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6 20:33: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保護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科學論文2800字(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論文
摘要:在進入21世紀的新時期,我國的經濟在迅猛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市場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文章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從而達到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創新
一、引言
“我國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廣泛研究領域和豐富教學內容的學科。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環境科學專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適應社會及環保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急需探索出培養創新專業人才的路徑,強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以社會及行業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是為適應輕化工行業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需要應運而生的,在近20年的辦學過程中,該專業始終以社會及行業發展需要為目標,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逐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適應行業發展對人才能力培養的需要。專業創辦以來,堅持理論教學、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學原則,在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突出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生產實習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師帶隊,深入現場指導,使學生在現場教學中學到了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性,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一)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作為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實施體系,課程體系建構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能夠促進學生在常規學習中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積極實踐,錘煉自身,適應專業發展要求。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既要包含體育、外語、人文社會科學等通識類學科,又要包含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分析化學等學科專業課程;既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又要有集中實踐環節;既要有必修課程夯實專業知識,又要有選修課程,給予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與未來發展方向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機會與平臺。此外,課程設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不斷調整課程結構,隨時增加或者刪除科目,突出學校專業特色和市場引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二)重視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本專業開設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專業基礎課包括:電子電工、無機及分析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儀器分析實驗、環境學導論、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實驗、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地學、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專業方向課分為兩個方向——環境工程方向和環境科學方向。其中環境工程方向包括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質量評價、創新創業基礎;環境科學方向包括環保設備的設計與應用、飲用水處理工藝與工程、環境法學、創新創業基礎。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愛好和規劃選擇除“創新創業基礎”之外的任意三門專業方向課程。
(三)重視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讓學生通過參加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工作,檢驗自己所學專業知識,了解書本知識與實際生產需要的聯系與區別,體驗自己所學知識的局限性和實際工作所需知識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其學習專業知識的自覺性和學習的主動性,為其將來參加工作、選擇就業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將生產實習的時間延長為一個學期,學生就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到生產第一線,提煉知識、拓展視野、鍛煉能力。這充分體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的思想,強化了學生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為其畢業論文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探索出一種校企聯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聯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修訂過程中,邀請相關產業、行業技術人員和校內專業教師組成“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制訂與生產實踐需求、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通過校企聯合,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對部分課程進行合并和增刪,以適應專業技術的提升和行業發展需求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校企聯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聘請環境工程行業及知名企業的總經理、高級技術主管、核心研發人員來學校對學生進行學術報告、專業講座、專業教育、理論授課,帶來最新的行業發展信息,使學生及時掌握專業發展的動態與市場需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3)校企聯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按照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趨勢,在企業內建設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實踐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共同確定實踐崗位與課程體系,安排實踐指導老師,出具實踐鑒定報告,接受或推薦實踐學生就業,較好地保證了實踐教學效果。4)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在人才培養需求上,企業及時將市場需求動態反饋給學校,校內教學及時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考核與評價標準,在學生學習期間對學生進行動態考核與評價,切實保證實踐教學效果。5)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環境工程專業除了設立校內獎學金,還廣泛設立企業獎學金,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途徑。
