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專業技術人才技術服務
時間:2022-11-06 04:16: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專業技術人才技術服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加強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是集團公司“降成本”戰略的需要
2015年,低油價運營已成為一種新常態,國際油服市場出現“量價齊跌”的態勢,內外市場普遍下調服務費15%~20%左右。焦總在今年石油工程公司工作會上明確指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是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薄暗统杀尽睉鹇韵蛭覀兲岢隽私档腿斯こ杀尽⑻岣叻召|量的要求,只有擁有一支適應市場新常態的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才能在市場激烈競爭的大潮中不斷乘風破浪,逆流而上。
1.2加強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是公司轉型發展的需要
江蘇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處于轉型升級期,地測處加入了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的行列中,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打拼,我們發現人才是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最主要的保障。要想成為世界一流測錄井技術服務商,只有緊貼市場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好人才,才能進行人力資源最佳配置,從而實現“人才強企”的市場發展戰略。為此,我們必須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上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思維,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適應市場需要的國際專業人才隊伍,為地測處測錄井市場開拓、項目的運行提供人才保障。
1.3加強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是地測實現外部市場發展戰略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地測處海外、域外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們探索了新形勢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法和載體,但是與國際化一流測錄井技術服務商的標準和要求相比,我們的技術還不夠過硬,素質還有待提高,一專多能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比較缺乏,外部市場的測錄井專業技術骨干力量相對薄弱,急需認真謀劃,加快培養速度,不斷滿足市場化、國際化發展的需求,這也是地測處人才隊伍建設的大方向。
2課題實施及效果
2.1摸家底,出措施,定好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標
我們充分利用組干SAP-HR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對全處范圍內在崗正式職工和全日制勞務派遣工進行信息檢索,不唯學歷、資歷,打破用工性質劃分,重點圍繞年齡、專業技術方向、任職資格(技能等級)水平及年限、現崗位及開始時間等關鍵指標,對地測處測錄井外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現狀進行摸底排查,及時掌握地測處測錄井專業人才隊伍的重量、結構和分布現狀。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幾年隨著市場的開拓,我們對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不斷增多,測井、錄井在對外“單兵”作戰的要求上都是能拉得出去的,但是,對于能夠適應測錄“聯合”一體化作戰的綜合性專業技術人才卻還處于起步期,這對于我們參與市場大競爭既是一個技術劣勢,也是一個成本壓力。如果不改變現在,那將直接影響我們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影響今后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我們經過個人申請、單位推薦、組織審查、綜合考評和確認人選等環節,目前國際化專業測錄井技術人才庫共有54人入庫,其中錄井專業24名,測井專業34名;測錄井學術帶頭人錄井9人,測井專業9人;測錄井一線隊長人才庫測井專業22人,錄井專業34。隨著吉爾吉斯坦項目、委內瑞拉項目、厄瓜多爾項目等多個項目的中標,我們也很快發現,在對外項目專業技術人員小語種的語言關上,我們急需加強,這也為我們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2015年,我們立足現有人才隊伍,按照“系統規劃、逐步培養”的思路和方向,充分依托內外培訓資源,抓好測錄井外部人才國際化培訓,綜合分析人才培養的短板,有針對性地優選派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到海外項目實崗鍛煉,進行職能部門引導,上下結合,內外結合,基層互動的方式,力爭建設具有國際視野、技能一流、外語水平良好的國際化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2.2轉觀念,建機制,做好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護航器
我們牢固樹立“市場是根、服務是魂、效益是本”的觀念,改變以往項目到手,上項目人員多多益善的舊思維模式,樹立一專多能、能打硬仗的復合型人才的人才觀,降低人力成本,增強市場觀念,提高服務質量。圍繞市場開拓,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加強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科學化和制度化。在職稱評審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向一線傾斜力度,引導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向市場向一線合理流動。完善人才庫建設。健全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為進一步規范入庫人才管理,落實好人才成長通道建設,逐步建立以分類管理為依托,以競爭激勵為動力,以考核評價為保障,以培養使用為目標的專業人才庫,在全處范圍內大力實施“以人為本、一專多能”的人才戰略。研究制定了《地質測井處專業人才庫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對人才庫管理組織機構、入庫人才基本條件和操作流程進行明確規定。并根據規定要求,如果不符合條件的進行退出人才庫,加大考核力度,使入庫人才質量得到保障,同時增強了入庫人員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人才庫的建設,也為我們做好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人才管理和“缺什么補什么、少什么學什么”的分級培訓培訓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2.3強培訓,重效果,打好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攻堅仗
在人才隊伍建設中,我們采取“先點后面”“先外語后專業”“分級培訓”的方式進行培養,在培訓模式上使用內外結合、上下結合、基層互動等,使專業技能培訓和復合型專業技能培訓并重,重視外語培訓,加強實地實踐培養,努力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攻堅仗。近幾年單位持續開展“導師制”工作,這是有效加快青年專業技術人才成長速度,搭建人才成長“綠色通道”的一項重要舉措。2017年單位第三批“導師制”34對導師制協議在2017年進行了考核。34名青年分別在錄井、測井、解釋、射孔和儀修五個主專業技術崗位上得到了扎實的培養和鍛煉,成為各自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中堅分子,他們中先后有二十余人次參加了30多個各級課題研究和成果,十多篇在外部刊物上,多人榮獲石油工程突出貢獻獎、科技進步獎,4人競選錄井中心副主任,5人成長為海外項目國際化人才,7人在域外項目中能獨擋一面。實踐證明,“導師制”加速了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為打造高端,進一步提高測錄井專業水平,地測處選派3名技術骨干參加集團公司舉辦為期10天的測井新技術和錄井新技術培訓班,4人參加為期18天的測錄井技術高級研修班,加強了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人才培養,是國際油價低價運營、低成本高質量競爭的要求。