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3:48: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航空航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網絡時代
網絡時代中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平臺,互聯網有著內容豐富、傳播快捷、環境開放、覆蓋面廣等優點,它也具有難以監控等缺點,因此網絡時代的特征不僅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1.2素質能力培養: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2.1什么是素質能力
教育中的“素質”是指通過合適的教育、引導與影響,學生獲得的某些將來從事社會工作、活動等需要的優良特征,“素質”應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學識特征、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等能力特征和道德修養、精神境界等品質特征。素質與能力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在此不將素質與能力割裂開來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該校用了一年多時間開展了面向學生、家長、教師、企事業用人單位等不同群體的調研,凝練出了南航學生應著重培養的理想信仰、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文明禮儀等十二項素質能力指標。
1.2.2將素質能力培養作為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出發點
使思政教育彰顯工具理性中國傳統文化重統一、輕差別,重集體、輕個人,傳統思政教育過分強調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忽視了個體的素質能力培養。將素質能力培養作為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利用現實資源和網絡資源,圍繞素質能力指標設計思政教育活動,不僅使思政教育的政治化色彩削弱,更易被學生接受,而且符合哲學中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的過程中充滿人文關懷,最終使思政教育彰顯工具理性。
1.2.3將素質能力培養作為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落腳點
使素質能力培養彰顯價值理性知識并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唯一目標,它的目標是全面發展———積累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能力是知識外化的表現,素質是知識內化的結果。知識、能力、素質在教學過程中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因此,網絡時代開展思政教育,必須將素質能力培養作為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倒逼”教師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素質能力培養是漫長而緩慢的過程,其過程是無形的。開展思政教育,必須使素質能力培養彰顯價值理性,只有這樣,思政教育才能實現對素質能力的培養。
2素質能力培養:走出傳統思政教育困境的新動力
2.1傳統思政教育在培養素質能力方面的困境
2.1.1教育主體不平等
導致行政色彩嚴重目前素質能力培養的現狀是教師提要求、學生被要求,甚至教師單純以行政手段推動,忽略了引導學生自覺要求提升素質能力的階段。這導致了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師生間存在著對立情緒,同時也導致了學生對素質能力培養的抵制情緒。
2.1.2教育過程不互動
導致教師唱“獨角戲”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割裂,在培養素質能力的過程中,師生共同演繹的舞臺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成為了配角甚至觀眾,學生逐漸對提升素質能力失去興趣,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2.1.3教育介體失去吸引力
導致平臺建設流于形式傳統思政教育介體形式單調、內容枯燥、信息量有限。搭建的平臺是聯系師生主體的教育介體,但因教育介體失去吸引力,素質能力培養中的平臺建設也變得流于形式,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2.1.4評估和反饋機制不足
導致無法形成教育閉環在素質能力培養中,學校、教師對學生考核多、對自身工作反思少,評估和反饋機制不足,這也導致師生間的教育閉環沒有形成,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科學性。
2.2網絡時代思政教育在培養素質能力方面的機遇
2.2.1教育陣地轉移為培養素質能力
提供了新視角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聚集的地方,教師應該到大學生聚集的地方開展思政教育。將網絡作為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充分利用了網絡實時性、多樣性、自主性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加強師生溝通,更好地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成長。
2.2.2海量網絡教育資源為搭建平臺
提供了便利學生對教育平臺的感官是最直接的,因而平臺是否對學生具有吸引力是能否培養素質能力的關鍵。傳統思政教育很難吸引學生,但有視覺沖擊、心理沖擊、知識爆炸功能的海量網絡資源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無法把學生從網絡完全拉到現實中來的情況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搭建平臺,也是有效培養素質能力的途徑。
2.2.3網絡的匿名性使師生關系
趨于平等、互動加強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匿名性的優勢逐漸顯現,教師在網絡上可以變為“學生”,學生在網絡上可以成為“教師”,兩者的界限逐漸模糊,網絡猶如師生之間的劑、緩沖帶,使師生關系趨于平等、互動加強。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推動著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發展,猶如網絡時代思政教育的新動力。
3素質能力培養:構建網絡時代思政教育閉環的新核心
3.1建立平等性教育主體、激發學生參與素質能力培養的主體意識
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所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它需要運用頭腦,不僅僅要靠記憶。它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承擔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師?!薄?、當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時,能學到更多東西”。為避免傳統思政教育灌輸式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要求思政教育,教師和學生主體必須達到平衡,加強互動。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中,教師有三種選擇:一是堅持權威、排除異己;二是放棄權威,投降于新的趨勢;三是既不放棄也不固守、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跟隨,而是將網絡時代與教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不斷整合新的信息重數權威。很顯然,第三種選擇是明智的。體現在素質能力培養中,就是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想法,不先入為主地教育學生,在傾聽、理解、接納、寬容學生的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思政教育,通過與學生探討、辯論、質疑甚至經歷否定之否定才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理想信仰、表達能力和求是精神等素質能力指標,同時這個過程也是提高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主體能力、幫助學生實現主體價值的過程,也就是激發學生參與素質能力培養主體意識的過程。
3.2整合現實和網絡資源
設計互動式教育過程,構建體系化教育介體,搭建素質能力培養平臺在當前的思政教育中,教育介體非常零碎,教師缺乏梳理和整合。在構建教育介體時,出發點往往不是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學生感受不到來自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即思政教育對人的素質、能力、情感、思想等的關注和啟發,學生感知到的教育介體是“冷漠”的。網絡終究只是虛擬的空間,有時并不能從根本解決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進行網絡資源和現實資源的整合,網絡資源和現實資源相補、并進。利用好網絡資源進行創新教育的同時,用現實資源解決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增進情感交流,同時也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避免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的情況。在素質能力培養的視角下,結合網絡時代的特征,教師對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現實和網絡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工作模塊分門別類構建體系化教育介體,構建教育介體的過程也就是搭建素質能力培養平臺的過程。在每個工作模塊中,可以將工作資源分為現實資源和網絡資源,現實資源和網絡資源可以在交叉的過程中實現互補。在工作途徑方面,在以思政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為主的教師主體與以群體和個體構成的學生主體間搭建具有“平等性教育主體、互動性教育過程、體系化教育介體”特點的素質能力培養平臺。
3.3建立信息化雙向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