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13:1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精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今年,觀山湖區舉辦了首屆“愛心觀山湖”旅游文化節,把旅游、文化與愛心公益結合起來。觀山湖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郝天寶介紹,“本屆旅游文化節的所有活動都由‘愛心公益’這條線串起來,通過愛心慈善、公益資助等主題活動,提升文化節的精神內涵,助推社會公益事業發展?!?/p>
首屆“愛心觀山湖”旅游文化節從今年6月一直持續到8月,期間將舉辦一系列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活動。
6月29日,“愛心觀山湖”歡樂嘉年華開啟,以貴陽西南國際商貿城商戶開展的“全場1折起大型市民回饋活動”為主線,舉辦“10分心意,100萬愛心”大型公益購物活動。活動期間,消費者每到購物現場簽到一次,商貿城就定向公益捐款10分錢。
7月初舉行首屆“愛心觀山湖”城市形象大使校園選拔賽;7月22日舉行“2016世界超模進貴州清涼之旅觀山湖文化旅游國際推廣大使選拔賽”集結儀式及開幕式;7月23日至7月28日舉行“愛的起點――2016觀山湖集體婚禮”以及美食與旅游商品聯展等。
8月19日至21日,將舉辦2016西南國際商貿城草地音樂節,三天時間,三場音樂會,包含JAZZ音樂、創意打擊樂、民族特色創新表演、嘻哈專場等,為樂迷們奉上一道經典與流行共融的音樂大餐。
人類的釀酒迄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尤以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品類繁多,名酒璀璨。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已首創了酒曲復式發酵的釀酒技藝,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我國在西域傳入制酒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蒸餾制酒方法,從而創造了深受消費者喜愛并風靡至今的蒸餾白酒。
酒與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密切相關,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酒在國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它的發展歷程和我國的歷史相融合。而酒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物質,它不僅僅是一種食品飲料,還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所以作為一種精神文化,酒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酒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的文化史。
我國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酒的精神、酒神的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最初的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子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這種忘卻生死、忘卻暫時榮辱的絕對自由追求,就是我國酒文化真精神的精髓所在。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宣泄,是拋棄一切無謂、僵化的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獲得生命極大的快樂。
在文學藝術的發展長河中,酒的精神無所不在。它對文學藝術家創作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自由、藝術和美,三位一體。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美。因醉酒或者一種微醺的狀態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自古藝術家解脫束縛并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古今第一醉鬼、“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在《酒德頌》中如此言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余”。這種自然的境界,就是酒文化精神在文人意識覺醒的魏晉時期最酣暢淋漓的行為體現。
傳統文化、文人精神,與酒的精神有著特殊緣分。一方面,文化界人士大多嗜好酒。酒可以激發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后吟詩作賦會表現出意想不到的夸張手法。飲酒本身,也往往成為創作素材。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每一頁都散發著特有的酒精神。
西漢漢賦大家揚雄的《酒賦》,用詼諧的語言闡明了酒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價值。此文雖只有聊聊百余字,卻引發后人一連串的反思。曹植的《酒賦》、張載的《酃酒賦》,以至于明朝大文豪袁宏道的《觴政》,均認為文明飲酒很重要,喝酒不能是簡單的買醉,而一定要喝出文化來。既要講究適量飲酒、文明飲酒,還要感念先祖,興寄情懷。很多膾炙人口的俊秀詩文,正是這樣創作產生的。所以,酒文化在文學、文人精神的形成、發展和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不僅在道家文化及其藝術創作中可以任意馳騁,在儒家思想行為和詩歌創作中也存在很大自由度。酒,可以幫助藝術家實現靈肉合一的自由創作狀態,從而打破傳統和世俗窠臼,實現藝術創造的再升華。
文人的詩酒情緣
從詩歌誕生的那天起,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后“建安詩人”、“竹林七賢”、盛唐李杜等偉大詩人的人生歷程和詩歌作品,無不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濃郁酒香。
建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當屬一代梟雄曹操,他在古詩體《短歌行》中著名的詩句流芳千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正是這幾句詩,把魏晉時期文人在社會動蕩歷史背景下對于生死的憂思,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渴求,表達得淋漓盡致。
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是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終身嗜酒。杜甫有首著名的詩歌《飲中八仙》,描寫盛唐時期賀知章、李白、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八位因酒而名噪一時的名士,充分展現了酒在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催發作用。
李白自稱酒仙,杜甫《飲中八仙》中盛贊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我們今天看李白的詩歌,像《將進酒》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等等,恢弘的詩歌鏡像中,詩人豪氣干云的藝術形象幾乎直接借助酒興一氣呵成。而《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閑情逸致,讓酒的藝術形象又顯得那么恬靜、清麗、自然。
