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5 09:3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八歷史下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理清線索,簡化關系,增強記憶
初一歷史下冊教材中第五課“和同為一家”和第九課“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歷史知識點相當龐雜,民族關系錯綜復雜,這就需要教師將縱橫相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簡單化,幫助學生理清線索,使之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交叉網。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兩個表格。
這兩個表格不僅涵蓋了整課重要的知識點,而且條理清楚,簡單明了,不僅有利于老師教,而且有利于學生學。尤其在記憶表格的時候,要求學生第一豎欄要按照順序記憶,表格一的冊封帝王一欄除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是唐太宗所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跡。最后一豎欄的時間兩個7世紀、兩個8世紀;表格二的政權欄,遼、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時間欄遼、西夏、金的建立時間分別是10世紀、11世紀、12世紀,北宋的起止時間960年到1127年,同時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時間;通過比較稱謂欄,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三個太祖即遼是遼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議和條款欄的相同點都有送歲幣。通過以上的兩個表格,唐和各民族的關系,以及北宋南宋時期的多個民族政權并立情況一目了然,雖然內容很龐雜,關系很復雜,但是通過運用表格將知識點進行橫向縱向聯系、比較,把握規律,對學生而言,不僅強化了記憶,而且避免了知識點混淆;不僅理清了線索,而且簡化了關系。
二、簡化歷史事件,構筑完整印記
借助圖表,可以幫助學生簡化歷史事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構筑對歷史事件較完整的印記,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比如在講到第四課“唐朝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表格。
通過這樣一個表格,學生很容易了解到科舉制度開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為科舉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三、同類比較、強化記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假如一個人能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別一支筆與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背跻粴v史下冊教材中相似的知識點相當多,歷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對相似而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們的差異點與相同點。而表格更是一種分類比較,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詩人,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說,雖然分布在同一課,但是內容比較相近,極易混淆,為此我設計了三張表格,如下。
通過以上三個表格,把文學藝術方面比較相似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了比較,不僅把雜亂的知識點進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統化、條理化,而且學生更容易抓住重點,對比強化記憶,減輕課業負擔。
四、歸納總結,提高綜合能力
歸納總結是把同類型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知識,教師應該找出各種相同性質的或相似性質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并利用表格歸納列舉出來,由點及線、由線及面。
以上的三個表格涉及了八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點,時間跨度非常大,同時也散亂地分布在書本各個章節,講授新課的時候,學生掌握起來相對比較容易,但是綜合復習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張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過以上三個表格,將繁雜的歷史內容簡單化、特征化、條理化了,一目了然,不僅便于對比記憶,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作為一種直觀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把教學內容轉換為條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學地設計不同形式、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特點、易于被學生接受的表格,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增強自主學習和活動的能力,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傳遞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以及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事半功倍。
【摘 要】微課是教學模式的一種新型嘗試,本文中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微課,與大家來探討其應用意義、應用現狀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 微課;歷史;策略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的定義,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育教學實踐的要求,要求在視頻作為主要載體的基礎上,教師把自己在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重難點或教學環節展開的教學活動記錄下來。“微課”的核心組成就是課堂教學視頻或者是教學案例片段,同時也包含了與該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思、課堂及課下測驗,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
二、微課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如果沒有興趣的引導,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學習知識,尤其是歷史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歷史背景、意義、歷史過程需要記憶,課業負擔繁重,日漸增加的課業負擔更是讓學生畏懼學習、逃避學習,把微課引入課堂就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微課的內容新穎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學生興趣,應用于歷史教學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識線索連成串,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形式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記憶和運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誦帶給學生的壓力。
三、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特點和優勢
