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1 07:13: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能源化學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是研究利用化學與化工的理論和技術來解決能量轉換、能量儲存及能量傳輸問題的戰略性專業。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將是21世紀化學科學與工程的前沿性課題,也是當前社會急需的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我國于2010年開始設置了能源化學工程戰略新型專業,并于2011年進行試點招生。目前針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1)東北石油大學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構建,專業按照“通識教育+學科專業基礎+專業教育+實踐教學”四個層面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設置[1];
(2)沈陽工程學院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教學探討,制定了一系列實踐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如《實驗室開放制度》《實驗室守則》《校內外實習管理辦法》《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管理辦法》等實踐教學的規章制度[2];
(3)北京化工大學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注重學科發展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每年邀請國際上著名的學者到能源化學工程實驗室進行訪問和交流,通過學術報告和互動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并與多所國際著名大學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關系和聯合培養學生機制,為學生搭建了國際交流平臺[3];
(4)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教學主要側重于學科研究方向的改革,主要包括太陽能電池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功能晶體材料的制備,生物質能源的開發,生物質能源與化工原料的轉化研究,多晶硅高效回收新技術,發光二極管(LED)用熒光粉的研制,LED新型散熱器材料的合成及LED封裝材料等研究方向[4]。菏澤學院是一個應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2012年菏澤學院化學化工系緊扣菏澤市煤炭石油資源豐富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需要,成功地申請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并于2013年開始招生。構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對象,并占據了主導地位[5]。近年來,菏澤學院根據地方資源特點、經濟發展需求和學校的師資結構特點對應用型本科能源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構建。主要從人才培養規格、理論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式方法革新、實踐教學和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進、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1人才培養規格的建構
人才培養規格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6]。為此應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創新應用人才為核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多規格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制定切合實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我系深入菏澤市及周邊地市各個能源化工企業進行調研,與人力資源招聘部門進行接觸、對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反饋等,多方收集相關信息,并結合菏澤學院化學化工系師資結構特點,對我們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了定位。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社會對能源化工專業的人才需求有三種類型:科研創新性,動手操作技術性和管理經營性人才??紤]到我系師資力量和學校發展目標,我們把能源化學工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動手操作技術性和能源化工企業管理經營性人才。采用“一個專業兩個方向”進行培養,實行“5+3”分流培養方式,即前5個學期在一起上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后3個學期按照學生的意愿進行分開培養,主要開設專業課。同時對經營管理型的學生聘請經濟系的老師開設經濟管理型方面的課程。
2課程培養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能源化學工程是一門內容豐富而又廣泛的科學,是涵蓋能源、化工、環境和材料的交叉學科。課程體系按照“通識教育+學科專業基礎+專業教育+實踐課”四個模塊設置,注意學科前沿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厚基礎、寬口徑、重視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實踐課的建設。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我們十分重視實踐課的比例,規定不少于總課時的20%。課程除了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暑假實習、畢業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外,還應增加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業計劃項目、開放實驗室等項目。教學是基礎,是傳授知識;科研是創造知識,是教學的延伸和發展[7]。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機械設計競賽、結構設計競賽、大學生挑戰杯賽等競賽項目。其目的是以競賽為載體,把探索精神、創新技能、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針對具體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作為培養目標。這些競賽對于培養我國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18],加強了學生應用型能力的培養。
3教學方式方法的革新
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方位的教學改革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和應用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結合企業生產實例,采用范例教學改革模式,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應用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過程,倡導“做中學”,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比賽中體會自己的成長。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項目活動法”,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教師僅起指導作用,學生可以自主查閱資料并開展與項目有關的研究性活動和合作學習。
4實踐教學和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
實踐教學和學生科技創新是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構建多層次的包括校內實驗、實訓、課程設計、參加科技創新競賽、畢業設計,校外工廠見習、項目合作導師制、校外實習的“雙導師”制以及校企合作協同培養制度,切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9]?!半p導師”制是指學生的實習過程中,由學校教師和企業老師共同指導,使學生對工廠實際生產的流程和工藝有一個全面清楚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工程問題和工程實踐應用能力?,F在我們已與菏澤市的玉皇化工集團、洪業化工集團、多友科技等企業合作建立了10多處校外實習基地。雙導師制的實行,加強了校企結合,有力地培養了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避免了學生“所學”和企業“所需”脫節的問題,實現了學校培養和企業所需人才的對接。
5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進
評價是學科教學的指揮棒。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評價過程中,采用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8]。對于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程,采取以閉卷考試(70%)和平時成績(作業、小論文、實踐報告)相結合為主;對于專業課,可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和設計(論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對于選修課,采取教師自主考核與院系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實習和實踐課程,結合“雙導師制”,采用化學化工系與企業共同考核的方式;對于實踐課程,采取小組提交實踐報告并答辯的方式進行評價。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的“復合”能力(高深的專業理論和豐富的工業實踐操作技能)是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結合專業發展實際,構建“外引+內培+實踐鍛煉”相結合多渠道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方式,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聯系,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近三年來,我系派出4位教師到能源化工企業進行業界鍛煉,培養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使教師明確企業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同時加強與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我們還聘請企業的業務骨干為我們的兼職教師,不定期地給學生開設講座和實踐課。同時,我們鼓勵年輕教師考取化工安全評價師、化工工程師、設備設計工程師等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些措施有力地培養了教師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傊?,根據社會發展對能源化學工程人才的需求和菏澤學院建設應用型地方特色明顯建設的目標,化學化工系根據師資結構特點,對能源化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和改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經驗。而對如何更高效的進行校企合作,建設產學研聯合協同創新體系,打造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特色的培養模式和體系,是我們繼續努力和探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淑芝,王寶輝,陳彥廣,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09-210.
