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2 14:19: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培養學生做老師需要一個連環的訓練過程:初始階段,我在課堂內外采取多種方法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階段,我利用課前五分鐘學生才藝展示活動鍛煉學生膽量;第三階段,進行片段講課嘗試,利用早自習,給部分敢于嘗試的學生提供一個鍛煉的機會,老師“連幫帶輔”協助他們完成簡短的講課活動,既消除了他們的畏懼感,增強了信心,還激發了不少學生想講課的欲望。第四階段,分段實踐,為了滿足多數學生的要求,我利用早自習的后半部分時間,選取部分優生進行分段講課;為了提高講課質量,我培養部分講課優勝者選講簡單詩詞。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對講課產生了極大興趣。
為讓學生做老師更規范化,我重點進行了以下兩方面的指導:
一、 學生備課指導
要講好課,首先應備好課。學生初次上課,不知道怎樣備課,所以必須做好備課指導。
為了滿足多數學生講課的愿望,我把愿意講課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分段講課的訓練。每組指定一名語文成績好又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負責,小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進行查找資料、研究教學方法和分段教學的合理分工,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集體備課指導。這樣才能做到省時省力提高備課指導的效率。
(一) 集體備課指導
進行小組備課指導讓更多學生體驗備課環節,既是為大部分學生當老師做準備,又能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恰當地選擇資料、巧妙地組合資料的技巧,從而掌握自學方法。
1.備課前的準備
解讀課文。預習時學生可分組討論或獨立完成對課文的解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找出課文的重難點。
分工查找資料??梢酝ㄟ^“教輔資料”“讀書筆記”“電視節目、網絡資源”等途徑,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2. 組長審查資料
小組成員把收集到的資料交由組長檢查,組長認真審閱,挑選出與該課文關系密切相關的資料交給老師把關。
3.匯編資料,集體備課
利用自習課或者課余時間,老師組織小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指導。首先引導學生搞清備課的各個環節,再進行每個環節的具體指導,結合每節課文的內容,由學生逐個談出自己對本節內容的講法,準備選用什么樣的資料,重點突出什么,進行哪些思想教育,進行什么語文知識技能訓練等等。再由記錄者綜合大家意見,定出本節內容的具體講法,由負責本節講課的同學形成教案。
(二)個別備課指導
講課者根據集體備課的意見,編寫形成詳細教案,交由老師當面審查,審查過程中肯定其優點,及時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最后落實其分段講解的內容,并協助他們做好各講課者之間的銜接工作。
分段講課初見成效之后,再著手讓學生進行全文講課的訓練。此時,學生做老師已經是輕車熟路,備課中的各個環節可由學生課余自行完成,老師只是審查教案,加以修正。
二、 學生上課指導
(一)預設課堂,課前教態指導
首先,要求小老師衣著要整潔、端莊、大方,神情要從容、鎮定、自信,態度要親切、和善、自然。
其次,訓練小老師要能根據不同內容表達出不同的語言風格:或風趣幽默,或簡潔精練,或從容淡定,,或樸素明白;講課時語速中等,吐字清晰,說話流暢。
(二)跟蹤課堂,輔助教學
教師自始至終認真觀察每一位小老師上課的過程,如發現學生講解有遺漏或不準確的地方,及時以教者的身份進行補充或糾正。
1.知識講解遺漏時的輔助教學
比如:鄧麗瓊講解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把故都的秋景概括成五幅畫面,即小院賞秋―落蕊知秋――寒蟬啼秋――閑人嘆秋――盛果繪秋,在引導同學賞析“小院賞秋”圖時,就遺漏了一個內容:哪些景物具體體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我便瞅準她找同學上臺繪圖的時機,巧妙地引導同學在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分析理解景物特色,與作者情感相融合,歸納出故都之秋的特點。
2.知識講解失誤時的輔助教學
小老師講解過程中的失誤是難免的,老師應及時糾錯。那次楊翅鵬講解元稹詩歌《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他把詩歌抒情方式歸納為“借景抒情”,小老師講課結束后的老師總結點評是慣例,我肯定他的優點后,巧妙地糾正詩歌的抒情方式應該是:情以事生,景因情異,情景交融。
3.問題講解模糊時的輔助教學
對小老師講解不清楚的問題,教師及時從學習者的角度提問,這樣既可以帶動學生思考,又避免了尷尬局面,維護小老師自尊。一次,吳伯建講解魯迅小說《藥》時,文章的雙線結構、景物描寫的作用以及小說以“藥”為題的深刻寓意都講解得挺清楚,但在引導同學歸納小說主題時卻講得挺敷衍,同學有疑問又不好意思提出,為幫助學生弄懂問題,又要避免小老師難堪,我故意舉手示意后站起來說:“老師,我可以問個問題嗎?”同學們先是愣住了,繼而發出理解的笑聲,我便趁機提示式的發問:“小說的主題是從哪兩個方面歸納出來的?”他豁然醒悟,便引導同學緊扣小說的明暗雙線來把握小說主題。
(二)指導技能,提高能力
課堂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難免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剛踏入教學崗位的老師也常常遭遇這些尷尬,小老師遇到的幾率就更高了,所以老師要及時給予應急技能指導,以提高他們的應急處理能力。
1.思維短路的指導
如果小老師突然怯場,思維短路冷場時,老師要設法活躍氣氛,示意同學們積極配合,緩解小老師思想壓力。引導學生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尷尬場面:或用一兩句幽默的話語、或轉換話題、甚至可以請一兩個活躍分子即興表演以化解尷尬局面。
2.疑難問題講解的指導
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現象是“投入高而收效低”。因此,本文主要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本人所在地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際
進行分析,從中發現問題,糾其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優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閱讀教學;
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自由閱讀的天地小,閱讀理解的能力弱
