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0 18:03: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設計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河南省發展(成長)最快高校
河南省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高校
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校
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
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
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
黃淮學院簡介
黃淮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綜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
學校位于駐馬店市經濟開發區,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占地2460畝,校舍面積57.8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區、體育活動區、師生生活區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經形成了集數字化、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于一體的現代大學園區,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75億元,圖書館藏書265萬冊。設有15個教學院系,5個公共教學部,42個本科專業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萬余人。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304人,博士碩士71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優秀專家、省級骨干教師等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7人,從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聘請91名兼職教授,從行業企業聘請兼職教師119名。依托學科專業,建有26項、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18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钡霓k學定位和“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強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專業集群、項目帶動、開放合作”五大發展戰略,以“合作、發展、共贏”為宗旨,組建“黃淮學院合作發展聯盟”,與國內191家大中型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開放式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保c英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所知名大學和臺灣地區4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近3年,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省級以上獎勵632項,其中獎項98項,5個學生社團被命名為優秀團隊,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行風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河南發展(成長)最快的院?!?、“河南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院?!薄ⅰ昂幽鲜〈髮W生創業教育示范?!薄ⅰ爸档猛扑]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等榮譽稱號 。
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數碼影像、圖形設計、版式設計(一)、招貼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二)、廣告策劃、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專業設計機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書籍裝禎設計、印刷品設計、網頁設計等各類高級人才。
環境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與透視、技法表現、室內設計原理、人機工程學、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設計與工程管理、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新聞出版、各大建筑設計院、環境規劃局、室內外裝飾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建筑設計、房產策劃、城市環境規劃、展覽會場設計、室內設計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各類高級人才。
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基礎、裝飾雕塑、材料工藝等。
就業方向:在中、小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報刊、宣傳媒體等從事美編、美術設計工作。
動畫(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游戲概論、視聽語言、動畫劇本創作、角色造型、原畫設計、場景設計、運動規律、動畫分鏡頭設計、游戲道具與場景設計、游戲美術創作、數字合成、特效制作、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各類文化宣傳部門、文化創意類公司、影視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動漫雜志編輯部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動畫設計制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動畫應用、動畫推廣、游戲策劃、游戲開發、游戲設計、游戲美工和游戲制作、動畫創意與策劃、編劇與導演等工作。
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和聲、音樂教學法、聲樂基礎、鋼琴基礎、中外樂器、歌曲編配與彈唱、音樂論文寫作、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語言基礎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大、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適合在政府職能部門、公共事業單位從事文藝宣傳、群眾文化等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聲樂表演、鋼琴演奏、舞蹈、舞蹈編導、中外樂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小樂隊編配、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應用和聲、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表演藝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等。
就業方向:在地方廣播電視系統、宣傳和文化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及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播音創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節目播音主持、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
就業方向: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新聞網等新興媒體行業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傳媒公司從事商業策劃、禮儀主持、拍攝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策劃等工作。
美術學(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 設計基礎、造型基礎、設計與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用戶研究方法、商業攝影、著色與色彩表現(Painting And Colour-based Representation)、繪畫表現(Graphic Representation)、視覺基礎(Basic Visual)、版畫(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產品設計表現技法(sketchbook)、插畫(Illustration)、產品設計專業項目實踐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設計公司、美術館、各類媒體、策劃公司、各地方中小學校等單位從事產品視覺設計、藝術活動策劃與管理、中小學美術教學等工作,或在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所進一步深造。
廣播電視編導(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媒體研究(Studying Media)、電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體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電視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體粉絲學(Media Fandom)、短劇形象設計(Imagining The Short)、兒童與媒體(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傳媒公司、文化宣傳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策劃、節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后期制作、剪輯等工作。
