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16:11: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傾銷反傾銷貿易保護
在國際貿易中,如果一國以低于國內“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商品到另一國,并對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部門造成損害的,被視為有傾銷傾向。傾銷本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在客觀上都對進口國國內產業造成一定的損害或威脅。因此,反傾銷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常見的貿易措施,也是國際貿易中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WTO也制定并不斷完善反傾銷協議,對傾銷行為進行打擊,以維護公平貿易秩序。但由于反傾銷協議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許多國家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濫用反傾銷措施進行貿易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出口制造業的發展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我國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大國之間的各種貿易摩擦在所難免出口額的擴大,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也越來越多。然而,我國現有反傾銷應訴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出口貿易。面對加入WTO后的新形勢,我國應引導企業及時更新觀念,采取積極態度,依法應訴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提高中國反傾銷應訴能力。因此我們出口產品時,應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教訓,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推進經濟改革,摘掉“非市場經濟國家”帽子
在國外反傾銷措施中,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關鍵性技術措施,也是對轉軌型國家實施反傾銷的借口。盡管我國已經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經濟的自由度和市場的開放度已經超過某些所謂市場經濟國家,但在實際運行中,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仍沒有建立,所制定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完全執行,企業仍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因此,只有進行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摘掉“非市場經濟國家”帽子,才能改變西方國家的看法,取消對中國的一些歧視性規定。
二、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改善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形象
在商品結構上,要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引導出口企業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進而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實施“走出去”戰略,也可以使中國企業有效規避反傾銷。到國外去投資建立生產基地,以品牌為核心,改變產品原產地,利用國外的原產地產品法,獲得生產國的國民待遇。比如我國到墨西哥建立生產廠,產品的“戶口”就在墨西哥。根據原產地規則,“中國造”產品與墨西哥產品一視同仁,而且還能自由出口到與墨西哥達成自由貿易協的國家。
三、建立獎懲機制,鼓勵企業積極應訴
要建立反傾銷應訴基金,由同類產業部門的企業共同按比例籌集資金,國家也給予一定贊助,用于反傾銷應訴和為企業提供國際市場信息,以解決反傾銷應訴費用巨大,單個企業難以承受的困難,對獲得勝訴者,可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要執行“誰應訴,誰受益”的原則,對積極應訴和勝訴的企業,通過采用出口許可證、海關審價以及其他手段給予補貼和獎勵,對不應訴或在應訴中表現消極的企業給予處罰,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
四、構建預警監控體系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主要是觀察對外貿易發展動態,捕捉國際市場信息,從而使我國企業在外國提起反傾銷訴訟還處于萌芽狀態時,就能做好相應的準備,及時調整出口策略,或者快速組織應訴。另一方面,設立重要出口商品價格監控體系。目的是打擊企業競相低價出口,杜絕惡性競爭,規范出口市場秩序。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幅度狀況,對價格偏低易引起反傾銷的敏感出口商品,應及時調整產品出口價格和數量,而對惡意搞低價競銷的企業提出警告,并報請有關部門促使其限期整改。
五、加快設立反傾銷人才培養機制
由于我國參加反傾銷應訴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力資源匱乏,包括小語種翻譯人員,熟悉反傾銷應訴的律師、會計師等。我國律師很少介入到此類案件中,國內缺乏熟悉國際反傾銷的經貿、法律人才,至今仍處于依靠外國律師爭取權益的尷尬局面。為此我國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盡快培養一批精通國際反傾銷應訴的專業法律人才。
隨著我國加入WTO,關稅的作用將進一步弱化,國外將更加依賴反傾銷和反補貼手段來打擊中國產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WTO的反傾銷協議和相關的規章制度應對外國對華反傾銷,為我國出口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已成為當前首要議事日程之一。作為WTO的成員國,我國應積極參與WTO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執行,抵制一切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切實維護WTO反傾銷法的健康發展和公平實施,同時利用WTO法律體系對各成員國的約束作用,打擊某些國家借反傾銷之名而別有用心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彭徐文芳:傾銷與反傾銷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70~94
[2]陳茵:中國入世后何以應對反傾銷[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2,(9):52~55
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相比,新貿易保護主義有著顯著的特點和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本文試對這兩方面作一探討。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特點
可以從五個方面將新老貿易保護主義作一比較:1、性質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較落后國家為了發展本國民族經濟、實現工業化目標,通過對某部門或行業實行保護措施來促進這些部門或行業迅速成長的理論或思潮。這種保護的最后趨向是走上自由貿易之路;而新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發達國家為保住昔日的經濟優勢地位,通過廣泛實行保護措施來維持其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理論或思潮。前者在貿易政策行為上不改變國際貿易政策總趨向,而后者則可能影響到國際貿易政策的總趨向。
2、對象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幼稚工業或弱小的新興工業;新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主要是陷入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農業作為一個特殊產業在大多數國家的任何時期都受保護。
3、范圍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主要在商品貿易與資本貿易領域實行保護,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領域擴展到了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領域,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服務與技術已成為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因素。它們也象商品與資本貿易一樣遇到了它國的貿易壁壘。
