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7 05:28: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學習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網絡平臺;自主學習;現狀;對策
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平臺為問卷星,共收到有效問卷200份?;厩闆r如下:
1.您在大學期間如何學習?
2.您認為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否重要?
3.您個人的學習主動性如何?
4.您是否在每學期初制定了本學期學習計劃并嚴格按學習計劃進行學習?
5.您有經常到圖書館去借書或查找您所需要的資料嗎?
6.通常您的作業是如何完成的?
7.您認為影響您自主學習的內在因素是什么?
8.您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9.您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培養?
10.您認為網絡信息對您的學習有幫助嗎?
11.您認為教師應該通過什么樣的網絡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2.您希望網絡平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上述調研顯示,絕大多數同學認可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對影響自主學習的內外在因素有一定的認識、希望教師通過QQ群、BB平臺、郵件、人人網等網絡平臺補充課堂教學、講解專業知識、傳遞考證信息。同時,問卷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其一,學習主動性不夠。問卷調查表明,“主動尋找并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僅占13.5%,絕大多數學生僅僅“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甚至“不得不完成學習任務”。對專業學習僅有少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絕大部分學生興趣一般,還有個別學生根本就不喜歡這個專業。在課外用于專業學習的時間明顯偏少。除個別學生外,很少有學生向老師請教專業問題,學生間的交流也不足。這說明部分學生專業學習的主動性還不夠。
其二,學習能動性缺乏。問卷調查表明,能夠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執行的學生僅占8.5%,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沒有嚴格執行的學生高達48%,另有43.5%的學生沒有制定學習計劃或僅根據課表學習,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制定明確而詳細的學習計劃;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經常評價自己學習效果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這表明部分學生專業學習的能動性缺乏。
其三,學習的獨立性有待提高。問卷調查表明,頻繁去讀書館借書或查找所需資料的學生僅占3%,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問老師,很少能通過思考獨立解決,能夠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的更是鳳毛麟角。這表明部分學生專業學習的獨立性有待提高。
二、基于網絡平臺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措施
1.依托BB(Blackboard)教學平臺
BB(Blackboard)教學平臺是目前全球市場上唯一支持百萬級用戶的教學平臺。BB(Blackboard)教學平臺以課程為中心,每門課程都具備內容資源管理、在線交流、考核管理、系統管理等四個獨立的功能模塊。利用BB平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根據“教與學”的需要進行討論、交流,以自主學習的多向互動建構新知識。
如下圖所示:嘉興學院《審計學》課程教學平臺項目主要包括:課程申報、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研活動、教學效果、學習資源、在線測試、拓展資源、小組作業、自主學習討論版等。這些項目涵蓋了課程的全部信息,較好地滿足了教學的需要。教學平臺學習資源中的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等反應了審計理論及實務最新動態,為學生課后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平臺的自主學習討論版功能強大,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實現互動交流,改變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平臺的單元練習、模擬試卷、在線測試、案例分析、小組作業強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學生可以隨時掌握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依托專業網站
專業網站是為了滿足重點專業建設、優勢專業建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需要而建立的網站。
如下圖所示,依據專業建設驗收指標的要求,嘉興學院會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網站的框架包括專業介紹及規劃、專業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教學條件、教學效果、專業特色項目、服務地方、校友風采等欄目。與國內眾多院校專業網站不同的是,嘉興學院會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網站在教學效果欄目人才培養質量子欄目下專設了“我的財會人生”項目,征集了近年來部分優秀大學生的考研、考公務員、參加執業資格考試及學科競賽的體會和近期畢業學生的工作心得。專業網站在完成專業建設任務、達到驗收要求的同時,為教師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提供了媒介。教師可以通過專業發展規劃、專業培養方案引導學生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的要求,做好四年的自主學習計劃;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校友事跡、學長們的考研、考公務員、參加執業資格考試及學科競賽的體會、工作心得,培養職業興趣、樹立專業信心、做好職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為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3.依托QQ群、人人網
關鍵詞:審計信息化 審計信息化教學 高校教學創新
一、引言
審計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與傳統審計相融合后產生的新型審計(計算機審計),不僅包括審計人員為了實現審計目的,采取必要的審計程序,運用計算機審計技術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收集審計證據等以及對其合規性進行審計的工作。這種新型審計具有一個信息化的過程。截至目前,審計信息化的進程時間并不長:如果將1990年山西省審計局開發的工業企業財務收支審計軟件首次通過審計署鑒定并投入使用視為計算機審計開始(因為無審計軟件根本不可能進行計算機審計)時間很短;若將1999年會計信息化的提出視為審計信息化開始(因為會計信息化即要求審計信息化),只有短短幾年時間。雖然現在已有十余種審計軟件通過了審計署組織的鑒定,并在全國推廣使用,但審計信息化水平還不高。因此,要加快審計信息化的進程,提高整個審計信息化的水平。若審計信息化水平不高,則社會經濟發展就要受到影響。高水平的審計信息化將極大地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審計信息化對審計人員的能力要求更高,也使得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對象的了解必須更加深入、全面。基于審計信息化對人才的高要求,當務之急就是需要高校培養更多的高級審計人才;具有扎實基礎、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適應性好、就業競爭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顯然這一教學是高校的朝陽教學課程,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及需求。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審計信息化教學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開設課程時間短,教學內容不統一、要求不一致,效果不理想。審計信息化教學應該如何迎接審計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面臨會計信息化的挑戰,帶給審計全方位的沖擊,就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應如何進行改革等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并加以解決,從而進入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新時期。