其實杜甫也是嗜酒如命,他因“性豪夜嗜酒”(《壯游詩》)的詩句而被郭沫若先生稱為酒豪。而杜甫的《獨酌成詩》更是大膽地自喻“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坦承酒對其詩歌創作“煉石補天”的神助作用。與李白豪放、清麗的詩歌藝術個性不同,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雄渾闊大。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詩歌風格差異的形成,完全歸功于詩人和酒的關系。
郭沫若先生在統計了李白和杜甫現存詩歌當中直接談到酒的部分后驚人地發現:李白詩歌當中直接出現“酒”字的占17%。更讓我們驚訝的是:杜甫詩歌中直接提到“酒”字的,占了21%。假如沒有酒,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一定少了很多韻味。
自古以來,因酒醉而做出傳世詩歌佳作的例子,在詩歌史上隨處可見。除曹操橫槊賦詩《短歌行》,陶淵明、蘇軾等人也都是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朦朧醉意中創作出千古絕唱。李杜的詩酒情結同樣感染了宋代第一才子蘇軾,他認為詩歌創作是“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尤其蘇軾膾炙人口的《前赤壁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我想如果沒有酒,無論詩歌的意境還是其中的藝術形象,必然是干癟、青澀而讓人不忍卒讀的。
“五四”以后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也幾乎沒有不好酒的。比如魯迅先生,倘若我們翻開他的日記,就可體會他對酒的熱愛。魯迅先生《自嘲》中有一聯非常著名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5呛苌儆腥酥?,如此激昂的詩句,正是在郁達夫先生做東的酒席上,魯迅酒喝到微醺之后創作出來的。而郁達夫,更是以好酒聞名。他“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豪放吟詠,其浪漫和夸張的境界之高,氣象之雄渾,直逼李白和杜甫。
不僅詩歌如此,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書法藝術當中,酒的真精神更是無所不在。比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脾氣古怪,其字畫非常難求。但當時人們都知道鄭板橋喜好狗肉和美酒,于是求畫者經常拿著狗肉和美酒誘其醉意朦朧,從而如愿得到字畫。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用意,但是耐不住美酒誘惑,因此醉酒后常常借詩自嘲。他有這樣一句詩:“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而鄭板橋之前的歷代書畫家,嗜酒如命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吳道子作畫前必要酣飲大醉,方可動筆;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則更是醉酒揮毫、一氣呵成;杜甫《飲中八仙》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則是對張旭書法超凡脫俗、驚如天人的描?。粦阉卦趧撟鲿〞r,更是“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保ā蹲詳⑻罚?/p>
酒令與智慧
酒令是酒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是對人們的聰明才智、知識水平、文學修養和應變能力的檢驗。沒有滿腹的詩書和機敏的睿智,難逃臨場被逐的命運。
從酒令的起源來看,“曲水流觴”和“投壺”應當是酒令最為原始的行為方式。所謂“曲水流觴”,就是一群情投意合的高人雅士,在自然山水之間選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溪,大家圍坐兩邊,從上游放下一支酒杯,順流而下,停到誰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違者罰酒。這種縱情山水的飲酒作樂行為,源自自然又還于自然,為歷代文人所推崇。而“投壺”則是起于春秋戰國,興于漢唐,至宋亡佚的一種飲酒游戲。先秦時期,武將宴飲往往以比試弓箭取樂,文臣認為射箭不雅,改為執箭投壺。后來“投壺”游戲逐漸傳播開來,成為貴族宴飲娛樂一種流行的助興方式。
可以說,傳統文化把酒的文化運用到美妙和極致,百家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各種文化的內涵,無不出神入化地蘊涵于酒令當中,為飲酒賦予了優雅的書卷氣和文化意蘊。讓人們在品味美酒的同時,也領略了文化的清新。
古代文人飲酒時追求的清雅意境,我們今天已無法再親眼見識了。幸運的是,從《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和記載酒令的書籍中,我們尚可略見端倪。
班級文化形象是指班級整體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在學校、教師、其它班級、家長、自己等心目中形成的整體印象。一個班級要想得到學校、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就必須展示自己的班級形象,使他人了解你、認可你,進而接受你。關注學校、班級、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中的總體印象,不能一味只追求班級學習分數,更不能以班級成績的好壞來展示班級的水平。每個班級都應具有個性化的班級精神,具體借助班歌、班訓、班徽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達。當學生唱響班歌、銘記班徽和每天以班訓來要求自己的行動的同時就會在無形中形成一種積極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
(一)制定《君子約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只有自我約束的成長才會不走彎路,不僅印證了向上的奮進,還呼應了班級口號:一步兩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兩天三天天天向上。“你我約定”最大的亮點是擯棄了生硬教條的加減分考核,以優美、含蓄、柔軟的美言美句,溫和的學生以導示: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我們要時刻想起:今天我做到了嗎?每個孩子都有一種思想:學社是我家,美好靠大家。我的未來不是夢,創造輝煌靠行動。
(二)擬定班級文化名班級精神要內化到學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導向作用
擬定班級文化名是基礎。我班班級文化名是“六三學社”。意思是:“六”是指我們將在2016年初中畢業,契合我班的共同愿景;“三”是本班名;“學”是我們在誠善中學增長知識、見識、學識;“社”是指引領學生明白“在校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關注社會、融入社會、影響社會,讓自己成長、成才、成人。
(三)設計班徽班徽構思、創作蘊含了班級成員的精神風貌
