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4 12:5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鍵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通過對直埋蒸汽管道設計、生產、施工等方面調查、研究,針對幾個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供廣大供熱科技人員參考。
關鍵詞:直埋蒸汽管道、保溫結構、內固定支架、微量變形
一、直埋蒸汽管道技術發展概況
目前,我國直埋蒸汽管道市場需求愈來愈大,而且有迅猛發展之勢。這種局面的出現,訂由以下原因促成:
A、我國推廣"集中供熱"、"熱電聯產"、"三聯代"等節能、環保政策的需要;
B、現代文明城鎮建設的加速和對節能、環保的高要求;
C、國家為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供熱范圍由嚴寒的"三北"地區(即華北、東北、西北)向廣闊的冬寒夏熱的"過渡地區"擴展的需求。
1.1、研究、開發、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為適應直埋蒸汽管道迅速發展的市場需求,近幾年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生產廠家在直埋蒸汽管道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長足進步。保溫結構型式和選用材料之多樣化,工程實踐規模之大,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我們相比。筆者曾多次和德國布魯格、意大利索克薩姆以及美國等多家公司交流,他們一般最大管徑Φ500mm,用量也不大,而目前我國山東濟南、河北石家莊、陜西西安、遼寧大連、河南、江浙等地區所采用的直埋蒸汽管道已超過Φ500mm,有的已達900mm。保溫結構形式有內滑動、外滑動,選取用的耐高溫保溫材料有微孔硅酸鈣、玻璃棉管殼、熱壓珍珠巖、硅珠保溫材料、復合硅酸鹽等。保溫結構型式、選用保溫材料種類很多。因此在直埋蒸汽管道開發和應用領域,我國并不比發達國家落后。
1.2、一方面肯定研究、開發方面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蒸汽管道直埋敷設技術在研究、設計、生產、材料、檢測等方面,尚存在著理論、技術、管理等方面諸多問題,距這項技術的完善還有很大距離。筆者通過對南、北方一些工程事故調研發現,由于基礎理論研究滯后于開發,設計計算不準確,產品粗制濫造,施工馬虎從事,運行違規操作等,造成部分蒸汽管道直埋不久便出現"跑、冒、漏、傷","帶病運行"問題,遺患于后,危及安全生產。在此種情況下,應冷靜、客觀地對以往的實踐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研究、總結,繼而加強科研力度,以促進蒸汽管道直埋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對直埋蒸汽管道幾個關鍵技術的思考與探討
蒸汽管道直埋技術是一項涉及熱力學、材料力學、巖土力學、流體力學以及有機材料、無機材料、防腐、電化學等多學科的系統工程,而且投入生產是動態運行,所以蒸汽管道直埋敷設與熱水管道直埋敷設相比較,技術復雜的多。據有關專家總結,蒸汽管道直埋敷設通常有三大系統,十三個結點處理,每一項處理不當,就會立即或即將造成工程事故,隱患性很大。篇幅所限,不能展開討論,下面僅對幾個關鍵技術提幾點參考意見,以期"拋磚引玉"。
2.1關于保溫結構計算
2.1.1蒸汽管道直埋敷設與架空、地溝敷設傳熱狀態不同,架空敷設是向無限空間傳熱,地溝敷設是熱介質通過保溫材料、流動空氣層、溝壁等以不同傳熱狀態向周圍土壤傳熱,而直埋敷設,簡化講熱介質是向周圍土壤按一維穩定傳熱,土壤可視為保溫結構一部分。以目前國內常用的內滑動式復合結構蒸汽管道為例,計算過程中首先應劃定三個界面溫度(見圖1)。
無機保溫材料與有機保溫材料接觸處可視為第一界面,外保護層與土壤接觸處視為第二界面,地表與空氣接觸面視為第三界面。計算時應先控制三個界面溫度,第一界面溫度控制在有機材料耐溫能力以下;第二界面溫度應控制保護層的防腐、防水及機械性能不遭受大幅度衰減或破壞;第三界面溫度則控制不會因界面溫度升高而使得管道周圍土壤熱阻值提高,從而造成第一、二界面溫度升高破壞保溫結構。所以在保溫結構計算過程中,應校核當地極高、構低環境溫度的影響,必要時應適當調整保溫結構各層保溫材料的厚度,以確保保溫結構安全。同時,計算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按架空管道保溫結構或按<通則>中公式進行計算,而應結合節能50%,管網輸送效率提高到大于90%的要求("直埋蒸汽管道保溫結構研究與計算",《區域供熱》2001年第1期)。
2.1.2保溫計算中,對土壤、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選取不能草率,這兩個系數的選取正確與否,往往影響保溫效果和管道運行安全性。
土壤的導熱系數在0.5~2.5w/m·k之間,跨度很大,其大小與土壤種類、含水量大小、化學成分、埋設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工程設計時應堅持實測當地土壤導熱系數或求助當地地質部門提供資料,認真確定土壤導熱系數值。如果只根據"無資料可查時取1.5w/m·k"確定土壤導熱系數不是科學的,因為不能確切反映管道所處的土壤實際情況,造成計算結果誤差很大。例如南方高水位地區和西部干燥地區的土壤導熱系數數值相差成倍,那么保溫結構計算結果也會差異很大,如果草率計算,會造成管道表面溫度過高或過低,破壞管道保護層或不經濟。所以,應使用當地實測土壤導熱系數值來計算。石家莊供熱指揮部等單位堅持實測導熱系數的做法是科學態度。
對各種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不能簡單以廠家提供的單體數值為準,而應搞清楚該數值是在何種溫度,何種條件,哪一級檢測部門測定的,有否導熱系數方程式。然后盡量參照行業標準確定的導熱方程式來選取、確定導熱系數。例如微孔硅酸鈣,筆者見過幾個廠家標出的導熱系數都不同,這時應憑據標準GB/T10699-1998<硅酸鈣絕熱制品>相關條文選取,送樣檢測后確定導熱系數。
2.2保溫結構型式選擇應因地制宜
