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07:37: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過程控制系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邊界及理論支持
(一)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邊界 有人類就有組織,有組織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控制。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是指集團母公司基于出資人所有權,利用各種控制手段和方法,對集團內的各種財務資源及各成員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引導、控制和監督,以保證集團總體發展戰略與整體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耿云江,2006)。企業集團財務控制融合了企業集團和財務控制的概念特征,具有控制鏈條長且多層次化、控制客體綜合化、控制手段多元化等特點。該概念可從以下方面來理解:(1)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主體。企業集團是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由眾多企業法人共同組成的聯合體。這一資本紐帶決定了集團公司通過子公司董事會等控制子公司資本運動,子公司通過孫公司董事會控制孫公司資本運動等等。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主體鏈為“母公司(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一般財務人員)子公司(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一般財務人員)孫公司……”。(2)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客體。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決它能夠有效地處理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財務泛指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首先是對集團利益相關組織、人員行為的控制,即對集團內部各子公司經營者、財務人員的控制,以及對集團子公司內外部財務關系的控制。另外,法人財產的保值增值是通過資金的價值流轉實現的,因而資金、技術、信息等財務資源是集團財務控制必不可少的另一客體。(3)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目標。企業集團公司作為終極股東,其目標是集團公司整體價值最大化。在具體落實“集團公司價值最大化”這一整體目標時,借鑒內部控制的觀點,將這一目標分為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報告真實、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等五個子目標。(4)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手段。在出資人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及經營權相互分離的情況下,集團董事會和母公司不直接參與成員企業的經營管理,因而對其實施控制需要借助一系列、多樣化控制手段,包括組織控制、人員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預算控制、績效控制等。在此過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企業文化、基本的企業能力等,都是保證控制系統效率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框架 包括:(1)內部控制理論演進與內部控制體系。與財務控制相關的概念有管理控制、治理控制與內部控制。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財務控制內涵。關于內部控制與治理控制的相互關系,從現有研究結論來看,可以歸納為四種觀點:一是環境觀,公司治理作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二是基礎觀,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源頭和基礎;三是嵌合觀,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兩個管理系統在主體、目標和內容上有很多重合點,具有內在結構上的對應性與一致性;四是整體觀,公司治理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治理控制是內部控制的第一個層次,是整個企業內部控制的上層建筑。本文持第四種觀點,同時將管理控制納入內部控制體系內,財務控制則作為管理控制的核心組成部分。這種觀點既可以與企業控制權的層次結構相互吻合,同時更符合內部控制理論的內涵和發展趨勢。企業的共同治理理論表明:企業是“生產”和“規制”兩重屬性的統一。Q=Q(L,K)表明從“生產”屬性上看企業組織是一個生產性知識集合;PMAX=P(Q)-C(Q)表明從“規制”屬性上看企業是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契約組織。對企業內部控制權的劃分,也必須體現企業的這兩個本質。與“生產”的屬性相對應的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管理控制權;與“規制”的屬性相對應的是與企業治理層面相關的治理控制權;管理控制權與合約收入相關,而治理控制權則與剩余收入相關。從管理活動中可以分離出與財務活動有關的控制權就是財務控制權。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前的內部牽制制度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內部控制制度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內部控制結構階段,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內部控制理論原先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審計人員為了提高審計效率、明確注冊會計師審計時評價內部控制的責任而展開的。隨著經濟環境、企業組織、管理理論、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斷變化,內部控制理論也與時俱進,不斷演化。內部控制發展史上的重大改進有:1958 年AICPA 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頒布了《審計程序公告29 號》,將內部控制按其特點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個要素;1988年美國頒布《審計準則說明書第55號》,明確了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制程序三要素組成;1992年由COSO委員會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包括了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和監督五個要素;2004年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報告,對1994年制定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進行了擴展,更有力地關注于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同時還增加了“戰略目標”,內部控制已成為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內部環境、目標制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要素。