體現了班級精神的文化內涵和追求方向,如我們班級設計的奔跑圖案的班徽。具體形象意義:一個奔跑的“六”,一個追逐的“六”?!傲钡念^上為太陽,象征著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夢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三筆構建的瀟灑和飄逸身體,呈現我們是奔跑與永不放棄的三班,表達我們將堅持不懈的追逐夢想,追逐希望。整體一個“六”和一個“三”,一個追逐太陽的人,表現出我們2016級3班的無畏與堅強。具體文化寓意:美麗之徽是我們的內心表白,黃色著底綠色著干,頭頂驕陽,追逐光明與希望,它將印證:“想”壯志凌云,“干”腳踏實地。它將跑向:青春的賽場,夢想的國度。奔跑的“六”,瀟灑的“六”,做最真的我,做最真的你。成長伴隨夢想,六三學社中49位同學的夢想已經匯聚在此,只有那些永不放棄,努力拼搏的人,才會與夢想前行。耀眼的紅色,如火焰在燃燒,如血液在流淌,如太陽在散發光芒。預示著六三學社的每個成員帶著理想在奔跑。
(四)自選班服服裝是一種語言和符號
班服代表一個班級文化價值取向與班級努力方向。班服的選定必須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生身份特點。既要照顧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又要力求體現學校辦學理念。我班自選班服事宜全由六三學社家委會親手操辦,自選班服經歷征求意見、發動宣傳、投票、合計、選材、定款式、量尺寸等環節,最終確定以學院風為主的五件套。男生五件套包括白襯衣、黃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外褲、黑淺紅相間的領帶。女生五件套包括白襯衣、黃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褶裙、淺黑紅相間領結。這套班服整體給人以時尚、個性、向上、朝氣的青春美。
(五)建立班級QQ群QQ群是班級學生交流學習、展示自我的平臺
以班級文化名作為QQ群名:六三學社。并將班訓“天道酬勤,寧靜致遠”在公告欄內,讓大家勤于學習、勤于生活。意思是,老天總會眷顧給勤勞的人,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每臨大事,必有靜氣,要心靜和神靜,只有靜下心來,才會在學習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真正做到致遠;其實“致”與“志向高遠”的“志”為諧音,比喻我們六三學社的全體成員都具有遠大的抱負和高遠的志向。學生通過這個平臺交流學習、分享信息、凝聚友誼、傳達祝福、展示自我等。
(六)改編班歌我班班歌由學生共同選定為《我的未來不是夢》
學生由不會唱這首歌到記背唱這首歌。最后還在歌曲副歌結束部分加入班級和學生真實心聲:我的未來不是夢,奮斗拼搏靠行動??傊嗉壭蜗笫前嗉壵w素質與文明程度的總和表現,也是班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體現方式。班主任應該組織學生圍繞班級精神開展活動,通過經常唱班歌,銘記班徽,學習班級文化、穿校服,使班級精神深刻的烙印于師生心中,內化為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對于初中生而言,樹立良好的班級形象,有助于學生形成集體自豪感,進而產生愿意融入集體的意愿和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班集體的建設當中。
二、培養注重班級輿論引導
(一)德育引領
聲音一致班級文化的引領功能,實質是對進入班級的各種精神層面的觀念、思想進行整合的過程。具體來說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價值觀都可以啟動班級價值觀的形成。我班與學校、德育處呼聲保持高度一致。遵從學校德育處對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要求與任務,及時按質按量完成學校交辦任務。從不私自亂定小團伙、亂發與學校不一致的聲音。這樣的德育引領模式既可以讓學生與班級發出的聲音高度一致,并站在一定高度形成共同價值觀。
(二)表彰先進
樹立榜樣學生對班級發展和學校建設起到貢獻或者綜合表現能力有進步的學生,教師不要吝嗇表彰技巧,及時對學生進行表彰,不僅有利于激勵學生,還可以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教師采用言語鼓勵與姿態語鼓勵相結合;采用精神表揚與物質鼓勵相結合;采用教師頒獎與家長、學生、社會有識之士頒獎相結合;采用新媒體頒獎與傳統媒體頒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充分肯定學生。對學生表彰的方式要多樣、語氣要真誠,不要有虛假或應付性的感覺。表彰反饋的語言應簡潔,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感染力。
(三)建立生生評價體系建立生生評價體系
既可以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又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不管哪種體系,都要遵從班級主流精神,即指那些被絕大多數學生認可的,對師生們的思想、心理與行為起支配作用的班級精神。六三學社生生評價體系內容包含報恩、惜時、讀書、鍛煉、自主、環保、尊師、素養、友愛、責任等十大版塊,由評價團隊對被評價人提出建議,針對被評價人的不足,提出改進方向。
三、營造和諧聚心的人際關系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
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韓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個班級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經過“樹立——服從——同化——內化”過程,師生之間的關系形成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認識——磨合——沖擊——影響——和諧。新時期教師應該是學生成長的陪伴者、聆聽者、傾訴者等綜合型角色,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喚醒學生、解放自己、給學生展示自我提供舞臺與平臺,建立健康、聚心、和諧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成長的師生關系。
(二)友愛的生生關系
初中生在這一年齡段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機是生活的無目的、無方向性。尤其是在初二這一學年,接受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刺激時,會有相應的反應:順從或反對。從學習實踐來看:反應以反對居多,而且具有持續性和反復性。我校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或者離異家庭子女,他們對外界、他人的認知多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或者自我張揚較為多見。我班通過班級精神文化的引領,即和同學交談耐心傾聽,與同學交往熱情大方、謙虛謹慎,多角度欣賞同學,主動關心和幫助同學,打造一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生生關系。
(三)雙贏的家校關系
