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04:5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網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脈,顧名思義,即人際關系所組成的網絡。《現代漢語詞典》對人脈的解釋為:“人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有的學者根據人脈的來源或形成過程,也就是人的社會關系從哪里獲得,將人脈分為六類:血緣人脈、地緣人脈、學緣人脈、事緣人脈、客緣人脈、隨緣人脈等。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為了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全部關系的總和,簡單地說就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各種關系。根據人際關系在滿足人們需求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人際關系簡單地分為情感性關系和工具性關系。情感性關系主要滿足人們在情感方面(如關愛、溫暖、安全感和歸屬感等)的需求;而工具性關系主要滿足人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是個人因某種需要或目的與不很關聯的他人所建立的某種時效性關系。無論是情感性關系,還是工具性關系,它們都是個人正常、健康、全面發展所必需的。另有學者認為,人際關系的類型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它們分別是:權力依附型的人際關系,有人可以據此結成“權力網”;利益相關型的人際關系,有人可以據此結成“專業網”;情感交融型的人際關系,有人可以據此結成“人緣網”。前兩種人際關系主要受理性邏輯支配,維系這兩種關系的主要因素是披著情感“外衣”的權謀和利益;最后一種人際關系主要受“情緒邏輯”支配,維系這種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人格認同。
二、對大學生人際關系認知的問卷調查
(一)問卷設計與調查
基于上述人際關系類型,結合大學生實際生活、學習等情況,我們設計了與大學生相關的21種人際關系調查問卷,試圖通過調查得出現代大學生心目中應該重視和建立的人際關系網絡??紤]到當今社會中所謂的“拼爹”觀念盛行,我們在問卷中先預設了三個關于“拼爹”的問題,用以考察大學生對該問題的相關態度。經過前測和優化,人脈關系被調整為23種,每個問題設計了6個選項: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說不清。最后收集了答卷大學生的個人相關信息,包括:性別、來源地、年級、是否做過班干部、是否獨生子女。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駐新鄉五所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總體。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首先結合各自院校的特色選定了各具代表性的共40個專業,然后從每個專業中任意選擇一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平均每個專業分配25份問卷,要求按照男女生比例來發放。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3份。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對預設問題的調查結果解讀
問題一:有人認為現在是個“拼爹時代”,你認為?該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考察大學生對社會現狀的認識。從結果來看,認可(36.8%的學生選擇了“非常正確”和“正確”)明顯高于否定(21.5%的學生選擇了“不正確”和“很不正確”)的認識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高達41.6%的學生選擇了“說不清”。問題二:“拼爹時代”中的“爹”你認為是(可多選)。對于“拼爹時代”所謂的“爹”,“用得上的關系戶”認可度(36.7%)最高,然后是多選“有錢人、有權人、用得上的關系戶”(26.4%)。或許大家覺得“有錢人”、“有權人”可以是“用得上的關系戶”,但后者不一定都是前者,只要對自己有用,就應該受到重視。問題三:與我無關,主要還得靠自己。該選項意在考察學生對將來步入社會工作與生活時的一種態度取向。結果顯示,作為相對高素質的大學生,被調查學生在靠自己發展方面的肯定性取向上占有絕對大的比例(68.2%)。說明關系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人人都有關系,或者即使有關系也不一定能用上,真正有用的還是自己。同時四分之一強(25.9%)的學生選擇“說不清”,說明大家對當前個人決定自己前途的能量方面不再充分自信,處于矛盾之中。
2.對各種人際關系重要性調查結果的分析
我們將問卷中的問題按照“重要”與“非常重要”選項選擇結果合并解釋為“相對重要”,然后合并“不重要”與“最不重要”選項解釋為“相對不重要”。通過對比發現,排列前6位的人脈關系竟然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在大學生心目中這些人脈關系的相對重要性與相對不重要性是非常穩定的。后面的人脈關系相對有些錯位,但相差也不是非常明顯,基本上都在相鄰或隔一個位置的順序上出現,說明大學生對這些人脈關系的重要性與不重要性有細微的分歧,但總體處于穩定狀態。因此,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嘗試著將大學生心目中的人脈關系分為四大類。第一類包括“家人”、“同學中的交心朋友”、“舍友”、“有知識的親戚”、“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上大學前的同學”6種人脈,認為相對重要的超過了六成人數。與預料一致,家人無論如何也應該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支撐力量,不管是在哪個領域,說明最直接的血親濃情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無以替代。各選項中,“說不清”1人,“很不重要”3人,“不重要”8人,“一般”64人,這相對于153人的“重要”和734人的“非常重要”顯然不成比例。選擇前者的學生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對自我頑強奮斗非常看重,或者有些個人的原因在里面。“交心朋友”位居“家人”之后占第二位,證明了學生對于這種純粹友情的珍視和對這種關系之于自己重要性的高度認可。“舍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上過大學的人都有體會。除了家人,還會有誰能夠和自己同屋共眠3~5年?所以這種感情是永遠難以割舍掉的。可能因為調查對象是大學生的緣故,大家對“有知識的親戚”的信賴程度之高有些出乎預料,彰顯了學生對知識重要性的認可與依賴。盡管當前社會現實日益證明“知識改變命運”越來越不靠譜,但相對于當前日益異化的社會來說,知識的力量永遠是正作用。金錢和權力只能給予你一時的幫助,而有知識的人對一個人的指導、示范或塑造作用影響的是人的一生。“共同愛好”是大學生走到一起尋找快樂的最直接的因素。一起運動、郊游、看球賽、打游戲、去圖書館等等,這些愛好為彼此之間的大學生活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很多值得回憶的精彩瞬間。此類朋友的重要性也得到多數學生的認可。作為曾經在一個“戰壕”內艱苦奮戰的“戰友”,53.2%的學生依然惦記自己原來的同學,認為比較重要。這里面其實包括了發小(問卷后面的列舉中很多人列出)、小學、初高中同學。這份感情的確值得珍視。第二大類以相對重要性比例在半數(班主任或班級導師為49.6%,這里視作半數)及以上、六成以下為標準,包括“專業課老師”、“有權的親戚”、“上大學前的老師”、“戀人的家屬”、“班主任或班級導師”5種人脈。作為專業課老師,我們在看到結果之前真不知道自己會在學生心目中獲得什么樣的一個地位,真的有些不安。當前社會外在的誘惑實在太多太強,能坐冷板凳的人實在太少了。結果還算令人欣慰,近六成(59.3%)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相對重要,一來說明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很看重,二來也說明學生比較認可專業課教師的授課等相關能力水平。鑒于當前中國社會的現狀和歷史發展過程中權貴思想的根深蒂固,“有權的親戚”得到大學生的重視絕對無可厚非。
眾多的“蘿卜招聘”現象無不強烈昭示著現代社會依然是有權人的天下。上大學前的學習生涯在中國是一個極為艱辛的歷程,學生們由幾乎一無所知經過老師們的不斷灌輸,掌握了考上大學的基本知識,其中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戀人家屬”選項是前測結束后增加的,數據(51.1%)顯示其重要性深得大學生的認可。現在高校中的“班主任或班級導師”,通常由專業課老師擔任,主要負責學生們專業學習方面的事情,基本上是個虛職,沒有什么實質性利益。但這樣往往容易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更暢快和有效率,很多老師還是非常負責地去履行自己的導師職責的。所以調查結果(49.6%)顯示該角色的認可度比較好。第三大類以30%~50%的重要性比例為標準,包括了“輔導員”、“有錢的親戚”、“鄰里”、“老鄉校友”、“院系領導”、“大學其他同學”、“院系干部中的朋友”7種人脈。“輔導員”的角色在當前的高校當中日益重要和奇特,學生除了學習之外的所有內容都必須和輔導員相聯系,甚至學習也受其很大的影響,為之“翹課”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結果顯示認為相對重要的占了相對多數(44.2%),選擇一般的占了35.6%。在將來的社會中生存,得到“有錢的親戚”的支持和幫助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43.9%的人選擇了“一般”,41.5%的人選擇了“重要”和“非常重要”,說明在大學生的心目中,金錢的力量在考驗著大家的生存觀念。只有10.9%的學生選擇了“很不重要”和“不重要”,且后者比例占到了9%。中國是一個鄉土氣息非常濃厚的差序格局的社會,“鄰里”之間的關系曾經那么親切與和諧。然而現在社會的轉型使得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部分異化,尤其對城市社區里生活的學生來說,鄰居之間的陌生是正常的事情。但對于更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說,鄰里關系依然具有很多美好的記憶,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老鄉”這個詞曾經是一個很吸引人的詞匯,老鄉彼此之間的照顧感覺很貼心。隨著大規模的擴招,大學內老鄉的規模越來越大,彼此間的感情和關系就顯得淡漠起來。45.2%的學生選擇了“一般”。但也有30.8%的人選擇了“重要”,地緣因素在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院系領導”之于大學生的重要性,從結果來看,36.1%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的一面,低于認為“一般”(39.6)的學生比例。事實上,從培養和就業的角度,院系領導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主要從課程設置和就業推薦等方面顯示出來,不過學生似乎覺得影響不直接。除去交心朋友,大學中的其他同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明顯降低,高達52.1%的學生認為其對自己將來的發展重要性一般。學生會干部似乎是積累人脈的很好的圈子,然而有近半數(47.9%)的同學認為這種關系對自己的重要性一般。但從“重要”(28.7%)與“不重要”(10.8%)的對比來看,還是更多的人選擇了前者,證明可用之處還是有的。最后是第四大類,重要性認可比例在30%以下。包括“公共課老師”、“加入社團的朋友”、“打工或實習中結識的朋友”、“普通朋友”、“經常交往的網友”5種人脈關系。