由于蒸汽管道介質溫度高,保溫結構不可能做成像直埋熱水管道那樣"三位一體",需要做成"脫開式",即工作鋼管與保溫層或外護層脫開。
2.2.1國外基本是要用鋼外護層
德國、美國采用外滑動式,即綁縛著保溫材料的工作鋼管在鋼外護層內滑動。只有意大利薩克索姆公司是采用工作鋼管在保溫層內滑動,即內滑動式(但他們沒有設內滑動層)。實事求是講,國外對于蒸汽直埋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及實驗并不深入,只是由于他們國家的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等優越,制造工藝精細,外防腐技術指標高,施工要求嚴格,所以價格也很高。
2.2.2我國對于蒸汽管道直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摸索前進的,在摸索保溫結構形式過程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外護層:
第一階段:采用"塑套鋼"型式,即外護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工程實踐發現,聚乙烯耐溫能力太差,當局部熱流外泄,很容易造成外護層蠕變、鼓脹破壞,聚乙燃做外護層不適用于蒸汽管道,目前已成為共識。
第二階段:采用玻璃鋼做為外護層,而溫能力大大強于聚乙烯,加工工藝由于是采用纏撓式,與采用聚乙烯管做保護層需要空管比較,可以克服偏心,質量有保證。但由于對玻璃鋼制造工藝機理了解不透,采用了簡陋方式,同時,玻璃鋼外護層標準發時還沒有頒布,制造的玻璃鋼外護層質量低下,運輸、安裝過程中再違規操作,出現局部開裂破壞,動搖了采用玻璃外護層的信心。
第三階段:依照國外采用鋼外護層,即鋼地溝型式。由于國情所限,完全依照國外,使用單位經濟難以承受,制造企業只能簡易從事,但它的"優勢"是前二年、三年不易發現問題,于制造商保一個運行循環有利,所以近期這種形式較為"走火"。不過建立開發、使用單位應冷靜考慮遺患未來問題,如防腐、電化學、檢修等問題。關于此問題還要詳細探討。
保溫層:
第一階段:主要采用巖棉、復合硅酸鹽氈與聚氨酯泡沫復合。工程事故教訓說明上述兩種材料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遇潮板結變形,二是支撐力不夠,特別較大管徑保溫管,很容易被子埋土壓扁破壞,現在已基本不再用。
第二階段:采用微孔硅酸鈣瓦與聚氨酯泡沫復合。由于硅酸鈣瓦之間有縫隙,當管道運行后容易裂縫,造成局部熱流外泄,破壞有機保溫層和保護層,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未能保證熱流不外泄問題。
第三階段:多極化,"百花爭艷",硅酸鈣、高密度玻璃棉管殼、硅珠復合材料等,現在正在通過實踐檢驗。
2.2.3通過上面敘述,說明蒸汽管道結構型式在摸索過程中,廣大供熱科技人員和開發商,確實注入了大量心血,但是,究竟哪一種結構型式最為優呢?筆者認為,目前還不是肯定哪一種結構型工業最優的時候。應當根據我國具體國情,繼續深入研究、實踐、總結?,F在標準所正組織部分科技人員編寫。文件中蒸汽管道技術條件,只提出要求,并沒肯定結構型式。這很好,給今后深入研究、開發留有空間,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水文、地質條件差異很大,不能簡單地像國外一些國家采且種模式,筆者通過近二年對南方、沿海、西部等地區調研認為,我國發展蒸汽管道直埋敷設技術,在考慮我國經濟條件情況下,就因地制宜。例如南方主要矛盾是防水問題,沿海地區不僅有防水問題,更關鍵是防止氯、硫氧化物腐蝕問題,而西部地區空出土壤熱阻問題。
沿海地區采用鋼套鋼型式,外護層防腐解決困難,而采用按"標準"制造的玻璃鋼外護層既能防水更能防腐,而城市主要街道地區敷設的管道和由電廠通過野外向城區輸送蒸汽的管道又不宜同等對待。前者要求嚴格些,后者則可簡易些。西部地區干旱,地下不位低,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土壤阻值等問題,因些,保溫層采用廉價的材料,例如硅珠復合材料(硅珠與粉煤灰復合)。而外護層也不一定采用價高的鋼外護層,所以,不同地區當選用蒸汽保溫結構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水文、地質、經濟以及介質溫度高低、管徑大小等,全面、認真地進行經濟、技術比較,論證后確定方案,不能盲目草率仿照其它地區。
2.3對"外滑動鋼套鋼"結構型式的探討
目前,國內采用的"外滑動鋼套鋼"結構型式(鋼地溝)基本上是仿照國外直埋蒸汽管道型式,供熱行業為了實現"跨路式發展",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應該認真學習、吸收、消化后再"為我所用",而不能簡單地根據國外產品商業廣告說明書,"看圖識字"、"照貓畫虎"。筆者通過與國外公司交流和國內采用外滑動式鋼套鋼直埋蒸汽管道工程調研發現,下列幾個問題共同探討。
2.3.1外套鋼管的防腐問題:國外對外套鋼管防腐極為重視,要求嚴格,他們對鋼套管內外側防腐都有措施。歐洲如德國,套鋼管外側是采用涂刷防腐材料后纏HDPE,耐電擊空強度要求達到20000V以上(UBLUC公司21000V),內側面則要用抽成真空(設真空泵房保持),衰減腐蝕條件;美國則是在套鋼管外側面噴涂20~30mm厚聚氨脂絕緣層后再噴涂2mm左右玻璃纖維樹脂(玻璃鋼),類似我國采有玻璃鋼做外護層的熱水預制保溫管,內側面是采用抽真空或噴涂刷陶瓷防腐材料,外側防腐層電擊空強度也要求達到20000V以上。國內目前鋼套管外側面只采用涂刷富鋅、環氧煤瀝青防腐涂料,據測試耐電擊空能力只有5000V左右,鋼套管內側面防腐一般就不考慮了,而套鋼管內側面由于處于高濕熱條件下,又有空氣,會加速套鋼管內側面的腐蝕速度。國內目前有個別廠家已經注意到上述問題。對套鋼管外側面已開始采用類似美國的方法,但套鋼管內側面尚未加強套鋼管防腐措施。因此,目前國內對套鋼管的防腐,特別是在高水位地區,能否保證套鋼管達到標準界定的蒸汽管道壽命大于20年,尚需我們拿出有利的科學依據。應提醒:埋入下的氣蒸汽管道三年五載不出問題,并不等于20年沒問題!因此,建議國內同行應進一步加強研究,拿出既適合國情,又保證外套鋼管壽命的科研成果。