[2]趙海,劉瑾,董穎男,等.應用型本科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4):547-550.
[3]北京化工大學能源化學工程[EB/OL].
[4]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介紹[EB/OL].
[5]邵波.論應用型本科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4(5):30-34.
[6]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學科學,2012(3):30-36.
[7]任成龍.論科研實踐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48-51.
[8]陳彥廣,韓洪晶,陳穎,等,基于國際化、工程化能源化工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及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224-227.
1.1應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據現代化學工業的特征及社會對化工人才需求的趨勢,應用型高?;瘜W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化學化工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適應化工、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專業能力包括7個方面: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能處理好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②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③掌握化學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化工過程模擬優化方法;④具有對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學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⑥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⑦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2]。因此,根據現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握高等教育規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征,制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如圖1所示。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成功經驗,非常重視企業的作用,將企業要求與學生的培養相結合,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學體系,確定了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體系體現“三個服務”原則:基礎理論教學要為專業技術課教學服務,理論教學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注重培養學生對技術成果的吸納和綜合應用能力。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基礎實訓、專業實訓及校內、外實訓教學相結合的綜合實訓教學一體化,完成實訓教學。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實施“四年九學期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1.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要求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為了適應新世紀化學工業的發展而設置的,是由原來的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無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工業催化等專業合并而成的寬口徑專業,覆蓋面寬、涉及領域廣[3]。該專業具有兩大特色:一是覆蓋面廣。研究領域涉及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醫藥化工、微電子化工等諸多領域;二是工程特色顯著。該專業以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為兩大支撐點,化學工程主要研究化工過程及設備的開發、設計、優化和管理?;瘜W工藝則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氣、礦物、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和分離加工技術制取各種化工產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涉及的工程放大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不僅在化工領域,而且在醫藥、材料、食品、生工等眾多相關領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學生應有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需掌握化工生產技術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具有從事化工生產控制、化工產品和過程的研究開發、化工裝置設計與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應用型化工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高等工程教育強調綜合素質的基礎作用和工程素質的定型作用。培養應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堅持育人為本,教學為綱,根據學生需要,圍繞學生能力拓展和知識結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三層次訓練組成,將課外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借鑒德國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項目實現能力及創新能力,構建工程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實踐教學根據能力要求可分為3個層次:基礎實踐層、專業實踐層、綜合和創新實踐層。基礎實踐層以強化“三基”,培養基礎能力為目的,將基礎化學實驗分為3個層次和5個模塊,構成一個彼此相連,逐層提高的體系[5]。通過化學專題研究訓練,強化了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認知實習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階段。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過認知實習,了解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在專業方向的選擇、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2周金工實習和1周電工電子實習,實現基礎能力培養目標;專業實踐層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的環節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綜合和創新能力是對技術基礎知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映學生整體素質。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配合第二課堂科技活動,達到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傊?各層實踐教學活動層層遞進、相互滲透,達到培養目標規定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2圍繞工程能力培養,實施實踐教學改革
2.1突出強化實踐鍛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教師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導者,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者。要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按照這一思路,為所有的實驗室配備了具有碩士學位的專職實驗教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派合肥學院高學位高職稱的教師到企業去鍛煉6~12個月,增加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學院要求成立了實驗技術教研室,這不僅是名稱和內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建立實驗技術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擔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為成員,研究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教學、實驗課程內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有關的合肥學院院級教研立項6項,安徽省教育廳立項3項,獲得教學成果獎合肥學院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安徽省三等獎一項。聘請企業和設計院等單位人員擔任教師,讓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2.2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提供實踐教學載體
