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8:44: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詩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目標】
1.
認識“宿、依”12個生字,會寫“危、敢”8個生字,理解“蒼蒼、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
必備品格
關鍵能力力格
【教學重點】朗讀和背誦古詩,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
2.背誦并默寫《夜宿山寺》。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重點)
4.啟發學生處處想象,揣摩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受。(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介紹寫作背景: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發現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于是便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寫下了這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夜宿山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出示圖片,簡介寫作背景,導入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簡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
(1-4)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主要作品:《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努力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
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平舌音“宿
寺”,翹舌音“辰”,后鼻音“恐”。
②識記生字
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形聲字結構識記:“恐、驚”,都是形聲字,“心、忄”表意,“鞏、京”表音。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住宿
宿舍
山寺
寺廟
星辰
時辰
恐怕
驚恐
(2)學習多音字:宿(sù
xiù
xiǔ)
練
①讀句子,找發現。
大學生一般都在學校宿舍住。
在這里,“宿”讀“sù
”,意思是“住;年老的;平素”,另一個讀音是“xiù”,意思是“星座”,還有一個讀音是“xiǔ”,意思是“夜”。組詞如下:
宿
sù
(宿舍)(宿將)(宿愿)
xiù(星宿)
xiǔ
(一宿)(兩宿)
②讀一讀:
小時候,爺爺常常給我講有關星宿(xiù)的故事。
由于大學離家較遠,哥哥就一直住在宿(sù)舍里。
昨天,媽媽工作了一宿(xiǔ)沒有合眼。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氣球就被摘下。)
(4)
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學習字詞,為閱讀掃清障礙,提高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p>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四、學習“會寫字”
(5)
(6-7)
(8-12)
危
敢
驚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
“?!卑氚鼑Y構,“敢”左右結構,左右等寬,“驚”左窄右寬。)
(2)
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學生練寫。
“?!钡陌氚鼑Y構,“?”居上居中,從豎中線起筆;“廠”橫筆寫在橫中線上方,寬于“?”;橫折鉤的鉤尖抵豎中線;“乚”的鉤部超出上部橫折鉤。
練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多元認字,是部編版教材強調的重點,書寫的指導,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愛寫字、會寫字?!?/p>
五、品讀釋疑
1.學習第一、二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
(1)解釋詞語
“?!弊郑讹@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天空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
“摘星辰”用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的高聳云霄?!罢浅健蓖ㄟ^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3.學習第三、四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p>
(1)詞語解釋
“恐驚”從詩人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極近,這樣,山寺的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作者想到了什么?
預設:站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這首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5.《夜宿山寺》的前兩句寫了哪些事物?(危樓、星辰)
想到要想看得更遠,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6.《夜宿山寺》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夸張、想象)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品讀詞語和詩句,結合圖片,想象意境,弄清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朗讀時,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出山寺屹立山巔的非凡氣勢。
夜宿山寺
(13-15)
(16-19)
(20)
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當堂背誦
七、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夜宿山寺》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21)
板書設計(課件22)
樓高
高
百尺
景物
星辰
手
可摘
心情愉悅
夜宿山寺
豪爽率真
不敢大聲說話
感受
害怕驚動天上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敕勒歌》。背誦古詩。
2.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1-3)
教師口述:
你認識上面的景物
嗎?(草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草原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敕勒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
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邊音“廬”,前鼻音“蓋”,后鼻音“籠”。另外,“見”在這里是“出現、顯露”的意思,應該讀作“xiàn”。
②識記生字
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蒼、?!薄?/p>
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陰
似
野”。
聯系生活識記“蒼蒼、茫?!?。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廬山
草廬
籠蓋
籠罩
蓋住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就放飛一個氣球。)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三、學習“會寫字”
陰
似
野
蒼
茫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p>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
“照”上下結構,“煙
掛”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皬]”半包圍結構。)
(3)
老師范寫,重點指導“野、陰”,學生練寫。
“野”:“里”的末筆橫改提,頂部左右齊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筆橫勾從田字格中心左側起筆,略向上斜行。
“陰”左窄右寬,左邊“阝”略高,“阝”的起筆橫撇彎勾一筆寫成,鉤部在橫中線上;“月”的“丿”從豎中線起筆,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練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四、品讀釋疑
(4-5)
(6-9)
(10-15)
1.學習第一、二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p>
(1)詞語解釋
敕勒: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川:平地、平原。這里指草原。
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做成。
籠:籠罩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的前兩句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陰山腳下。天像圓頂的帳篷,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3.學習第三、四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p>
蒼:青色(包括藍和綠)。
茫:遼闊,深遠,看不到邊際。
見:同“現”,出現。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藍藍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現出了隱沒于草叢中的牛羊。