二、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現狀分析
(一)師資素質 雖然這些年學校教師成分大有改觀、素質大有提高,但就會計審計專業的教師來講,較缺乏信息技術,滿足不了審計信息化教學的需要。另外,信息技術對會計審計專業教師來講,往往會感覺勝任不了審計信息化教學,不易達到較高水平,這樣不盡如人意的教師素質,短期不會有太大變化。一般而言,年輕教師應該能夠較快經過進修,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適應審計信息化的教學要求,從而解決師資素質問題??墒情L期以來高校的教師機制惰性太大,以致審計信息化教學的師資素質不會很快得到提高。
(二)課程設置 目前高校審計信息化課程設置存在著差異,且每位教師又都有自己的思路,這便導致其課程教學的差距較大。各校對于審計信息化這門課程設置的目的和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什么,應該安排哪些教學內容等一系列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然而任何一門課程在安排教學內容之前,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明確設置這門課程的目的,目的不一致必然造成教學內容的不統一,教學內容的不統一就會教學作用不一樣,教學作用不一樣培養審計信息化人才的水平也不一樣。由此可見,課程設置很重要。
(三)教材編寫 雖然目前審計信息化方面的教材暫時出版了一些,但還是跟不上教學的需要。有些教材編寫偏重計算機程序設計,大部分都是各種程序子模塊,輕審計技術和自身特點,不符合實際審計工作情況。從審計角度考慮,如內部控制、崗位設置、權限劃分、審計步驟、過程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太少,這樣不利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按照審計自身要求和準則較快地進入崗位角色。
(四)教學內容 對審計信息化教學,有的內容簡單,理論脫離實際,往往僅停留在“紙上談兵”,與實際審計的需要相差甚遠;有的教學內容滯后,跟不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還把重點放在計算機操作上面,這樣很難把最新的審計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學內容缺少教學設施的配套支持,如開設了《計算機審計》課程,但由于計算機設備缺乏等原因,學生的實際操作機會得不到有效保證,計算機審計軟件就接觸得更少,更談不上在教師指導下全過程地運用一種審計軟件進行審計教學內容的實訓。
(五)教學方法 審計信息化教學基本上沒有改變傳統的做法,授課方式仍然很單一,主要是教師課堂講授,很少安排審計信息化案例教學。教師講課無新意、學生聽課無興趣,更不用談互動交流了,“教”與“學”嚴重分離。教學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步伐,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也僅是最簡單的PPT應用情形,如此教學方法與審計信息化本身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六)教學實踐 審計信息化教學與實習經常不同步,以致教學實踐效果受影響。課程安排的不合理,也擠掉了教學實踐的時間,從而使得實踐環節總是流于形式,即使有效果也不佳。教學實踐基地也是各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中容易產生的問題,因會計師事務所等審計界與高校聯系松散,缺乏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致使審計信息化的實踐教學環節沒有穩定持久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支撐。
三、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的建議
(一)審計信息化教學的教師應加強自身學習 審計信息化的理論知識與信息技術都在不斷地發展,過去那種僅靠教科書上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努力學好就能受用終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有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改變自身的知識結構,做到“一專多能”,跟上信息經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過,教師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尤其是要深入掌握計算機審計的運用,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教師晉升往往以發表文章多少作為主要依據,這種導向致使不少教師不愿涉足審計信息化領域。因此,學校應為那些有基礎且熱愛審計信息化教學的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盡快從傳統“專業型”角色轉變為具有一定信息技術素養的審計信息化教學的合格教師。
(二)審計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設置內容應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為適應這一需要,高校普遍開設了審計信息化的相關課程,并作為主干課程來安排學習?,F實的情況是審計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設置內容大相徑庭:有的把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放在首位,注重學生使用審計軟件的技能技巧及熟練程度;有的側重講授審計軟件的原理、設計,注重培養學生開發審計軟件的一般能力;也有的既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審計技能,又要求學生掌握審計軟件的結構原理、開發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開設審計信息化課程的歷史太短,各高校對此課程的認識存在差異,以致該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缺乏統一的標準;再加之任課教師自身的偏好,選用不同的教材,即使用相同的教材,各任課教師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授課內容。顯然,這些都影響了審計信息化教學的要求,不一定能達到審計
信息化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因而,審計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設置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審計信息化的發展需要,適應國家、社會對審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審計信息化教學要采用融審計與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教學方式 審計信息化教學不是簡單的審計內容加計算機內容的教學,而是融審計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管理學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內容的教學。然而,審計與計算機畢竟是兩個跨度很大的學科內容,以致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兩張皮”的教學方式,即審計信息化課程分別由審計教師和計算機教師承擔審計課教學和計算機課教學。這樣,計算機課程的教師不懂或很少懂審計知識,教審計課程的教師又不懂計算機在審計工作中運用的原理,造成審計信息化教學達不到要求,致使學生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不會針對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計算機審計工作。因此,審計信息化教學要采用融審計與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教學方式。