招生計劃
我校2016年本科藝術類專業擬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210人。其中包括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音樂學專業、音樂表演專業、美術學(合作辦學)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專業。
藝術類(計劃1210人)面向全國招生計劃如下表: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計劃
美術學
4
100
視覺傳達設計
4
200
環境設計
4
100
動畫
4
180
廣播電視編導
4
150
播音與主持藝術
4
80
音樂學
4
70
音樂表演
4
80
美術學(合作辦學)
4
150
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
4
100
注:各省、市自冶區分專業招生計劃詳情,屆時請參閱本省、市招生辦公布的我校藝術類招生計劃。
錄取原則
文化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本科最低控制分數線,專業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聯考(統考)本科控制分數線。高考后根據文化分和專業分參照以下錄取原則報考專業志愿:
(1)音樂學、音樂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按專業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2)美術學、動畫、廣播電視編導、美術學(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專業:按文化分與專業分相加后的總分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3)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按文化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擇優錄取。
填報志愿
專業成績合格,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試報名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的招生辦公室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參加美術類??嫉目忌筛鶕I分與高考文化成績參照錄取原則綜合考慮同時兼報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美術學(合作辦學)專業。由于我校多年來藝術類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熱忱歡迎藝術類考生填報我校第一志愿。
學費標準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 志愿服務 傳播 審美 教育 文化
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發揮著重要而又獨特的作用。研究探討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作用,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就此進行闡述,以做引玉之磚。
具體而言,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獨特作用,有以下3個層面。
一、藝術傳播作用
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第一種獨特作用是藝術傳播作用。
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具體說,它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①。藝術的種類很多,一般分為實用藝術(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工藝美術、現代設計等)、造型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篆刻藝術等)、表情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曲藝藝術等)、民間藝術(皮影藝術、木偶藝術等)、綜合藝術(戲劇藝術、戲曲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等),此外,還有雜技藝術、魔術藝術等。
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首先就是直接把自己所學的專業藝術帶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并使其得到傳播。
例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就可以把音樂藝術(聲樂、器樂)的表演(演唱、演奏)帶到社會上的群眾中間,通過音樂表演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感情互動與藝術對接。音樂是最易接近群眾的藝術,也是群眾最喜愛、最歡迎的藝術。這正如革命導師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雹谝魳穼I的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可以通過流行歌曲演唱、革命歌曲演唱、紅歌翻唱、合唱,以及小提琴獨奏、二胡獨奏、古琴獨奏、古箏獨奏、竹笛獨奏、琵琶獨奏、嗩吶獨奏等表演形式,把各種音樂藝術直接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與他們共同分享音樂藝術的快樂。
又如舞蹈專業的學生,也可以把舞蹈藝術(民族舞、民間舞、現代舞、國際舞等)的表演帶到社會上的群眾之中。特別是最受群眾喜愛與歡迎的東北大秧歌、迪斯科、街舞等舞蹈表演,也可以同廣大人民群眾共享舞蹈藝術的快樂。
再如美術專業的學生,同樣可以把工藝美術作品、繪畫作品、雕塑作品、書法作品、攝影作品、現代設計作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設計等作品)帶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幫助他們裝飾、美化環境,共同分享美術的快樂。
如此等等,不再贅舉。可見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傳播的重要作用。
二、審美教育作用
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第二種獨特作用是審美教育作用。
美學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所以黑格爾稱美學為“藝術哲學”。正因如此,藝術就成為美育的核心。所謂“美育”,即美的教育或審美教育,其“通過對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審美活動和理性的美學教育,使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對于美的欣賞力與創造力”。③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把自己所學專業的藝術美與群眾中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體的“大美”格局,并通過藝術所獨有的“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作用,增加人民群眾的藝術知識、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完善人們的人格、健全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在互動中的審美教育。
這種審美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因為美育同德育、智育、體育一起,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環節。早在18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席勒就明確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雹?/p>
由此可見,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審美教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
三、文化凝聚作用
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的第三種獨特作用是文化凝聚作用。
藝術的上線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給“文化”下過一個有名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⑤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獨特形態與現象,在整個文化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藝術類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中,以其藝術形式與廣大群眾形成親和力、凝聚力,并與科學、體育等共同結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親和力和凝聚力。
因此,藝術文化作為文化的要素,起著獨有的文化凝聚作用。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背后,也都有豐富的音樂文化、舞蹈文化、戲劇文化、美術文化的內涵。
(注:本文為國家基金項目《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研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12BKS053)
注釋:
①③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74:2311.
②陳兆金.藝術鑒賞學導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195.
④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90.
