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理實一體化教學法論文
時間:2022-09-21 02:52: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理實一體化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電類專業;項目教學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2-0011-02
項目教學法起源于美國,盛行于德國,尤其適合于職業教育,是一種教和學互動的模式,以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最高目標。項目式教學法有嚴格的操作實施步驟:確定項目、準備階段、項目實施(單獨、小組)、項目展示、項目評價、歸檔或結果應用,具體內容不再贅述。只有正確理解項目式教學法,才能為項目式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工作。
一、項目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比較分析
很多講座、論文、說課經常這樣提到:項目式教學法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或項目教學法是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應用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從語法上來講是正確的,但從邏輯上來說卻存在問題。項目式教學法與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同屬行為導向教學法,如引導文法、腦風暴、角色扮演法、任務設計法等,不存在從屬或包含關系。而項目式、理實一體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電類教學中經常用到,使用者更應該清楚。
1.項目式學法與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的比較。二者同屬行為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學互動的模式,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展開教學活動,是一種人人參與“真刀實槍”的演練,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學習、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從具體實施操作步驟的特點來看,并非適用于所有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打破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界限,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融于一體,教學環節相對集中,由1位教師主講,1至2位實訓教師進行輔助,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驗室或實訓車間。為完成某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沒有固定的先實后理或先理后實,而是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合理實一體化的課程通常具備理論性強、課程內容較為抽象、不進行實驗、不易于理解的特性,這些因素的限制決定了該教學法并非適用所有課程。
中職《電工基礎》和《電子線路》這兩門專業基礎課恰好都具有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特點,恰當選擇其中之一都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例如,在《電工基礎》第十一章“變壓器”的教學中,如果按照變壓器的理論知識,單相變壓器實驗的認識規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可以達成教學目標。倘若采用項目式教學,就必須設計一個課題,如《小型變壓器的制作》,并按照其實施要領逐步實施。再如,第三章第四節戴維寧定理,該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驗性,選不出具體、完整、有價值的項目去實施就不能采用項目式教學,而理實一體化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因此,選擇教學法一定要考慮知識的內容和結構,再結合其他情況,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項目式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比較,如上表??梢?,二者在理論基礎和評價指標上大體一致,而在培養目標的側重點、設計特點、實施特點、教師作用等指標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項目教學法的側重點為關鍵能力的培養,而在項目設計上要求學生能夠解決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這兩點是項目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最重要的區別;在實施的過程中,項目教學法能夠體現以項目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特征。此外,在教師的作用方面,“項目”的設計明顯比“任務”難得多。公開教學、說課一般為1課時,很難系統地發揮項目教學的優勢。而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則可以充分展示教師授課的藝術,避免項目教學形似而神不似或斷章取義的現象。
二、如何發揮項目式教學法的優勢
傳統教學法之所以被長期運用,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對知識的闡述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二是知識點相對集中,便于學生分步學習和掌握;三是對知識的講述比較全面、系統,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脈絡和重點,有利于課后自我總結和復習。而項目式教學法具有實踐性、目標明確、自主性、發展性、綜合性、開放性、評價的特點。這兩種教學法的優勢形成了互補。
教學過程中應取長補短,采用復合型的教學方式。正所謂“教無定法”,只有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提高的教學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才能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一線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5).