4、措施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措施主要采用關稅壁壘,包括征收進口稅、出口稅、過境稅、進口附加稅、差價稅、特惠稅、普惠制等;而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采用非關稅壁壘,包括繁瑣的海關程序和海關估價制度、條件苛刻的技術標準、復雜的健康與環境衛生檢疫、內容和手續繁雜的商品包裝和標簽規定、進口許可證制、進口押金制度、最低限價和禁止進口、“自動”出口配額制、有秩序行銷協定、歧視性政府采購政策、外匯管制、進口國家壟斷、各種國內稅、補貼和進口配額制,等等。據估計70年代未非關稅壁壘達900多項。新老保護主義在措施上的另一個區別在于,傳統保護主義獎出限入的重點在限制進口,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在鼓勵出口。
5、區域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以國家貿易壁壘為基礎,而新貿易保護主義趨向區域性貿易壁壘,即由一國貿易保護演變為區域性貿易保護。在區域范圍內,國家之間仍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區域外國家則實行共同的關稅壁壘。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貿易政策。歐共體不僅通過關稅同盟與共同的農業政策對外筑起貿易壁壘,而且將這種區域保護范圍擴大到聯系國(如對46個發展中國家實行了優惠制),使西歐工業品和農產品市場逐漸對外封閉,從而影響到美國的出口利益,助長美國國內新保護主義思潮。80年代美國在全球貿易體制上的挫敗使其不再堅持反區域保護的立場,而轉向提倡自由貿易全球化與實行貿易保護區域化的雙軌政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標志著美國由片面的全球自由貿易退到強調“互惠”的區域自由貿易的產場上。
從上可見,新貿易保護主義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然而這種不同主要來自對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修正。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新貿易保護主義理論主要來自凱恩斯主義與新福利經濟學兩大源泉,此外也吸取了其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保護主義論據。其理論特點是在分析時采用個量與總量、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并且往往通過設立模型來進行數理分析,這與傳統的貿易保護理論的純理論分析有所不同。就其結論來看,該理論批評了高關稅政策,主張實行最適關稅率,并且不以關稅壁壘為唯一手段,而是建議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貿易措施,即非關稅措施兼而有之。
1.對自由貿易理論的批判
主張自由貿易理論者堅信國際間自由貿易往來有助于各國生產資源最有效的利用,使社會福利水平達到最高。新貿易保護主義者則認為并非如此,因為自由貿易理論的各種假設并不符合現實。
首先,市場的非完美性可使貿易國的福利水平比自給自足時要低,非完美性表現在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可能發生扭曲。從產品市場看,當生產方面發生外部不經濟時,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之間就會出現差異。如農民在計算農產品價格時未考慮土地受損因素,從而低估了農產品生產成本,使得國內市場上農產品與工業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沒有反映出真正的邊際成本,由此造成商品市場扭曲,從而使該國福利水平在自由貿易下比自給自足時低。對此傳統貿易保護理論主張通過關稅政策來解決。但征稅后原自給自足的生產均衡點上移,而消費均衡點卻下移,由于產品市場存在扭曲現象,關稅政策的結果仍難以使消費均衡點上升到生產可能曲線之上。因此,新貿易保護論者主張通過非關稅措施促使私人生產成本等于社會成本,提高福利水平。這就是對低估生產成本的農產品課征租稅,以提高農產品生產成本,同時對工業品給予補貼,使得私人轉換成本等于社會轉換成本,然后通過自由貿易,提高消費均衡點。分析的結論是當產品市場發生扭曲時,自由貿易政策可能使一國福利水平降低,而以關稅來彌補的政策并非最優政策,最優的政策是通過非關稅措施的混合使用來調整扭曲,以達到經濟福利的目標。
從生產要素看,也會發生扭曲現象,表現為產業之間生產價格發生差異。譬如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的工資往往低于工業部門的工資,并且在勞動邊際生產力方面農業也低于工業。當要素市場發生扭曲時,一國的生產均衡點不落在契約線時的生產可能曲線上,而是落在扭曲時生產可能曲線上。假如這時該國以關稅來保護本國,生產均衡點右移,福利水平可能會比自由貿易時要高,但難以使邊際轉換率等于國際交易條件。因此,關稅政策仍并非最佳政策。根據新貿易保護理論,這時就應以非關稅措施去替代關稅政策。假如對工業部門提供補助金,雖說可以使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等于國際交易條件,也并非是最佳政策,因為兩個部門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仍不相等。為此,新貿易保護理論認為最好的政策是對生產要素征收租稅或提供補助金。
其次,新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存在困難。當一國生產要素難以在產業之間移動且要素價格出現剛性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必然會使原來在保護狀態下從事進口替代產業的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一下子難以被出口產業吸收,由此產生結構性失業。假如失業帶來的損失大于自由貿易帶來的利益,那還不如唯持原有的保護貿易狀態[1]。
這樣,在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自由貿易政策最佳時,新貿易保護論者批判道:在市場出現扭曲時,自由貿易政策并非最佳選擇,關稅政策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福利,卻不能調整扭曲,最佳政策在非關稅措施。
2.對傳統貿易保護理論的批判與補充。
新貿易保護論者主張運作非關稅措施,但并不完全排斥關稅政策的作用。他們承認關稅的效果,但不認為關稅越高越好,因為在實務中這將使貿易無法進行,因此他們提倡最適關稅。最適關稅理論是在批判傳統貿易保護主義者對關稅效果的一種偏向且加以某種補充后提出的。傳統貿易保護理論強調關稅的保護效果,集中表現在“幼稚工業保護論”上。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在很長的時間里主要是通過高關稅來進行的,但有一段時間關稅保護遍及到了非幼稚產業部門。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GATT在削減關稅方面的重大勝利,走高關稅保護的老路顯然已不太可能,為此新貿易保護主義者強調關稅保護的實際效應,這就是確定關稅的有效保護率。他們看到,關稅有保護與進口相競爭部門的同時,也保護了向它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那些生產部門。如果對后者課征的關稅過大,不僅會抵消保護效果,而且還可能使有效保護率變成負數。因此,并非所有的關稅都起到保護效果。有效保護率理論批判了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在關稅保護作用上的片面性,強調了關稅保護的有效性。
站在本國的立場上評價關稅的作用,且強調關稅在保護幼稚工業、增加政府歲入、提高福利、提供就業、平衡國際收支等方面的效果,是新老貿易保護論者的共同特點。只是傳統貿易保護論者把重點放在保護工業與增加收入上,而新貿易保護主義論者則把重點放在福利、就業和平衡收支上。關稅在改善交易條件上的效果系新老貿易保護主義共識,只是新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除了關稅措施外,非關稅措施同樣也起到改善貿易條件的效果,且負作用很小。
3.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兩個主要來源。
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主要來源于福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福利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英國的阿瑟·庇古認為,單靠自由競爭不能達到最大的國民收入量,需要國家干預,采取必要的經濟措施。例如對邊際私人純產值大于邊際社會純產值的部門征稅;反之,則進行補貼,從而縮小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的差距,使經濟福利增加。后來新福利經濟學繼承了庇古的方法論基礎和“最大社會福利”原則,但對他的某些理論進行了修正與補充。如撇開收入分配問題,認為經濟學應當研究的是經濟效率,而不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并提出效用不可比較等。福利經濟學(主要是新福利經濟學)的理論對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功利主義的哲學思想。福利經濟學認為經濟學首先要研究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是每個社會成員福利的簡單總和,個人是自己福利的最好判斷者,如果一些人的境況好起來而未使任何人境況變壞,那么整個社會福利就增加了。自由競爭能達到最大福利的理想境界,但現實中無法做到完全競爭,因此需要政府干預經濟來增加社會福利。政府的責任就是如何使資源最優利用、使社會福利最大化。這種功利主義思想后來成了新貿易保護理論衡量貿易政策的基礎。