2.3.2鋼套管橢圓化變形帶來的麻煩和解決方法,根據材料力學理論,常規壁厚的鋼管當直徑超700mm,會因橢圓效應產生橢圓變形,使得力學計算復雜化。當介質溫度超過300℃,一般DN>400mm的工作管,鋼套管直徑就有可能超過700mm,鋼套管橢圓變形就會產生。埋地鋼套管橢圓化變形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A、鋼套管上面作用的垂直荷載,包括隨埋深增加而加大的土壤荷載和隨埋深增大而減小的車輛等活荷載;B、鋼管的截面參數,在相同的垂直荷載作用下,鋼管半徑越大,隨圓化變形越大,管壁越厚,橢圓化變形越小。
鋼套管橢圓化變形,如超過一定限值,會造成局部失穩破壞,即使沒有達到失穩破壞程度,如果預留縫隙與計算變形不符,滑動支架變形、卡腿、斷腿必定會發生,造成管道系統破壞。
為了控制因橢圓化變形造成管道破壞,在進行外滑動鋼套結構型式設計、生產時,應按有關規范,認真計算,將隨圓化變形率控制在3%以內,同時,滑動支架與鋼管內壁間隙應與之適應。關于計算方法及公式,將另文介紹。
2.3.3國外對保溫材料如何長期包縛在工作鋼管上,是有著嚴格技術措施的,他們采用特殊的防腐蝕鋼材帶包縛保溫材料,間距也有具體要求。如果簡單地用細鉛絲或塑料帶包縛保溫材料。在高濕熱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鉛絲銹斷,塑料帶老化,造成保溫材料脫落,保溫結構破壞。
2.3.4內工作鋼管保溫層外表面與鋼套管內壁的間距尺寸并不隨意,而是將這個空間作為輻射傳熱的保溫層,空間不能產生流動氣流。國外是抽真空達到防止產生氣流,國內由于條件所限,采用抽真空措施,暫時還難以實現。但預留的空氣層厚度不能隨意,一般不大于20mm,以防止空氣對流產生,提高隔熱效果。
2.3.5某些節點處理也存在不安全性和檢修難。如將波紋補償器安裝在外鋼套管內,一旦破壞,如何確定位置、如何檢修均尚沒有明確、成熟的方法,其它像國內固定支架、疏水裝置等同樣存在上述問題。
還有其它諸多因素不一一列舉。通過以上幾點只是想說明在引進國外技術時,應該真正"吃透"后,再"為我所用"。同時,目前對"鋼套鋼"結構型式,尚不應簡單肯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實驗,拿出經濟、技術符合我國國情,又不會造成遺患于后的鋼套鋼結構型式方案。
2.4關于內固定支架
由于蒸汽管道熱伸長量大,為了保證管道有效地實現熱脹冷縮,需要設置固定支架。(見圖二)如果還是按外固定設置方法,由于蒸汽管道溫度高,補償段短,固定墩設置多,尺寸大,這樣一是增大工程量,二是造成施工難度。為解決這項技術難點,通過對國內外充分調研、交流,我校于1995年立題研究,題目是:《蒸汽管道內固定支架試驗方法研究》,并上了一名研究生專題研究了三年。在研究過程中普得到蔡啟林教授、姚約翰總工、楊明學研究員等專家熱誠指導,課題完成了,但為什么至今沒有向社會發表,原因是有些問題尚需要深入探討,鑒于目前已有單位使用,為了安全,現將兩個技術問題予以簡要說明,供參考。
1.外環2.高強隔熱材料3.內環4.外套管5.工作鋼管6.焊縫7.保溫材料
2.4.1計算理論依據:根據彈性力學理論,內固定支架是采用薄壁小圓環理論進行計算,這種計算方法的邊界條件要求內外鋼環必須緊密結合,受力均勻,但施工過程中很難達到要求,如果采取沿管道周邊分幾片組成不連續圓環,更不可能達到邊界條件要求。所以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可以滿足計算邊界要求的施工技術措施,否則運行后會產生不安全因素。
2.4.2為了防止冷橋作用,熱流外泄,內固定支架的內外環采用石棉橡膠墊隔熱。采用石棉橡膠墊,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
A石棉橡膠熱老化問題,一般蒸汽管道壽命介定大于20年,石棉橡膠墊肯定達不到(由于橡膠原因),一旦石棉橡膠老化粉化,不僅隔熱目的達不到,而且造成結構破壞,影響管道安全運行。
B根據石棉橡膠墊導熱系數計算,每10mm只能隔熱26℃左右,如果介質溫度高,又要控制外套鋼管的表面溫度,則石棉橡膠墊需要很厚,難以實現。
為此,我校正研究采用新型隔熱材料取代橡膠墊。
2.5固定墩微量變形與力衰減
即使采用了固定支架方法,一個管網總是有的地方還要采用外固定支架,例如操心彎處、出土墻等。由于蒸汽管道產生的熱應力高,特別是大管徑管道產生的推力數以百噸計,如果按固定墩沒有微量位移進行結構計算。大管徑固定墩的尺寸會非常大,甚至無法實施。土壤不是剛性體,埋在土內的固定墩,在推力作用下,事實上是會產生微量變形的,如果主觀不承認這個客觀事實,不是科學態度。建議采用允許固定墩微量位移的方法設計固定墩,以達到推力大幅度衰減的目的,這一觀點已逐步被國內外接受。我校也已經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專題研究。通過理論計算、工程實踐研究表明:允許固定墩微量位移(一般控制在30mm內),可以將固定墩承受的推力衰減50~70%。我們不僅在實驗室進行了模擬實驗,而且在內蒙伊敏河煤電集團、河南永城煤電集團等大管徑管道工程進行了實踐,取得了預期成果,前不久某市大管徑管道工程,計算固定墩承受的推力600多噸,按一般結構確定的固定墩尺寸之大,在城市根本無法實施,經過建議采用微量位稱法,推力衰減到200多噸。(詳細計算參閱《區域供熱》2000年第6期拙文)。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直埋蒸汽管道設計、開發中幾個主要關鍵技術的思考與探討。說明直埋蒸汽管道技術比較復雜,有諸多問題尚水解決,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因此,生產和科技、院校應協同全作,繼續加強科研力度,共同促進直埋蒸汽管道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穆樹方:"對開發蒸汽管道直埋技術的幾點意見",《全國供熱情報網文》1997;
2穆樹方:"蒸汽管道直埋技術應加強科技力度:,《區域供熱》1998(4)"
3白成生:"內固定支架計算研究"《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1999;
4婁馥紅:"固定墩微量位移與力衰減關系研究"《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1994
5王松濤:"直埋蒸汽管道保溫結構型式及計算方法研究"《研究生論文課題》2000;
6馮永申、穆樹方:"直埋供熱管道固定墩用于保護彎頭的優化設計方法"《區域供熱》2000年(6)
關鍵詞4G移動通信;OFDM;MUD;IPv6
