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學習生活經驗總結
時間:2022-06-10 18:17: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學習生活經驗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研究》的實踐意義,就是實現課程的多樣化。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只有課程多樣化,才可能實現選擇。從模塊內容的組織來看,有利于解決學??颇吭O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并便于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從教學組織來看,模塊便于學校合理而靈活地安排課程,也能夠相對減少學生所學科目,從而保證學生集中有效地學習。更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創造出適合于商科中職數學教學模塊。商科類數學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初中數學基礎上,學好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繼續學習所必要的基礎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基本計算工具的使用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數形結合能力,思維能力和簡單實際應用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學內容按模塊式設置。教學要求分為認知要求和能力培養兩個方面。商科類數學要求數學課程面向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在突出思想方法,緊密聯系生活的原則,使學生在全面認識數學的同時,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商科類中職數學一向是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受學生歡迎的科目,因為初中畢業選擇就讀商科類的學生多是由于討厭數學或是數學程度差,抱有逃避數學科目的心態。近幾年,我們一直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態度、目的動機、意志品質以及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做跟蹤式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商科類專業一年級新生,在調查中反映出有63%的學生,他們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容理解不充分,一知半解;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意識到學好數學是提高自身數學素質的需要;7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好數學對其它的科目有幫助,但由于數學課程本身具有連貫性、抽象性,學生原有的數學基礎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掌握數學感到束手無策,大多數學生對數學教材涉及到的抽象內容不感興趣,遇到學習困難不愿意去攻克它。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喜歡數學的學生,有相當比例的認為數學難學枯燥,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數學教師缺乏相關專業、職業知識,短期內難以適應不同專業職業模塊數學教學的需要,同時教師授課模式單一,語言平淡,不能創建良好的問題情境,難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是學生自身基礎知識薄弱,造成新舊知識難于銜接,認知過程的思維受阻,課堂知識無法內化,做作業只能敷衍了事,甚至養成抄襲作業的惡習。我們通過分析得到結論:
(1)對這類學生依他們現在的學習水平,按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授課,這些學生拿到數學學分是很困難的,以致于影響到他們領取畢業證。
(2)對他們所學的專業來說,又必須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為專業學習服務,才能保證他們專業技能的順利掌握。
(3)對于他們以后的就業來說,離不開數學知識的支持,只有具備一定專業數學知識,才能立足于他們將來的工作崗位。
3、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研究的目標: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服務商科專業,突出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增強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1)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研讀,結合現行教材,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商科各專業人才培養對數學課程需求定位來制定商科中職數學的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實訓模塊課程目標實施方案。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突出數學知識的應用性。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進崗位實踐”為出發點,制定商科類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實訓模塊的設計。
(2)在課改理念指引下,通過探討適合商科類中職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促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不斷反思,在日常教學中能自覺貫徹課改的教學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效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的水平。改變傳統的數學課堂死板,毫無生機,學生厭學的局面。
4、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實驗法;主要用于課堂教學環節;文獻法:主要用于資料查新;調查法:主要用于研究過程中收集反饋信息;經驗總結法:用于研究成果的總結提煉。研究過程:
(1)調查研究學生學習數學效果,確定基礎模塊設計。
(2)設計學生調查問卷表,就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點在專業課中的需要程度進行調研,以取得第一手資料,為課程整合及確定課程內容提供參考,做到有的放矢,目標明確,程度適宜。
(3)開展教學調查,改革數學教學內容與專業理論的整合,研究數學知識在專業課中的滲透以及運用。請專家引領,理論學習,完善研究內容以及方案,深化研究進程。
(4)著力開展商科數學教育教學培訓,積極拓展教師商業專業知識課程學習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商科專業信息素養,增強其教師教學能力。
5、商科類中職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和特色創新之處
(1)商科學校數學模塊的設計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的身邊實例為切入點,引領出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再讓數學知識服務于專業、服務于生活實際問題。為數學知識注入了生活的氣息,少了很多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多了通俗易懂的實用性。希望通過實訓模塊的設計,讓學生體驗、領悟及欣賞數學在他們自己生活和將來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
(2)商科學校數學的模塊設計廣泛、實用,涵蓋了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里,基礎的、實用的、學生又能接受的數學內容。在內容選擇上,力求做到低起點,也就是以寬基礎、重實用、簡單、夠用為目標;敘述的方式盡量通俗、簡潔、易懂、直白、形象;淡化形式化的推理論證,不過分強調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以實用性為目的,培養學生學好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信息時代 大學生這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現狀來看,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每天多會拿出很多的時間來上網,還有一部分學生甚至還會去通宵上網。伴隨著當代大學生對互聯網依賴性的不斷加強,他們會在網絡當中游戲、學習、交友以及打發時間等,因此就會在無形當中接觸到很多魚龍混雜的信息,繼而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模式、思想觀念帶來較大的影響?;诖?,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所有高校教育者都需要去認真思考的一項問題。
二、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基本特點
(一)時代認知感較強,責任意識不高
互聯網是一個涵蓋了海量信息的高科技傳播平臺,在信息時代中,大學生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者,同時還是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來有針對性的選擇信息,在不必受到空間與時間束縛的條件下,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發表自己言論的機會與更大的表現空間。
然而,雖然大學生本身具有著較強的創新意識,并且也非常擅長接受一些新型的知識與技能,但仍然有一大部分的大學生會將學習的作用局限于“賺錢”和“找工作”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拜金主義思想,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二)權利參與意識較強,辨別能力較弱
信息時代中的大學生群體具有著思想活躍且執行力強的特點,他們本身的參與意識超強,所以就會更加渴望得到其他人的重視、信任以及理解,大學生會對民主式管理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诖?,大學生群體往往是各大貼吧論壇、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常客”,再加上網絡中的交流不必要進行實名認證,因此大學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顧慮,隨心所欲的交流情感、表達觀念。然而,由于大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并且社會閱歷也較淺,因此在網絡環境中會表達出很多比較片面且過激的言論,在得不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收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