2017年3月,地測處第一期班組長綜合技術培訓班開班后,各個基層相繼開展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活動,不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效果明顯。解釋計算中心在年初啟動了技能提升班,分別開設了錄井資料解釋、套管井測井解釋、裸眼井測井解釋等三個技能提升班,在崗人員進行分批次輪崗培訓,著力培育員工的綜合技能,做到生產培訓兩不誤。一年來,共進行224人次講座培訓,培養了復合型人才,加強了專業技術人員多專業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提高處測錄井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拓展油藏綜合業務能力,培養具備初級油藏綜合管理技能的專業骨干,2017年舉辦了油藏綜合管理培訓班。從錄井中心、生產測井中心、勘探測井中心、解釋中心、研發中心等單位選拔了50名優秀的的專業技術骨干,邀請外單位專家、內部學科帶頭人、博士后等共同制定了油藏管理基本概念、工作流程、油藏管理與測錄井關系等方面的培訓課程,進行了為期20天的培訓。為地測處外部項目人才培養增添了新的內容。隨著地測處委內瑞拉、泰國、厄瓜多爾、吉爾吉斯坦等海外市場外部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對測錄井外部專業技術人才的外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3月組織測錄井小隊長培訓班,并進行了外語能力測試,從中為外部市場選拔英語綜合水平較好的人才。2017年4月,地測處選派了8名優秀的測錄井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集團公司舉辦的為期三個月的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英(西班牙)語培訓班。選送10名測錄井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處舉辦的西班牙語培訓班。為了滿足吉爾吉斯坦外部項目的要求,經過多方聯系和協商,2017年5月,地測處舉辦了俄語培訓班,邀請了揚州大學退休教授及俄羅斯籍教師為單位22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俄語和當地風土人情的培訓,增強了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員溝通和協調能力,為單位外部市場順利運行打下基礎。在外部市場專業化人才隊伍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項目自身優勢,發揮項目練兵場作用。2017年我們選送國際化人才庫中的5名同志到項目實踐中經受鍛煉,提高能力?!暗貧夂弦弧本C合人才培養過程中,將“井場”作為人才培養的“練兵場、考場”,將地質、氣測交叉培養的復合型人才放到錄井現場進行實地培訓。在“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項目相對獨立、專業交叉、人才聚集、市場前沿等優勢,選送從錄井中心、研發中心等基層單位選送優秀專業人才到吉爾吉斯坦、泰國等項目進行學習和鍛煉,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測錄井外部市場專業技術人才。
3課題體會
1、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農業系統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15人。從職稱上看,高級職稱32人,中級70人,初級113人。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人員41人,40—50歲人員101人,30—40歲人員60人,30歲及以下人員3人。整體上看專業技術隊伍年齡老化,需培養年輕業務骨干,因此,今年經區政府批準,招聘2名農學專業大學生,充實到專業人員隊伍,現已經過公開招聘,8月25日進行統一考試。同時抓好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支持、鼓勵在崗人員在職學習和參加各類業務培訓。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年內完成對100名基層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提高業務素質。通過科技直通車、專家面對面等形式,組織專業技術人才下鄉進村直接為農民服務,提高業務實踐能力。
2、加強農村實用人才技能培訓
一是認真開展冬春農業科技服務。圍繞我區優勢產業,根據農時季節和生產要求,開展實用技術下鄉活動,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屯,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員、農業科技示范戶、農業生產明白人培訓,全年計劃培訓8.3萬人次,通過實用技術培訓向廣大農民推介農業科技新成果、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了解市場信息、選擇致富項目,著力解決好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深入宣傳農業科技知識、農民科技致富典型經驗、黨和國家惠農政策、新農村建設等內容,推動冬春農業科技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目前共開展科技培訓1060場次,發放科技書籍及資料10.8萬份,培訓農民10萬人次。其中種植業7.5萬人、蔬菜0.3萬人、水利1萬人、農機0.5萬人、畜牧0.7萬人。
二是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依托陽光工程開展規范化的技能培訓。結合我區農業產業特點,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堅持實際、實用、高效的原則,承擔培訓任務3290人。其中:病蟲專業防治員440人,蔬菜園藝工260人,畜禽養殖技術員80人,村級動物防疫員80人,農機操作員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員280人,農民信息員100人,農產品貯藏加工員50人,專項技術培訓1900人。
三是組織開辦農民田間學校。以村級種植大戶為核心,開辦5期農民田間學校,每期培訓30戶左右科技示范戶,以老師與學員互動方式為主。增強了農民學習的直觀性,通俗易懂,可及時解決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學習,學員也將成為科技帶頭人,充分發揮幅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廣新技術,抓戶帶村、抓村帶片,以點帶面,激發引導農民致富的積極性,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四是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培育科技示范戶1000戶。選派100名農技人員,每人包保10個示范戶,定期進行入戶指導,隨時解答示范戶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五是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的培訓。年內開1期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培訓班,通過學習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培養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農民擁護的合作社領頭人。
二、以服務人才為中心,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
一是加強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人才領導小組,負責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做好使用、培養、關心、激勵人才的各項工作。二是加大人才宣傳力度,注重發揮以農技推廣人員、種養能人、農村經紀人為主的實用技術人才典型示范作用,提高人們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三是完善各項制度。建立健全專業技術人員考評制度、職稱評聘、培訓等制度,落實好國家有關人才政策,加強人才服務管理,提高人才工作的積極和主動性。
未來五年,我局擬從完善機制入手,大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1、完善教育培養機制,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素質。在每年冬春培訓的基礎上,采取與有關院校聯合辦學、定向培訓等方式,舉辦科技培訓班,培訓農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民,使農村實用人才的傳幫帶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
一、公務員培訓
(一)培訓內容
1、把弘揚公務員精神貫穿培訓工作始終。公務員是治國理政的主體,其品行、作風和能力直接影響小康事業和民族復興大業,政治素質是公務員素質的靈魂,政治素質具體表現為“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恪盡職守、廉潔奉公”32字公務員精神。通過培訓就是要造就一支具有公務員精神的公務員隊伍。