1引言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能夠滿足國際電聯提出的IMT-2000PFPLMTS系統標準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要求具有很好的網絡兼容性,能夠實現全球范圍內多個不同系統間的漫游,不僅要為移動用戶提供話音及低速率數據業務,而且要提供廣泛的多媒體業務。根據ITU的標準,世界各大電信公司聯盟均己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方案,主要有W-CDMA、CDMA2000、TD-CDMA以及我國提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但3G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局限性:
不能支持較高的通信速率。3G雖然標稱能達到2Mbit/s的速率,但平均速率只能達到384kbit/s。盡管目前3G增強型技術不斷發展,但其傳輸速率還有差距。
不能提供動態范圍多速率業務。由于3G空中接口主流的三種體制WCDMA、cdma2000、TD-SCDMA所支持的核心網不具有統一的標準,難以提供具有多種QoS及性能的多速率業務。
不能真正實現不同頻段的不同業務環境間的無縫漫游。由于采用不同頻段的不同業務環境,需要移動終端配置有相應不同的軟、硬件模塊,而3G移動終端目前尚不能實現多業務環境的不同配置。由于3G系統以上的局限性,目前,很多公司已經開始著手4G概念通信系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紹4G概念通信的技術特點以及可能采用的關鍵技術。
24G概念通信技術特點
目前,業界專業人士對4G概念移動通信系統的共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a)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網絡中來;
b)移動終端可以是任何類型的;
c)用戶可以自由地選擇業務、應用和網絡;
d)可以實現非常先進的移動電子商務;
e)新的技術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統和業務中來。
根據以上描述,未來的4G系統應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
(1)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對于大范圍高速移動用戶(250km/h),數據速率為2Mbit/s;對于中速移動用戶(60km/h),數據速率為20Mbbit/s;對于低速移動用戶(室內或步行者),數據速率為100Mbit/s。
(2)實現真正的無縫漫游。4G移動通信系統實現全球統一的標準,能使各類媒體、通信主機及網絡之間進行“無縫連接”,真正實現一部手機在全球的任何地點都能進行通信。
(3)高度智能化的網絡。采用智能技術的4G通信系統將是一個高度自治、自適應的網絡。采用智能信號處理技術對信道條件不同的各種復雜環境進行結合的正常發送與接收,有很強的智能性、適應性和靈活性。
(4)良好的覆蓋性能。4G通信系統應具有良好的覆蓋并能提供高速可變速率傳輸。對于室內環境,由于要提供高速傳輸,小區的半徑會更小。
(5)基于IP的網絡。4G通信系統將會采用IPv6,IPv6將能在IP網絡上實現話音和多媒體業務。
(6)實現不同QoS的業務。4G通信系統通過動態帶寬分配和調節發射功率來提供不同質量的業務。
34G概念通信關鍵技術探討
(1)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是以OFDM為核心技術。OFDM技術實際上是多載波調制的一種。其主要思想是:將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將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行的低速子數據流,調制在每個子信道上進行傳輸。正交信號可以通過在接收端采用相關技術來分開,這樣可以減少子信道之間的相互干擾。每個子信道上的信號帶寬小于信道的相關帶寬,因此每個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從而可以消除符號間干擾。而且由于每個子信道的帶寬僅僅是原信道帶寬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變得相對容易。
OFDM技術之所以越來越受關注,是因為OFDM有很多獨特的優點:
a)頻譜利用率高,頻譜效率比串行系統高近一倍。OFDM
信號的相鄰子載波相互重疊,其頻譜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
極限。
b)抗衰落能力強。OFDM把用戶信息通過多個子載波傳輸,這樣在每個子載波上的信號時間就相應地比同速率的單載波系統上的信號時間長很多倍,從而使OFDM對脈沖噪聲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強。
c)適合高速數據傳輸。OFDM自適應調制機制使不同的子載波可以按照信道情況和噪聲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調制方式。當信道條件好的時候,應采用效率高的調制方式;而當信道條件差的時候,則應采用抗干擾能力強的調制方式。再有,OFDM加載算法的采用,使得系統可以把更多的數據集中放在條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進行傳送。因此,OFDM技術非常適合高速數據傳輸。
d)抗碼間干擾(ISI)能力強。碼間干擾是數字通信系統中除噪聲干擾之外最主要的干擾,它與加性的噪聲干擾不同,是一種乘性干擾。造成碼間干擾的原因有很多,實際上,只要傳輸信道的頻帶是有限的,就會造成一定的碼間干擾。OFDM由于采用了循環前綴,故對抗碼間干擾的能力很強。
(2)智能天線技術
智能天線采用了空時多址(SDMA)的技術,利用信號在傳輸方向上的差別,將同頻率或同時隙、同碼道的信號進行區分,動態改變信號的覆蓋區域,將主波束對準用戶方向,旁瓣或零陷對準干擾信號方向,并能夠自動跟蹤用戶和監測環境變化,為每個用戶提供優質的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信號從而達到抑制干擾、準確提取有效信號的目的。這種技術具有抑制信號干擾、自動跟蹤及數字波束等功能,被認為是未來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
