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0 01:2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技推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前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可見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的科技推廣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農技推廣工作喜憂參半,有的早已被事實證明成效顯著的新技術,如旱育秧及機械化插秧等,但推廣多年覆蓋面仍然不夠理想。可以說,普遍存在農技推廣難的現象。
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問題
1農技推廣體制不順.隊伍不穩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鄉鎮站編制被擠占、挪用,農技人員經常被抽調搞各種“中心工作”,鄉鎮機構改革后,井入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行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工作由鄉鎮統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辦公,上面又沒有相對應的單位,業務工作形成了多頭指揮、多頭管理,工作隨意調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鄉里的一些多而雜的工作.如部分鄉鎮在農事季節任意抽調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員去抓征收稅費、計劃生育等工作,加之農技推廣經費的不落實,農業生產現狀的低格局,使其根本無法安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致使部分人員對本職業務工作喪失責任心,失去了進取心。由于農業服務體系經過改革后,農業服務中心的大部分職能都由鄉鎮管理,農業局只有職稱評定的這唯一權利,不能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實在在的管理.多種業務活動相對受到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一些農技人員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經營自己的服務網絡.不能很好地運用現有的資源,壯大自己的服務網絡和經濟實力,從而很好的服務干農業。
二是資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掇r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技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該資金逐年增長?!钡珜嶋H上,農技推廣經費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經費嚴重短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無站無址,更談不上技術設備。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也使一些新的綜合配套技術無法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大量的試驗、示范不能正常開展,整體工作長期置于弱勢的低谷中,使農技推廣人員有心無力,有能無力,嚴重制約了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三是基礎設施不全。信息和技術是當前農業生產中最活躍的生產力,由于農技推廣經費不足,部分地區農技推廣設施設備嚴重滯后,現代化的信息設備無法配備。只有盡快配置現代化的設備,打通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里”,將農業服務的觸角真正延伸到村戶,變“一張嘴、兩條腿”為“三電合一”的現代推廣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缺技術、少信息、盼服務的難題。
2農技人員及農民的素質亟待提高
首先是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由于農技推廣工作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生活清貧,過去多年培養起來的農業技術人員有些離開了工作崗位,使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人員逐年減少,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不愿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使農技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其次是農民群眾的素質亟待提高,農民群眾是農業推廣的受體和基礎,農民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學習和應用科技的能力。近幾年,由于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能力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農技推廣處于尷尬的境地。
三、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措施
針對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難的實際,我們認為必須從農業兩個根本轉變的需要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把農技推廣普及工作抓出成效,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做出貢獻。為此,我們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努力使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由被動變為主動
首先,要把農技推廣工作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很好地結合起來,與逐步建立高產優質高教農業體系結合起來,致力于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盡快改變農業弱質產業的形象,促使人們自覺地加大農技推廣工作的力度,實實在在地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其次,要加強宣傳輿論導向,采取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興趣和熱情一再次,要改變行政命令型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通過說服引導、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等方法,將農戶和農技部門的責權利結合起來,形成雙方自愿、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機制,提高農民采納推廣部門建議和技術措施的積極性。
進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農民了解農業生產新技術由間接變為直接
由于大多數農民是現實主義者,不愿花資金去應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術,所以,每一項新技術推廣的初期,農民大都抱觀望態度。為此,農技推廣部門要著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推廣面大的農業技術項目,區、鎮、村、組都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應用科技致富。
2進一步加強技術培訓,努力使農民應用科技由外行變為內行