2、抓好《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政策的培訓,使廣大公務員知曉《公務員法》的各項制度,尤其是獎勵制度、懲戒制度、辭職辭退制度和保障制度。
3、把公務員通用能力和行為規范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
4、按照省上要求,抓好公共管理之《公共經濟》知識的全員培訓和考試工作,9月15日前完成。
(二)培訓方式
市縣分級負責。市人事局負責實施市級機關科級干部的培訓,科級及以下干部的培訓由各部門負責實施。
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
(一)培訓內容
1、認真實施“653工程”。國家提出年起,用6年時間在現代農業、現代制造、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現代管理等5個領域,開展專項繼續教育,重點培訓300萬名緊跟科技發展前沿、創新能力強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2、按照國家“653工程”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人事行政管理部門要重點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公共科目培訓。尤其要抓好現代管理、職業道德、信息技術、最新科學理論、創新能力等公共科目的知識培訓,。
3、從2007年起,用3年時間,在全市專業技術人員中開展《職業道德》、《創新能力》、《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培訓。
(二)培訓方式
按照屬地管理,市縣分級負責。市人事局負責實施全市高級技術職務人員、市級機關所屬事業單位專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市衛生局、市教育局負責其直屬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區(市、縣)人事局負責本下去中級及一下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
集中培訓是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方式之一。經組織安排,事前向人事行政部門申報,到基層、生產第一線提高技術服務、參加“三下鄉”活動的,事后報人事行政部門確認,也可以計入當年繼續教育學時。
每年繼續教育時間不少于80時學時。繼續教育考試考核成績登記到《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證書》上,作為年度考核和技術職務晉升的依據之一。
三、培訓管理者及師資隊伍建設
培訓者先培訓,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培訓教育管理者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以兼職為主,專兼結合的高素質教育師資隊伍。本局選送一批學歷高、業務精的干部出去學習,拓展領域,更新知識,充實師資庫,爭取在全市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
四、規范培訓管理
需求分析
貴州省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優勢原材料、煙酒、民族制藥和特色食品加工等重點行業。由于受資金、規模、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影響,發展一直受到很多制約,融資難、銷售難、留人難、生存難,使得中小企業在成長路上步履艱難。我省中小企業在銷售網絡、品牌、宣傳、人才、資金等諸多方面處于劣勢,現在普遍的狀況是:市場開拓能力弱、資金緊缺、技術創新能力弱、人才匱乏、信息閉塞、管理落后。如何能夠克服上述困難的中小企業才能夠成長壯大起來,如何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對于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來講至關重要。目前,貴州省中小企業工業產品設計分析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大致分布如下:(1)應用得不錯的企業:目前達到這種水準的中小企業實在太少了,不到10%。而且大多還是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整體成功的比例更小。(2)用不好:約10%的企業用不好,這是需求問題,企業沒有足夠的準備來應對應用新技術之后的適應性問題,效益無法得到體現。許多企業上了信息化系統,不但沒有為企業帶來效益,反而還要花錢養活它。(3)不會用:約20%的企業不會用,這是人才問題,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信息應用的人才,很多人對計算機、信息化有畏懼心理,導致很多企業面對信息化系統束手無策,無從下手,只好放棄。(4)用不起:約20%的企業用不起,這是成本問題,信息化相關工作和種類軟硬件、設備價格不菲,很多企業望而卻步。(5)不想用:約20%的企業不想用,這是意識問題,企業沒有意識到信息化能夠帶來的好處和變化。(6)暫不需要:約20%的企業暫時不用信息化也可以做得很好,即使做了信息化也產生不了太大的效益,企業暫時不需要。因此,貴州省中小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過程信息技術的實施成本和風險較大;軟件跟不上企業的變化;信息資源和信息渠道的利用率不高。而貴州省中小企業工業產品設計分析技術服務平臺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新產品開發、新工藝改進的難處,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幫助中小企業以較低成本實現信息化即是平臺的主要工作。
技術可行性
貴州省中小企業工業產品設計分析技術服務平臺已建立了貴州省中小企業產品開發技術需求信息庫,采集了全省300多家中小企業的技術需求和技術難題信息,并根據貴州省“十二五”規劃方案和貴州省科技支撐工業十大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提出了當前我省電力產業、煤炭產業、裝備制造業、冶金產業、有色產業、建材產業、煙酒產業、新興產業及民族制藥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產業相關新產品開發關鍵技術需求50余項;圍繞中小企業工業產品開發過程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服務。主要服務類型如下:(1)平臺圍繞貴州省中小企業產品設計和分析方面的需求,積極提供應用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服務,推進數字設計和生產制造一體化等先進制造模式,強化CAE、CAM、CAD、CAPP、PDM(4CP)等單元技術在中小企業產品設計、分析、優化、制造、管理等中的應用和創新,2011年,平臺收錄了150余家中小企業產品設計分析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對60余個新產品開發設計提供了數字設計分析技術服務。(2)平臺根據我省中小企業實際情況,利用成員單位公共科技資源,建設適用、有效的生產和管理系統,解決企業產品生產、管理等過程中主要瓶頸問題,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2011年,平臺成員單位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60余項。(3)平臺通過整合資源,推動我省制造業信息化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推廣信息化先進技術;充分發揮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技術咨詢、服務和指導作用,2011年,平臺專家組對全省40余家中小企業信息化進行了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4)平臺通過與教育部門、勞動部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培訓中心建設,大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和生產技術人才的培訓。平臺成員單位2011年,舉辦制造業信息化培訓期數總計524期,共計培訓各類制造業信息化管理、技術人才6890人次,其中培訓管理人才860人次,核心技術人才2568人次、其他技術人才3462人次。培訓的內容包括:4CP、PDM、ERP、數控技術、電子商務、CRM系統、MES系統、網絡計算與資源共享等制造業信息化相關的管理及應用技術。
服務內容