目前,智能天線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全自適應方式和基于預多波束的波束切換方式。全自適應智能天線雖然從理論上講可以達到最優,但相對而言各種算法均存在所需數據量、計算量大、信道模型簡單、收斂速度較慢,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出現錯誤收斂等缺點,實際信道條件下,當干擾較多、多徑嚴重,特別是信道快速時變時,很難對某一用戶進行實際跟蹤。在基于預多波束的切換波束工作方式下,全空域被一些預先計算好的波束分割覆蓋,各組
權值對應的波束有不同的主瓣指向,相鄰波束的主瓣間通常會有一些重疊,接收時的主要任務是挑選一個作為工作模式,與自適應方式相比它顯然更容易實現,是未來智能天線技術發展的方向。
(3)無線鏈路增強技術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蓋的無線鏈路增強技術有:分集技術,如通過空間分集、時間分集(信道編碼)、頻率分集和極化分集等方法來獲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線技術,如采用2或4天線來實現發射分集,或采用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來實現發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術是指利用多發射、多接收天線進行空間分集的技術,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線,能夠有效的將通信鏈路分解成為許多并行的子信道,從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論已經證明,當不同的接收天線和不同的發射天線之間互不相關時,MIMO系統能夠很好地提高系統的抗衰落和噪聲性能,從而獲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帶寬受限的無線信道中,MIMO技術是實現高數據速率、提高系統容量、提高傳輸質量的空間分集技術。
(4)軟件無線電(SDR)技術
在4G系統中,若要實現“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接入網絡”的理想通信方式,則至少需要保證移動終端能夠適合各種類型的空中接口,能夠在各類網絡環境間無縫漫游,并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業務之間進行轉換。這就意味著在4G系統中,軟件將會變得非常復雜。為此,專家們提議引入軟件無線電技術,軟件無線電是近幾年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以現代通信理論為基礎,以數字信號處理為核心,以微電子技術為支持。軟件無線電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各方的極大關注,這不僅是因為軟件無線電概念新技術先進、發展潛力大,更為重要的是它潛在的市場價值也是極具吸引力的。軟件無線電強調以開放性最簡硬件為通用平臺,盡可能地用可升級、可重配置的不同應用軟件來實現各種無線電功能的設計新思路。其中心思想是:構造一個具有開放性、標準化、模塊化的通用硬件平臺,將工作頻段、調制解調類型、數據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協議等各種功能用軟件來完成,并使寬帶A/D和D/A轉換器盡可能靠近天線,以研制出具有高度靈活性、開放性的新一代無線通信系統。在4G眾多關鍵技術中,軟件無線電技術是通向未來4G的橋梁。由于各種技術的交迭有利于減少開發風險,所以未來4G技術需要適應不同種類的產品要求,而軟件無線電技術則是適應產品多樣性的基礎,它不僅能減少開發風險,還更易于開發系列型產品。此外,它還減少了硅芯片的容量,從而降低了運算器件的價格,其開放的結構也會允許多方運營的介入。
(5)多用戶檢測技術
4G系統的終端和基站將用到多用戶檢測技術以提高系統的容量。多用戶檢測技術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時占用某個信道的所有用戶或部分用戶的信號都當作有用信號,而不是作為噪聲處理,利用多個用戶的碼元、時間、信號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聯合檢測單個用戶的信號,即綜合利用各種信息及信號處理手段,對接收信號進行處理,從而達到對多用戶信號的最佳聯合檢測。它在傳統的檢測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擾的所有用戶的信號進行檢測,從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擾和抗遠近效應性能,降低了系統對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鏈路頻譜資源,顯著提高系統容量。
現有的多用戶檢測算法在計算復雜度與處理時延問題上存在不足,且算法中一些參數(頻率、幅度、定時、相位等)估計有誤時,會使得相關矩陣產生較大偏差,導致整個系統性能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當前的MUD算法只考慮了同小區內的干擾,而沒有考慮相鄰小區間的同頻率用戶干擾。一般的多用戶檢測研究都假設用戶數據是獨立等概率的,沒有考慮信道編碼的影響,現在組合信道編碼和多用戶檢測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另外,目前的研究方向還包括多速率多用戶檢測和多用戶檢測與空時二維信號處理、多載波調制、功率控制等技術的結合。
(6)IPv6技術