根據目前農村經濟和農民素質現狀.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應突出層次性和實用性。例如:基層農技培訓可以通過三級網絡(區、鎮、村)、3個層次(領導干部.科技人員、農民)、多種形式(辦班培訓、邀請專家教授講課、廣播電視講座.函授及充分利用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等),實施“綠色證書”培訓項目。對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可根據農事季節的特點,采取辦培訓班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辦法,以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提高運用農技進行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加強對那些沒有正規學歷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學歷教育,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
3進一步搞好配套服務。努力使農民從農技應用中得到的實惠由理論變為現實
農技部門要充分利用隊伍專,人才多,分布廣,信息靈的優勢,將產前的項目篩選.產中的技術指導和產后的銷售服務作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務范圍。在產前,要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為農民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準備·產后則可以采取獨營或聯營的方式,開展農副產品的購、加、儲、銷等服務,切實為農民解除后頤之忱。對量大面廣的主導產品,農技部門要及時推廣系列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的新技術,以實現農副產品的多層次增值,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科技建設。
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動植物新品種和農業、農機等新技術的示范與推廣,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預防和植物重大病蟲害的預防撲滅,機械化防汛抗災、排澇搶險,森林火警火災預報和森林防火,貫徹實施農業標準,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機安全監理,農業公共信息服務,農民的公共培訓教育等對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知識產權難以保護或物化的技術推廣等服務界定為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職能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分類改革,為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為例對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探討,以期求得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一、基本情況。
近幾年,嘉祥縣不斷加大科技推廣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過大力實施"萬名農民培訓"、"陽光培訓"、"綠色證書"等農民培訓工程,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科技三下鄉"等科教服務活動,農民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科學素質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全縣各級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如梁寶寺、大張樓鎮速生豐產林、木材加工,滿硐、孟姑集、馬村、嘉祥鎮大蒜種植,紙坊鎮種鴨繁育、優質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產加工基地,構建了我縣農業產業新格局。
2、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市場化體系初步建立。全縣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99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3家,合作經濟組織248個。龍頭企業和各類經濟組織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瞄準市場搞好農產品深加工,圍繞加工促生產,拉長了產業鏈,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大張樓鎮發展速生豐產林2.8萬畝,帶動木材加工企業20余家,旋皮機240余臺,林業收入占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紙坊鎮宏祥牧業固定資產投資2027萬元,年繁育肉鴨、肉雞種苗260萬只,帶動農戶3500戶,農戶增加收入7000萬元。
3、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各鄉鎮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多數具有初級以上職稱,其中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70人;學歷層次也大都在中專以上,其中大專以上的139人。廣大農技人員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信息網絡逐步完善,農情傳達逐步暢通。有線電視、移動電話、寬帶等進村入戶,部分鄉鎮、村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培訓了信息員,健全了規章制度,通過網絡農產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服務。
二、存在的問題。
嘉祥縣農技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農民意識及其它客觀原因的制約,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農民思想觀念落后,整體素質不高。部分農民小農意識嚴重,存在以下幾種心理:一是求穩怕亂的農本心理,就是認為種莊稼、種糧食是本分,結構調險大,不如種糧食穩;二是直觀務實的從眾心理,別人種什么他就種什么,不敢采用新技術、新品種,看到別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過急心理,對新東西敢于大膽嘗試,但一失敗就放棄,比如今年收獲的農產品價格一降低,下一年農戶就不種了,經不起市場條件下價格波動的沖擊。四是小而全的自給心理,在自家地里種上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種蔬菜,只是為自家生活方便,主導產品無規模,特色產品無優勢。還有極少數村民不講誠信,企業與村民簽了訂單,收獲的農產品不賣給該企業,影響了農企合作關系,制約了自身發展。
2、農民獲取知識途徑少,農業技術含量低。一是培訓力量不足。我縣縣級農技培訓機構主要有縣職業中專和農業系統有關部門,鄉級農技人員僅有部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而且農技人員浮在機關上的多,興辦基地、深入一線與老百姓面對面指導的少,影響了培訓工作的開展。二是培訓內容模式單一。農民培訓通常采取舉辦培訓班、趕科技大集、咨詢解答、散發資料等形式,模式單一,農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幾年農村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務農人員年齡老化,這些人的商品觀念、信息觀念、政策觀念、科技觀念都比較差,技術接受能力低,對這些人講技術難懂,發資料難看,教操作難會,先進適用的技術難以得到及時的推廣和普及。有些培訓內容往往只注重單環節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不能夠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造成了部分農民只講相信科學,而實際上不付諸于行動;還有的培訓不結合當地實際,盲目照搬引進外地經驗,解決不了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影響了群眾學技術的積極性。三是培訓設施落后。一些先進的教學方式和設備還不普及,特別是村一級,農民沒有長期的學習資料和固定的技術培訓場所。全縣714個行政村,文化大院僅有110處,極少數村建設了農村書屋,微機網絡沒有普及,部分村遠程教育配備的微機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大范圍開展聲像教育很困難,科技培訓教育跟不上農業生產的需要。由于培訓不能適應農民需求,農民獲取知識途徑少,很多新技術、新信息棚架在縣、鄉,不能落實進村到戶,科技成果轉化率、入戶率低,農業生產中還存在很多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農村能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農民"盼致富,無思路;想致富,無技術;求致富,無門路"。
