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20:34: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可持續發展道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關系
一、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涵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的價值取向是主張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為生態道德行為的終極目的和尺度。它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強調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優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中心,在人與人的關系維度上,它強調整體和長遠的人類利益高于暫時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對人類的主體的界定上,主張從人的對象性活動、從主體的實踐中理解人的主體性。
二、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義是“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1]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和諧是要求通過肯定人對自然界的依賴,進而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自為的和諧狀態。它包含了當代與后代的需求、國際公平、國家主權、自然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等重要內容。
三、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致性
可持續發展觀是人類在“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這一倫理價值觀的指導下對解決當代生態倫理問題的一種積極探索,它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第一,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可歸入“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文本《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明確指出:“人類需要和欲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2]可持續發展觀強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目的要保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在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的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需求。因而把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內涵總結為: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提出了和諧原則;在人與人關系上提出了公平原則。因此,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可持續發展倫理觀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共同的思維方式和指導實踐的方法,即用“最優化”代替“最大化”,二者在實踐上具有廣泛的一致性。人類對自然的保護責任是一種倫理要求,只有人類認識到自然的現狀,才能自覺的進行道德選擇和作出道德決定。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四、“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對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遠意義
第一,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學基礎??沙掷m發展觀強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目的是為了保證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可以把可持續發展倫理觀歸入“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而我們之所以說只有以人類利益或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價值取向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才能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學基礎,也就是因為只有它才是一種真正能夠幫助中國消除當代人與自然、人類與生態環境關系的不和諧、不協調狀態,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倫理價值觀。
第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能夠現實地規范人們處理自身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活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它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價值取向,而人類的共同利益存在于各種特殊利益之中,并且是各種特殊利益得以實現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即使人們僅從自身的特殊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最終也不得不認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不得不自覺地維護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強調的人類的共同利益。
綜上所述,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與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它將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全國民眾中大力培育現代人類中心意識,并真正實踐現代人類中心主義。
參考文獻:
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旅游環境觀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杯h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增強法制意識。雖然我國《旅游法》尚未出臺,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公路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旅游開發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要嚴格貫徹執行。比如,任何旅游景點的開發,必須要先修路,路的設計應考慮旅游資源的保護;路渣極其他建設垃圾的處理,必須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環境標準。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在空氣、水源、噪聲等多項技術標準中,對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保護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旅游法規和規劃,科學開發,依法管理,嚴禁“三無”(即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指亂分地、亂尋址、亂建造)建設。另外,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出臺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完善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高效運作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建立支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證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組織保障體系和良好伙伴關系。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都是以粗放式發展道路為主:出口產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進口資源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粗放式發展道路與循環經濟產生了諸多矛盾,面臨著很多制約因素,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循環經濟的國際大背景下,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一條緊迫而有效的路徑。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國傳統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的種種矛盾以及所面臨的外貿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可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對進口方面來講,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3]孫敬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5年