4G通信系統選擇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組方式傳送數據流,因此IPv6技術將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協議。選擇IPv6協議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a)巨大的地址空間。在一段可預見的時期內,它能夠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網絡設備提供一個全球惟一的地址。
b)自動控制。IPv6還有另一個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無狀態和有狀態兩種地址自動配置方式。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方式是獲得地址的關鍵。在這種方式下,需要配置地址的節點使用一種鄰居發現機制來獲得一個局部連接地址。一旦得到這個地址之后,它將用另一種即插即用的機制,在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
c)服務質量。服務質量(QoS)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協議的角度看,IPv6與目前的IPv4具有相同的QoS,但是IPv6能提供不同的服務。這些優點來自于IPv6報頭中新增的字段“流標志”。有了這個20位長的字段,在傳輸過程中,中國的各節點就可以識別和分開處理任何IP地址流。盡管對這個流標志的準確應用還沒有制定出有關標準,但將來它無疑將用于基于服務級別的新計費系統。
d)移動性。移動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務方面可提供更大的靈活性。每個移動設備設有一個固定的家鄉地址,這個地址與設備當前接入互聯網的位置無關。當設備在家鄉以外的地方使用時,通過一個轉交地址即可提供移動節點當前的位置信息。移動設備每次改變位置都要將它的轉交地址告訴給家鄉地址和它所對應的通信節點。
4結束語
4G移動通信系統目前還只是一個基本概念,4G網絡的定義仍然還不明確,IEEE等標準化組織仍處于制定標準和規范的過程中。但是融合現有的各種無線接入技術的4G系統將成為一個無縫連接的統一系統,實現跨系統的全球漫游及業務的可攜帶性,是滿足未來市場需求的新一代的移動通信系統,它將幫助我們實現充滿個性化的通信夢想。
參考文獻
[1]AjayR.Mishra著,中京郵電通信設計院,無線通信研究所譯.蜂窩網絡規劃與優化基礎.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何琳琳,楊大成.4G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特點和關鍵技術.移動通信,2004(2).
[3]NamgiKim;HymenChoir;HyunsooYoon.Seamlesshandoffschemefor4GmobilesystemsbasedonIPandOFDM.2004IEEE60thVolume5,26-29Sept.2004Page(s):3315-3318Vol.5
[4]Gazis,V.;Housos,N.;Alonistioti,A.;Merakos,L.Genericsystemarchitecturefor4Gmobilecommunications.The57thIEEESemiannualVolume3,22-25April2003Page(s):1512-1516vol.3
[5]Lu,municationsMagazine,IEEEVolume41,Issue3,March2003Page(s):104-106
[6]劉偉,丁志杰.4G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進展與關鍵技術.中國數據通信,2004(2).
[7]袁曉超4G通信系統關鍵技術淺析.中國無線電,2005(12)
今兒看到的兩則新聞,似乎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這一點。一則是科技部撤銷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獲科技進步獎:科技部在通告中稱,經調查核實,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的推薦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等問題。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第二十一條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第九十二條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核同意,并經國務院批準,決定撤銷“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所獲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
相比起這則見怪不怪的學術造假新聞,五糧液告“七糧液”“傍名牌”則更讓人有種忍俊不禁的滋味。五糧液公司認為,“七糧液”典型是在“傍名牌”,意在讓人聯想到“五糧液”的知名度來助推銷售,誤導了消費者,侵害了“五糧液”注冊商標專用權,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害。
其實,這“傍名牌”的可不只七糧液一家,據說在市場上,我們能夠看到三糧液、四糧液、六糧液、八糧液、九糧液、十糧液等眾多“品牌”白酒。很自然地,當我們看到這些白酒的時候,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聯想到五糧液,大概你剛剛從火星上回來的。
這兩則新聞,一個是做學問的,傳書授業;一個賣酒的,似乎不相干。只是他們都做了同一件相關的事情,那就是為了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不擇手段,專門走他們認為可行的捷徑。
摘要: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由文獻調研、相關技術發展水平、具體實驗室條件、主觀能動性等因素決定,對學位論文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論述了以問題作為開題報告中心和整體思路的觀點,分析了開題報告的各個組成部分,并對其進行了評價.