“公共課老師”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認為不會太好,事實證明也不算很差,至少選擇相對重要的學生比例(26.7%)超過了認為相對不重要的學生比例(20.4%)。另外還有5.2%的學生處于糾結狀態,表示“說不清”,近半的學生(47.6%)選擇了“一般”。這里面的原因不應該單單歸結為教師的問題,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等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評價的重要方面。大學生社團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群體,相關的文章也很多。此次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加入社團的朋友”的重要性認可度一般(51.5%),或許很多人進到社團之中更多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相關能力,而對于結交朋友的作用看得相對較淡。當前大學生社團日益權力化和勢利化趨勢也對大家交到知心朋友有所影響。對于“打工或實習中結識的朋友”,多數人(48.1%)持中立態度,否定(23.8%)與肯定(22%)意見基本持平。顯示目前的學生對這種人脈關系重要性的認識并不太自信,畢竟在社會職場中這種關系相對較淡。區別于同學,大學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經過一定交往,彼此之間會成為“普通朋友”,但這種關系因缺乏長久的聯系而相對較淡。但其中有17.4%的學生認為這種關系還是重要的,其實很多時候幫助自己的往往是普通朋友。“網友”在當前信息時代成為一個很特別的符號,很多人素不相識,通過網絡聊天結為朋友。但大學生對這種關系持有非常否定的認可度。即使設定為“經常交往的網友”,重要性和不重要性(反序)也都位居人脈序列的最后一位,這種結果值得思考。
3.大學生總體信息的意外與正常結果
當前女生更容易考上大學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和探討,我們在調查時特地強調了按所選專業的男女生比例來發放問卷??赡苓@次調查的工科院系相對較少,女生比例大些還可以理解。但結果顯示,總體比例中女生高達63.7%,的確出乎所料。即使是工科類院校,男女比例也依然女生高出。此次的數據再次證明高校中男女生比例的確有些失常。相對于男女生比例,對于普通高校來說,農村生源占據了77.8%的絕大多數,應該是正常的事情。除去函授生,其他的在校大學生應該全是90后,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推行了20多年,然而數據卻顯示獨生子女比例僅僅為8.2%。統計顯示,來自城市(包括縣城)的214人中只有53人是獨生子女,占到24.8%的比例。而749名來自農村的學生中只有26人是獨生子女,僅僅占到3.47%。
三、對大學生四類人脈的分析及網絡構建
(一)對大學生四類人脈的分析
第一大類6組人脈中,除去“家人”和“有知識的親戚”兩組,其他4組全是大學生同齡人,而且都是貼心和親近的朋友關系,凸顯了大學生對同代人中具有親密友情的人脈的深深依賴。而前兩者都具有血緣關系,家長最為親近,親戚也血脈相連,這種血緣人脈具有的無可替代的親情為大學生所高度認可。而有知識親戚的重要性遠高于有權和有錢的,突出了大學生潛意識中對知識的高認知心理。第二大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大學生的長輩,而且其中包含了3組老師人脈。從第一層最為核心的血緣和友緣人脈過渡到第二層的長輩人脈,可以看出大學生似乎對這些人脈有某種直接而強烈的內在需求,老師提供知識,有權的親戚或許可以提供崗位,戀人的家屬則可能提供將來最為重要的家庭基礎。第三大類的人脈則表現了大學生的一種糾結心態,這些人脈看起來不很重要,卻又似乎都不可或缺。“輔導員”在大學里基本上掌控了學生可以獲取的除知識外的其他所有資源,但許多普通學生又的確與之打交道不多。“有錢的親戚”在當今“眾多大山”的社會里或許可以提供最為“萬能”的支持。遠親不如近鄰,“鄰里”所具有的特殊情分似乎永遠不該忘記,但人們雖然對于現今社會“防盜門”的社區生態防盜功能不敢過于相信,但它隔開鄰里親情卻作用明顯。“老鄉”,曾經多么親切的稱呼,現在卻偶爾要提防,因為太多,否則最容易出現問題。“院系領導”本該令人尊敬,但現今的行政化大學時代,他們對于普通學生來說,盡管本應是但絕非領導的中心,所以他們似乎有些遙遠。“大學其他同學”太多了,想要記住真的很難,但當他們幫助自己的時候真應該心懷感激。院系干部中有朋友嗎?“學生干部”好像早已適應了鉤心斗角的行政化生態而忘記了這里是服務學生的。最后一層的人脈關系似乎顯示了無關緊要的感覺。很遺憾,“公共課老師”被大學生放到了這一層,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的定語吧。大學生社團現在主要在做什么值得思考,否則“加入社團的朋友”不應該放在這個位置。人力資源理論中似乎強調“打工或實習中結識的朋友”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管理層及以上人脈,但大學生將其置于接近最后的位置,有些較難理解。“普通朋友”和“經常交往的網友”本身似乎就是可有可無的吧,否則他們為何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二)對大學生人脈網絡的構建
基于以上分析,第一大類人脈關系可以稱為心理依賴層,顯然其處于整個網絡的核心地位。第二大類人脈可以稱為生存支撐層,它們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三大類人脈可以稱為生活輔助層,這些人脈在人的一生當中或許真的可以提供某些甚為重要的幫助。第四大類人脈可以稱為社交邊緣層,這些人脈只是有些交往,在大學這個時代這些人真正的重要性似乎難以體現也無從考量,至少從數據上顯示其地位如此。
四、簡單討論
在社會網絡安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首先要重視社會網絡安全觀念的強化,通過網絡風險意識的教育與宣傳來培養社會大眾的網絡倫理道德。在安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宣傳與教育是主要的方式,通過對這種方式的運用,社會大眾能夠樹立良好的網絡安全思想、態度、理念以及行為習慣,從而在社會中構建起良好的網絡安全氛圍。社會網絡安全文化的構建、社會大眾網絡安全理念以及行為的培養都需要網絡安全氛圍來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在長期堅持的基礎上推動網絡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此方面,可以使用的方式方法包括課堂教育、安全理念與安全知識普及、安全行為的倡導,同時,網絡安全宣傳與教育有必要對傳統的宣傳手段與教育手段做出創新,通過發揮網絡本身的優勢來將網絡作為網絡安全宣傳與教育的有力媒介;二是強化網絡安全技術的探究與應用。網絡安全技術本身也屬于文化范疇,在網絡安全文化構建中重視先進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為網絡安全管理建立技術保障,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網絡安全文化內容的發展與豐富。另外,先進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推動網絡發展,而這是強化網絡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內在需求。
二、社會網絡安全制度文化建設
社會網絡安全制度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強化網絡安全法制建設。網絡安全法制是網絡安全文化中重要的組成內容,同時也是推動網絡安全管理規范化和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作為一種具有強制性的手段,網絡安全制度文化建設中的法制建設工作能夠有效推動網絡安全的實現。在此方面,需要以網絡特點為依據、確保網絡安全為目的來制定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同時雖然網絡環境下的網絡群體具有著明顯特性,但是也具有同樣作為社會群體的共性,因此,一般法律在網絡安全領域中也具有著一定的適應性,所以,重視對一般法律的完善也是強化網絡安全法制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二是對網絡安全文化的建設機制作出完善。在網絡安全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有必要通過完善構建機制與機構來推動網絡安全文化的建設。在此方面,有必要構建完善的網絡舉報制度以及激勵機制,并對網絡安全文化的建設工作作出整體的規劃,同時有必要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培訓機制,從而有效提高網絡文化建設的質量以及效率;三是構建健全、科學的網絡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在網絡安全文化的構建中,要對網絡安全文化的構建進程以及網絡所面臨的安全風險做出認識,就有必要構建合理科學的評價標準以及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網絡安全文化的構建做出度量。另外,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對網絡安全文化的理解以及對網絡安全尺度做出認定的標準具有差異性,所以網絡安全文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有必要以網絡安全文化建設任務與目標為依據,從而提高網絡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在我國社會中的適應性;四是構建公平合理的網絡安全管理體制和權利分配體制。當前互聯網最高管理機構為ICANN,雖然這一組織在名義上并不是盈利組織,但是下設的來自各個國家的顧問委員會并沒有實質發言權,擁有否決權和??貦嗟膰抑挥忻绹:苊黠@,這種網絡管理體制是并不合理的,而這種不合理的管理體制以及權利分配也會對網絡安全的發展造成制約,因此,構建合理公平的網絡安全管理體制以及權利分配體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社會網絡安全物質文化建設
在社會網絡安全文化構建過程中,物質文化建設要求將精神文化建設內容與制度文化建設內容轉換為現實,尤其是要重視推動網絡安全技術產業化發展,在網絡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要體現出人本思想。在實踐過程中,要求網絡工程的設計與生產中選取具有更低輻射、更簡單操作以及更高安全性的設備來確保人的安全,同時要選取具有更高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信息處理設備來確保信息的安全。網絡安全物質文化建設工作具有著復雜性特點,僅僅重視某個方面的物質文化建設是難以完成網絡安全物質文化建設目標的,因此,在網絡安全物質文化建設中,需要以人的安全、環境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三個方面的內容為核心,并有意識的通過長期努力來構建優秀的網絡安全物質文化。
1.選擇職業目標時提供建議和參考。通常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會存在諸多困惑,而這些問題也大多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并非是某些職場人士的親歷經驗,但對于尚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就不好區別真偽,從而憑空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因此,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最真實、權威的建議和參考意見,讓自己的求職、就業更加有的放矢。