(2)最適度原理。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曾經在序數效用基礎上說明過經濟福利,指出經濟資源使用最有效狀態,即最適度狀態。其大意是:在收入分配為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對生產資源的配置作任何改變必然會在增加一些福利的同時給其他人帶來損失,這種狀態稱“最適度狀態”。新福利經濟學發展了帕累托的這一思想,提出交換與生產的最適度條件。交換的最適度條件是交易的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于使用者來說都是相等的;而生產的最適度條件是某種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等于產品的價格,或者兩種產品的邊際產品交換率相等。在這樣的最適度條件下,生產資源配置最優化,產品生產最有效,產品交換彼此得到的滿足也最大化,從而社會福利也最大。最適度原理被新貿易保護論者運用到關稅上,認為如果課征關稅能使一國獲益,那么就會出現各國競相征收關稅,競相提高關稅,從而使國際貿易無法進行,各國回到自給自足狀態。為此他們不主張這種禁止性高關稅保護,而是傾向最適度關稅率,這是在自由貿易與禁止性關稅之間能使本國實質所得達到最大的一種關稅率,其公式為:t'=1/(ε'-1),換言之最優關稅率(t')就是外國進口需求彈性(ε')減1的倒數。
(3)補償原理。新福利經濟學家提出最適度條件后,也意識到這種條件未必存在于現實中,因為增加一部分人福利的同時可能便意味著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受損。為此,新福利經濟學家提出“補償原理”,即增加社會福利允許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補償損失之后還有剩余,社會就算增加了福利,政府在其中應采取適當政策使受損者得到補償。如對受益者征收特別稅,對受損者給予補償金,使受損者保持原有地位。
新貿易保護理論將這一原理應用于評價貿易利益的分配上,指出貿易利益分配是極不平均的,某項政策變動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使另一部分人受損,為此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對受損者予以補償和救濟。補償原理在美國貿易政策上的實際運用便是在立法授權總統或貿易代表降低關稅的同時,又設立了某些“保護”條款或免責條款(即例外條款)。
除了福利經濟學外,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便是凱恩斯主義。雖然凱恩斯本人并沒有系統地論述國際貿易理論,但其追隨者如美國的漢森、薩謬爾森和英國的哈羅德等人發展了他在國際貿易方面的觀點或思想,從而構成新貿易保護理論中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貿易順差論、外貿乘數論和國家干預論。
(1)新貿易順差論。在對外貿易中追求貿易順差,是重商主義理論的基本特征之一。凱恩斯主義也主張貿易順差,但與重商主義不同,它將貿易順差與就業理論聯系在一起。認為一國的貿易順差可以為該國帶來黃金,擴大支付手段,從而壓低利息率,刺激物價上漲,擴大投資,緩和國內經濟危機,擴大就業;相反,貿易逆差則會造成黃金外流,利息率上升,物價下跌,投資減少,經濟蕭條,失業者增加。因此凱恩斯主義指出,古典自由貿易理論在說明“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時忽視了國際收支在調節過程中對一國國民收入與就業的影響,事實上,一國外貿順差或逆差對于該國的經濟盛衰起著重要的作用。
(2)外貿乘數論。為了說明投資變動給國民收入量與就業帶來的影響,凱恩斯曾在他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乘數原理,認為投資增長與國民收入擴大之間存在著一種倍數關系。凱恩斯的乘數原理后來被他的追隨者所發揮。漢森、薩謬爾森指出凱恩斯的乘數原理說明了一定量的投資對收入,就業的影響,但忽略了消費增加對私人投資的“誘致”作用。他們指出,引起投資變動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外生因素,包括人口,技術進步、新資源與新產品的開發及政府活動等;二是內生因素包括收入、消費、儲蓄和投資等。由內生因素變化所引起的投資變動,被稱為“誘致投資”。一筆投資會引起收入與消費的變動,而收入與消費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引起投資變動,兩者相結合便產生乘數加速效果。
一國的出口與國內投資一樣,也具有乘數效果,而進口與國內儲蓄一樣,有減少國民收入與就業的作用。一國輸出商品和勞務,從國外得到的貨幣會使進口部門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這必然引起其他部門生產增長,就業和收入也隨之增加。如此反復下去,國民收入增加就會是出口增加量的倍數。進口則正相反。因此,一國只有當貿易出超或國際收支順差時,對外貿易才會增加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并使國民收入的增加量成為貿易出超的數倍。至于國民收入和消費的變動是否反過來必然產生“誘致出口”效應,問題則比較復雜,它不僅涉及到價格、利率、匯率、消費、儲蓄和投資等內生因素,還涉及到外國收入、進口國貿易政策和國際環境等外生因素。
乘數理論表明。第一、任何自發性的支出增加或政策誘發的支出增加都會使以y表示的產出、收入、就業提高數倍,其中封閉經濟下乘數為1/s,由于邊際儲蓄傾向(s)小于1,故乘數必定大于1;而開放經濟下的乘數為1/S+M;小于1/s,收入存在兩個“漏出”,一進入儲蓄(S),一流入進口(M)。第二,開放經濟也對收入產生附加影響,如本國與外國自發性的需求轉換以及外國收入變動所引起的外國需求變動,而在封閉經濟中則不存在這一附加影響。當這種變動為正值時,這一附加影響顯然起到“誘致出口”效應,也就是說,在貿易順差時,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一樣也起著乘數加速效果。這一結論自然為新貿易保護主義追求貿易順差、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增添了新的理論依據。
(3)國家干預論,自本世紀30年代凱恩斯理論出現后,美國貿易保護理論的國家干預思想又注入新的內涵。以前的聯邦主義認為國家干預的主要目的是扶植幼稚產業的發展以實現工業化;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擴大就業,是出于反危機的需要。干預的手段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對外經濟政策等一系列宏觀經濟管理和調節措施。其理論前提是否定市場機制具有神奇作用,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機制已不能充分發揮自動調節經濟的作用,因此需要發揮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作用。
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論是新貿易保護理論的基礎,根據這一思想,新貿易保護主義要求政府加強進口管制,如實行配額制,要求生產國自動限制對美出口,規定最低進口價格等;同時采用經濟手段,諸如優惠貸款,出口補貼等措施來鼓勵出口;通過制定和實施有關對外貿易法規來干預貿易活動從而達到恢復國際收支平衡,保護和促進國內生產,實現充分就業目的。
4.其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
除上述兩大來源外,新貿易保護主義還從其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中吸取“營養”:(1)工資差異論。該理論由哈根提出,認為一國工業部門的工資常常高于農業部門的工資,由此影響到工業生產成本。這樣,某些工業雖與外國工業相比具有比較利益,但在價格上不能與外國進口品競爭,因而仍難以發展,為此需設置關稅加以保護,使之盡可能地發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國民所得達到最大。后來哈根又對自己原先提出的比較利益的觀點作了修正,認為所謂比較利益,是指一國邊際轉換率與進口品相對價格的比較,而不是一國內不同商品以貨幣表示的相對生產成本與進口同類商品的相對價格比較。這樣,本國生產的工業制成品與農產品相比較,盡管其價格高于外來品,但可以增加國民的經濟福利。因此,這類工業只有在保護政策下才能生存。
