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0 00:28: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基本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學生讀圖能力的調查研究
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學生的讀圖能力直觀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果。為此,我首先對學生的讀圖能力做了一個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86%的教師和88%的學生都認為讀圖題是學生比較難得分的題目;70%的教師和80%的學生認為男生的讀圖能力優于女生,但女生讀圖的觀察細心方面優于男生。
通過分析發現學生的讀圖能力欠缺,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不重視。
當前部分學生只重視語數外的學習,對于地理等學科不重視。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基本知識點不清楚,更加不用說地理的讀圖能力的培養了。
2.學生的讀圖思維能力欠缺。
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但欠缺相關的地理讀圖知識,不知道讀圖的基本方法,沒有學習地理的地理思維。
3.教師忽視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
當前許多老師都不是專業地理教師,本身地理思維能力有限,在教學中講授課本文字部分,對于圖像系統的解讀不到位。學生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而地理能力的培養較少。
二、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
1.認識圖像系統的基本知識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首先要認識圖像系統的基本知識。要讓學生認識構成圖像系統的基本要素,會看地圖,能從地圖上獲取一定的信息。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計算比例尺,認識圖例。只有掌握住地圖的基本要素,學生才能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進而提高讀圖能力。
2.圖像系統運用能力的培養
(1)“心理地圖”的建立
心理地圖是存在于頭腦中對于地圖的一種直觀認識,是由個人的生活經驗,感受組成的地理模型,由頭腦對地理環境或圖像系統進行篩選、概括、簡化等形成的。每個人的心理地圖是有差異的。
在地理教學中,心理地圖是地理思維能力的體現,心理地圖往往是對圖像系統的觀察、理解、運用中形成的。心理地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大量的感知活動和地理思維。一幅地圖的形成總是圍繞著各種地理參照物,我們把各種參照物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在頭腦中形成地圖影像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認識能力。心理地圖形成后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探究地理問題,進行圖像系統的練習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提高對空間的認識能力,更加自主的探究問題,形成有效的圖像系統的學習經驗。
(2)“一圖多練”能力的培養
讀圖能力的培養,必須要進行適度的練習。一圖多練,一方面可以提高地圖的利益效率,同時由于各個知識點之間有所關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梳理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培養我們的發散性地理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使地理教學生動,同時增強記憶效果。例如:我們進行“四大地理區域”的教學時,可以在圖上練習我國主要的省份,主要的地形區,氣候類型的分布,農業的分布等相關知識點。即回憶了所學知識,又能加深對四大地理區域的認識。
(3)圖像系統的簡化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還要能把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巧妙的把圖像系統簡化是歸納地理基本規律,掌握基本解題思路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我們把復雜的等高線地形圖簡化為基本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僅可以更清晰的閱讀地圖,而且對于解題也大有益處。
三、圖像系統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圖像系統提出問題,學生利用圖像系統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我把他稱為“讀圖導學”模式。
讀圖導學的基本學習思路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依據教學目標,結合相關圖像系統和所學知識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行新的知識構建的過程。
在學習中分布圖和示意圖是比較常見的圖像系統。分布圖闡述了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明顯的空間特征,是幫助學生樹立空間概念,掌握各種事物之間分布特征的重要依據。示意圖是闡述地理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能夠把復雜抽象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形象的表示出來,對于學生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黃河的教學中,黃河的圖像系統即有分布圖的特征又有示意圖的特征。黃河的分布示意圖上,我們可以認識黃河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經過的地形區、上中下游的界限、流經的省份等知識。同時在圖上我們可以通過河流含沙量的數值分析黃河泥沙來自于哪兒,在什么地方沉積以及產生的影響和解決方法。
一、正確認識,尋找差異
初中地理教材整體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順序構建的基本知識。高二地理則分為兩大塊: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以人地間的關系為主線,介紹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規律,人地和諧地可持續發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內容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體地理事實,地理材料較多,高中地 理則側重于揭示地理事物運動發展的原理、規律。②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為主,講述世界各地區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和經濟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統地理,主要論述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識為主,高中地理則上升到理性知識;前者是基礎和依據 ,后者則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寬,兩者相輔相存。
從內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學與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進,廣度拓寬,梯度增強,角度多維。這正是高二學生難以適應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講地球表面大氣運動的規律時,教師通過“ 近地面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并記住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所處的緯度位置及范圍,而高一學生則還要在教師引導啟發下運用熱力環流形成的特點,深入探討這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形成過程、移動規律及對氣候的影響。
在高中地理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地理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發現一般性的地理規律,同時介紹大量的相關資料,延伸地理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從特殊地理現象到一般地理規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過各種方法訓練學生多角度多視野觀察和分析問題,得到正確的結論。