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內容所必需的保障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強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課程為支撐的基礎化學實驗室建設,和以化工原理為支撐的化工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作為一門最能反映專業特色,與專業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性課程,必須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化學工程學科發展方向、適合按專業大類組織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課程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和技術化工工藝學作為構架,遵循以下原則:緊扣化工過程研究與開發的方法論;充分考慮工程學與工藝學實驗的適當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進性、增加綜合性;實驗內容既符合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發展規律,又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熱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根據專業和學生發展需要,在專業方向上設立分離工程和精細化工2個化工專業方向,并建立精細化工和分離技術2個實驗室,建立膜材料和膜過程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6]。以校企互利雙贏為機制,開展產學合作,和中鹽四方集團等14家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2個。每年由校內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由企業提出課題,真題真做,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取得在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獲。中鹽四方集團、東華集團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學生設計多次獲合肥學院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
2.3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為了達到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學院制定了《合肥學院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收到明顯的效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化學工程師之家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為主要內容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化工工程師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運行。以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為目標、以工程設計為核心、以模型制作為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通過加強合作促進團隊精神;通過模型制作提高工程應用能力;通過工程設計提高工程素養;通過企業化運作模式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平臺,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管理能力、協調組織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精神。通過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氛圍,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累計培訓學生500人以上?;瘜W工程與工藝學生在各種全國性競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2010年,在科技部等單位舉辦的青年科技創新競賽獲得二等獎,“三井化學”杯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和華南地區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二等獎。近3年來,學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9篇。
本文提出的工程實踐教學新模式以工程設計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旨在通過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強化知識創新能力;通過實習基地和教育內容的拓展以培養專業興趣;通過化工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以培養基本技能;通過特色班的強化訓練以培養專業特長;通過學科競賽和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訓練以培養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從而全面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就業能力。
(一)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根本,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和培養,建有完備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化工實驗(7.5學分,含大學化學實驗、過程工程原理實驗、化工專業實驗)、化工設計(4學分)、認識和生產實習(3學分)、SRTP等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二課堂(4學分以上),共計18.5學分,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要求。本專業十分重視化工設計課程的建設和教學,定位為學科工程設計技能訓練課程,已在2010年成功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分配為1∶2,學生通過面向應用能力培養和面向設計項目的實踐學習過程,學習現代(化工專業)設計方法與設計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計算機輔助化工過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實踐從單元過程到完整流程設計的全過程,初步掌握運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軟件進行化工過程設計的技能,使用AutoCAD繪制化工流程圖、塔設備圖、車間布置圖、工廠總平面圖的方法,了解化工設計工作程序、工作內容、設計文檔編制方法,從整體上實踐學習化工設計的全過程,培育綜合運用化學、熱力學、單元操作、化學工藝學、化學反應工程、化機與設備、儀表與自控等化工專業基礎理論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能力,強化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以實習基地和教育內容拓展為助力,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實習是高等工科院校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其中認識實習主要起專業啟蒙教育的作用。通過認識實習,學生了解了本專業的基本生產工藝及專業的前景與發展方向,對所學專業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并為后繼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目前的認識實多存在基地單一、時間很短的缺陷,難以保證實習的質量和效果。結合特色專業建設,本專業提出建立民營、國有、跨國企業及化工園區的三位一體認識實習基地,使學生通過民營企業的實習,深入理解化工企業的創業、發展與壯大過程,接受創業教育;通過傳統的國有大企業實習,系統了解大型化工企業的流程、規模,各化工單元設備與裝置的特點等,接受就業教育;通過世界化工巨頭在中國公司基地的實習,認識跨國企業的規模、設計、布局及管理理念,培養國際視野,接受創新教育;通過化工園區的實習,切身感受科學規劃化工園區重要性、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中化工知識的重要性,接受生態教育。因此,三位一體實踐基地的認識實習將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專業知識實際應用的感觀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國際視野。
(三)以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為陣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專業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實驗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專業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徑,是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實行實驗室和教學過程的統一管理,本專業于2008年對原先分屬不同研究所的專業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舊實驗設備,對原開設的實驗進行了梳理,停開了部分質量有待提高的實驗,保留了八個基礎實驗,并增加了四個綜合創新實驗和兩個遠程實驗。其中綜合創新實驗是專業實驗的升華,要求學生將基礎課、技術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驗理論、實驗技能融會貫通并應用到實驗中去檢驗。這樣既總結和鞏固了前期實驗教學的成果,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運用實驗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遠程實驗則幫助學生實現了異地實驗,實驗時間不受限制,實驗效率大為提高,并豐富了實驗手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以特色學科競賽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科競賽是培養創新人才、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科競賽,進一步提高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激發實踐創新的活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已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三井化學杯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邀請賽”和“過程工程實驗技能創新競賽”兩大學科競賽活動。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設計課程的教學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三井化學杯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邀請賽”已舉辦了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化工設計課程的全國普及性,提升了其影響力,促進了國內高校化工設計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對高等化學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同時,本專業還針對“過程工程原理”課程的特點,創辦了“過程工程實驗技能創新競賽”,創建了過程工程實驗技能創新實踐基地。該競賽為浙江大學校內唯一一個以實驗為主的校級競賽,每年本專業有30%的學生參加該競賽活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五)以特色班強化培訓為手段,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