3、農技推廣資金來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機制。隨著農村各項改革日益深入,農技推廣部門逐步走向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不再享有財政經費,難以承擔技術推行服務的公益性職能。當前除了各級對農業的政策性資金外,基本上沒有任何資金可用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技推行體系建設、服務條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資金支持。
4、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技人員知識老化。近幾年專職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逐漸減少,目前各鄉鎮農技人員有部分被抽調去從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專職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足?,F有的鄉鎮農技人員多數僅僅掌握所學專業知識,只會簡單的農業適用技術指導,缺乏市場預測、行情分析及經營管理指導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訓的機會少,知識老化,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現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當前農村土地較少,人均不足一畝地,發展種植、養殖調地很困難,有的地方甚至每畝1000元租金還租不到地,想規模發展必須拿出專門人員負責協調土地。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增大了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三、建議與對策。
1、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育造就新型農民。
一要進一步整合優化現有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建立政府組織、農業部門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資源合理配置的農民教育培訓網絡。充分發揮縣職業中專、縣農廣校、村文化大院等在農村成人職業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動員和支持各類科研機構和有培訓能力的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農民培訓,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促進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穩步有序發展。二要創新推廣理念,改進推廣方法。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文藝演出、科技宣傳等各種形式和載體,加快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擴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覆蓋范圍。利用遠程教育等網絡資源覆蓋面廣的優勢,直觀、快捷地向廣大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培訓等服務。成立科教放映隊,針對不同時令、不同農作物,有針對性的選擇科教宣傳片到村進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訓范圍,突出培訓重點。著力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員、骨干農民、農民企業家和能工巧匠隊伍,使他們成為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
四要尊重農民意愿,拓寬培訓內容。要根據時令季節,開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藥、秸稈還田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要繼續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擴大陽光工程的培訓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2、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加強對農技人員的使用管理,縣鄉農技人員必須在其位、盡其職,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工作業績與工資、職稱評定直接掛鉤;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農技人員給予一定補貼,確保他們在農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建立農技培訓專項資金,每年對現有從事公益服務的農技人員進行分層次、多內容的繼續再教育,定期送到濟寧農校、山東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學習,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使其成為基層農技推廣帶頭人。加強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推廣條件,應下撥適當的經費,幫助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辦公設施,不斷提高農技推廣的現代化水平,使農技人員辦公有場地、工作有設備。
3、加強科技示范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科研部門、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開展科企合作,發展農科教示范企業。鼓勵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各類農業技術示范園,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引導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引進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先在科技示范園區試種試驗,成功后再向農戶推廣,探索一條引進、試驗、繁育、示范、推廣、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路子。重點抓好科技示范戶的選拔培養,每個村選拔5-8個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創新者作為科技示范戶,帶動更多的群眾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和入戶率。
4、建立農村科技服務平臺,提升科技服務能力。繼續堅持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千名干部包戶富民促調整工程,選派科技人員到村、到戶、到企業,促進科技與經濟直接融合??h鄉技術人員成立科技服務隊,村級成立由科技村主任為組長的科技服務組,圍繞主導產業,通過分層次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開通農科熱線、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服務。指導農民創辦各類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合作經濟組織運營,切實發揮服務功能,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同志們:
大家好!