4.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寫了大草原、陰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給我們呈現了廣闊壯美、空曠高遠、草木茂盛、牛羊肥壯的美麗圖畫。
5.《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順序寫的。山川是低處景物,天空是高處景物,草木牛羊是低處景物。
【設計意圖:借助課文插圖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讀出草原的蒼茫遼闊,敕勒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敕勒歌》表達的是作者對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贊美之情。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六、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獨坐敬亭山》
聽讀《獨坐敬亭山》,借助譯文了解詩意,然后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
七、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敕勒歌》描繪了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反映北方少數民族殷實富足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16-19)
(20-21)
(22)
八、主題延伸
請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張簡筆畫。
九、課后作業
請完成本課《典中點》中的習題。
(23)
板書設計(24)
位置:陰山下
敕勒歌
遼闊壯美
天:蒼蒼
似穹廬
景色
殷實富足
野:茫茫
牛羊藏其中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這份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在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體會和朗讀上,沒有無限的拓展、延伸,更沒有引入相關的史料、類似的古詩等,干凈明了。教什么、學什么,以文本為核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鄭燮的《竹石》,理解詩中“破巖、磨、堅勁、任爾”等詞。
2.能力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解釋《竹石》,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3.情感目標:了解詩人鄭燮,聯系他的生平事跡體會詩中表達詩人不向惡劣環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教學重點
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表達詩人不向惡劣環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教學過程
一、由竹石圖導入,介紹作者(配古琴樂)
同學們好!上課前老師來考考大家,大家請看這幅圖(出示竹石圖),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學們,像這樣有畫有詩的,把詩題在畫上的詩我們把它稱為題畫詩。題畫詩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可以抒發作者的感情、可以談論藝術的見地、可以詠嘆畫面的意境。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竹石》就是一首題畫詩,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就是清代的鄭燮。關于鄭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燈出示。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弊鞴偾昂?,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二、講授新課
1.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這首詩的作者,下面老師給你們朗讀一遍,請大家邊聽老師讀邊畫出節奏。(幻燈出示全詩并配樂。)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指名學生朗讀,全班齊讀。
3.理解詩題。(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這首詩是寫竹還是寫石?)
板書: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
4.集體交流,理解詩意。(同學們真棒!那就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一組,合作交流學習詩句的意思,指名說說。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這首詩。)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這個“咬”字讓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個“咬”
字,想象竹根盤根錯節的模樣,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你還能想到用其他詞來形容嗎?(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為有力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從咬定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竹子的剛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巖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討論交流:“破巖”是什么?體會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2.通過朗讀表現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
3.把一、二兩句詩聯系起來讀,你又讀懂了什么?
(體會竹子雖然生活在艱險貧瘠的地方,但依然堅強地生長著,讓人佩服。)
4.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立根破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堅韌不拔。)
5.朗讀,讀出竹子的堅韌。
6.讀著讀著,你對這樣的竹子產生了怎樣的感情?(肅然起敬。)
7.朗讀,讀出對竹子的崇敬之情。
8.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竹子的剛毅性格?!傲⒏谄茙r中”表明了竹子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9.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巖之中。(同學們,生活在破巖中的竹子會遇到怎樣的磨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1.同學們,生活在破巖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樣的磨難?(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
2.理解“磨、堅勁、任、爾”
3.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不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讓它屈服。
4.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竹子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扒トf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竹子頑強的精神。
5.同學們,風吹來了,雨打來了,竹子害怕嗎?(不害怕,哪些詩句可以表達竹子的立場?再來讀一遍。)
6.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除了風吹雨打,竹子還會遇到什么折磨?(霜凍、雪落、烈日的暴曬……)
三、總結詩的寫作特點
1.
同學們,這首詩寫出了竹子的堅韌頑強,但詩人僅僅是在表達竹子的堅韌頑強嗎?不是的,還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2.
大家請看:(幻燈出示鄭燮開倉賑糧的資料)
鄭燮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其實可以直接說愛民如子)。為官清廉,不受賄賂,兢兢業業,案件處理得很快,沒有積壓。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文人們經常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后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饑餓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鄭燮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有人阻止。鄭燮說:“都到什么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邊降罪,我一人承擔?!庇谑情_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學們,假如我就是鄭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對我說什么?
4.同學們,此刻,你認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愛百姓、堅定立場,不能隨風倒。師相應板書)
5.這首詩作者是借贊美竹子的堅韌頑強說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詩情,總結升華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小學生現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樣把文化知識的基礎打牢固,將來長大了才能經得起社會各行業的磨練,才能有頑強的拼搏精神)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詩人非常喜歡竹子。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竹子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五、朗讀指導讀詩
1.