2.提供深入了解目標職業的生涯人物訪談對象。對于做好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來說,求職前一定有自己較為清晰的目標職業,但此時也僅僅是理想中的職業,面對諸如對職業知識、技能、任務、機器、工具和設備等職業的具體要求等問題時還沒有清晰的答案。通過面對面地與自己有著相近經歷、學歷背景等相似性較高的生涯人物訪談,大學生可以快捷、準確地獲取相關職業的橫向信息,避免了準備的盲目性及對目標職業的刻板印象。
3.提供目標職業的相關信息。目標行業的核心因素如準入條件、核心知識結構、必備的能力結構、職業發展途徑等,對大學生順利就業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即通過行業、職業、崗位,業內領導、員工等多種途徑獲取的多種信息,分析綜合后可以更充分地了解目標職業的全面信息,以便于大學生提前確立工作目標,更好地做好入職后的生涯規劃。
4.提供見習、實習等社會實踐機會?!按髮W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既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成長成才;既傳播了先進文化,又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接受先進文化的哺育;既服務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服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2]?!薄敖^知此事要躬行”,見習與實習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真實的職場歷練機會,幫他們獲得最真實的工作經驗和職業體驗。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可有效避免一般單位因多種原因無法為大學生提供對口見習與實習機會的尷尬,為大學生職前鍛煉提供充分的見習和實習機會,讓他們更有機會了解自我、給自身合理定位,進而也增加了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入職后更能發揮出優勢。
5.提供單位招聘的信息。一般來說,單位公開的招聘信息盡人皆知,這些工作職位面向眾多求職者,因此投遞簡歷、面試、接受背景調查、實習、轉崗等系列過程是每個最終獲取相應職位的求職者必走的程序,其間所花費的時間、承擔的風險自不必說,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大學生善于利用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則有更多接受單位隱性職位應聘的機會。
6.提供重點向單位推薦的機會。大學生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可以為大學生就業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就業信息環境,同時他們在圈內掌握的信息也一定是行業內最前沿、最精準的,加之業內人士推薦的員工更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和青睞。若大學生能很好地利用就業社會網絡資源推薦的求職信息,積極主動地表現出自己的綜合實力,則可更為快捷地獲得更優的工作機會。
7.提供就業崗位。大學生如果能從新生入校起就不斷地開發和利用就業社會網絡資源,積極主動地與他們定期溝通,有規劃、有目的地參與資源內單位見習、實習,就會獲得他們對自身進行專業方向和職業目標定位有效引導,更會較早完成由校園到社會的過渡,因認同企業價值觀而與企業發展同步,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這樣一來,在大學生進行正式求職時,已和社會網絡資源內的用人單位“熟悉”了,雙方自然會省去招聘、應聘、面試、筆試等諸多海選程序,而直接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總之,如果大學生從新生入學時就有步驟地開發自己的就業社會網絡資源,那么在大學期間及畢業以后,就會有更多的來自社會不同領域和組織的社會關系資源共同構筑成大學生就業社會人脈網絡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職業發展支持。這對大學生職業目標的建立、職業準備必備清單的獲得,見習、實習機會的取得,以及崗位推薦和順利就業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學生就業社會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Kristen.W.Gustafson在《Graduate!》一書中談論找工作的途徑時說:“你從來不知道飛機上坐在你身邊的人或者你叔叔的一位朋友可能知道你夢寐以求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職位,要集眾人智慧?!保?]大學生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就業社會網絡資源,可以更好地提升求職成功率及就業質量,增強就業穩定性,充分實施“就業自救”。
1.內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皺C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學生從進入大學校園起,就要為自己的就業問題做好充分準備,在學校的幫助與引導下盡快熟悉校園及所在城市的各種資源,核心專業課程及其鏈接的職業等內容,經常與自己的父母及大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溝通交流,讓父母及更多的“內部資源”了解自己在學什么,將來可以干什么。同時讓他們多幫自己留意自己配偶及身邊可靠社會關系資源的從業行業背景等信息,找機會及時幫助自己傳播學習信息與內容,多了解對于職場人士最通用的技能及素質都有些什么要求,以得到他們最直接有效地幫助,見習、實習及求職前,及時告知他們自己要干什么,并真誠地期望得到他們何種幫助等。
輿情傳播模型的研究,我國起步相對較晚,歐美基于“Publicopinion”視野開始對輿情傳播模型進行研究,Sznajd–Weron運用離散分析個人怎樣受到外界社會群體的影響,并提出了Sznajd模型[22],Sznajd假設個人意見只有+1和-1表示,每個人的意見受鄰里或群體的影響并影響著鄰里以及群體,各群體或者子系統意見將會趨于一致。在Sznajd模型中,用+1或者-1表示個體意見,在現實生活中,個體意見并不是非左即右,往往處于兩者之間,呈現出連續的狀態。很多學者用離散模型修正對Szanjd模型進行修正,在連續模型中,混合模型[23]和邊際動力模型[23]對后來研究影響較大,混合模型和邊際動力模型與Sznajd同樣,進行模型模擬結構并未解釋模型,缺乏理論模擬解釋。ShuguangSuo和YuChen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提出Sznajd修正模型—社會網絡動力輿情傳播模型[24],假設個人意見只有+1和-1,通過對模型連續的觀測,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選取一個點,并隨即選取某一個鄰居,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后,系統內成員總會達成一致,具有相同的觀點。但現實中,社會長期存在多種觀點,而且在交往過程中也總是與多個系統以及系統外成員進行交往,為此我國學者潘新、鄧貴仕、佟斌針[4]對這種情況進行,對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輿情傳播模型,試圖解釋輿情傳播連續性和交互性;最后解釋為在社會網絡中,信息受體(個人)并非直接全部接觸信息源的觀點,而是有選擇地接受信息源的觀點,在整體網絡中存在持不同觀點的受體且成一定比例;否則整體網絡中所有受體觀點將趨于一致。在輿情前傳播階段,體育賽事在關注的群體中觀點較為一致地傳播。一旦突發成型輿情事件,社會各界(自媒體)加入到體育賽事輿情事件傳播中,形成更復雜更寬廣傳播系統并帶入多種觀點。為此本文通過實證分析體育賽事輿情傳播模式,試圖揭示體育賽事輿情傳播規律,路徑以及傳播寬度和速度。
2賽事輿情社會網絡結構
斯坦利•沃瑟曼、凱瑟琳•福斯特[25]分析認為,社會中的人、組織彼此間關系可以表述為相互作用的關系模型或規律,這種個人、組織之間關系將對彼此產生影響。社會網絡分析不僅可以描述行動者個體與其周邊鄰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和連接,并且可以借助計算機工具對行動者和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可視化建模,使研究者更加直觀清楚地了解行動者的關系和關系圖式[27]?;谏鐣W絡分析,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可以用一種基于關系模式或規則進行表述,然而WEB技術發展,傳統的社會關系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通過量化和可視化兩個角度對社會行動者實體關系進行研究,社會網絡分析最常選用社群圖和社群矩陣兩種研究方法,已經成為社會網絡分析重要方向。社群圖通過節點和連接線描述行動者之間關系,社群矩陣分析行動者角色及其關系。體育賽事輿情事件傳播行動者之間的信息傳播有接受也有傳出,為此賽事輿情事件傳播表述需要采用有向圖。突發賽事輿情事件傳播社會網絡傳播模型通常采用關系矩陣和社會網絡分析結構圖。本文研究對象僅為體育賽事網絡傳播輿情傳播,研究該事件網絡傳播集合內部各個行動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1—模網絡。社會網絡分析時,整體網結構、行動者在整體網地位和角色以及網絡內部結構特征都是1—模網絡分析重要內容[21],這也是本文的研究內容。社會網絡分析研究自20世紀40年代在社會理論和實證發展之間因為缺乏中層理論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80、90年代受到多個學科的重視,時至今日,社會網絡分析提供了很多用于結構測量的參數[28]。按照網絡規??梢詫⑵浞譃檎w網絡結構、局域網絡分析和個體網絡分析[29]。本文測度賽事輿情事件傳播,對體育賽事輿情傳播網絡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分析1-模網絡整體結構。網絡整體結構主要通過行動者之間緊密關聯程度進行描述,即密度和中心度,密度反映整體網絡凝聚力的總體水平。巴恩斯研究了隨機網絡模型,指出網絡圖密度最大值為0.5[30]。Lauman,Marden[31]對網絡整體結構研究指出:整體網絡中核心結點極其重要,可通過分析核心結點數量及鏈接結點測度核心結點的重要性。整體社會網絡核心結點測量為中心度測度提供了可能和大量的參數,行動者中心度和組群中心勢就是社會網絡中心最常用的兩個參數。Proctor和Loo-mis[32]認為行動者中心度和組群中心勢是分析行動者中心位置的指標,反映其在社會網絡中具有怎樣的權利以及中心點位,這也是早期社會網絡分析理論的主要觀點。中心度反映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聯系緊密程度,反映該行動者在整體網絡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程度,在整體網絡中擁有“權力”大小。整體網絡中行動者點度中心度就是該行動者直接聯系行動者數目。說明整體網絡集中趨勢為中心勢,中心勢描述整體網絡差異性程度,整體網絡中心勢描述額該網絡整體的集中趨勢。由于行動者在整體網絡角色和地位不同,起到作用也各異。斯坦利•沃瑟曼[25]、羅家德[28]等在對整體網絡進行分析研究時指出,社會網絡是通過結構等價描述和探討個體行動者在整體網絡中的地位和角色,如何嵌入到整體中網絡中的,兩個行動者接受和發向網絡中所有其他行動者的關系是相同的,那么它們結構等價。Burt[33]通過研究指出歐幾里得距離法通過度量成對行動者傳播距離來測度整體網絡行動者角色和地位。成對行動者距離構成觀測矩陣,矩陣中的每個元素度量的是行行動者與列行動者的歐幾里得距離。在整體網絡中,并不是所有的行動者直接聯系,通過中介傳播必不可少,Burt將這種非直接并通過中介傳播的聯系定義為結構洞[33],結構洞也是描述行動者位置和角色重要概念。結構洞的存在使得部分處于中間位置的行動者居于重要的聯絡位置,因而在整體網絡中對資源和信息流動具有重要的作用。結構洞計算相對復雜,目前關于結構洞計算主要有兩種方法:Burt的結構洞計算和Borgetti中間度計算,結構洞計算測量主要是測量有效規模、效率、限制度以及等級度,限制度在整體網絡結構洞測量中最為重要,是指該行動者在整體網絡中在多大程度上擁有運用結構洞的能力或者協商能力[29],測量數值越大,限制能力越大,測量數值越小,行動者跨越結構洞可能性越大,結構非冗余信息源能力也越強[34]。在社會結構網絡中,聯系越緊密,聯系關系越強,越易受關系的限制,在輿情傳播過程中,弱聯系有利于信息傳遞。組成整體網絡基本要素就是行動者及子群,測評行動者、子群關系,是測度整體網絡內部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凝聚子群在整體網絡測度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整體網絡中行動者之間具有較強、直接、緊密、經常的或者積極關系的行動者子集合[25]。在輿情傳播網絡中,凝聚子群指該社會網絡行動者之間關系特別緊密,結合成為一個內部結構的團體,從而成為交流傳遞信息的集合。本文采用κ-核分析凝聚子群,κ-核是每個節點至少與一定數量(κ)相鄰結點鏈接形成凝聚子群,凝聚子群內部行動者關系緊密,有利于信息傳播和分析;不同凝聚子群行動者交叉重疊則更加有利于信息的擴散。
