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
時間:2023-02-05 03:2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一、學?;厩闆r
**技工學校2020秋開始招生,招生人數148人(男95人,女53人),現已開設計算機應用與維修(102人)、幼兒教育(46人)等兩個專業,按3個行政班進行教育教學。
1、學生資助摸底情況:建檔立卡戶11人,連片特困地區4人,家庭困難11人共計資助學生26人。
2、自查情況:制定了《宏達技工學校學生資助管理制度》,成立了以校長何玲玲為組長的學生資助管理領導小組,設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辦公室,由疏騰主任全面負責學生資助中心工作,吳小英為專職資助管理人員,華麗為兼職資助管理人員。
三、存在問題
1、因我校是今年新辦學校,從事資助工作的老師都是新手,對業務不熟悉,資料整理不規范,收集不及時。
2、因資助資金未劃撥,學生助學金未發放。其中免學費148人,每人1400元/學期,共計207200元。助學金26人包括建檔立卡戶11人每人1025元/學期,計11275元,4人連片困難地區戶每人975元/學期,計3900元,11人受助困難家庭戶975元/學期,計10725元,合計233100元整。
四、解決問題
1、助學金校方先墊資,在11月中下旬,給受助學生發放到位。因本校為新辦學校,學校前期投入很大,資金很是緊張,望相關單位盡快將免學費、助學金款項拔入到我校賬戶。
2、近期去同類技校學習,規范填寫及整理好檔案。
關鍵詞:國家助學金 民族院校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40-03
高校國家助學金的有效實施,目的在于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確保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是政府實施的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有助于推詠逃公平。而目前高校國家助學金制度進入了新階段, 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因此,通過對G民族大學的國家助學金政策的探究,從而為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所面臨的困境和對策提供具體實例,對完善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族院校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的具體做法:以G民族大學為例
(一)G民族大學貧困檔次的劃分及認定標準
G民族大學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程度劃分為三個檔次,分別是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家庭經濟突然事件特殊困難和家庭經濟困難。
一是認定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標準:主要是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農村特困家庭的學生;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G民族大學所在地當年城鎮居民社會保障標準,但有一些突發事件,如因病因災致窮的,致使家庭經濟困難。二是認定為家庭經濟突然事件的特殊困難的標準:有特殊情況如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或者遇到不可抗力如遇到重大事故與自然災害等突發重大事件,致使貧困家庭學生因病因災致貧,或喪失了工作能力或籌措資金的能力,不能承擔起在高校就讀的學習和生活等日程費用開支。三是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標準: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G民族大學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但低于G民族大學所在地城市的當年最低工資標準(以G民族大學所在地城市為參考)的學生,或者收入雖然高于G民族大學所在地城市的當年最低工資標準(以G民族大學所在地城市為參考),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導致經濟困難的學生。
(二)G民族大學貧困生認定流程
一是學生個人申請。學生本人填寫高校貧困生申請表,申請表需附有學生戶籍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的《G民族大學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或者其他證明材料。二是班級民主評議推薦。由各班級組織本班同學進行民主推薦,在班級推薦的基礎上,班級評議小組進行綜合民主評議,將評議結果填入學生申請表并報二級學院專門認定的工作機構。三是各二級學院認定工作機構審核、公示、錄入。二級學院認定工作機構對班級的認定情況進行核對、查驗,通過走訪、調查等對入選名單進行審核和評議,通過審核后再公示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將審核意見填入學生申請表并匯總報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同時將貧困檔次錄入貧困生認定管理系統。四是學校審批。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對二級學院報送的材料進行核實匯總,報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同時,對貧困生認定管理系統的數據進行核實和管理。
(三)G民族大學2015年實施國家助學金政策的成效
根據該校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提供的數據,該校2015年貧困生人數為7134人,占在校生人數約為44%。其中2015年通過國家助學金資助的貧困生人數為4804人,占在校生的2901%,資助比例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中占全校貧困生的67%,意味著大部分的貧困生都得到了資助。在受資助的貧困生中,獲得國家一等助學金的學生人數為1373人(一等助學金為3500元/年人),占資助總數的2858%,獲得國家二等助學金的學生人數為3431人(二等助學金為2800元/年人),占資助總數的7142%,總資助金額約1441萬元。
從G民族大學最近一年度的實際資助成效看,我國高校國家助學金政策為解決民族院校貧困生生活和學習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資助范圍廣,學校的大部分貧困生都獲得了資助,資助比例占到全校在校生近30%,超過全國平均23%的資助比例,體現了國家對民族院校家庭困難學生上學問題的高度重視;二是資助力度大,一等助學金資助金額達到每生每年3500元,二等助學金資助金額達到每生每年2800元,總資助金額超過千萬元,為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效減輕了生活負擔,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些看得見、體驗得到的實惠,使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親身感受到社會主義優越性和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二、G民族大學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的調查分析