新貿易保護理論吸取了這種分析工資差異的方法,將農業與工業兩個部門的比較擴大到各國間的比較,認為各國工資水平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工資水平往往較低,由此生產成本也較低;而經濟發達國家的工資比較高,生產成本也就較高(假使不考慮勞動生產率這一因素的話)。因此,如果自由進口,發達國家會在大量廉價品的沖擊下,難以維持較高的工資和生產水平。所以有必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2)貿易條件論。阿根廷經濟學家拉烏爾·普雷維什曾從發展中國家立場出發,指出由于農業國比工業國主要輸出品的收入需求彈性要小,因而農業國與工業國輸出品的相對價格便十分不利于農業國。這樣,農業國的利益有一部分通過貿易轉移到工業國。假如農業國實行保護措施,發展自己的工業,替代工業品進口,就可改變貿易條件不利狀況,而工業國如果實施保護手段,便會使農業國處于更加不利的狀況。普雷維什把世界經濟體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工業國中心地帶;另一部分是由不發達國家組成的初級產品外地帶,而地帶始終圍繞中心地帶的意旨發展。由于技術進步的利益不能在所有國家平均分配,以及制成品市場被中心地帶國家所壟斷,地帶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通常關稅談判要求的互惠,其涵義對中心國與國是不同的。國保護工業的后果不過是矯正其初級產品與工業品收入需求的彈性差異,不會阻礙國際貿易進步;而中心國若取消保護,會增加國輸入中心國的能力,由此使中心國本身受益。因此,在貿易談判中不應要求國對等地削減關稅,而且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因進口結構的變化,保護措施也應發生變化,但仍不宜對中心國家工業品的輸入全部放
開。普雷維什聲明,這一理論并不意味著國可以進行任何不合理的保護。[2]
發達國家中無論是主張自由貿易的還是持有保護主義觀點的人,對“中心論”都未給予直接的支持。因為自由貿易論者要求的是國際范圍的貿易自由化,而不是單方面的貿易自由化,而保護貿易論者更不主張本國初級產品市場對發展中國家完全開放。不過,新貿易保護主義吸取了普雷維什在論證發展中國家貿易保護的必要性時對改善貿易條件的分析,并用于改善進口國貿易條件的分析上。提出對進口品課征關稅或實行數量限制,能夠促使出口國價格下跌,從而改善進口國的貿易條件,尤其對那些進口商品的數量占世界進口總量較大比重、有關商品的供給彈性又很小的進口國,這種進口限制的效果尤為顯著。
(3)市場扭曲論。傳統貿易理論假設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因而資源分配可達到最優化。然而,現實的經濟卻遠離完全競爭狀態,商品市場存在壟斷現象,生產要素市場各種人為的舉措使要素不能完全移動,造成生產要素價格剛性,從而產生產業界的工資差異;加上外部經濟等因素,使價格機制無法促使資源配置,造成市場出現扭曲。市場扭曲是指阻礙市場機制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況的一切制度上的原因,包括不完全競爭與市場機制失敗兩種情況。市場扭曲可能來自國內市場,也可能來自國外市場,無論來自何處,最佳政策就是直接干預產生扭曲的市場。這種干預政策便是對國外市場扭曲采取征收關稅;對國內市場扭曲采取非關稅措施。
除了以上這些理論外,還有反傾銷論、國家安全論、國內市場論、生產成本均等化論等等觀點。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闡述。
新老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都是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但兩相對比,新貿易保護主義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術上的歧視性等特點。具體來說,其主要的壁壘形式有:
1.綠色壁壘。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觀得到進一步弘揚的背景下,西方學者進而提出了所謂“綠色保護主義”的新概念。即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名,主張對那些凡是可能對環境與健康帶來危害的商品和服務加以限制和制裁,從而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為其貿易保護行為尋求名義上的合理性。
2.技術壁壘??茖W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國產品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日益科學與成熟。但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依其經濟和技術優勢而制定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認證標準、評審程序和認證、認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對有關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構成了技術障礙,使其難有作為。
3.其他壁壘。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簡稱SA8000)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標準體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購集團非常青睞有SA8000認證企業的產品,這迫使很多企業去申請與維護這一認證體系,從而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
貿易管理適用于發達國家對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保護,通過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干預,達到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政策主張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補貼、國家貿易壟斷等。特別是反傾銷措施,具有很強的壁壘效應。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由于新貿易保護主義具有隱蔽性、不易察覺性等特點,因此它的影響也從多方面表現出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頻繁遭受反傾銷調查。在關稅壁壘不斷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傾銷這種被世界貿易組織認定和許可的合法手段來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做法,已成為大多數國家進行新一輪貿易保護的有效工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對華反傾銷愈演愈烈,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信息顯示,截至2006中國已連續13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和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大的國家。轉
2.頻繁遭受反補貼調查。在中國出口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各國在大肆進行對華反傾銷調查的同時,開始使用另一種手段反補貼。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對原產于中國的戶外燒烤架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在世界范圍內首開對中國產品提起反補貼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別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對原產自中國的鋼制緊固件和復合木地板進行了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開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在向國會提交的反補貼年度報告中,明確表示在收集我國補貼資料和政策。
3.形形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日趨嚴重,2003年6月10日《國際商報》的商業部,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我國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170多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總出口額的5.2%。損失達90億美元。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國每年受影響的貿易額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數量的我國傳統優勢產品由于技術貿易壁壘影響而退出國外市場,技術貿易正逐步取代反傾銷措施成為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
三、我國的應對措施
面對當代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紛紛采取應對措施,我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所受到的傷害更大,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的學者研究我國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來應對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