加強與家長聯系,通過《誠善之橋》、校信通、電訪、家訪、家長會等多種形式,有效地與家長溝通、交流,研究教育學生的意見、措施,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創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提升教育合力,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實現班級建設發展新跨越,在家長自愿與支持下,我班家委會由五名成員組成。讓家長參與班級建設與發展、管理中來,請家長為班級發展建言獻策。例如,為了高質量完成我班班級文化建設,家委會派出家長代表何雨琦媽媽、楊欣怡爸爸到朝天門批發市場、小什字商貿城、溉瀾溪等地,不顧高達40度的高溫,給我們買來班級文化建設所需材料;如為了讓家長更好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我班邀請了謝安妮媽媽、張曉敏爸爸等10位家長走進課堂,參加“班級開放日”活動;如家委會建言開展的“親子共讀名著”活動,不僅讓學生走進經典,遠離低俗,讓家長為孩子做好讀書帶頭榜樣作用;如家委會成員根據家長反應的學生不良姿態導致視力下降的現象,馬上請學生彭梁歡媽媽給家長朋友和全班學生做了關于《遠離近視健康成長》的報告,取得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又如,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和學生未來發展需求,鄔玉鳳爸爸給全班同學做了一場《關注社會快樂學習》的講座,讓孩子們明白不僅要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要關注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與社會接軌的健全人;再如,結合我班發展實際,孩子們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李霞爸爸、胡黎亮爸爸、羅允琪媽媽、陳秋靈爸爸等家長共同做了《習慣決定命運》、《找準方法縮小差距》、《認識自己做最棒的自己》等報告,讓學生們受益匪淺;為了配合學?!罢\善善為”課程改革成果匯報活動,謝安妮爸爸、王顯燕媽媽、尹康平爸爸、鄔玉鳳爸爸、劉雨露媽媽、胡瑤媽媽、何玉琦爸爸就“孩子在六三學社成長”主題拍攝了微視頻,為此次活動豐富了內容,提升了素養。
四、總結
關鍵詞:精神文化;校園文化;陶冶;體驗;心靈家園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4-0275-021基于校園文化之精神文化界說
單純從倫理意義或政治目的上理解,可能使我們陷入一些誤區之中。一般理解上,精神文化具有豐富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內涵,是一種平衡物質文化或技術文化的手段。從生命角度闡述精神文化,在校園氛圍中培育良好的德育環境,用校園文化喚醒生命主體,重塑精神世界,才能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校園文化主要以物化形態——如高校的各種建筑裝飾、環境布置與藝術設計、工藝用品等;物觀形態:如高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信息通報、報刊雜志等(以物質手段存在的觀念意識形態與精神財富);活動形態:如高校的文藝活動、學術活動等(與各種文化創造和傳播有關的活動);心理與行為形態:教風以及價值觀、人際關系、社會心理氛圍、高校的集體輿論等(高校存在的各種心理與行為現象)。學生的價值觀依賴于校園文化精神層面的文化傳遞與建設,高校在教學活動與教育管理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精神財富和物化形態。
許多教師未能正確地確立生命本體文化觀。常常不關心學生的內在文化體驗,而只是關心其外在文化形式。必然導致學生的精神、個性、和素質發展的走向相反的方向。只能走向制度文化依舊是傳統的規范建設,不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也不能帶給他們真正的精神幸福。只有精神文化才能真正表現出文化的生命特征,生命哲學視野中,精神活動才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的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離開了內在的生命需要,再豐富的文化生活都不可能成為促進學生精神發展的力量。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用生命概念重新構建教育的文化哲學,斯普蘭格曾經說過“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冶和喚醒”,用“生命喚醒”表達文化陶冶的實質,文化一詞已經不是單純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文化。沒有精神活動,人類文化的生命特征不僅不可能得到表現,也將變得沒有意義??梢娢幕^不是單純指外在的文化形式,而是指一種內在性的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為準則、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和規范體系,其形成、傳播和發展,充滿著創造活力和精神,如果離開人的生命意識,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2校園精神文化的理論架構
最能表達生命存在的直接方式是人的體驗性,校園精神文化洋溢著創造性,反映出大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傾向及個方式的特征,完善人格和實踐精神,高校文化在本質上是學生進行生命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運動過程,是大高校園精神文化的鮮明特點。因而體驗為精神文化建設確立起內在的生命基礎。狄爾泰最早開始在哲學視野下關照教育的生命主題,提出生命本體問題,將“體驗-表達-理解”三種生命過程,視為替代傳統教育的新范式,作為生命的基礎,體驗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先性。杜郎口中學在改革之初,提出“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在此,體驗被看作是教育的本體論起點和重點,但是并不是無所不能的。體驗不能否定和代替其他生命過程。我們常常過分關心學生的自然體驗,而忽視了精神體驗。精神體驗不同于對自然對象的直觀感受,而是對美和善的體驗,是對生活意義的體驗。精神體驗必然包含著體驗者的道德思考,以及與其他生命主體的對話和交流,即便是自然體驗,也同樣包含著體驗者對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以及對道德和良知的選擇。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設中,不僅需要教育文化對體驗持更多的理解,而且需要對體驗本身進行價值引導,高校不僅應當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實現"體驗-表達-理解"的三種生命過程,也同樣應當提高教育者的綜合引導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體驗并發展教育的意義。
3教育精神文化的本體形式
3.1 教育的生活世界傳統的文化理論,并未徹底排除生活世界的意義。相反,還非常注重高校的文化生活。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高校即社會”的著名觀點,回歸生活是現代哲學走向生命世界的基本思路。強調高校文化生活并不是傳統文化理論的錯誤,關鍵是它只看到文化生活的外在形式,只注重文化形式的設計,忽視了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生命感受。傳統的文化觀豐富的文化形式掩蓋了學生的生命之聲。放棄了課堂和知識并不等于就是回到生活世界,要回到生活世界中,就是使人重新成為生活的主體,要回到生命世界中。回到生活世界之中,就是要讓學生的精神活動和生命體驗成為高校文化生活的中心。不是在形式上由課程學習轉入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的本質,還是日常生活并不在于是課程學習,而在于學生的主體精神,主體性又叫主動性,是學生內在的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所謂課堂生活或日常生活并不是生活世界的本質區別,只要學生能夠作為精神主體出現在教育生活中,那么,無論是課堂生活,還是知識學習,都可以看作是日常生活是真正的生活世界?!白屨n堂煥發生命氣息”,豐富的文化生活,只是為了實現教育者的目的,創造豐富的文化生活,文化是教師的工具,生活是教師的游戲。精神文化不是要否定學生豐富的文化生活,而是要填平教育生活中的空場——生命體驗。