技術服務業務內容(1)計算機輔助設計服務。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指在工程和產品設計中,以計算機作為工具,利用先進的設計軟件,幫助工程師完成從總體設計、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到工藝過程設計等環節的一切實用技術的總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能極大地提高設計質量、提高設計工作效率、縮短設計周期、降低產品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產品研發風險。(2)計算機輔助工程服務。計算機輔助工程(CAE,ComputerAidedEngineering)主要對設計對象進行仿真分析和評價預測,并對其進行綜合優化設計,直至設計結果達到最優。將其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共同用于新產品研發,可以獲得更優的研發成果。(3)計算機輔助測試服務。計算機輔助測試(CAT,ComputerAidedTesting)在機械工程領域可進行動態參數測試、動態特性評價、信號分析與處理,可實現對機械設備遠程運行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CAD、CAE、CAT三者有機結合用于新產品研發,所獲得的成果在確保成果先進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投入、控制研發風險等方面,是采用傳統的設計方法與理論難以比擬的。(4)信息與標準化服務。主要開展國內外機械行業經營管理、技術發展相關信息及相關標準的調研、搜集、分析研究、標準化人才培訓等技術創新工作。并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質檢機構提供機械產品、設計開發、制造、體系認證、咨詢等標準化政策信息、標準文獻資料服務。(5)工業設計服務。工業設計是以工業產品為主要對象,綜合運用科技成果和工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知識,對產品的功能、結構、形態及包裝等進行整合優化的創新活動。工業設計能為產品提供造型、色彩、功能、使用方式的優化解決方案、提高產品的附含價值和市場競爭力;能為企業提供視覺傳播設計及優化方案,提高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的傳播度。(6)培訓服務。目前,我省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既有高學歷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企業急需的是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豐富的產品設計經驗,熟悉CAD/CAE/CAM等先進設計手段,對產品開發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技術人才。企業希望能夠針對技工和高層次的技術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以提高員工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因此,平臺培訓主要以工程技術人員、技工、高層次的技術人員和大學高年級學生為培訓對象,在數字化設計領域,采用知識講授與操作實訓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各類專項培訓,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和滿足技術創新的需求,使學員在更多地、更好地、及時地了解國內外先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全面地、高效地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服務模式依托貴州省中小企業工業產品設計分析技術服務平臺的聯盟單位,將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網站技術等集成,為我省中小企業工業產品提供數字化設計的全方位服務,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同時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科研合作關系。加強專家團隊打造。完善專家組建設,充分發揮專家的咨詢、參謀作用,積極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包括企業需求調研、提供決策參考和咨詢意見、培訓等工作。平臺采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化管理方式,根據不同要求,采片“中心組織+平臺成員單位相關行業專家技術指導+企業派人參加”、“中心組織+平臺成員單位技術開發+企干骨參加”、“政府安排+中心組織+企業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等不同的服務模式進行服務。
服務手段[1]充分利用平臺的“導航”和“窗口”作用,整合全社會的科技資源和科技力量,廣泛吸納各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如科研單位、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和專業技術人員加盟平臺的建設與服務,分行業、專業、地域,建立和健全基于平臺的科技公共服務網點。建立一支與平臺建設和運行服務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建立靈活、有效的用人機制,廣攬各類優秀人才投身到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來。同時,建立科學的、符合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工作特點的人才評價標準和培養方式;大力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開展從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有關工作的專業科技人員技能培訓和在崗繼續教育工作。大膽啟用年輕人才并委以重任,通過挑戰性的工作,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技術與服務推廣工作團隊。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平臺建設與服務的宣傳力度,形成公共資源共享的文化;大力宣傳和弘揚科技創新創業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社會公共資源的共享意識,通過平臺的開放共享,創造社會成員享有使用科技資源和參與科技創新創業的公平機會。規范服務流程,嚴格把好技術服務質量關。平臺技術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溝通交流,明確需求、確定方向、達成合作意向、技術協議、項目實施、提交報告,從而保障技術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會員制推廣服務策略。平臺根據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組織有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開發遠程設計服務程序并通過會員制方式把程序提供給企業使用。這樣,可以降低企業的軟件購置及運行費用,為企業的產品創新做好技術及信息服務。
結論
一、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區
1、大力引進、培養和使用高層次人才。鼓勵兩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獲得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或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的人員、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在國內外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員以及我市急需的高級技工等高層次人才來我市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則,充分發揮各類高層次人才在我市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2、增加人才開發投入。市級財政每年設立500萬元的市級“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列入年度預算,并根據需要和財政增長情況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培養、獎勵和服務。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用于資助高層次人才的培訓、科研和創業等方面,資助的具體人選和數額,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經貿、科技、財政、人事等部門拿出方案,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研究確定。
3、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獎勵力度。對我市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的項目,分別配套獎勵100萬元、50萬元,同時授予相關人員“市杰出人才”稱號。對新評為國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以及列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的,除享受上級發放的津貼外,給予相應的獎勵。
