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21:4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裝飾美化類民間藝術的范疇
民間傳統手工藝分類大致從藝術性、民俗性、生活性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根據張道一等有關民藝專家的分類觀點,民間傳統手工藝分為八類,裝飾美化類是其中類別之一,是指民眾對環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裝飾,主要包括節令活動、人生禮儀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畫、窗花、布畫、雜畫和室內裝飾品;民眾對自身的裝飾,包括服飾剪紙花樣、鞋樣等。裝飾美化類民藝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其原初的功能有所減弱,審美功能不斷加強。裝飾類民藝一般只限指在二維的平面范圍之內,有平面造型藝術的特征,無論是創作觀念、表現方法還是存在形式,與一般所指的美術范疇更為接近,從而集中體現了民間藝人藝術創作的思維方式,具有樸素的藝術風格和造型特征。
二、裝飾美化類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
1、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了民間裝飾藝術的生存土壤民間傳統手工藝根植于傳統的農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繼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傳統文化,是一種“本元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但是隨著我國由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步伐的加快,受社會政治經濟、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習俗、人文觀念和審美發生了較大改變。新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間,許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歷史韻味的街道被無情拆除,代之以冰冷無溫度的現代立方體,隔離了傳統鄰里間情感交流與人情往來,移風易俗間,耕植傳統民間裝飾藝術生存的土壤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許多傳統手工藝因無存在的理由而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2、價值觀的改變導致民間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從業人員后繼乏人目前,我國很多年輕人擇業價值取向從集體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輕視社會責任的承擔。選擇社會熱門職業,忽視那些可以為人民服務的冷門職業、基層職業。擇業標準趨于實用化、功利化,將滿足自身物質需求和發展作為擇業價值標準,輕視精神、責任和義務。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品的需求越來越少,以裝飾類傳統手工藝作為謀生手段的作坊,社會生存越來越艱難。要練就達到大師級別境界的技藝,要耗費人生很長的經歷,且經濟報酬微薄,屬于冷門寂寞的“無前途”行業。在當下全社會追求高報酬,青年擇業價值觀本位化現狀的大環境下,傳統手工藝從業人員越來越少,后繼乏人。3、傳統的手工藝傳承形式束縛了民間裝飾藝術的創新查閱我國傳統手工藝發展歷史資料,裝飾類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是通過師徒、父子、母女間的口傳心授以及物傳,將工藝技術的藝訣、經驗、裝飾藝術樣譜代代相傳。這種傳承方式有利于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后人在前人一脈相承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得工藝、圖式逐漸完善,但是也正是這種相對固定內容和形式,束縛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使得裝飾樣譜跳不出原來的樣式,有的幾乎幾代一成不變(如圖不同時期的楊柳青年畫)。如表現連年有余必用蓮花和魚元素,表達長壽要用壽星翁或松鶴等元素,這種程式化使得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圖案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受到束縛。
三、裝飾類傳統手工藝活化途徑探索
裝飾類傳統手工藝,產業化規模很小,隨著民眾觀念和審美的改變,已經不作為普遍的日常裝飾使用,大部分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品被用作收藏或者發揮工藝禮品的功能。雖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過程反應了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將會對新生手工藝的產生起到啟智和推動作用,這是對傳統手工藝的動態傳承。雖然傳統手工藝的生存日益維艱,但是依靠政府部門的保護政策,以創新為鑰匙,通過全社會多方努力與配合,滿足不同受眾的審美需要,在流淌著傳統血脈的土地上,傳承之路必將充滿希望。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民間裝飾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通過頒布一些有助于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政策、制度,為傳統手工藝的“活化”保駕護航。一方面,加強農村建設規劃,確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農村民俗習慣,保護傳統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構建傳統手工藝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工作力度,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力度,鼓勵地方院校開辦非遺專業,加強非遺人才培養,保障傳統手工藝后繼有人。再次,引導和推動傳統民俗活動正常有序開展,很多傳統手工藝因為民俗活動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飾、室內裝飾、活動物品等。通過各級政府部門多渠道入手,尊重傳統民俗,構建傳統文化環境,讓年畫、剪紙、刺繡等傳統裝飾手工藝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間傳統最富有創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時,用現代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廣泛傳播傳統文化、傳統民俗、傳統手工藝,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深入了解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平臺,增強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2.發揮傳統手工藝文化技藝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它最大程度上承載了我們這個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語言、工藝技法、民俗內涵等等??梢哉f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態文脈。但是市場需求決定發展規模,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審美的轉變,導致傳統裝飾類手工藝產品需求量劇減,使得原先轟轟烈烈的傳統手工藝產業日益蕭條,如蘇州桃花塢年畫,朱仙鎮年畫等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市場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飾用品琳瑯滿目,再也不用為了滿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動手。因此,因服飾制作而存在的民間服飾的花樣剪紙也很少見了;有些傳統技藝隨著科技的進步,也被現代化新生產工藝所取代,如傳統手工雕刻到現代的數碼雕刻,原先的雕版、絲網印刷到現代的數碼印刷,傳統刺繡到電腦刺繡等,不僅節約人力,效率也飛速提高,但同時也導致了因快速工業化帶來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需要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這給傳統裝飾類手工藝活態化留出了繼續存在的空間。傳統手工藝獨特的人文魅力是對機器標準化產品的情感補充,為消費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氣息的選擇。傳統手工藝的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弱化,傳承的核心是傳統手工藝技藝和傳統造物思想。要以創新為動力,發揮工匠精神,運用傳統技藝,制作限量版的藝術品或紀念品,把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品的藝術人文氣息發揮到極致,滿足小眾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為保護和傳承裝飾類傳統手工藝的一種方式。3.發揮DIY的親和力,讓傳統裝飾類手工技藝走近市民生活。根據裝飾類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流程,開發成DIY體驗項目,既能讓民眾豐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壓力,也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手工技藝操作流程,體驗中國裝飾類傳統手工藝文化與智慧。如剪、刻紙類工序較少的可以開發成單獨的項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畫類,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畫稿、刻板、印刷等幾個項目,組成系列項目,體驗者在精心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手工藝的悠遠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制作的過程,也是放下繁雜,自我精神享受的過程。