(四)審計信息化教學應大力加強教學實踐 有些趨于老齡化階段的教師雖教學經驗豐富,但對新的計算機審計知識缺乏深入了解,而大多數年輕教師往往是知識結構新但在審計實際方面接觸少,更是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審計信息化的教學實踐,這些都是造成學生所學理論不能及時融合到實踐中去的原因。再者,沒有安排與審計信息化課程配套的隨課上機實習、課后實踐、課外實訓等實踐課程,而恰恰是這些課程的設置及上機實習、社會實踐,對培養學生的實際審計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審計信息化教學中,要大力地加強教學實踐,以提高教學效果。
(五)改變單一的教師“一言堂”教學方法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關系,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結合寓教于樂的多媒體手段,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上述幾種方法,首先對實例作一些啟發式的引導提問;然后鼓勵學生對報表進行積極的檢查,提出問題、分析討論,并盡可能地找出一些錯漏弊,形成審計工作底稿;最后教師作總緒性指導,使學生得到審計方面實質性的訓練。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實際審計的能力。
四、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創新
(一)教學師資創新 審計信息化教學創新,教師的作用是首要的。在審計信息化教學中,學生作為主體如何進行自我構建知識學習,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著教師的指導。如果無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就等于放棄了教師教學的責任。應該從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培養新的審計人才等多方面來要求和考察教師。審計信息化教學是跨審計學、會計學與計算機學跨度很大的學科內容的教學,這給擔任該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很大挑戰。但目前審計信息化教學的師資狀況是:有些教師擅長審計或會計專業,有些教師擅長計算機專業,他們在知識結構上不完整,要么審計知識不熟悉,要么軟件知識太缺乏。因此,高校應從長遠著想,加強對教師的進修培養,采用多種形式鼓勵教師提高素質,不斷充實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在教學中創新,學會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會有效地提高審計信息化教學效果,而且還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創新表率作用。
(二)教學思想創新 審計信息化的發展,要求高校在高級審計人才的培養上要做出相應的反應,其培養計劃要適應社會對高級審計人才的要求,不能融于會計人才一起培養。由此,審計信息化的教學思想就應該有所創新,不應該按傳統的方式與要求來進行審計信息化教學。傳統那種培養審計人才的要求融于培養會計人才要求之中的做法,使培養審計人才有相對獨立的要求。如此創新審計信息化的教學思想,以指導審計信息化的教學。
(三)教學內容創新 就審計信息化的教學內容而言,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內容。因為現在軟件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通過審計部門評審的商品化審計軟件,用戶可以直接購得使用,而且這些軟件的基本功能都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其用戶怎樣操作使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編制程序上,要培養學生能夠根據單位的具體或特殊情況來開發軟件的能力。這兩種觀點都存在片面性:前一種觀點是講商品化審計軟件一般都配備了詳細的操作說明和使用手冊,軟件公司也會對其用戶提供操作人員培訓和咨詢服務,所以雖然操作技能是重要和實用的,但掌握操作卻是一項相對比較容易的事情,將教學內容僅定位于此,似乎是太簡單了。后一種觀點表面是深化了其教學程度,但其可行性較差,因為僅通過一兩門課程的學習,就讓學審計的學生掌握編程的技術和方法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學審計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也極少從事具體軟件編程開發工作。因此,讓學生達到熟練掌握主流通用審計軟件的使用、維護,并能通過軟件的預留接口對軟件進行簡單的二次開發顯得尤為合適重要,此為審計信息化的教學內容創新。
(四)教學方法創新 在教學方法方面,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逐步被“教師授課為輔,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方法所取代。在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承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則通過小組協作、案例研究、模擬操作、文章研討等方式,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貫徹了現代教育所倡導的終生學習的思想,充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習慣思維的障礙,探索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培養思維的多向性、批判性和獨立性,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間;具體課程的講授,內容應該與教材體系適當離合,避免“照本宣科”。當前,要創新審計信息化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生動,效果更滿意。如《計算機審計》課程采用協同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如下:由教師根據計算機審計中各個環節涉及到的重要問題,為學生確定學習主題,并為各階段學習組建主題知識庫;幫助學生圍繞學習主題,逐漸建立與計算機審計流程相關的概念體系框架;由不同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模擬不同角色的審計人員,分工合作,開展各小組內部“協同研究”式的學習;各小組問答,展開對抗式競賽學習,通過競賽,激勵學生發現更復雜、更深層的問題;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全班學生展示資料,以更為直觀的形式激發學生討論,讓討論過程更流暢。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利用在線討論延續學生的學習和討論,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和交流。網上討論區可記錄討論過程,教師及學生可通過這些記錄做反思,深化學習和討論;教師根據各小組制訂的學習計劃及實施結果,反饋信息,進行評價。如此利用強大的網絡(互聯網、校園網)功能讓學生查閱所需資料;利用電子郵件方式,可以解決習題作業批改和答疑;利用可視電話和BBS,可以更直觀地滿足學生答疑或學生之間相互切磋。這樣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實現學生輕松愉快的協同學習。
“人才培養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按學科設置專業》一文中,其后,眾多學者開始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各類研究。1998 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 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首次對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給出了正式定義:“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敝苌懀?007)總結了諸多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學校根據一定的辦學理念,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為培養學生所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目標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熊華軍(2011)也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 雖然學術界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表述方式各異,但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質性內容基本達成了一致見解,即人才培養模式是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實施與教學管理、評價制度等方面的內容構成的。