1.強化理論研究,構建有自己特色的技術貿易壁壘體系。在經濟全球化、貿易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用技術性的共同語言來維持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成了各國政府的必然選擇。技術上的認證與認可在維持市場秩序、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市場效應,備受各國政府的青睞,具有很強的市場壁壘效應,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論文關鍵詞貿易保護 特征 摩擦 政府 企業 對策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境況的策略。
1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
目前,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對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進行維護,各國都通過各種方法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不斷擴大的貿易救濟措施的運用便是其突出表現。眾所周知,在舊貿易保護主義的中心是高關稅,而各種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是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方式,從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設置了技術、環保政策和措施等比傳統關稅壁壘隱蔽得多的多重壁壘。以下為貿易救濟政策和措施新發展特點。
1.1層出不窮的各種貿易救濟新措施和新標準
對于貿易救濟政策在貿易保護中的作用,美國、日本、歐盟等許多發達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并不斷采取嚴格的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志、衛生檢疫新規定、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匯率變動等各種形式的不易監督和預測,同時又具有強隱蔽性的非關稅保護措施來阻礙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對其國家的出口。目前,在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中,“中國制造”已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也就是說,中國是超過1/2的世界日用品消費品的來源地。然而,中國的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通常技術含量也較低,并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質量問題,使得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許多產品屢遭訴訟和調查,為了能夠滿足發達國家太嚴苛標準,中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1.2不斷擴大的貿易保護救濟措施的范圍與深度
目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貿易等已經替代傳統的貨物貿易成為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部分。以美國為例,美國的201條款(保障措施)以及美國反壟斷法的域外效力等對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范圍與深度進行了擴展,然而,也對貿易自由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
2對新一輪貿易摩擦我國政府及企業的應對之策 1不斷進行內需的擴展,從而使我國貿易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不斷降低
我國的貿易規模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增長速度飛快,同時,對于國外市場的依存度也在不斷上升。然而,目前日益萎縮的國外市場加大了我國長時間形成的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生存難度,因而,為了能夠使我國國內消費率有效提高,內外需比例切實得到調整,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我國應該抓住時機擴大內需,從而慢慢的以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的統籌協調代替由開放帶動改革和發展為主的形式。
2.2充分利用多邊場合,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聯合防范貿易保護主義
作為全球金融風險長期積累及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的后果,對金融危機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繳而就。為了維護國際貿易的穩定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不斷得到增強,并加強磋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和本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主要受害者,我國必須力爭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盡快承認,以多邊場合,使我國與國際間的溝通與協調不斷得到加強。 3提高國內企業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主動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1)為了規范化、制度化企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從而使我國企業申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避免有些企業搭便車的行為,我國必須盡快建立一套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銜接的協調機制,使我國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的法律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對于外國商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國內各個企業要及時洞察,同時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國內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所賦予的企業的權利進行充分利用,以保證所采取的相關貿易救濟措施的及時性。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出口;國際競爭力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內涵
綠色貿易壁壘是一個比較新的貿易保護形式,綠色貿易壁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在國際貿易中一些國家以保護生態資源、環境與人類健康、生物資源多樣性這些環保為借口,設置和出臺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保標準和法規,旨在對商品進口采取的準入限制或禁止的措施。綠色貿易壁壘由于其隱蔽性、歧視性、關聯性的特點,很多發達國家憑借自身的優勢,往往對發展國家的產品進行綠色貿易檢查,這種貿易壁壘有著消極的作用,但是對于發展國家也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綠色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
1.影響雙邊貿易
由于每個國家在綠色方面的認識及標準存在一定的差別,這就會導致很多國家故意提高進口貨物的標準,這就會出口國帶來很大的麻煩,產生貿易摩擦,情節嚴重時還會產生相互報復性的關稅政策,這不利于貿出口的長久穩定。
2.影響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在綠色標準方面及檢查儀器方面都有優先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綠色標準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環境意識比較強,這些國家可以通過綠色標準,一方面可以導致提高出口商品市場準入的標準,進而限制進口,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綠色認證體系、綠色關稅等政策加大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成本。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導致貿易市場的萎縮,削弱了外貿出口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