3實證研究
3.1“廣州馬拉松”輿情事件概況
2012年11月18日,廣東省廣州市舉辦馬拉松比賽,10公里選手陳杰和5公里選手丁喜橋比賽中突發休克,最后經搶救無效先后死亡。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鳳凰網等新聞網站在第一時間報道了相關新聞,賽事組委會也通過各類渠道積極對外消息。由于體育賽事本身受體人群龐大,經微博等自媒體爆炸式傳播,形成強勁輿論影響力,僅新浪微博上與廣馬死亡事件有關的微博就達到135萬條之多。本次賽事受到了政府官員、媒體、醫療行業等等關注。2012年11月18日當天,隨著第一名運動員猝死,輿情掀起了一個小高峰;2012年11月25日,第二名運動員經搶救無效死亡后,掀起輿情傳播高峰。隨著組委會信息公開,輿情在此刻達到高峰后逐步下降。2012年11月26日,廣馬引起的新聞報道共1520篇,網名跟帖179萬次條。廣馬輿情,主題事件影響大,波及范圍較廣,傳統媒體在整個事件扮演著信息源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賽事組委會和廣州市體育賽事主辦單位積極應對,及時公布信息,尤其是在后半階段,國內主流媒體正面引導和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賽事負面影響。賽事組委會積極與媒體溝通,并通過新媒體及時公布信息,成為本次輿情事件應對的關鍵點。
3.2數據處理與采集
3.2.1社會網絡分析概念描述本研究用關聯矩陣表示輿情傳播網絡結構,節點表示輿情傳播行動者,邊表示行動者之間關系?;谫愂螺浨槭录鞑ニ俣瓤?,為此假設賽事輿情傳播在某一節點時間內,為靜止狀態[4]。分別用+1和0表示輿情傳播系統的兩種觀點,即在初始狀態下,系統中所有用戶的意見被隨機設為+1和0,進而對網絡傳播鏈接進行計量[21]?;谏鐣W絡輿情傳播分析主要就是對網絡結構、角色地位進行分析,本文選擇測量對整體網絡結構、行動者網絡角色和地位、整體網絡內部結構[4,35]進行測量和分析。整體網絡結構分析參數為密度、中心度和中心勢,行動者角色和地位參數主要為歐幾里得參數和結構洞限制度,整體網絡內部結構參數為κ-核。3.2.2賽事輿情網絡傳播數據采集本文以2012年廣州馬拉松輿情事件為研究對象,選取公共信息發表平臺和個人信息交換平臺進行數據截取。公布信息平臺選取了40個節點,包括新華網、人民網、大洋網、南方都市網、網易、新浪、騰訊新聞等以新聞傳播為主線的信息平臺;選取了天涯網、貓撲網、搜狐論壇、鳳凰論壇、百度貼吧等以論壇和交流社區為主線的公共信息平臺,以優酷網、土豆網、鳳凰視頻網、百度視頻、酷六網等以視頻為信息平臺。選取自媒體輿情行動者40個,主要來源于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體,通過挖掘各結點之間關聯線以及評論進行數據采集。信息傳播由信息源往受體方向傳播,信息員向受體傳播的方向性,為有向社會網絡結構。輿情傳播過程中,信息源將信息傳遞給受體,受體在一定程度上又將影響信息源,表現為一種互動關系模式。在有向社會網絡關系中,信息受體既可以反作用影響信息源,也可能并不發送信息影響信息源,為此存在單向網絡和雙向網絡。通過網絡循證數據,整理排列出80×80互動關系矩陣,運用PAJEk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生成廣馬有向輿情傳播結構圖,具體見圖1。
3.3整體網絡結構側度
3.3.1密度分析密度是社會網絡分析常用指標,尤其是在無向網絡分析中,指網絡實際連接數量與理論可能存在最大連接數量之間的比值,密度越大,表明行動者之間連接越密切,信息交流就更為順暢;密度越低,情況相反。由于密度受測評傳播網絡規模的影響,社會網絡最大聯系數為N×(N-1),當增加一個行動者時,增加的社會網絡最大連接數較大,但實際連接數相對固定,尤其是在網絡規模較大時。為此社會網絡分析專家引進了點度概念用語測評社會網絡密度,點度是指在社會網絡中,行動者所擁有最大連接數量。通過Pajek軟件測量廣馬輿情事件密度可知,平均密度(矩陣)為0.156,平均點度為24.95,即一個行動者將與24.95個鄰居進行信息互動,實現信息傳播。由此可見,在廣馬輿情事件結構圖中,各節點相互聯系緊密。尤其是傳統公共媒體間存在信息互動,這成為推動廣馬事件迅速傳播最直接原因,擴大廣馬輿情事件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增加受關注程度,造成關注過于集中,給廣馬賽事帶來不良的影響。3.3.2點度中心性分析點度中心度是基于行動者與它接鄰行動者節點數,節點入度是鄰接至行動者的節點數,出度是鄰接到自行動者的節點數。在社會網絡中,點度中心度出度是擴張性測度,入度則是接受性測度。對出度測量,有利于掌握信息擴展的途徑,對入度的測度,有利于掌握信息發展的態勢。表1為廣馬輿情事件點度中心度的測度數據。廣馬輿情事件傳播節點的點度范圍4~95,整體傳播點度密度為0.45472,lc老蔡通過網絡傳播鄰居數量最少,在社會網絡中,相對孤立,對網絡傳播產生的影響最小;以人民網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出入度較高,網絡傳播鄰居的數量最大,影響相對較大,成為網絡傳播有力推手。3.3.3行動者距離在社會網絡中,行動者距離是用來描述一個行動者到另一個行動者之間最短距離,也稱為“測地線”,尤其是在六度空間理論發展起來之后,行動者距離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2顯示,廣馬輿情網絡結構圖中,各行動者之間的距離,其中最大距離以76號行動者“聯合早報”到17號行動者“靜如山岳”為代表,最大距離值為12,最小為1,大部分行動者之間的距離為1和2。在輿情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距離越短,傳播速度就越大,造成的影響力也越大。整個廣馬輿情傳播的平均距離為2.93833,信息傳播速度較快。
3.4行動者在整個網絡中的地位和角色
3.4.1行動者整體結構等測度———相似性檢驗行動者整體結構等價用來說明兩個行動者接受或發向網絡中其他行動者的關系是相同的,那么認為其在結構上是等價的,主要是測評行動者在網絡結構中多大程度上的相似。圖3通過Pajek測度的相關系數圖。通過圖3可知,除了在對角線相關系為1外(行動者與自己在結構上是完全對等的),非對角線元素中沒有等于1的元素,這也就是說在建議關系上沒有結構等價的行動者。其他行動者之間相關系數各不相同,行動者等價結構也各不相同,各自在社會網絡中影響力也各不相同。為此行動者相互替代之后,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網絡傳播,為此結構等價性較小,可替代程度也較小。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在網絡傳播依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大眾媒體在輿情傳播中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取而代之。3.4.2結構洞分析結構洞主要用于測評社會結構網絡非直接聯系以及關系斷鏈的現象,由于社會網絡結構傳播過程中,行動者之間非直接聯系,造成行動者信息傳播的缺失,從網絡整體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結構洞存在使得處于中間位置的行動者居于重要的位置。為此本文根據結構洞特征,對廣馬輿情事件結構洞指數和中間中心性進行測度。在結構洞測度中,主要測度社會網絡限制度。社會網絡限制度是衡量一條紐帶的重要性或獨占性指標,代表了一個行動者與鄰接行動者關系的比例,占這個行動者對所有行動者管理的比例。限制度是指行動者與對方的關系會對對方產生的影響,這種限制取決于行動者對方強連接節點與行動者之間的紐帶強度。圖4是通過Pajek測度的廣馬輿情事件限制圖(圖4)。從圖4可知,廣馬輿情網絡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傳播結構洞,各指標之間的限制度程度不一至,說明了信息傳播的制約性,各自受制約的程度大小不一至,最大為62號“體育咨詢榜”,受64號“zg趙哥”約束性達12%,這就意味著62號“體育資訊榜”有12%的信息是通過“zg趙哥”這個行動者傳播出去的。通過圖4可知行動者受結構洞影響力約束相對較小,這說明行動者在輿情信息傳播過程中,行動者接收多個行動者的信息,不易受單一其他自媒體或傳統媒體的影響。點度中介度就是在網絡中所有其他行動者之間的測地線,經過該行動者的測地線比例,對信息傳遞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就是占據更為重要的中心位置。通過表2可知,大洋網、搜狐新聞和星島新聞點度中介度相對較高,點度中介度值分別為0.146023、0.122810和0.109847,在整個網絡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這說明這些網絡占據較多信息資源,并為擴大自媒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交流平臺,從而促使信息資源資源共享和信息資源的傳播。但通過表2可知,整體網絡中介中心勢并不高,這說明在廣馬輿情事件中,直接信息傳播在整體網絡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受中介影響較小。
3.5整體網絡內部結構測度
κ-核就是每個節點至少與一定數量κ的其他節點相鄰接的子圖,來界定輿情傳播中存在的小團體數量,κ-核界定了相對密集的子網絡,相對密集κ-核有利于信息在子網絡傳遞。測度結果顯示,廣馬輿情事件κ-核的最大值為17,結點數共有17個,占全部節點21.25%。通過圖5可知,κ-核的值在15級以上的占整個輿情網絡的66.25%,說明在該輿情事件中存在聯系緊密的凝聚子群,該子群在整個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通過彼此信息的互動,掌握大量的輿情信息,通過凝聚子群約束性進而占據了傳播途徑的重要節點。
4結論與建議
通過研究表明:廣馬輿情事件傳播網絡中整體密度較高,傳統媒體和自媒體信息互動傳播頻繁;各行動者信息互換距離較短,從而導致信息傳播速度較快。通過對行動者整體網絡結構等價性的側度發現,行動者在整體網絡中地位和角色相對獨立,雖有結構洞的存在,但約束力相對較小,對信息傳播制約有限,尤其是點度中介值較低,說明信息以直接傳播較多。通過對整體網絡內部結構測度,發現廣馬輿情事件廣泛存在凝聚的子網絡,子網絡存在加速了信息在子網絡行動者間的共享和交換,從而促生多中心的傳播網絡結構。
4.1組建多中心并行輿情網絡結構
由于舉國體制以及政府辦賽等原因,我國發生體育賽事輿情事件,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是主辦方新聞會,經由傳統媒體進行傳播,具有信息傳播渠道單一性以及傳播時間階段性的特點,顯然不能適應體育賽事突發輿情事件的復雜性特點以及自媒體網絡傳播迅速發展的需要。構建并行化、連續性的多中心網絡結構,替代機械、僵化、費時的信息傳播管理模式,實現并行輿情網絡管理流程,提高輿情管理者對傳播環境的感知能力和適應能力,確保對輿情事件反應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體育賽事輿情事件發生時,不同利益主體將從不同的角度傳播信息,強調網絡傳播不同利益主體共同利益和協助重要性,在輿情傳播管理中尤為重要。由于互連網絡技術發展,打破傳統的單一的、面對面的信息傳播途徑,擴展了多元主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多元靈活組合的可能,多元主體相互依賴,共享信息,形成動態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將原有信息管理傳播網絡納入體育賽事突發輿情事件管理系統,增強信息管理深度和廣度,建立橫向輿情評估體系,實現突發輿情事件管理的即時性、完整性和通達性,完善多中心并行輿情監控與協同應對。