從教學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通常以具體的地理事實及相關的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和訓練基本的地理技能為主要目的,對教學活動控制程度比較高,老師就像學生的拐杖,學生的依賴性較大。而高中階段側重學生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更高層次思維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要使學生養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 需要學生靠自己的頭腦去自主思考解決以前沒有遇到的很多問題。
二、有效銜接,發展學生
1.基礎知識點的銜接鞏固
初中階段,學生對于基礎知識點學習得比較多,但每一個地理知識點都屬介紹性的,每一部分知識只介紹其中的一個點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很少談及,沒有進行較具體的運用,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學生容易淡忘。進入高二后,學生要回憶起初中部分基礎知識會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些預習舊知的工作,并請學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課時帶著,課堂中進行初中知識點的復習,以此來引出高中的知識,“ 溫故而知新”,這樣的課堂效果是比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運動的意義”部分,較完整和系統地講授了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而初中階段只突出羅列了“晝夜交替”。新授時可以從“ 晝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請同學思考,再從結論“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哪些現象,降解難度。這樣,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識點有效地穿插起來,形成一線,也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2.讀圖技能的銜接
學習地理學科的有效捷徑就是讀圖、用圖的技能。在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生“ 學會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等”,高中階段還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初步掌握“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有關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目標在不斷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階段停留于圖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較少探究為什么。初中學生在探究“ 為什么”中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還未能深切體會到,而進入高中后,這一有效方法運用得好,那么學習地理就會感到輕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是重點又是難點,有效利用讀圖方式從初中所學知識入手,引出更深層次的知識,學生不再感到難點“難”學,而且利用圖示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以后的學習中,將圖作為一種得力的學習工具,逐步做到觀其“ 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3.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地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從某一方面看待問題,而高中地理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層次去看待問題,也是將初中的知識“點”過渡到高中知識層“ 面”進而形成知識網”所必須經過的途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學生學習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依據”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認為內地核物質是固體狀態? 依據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決這一問題。有同學提出: 在“地震波速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上,內核只有縱波通過,無橫波,則排除液態,可能是氣態或固態。也有同學通過上網查找,發現這一情況,縱波在 5149千米深度處也有可能轉化為橫波,所以 說內核部分是固態,圖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間如能添繪一小段橫波,這樣就更完整…… 通過合作研究,不僅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在合作中相互取長補短,使地理學科學習充滿了樂趣與生機。
關鍵詞:地理教學方法探究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學好此門課程呢?本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
為使學生盡量輕松掌握知識點,我認為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興趣,培養興趣是很重要的。應注意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講氣候時,穿插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天氣現象,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地理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才會有味道.也不會覺得很難。
②是基礎,難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緊扣課本,認清每一章節的知識點,對書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③是地圖。讓學生認識地圖、了解地圖、喜歡地圖。
二、“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
初中地理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強調地理事實的記憶和地理思維的嚴謹,缺乏生動活潑的地理情趣,也就是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驅動器,甚至對地理老師的好感也會成學習的驅動力。
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更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作一個輕松、和諧、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共同處于無拘無束的“自由地呼吸”這種親切的地理教學氛圍中。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地理老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精湛、詼諧、幽默的語言,可親可敬的教態,機敏的教學機智,都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之一。
三、“地圖化”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必然趨勢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學科的基礎性特點,學習者無須死記地理知識,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涉及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一種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教師應讓學生從以往的題海中解放出來,把培養讀圖能力作為教學主要目標之一。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體現。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地圖教學能力是指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制作地圖,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地理老師。