3.2 學生的心靈世界心靈是精神活動的場所,我們所有的精神活動都與心靈有關,心靈的本質就是精神,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所進行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支配下完成的;心靈正是以自己無限的可能性而獲得生存的意義。心靈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設計都更重要。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觀,沒有心靈精神就失去了意義。精神生活具有不可侵犯的自由本質,心靈的概念意味著精神生活的獨立性?!靶撵`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從心靈的視野看待高校文化,文化就會顯現出新的意義。尊重學生生命價值的文化和注重精神體驗更容易讓學生和德育老師達成良好的心理期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寬容、豁達、自信的心態。在傳統文化的觀念中,教師們往往不重視精神文化的培養,像“班級日記”這樣的教育管理形式并不常見,往往是能夠展示班級名譽和個人聲望的各種競賽活動更受重視。精神文化建設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能讓學生感受到更多來自學校和教師方面的關注,這種教育管理形式可能比這些競賽活動更重要,對學生來說也更有實用價值。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的心靈活動得到教育的真誠關切,走進心靈,感受心靈,培育心靈,激活心靈力量,培育心靈根基。這項教育工作在整個精神文化建設中占有更為重要的位置,意義無限。
1.1、具有鮮明的教育性
籃球精神文化是通過“言教”與“身教”兩種教育方式的結合實現籃球文化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以籃球運動的本身體現出其最顯著的體現身體素質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過籃球文化本質特征去體現籃球所具有的傳承精神以及凈化自身心靈的不顯著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眾所周知,籃球運動必須具有團體意識、規則意識以及紀律性才能夠很好的開展,所以籃球運動的這種特點是對于高校學生培養團體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紀律性是意義重大的。
1.2、具有重要的激勵性
在重要的籃球比賽中,例如我國國家籃球隊在于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團結協作和頑強拼搏的狀態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他們的優秀表現無疑對于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以及民族精神的發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種長期的比賽活動或者是籃球運動中,高?;@球精神文化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形成一種激勵作用,從而為高校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面臨著困難時擁有籃球精神文化的激勵作用,通過內心的這種信念努力的克服各種挫折,因此可以說,高?;@球精神文化的這種激勵作用就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之源,并且這種潛移默化所形成的動力是深淵持久的。
1.3、具有很強的滲透性
高?;@球精神文化的滲透性就是指在籃球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斷的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以及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高?;@球精神文化是在校園這個特定的環境之中,并且主體是學生,所以是與校園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并且與校園的整個文化風氣是相互影響、互相貫通在一起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高效的籃球精神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動態的滲透系統,對于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良好的精神文化風貌的形成與提高具有非常強的滲透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4、具有穩定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獻而就的過程,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逐漸的形成的。高?;@球精神文化也是如此,是高校的籃球文化思想、觀念、氛圍、發展現狀以及精神境界等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而又彼此獨立的發展之后沉淀和優勝劣汰之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文化氛圍與心理。這種較為穩定的文化心理與氛圍無疑會對高校學生的思想以及意識和行為具有鞏固和規范的作用,同時這種穩定性是與高?;@球精神文化的激勵作用、滲透作用、教育作用是彼此貫通、不可分割的,可以滿足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現時與終身的需要。此外,高?;@球精神文化的發展也是建立在高校籃球精神文化的穩定性基礎之上的。
2、高校籃球精神文化的功能
2.1、高校籃球精神文化對學生身心素質的作用
高?;@球精神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磨練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鍛煉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增進學生的凝聚力之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籃球運動是兩個隊伍之間在體力、心理素質、智力之間的競爭,它的競技性就決定了參賽者只有具有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籃球運動具有很強的對抗性,這需要參與者必須在比賽之中表現出很好的精神狀態,不僅僅是體力上的對抗,更需要意志力的對抗;籃球比賽取得勝利的另一個關鍵所在就是整個隊伍的良好協作水平,即隊員之間的合作能力,隊員必須對整個的集體具有非常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這對于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高?;@球精神文化對塑造校園文化的作用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因此,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于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需要的不僅僅是學術活動的開展,體育活動尤其是籃球活動的開展更是必不可少的?;@球文化所體現出的這種積極進取、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對于校園形成良好的風貌是非常重要的,會無形中使校園產生濃厚的進取氛圍。進而影響學生的交往方式和行為方式,樹立起良好的信念。
3、結束語