我叫wxszjg,大專學歷,現年**歲,199*年參加工作,200*年入黨,200*年被聘為農業技術員。
我本是一個“只知埋頭工作、一向與世無爭”的基層農技員,今天我站在這里競編競崗,既是對我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檢驗,更是對我獻身農技推廣事業理想的一次考驗。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業、熱愛農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護在我身邊的,都是辛勤的農技工作者,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農技推廣工作有關了濃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96年高考結束,我毅然選擇了農業院校,并參加了華農農學專業的進修。1999年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基層一線工作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我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我有專業優勢,我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是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我的正業,與“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相比,我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我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我有實踐經驗,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2004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災害頻發的今年,我所負責指導的20個水稻科技示范戶,仍然實現增產12.4%。
第三,我有年齡優勢,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歲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干事效率最高的時期。我將近而立之年,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頭腦靈活,思想成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從容應對。
第四,我有技能優勢,一方面,在多年來的工作中,我養成了勤于學習的習慣,對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為了能與現代農技推廣工作接軌,我自學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能,并能熟練運用現代辦公工具進行遠程技術學習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基層工作期間,我先后數十次參加了局、鄉鎮和農技站等各級組織的各項農情調研和科技攻關活動,撰寫了數十篇調研報告和技術文章,其中參與撰寫的多篇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這些能力,對我今后推廣農技、宣傳農情、服務農民,必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如果這次競崗成功,我計劃從以下五個方面繼續努力工作,讓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
第一。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正業,與“隔行如隔山”門外漢相比,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鶎右痪€工作的六年時間里,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災害頻發的今年,所負責指導的20個水稻科技示范戶,仍然實現增產12.4%。
第三。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歲前后,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干事效率最高的時期。將近而立之年,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頭腦靈活,思想成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從容應對。
第四。一方面,多年來的工作中,養成了勤于學習的習慣,對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為了能與現代農技推廣工作接軌,自學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能,并能熟練運用現代辦公工具進行遠程技術學習和信息交流;另外,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基層工作期間,先后數十次參加了局、鄉鎮和農技站等各級組織的各項農情調研和科技攻關活動,撰寫了數十篇調研報告和技術文章,其中參與撰寫的多篇專業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這些能力,對我今后推廣農技、宣傳農情、服務農民,必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計劃從以下五個方面繼續努力工作,如果這次競崗成功。讓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一是堅持政治修養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二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是堅持試驗引進與示范推廣相結合。
1、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面臨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現行的公益機構中,人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基層農技推廣新舊力量出現斷層,推廣隊伍專業化水平不足,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次,部分農業經營機構缺乏對行業內涵的界定,加之涉農服務行業特殊性導致的人才從業意愿低糜,令機構難以招收符合行業規格的人才,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3]其三,在崗的農業技術從業人員對于農技以外的其他知識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國家推進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撐。
2、農業推廣碩士對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重要性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對農業推廣戰線上的農業科技人員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農業推廣碩士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其目標在于培養具備農業推廣技能,致力于農村發展服務,能解決生產、管理及建設中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設立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不僅是時代的需求,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更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需求。
二、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面臨的問題
第一,生源方面。①經費自籌的方式增加了報考者的學習成本,且由于招考對象多為在職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有些潛在生源雖有攻讀農推碩士的意愿,卻終因力不從心而放棄。②農推碩士招收單位的日益增多,造成爭搶生源的現象逐漸激化。③年齡、知識背景以及工作單位性質的差異,令生源的思維能力、對高新知識的接收能力參差不齊,就對高校的培養方法與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第二,思想認識方面。部分高校對農業推廣碩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推碩士是在職攻讀學位,其目的僅在于取得一紙文憑,增加升遷的籌碼,因此對其疏于管理,甚至將招收工作當成盈利創收的捷徑,從而在思想上降低對學員的要求。第三,培養方案設計方面。部分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仍將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實踐性的案例教學,導致農推碩士難以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初衷難以得到實現。第四,培養過程方面。①由于生源為在職人員,致使高校的教學安排難以兼顧每位學員,培養計劃有時不得不進行變動,甚至出現學時縮水的現象。②部分教師教學管理不規范,未制定課程大綱、課件和講義,考試過程不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③因時間和空間等原因,部分校內外導師對農推碩士疏于指導,學員也同樣缺乏主動性,導師負責制名存實亡。第五,論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時間精力不足為借口,跳過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等環節,直接進行論文撰寫,難以保證質量,且在選題時多選擇大而空的內容,未結合生產實踐,沒有現實意義。