四、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于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于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于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后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五、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學習模式。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生命。只要遇到書上有的地圖,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要做到圖文結合,通過自主觀察、小組或師生交流、填圖、繪圖等方式,把握地圖與知識點的關系,雖然比較麻煩,但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寫結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和相關的地圖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間、都有一定的分布規律這一特點,對地理事物及規律進行定位。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張空白地圖(自繪或由教師印制作),把有關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自然帶、交通城市礦產等,按位置、比例,分別“定位”到空白地圖上,把眾多的地理事物歸納為一圖,使地理事物或規律更加一目了然,達到圖形合一(圖文合一),從而使學生的知識水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起到深化和鞏固地理知識的作用。
一、關于基礎知識與知識整合
福建省根據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要求,把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和一本選修確定為地理高考內容。由于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學兩個顯著特點,因此初中的地圖知識、氣候知識是分析地理問題必備的基礎知識,為了更好地研究區域特征,還必須調用必要的初中區域地理基礎知識。目前我省絕大部分中學在高二進行文理分科,怎樣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運籌帷幄高考必備的知識?優化地理教學、處理好基礎知識與知識整合突顯重要。因此不論在高二的教學,還是在高三復習過程中,都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規律,對課標要求的同類知識、相關聯知識、并列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分配課時;充分發揮“先行組織者”作用;注意對各類知識的整合、歸納。這樣既符合認知規律、避免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呈現顛三倒四的混亂狀態,又節省教學和復習時間,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由于客觀原因許多學生初中地理知識幾乎為零,因而對高二文科班的學生應先進行初中的地圖和氣候等基礎知識的復習教學,使它們在高二必修三和選修教材的教學中發揮良好的“先行組織者”作用。在教學中應避免按部就班地把初中相關知識講一遍,需處理好知識的篩選與拓展,如對于地圖部分的經緯網、方向、等高線就應拓展講;關于時間計算內容可與高中地球運動歸為一類復習;又如對于具體的地名、物產、工業部門、交通線分布等純記憶性知識可以少講或不講,重點放在如何進行區域特征概括的方法上。再如必修三在高二第一輪教學中,著重解決教材中基本的知識點,但在高三的復習中在簡要對知識點梳理后,應重點注意知識點的拓展與遷移。如“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一課,高三應注意對森林的環境效益的地區性整合、森林破壞與全球變暖等關系的分析;對于熱帶雨林破壞的原因,高三應將其與其它生態破壞(濕地減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原因進行對比,并提出我國主要的生態問題和分布、原因、危害、對策等。
二、關于接受教學與主動學習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在高中階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的學習則應當成為學生增強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如何既能在較短和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與反思認為:應處理、運用好接受教學與主動學習的關系,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因為對于知識積累有限的學生,經過接受教學的引導,能較快、較系統地掌握地理知識和如何從材料中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后期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組織者”素材,而主動學習能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發現新的知識,從而掌握發現問題和探究學習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記憶并形成遷移能力,還能使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的樂趣。由于主動學習比接受學習思維量大,在惰性本能的支配下,部分學生可能更樂于接受“接受教學”,因此我們要弱化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強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合理搭配接受教學與主動學習的比例,對新知識、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以接受教學為主,對能遷移的知識、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能解決的內容以主動學習為主。
例如對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學中,可通過讀圖、歸納等方式對荒漠分布、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等進行接受教學為主教學,對荒漠化地區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治理等就應在接受教學作為引子的前提下,采取發現學習,并讓學生將荒漠化的成因、治理等知識遷移到水土流失問題上。
三、關于考點過關與復習安排
文科學生需參加文科綜合高考,高考屬能力考試,與初中、高一面向會考的屬水平考試性質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有較大區別,因此需針對高考大綱的考點要求進行教學規劃。若操之過急地將高三后期的內容移到高二進行,不但基礎知識不扎實,也因此時學生已有知識與教學內容不平衡,加大教學難度,對知識的理解又形成“夾生飯”狀態;也不能在高三復習中將高一的教學內容重復一遍,由于無新信息的刺激,學生學習無興奮點,還造成思維疲勞。
高二教學應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學科教學要求進行教學,還應參考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即基礎為主,能力為輔,高一、高二教學強調要對基礎知識的夯實,學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還能節省高三總復習時間,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是運用能力提升的基礎;高三教學應以能力為主、基礎為輔,主要根據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進行教學。高三教學中教師不能以練代講,讓學生大量做題,當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試題中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只會模仿答題或套題,或因基礎不扎實造成錯題倍出,進而思維混亂和產生畏懼感;也不能以講代練,或劃出所謂的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學生只能死背理論和教師總結的要點,沒有通過練習這一實踐的檢驗,造成理論與試題脫節,也無法悟出解題的要領。因此高考第一輪復習在高一、高二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水平,以必修三本教材為重點對考點進行剖析、解讀,構建各要素框架,以達到“綱舉目張”成效,在進一步夯實知識的基礎上,對主干知識進行拓展,使學生較好地把握主干知識的內涵與外延;第二輪復習可以專題形式進行,結合試題訓練和評講,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
四、關于答題模式與運用能力
在考試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快速下筆、又高質量地完成答題,是學生夢寐以求的,也是對落實“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這一地理新課程目標的檢驗。因此在高三復習過程中,結合知識的整合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進行“建模”,是讓學生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之一。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屬于集中思維,更多關注的是為什么,帶有規律性的因果的推導,應注意解題思路的分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是發散式思維,更多關注的是有什么、怎么發展,要注重的是答題模式的建構。如確定某日太陽直射點位置,弄清了有關直射點緯度、晨昏圈、極晝(夜)范圍、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物影的朝向等之間關系的解題思路,問題基本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對某地農業生產特點的概括,可從以下方面思考:
農業生產特點生產方式:地域類型、部門、耕作方式、經營方式、區域化等。生產水平:機械化和科技水平、專業化水平等。農作物:種類、產量、耕作熟制等。市場條件:交通、需求量、商品率與自給率等。耕地特征:面積大小、性質等。特色:立體、綠洲、河谷、生態農業等。結構調整:比重變化等。
在評卷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答題模式背的很熟,但得分很低,主要是這些學生只會“建?!?,不會“用?!薄H?009年高考福建卷37(4)“分析甲國吸引中國投資工業的有利條件”,有的學生套用影響工業區位因素模式,有的學生套用影響產業轉移因素的模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掌握解題思路與答題模式,主要是讓學生“切題”快,而會“用模”才是學生能力的反映。“用?!辈皇恰疤啄!?,是針對有用的圖文信息和試題的設問,結合解題思路或答題模式,對試題信息、設問甄別后作出較準確的解答。因此在平常的復習中,不但要關注解題思路與答題模式的教學,更要注重“用模”這一運用能力的培養。當然,運用能力與善于理清知識間邏輯脈絡和創新思維培養是分不開的。
五、關于鞏固提高與試題選用
考試與講評是鞏固提高方法之一。通過考查了解學生對某階段知識掌握的程度,檢查教師在該階段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日后學有方向。教師通過評卷的反思,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積極思考,提高解題能力,講評課不能停留在答案的正誤上,一方面應讓學生明白自己答題錯誤的癥結、試題與考點關系,以及考點層次知識點的因果聯系,另一方面結合講評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此外,對于發散性的試題,還可讓學生繼續探討其它符合題意的答案。
在平常命題的過程中,要明確考點,考慮到學生不同階段的知識水平、思維接受能力對學習信心的影響,知識點的綜合層次,切不可信手撿幾題給學生。打基礎階段的試題,盡量注意每章節重要知識點的覆蓋面;高三下學期的試題,應抓重點、綜合、知識遷移和學生的薄弱點;錯誤率較高的試題的知識點,應在下次考試中通過改變設問方式給予體現,如學生對某河流特征歸納欠佳,下次考題可以經緯度、等高線等信息形式出題,讓學生對考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理教學;有效性
初中地理教學一直以來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其教學內容相對而言比較生活化,更有趣味性。但是隨著一些課改以及教學改革的來臨,初中地理教學的地位已經有所降低,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也開始有了側重性。此外,一些地理教師對于地理教學的把握度不夠,造成地理教學的可行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的現象。而從實際出發,聯系生活進行地理教學,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樣的問題。
一、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評價
(一)教學有效性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注重學生心理的發展和師生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內心動態,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授課方式和內容,通過有效的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為學生長久發展奠定基礎。地理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其授課方式多種多樣,這就決定了其教學效果的提高可從各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理所當然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教師應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將課本知識貫徹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培養實用型人才。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果,使教學任務及時有效地完成。
(二)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
教學的有效性并不單純地指教學任務的及時完成,而是教學任務及時并有效地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在不違背基本教育體制的情況下,付出少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進行教學,并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獲取足量的知識,而且使學生能熟練掌握知識。由于學生的自身條件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同,所以,要使教學具有有效性只能在相對情況下完成。地理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建造一個有效的地理課堂。使接受知識能力同等的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課堂基本知識。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提高學習的信心以及對學科的熱忱度,并能掌握學科的基本技能。
(三)以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既能提高學生知識量,又能促進教師自身發展。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高科技產品已經進入地理教學課堂,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熟練掌握高科技的使用方式。初中生處于萌動的青春期,心理極度敏感,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對心理學有所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注意到學生的心理動態,使教學進程順利有效地完成。教育體制的改革同時也要求教師人性化教育,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使地理課堂生動有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綜上所述,地理教師要想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就必須從自身出發,發展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使學生在教師正確有效的指引下熟練掌握知識。
二、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大多重視教學中的“教”的過程,而忽視了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這是導致初中地理教學質量低下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要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從被動傾聽的角色轉變成主動的學習者。首先,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關系的改善是創設良好學習氛圍的第一步。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授課的方式,將課堂上的提問以及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當成一種教學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找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如在講解“陸地水循環”時,我先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思考我國各地氣候的形成受什么影響,經過思考之后,學生不僅闡述了內陸蒸發量與降雨量之間的關系導致了內陸地區干燥氣候的形成,而且還對海洋對陸地氣候的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的教課形式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還能讓學生進行自由、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其次,教師要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讓學生接近地理、走進地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多媒體技術逐漸在各個中學中得到了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片放映、演示以及視頻播放等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地理方面的知識。教師要利用新鮮的東西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淡水湖在我國的分布時,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各大淡水湖在國內分布的彩色圖片,然后再根據湖的分布由東向西向學生展示各個湖的風景圖片。這樣,學生的興趣就立刻被激發了,對每個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也就掌握了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顯而易見,這樣的過程要比簡單的講解效果好很多,而且也節省了大量時間。