4.2關注輿情事件網絡引導時機
突發輿情危機時,當持某一觀點信息源占據優勢時,網絡受眾就會迅速靠攏,形成“集聚效應”[36]。突發輿情事件主要體現在個體信息交換以及信息共享之后的群體,這種群體行為屬于非常規狀態下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好奇、恐慌心理,導致的臨時性、非正式的弱關系。輿情事件在社會中受關注程度越高,這種臨時的、不穩定弱關系就越容易形成。在社會網絡結構中,社會公眾既是信息受體,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通過自身將信息傳播到其他結點?;谏鐣W絡輿情網絡分析不僅關注信息內容,更關注信息傳播者與受體之間的關系,在進行輿情監控管理過程中,選擇合適時機,選擇關鍵位置,通過輿情引導的方法對輿情發展進行干預,將在較短時間內改變或引導受眾的觀點,起到較好的輿情引導作用。同時建立透明的輿情傳播平臺,促進受眾在透明的平臺下理流和理性探索,支持理性化的多樣性,提高公信力。
4.3增強核心網絡效應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最高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和諧社會追求的目標之一。社會和諧根源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了人的能力、需要、社會關系、自由個性的內在要求。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個體心理目標結構的發展與個性的完善。如今,網絡已經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促成了現代人交往的革命性變化———網絡交往。信息、知識作為人的發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了衡量人的發展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它為人們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群體環境,有利于實現了個人需要和個性發展,個人在獲得豐富社會關系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社會本質。
二、網絡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全新挑戰
(一)從參與網絡文化的主體構成來看,青年人的網絡社會化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存在一定的潛在影響。當前網絡媒體主要的宣傳、傳播、引導的對象,大部分是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年輕受眾。他們是推進改革開放大業的希望所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有活力、最積極的一代。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西方敵對勢力所蒙蔽和利用的一代,也是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中最難于引導、說服和教育的一代。由于網絡提供的是一個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虛擬社會,對于青少年來說,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強烈的社會規范,在網絡中完成的社會化過程很可能附帶網絡影響的消極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和諧社會的建設還應包含建設主體主體意識的培育,它加大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難度和復雜性,改變了以往人們文化的傳播途徑,要求將社會的主流文化傳遞給青年個體,使個體接受主流的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
(二)從網絡文明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看,它對和諧社會建設提出了全新課題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網絡參與。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人們表達意愿渠道、促進個人發展等方面,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功不可沒。同時,又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何引領網絡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如何凈化網絡環境,如何更好地加強網絡管理,回答這些問題是新時代下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維護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環境,引導網絡文化,強化網絡管理成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上網群體與不上網群體的構成看,易形成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及和諧社會建設我國互聯網分布的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是十分嚴重的。盡管我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從互聯網普及率上看,各地區的互聯網發展差異依舊明顯。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省份,以及直轄市,互聯網水平發展較好,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中西部地區,互聯網水平發展較為滯后,網絡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這種信息分化,不利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優化?,F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是第一資源,城市中的知識分子,政府機關和大型的工作人員等一小部分人不僅掌握著經濟資源、管理資源,而且還掌握著為現實社會服務的信息資源。而其它較低的社會階層由于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很難參與到網絡文化中來。這不利“五個統籌”的實現,更會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和諧網絡: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加強虛實和諧建設
對虛擬現象的認同,首先需要觀念的更新。如前所述,網絡和諧社會是是建設現實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和諧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執政者轉變執政視角,從關注現實中的社會建設轉移到現實和諧和網絡和諧的共同建設。在信息化建設的今天,領導干部不關注網絡社會的呼聲和網絡文化的建設,就不能全面地、真正地理解和諧社會建設,就不能徹底地、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
(二)倡導和諧管理
首先,“和諧”表示不同事物“相應”且“配合得當”,多種要素相統一,本身蘊含著,而不是求同滅異,這就要求執政者對網絡管理抱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抵制錯誤和腐朽”的積極態度。其次,要認識到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一定會在網絡上顯現甚至被夸大,另一方面,網絡管理和網絡文化的建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這種矛盾和沖突大多屬于人民內部的利益沖突,和諧社會理論是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治國理想和治國方略的一次大飛躍。
(三)尋求積極主動建設
[關鍵詞]社會化網絡服務SNS;圖書館2.0;圖書館服務
1圖書館應用SNS的現狀
SNS,即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會化網絡服務),旨在為一群相互聯系的人建立并反映其社會網絡或社會關系的服務,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通過一系列社會網絡軟件或工具、為用戶建立社會化的關系網絡群的互聯網應用服務。2010年初,世界第一大社會化網絡站點Facebook在全球范圍內的活躍用戶已超過4億。
1.1強化公關宣傳
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公共關系的研究已形成較完整體系,其研究領域包括圖書館與媒體、籌款與營銷、對外宣傳等,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年輕人密度較高的社會化網絡站點中,圖書館可利用此平臺加強對外宣傳,吸引更多的網絡用戶,樹立起圖書館網絡時代服務的新形象。國外不少圖書館都在Facebook和Myspace兩大SNS站點擁有自己的主頁,其中加拿大多倫多公共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圖書館的Facebook主頁的關注者數量高達4043人和1294人,是利用Facebook主頁開展公關推廣較為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利用Flickr開展PictureAustralia項目,鼓勵社會大眾通過上傳照片的方式參與此項目,從而擴大了PictureAustralia項目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影響力。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利用Youtube(視頻SNS網站)進行圖書館推廣活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圖書館的理念與服務,有效增強了圖書館的宣傳力度。
1.2完善參考咨詢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2009年統計,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總量從1996年的155336持續下滑到2008年的58763,僅為1996年的三分之一,0CLC2005年的報告也顯示只有很少用戶在查找信息時選擇使用圖書館網站和參考咨詢服務,SNS可在圖書館和用戶間建立起直接關聯,讓參考咨詢服務直接延伸到用戶所在的地方,SNS的出現或可為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帶來新的契機。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在Faeebook上建立名為“MLibrary2.0faeebookgroup”的小組專門開展基于SNS的數字參考咨詢服務;OCLC的志愿者圖書館員在SecondLife(SNS游戲網站)中的虛擬圖書館每日定時提供的參考咨詢服務,其服務形式包括信息島、閱讀討論會、創新用戶教育等。這些案例展現了圖書館利用SNS完善參考咨詢服務的前景。
1.3增進用戶互動