學生齊讀。(有感情朗讀)
2.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古詩除了在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把詩讀好之外,老師還可以告訴你們詩還可以這樣讀:(幻燈出示詩詞朗讀技法歌訣)
一二聲平三四聲仄,
入聲歸仄很奇特。
平聲吟長仄聲短,
韻字平仄皆回緩。
3.
師范讀,配樂。(注意平仄規律、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4.
學生自由讀,生齊讀。
六、古詩除了可以這樣讀,我們還可以這樣吟誦
(播放《竹石》吟誦視頻)
七、拓展延伸
同學們,當我們面對學習中的一道道難題,準備放棄的時候告誡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當我們正為學習才藝感到困難時,我們鼓勵自己:“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
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突然降臨的災難時,我們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業
有感情地背誦《竹石》。
收集與竹有關的詩句。
板書設計
竹石
清
鄭燮
借物
(
竹子
)
堅韌
頑強
言志
(
做人)
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竹石》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學活動后,我細細思考:我有何收獲?我的成功之處或失敗之處在哪兒?我還可怎樣做會更好?我一直認為: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我對《竹石》這節課的教學進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滲透課堂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喚醒學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喚醒學生心中感情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思考,關注學生現在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未來;所以我的課中有學生詩意的解讀、獨有的感悟、豐富的想象、快樂的創作……智慧在課堂中輕吟淺唱。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當我看到《竹石》這首詩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這首詩由淺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過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教學時,我設計了四個步驟:“了解作者、理解詩意之讀”、“情景心境之讀”、“平仄押韻之讀”、“吟誦之讀”。我想讓孩子們由讀懂原意到讀出想象的意境,再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身邊似“竹”的人,最后學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詩意之讀”時,孩子們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挑戰讀、齊讀等不同方式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評價一男生讀時講“他的節奏不太準確,語氣也不是很好”;我就啟發“你來挑戰他,好嗎?”結果,這女生讀得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我問:“為什么這樣讀?”“因為這首詩中的竹是剛勁挺拔的!”聽到這學生的回答,教室里頓時想起一陣掌聲。之后,我又啟發全班學生思考“從哪些詞可以讀出它的剛勁挺拔?”“堅勁、任爾”……學生在讀的基礎上互相討論,通過抓重點詞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體會了詩意。這樣教學,教師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詩意,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討論,便能很快自悟出詩意。
“情景心境之讀”時我想讓學生深挖教材,讓學生充滿想象,讓課堂充滿智慧……于是我設計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會對青山或巖石說什么?”“你是巖石縫中的竹子,面對風雨你又會說什么?”“我們身邊有沒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說說嗎?”這三個問題。也許我的問題問的太突然;也許是學生們對知識理解的不深,這些問題太難;也許是學生們還沒放松,不敢說……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調整好心態,不斷啟發,不斷鼓勵,效果還是不太好。我清楚:詩歌教學必須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想說、敢說、主動說;這樣,智慧才會在課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韻之讀”時我想讓學生再次理解古詩還可以這樣讀,體會古詩的美,感受古詩的韻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吟誦”時我想讓學生知道古詩還可以像歌曲一樣吟誦,還可以唱得那么動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改變了學習古詩的枯燥的氛圍。
其實,公開課的效果,除了取決于執教者的設計和水平,更多的精彩應該是來自學生的學識水平、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公開課的精彩應是學生的精彩、平時訓練的精彩。
二、易碎的課堂
仔細想來,課堂效果是由多種因素制約。其實,這堂課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體現出來,最后顧此失彼。一堂設計比較精彩的課,因為大多數學生有些緊張,因為我害怕沒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課堂。
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體溫的。文字應用心吟誦?!霸持x”時,讓學生讀了,但還是讀的太少?!罢b讀”是語文學習之本,“誦到極致就是說”,誦讀理解之后自然有話可說了。我失落了學生,沒有給學生“盡情吟誦”的時間。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大意。
3.培養學生的古詩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自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初秋的景色美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秋天漸漸來了,說說初秋時節,你都見到過哪些景色?
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寫初秋的詩,板書課題及作者,請生談談對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學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 讀準字音
2.指句朗讀,正音
3.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學習有哪些方法?