關鍵詞:中職;行動導向;計算機硬件基礎;課程改革
教育部印發關于《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的通知,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做”一體化、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文件第21條提到“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詳細地描述了中等職業教育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職業教育的重心是教學,尤其是要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本文以廣州市示范性專業——計算機的應用基礎,其核心課程《計算機硬件基礎》為例,探討基于行動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的應用。
一、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行動導向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有很多種,如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內容、教學設備、受教對象和教學環境等要素的不同,行動導向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也應有所不同。行動導向教學需要一定的教學試驗平臺和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有利于行動導向教學的深化實施,使教學的組織和設計更加優化與豐富。本文以《計算機硬件基礎》課程為研究對象,以計算機硬件維修一體化課室為課程實驗平臺,以行動導向教學為授課模式,提出基于行動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
二、基于行動導向的《計算機硬件基礎》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實施
1. 教學設備要求。
(1)基礎設備:一體化課室常備的計算機硬件、教學用桌椅、多媒體設備、掛圖等。
(2)拆裝設備:拆裝用CPU、內存、硬盤、顯示器、工具箱(內含拆機常用工具)等。
(3)檢修設備:計算機故障檢修卡、萬能表、故障檢修相關測量儀器等。
(4)演示設備:CPU結構圖、內存原理結構圖、已拆的硬盤、計算機原理展示視頻、計算機構造演示多媒體課件等。
2. 教學內容與方法設計。
傳統的《計算機硬件基礎》課程授課方式采用順序教學的方式,即依次從計算機原理、CPU構件、內存構件、硬盤構件、顯卡構件、顯示器的順序進行教學,計算機的拆裝檢修授課也是以文字說明配圖畫介紹為主。這樣的授課內容比較完整,但是缺乏實操性和銜接性,學生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計算機原理構造思維,往往學完了整個課程,都不懂怎么拆機和裝機,更談不上計算機的故障檢修了?;谛袆訉虻摹队嬎銠C硬件基礎》一體化課程內容教學操作方式,不采用順序教學,而選擇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學方式。將學校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控制在5人左右,每個小組分配一個操作工位,配備相應的試驗平臺和拆裝檢修設備,教師對計算機進行由外及內的演示拆裝及檢修,學生分小組帶著相應的項目和任務同時進行演練。教師演示結束后,由小組討論完成項目任務,分組進行項目完成情況匯報,生成項目總結和實驗數據整理分析報告,并提交指導教師考核。
3. 試驗項目設計。
行動導向教學需要設計不同的實驗項目和情境模擬讓學生進行項目操作,不同的實驗內容應當設計不同的實驗實施方法。以本課程內容為例,設計實驗項目和情境(詳見表1)。
4. 基于實際工作任務的課程設計設置與實施。
計算機硬件故障檢修課程內容是《計算機硬件基礎》的主要實訓內容,主要應用于實際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維修工位,為了加強學生對課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設置基于實際工作任務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課后以團隊研討的形式,通過查找資料和實際操作等方式,完成課程要求的任務,并生成研究報告提交指導教師,作為課程知識考核的重要內容。(詳見表2)
5. 課程考核方式。
基于行動導向的《計算機硬件基礎》一體化課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式,即完成一個任務就得到一個成績,完成所有任務才能通過本門課程的考核,其中每個任務的考核成績采用“五級制”評價指標,即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個評價等級。評價等級的認定依據包括平時表現、技能考核(包括實驗項目考核和課程設計考核)、研究報告和總結匯報。
三、結語
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國外應用廣泛,特別是在強調職業技能的德國,都已經有充分的研究并應用于實際教學,充分調動了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以行動導向為研究對象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在國內高職院校教學中還處在發展階段,在中等職業學校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符合國情的實施方式研究,筆者以廣州市示范性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為依托,開展基于行動導向的《計算機硬件基礎》一體化課程模式探討,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避免出現教師按課本講授,學生無法接受的教學尷尬境況。經過教學實踐驗證,充分活躍了課堂授課的氛圍,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融入了更多企業工作環境的元素,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就業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章韻,倪曉軍.應用型專業計算機硬件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0).
[2]田海梅,陳愛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中的應用[J].今日科苑,2009,(20).
論文關鍵詞: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技術;設計理念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技術》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技術核心課程。該課程是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要求設置的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非常強的專業技能課程,是基于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開發的理實一體化的學習領域課程,是屬于職業學習領域課程之一,它擔負著幫助畢業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從擔任單片機程序的編制、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控制等崗位的重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單片機的結構和原理、單片機的指令系統、程序設計、單片機的硬件結構及其擴展、單片機的應用等,培養學生具有單片機的編程、硬件的結構設計的能力及團隊協作、溝通表達等綜合素質,這對提高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程整體設計理念與思路
(一)設計理念
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開發與設計,工作任務為中心、項目課程為主體,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能力。
1、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依據自動化控制系統實踐能力要求,設置課程內容,實現課程內容和職業崗位需求緊密結合;2、以工作過程為基礎:按照工作過程中活動與知識的關系來設計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知識,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內容;3、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真正以“能力”為主線來設計課程。要按照工作的相關性,而不是知識的相關性來確定課程設置。
(二)設計思路
本課程從應用的角度出發,依據由簡到難的原則,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設立教學項目,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自立學習完成工作任務或項目,實現對工作過程的認識和對完成工作任務的體驗,從而形成職業能力。共設置9個學習項目, 每個學習項目均應從知識技能等方面達到教學的標準。
二、課程整體設計
(一)課程目標設計
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中崗位具體工作對能力、知識、素質的基本要求。通過教學,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實現學生能力、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職業素養的綜合提升和協調發展,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滿足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1、能力目標:(1)具備單片機硬件圖的表達、閱讀、分析能力;(2)具備單片機匯編語言編程的能力;(3)具備單片機硬件擴展的能力;(4)初步具備單片機的應用能力。