為了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提升學生的就業和深造能力,本專業在大三后依據學生興趣,提供了不同類型特色班的強化培訓:1.工程實踐班,主要目的是強化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2.能源化工班,目的是強化化工知識在能源領域的應用;3.產品工程班,重點突出高分子工程、精細化工;4.安全與工業生態班,主要強化化工過程安全、環境友好及化工園區規劃;5.國際交流班,目的是強化外語授課與國際交流能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英文名稱: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江蘇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江蘇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蘇理工大學學報;江蘇工學院學報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7775
國內刊號:32-1668/N
郵發代號:28-8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化工分離過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054-02
化工分離過程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是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具有鮮明的工程特點。伴隨著化學工業及其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新的分離方法、技術不斷產生,化工分離技術在石油化工、資源環境、能源、材料、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化學工業實現清潔工藝的重要手段。在“卓越計劃”的背景下,以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目標,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的化工高級人才,必須根據該課程的特點和時代的要求,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1]。目前,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體上還是傾向于理論型模式,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缺少整合性和工程性[2],化工分離過程課程同樣存在教學內容老化、教學體系不完善、工程訓練與生產現場脫離嚴重、教學主體的新生代教師對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統的研究和足夠的重視等問題。因此,筆者在化工分離過程的教學中,以大工程觀和集成式的課程改革和“卓越計劃”的精神為指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優化教學內容
分離工程主要從分離過程的共性出發,討論化工分離過程的基本概論、本質及其變化規律。從教學內容而言,分離工程是一個學術內容十分豐富的領域,既包括傳統分離過程基本理論原理方法的學習,同時各種新型分離技術的不斷涌現,要求跟上時代和技術發展的步伐,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與補充教學內容,擴展課程教學環節。
1.合理組織教學課堂。要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性和新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優化教學內容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避免課程的割裂與重復,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設計、重塑與整合。教師按學科發展,從基礎、原理、特性到應用及發展的順序進行講授內容的安排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按照問題、案例和原理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結合化工企業項目的實際和教師工程實踐、科學研究以及學生實習,介紹常見分離技術。
2.積極整合教學內容。教師注意課程與專業基礎課如物理化學、化工熱力學、化工原理等的銜接和關聯;在教學實踐中對本課程與“化工熱力學”、“化工原理”、“物理化學”等專業基礎課程中有關內容進行有機銜接與融合,讓學生很自然地完成基礎理論到專業知識的過渡與應用;增加新型化工分離技術,如超離子液體技術、膜分離技術、雙水相技術等;把企業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課程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性和新意。基本分離方法與化工原理的融合在化工生產中涉及的分離對象幾乎都是多組分體系,而目前一般高等院?;ぴ斫虒W中因學時有限,大多側重于雙組分的分離問題。這就要求在進行分離過程的教學時要做好與化工原理教學的融合問題。如對化工原理教材中已涉及到的基本原理,教師對雙組分精餾、吸附和結晶等不做專門介紹,重點講解多組分體系的工程計算問題,將有關的基礎及計算機應用在耦合與集成過程設計中體現出來;減少與化工原理內容的重復,培養學生利用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復雜體系分離問題的能力。
3.有效延伸課程環節?;し蛛x工程本身具有較強的工程背景的同時還兼有較強的理論性。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化工分離工程的教學使學生認為化工分離工程是“一大堆的方程、繁多的數據和大量的計算和循環迭代[3]。為了促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如實習過程中、課程設計中及其他的化工實踐如創新實驗、化工競賽等過程中,布置作業、小組討論及綜合設計等,加深學生對已學的化工分離技術原理的理解,學會進行分離方法的選擇優化,以及新型分離技術的拓展。
4.強調選擇優秀教材。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限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對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十分重要[4]。劉家琪主編的面向21世紀的教材《分離過程》,該教材在內容和體系上體現了創新精神,注重拓寬基礎,強調能力培養,并在教學內容上作了重新安排;按教學規律的發展,從基礎、原理、特性到應用及發展的順序分章節;主要章節(如多組分精餾和特殊精餾)中逐一介紹各種精餾方法的特性和應用;選擇典型的分離方法展開講授化學工程的研究方法及其進展。這樣安的排結合了兩種教材編排方式的優點,思路簡潔清楚,學生易于接受,教學效果良好[5]。
二、采取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學習討論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究和親身體驗[6]。這樣,改變過去由老師單一講解的方式,可讓學生有問題隨時提出、分析和討論。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性教學[7]為指導思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初顯成效。
1.討論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加強化工分離工程與化工原理等基礎課的銜接與融合,課前通過小班討論課,復習回顧掌握已學基礎課程的相關內容,并與該課程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概括和總結。例如,在講多組分精餾過程時,教師在介紹完兩個極限條件及進料位置的選取之后,讓學生討論簡捷的計算方法的步驟和應用,并與二組分精餾進行對比分析,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又加強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教學中,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參與討論,鞏固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開闊學生視野,擴散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該課程對生產實際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特殊精餾教學中引入當地某藥企乙腈廢水的后處理技術,并結合企業生產情況,考慮能耗和溶劑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討論。
