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20:39: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學生值周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找規律”問題的基本特點
這種常見的對于數字類的找規律題型基本特點是周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周期變化這些規律來確定未知的部分,對于這些常見的、有固定周期規律的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比較易于發現蘊含的基本規律,問題便迎刃而解。但教師必須通過一定題量的訓練,引導他們發現具體現象里的周期規律,讓他們對現象的后續發展情況做出判斷,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比如,對于間隔排列的數字,其中這些數字間蘊含的基本規律,教師可以從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掌握。學生在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會逐步主動的通過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使問題得到解決。當然,稍有變化的探究對象還包括幾何圖形方面,其基本特點是讓學生感受幾何圖形的變化規律,引導他們探究蘊含的基本規律,凸顯圖形變化的基本過程,總結歸納出變化的基本方法,從而確定未知部分,這樣的思維活動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二、對于一般“找規律”題型的探索方法
從數學學科課程的內容劃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領域的研究對象: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每一個部分的學習活動中,“規律性”問題占據一定的分量。比如: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空間與平面的基本圖形,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問題,涉及的“找規律”問題也比較常見。
對于這“找規律”基本問題解決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強對于一般數列規律的熟悉,培養學生幾何圖形變換的感悟能力,引導他們先觀察其中具有什么特點,然后依次采用幾種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鄰的三項有什么運算關系,考慮平方、立方,還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對于幾何圖形,從幾種熟悉的圖形變換入手,讓學生感知變化特點,從不同角度體會蘊含的基本規律,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就會增強自信和經驗。
三、對于“找規律”問題的有效教學實施對策
教材中,為了突出這種題型的價值,每個學期都安排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單元,其中關于“找規律”問題也占據一定的地位,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教師需要從內容、選擇、編排和呈現等不同方面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問題的解決,策略的有效性。讓他們通過這類問題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運用基本規律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圓周率與走馬燈數的關系”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索過程:
1.在情境引入中,設計記憶走馬燈和圓周率兩組數字,讓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決“試一試”過程中,教學燈籠和彩旗的問題時,讓學生自己來提問,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總結出余數對應關系。自己嘗試、自己思考、自己從過程中學習,提升數學語言表述能力。
3.在鞏固練習中將兒歌與知識運用相結合,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靈活應用規律,進一步熟悉規律,感受所發現的數學規律的作用與價值,從而體會數學學習的意義。
4.探索完這些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后,再來欣賞,就使欣賞有了更加深廣的內涵,走馬燈數來自古埃及金字塔,但他們不知道它是怎樣得出的。通過這樣規律性問題的研究,發現了它和圓周率竟然有這樣的關系,進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一、采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進行教學
多年來,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性地思考:如何把抽象化數學知識,轉換成可以讓小學生更加直觀和形象地進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識,關鍵在于數學化語言的運用。眾所周知,看起來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數學,其實里面蘊藏了許多生動而有趣的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語言生活化,即是帶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及理解的重要方式。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能提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實際運用數學的能力,生活中產生的經驗和獲得的方法更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答問題的實質性因素。例如,在圓柱認識的學習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圓柱的特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去摸一下身邊的圓柱形物體,并讓學生說出自身的體會和感受。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總結,如兩個光滑的平面是圓柱底面,同時還有一個曲面,這是圓柱側面。通過這種方式,恰當地利用引導性語言,并結合學生的親身體會,可以更好更快地幫助學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識。
二、采用生活化情境創設進行教學