會計專業是我國高校的熱門專業之一,會計專業人才在社會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擴招后,大量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進入社會,然而在這種人才市場供需兩旺的態勢下,卻出現了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總量過剩,結構不足”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知識能力構建 21世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轉型促進了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對企業的會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定了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為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高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應當是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如圖1所示:
以上知識結構中,基礎知識由公共基礎知識與學科基礎知識兩部分組成,公共基礎知識即思想道德知識、數學知識、外語知識、計算機應用知識等,學科基礎知識即會計學專業知識以及與會計專業相關的學科內其他專業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知識、管理學知識、經濟學知識、統計學知識、法律知識等。專業知識即會計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包含的相關知識,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學、管理會計、銀行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行政與事業單位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知識。會計專業的拓展知識主要是指學科大類相關專業知識、國際會計相關知識、會計職業教育知識。
相對其他社會學科而言,會計專業學科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性,學生需要具有更強的會計實踐操作能力,才符合社會對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要求;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企業的經濟、法律、市場環境變幻莫測,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加劇,給企業會計帶來了多方面的沖擊,而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是固定的學年制教育,有限的學習時間決定了學生不可能在高校學習期間掌握所有知識,學生的知識能力獲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會計人員需要具有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及時利用新知識、新能力發現并解決新問題;在產業知識化、資產無形化的情形下,企業中的新業務、新情況大量涌現,會計處理處于不斷變動和更新之中,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由于會計工作涉及企業各個部門的經濟利益,且會計人員的工作需要與稅務、工商、銀行及證劵監管等多個部門進行業務往來,因此無論是基于企業內部還是外部,會計人員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才能保證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以上素質結構中,社會道德素質即思想政治素質、倫理道德素質,社會道德素質決定了人的品質與修養;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不僅如此,對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而言會計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只有恪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依法處理會計業務,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客觀、可靠,保護廣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高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二)課程體系構建 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通專并重、內容適度充實、形式靈活多樣等原則。理論與實踐結合即課程體系應包括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兩部分,并注重二者的結合;通專并重即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體現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注重學科交叉,滿足“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質量要求;內容適度充實即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個性差異等因素,精簡、融合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以培養高質量的多樣化人才;形式靈活多樣主要是指實踐課程應該是手工實踐與計算機模擬并重,課內實訓與課外實習相交叉,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
根據以上原則,可設計出以下課程體系:
(1)會計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圖2所示的課程體系中,必修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會計職業教育相關課程;選修課程包括專業選修課程與其他各類選修課程;國際會計相關課程可以成為必修課程,也可以成為選修課程,主要是基于學生能力水平對其進行定位。公共基礎課程為所有管理學、會計學專業都需開設的規定性課程,開設公共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會計學、西方經濟學、經濟法、統計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等,開設學科基礎課程有利于拓寬會計專業人才的知識面,為后續專業課的開設奠定深厚基礎。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開設專業必修課的目的是為了向學生系統地傳授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專業選修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史、現代會計理論、管理會計、內部控制學、銀行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行政與事業單位會計、投資會計、投資審計、資產評估、保險會計、商業會計、外貿會計、證券公司會計等,開設專業選修課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拓寬學生知識面,夯實專業知識基礎。拓展模塊課程如國際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比較、國際金融與貿易、國際投資、會計職業道德素質理論等課程,開設這類課程的目的是為了開拓學生專業視野,培養其創新能力。其他各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跨學科專業類選修課、綜合素質類選修課,開設這類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拓展學生的選修課范圍,擴大其知識面。