三、完善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在生源、思想認識、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以及論文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通過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從而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彌補現有的人才缺陷。
1、整合高校、政府資源,保證生源的“量”、“質”
高校應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政府則應以提供學費補貼的方式,為學員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學、辦學資金支持;高校必須加大重視力度,在堅持培養標準及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政府應當同高校訂立共同培養農推碩士的辦學協議書,將干部培訓同農推碩士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職資格、職務晉升與農業推廣碩士學位進行掛鉤;高校應將主要招收對象定位為農村基層中青年村干部、一線科技推廣人員以及服務基層的“村官”。
2、端正高校辦學態度,提升學位認同感
針對高校自身、學員以及教師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認同感較低的現象,高校應當明確農業推廣碩士只是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又一種方式,與學術型研究生處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并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嚴格管理。要加大重視力度,完善培養環節,保證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懂科技、懂應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漸改變師生偏見,提高學位認同感。4.3兼顧理論與實踐,適當調整培養方案農業推廣碩士的特殊性,決定其教育必然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充分考慮研究生及農業推廣部門的實際需求,將培養內容著重放在農業推廣理論、現代農業信息傳播技術以及適應農村發展實際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的擴展上;要打破傳統的學院式教學培養模式,聘任優秀及推廣經驗豐富的高級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采取“到生產實踐中辦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3、規范教學過程,切實保證培養質量
要嚴格落實學分制,督促在職農推碩士合理安排工學時間;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滿培養方案要求的學分數,方可參加畢業答辯;不斷深化任課教師隊伍改革,聘任課堂教學成果顯著、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采用研討、報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實際案例中,提升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選聘富有責任心,從事過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應用研究,具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秀教師對其進行悉心指導。
4、完善論文研究環節,切實提高學位含金量
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對本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顯現。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到2015年達到70%,以2010年為基年,2012年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4.3%,比2010年提高4.3個百分點,達到了規劃的進度要求。此外,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按規劃要求正在積極推進;基礎性研究得到強化,現代種業體系扎實構建;農技推廣應用服務得到提升,科技興農示范基地建設順利展開;農業農村信息化取得新進展。
但調研也發現了一些制約和影響“科技興農戰略”實施的問題與不足:在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方面,農業科研體系條塊分割,聯合攻關能力不強,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農業科技產學研“一體化”機制還不夠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評價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還比較缺失。
農業科技的推廣服務還難以滿足都市現代農業的實際需求。對技術推廣服務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研究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服務體系和方式比較傳統,部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仍未形成科學管理體制?;鶎愚r技推廣服務機構職能尚未完全理順,人員編制與機構不夠合理,承擔了較多農業行政事務。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才匱乏、隊伍老化,結構斷層問題比較突出,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基層農技隊伍整體業務能力還不強,大多學歷不高,文化層次偏低,具有農業相關專業技術職稱的不多,專業培訓較少?;鶎愚r技人員待遇低、條件艱苦,人員招聘引進困難,后繼乏人,部分鎮級機構人員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此外,本市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方向不夠明晰,重點不夠突出,資金投入項目分散,長效投入不足,產出率不高,與政府預期還存在一定落差,大部分財政投入主要用于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保障,真正用于鼓勵科技項目創新的不多。
為下一步扎實推進和切實完成上?,F代農業“十二五”規劃“科技興農戰略”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和重點項目,農業與農村委建議: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建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及推廣服務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制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推進本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強化農業科技的推廣服務。要加大對農業基礎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項目研究,積極引導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圍繞建設都市現代農業,開展科研和服務,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田間。對立項的科技興農項目,要認真做好前期調研分析,特別是對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要作分析預測,防止研究與推廣應用脫節。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力度,使更多科技成果為都市現代農業服務,全面落實科技興農戰略。