創設情境有助于解決小學數學高度抽象化與學生思維具體形象化間的矛盾。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問題情境,再到數學模型,最后到解釋和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而在這個模式中,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提供學生更為開放性、現實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導學生從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出發,來發現并提出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答方式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教學中創設的情境越接近真實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同一年級的小學生也存在理解差異,如果老師創設的情境教學比較新穎,對于學習能力強、好奇心強的學生來講,可能會起到較強的作用,但對于學習中等和較差的小學生而言,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貼近真實生活的例子和情境,就會對大多數學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時實現數學教學的要求。例如,在加減法的應用題學習過程中,可以創設這種生活情境:下周我們班要組織全班同學進行元旦晚會的匯演,在晚會上,應當邀請多少人?為表演嘉賓準備哪些小禮品?為晚會參加者們準備多少食品和水等?需要準備多少錢?圍繞上述這個主題,讓學生聯想到哪些可能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這個具體形象的生活環境材料,來發現和提出相關數學問題,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及求知欲望等,并促使抽象化數學知識從此具備了生動多樣化的實際生活內容。此外,適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及年齡、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動而有趣,然而生動和有趣并不是一個有效的生活情境標準,最主要的是看這些生活情境能不能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只有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實現小學生生活經驗情境的數學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三、采用改革作業和練習的模式,注重作業的應用性和生活化
在傳統意義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為學生安排的作業不夠靈活,這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進行改革,注重作業和練習的應用性和生活化,注重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實踐操作。比如,有的學生家長比較熱愛體育比賽類的節目,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獎牌統計榜制作統計表;有的學生家長比較喜歡炒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股票的曲線統計圖進行細致的觀察;還有的家長在周末或者是節假日的時候喜歡逛超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跟隨家長到超市對打折的事項進行了解,讓學生親身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只有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重大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數學是源自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內容和問題,而且能夠使學生運用數學經驗不斷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喜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法的總結與實施,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靈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與實際意義。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理解
記憶及理解是掌握、運用知識的基本方法,可使學生積累大量知識,同時也利于學生對問題的了解. 學生平時做好知識的記憶、理解就會在面對問題時將復雜化的數學問題變得具體化,建出相關的數學模型,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處理問題,同時又加深了知識的記憶、理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循環.
(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問題大都是抽象化的文字、數字,一旦找不到問題中關鍵點及其中的聯系,就不能夠解答出這一問題. 基于此種問題,強化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是極為必須的. 這一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建立模型的好習慣,通過模型自身的直觀性等特點便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二、數學模型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 深刻理解植樹問題中段數與棵數的關系,學會建立數學模型.
兩端都種:棵數 = 段數 + 1;
兩端都不種:棵數 = 段數 - 1;
一端種,另一端不種:棵數 = 段數.
2. 深刻理解一條紙帶采用剪刀去剪,所得紙帶段數與剪的次數關系和植樹問題中兩端都不種的情況是同種關系,即棵數 = 段數 - 1.
3. 遇到環形封閉式道路時,棵數 = 段數.
4. 讓全班學生動手動腦想一想、看一看、畫一畫,然后進行全班式的討論或者分組形式的討論,最終總結出植樹問題段數與棵數的全部關系.
教學難點及重點:通過學生植樹問題,讓學生初步懂得數學模型以及建立簡單的數學模型.
(一)引入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小明家新買的房子,因此想要將房子周圍的一條道路做一下綠化.
小明家旁邊有一條路,如果要在路上進行種樹,你想怎么種?可以怎么種?(小樹的畫法:先畫一根豎線,再在上面畫出圓圈. )
教師:讓學生拿出鉛筆和練習本,并在紙上畫出自己的初步想法.
學生匯報:
1. 我是在起點就開始種樹,一直種到終點. (此時學生出示畫法)
2. 我是沒種在起點上,并且終點也沒種. (此時學生出示畫法)
3. 我是在起點開始種樹,但是終點沒有種. (此時學生出示畫法)
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并逐一進行講解.
(二)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第一種情況:兩端都種樹,一共5棵樹,段數有幾個?(出示給學生,棵數為5,段數為4. )
教師提問:看看棵數與段數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棵數比段數多一個.
教師歸納:所以段數應該是什么?(此時在黑板上寫出,段數 = 棵數 - 1.)
段數 = 棵數 - 1,5 - 1 = 4(段).
棵數 = 段數 + 1.
教師將后兩種情況讓學生獨立總結,學生最后總結出:
兩端種樹:棵數 = 段數 + 1;
兩端不種:棵數 = 段數 - 1;
只種一端:棵數 = 段數.
剪紙情況:
小明想要在自己家房子周圍制作一圈漂亮的柵欄,因此他取來一些木頭,當木頭被鋸了5次時,這時的木頭應該是幾段?
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
教師:通過語言使學生懂得可以把這類問題看作剪紙情況,剪紙剪了5次,所剩段數是多少?
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并總結出自己的想法,即剪了5次,所成段數為6.