歷史教學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題材,很多的知識點具有連貫性和故事性,很適合以微課這種短小的多個知識模塊方式來展示,而微課具有主題鮮明、內容簡潔、時間較短等獨特的優點,將之應用于歷史教學中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也可以使學生在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時期對教學重難點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同時,運用微課教學,大大豐富了知識點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文素養對公眾的熏陶,各種歷史題材的語言節目、名人講座、以及優秀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針對歷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識點,教師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講壇、說書,以及名師公開課等多種形式和多種素材,從而進行課堂教學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于歷史學習保持較高的求知欲。
四、微課在歷史教學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
(一)微課時長把握不當
傳統歷史教學中,為了適應不同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差異,教學節奏進行得比較緩慢。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微課教學的展開。微課教學要求時長較短,使得每位學生在微課教學過程中都能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積極性,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調查發現,教學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對集中地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將每段微課視頻的播放時間設置在五分鐘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長。由于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精簡、同時要能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在開始時播放微課視頻,開門見山導出主題和主要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縮短傳統課堂的導入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而微課設置方式可以是一個題目或者是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社會新聞、生活現象,當然也可以開門見山以名師講堂的方式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展示。
(二)微課教學選材內容單一,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在雖然教師們對于開展微課教學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受備課條件和微課教學認知所限,教師通常只會準備一套微課內容,但是我們知道,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他們對于新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學內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學生整體的提升效果是比較小的,這就與我們實施微課課程的初衷相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微課課程的選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素材,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受眾不同、他們對于舊知識的掌握度和新知識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針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調動學生興趣,重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微課設置要更加靈活、內容要更加豐富有趣;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先幫助學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識點,才能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那么在微課選材上就不能有過多新內容,要重在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連貫上,教學進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師對于微課教學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視自身課堂定位
推行微課教學以來,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部分教師以名師錄制的微課課程來代替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整個課堂都是由一連串的視頻貫穿下來,放映結束,一堂課45分鐘也全部過去了。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把握、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重點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熱鬧,而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
那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需要找準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課占據課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課視頻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現知識點和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課引入歷史課堂后,教師在前期需要謹慎細致的選擇微課素材,課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課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重難點有一個更加準確的把握,微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作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鞏固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時反饋和總結,完成對課程學習的鞏固和升華。
五、總結
微課教學引入中學歷史課堂是一個十分新穎的改革舉措,微課教學方式的成敗主要在于幾點,首先微課選材的把握既要較好呈現知識點,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課的播放者和課堂引導者,幫助學生在微課中找準知識點,最后做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提煉和升華學習內容。只有做好以上幾點,微課教學應用于歷史教學中才能真正獲得成效。
參考文獻
[1]楊連瑞,肖建芳.英語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呂良環.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能讓他們深刻地領悟到知識的本質,使他們的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時,要分析學生的興趣,從教材中挖掘他們的興趣點進行教學的優化設計,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探究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并能學以致用,使他們的歷史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