(2)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圖3所示的實踐體系中:專業認知實踐主要是為了增加學生對企業感官上的認識;單項技能實踐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記賬、算賬、報賬等單項業務處理能力;專項模擬實踐主要是培養學生系統完成企業各會計工作崗位的核算能力,如財務處理程序模擬實驗、成本會計模擬實驗、管理會計模擬實驗、審計模擬實驗等;綜合模擬實踐按會計業務分工分設崗位,各崗位通過工作配合,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業務處理,從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及培養其協調配合能力和團隊精神;ERP沙盤仿真實驗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企業所有部門為實現企業目標的全力配合,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社會調查能夠增加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是為了使學生熟悉會計科目、記賬憑證、賬簿的使用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企業的賬務處理程序和基本會計報表;課程論文可以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引起學生對該學科前沿理論和熱點問題的關注,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為以后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基礎;畢業實習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培養其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論文考察學生對所學理論和實務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可以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創造能力。
(3)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教育模式。理論課程體系采用“2+2”模式。借鑒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可以采用“2+2”的理論課程教育模式。李鋒(2008)曾探討“2+2”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學校按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學生進入學校后,第一、二學年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在此階段的培養中,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人文、體能素質,奠定學生的學科理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已有理論成果的應用能力。通過這一階段學習學生可以累積學科知識,對學科中的各專業有所了解,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為第二學年末進行專業選擇做好準備。第三、四學年學生開始本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學習,根據課程體系設置,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會計職業道德相關課程以及國際會計相關課程的學習均集中在這一階段。由于此階段的各課程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聯系,在具體安排時就可以以知識的內在聯系為主線,將課程依次安排在各個學期。至于其他各類選修課程由于與學科學習聯系不大,則可以靈活安排,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對于實踐課程體系,根據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會計專業的相關實訓、實習活動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階段。會計專業的實踐課程教學既要緊隨理論課程教學,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對獨立性,且各個實踐過程之間應該緊密相連,層層推進。實際教學中會計專業實踐課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實訓安排。學生進校時就安排專業認知實踐,讓學生參觀企業生產工藝流程、了解企業記賬程序;單項技能實踐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與相關理論課程同時進行,教師在上課期間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相關理論課程結課的同時單項技能實踐也就完成了;專項模擬實踐應該作為后續課程于相關理論課程結課之后獨立安排,以發揮其真正效能;綜合模擬實踐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來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業務處理、財務分析、審計等全部工作,因此其安排應該是在各專項技能模擬實踐完成之后;ERP沙盤仿真實驗應在綜合模擬實踐之后,一般安排在第四學年。二是實習安排。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主要安排于學期的寒、暑假;課程設計的安排應該與相關課程同步,根據各課程的不同特點,或是于上課期間安排,或是于課程結束后安排;畢業實習應該安排于學生畢業年度;畢業論文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所學理論和實務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應安排在最后一個學年。
(三)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及評價體系構建
(1)教學方法。進行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主要人員是教師,培養的對象是學生,因此,要實現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就需要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應以雙師(即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教學團隊)、雙課堂(即教學課堂與外部課堂)為基礎,以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雙語教學為手段,進行啟發式、探究式、案例教學,以實現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如圖4。
(2)教學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僅靠完善的課程體系、科學的教學方法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建立起支持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應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谶@一理念,高校應建立如圖5所示的教學管理制度。在該教學管理制度中,學生依據學分制可以在一定條件范圍內自由進行網上選課,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個性發展;導師制是推行學分制的前提條件,通過導師制,學生可以獲得全面的選課指導、專業指導、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指導,有利于學生制定完善的學習計劃,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彈性學制,學生能夠靈活安排自身學習進度,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分制的效能;主輔修制賦予了學生進行第二專業學習的機會,為一些興趣廣泛的學生提供了條件,能夠更大范圍地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3)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方法,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必須兼顧反映人才質量、影響評價的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
三、結論