2.虛擬式仿真,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成熟的流程模擬軟件為主線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在教學中,引入成熟的化工流程模擬軟件的應用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越過煩瑣復雜的技術細節,用分離工程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利用成熟的軟件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在對某藥企乙腈廢水的后處理工藝經過討論優化,然后通過流程模擬軟件如Aspenplus等進行模擬優化,實現現代計算機模擬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3.導向型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近十余年來,新型化工分離技術發展迅速,不少技術如各類膜分離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及新型吸附技術已趨成熟,其應用的體系也已經向醫藥、食品、生化、環境等領域擴展。但由于新型分離技術涉及面廣泛,學生基礎及興趣不一,教學中不能面面俱到。本人在教學中開展導向性的討論,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的方法將學生領到學科的最前沿,通過典型研究成果的介紹,讓學生掌握相關技術的基礎和方法,學會分析創新思路,培養學生創新和應變能力,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例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天然產物分離專題的研究和討論。在討論教學中,筆者從天然產物的新型分離方法、特定天然產物的分離研究進展等方面立題,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如醫藥、香精香料等的分離研究進展,撰寫小論文進行交流。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利用圖書館及網絡資源查找與所選專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并且通過文獻整理、綜合、歸納和專題論文的撰寫,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區別之一就是強調實踐。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踐不僅能使學生增長經驗,把學到的知識與工程實踐和社會需求對接,而且能夠觸動學生心靈,使其產生開拓創新的激情與靈感。經過實踐歷練的學生可以把僵化的書本知識內化成為活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實際工業生產相結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的化工分離工程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法和能力[8]。
1.強調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學習該課程之前經歷了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對化工企業中分離過程的工藝過程及應用已有一些了解,但缺乏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注重舉例,對實習中接觸到的分離過程結合分離原理進行詳細分析。如在多組分精餾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實習車間橡膠生產溶劑回收工段的理論與工藝進行講解,既直觀,又切合實際;讓學生在理解分離方法、分離原理的同時,還學會從經濟、能源及生產實際的角度考慮分離工藝的優化。
2.有效延伸課程實踐環節。把工程現場轉化為實習、實訓基地,在知識傳授與實踐歷練的交融中進行。一方面,利用所建立的產學研聯合培養平臺,讓學生通過參與課外實踐項目,或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去,通過工程實踐來加深對分離方法原理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在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中,教師通過布置分析討論題、撰寫小討論文等方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討論選擇生產實際中的分離技術,對實習中接觸到的分離過程結合分離原理進行詳細分析,對課堂教學有很大幫助。反過來,課堂教學也加深了學生對實際過程的認識,并能舉一反三。
3.聘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白吭焦こ處熃逃囵B計劃”的師資隊伍是關鍵,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加強課程教學教師工程教學能力的提升。除了聘請優秀的企業專家參與教學任務外,任課教師還需通過承擔或參與企目項目的改造或研發、指導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指導各類化工創新競賽等實踐教學活動增強自身的工程能力,把工業實際生產的案例同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避免了空洞說教,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教學過程管理,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涉及到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判。在課程教學考核評價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從注重“學習成績”向注重“學習成效”轉變,從“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課程考核形式采用期末考試、平時學習與專題討論結合起來的評判方式,改變過去一份期末考試卷一錘定音方式。成績由平時成績(包括平時討論情況和作業情況)、實踐成績(實習中作業完成情況、小論文寫作與講解)、考試等部分構成。
平時成績主要包含課堂討論思維能力、回答問題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小論文主要針對課堂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系統歸納、掌握某一方面知識,通過論文的完成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系統理解,同時鍛煉了學生撰寫論文能力??荚嚨膬热莘秩齻€層次:識記、理解、應用,涵蓋了學科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試題。
參考文獻:
[1]張安富,劉興鳳.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徐毅鵬,20世紀末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轉型探微[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馬新起,周彩榮,劉麗華,等.分離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中外醫療,2007,(1).
[4]萬春杰,張珩,宋航,姚日生,王凱.基于卓越計劃的制藥工程專業工程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2).
[5]呂華,劉玉民,席國喜.化工分離工程教學改革與探討[J].廣州化工,2010,(3).
[6]龍躍君.高校研究性教學的價值反思與內涵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06,(6).
[7]趙輝,陳宏剛,丁傳芹.論研究性教學在化工分離工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8]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
[關鍵詞]工程實踐 教學模式 綜合實驗 認識實習 生產實習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化工專業)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為背景進行人才培養,滿足國家能源化工發展重大戰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I具有鮮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石油加工類專業課程的開設,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與“有機化工工藝”3門專業限選課,“近代煉油技術”專業選修課,以及40學時的“石油加工工程實驗”必修課;2.在國有大型石化企業設立了實習實踐基地,以此為依托開展專業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3.絕大多數專業教師有著良好的石油實踐背景,不僅講課案例多與石油有關,而且為學生提供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以及大學生課外科研訓練題目也多與石油相關;4.學生就業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業以及與此相關的單位。
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我?;I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主要通過實驗、實習、設計、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進行培養,其中在專業實驗與實習方面進行了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項目導向的研究式專業綜合實驗模式
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石油加工工程實驗是我?;I的重要專業實驗課程,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研究與實踐能力,創新了實驗教學模式,優化了實驗教學內容。石油加工工程實驗的開設以項目研究為導向,主要內容包括30學時的油品綜合評價實驗和10學時的中試演示試驗,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協作意識與表達交流能力。
油品綜合評價實驗以原油評價為核心,先通過對原油的實沸點蒸餾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減壓餾分和減壓渣油等不同餾分油,然后讓學生分組完成各個餾分油的性質測試,最后小組內部匯總各位同學的測試數據,撰寫綜合實驗報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辯匯報。[1]通過這一研究式綜合實驗,使學生掌握了原油蒸餾和餾分油性質測試的基本方法,模擬了石化企業對原油評價的整個研究過程,體會了石油煉制工業過程的內涵,學會了針對原油性質確定合適的加工方案,不僅學習鞏固了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并通過最后的答辯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中試演示試驗依托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大的科研平臺和化學工程學院中試科研基地而開設,主要內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過程,包括渣油溶劑脫瀝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氫、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態化。學生分組參加中試演示試驗,指導教師結合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講解各中試裝置的用途、原理、特點、工藝流程以及相應技術的工業應用狀況等,并進行現場提問與討論。通過中試試驗的訓練,引導學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藝發展的最新動態,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放大意識以及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并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和實踐熱情。