探究精神;指導思維能力;學習主動性隨著高中歷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認真探究,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探究式教學中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促進他們歷史綜合能力的提高。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利用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主動學習,使他們的歷史思維在積極思考和探究中獲得發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構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式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時,教師要從傳統教學方式中走出來,融入到學生中間,和他們共同討論歷史教材中的問題。在良好的師生交流過程中,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學生才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課堂教學取得了較高的效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們能運用有效的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總結,構建起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學習新的歷史知識時,學生能快速從構建的歷史知識體系中提取出相關知識,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探究能力。
二、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讓他們在積極的思考中進行學習。在歷史探究式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多種感官分析知識,增加他們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并主動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把學生帶入到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和背景中,讓他們和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交流,從而產生共鳴,對歷史知識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觀點創設辯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辯論。在熱烈的探究和辯論中,學生的思路不斷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內容,并能利用歷史發展中得到的規律和現象來分析現代社會中的現象,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情境創設中,教師要擺脫形式主義的影響,根據教材內容來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使課堂教學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遇到問題時能積極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通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提高探究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進行歷史教材的閱讀時,就能保持思維的活躍。在問題教學中,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初期階段,教師對于敢于大膽提問的學生要進行表揚,讓其他學生學習他們的做法。通過提問,能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思維障礙,使他們更深入的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究,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和八國聯軍侵華》時,教師先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閱讀,然后對他們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日本發動這場是蓄謀已久的?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再次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找到爆發的原因,順利解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接著教師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把在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通過和教師、同學的討論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讓學生大膽提問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使他們的質疑能力不斷提高,在課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問題提出來,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歷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四、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歷史知識有限,在學習時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使他們在探究中改進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探究中不斷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在進行記憶時,死記硬背的方式不能讓學生掌握所有的知識點,也容易讓他們對知識產生混淆,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在讓學生記憶歷史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他們學習歸納總結的方法,把學過的知識點按照時間的發生順序列成一個知識網,把具體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導火索、結果等知識填到知識網中。通過知識網進行歷史知識的記憶,讓學生有效掌握學到的知識,同時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使他們的歷史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五、總結
關鍵詞 教學內容 整合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學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歷史事實、結論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通過教學達成教學目的。人民版《歷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學期起在云南省內推廣以來,教材本身的編排、敘事方式引發了較大爭議。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為,人民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存在以下問題:切斷了歷史發展的事實聯系,將互有因果關系的時間分散于不同章節中;同一內容在不同章節、教材中反復出現;部分內容表達有待商榷。在教學中的內容整合也重點表現為事實整合。