2、知識目標:理解單片機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了解單片機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掌握單片機的指令格式、尋址方式、數據傳送類指令、算術運算類指令等各種指令系統。掌握單片機軟件編程的方法;掌握單片機的硬件結構及其硬件擴展的方法。
3、態度目標: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吃苦耐勞的實踐意識;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二)課程內容設計
為了保證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有關崗位的要求,我們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反復研討后,選擇了貼近實際的5個典型項目作為教學內容,以保證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將教學項目組織為5個對應的能力訓練項目。
(三)教學方法設計
1、基于教與學的教學方法。一方面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提高的需求為目的確定綜合案例、單項任務和理論知識。通過課堂練習與測驗、課后研究報告、課后綜合案例及課程實驗與學生一起“學中做、做中學”。另一方面,以教師為主導,老師指出課程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進行正確引導(課堂、實驗、課后研究報告),了解學生困惑,進行正確指導(課程學習、作業、實驗報告、課后研究報告書);2、創造真實氛圍的工作環境,實施一體化教學法。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創設真實氛圍的工作環境,開展一體化教學,將教室與實訓室合二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場所,使教學過程變為生產過程,學習任務變為工作任務,使學生通過學習親身體驗工作。教學組織過程實施“學做一體”。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教、學、做過程中,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互動,以活動為導向的自主學習;3、案例教學法。如講解單片機編程知識時,引入生活、工業控制實例等開展案例教學,如電動玩具的前進后退、走廊燈光的延時熄滅、倉庫貨物數量統計、交通燈制作等案例,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又為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4、項目教學法。以生產過程為載體開發教學項目,整個教學圍繞各個項目的解決而展開,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學生查找資料進行決策分析,制定出計劃,并進行實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另外,還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手段,提供了網絡教學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課程資源設計
使用高等職業教育時空技術專業“雙證課程”培養方案規劃教材、高職高專系列教材等作為教學參考教材,實行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網絡教學環境;推薦優秀網站,建立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件等內容的教學資源庫。鼓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自主學習,利用校內實驗實訓教學條件,讓學生有目的的,主動地去學習。
一、中職豬病防治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基于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反映了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構建應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職生是由于中考成績不理想而就讀中職學校,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后,難以適應新的環境,缺乏學習主動性,如果學校仍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就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將學科體系中適度夠用的知識與工作過程相結合,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按照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要求,我們深入養殖企業,對職業崗位進行調研分析。針對畜牧獸醫專業相關的職業崗位與行業專家共同研討,分析職業崗位的意義,確定職業崗位中應具有結構完整的典型工作過程,從而確定工作任務,并將其歸類為8個行動領域、22個學習領域,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為綜合素質課、技能平臺課、技術課和拓展課。其中,豬病防治是技術課的核心學習領域之一,是由動物科學、動物傳染病學、動物寄生蟲病學、動物外產科學和中毒學等傳統學科有關豬疾病部分內容進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門全新的學習領域課程。該課程按照養豬生產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豬病防治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來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完善課程成績評價。學生通過豬病防治課程的學習,不斷提高其職業素養,如豬病預防、診斷、治療、保健等職業崗位能力,為我國養豬業保駕護航。
(二)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設計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是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基礎。豬病防治課程改革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各種規模豬場、動物醫院和獸藥技術服務等工作崗位的能力培養為重點,根據豬病防治崗位的工作過程、技術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來設計豬病防治課程學科體系內容,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第一,深入養豬企業,對崗位人才需求進行廣泛調研,并在此基礎上由養豬企業的豬病專家、管理人員與教師共同研討,最后確定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方案,按照生產流程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第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依據,根據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標準來確定具體的學習任務、關健技術和綜合技能,將豬病防治課程教學內容歸納為5個項目(豬場預防保健技術、哺乳仔豬疾病防控技術、保育豬疾病防控技術、育肥豬疾病防控技術、種豬生產疾病防控技術)和14個能力目標。
第三,從學生長遠發展來看,教師應拓展教學內容,及時將豬病防治的新知識、新技術補充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第四,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改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人才培養理念,樹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注重學生豬病防治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強化實踐教學
根據“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將豬病防治課程教學實訓場所,如豬病診療實訓室、動物醫院、校內實場和校外養豬企業等場所建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強化實踐教學,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做合一的培養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素養。
第一,豬病診療實訓室,包括豬病診斷室和豬病治療室。豬病診療實訓室內病理標本充足,診斷儀器先進、治療設施完善,能完成常見病毒性、細菌性等豬病的實驗診斷,能滿足豬病防治課程實驗實習的需要,還對校外養豬企業開展常見豬病病原的檢測與診斷。
第二,動物醫院為周邊養殖場開展常見豬病和疑難雜癥的診斷、治療業務,并充分利用門診豬病病例開展現場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病的診斷、檢測和治療等知識技能提供了與獸醫診療機構一樣的工作環境,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
第三,校內實場為豬病防治課程的豬場消毒、豬疫苗免疫接種、豬藥物保健預防及驅蟲實訓實習提供了真實的場所,使學生在真實的實訓實習情景中培養其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
第四,校外養豬企業,即進行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校外養豬企業基本滿足了學生參觀實習和頂崗實習的需求。學校先后與廣西畜牧研究所豬場等10多個養豬場簽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協議,協議規定學生在豬場頂崗實習的過程中,由豬場和學校共同管理,學生可以將豬病防治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專業技能。在服務于養豬企業的同時,學生的豬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有機融合。