(二)發揮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
首先,看圖教學并不是沒有技巧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多看圖的同時還要注意圖的分類,讓學生明白各類圖的區別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例如,參照圖和比例圖的區分,這兩個圖是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向學生說明兩者的區別,以免學生混淆兩者從而影響初中地理的學習。另外,我在帶領學生看比較復雜的圖時,通常會將圖劃分模塊進行觀察思考。如在全球地圖中學習“七洲五洋”時,如果一味地讓學生將它們各自的特點進行死記硬背的話,難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為他們進行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這樣,學生不僅在無形中學會了看圖的技巧,還減少了學習地理的壓力。
關鍵詞 培養 中學生 讀圖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06-02
地圖是地理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會讀圖就成為學習地理的一個重要途徑,讀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目前很多學生讀圖能力較差,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對著圖片茫然,不知道該怎么看。有些同學甚至連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都不知道??床欢貓D和不能在記憶中形成地圖概念成為地理學習的最大的障礙,往往讓很多的學生對地理敬而遠之。因此,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成為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實踐中我通過這樣一些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加強對學生讀圖能力的輔導,強化地圖基本要素的講解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地圖是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地圖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許多問題都需要豐富的地圖知識作指導,通過讀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讀圖來掌握基本知識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與規律。
要學會讀圖、用圖,應掌握好地圖的基本知識,熟悉圖表語言,明確有關概念。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講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準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系等。其中,圖名、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都是組成地圖的要素。圖例是地理事物的標記,讓學生懂得地圖是用什么符號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讀懂地圖的基本前提。學生通過熟悉圖例、聯系地圖上的符號,最終達到能夠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弄清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圖例,這是讀圖的根本。在講“地圖”一節中,對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并結合具體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最后讓學生總結讀圖的基本要領;其次明確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讀圖。比如在學習某一地理區域的位置時,可分別引領學生按照半球位置、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的順序進行讀圖;再次要適當變換讀圖的角度。在學習“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時,引領學生分別找出赤道、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這樣換角度看圖,能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讀圖時還要深刻理解圖中的基本原理,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比如在學習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地形圖時,要讓學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特征,就能應對任何等高線地形圖,告訴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二、教學中要采取措施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做到熟能生巧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模型、黑板略圖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彩圖,一幅幅精美流暢的板圖板畫、一件件生動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產生歡愉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還可課下讓學生做拼圖游戲等,同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了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后,為了讓學生能熟悉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及形狀,課后我布置學生制作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圖的活動。經過制作行政區圖,學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輪廓。在過后做練習和考試中有關這方面的題基本上都能正確解決。
學習地理,地理教師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為本,展開師生雙邊活動。把講新課、讀地圖、讀課文、做練習融為一體,對于塊狀特征突出的政區圖、湖泊圖等我們可以裁剪地圖,采取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可以將知識與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例如,在中亞政區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對這五國位置比較生疏,于是用一張白紙套畫一副亞洲政區空白圖,海洋部分著藍色。五國形狀另外硬紙按照比例裁剪,課堂上讓學生把五國拼貼到相應位置去。在教學“中國行政區劃”一節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硬紙片裁剪制作特殊的省級行政單位,并涂上不同的顏色加以識別。凡此種種,均已取得不錯的效果。
三、對重點圖型,進行點撥,讓學生掌握讀圖技巧
在閱讀各類地圖時,離不開對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說明。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展開,如通過對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理范圍以及各種相對位置的描述,使學生對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這一教學過程使學生學會對地圖上的直觀印象進行各種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終能夠自己用簡要的特征來描述具體的位置。如“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一章,通過讀圖完成“活動”,大部分學生能真正掌握亞洲的基礎知識、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等,并能運用地圖描述其它大洲的地理位置。
可以通過多張地圖的疊置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地理事物,特別是在因果聯系方面能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如七年級時,對“東非大裂谷”和“紅海的形成示意”圖疊加對應閱讀,對“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圖疊加對應閱讀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板塊的運動及成因了。