三、增強信息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途徑
(一)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
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信息時代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必須要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完善思政教育的網絡平臺,加大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為大學生推送更多高質量的網絡信息。
首先,設置符合大學生喜好的網絡主頁,增強思政教育實質。高校管理者要結合自身的思政教育現狀來加強對校內網站的內容建設,提高網站內容的知識性、豐富性、趣味性以及內涵性。同時從橫向、縱向這兩個方面著手來調整校內網站中的內容,通過此種方式來激發出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來投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動中;其次,高校管理者要重視對網絡信息平臺的主題設計,通過豐富教育資源來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其中包括黨部建設、學習研究、助學愛學、活動宣傳以及就業指導等多個板塊。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管理者應當不斷的吸收并學習其他網站的設計方法,建立起同校外交流的鏈接與平臺,確保高校師生可以在利用信息平臺進行網絡學習的同時實現有效溝通,以此來促進思政教育信息的傳遞與交流。
(二)建設師生互動平臺,強化溝通效果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思政網絡教育平臺僅被用于信息,基本不支持師生與生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基于此,高校管理者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改進:首先,進一步拓展線上交流渠道。高校要在現有的基礎之上開放多個有關于思政教育的主題論壇,同時還要開通校內網站的留言功能,讓學生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的解答;其次,積極促進師生之間的線下溝通。高校管理者要督促教育者經常性的深入到學生身邊來與之進行談話,采用座談會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思想動向以及生活困難,通過這些反饋信息來不斷的完善網絡思政教育的模式與內容;最后,高校管理者還要虛心接受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根本上杜絕人云亦云式的教育方法,努力實施因材施教,從根本上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三)將優良傳統的集成與創新改革相結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時效性
毋容置疑的是,信息時代的最大特點即為創新,尤其是對于代表著國家青年群體的大學生來說,更加需要從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處來著手創新,以此來發揮出網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高校管理者要貼近學生,切實的了解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著眼于校園與社會現實,充分的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所擁有的服務性、娛樂性以及時代性特征。除此之外,高校中的教育者也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服務功能,盡可能的幫助學生減少學習壓力,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節奏,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將互聯網技術作為補充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種有效方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信息時代背景中,如何為高校思政教育插上一對“網絡翅膀”,讓學生借此力量來盡情的翱翔,是所有高校教育者都應當去認真思考的一項新課題。相信在不久的⒗矗在諸如云服務、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高科技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偉.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構――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例[J].新聞知識,2014,(04).
[2]李秀忠.我國政府網絡溝通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
關鍵詞:創設情景;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143-02
數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逐漸抽象化邏輯化形成公式、原理及定義并廣泛應用于客觀世界的形成過程。數學模型是通過數學語言來表達的一個數學結構,是為了某一個特定目的,作出一些必要的簡化和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將生活原型抽象為數學模型。數學建模就是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所建立數學模型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當代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都普及著數學的應用,所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將實際問題演化成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是關鍵。所以在小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在當代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
1.在小學生中開展數學建模的重要性
什么是小學數學建模?例如:小明有18本課外書,小新有3本課外書,小明和小新一共有幾本課外書?小明的課外書是小新的幾倍?學生將這個生活問題數學化:18+3=21(本);18÷3=6. 這就是建模過程,最后得出很多生活問題都可以用加法和除法來得以解決。在小學中問題教學主要以"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決問題及應用"為基本模式,這也是小學數學建模的最初形式。新的《義務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到了數學建模的概念并要求"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數學建模不當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建立模型,要從"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中,去發現數學規律,尋求數學方法,體會數學應用思想等體驗。當今教育,數學建模主要在高校中開展,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去刻劃實際問題,建立模型,然后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數學的奧妙,同時提高自身數學的應用能力。
當然,要想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教師就更得認真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數學建模素養。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數學建模,就是提倡這種教學結構的一種最佳學習模式,數學建模思想更加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合作交流,自己去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在小學中開展數學建模的重要性。其次,要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要努力提升自身數學建模的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將數學建模融入教學課堂,讓學生從數學建模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歡樂,樹立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
2.1 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感性材料中獲得理性認識。對一個情景問題,要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首先這個問題原型應是學生有所了解的。但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一些實際問題的了解比較模糊不清,所以這就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無法引起學生對這些情景材料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使用教材并借助圖片、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輔助等直觀展示來豐富教學資源,把一些學生所熟悉的或了解的生活實例作為教學的問題背景,使學生對問題背景有一個具體的了解,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自由探索、實踐,并對實際問題的簡化,從而構建合理的數學模型,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試圖將情景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如何審題,如何處理材料,如何讓學生學會抓問題的主要方面,刨掉干擾部分,是建立一個合理模型的重要前提。以一道中國古代名題為例:雞兔同籠問題,共12個頭,30條腿,問雞、兔各幾只?從題中我們不難得出已知和未知,但事實上僅根據上述兩個條件是不能解題的,因為你必須知道雞有幾條腿,兔有幾條腿,也就是我們的生活常識,抓住這個問題本質,你就很容易的解決該問題,從而從感性材料中獲得理性認識。所以建立模型的過程中關鍵步驟就是要學會處理信息,培養學生如何解讀、分析、綜合、抽象、簡化信息等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從選取素材到具體的實施,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有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逐步提高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不斷的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和挖掘數學信息,從而使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我們熟悉的數學模型,進而達到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使數學建模思想逐步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并慢慢融入學生的課堂教學中。