論文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在求取自身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以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不斷實現自身解放的一種自覺的思想信念和文化準則。內涵著對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體精神、倫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鑄造公民文化的基礎。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價值追求與目的導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寬容、主體意識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所以,公葛文化與人文精神有著緊密的聯系和內在一致性。但在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公民文化既要繼承人文精神的優秀文化內涵,又必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人文、人文主義、人文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邏輯序列中,“人文”當是與“天文”相對應的范疇?!吨芤住啡?“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天文”是指天象的變化,可理解為自然;所謂“人文”是指文明,特別是社會制度的創立。是以人之所以異于萬物者為價值支點、以人與人的關系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建構,表征著人類作為類存在對其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人的世界的理性審視和現實關切,以及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文化顯現之實然與應然狀態的最初自覺。其精神實質則是強調個體修養的內向式超越以達致全社會人倫和諧為主要價值目標的“人道”。
“人文主義”一詞(德語hmnanismus)因溫克爾曼、荷爾德林和席勒等人的倡導而在18世紀的德國首先出現并逐步流行,后被英譯成hmnanism,用來指稱人文主義者的一般思想傾向—人的美德、修養、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人文主義”是在“人學”與“神學”的對立中才獲得了自己豐富的規定性:人居于世界和價值的中心,人以對自身的生存關切和對世俗生活的無限熱情擺脫宗教神學的一元化專制侄桔,高揚人的理性、自由、價值和尊嚴。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傳統中的“人文”或“人文主義”雖然共同表達了人類對人自身、人類社會以及這個人的世界的文化、理、意義與價值關切,但二者的蘊涵各有側重?!叭宋闹髁x”因特定的宗教神學背景所致,其復興的“human-ism”不僅有傳統“三藝”,“四藝”,的內容,更包含通才教育所需要的一切世俗文化,以與神學相對抗,確立人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而中國的“人文”處于弱宗教文化和強世俗文化背景中,它們俱為世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分別具有鮮明的人生哲學意蘊和自然科學特征。
人文精神是“人文”或“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核和價值依托。從“人文”和“人文主義”的思想緣起與歷史流變來看,人文精神當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其一,人文精神始終以人的關懷為主題,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格局和歷史命運;其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性特征和理想性指向,立足和反思“實然”并不斷地追問“應然”,是人文精神的價值目標之所在;其三,人文精神反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hism),其價值視域涵攝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整個世界。
我們今天所講的人文精神,應該是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整個世界為中心,從人的現實存在出發,從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出發,以真、善、美的高度和諧統一為終極價值指向,從人之價值、意義、目的、權利、義務、責任、良心、道德諸角度追問和探尋個體完整人格、完美人性(即人之應當如何),追問和探詢社會理想關系、理想狀態(即社會之應當如何)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與協調發展(即世界之應當如何)的人類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哲學意蘊
人文精神是人類在求取自身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以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不斷實現自身解放的一種自覺的思想信念和文化準則。
人文精神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本質的外顯,是人性中精神屬性的體現。人性是人區別于一切動物,為人所特有的普遍共同屬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構成的。人文精神根植于人性之中,并隨著人性的變化而變化。當物質生產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后,人的精神需求就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意義和價值,人不是物,不僅有本能,而且有尊嚴、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創造。人不是物的奴隸,人追求的是要實現自身的意義和價值。人文精神關心神性和物性統一的整體的人,既熏視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也重視社會發展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成為人最高的理想。
人文精神以人為最高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人文精神是人對自身本質、價值、終極關懷和在世界之中的地位的根本看法和不懈追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動視為價值世界的核心。人文世界及其建構和發展與世界觀有緊密關系。世界觀不同,人文追求和人文精神也不同。當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觀為核心的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和當代精神的精華。人只有以人為本原才能以人為目的,只有以人為目的才能以人為本原。因此,人必須尊重自己,關心自己,以自己為終極關懷。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珍視人的生命和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滿足人的需要與愿望,保證人的幸福和發展。人文精神從而也就成為社會的經濟運行、政治法律、科學技術、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及日常生活的指導原則和價值導向。