教師: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這一問題就是植樹問題的第二種情況,即兩端都不種情況.
學生:深刻地領悟了其中的關聯,剪刀的施剪處就相當于是種樹的地點,也就是說,紙帶的段數就是植樹問題的間隔數.
最終,課堂教學任務圓滿完成,學生在活躍的氣氛當中學習到了有關數學建立模型的思維. 在課堂最后,應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以此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三、培養小學數學模型思想的方法
(一)引入情境,認識數學模型
數學學科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并結合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事情作為學習知識的引導,以此促進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數學模型,并認識到其重要性和便捷性.
(二)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探究活動,培養其自主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例子為出發點,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索,獨立探究,動手參與以及團結合作,自主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學生從所求問題到建立模型的基本過程.
(三)在解決問題中,拓展性使用數學模型
【關鍵詞】翻轉課堂 數學課堂 學習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09-02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
有這樣一張照片在網上流傳甚廣,網友調侃:再牛的馬云,也要線下理發。玩笑的背后既是人們認可了網絡給生活帶來的改變,同時也說出了另一個聲音,生活是不可能被網絡全部代替的。
翻轉課堂的提出是對基于課本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這場課堂變革風暴席卷全球,不可否認發達的網絡為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現在學生手中多樣的電子產品也為翻轉課堂提供了可能。但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是否到了翻轉的時候?就目前而言翻轉課堂還不能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流。
一 來自小學數學學習本質的制約
1.生活
小學數學學習是啟迪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數學,從而感知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的興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為學習創造或再現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實現從生活中的現象到數學知識的生成,同時結合生活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價值。
從低年級的認識長短、認識多和少,到高年級的認識立體圖形,很多的內容都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感知蘊含的數學知識。但翻轉課堂只能給學生帶來類似動畫的效果,雖然視頻也能再現生活情境,但是這樣的生活再現學生無法真切體會其中的數學含義,畢竟那是平面的感知,學生的融入方位比較單薄,引發的感受也不符合數學知識產生的必要條件。
坐一下蹺蹺板、站起來比一下高低,可以觸摸到的實際生活情境的教學價值遠遠大于視頻,這時候學生的生活數學來源制約了翻轉課堂的有效性。
2.體驗
比如,低年級認識多位數的小棒操作,從1根開始,到10根一捆,到組成一個個數,不僅讓學生認識了多位數,還讓學生在數、捆、認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到數的結構規律,為今后繼續學習認數打下基礎。同樣的操作活動如果在視頻中顯現,學生就缺失了結構的體驗。如果要求學生按照視頻學習操作,操作活動的規范性也得不到及時的指導,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另外,一旦學生在網絡學習中自認為理解了數學知識,在課堂上再要求學生去操作,那時學生的學習就不再有起初的動力了。
因此再漂亮精致的視頻都不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手指一動,這樣的體驗活動在翻轉課堂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3.溫度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感性的起步,他們會因為老師,因為同伴喜歡或討厭數學課,這些都影響著學生投入學習的熱情。課堂教學中的交流最為重要,通過交流,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欣賞,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種感情就是課堂的溫度。適宜的課堂溫度能有效促使小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好的交流是一種熱量的傳遞。
二 來自小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的制約
1.自控
小學生的身心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縱觀中國孩子走進學校前認知世界的狀態,基本認識世界是在家長的牽引下進行的,接受性習慣使得他們對于自己的學習過程的把控能力相對還很薄弱,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就是要實時監督學生的學習行為,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效。小學的數學知識是數學學習的起點,如果在學習中經常出現思維、行動的斷裂就無法對數學知識有完整的感知,這是數學知識的特點決定的。
小學生自己對著視頻學習數學,他們無法明辨數學知識中最具價值的部分,往往去關注視頻中他們認為有趣的部分,比如動畫。同時學習的時間也由于無法自己調控而得不到保障,這樣就達不到翻轉課堂所希望學生達成的對數學知識的基本理解。數學知識的相對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障礙,缺少自控就是缺少對思維的投入,對于直觀到抽象的過度就失去了依托,最終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認知的只是數學最淺顯的東西,無法實現數學抽象的意義。因此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慎行。
2.反思
翻轉課堂需要學生在自主網絡學習中具備自我發現問題、提煉認知困難的能力,這就是一種自我學習的反思,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的學習調控,對于翻轉后的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小學生還不具備反思的學習素養,直觀地認知、直接地接受還是他們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相對缺少數學學習經驗的小學階段,學生在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學習經驗等方面只是一個積累的階段,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方法上的遷移和銜接是實現反思的基礎,是積累之上的一種學習能力的飛躍,同樣需要依賴學生心智的成熟,對于小學學生特別是低年級、中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自我發展。比如讓中低年級學生自己通過網絡學習周長和面積,學生還不會主動依據兩者在認知時候的差異去反思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這樣對于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文字層面。
3.記錄和總結
記錄和總結確實是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也是一種要求比較高的自我學習策略。翻轉課堂在課前的自我學習和課堂的學習中都要求學生有記錄的習慣,記錄學習中的疑惑、記錄問題的解決等,特別還注重康奈爾筆記法(5R筆記法)在課堂中的運用,讓學生完成記錄、簡化、背誦、思考、復習五個記錄要素。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是苛刻的要求,他們還處于識字與學習同時進行的階段,繁復的記錄不是他們能勝任的,沒有記錄與總結那翻轉課堂也是無法真正實現的。中學生才適合的不能通過揠苗助長讓小學生來運用,這不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