2.2 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主動構建數學模型。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背景時,要充分利用一些來自學生生活中的素材和實際問題,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構建合理的數學模型。例如教學《神奇的黃金比》,某教師從"高跟鞋問題"引入問題,女孩子穿多高的鞋跟看起來最美?同時,出示劉翔,潘長江,周迅的圖片,問誰的身材最美?你是如何判斷的。由此生活原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為何潘長江和周迅一樣高,但周迅卻看起來更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得出上身和下身的概念,給出劉翔、潘長江、周迅三個人的身長數據,并讓學生分別寫出這三個人上身和下身的比并算出比值。一步步引導學生將該生活問題數學化,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觀察所得數據,發現其中規律,抽象概括出:當一個物體的兩部分之間的比大致符合0.618:1時,會給人以一種優美的視覺感受,這個神奇的比被稱為"黃金比"。 "黃金比"這一抽象的知識隱藏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在整理數據,根據分析和對比研究,通過小組交流合作,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這個特殊的比-黃金比,推進數學思考的有序進行。學生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抽出黃金比這一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一次建模的過程。同時,該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尋找身邊的"黃金比"、欣賞圖片、幫媽媽設計合適的高跟鞋、為什么芭蕾舞演員要踮起腳尖跳舞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黃金比", 展示了這節課趣味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單純的教學新知,更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培養,同時教師抓住這一契機適時地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親自經歷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讓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的信息和數學材料,發現數學規律,尋求數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和分辨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3.在小學中開展數學建模的意義
當然數學模型的建立不是最終目的,在小學生中開展數學建模,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技能,建立一種思維方法,最后再應用所學的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理解并逐步形成數學的思維過程。例如"平均數""路程=時間×速度"等一些概念和公式等數學教學,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化而來,最終用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例如在《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來感受面積的概念并理解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三個面積單位模型,同時通過放手讓學生測量,并及時應用三種單位模型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中對測量方法、選擇合適單位進行經驗總結變成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建模在生活中能得到靈活的應用,這才是達到深刻理解和把握數學模型的目的。數學建模,能將數學學習和生活、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用所建立的數學模型來解答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能體會到數學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體驗到所學知識的用途和益處,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數理自信心,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數學新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姜啟源《數學模型 》[J].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美工活動 手工 幼兒教育 安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206
一、題目
我園整體課程理念為“一日生活皆n程”,初步構建了《愛心健康寶寶》的課程體系。課程中的一部分為“依托登封地域資源”研發的園本課程,題目為《“我愛天地之中――美麗登封”園本課程》,此課題就是這部分的研究,為表述方便,突出“愛”的主題,以下用《我愛我家》報告課題開展情況。
二、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與教育密切結合起來的開放教育思想和幼兒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觀念。
我園地處享譽世界的少林武術發源地――登封。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有聞名世界的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有風景秀美的中岳嵩山,還有極具科學、技術、藝術、歷史價值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歷史古跡和名勝風景,具有鮮明的登封旅游文化特色。
作為省級示范幼兒園,多年來,我們也嘗試結合登封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把登封的風景名勝、少林武術等帶進課堂,讓孩子深切感受登封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2010年8月“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我園更加堅定了把登封特色旅游文化作為園本課程教學資源的信心,為此我們開展了園本課程《天地之中――美麗登封》建構工作,以通過對登封旅游資源的挖掘,讓幼兒了解本土文化,從而產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為目標,開發出具有實用性、熟悉化的園本課程來充實我園現有課程。
三、研究過程
通過遵循理論思考――結合地域特征――頂層設計課程網絡――設計課程――實踐――反思研究――探索、實踐――課程評估――理論思考――經驗分享的研究路徑、各課程的滲透教育和家園配合來實現。
成立課題研究組,開展“頂層設計”,進行課程規劃,課程建構以幼兒為本,從孩子自身出發,分析孩子“愛”的歷程:“愛”要從身邊的親人開始,從家庭出發,再到孩子最初走入的小社會――幼兒園,接觸到老師、小朋友,逐漸和周圍的人、事、物發生關系,產生情感。由此思考,課程中的“愛”,應以孩子為中心,由近及遠,有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此開展我們的課程頂層設計:愛家庭――愛幼兒園――愛家鄉,然后擬定主題和主要課程內容的分類,建立課程網絡圖,按照主題規劃,進行教育活動設計(游戲設計)――案例(游戲)研討、實施――反思調整――完善案例――經驗推廣。
四、主要做法和經驗
主要做法:采用行動研究法、教學反思法、經驗總結法,以教學案例(或游戲)為主,開發課程,實施教學。
(一)完善園本課程開發制度,保障園本課程開發的實效性
1.確定園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成員,明確各自職責。領導小組成員由園級領導、中層干部、教師代表三個層面組成,根據各自負責的研究小組產生。
2.教研組長每月末向業務園長匯報園本課程實施動態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3.園長針對各年級組的園本課程實踐研究過程進行隨機督導。
4.資料收集制:對實踐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資料要及時收集,在每月交流時上交各類資料。
根據“六大主題”,我們已在各個小組長的帶領下,研發出了比較成熟的教學案例(游戲活動)。風景名勝11節;少林武術6節;登封小吃6節;嵩山文化19節;民間游戲8節;農作物11節。在這53節教育活動中,設置不同的目標,在不同年齡班都可以開展活動,共計159節教育活動。工作室成員:嵩陽實驗幼兒園和白坪新區幼兒園跟著幼兒園整個課題組的進程,穩步開展研究。園本課程的研發是發展的、流動性的,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的豐富,教師的預設和孩子的生成,不斷的更新和增加,切實體現“我愛我家”的課程主題和“游戲中學習、生活中成長”的教育理念。
(二)健全園本課程管理網絡,保障園本課程開發有效性
完善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網絡。根據職責分為:研究組――教研組――教師,三級網絡。由教研組長帶頭分年級推行“集體討論――個由業務園長人備課、說課――集體研討――活動實施――課后反思――定稿”的集體備課模式。每學期開始,由教研組長帶領本年級教師依據本年齡段幼兒學習特點和課程資源,確定活動主題和教學活動計劃,教研組成員根據各自教學特長選擇一個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然后教研組成員將開發的成果集體進行研討分析,在教育實踐中予以驗證;教師的職責是將園本課程有效運用,并及時反饋相關的信息給教研組長。
(三)建立課程管理細則,保障園本課程的順利開展
加強園本課程備課管理,每周二參與說課活動。園本課程開發的集體備課要做到“五落實”:落實時間;落實地點;落實主備人;落實活動程序;落實活動記錄。園本課程融入幼兒集體教學中,各班級根據年級組集體備課內容一周必須開展一次園本課程。課程研究過程中的經驗積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研發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定時的進行集中研討,對大家的一些好的做法、經驗及不足,進行整合記錄,以便在以后的課程開發中得以借鑒。
(四)創新園本教研形式,提升教師研究的實效性
園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教師以理論為基礎外還必須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因此課題組除每周二的集體備課,每單周五下午四點半至五點半,根據園本計劃按時開展園本培訓。園本培訓形式多樣,通過專家引領、自我培訓、同伴交流有效促進專業成長。我們利用“一課多研”、“名師展示”、“優質課評比”等活動,對所開發出的園本課程,進行針對性的觀摩研討,如:民間游戲展示活動、登封地域文化特色課程展示、區角游戲課程觀摩,在觀摩研討中進一步優化園本課程。