國家助學金政策關鍵在于實施,研究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才能將政策更好地貫徹落實。因此選取G民族大學作為民族院校的調查樣本,通過選取文、理、體育及藝術等門類的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1000份問卷,共收回993份,回收率占993%,其中有效的問卷為984份,有效率達到984%。問卷設置重點是調查對象對國家助學金政策的認識、執行情況、實際效果等方面,試圖通過問卷掌握學生層面對G民族大學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的一手資料。
第一,學校對國家助學金政策宣傳不足,引導不夠深入。調查表明, 絕大多學生認為國家助學金制度的設立能夠有效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可以正面激勵廣大學生努力學習,起到了有效的導向作用,也可以有效促進廣大學生成長成才,有效促進教育公平。但仍有553%的學生提出,對國家助學金的設置沒有關注,不太清楚。如表1。在現階段國家對助學金已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全覆蓋,在不同的教育層次都設立了國家助學金,因此對助學金的認知程度的全面覆蓋也是有必要的。
第二,在對國家助學金指標分配的合理性的調查中,如表2,有8961%以上的學生認為,學院分配的國家助學金名額與所在班級的實際貧困人數的匹配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仍有超過10%的學生認為不合理,說明指令式下達助學金名額指標的做法還是有欠妥之處,可能會造成資助的不公平。在國家助學金評定標準和準確性的調查中,如表3。對于國家助學金認定標準,有近50%的學生認為,能夠獲得助學金標準更多依據家庭情況和學習成績,有389%學生認為主要根據家庭情況確定,有955%學生認為取決于學習成績,由此反映出,大部分學生認為,國家助學金的評定更多考慮的是家庭困難情況以及學習成績,大多數獲得助學金的同學都是家庭貧困且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學習成績較差,即使家庭條件再貧困也未能拿到國家助學金。而對于貧困生資格認定的準確性,從問卷題目“您那有沒有家庭不困難,卻獲得助學金的同學”和“您那有雖然家庭很困難,卻未能獲得助學金的同學”的回答結果看,總體上,民族院校學生對現行貧困生資格認定的準確性還是比較認同,當前的國家助學金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基本能夠有效將高校貧困大學生認定出來,能夠有效保障符合條件的貧困大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但同時也反映出,在政策執行和監督與認定的過程中,仍有認定不準確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第三,參評資格審查工作應更透明。為了測試助學金政策執行的透明度, 我們設置了“您認為學校對國家助學金學生參評資格審查是否到位”,結果如表4。從調查結果看,仍有236%的學生認為對國家助學金的參評資格審查“不到位”。這說明還有不少學生對這一環節存在質疑,反映了資格審查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四, 應加強對受助者消費的管理與引導。在獲得國家助學金的用途調查中,我們發現國家助學金對受資助群體生活狀況的改變很大,因為國家助學金的使用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開支,但用在購置學習用品的只有1538%的學生,說明國家助學金用于學習方面的學生很少,反映出國家助學金更多地體現在“助困”,對“助學”的作用弱化。如表4。
三、完善民族院校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民族院校國家助學金評定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國家助學金實施的全過程中,要加強思想引導,特別是要加強誠信教育,高校相關實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學工部門的領導與老師,在宣傳國家助學金制度的同時,注重從精神上和心理方面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著重強調其在申報過程中的誠信,特別是家庭經濟的困難的真實性,以及在班級評選過程中民意投票h節,杜絕拉票和賄選等行為的產生,杜絕虛假申報,明確其弄虛作假行為的懲罰措施和嚴重后果。讓他們認識到助學金評定的嚴肅性,學校通過這些前期教育,秉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評定,使那些準備在助學金評定中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學生真正打消這個念頭。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開展自立自強典型案例教育,增強困難學生面對貧困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困難,通過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掌握好本領將來回報社會。還有加強對獲得國家助學金制度的學生的感恩教育。感恩這個時代和國家的資助,感恩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人性幫助,不要以為是自己應得的。同時要摒棄當前大學生的功利主義傾向,為了獲得國家助學金,不擇手段。各高校資助中心的老師與領導以及各高校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要加強心理輔導教育,正確疏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獲得資助,則要好好利用這一機會努力學習,成長成才,未能如期獲得,則要坦然面對,努力克服困難,更加自立自強,通過其他途徑如助學貸款、勤工助學以及適當社會兼職或獲得獎學金等完成學業,形成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心態,體現當代大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正能量和新形象。
(二)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貧困大學生誠信機制