一、教學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說明高中知識點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更注重結論性闡述,史實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歷史學習專題是在初中歷史學習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辈荒苓^高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對部分內容要加以強調,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
如:必修一專題七第三節《民主政治的擴展》子目――《震蕩中的法國》,編寫者對1789年―1870年的法國歷史一筆帶過,“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為歷史背景介紹時略顯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這一知識點,與第三共和國建立有密切聯系,但被置于專題八第二節《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中。筆者將法國大革命的大致歷程、巴黎公社運動與普法戰爭的關系作一簡單闡釋,使學生能了解其相互關系與第三共和國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勢。
(二)以對比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這是在教學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辦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較。其好處在于可以把紛繁的頭緒化為對比性強的條目,知識點的有序可以加深對所講授知識的理解。
如: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國的最高權力歸屬、各行政部門的權責關系、國家權力來源,在結束專題教學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問題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般對常規考試中不常出現的知識點加以處理,目的既是為了縮短學時、突出主干,也是將相對更重要的知識點進一步理清與突出。一般來說,常常把某些教材內容處理為另一部分教材內容的背景材料,或讓學生自主歸納。
比如:在講授《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一章時,筆者對近五年來的省會考、全國及各省高考題做了一個統計,得出結論: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側重于三次奴隸制改革與羅馬法。第一節內容僅作為選擇題考察,且多識記考察。在請教老教師后,大膽將《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作為《卓爾不群的雅典》的歷史背景,且引領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學生加深了認識,即:地理環境深刻影響了經濟結構變化,成為古希臘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這可以視為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進一步推論。
(四)以加強時序聯系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時間是歷史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編寫中,為了適應專題的分類,具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往往被切割開來重新歸納。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看清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先后關系,故按時間順序加以重排。
如法國共和史(含普法戰爭史、巴黎公社運動史、德國憲法史),但被分裂置于兩個專題中。在教學中,筆者按時間順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二、各種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紹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紹整合可使歷史背景復雜而又未得到詳細介紹的事件有一個良好的知識鋪墊,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識的“量”和“度”,所講授知識點的重要性就會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識點的能力要求應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過高,學生就很難分辨課內外知識點的重要性,難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識。
(二)對比整合的弊端
對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在對比整合的過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發生發展有其原因,脫離原因分析的比較很難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掌握表面的差異性。要將之導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師進行背景鋪墊。這就要求表格必須在具備一定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三)突出重點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點有利于將大量現有教材中的非重點內容淡化。雖然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但處理不當也會造成后遺癥。如《珍惜自由的希臘公民》一目,雖然在《教師用書》中“知識與能力”中提到“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和人文條件”,但在《課程標準》中沒有明確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綱》中也僅模糊提及。從而在教學中一般將之淡化,不做重點闡釋,學生很容易將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這一知識點。雖然僅作為選擇題考查,但也值得重視。且新增的知識點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現有考題所能說明,若不引起重視、在考試中“冷門”變“熱點”,將增大失分率。
(四)時序整合的弊端
時序整合有利于同屬一歷史時段內、具有前后關系的部分聯系起來,但存在的問題是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的重復講解。按時序連接內容往往將不同專題之間的內容關聯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現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專題內容已由特定的教學目的與邏輯關系聯系起來。在講授若干時序不清又相互無直接因果關聯的內容時,若采用時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體章節時,必然要將抽離出來的內容還原回去重新闡釋。同一內容反復強調固然有利于培養多視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前后重復。這一問題在日后的選修課教學中恐也難以避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基礎 審題 運用 回歸 解讀 靈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當今中考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脫離了原來死記硬背的框架,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和運用,中考改革已經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到“問題立意”轉變,并將繼續深入下去,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缎抡n程標準》指出:“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p>