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系上,強調人是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最后的歸宿,在人與物的關系上,強調人貴于物,精神重于物質,突出不以物而奴役人的人道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當代人文精神強調共利精神和雙贏精神。共利精神是公益精神,是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實現每個人的價值,挖掘、發揮每個人的潛能,使每個人過上幸福生活的精神。共利既提倡利他和共同利益,大公無私、無私奉獻,又尊重個人正當權利的保護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充分發揮個人潛能,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培育個人的創造性,為使每個人過上幸福的生活創造條件。
人文精神在文化的積淀、凝聚、孕育中形成,凝結成人們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人格品質、理想信念,同時,它又以人的精神品格鑄造著人類文化,成為人類文化內在的靈魂。理性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是人文精神的豐富內涵,也是人類文化中不朽的篇章。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對真、善、美的追求。“真”屬于知識論的范疇,真理是人類追求的第一個理想目標,對真理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題之一?!吧啤睔w于道德范疇,善是以真理為前提,是人的一種思想道德境界,善的極致之處就是愛。因此,善是主體自我能力和價值的實現,是人性完善的境界?!懊馈本哂兴囆g價值,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達到的更高境界。它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及其成果對人的自由的肯定,是人的最高理想境界?!盁o論誰要追求人生的理想,都必須認真考察支撐著真、善、美這些價值的愛。愛是使這些價值得以實現的動力。它們的價值表現在既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整人際關系,給人以偷悅和享受;又能夠開闊人的眼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從而達到對外在自然和人性的超越。人類正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以擺脫自身的局限,實現真善美的統一,以求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公民文化建設
人文精神是人性精神本質的外顯,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體現著對人是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是人類文化的內在靈魂,內涵著對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體精神、倫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
公民文化是一種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說,有政治活動,但不至于去摧毀政府的權威;有政治的參與和輸人,但卻是溫和的;有政治紛爭,但卻是有節制的。公民文化的內涵是守法、寬容、恕道和理性論事的多元文化。概言之,公民文化的特質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關注政治系統的輸人與輸出,尤其是輸人功能取向的具備;第二,公民具有較強的政治認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動的頻率較高,但這種活動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礎上的高參與。
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意識鋪墊與風格基礎。其實質體現為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匡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概言之,公民文化的主要內容在于,公民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較強的法律意識和監督意識,較強的政治認同感和寬容意識。
從公民文化的內容來看,其核心內容就是號召人們反對狹隘和專制,提倡民主、法制和科學,實質就是要喚醒每一個人對自己價值的尊重、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喚醒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主宰,改變人的非理性狀態,成為理性主宰自我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構建人的精神世界。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鑄造公民文化的基礎。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價值追求與目的導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寬容、主體意識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所以,公民文化與人文精神有著緊密的聯系和內在一致性。但在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公民文化既要繼承人文精神的優秀文化內涵,又必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首先,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鑄造公民文化的基礎。在人文精神的內涵中,民本思想十分豐富,它幾乎貫穿于始終。以人為本,強調人在萬事萬物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有三層含義:在古希臘,人不是“自然物”,而是區別于植物、動物并高于它們的獨特存在。人有智慧,有語言和思維,有技藝和發明才能。人從自然中凸現出來。在文藝復興時期,人不是上帝的奴仆,人生不是“贖罪”,而是獲取幸福生活的過程。今天,人本精神意味著人既不是機器,也不是機器的附庸。人不再是物的奴隸,人追求的是要實現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成為人最高的理想,作為創造力的基礎,人自身的自由發展成為人性中的核心理念。人性的本質要求外化為人文精神,它彰顯著人性的精神訴求,追求著人性完善和人格的完美。