二、“校內―校外―校內”的三段式實習模式
實習是工科專業工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將學生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實踐過程,是深化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途徑。我?;I的實習環節包括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三部分。其中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分別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進行,主要依托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來開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業的自動化和技術集成程度越來越高,在企業“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學生幾乎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在企業現場的實習“只能看,不能動”,致使實習效果不佳。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高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教學質量,學校在校內建設了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踐基地,包括設備拆裝實驗室和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并實踐了“校內―校外―校內”的三段式實習模式。學生首先在校內實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到校外實習基地(煉油企業)進行現場實習,最后回到校內實踐基地進行操作訓練。
(一)認識實習
認識實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煉油企業,對企業、生產車間、生產裝置有個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簡單了解主要的煉油工藝過程、原油及石油產品,掌握加熱爐、換熱器、蒸餾塔、反應器、泵、風機、壓縮機、管道、閥門等常見單元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主要用途等,并為《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認識實共2周時間,首先在校內花約2天時間學習加熱爐、換熱器、蒸餾塔、反應器、機泵等常見單元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一周的現場實習,主要是在煉油廠參觀典型化工設備,如泵、風機、換熱器、過濾機、精餾塔、反應器等,請企業技術人員講解設備的操作、維護與保養。另外,簡單了解石化企業對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過程,如常減壓、催化裂化、加氫、重整裝置等。通過現場學習,使學生對石化企業單元過程設備以及由其組成的工藝過程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最后回到校內的設備拆裝實驗室,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和現場的參觀實習,對照圖紙進行設備拆裝實習,了解化工設備內部的實際結構及特點,如蒸餾塔的塔盤及裝填方式,壓縮機活塞、進氣閥和排氣閥、離心泵的軸承座等的機械密封結構,安全閥和控制閥的執行機構的特點等。通過拆裝實習,學生對設備的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觀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產實習
我?;I生產實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煉油企業的生產過程,熟悉原油特點、實際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過程的工藝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產車間的原料與產品、工藝流程與原理、產品質量控制指標與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藝設備的結構、原理和操作,培養學生的安全與環保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并為《石油加工工程》、《有機化工工藝》和《近代煉油技術》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生產實共4周時間,具體實施步驟如圖1所示。首先結合煉油企業的具體實習車間,在校內用兩三天時間學習原油加工方案與主要工藝過程的原料、產品、工藝流程、操作參數等理論知識。然后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兩周的現場實習,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現場學習模式。[2]第一個“集中”是指學生進入企業后,請企業培訓人員向學生集中介紹企業概況、車間概況、安全與環保規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實訓基地接受與企業員工類似的安全培訓?!胺稚ⅰ敝傅氖菍W生分配到具體的車間進行崗位實習,熟悉學習車間的生產原理、工藝流程、原料處理、產品精制及用途、裝置特點及作用、工藝操控、事故處理方案等?!翱己恕笔侵笉徫粚嵙曇欢螘r間后,由指導教師逐一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現場考核。最后一個“集中”是指現場實習結束前一兩天,由指導教師分組帶領學生對企業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對各車間以及其之間的聯系有一個宏觀的了解。通過現場實習,培養學生的生產安全與環保意識,了解石化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生產車間與崗位的工作環境與規范要求,熟悉工藝過程與生產原理。最后回到校內的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進一步學習主要煉油工藝過程的原理、流程,特別是產品收率與質量調控方法,并進行操作模擬,了解裝置的開停工操作,掌握工藝參數調整對產品收率與質量的影響規律、生產事故的排查與處理方法。通過仿真實踐環節,解決了現場實習“能看不能動”的缺陷,培養了學生的工程運行能力。與此同時,學生要完成生產實習報告和仿真培訓報告,按照標準繪制現場實習車間與仿真單元的詳細工藝流程圖。
■
圖1 生產實習實施步驟示意圖
三、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
實踐基地是開展工程實踐教學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實習質量與效果,因此需要加強實驗室與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3]為更好地實踐三段式實習模式,我校在校內建設了設備拆裝實驗室和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并在燕山石化、華北石化、石家莊煉油廠等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與燕山石化共同建設了國家級石油化工安全實訓基地。
(一)設備拆裝實驗室
設備是拆裝實驗室的主體。為此,從石化企業引入了一批典型設備,如換熱器、壓縮機、熱油泵(單級與多級)、計量泵、螺桿泵、控制閥、安全閥等設備;專業教師提供了不同類型的蒸餾塔盤;設計建造了加熱爐、往復泵、軸流泵、蒸餾塔、反應器等有機玻璃動態演示模型。
(二)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學校于2010年建成了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包括煉油化工過程的仿真培訓系統和催化裂化半實物工藝流程仿真系統兩部分。
煉油化工過程的仿真培訓系統基于霍尼韋爾先進的ePKS(即Experion過程知識系統)DCS控制系統及Unisim模擬平臺。該系統與目前石油石化企業仿真培訓系統一致,與企業保持技術零距離。該系統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統;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擬系統和5個標準工藝模型(常減壓CDU、連續重整CCR、柴油加氫DHDS、加氫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為定制開發,與所建設的半實物工藝流程仿真裝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實物工藝流程仿真系統按照真實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進行8:1比例縮小建設,包括反應再生設備、塔、壓縮機、機泵、換熱器、空冷器等設備構件,體現提升管反應、兩段再生、外取熱、原料摻渣油、小回煉、催化裂化產物分離、液化氣生產、汽油處理和穩定等過程的特點。裝置內不運行實際物料,部分重要輸入輸出數據與真實DCS相連接,以DCS控制系統為中心,獲取操作員仿真培訓系統中催化裂化五套標準工藝模型的數據,反應―再生和分餾系統的重要數據在實物裝置上顯示,重要閥位數據可現場顯示和調節雙向傳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實訓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實訓基地是我校與燕山石化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設備、人力、場地、師資條件,并融入學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實訓基地的技術水平。該實訓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實訓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訓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實訓室、現場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實訓室、提高型安全實訓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實訓室包括個人防護基本技能實訓室、搶險救護基本技能實訓室、安全監測技能實訓室、公用工程現場模擬實訓室、危險品標識實訓室五部分。現場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實訓室包括電氣安全實訓室、危險化學品物性測試實訓室、現場直接作業環節安全管理技能實訓室、應急救援能力實訓室、事故模式預測實訓室。提高型安全實訓室包括人機工程安全實訓室、設備危險性預測實訓室、綜合現場管理實訓室。