4.融入文化創意產業,傳承與創新并駕齊驅。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致產業”。換言之,這就是要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使它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查閱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歷史,沒有哪一門傳統手工藝是亙古不變的,都會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和審美心理的變化而產生流變,有流變就有創新。傳承與創新不是矛盾關系,而是相輔相成沿著螺旋線向前發展的關系。沒有創新的傳承是難以為繼的,同樣沒有傳承的創新是沒有依托和支撐的。裝飾類傳統手工藝融入創意產業行業的途徑有多種,用現代解構的理念和方法,根據創意產業具體產品設計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藝術形式、工藝的運用、傳統圖樣的提取應用。在藝術形式應用上可以運用現代軟件編程技術,既能體現傳統裝飾類圖樣的藝術風韻,又提高了效率,通過變量的改變,還能改變圖樣的視覺效果。比如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就能把剪紙的鏤空特點用于建筑設計、產品展示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形象代言人的服飾設計中,形成一種通透、斑駁的藝術效果。在裝飾紋樣的運用上,要用現代創意思維方法對裝飾類傳統手工藝圖樣進行提取,并運用現代造型方法進行新的構想與再創,“借其形,承其意,傳其神”,打造具有東方文化品質,符合現代審美的視覺形象。傳統裝飾美化類民間手工藝的“活化”,要營造適合傳統裝飾類手工藝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不僅要原樣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技藝、裝飾圖樣,傳承傳統手工藝技藝和傳統造物思想,更要以創新為靈魂,用現代設計給過去一個未來,使民眾在享受現代設計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記憶,產生中華民族文化歸屬感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潘魯生唐家路民藝概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論當代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1P170
〔3〕潘魯生工藝美術的轉型與復興[J]上海工藝美術2016.3.15P8
〔4〕陳建成姜宏瑤淺談我國發展森林文化創意產業路線[J]第二屆中國林業技術經濟理論與實踐論壇論文集2007-06-11P7
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加工工作,目前,全縣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8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6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4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0名。下面小編收集了文化非遺加工典型經驗材料例文,一起來看看吧!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
我縣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涌現出一批文藝精品。拍攝了以東女文化為品牌,全面展示馬奈鍋莊的電影《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絨藏族歷史浪漫的傳奇、情愛、文獻、災難性的史詩影片《東方女兒國》。創作了以突出展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奈鍋莊》為題材的《馬奈鍋莊夢》系列文藝劇目,多次參加省內外匯演獲得好評;制作出版了歌劇集《高原雪梨花》,陸續出版了《歷史文化覽略》、《歷史文化叢書:風云》、《文史》一二三四輯、《雍仲苯教法相寶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書籍畫冊。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間文藝活動的廣泛開展
近年來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我縣每年都要舉辦以“梨花節”和“紅葉節”為主題的大型文藝匯演活動,鍋莊、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間藝術多次被搬上舞臺,刺繡、織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藝也多次得到展示,這些都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過舉辦民間藝術匯演、民歌大賽和各種節慶匯演,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進一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揚
為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縣不斷創新方法,煥發傳統文化新的生機,以“輸血式支持”、“獎勵性扶持”等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傳承人培養和民間文化展演,使小區域傳統文化走上大舞臺,開辟新的演藝天地,如編排的河東鄉“千年鍋莊換新詞”、“馬奈娃娃鍋莊”等,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讓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我縣目前正在恢復部分傳統戲曲(藏戲),比如卡拉腳鄉二普魯村的猩猩與獵人,安寧鄉牧場村的格薩爾王藏戲等;咯爾鄉德勝村舉辦的“孝德”文化節,以德報怨的傳統美德也被中央四臺《記住鄉愁》欄目搬上熒幕;勒烏摩崖石刻是苯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國內外知名專家先后多次對其進行考古論證,相關論文在新華網、人民日報等有影響力的網站和刊物上刊登,提高了甚至整個嘉絨地區的文化地位,強化了嘉絨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嘉絨地區增加了新的文化亮點。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縣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面對這種現狀,我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住縣旅游發展的生命線。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以政府為主導、文化館為責任主體、社會廣泛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扎實做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為旅游服務,處理好了保護與開發的
【關鍵詞】地方高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文化作為衡量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準,日益受到重視,而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備受關注。因此,探討地方高校的發展對于地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提升,對于地方高校的發展與急需傳承和創新的民族文化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項涉及面廣、任重道遠的工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等各方面的協作,地方高校在其中起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建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集聚地,除了為地方建設培養人才、服務地方之外,還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任務。地方高校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本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能力。
一、地方高校的發展能夠加強本地區內各民族的交流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說:“在往昔,不同的文化接觸是人類進步的路標。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效仿拜占庭帝國?!笨梢?,純粹屬于某一民族的文化很少存在過。與各民族之間自然、感性的文化交流不同,地方高校為本地區內各民族提供的文化交流方式更為明確和具體。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觀念的落后及其保守性造成了作為社會變遷主體的人的“價值困境”——對于新思想、新行為和新事物缺乏主動接受的意識,從而使民族文化結構缺乏現性因素的碰撞,造成民族社會變遷動力的不足。而地方高校的發展,恰恰為民族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首先,地方高校的師生大部分來自于本地區的各民族,隨著地方高校的發展,來自其他省份、地區的教師和學生不斷增加,這種大規模的聚居為外地民族文化與本地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其次,地方高校通過思想觀念的傳遞將外來的先進文化輸入到師生的思想觀念中,有助于改變民族地區保守、落后的文化觀念,使本地區的民族文化與外來先進文化得到有機的融合。再次,地方高校還可以通過傳授知識技能提升本地區民族文化創新能力的基礎,如通過地方高校知識技能的教育,可以改變民間傳統手工藝父子師徒世代相繼、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使傳承更加規范、系統與科學。最后,地方高校的科研進步和實驗設備的不斷更新,可以推動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優化民族傳統技藝,為民族文化創新奠定扎實的基礎。通過教育,地方高校除了能夠改進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之外,還能夠提升民族成員的文化水平,提高整體民族素質。