0引言
前不久,筆者在媒體上獲悉,有關專家和熱心觀眾從13個參賽方案中,投票評選產生北京2008年奧運主體育場(國家體育場)的3個優秀方案作候選方案。按得票數(相差無幾)自高到低依次是:由瑞士赫爾佐格和梅德隆設計公司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的“鳥巢”、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飛碟式浮空屋頂”、由日本株式會社佐藤綜合計畫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的“天空體育場”。最后,“鳥巢”脫穎而出,成為實施方案。不過,筆者最欣賞的還是節能型的“天空體育場”,因為它體現了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念和“綠色奧運”的精神。“天空體育場”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在利用自然通風、自然光線方面有獨到之處。其形態象征著廣博的大自然,以柔和的“白云”(半月型玻璃頂面)和綠色的“丘陵”(主體)為主要創意,連同來源于陽光射穿“白云”的“光塔”的聯想,形成體育場與自然共生、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渾然一體的景觀。在滿足體育場的所有功能的同時,其形式和材料較大程度地做到節能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不可否認,“鳥巢”、“飛碟”最具有視覺沖擊力,新、奇、特的外觀最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而賽后用于廣告或觀光,也最能產生直接的、眼前的經濟效益。然而這都與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念尚有一定的距離。何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理念呢?這先要從系統觀的角度認識建筑與其環境的關系。
1建筑系統與其生態環境系統存在“互塑共生”的關系人們往往從某一方面強調建筑是藝術、建筑是文化、建筑是技術、建筑是結構、建筑是符號等等,往往失之偏頗
應該從建筑最重要的功能,即回到“原點”去認識建筑。人類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樹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義就是“庇護所”,即遮風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場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過漫長的歲月,建筑從單一的“庇護”功能拓展到包括生產(如廠房)、運行(如道路、橋梁、運河)、景仰(如紀念館、廟宇)等在內的多種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樣。今天,建筑不僅僅構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道道“屏障”,也成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座座“橋梁”。擁有上述功能的建筑系統顯然具有消耗資源(如占地、耗能、耗材、用水等)和排泄廢物(如廢水、廢氣、廢渣等)兩種基本行為,從而與其環境(主要指建筑的生態環境系統)息息相關。生態環境系統包括環環相扣的無機環境、生物的生產者、生物的消費者和生物的分解者四個部分。任何建筑系統都與其生態環境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系統科學揭示,系統對其環境存在兩種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環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變化、維護環境品質和動態平衡的積極作用與不斷向環境排泄自身廢物、導致環境品質變壞和失衡的消極作用。
環境對寓于其中的系統也存在兩種相反的作用,即給系統提供生存發展所需的資源、激勵或有利條件的積極作用與給系統施加束縛、擾動、壓力甚至危害系統生存發展的消極作用。這些作用相互交織,呈現出系統與其環境“互塑共生”的關系,即環境塑造著其中的每個系統,同時又被其中的每個系統所塑造,這種塑造作用的正負效果的存在,使它們處于一種雙向因果鏈的關系中。系統科學還表明,系統進化和退化是同步發生和同時存在的兩種演化趨勢和過程。因為一個系統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從其環境中吃進“負熵流”,這相當于把系統的熵增轉移到其環境系統中。換句話說,系統的進化以其環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為代價,系統有序程度的提高以環境有序程度降低為條件。這種現象我們今天已經見到,急劇的工業化、城市化,過度的放牧、開墾土地,往往人為帶來環境的退化,反使經濟發展受挫直至危及人類生存。系統不合理地消耗資源行為,將導致環境資源的匱乏,破壞環境向系統提供資源的能力;系統排泄廢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環境品質變壞,破壞環境吸納、消化系統排泄物的能力,這兩方面都會危及環境中的系統生存發展。因此,系統要生存發展,一方面必須盡量減少系統的排泄物或盡量將這些排泄物納入環境超系統的大循環中,成為其他系統的資源,從而被環境吸納和消化。另一方面必須有效地、適當地開發利用環境資源,把保護和優化環境作為系統自身的重要功能目標,以此規范系統自身的行為,維護生態環境系統平衡。人類社會作為系統尤其如此。當工業文明高度發展、人類社會系統(當然包括建筑系統在內)的排泄物遠遠超過自然環境的自我消化能力時,這個系統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即轉變價值觀念,創造新的技術手段,把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生態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核心理念人類自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支配下,為滿足經濟繁榮目標,不斷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消費品
然而這種將經濟大廈建立于不可再生資源的基礎之上的發展范式受到了資源存量和地球承載能力的制約,人類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社會發展的錯誤方向,并逐漸形成共識:要追求一種新的社會發展范式即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后代子孫滿足自我需求能力的發展?!笨梢?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綜合的、整體的發展觀,它綜合考慮了人類現時發展與未來發展的代際公平,也考慮了人類現時發展的代內公平,是通盤考慮了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系統三者協調發展,與人類中心主義支配下的、以經濟增長為單向指標的傳統發展觀相對立的新型發展觀,其核心是生態價值觀。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性從神性的壓抑中解脫出來,科學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類憑借日益發展的科技不斷滿足自身的需要,并不斷獲得巨大的勝利。人類逐漸以功利眼光看待一切,把經濟利益視為唯一追求目標,把自然界的一切價值都歸結為人類價值,征服自然和統治自然的欲望急劇膨脹,認為人類可以憑借科技統治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單向指標、以人統治自然為核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這種認為自然為人存在、人類統治自然,試圖以征服和控制自然、無限地犧牲自然而滿足人類需要的價值觀,受到了現實環境危機的制約。實質上,人類控制自然應當理解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即對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控制。