這一演變脈絡表明內部控制的目標由小到大,控制層次由低到高,控制范圍不斷擴大,控制內涵不斷外延。COSO報告下內部控制框架已經跳出了審計和會計視野,將影響企業經營效率、效果和風險的諸多因素,如組織特征、企業文化、法人治理、員工素質和能力匹配、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管理風格與哲學、風險意識等內部環境因素納入內部控制系統中。內部控制不僅是面向過去實際過程的反饋型控制,也包括面向未來的前饋控制和過程控制,是貫穿于戰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業控制中的全面控制。COSO報告下的內部控制理論,完美地揉合了控制論、系統論和權變論等理論的思想??刂普撘髮刂茖ο髮嵤┦虑?、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并注重信息傳遞和反饋的及時性以及信息溝通的質量,強調對過程實施動態控制;系統論認為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強調目標導向在對系統設計和運行的引導作用;權變論則認為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組織與其環境之間以及各子系統之間應相互匹配,保持一致性。管理控制系統模式演變與控制環境變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控制環境影響著管理控制系統的模式與內容(張先治,2004)。一個能使控制系統和組織內外環境權變變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夠導致個體和組織績效的提高;內部控制模式的選擇及其實現程度,將受到內部控制環境各要素的影響。相對于以前的內部控制研究成果而言,COSO報告更加強調“軟控制”的作用。注重軟硬結合,以軟控制為主,前者的影響范圍往往大于后者,能作用到后者所不能到達的區域,且制約者硬控制的效率。內部控制體系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控制體系,始終圍繞著提高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而設計和運行。內部控制的發展與經濟組織不斷追求業務的安全性以及效率的提高是密切相關的(矯立新等,2008)。追求效率的內生變量是內部控制演進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內部控制理論已進入成熟階段。(2)研究框架。內部控制理論的觀點和方法, 為研究組織特征、控制環境及控制方法選擇之間的關系, 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關鍵支撐。財務控制屬于內部控制體系中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財務控制理論與內部控制理論同出一轍,兩者思想上具有同源性,因而,財務控制體系與內部控制體系也應該有類似之處:財務控制績效(財務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僅受財務控制方式影響,還會受到財務控制環境的影響,且財務控制環境的作用范圍和作用力度要強于財務控制方式;財務控制環境還會對財務控制方式產生影響,財務控制方式與財務控制環境越匹配,財務控制績效就越高;財務控制體系同樣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控制體系,追求效率的內生變量應是財務控制體系演進的內在動力。財務控制環境、控制方式、控制目標是集團財務控制的三要素。據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二、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研究
(一)系統整體設計 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環境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包括政治、文化、經濟、行業和產業政策、法律制度體系、金融市場環境、匯率及利率、技術、競爭對手情況和市場上下游情況等。內部環境則包括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競爭實力、市場地位、員工能力、企業文化和企業信譽情況等。在構建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集團財務控制模式(即母子公司集分權程度)的選擇問題。根據以往研究成果,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對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內部環境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子公司因素特征和母子公司組合因素特征會對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其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包括母公司組織特征(規模屬性、戰略型態、多元化程度)、母公司領導者風格;子公司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發展階段、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子公司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母子公司組合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對母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母子公司整合程度和母子公司文化差異等因素。各因素對控制模式的影響情況如表1所示。
財務控制效率是構建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的指導思想??刂品绞胶蛢炔凯h境中的企業文化、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法人治理有效程度、企業能力等變量都會對財務控制績效產生影響;同時,后者還會對前者產生影響;從控制機制角度來說,前者是“硬控制”、“正式控制”、“直接控制”,后者是“軟控制”、“非正式控制”、“間接控制”。結合本文對“財務控制”概念的界定,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也因此相應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運行系統,另一部分是支持系統。運行系統由財務控制主體、控制客體、控制目標和控制方法(手段)組成;其中由控制方法所構成的體系是運行系統的核心部分,控制主體通過控制方法體系對控制客體實施控制,以實現控制目標。支撐系統由內部環境中的相關變量組成,包括企業文化、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人力資源政策、法人治理、企業能力等變量。支持系統不僅對運行系統產生影響,還和運行系統一起共同決定財務控制績效。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如圖2所示,最里面的圓圈部分是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運行系統;運行系統之外是集團財務控制支持系統;變量之間的虛線表示相互影響。運行系統之外是集團內外部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對集團財務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從企業外部環境到內部環境再到運行系統之間,產生信息交換,并產生影響。