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23:3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社團活動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20-2021學年上學期 張東圳
時光流逝,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這個學期在學校的總體工作指導下,我們開展了國畫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在本期的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很積極努力,在繪畫水平和審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體會,特將這一學期的社團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實施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本學期活動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興趣愛好,將社團活動培訓的主題為基礎知識過渡到國畫。由于學生年齡特點和繪畫基礎知識都比較低,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以基本的國畫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這些基本知識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在繪畫中的觀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時通過欣賞和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提高了學生對繪畫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學習以后,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加強對兒童國畫的訓練和作品創作,在本學期中進行花鳥畫訓練,在繪畫創作中,著重進行了結合其他綜合性繪畫嘗試,豐富了學生對繪畫工具、材料的認識,也豐富了作品的效果。同時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學期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通過思考、討論、對話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繪畫創作活動中,創造性的運用美術語言;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展自己獨特的見解。
二、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在社團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擺脫以往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
從單純的知識技能、技巧學習層次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在這學期的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
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同時,我在教學中采用欣賞、模仿、添加、想象、創造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繼續開展了“土樓娃畫土樓”活動
由于學校特殊的地理位置,身處世遺土樓中心,為了進一步營造濃厚的土樓文化氛圍,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發揮育人功能,在學期初,學校就做好規劃,依托國畫社團,開展了“土樓娃畫土樓”藝術長廊展示窗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四、長足的奮斗目標
我覺得繪畫學習活動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基礎上,經過教師的適當指導與培養,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點,使其形成自身的特點。讓他們覺得在每次活動中都很開心,都有收獲。這才能讓學生樂于參與我們社團的活動,才能真正溶入繪畫的興趣中去,使之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在藝術這方熱地上,能綻開更多小小的藝術之花。
論文關鍵詞:陌生化理論;中職;語文教學;運用
陌生化理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最先提出來的。它的實質在于不斷更新我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闹萍s,不再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及非同一般。這一理論為文學、美學、廣告、戲劇等其他藝術領域所廣泛運用。中職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藝術創作,也必須講求教學藝術。我們可以借用藝術創作的陌生化原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利用陌生化效應,通過創新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喚醒或者刺激學生對“新”的感覺,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效率。
陌生化理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可激發中職生對語文求知的欲望、學習的興趣
目前,中職生普遍存在厭學文化課的現象,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濃,而中職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課失去了吸引力,課堂變得越來越沉悶。在教學中運用陌生化理論,能給學生鮮活的教學體驗,學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驅動下,主動地閱讀、探究,從而激活思維,最終形成難能可貴的創造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可提高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運用陌生化理論教學研究中,中職語文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最終成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具有較高開發能力的優秀教師。
融陌生化理論于中職語文教學的途徑
(一)教學情境的陌生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正是那一扇從外部世界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東西所要通過的大門?!痹谥新氄Z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營造出一種既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學的陌生化的教學情境,就能迅速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進入理想的審美境界。教學情境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新奇點、興奮點,并將注意焦點集中到內容的學習上來。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教學情境陌生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活潑有趣起來了。多變的背景、美麗的畫面、亮麗的色彩,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眼球;富有感情的朗讀、輕柔的音樂,極大地刺激著學生的聽覺。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可不知不覺地跟隨著教師的思路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如在講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先播放憂傷哀怨的琵琶獨奏曲,并展現出藍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風蕭瑟、楓葉凋落的畫面。哀傷的音樂,凄冷的畫面一下子將學生引入沉悶、凄冷、壓抑的氛圍中,為理解課文奠定了一個情感基調。針對詩中描寫琵琶女彈奏的一段,可將纏綿悱惻的《陽關三疊》、雄渾悲壯的交響樂《命運》和起伏跌宕的《江河水》中的片斷根據作品的描繪進行剪輯,重新組合,使之符合《琵琶行》中那段描繪音樂的旋律,在課堂上播放的同時配以教師動情的朗誦,學生的情思很快進入作品的境界之中,體會到旋律的變化中寄寓了琵琶女情感的變化,達到審美的至高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情境陌生化的手段和途徑還很多,教師還可聯系實際生活展現情境;運用真實物品演示情境;扮演課文角色體會情境等。教學情境的陌生化,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使學生獲得情景感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化難為易,在審美愉悅中主動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教學內容陌生化