(五)評價園本化實施的效果
在課程園本化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對保留下來的課程內容、改變后的課程內容及原創的課程內容進行評價,通過研討把確定這些內容是否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是否適合本園所用,對適合的進行留檔,不適合的要調整或減刪。
驗:立足實際,挖掘本地資源,彰顯地域特色,突出“愛”的主題。堅持理論聯系實踐,把課程管理從長遠處規劃,頂層設計,逐級實施;不斷反思,不斷完善。在反思中成長,在完善中提升,從小把“愛”的種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五、研究成效
(一)提升了幼兒園內涵發展品質
1.以幼兒發展為本,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在豐富幼兒經歷與感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幼兒對家鄉歷史古跡、風景名勝、家鄉特產、自然資源等的認識,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積極情感。
2.提升了幼兒園教師的課程意識,注重學習―實踐―反思―實踐―總結的過程性研究,全面提升教師挖掘園本課程資源、并將其滲透于課程實施過程的能力,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國家級課題《幼兒園園本課程建構》榮獲“一等獎”。
3.豐富了課程資源,形成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模式,家園密切合作,實現教師、幼兒、家長與課程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二)取得的一些成績
園本課程的逐步構建,為教育工作的“核心”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體系,讓幼兒園的課程更加符合本地區幼兒發展,更接地氣。我園的課程構建以《幼兒園滲透課程》和《幼兒園多元探索課程》中的五大領域七個學科為基礎,選取適合我園幼兒發展特點的課程為內容,再結合我們登封的旅游文化,基礎課程+特色文化=市直一幼“愛心健康寶貝”課程體系,“我愛我家”是課程中的園本課程。一幼的園本課程建構之路從“零打碎敲”到“逐步整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本學期,園本課程的框架雛形已經定位,內容正在不斷的豐富之中,六大主題一百余篇案例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
六、存在的問題
園本課程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長期的不懈努力。我園的園本課程構建還處在摸索研發、探究構建之中,雛形和實質的內容具備、目標清晰,在鄭州市教研室、登封幼教中心、登封市教研室的指導下,有了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但課程中教師的“預設”和孩子的“生成”還不能達到靈活、隨機、較完善處理的水平,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特色彰顯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難于取舍的糾結――這也是我園園本課程建設的困惑之處。期待通過各位領導、專家,以及依托河南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的“專家團隊”的深入指導,相信我們的園本課程研發、課程建構更加的完善和成熟。
今后的設想:匯編《我愛天地之中――美麗登封》園本課程集,完善幼兒園課程體系;并借助于“園長工作室”平臺,引領本地域幼兒園課程建設,讓《我愛我家》的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更有效的彰顯本地地域特征,凸顯“愛”的主題;讓課程的研發、建構有效促進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和幼兒園內涵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細文;書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年9月;頁碼120-137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書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11月,首都示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諺語;翻譯因素;翻譯方法
一、 引言
英國作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經說過:“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諺語是一個民族天賦、智慧和精神的體現。諺語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種手段的集中體現,是語言中的某些部分經過長期反復使用后自然沉積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簡潔明快,寓意深刻的語言精品。諺語是人類語言文化大樹上碩果累累的一枝,是語言白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何為諺語呢?《諺語·歇后語概論》給諺語下了如此定義:“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經驗總結,具有傳授經驗和教訓勸戒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的話語”。英語一則諺語告訴我們:“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保ㄖV語是日常生活的產物)英國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對諺語作過描述:“眾多的事理經過煎熬,凝練成寥寥數詞,這便是諺語?!庇紫郕ohn Russel認為諺語是:“眾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語?!?/p>
以上觀點雖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諺語的特點:1、智慧的閃光2、經驗的結晶3、精美的語言4、人生的啟迪5、無翼的飛翔6、真實的寫照。一般我們對諺語的含義理解為諺語是意義相對完整的句子,是語言中一種重要的熟語。大部分諺語是人民生活經驗的結晶。人類智慧的閃光,它啟迪人生,指導人們的行為 。
學習英語語言不可能不學習英語諺語,但是英語諺語是幾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別是英美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加了我們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尤其是諺語的翻譯對于我們正確理解諺語本身的含義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人試圖從影響英語諺語翻譯的因素和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兩個方面對英語諺語的翻譯策略做一些淺層次的探索。
二、影響英語諺語翻譯的因素
諺語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是人類文明的積淀。諺語的翻譯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為了能夠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從歷史背景,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寓言神話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影響其含義的因素,正確理解和翻譯諺語自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歷史背景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舊的語言逐漸衰亡,新的語言不斷產生。在歷史的進程中,諺語好比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其歷史的變遷。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要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含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帥愷撒征服不列顛島,而英國歷史上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開始的。從此羅馬人占領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留在島上,在今天的英語諺語中仍然可以找到歷史的痕跡。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入鄉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道路通羅馬. (喻:殊途同歸。)
這三條諺語足以反映出“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對英語諺語的影響,足以反映出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
地理環境
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生活和勞動的地理環境習習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位于歐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顛諸島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東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這里的海上運輸業和漁業特別發達,因此留下了不少與航海業和漁業有關的諺語。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進到網里的都是魚。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任何有用的東西或有好處的東西都來者不拒”,含有貶義。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魚兒游泳。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不要在行人面前賣弄自己”。相當于漢語諺語“不要班們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魚就不能怕弄濕衣。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與漢語諺語“要吃龍肉,就得親自下?!钡谋扔饕饬x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魚吃小魚。
這條諺語形象的描繪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激烈斗爭,相互傾軋的狀況。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誰在航行時不冒險,他就永遠不要來到大海上。