如分析“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兩圖時,我們要求通過縱向比較、橫向比較等分析氣溫、降水的分布規律。結合這個分析結果以及地圖上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眾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規律的成因。這樣的教學過程既使學生輕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論,也使他們在“世界的氣候”一節中運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和掌握世界氣候的分布及其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林曉霞.活化造型藝術提高讀圖能力――初中地理教學引進藝術元素教學策略之一[J].新課程(上),2011,(06).
摘 要: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在培養初中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階段的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給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實踐性要求,即在地理課堂中,以高效課堂打造為基本的目標,關注學生主體的差異性,為學生構建新型的地理學習框架,在進行基本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更好地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初中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冻踔械乩硇抡n程改革》中這樣強調,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具體的地理教學實驗和教學過程,使學生在相應的地理操作和演練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真正貫徹初中地理新課改的重要教W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因材施教,從而建設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為學生接受其他知識奠定基礎。在本文中筆者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提供指導。
一、在課前進行有效備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必須進行精致的課前準備,進行細致的教案設計,根據具體的教案,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為準備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比如,在講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地球的運動》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因為本課的教學實踐內容是使學生通過基本的學習,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知識點,分析晝夜交替的理論和四季變化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索分析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進行精心的課前準
備。首先,要備教材,即教師提前要對本課的教學大綱進行鉆研,理解本課的課程標準,參考相關的教學輔助材料,明確基本的課堂教學任務,并關注最新的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高考題,從而設計出完整的教案,為課堂進行做好準備;其次,備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即地理教師要根據本課中的講課內容,創新出啟發性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出啟發性的思考問題,并在課堂進行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另外,教師還要備學生,即在課前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解,分析學生的主體差異性,從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平等健康發展。
二、以學生為中心,促進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適應時展的要求,即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指導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從而輕松實現地理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初中地理(人教版)《西北地區》的時候,由于本課中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學習,掌握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分析本地區的草場分布特點和主要地形,理解其氣候變化特點和基本的農業、工業模式,提升學生的地理看圖能力和分析水平。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PPT上給學生展示一幅西北地區的地形圖,給學生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即“各位同學,從圖中你們可以看出我國西北地區的基本地形特點是什么嗎?為什么這個地區是這種地形呢?這種地形下應該進行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什么呢?這種地形對氣候變化有什么樣的影響?”等,指引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本,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這些問題的答
案。并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自主提出一些創新型的問題,即“在西北地區這種地形的影響下,其經濟發展模式可能是什么樣的呢?”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提升學生的地理思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的地理學習模式是新課改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模式,即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和理解能力,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分別提出不同的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小組內部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合作討論,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講初中地理(人教版)《河流和湖泊概況》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使學生經過學習,在閱讀有關地圖的基礎上熟悉我國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稱和具體分布情況,理解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劃分標準,并學會將水系圖、氣候圖和地形圖進行對照,提升學生的地理對比分析能力。在進行本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照學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分成三個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分別提出不同的課堂教學問題,如“同學們,你們通過電視或者其他途徑了解我國有哪些基本的河流和湖泊嗎?它們分別在什么地方呢?為什么要對河流進行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基本劃分呢?”教師把這幾個問題分配給不同的小組,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部進行討論,鼓勵每個學生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進行交流和總結,最后匯集于組長,再交給老師,老師進行一個總結。教師在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的基礎上再給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順利進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創新地理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設計新型的教案,從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