1開題報告的作用和整體思路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獻調研后,寫成的關于學位論文選題與如何實施的論述性報告.碩士研究生作開題報告的時間一般在第三個學期末或者第四個學期初,即基礎課程學習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實施之前.開題報告既是文獻調研的聚焦點,也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展開的散射點,對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對于研究生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國內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都十分重視開題報告,組織相關專業的專家,會議評審《開題報告書》.暨南大學2002年1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并啟用新版開題報告書的通知》.一般,對開題報告選題合適、方法得當、措施落實的,同意論文開題;對于尚有不足的,需要修改報告.有的要求書面回答開題報告會提出的問題和意見.對于不合格者,必須重做開題報告,通常只有一次重做報告機會,而且在一個學期以后.在審核開題報告時,若評議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養前途的研究生,則認為不宜進入論文階段,通過中期篩選淘汰.有的單位還要求填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評審表》,尤其對博士生的開題報告.可是,對如何做好開題報告的文章很少見到,希望本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博士生開題報告比碩士生開題報告要復雜得多,以下只針對碩士生開題報告加以論述.碩士生的開題報告與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不同.在科研中,重點項目要求寫可行性論證等報告,一般項目寫開題報告,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由有中級職稱以上的科技人員編寫,涉及深度和廣度都遠大于碩士生開題報告.碩士生開題報告目的也不同,主要是培養學生如何選擇論文研究題目、辨認難點、確定技術路線、怎樣計劃安排等,重在科研程序的訓練.對應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過程,開題報告相當于《設想方案》和《實施方案》的階段.中物院研究生開題報告內容包括3個大的方面:立論依據、研究方案和主要參考文獻.立論依據包括課題研究目的、意義和應用前景,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研究方案包括:(1)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2)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3)本項目的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4)預期的研究進度.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開題報告,因學科不同,格式有所區別,但主要內容和關注點,卻大同小意.結合核能科學與工程碩士生近年的實際情況,對開題報告看法如下.按照東北林業大學史濟彥老師[1]的觀點,從課題選擇到論題選擇體現了選題的整個過程,由4個部分組成,其總步驟是:課題選擇→課題綜述→論題選擇→開題報告.因此,文獻調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會相當程度地影響開題報告的質量,在開題報告中反映出來.對沒有太多實際經歷、在相關知識方面積累較少的研究生,要作好論文研究,必須首先做好文獻調研.雖然受到該領域科技發展狀況、具體實驗室條件、指導老師等因素限制,但為了獲得一個好的學位論文選題,充分掌握文獻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客觀基礎,值得學生付出艱苦努力.問題是指事物的實際運行狀態和期望狀態的差異,是與存在、發展、創造、成果等相關的一個概念.馬斯洛[2]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以問題為中心,不應該以方法為中心.波普爾的理論中,認為科學研究起于問題,止于問題.這二位科學家,時代不同,角度不同,表述不同,對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的看法卻是相同的.文獻調研的目的,除了掌握情況,豐富知識,提高文獻綜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在研究生開始接觸科學研究之初,就要樹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觀念.在文獻調研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開題報告中明確研究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多種多樣,對碩士研究生,尤其是應屆本科畢業研究生,不宜選擇難度太大的問題做畢業論文,因為碩士研究生尚處于科研培養初期,且時間有限;但是,在整個畢業論文過程中,需要建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如何開拓新研究領域可以是問題,如何解決分歧可以是問題,如何提高部分技術指標也可以形成問題.沒有能夠較好地發現問題,深入分析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良好方法,對問題的研究就談不上深入,這與研究生培養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表現形式之一是研究內容擴張,以數量掩蓋質量不足,列舉了許多難度不大的內容,而需要經過努力,克服困難才能夠完成的卻講得較少.特別是有多年工作經歷的碩士研究生,受完成工作任務觀念的影響,容易提出過大的研究范圍,在開題報告中需要糾正.文獻深入調研后,研究生對研究領域的存在問題、解決方法等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對學位論文選題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沒有實際的科研經驗,對復雜的現實情況了解不夠,要同時兼顧現實性與研究價值,需要在導師指導下,確定學位論文選題.這一具體如何選題的過程對培養研究生是重要的.反映在開題報告中,學位論文選題不僅要有較大意義,而且具有可行性.科研條件良好的單位,為研究生提供的選擇范圍更寬,學位論文選題若能夠結合研究生的特長與興趣,促進研究深度,則是更好.一般開題報告都要求明確學位論文研究目標,但我們認為,研究目標不宜過分注重,規定得太具體和死板.其原因是,即使條件一定,目標是偏高還是偏低,往往難于準確判斷.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未知因素,各個實驗室條件不同,具體研究時條件不同,評價研究工作的水平是復雜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目的是開展研究工作,培養研究能力,而不同于完成規定任務.研究目標與其理解為衡量指標,不如理解為努力方向,問題的解決程度.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目標體現了研究工作的價值特征.確定合適的研究內容,對碩士研究生培養具有直接作用.研究內容中各種各樣的單元技術讓學生實際地掌握,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課程學習方式所不能比擬的.一邊用一邊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掌握,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重復能力,為創造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因此,開題報告中研究內容、技術方法應是具體而翔實的,體現以論文問題為中心,廣泛深入地使用相關技術.研究內容體現了學位論文量的特征.關鍵技術、技術路線是達到目標、實現創新的途徑,是解決問題的客觀可能性與主觀能動性的匯合處,體現了學位論文創造的特征.在文獻調研和導師指導下,關鍵技術的辨別是不困難的;但是,確立技術路線與開展可行性分析,涉及多方面技術發展水平、文獻調研、實驗室條件、研究的共性和個性、創新、決策、邏輯和想象等,是開題報告中的難點和重點,需要深入全面地開展具體研究.技術路線與論題選擇密切相關,相互依存,決定了學位論文的最終選擇.在開題報告之前,文獻調研的同時,研究生應該盡量熟悉實驗室情況,尤其是相關系統和關鍵設備.在研究生提出研究進度后,需要指導老師修改確定,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缺乏實際經驗,另一方面是向指導老師學習怎樣制定實施方案.開題報告會上,如何安排完成研究工作通常討論較少.實施方案對實際有效開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3開題報告的評價