(二)強化專業實踐模塊
作為緊跟時代潮流發展、不斷動態變化的應用學科,環境科學時刻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不論是在生態發展層面、學術層面、企業實踐層面,抑或是高校教學層面。因此,環境科學教學應當緊跟發展潮流,注重專業實踐,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參與實驗室、實習、實訓,得以鍛煉和提高。首先,強化專業實踐模塊,可以引入項目化教學,學生在課程中能夠根據某一相對獨立的項目展開學習,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其次,可以組織技能比賽、開設校級科研項目,一方面能夠替代傳統的作業訓練,另一方面,專業的評審隊伍和結果能夠使學生得到反饋、取得更大進步。
五、結語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全國高等教育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環保人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要進一步優化,構建具有應用型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論文
摘要:在環境科學概論實踐教學中引入科研熱點知識和成果,能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時,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應用能力。通過環境科學概論課堂教學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經驗介紹和實例分析,本文總結了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的應用方法,為環境科學教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成果;環境科學;教學;途徑
1前言
環境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全球熱點問題,環境科學涵蓋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技術理論和方法指導,該門課程涉及內容廣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也一直受到環境相關專業的重視。但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仍存在教學方法落后、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教學效果不佳,也無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學內涵。為提高教學效果、緊跟學科發展步伐,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熱點,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效果。
2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現狀
環境科學的高等教育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沒能發揮該學科應有的作用。
2.1教學內容落后
由于環境科學相關研究發展飛速,前沿熱點實時變化,而教科書從修訂、審批到最終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因此教材很難緊跟科學前沿實時更新。一般來說,環境科學概論的教科書會用大多數篇幅介紹基礎理論知識,極少涵蓋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應用。教科書的局限性導致學生通過教材學習的只是理論知識和針對過去的環境問題的分析及技術方法,教學內容相對落后。
2.2教學形式單一
環境科學概論包含許多基礎理論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書的內容局限落后。在這種前提下,仍存在許多教師采取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單方面講解理論知識,而不進行擴展和應用。學生面對枯燥無味的課堂,難以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甚至會產生學生自學教科書的現象。在形式單一的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僅為紙上談兵的理論,學生無法及時有效的了解其科研應用,也沒有掌握該課程涉及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的教學,也會影響畢業生質量。
3在教學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徑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環境科學問題也日漸增多,如霧霾、全球變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廢排放等。但同時,不斷涌現的環境問題也推動了環境科學的發展,大量科研人員投入到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研發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為環境科學領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書存在難以及時更新的局限性,考慮到教科書的嚴謹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難選擇涵蓋哪些案例和技術更為合適。因此,教師需要成為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的主力。
3.1緊跟學科發展方向,關注科研動態
時刻關注前沿,了解學科發展情況和熱點,是教師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之前需要做的準備。唯有多關注前沿動態,教師才可能選擇合適的、前沿的學術成果補充進原有的知識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講解并探討案例,促進學生實踐水平的發展。例如教科書中有關“倫敦煙霧”的敘述部分,教師可以補充中國治理霧霾的有效技術和措施,以及國內外對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的新技術、新理論,同時還可以對幾次重大大氣污染事件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清楚大氣污染問題的實質和嚴重性,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國內外科學研究者解決這類問題時的思路。
3.2傳統知識體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傳統知識體系所包含的理論知識仍然是學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內容,引入科研成果歸根結底也還是為了讓理論知識不止存在于紙面,而能成為學生日后解決相關問題時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師實際是在原來的教學計劃中穿插介紹科研成果,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避免單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傳統知識體系中與最新研究進展有較大斷層的內容,教師用科研前沿進行補充和完善,或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學習到更新后的更為實用的內容。教師講解環境科學前沿領域的案例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通過剖析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