基層農技隊伍是為農服務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理順機構職能,強化編制管理,探索優化技術職稱評聘辦法,提高基層農技人員收入待遇,改善工作條件。要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改變農技隊伍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現狀。完善激勵機制,增強基層農技人員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調動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論文摘要闡述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對農業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結合其中存在的問題,對今后項目的實施提出了對策,以期促進農業科技的進步。
農業綜合開發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突破口,建設優質、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農田,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以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推廣為重點,加強項目區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項目區農民綜合素質,促進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1]。自1995年以來,蕪湖縣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橋、紅楊等14個鄉鎮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及科技推廣措施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對蕪湖縣農業科技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1農業綜合開發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種的應用推廣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抓好良種引進和試驗示范、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是提升優質糧油產業,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程度的基礎。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平臺,緊緊抓住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這根主線,積極與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種業集團協作,每年引進一定數量的新品種開展不同層次的試驗,對試驗中表現突出的品種,進一步擴大面積進行示范推廣。15年中,先后引進水稻、油菜品種近400個,開展糧油新品種生產展示近800 hm2。根據大田生產用種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縣95%以上的推廣品種是在綜合開發試驗示范中篩選出來的。目前蕪湖縣水稻品種每2~3年就更換1次,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優質率達96%,油菜良種覆蓋率100%,優質率達99%以上。由于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和引導,蕪湖縣新品種推廣工作扎實有效,品種優良率和產量穩步提高,2000—2003年連續被安徽省農委評為優質良種示范推廣和新技術應用先進縣,2003年獲省“農產品優質化創建十強縣”稱號,2006年被安徽省農委確定為優質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示范縣。在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的基礎上,2008年蕪湖縣實施蕪湖市1.33萬hm2超級稻推廣工作,當年推廣超級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連續3年來蕪湖縣考察,目前蕪湖縣超級稻推廣已過6 666.67 hm2。
1.2促進了新技術的應用
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啟動下,蕪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利用有限資金,先后引進推廣了水稻旱育秧技術,1996年后進行改良推廣,年推廣面積8 000 hm2,最高年份應用面積1萬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廣軟盤拋秧技術,并開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術研究,年推廣面積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點推廣水稻免耕直播技術,年推廣面積達6 666.67 hm2;1998—2002年開展了優質雙低油菜綜合技術運用與高產攻關,年應用面積1.67萬hm2,并獲農業部一等獎;2004年起開展水稻集成技術的應用,2005年應用面積達2.67萬hm2,2006年3.33萬hm2以上;2005年引進無盤拋秧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2006年推廣面積1 013.33 hm2;為適合集約化生產需要,2003年起與農機管理局協作,開展水稻機插秧技術研究與示范,2005年全面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2006年全程機械化應用率達90%以上;1997年實施推廣油菜“一殺一封”免耕移栽高產配套技術,全縣化除率已達98%以上,同年實施無草害、無螟害工程;1998年起開展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技術示范推廣,同年引進推廣農作物秸稈速腐技術、沼液肥料和有機肥增施技術;2000年起引進農業專家系統并在水稻、油菜生產上應用,累計應用面積達5.33萬hm2;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起動下,2005年起蕪湖縣全面開展了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年推廣應用面積4萬hm2。農業新技術的引進、開發應用,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更改進了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新技術的普及,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
1.3為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注入了活力
為有效地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5年來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根據蕪湖縣耕作制度特點,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的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在項目區對主要農作物進行有效的組裝配套,并開展高產高效模式的研制與示范推廣,先后開展了“油-瓜-稻”三雜配套、“油-瓜-棉”立體種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雜交水稻”、“油-棉套栽”、“煙葉-稻”一年兩熟輪作等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與示范推廣,2000年這些模式被縣委確定為“傻瓜技術”,力倡在全縣范圍內應用推廣,年推廣種植面積達1萬hm2以上,經濟和社會效益極為顯著。高效模式運用推廣,有力地推動了蕪湖縣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糧經作物的協調種植[2],提高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4推動了種植水平提高
開展高產攻關示范是推動全縣整體種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證。多年來,蕪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利用綜合開發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項目鄉鎮堅持開展“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糧油無公害生產基地。15年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先后開展糧油高產攻關511.9 hm2,高產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鎮級無公害生產基地5個,面積1.33萬hm2。在抓攻關示范上,農技中心組織工作隊進村駐點,高級農藝師主抓萬畝示范基地建設,農藝師負責千畝示范片的具體指導;每個高級農藝師抓好1個66.67 hm2高產攻關點,在示范區內,縣鎮技術人員協助高中級農藝師抓好示范片、攻關點及上門入戶的技術指導,不留技術推廣死角。此外,在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每年每名農技人員聯系10~15個科技示范戶、3~5戶種植大戶、2~4個示范村,達到點面結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計培育科技示范戶2 502個,種植大戶668戶,開展現場觀摩91場,觀摩1.94萬人次。高產攻關示范工作的開展,推動了全縣種植水平的整體提高。