這條諺語比喻“不付出就沒有收獲”,相當于漢語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顛島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風大霧多,降雨量特別大。因此產生了一條諺語: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則己,一雨傾盆)。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倒霉的事情總是一起發生的”,相當于漢語成語“禍不單行”的意思。
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東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個地域。它既受到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等方面的影響,又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諺語更是與風俗習慣緊密相關,英語諺語的翻譯離不開對英美風俗習慣的了解。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中國人一般都鄙視狗,常用狗來比喻壞人壞事。但英美國家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在英美文化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時光。)
這條諺語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p>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亂吠。)
這條諺語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經驗。”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這條諺語比喻“一個人不應該攻擊或傷害同伙,或賺他的錢?!迸c這條英語習語相近的漢語有:“同室不操戈,同類不相殘?!?/p>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歡我,也要喜歡我的狗。)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與我保持友誼的人,都必須接受和容忍所有屬于我的東西。我的個人愛好和我的觀點意見。同這條諺語相近的漢語習語有“愛屋及烏。”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與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近似與漢語諺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
貓也是英美文化的寵物,多用來比喻女人,貓和狗一樣,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諺語。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貓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這條諺語比喻“人在未成名時,很難看出有什么區別”。
A cat has nine lives. (貓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習俗中,傳說貓天資聰明,動作靈敏,在很多其他動物會被傷害的情況下,貓都能逃脫劫難。這條諺語比喻“生命力極強”。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貓捉不到老鼠。)
這條諺語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來”。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諺語與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諺語的影響。英美國家,基督教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諺語源自《圣經》,或與基督教有關。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對翻譯相關諺語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經·箴言》
一顆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個人必須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這條諺語來自《圣經》,cross(十字架)是耶穌走向死亡之地所帶的十字架,釘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詞就有了“苦難”的轉義。這條諺語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難,承擔自己的生活負擔。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語也出自《圣經》,并為眾人所周知。在《創世紀》中,亞當在伊甸園所吃的蘋果是禁果,這個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語獲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東西”的轉義。從而產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這句諺語表示“不讓得到的東西格外有誘惑力”。
在英語諺語翻譯的過程中,除了以上四個主要的因素需要認真考慮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寓言神話、文學藝術和體育美術等因素還會影響到我們對英語諺語的翻譯和理解。
三、 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盧梭說過:“諺語是一個人的機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諺語反映的內容是經驗的結晶,智慧的閃光,歷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諺語的翻譯也是必然要反映諺語的本質,揭示諺語的內涵。著名美國翻譯家奈達(Nid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從它對觀眾產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最基本的因素?!彼晕覀儜沁\用多種翻譯方法,再現英語諺語的內涵和本質,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針對不同的諺語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直譯法
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譯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語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意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沒有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歲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可見,直譯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達手法,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意譯法
所謂意譯是指用譯語常用的語言和熟悉的形象來翻譯英語諺語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達方式和漢語有著某些差異。當原文的意思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譯法處理,或用直譯法處理會給讀者帶來歧義時,就應采用意譯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兩雄相遇,必有一爭。)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處。)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譯兼意譯
有時在翻譯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或意譯都不能確切有效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在直譯后再加上諺語的真實含義,“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保ㄔ粤?,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馬也有瞌睡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兒比母親更漂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意法
釋意法就是指在對一個諺語翻譯的同時,其后再附上注釋或解釋,以便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該諺語的內在含義。在英語諺語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歷史典故等,給我們的理解和翻譯帶來一定的困難。在直譯和意譯都不能完全達到翻譯準確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翻譯時需要用一定手段來補償,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意譯加注釋或直譯意譯加注釋的方法,達到對諺語原文化內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來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豈人憂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沒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的女神。文學藝術家生前大都窮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視,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結語
英語諺語是英美文化寶庫中的一筆可貴的財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經過歷史的演變把豐富多彩的內容濃縮在精煉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全面考慮到其歷史演變、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神話等因素,靈活地運用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兼意譯法、釋意法等方法,力求準確表達原文的意義,全面正確理解諺語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楊素英, 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 張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Z]. 北京:外語教育與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語諺語概說》[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 張寧.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 中國翻譯,1999,(3).