論文摘要 充分挖掘學生和教師的人力資源、學校的教學設備資源、社區和學生家庭方面的課程資源,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與物質資源的保證,以活動的開展為載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強調指出: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新課程將劃定為國家、地方、校本3個等級,同時開設了研究性學習等科目。這無疑對學校、師生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認為,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選擇和整合優質課程資源,精心設計并形成探究案例,可以實現課程資源開發與學生探究實踐等能力提升的雙贏。筆者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當地課程資源,不失時機地引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談談個人的幾點膚淺嘗試,以供同仁參考。
1 充分挖掘學生的人力資源,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
1.1 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挖掘學生的人力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一旦選擇了合適的課題,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空前的高漲,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學生對此沒有興趣,學習將會變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難以維持下去,更談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9月,我校七年級二班的學生開展的“人體生理三節律”的綜合實踐活動,很好地切中了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老師指導下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饒有興致地開展實驗探究,有的學生放棄了國慶黃金周跟隨親人外出旅游的好時機,卻留在了我校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圖書室查找資料,有的學生爭著要為其他同學測算出“人體生理三節律”的期、臨界日、低潮期。
再如,在一次生物課上,一位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一般的蔬菜和花都不在中午澆水,這是生活常識,可莧菜卻可以,它反而生長的茂盛?”聽到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話鋒一轉,有哪位知道其中的原由,想解開這個科學之謎的同學趕緊參加我們班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實驗的課題是“為何莧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澆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傳統的教學將學生局限在幾本教科書里面,這勢必導致學生真實世界的消失、最終導致學生創造角色的缺失!因此,讓學生對自然、社會、科技、文化等領域引起足夠的關注,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是非常必要的。考慮到我縣城區多數居民認為汀江水已被污染,不能飲用,有的居民到郊區取水,有的居民購買飲用水,究竟汀江水(上杭段)真被污染了不能飲用?還是訛傳?為此,我們成立了研究性學習課題——“汀江(上杭段)水質資源的調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并到汀江(上杭段)科學選擇11個采水樣點,一部分送往縣衛生防疫站檢測,留下一部分則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并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學生在活動有序開展過程里相互交流中學習,合作探究汀江(上杭段)水質污染的原因,并通過對話深化學習——找到治理汀江(上杭段)水資源污染標本兼治的辦法。這種回歸自然、源于生活,增加了學生的體驗,然后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和學習,遠比比機械的教條效果要好得多,增加了學生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愛我上杭,保護母親河——汀江的行動”在我校悄然開展起來。"
2 與其他學科進行大整合,挖掘學校各學科教師的人力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合作學習理論提出,與學生一樣,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異,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就所開展的活動,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就是綜合性,生物教師除了可以將規定的自然、社會、科技、文化四大領域內容進行整合加工外,更多的課程資源恐怕還要來自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大綜合”的概念呼之欲出。例如,與物理學科教師聯手開展“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建議”,與歷史、語文學科教師聯合開展“梅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生物課利用古詩進行環境教育的嘗試”等體現跨學科大融合的研究性學習,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并駕齊驅的大好局面,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3 充分挖掘學校的教學設備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眾所周知,學校教學設備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以及科技活動等教學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
其他學科知識可以從老師或書本上間接獲取,而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學生親身經歷與體驗,因此就必須為學生活動提供大量必要的活動資源,在具體活動的開展時應充分考慮如何有效地利用學?,F有設備資源,諸如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網絡教室、閱覽室等,這些現成的資源基本上每所學校都具備,我們可以直接與課題結合起來使用或者進行再開發,挖掘出它們的深層使用價值進而開發出更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如開展汀江(上杭段)水質資源的調查時,我們把經科學取樣的11個樣點水在實驗室做了比較色度、氣味、pH值等共計88次的單因子的對照實驗。結合 “人體的營養”教學,讓我校七年級學生參與“回報父母摯愛,做親情晚餐”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前組織學生分組、分專題到學校計算機網絡教室和學校圖書室查閱資料,也可網上咨詢專家,收集各種營養物質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資料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獲取“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和健康”的知識,并反思自己的一日食譜,嘗試利用學到的知識為自己和家人設計更加合理的食譜,學以致用,培養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活動學習中獲得收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關注自身健康和形體美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關心長輩、關愛他人的情感。