不同學科的開題報告側重點不同,對應用研究類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一種評價標準是:開展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0分;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發展動態,10分;研究目標、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技術,20分;研究方案,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及可行性分析,10分;預期研究成果及創新之處,30分;已有工作基礎,10分;研究計劃及預期進展,5分;參考文獻,5分.檢驗開題報告優劣的最終標準是實踐結果.在學位論文完成以后,回首開題報告,可以看出科技情報是否收集得全面深入,計劃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實際,成果是否明顯,結果和設想有多大差別.研究生在畢業論文研究過程中,對照開題報告和實際進展,能夠不斷加深理解和提高認識,則開題報告這一階段的培養作用就達到了.我院2001級的一位應屆本科畢業的核物理專業推薦免試研究生,其開題報告根據學生特點,論文選題確定為d-t中子穿透鐵球伴生γ射線泄漏能譜實驗研究,涉及加速器、液體閃爍探測器、半導體探測器、mcnp計算程序、n-γ分辨、核探測電子學系統、屏蔽設計等基礎單元技術.研究工作圍繞γ射線泄漏能譜,采用實驗方法,輔以理論計算,以如何獲得精度更高的系列核數據為中心,對研究生進行系統訓練.實際情況與開題報告計劃一致性良好,在執行過程中按計劃順序進行.今年5月份答辯時,核能科學與工程專業8個碩士研究生中,該論文是唯一獲得全優的.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為學位論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學位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可側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選?。?/p>
①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
②技術攻關研究專題;
③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
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結合所在企業目前的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引進等技術難題或科研攻關項目。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實際調查,進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寫“文獻綜述報告”和“開題報告”。
二、工程碩士在確定學位論文課題后,要寫出選題報告。
選題報告包括“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兩部分。文獻閱讀和選題工作一般從全部課程學習完成后進行。
三、寫“文獻綜述”以前,要大量閱讀與論文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
通過閱讀文獻,要掌握論文課題所在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學術動態和發展前沿。
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撰寫“文獻綜述”。內容包括:論文課題所在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學術現狀、前沿問題、發展趨勢等,要對文獻涉及的主要原理、技術和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和述評。所閱讀的文獻目錄要在附錄中一一列出。
“文獻綜述”完成后,交導師評閱。導師要寫出評語,導師認為綜述報告不合格,要繼續閱讀文獻,重新撰寫。
四、在文獻閱讀和調研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選題依據、課題來源、學術價值和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意義;
3、擬解決的生產實際的主要問題和關鍵技術及難點、擬采取的技術路線、實施方案;
4、可能出現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方法與措施;
5、預期達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創新之處;
6、研究進程計劃及時間安排,經費概算;
五、工程碩士完成“開題報告”后,交給導師審閱通過后,確定開題報告會議的時間和邀請的專家名單。
一、課題研究背景(宋體,四號,加粗)
(一)工程概況(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體名稱,位置建設單位,規模,技術經濟參數等。(宋體,小四,300字左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課題研究對工程有何用途,及對本人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有何意義。(宋體,小四,200字左右)
二、課題研究內容(宋體,四號,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主要描述課題研究哪些內容,或進行哪些項目的設計或計算。(宋體,小四,300字左右)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宋體,小四號)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描述具體目標)(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三)預期成果形式(宋體,小四號)
施工組織設計文本、計算書、設計說明、或圖紙等,結合課題自選。
三、研究步驟及使用的關鍵技術(宋體,四號,加粗)
(一)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1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2
200×年×月-200×年×月,具體任務3
(二)關鍵技術
描述完成課題使用的關鍵技術。(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四、課題研究價值(宋體,四號,加粗)
(一)創新點
描述課題的創新點。(宋體,小四,60字左右)
(二)應用價值
描述課題的應用價值。(宋體,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條件(宋體,四號,加粗)
描述課題的具體研究條件,如基礎資料情況,已經掌握了課題研究需要的知識或技能,指導老師的情況等。(宋體,小四,200字左右)
六、參考文獻(宋體,四號,加粗)
1、《××××》,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2009—2010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
術論文獎”總結頒獎大會。青海省副省
長、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評
獎委員會主任高云龍,青海省政協副主
席鮑義志,以及省人大、青海省政府、
青海省科協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出席頒獎
大會并為獲獎者頒發了獲獎證書及獎
金。
本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
文獎”整體水平比上一屆有很大幅度的提
升,有近90個學會和單位的400余篇學術
論文參與了評選活動,80篇論文入圍專家
評審階段。經過129位專家近5個月的辛勤
工作,最終評選出35篇獲獎論文,其中一
等獎5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20篇。評
選結果在《青海日報》、《青??萍?/p>
報》和青??茀f網上向全社會進行了為
期15天的公示,期間沒有收到任何形式的
異議。本年度獲獎作者層次之高,獲獎
論文水平之高,獲獎作者中女性科技工
作者比例之高均超過上一屆。
高云龍在頒獎大會上講話。他要求
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積極奉獻、開拓
進取、勇于爭先,營造爭創一流的氛
圍,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
的主要驅動要素,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
競爭要素,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
效載體;要唯真求實,努力創新,努力
做我省創新文化和科學道德建設的積極
踐行者,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與全社會
的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
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改
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
踐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己的事業發展與
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義不容辭地肩
負起“科教興青”的歷史使命;要奮發有
為,不斷超越,大力推動青海省自然科
學基礎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深入開展基
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
術研究,不斷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
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緊緊圍繞事關
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的重大科技課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努力攻
關,緊緊圍繞事關我省學術繁榮和學科
發展的瓶頸性難題努力攻關,緊緊圍繞
事關我省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提
升的重大技術難題努力攻關,助力全省
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把發現、培養和
舉薦人才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甘為人
梯,拼搏奉獻,努力為科技事業繁榮發
展培養優秀后備人才,大力推動我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