4、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積極吸引博士后開展科研活動。對進站的博士后所從事的科研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并實現產業化且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以上的,經審核認定,給予每人3-5萬元的工作與生活補助。
5、建立柔性人才引進機制。對與我市合作承擔科研、技術開發項目,每年累計在我市工作半年以上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給予3-5萬元的生活補貼。參照《市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管理實施辦法》中的有關優惠政策,建設高層次人才居住或周轉用房。
6、優化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服務工作。辭職來我市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經有關部門考察、審核,可辦理辭職錄用手續。各市區、開發區和工業新區引進的,可以由各級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服務機構管理。對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效益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申報評選“友誼獎”、省“齊魯友誼獎”和國家“友誼獎”。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哈工大()、山大分校引進的博士以上急需高層次人才,其配偶工作需隨調并已落實接收單位的,由組織、人事、勞動等部門優先辦理調入手續,其配偶工作需隨調但未落實接收單位的,由組織、人事、勞動部門負責幫助落實接收單位,其未成年子女入學,可允許其在市區內擇校,免交擇校費。對不遷移戶口,與我市企事業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層次人才,給予辦理《工作聘用證》。聘用期間,在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子女入學入托、乘車、住房等方面,享受本市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對于做出突出貢獻的,可授予市“榮譽市民”稱號。
7、實施“十百千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對列入“十百千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的人選,每年有計劃地選派20名左右培養對象到對口的國內外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進行深造、研修和學術交流,并給予每名培養對象1-3萬元的經費資助。其中,對于承擔科研任務且有望產生顯著效益的培養對象給予重點資助。
8、培養科技創新團隊。圍繞我市優勢產業和重點學科,力爭五年內培養10個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20個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分別給予每個創新團隊15萬元、5萬元的經費資助。對其所研發項目年繳稅收達到500萬元以上的,一次性給予創新團隊20萬元獎勵。
9、鼓勵大中型骨干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人才。協調當地高校、科研機構設立面向企事業單位科技人才的客座研究崗位。引導企事業單位設立面向高校、科研機構的特聘科研人才崗位。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辦工程碩士班,并給予企業3-5萬元的經費補貼。
10、鼓勵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兼職兼薪。除法律法規明文規定不得兼職兼薪的人員外,允許企事業單位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在完成本職崗位工作任務、不侵犯原單位合法權益、不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在市內不同區域和不同單位從事技術開發、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提供勞務等工作,并獲取相應報酬。在管理崗位擔任領導職務的事業單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兼職兼薪活動,應按干部管理權限事先辦理備案審核手續。
11、適當延長緊缺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退休年齡。對身體健康、工作需要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由單位申請,經有關部門批準可適當延長退休年齡或任職年齡;對學校、科研機構的高層次人才可適當延長任職時間。
12、充分發揮離退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作用。建立離退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信息庫,建設“銀發咨詢顧問”隊伍。按照“政府引導支持、市場主導配置、單位按需聘請、個人自愿量力”的原則,鼓勵企事業單位建立專家返聘制度,進一步發揮離退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作用。
二、打造產學研結合密集區
13、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緊密結合。按照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所必備的條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和可供轉化的科技成果,幫助企業培養技術人才。各級政府要積極搭建產學研結合的各種平臺,加大資金、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力度。
14、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根據我市產業發展的需要,選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與我市共同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對新加入產學研合作聯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給予30萬元的工作經費資助,每年安排100萬元作為產學研合作聯盟開展產學研結合的活動經費。
15、增加政府對產學研結合的資金引導。市政府從2009年起設立4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采取多種形式支持產學研結合,并根據需要和財政增長情況逐年增加。各市區、開發區、工業新區也要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
16、鼓勵社會資金對產學研結合的投入。鼓勵本地投融資機構加強對產學研結合的投入,積極吸引外地投資機構特別是風險投資機構來我市投資,對引薦人按其引薦外地投資機構在我市年度實際投入到位資金額的1-2‰予以獎勵。認真落實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培養、吸收和儲備風險投資人才,為我市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大力推動企業在各個板塊上市,為風險投資創造靈活、有效、可行性強的退出機制,促進風險投資發展。對引入風險投資并成功上市的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優先支持。
17、建設產學研結合載體。完善外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來威工作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環境,市政府積極創造條件規劃建設集居住、科研、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技人才創業園區(或利用閑置國有資產劃撥使用),作為我市加強產學研結合的標志性園區。各市區、開發區、工業新區也要建設科技人才創業園區。
18、加強科研共享平臺建設。市政府與駐威高校共建科技電子圖書館,為高層次人才查詢資料、科研閱讀、專利檢索、成果查新等提供免費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與高校、企事業單位共建的現有技術創新平臺的作用,為產學研結合提供優質服務。
19、鼓勵科研院所來威設立分支科研機構。對于省級一類以上知名科研院所來威設立分支科研機構的,3年內無償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辦公設施,其科研、生產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減半收??;免收在基本建設環節收取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政府性收費。一次性給予分支科研機構50—100萬元的建設補助費。對于每引進一家省級一類以上知名科研院所來威設立分支科研機構的單位和個人,分別一次性給予10萬元、5萬元的獎勵。