教材內容陌生化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場面:教者口干舌燥,學者昏昏欲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不顧學生的心態,一味輸出一些陳舊的信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挖掘教學內容的新奇點,實現教學內容陌生化。莫泊桑的《項鏈》語言淺顯,學生讀一遍就能把握小說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明白小說通過瑪蒂爾德這個形象尖銳地諷刺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思想,教師則對此不必過多講解。但是對瑪蒂爾德的形象的把握,學生的認識只局限在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貪圖享樂上面。因此,教師可以把講授的重點轉向瑪蒂爾德形象的討論分析。告知學生:雖然瑪蒂爾德的性格有否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一些優秀的品質。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瑪蒂爾德也有優秀品質,這是學生始料不及的,她的優秀品質到底是什么?學生于是帶著探究的心理和濃厚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重復講解,提高課堂效果,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拓展內容陌生化中職語文要注重職業化教育,使語文與各專業的知識技能互相溝通銜接,語文能力培養與專業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因此教師還必須立足所教專業,不斷搜集此類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在語文課上引進相關的職業文化內容。例如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較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擁有更長久的職業青春,擁有更強的職業應變能力。為此,應加大地理、歷史、民俗等旅游文化內容的分量,拓寬語文課的內涵。這些陌生的知識可讓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在有職業特色的語文學習中認識到語文課是職業生涯的發展基礎,從而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動性和迫切性。中職語文教學還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因此將報刊時文引入課堂,對語文教材進行補正,更具有現時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學方法陌生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比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學生疲憊、生厭,只有通過不斷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曾說:“準確而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學時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走,亦步亦趨,而是要根據所制定的目的進行創造性的設計?!本哂袆撛煨缘脑O計,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用陌生的眼光審視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尋找新意,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滲透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如通過表演小品進行情境化教學。這種方式有兩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二是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一碗清湯蕎麥面》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組編排課本劇,自導自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在如此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正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意識一直激發著學生,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
再如,在講授《雷雨》時,將“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這一問題陌生化成一場小型辯論: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的還是假的?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迅速地投入閱讀,為自己的觀點尋找根據,積極思考,踴躍發言。通過辯論,學生對于這個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家有了深刻的認識。
陌生化的藝術手法排斥從概念出發的邏輯推理式的課堂設計,規定了以觀察事物為出發點,以學生最廣泛參與為過程,以發現陌生現象為歸宿點的課堂路線,一切從生活實踐出發,從調查研究入手。中職學校學生的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比較豐富,學生可以結合這些活動,寫出有血有肉的各種應用文,如會議通知、活動海報、社會調查報告、社團活動總結等。比如,寫通知,首先以小組為單位,組長為總策劃人,組織本組成員為本班策劃一次活動。策劃討論過程中,要求每位成員以不同角色身份(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文藝委員、宣傳委員等)提出不同建議,總策劃人在總結所有人的發言后,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以班級的名義,面向全班學生寫一份“關于××活動的通知”。學生寫作完成后,每組各推薦出本小組最好的一份,在全班作交流評比。最后,把最周密、最可行、操作性強的“通知”推薦給班主任作為活動具體實施的參考。這樣的寫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不同文種的具體寫法,又具有現實意義。
(四)教學語言陌生化
教學語言的陌生化要求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重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教師如果基本上用一個音調講課,一定會使學生覺得寡淡如水,甚至會昏昏欲睡,更不用說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了。而同樣的內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語調,激情四射,則教與學的效果會明顯不同。
教學語言是以口頭語言為主,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結合。但如果教師能根據課文內容適時地運用大量的書面語言,不僅不影響交流,反而會產生陌生化的效果。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一些文質兼美的詩文。如在講授杜甫的《登高》時,先讓學生閉目想象,然后教師用一種文學性很強的語言描繪此詩的意境: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后,在夔州的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著,樹葉在天空中蕭蕭飄落而下。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此時此刻,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隨著教師的敘述,課堂氣氛靜寂,學生表情戚然,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
教學語言陌生化的方式很多,可運用修辭手法如夸張、通感、擬人、對偶、比喻、雙關、反語、諧音等,使語言生動新鮮幽默;還可以運用特殊句式,如倒裝、省略、整句、散句等,使語言陌生化,增添新鮮感。偶爾用方言講課,也可以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
(五)教學評價的陌生化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依然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為主,以試卷、分數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中職生多認為自己是考試的失敗者,考試對于他們的自尊心、求知欲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評價體制下,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態普遍不佳。
教學評價的陌生化就是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積極倡導實施發展性評價。學生的成績可由平時成績和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構成。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減輕期中、期末考試的比重,平時成績采用“學分制”。這個“學分制”不同于大學的“學分制”,是指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如背誦、作業、作文、書法等,都有相應的學分,學期累計學分就是該學生的學期的平時成績。學期累計學分中還包括學生的課堂紀律、出勤、學習積極性等內容。在校內外的語文活動中獲獎的學生還可得到附加分,也計入學期累計學分。這種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取得比單純考試的評價方式更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
(六)教學環境的陌生化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和記誦名句、名篇的習慣”。優秀的課外讀物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健全他們的人格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課外閱讀,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此,我校開設了語文課外閱讀課,并把課外閱讀課的地點設在校圖書館,教學環境的陌生化加上圖書館擁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源和諧寧靜的閱讀環境,營造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學生注意力在無意識之中就得到了集中,從而可激發他們的閱讀沖動,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通過館內管理員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圖書館的結構、圖書擺放的方式,學習圖書檢索的基本方法等等。學生在圖書館上的課外閱讀課中學習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將來學生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后,繼續利用圖書館接受終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陌生化手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原則
(一)適度陌生化
陌生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無論是在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上,都一定要把握好度,即陌生感要適度。陌生化的程度不能太高。太高,超過了學生所能感知的程度,雖然這種陌生感也許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但由于感知障礙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拒絕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學者在運用陌生化效應教學時必須適度,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學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鮮活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