會計人才作為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培養模式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高校在構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工作中肩負著歷史重任,任重而道遠。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一個系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基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結構,構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在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評價制度的指導下,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11-2015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研究項目《教學研究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會計學專業為例》(項目號:12sjjg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熊華軍:《地方高校多樣化人才培養》,《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鋒:《關于我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基于國內各層次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的調查分析》,《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關鍵詞]專業評估 專業定位 專業建設
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成了獨立學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命線,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已經將專業評估視為保證獨立學院專業建設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在2010、2011、2012年先后對全省各獨立學院部分專業建設進行了檢查。2012年,我院被抽檢專業為會計學,在認真研究《江蘇省獨立學院專業建設抽檢評估手冊》的基礎上,梳理了我院會計學專業的專業定位及建設目標。專業設置與定位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準確的定位是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的前提,專業培養目標是引領專業教學的總指針,是專業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綜合體現,是反映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的方向性指標,是落實人才培養質量的起始點。專業建設是高校教學內涵的基石,是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茖W地規劃專業建設,是我院謀求發展,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在專業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我院結合本專業的生源和教學資源特點以及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明確了為江蘇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行業會計專業應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會計專業建設規劃,明確了專業目標及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的具體任務。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始終堅持以“能力為本創特色”,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 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一、獨立學院專業設置充分考慮到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
會計專業知識作為“全世界通用商業語言”和經濟決策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管理、企業管理和信息開發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員需求的數量和從業人員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據資料統計,江蘇省蘇南地區2008年財會類人才需求量為109389人,會計專業人員需求在各類人才需求中位居第五位;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需求量達5380人,占總需求的4.92%,本科學歷人才需求達到59920人,占總需求的54.8%,專科及以下學歷人才需求達到44089人,占總需求的40.28%。隨著蘇南經濟高速發展,制造業、金融、保險等行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日趨加大和提高,對富有實戰經驗的會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鑒于市場需要實際,南師大中北學院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經科學研究和充分論證,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于1999年設立會計學專業并開始招生,經過多年的辦學,已經為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
二、拓寬發展思路,探索優勢、錯位、特色發展之路
中北學院會計專業于1999年開始招生,2006年上報教育部備案被正式批準為獨立學院專業,學制四年。在學院總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會計專業與母體學校的優勢發展、錯位發展及特色發展之路。
優勢發展:中北學院會計專業建設與發展充分利用和共享南京師范大學的優質資源,南京師范大學會計專業自1999年起就充分利用母體學校的優質師資力量及科研設備,會計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能夠開設本專業所有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并擁有數量充足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和必要的實踐基地,圖書資料豐富。
錯位發展:中北學院會計專業主要是以服務江蘇、輻射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才培養導向,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科學素養、較強的理論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職業創業能力和創新思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經濟管理類人才。
特色發展:中北學院會計專業通過加強實驗條件建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和畢業設計質量管理,構建了由實驗教學、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見)習實訓、科研訓練、綜合實習和社會實踐六大模塊組成的實踐課程體系,突出專業培養的實踐性。
學院設立就業指導辦公室,有專人負責學院的職業技能培訓、指導和考核工作,制定《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職業資格教育培訓實施辦法》,印制并發放《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職業證書指南》,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職業技能考核鑒定。近3年來,會計專業共有80余人獲得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為職業對接提前做好準備。
截止目前我院已和英國考文垂大學、法國高等對外貿易學院、法國高等經濟與商業研究學院等七所國外大學在會計、工商管理、國際商務等相關專業實施“海外學習計劃”,會計專業已有多名同學成功辦理留學手續,人才培養的國際性特征明顯。