美國布魯克林大學圖書館的Myspace主頁的日志更新頻率較高,通過這些日志,宣傳了圖書館現有的和即將開展的各種活動,包括書展、藝術比賽、音樂鑒賞會等,讓已是圖書館好友的學生們及時了解圖書館活動。上海圖書館在“豆瓣同城”中申請了“上圖講座”主辦方的身份,通過豆瓣同城活動推廣上海圖書館的講座,現已有3472人長期關注該主辦方。有意參加講座活動的用戶只需在豆瓣活動頁面上點擊“我要參加”,講座開始前憑借豆瓣ID即可入場。于此同時,由于豆瓣同城活動的交互性很強,上海圖書館還能及時獲得用戶對講座的信息反饋:通過“參加”和“感興趣”的人數了解活動的受歡迎程度,通過活動論壇中的留言了解用戶對講座的滿意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講座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進。當前Twitter全球用戶已超過1億。美國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利用Twitter向用戶傳播本館重要新聞,例如圖書館相關活動與展覽的通知,用戶評選“我最喜歡的圖書館員”活動以及圖書館節假日開放時間變更等;伊利諾伊州厄本那一香檳分校本科圖書館通過Twitter向用戶各種圖書館相關信息,包括資料歸還最后期限的溫馨提示,數據庫暫時無法使用的緊急通知和圖書館助理招聘信息;耶魯大學科學圖書館的Twitter則更注重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相關服務和各種研討班活動進行告知。
1.4構建專業社區
2004年,美國費城大學PaulJ.Gutman圖書館館長StevenBell和賓州州立大學貝克斯分校圖書館的技術館員JohnShank共同建立了BlendedLibrarian網絡學習社區。該社區旨在營造一個創新、合作、交流的平臺,使成員可以通過虛擬得到職業發展和學習的機會,2009年底,成員總數接近4000人,是較成熟的圖情專業人員社區。ALA、SecondLifelibrarian借助NING平臺創建圖書館社區,還有以圖書館2.0和青少年圖書館為主題的各種社區,社區成員可在其中展開學術及工作討論。國內圖情界建立SNS社區——書社會,基于UeenterHome構建,面向圖書館員、圖書館學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圖書館、對圖書館及其圖書館學友興趣的友人開放的社,成員達到855人。在書社會中,成員可通過各種SNS應用業內信息、開展學術討論、發起相關投票等。
2圖書館發展SNS模式
隨著SNS在圖書館工作和服務各領域的應用程度加深,按照構建SNS的難易程度進行劃分三種模式:直接加入,積極引進以及自主開發SNS模式。
2.1直接加入SNS模式
圖書館應用SNS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加入現有社會化網絡站點。例如,伊利諾伊州厄本那一香檳分校本科圖書館、肯塔基大學圖書館、丹麥圖書館以及美國圖書館協會都擁有自己的Myspace主頁,其中美國圖書館協會已有6655個好友。。國內也有很多圖書館加入SNS站點: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在豆瓣網建立了豆瓣小組,其中多個小組圖書館的成員達到數百人,首都圖書館的小組成員高達2663人。圖書館加入社會化網絡站點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站點的網絡工具,操作簡單且易于維護,是增強圖書館與用戶交流的一條有效途徑。
2.2積極引進SNS模式
圖書館應用SNS的第二種途徑是主動引進SNS技術,包括添加社會化軟件和SNS應用。社會化軟件是指那些可以支持遠程交流與合作,并可供用戶添加和使用各種內容的一系列網絡工具,包括諸如Wi-ki、Tag、Blog等Web2.O應用和較早的IM、郵件列表等工具;SNS應用是指社會化網絡站點所支持的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序,這些程序普遍比較簡單實用,一般通過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對接到SNS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不僅開發了自己的標簽(Tag)系統,允許用戶對圖書館的資源添加標簽,還研發了可嵌入IE和Firefox瀏覽器的圖書館工具條插件,此外還利用社會化軟件提供在線輔導小組、即時信息和在線聊天咨詢等一系列服務。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圖書館開發了可接人豆瓣API的OPAC館藏查詢的應用程序,安裝了此應用程序的用戶在瀏覽豆瓣上任何一本圖書時,這本書在圖書館的館藏信息便直接顯示在用戶所瀏覽的豆瓣頁面中,告知用戶該圖書可通過圖書館渠道獲取。
2.3自主開發SNS模式
圖書館發展SNS較高級的模式是自主開發SNS服務,此模式的開展建立在圖書館社會化軟件服務有一定用戶量的基礎之上,利用SNS相關功能來強化用戶與圖書館間和用戶之間的關聯性,使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形成黏性。2007年,美國AnnAnbor地區圖書館以利用Drupal開源代碼開發出社會化的OPAC,用戶可對館藏圖書進行加標簽、打分和評論的操作。此外,網站還為用戶提供了個人空間并開放了添加評論、導入日志和添加RSS訂閱等功能,這些已具備了SNS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圖書館自主開發SNS的雛形。重慶大學圖書館研發了ADLIB2.O系統,該系統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空間,有文檔庫、共享庫、圖片庫、私家藏書等功能,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個人書齋。個人書齋是集個性化服務平臺、個性化學習平臺、個性化空間為一體的社會化網絡系統,旨在將圖書館所有服務整合為一體,是國內圖書館自主開發的SNS先例。
3圖書館SNS發展策略
3.1準確定位圖書館SNS服務
首先,圖書館應對發展SNS服務進行必要性分析。圖書館開展SNS服務的前提是存在大量圖書館用戶或潛在用戶認同并使用SNS,而實際上部分圖書館的用戶群體并不符合這一前提條件。這樣的圖書館應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發展SNS服務,否則很可能造成既浪費資源又收效甚微的結果。有條件圖書館可以通過問卷或其他形式調查本館用戶對SNS服務的需求情況,從而確定是否有必要發展圖書館SNS;其次,圖書館發展SNS服務還應進行可行性分析。發展SNS服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圖書館應在充分考慮本館實際情況和借鑒其他圖書館發展SNS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SNS服務發展計劃,從而保障圖書館SNS服務能持續、順利且有效地開展。美國學者Ja.SOBSokoloff在考察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圖書館的Face.book主頁時指出,該校圖書館的SNS主頁中有太多圖書館網站的鏈接而欠缺SNS特色,這樣的Facebook主頁只是圖書館網站附庸,沒有充分利用SNS站點吸引用戶及潛在用戶的優勢,可見圖書館SNS服務特色是關鍵。
3.2圖書館SNS模式選擇策略
2007年OCLC調查了美國民眾和美國圖書館館長對圖書館自主建立社交網站的看法,近一半的民眾和圖書館館長不贊成圖書館自建社交網站,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圖書館是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地方,建設社交網站并非圖書館份內之事,已經有足夠多的社交網站。這份報告反映了并非所有圖書館都適合自主建立SNS站點,表明圖書館發展SNS服務模式選擇的重要性。每個圖書館在計劃發展SNS服務時,都應根據用戶需求和客觀條件選擇適合本館的模式:直接加入SNS模式成本低、易于維護,適合小型或社區圖書館;積極引進SNS模式需要一定的技術實力和相應的服務水平,適宜大中型圖書館采用;自主開發SNS模式要求有一定的用戶積累,有相對固定的用戶群體的高校圖書館和科技圖書館較為合適。英國圖書館系統供應商Ds公司和北歐的Axiell圖書館集團,在2008年共同研發了一款名為DsArena的產品,集成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和SNS用戶個性化服務,不僅提供大眾標簽、讀者評分、讀者書評、讀者討論和建議等功能,還讓用戶能搜索并鏈接到各種用戶感興趣的館外資源,被媒體稱作“新一代圖書館網絡公共界面”,為用戶提供SNS功能是圖書館集成化系統今后的發展趨勢之一。
【關鍵詞】 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可視化分析;現狀;進展
【中圖分類號】 G23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中,學習的建構本質、社會協商本質和參與本質越來越清晰地凸顯出來[1]。突顯學習社會性的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備受關注。目前,國內相關的文獻繁多,研究人員只能對其感興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讀,如何快速地對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進行總體了解,并對其研究進展有一個簡要判斷,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了解一個領域的進展現狀,實際上就要對該領域已產生的和新產生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文獻資料中蘊含著某個研究領域的豐富知識,因此,有必要將這些知識從文獻中挖掘出來[2]。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對十多年間(2001年~2011年)國內已有的學習共同體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從而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方向和進展狀況有一個總體把握。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樣本的選擇
由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在教育、社會學、計算機與互聯網等領域均有涉及。因此,國內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文獻量非常大,刊登該研究領域成果的期刊種類也較多,且比較分散。為盡可能保證數據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獲得相關文獻的信息與全文。
(二)研究文獻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譯法通常有“社會”、“共同體”、“社區”、“社群”等,最常見的是“共同體”和“社區”的譯法,同時與community有關的復合詞匯也有多種不同的譯法,如本研究關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學習型社區、學習共同體兩種不同的譯法。因此,本研究在檢索時,使用以下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來源類別(核心期刊),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期刊文獻725篇(檢索時間為2011年10月15日)。同時使用控制條件“期刊年限(2001-2011),內容檢索條件為:主題(學習共同體)或者包含(學習型社區)”對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到博士論文66篇,對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得到碩士論文628篇。最后,依據中國知網提供的文獻信息依次進行文獻信息采集。