四、結束語
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科專業大學生的重要教學環節,伴隨我國高等教育對工程教育的重視,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強化工科專業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工程實踐教育的實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專業創建了良好的專業實驗教學條件與穩定的大型國企實習基地,并擁有中試研究基地、設備拆裝實驗室、煉油化工與自動化仿真實踐教學基地等特色校內實踐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專業教師多年來致力于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如項目導向的研究式專業綜合實驗教學模式、“校內―校外―校內”三段式實習模式。良好的工程實踐硬件設施與可行的實踐模式相結合,必將培養出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瑞麗,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綜合實驗的教學與實踐 [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孫學文, 周亞松. 提高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生產實習質量的措施 [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S2): 124-126.
[3] 劉淑芬. 以教育規劃綱要為指導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J]. 大學教育, 2012, 1(8): 27-28.
關鍵詞 國家重點實驗室 自主創新 綜述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政產學研界對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十分重視,并進行了許多研究。自2004年以來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 上共有409篇相關文獻,其中科學管理類占156篇,工業經濟類占92篇,企業經濟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業類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相關研究涉及的最為廣泛、活躍的研究領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績效創新、技術創新、實證研究等。本文通過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獻,總結歸納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的內涵,并從管理模式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績效創新以及實證案例五個方面對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研究目前的進展進行回顧,并指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難點。
二、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的內涵
自主創新最先是由我國提出的。國外有關創新的理論雖然較為成熟,但是卻沒有形成自主創新的直接理論基礎。我國的自主創新研究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孫愛英等(2006)認為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來提高自身技術能力??偟膩碚f就是通過一定手段,獲得自身獨特的核心技術,并以此生產新產品,從而實現其價值 。
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內涵直接文獻較少。張琦、萬君康(2005)等人將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定義為能夠科學客觀的反映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技術開發過程等活動中所體現出的涵納知識創新能力、人才創新能力及創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綜合創新 。唐東、曲用心(2012)認為應該將自主知識產權與外部資源整合協調,適應國家和市場的需求,提高產品價值 。
三、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基于本文對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內涵的定義,以及對近幾年文獻的總結,發現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創新。李茂萍(2009)將創新管理解析為六要素創新戰略、創新文化、創新網絡、創新人才、創新風險和知識創新,并提出“數字裝備實驗室”創新管理的對策 。龍玲(2005)則認為管理的創新歸為資源管理、人員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創新 。陳柯羽(2009)以國家實驗室相關理論為基礎,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對我國國家實驗室提出發展建議及戰略對策 。雷東(2009)借鑒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室管理機構、經費管理體系、人員管理制度和評價考核機制,提出我國國家實驗室管理應該從完善主管部門、擴大資金渠道、完善人員管理和建立實驗室考核機制這幾個方面著手 。楊艷(2006)認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內容包括規章制度、人力資源、科研項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實驗室的管理經驗后,提出應從合理定位實驗室功能、多渠道籌資、優化管理隊伍、完善評估工作、推進網絡化來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 。
2、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制創新。楊艷(2006)對比美英實驗室管理機制提出應加強資源共享機制、全員聘用機制 、學科互動機制、激勵創新機制和評估監督機制 。朱映雪等(2009)認為應加強管理體制創新,完善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保障機制,建立大學生自主創新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 。危懷安(2005)等認為應該加強實驗室開放、革新勞動用工、推進學術聯合和健全競爭機制 。易高峰(2008)等認為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宏觀管理體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門、依托單位等組成,內部管理體制由理事會、室主任、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組成其運行機制主要由經費支持、人才隊伍建設、公共研究平臺支撐和評估機制組成 。任丹、魏鵬(2008)以微觀視角,強調作為實驗室創新重要部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為研究對象,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總結,首次將培養路徑、運行機制和具體路徑統一考慮 。曾衛明、吳雷(2008)從“兩會一主任”管理體制,財務管理和后勤保障機制,資產和信息共享機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養機制,科研組織和成果管理運行機制等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使國家實驗室真正成為具有獨立的人事、財務、資產等權利的研究實體為目標 。
3、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李茂萍(2009)提出“數字裝備實驗室”應該在知識收集、知識共享、知識應用三個環節進行創新,并且通過提高知識利用率和擴大知識量兩種途徑創造新知識 。呂萍、劉卸林(2011)則通過并且通過調查結論證明,國際合作與科學論文產出呈現倒U型關系,企業的合作、流動人員比例與科學論文產出均呈現正U型關系。以國際合作和流動人員比例衡量的開放性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國際合作與發明專利產出呈現倒U型關系,而流動人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具有線性的負相關關系 。劉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術創新,必須發展特色優勢,跨學科合作,拓寬科技創新范圍,組建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團隊,整合科技資源提升聯合創新 。甄樹寧(2009)認為創新研究群體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并且佐以清華的三大梯隊為例,即以老一輩學術帶頭人為第一梯隊,以實驗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員為第二梯隊,以及青年創新團隊為主的第三團隊,分層進行技術創新 。