二、地方高校的發展為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創新提供了組織保障
地方民族文化的創新雖然具有一定的自發性,但是更需要相應的社會體制的支持,因為制度可以通過激勵和約束的機制將個體成員的行為與獎懲機制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個體的積極性。而地方高校的發展能夠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第一,地方高??梢栽谠盒7秶鷥冉⒚褡逦幕嚓P的研究所、學生社團等組織,并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對這些團體進行管理。第二,地方高??梢愿鶕镜貐^的實際情況,在教育、文化、民族事務等部門的領導下制定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方案,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并且完善聘用程序。第三,地方高校可以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活動提供場所和一定的經費保障。如賀州學院“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于2008年撥付建設啟動資金20萬元;賀州學院給予配套資金10萬元,并為本基地配備了相關辦公條件和專職人員;2010年基地獲得國家財政部支持地方院校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梢?,地方高校可以將相關經費直接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
三、地方高校的發展豐富了本地區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式
第一,通過課程設置對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地方高校開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課程,既能夠展現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實現錯位競爭,又能夠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如百色學院開設的少數民族工藝欣賞、民族紋樣設計、民族包裝設計、旅游工藝品開發等課程,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地方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又可以促使學生對民族圖案、手工藝品進行再設計,并運用到現代包裝、服裝、海報、室內裝飾設計中,從而使傳統的圖案、工藝等得到創新和發展,同時有效提升了百色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能力。而賀州學院的“南嶺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則以志愿服務的形式使大學生直接參與到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針對傳統的民間技藝,如蠟染、編織、陶藝、竹藤編織等項目,可以通過田野調查或將民間手工藝人請入課堂等形式,使學生與民族傳統文化技藝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并且能夠親自動手進行手工藝品的制作。這樣學生既掌握了一些民族手工技藝,又能夠將學習到的民間手工藝的藝術風格和工藝運用到現代產品設計中,也是對傳統藝術的一種創新。而在旅游紀念品開發類課程中,師生通過不斷地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將地方的一些手工藝品、服裝服飾、生產工具、樂器等進行再設計,將其傳化為旅游紀念品,通過游客傳播到各地,更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創新和傳播。百色學院教師申報的課題“廣西民間傳統工藝產業化開發模式研究”獲得了廣西社科基金立項,是對民間手工藝創新開發的進一步研究。此外,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很多學生在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中將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民族文化創新應用等內容作為選題,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將一些設計轉化成了商品??梢姡胤礁咝Mㄟ^思想引導、課程設置等手段使地方民族文化藝術深入學生的意識中,有效激發了廣大師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興趣,有助于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后人、煥發生機。第二,通過學術研究、建立研究機構、舉辦學術論壇和研討會等形式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百色學院建立的廣西高校優勢特色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是西南邊疆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廣西文科中心的簽約基地;賀州學院的“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河池學院的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紅水河文化研究所”等都是地方高校建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機構。此外,地方高??梢耘c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合作辦學,聘請民族文化傳承中心的業務骨干入校擔任指導教師;同時,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也聘請了地方院校的師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相關作品的創作等。地方高校的教師也對本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大量論著,如百色學院教師撰寫的《廣西西部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調查研究》、賀州學院教師撰寫的《賀州民間特色傳統節慶文化的保護性開發研究》、河池學院教師撰寫的《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等,提升了本地區民族文化藝術的創新能力。舉辦學術論壇、研討會可以將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專家、學者邀請到地方高校,共同探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學習先進經驗,深入進行學術交流,對于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傳承與研究都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由賀州學院和原生態民族文化高峰論壇秘書處聯合主辦、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高峰論壇”,以及在河池學院舉辦的“第四屆仫佬族文學研討會”等對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創新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第三,通過整理、出版、翻譯民族文化藝術有關文獻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由于地方高校處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很多高校教師就是少數民族,對地方的民族文化藝術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而這部分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教師以地方高校現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每年發表大量關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論著,此外,還對民族文化藝術相關歷史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翻譯出版,這些是地方高校為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所做出的貢獻。如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立項的項目“壯族典籍英譯研究——以布洛陀史詩為例”,將壯族的傳奇史詩《布洛陀史詩》進行翻譯,并以原古籍抄本五言詩體進行編排,將原文古壯字標注拼音壯文、壯語國際音標、現代漢語譯文和英文,對壯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歌謠嘹歌進行收集翻譯而出版的《平果壯族嘹歌》,也是地方高校對地方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并向世界傳播的一項優秀成果。河池學院教師出版的《仫佬族古歌》《漢族題材少數民族敘事詩譯注》(壯族仫佬族毛南族卷)也對當地民族文化文獻進行了梳理和傳承。第四,通過教研活動提高本地區民族文化創新能力。地方高校特色教學的發展促使教師不斷深入研究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從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百色學院獲得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的“基于民族文化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民族地區高校民俗學教學改革”、賀州學院“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的立項“地方本科院校英語人才本土文化教育研究——以廣西東部多族群區域為例”,以及河池學院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音樂特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等。