(四)創新教學模式,不斷優化教學方法
豬病防治課程是中職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的核心課程,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難以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和豬病防治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創新和優化該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是案例教學法。它是指在豬病防治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包括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學法。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是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為先導,提出問題,先讓學生在具體的病例情境中主動參與分析、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提出初步的診斷意見、診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師進行常規講解。案例分析式教學法就是在一個豬病講授結束后,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的豬病臨床案例,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得出初步 診斷結論,分析診斷依據以及所須的進一步檢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師點評和總結。
二是現場病例教學法。它是充分利用動物醫院或豬病診療實訓室接診病例,根椐臨診情況把接觸到的典型病例進行現場教學。首先,組織學生對病例展開討論,并針對疾病發病原因、癥狀表現、病理變化、診斷依據和防治措施等問題發表個人觀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原則,要讓學生成為現場病例教學的主角。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評,達到復習鞏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多媒體教學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綜合文本、圖片、視頻、聲音等素材于一體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把平時拍攝的豬病癥狀和病變彩色圖片、視頻,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制作成直觀、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和歸納,以加強學生對豬病癥狀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知識信息量,適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學習。
(五)完善學生課程成績評價制度
學生課程成績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制定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也是豬病防治課程改革內容之一。學校教學改革前,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價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論知識考試占60%;平時成績占40%,即考勤占10%、實驗占10%、課堂提問占10%、作業占10%,這種課程成績評價存在著諸多弊端,不利于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豬病防治是一門應用型和實踐型的課程,實施教學改革后,學校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重視學生職業素質和豬病診療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知識技能應用能力的評價。因此,教學改革后的課程成績評價分布是期末理論知識考試占40%,包括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和簡答題;學習過程考核占30%,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平時作業、實驗報告、病例分析報告;職業能力考核占30%,這項考核根據現場教學過程、實驗實習操作過程和豬病例診療過程中學生表現及團隊合作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分。實踐證明,新的課程成績評價制度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既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二、豬病防治課程改革實施的成效
由以上對豬病防治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的研究與實踐分析可知,課程改革后,在教師和學生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第一,課程改革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更明確,課程教學資源更充足、教師的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很大提高,對學生考核方法更趨合理化。課程改革主持人主編并出版了《中職畜牧獸醫職業技能訓練教程》和《中職畜牧獸醫專業課程習題集》,發表了《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豬病防治”教學中的應用》等3篇論文。
第二,課程改革制訂的豬病防治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課程成績評價制度等在畜牧獸醫專業試驗班學生中試用,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生對豬病防治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滿意率為93.2%。通過豬病防治課程的教學改革,學生的豬病診斷和防治技能有了明顯提高,有效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學生參加中級動物疫病防治員、動物檢疫檢驗員等職業資格考試的合格率達95.2%,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第三,豬病防治的課程改革后,最終集成了中職豬病防治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實訓指導書、習題集、授課教案、授課計劃、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創建了豬病防治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真正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有機結合,其教學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對同類專業課程建設起到借鑒作用。
總之,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廣西水產畜牧學校豬病防治課程經過近四年的改革與實踐,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實訓環境的創建、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學生課程成績評價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隨著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豬病防治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豬病防治課程教學改革仍存在許多問題,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夠緊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場所建設滯后等問題都有待今后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進一步探討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在鉅.關于中職畜牧獸醫專業示范性建設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3(8)
【關鍵詞】 能力本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行動導向
教育部2006年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教學改革的重難點及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都是教程建設與改革;建立以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為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文件的為課程建設開發和改革指引了方向,將助推能力本位課程開發的進程,課程改革的特色是強調項目課程建設。
一、能力本位的內涵
高職教育領域的“能力”強調的是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中的“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內涵豐富,“能力”不僅指“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強調“做”過程的個性心理特征,即綜合職業能力。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會計職業能力與關鍵能力。會計職業能力是指學生勝任會計工作所必備的能力,是其賴以生存的本領、立足于社會的一技之長。包括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會計專業實踐技能。