這一系統的特點是:(1)該系統是目標導向的。集團戰略決定這集團財務戰略、預算目標和財務控制目標;財務戰略和財務控制目標影響著組織結構的構建、控制手段的選擇和績效考核的設計。明確企業愿景、使命及價值觀;通過持之以恒的企業文化建設凝聚共識,打造企業認同感;通過不斷強化的能力建設以使得企業能到可持續發展是這一系統的總體特點。(2)該體系是開放的、動態的。集團戰略受內外環境影響;財務控制體系的構建要考慮內外環境因素,并與之相匹配;外部環境與內部系統之間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換,且對內部系統的運行產生干擾;內外環境不斷的演變,使得內部控制體系也需要動態發生調整,以適應內環環境的變化。同樣,集團財務控制戰略也是多層次的,應該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財務控制戰略這一特點體現了系統論和權變論的思想。(3)該體系是閉環的,從目標、過程到結果,結果得到反饋后,再進行調整、然后到過程、結果……,最后到考核,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不斷調整,自動優化。這一特點體現了控制論和權變論的思想。
(二)運行系統方法體系設計 對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方式的劃分, 理論界并未形成共識。 在西方已有文獻中,對管理控制方式的研究較多;而財務控制分類方式則受管理控制分類方式影響較大。 管理控制方式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總體來說, 可以從控制機制、控制內容和母公司集權程度三種角度進行劃分。 Ouchi(1979)將管理控制的方式分為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市場式控制(market control)和團隊式控制(clan control)三類,安東尼(1989)將管理控制分為正式控制與非正式控制,Merchant
(1982)根據管理控制的內容,將管理控制方式分為結果控制、活動控制和人事控制三類。Goold等人(1986)根據母公司集權程度和總部價值創造的方式,將管理風格劃分為戰略規劃型、財務控制型和戰略控制型三種。上述觀點中,Merchant的觀點當前較為為流行。Efferin和Hopper(2007)認為,Merchant 的歸納包含了廣泛的正式和社會化控制機制,對以前的研究也有較好的兼容性,同時并沒有限定為大型組織。Merchant的分類觀點對財務控制方式分類產生了重大影響,姚頤、劉志遠(2007)在Merchant研究的基礎之上,做了相應的改進,認為在過程控制中蘊含了對行為、文化和制度的控制,是三者合力的結果,故將行為控制和文化控制并入到過程控制中,從而將財務控制系統劃分為人員控制、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巫升柱(2003)提出企業集團母子公司財控制系統是由財務人員控制、財務制度控制、財務目標控制和財務信息控制等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竺素娥(2002)研究提出在母子公司管理中建立一個完整體系,主要由財務組織控制、財務人員控制、財務制度控制、財務預算控制以及一定的控制環境條件等方面構成。高勇強、田志龍(2002)從人員控制、制度控制、技術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母子公司財務控制的理念。王麗敏,李凱,譚旭紅(2010)將財務控制分為制度控制、行為控制、結果控制和信息控制四個方面。此外,王全喜(1998)亦針對企業集團的財務特征,指出為了實現有效的財務控制,實踐中應該采取財務總監制、統一會計制度,健全財務信息系統、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完善財務監控體系等措施。湯谷良(2000)提出財務控制體系,包括以社會化和專業化為基本特征的董事會制度、授權書控制、預算管理、財務結算中心、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業績評價體系等。王月欣(2004)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不同的企業集團控制方式,根據糾偏與預期的關系,分為反饋財務控制、現時財務控制和前饋財務控制;按照集中程度,分為集中財務控制與分散財務控制;根據控制的用途不同,分為預防性財務控制和偵察性財務控制。按照控制時間特點,分為事前財務控制和事中財務控制等。姚頤、劉志遠等人的分類方式揭示了驅動財務控制系統運作的本質要素,較好地刻畫了財務控制系統的內在聯系。但其分類方式仍舊有所欠缺,內容也有所重疊交叉,不能系統地完整地描述財務控制要素和各環節間的關系。綜合上述觀點,結合多年從事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實踐經驗及課題問卷訪談情況,將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劃分目標控制、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三個緯度, 如圖3所示。
其中,目標控制包括財務戰略控制和預算目標控制。過程控制可從控制要素和控制環節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要素控制包括組織控制、人員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和資金控制;要素是一切財務活動的基礎,不管是目標的實現,還是對各種財務活動及結果的控制,都離不開要素的支持。環節控制包括資產處置控制、投資控制、融資控制、擔??刂?、稅務控制、財務風險控制和審計控制。過程控制涵蓋了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方方面面,每一項業務活動都會和財務產生關聯;過程控制既涵蓋了縱向層面的業務活動(投資、融資和經營),也包括橫向層面的財務活動(資金、信息、稅務和風險等)。結果控制和目標控制相對應,結果控制包括績效考核控制和審計考核控制。由該控制方式所組成的控制體系是一個目標導向的閉環系統:企業戰略決定了財務戰略和預算目標,財務戰略決定了財務要素構建方式,預算目標控制引導過程控制,結果控制則為控制系統增加動力機制,使該控制系統能夠有序自動運轉。預算控制能實現企業戰略和績效考核的結合,整合企業資源,并將這一體系有機銜接在一起,從而對該體系的運行實施整體控制。可以看出,該控制體系是一個交互縱橫,相互作用的系統。可對集團財務控制體系進行全面、完整地刻畫。這一財務控制方法體系符合集團財務控制的發展趨勢。對該控制方法體系中的主要構成內容簡要說明如下:(1)目標控制。目標控制包括財務戰略控制和預算目標控制。企業集團必須從戰略層面對成員公司進行控制,以控制成員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戰略是要實現組織發展與環境匹配,以及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協調一致。集團戰略決定了集團財務戰略和集團年度預算目標。集團戰略決定了集團未來投資方向、融資方式、利潤分配方案和財務人才需求及培養計劃等有關財務戰略方面的內容;而集團年度預算目標是集團戰略在某年度內的具體計劃。集團財務戰略控制可采取PDCA方法進行,PDCA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四個單詞的簡寫。表示的意思分別是計劃、行動、檢查和處理。任何戰略都會經歷PDCA四個環節,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得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優化。(2)過程控制。過程控制可從控制要素和控制環節兩個角度進行刻畫。一是戰略決定組織,組織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戰略。戰略和組織的互動關系說明了組織的重要性。組織是企業集團行駛控制權的載體。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組織層次,要與公司委托關系相對應。