由于貧困生的認定主要在高校進行,依據的材料基本都是學生生源地、地方民政部門的證明,在證明內容真實性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弊病和不足。建議在全國、省、市、縣資助管理機構的統籌領導下,建立全國的貧困生數據庫。按照國家的標準,由當地縣民政部門、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對每一位考入大學的學生進行家庭經濟甄別,確定該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貧富層次。這些數據在一個管理權限內進行全國聯網,以供需要調用材料的資助管理機構和高校在評定資助對象時進行參考,有助于提高資助的精準性,提升我國高校助學金的科學化水平,擴大我國高校國家助學金制度的效益,減少對大學生貧困認定的“盲人摸象”現象,使學生的貧困認定更具科學化,同時也杜絕虛假材料盛行的現象,杜絕貧困評定靠投票、靠演講等作秀活動的出現。要做好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進行跟蹤記錄,形成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聯網機制。一方面可以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獎助學金、評獎評優等方面的參考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大學生誠信檔案網上查詢系統方便銀行和用人單位查詢,從而使守信者可獲得社會認同,失信者要承擔失信導致的責任。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通過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他律性來塑造和固化大學生重信守諾的良好品行,褒獎守信者,懲罰失信者。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誠信檔案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培育大學生誠信意識形成,確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目標的過程,更是為了使恪守誠信內化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所必需的行為習慣和規范。
(三)加強對民族院校國家助學金實施全過程的監督
第一,加強對班級層面評選過程的監督。在班級評選時,由二級學院委派紀檢監督小組全程負責參與監督,其目的是為了防范班級搞平均主義、特殊化等現象的出現,確保班級評選工作的規范性和公正性。第二,加強對受助學生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力度。首先,要對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及時將學生受助的情況告知其家長,實行家校聯合對其資金使用進行監督和管理。其次,要求受助學生與學校簽訂《承諾書》,承諾對受助的資金務必合理使用于在校的學費和生活費等日常的正常開支。最后,以學生為主體,組建國家助學金使用監督小組,定期通過學費繳費情況、日常消費情況、食堂伙食情況等方面進行實地調查,切實了解助學金使用情況。總之,通過監督全程跟蹤,促進助學金評選規范操作、陽光運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助學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力度,積極引導受助學生將資金合理使用好,確保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將來懂得感恩父母、感謝母校、回饋社會。
參考文獻:
[1] 喬孟濤,高彥君,趙晶晶. 高等院校國家助學金發放監督機制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1(10):38-40.
[2] 趙銳. 民族院校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的實效性研究――基于N校的調查[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3):18-24.
實驗教學是大學教育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實驗室則是實驗教學的載體。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地,也是教師開展科研、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的重要場所,還是衡量高等院校綜合實力、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1]如何利用有限的實驗資源滿足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引起高校實驗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關注和思考。近年來,國內不少“985”及“211”高校構建了綜合性、高水平、跨學科、開放式的公共實驗教學平臺,提高了教學和科研質量,促進了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使實臉室真正成為一個培養創新性研究人才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場所。
一、公共實驗平臺創建的必要性
隨著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許多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實驗室管理模式陳舊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實驗儀器重復購買、閑置不用及實驗儀器設備維護經費、實驗室運行經費不足、實驗及管理人才隊伍質量問題、實驗室的開放共享程度不到位等。在當前倡導節儉節約的新風下,各高校應該是本著資源共享、優化配置和集約化管理的原則,充分整合實驗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共享程度。公共實驗平臺的創建能夠實現實驗室空間資源、儀器設備資源和實驗教學資源的集約化,達到重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學科發展的目的,避免了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提高了實驗資源的利用率,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益。[2]建設公共教學科研實驗平臺是實現不同學科間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徑。這個平臺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實驗室、儀器設備、師資、實驗材料、科技資料等教育科研資源都可以充分地高度共享,為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舞臺。
二、開放式公共實驗平臺的運行
1.體制與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實驗教學中心的管理體制與各項規章制度是實驗教學中心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功能效用得以充分發揮的必要保障。實驗教學中心作為學院級教學輔助單位,直接接受學校的領導與監督,實行學校統管、學院協管、主任負責的管理原則。在教務處實踐教學管理科的領導下,針對實驗教學中心的性質、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及崗位職責,如:《南華大學實驗室工作條例》、《南華大學儀器設備管理規定》、《南華大學實驗教學管理條例》、《南華大學實驗室工作人員考核辦法》和《南華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這一系列不斷健全的制度規章規范了中心的管理,使實驗室建設做到了高效化、完善化和科學化。
2.儀器設備管理