3.提高出口產品的生產難度
發達國家制定的嚴苛的進口標準,這主要包括電磁輻射標準、噪音標準、防污標準等,這些標準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從而間接遏制了出口的增加。同時由于各個國家在制定綠色標準時的不統一,限制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綠色貿易壁壘的有利影響
1.有利于環境標準法規的建立與調整
出口企業受阻發達國家新貿易壁壘,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環境標準法規方面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環境標準與環境法規不夠健全,甚至缺失,這就迫使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綠色標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很多現有標準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綠色標準,這就是需要發展中國家要不斷的調整相關的標準,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
2.有利于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內在的需求,也是企業所必須追求的一個目標,社會因良好的相互關系和就業機會而獲益,企業則由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得益。社會可以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社會又可以為企業的產品提供一個很好的銷路。SA8000標準認證過程給企業帶來了很多額外的成本,但是這個標準比僅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更有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企業通過這個標準可以提高勞工的待遇,形成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顧客、員工和投資者,從而獲得長期的利益。
3.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
很多發達國家通過綠色技術的提高,對產品出口國的貿易贊成了阻礙的同時,對這些國家不斷提高自己產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對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產品、企業起到了遏制的作用,引導生產企業進行可持續生產,目前很多國家在關注環境的變化和食品的環保,在選擇商品時也是對綠色食品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隨著環境意識的不斷加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會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量會更多,綠色食品有著非常發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綠色標準的提高,出口企業按綠色技術標準生產產品,在短期來看會提高企業的成本,但是從長期來看對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出口企業可以通過擴大銷量而獲得規模效應。
4.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企業自身的驅動,沒有企業的參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只能是一句空話,綠色標準的制定和提高,要求企業對自己的產品必須進行更高的要求。目前來看,很多企業的產品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工藝落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主要地位,而發達國家在很多產品有著很高的附加值,這對發展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發展中國家企業要想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必須不斷的提高的產品附加值,提高技術水平,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重視環境標準的制定,不斷改進企業自身的技術,可能獲得比當前的行政手段更為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揚:新型貿易壁壘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分析[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5,(06)
[2]楊惠芳:試論技術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商業研究,2005,(01)
[3]王粹月: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5,(06)
[4]魯明: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與對策[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7,(04)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相對利益,絕對利益適應能力,供求關系
一、什么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通常是指國家之間的商品、勞務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是世界各國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市場的交易活動,實現商品以及勞動、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達到互通有無,取得絕對和相對利益的行為方式和過程。一方面,國際貿易的規模和結構是由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一國對外貿易的狀況又對本國經濟發展速度和供求總量平衡的實現產生重要作用。
二、國際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個國家的總政策國際貿易相對利益,特別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發揮本國優勢: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并利用國家力量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利用經濟和其他手段限制進口,保護本國國內市場,達到平衡國際收支,擴大社會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要求。具體政策主要有:一、貿易保護政策,二、自由貿易政策論文格式模板。
三、國際貿易的絕對利益和相對利益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利益及其如何在貿易參與國之間進行分配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應當出口什么,進口什么,它與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相關;二是如何確定進出口商品要達到的目標,它是指在國際貿易條件下進行什么樣的商品交換更有利。那些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國家國際貿易相對利益,經濟結構以國內分工為基礎,開放程度較低,對外貿易通常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滿足需要為主要目標。而經濟開放型國家則以國際分工為背景組織國內生產,國際交換突破了轉換使用價值的局限,而注重貿易中的比較利益。依據比較利益原則確定其以何種方式參與國際分工,確定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和流向,通過對外貿易求得利益的增長。
1、國際貿易的絕對利益
從對分工極大地有利于老公生產力率的提高這一規律的認識出發,出現了以絕對優勢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和貿易,以致貿易雙方都能從國際貿易中得益。不同國家在具體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成本的差異。所謂絕對成本差異是指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 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其他國家。
2、國際貿易的相對利益