在公民文化中,民本思想之民是指公民,是主體?,F代民本思想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確定了公民之間自由、平等的契約關系,界定了公民與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成為一種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社會倫理。首先,民本思想強調公民人人平等、人格的獨立。在高度發達的民主型的公民文化中,任何公民無論在社會關系還是在政治關系上都不存在依附關系,他始終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有懷疑的權利,有理性判斷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強調公民人人平等、人格的獨立、個人就能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能力,整個公民文化就會充滿生機。其次,民本思想強調公民有權利和自由,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得社會生活各方面法律化、制度化。在高度發達的民主型的公民文化中,公民共同制定法律,用以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同時每個人必須遵守法律,不侵犯和剝奪他人的權利。每個人的行動只有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才能自由,離開法律就沒有自由。
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價值追求與目的導向。在公民文化的培育過程中,應構健不為外物所役使的主體精神。人的主體精神,確定人在外部宇宙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確立人的支配地位和價值,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主體意識,充分培養、發展和利用人的主體能力,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不僅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原則,而且是人類主宰自己命運、不斷求得發展所必須的環節。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改造客觀世界的豐厚的物質成果,而且也使人們自身的認識水平和實踐技能得到逐步提高,使人類的文明得到不斷進步??梢?,保持不為外物所奴役的主體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是21世紀邁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的精神動力。
公民文化塑造賦有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就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與社會轉型而言,雖然以經濟現代化為契機,但人文精神所體現的對個體現實生活的自畝、幸福權利的尊重與寬容,對人的生命與價值的關懷與尊重,對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追求,是公民文化建設的內在靈魂。公民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公民的人文情懷、主體意識與現代性人格。因此新時期人文精神的重點在于凸顯個性,拓展能力,培養以德性為根本,以能力為基礎的具有主體人格和實踐智慧為特性的現代公民。
以真善美為導向,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公民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與他人都是相互依賴的,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每一個公民在作出自己的行為選擇時,都應從社會倫理道德出發對自身行為作出價值判斷。凡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就盡心盡力地去實施,凡是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就堅決地制止它。在這里也就產生了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的善惡觀念。一個不懂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往往會隨心所欲、不計后果,作出種種危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因此,公民社會應該是一個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是一個能懲惡揚善,維護正義的社會。公民社會培育的公民文化是以真善美為導向,并以此為價值標準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價值的公民。
在公民文化中,科學的價值觀強調人的主體性,只有在人的主體性得到解放的條件下,人們才能夠追求真理、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從而在思想文化上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科學的價值觀下的義利觀,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反映時代精神的新型義利觀,即利已與利他、富民與富國相統一的新型義利觀;最后科學的價值觀下人們的政治參與是作為獨立的,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自由意識、權利意識的個體參與。
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寬容、主體意識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理性精神,不僅是人運用智力去理解和應付現實的能力,而且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自身諸種復雜而對立的素質中的一股整合力量。公民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是人類理性追求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成熟、社會邁向文明的標準,是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科學相契合的文化??茖W精神、社會契約觀念、公民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平等自由觀念等既是理性文化的要素也是公民文化的內容。無論政治制度的設計,法律的制定和對政治參與的寬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
文化延承發展在民族的發展史中,后來者成為天然的承接者和創作者,使民族內在積淀深厚,內化而外散發成民族氣質的根基。法蘭克福書展上高歌繁榮多產的中國無力接過“文學強國”的盛名,更被斥為無法在當下文學作品中找出一本“可以說服千分之一的中國人的作品”。由此,文化的濫產低質不僅將作為重要文化載體的文學創作導向技術化與娛樂化的偏鋒,由此造成文化荒,更使文化的長河斷流,使得當代國人貧瘠待灌的精神旱地沙化為不折不扣的荒原。文化發展由厚度的積累滑向純粹機械的面積鋪展,讓優質文化熏陶人心的景象在當下被提升為純粹的神話物語,也衍生出精神上無家可歸的國人們的黑色幽默和深層無奈。
更可悲的是,更多的成為或正在成為這樣難民的國人忽視并將其視為理所當然。這使得原本早已處在斷層另一側隔空相望的優質文化幻化成他們中心模糊含混的歷史坐標。并不以此為憂的他們依舊踏入漸息的留,全盤吸納“歐風美雨”,將本體置身于諸如麥當勞等無形涵蓋歐美文化的符號的熏染之中,醉心于網絡中良莠不齊的世界文化,自然地認同并且照搬好萊塢影片的價值觀。這一切將他們心靈的依托和給養一概抹殺。當代的年輕群體,對本體文化無感,實質即為可悲的精神流離失所者。因而,優質文化教養的缺乏,使得生命本體的思考升華困難重重,群體性的精神受難使得文化斷層的下一次到來成為必然,并在行進中縮短周期,演化成為整個文化乃至民族的悲劇。
失卻優質文化沃野的精神無法結出思想的碩果,依附物質世界而將文化的高度頻降更無法使得本體走向升華與蛻變。而當人們驚覺自我心靈早已無枝可依時,在文化斷層下的人們,業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