[8] 田靜. 試析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 北京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5(1).
[9] 彭光謙.《英語諺語》[M].北京:對外貿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漢諺語的表達特性及翻譯模式[J]. 西安: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4)
關鍵詞:學習進階理論;SOLO分類理論;中和反應;初高中教學銜接;認知模型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6)11C0024C06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基于SOLO分類理論研究化學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與教學銜接
1.1 基于學習進階理論探討化學核心概念的跨學段教學銜接
近年來,在國內外科學教育領域中,學習進階理論已成為研究學生認知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學習進階理論[1]描述學生在不同學段學習同一核心概念時所遵循的連貫、典型的學習路徑。學科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是分階段和有明確路徑的,教師更應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方向、路徑和各階段水平要求。對學習進階的規劃是對學生在不同學段對概念的理解水平、迷思概念、進階目標及測評要求的描述,目前相關研究集中在學習、課程和評價領域[2],如Corcoran提出學習進階應具有5個構成要素:進階終點、進階維度、多個相互關聯的成就水平、各水平預期表現、特定的評測工具[3]。學習進階理論可用于指導學科核心概念的跨學段教學銜接研究,對研制分階段、劃層級、系統性的學業質量標準體系有重要指導意義。
圍繞學科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來組織教學內容是當前科學教育的研究焦點。從2009年歐亞拉美七國學者聯合編著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出版[4],到美國以學習進階形式將核心概念寫入國家課程文件《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再到近期我國教育部組織260多位專家修訂普通高中課標,以學習進階形式統整教學要求與學業標準,都體現了對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及其跨學段教學銜接的關注。
化學核心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學生通過不同學段的主題學習而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具有階段性、層次性和漸進性等特點。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于化學核心概念學習進階的設計有不同的理解與研究方法:(1)美國Stevens基于實證測查和標準文件描述中學生在物質結構與性質概念上的學習進階假設,并通過實證研究進行修正完善;(2)林建芬按照初中、必修、選修和高三4個不同學段,通過分析考綱、課標、教材并結合教學實踐,根據學生思維層級和認知發展,梳理了同分異構體、元素周期律、離子反應、化學用語等核心概念[5~9]的認知方式與角度、知識水平,劃分相應的學習進階路徑,提出各學段的學習目標、進階路徑與教學建議;(3)周玉芝[10]提取化學電源核心概念及相應學段的目標,進而劃分電化學的學習進階;(4)莊曉文[11]選取電離、離子反應和勒夏特列原理作為電解質溶液領域的核心概念,從不同學段的概念理解水平分解、迷思概念、進階目標進行分析,以學習進階為統領設計教學過程;(5)諶秀云[12]、苗蘭[13]、雷才[14]、童文昭[15]則以“低-中-高階水平學習進階模型”分別呈現化學反應、反應熱、化學平衡、物質結構等化學核心概念與基本反應原理的學習進階路徑,提出跨學段教學銜接的建議。
綜上,學習進階理論揭示了學生對化學核心概念的理解、對某種技能的掌握隨時間推移連貫且逐漸深入的典型發展路徑,可用于指導化學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學段教學銜接研究。
1.2 應用SOLO分類理論劃分化學核心概念在跨學段銜接中的學習進階
為了指導教師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周期和階段要求、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彼格斯[16]在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基礎上提出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見圖1),根據學生回答某一學科具體問題時的內部結構復雜性,將學生學習結果和思維結構分類為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拓展抽象結構5種層次。前結構和單點結構水平屬于低階思維,多點和關聯結構則為中階水平,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則屬于高階認知,SOLO分類理論對思維結構的5個層級劃分與學習進階理論相融合、相映襯。SOLO分類理論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的性質和抽象程度,將個體認知方式依次分為感覺運動方式、形象方式、具體符號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5種方式,分別產生隱性知識、直覺知識、陳述性知識、理論知識、層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論知識這5類知識。學生認知發展方式和思維結構層次共同組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認知發展階段體系:學生總體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學生對核心概念的認知發展也具有階段性。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學習結果的數量(即掌握的知識點的多少),更要重視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結果的質量(即掌握知識點的相互關系)。
學習進階理論將化學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劃分為低階、中階和高階水平及相應等級的學業質量標準,其界定過程要考慮學生化學認知方式發展,即對研究對象,認識角度、方式、思路的層級提升和進階路徑(見圖2);其中認識思路指個體對物質和化學反應或相關現象或事實認識的有序性和思路性,認識深度指對于同一認識角度存在個體間水平差異或個體階段差異。學生可通過語言、文字、圖表、符號等各種形式表征化學核心概念。認知角度與思路的層級發展包括:宏觀微觀、定性定量、靜止孤立動態作用、文字描述符號圖像表征,可結合SOLO分類理論劃分化學核心概念跨學段學習中認知方式的學習進階(見圖2)。
2 基于跨學段學習的進階路徑建構“中和反應”概念認知模型
中和反應是化學核心概念之一,因其重要性列入中學化學學科100個關鍵詞[17],對學生化學認知方式發展、化學概念的多重表征學習、化學核心素養的培育都起到重要作用。臺灣學者邱美虹[18]選取了溶液酸堿性、中和反應、弱酸和弱堿的稀溶液這3個主題研究初三學生關于酸和堿的認識方式與前概念,描述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推理或者解釋的動態過程(見表1),并對高中相應主題的教學提出建議。綜上,本研究將中和反應作為化學核心概念進行初高中教學銜接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實踐研究法等,主要任務是基于學習進階理論劃分中和反應的認知層級水平與學習進階路徑,進而建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基于SOLO分類理論對化學核心概念初高中跨學段教學提出分階段的教學建議與學業質量標準。