關鍵能力(也稱通用能力或綜合素質),會計職業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二個部分:社會方法能力和個人發展能力。社會方法能力是指從事會計職業所必備社會能力和方法,包括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現代語言能力等;個人發展能力是指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和個體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必備的能力,包括社會適應能力,會計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自我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
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樹立能力本位為主旨的課程觀,會計理論知識、會計實踐操作兩手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手抓、職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兩手抓。
高職院校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會計專業人才,但是其普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職業能力不足、綜合素質較低,難以滿足社會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所以,從能力本位視角重新審視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十分必要。
二、構建能力本位為主旨的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會計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以企業社會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人才市場調研分析,重新定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對高職會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滿足企業社會需要的,既掌握會計專業相關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的會計專業操作技能及會計職業應具備的很高的綜合素質,能靈活運用會計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和處理財務實際問題的良好職業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并重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
2、以能力為本位制訂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會計行業需求構建體現職業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每門課程確定總的能力標準,再根據行業需求將每一門課程劃分為若干個能力模塊和具體的能力標準。職業能力本位的課程觀的特征是:在課程開發思想上,以核算項目、任務為載體進行課程開發;在課程開發方法上,以會計工作崗位分析為起點;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學生教育主體地位,學生主動親自實踐、習得職業經驗,自主構建經驗型知識、技能、能力的過程,師生共建會計學習情境。
3、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事先設計許多有針對性的活動,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師主要起引導、輔助的作用,師生活動共建學習情境。
4、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方式靈活多樣,筆試與口試、觀察、實作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操作技能采用邊學習邊鑒定,重視教學的過程性考核??己藰藴室耘囵B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兼顧學生學習成績、動手能力以及職業資格,依據會計職業的特點來細化職業能力的評價內容。
三、培養能力本位,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
“行動導向”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德國在《職業教育條例》變革中,形成并確立了行動導向的職業教學范式,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的主導思想。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教學上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做”,其在感悟中學習理論,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即將學生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相融合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并且制訂、實施、評估學習計劃,在身、心、手并用的“做”,通過親手“做”不僅讓學生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而且讓其“學會學習”并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同時還使其“學會創新”、“學會交往”,也培養其社會能力和個人發展能力,使其身心情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提升其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建議如下:
1、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會計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經濟發展情況,合理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校企深度融合,構建“就業導向、崗課證賽”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以高素質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能力為依據,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融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以會計崗位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課程體系,應該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基礎、以會計工作任務為線索、以會計職業崗位(群)工作體系結構為框架。
3、加強師資隊伍培養
當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主導者,應為實施課程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但當教師轉變角色,有創新觀念時,教師就做為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行動、獨立完成。同時,教師也要著重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師生共建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做中學”、為“任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
4、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會計專業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學科,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至關重要。以“職業崗位對接”為指導思想,建設校內外實訓室基地學校與企業行業深度融合,重構能滿足會計專業崗位的仿真實訓室,提供會計專業課程實訓以及學生專業校內綜合實訓,滿足“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同時在校外要建設一批可以提供較長時間的校外實習基地,提供高職生“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職業情境。同時企業要全程參與實訓實習質量監控,通過“企業綜合考核、學校制度約束、學生自主管理”三方面,探索“企、校、生”三位一體的實習模式,內化為學生職業能力,保證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
5、開發“實理一體化”教材
教材不僅是高職教育的載體,而且還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工具。適合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材,應既能彰顯職業性課程的特色,也能讓學生獲得夠用的理論基礎;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參與編寫理實一體化教材,教材結構上既要體現項目化、任務化,也可給呈現完整的會計工作領域;教材內容基于典型的真實業務,同時具有有前瞻性;最重要的是教材須符合高職生的認知規律,從做到學,先提出項目或任務,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再讓學生通過經驗去構建知識、能力體系。
【參考文獻】
[1] 崔倩.高職會計專業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魏芳.會計信息化下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5.