4.各小組自學古詩,老師輔導
5.小組匯報結果: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三、創設情境,自主朗讀
小組比賽讀,讀出詩的節奏和意境
四、板書: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 日 無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萬 樹 暮 蟬 鳴。
聽 來 咫 尺 無 尋 處,
尋 到 旁 邊 不 作 聲。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讀:
《初秋行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它以描寫蟬為目的,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情趣。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不管是領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想象,強化積累,培養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
2、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在學習“近在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不作聲”時,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從情感的體驗出發,首先在讀中感悟、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找不到蟬到的遺憾,然后引導學生再讀,再一次交流情感,體會到深藏在作者內心的對秋天美景、對秋蟬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全詩。
2、借助注釋,在讀中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作者蘊含在詩句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前復習作者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寫的其他詩歌。
2、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初秋的美景。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預設: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同學們,三年級我們學習了楊萬里寫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還知道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生齊背后交流)
2、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與秋天有關的古詩。板書課題。
二、讀題解題,初讀古詩
1、指名學生讀詩題。
2、通過預習,誰能說說題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師提示:加進去適當的詞語把話說完整。)
3、現在正值初秋,在你們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學生交流自己在身邊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師:那詩人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又描寫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時候在花園里散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自讀自悟,感知詩意
1、教師范讀古詩。
2、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3、指名朗讀,正音。學習生字“圃”。
4、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弄懂詩句的方法。
(如,、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與同學交流等。)
5、師:下面老師再給大家八分鐘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古詩,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句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要求: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需要老師幫助的同學或小組,可以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很快來到你的身邊和你們一起學習。
四、集體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學習結果,
師:看到大家學得這樣認真,相信大家已經有成果了,哪個小組愿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學習的成果?
2、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讀詩的感悟,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古詩大意。
(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五、讀中品味,體會意境
師:剛才,大家了解了詩意,相信大家再讀,一定會讀得更美,更投入。誰讀第一句?
1、從這句哪些詞語看出作者寫的是黃昏時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蟬”加以體會。
2、你覺得哪些字能體現落日的有情?
引導學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體會作者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當成了有靈性的人。就是這兩個字賦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思。
3、引導學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無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根據詩句誰能想象出這幅畫面?(提示:夕陽、晚霞、地面景物、蟬鳴聲……)
4、誰能讀出落日的這份“真情”?
預設:(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逐步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形,讀出味。)
生讀(沒有激情)。
師:你這快落山的太陽,怎么這樣無情?從你的讀中,老師感覺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麗。誰再來讀。
生讀。
師:老師從你的讀中感覺到你是重情誼的夕陽,可我從你的讀中沒聽到滿園此起彼伏的蟬鳴聲。誰再讀?
生讀。