[4]麥文偉.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新趨勢及策略選擇[J].中國檢驗檢疫,2006,(7)
論文摘要:可持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之間的關系,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耗減和生態環境惡化納入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時存在的困難及應對策略,以期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這一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這種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耗減和生態環境惡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狀況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
一、可持續發展與當前國民經濟核算之間存在的矛盾
根據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的核心思想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當建立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能力的基礎之上。而當前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是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即GDP核算?,F行的這種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經濟社會活動所付出的代價,其中就包括自然資源耗減的代價和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而這些對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這樣勢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擴大GDP總量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既然存在可持續發展與當前國民經濟核算之間的矛盾人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來克服前進中的困難。為此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聯合《環境經濟綜合核算2003》權威文獻。其中對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進行了全面闡述詳細說明了把資源耗減、環境保護和環境退化等問題納入國民經濟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準則,構建了環境經濟綜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環境對經濟的貢獻和經濟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一致的分析。這樣,構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資源耗減代價和生態環境惡化代價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呼之欲出,即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建立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之間聯系緊密交相輝映??沙掷m發展推動和促進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建立和發展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又進一步完善和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還存在一些困難和障礙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不盡完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資源耗減代價和生態環境惡化代價的GDP總量核算這種綠色核算相當于在現行GDP總量核算中扣減自然資源耗減的代價和生態惡化的代價。因此自然資源耗減代價和生態環境惡化代價的核算成為綠色核算的關鍵。(1)自然資源耗減代價。若要核算自然資源耗減的代價我們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對自然資源進行定價。如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由于自然資源產權不明晰和實物儲量不確定我們無法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得一個合理的價格。(2)生態環境惡化代價。對其進行核算的困難主要來源于生態惡化代價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時間因素是指工業發展引起的生態破壞和健康損失,是污染發生之后逐漸呈現的有的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被發現其核算成本難以分攤到哪一年??臻g因素是指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圍。2政府、企業、居民個人的綠色與可持發展的思想意識不足。(1)從政府層面來看。一些地方和部門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的總量的增長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項目有時候仍不令行禁止。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造成嚴重后果。(2)從企業層面來看。一些企業追求自身的利潤,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并且產生負外部性.造成整個社會的福利下降。(3)從居民個人來看。居民個人的生活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如生活垃圾的不分類丟、農民化肥農藥的過量或不正當使用等都對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三、對策與建議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要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既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也是我們建立綠色國民經濟的內涵。面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突破克服:
1.完善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以及我國未來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應當建立一套相應的資源和環境的法律法規,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順利推進為可持續發展立下堅實的法律基礎。
2.完善統計法規.協調各部門統計。資源環境統計部門協調機制還不完善應成立由統計、礦產、林業等部門參加的資源環境統計協調委員會制定相關統計標準,由各部門分工協作組織實施。
1.1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醫院管理水平是確保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構建較為規范、科學的管理體制、運行體制、監管體制、考核體制,實賴院的長遠發展。在醫院籠工作中,借助公立醫院改革工作與三級綜合醫院評價評審工作,藤院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梳理與完善,逐漸提高醫院醫療能力與管理水平,充分發揮醫院醫療作用。在開展管理工作的時候,可以采取分類髓的方式進行’將全院科室分成臨床管理、職能管理、醫技腋務管理、后勤服務管人…也^理這4個級別,并且進行定期考查,主要包括技術水平、服務態度、工作鮮、髓_、斷龍、自身賺龍等’_核成績作為評優選先、年終獎細依據,提高醫護人員工作_極性與創造性,實現醫院管理的人性化、規范化,促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1.2創新萬法’增強服務質量
在醫院管理工作中,對醫院分開管理成果予以鞏固,強化合理用藥管理,并且對開具處方進行定期檢查,將一些不合格處方、不規范處方、超常處方等納人醫生績效考核P]。在開展具體管理工作的時候,由主管院長對沒有落實管理制度的科室進行管制,要求其限時整改,禁止濫用抗生素,對開具處方進行抽査統計,運用信息化手段對醫護人員與藥劑人員進行監督,保證患者的安全用藥,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促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1.3創新技術,提出全新措施
在醫院工作中’鼓勵醫護人員進行新業務,掌握新技術,落實獎勵機制,充分挖掘與激發醫護人員的潛力與積極性,對亞健康人群進行宣教工作,特別要重視心理調適工作的展開,逐漸減輕其心理壓力,設立心理門診咨詢室、宣教室,主動為人們提供服務,強調預防工作的開展,降低人群發病率,減少住院患者人數與診療次數。除此之外’加強對醫療技術的研究與創新’通過論文的撰寫與發表,提高醫護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業務技能,充分發揮醫院公共服務能力,樹立良好的形象,實現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1.4優質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在醫院工作中,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豐要包括理論知識、業務技能、自身修養、醫德醫風等,以此來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與自身素養,并且更新理論知識,規范操作流程,主動和患者溝通,面對患者保持微笑,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用心關懷、照顧患者,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讓患者可以越來越信任醫生,進而積極配合醫院治療,樹立良好的醫院醫療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就要完善優質護理,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打造醫院品牌,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并且逐漸獲得患者及社會的認可,促進醫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醫院管理理念創新實踐