[3] 趙崇暉.對中職學校”工作過程導向”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2.
文/張興榮
摘?要:技師學院培養預備技師是一個新的課題。本文的思路與觀點來源于作者在為汽修預備技師班學生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本文主要解決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的定義,技師學院在培養預備技師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如教學計劃的制定、學習材料的開發、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等。
關鍵詞 :技師學院?培養汽修預備技師?問題探討
一、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的定義
我國的技師學院前身為高級技工學校,以培養高級工和技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為目的,還承擔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師資培訓和進修任務。“預備技師”是指各類院校通過學制教育方式培養的技師班畢業生,學生獲得預備技師證書后只有在企業中經過兩年以上的崗位鍛煉才能成為“技師”。筆者所在學院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技師學院,自2009年起進行預備技師、技師的學歷教育。
二、技師學院培養汽修預備技師的問題及建議
筆者在2011和2012學年擔任過汽修預備技師班的一些課程教學工作,在教學之余和一些學員進行過大量的溝通。他們的工作崗位不同,一部分來自于汽車修理廠,從事一線的修理工作,另外一部分來自于汽車檢測機構,如公交公司站場技術人員等。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
1.關于預備技師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的制定,采用傳統的“教學大綱+專家委員會意見”的方式,忽視學員的意見和建議。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我們可以先征求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先確定哪些課程是學員所必須要學習的,把課程暫定之后,再通過學校成立的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核。有的課程如果爭議比較大,再征求學員意見,最后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制定好之后,它不應該是一個靜態的,而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2.關于預備技師學習材料的開發
預備技師學習材料的開發,在目前來說還屬于空白階段,很大一部分學校采用的是高職高專類,所以學習材料的開發對預備技師的培養教育起到方向引領的作用。
學習材料可以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開發,也可以由技師學院自己開發。開發學習材料應該注意以下順序:一是要組織相關人員到企業進行調研,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提取本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二是要召開更高層次的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與實踐專家、專業教師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評審,得出符合預備技師要求的學習材料。
3.預備技師教師隊伍建設
預備技師班的師資力量,應該以“本科+技師”為主的一體化教師為主,在學歷上,應該以本科或者研究生為主,在技能等級上,應該以技師或者高級技師為主,只有具備比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技能水平,才能擔任預備技師班的授課教師。筆者學院在培養“一體化教師”方面下很大工夫,通過以下措施來保證“一體化”教師的成長:校內培訓、定向下廠實習、“老帶新”等。 校內培訓,就是請大型維修企業的技術主管、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維修技師定期來校進行講課;定向下廠實習,就是把教師送到維修企業進行模塊化的實習,主攻汽車維修、汽車疑難故障的排除、發動機大修、汽車新技術等模塊,努力提高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老帶新”,就是在平時的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位老教師和一位年輕教師一起配合教學,幫助年輕教師更快更好成長。
在選拔教師隊伍時,還應該考慮教師的奉獻精神。因為學員在企業工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實際問題不能解決,經常會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向老師請教。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有樂于奉獻的精神,認真回復學員的每一條信息,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4.教學設施應能滿足教學要求
預備技師班學生來源的廣泛性,對技師學院教學設施設備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傳統的汽車維修檢測工量具設備,已經不能夠滿足日常的教學要求,特別是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更是加快了學校教學設備更新的步伐。
就設備方面,技師學院應該根據國家標準配備一類汽車維修企業應該配備的檢測設備,包括:發動機總成部分,如發動機綜合檢測儀、電控汽油噴射系統類檢測設備等;底盤部分,如底盤測功機、側滑試驗臺、電腦控制四輪定位儀等;實車部分,如混合動力轎車、帶柴油機電控的高壓共軌轎車、電動公交車等。
5.教學方法力求創新
從教學方法看,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就是為了使理論與實操能夠更好地銜接,打破理論課和實操課的界限,將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融為一體。以技能訓練為主,專業理論為技能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實現組織機構、學習情境、教師隊伍、教學訓練,課程開發、教學文本、教學實訓場地、師生互動、教學評價九位一體,避免了理論、實踐及實訓設備相脫節、重復教學的現象。在固定的時間內,教師講解時間縮短,學生動手時間增加,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除應用新的職業教育方法,如職業任務驅動教學法、大腦風暴法、模塊教學、行為導向教學法等,還應該應用案例教學法等。在開學初的時候,筆者就給學員布置一個任務,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比較典型的故障,讓學員把它的故障現象、診斷過程、最后如何排除的過程記錄下來,每次上課之前提供給筆者,讓大家在課堂上面討論,最后讓排除故障的學員講述整個過程。這樣的方法,可以提高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對于一些比較抽象、復雜的結構原理,除應用實物教學以外,還應該應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動畫、圖片等可以直觀反應部件的內部結構,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6.努力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該努力開拓校企合作等模式。校企合作,主要是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使學生能夠近距離了解到行業發展的現狀,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充分就業。對學校而言,可以利用企業的設施設備和場地,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同時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研發能力。