三 來自教師的翻轉困惑
1.視頻來自哪里
制作自己的視頻當然是教師的首選,因為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來確定讓學生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先不說制作視頻需要的軟件、硬件設備和拍攝技能,單單說一說我們教師的可控時間,往往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完成很多高質量的視頻。另外,視頻教學跟平時課堂教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要在視頻中體現自己的教學目標需要更多的實踐摸索。
合作制作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法,但是協調每位老師的教學思想和目標同樣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再有就是運用網絡上他人的視頻,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搜索相關的視頻進行學習,這樣帶來的問題往往是我們老師要去理解他人的設計意圖,還要和自己學生的學習狀態相融合。如果學生學習的是不同的視頻那會給教學帶來更大的困難。
2.如何開展教學
通過網絡運用電子設備進行學習雖然符合現在學生的興趣,但是老師無法保證每一位學生能在相應的時間里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能存在電子設備和網絡的缺失,這樣翻轉后的課堂將處在很大的風險之中,對于現在我國的班級授課制來說是弊大于利的。學生的數學網絡學習雖然帶來了豐富的個性認知,但是如果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了不同的起點和基礎,那對于數學知識的展開是很不利的,數學知識的系統連貫性讓老師們無法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充分的把控,課堂40分鐘實現不了對每一位學生學習的輔導,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優化,勢必將影響今后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引導;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220
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學開始注重完善課堂氛圍,尋找有效的科學教學方法,“有效引導”由此產生,并大范圍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用,有效地提高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完善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此基礎上,作為數學教育者,有必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方法進行探究,為小學數學界的發展提供可行性的方法。
1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首先,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小學教學中的一些落后觀念逐漸顯現出來。比如,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停留在記憶的層次,教師也是基于記憶性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或者盲目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進行開放性教學,最后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低下,不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其次,在網絡技術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進行教學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單一的使用粉筆、黑板進行教學,造成學生獲得數學信息途徑的單一、不全面,無法實現有效性的課堂教學。
2實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的重要性
“有效引導”是有效性教學的重要引導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外界的環境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如何將外界的信息轉化成小學數學教育的資源,值得小學數學教師的思考,同時,也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推陳出新,為現代小學數學教育注入新的思想。
3小學數學教育中“有效引導”的具體策略
3.1創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相對于教師的教學引導,好奇心的引導顯得更有作用。在教學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的目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這堂課就是成功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要綜合教學內容,合理的創建教學情境,通過有效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最后,將學生的思想和注意力從教學情境中引導到課堂知識的傳授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自主學習的欲望。比如在講授比較分數大小的一課時,教師可以設定有趣的情景故事——西游記之師徒四人分西瓜,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故事設定來吸引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在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分吃一個西瓜,孫悟空說四個人分別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那么該怎么分呢?這時候貪吃的豬八戒說話了,他說:“我胃口大,我得分吃到九分之一!”這時,其他師徒聽到后,大笑起來。通過這一個故事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他們探索知識的欲望,這樣老師就很容易進行分數知識的講解。
3.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自主學習意識也不夠強烈,因此,教師要加以引導,通過多種學習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鍛煉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數學能力,具體策略如下。3.2.1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通過外部活動轉化內部活動形成的,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要將具有操作性的課程讓同學們自主進行動手學習,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質量。比如:在軸對稱圖形課程的講解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或者也可以對一些簡單圖案進行剪裁,從而加強學生對軸對稱的認識,讓學生了解數學學習和生活現象息息相關。3.2.2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造成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比如:在分數學習的認識幾分之幾中,可以讓學生各自拿出一張紙,然后然他們折疊后平均分成幾等份,再將其中的幾份涂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再教他們用分數表示涂成顏色的部分。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可以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一定的自主空間不斷展現同學的個性。3.2.3進行分組討論促進學習分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常見方式,通過分組討論可以使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在學習計算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將面積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過不同擺法擺在一個長方形紙上,經過小組討論后激發學生思考,找到正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3將生活實例應用到數學教學中