因為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控制自然就包括對外部自然和內在自我的雙重控制。早期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很弱,因而主要表現為對外部自然的控制。隨著支配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強,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也相應擴大。這時控制自然也應當包括對人類干預自然造成的負面效應的控制。只有對人自身能力的發展方向和行為后果進行合理的社會控制,才能保證對人的創造力的強化和對人的破壞力的弱化,把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從對自然的控制轉向對自我的控制,表明傳統價值觀的合理性在當代已經失效。人類需要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即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關系。與把自然視為“聚寶盆”和“垃圾場”的傳統價值觀相反,生態價值觀把地球看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以尊重自然和維護自然環境代替對自然的占用欲和征服行為;在擴大人類對自然的權力和利益的同時,要求人類對自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生態價值觀把人與自然看成高度相關的統一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代表了人對自然更為深刻的理解方式?,F代生態學理論表明,整體性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交換多樣性構成的巨大有機整體,每一物種都占據著特定的生態位,都離不開與其他物種的聯系和對環境的依賴。系統依靠復雜的反饋機制,實現自我調解和自我維持功能,保持系統在一定時空中的相對穩態。當代生態危機正是人類從生態環境系統中取走了過多的生物產品,同時又向其輸入了超出其凈化能力的污染物,引起其退化所至。
這是人類在尚未充分認識和能動把握生態規律下盲目活動的結果。生態價值觀反對不加區分地運用一切技術,反對刻意追求技術的工具效用。它對技術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即技術選擇與運用不僅要從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發,而且要求與生態環境相容。隨著生態價值觀的逐步確立,科學技術范式正在發生轉變,明顯呈現出“生態化”趨勢。建筑技術也不例外。20世紀建筑的發展,形成了傳統建筑———節能建筑———節能節地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這一歷程。能源危機暴露了傳統建筑浪費能源的缺點,導致了節能建筑的產生;建筑不僅是耗能大戶而且是占地的最大戶,于是能源危機和土地危機又導致了節能節地建筑的產生;最后再加上生態危機、環境污染日益嚴峻,出現了以生態技術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建筑。早在1969年,生物學家J.托德在《從生態城市到活的機器:生態設計諸原則》一書中闡述了生態設計三原則:一是體現地域性特點,同周圍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三是建設過程中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尊重自然界的各種生命體。這些思想把建筑視為活的有機體,把建筑的結果比擬為“皮膚”,為建筑“生存”提供必要的功能:保護生命、隔離外界環境、呼吸、排泄、調節以及交流等。到了1993年,美國國家公園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列出了“可持續的建筑設計細則”,進一步將生態思想與建筑和城市的設計和規劃從實施層面結合起來。超級秘書網
使生態價值觀融入到建筑設計及環境設計的關鍵是,處理好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前期投入與短期及中長期的效益回報關系,是可持續發展建筑從理論走向實施時所遇到的難題之一。情況往往如此,如果一種新的思想或技術所產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資回報比)并不明顯高于傳統思想或技術的效益,那么即使它會有更好的長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與維護費用、長壽命、節約資源、低污染等等)也難以被人們接受。可持續發展建筑現在實施起來,還是需要更多前期費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對較為緩慢。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態設施方面的投資所帶來的回報最終不一定能裝進開發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會所分享。這大概算得上本文開頭所說的“天空體育場”設計方案為何最終落選的原因之一。
要消除這一障礙,就應當在可持續發展原則基礎上建立一套符合生態價值觀的行為規范。如規定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采用節能設備與材料、無公害材料及各種節約資源的措施等,并通過政府立法、稅收等政策方面的相應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建筑在經濟上的可行性。綜上所述,人類在高奏“征服”自然的凱歌時,一刻也不能忘記恩格斯的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統治異族那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系統科學、生態科學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整體性的有機聯系和歷史性的演化過程。可以預見,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建筑將是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參考文獻:
[1]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2]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3]關士續等•自然辯畢業論文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修訂版
[4]王維•人、自然、可持續發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