第五,通過校園建設、文化活動與學生社團等形式對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傳承創新。隨著地方高校的不斷發展,可以通過校園建筑的風格樣式、園林雕塑等設計規劃體現當地的民族文化藝術元素,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演出,通過民族歌曲、舞蹈、樂器表演,以及展示民族服裝讓學生體驗民族文化;還可以通過開展社團活動、采風活動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切身體會民族文化之美;在一些傳統的民族節日,如“三月三”“潑水節”等舉行節慶活動;在校運會、體育課中加入少數民族運動項目??梢?,地方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建設及文化活動對民族文化藝術進行立體的、全方位的傳承創新。第六,通過博物館、檔案館、史料館的建設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創新積累素材。有條件的高校能夠建設地方民族博物館、檔案館、史料館等,對本地區的民族手工藝品以及相關的文物、史料進行保存和展示,在對史料進行保存的基礎上,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民族文化研究和傳承創新的素材,如百色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賀州學院的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機構就起到了類似的作用。賀州學院的“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采集到各種儀式、碑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照片15000余張,對相關的民間歌手和民間儀式進行了錄音錄像,已制錄光盤200多張,并建立了“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資料室”。研究人員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料,主持和參與了國家級立項課題5項,主持廣西“十五”“十一五”社科規劃課題9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結語
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需要。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民族成員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教育密不可分。就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而言,地方高校從樹立價值觀到傳授知識技能,再到引導師生對民族文化進行研究、傳承、創新,可謂功不可沒。地方高校的人才健全,可以從地方語言(特別是瀕危方言)、族群關系、文化人類學、生態美學、民族學、社會學等角度全方位地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梢哉f,地方高校一直都在為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的發展有助于提高本地區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的能力。(注:本文為2014廣西高??茖W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LX2014408)
參考文獻:
[1]楊發庭.羅素論中西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岳天明.中國西北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西雙版納在傣語中意為“十二個版納”,版納是傣族古時的計量單位。從公元前220年開始,西雙版納就開始呈現出多民族聚集的狀態。而在經歷勐龍金赤國、大理國等若干個朝代的更迭后,以傣族為首的族群,更是與多個族群和平共處,在西雙版納地區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
以哈尼族為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主要分為吉威(平頭愛尼)、吉坐(尖頭愛尼)和吉表3個胞系。愛尼的服裝、服飾是該族七個支系中較為突出的一個。愛尼人的服飾從紡織到首飾的加工制作,再到色彩搭配,均滲透著一種張揚的美,是哈尼族智慧才華和精湛手工技藝的結晶。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卻將語言、所見所感繡于衣袖之間,哈尼婦女們用紅、綠、藍、紫、黃、青、白等顏色的絲線,用手工繡出來的刺繡品,不僅形象生動、逼真,色彩艷麗,還包涵了哈尼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比如其中的繡花針法就主要使用“挑花”、“十字花”等線條,用經緯紋路明顯的平布做挑花布,用繡花線跳出X字形。同時使用銀泡、銀扣、銀鏈、彩絨花、七色珠子、貝殼、果實相配襯做裝飾等等。
愛尼挎包的表現形式以二方連續和帶狀分布為主。其中又分為起源傳說類、生存勞動類、文化習俗類和動植物類四個類型。
第一種起源傳說類,主要是用圖案表現物種的起源以及代代相傳的的民間傳說。愛尼人在族群演進過程中,由于對自然的認知能力限制,積累了大量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名字叫“航來培讓”(音譯),意位老虎的腳印。除了事件性質的傳說,抽象寓意的傳說也被完整的表達在了刺繡中。如“玉璞”(音譯,葫蘆)的傳說就是典型。愛尼人認為葫蘆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倉庫,是萬千動物的生命搖籃。
第二種生存勞動環境類。這種圖案通過介紹房屋、農具的各種形態,傳達人們勞動生產的狀態和心得。如“美科”(音譯,房舍)的故事,就描述了愛尼人十分向往的人間天堂——美科的環境。
第三種是文化習俗類,通過圖案介紹族群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等。如“苗瓢”(音譯,臉面)的故事就講述了愛尼人不遵守法律而受處罰的故事。它的核心思想,表達了人們因為不遵從族群律法而導致的后果。
第四種類型是平面上對動物和植物的概括。通過簡易的幾何概括生活勞作環境中所見的動植物。一些愛尼人的挎包圖案甚至在層次排布上對原有生活環境的樣子做了還原。
2 產品意義上圖案的理解
將傳統的圖形運用到今天的產品上,本就是一種非常冒險的嘗試。早在20世紀初期,魯迅就曾在由吳云編寫的《魯迅論文藝遺產淺探》中,探討了“拿來主義”的同時,表達了對于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基本看法。而從歐洲設計發展的脈絡來看,傳統與現代的博弈也由此開始了數百年。大部分時候現代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在改變傳統的同時,也對傳統做著相應的破壞,這種破壞有時候完全改變了傳統的生存狀態,甚至使傳統完全脫胎換骨,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犧牲品。當然,成功的例子也屢見不見,“現代”總是一種手段,可以讓傳統在今天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拋開產品開發的現代與傳統不談,圖案對于產品的意義是十分重大且關鍵的。一個產品從想法、到形態再到功能實現,是一個完整的轉變過程。而圖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識別作用,這個作用幾千年來并沒有發生變化。新石器時代末期,部落就會使用在陶土上的不同涂畫,來表明物品的歸屬和使用范圍。這個作用和市場聯系起來后,識別的意義也由單純的區別,開始豐富為影響產品是否能夠成型、是否能夠打破差異化的關鍵因素。
3 立面設計的實踐
圖案的展現,在立面和平面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立面強調圖案與對象的契合,立面自身的變化會給圖案帶來新的生機和解讀角度;平面的圖案相對立面而言較為直接,信息傳達的途徑也非常明顯。二者相比之下,立面信息的傳遞需要更多從“審美受眾”的角度出發進行更多新層面的闡釋和補充,而平面信息的傳遞則直接通過平面就能獲取。
從文創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是該論文實踐部分的出發點。文創產品需要滿足的基本特質也需要在該產品中進行實現。其中要求產品具備文化的可識別性,功能的實用性和可推廣市場化的可能性。
在材料方面,考慮到愛尼人處在地域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有著豐富的竹類資源,當地竹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干欄”式竹樓、背簍 、雞籠鴨籠、篾桌、合壺、水煙筒、還有著名的竹筒舞等都是竹文化的體現。為表現其地域特色,采用竹筒原型為主要材質制作包具,來進行立面結構上的第一層暗示,以此表現強烈的“竹生長地區族群”的地域特色。在替換原有土布材質的同時,為圖案立面改造提供充分的空間。
在圖形方面,基本保留了集中關鍵的傳統愛尼刺繡圖案,選取了圖案中的關鍵部分進行了提取、重構和色彩重搭,精簡了二方連續的圖形表達模式。這樣做的原因是更方便其在立面表現上的運用。其他裝飾方面,也會加入原有立面結構上出現的文化特征,諸如銀泡、銀扣、銀鏈、彩絨花、七色珠子、貝殼、果實等與包進行配對,不斷在原有基礎上強化愛尼族群特色。
4 總結
刺繡圖案的立面重現在許多領域都有嘗試。尤其在黔東南的苗刺繡轉化,云南境內的彝族、白族刺繡的轉化,甚至大理地區扎染的產品轉化等等。
這種對于圖案切割后附著于新載體上的做法,成為當今民族文化產品開發的基本途徑之一,只不過載體在不同層面上進行著改變罷了。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手段具備一定的難度,一是由于環境的根本改變導致在材質選擇上、特別是載體選擇上無法與原有材料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由于原本產品的存在動因在今天的生產結構中已經脫離或者被新的生產力所取代,功能性上大打折扣,即便我們將圖案附著上了新的載體,這種在圖案與新載體之間的“斷裂感”,也會對產品原有的體系和文化自身造成相當的損害。譬如大量出現的民族文化手機殼、明信片等等。因此,對于立面上的“重現”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對原有文化體系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找到其中的關鍵點用于改進和創意;其次才是在藝術層面上關于立面和圖案的解構問題。這也是進行民族類型產品轉化的基本邏輯。
參考文獻:
[1] 吳云.“魯迅論文藝遺產”淺探[M].陜西人民出版社,1976.