2.1 學生中和反應概念跨學段學習的進階路徑
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結合SOLO分類理論對學生思維結構水平的分類評價,通過課標、考綱、教材和教學實踐研究,劃分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路徑和階段層次水平。
(1)水平1(前結構水平):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初步認識酸和堿,在個人生活經歷(如吃苦澀皮蛋等堿性物質時可蘸食醋)形成了中和反應的前科學概念,思維處于前結構水平。
(2)水平2(單點結構水平):初三學生學習中和反應時,要聯系酸、堿的組成及溶液酸堿性檢驗,并從酸堿鹽的物質分類認識中和反應的特點,較少涉及微觀分析,思維處于宏觀層面的單點結構水平,為后續學習溶液酸堿度與pH、復分解反應、鹽的性質與用途等奠定基礎。
(3)水平3(多點結構水平):必修1模塊從電解質角度認識酸堿鹽在水中的電離,從離子反應角度分析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與變化規律,從微觀層面分析酸堿鹽電解質溶液導電現象及酸堿中和反應的宏觀現象。必修2模塊從化學鍵的微觀角度分析酸堿鹽的組成及在溶劑水中的溶解、電離與中和反應過程,并通過完成定性實驗活動認識中和反應過程伴隨熱量變化,中和熱概念僅作簡單了解。該過程中學生思維層級處于宏觀和微觀結合的多點結構水平。
(4)水平4(關聯結構水平):選修4模塊通過定量測定中和熱的實驗理解中和熱概念,掌握中和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從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Kw角度理解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通過酸堿滴定實驗理解用已知濃度的酸/堿測定未知濃度的堿/酸的實驗原理,通過測定酸堿滴定曲線分析中和反應過程的微粒變化;最后從鹽類的水解反應(即中和反應的逆反應)認識中和反應的限度、鹽溶液的酸堿性,基于勒夏特列原理應用中和反應原理來調節溶液pH的方法以改變沉淀溶解平衡,幫助學生認識中和反應在工業生產、環境保護上的應用價值。
(5)水平5(拓展抽象結構水平):高考測評對學生在中和反應概念的認知層級要求處于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全國卷高考考綱要求[19]如下:了解電解質、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了解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了解溶液pH的定義與測定方法,進行pH的簡單計算;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與應用、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轉化的本質;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并進行簡單計算;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了解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能夠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并做出解釋(即多重表征能力)。
2.2 建構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認知模型
從初高中化學核心概念學習進階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初三學習中和反應概念,到高中還會從電離、電解質、離子反應、化學鍵、化學能與熱能、電離平衡、酸堿滴定曲線、鹽類水解、調節pH與沉淀溶解平衡等跨學段學習過程,定量認識溶液的酸堿性、中和熱、中和滴定原理、中和反應限度等,形成系統完整的中和反應概念體系。根據學習進階理論將中和反應的概念認知與發展過程劃分為初中階段、必修階段、選修4前期(即4-1)、選修4后期(即4-2)4個建構階段,高三高階階段是在這4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運用與思維重整,進而建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見圖3),包括認知任務、認識角度、認知層級與認知對象4個維度。
3 基于中和反應概念認知模型探討初高中跨學段的教學銜接
3.1 初中階段“中和反應”概念的進階教學
初中新課標對中和反應的要求[20]如下:(1)知道酸和堿發生的中和反應;(2)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3)了解中和反應的實際意義,培養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渡钲谑谐踔挟厴I生學業考試說明》考綱要求[21]如下:(1)掌握常見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2)理解中和反應的特點,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伴隨能量變化;(3)初步形成正確、合理使用化學品的意識;(4)知道化學在環境監測與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階段,學生在中和反應概念上的學習路徑發展經歷2個轉變。
(1)個別到一般:由具體物質反應到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如教材分別介紹NaOH與HCl、Ca(OH)2與HCl、NaOH與H2SO4之間的反應總結出“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規律;
(2)一般到個別:從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到具體物質反應,利用酸堿中和反應原理解答課后習題中“書寫含Al(OH)3藥物治療胃酸過多癥的化學方程式”。
綜上,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應選取鹽的定義、中和反應的概念與中和反應規律、實際應用等教學內容,并將中和反應的概念、原理、應用等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活動?;诔跞龑W生認知發展層級水平確定如下初中階段的學習目標:(1)認識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歸納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分析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2)通過微型實驗探究掌握中和反應實驗的操作方法,強化實驗安全意識;(3)通過探究活動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加深對中和反應應用價值的認識,形成綠色環?;瘜W、合理使用化學品的意識。
3.2 高中階段“中和反應”概念的進階教學
高中階段,“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學習涵蓋了宏微結合、分類表征、變化守恒、模型認知、實驗探究、綠色應用等化學核心素養[22]。在必修階段、選修4前期與后期、高三復習備考階段,學生對中和反應的認知層級經歷了“宏觀微觀、定性定量、靜止孤立動態作用、文字描述符號表征圖表數據分析論證”等認知層級的提升與認知角度的轉型。