2.1管理、技術兩手抓
近些年來,醫院管理人員越來越與時俱進,在貫徹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形勢下,對醫院進行了大力改革,在加強管理理念創新的同時,也要重視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形成管理、技術兩手抓的局面。針對管理工作而言,在滿足醫院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盡可能讓患者群體收益,將管理目標定為以事業發展為主,充分調動醫護人員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始終堅持經營管理準繩,實現管理質量的有效控制,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服務水平,完善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精準的設備、到位的服務、先進的技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計對技術工作而言,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技術培訓,樹立品牌理念,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目標,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醫院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2效益、質量同等重要
效益是醫院生存的根本,質量是醫院立足的基礎。醫院效益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是醫院長期經營過程中,醫療勞動與服務成果的比值,通過對現代化管理手段、理論調動醫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與熱情,實現人員的合理配置,提供最佳的優質服務,積累工作經驗,促進醫院長遠發展,提高醫院經濟實力。社會效益是E院提供社會醫療服務期間,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盡可能提高社會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生命質量,其主要就是衛生事業人性化發展的產物,也是醫院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同時,醫院服務效益也是社會效益的一個方面,與患者就診情況、病情變化有著一定的關系,對社會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在醫院工作中,必須遵循以患者需求為核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舒適、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醫療成本,強調質量效益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結語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觀 住宅設計 建筑 消費者
可持續設計是將環境設計、環境意識設計和環境發展觀通過實物建成環境和服務項目體系,使得建筑工程項目能夠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住宅設計中可持續設計的目標是通過技術化、情感化的設計來徹底擺脫建筑工程項目對于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不良效果。以住宅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建筑業經過年來持續高速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現今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居住問題,而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增長。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是同時也造成了大范圍的環境損害和生態破壞。當我們以可持續發展觀來審視現階段存在于建筑行業中消費方式和生態意義的時候,必須要拋棄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將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降低耗能和提高室內質量為要求的綠色生態住宅設計作為住宅建筑發展的方向。
1、可持續性住宅設計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續性還體現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上。住房從分配機制轉為市場消費機制后,消費者對住的概念已不僅僅是能滿足棲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種健康環保、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v觀現在的住宅,無論是消費者、發展商、設計師還是政府主管部門對環境的追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營造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綠色環保型住宅已成為房地產界的共識。
2、設計控制要求
規劃設計是工程建設的先導,在工程設計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將建立綠色生態型小區作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做到低耗能、高回報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設項目的功能結構和布局方式,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全面的分析,對規劃結果中所具有的各項指標都完全進行控制。
2.1、設計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規劃設計階段,要強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觀念已得到普遍認可,無需贅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和認知廣度、深度的發展變化,所有這些理論和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綠色生態住區的規劃和建設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在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情況下,公眾參與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市場反饋及市場杠桿等形式表現出來;同時,開發商還應在綠色生態住區理念指導下,有意識地引導社會消費意識,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2.2、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規劃設計前期首先必須對建設條件中的資源進行分析,研究資源的潛在價值,對諸如土地、景觀、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或保護,評估工程建設對該區域自然環境及社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對土地的利用和評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規劃前期階段尋找到一個適合的定位,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而非過度的利用。對環境、社會人文資源的分析、評估主要包括評估項目建設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及影響,對周邊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以及該地域社會各因子的影響,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帶來的社會配套,環境容量、城市總體交通格局的變化等。
2.3、綜合規劃和布局
強調規劃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建設生態平衡。在某別墅區的規劃設計當中,我們充分利用這一理念,強調建筑生態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圖1)。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整體布局的生態性特征。強調與外界的溝通,而非自我封閉。該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與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體系。建立陽光——水體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層面的梯度關系,形成良好的生態平衡;③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將生態理念貫徹到建筑單體的設計當中。
3、建筑單體設計