初三學生經常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歷史解題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如何在最后復習階段對這些常見問題進行總結并得出相應對策,成為當前初三《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常見的問題
1、基礎知識不夠扎實
幾乎每份《歷史與社會》試卷都會從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發,設置一至兩個基礎知識題,每次考試出卷老師都認為這些是送分題,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是往往這些題學生失分最多。每次考試結束后,學生們都需要老師幫助他們分析試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失分原因就是因為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有些材料甚至摘錄課本中的原句,學生竟然也不知道出處。
如選擇題:
“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話出自的文獻是( )A.《聯合國》 B.《權利法案》 C.《獨立宣言》 D.《人權宣言》
上述材料選自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第三課-新體制的確立,閱卷結束后對此題進行了統計,全班學生43人,答案選錯的學生達25人人,占了全部學生的58.1%。其中有30%左右的學生知道這則材料來自課本,但具體在哪個文獻不清楚。甚至有不少的學生都說在課本中沒有閱讀過此內容。由此可見學生對書本中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
2、審題常常出現偏差
在平時的練習以及考試過程中,學生因為審題不清失分的現象也占據較大比例。因為審題常常出現偏差,導致答題思路和答題方向出現錯誤。
如材料題:
材料:臺州市頻臨東海,海岸線長,多優良港灣,灘涂面積廣大,自然風光優美,神仙居、天臺山馳名中外。
結合材料說說臺州市在發展區域經濟時宜發展哪些產業?(4分)大部分學生在審題時出現偏差,甚至沒有仔細審題,簡單的認為是考察他們臺州可以發展哪些產業,所以在答題時簡單的把可以發展的產業一股腦兒都寫了上去,結果答案是五花八門,得分很低。學生沒有從提示中“結合材料說說”“發展區域經濟”去審題,沒有理解材料包含的兩層含義:“臺州頻臨東海,海洋資源豐富”和“臺州旅游資源豐富”的意圖。所以在復習“區域經濟原則”時,練習這道題目,拿滿分的學生不多。
3、拘泥于課本知識
很多學生在熟悉和掌握課本知識的過程中只知道死記硬背知識點。在做題目的過程中常常拘泥于課本知識,不從材料出發,不會靈活運用知識點。遇到一些靈活的題目往往就措手不及。
如選擇題:
唐朝時,金華人要到洛陽去經商,走水路先后經過的是( )A、錢塘江-邗溝-江南河-通濟渠 B、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C、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D、錢塘江-江南河-邗溝-通濟渠很多學生在閱讀了材料后馬上知道題目考查他們的是“京杭大運河”的知識。大部分認真的學生在平時記憶的時候的掌握了大運河由北往南的四段組成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墒穷}目并非原原本本考這四段組成部分,而是其中截取了一部分,面對此種題目,部分學生就無從下手。殊不知他們在答題時已經拘泥于課本知識,沒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更沒有明白出題意圖,所以才會作出錯誤的選擇。
當然,在改作和閱卷中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常見的問題不止以上這些,我只是選擇了其中比較常見的三個。如何在最后沖刺階段能讓學生盡量克服以上缺陷,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正確的對癥下藥?關于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二、采取的對策
1、落實基礎知識,回歸課本
歷史是一門記憶量很大的學科。學生必須記住大量歷史年代、地點、人物及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典籍、文物等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學好歷史?!澳芰α⒁狻彪m已成為當今中考命題的主旋律,但我們只要分析一下近幾年的中考試卷,就不難發現中考對學科“雙基”的要求并沒有削弱,而是進一步強化了,學科基礎知識仍然是綜合運用能力的根基??梢哉f,掌握好本學科的基礎知識是考試的關鍵所在。
在第一輪復習備課時,我們參考了《新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學科指導意見》和各種各樣的參考書,竭盡所能地把所有知識點落實到位,學生在上課時做筆記非常認真,課后卻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去消化。由于教科書較多,如在復習抗爭史時有些學生不僅新復習的知識點掌握不到位,甚至原來復習的屈辱史也遺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有種應接不暇的感覺,碰到題目時也不知道考察的知識點具體在從哪本書哪個章節。針對以上現狀,我在復習時先讓學生熟悉每本書的目錄,了解每本書所包含的專題、章節及相關的知識點。以后在上課過程中經常用知識點提問學生,學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它們的出處了。
在第二輪復習時,讓學生根據提綱到課本中找相對應的知識點,回歸課本。對于平常在答題中常見的一些知識點進行強化記憶,而那些出現頻率不高但相對重要的知識點也不能忽視。在復習過程中,有時也設置很多基礎知識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采用回答和搶答等不同方式,調動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積極性。有時也采用學生互問互答方式,讓學生學會設置基礎知識問題,或通過平常的練習把握知識點考察的方向和角度。從實踐的效果看,有些學生提問的角度還很新穎,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總之在復習的最后沖刺階段讓學生把基礎知識回歸課本,只有基礎知識學的扎實,無論從哪個角度出題,學生都能得心應手解答。只有夯實的基礎方能建成參天大廈。
2、認真解讀題目,滲透審題技巧
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那才是第一步,在解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學會審題。審題是否正確關系到最后的解題思路和得分。近幾年的中考中材料型選擇題比例不斷增加,在解答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之前引導學生最起碼把材料仔細閱讀兩至三次,切不可囫圇吞棗讀一次就輕易下結論,由于審題偏差,導致答題思路和答題方向錯誤。
在平常講解練習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滲透審題技巧。例如選擇題的審題主要是“五審”,第一、審題要明確題目結構;第二,審題要搞清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第三:審題要搞清題目的基本類型,根據各類題型的答題方法進行思考和把握;第四:審題要認真推敲備選項,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明確選項與題干之間的關系;第五:審題要明確涉題理論觀點。另外,審題還要明確題目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社會學科考試的要求,歷史往往與地理、國情教育、語文等學科發生“天然的聯系”要利用相關學科的互補性,做好答題的準備。當然,審題是為答題服務的,在審好題的基礎之上,還必須輔之以正確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
對于材料解析題的審題主要是“四審”,第一、審題先要了解常用問法:(1)“根據材料X,指出(或概括、歸納)……”(2)“根據材料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概括、歸納等)……”(3)結合所學知識,……(4)“綜合x材料……談認識(緊扣材料主題、史實+理性思考后的對現實有指導意義的結論);第二、審關鍵詞:(1)提示詞:基本思路、答題的方式(2)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程度等限制(3)中心詞:答題所圍繞的中心內容(4)求答詞:須回答的具體方面;第三、 審分值;第四、審問題間及問題內部的關系:并列、遞進、因果等。
學生只有在認真解讀題目的基礎上,熟練運用審題技巧,才會減少審題偏差,把握好正確的答題思路和答題方向,才能正確答題,并獲取高分。
3、靈活運用知識,培養解題能力