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以及寫作上面,應該聘請企業專家一起輔導。企業專家可以提供一些維修企業里典型的故障,讓學生參與解決,而學校老師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給予指導,共同完成畢業論文。
7.人才評價體系方面
在人才評價方面可以考慮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聯合對學生進行考核。專職班主任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品德、團隊合作、職業生涯規劃等;專業課老師和企業工程師主要負責技能方面的評價考核。
總之,技師學院培養汽修預備技師是高技能人才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培養過程中也會遇到以上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和完整,這對預備技師的培養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對推動國家高技能人才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帆.技師學院預備技師培養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鄭亞平.探索高級技工學院培養預備技師的措施和方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6).
[論文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 高職 商務英語寫作 項目教學
一、關于“輸出驅動”假設
“輸入”與“輸出”的相關研究一直是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Crashen提出“語言輸入說”,認為“語言獲得的過程是不斷理解和接受語言符號和信息的過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可接受的輸人才能真正擁有語言”?!翱衫斫庑暂斎搿币殉蔀楫斀竦诙Z言習得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中國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解視角。然而,Crashen的語言輸入說一味強調輸出只是輸入的自然結果,對語言習得沒有直接的作用。1985年,Swain提出“輸出假設”,認為輸出對語言習得也有積極意義;語言輸入可以起到輔助語言習得的作用,但僅僅是習得語言過程中的一個載體,不會成為習得語言的終極手段;只有通過語言表達和語言實踐才能使習得語言者真正地擁有語言,而不是漂浮于語言的淺表上。雖然Swain充分肯定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其研究背景是加拿大法語沉浸式教學,且只強調輸出過程中學習者自身對輸出內容有意識的監控和檢查作用,因此仍然不能解決在缺乏目的語環境下英語學生者如何進行自我監控和評價等問題。
毫無疑問,語言學習是輸入、輸出交替進行的過程。從學習的規律來看,輸入是第一性的,是輸出的基礎,尤其是在非目的語語境中學習,一切實踐活動應以大量的語言輸入為前提。同樣,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的語言學習,事實和信息只會停留在記憶階段而不能被內化,從而達不到語言作為工具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傳遞信息的目的。然而,多年來中國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一直重輸入、輕輸出。如何在外語課堂上實現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2008年,我國知名外語教育家文秋芳先生提出“輸出驅動假設”,其內涵包括:第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一個沒有輸出的學習過程,即便有高質量的輸入,其習得效率也有限。第二,從職場英語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的說寫譯表達性技能比培養聽、讀接受性技能更具社會功能。第三,從外語教學角度看,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學生未來就業需要。文秋芳從中國外語學習者的實際環境出發,突破傳統的普通英語教學研究,深度剖析“輸出驅動”假設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且堅持提倡“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技能教學法,即通過綜合技能教學法,有效地將技能訓練、知識面拓寬、思維能力培養有機地融為一體,很大程度上促使英語教師重新審視和定位英語專業寫作教學,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高職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特質——商務背景下的語言輸出
我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商務交流日益頻繁,商務英語寫作由此成為國際商務活動中對外溝通的核心技能之一。商務英語寫作是一種特殊的寫作,屬于以商務知識為核心的專門用途英語范疇。它不僅是基礎英語寫作的延伸,更是商務知識的運用過程。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專業人才以培養能運用英語語言從事外貿行業、外資企業及其他涉外商業工作的高等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作為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模塊中的主要課程,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重點強調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重視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強調實踐教學的落實。
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寫作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1)課程定位不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本科教育相差無幾,這與高職學生的需要和商務工作實際不夠吻合。(2)教學模式傳統老套。教師注重講解寫作的格式、詞匯和分析文章語法等,而對語篇生成的認知過程缺乏合理監督。(3)學習者個體的主體性被忽視。寫作課堂將“寫”與“聽、讀、說”等其他技能分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4)寫作實踐很少。學生無法真正檢測輸入語言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長此以往,逐漸失去寫作的信心。
因此,商務英語寫作課程必須始終圍繞“培養應用型商務人才”的目標,切實而又扎實地培養學生的商務英語文書撰寫這一語言輸出性技能。