20、鼓勵企業創辦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對每個落戶到我市企業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并有明確研究開發任務的,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對于工作站內合作承擔的科研、技術開發項目,屬國內外首創或領先水平,年度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上繳稅收超過500萬元的,一次性給予項目研發隊伍20萬元的獎勵。
21、鼓勵企業加大產學研結合投入。對于研究開發經費占當年銷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高新技術企業不低于5%)、產學研結合投入占研究開發經費比例達到50%以上、年度上繳稅收過千萬和過億元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20萬元、50萬元的獎勵。
22、加快各類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建設。鼓勵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或技術開發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新認定為市級中心、省級中心和國家級中心的,分別給予20萬元、40萬元和10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于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建且有院士實質性參與的市級以上中心,給予增加10萬元的資金扶持。
23、支持企業實施產學研結合項目。對于列入市級以上各類科技和技術創新計劃的產學研結合、并且具備良好產業化前景的項目,經審定給予不低于20萬元的經費補助。
24、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實施專利戰略的積極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與我市企業聯合申請專利,或者在我市工作半年以上的科技人員申請專利,對專利申請費全額資助,專利維持費部分資助。對于年度申請專利超過30件,并且申請發明專利比例達到30%以上的,一次性給予3萬元的獎勵。
三、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
25、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經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論證,處于國內外首創或領先水平,轉化后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或者列入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和生物、礦物新品種等,來我市實施轉化或產業化。
26、加大對科技成果產業化扶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企業用足用好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進口設備免征關稅和環節增值稅,提高企業裝備水平。推動重點科技成果加快膨脹,對于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70%以上的企業后續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給予50-100萬元的經費補助。鼓勵企業購買國內發明專利在我市實施轉化,對于產業化后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一次性給予企業20-40萬元的獎勵。
27、積極做好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服務工作。優先推薦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項目,爭取國家、省科技計劃和省結構調整專項扶持資金。對需在省里辦理的核準、備案項目,優先協助辦理有關手續。對有資金需求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積極與市人民銀行支行協調,聯合向各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進行推介,幫助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28、增加科技成果轉化投入。市政府自2009年起每年設立5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對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以貸款貼息的形式給予一定的扶持。
29、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加強技術轉化中心建設,對每建一處技術轉化中心給予20萬元啟動經費。對于進入技術轉化中心工作時間年度累計滿3個月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按其實際工作時間,給予每月3000元的生活和交通經費補貼。積極拓展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職能,對于中介機構或個人引進科技成果來我市轉化,年度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利稅超過700萬元的,一次性給予20萬元的獎勵。
30、鼓勵建立各類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和“三農”建設,重點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和新品種繁育基地。對于獲得國家863計劃成果轉化、農業成果轉化、原良種、火炬特色產業等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當年轉化科技成果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上繳稅收超過1000萬元的,一次性給予40萬元的獎勵。對市級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和市級引進國外智力重點項目、常規項目分別給予3萬元、5萬元、1萬元的資金支持。
31、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帶科研成果來我市創辦企業。創辦企業的科研、生產用地,土地補償費在企業設立3年后開始交付。免收在基本建設環節收取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用等政府性收費。
一、立足長遠,著力夯實人才工作基礎
一是健全了人才工作機構。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成二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有關制度。為充分發揮人才辦的協調職能,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人才工作有關制度的通知》,建立了人才工作重大事項報告、人才工作重要情況通報、人才工作督查等制度,初步構建了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長效機制。
605人。范縣籍在外高層次人才方面,共171人,其中政界102人、軍界19人、科教界25人、文藝界6人、企業界19人。同時,建立了人才信息庫數據維護更新機制,采取實時維護和定期維護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對人才信息庫進行了更新,確保了庫內數據真實準確。
四是擴大了范縣人才宣傳陣地。開通了范縣人才工作網(*/rcgz),下設政策文件、領導講話、工作動態、理論園地、范縣英才、各地采擷等欄目,及時反映我縣人才工作的信息和動態,并與全國其他城市人才工作網建立了互動鏈接,有效擴大了我縣人才工作的宣傳陣地。
二、多措并舉,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二是抓管理,提升水平。加強
了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管理,收集了市第一批至第七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文字、影像等材料,通過多種渠道宣傳了我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個人風采和工作業績。對今年新命名的第七批4名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分別制定了年度工作目標和四年總目標,并定期進行考核。選拔了全市首批企業經營管理拔尖人才,目前已經通過了審查、考察和公示,我縣入
選2人,分別是范縣龍馬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宗林和濮陽市大成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明俊,近期市委、市政府將命名表彰。