數學學習和生活的很多現象密切相關,在教學中對生活實例的關注也是培養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這樣將生活實例和數學教學相聯系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以及數學的魅力。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周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學校國旗的四周,然后提煉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這樣充分讓學生了解了周長的含義。
4總結
小學生自身具有的心理特性決定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必要性。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提升有效教學的能力,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教學策略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加以引導。在此過程中,將數學課堂變得活躍,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實現教學功效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友紅.淺議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5).
[2]許萬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10種類型[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0,(9).
[關鍵詞]小主任;大責任;以德治班
一、對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認識
1.班主任的角色意義。班主任是中小學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和中小學學生的人生導師。班主任工作職責的實質是:教學生“怎樣做人”和“做怎樣的人”。具體說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的人格健全,志向高遠,品質、品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成為一個合格人才。
2.班主任工作的艱巨性。人的思想是處于不穩定性之中的,尤其是青少年時期,而從人的本質看,“人是善惡的混合體,修善,則為善人;修惡,則為惡人”。班主任要時時刻刻關注每一個學生,要了解這幾十位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素質、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沒有可套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班主任工作就顯得特別復雜、艱巨。
二、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及其方法
教育的本質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關乎于人格的形成,智慧的啟迪,靈魂的喚醒,精神的塑造,價值的追求。特別是中學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向高等學府輸送人才,但最終使命卻是為學生的一生奠基。因此,中學教育要在人的培養模式上做文章,先成人后成才,打造靈魂的教育。有人說,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德才兼備是精品。這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因此,我們要有“教育永遠大于教學”的辦學理念產。
1.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須在明德治校的基礎上,以人為本,以德治班,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精品人才為導向。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是以德為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人。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如下品質:學會做人做事,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理解危害,學會和諧共處,學會思考、溝通、交流、合作,學會吃苦、理財、生存,學會遇事能自我克制、冷靜對待,學會學習勵志,學習遵守社會公德。
2.班主任對班級工作要有規范化。首先要組建強有力的班委,積極培養班委干部,逐步強化學生自理自治;再次,班主任要主動做好與家長的聯系工作,關注學生的家庭表現及校外活動。當今有許多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反差巨大:在家里是個“暴君”,校內是個沉默寡言的“乖”孩子。這樣的學生就需要和家長密切聯系,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耐心地引導教育,使他們心理變得健康、成熟、堅強起來。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幾點常規要求
1.抓落實。班級工作要有布置,抓到位,不空談;言必行,行必果,有檢查,有結果,有評價。否則就有頭無尾,半途而廢。
2.班級工作做到有針對性、計劃性、階段性及預見性。
針對性――對本班學生的個性特征要了解和認識,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
計劃性――依據學校工作計劃,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理出工作思路,弄清本班的優勢和弱點以,進行科學分析,找出原因,進而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化解。
階段性――根據年級的不同,對本班的管理教育工作,分輕主次作出安排,按學期學年每月甚至每周把工作重點、目的要求作出科學的安排。
預見性――對于本班學生中思想動態、班級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表象推知其可能出現的情況,要有超前意識和預見性,爭取主動把工作做在前面,讓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3.上好每一節班會課,認真批閱學生周記并寫出恰到好處的批評,及時記錄學生的表現情況,以便建立本班學生的活檔案。每周的班會課應寫出內容提要,總結上周的工作,布置好本周的工作,肯定優的,分析劣的,多表揚,慎批評。
周記是班主任與本班學生交流、溝通、施行有效的針對性思想教育的最好憑借和橋梁。認真地、恰到好處地寫出哪怕是只言半語的評語或名言警句,往往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針對學生每周的表現,要建立好本班學生的活檔案,通過一個學期甚至是三年,可給學生一個公正的評價。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從中獲取數學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更加認真、細致觀察生活。教師要注重將生活化理念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知識,提升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將簡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加強和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同時教師還要強調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導學生走進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輕松理解數學知識。這樣學生會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掌握的數學知識也更加牢固,為今后數學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正處于興趣與愛好形成的重要時期,有著活潑、愛玩、好奇心強等特點,而數學學習比較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這對課堂教學效果帶來了不利影響。而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在生活中提取數學,讓其運用到生活中,加強了學習和生活的聯系。這樣可以讓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和直觀,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逐步掌握了數學的實際運用方法,這對數學學習極為有利。