三、“輸出驅動假設”對高職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針對基礎相對較弱的高職學生,商務英語寫作課程尤其要處理好輸入與輸出的關系?!拜敵鲵寗邮馆斎胍子谵D化為程序性知識,有利于語言體系的拓展,輸出和輸入結合的教學活動更具有交際的真實性”。由此,商務英語寫作課堂應該堅持以輸出來驅動輸入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及時將語言輸入轉化為語言輸出,將技能學習與知識面拓寬及思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通過多練、多寫、多分析等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1 轉變教師角色,優化輸出型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然而,落實這一理念,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課程體系的設計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首先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的量有多大。商務英語寫作是一門實踐課程,只有組織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夠切實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技能。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協助者,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意識,通過與學生形成輸入輸出的互動,積極地提高其主動性、創造性和參與性。
2 創設情景,實現“輸入”與“輸出”的巧妙結合。情景教學法是由英國學者Homby首先創立并提出的,其實質是通過設計出一些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為語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實力,并活化所教語言知識。高職商務英語寫作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全面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職業能力。然而,和本科生相比較,高職學生語言基礎普遍不高,加上商務寫作課程本身內容繁雜,更加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從創設情景人手,通過模擬現實商務活動、虛擬角色和假定任務等方式實現“輸入”與“輸出”的巧妙結合,讓學生倍感寫作樂趣和實用性,并通過親身經歷商務活動中的各個步驟,邊學邊做,以所學知識完成商務交流過程中的寫作任務,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轉貼于 3 引入“綜合”概念,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在語言的五項基本技能中,聽、讀是輸人性技能;說、寫和譯是輸出型技能。它們彼此緊密聯系,互相作用。只有在輸入的基礎上才能夠輸出,而沒有輸出驅動的輸入,學習者習得輸入的可能性就很小。商務英語寫作是以英語書面語進行商務溝通以達到各種商務目的的一種表達手段,融商務知識、英語寫作和商務寫作技巧于一體。因此,教師若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聽、說、讀、寫、譯等活動,就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堂教學。針對英語寫作教學,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中引入“綜合”的理念,即要打破各門專業技能課之間的界限,打破專業技能課和專業知識課之間的界限。在一個相對完整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下,其他諸如語言基礎課程模塊、基礎寫作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等相關課程可以適時、適當地兼顧寫作技巧的傳授與訓練。譬如“商務英語閱讀”課程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對商務材料的內容和形式等進行評析。另一方面,“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本身也要盡可能融入集英語與商務英語于一體的聽、說、讀、譯等技能因素,既有綜合,又有所側重,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
4 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項目為導向”,保障輸出的有效性。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能力本位教育認為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教育者的從業能力而非知識水平,從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出發,以提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強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重視其獲得崗位操作能力”。商務英語寫作課程堅持以能力為本,以項目為導向,即從職業實際出發,選擇典型事例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動手實踐,按照問題的要求收集、選擇信息資料,通過開口說、用手寫、動腦想等途徑,為完成共同的“商務任務”而努力尋求解決途徑。這種打破傳統寫作引導方式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寫作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保障輸出的有效性,更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創造才能,發揮各方面的潛能。
5 開拓“輸出”渠道,用實踐來檢驗真知。商務英語寫作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用結合,以用促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求職就業競爭力和認清形勢,增強英語學習影響力。高職商務英語寫作的課堂時間十分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培養高職學生在真實場景下的實際操作能力,每位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設法積極開拓渠道,加強校內外寫作實踐,既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更督促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完善創新。校內“輸出”渠道可以應用文寫作比賽為契機,形成一個良好的寫作環境,促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整體提高。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既能鍛煉學生文字綜述能力、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必須重視學生的畢業論文,鼓勵學生主動搜集、整理資料,將專業教學、實習體驗和論文寫作有機結合。
同時,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課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必須加強與社會相關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努力尋找大型外貿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不斷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校外實訓基地在教學中的作用。“學生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的商務英語寫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完成第一線的文秘、業務助理等工作,從而強化所學的商務知識和技能,拓寬了教學活動的時空領域,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商務英語寫作真正成為一門實踐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