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不能拘泥于課本知識,把課本知識條條框框化。近年來高考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和運用,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和構建歷史學科知識結構體系的基礎和前提下,學科能力的逐步培養是最后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稓v史與社會》學科中考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再認再現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四大方面。《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任重道遠。
三、反思
針對初三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常見問題采取了上述對策,在短時間內要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有點困難,因為這些問題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為了使以后學生解題時盡量少出現類似的問題,教師在初一、初二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把基礎知識落實到位,教會學生學會審題,不斷向學生滲透解題技巧。在考試結束后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失分理由,并且能在以后的預習、復習中引起重視并不斷改進。
經過初一、初二的訓練和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解題技巧,到了初三,學生的基礎知識、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都會不斷地提高,但這些問題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路漫漫其修遠兮,面對這一項艱巨而任重道遠的任務,我們依然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育中,不僅包含了中國的古今歷史,也囊括了世界歷史的主要組成部分,紛繁錯雜的內容相互交織,覆蓋了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多個方面,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教材目錄是整部歷史教材在編排過程中所遵循的一條完整脈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運用教材目錄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們對于歷史科目的學習,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本文結合初中歷史的實際教學現狀,深入分析教材目錄對教學過程產生的積極影響,在下文將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建議以促進教材目錄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材目錄;教學策略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籍時,最先看見的便是這本書的目錄,從目錄中我們能夠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和主旨,提高我們的閱讀和學習效率。因此,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幫助學生從層層疊疊的知識點中找到其根源,從目錄中找到重點,深入了解所學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和學生都還未能意識到教材目錄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并且無法將教材目錄應用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教材目錄往往是對教材內容的總結和歸納,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教師應當重視歷史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發揮教材目錄對于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積極作用。
一、初中歷史教材目錄的作用
1.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歷史教材的目錄循著一條完整的歷史脈絡,將初中歷史內容分割為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并且又從中細分了經濟、政治、科技發明等多個方面,以及世界史的發展歷程,還敘述了幾個主要國家的歷史。例如,在介紹奴隸社會這一內容時,編者不僅講解了中國古代奴隸制的形成發展過程,還介紹了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多個國家的奴隸制狀況,為學生描繪出奴隸制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狀態,奴隸制的各種形成原因,以及奴隸制對于歷史發展的推進或阻礙作用。
2.蘊含教材內容的主旨。
教材目錄中還往往包含著該教學內容的主題和意義,避免被人們忽視。比如在學習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和科技發明,以及燦爛的文化,學生不僅能通過對中國千年文化的了解來拓展歷史知識面,更能從學習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學習《侵略與反抗》這一章時,從打破中國的和平寧靜,再經歷第二次,到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等種種列強主義對中國的暴行中認識到華夏子女在艱苦的狀態下是怎樣頑強反抗的,意識到今日中國的和平與獨立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并從對“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幾句話的具體感悟中激勵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美好的明天而奮起。
3.導讀和檢索功能。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在學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識時提供方便的檢索功能是教材目錄所具備的基本功能,為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和復習提供幫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錄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1.理解教材目錄。
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識點以及眾多需要記憶的年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容易混淆所學知識,更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的結果。而教材目錄便是對于教材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我們可以將教材目錄比作是樹干和樹枝,而那些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則是樹枝上的果實。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歷史目錄,為學生在今后使用目錄給自己創造便利提供基礎。
2.利用教材目錄。