許多教師常以自己的理解或一些專家學者的關點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來設計閱讀課堂教學,這樣做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強行納入自己或專家的思維軌道中,當學生面對文章時,不是自己主動去分析理解,而是過多地依靠老師的講解,不是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是過多地揣測琢磨老師或教參的意圖,學生閱讀的獨立性、自由性和創造性受到無情的壓抑,學生自由思考的天地變小了,閱讀理解的能力變弱了。
(二)教學內容教師講的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
無論是哪個年級,無論是什么教材,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對象,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內容一般都按照介紹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正音解詞,分析語段,理解文章結構,分析創作手法的模式進行教學。顯然,這樣的全面是基于教師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發展。為了在45分鐘內完成如此多的教學任務,教師就不得不壓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常此下去,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漸漸消失,語文課堂就會變得死氣沉沉。
(三)課堂預設多而生成少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靜態的教案預設,而忽視動態思維的生成.有些教師從自我角度出發,存在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為“安全”起見,保證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常常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所產生的問題采取漠視不理的態度,久而久之,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就會附帶有這樣的一種心理活動:我的想法老師能滿意嗎?這樣勢必會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獨立人格的形成。
二、優化閱讀教學過程的基本策略
(一)優化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可通過設計懸念、質疑式導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就是教師用與課文有一定聯系的課外材料,以材料與課文之間的類比點來設置疑問,誘導學生對作品的情節或主要內容急于了解的心向,使他們的注意力和思維力處于主動接受的“憤悱”狀態。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我在講授郁達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時,導語設計是這樣的: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騷人墨客。從古至今,關于秋的詩文名篇佳句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有王維的《山居秋暝》、歐陽修的《秋聲賦》,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等等。有的描寫秋天的蕭瑟凄涼,抒發作者的深深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爛多彩,寄予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那么現代著名散文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這樣設計導語,既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又能以詩的意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美好的文章中,進而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鑒賞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優化課堂提問設計,增強閱讀效果
以問題為引導的契機,指導學生“于不知不覺中學會遇到任何書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義而得其要”。就是說,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來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使學生的思維有所提高,接近“最近發展區”,并逐步養成閱讀學習的能力。例如:我們縣周老師在講授《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時,就以“說”為教學的切入點,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本文主要說的是“觸龍說趙太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觸龍“說”趙太后了嗎?那么他都說了些什么呢?這跟“說趙太后”有什么關系?有什么作用?(明確:在第二自然段觸龍并沒有直接說趙太后,他為自己的兒子舒祺求職,為后文成功地勸說趙太后做鋪墊。起到了緩和氣氛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幾個問題,教師不僅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代的勸諫藝術有所了解和領悟,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注意運用策略來藝術地勸解別人。
(三)優化課堂結束語設計,培養遷移能力
1.設置懸念,回味無窮,給學生以無限思考的空間
一位教師在講授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第一課時時,課堂結束語的設計是這樣的:經過本課時的學習,經過大家的討論發言,同學們已經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題意義,但是,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說了這樣的話“且受詬厲”卻不改“療梅”之志,并發出“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的呼喚,這又說明了什么呢?希望同學們回去后結合課后習題認真思考。這樣設計結束語,不僅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無限思考質疑的空間,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2.展開想象,拓寬思路,讓學生的知識視野向課外延伸