師:哦!多美的景致!多熱鬧的黃昏!老師好象看到了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晚霞,聽到了園子里嘹亮的“黃昏大合唱”。來,讓所有的蟬兒都唱起來,全班齊讀。)
師過渡語:
初秋的傍晚,詩人獨自在園中散步,抬頭望著西邊的天空,一輪紅日即將落山,夕陽將天邊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聽,眾多秋蟬也不甘寂寞,趁著這美麗的時刻,放開清亮的歌喉,開始了“黃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學生齊讀前兩句。
5、聽到這美妙的“合唱”,你會心動嗎?是否想找到這些“歌唱家”,趕快行動——
(1)可詩人找到了蟬沒有?
引讀:近在咫尺——,尋到旁邊——。沒看見蟬,心中會是什么滋味?
指導學生帶著遺憾的語氣來讀。
(2)作者心中只有遺憾嗎?再看,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聽,這此起彼伏的蟬鳴聲,真有遺憾?那又怎樣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3)師小結:
看到天邊美麗的晚霞,聽到園中這悅耳的“大合唱”,作者興致大增,雖然沒有尋到“演唱家”的蹤影,可這情、這景足矣!這一樣也能讓作者詩興大發——
(學生帶著贊美之情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意境。)
六、賞讀全詩,熟讀成誦。
1、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對《初秋行圃》的理解。
師:請大家用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讀一讀;想唱的,可以把詩句改成自己喜歡歌曲的歌詞,試著唱一唱……
2、學生分組練習、展示、評價。
五、總結拓展,課外延伸
1、引導學生總結剛才學詩的方法。
讀:讀通、讀順詩句。
譯:結合注釋、或、或結合插圖、猜讀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
悟:品讀、感悟,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
2、用自己學到的古詩學習法,自學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蟬》。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意即可,無須對作者托物言志寫法進行深究。(虞世南的《蟬》附后)
3、課外找找楊萬里的其他寫景詩讀一讀。
板書設計: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近在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附: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ruí):結冠(帽)的兩條帶子叫纓,纓在頷(hàn)下打結,余下的兩段叫緌。因為緌是下垂的,所以詩中稱“垂緌”。
飲清露:古人以為蟬是飲露為生的(其實它吸樹汁)。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反思
開課時,我抓住詩題中的“行”字切入,讓學生辨析“行”為“散步”之意,其設想是由此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走進詩人所在的園中漫步,與詩人一起看日落,聽蟬鳴,尋蟬蹤,在與作者漫步的過程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紕漏百出,與課前設想的效果相距甚遠,我總結有這樣幾大硬傷。
1、讀得不充分。
學習古詩,不管是領會詩的含義,還是體味詩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本節課,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讀,指名讀和齊讀三種形式,對朗讀的方法,讀中感悟指導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讀,實是淺嘗則止,沒有讀進去,讀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難點沒突破。
“無情”與“最有情”是一對矛盾,如何引導學生來體會?課中我雖提出這對矛盾讓學生探究,通過引發學生想象,想象落日賜予園子美麗的景象來體會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離去而“無情”,但學生體會更多的是作者為日落而悲傷,這是因為引導的側重點不對所致。
3、預設不充分。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因此每節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預設,才可能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進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今天課堂上出現的一個生成是我沒有想到的。“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孩子們的認識是蟬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氣變寒冷了蟬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禍首,又怎么可以說“最有情”?這可是我沒有想到的,面對孩子們“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這樣的感嘆,突然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感受不到“偏催蟬鳴”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為孩子們站在了蟬的角度,而不是詩人的角度。如果引導孩子們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如:正是因為蟬在枝頭的壽命很短暫,所以落日催促它盡情鳴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這不是“最有情”嗎?這樣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導也是可以突破難點的。如果課前預設充分些,面對孩子們這樣的“感嘆”,我也就不會迂回反復而不得解了。
4、對學法的指導不力。
在朗讀的時候應指導明確,而不能對四年級的孩子提出“你為什么這樣讀”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感悟想象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從本課的學習中習得方法,發展能力。
總的來說,這節課留下這些硬傷的主要原因是課前備得不充分,今后教學特別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設計的環節要符合學生心理。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調控。
相關文章:
1.小學四年級語文《井底之娃》經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學四年級語文《水鄉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學四年級語文《荒島日記》教案及反思