三、創新載體,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教下鄉活動30余次,做中小學展示課480節,惠及教師2100余人。7月24日,由市委組織部組織的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博士生服務團”一行11人,來我縣開展技術服務活動?!稗r業科技博士生服務團”先后到白衣閣鄉北街村奶牛養殖基地、濮陽市匯康食品有限公司、王樓鄉老點養豬場、七里堂養豬場等養殖基地和龍頭企業,詳細了解了企業的生產情況,現場開展了技術服務,并對企業發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下一步人才工作打算
今年以來,我們對人才工作雖然作了很大努力,但與縣委的要求和不斷發展的形勢相比,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加強的工作。下一步,我縣人才工作的重點,將在提高各類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服務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上下功夫。
一是繼續開展“專家人才服務新農村”活動。結合我縣實際,組織農業、林業、畜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有針對性地為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結構、不同發展水平的農村提供人才智力服務。
二是結合我縣農村實際,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在搞好農村實用人才統計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縣直優秀專業人才對口培訓、科技示范基地實地培訓、專家服務團流動培訓等形式,把他們培養成善于經營、精于管理、勇于創業、樂于帶領群眾致富的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一、深化認識,加強領導,不斷加大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力度
(一)深入搞好思想發動,不斷增強農村人才開發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針對有的單位和部門對農村人才開發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夠充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夠到位的現象,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4月專題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并組織指導各級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村人才開發的意義,宣傳中央和省、市做好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決心和政策,宣傳農村人才開發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通過深入持久的教育,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認識不斷提高,自覺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人才工作為農村經濟服務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切實做到心思往農村人才開發上用,重心往農村人才開發上移、力量往農村人才開發上投。
(二)及時明確職責任務,切實加強對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領導。為確保農村人才開發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各級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成立了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事部門負責政策制定和工作協調,農業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和日常管理,并有農辦、教育、科技、勞動、科協、鄉鎮企業等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級黨委、政府把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列入到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農業和農村發展目標規劃,納入全市整體性人才開發,定期分析形勢,總結經驗,解決問題,表彰先進,確保了農村人才開發工作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考核。各級政府人事、農業部門把農村人才開發工作作為新時期的一項重要職能工作,帶頭樹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人才服務的思想,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和轉變工作方式,指定了專人負責農村人才開發的具體管理服務工作,把人才開發工作全面拓展到了農村中去。
(三)廣泛開展調查研究,著力理清農村人才開發的思路和方法。圍繞增強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市人事局、農業局、鄉鎮企業局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先后于20__年和20__年年初,分別集中一個多月的時間,采取座談討論、問卷調查、匯報分析等形式,深入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私營企業和廣大農村,對全市所屬各縣(市)、區農村人才開發工作、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在摸清全市農業和農村各類人才底數、建設現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專題召開研討會,對如何做好農村人才開發工作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__市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意見》、《__市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規劃》、《__市農村人才開發基金籌集辦法》等文件,確保了全市農村人才開發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二、強化教育,狠抓培養,切實增強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一)切實穩定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著眼建設一支過得硬、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各項政策的優惠力度,對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承包和技術服務取得重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給予重獎;對在鄉鎮和艱苦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視情況在業績評價、職稱評聘、學習培訓、子女入學、住房改善等方面盡可能地給予照顧;對志愿到農業第一線工作的大專以上畢業生不僅可以提前定級,戶糧、行政和組織關系還可委托縣級主管部門或政府人事部門人才交流機構管理,從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各級還采取選送有培養前途的人才到大專院校深造,為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同志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定期組織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參觀見學,廣泛開展試驗示范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等措施,促進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的更新、素質的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4855名農業和農村專業科技人員,已分別有152、1226名同志取得了高中級職稱,占總數的28.4。
(二)大力培養農村急需實用人才。各級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地培養急需的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由農業院校、農廣校、農村職業學校、農民科普夜校、農科站(所)等構建的市、縣、鄉、村四級一體的農業科技培訓網絡的作用,按照每年市培訓100名骨干型優秀實用人才、區縣培訓50名帶動型優秀實用人才、鄉鎮培訓20名新型農村實用人才的要求,本著“需要什么,培養>文秘站-您的專屬 秘書,!