1.5提高了農民素質
農業科技措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這也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在項目實施結束后,為造就一批穩定的土專家隊伍,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從栽培、植保、土肥、環保等專業站所抽派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成立了科技培訓“講師團”,編印有針對性的鄉土教材,在每年春秋兩季,集中開展技術培訓,并根據農時季節特點,靈活機動地開展關鍵性技術應用培訓,年辦培訓班100場次以上,培訓咨詢近2萬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5萬~20萬份。此外,利用項目實施契機,以鄉鎮為單位,縣鎮兩級組成聯合技術指導組,在農作物生產的關鍵時節,深入田間地頭,在全縣開展巡回指導,指導農民科學水肥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提高了農民科學種植素質。
1.6以項目實施為基礎,組織開展訂單農業生產
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提升了蕪湖縣優勢農產品的品質和檔次。為增加農技推廣服務功能,做好農業綜開發工作,2000年縣農技推廣中心以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為依托,創建了533.33 hm2六郞專用品種示范區,在專用品種示范區內單一品種區域化種植,做到一村一品、一鄉一品[3],同時積極與加工企業合作,為企業與種植農戶牽線搭橋,開展訂單生產。在技術服務上,為他們篩選品種,通過測土配方,開展精準施肥,通過增施有機肥,進行科學水肥管理,達到健身栽培,通過植保技術承包,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在農業綜合開發的有力推動下,自2000年以來,先后與企業協作,創建無公害生產基地8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3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個,累計面積達1.87萬hm2,創建無公害大米品牌8個、綠色食品品牌3個、無公害蔬菜和茶葉品牌6個,開展水稻訂單生產近9.33萬hm2、油菜訂單近6.67萬hm2。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品牌的創建,提高了蕪湖縣農產品市場的競爭水平。
1.7促進了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建立
運籌項目資金,在項目區創建和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一供種、統一栽培與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機收、統一收購加工”的“五統一”措施。在項目實施中蕪湖縣共組建配方肥銷售網點36個,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應配方肥1.33萬~1.67萬hm2,輻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積1.33萬hm2,累計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積2.67萬~3.00萬hm2;創建機耕機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10個,在水稻播栽與收獲季節對全縣水稻開展全程機械化服務;以全縣668個生產大戶、40個農資經營戶為依托,組建了16個植保統防統治技術承包社會化服務隊,年實施和輻射水稻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面積2.67萬hm2以上,輻射帶動清水、火龍崗兩鎮面積1萬hm2,統防統治年累計面積3.67萬hm2。利用協會+企業抓主推品種應用和提升糧油品質,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以來,累計開展糧油訂單生產超過20萬hm2,其中開展水稻訂單9.33萬hm2,油菜訂單6.67萬hm2,小麥訂單4萬hm2。
1.8提高了農技人員服務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鍛煉了農技推廣隊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農技推廣資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進的實用技術得以運用推廣。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以來,縣農技推廣中心先后引進先進實用技術12項,同時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這期間先后獲得省部級一、二等獎4次,市縣級科技進步獎19項,有1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和3人獲省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安徽省學術和學科帶頭人稱號,1人獲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4人獲農業部先進個人,1人獲全國糧食生產技術標兵;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中心技術人員15年中先后有92篇學術論文在省部級以上刊物上發表,50%的專業技術人員能獨立編寫項目論證,承擔項目實施和撰寫實施總結,并具備承上啟下接納培養后輩人才的能力,提高了農技人員為農服務的整體水平。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比例,建設展示中心
農業及科技推廣措施在整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中所占比重過小,每年在項目實施面積、良種良法配套及新技術運用方面推廣有限,建議提高農業科技措施資金比例。農業綜合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展示每年隨項目實施鎮的變化而更替,雖然擴大了示范展示范圍,但新技術的應用從農民接受到熟練應用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不斷的變化地點,不利于項目區農戶對新品種、新技術的鞏固和提高。建議在農開項目中另辟一部分資金,用于扶持建設一個穩定的、面積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點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勵科技人員繼續學習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開項目中對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應有的支持,建議在農開項目中列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鼓勵農技人員參加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學習,對引進農業科研成果給予資金支持,對在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將成果進行成功轉化并取得顯著業績的專業技術人員給予表彰和物質獎勵。
2.3創建社會化服務意識
加大對協會的扶持,利用項目實施契機,創建一些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在項目區扶持成立一些協會,如糧油種植協會、棉花生產協會、植保社會化服務協會、產業化協會等,構建“協會+農戶+企業”的平臺,開展“統一良種、統一栽培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訂單、統一收購加工”的“五統一”措施[4],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2.4提高農民素質
狠抓農民素質的培養,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農業綜合開發是綜合性的,在農田基礎設施上投入較大,在項目區核心農戶培育上缺少應有的獎金扶持。建議在項目實施中把造就農業生產第一線專家,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技推廣中心從種子、栽培、植保、土肥、環保等專業站所抽派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成立科技培訓“講師團”,對項目區內農民集中與分季節開展技術培訓,對核心農戶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術培訓,加強生態意識和無公害生產意識的培養,全方位提高農民種植素質。
3參考文獻
[1] 徐世明.搞好農業綜合開發促進新農村建設[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8(10):31-33.
[2] 劉大軍,王解新.新田縣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8(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