誦讀聲聲傳美文,經典字字潤人心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就蘊含在經典古詩文之中。要想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無比豐厚的民族文化,背誦是最好的途徑。在背誦中能夠讓學生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增強審美情趣,陶冶精神情操。
為此,語文組每周指派一名語文老師,從古詩詞中搜集一首經典的詩或詞,并對其進行簡要的賞析,要求學生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背誦這首古詩詞。背誦前先把此詩詞連同簡析打印出來,每班一份,讓語文課代表將詩詞抄在黑板上,并作簡要地提示,要求在升旗儀式之前背熟。在升旗儀式上,就由原指派的老師對要背的詩詞進行簡要地解讀,讓學生在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及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先由老師范背,最后再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背誦:齊背,輪背,分班背,比賽背……在背誦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勁頭十足,積極熱情。升旗儀式上,五星紅旗在藍天白云下迎風飄揚,校園里詩詞誦讀聲悠揚飄蕩。這樣每學期每個學生都能背會近二十首詩詞,再加上課本上的十幾首古詩詞,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背會三十多首古詩詞。為了提高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我們語文組在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經典詩詞誦讀比賽,學生都是積極踴躍的參加,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縣級、市級舉辦的詩歌誦讀比賽中,我校學生多次多人獲一等獎、特等獎。2012年,我校語文教師亓坤、馬勇、郭國峰、李冬梅在“安徽省中華經典誦讀”文藝晚會上聲情并茂的朗誦和演唱贏得了省市級領導的高度贊揚。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通過對經典詩詞的背誦和積累,磨煉了意志,陶冶了審美情操,增強了自信心,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詩詞鑒賞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程改革勇創新,集體備課收成效
伴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各地的教學改革異軍突起,各具特色?!叭诵斜赜形規煛?。為了探索適合我們阜南第一初級中學的語文課程改革之路,我們語文組走出去,請進來。全體語文老師在高波校長的帶領下,先后南下江蘇洋思中學,東去馬鞍山市中加雙語學校,北上山東杜郎口中學,學習兄弟學校的教學改革經驗,“擇其善者而從之”,終于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們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改革之路。
一.集體備課,資源共享
先把全冊書上的課文平均分給每位語文老師,每位老師就是所分課文的主備課人,他要認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寫出每課的導學案,在導學案中要明確指出每課的學習目標;作者、作品、背景;學法指導;字詞積累;整體感悟(包括內容、結構、主題、合作探究的問題等)。然后編寫出詳細的教案草案,再分年級備課組集體討論,大家暢所欲言,指出教案的優缺點,再由主備課人修改后定稿。最后把定稿的教案編訂成冊,每人一份,電子教案資源共享。在共享的基礎上,每位老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本班級的具體情況對原有的教案進行修改和訂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特色。
二.課堂改革,成效顯著
1.課堂教學模式
阜南第一初級中學語文組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三段漸進式教學模式:
課堂第一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第二階段:師生互動;第三階段:學生訓練,堂堂清。
2.課堂教學流程
(1)教師簡評檢查學生大預習(課外預習)情況,引入新課,明確教學目標。(2)學生按導學案預習(小預習)教材,解決導學案提出的具體問題,有3分鐘的討論時間。(3)學生分組展示成果,質疑,教師點撥,師生互動。(4)學生訓練,堂堂清。
3.教學相關要求
(1)教師提前一天指導,要求學生預習第二天新課的內容。(2)教師按備課組分配的任務,提前一周向教導處提交導學案,備課組審查通過,上課通過班班通展示導學案。(3)學生分組:每八人一組,四好四差,有核心,有幫助,結對子幫扶,課桌按常規排法不動。(4)學生成果展示可以是板演,也可以是口答。(5)教師點撥。三不講:學生沒有預習的不講;學生預習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三講:講思路;講規范;講科學。(6)學生訓練。以同步作業為主,堂堂清,教師全批全改;完成教師用書每一課過關題,課課清,教師全批全改;每一章進行一次綜合檢測,章章清,教師全批全改。
我們語文組所推行的課程改革,充分顯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教學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與溝通,使學生在體驗性、探索性的框架下進行自主性學習,并且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了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海量閱讀拓知識,籌辦校報顯風采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我們語文組除了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讓學生背誦古詩文外,還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海量閱讀。要求學生,每周要讀一本對學習有益的雜志,比如《讀寫天地》《讀者》《意林》等,每月要讀一本名著,寒假讀兩本名著,暑假讀三到四本名著。同時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好讀書筆記,精彩的場面、名言警句要摘抄并背誦。老師一周一檢查,一月一評比。
書的來源除了讓學生到學校閱覽室、圖書室借閱外,每班都辦了圖書之角。學生私人的藏書都放在自己班圖書之角的書櫥中,由語文課代表統一管理,統一借閱,實現學生的資源共享。
“胸有詩書氣自華”。海量閱讀,使學生的眼界、胸懷、志氣、修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厚積而薄發,在寫作上,學生還愁將來不會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嗎?
除了讓學生課余閱讀雜志、名著外,還要學生讀我們自己辦的校報――《阜南一初報》。
