驗,學生對各章節有關會計資料的填制要求、格式、內容有較好的掌握,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第三學期:本學期主要開設會計學原理集中實驗與財務會計課堂章節性實驗。(1)會計學原理集中實驗。在第二學期學習會計學原理基礎之上,進行為期二周的會計原理實驗,該實驗應該在會計實驗中心集中進行,以手工賬為主,實驗方式為按會計賬務處理流程設置。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會計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各種明細賬與總賬的開設與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會計資料的整理與裝訂等。通過實驗,學生能掌握會計處理的全過程,能正確進行會計資料的裝訂歸檔管理,它重在過程。(2)財務會計課堂章節性實驗。財務會計教學共80學時,至少應該有24課時用于具體實驗教學。財務會計課堂章節性實驗主要是針對會計分錄的填制進行的。本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各章節會計分錄的填制,了解有關憑證的開具與格式及會計報表的填制方法。
3、第四學期:主要開設財務會計集中實驗與成本會計課堂章節性實驗。(1)財務會計集中實驗。該實驗歷時2周,集中在會計實驗中心完成。為了避免重復,財務會計實驗不應該以會計賬務處理流程來設置,而應該按會計崗位來設置。在實驗中,四到六人為一組,每組分設出納、總賬、往來賬、會計主管等四個崗位,對這四個崗位進行具體分工,然后每個人輪流進行不同崗位的實驗。通過該實驗,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會計崗位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分工,使學生體會到財務部份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會計相關憑證的傳遞流程,知道每個不同的會計崗位該從哪里獲取相關資料,該如何進行會計處理,處理完畢后又該如何傳遞這些資料。(2)成本會計課堂實驗。成本會計內容較多,是從多會計崗位中,計算量最大、原則性極強、核算手續最復雜的一個崗位。成本會計教學共80學時,應該用24個學時進行課堂實驗教學。其中:原材料的核算3學時,工資核算3學時,制造費用核算2學時,輔助生產費用分配2學時,品種法4學時,分步法2學時,分批法2學時,定額法2學時,成本報表及分析4學時。
4、第五學期:主要開設成本會計集中實驗與稅務會計、商業會計課堂實驗。(1)成本會計集中實驗。本實驗用2周的時間針對成本會計的工作流程在會計實驗中心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模擬操作。通過本實驗,使學生掌握成本會計的處理順序及其方法,理解成本計算單與有關明細賬之間的區別,同時進一步鞏固上學期所學的成本會計理論知識。(2)稅務會計課堂實驗。稅務會計主要涉及到各種稅費的計算以及稅款的繳納、有關報表的報送等內容。稅務會計共64學時,其中12學時用于課堂實驗教學。增值稅的計算與報送6學時,所得稅的計算與處理6學時。(3)商業會計課堂實驗。商業會計是一門行業會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所以不做專門的集中實驗,而只是結合財務會計實驗知識,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穿行12學時課堂實驗,主要用于商品進銷存會計核算。
5、第六學期:進行會計綜合模擬實驗與財務管理課堂章節性實驗。(1)會計綜合模擬實驗。會計綜合模擬實驗用2周的時間在會計實驗中心集中進行。本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手工賬務處理階段,學生綜合運用三年來所學的會計知識,對有關業務進行綜合處理,并最終編制出會計報表。第二階段為會計電算化實驗階段,學生通過會計軟件操作,進行電算化處理,并對手工報表與電算化報表進行對比分析,掌握各自優缺點,提高處理會計問題的能力與信心。(2)財務管理課堂實驗。本實驗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貨幣資金運轉的全過程,明白資金管理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收益分配的方法以及收益分配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核算方法,為日后搞好企業財務管理、起好參謀作用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