[2] 潘紅.學科建設與文化創意[M].云南人民出版社,015.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古籍修復 人才培養 教學體系 創新設計
一、引言
“古籍修復”是一門應用性、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長期以來,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主要還是依靠行業內部的師徒相授、口耳相傳。這種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在技藝延續中曾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逐漸顯現出生源基數少,入學渠道狹隘、教學方法保守、從業人員文化層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現代社會背景下傳統手工藝技術的發展和傳承。近年來,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古籍修復專業已正式納入高等教育體系。普通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專業定位、學科建設、課程體系的科學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經驗和科學結合,突出研究實驗能力與實操技能并重的教學思路,努力發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為古籍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二、發達國家古籍修復及相關專業的發展現狀
古籍修復現代人才的培養既要堅持傳統修復技藝的傳授,又要重視引入新技術和新知識。與保護技術比較發達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下的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培養仍停留在較低層次。突出表現為,教學內容重文輕理,知識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課程的設置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創新亟待進一步加強。
國外修復人員的培養,具有研究實驗能力與實操技能并重的特點,有利于古籍修復方案的科學制訂,使操作技術更加可靠。據初步調查,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波蘭等古籍保護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開設古籍(文化遺產)修復或保護專業,也設置古籍及紙質文獻的保護方向。[1]其課程設置兼顧繪畫、微生物學、化學、材料技術、藝術史、修復理論、文獻研究方法、計算機應用等實踐環節,涵蓋針對性較強的修復與保護訓練,并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有大量的專業實習,甚至包括到國外相關機構接受實訓。最后,學位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還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復工作。
國內檔案、文博保護的相關專業已具有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并針對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課程設置及應用。就古籍修復專業而言,近年的辦學經驗也提醒我們這門學科的發展不僅需要目錄學、版本學等文科基礎知識,而且需要規范嚴格的技術技能,更需要拓展與修復密切相關的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基礎知識,加強對修復材料和修復環境的分析及監控,讓“古籍修復”真正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實操技能、實驗研究能力、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們應該借鑒國內外古籍修復與保護專業及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立足傳統修復技藝,引進相關學科知識,不斷進行修復技術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傳承創新。只有這樣,才是培養古籍修復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科學方向。
三、現代社會背景下古籍修復專業的發展趨勢
古籍文獻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時也是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中重要的一部分。據有關專家估計,保存至今的古籍約23萬卷,全國古籍藏量應在5000萬冊左右,可謂卷帙浩繁[2]。古籍修復專業對課程設置、知識技能的要求科學、嚴謹。如何將傳統的技術傳授科學地融入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框架之下是高校辦學中探索的重要問題。現代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強調應用型、創新型的特質。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到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體系中必須大力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并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1.關注實操技能學習的過程性。
傳統的古籍修復多是手工勞動,其技術傳承依靠師傅的口傳心授,而熟練技工的養成則依靠不斷地積累經驗。通過專業辦學培養古籍修復人才,必須尊重和延續這種技能習得的過程。在實踐教學中繼續堅持“師帶徒”傳授方式的合理內核,一對一全面傳授、技術觀摩,輔之以修復方案集體討論以促進修復技術的傳承和發展。修復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嚴謹的工作流程。修復前要預先制訂完整的工作計劃,修復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安全性、真實性、適宜性、規范性、最少干預的工作原則,修復環節要涵蓋清洗、去污、溜口、補破、補蛀、鑲補、揭裱、托裱等步驟,讓學生在實踐實操中提高感性認識。通過親歷親為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2.注重培養實驗研究能力。
通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研究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修復方法進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復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提高這項傳統手工技藝的科技含量。
實踐環節中應進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學實驗,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觀察那些肉眼無法看到的紙質媒材內部的變化,監測紙張纖維和保護測算,從而積累科學數據,使修復方法更科學和更有效。建立專門的古籍修復實驗室,配備自控式殺蟲防霉機、厚度儀、進紙機、紙張抗張強度試驗機、白度測定儀、耐折度儀、干燥箱、紙張水分儀、造紙纖維測量儀、酸度儀、高像素數碼相機等設備,對紙張材料的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屬性建立分析。配備書芯壓平機、紙漿補洞機、紙漿補書機、切紙機、自動壓書機、曬紙架等儀器和設備。這些新產品,都是實踐的產物,都是技術創新的產物,能幫助師生提高修復效率,使修復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復材料的加工制作上,應實行科學檢測、制定標準和按需定購,使修復材料的質量得到保證,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修復材料對古籍文獻的負面影響。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進先進的教學內容。
古籍的修復越來越多地運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現代化的高科技儀器設備應該逐漸被引入古籍修復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如在古籍修復過程中使用數碼影像、電腦和工業機械等手段參與修復或輔助修復,用來研究古籍載體材料的特性,認識其損毀規律,尋找更好的保護手段,為提高修復古籍的技術方法提供理論依據。引進和運用高科技,新技術可以有效推動古籍修復實踐教學中的知識創新,促進傳統修復技藝的提高,推動人文內涵的豐富和延續,是引領古籍修復理論和技術發展的風向標。