黨報是,校報是彰顯學校特色的陣地。為了辦出高水平的校報,學校領導把校報的編輯工作交給了我們語文組來承辦,為此我們動員全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采集信息,踴躍供稿。為了得到高質量的稿件,我們語文組每學期都組織開展作文比賽、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編輯們對所供的稿件進行整理、篩選、討論,最后定稿登報。在我們語文組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每一期的報紙都辦得效果斐然,得到了領導和兄弟學校的高度贊揚。
送教下鄉結對子,互學互幫兄弟情
使用多媒體教學,不但替代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更是一種嶄新教育理念的體現。但如果使用不當,將會造成很多弊端。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必須掌握一定的使用方法,讓多媒體教學的效果明顯突出。我在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下來的一些經驗,是非常值得其他教師借鑒和反思的。下面我就來簡單談談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應反思的幾個問題:
一、多媒體不能完全替代教師
我為什么要說多媒體在教學中不能完全替代教師?因為我在工作中發現,有的老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把自己給忽視了,他們只想到的是反正所要教學的內容已經播放給學生看了,用不著再去給學生講解。其實,播放出來的知識一閃而過,學生能記住多少呢?像這樣的課學生根本就沒有多少收獲。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要以為多媒體能幫助我們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它只能幫我們把某些抽象的東西直觀地顯示出來,而在各個知識點上還是要我們老師給學生加以講解和分析,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接受知識,課堂效果才會明顯。
二、設計教學課件應注意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使用多媒體上課離不開課件,這個課件相當于我們平時所寫的教案。但把課件和教案相比,有大大的不同之處。平時我們所寫的教案只是文字,然而課件除了文字之外,還有資料、圖片等。例如,設計《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課件,首先要設計關于這首詩的資料,然后設計這首詩的背景圖片或動畫錄像,同時配上相關音樂,最后設計詩句的意思,這樣學生就能有條有理、形象直觀、輕而易舉地學習古詩,理解古詩。所以,我們在制作課件時一定要精心設計,根據所要教學的內容設計相關的圖片,配上美妙的音樂,這樣學生才能直觀地理解知識,在美妙的樂聲中記住知識。
三、使用多媒體教學自然實驗課應注意的問題
有的老師上實驗課,為了給自己減少實驗操作的麻煩,就使用多媒體進行實驗課教學,當然是可以的。不過,在使用多媒體進行實驗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一個問題:老師不只是專門播放課件給學生看,更不能怕麻煩,而是要帶領學生,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實驗操作。我也曾經教過幾年的自然課,知道自然課中的實驗課是比較多的,據我的實際經驗來看,學生對教師親手演示的實驗和他們自己親自動手做的實驗,更感興趣,而且印象比較深刻。
但是迄今為止,對于學習方案教學的研究還大多停留在經驗型的實踐操作層面,理論思考還為數較少。
筆者認為,學習方案是在具有明確學習策略意識的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起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條件的、學習效果顯著而且學習效率較高的學習活動計劃,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資源等內容。簡而言之,學習方案是學生基于教師提供的各種相關內容、自主建構的學習活動計劃。
基于這一理解,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學習方案與教學方案整合形成的學案式教案。
學習內容
姜夔的《次石湖書扇韻》:“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p>
學習目標
教學方案:1.欣賞寫景古詩詞所描述的景致,進一步熟悉古詩詞常見的寫景表達方式。
2.分析古詩詞的寫作目的,進一步熟悉古代作家的春秋筆法。
學習方案:學生根據自己已經具有的古詩文基礎以及古詩文學習目標,確定對教學目標的掌握程度。選擇以下任務,至少完成一項:1.請說明你從詩中欣賞到的景致。2.請分析作者創作此詩的目的。3.請說明你對作者詩中所表達情緒的看法。
學習策略
教學方案:給學生呈現多種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按照各自的認知風格和已有的優勢學習策略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學習教學內容,實現學習目標。
學習方案:請選擇一種或多種方式完成自己選定的學習任務。
1.個人活動
(1)個人閱讀文本。
(2)個人用口頭陳述方式(或畫圖方式,或借助圖片說明方式,或借助錄像方式)完成學習任務1。若需圖片、錄像資源,請課前預習時自行準備。(下同)
2.個人活動
(1)個人閱讀文本。
(2)個人用口頭陳述方式(或畫圖方式,或借助圖片說明方式,或借助錄像方式)完成學習任務1。
(3)個人選擇與閱讀文獻。
(4)個人完成學習任務2、3。
3.個人與小組活動
(1)個人閱讀文本。
(2)根據座位組成小組,用口頭陳述方式(或畫圖方式,或借助圖片說明方式,或借助錄像方式)完成學習任務1。
(3)小組成員分工閱讀文獻。
(4)小組討論,完成學習任務2、3。
4.小組活動
(1)小組閱讀文本。
(2)根據興趣、友誼等組成小組,用口頭陳述方式(或畫圖方式,或借助圖片說明方式,或借助錄像方式)完成學習任務1。
(3)小組成員分工閱讀文獻。
(4)小組討論,完成學習任務2、3。
評價標準
教學方案:陳述評價標準建議。
1.對本詩中景致的描述是否內容準確、層次清晰。
2.對本詩作者的創作目的是否把握準確,分析是否合理。
3.自我觀點陳述是否合理、清晰。
學習方案:選擇、修訂教師設計的評價標準。
學習過程
教學方案:設計方案,發給學生。
1.導入:呈現本詩,朗誦。
2.內容理解:引導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形式陳述本詩所描述的景致。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詩的基本語義,是否準確理解了“別”字的含義。
3.討論寫作目的: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的寫作目的;檢查學生對于“人”的理解;請學生回答“春秋筆法”的含義。注意引導只選擇任務1的學生的興趣。
4.陳述各自觀點:引導學生完成任務3,注意引導只選擇任務1、2的學生的興趣。
5.評價:讓學生根據評價標準相互評價學習情況。
學習方案:
1.按照朗讀古詩的方式誦讀本詩。
2.根據自己選擇的方式,陳述自己對本詩所描述景致的理解。
3.分析和陳述本詩的寫作目的;理解“人”的含義以及“春秋筆法”的含義;同時聆聽他人陳述。
4.陳述自己對于本詩所表達觀點的態度,或聆聽他人陳述。
5.根據選定的標準,評價學習成效。
學習評價
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學習方案: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基于評價標準進行相互評價。
拓展
教學方案:
拓展1:思考并陳述:何為詩?何非詩?