(三)突出抓好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各縣(市)、區圍繞建設一支精干、廉潔、高效的鄉鎮公務員隊伍,積極改革和完善縣鄉公務員制度,不斷加大從優秀村干部和優秀青年農民中錄用鄉鎮公務員的力度,認真搞好科技副縣長、副鄉(鎮)長的選拔任用工作;堅持每年有計劃地選派一批鄉鎮干部骨干到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高等院校學習進修,強化理論培養;充分利用對口幫扶、基層鍛煉、下派掛職、輪崗交流等時機,狠抓農村基層干部的實踐鍛煉;廣泛開展“做農民滿意的公務員”評比表彰活動,不斷提高鄉(鎮)村干部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農村人才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四)積極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各級始終把從源頭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作為提高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基石緊抓不放,針對廣大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的實際,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穩定教師隊伍、提高師資水平等途徑,突出抓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落實,切實掃除青壯年文盲,不斷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針對大部分學生初、高中畢業后直接參加農業勞動,科技知識少、技能低下的實際,積極推進農村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普遍采取“三加一”、“六加一”的形式,對農村學生進行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打牢回鄉務農、進城就業和創業的根基;針對中青年農民作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主要承擔者,處于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的實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業遠程教育,充分發揮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切實加大實用技術、致富技術的推廣傳授力度,較好地促進了廣大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三、優化環境,改善服務,努力提高農村人才隊伍自我開發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著眼增強農村人才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各級不斷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多種媒體,堅持不懈地宣傳農村人才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優秀農村人才學習科學、艱苦創業、勇于實踐的先進事跡,宣傳中央和省、市領導關心、支持農村人才的感人事跡。同時,本著注重實績,體現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則,大力開展優秀農業人才評選表彰和獎勵活動,堅持每年命名、表彰“十大特色種植戶”、“十大養殖戶”和“十大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尚科學文化、尊重農村人才的社會氛圍,形成了鼓勵農村人才干事業、支持農村人才干成事業、幫助農村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環境。
(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十分注重加強對農村人才的政策扶持,不僅支持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承包和技術推廣等有償技術服務,還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經營所得;不僅嚴格落實在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到縣以下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的優惠政策,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按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繳納保險費用,還想方設法地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僅積極引導、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創辦產業化龍頭企業、興辦科研和經濟實體,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還在創業培訓、科技立項、審批辦證、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特別是對受到縣以上單位表彰獎勵的優秀農村人才,優先考慮安排科研或科技試驗示范項目,優先推薦評審技術職稱,優先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優先提供生產貸款,優先承包土地荒山和企業,優先申報科技獎勵,較好地激發了農村人才的進取精神和創業熱情。
(三)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各級注重選派熟悉農村工作、了解人事人才政策、年輕精干的工作人員從事農村人才市場管理服務工作,并指導鄉鎮結合實際配備了1-3名專(兼)職農村工作人員,村組指定了1名人才信息聯絡員,確保了農村人才開發組織有保證,業務有指導,科研有場所;以縣(市)、區人才市場為依托,大力培育農村人才市場和中介機構,適時組織農村人才進行異地難題會診、經驗交流和技術服務,逐步疏通了各類人才向農業和農村流動、為“三農”服務的渠道;及時建立以縣(市)、區人事和農業部門為中心,以鄉鎮服務組織為陣地,以村級服務網點為基礎的農村人才網絡,為農村人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政策、交流、培訓、開發和技術等方面的服務。
四、因地制宜,嚴格管理,積極推進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一)認真搞好農村人才數據庫建設。為全面掌握農村人才情況,加強對農村人才的管理,各級農村人才服務機構高度重視農村人才資源的調查登記和人才信息庫建設,圍繞“三農”工作發展規劃,堅持每年會同有關部門對本地區的農村人才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切實摸清農村各類人才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布局等方面的底數,并根據各個農村人才的專業特長,分類登記造冊,建立農村人才信息庫和鄉(鎮)村組人才儲備庫,實行計算機管理,為科學開發農村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