(1)必修1和2模塊:學生學習電解質、離子反應時,從微觀層面的認知角度認識酸堿鹽的分類,建立起微粒種類和數量分析、微粒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的認知模式,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本質與發生條件。必修2則是從化學鍵類型的微觀角度認識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從中和反應放熱的定性實驗初步理解中和熱。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路徑發展經歷2個轉變:①從宏觀反應到微觀實質:由宏觀物質反應到微觀實質的認識方式,分析中和反應的離子變化;②從微觀實質到類比遷移:由微觀實質到宏觀物質反應,學生根據酸堿鹽離子反應的微觀實質和反應規律,遷移到陌生物質間反應的方程式書寫,基于微觀本質認識遷移到陌生情境中陌生物質反應的推理與論證。
(2)選修4模塊:中和反應概念的學習進階經歷3個轉變:①由定性到定量:選修4前期,記為選修4-1,學生從反應熱、能量變化曲線圖、熱化學方程式、中和熱的測定實驗、水的電離、酸堿滴定等主題學習內容,定量認識中和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pH變化和微粒變化,是學生思維層級由定性向定量提升的關鍵階段;②從正向到逆向:選修4后期,記為選修4-2,中和熱、水的電離與溶液的酸堿性、酸堿滴定實驗等學習內容是學生從正向思維認識中和反應概念、能量變化、反應限度、微粒作用情況;而鹽類水解與沉淀溶解平衡則是從逆向思維認識中和反應的限度、能量轉化形式與實際應用價值,學生的認知層級經歷了“正向逆向”的提升過程;③單一分析到多重表征:從宏觀現象-微觀變化-符號書寫-曲線圖像數據分析這四重表征[23]的認識角度形成完整的“中和反應”概念體系。
(3)高三備考階段:即便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學生的化學認知方式與化學核心素養的現狀水平仍不樂觀,一是沒有建立學科系統思想,對化學概念與原理間的關聯認識不到位;二是缺乏系統、有序、全面的分析思路,沒有將不同學段中化學核心概念與原理知識進行重整;三是未深刻認識化學核心概念的應用價值,因此在高三一輪復習階段,教師應通過主題式復習幫助學生建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深入分析認知對象、角度、層級與任務這4個結構維度。
4 研究反思與未來展望
4.1 研究反思
本研究是建立在跨學段教學實踐后經驗總結這一定性的視角,仍需要通過大數據測評,用翔實的數據報告和學生學業表現來完善修正本研究的認識。而化學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學段教學,除了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具體認知任務和研究對象,還要考慮化學核心概念的發展性和整體性,既要有不同學段延續發展的整體考慮,又要有不同學科滲透發展的整體考慮。筆者認為應從化學學科課程的整體來認識和理解化學核心概念的教學內容與學業標準,從初三到高二乃至高三,要逐步深入和擴大對核心概念跨學段教學的研究,進行基于進階目標、評價標準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學業測評活動。
4.2 未來展望
要定義某一核心概念或學科技能的學習進階,許多研究者所根據的現有文獻往往是研究者本人長期致力于某一領域的科學課程,而發展學習進階的證據需要超越學生想法與學生思維本質特征的不同。我們一線化學教師身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時代,不斷面臨著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應該加強實證研究,借助深圳市教科院在全市各個初中高中開展化學測評這一平臺,運用大數據學業質量平臺進行跨學段的學生大樣本測試,形成大數據學業質量診斷書,以深入了解學生化學核心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變化的空間、路徑和關鍵因素,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學理上的支持和實踐中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晟,劉恩山.學習進階――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J].教育學報,2012,(4):81~87.
[2]王磊,黃鳴春.科學教育的新興研究領域:學習進階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3]康永明.高中生有機物化學性質認識方式現狀探查[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畢華林,萬延嵐.化學的魅力與化學教育的挑戰[J].化學教學,2015,(5):3~7.
[5]林建芬,陳允任.基于學習進階理論探討“同分異構體”教學序列的跨學段設計[J].化學教學,2014,(12):38~41.
[6]林建芬,錢揚義.基于認知模型探討高中生化學概念的進階學習――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7):33~36.
[7]林建芬.基于PDEODE策略和四重表征模式探討“金屬電化學腐蝕”概念的進階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3):33~36.
[8]林建芬,錢揚義.信息技術條件下基于“CLD理論”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研究――以必修1“離子反應”同課異構課例的觀摩分析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9):31~34.
[9]林建芬,周群力,錢揚義,任競昕.利用“翻翻樂”和“爭上游”游戲攻克初三化學用語難題――淺析“520中學化學桌游”學習新法[J].化學教育,2013,(9):48~52.
[10]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程:分析教材的新視角――以中學化學“電化學基礎”教學內容為例[J].化學教育,2014,(13):7~10.
[11]莊曉文,姜建文.“電解質溶液”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研究[J].化學教學,2016,(2):28~33.
[12]諶秀云.中學生化學反應學習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3]苗寧.中學生“化學反應與能量”學習進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4]雷才.高中學生化學平衡學習進階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5]童文昭.物質結構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階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6]彼格斯,科利斯著.高凌飚,張洪巖譯.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7]錢揚義等.化學概念與化學“學科關鍵詞”的學習與認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5,170~172.
[18] Chiu M H, Chung S L. Investigating Correctness, Consistency, and Completeness of Students’ Mental Models and Path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Learning the Nature of Gas Particles Via Multiple Modeling Activities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ESERA, August. 2007:21~25.
[19]教育部考試中心. 2016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1]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圳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D].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