4 充分利用社區中人力資源和學生家庭方面的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社區中的人力資源(包括企事業單位里科研人員、實驗技術人員以及農家中的生產實踐人員)也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資源,對學生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具有較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如開展研究性學習課題“汀江(上杭段)水質資源的調查”時,縣防疫站胡主任指導學生如何科學取樣點水,一位家長停下跑運輸一天免費提供車輛,提出標本兼治汀江(上杭段)水污染模型時得到上杭環保局相關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等。又如探究“為何莧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澆水?”這一課題時,教師與學生一同走訪學校附近的農戶,到他們家借來了鋤頭等勞動工具,鋤雜草,深挖地,裹綠籬,在2004年暑假花了近20 d艱辛的勞動終于在我校后山開墾出一塊約260 m2的生物實驗園地,隨后在生物園地里種起了莧菜、空心菜等實驗材料探究“莧菜中午澆水,其生長就快”這一現象。所有這些都是對社區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的較好例子,為我校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5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收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它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主要目標。"
我校開展的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逐步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學生更加全面發展,開展這項活動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個性,又豐富了學生的具體生活,也為學生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細細想來,收獲還真是不少,學生在參觀、訪問、調查、探究、上網查詢、創作、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動中,體驗經歷、了解社會、豐富經驗并最終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5.1 保持了學生獨立、持續探究的興趣,豐富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
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源泉。這是學生乃至長大成人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我們開展的活動課題“人體生理三節律”和“為何莧菜在夏天中午可以澆水”等就是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現象而引發出的思考。學生對問題的興趣使他們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情愿放棄節假日,克服了同齡人難以克服的困難,直至把科學論文寫成。
新課程理念之一強調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而研究性學習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延長或深化學習過程,相對于簡約化的課堂知識學習,它更強調學習過程中深刻的、充實的、探究的經歷和體驗,體驗豐富而完整的學習過程,比如開展汀江(上杭段)水質資源的調查這個課題時,我們就組織學生到實地去采集水樣點,現場向縣防疫站的技術人員學習采集水樣點的科學方法,知道了對采集回來了水樣點需預先放置于冰箱冷藏處理,且必須于當日24 h內向縣衛生防疫站送檢水樣液,才能得出水樣液真實的細菌學指標,除此之外,學生在這次采集水樣活動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因農村養殖污水的不經處理隨意排放而導致汀江水質不斷變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以直接淘米做飯洗菜的水,到現在已到了三類飲用水的警界線上,倘若我們再不重視保護汀江的水質資源,那么,必將導致汀江河水在城邊流而上杭城區發生鬧水荒的尷尬局面,從而喚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5.2 養成了學生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
研究性學習立足于對學生學習需要、動機和興趣的強化,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小組學習,促使學生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以開展“人體生理三節律”這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例,學生通過各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的分工與協作開展了假日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應用與培訓。又如開展汀江(上杭段)水質資源調查這項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事先根據各自的特長與興趣分成了采訪小組、成果匯報小組等5個學習小組,各小組間實現資源共享,小組成員間共同協作做好本組的活動任務,經過參加此項活動,同學們之間的友誼變得更深了,學會了與人分享勞動成果。
5.3 增進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對知識的批判性考察,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因此,知識學習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不僅如此,由于確立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各類探究活動的展開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居于輔導的地位,研究性學習因而可以增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參加“人體生理三節律”這項活動為例,學生終于明白了原本就同我們形影相隨的人體三節律是這么的循規蹈矩,時刻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再則,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著手解決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保護問題;然而,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光,也存在著污染,即光污染。于是綜合實踐活動——“光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建議”在我校劉永陽等學生的參與下開展起來。
5.4 建立了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
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素質構建
以新世紀體育發展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教育大辭典》中定義的素質的概念為理論依據,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員自身職業性質及特點,經過專家調查、篩選確定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素質包括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職業精神和職業形象。道德素質(熱愛本職工作、誠實守信、辦事客觀公正、做事講求質量、服務熱情周到、接受社會價值體系的評價)、知識素質(職業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組織管理知識、公共基礎知識、政策理論知識;職業相關知識:外語知識、計算機知識、勞動法規、社會心理學、安全衛生知識、環境保護知識)、能力素質(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健身指導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教學訓練能力、社交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職業精神(敬業、專業、創新、協作、規范、責任)和職業形象(外在形象:干凈整潔的整體形象、健康勻稱的體魄、大方得體的舉止、從容自信的語言;內在形象:健康向上的氣質、獨特的個人魅力、足夠的親和力、外向的性格、十足的自信心)。