古籍資源數字化是傳統學術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古籍數字化是保護和傳承古文獻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趨勢。[3]引入古籍數字化教學內容,完成對古籍再生性保護的知識儲備是古籍保護工作的發展趨勢。古籍資源數字化是傳統學術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在數字化過程中,對于古籍特有的個性,需要我們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術措施。因此,古籍的數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只有實現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合理構建、提升修復教育的科學規范化程度、推進古籍修復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達到可持續發展,從而適應古籍保護事業不斷發展的動態需求。
四、“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的意義和作用
1.構建合理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目標。
在加強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方案學科建設的同時,也要通過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識譜系來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知識結構,這是塑造現代古籍保護人才的前提和基礎。新時期的古籍修復工作人員除卻需要基本的動手能力和身體條件外,還要具備充分的知識儲備和對現代化設備和儀器的操作能力?,F代古籍保護人才應該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諸如版本、目錄等古籍文獻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掌握造紙技術、書籍裝幀、材料化學、基礎物理等相關知識,甚至要了解藝術學、美學等有關知識,從而規范并延續科學有效的古籍保護方法與修復技術。因此,在論證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必須對學科體系和課程設置進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現代科學技術及先進文化成果及時地貫穿人才培養方案,大力增強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和綜合性,以適應現代修復人才和高校學歷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復領域的學科建設,提升修復教育的科學規范化程度。
古籍修復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術的歷史由來已久,它的產生和發展與文獻的產生和文獻載體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F代修復人才不僅要繼承古代文獻修復的經驗,還要在技術和方法上大膽創新。因此,古籍修復是一項既古老又年輕的事業,甚至可以說現代古籍修復是重新研究古籍保護和重新解讀傳統文化的一門新興學科。納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應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對文獻的修復和保護進行探索研究,走出經驗階段,借鑒國外文化遺產保護中修復教育的科學化、規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獻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更有效合理地保護和搶救作為古代文化載體的文獻遺產。
五、“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調整實踐教學的內容、優化知識結構、完善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設計。
相對國外古籍修復和保護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國內的古籍修復和保護基本還停留在經驗階段。古籍保護與修復的可持續發展,決定了實踐技術與理論知識缺一不可。根據應用型、創新型古籍修復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質,高校的古籍保護與修復專業教學,其課程設置應該兼顧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中,應根據實驗條件和師資條件對研究領域、專業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實踐性課程設置應包括:材質和材料分析、技術和制作工序、保護方法和技術、預防性保護和修復、制作物件復制品、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等內容。此外,實踐環節中引入古籍數字化教學內容,完成對古籍再生性保護的知識儲備是古籍修復未來的發展趨勢,且在數字化過程中,對于古籍特有的個性,需要我們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術措施。因此,古籍的數字化將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
2.打造一流的實驗平臺,提高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的技術保障。
古籍修復是一個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引入實踐教學,對高校辦學的軟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應完善古籍修復專業特色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科學發展道路,大力建設滿足教學需要和推動專業發展的實驗平臺。古籍科技保護實驗平臺是以古籍修復及古文獻保護為基礎,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護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六、“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的具體內容和措施
為實現應用型、創新型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目標,古籍修復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應滿足如下要求:
1.實踐教學體系融入自然科學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使修復人才具有從經驗修復到科學修復的潛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體系下,古籍修復不僅是一種應用技術,還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一門以修復技術為基礎,綜合了化學、物理、藝術學、美學的應用科學。因此,新時期的古籍修復人才,不僅要傳承傳統的修復技術,還要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增加古籍修復的科技含量,推進理念創新、知識創新,探索古籍文獻修復的方法論,將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完成從經驗修復到科學修復的轉化,從而使傳統古籍的修復適應現代古籍保護的需要。
2.加大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護實驗平臺。
古籍科技保護實驗平臺主要包括紙質文物保護和文獻保護技術兩個重點實驗室。
紙質文物保護實驗室主要拓展在紙質文物方面的綜合保護項目,于實驗教學中引入用于化學分析、紙張耐久性與物理強度測試與纖維質量分析等的實驗項目,著眼于科學修復中所需的工藝檢測環節。為加強古籍修復的科學性,紙質文物保護實驗室主要從紙質文獻載體的變化、保存空間溫度、濕度的影響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紙質文物老化受損的原因和機理,總結出紙質文物保護的具體方法和內容,加大紙質文物保護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使其成為古籍科技保護方面的實驗基地。
文獻保護技術實驗室主要開展傳統古籍的修復與民國文獻的保護等實驗項目,用于培養學生古籍原生性保護的專業技能。文獻保護技術實驗室以培養學生古籍保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復、保護類實驗的獨特性、科學性,為古籍保護人才的培養在實驗教學方面提供物質基礎,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使我校成為古籍修復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古籍修復師鑒定基地。
七、結語
高等教育背景下創新“古籍修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驗室建設的具有獨特性與時代性?,F正值國家、省市教育系統遴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關高校應加大古籍科技保護實驗平臺的建設力度,增強綜合實力,為申報古籍保護類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條件,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古籍修復專業教學體系的科學論證,為古籍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宏彥.國外古籍修復人才的科學培養對我們的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4).