三、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培養定位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專門人才是總體目標。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在貫徹這一原則的基礎上,依據專業特點,進行準確的定位。高等教育體系中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比較完善的,包括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等多個層次,獨立學院教育處于這一體系的中間,下有高職教育、中職教育,上有一本二本及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準確定位,走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就會面臨研究性學習(科研能力)比不過一本及研究生教育,動手實踐能力比不過高職教育,對獨立學院會計專業來說,所培養的人才就會高不成低不就,毫無特色可言,會影響獨立學院教育的長遠發展。因此,合理定位獨立學院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實施,對突出獨立學院教育的特色,提高獨立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院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是:適應獨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形勢,建立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技能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努力提升學生的競爭力,拓寬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會計專業培養方案采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與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即遵循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規律的同時,結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培養本科層次的具有較扎實理論知識基礎的、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本科應用性人才。堅持按照“厚基礎、重實踐“的要求,合理構建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本科教育理論課程體系,同時加大實踐操作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增加職業技能培訓類課程數量,逐步建立起強化學生能力培養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的“理論-實踐-技能”一體化專業培養,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
(二)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
1.培養的具體目標是:
培養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質、文化科學素養和會計學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和創新思維,熟知國家財經法規及會計規則、掌握網絡會計技術的,具有較強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能夠從事從事會計工作和會計管理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
2.培養的主要要求是:
本專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具有科學與人文基本素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具體要求:
(1)在寬闊的大學平臺課程基礎上,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掌握會計學、理財學、審計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
(2)掌握計算機應用技巧,達到規定等級。掌握財務信息化的理論和方法,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進行會計管理并處理各種信息。
(3)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獲取專業知識和信息,處理涉外會計事務。
(4)具有較強的會計業務水平和動手能力。
近三年來,我院會計學專業經歷了不斷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依據中北學院辦學定位的科學論證以及經濟社會財會行業的發展需求,本專業逐步完成了對自身發展的合理定位。本專業于2009年開始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進行修訂論證,中北學院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跟南京師范大學本部會計專業相比,突出“具有鮮明技術特色的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其次為適應財會類部門的需求開設新的與行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如“職業技能課程”等。2012年我們制定成文了新版培養方案。該方案在課程設置、學時與學分安排方面更加體現了中北學院的培養方針,進一步確立了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定位;削減了課時量和學分總數,增大了課程體系中實驗教學和實踐訓練的比例,確立了“第一年接觸性認識實習,第二年基礎性專業實習,第三年專業性畢業實習”的實習模式,對學生強化專業訓練提高動手能力效果顯著。
結語
我院會計專業設立之初,始終以“能力為本創特色”,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加強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同時,突出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形成了依托行業、強化應用的特色,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目前,我院聯合江蘇省財政廳、會計師事務所(天衡)、會計師事務所(天華大彭)、中信證券公司、東方證券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事業單位,成立“會計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在教學計劃審定、師資聘請、實習基地提供、學生就業指導、推薦就業等方面提供指導。與十幾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會計專業教學實習基地。近年來,每年派遣大量本專業學生到實習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畢業生質量得到了用人單位一致好評。我院會計專業在培養規格和培養途徑上,由單一化發展為多樣化,由單純的學校教育走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堅持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校企聯合,鑄造高素質人才培養框架,積極探索出了多模式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人才的新途徑。
[課題項目]此文章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改課題《獨立學院大學生分層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
[基金項目]獨立學院“十一五”國家課題“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立項項目(No.FIB070335-B2-01(重點))
[參考文獻]
[1]黃靜宜.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的若干思考[J].河北工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J],2005(6).
[2]潘懋元,吳玫.獨立學院的興起及前景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4 (13/14).
[3]周白華.關于獨立學院發展的戰略思考[J].江蘇高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