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素質要素分析
1道德素質要素分析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其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隨著現代社會專業化程度的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道德的好壞對其服務質量會造成直接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指導員對職業道德要素的認知比較全面,有604%的指導員都認識到作為健身指導員應該誠實守信、熱愛本職工作、辦事客觀公正、做事講求質量,但是也有48.92%的指導員沒有意識到在健身指導的時候應該給予鍛煉者熱情、周到服務[5]。
2職業理論知識要素分析
指導員作為群眾體育的重要人才資源,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必須掌握扎實的體育鍛煉理論知識與方法、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并有效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去。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指導員對職業理論知識的認知中,50.55%以上的指導員認識到了專業基礎知識、組織管理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的重要性,753%的指導員沒有認識到政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4]。一名優秀的指導員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才有可能運用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進行職業技術技能的指導,并對鍛煉者更好的組織與管理,為鍛煉者提供更科學有效的健身指導服務,這樣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就能在國家政策形勢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3相關知識要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指導員對相關知識的認知中,65.22%的指導員認識到了社會心理學、安全衛生知識的重要性,70.65%的指導員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知識的重要性[4]。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指導員要給予鍛煉者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并為鍛煉者的健身安全負責,在指導鍛煉者身體健康的基礎上,運用掌握的必要心理學知識,滿足鍛煉者在健身指導過程中的心理需求,給予鍛煉者理解與支持,成為大家的知心健身指導員,同時進一步加強勞動法規知識的認識與學習,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的情況下更好的為鍛煉者提供服務。
4能力素質要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55.43%的指導員在健身指導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認知水平,57.61%的指導員對學習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教學訓練能力、科研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重視[4]。社會體育指導員必須熟悉和掌握有關訓練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加強學習能力、教學訓練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認識與提高。同時,作為一名優秀的指導員應該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一級和國家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要有一定的進行科學研究能力,具備開展社會體育工作調查分析、問題研究及撰寫調研報告和科學論文的實際能力[5]。
5職業精神素質要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指導員對職業精神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認知水平,54.95%的指導員認識到了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規范精神、專業精神能、協作精神、責任精神的重要性[4]。作為一名從業人員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其次,指導員也應該具有規范精神和專業精神,在健身指導的過程中應該按照社會體育指導員這種職業規范辦事,體現出較高的職業規范來滿足鍛煉者“專業”的體育健身需求;再者,協作精神是組織管理能力表現的一種升華,一名具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指導員也能表現出較強的協作精神,指導員與鍛煉者的協作,也需要鍛煉者具有協作精神,在健身指導過程中能夠與指導員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最后,一名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該具有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只有對被指導對象有很大的責任,才能給予鍛煉者比較高質量的健身指導服務,同時才能在鍛煉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來培養鍛煉者的合作精神。
6外在形象素質要素分析
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一名健身指導員應該具備最基本的身體健康素質,日常注重自身健康體魄的塑造,培養從容、自信的語言、大方得體的舉止以及干凈整潔的整體形象。鍛煉者可以通過這些外在形象來判斷一個指導員的資歷、水準以及職業態度等,因此指導員要在日常的指導過程中對自身的外在形象給予足夠的重視。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526%的指導員認識到了從容自信的語言、健康勻稱的體魄、大方得體的舉止、干凈整潔的整體形象的重要性[4]。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中沒有對指導員的外在形象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我們可以考慮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過程中貫穿相關的知識來提升他們的外在形象,這也是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隊伍素質的提升應該注重的一個問題。
7內在形象素質要素分析
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該具備健康向上的氣質、獨特的個人魅力、足夠的親和力、十足的自信心、外向的性格。調查結果顯示,呂梁市50.56%的指導員認識到了內在形象的重要性[4],在內在形象的選擇順序中,排在第一的是足夠的親和力,同時也對健康向上的氣質、獨特的個人魅力也表現出較高的認知水平。目前,我國的群眾體育健身網絡不健全,指導員應該靠自身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把群眾發動、吸引到健身活動中來,這對群眾體育健身網絡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指導員在給予鍛煉者健身指導、對鍛煉人群進行健身組織時,能否積極有效地對鍛煉者進行更加科學的健身指導,能否動員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能夠參加到全民健身活動中來,獨特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自信心也是健身指導員應該具備的一種內在形象,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健身指導員,在他健身指導的過程中,其健身指導質量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隊伍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結語