如有位教師在鑒賞分析郁達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后,設計的課堂結束語是:文貴創新,要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和個性。在不少人面對眾多的詠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寫止筆時,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為詠秋佳作增添了新的篇章。文章也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一部分。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設計這樣的課堂結束語目的在于啟迪學生如何創新作文,如何把大家常寫的題材寫出新意來,以此來拓寬學生學習的思路。
三、結論
總之,對于如何提高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講,仍然需要長期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關鍵詞:中心問題;發散式;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052-01
1.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憂思
“全知全解”是閱讀鑒賞的最高境界,但文學作品中的文字信息量如初春蕩漾的洶涌潮水,個人憑著有限的視野和精力,想要真正達到“全知全解”,是很困難的。因而要讓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做到這一點,無疑是教師的“一廂情愿”而已。然而我們看到,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往往肢解教材,“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把最多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自從多媒體教學手段進入課堂后,課堂教學容量大大增加,但老師們仍不遺余力地試圖把自己“修為了幾十年的語文功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鏈接給學生。教師把學生當成了“內存”無限大的“硬盤”,一切語文的、非語文的,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教參上的、教案上的……一股腦兒地往學生那里“復制粘貼”,全然不管學生是否愿意接受,能否“撐”得下,“吃”得消。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富含創造力的藝術,而中學閱讀教材中的名家名作,往往主題深刻、特色鮮明。如果什么文章都按部就班地來,如何突出文體特色?如何突出教學重點?而在“問題教學模式”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發問,學生也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回答,似乎學生的思維活動已經被調動起來了,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在學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然而,現實情景與期望總是相差太遠,課堂教學環節中的“硬傷”比比皆是。學生在教師 “面面俱到” 的啟發下,結果卻是“面面不到”,“廣種薄收”成了語文課堂教學陷入的困境,學生理所當然地失去了學習語文的動力和興趣。因此,我們在痛心疾首的同時,更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究,努力尋求“療救”的策略。
2.中心問題發散式教學法的理論及實踐
2.1 理論淺釋。夸美紐斯說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卻可以因此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想要實現這種教育理想,語文教學就必須走向簡約。這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有足夠的時空,語文教學才會達到真正的有效。要做到簡約,閱讀教學就必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大膽取舍,選擇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實現“點”的突破。而這又取決于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引導學生作答?!苯處熐擅畹奶釂柸缙胶妒杉て饘W生思維的漣漪,引發一連串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
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如何設計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以核心問題為主線,以點帶面地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問題發散式教學”可實現其有效性。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創設輻射式問題情境,即以某一個問題(知識點)為中心,然后派生出與之密切相關的一些小問題,從各個角度去啟發學生思考,各個擊破,那么中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種挈領全局,攻破難點、突出重點的提問技巧,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使整個閱讀教學貫穿著一條清晰的線索和軌跡,呈現出線性圓融的課堂結構。同時,這種提問法能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途徑和角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去發現、尋找與此中心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它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都有重要的意義,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深化知識,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從而激發聯想,開拓思路。