[2]覃燕梅.我國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保護工作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7(4).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品 傳承 保護 經濟市場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39-01
一、引言
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在傳統手工藝中代表有:金屬工藝、陶瓷工藝、纖維工藝、刺繡工藝、木工藝、漆工藝、各類材料的雕刻工藝、玻璃工藝、皮革工藝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見證,千百年來為各族人民所喜愛,也是中國人民與全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文化內容。
目前,盡管對傳統工藝的繼承和保護已經獲得社會、政府各方面認同,但隨著城鄉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發展趨勢,民間手工藝品如同一個小小的世界,濃縮了中國文化的韻味和深邃。民間工藝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宗教禮節傳統特色,同時政治、經濟、文化也對它有一定影響。保護和傳承本民族文化,順應時代的需求,通過不斷開發民間手工藝品,激活農村旅游經濟市場的活力,是當下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研究的課題。
二、民間手工藝品類別及傳承保護
中國民間工藝分布于全國各地,因地域、風俗、情感、氣質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種類和風格,各民族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勞動之余創造的。手工藝品由自然材料制成,就地取材,此類產品實用、美觀,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能傳達文化內涵,富有裝飾性、功能性和傳統性,同時具有宗教或社會象征意義和重要性。民間工藝品的特點是:形象古拙、概括、簡練,即抓住了形象的主要客觀特征,又進行大膽的取舍、夸張、變形。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如:陶瓷、泥塑、、雕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東陽木雕、麗江木刻、土家族黃楊木雕、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飾、紙編畫、蘇繡、魚皮衣、織繡、壁畫、圖騰、蠟染、黃平泥哨、納繡、剪紙、鈞瓷,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唐三彩、汴繡、麥燙畫、儺面具、春聯、花燈、扎紙、服裝飾品、龍舟彩船等等。內容大都是賦予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致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得以承傳的手工技藝面臨失傳;目前,大多數工藝大師,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而40歲至50歲年齡段的高級工藝師出現斷層,年輕人不愿意學傳統手工藝,導致部分工藝將面臨失傳。如享有盛名的東陽木雕、黃巖翻簧、仙居無骨花燈、西湖綢傘、蕭山花邊等,這些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主要缺乏資金扶持和市場。從民族工藝品發展前景看,在全球信息化日益擴大的形勢下,現在人們追求時尚、復古,民族之風悄然興起,尤其在農村這塊富饒土壤中,更有自己的資源潛力可挖。只有對民間工藝品的不斷保護傳承和發展開發,才會給村民帶來安定、幸福、充實、歡樂,同時還有更實在的就業問題和經濟收入。藝術正在流失,保護民間手工藝刻不容緩。
三、工藝品開發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通過創意開發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產品以及市場需求有機連接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需求信息推動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是搞活農村經濟的必須。如利用科技手段改變農產品形狀、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的同時,融入文化元素,增加農產品的文化藝術含量,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把農產品變為藝術品,讓“鄉土文化”成為市場上的特色搶手貨。(如北京大興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開發的琉璃西瓜擺件等)。同時,利用農閑,組織巧婦制作農村手工藝產品,為當地農村生產服務,激活農村市場,可將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廢棄物,諸如麥秸、玉米殼、蛋殼等變為工藝品,定期邀請專家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術與審美,拓展創意的想法,打開農村經濟市場,利用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設計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農村產品、創造財富。(如北京順義“巧娘工作室”,昌平小湯山農業園的鴕鳥蛋雕刻畫,北京懷柔的藤式布貼畫,北京通州的烙畫葫蘆,北京延慶的豆畫,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全國有陜西戶縣的農民畫、、天津楊柳青的年畫、上海金山的農民畫等)都逐漸走出地域甚至走到了國際市場,開始賺取外匯。
從農村旅游發展持續性看,發展農村的手工藝文化產業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拉長農業產業鏈,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可行之路。發展創意農業,提到創意的高度才進入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任何民族工藝品如果得不到市場的認同,都是無用的。市場策略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的內涵,市場推廣也不會持久。激活民族手工藝品市場經濟,雖然也有許多手工藝品已經確立其品牌的地位,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但還是感到市場生命力不夠強,尤其農村文化產品目前還是沒有得到積極面對市場,接近消費者,滿足生活的現實需求目的。要讓農村文化產品在強大競爭市場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斷提升自我,依托市場需求進行文化定位、形象包裝和營銷推廣等多方努力,把產品實現為商品,把商品價值附加文化價值,達到了完美的商業運作。它是資源、技能、創意、資金、市場等多方協調必然合作關系,最終達到產業化的收益結果。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民族工藝品雖然說是在發展和進步,但是仍擺脫不了手工作坊的工作條件。民間手工藝品的開發,必須順應著社會的發展才會有市場可做。那么,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法規,完善政策,加強管理。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各級民間藝術協會作用,以弘揚優秀民間藝術為宗旨開展研究和實踐,促進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推進技術改造,以機器生產代替部分的純手工,開發一些適應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降低成本和價格,滿足市場大眾消費需求。要用精品的聲譽為大眾產品樹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打開市場銷路,實現經濟效益。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展覽以及手工藝的比賽、評獎等渠道和方式,來普及宣傳民間手工藝,吸引廣大群眾和中外游客參觀、購買,擴大民間手工藝在國內外的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們開始追求“田園鄉村風格”的藝術品來裝飾生活,農村手工藝產品已經在城里市場上開始升溫熱銷。
四、結束語
只有我們真正認識到民間工藝品對于我們當下生活及打開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性,中國的民間藝術才能真正得到發展和弘揚。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發展,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我們大家的責任。
[本文為2009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面上項目結題論文(項目編號SM200910020004),課題名稱:《北京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京郊農村手工藝(紙貼畫等)產品的研制與開發》]
參考文獻:
1.董曉萍著.全球化與民俗保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云主編.品牌學―原理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3.鄭軍,烏琨編著.民間手工藝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7
4.張麗君著.中華工藝.農村讀物出版社,2010
5.朱文華.淺談我國農村傳統文化中手工藝流失問題.2011
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其優美的圖案、多變的色彩、美好吉祥的寓意和百變的造型,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剪紙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尤其是在平面設計中,剪紙的“身影”經常出現,展現出藝術性和設計感的完美結合。文章分析了傳統剪紙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包括色彩、圖形、寓意等要素,為更好的推進剪紙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啟發。