在文獻數據信息處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國醫科大學醫學信息學系開發的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 v1.0[3][4],以及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信息可視化統計軟件CiteSpace 3.0.R2[5][6]兩款數據統計軟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中,CiteSpace軟件可有效探索學科知識領域的演進與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使得文獻計量學分析易于實現歷時性的動態化[7],該軟件內嵌了國內學者劉盛博編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轉換程序,具備將CNKI數據轉換為可處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數據采集選項和中文文本處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僅可有效處理CNKI數據的專業術語和關鍵詞分析。因此,筆者同時選用Bicomb軟件、UCINET軟件,甚至人工統計的方法對文獻信息進行補充處理與分析。最后,依據統計結果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進展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判。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成果產出分析
筆者按年度對2001至2011年間的國內期刊論文和國內碩博論文進行了檢索和統計(2011年截止到筆者檢索日期10月15日),國內各年份的論文刊發與學位論文數量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分析可知,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的數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11年僅能檢索到10月份),特別是近三年來,期刊論文數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碩士論文也從2007年開始保持在85篇以上,這可能與國內教育界對建構主義、學習的社會性等與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的關注力度加大有關,從而引發更多的國內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研究。如果單從博士論文數量上看,則相對比較穩定,近三年來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傮w上看,國內學者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趨于上升趨勢,有更多的學者開展該領域研究。
(二)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
用Bicomb軟件對2001~2011年間關于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在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進行載文期刊分布進行統計,載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結果見表1和圖2。其中載文數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載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獻的41.89%。僅就載文期刊關注領域來看,學習共同體研究還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
為有效反映研究論文的機構來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軟件對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的研究單位或授予學位單位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無論從期刊論文數量還是碩博論文數量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均是學習共同體研究的一個重鎮。如僅從期刊載文量來看,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也對學習共同體研究做了較突出貢獻。但若僅從碩士論文上講,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學校的學位論文數量較多。為此,我們對各單位不同類型的發文量進行對比(圖3),發現了一個現象,即: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研究論文較多卻少有相關的碩博學位論文,但有些單位核心期刊發文量較低卻有特別多的碩士學位論文出現。前者還比較容易理解和解釋,即該校有相關研究,且做出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沒有引領研究生跟進該領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即研究還沒有得到業內廣泛認可(表現為沒有在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或較少),卻指導了非常多的碩士論文研究。
(三)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1. 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關鍵詞為節點,時間分區為1年,閥值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樹算法,利用國內期刊文獻繪制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共得到節點366個,連線294個,結果見圖4和表3。而對國內碩博論文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得到節點321個,連線315個,結果見圖5和表4。
根據陳超美的介紹[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熱點知識圖譜(圖4)的關鍵節點分布可知,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熱點可以確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等。而根據碩博論文熱點知識圖譜(圖5)的關鍵節點分布可確定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領域為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虛擬社區、協作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知識建構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頻關鍵詞頻次排序中,學習共同體最高,因此其節點年環明顯最大。從節點的中介中心度看,學習共同體的中心度同樣最大,因此其節點的紫色年環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緊隨其后的是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等。若從碩博論文高頻關鍵詞中心度和頻次統計角度分析(見表4),對策的研究頻次最高,專業發展排其次。但教師專業發展、虛擬學習社區、協作學習、學習共同體、網絡學習共同體等的中心度相比前兩者更高,占較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期刊論文來看,關于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的研究最廣泛,而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等是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從碩博論文分析,學習共同體隱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師專業發展、虛擬學習社區、網絡學習共同體等主題凸顯出來。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的研究頻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碩博論文都顯示與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相關研究熱度較高,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對學習共同體,人們不僅研究它的概念、內涵、基本理論和形成機制,更關注它的具體應用。教師專業發展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強調教師知識提升的理智取向的專業發展范式,雖經多年研究與實踐,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學習共同體所提倡的學習的社會文化觀和分布式認識觀適應了人們對學習觀的轉變,特別是它強調的知識建構的社會性、文化場域依存性、多元主體互動性等適應了當今人們對學習的理解,正好適應了教師專業發展觀的實踐-反思取向(教師主要不是通過“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實踐,并實現專業發展)[9]、生態取向(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發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應將其置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人際關系中,有效利用各種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實現專業發展;將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提升到教師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師群體整體專業發展水平的高度)[10]。學習共同體所倡導的理念、實踐形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先導和實踐指導。因此,在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被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研究現狀,本研究以“主題(學習共同體)并含(教師專業發展)”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2001~2011年間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研究文獻呈快速增長趨勢(見圖6)。2003年,顧小清在《教師專業發展:在線學習共同體的作用》一文中對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構建教師在場的學習共同體以及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隨后,這一領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題(網絡學習共同體)或含(網絡學習社區)或含(網絡學習型社區)”為檢索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圖7),國內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是在近年來才逐漸被廣泛關注的,這一轉變與Web2.0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論、利用集體智慧與學習共同體理念相似,同時,Web2.0及其相關技術為組建學習共同體提供了技術支持。因此,網絡共同體及其相關問題逐漸成為該研究范疇所相關。