結合本校教學科研的需要,合理規劃,整合已有資源,本著輕重緩急的原則,補充先進、急需儀器設備,于每年12月將儀器設備采購計劃交到主管部門,經學校領導審批。對于精密貴重儀器和大型設備的購買,申購部門必須提交可行性報告,經學校專家組逐項進行評議審查后,報主管校長批準。儀器設備到貨后,必須及時組織驗收,對照實物的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單價、出廠合格證等進行檢查,確認無錯、無損壞、無缺件后再辦理驗收手續。儀器設備的管理和使用必須實行崗位責任制。儀器設備的使用單位要制訂操作規程、使用和維修保養制度,并有專人負責技術安全工作,做到堅持制度、責任到人。精密貴重儀器和大型設備必須選派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負責管理和指導使用,對上機操作人員必須進行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后方準使用。要加強儀器設備的維修和保養工作,一般儀器設備應做到隨時保養和維修;精密貴重儀器應做到精心維護、定期檢修,防止障礙性事故的發生。精密貴重儀器不但要實行全校共享,而且在完成本校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下,要積極參加校際和地區協作,對外開展技術服務。
3.經費保障
中心運行經費實行計劃單列,每年投入運行經費約20萬元,充分保障了中心的正常運轉。另外,學校設立了創新項目研究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開發新項目、實訓教學改革、實驗室開放等;逐年增加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資助計劃專項資金,用于擴大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的數量和質量。學校重視實驗中心儀器設備的購置,購置經費均被列入學校的“十一五”、“十二五”計劃,每年都會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每年除投入更新和添置各專業教學所需的新的儀器、設備、軟件等經費外,還下撥專項儀器設備維修和保養經費。近年來,學校向中心投入的儀器設備日常維護經費逐年增加且足額到位,從而保障了儀器設備的正常使用和高效運行。
4.公共實驗平臺開放的模式
公共實驗平臺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外,建立相對開放的實驗室管理制度和模式,實現完全的“三開放”服務模式:一是實現訓練內容開放,將列出一整套有特色的訓練課名稱、訓練項目及實訓時間在網上公布,提供各專業訓練項目的菜單,讓學生自由選課,此外,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和科研的需要自行設計研究性、創新性的實驗內容。二是訓練時間開放,實施每天日夜向學生開放的服務,既便于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又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三是實驗對象開放,不僅對本校本科生、研究生開放和繼續教育學院學生開放,還將陸續對外校學生開放,對社會各單位開放。
開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計劃內實踐教學內容的開放。主要是計劃內的預約式開放,對沒有做的實驗進行補做,課內沒有完成的實驗進行補做、續做或重做。二是課程外實踐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指課堂內沒有的實驗,而這些實驗往往是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如:學科競賽、選拔、培訓、等級考試模擬訓練等。三是自由式開放,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的創新項目的進展情況等不受時間、內容限制的自主訓練、實驗。
要讓實驗室真正地開放,最大地發揮其作用,保證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就必須對實驗室的運行保障進行科學的管理。中心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和學生自主管理相結合的運行管理模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建立教師值班和學生管理員協助管理制度。為了保證基地日常的正常運行,中心建立了教師值班制度,每次由一位管理員和一位輔導教師值班,管理員負責學生的進出記錄、實驗室儀器儀表的借用登記與管理、用電安全等,而輔導教師則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幫助和解答。學生協管員協助管理中心開放時情況記錄,負責中心開放時的安全與管理、實驗室的整潔并協助做好設備維護等工作。日常工作計劃、培訓研究和組織、進入基地學員資格的審查與考核等逐步過渡到學生自行管理。
第二,預約開放和自由開放相結合。自由開放時間,實驗室準備常規儀器和材料,學員可以隨時來做實驗;另一類是預約開放時間,實驗室根據學生提前預約時提交的儀器設備和材料,商定時間來做實驗。
5.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中心將按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采取“引進,培養,培訓,提高,優化,聘用”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支以“三士”(博士、碩士、學士)為核心,以“四師”(教師、工程師、實驗師、技師)為骨干,學歷、年齡、職稱結構比較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以適應新形勢下創新訓練對高水平師資隊伍的要求。具體規劃如下:專職師資隊伍的平均年齡要小于45歲,專職實踐教學教師中副高及以上職稱比例80%,博士比例30%人,碩士及以上比例100%,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0%。堅持“自主培養、重點提高、適當引進”的思路,促進教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通,加強實訓教學指導人員培訓,通過在職學習、短期進修、內部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實驗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積極改善實踐教學隊伍的學歷與職稱結構,有計劃地補充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師資。
在年輕教師的培養上,采用導師制,為每一個年輕教師配備一個教學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高職稱老教師作為指導老師,使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迅速提高。對于剛畢業的青年教師上崗前必須到實踐教學第一線完成半年至一年有針對性的實訓鍛煉。同時,鼓勵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改革,支持教師將學科發展前沿、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術融入實驗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開出新的訓練項目,使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