4、國家重點實驗室績效創新。劉大為(2004)利用數據包網絡分析方法對山西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的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在結構性評價中用到并且利用聚類分析分析法對其結構進行評價,將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確定權重和指標體系降維研究 。危懷安、王炎坤指出我國重點實驗室取得的成就,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獲得的國外專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工農業生產、重大工程項目的核心技術突破、重大國防項目上仍有不足 。袁潤松(2010)將重點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夠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效率的內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歸模型對其形象進行驗證。結論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質量、人員和科研經費結構、管理水平以及開放交流程度等是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
5、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實證研究。俞前等(2007)總結了浙江大學在實驗過程中加強科研自主創新以創建能源清潔的成功經驗 。汪艷霞(2008)通過實證分析方法,剖析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裝備與技術實驗室”的自主創新戰略管理的發展軌跡和運行機制,總結出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邏輯 。李華威等(2005)分學科對湖北省內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其他實驗室進行比較,總結雙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經驗,發揚本省的自身優勢,從而提升省內實驗室的知識知識創新能力,為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供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 。
四、結論與展望
國家實驗室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現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體系構建值得探討。謝桂紅(2000)將創新的特征歸納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預期成果的新 。張琪(2005)等認為創新體系包括知識創新、人才創新和管理創新 。但這一系列的文獻都只指出了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和創新特征,為構建創新體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并沒給出構建的對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說現階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階段。因此接下來研究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是怎么樣去構建創新體系。
2、 文化環境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不容小虧。實驗室的創新文化是在在實驗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設中積累形成的可通過教學、知識、科研等來激發創新行為的文化氛圍。它體現著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 為實驗室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有助于實驗室人員創新思維的形成,增加其創新行為。現階段直接研究實驗室創新文化的文獻幾乎沒有,僅僅只在實驗室創新的大范圍下有所涉及。在國家重點強調文化的今天,對于重點實驗室創新文化的研究還需要很大擴展。
3、 創新績效是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的動力?,F階段國內關于實驗室創新績效的研究并不具體。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國現階段實驗室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類。對于評估體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將運行績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分為資源狀況、資源配置。李曉軒將我國現階段的績效評估方法總結為計量評價方法、專家定性評價方法、基于創新任務書的評價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將評價方法做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并沒有形成實際性的具體指導。而且很多評價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積分卡衡量指標,以學習與成長、內部經營、顧客和財務為四個指標。
4、構建由政府引領的產學研政創新平臺,協同創新。當前許多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專業面較窄,研究內容單一,資金來源少,經濟效益低,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與企業合作,協同創新,提高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與產業園合作,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競爭力。雖然創新技術的方向可以由市場指引,但推動創新的動力機制存在市場失靈,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調節,就是要將政府和市場結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因此構建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并不只是實驗室的創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產學研政創新平臺的協同創新。而這恰恰是現階段研究缺乏的。
雖然現階段對我國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取得的巨大進步也不容忽視。隨著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創新能力研究的越來越重視,筆者相信在將來相關研究一定會更加全面細致。
項目資助:“江蘇省江蘇科技體制改革思想庫(蘇科政264號”重點項目資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KL11-06)”;國家統計局軟科學課題(2011LY076);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蘇省軟科學項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吳松強,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業組織理論與創新管理,科技政策評價與管理;肖瀟,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仲盛來,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書記,主要從事重點實驗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人員,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KL11-06)開放課題課題組成員)
注釋:
孫愛英,李垣,任峰.企業文化與組合創新的關系研究[J].科學研究管理2006,2.
張琦,萬君康,莊越.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及其運行績效的內涵研究[J].科技與經濟, 2005(1).
唐東,曲用心.廣西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研究[D],2012.
李茂萍.“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管理研究[D],2009.
龍玲.面向國家創新體系的高校實驗室管理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6):120-122.
陳柯羽.國內外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初探[D],2009.
雷東.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鑒意義[N].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6(1).
楊艷.我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創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偉武.論建立高校自主創新體制與機制[J].理論觀察,2009(4).
危懷安,王炎坤.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問題與對策[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趙文華.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鵬.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體制機制及路徑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2):85-87.
曾衛明,吳雷.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08,3:114-116.
呂萍,柳卸林.開放性對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影響―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6):185-192.
劉桂云.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樹寧.加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創新體系[N].改革開放,1994―2-13:28-29.
劉大為.陜西省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績效綜合評價研究[D],2004.
袁潤松.基礎研究創新平臺運行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強科研自主創新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1).
汪艷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自主創新戰略管理―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