【關鍵詞】平面設計 剪紙 色彩 圖案 寓意
隨著現代平面設計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奇元素被廣泛應用其中,傳統文化意象及元素正是典型代表,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和實踐價值。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以色彩多樣、圖案百變、寓意美好及文化韻味獨特的優勢而深受全國各族群眾的喜愛。在平面設計的實踐工作中,剪紙元素展現出獨特的應用價值,深受設計師的重視。尤其是隨著當代平面設計創新的推進,探討剪紙元素的運用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剪紙的概念及發展
(一)我國剪紙藝術的概念界定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而又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在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散發出獨特而優雅的魅力,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種類。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剪紙這門古老的藝術如今又綻放出全新的藝術魅力,成為諸多社會實踐領域的選擇,在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剪紙是一種借助剪刀和紙開展裁剪活動的藝術種類,其主要載體還包括樹皮、樹葉、皮革、布料、金銀箔等。剪紙是一種鏤空的藝術創作,剪紙藝人以特定的手法,通過剪刀的勾勒、描繪,刻畫出鮮活的藝術形象。剪紙的成品往往十分精美,但是具有不易保存的特點。剪紙可以作為招貼、懸掛、祭祀、紀念、婚喪嫁娶等各類民間活動的重要“媒介”,在民間,尤其是農村地區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剪紙藝術的發展
我國最早剪紙形式可以遠溯到漢代,到了唐宋時期剪紙藝術迎來了高速發展階段,這是因為當時我國的造紙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民間剪紙技藝也日漸精湛。從元、明、清一直延續到今天,剪紙這門古老的漢民族藝術生生不息,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民間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剪紙藝術匯聚我國傳統民俗藝術的精華,表達了勞動人民淳樸、豐富的感情,帶有歷史和文化的屬性。不同地區的剪紙藝術能夠傳遞不同的信息,不同時代的剪紙藝術也可以透視出那個時代的特質。雖然剪紙從紙張被發明后在民間就已經很流行了,但是保存到至今的傳世作品卻非常少。也正是因為如此,剪紙藝術的傳承價值才更為凸顯,剪紙藝術的理念和精神才更加受到世人的青睞。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剪紙藝術的形式、內容和技法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人們對剪紙藝術的欣賞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在未來,剪紙藝術必然可以獲得快速的發展,這與剪紙藝術自身的起源、發展進程是密不可分的。在現代和未來的平面設計中,剪紙元素必然被更廣泛的運用,從而彰顯出獨特的設計藝術魅力。
二、剪紙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一)平面設計中剪紙圖形、圖案的運用
圖形、圖案是剪紙藝術的核心,也是剪紙藝術發展和傳承的精髓所在。具體來說,圖形造型和色彩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剪紙藝術視覺化傳達的成敗。比如造型精美、剪裁合理、色彩鮮艷的圖形,能夠提升整個剪紙作品的品位,從而吸引受眾的目光。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圖形、圖案乃至紋樣都是應用于平面設計的重要方面。很多優秀的剪紙平面設計作品,都需要通過圖形表達剪紙的內涵、精神和文化寓意。運用平面設計形式傳遞剪紙藝術的文化底蘊和魅力,無疑是剪紙藝術發展的一大突破。無論是傳統的十二生肖還是家禽家畜的圖形化處理,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吉祥特征的文字形象,都作為剪紙藝術的重要表達素材通過圖形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傳遞出特定的信息與文化內涵。平面設計中運用剪紙元素,要著重抓住其優美、豐富的圖形、圖案因素,從而提升設計的質感。比如,2012年山西省晉城市開展的城市名片宣傳海報設計活動,向全國征集優秀作品,最終中標的設計作品就是以傳統的山西剪紙元素為創作主體。這幅設計作品以山西傳統剪紙紋樣為主,十二個正方形代表了十二生肖的紋樣形象,構筑了傳統山西剪紙藝術的雛形,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推廣作用。剪紙是平面的藝術,同時更是現代視覺藝術,平面設計過程就是把剪紙圖形、圖案和紋樣融入設計作品的過程。現代海報、現代包裝設計吸取了剪紙圖案形象鮮明、親切、傳播久遠和寓意吉祥的優勢,進而達成設計目標。
(二)平面設計中剪紙色彩的運用
剪紙的色彩元素具有強烈、突出的象征意義。象征意義指的是剪紙的顏色代表一定的意象或指向。比如,大紅色的剪紙是在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出現的,因此要在平面設計的相關情景中使用。不同的剪紙色彩象征著不同的意象,所以在平面設計中運用剪紙元素要形成圖案與色彩的統一。在剪紙元素應用于平面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注意把握剪紙特定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平面設計師在了解剪紙圖案色彩的象征意義之后要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進而提高設計作品的品位。北方的剪紙在風格、手法等方面與南方的剪紙不同,在色彩選擇、使用、搭配方面也存在明顯差別。因此,設計師選擇的剪紙元素要注意與被設計對象的背景相關聯,從而彰顯出剪紙色彩元素的價值。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無論是企業VI系統設計,還是海報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都要求在視覺上給受眾留下良好印象,形成視覺沖擊感。剪紙元素的色彩變化及不同的場景運用,符合平面設計的視覺要求。只有合理地運用色彩元素,剪紙才能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現代平面設計中剪紙元素的應用實例解析
剪紙藝術的符號感效果對生活的美化和裝扮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具有強烈表現意義的符號被廣泛應用到建筑裝飾、家居裝飾、陶瓷紋路、舞臺效果等不同的設計領域。下面筆者以現代平面設計中出現的剪紙藝術為例,分析剪紙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相結合的案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標志設計,就是沿用了中國剪紙藝術的精華。福娃的外形設計加入剪紙工藝,刻畫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形象,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間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于一些地方性的特產平面包裝設計來說,如果能夠正確引用當地的民間創造因素,可以讓購買者通過外包裝加深對產品的認識和印象,起到間接性的推廣和宣傳作用。比如,陜西地區的剪紙元素就被廣泛的應用于平面設計工作中。陜西“四妹子”食品公司主打綠色農產品類食品,設計師將傳統陜西民間剪紙中的婦女形象融入包裝盒中,利用陜北婦女喂養小羊的剪紙造型,彰顯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還將陜北的窯洞造型與漢字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具陜北地方特色的文字標記,從而加深消費者對產品和公司的認識。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現代平面設計工作運用剪紙元素,一方面可以彰顯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設計的影響力,便于商業推廣。
結語
綜上所述,剪紙是我國民間古老的手工藝術,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千百年來民間藝術延續和發展的重要“符號”。剪紙藝術在我國各地皆有分布,雖然各地的剪紙藝術在內容、形態、表現手法、圖案、色彩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這也體現了剪紙藝術的獨特性。剪紙藝術如今被廣泛應用于平面設計工作,業已取得一些成就,成為諸多設計師的“新寵”。筆者相信,隨著平面設計的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剪紙元素被應用于設計之中,從而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邢立志.淺論民間剪紙藝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啟迪[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熊輝.剪紙表現形式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創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張淑范.民間剪紙藝術的歷史與審美.//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
[4]李志宏.民間剪紙藝術傳達方式中的平面構成元素[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5]陳志民.潮陽民間剪紙藝術特色——兼論民間藝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