拓展2:請用你喜歡的曲譜為本詩譜曲,曲譜要與本詩意境相符。播放三首可供參考的歌曲:《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滿江紅》(張明敏演唱),《青花瓷》(周杰倫演唱)。
拓展3:詩歌創作。寫詩并非難事,只要有感,便可抒發。請根據自己情感與思想表達的需要,學寫古詩,或寫現代詩。
學習方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特長,選擇一項內容進行拓展學習。以下為本環節的教學現場實錄:
學生1、2:選擇拓展活動1。二人先后發言,說明對詩歌的界定、看法。
學生3―7:選擇為古詩譜曲,用王菲方式演唱古詩。
學生8―12:選擇為古詩譜曲,用周杰倫的方式演唱。
學生13―15:選擇為古詩譜曲,自己譜曲、演唱。
學生16:選擇詩歌創作,朗誦自己的詩歌。
附:學習資源(4300余字)
1.關于石湖居士范成大。
2.關于本詩作者姜夔。
3.對本詩本義的理解。
4.范成大作品二首。
5.姜夔作品二首。
6.詩作若干。
以上方案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過的一個真實方案,課堂教學非常成功,學生不僅僅根據各自的選擇完成了知識內容的學習、開展了情感態度的討論,更是展示了各自的成果――或者陳述了自己的文學見解,或者朗誦了自己創作的詩歌,或者演唱了自己譜曲的詩歌。
這一學習方案具有以下特征。
1.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主導的學習方案,不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案。在這一學習方案中,學習者根據教師提供的多種方案,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自己的學習活動、確定自己的評價標準、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課后說,這是一節他們自己做主的課。這一方案中包括了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閱讀理解練習、寫作練習。
2.學生在這一節課中所建構的學習方案是基于他們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條件的。寫詩的同學之所以寫詩,是因為她喜歡而且長于詩歌創作;譜曲的同學之所以選擇為古詩譜曲,甚至放棄老師提供的可供選擇的曲譜,自己創作曲譜,是因為他們喜歡。
3.這一學習方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的。教師事先為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學習活動、不同的學習過程,學生則是基于老師提供的材料進行選擇。
4.這一方案中包含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有關于姜夔、范成大的介紹以及他們的其他代表性詩作,有對本詩的基本語義的理解(可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有可參考的詩作(教師的詩作、高中生的詩作,以幫助學生樹立寫詩的信心)。
5.這一學習方案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計劃,包括知識、情境、資源、評價四個主要部分,內含學習目標、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學習支架、學習資源、評價標準等重要內容。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類學習方案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創設誦讀情境,激發誦讀情感
德國一位學者說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幾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這幾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這幾克鹽全部吸收了?!鼻榫持谥R,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見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僅靠教師的語言,學生很難展開豐富的想象,而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可有效創設身臨其境的畫面。如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學生僅從詩句表面很難想象詩人描繪的詩情畫意,應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視頻資源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集中起來,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輕柔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造想象,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感,使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心中再現,很好地引導學生馳騁想象,理解詩文的內涵美、韻律美。
二、利用數字資源,提高學生誦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誦讀的方法,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應于抒情詩文。古詩文誦讀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我們使用課程資源中媒體資源上的朗讀資源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通過輕柔、舒緩、恬美的語言范讀古詩,再配上資源中的音樂與動畫,創設一種具體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的“先入為主”的情境,使學生在抑揚頓挫、和諧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古詩的聲韻之美。然后讓學生跟著錄音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自己大聲朗讀、低聲吟誦、指名讀、齊聲誦讀和分小組朗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采用七巧板拼圖,深刻理解古詩文意境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其中頗具影響的便是詩詞,或氣勢磅礴,或以言壯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來詩畫同源,以畫傳詩情,以詩表畫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帶學,借學促美,陶冶情操,全面發展”,將古代語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過學生筆端構畫出來,使之想象力得到發展,表現力得到提高,繪畫語言得以豐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圖畫意境表現出來。筆者用網絡數字資源提供的音頻誦讀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應用七巧板拼圖。如運用七巧板拼圖教學“兩只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學生的拼圖與數字資源上的動態畫面相對照,學生興趣濃厚,詩意理解深刻。
四、創新誦讀方式,推動學校古詩文閱讀
我們運用數字資源在課內讓學生理解古詩,感悟古詩之美,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積極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通過賽詩會、誦讀表演、古詩文情節劇等開展經典誦讀。同時還根據季節的變換,讓學生收集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關的詩句,遇到節假日,讓學生收集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有關的詩句。筆者還設計了一些古詩文活動方案,如個體活動方案:收集喜歡的古詩文,設計名人名言卡,匯編某一主題的古詩文,如勤學篇、立志篇等;集體活動方案:中秋朗誦與“月”有關的詩文內容,對對聯,走進
(下轉頁)
(上接頁)
古詩意境等。每年學校都開展“經典誦讀節”,大力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同時還開展中華書法和繪畫活動。在體育課上,有的學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時候背誦古詩,有的學生在玩拍手游戲時背誦,課間活動玩“丟手絹”“切西瓜”等游戲時用古詩配合表演。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進一步激發了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為提高語文素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利用網絡環境,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網絡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全面性深受學生喜愛。在經典古詩文學習中,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誦讀。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們整合相關的數字資源,建立了“琵琶行專題”學習網站,并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讓學生參與網站的建設和學習。學生通過專題網站進行學習,發現了學習的樂趣。對《琵琶行》中的經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所描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境,通過動畫模擬視頻資源,學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在網絡中自我學習經典古詩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