通過對兩個國家生產成本的比較,如果某一個國家并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而是居于絕對劣勢,那么,國際貿易的結果,仍然可以使貿易雙方取得貿易利益。只要各國商品之間的價格比率有所不同國際貿易相對利益,在進行貿易時,每個國家都會有一種比較或相對優勢。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生產任何商品的成本均比其他國家都高,然而,這個國家生產的某種商品的成本相對于生產其他商品的成本相對較低,那么,這個國家在生產這種商品上便具有比較優勢,就應該生產并出口它,通過國際貿易來交換本國生產處于相對劣勢的產品,從而取得相對利益論文格式模板。
四、國際貿易的供求關系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一樣,是在一定的供求關系條件下進行的。國際貿易的供求關系對國際貿易的價格有著重大影響,也決定著一國對外貿易的戰略、策略和進出口格局及結構。
1、影響國際貿易供求關系的因素
經濟發展周期的影響、貿易保護的影響、國際壟斷的影響、國際或地區性經濟事件或政治、軍事局勢的變化的影響。
2、增強對國際貿易供求關系變化的適應能力
國際貿易供求關系的變化,對于一個國家進出口業務、國際收支及國內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國際貿易相對利益,通常根據本國國情和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適時調整對外貿易的戰略和策略,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本國在生產上占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產品的生產,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絕對和相對利益。
五、結束語
發展中國家要從根本上改變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最終途徑還是要加快本國技術進步,提高整體經濟實力,逐步增加高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經濟學基礎(第三版)李明泉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8
2、西方經濟學王瑞芬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關于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文獻:趙曉、劉陽(2005)從宏觀國際經濟的角度對中國經濟的現狀與地位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正經歷20年左右的國際顯性摩擦時期,而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國際接納,達到新的國際均衡時期還需要20年,這是現階段中國遇到發達國家各類經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將夫在其論文“全球經濟的抵制場”別對全球化中跨國公司的行為做了研究,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越來越不受政府控制,離開國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拋棄民族自行其是。他們選擇具有穩定政治結構、廉價勞動力、適當基礎設施和較低稅率、對環境要求較低的國家進行資本輸入。
關于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文獻:趙瑾(2005)認為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十大特點,分別是保護的焦點由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手段主要依靠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環境技術標準、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為主;保護方式由限制進口變為通過出口補貼等措施擴大出口、通過多邊貿易保護發達國家的技術比較優勢、通過勞工標準、技術標準達到全面禁止進口的目的;其動機由提高本國產業競爭力轉變為從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對方喪失國際競爭力。梁丹(2005)分析了當今發達國家國際貿易政策中“新人文主義”傾向及其背景,認為如SA8000等人文壁壘是發達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為己所用的產物,是發達國家保護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需要,也是跨國公司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要求。BenoitLaplante&JonathanGarbutt(1992)則對發達國家貿易政策中的環境保護主義進行了研究,認為需要國際環境政策的共同協調來防止環境政策變為國際貿易中的一項非關稅壁壘。
二、近年發達國家“反全球化”的表現
1、國際投資方面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并購的干涉。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受到美國政府相關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購尤科斯失敗等等。
2、反傾銷
以中國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為例,從反傾銷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從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圍內共發起2938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以500起的總數量排名第一,占世界總量的17.02%,為第二位韓國的2倍多。
3、技術性貿易壁壘
主要包括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包裝和標簽、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等。近年來呈現迅速上升趨勢,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技術性貿易壁壘占到世界貿易壁壘的10%~30%,而最近幾年幾乎占到了80%。有關數據顯示,入世以后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每年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約為450至500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5%以上。
三、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原因和動機
1、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為了用于分析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動機以及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本文將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根據新增長理論,若假設經濟增長是希克斯中性的,則一國的生產函數一般寫為:Y=Af(L,K)。
其中A代表技術水平,L代表一國勞動力,K代表本國資本。這里將要根據全球化背景對其進行一些改進。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將生產資料分為易流動與不易流動資源兩類,其中勞動力目前根據現狀仍然屬于不易流動資源。其次,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最終體現在它可以購買本國勞動力和各種生產資料??紤]到全球化背景下資本可以借由國際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優化配置,一國可以利用的生產資料或者說資源事實上是世界易流動資源能夠被本國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國勞動力能夠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國的技術研發投入是總資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術的進步也取決于本國總資本的數量。盡管內生增長理論的研究開發模型得出技術水平的穩態值與研發資本投入比例無關的理論推論,但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證明科技投入對技術進步的促進效應還是十分明顯的。第四,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技術在生產函數中的作用小于技術密集型發達國家,因為其生產過程主要依靠勞動投入,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即產出的價值較低。這樣,歸結以上四點變動,全球化下a國的生產函數可以改寫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國的勞動力數量,θ3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能夠開發使用本國勞動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總量,θ4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可以由本國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產出必須有相等數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穩定,總產出若超出總需求,則會由價格水平變化減少至實際需求水平,即Y=D。