(二)切實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自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來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加強了對數學的理解,還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發展[1]。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數學自身的規律,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探究意識將得到增強,學習起來也更加高效,確保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習
小學數學教師要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加強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創設各種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數學的機會。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有效捕捉書本信息,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實現了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大力挖掘生活素材,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不斷提升[2]。例如:在“折扣”教學過程中,節假日專賣店一般推出八八折或八折等優惠活動,學生雖然見得多,但是對其含義卻不清楚。對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組織學生參與進來,分別扮演商家、顧客等角色,課堂上開展促銷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其含義。學生在活動期間,通過對比商品原價和打折后的價格,可以明確了解其含義,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激發,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開展生活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一般愛玩游戲,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游戲,可以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和動腦,為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感受到快樂和輕松,學習主動性很強,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化游戲里面,讓學生在游戲中逐步掌握了知識,充分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能夠積極動腦,主動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在“20以內的加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前準備1-10的撲克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玩加減游戲與比大小游戲。又如當學生認識了10以內的數后,教師可以開展擺數字游戲,學生用火柴棒擺好數字后,說說總共用了多少根火柴棒。接下來,教師讓學生移動火柴棒,可以添一根或去一根,讓數字發生變化,并由學生進行合作游戲,總結成果。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表現很積極,在多次嘗試以后,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也學習到了數學知識。
(三)轉變教學方法,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傳授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從“學會”逐步變成“會學”,為學生終身學習創造條件。不過數學學習需要進行猜想、實踐、探索、推斷、總結等過程中,為防止學生出現畏難情緒,需要引入生活化理念,讓探索過程生活化,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3]。例如:在“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將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三種圖形卡片展示出來,讓學生分別說出這三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同時提問:“圓的周長指什么?如何測量圓的周長?”接下來,教師讓各小組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鐵環,通過多種方法將鐵環周長測量出來。方法1:用線繞鐵環一周,將線拉直后測量其長度,可得到鐵環周長。方法2:將鐵環沿著卷尺滾動一周,可測量出周長。之后對比這兩種測量結果,獲得較為精確的周長數據。教師要讓學生探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并將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總結出來,同時對其進行檢驗。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讓學生建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組織實踐活動,鞏固所學知識
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成熟,教師要重視知識獲取的過程與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交流與探索,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推斷各種數理公式和生活學習技巧的運用。教師要將探索過程生活化,利用實際經歷優化數學知識,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加容易,效率也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復式統計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教師可以問學生:“馬上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我們班準備開展聯歡會,需要買一些水果,但是班費有限,只能買兩種,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辦呢?”學生1:通過舉手的方式決定買什么水果。學生2:進行投票,大家想吃什么水果,就買什么水果。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使用統計的方法選出大家最喜歡吃的兩種水果,之后逐步引出復式統計表的相關知識,學生因為有了初步的認知,所以學習起來也很快,掌握的知識也非常牢固??梢?,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為學生今后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對此,教師要將生活化理念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帶領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對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化方法,避免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要多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獨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效率,還能夠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真正完成。
參考文獻:
[2]段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