對研究熱點分布做進一步的時間線圖分析,結果見圖8和圖9。從圖8來看,現有的研究熱點主要出現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間,雖有新的研究熱點出現,但研究頻次和中心度相對不大。而從圖9來看,形式也基本一樣,知識熱點和出現時間稍有區別,最為突出的是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出現時間和關注程度稍有差別。從二者的整體時間分布情況來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熱點出現較少,主要是對以前研究熱點的繼續深化。總體看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漸成熟化,呈現靜態穩定趨勢。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軟件選擇突變專業術語類型(burst term),利用其詞頻探測技術進行研究前沿術語分析。期刊論文得到突變專業術語366個,碩博學位論文得到321個,分別對視圖布局進行精簡合并,形成結果見圖10和圖11。綜合分析這兩個圖,顯著的索引專業術語主要有: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共同體、社區教育、學習型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專業發展、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知識建構、學習社區、協作學習、對策、Web2.0、學習環境、知識建構、網絡課程、建構主義、教師培訓等。
對這些詞語進入深入分析,可將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概括為以下三類。
(1)理論深化類
以“題名(學習共同體)或含(學習型社區)”為條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再檢索,將數據導入Bicomb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人工鑒別發現,隨著學習共同體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關于對原有概念和理論不斷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內容相對較多。同時,人們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學習共同體概念界定、闡釋和區別上,而是從不同視角對學習共同體理論進行豐富、充實。這種深化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理論內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哲學基礎、文化基礎,主要表現在從生態哲學、后現代哲學等視角研究學習共同體,同時還表現在從社會建構觀、分布認知理論、知識論、學習的實踐論等角度對學習共同體的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與挖掘。第二個層面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外延的研究,該方面的研究表現在對學習共同體不同實踐形式的理論深化,包括對網絡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共同體、學校共同體、專業學習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等領域的深入研究。
(2)具體應用與組織形式類
該方向致力于將學習共同體的思想、理論及其方式與具體的實踐領域相結合,發揮其優勢,解決相關領域的問題。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領域愈久彌新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出現不僅為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開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還提供了新的實踐范式。學校、課堂與課程是教育的主陣地,然而這些主陣地卻歷來備受詬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價值的關懷[11]”的現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歸結為教育問題。改變現狀、促進人類發展是每一個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與學校、課堂和課程等相關的學習共同體組織形式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包括現實社會、網絡社會等)等非正式場合教育,可見,與社區、實踐、網絡虛擬世界等領域聯系的網絡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組織形式也將成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
(3)構建策略類
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課程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策略研究是一個必然趨勢。時至今日,網絡已在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與網絡相關的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構建必然成為學習共同體研究的又一趨勢。Web2.0作為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的網絡組織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選擇數字化、網絡化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迎接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織網時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關技術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或虛擬學習共同體必然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又一增長點。
(四)研究學者合作網絡與機構合作網絡
1. 研究學者合作網絡
將采集數據導入Bicomb軟件,以作者為關鍵字段進行提取、統計后,選取頻次≥2的86名研究學者(頻次累計百分比為9.5861%)數據,生成Excel類型共現矩陣文件。將Excel文件輸入UCINET軟件,輸出##h類型的數據集。然后,導入UCINET集成軟件[12]進行可視化分析。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化,生成結果見圖12。從圖12可以看出,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領域學者合作較松散。為進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領域的重要性,我們引入了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度數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如果一個點處于許多其他點對的捷徑上,我們就認為該點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概念(見表5)。在權衡以上兩者的基礎上,我們對作者研究情況進行人工文獻閱讀與排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3個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鐘啟泉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者,主要關注學校共同體、課堂共同體以及知識社會與文化催生等;王陸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學者,從網絡交互、教師專業發展等角度對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了研究;時長江則更多地關注了課堂學習共同體和教師專業發展。從中間中心度上看,佐藤學、時長江、郝志峰在合作網絡中的影響程度較高,是合作網絡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對研究機構合作網絡的研究,選取頻次≥2的研究機構共26個,頻次累計百分比達22.3529%,采用與作者合作網絡研究的相同程序。對合作網絡去除非主成分并進行布局優化,結果見表6和圖13??芍瑱C構間的合作也比較松散。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南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等在整個網絡中的度數中心性最高。而從中間中心度上來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同樣是合作網絡中的代表機構。
總之,國內學習共同體合作研究相對較為松散,研究者之間相對缺乏必要的交流與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僅從文獻研究者所屬單位上推理,研究者間應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合作可能。這也許要歸因于國內論文署名習慣,許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進行的,但因為各種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個名字。
三、總結
本研究利用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技術,從研究論文數量、載文期刊與研究機構分布、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研究學者合作情況和研究機構合作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進展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論文數量上看,國內學習共同體領域研究發文數量較大,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來,發文數量逐漸趨于平穩,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該研究領域逐漸趨向成熟。
第二,從發表文獻的載文期刊分布來看,主要期刊有:《中國遠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國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電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從研究單位分布來看,期刊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而碩士論文主要集中在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
第四,國內學習共同體研究熱點基本可以界定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社區、社區教育、共同體、學習型社會、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終身學習、網絡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虛擬社區、協作學習、知識建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