學會理解教材目錄對于與學生來說或許并不難,但教會學生理解教材目錄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使用教材目錄,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教材目錄來掌握歷史知識,從宏觀的角度來學習歷史,根據教材內容從具體的小細節來豐富目錄,從而促進歷史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比如每當學生學習完一個章節的知識后,教師能夠教導學生學會利用教材目錄來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統一國家的建立》這一章節為例,學生首先需要根據“統一國家的建立”這句話回憶出中國歷史上率先完成統一的國家有哪一些?接著回憶秦朝又是怎樣完成國家統一的?“秦王掃六合”具體是指秦王掃除了哪幾個國家?秦朝完成統一之后又繼續頒布了哪些措施來維持國家的發展?而“伐無道,誅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體又是誰來伐?怎么伐?順著這條線索我們來到了“大一統的漢朝”,學生只需要跟隨目錄的指引繼續回憶漢朝在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識,便能夠順利完成對該單元的復習,并從對知識的回顧中及時發現自己的遺漏和不足。此種復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邏輯的發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材目錄是對于教材內容的高度總結,體現了歷史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習的主要脈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引導作用。初中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于教材目錄的應用,為學生繪出一條貫穿于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并教導學生怎樣利用教材目錄來學習和復習,不用再面對龐大復雜的歷史知識點。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教材目錄來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效率,也能教會學生一種新的、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武美麗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一、我的理想歷史課堂應該師生共鳴,融入到課堂之中
作為老師我們有時經常抱怨,在課堂上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學生還不會,還沒有掌握住該掌握的知識呢?對于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我們也很苦惱,雖然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我認為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無論我們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么精彩多么有趣,老師在唱獨角戲而且陶醉其中,但是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內心,沒有引起他們的共鳴,使他們不能和老師一起融入到課堂之中,所以老師講得再好他們聽進去的寥寥無幾,就會出現老師們抱怨的情景。要想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想辦法觸動他們,引起共鳴,把他們引入到課堂之中,激發他們課堂上的激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薄N业淖龇ㄓ校?/p>
1、課前播放有關歌曲、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使他們很快興奮起來從而融入到課堂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學習八年級《抗美援朝》時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把學生的思緒一下子來拉到人民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軍的場景之中,然后他們就會全神貫注抗美援朝的每一個細節,這樣有關的知識就會課堂上記住了。學習《民族團結》時播放《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是一個團結多民族的國家,并引以為自豪,就很想了解我國民族的現狀,民族政策,民族原則等問題。學國統一時播放了祖國的視頻,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歷經一百多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感動,我們的綜合國力終于增強,百年的民族恥辱被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再次升華。這樣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感情融入到課堂之中,有關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2、設置情景觸動學生,融入到課堂之中。如學習七年級《西周分封制》這一課時,因為是古代史,學生不容理解和掌握,所以就想辦法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當時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周天子,周天子的嫡長子、余子,同姓子弟,貴族,功臣等來演情景劇,首先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臺詞和課文里的要求結合起來,并且做了一些簡單的道具,結果上課時一宣布,學生興奮極了,踴躍地參與,挑選角色扮演的學生并作簡單的指導,他們就開始上臺演出了,把周天子分封的天子的繼承者,諸侯,卿大夫,士,以及受封著怎么向周天子宣誓效忠演繹的非常形象具體,使同學們了解了分封制的內容以及所能夠起到的作用。通過學生的參與和演繹,把遙遠的歷史一下子拉到眼前,而且身臨其境,把形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了,不用費功夫就把知識記住了。
3、通過談論有感觸的話題,拉近師生距離,融入到課堂之中。如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結合自己體會孔子的教育思想,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習《》時,和學生一起熱議問題,使學生急于了解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歷史的原因,爆發,日軍的侵略暴行,中國人民的抗日概況,勝利的原因以及意義等。
二、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對于學習歷史來說,除了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游覽名勝古跡,參觀博物館等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外,課堂上能夠注意力集中,利用課堂的時間把問題解決掉,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呢?一般在課堂上我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所學的課文完成導學。課前指導學生學讀課文進行課前預習,一般來說會讓他們先看本課課題,再看本課里面又有幾個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整體把握該課的結構,然后帶著問題速讀課文并完成導學學案。這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既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自覺性,又可以在新授課前對本課有一定的了解,在授課的過程中心中有數,并且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和解決問題,注意力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到課堂上,基本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2、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學習效率。一般來說每一課課文中的都會有幾個問題,而且課文內容至少有4-5頁,知識點分布在課文之中,怎樣把課文里的知識點梳理出來,把書由厚變薄,并且更有條理更直觀地讓學生迅速當堂掌握本課的內容?我在課堂上就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每課的知識點,往往是通過板書把知識點梳理出來形成知識網絡。如學習《甲午 中日戰爭》:1、背景2、時間3、主要戰役4、結果:簽訂條約、時間、簽訂雙方、主要內容、影響。把課文內容簡單化,具體會,掌握起來更快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