(1)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素質結構為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職業精神和職業形象5個方面,可以客觀、合理地評價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
(2)社會體育指導員首先應該具備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指導員首先應該具備敬業精神,熱愛本職工作,能做到誠實守信,在健身指導的過程中能夠給與鍛煉者熱情周到的服務,對鍛煉者認真負責,在健身指導實踐工作中以自己的專業、規范精神來辦事,做事講求質量,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待需要指導的鍛煉群眾,有意識發揮自己的創新、協作精神,努力打造自己的健身指導特色,和鍛煉者建立和諧、愉快的合作關系。
(3)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組織管理知識、公共基礎知識和政策理論知識,同時也應該掌握與本職業有關的相關知識來充實自己,只有具備了豐富、扎實的職業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具備較高的能力素質水平,在健身指導實踐過程中體現出高水平的健身指導能力,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也需要健身指導員有教學訓練能力和一定的體育科學研究能力。
關鍵詞:有機化學;教學;農科院校
有機化學是農科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具有課程內容多、課時少、應用性強的特點。它是學好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其他一些專業課的基礎。通過有機化學的學習,對學好本課程以及后續課程,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乃至提高學習和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精心安排各個環節,認真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時發現、反饋、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結果的評判,以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1合理選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它直接反映了教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創新的核心。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而農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統一的大綱、教材,有機化學教材的編寫往往追求系統性和全面性,出現量大、深難的傾向。教師面臨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既要注重“基礎”又要“增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仔細研究教材、優化教學內容。雖然農科專業的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要求不如化學專業的深難,但作為教師還是應博覽群書,以便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需知識的深度、精度、廣度都不盡相同,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因材施教。例如,在對實踐生的教學中,針對實踐生基礎知識薄弱就應偏重于應用性知識的特點,教學內容應堅持系統性和少而精的原則[1],并注重多聯系實際。此外,課堂講授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還應講究自身特色,講授內容、先后次序、時間分配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布置。講稿不是教材,講稿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甚至精簡,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注重新授課題的導入
在有機化學的課堂教學中,新授課題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良好的導課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梢圆捎靡韵聨追N方法導入新課。一是結合化學史導入新課。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進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智力。例如,在學習格林尼亞(grignard)反應時,介紹一下法國化學家格林尼亞,他31歲才獲得博士學位,一生的科學論文多達600多篇,并于1912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2],這樣學生便對格林尼亞反應產生濃厚興趣,對其性能、用途的理解和記憶也就更加扎實。二是溫故而知新的導入新課。復習與新授課程有關的知識,以舊引新,有意識地使學生聯系與后續知識有關的舊知識,便于舊知識的溫習和新知識的延伸,有利于教學的進行。三是通過演示實驗導入新課。化學演示實驗是有機化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四是聯系實際生活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可以介紹學生非常熟悉而又運用廣泛的事例導入新課,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經常思考生活方面的有機化學知識,鼓勵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類,也有助于建立輕松良好的師生關系。
3講究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灌注式教學為主,基本上遵循“老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就忘記”的規律[3]。而事實上,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按照化學特點來尋找規律巧妙的學習。例如,在講述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sn1與sn2反應機理的特點后,可以啟發學生對伯鹵丁烷、仲鹵丁烷、叔鹵丁烷在這2種反應機理的反應速度進行比較。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科學的系統性,抓住有機化學的教學主線——結構、結構與性質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邏輯性、獨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積極接受知識。上課時還要注意語言簡練、重點突出;甚至借助于手勢、表情等體態語言,或穿插一些小故事、小趣聞,加深學生印象和趣味性;板書快而流利,注意在單位時間內語言有較大密度和適度的節奏。過快,學生不適應,太慢,學生的注意力要分散,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在學生基本適應后,可以加大單位時間的語言密度,以訓練學生的靈敏性。
講課過程中,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精講、導學和研討3個部分。精講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一定要講清講透。因此,教師應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如何講解使學生容易接受。如對于較難理解的化合物的芳香性,應采取由淺入深的方法。從有機化學的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簡單