在多級利益主體的企業集團公司中,母公司、各成員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及員工,都要有十分清晰的責權利關系,這樣才能保證集團各項規章制度及政策、措施的貫徹執行。在組織結構設置上,母公司一般在董事會層次成立財務管理委員會,在總部設置財務部門和建立集團財務結算中心或財務公司,子公司則設置財務部,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部的控制既可通過子公司董事會來進行,也可由母公司財務部直接進行,這種控制方式是一種混合控制,融合了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的優點。二是財務人員是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對企業集團財務人員的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到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效果。企業集團財務人員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采取財務人員委派制和財務總監委派制兩種方式。三是財務制度是集團總部規范成員企業財務控制權限、責任劃分和利益分配關系的基本方法,是正確處理企業集團各成員企業間各種財務關系的基礎。一般來說,財務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一個完善的財務制度控制循環包括制度的制定、執行、檢查和完善四個環節,同樣可采取PDCA方法進行控制。四是集團財務信息實施集中控制是一個趨勢,它可大幅度降各委托層面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效防止“逆向選擇” 和“道德風險”的發生。實現集團財務信息系統集中化管理后,集團財務部門可對所屬成員公司的財務信息實時動態查詢,既可為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財務信息,也有利于監控子公司經理人員的行為。而將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集成化處理后,財務信息系統作為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可與其他系統如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銷售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實現信息共享,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使得使得業務信息能及時、準確地轉化為財務信息,還可以經濟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動態控制。五是資產處置控制、投資控制、融資控制、對外擔??刂仆ㄟ^母子公司對該事項決策權限的劃分來進行。六是財務風險控制可通過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來進行。七是內部審計控制是加強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效率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手段之一。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是確保審計有效性的根本保證。合理安排內部審計領導模式,增強內部審計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成效的關鍵。一般將審計部獨立于財務部,歸屬于審計委員會和總經理雙重管理。(3)結果控制。結果控制和目標控制相對應,結果控制包括績效考核控制和審計控制??冃Э己私Y果一般和預算目標完成情況掛鉤,績效考核包括經濟增加值(EVA)和平衡計分卡(BSC)兩種模式。審計控制是指被審計人員薪酬、任免等與內部審計結果相掛鉤,以強化審計控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支持系統分析 支撐系統對控制系統的運行起著支撐、輔助、補充和輻射作用;現對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支持系統的幾個關鍵變量進行分析說明。(1)集團企業文化。企業集團文化是企業集團的意識形態,是企業集團的靈魂,是企業集團運行的軟件。企業集團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樣,具有很強的慣性。因而長期影響著企業集團的方方面面,也長期影響著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的運行。如果把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運行系統看成一個硬件控制系統的話,企業集團文化則是一個軟件控制系統,兩個控制系統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集團的控制目標。企業集團應重視文化建設,企業集團領導者要高度重視并率先垂范。要培育共同的企業集團價值觀念,倡導包容、共享、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企業文化,建立學習型組織。企業集團內部的核心企業要發揮文化標桿作用。(2)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諾思說過:“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本身不能保證效率,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公正、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在很多國企集團中,管理者和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為并不是制度所規定或者倡導的那種態度和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執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執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領導者以及各級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做好垂范作用。企業集團首先要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并把這一企業精神的核心內容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以誠信打造品牌,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商業倫理道德,不斷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努力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其次,要加強企業領導和員工的職業道德建設,自覺堅持依法經營、依法治企,牢固確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思想,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不斷發展企業信用文化。(3)集團法人治理。公司治理與財務控制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財務控制有效運行的基礎,公司治理目標的實現又離不開財務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有效實施。企業集團應應以建立開放式的決策機制為核心,改善內、外部公司治理環境,建立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構建完善的企業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完善集團公司的信息披露和責任追究制度。(4)企業能力。企業的成長需要企業能力的支撐,有什么樣的企業能力,就有什么樣的企業成長。企業能力不僅決定了企業成長的速度、方式和界限,同時還決定了控制的效率。能力是根本,資源不具有持久性,且有可能被復制,但能力可持久,且不容易被復制,具有相對優勢。企業集團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有相應的企業能力做保證。要提高企業集團控制效率,必須不斷的提高和培養企業能力。企業集團完善企業能力的培養機制和制度,建立學習型組織。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推行文化創新。