2.2 實踐探索。一個文本作為一個系統,它具有多角度、多層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個文本也就有多種可能。因而尋找一個最佳切入點,就顯得非常重要。這里,我僅以詩歌、散文和文言文三種文體教學為例,粗略介紹這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及效果。
2.2.1 詩歌。學習《蜀道難》,我首先在導語中設疑:因賀知章的賞識,李白聲名大振,從此奠定了“詩仙”的地位,《蜀道難》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稱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也是指這首詩而言的。李白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達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境界。與李白同時代的詩評家殷稱本詩"奇之又奇",到底詩人展開了哪些藝術想象,這首詩奇在何處?(中心問題)
接下來,我和學生共品這首詩,分別設置如下一些問題,讓學生探討并獲得認識:這首詩共三段,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人到底是怎樣表現蜀道之難的?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蜀道的高峻?表現出什么樣的藝術特色?(大膽的夸張、豐富的想象,浪漫主義色彩,語言奇。)第二段對景物的描寫體現了什么樣的意境?(雄奇險峻的意境,意境奇。)前二段的語言及意境構成了什么樣的風格?(雄渾豪放的風格,風格奇。)
“詩言志”,這首詩表達了擔心友人旅途艱險,憂友人安居之難,摻雜了含蓄而執著的惜別之情外,是否還有言外之意?(第三段,作者可能借蜀道喻世途艱難,憂國事之艱,意蘊奇。)
在逐步引導學生認識、體味、品悟的基礎上,我再小結:這首詩語言奇,意境奇,風格奇,意蘊更奇。正所謂“奇景奇語發奇調,千古奇詩耐思量?!?/p>
一、正確理解學生語文素養的內涵,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預先設計好話題,不能讓課堂教學按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則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傳統的教學,往往強調教學進程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學生語文素養的內涵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力、語文審美等方面的內容?!缎抡n標》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地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置固定的模式??稍趯嵤┙虒W的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于個人直接經驗的、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激勵學生即興發揮,超越預先制定的要求。
二、運用巧妙的教學藝術,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各種技巧
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恰當地運用巧妙的教學藝術。如果把教學過程中的傳授知識比作過河,那么教學藝術就宛如橋和船,“不能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成為一句空話”,有位教育行家在談到教學藝術時這樣說。講授一個概念、一組詞語、一條定律、一則原理,最忌照本宣科,書云亦云。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學習重點。于是有些教師就會迫不及待地拋出類似“本文是如何體現形散神不散的”這樣空泛的提問,因為提問過于空范,學生會不知從何答起。可以將這類較大的問題化大為小,設計階梯式的問題。比如上述問題,就可以改換問法,一分為三:本文寫了幾件事?線索是什么?作者怎樣把這幾件事用線索串聯起來的?通過這種階梯式的提問,學生的思路會比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難領會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了。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的問題,那就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經驗的教師,總是深思熟慮地選擇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的講授方法。一個精當的比喻,能使學生在抽象知識前豁然貫通;一個巧妙的點撥,會使學生在混沌的思維中茅塞頓開;一個形象的演示,可使學生在迷茫中豁然開朗;一個得體的設問,會在學生腦海中掀起軒然大波。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藝術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教師抓好以上這幾個環節,就等于抓住了課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強語文課堂的閱讀訓練,錘煉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
新課標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迸囵B學生求知識的興趣,通過興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敖逃恢皇潜枷蛭磥淼氖侄巍⒛康模谧约旱拇嬖谥?,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現實中找到歡樂的情感。因此,‘愉悅’理所當然應成為學好語文的一個有效支點?!痹谧ズ谜n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松自由的閱讀中發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強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珍視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認識和感受,并為之營造相應的教學環境。開發各類學生的閱讀潛能,讓閱讀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閱讀文學作品是豐富體驗、開拓視野、及至精神成長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
四、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效率,從實效性的角度評價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