理論入手,講苯環的共軛大π鍵的電子云分布、軌道重疊和形成情況,從而引起電子離域、鍵長平均化、電子云高度均勻化導致其有芳香性;可以再引伸到其他芳香性物質的共軛效應,找出它們和苯環結構的相似點,推導出其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質——芳香性。對于導學內容,由于大學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化學知識,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老師可以結合導學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回答問題或寫出書面報告。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開拓思想、探索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緩解課時的不足。在精講和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自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課堂討論。當然,也可就現在相關有機化學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比如環境保護、綠色化學等。這樣的授課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關系。
4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傳統的有機化學教學中,有些內容如分子結構、分子軌道、共軛體系等一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借助于分子結構模型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減少講解的難度,但模型的保存、制作、使用都受一定的限制[4],而利用計算機的三維圖形功能則可以輕易解決這些問題,且比傳統的掛圖、模型更接近于真實情況。例如,有機化學中對映異構體的理解一直是一個難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動畫功能,設計成先顯示出左旋體的結構,然后再顯示一面鏡子,將左旋體通過鏡子投影得到右旋體,很容易使學生理解它們之間互為實物與鏡像的關系。然后將鏡子去掉,拖動其中一個異構體,無論如何放置,兩者在空間上不能完全重合,即實物(左旋體)與其鏡像(右旋體)是不能重合的一對物質,從而導出對映異構體的概念。此外,利用多媒體還可增加教學容量。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并不能排除板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適量的板書能使教學主題突出,并能克服多媒體教學中講課節奏太快、學生不易記筆記、不利于課后復習等問題。因此,教師應注意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相互配合,取長補短。
5選好練習,上好習題課
在講課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用結合。在講授一定內容后,讓學生做一些練習,然后再講下一部分內容。但如何在做練習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卻需要對練習題有個精選過程。因為做題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既需要一定時間,又需要動腦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上完每個單元后選習題時,習題既要有一定難度和代表性,又要有“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通過這樣精選的練習題和思考題,學生在演題實踐中就會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5]。
根據農科院校有機化學課的特點,需要有選擇性地開一些習題課[6]。習題課要適時、適量。例如,在講完烷烴、烯烴、炔烴、二烯烴之后,安排一次習題課,重點用于比較這幾種化合物的成鍵特點、化學性質以及相互轉化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有機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大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理論課的傳授,對習題課重視不足。事實上,習題課是學生強化記憶、調整思維、加強靈活運用和發散思維的好時機,也是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學生錯誤的好時機。在平時,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作業、教師及時批改,反饋意見;在習題課時,教師可就學生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進行討論,并及時對知識進行對比、歸納、總結。通過理清解題思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性、嚴密性、全面性[7]。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提高思維靈活性,培養發散思維,加強思維敏捷性。
6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成績
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應試指標,靜態分析,形式單一,強調學生對知識過分記憶,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必須改變考試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8,9]。例如,根據有機化學規律性強的特點,可以要求學生對學過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并寫出書面小結,作為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部分。由此,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而且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標準應以考察學生創造能力為目的,建立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具有動態性的評價制度。學生的學習成績應包括知識和創造力2個部分。知識包括平時分、測驗分、期末分;創造力包括自學能力、課堂參與分、動手實驗分、答辯分。這種評判標準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未來應用型人才的評判標準。
7結語
雖然農科有機化學的教學量多、課時少,不能等同于化學專業的有機化學教學,但只要教師善于研究、總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使教學精煉化、系統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雙贏[10,11]。
8參考文獻
[1] 蘇學素.提高農業院校
有機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4(10):77.
[2]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編委會.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第一卷)[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高洪君.在有機化學中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j].哲里木畜牧學院學報,1994,6(4):74.
[4] 梁開玉.有機化學教學如何面向新世紀——有機化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4(2):200.
[5] 許志鋒,鄺代治,張復興,等.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能力培養[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0(3):159-161.
[6] 叢恩同,李業霞.對有機化學習題教學改革的研究[j].濱州師專學報,2000(4):56.
[7] 劉濤,熊偉,白瑪卓戛.農科院校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思考[j].西藏科技,2007(3):42-43.
[8] 楊巍.提高有機化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9(11):12-13.
[9] 姚忠亮.新時期有機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6,76(5):59-62.
[10] 孫穎,王曉忠.高師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29(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