3.1、以人們需求為基礎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對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發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思考,極大提高了對住宅健康性的關注。住宅設計應不斷滿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慮住戶的生理健康,還應關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礙的原因與建筑的高度、規模、住戶的密閉性、鄰里的噪聲有關;而良好的社區組織和社區空間設計可以鼓勵鄰里間的交往,是居住環境中減輕壓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將居住空間環境、鄰里關系對人的精神影響納入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產商和設計師應對新現象、新文化、新經濟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變給予更多的關注。比如小汽車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會老年化、網絡空間、新都市主義、郊區化、再城市化都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對住宅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房地產開發指出了發展方向,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3.2、了解社會發展需求
為了實現可持續性住宅的建設,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技術在相繼問世。然而,日本關東學院工學部建筑設備工學科教授秋元孝之認為,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來評估住宅的可持續性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但這些都是以辦公建筑為中心的評價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為對象的評價方法還很少,這還需要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綜合評價的方法可以盡快完善而得到推廣,可持續住宅的真正實現將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類環保節能材料
眾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長壽命是相當有意義的。而為了延長其壽命,就常常要進行舊房改造和設備更新,從而產生一些替換下來的舊材料和建筑構件。這些廢棄的材料如果能夠再利用,就可以減少浪費。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適用;木材可以變成碎片卻很難恢復原狀。所以,需要考慮每種材料的特性,來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裝修到位,減少施工過程的能耗
住宅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提供給市場前應該是一種完整的產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趨勢,二次裝修造成質量隱患、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廣住宅產業化和建筑產品運用,實現住宅裝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
4、結語
為了營造安全、健康、舒適、環保的生活環境,人們在住宅方面的消費,將會在講求舒適的同時,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時,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也必須以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綠色生態的住宅小區。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作為環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環境教育過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據我國目前環境教育的實際情況,依據教材,立足課堂,以現有的課本內容為基礎,盡量挖掘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自覺地、有效地滲透環保教育,是充分發揮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的一個顯著標志。隨著社會生產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和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會出現不少新的問題,也會有新的成就和經驗,應及時地有選擇地補充到教學中,這就需要開放性教學。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發性教學材料,即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收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
精心備好地理課外興趣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
初中地理新課程課外興趣活動安排得較為豐富,在備課中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環境教育內容,也是實現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方面。
(1)進行環保知識講座,觀看錄像。教師在初中地理新課程備課中,結合教學內容,可安排課后環境知識講座,觀看環境問題治理的錄像,由于一些專題報告、講座及問答、討論等是由學校或主管部門邀請環保機構、地方政府、環境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這些報告和講座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內容,分專題、有計劃地進行,每次重點解決一個側面的問題。從而拓展學生環境教育的知識面,彌補課堂教學中環境教育時間不足的缺憾,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促進了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
(2)對環境教育基地進行參觀訪問。初中地理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是多樣的,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中,而是要求學生能夠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這種方式應該予以提倡。教師在備課中,結合教學需要,讓學生對家鄉附近環境教育基地進行參觀訪問。參觀前精心備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觀,讓學生在參觀中思考,在訪問中感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能夠提出一些有創意的建議,這樣,無形中學生受到的環境教育是巨大的,認識也會不斷加深。
(3)進行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初中地理新課程中,還有許多要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的片段,在備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部分內容,備好這部分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備課一定要細致,要讓學生明確調查什么內容,調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是什么?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通過調查你認為應該采取什么對策?只有在教師認真備課,精心安排下,學生的調查才能夠取得成功,才可能寫出良好的調查報告,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的應用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能力,并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創新興趣,達到多重教學效果。
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實行環境保護
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強化預防監督,堅決遏制人為環境破壞。同時,通過法律執行,切實保障環境保護者的合法權益,把環境教育的宣傳納入法制化軌道。
加快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步伐,加強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堅定不移地控制人為造成的新的環境破壞,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工作重治理、輕預防的工作思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養育了祖先,撫育著我們,也是子孫后代繁衍的根基。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的家園正經受著種種環境問題的困擾。環境問題正在危害著我們的家園,破壞生態平衡,威脅我們和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過去一些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環境污染為代價,造成公害橫流的發展經濟的道路,應當引以為戒。人類要過幸福生活,使經濟持續發展,就要保護好環境。環境問題需要我們人人參與。人們環保意識的優劣,對環境保護的效果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