同時,在消費全球化背景下,假設任何國家對所有產品的需求量取決于該國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將通過a國產品滿足。這個比例應當取決于a國產品的價格和綜合壟斷程度,它又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決定。因此,a國產品面臨的需求包括a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對a國產品的需求量兩部分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әθ1/әP<0әθ1/әP>0
θ2=θ2(k(P,A))әθ2/әP<0әθ2/әP>0
Da=f(la,ia)әDa/әla>0әDa/әia>0
Dw=f(lw,iw)әDw/әlw>0әDw/әiw>0
其中,k表示a國產品的綜合壟斷系數,它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決定。一般來說θ2<θ1,因為本國需求通過本國產品滿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國。l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幾個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經濟全球化下一個國家生產函數的全貌,它將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對發達國家采取“反全球化”行為動機。
2、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長期動因
全球化給部分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契機,開始挑戰發達國家國際地位。隨著世界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化在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迅速發展,其中又以經濟全球化最為直接和深刻,包括生產、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全球化。不斷壯大的跨國公司與國際直接投資將大量資金注入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且政治比較穩定的發展中國家,在那里將它們的資金與被投資國的大量勞動力與技術結合起來,以用低成本生產出產品,再銷往包括被投資國在內的廣大世界市場,從而獲得高額企業利潤。這種資金及其代表的易流動生產要素向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聚合的效應使得部分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工廠。根據全球化下的生產函數:Y=Aρf(Laθ3(Ka+Kf),Swθ4(Ka+Kf)),必然造成部分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并附帶使其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企業制度、國內就業、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和優化??梢哉f,全球化給予部分發展中國家絕好的歷史契機,使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在經濟方面有可能挑戰美國與歐洲等發達國家的世界霸主地位。而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新興國家的崛起必然會遭到現存霸主國家在各方面的阻撓和壓制,直至新興國家完全崛起為止。而在當今社會,經濟成為決定國家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采用以貿易保護為主的經濟手段來壓制新興國家的經濟崛起便是發達國家政府有意愿采取的最好方法。這也是它們在這個全球化時期采取反全球化行為的長期動因。3、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短期動因
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利益與發達國家利益分離的后果迫使發達國家政府在現階段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使得跨國公司取得了越來越獨立的經濟實力和地位。在這個意義上,跨國公司的所在國與其它國家并沒有什么實質區別,跨國公司作為單獨的企業法人要實現的只是自己的最大利潤。這種跨國公司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分離在短期內立即產生了以下兩個結果:(1)發達國家部分制造業空心化,跨國公司將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技術密集產業的勞動密集環節轉移到部分發展中國家,這些產業在發達國家成為夕陽產業,從中釋放出的大量勞動力一時難以轉移至新的就業崗位,近年來造成了失業問題。(2)跨國公司帶動的這些產業的轉移使得發達國家對于這類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地依靠向發展中國家進口,結果導致其與吸收了大量FDI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出現越來越大的貿易逆差。
四、應對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舉措與意義
針對全球化經濟背景與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中國家的最好應對舉措就是利用全球化跨國公司轉移資金和生產要素的契機,發動民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并努力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以下四點。
第一,拋棄低價產品的戰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與價格,防止發達國家使用反傾銷。
第二,通過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破除發達國家的標準壁壘,便利自己的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并提升國家地位。
第三,加強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經濟增長,同時可以促進對本國產品的需求程度。根據現有經濟增長理論和全球化下生產函數,技術進步對產出的增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假定本國的產出總能擁有相應需求,那么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增長就可以直接表現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我國許多學者已經從各種角度和各個國家、地區對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結論。
第四,加強民族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高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根據市場原理,產出如果沒有相等的需求,供過于求,或者說產品沒有銷路,就會通過價格的下降逐漸減少,直至與相對的需求量相等,也就是說這種缺乏相應需求的產出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保證本國產品有相應需求量對于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說是十分關鍵的。
【參考文獻】
[1]王逢振等:全球化癥候[C].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韓可衛: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特點分析[J].時代經貿,2005(11).
[3]李思一: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經驗[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0(7).
[4]梁丹:國際貿易政策的“新人文主義”傾向及其形成的背景[J].學習論壇,2005(9).
[5]曲如曉:中國出口貿易面臨的三大壁壘及應對策略[J].國際經濟合作,2004(5).
[6]趙瑾: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十大特點[J].世界經濟,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