[本文系廣東省2012年度會計科研立項課題“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及母子公司財務控制實證研究”(2011109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會計研究》2000年第5期。
[2]程新生:《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系研究》,《會計研究》2004年第4期。
[3]姚頤、劉志遠、李冠眾:《我國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現狀的問卷調查與分析》,《會計研究》2007年第8期。
[4]湯谷良:《財務控制新論兼論現代企業財務控制的再造》,《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
[5]高勇強、田志龍:《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2年第4期。
[6]王全喜:《企業集團的財務特性與財務控制》,《南開管理評論》1998年第2期。
[7]王麗敏、李凱、譚旭紅:《國有大型總分公司式企業集團財務控制評價及實證分析——基于省級分公司問卷調研的研究》,《財務通訊》(綜合·下)2010年第5期。
[8]巫升柱:《企業集團母子公司財務控制系統構建研究》,《當代經濟科學》2003年第5期。
[9]張先治:《控制環境與管理控制系統演變》,《求是學刊》2004年第3期。
[10]矯立新、白文娟、王琳:《從企業組織的歷史變遷看內部控制演進》,《商業時代》2008年第12期。
[11]耿云江:《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基于財務戰略視角》,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12]王月欣著:《現代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Ouchi,W.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 control mechanisms[J].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33-849
[14]Merchant,K.A.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2,(summer): 43-55
[15]Goold,M., Campbell,A., Alexander,M..Strategy and Styles:The Role of the Center in Diversified Corporation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6.
關鍵詞:MPAcc 研究生培養 內部控制 質量保障體系 控制策略
《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從2009年我國開始著手調整研究生教育結構以來,截至2013年,我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經達到40.3%,其中會計碩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簡稱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應屆生并開始頒發“雙證”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招錄人數也是節節攀升。自2004年MPAcc設立以來,“規范培養過程,提高培養質量”是全國各培養單位的中心任務,為了完成該任務,各培養單位還積極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關管理部門,通過建立完善的MPAcc質量保障體系來提高培養質量,促進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MPAcc質量保障體系是實現MPAcc培養目標、提高MPAcc培養質量的保障,它是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組織,按照合理的教學培養秩序組合而成的系統。其質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安排、培養過程、實習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是一個復雜的內部控制系統。同時,因為MPAcc是會計教育的較高層次,也是培養高端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所以如何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前提下實施有效的培養過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是全國MPAcc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鑒于此,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為背景,嘗試引入內部控制理論到MPAcc培養過程中,從而最終達到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進行全面風險控制的目標。
一、內部控制理論與MPAcc教育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契合
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1949年首次給出了內部控制的定義,它們在《內部控制:一種協調制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注冊會計師的重要性》報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一個企業為了保護資產、檢查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貫徹實施管理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個內部控制系統是通過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這“五大要素”來對所要控制的內容進行劃分。
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由質量管理體系、監督體系、評估體系和反饋體系四個部分構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質量的基礎和根本,它通過參與MPAcc學員選拔、培養和輸出等各環節,按照合理的教學培養秩序組合而成的系統。具體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學員培養、學員畢業論文的開題答辯、中期審核與最終答辯等環節,對于相應的培養單位而言還會涉及到MPAcc學員培養方案的制定、MPAcc課程體系的建立、校內外導師及授課教師隊伍的組建和教學環境的建設等各層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此外,在質量保障體系中以質量管理為初始,通過對整個執行過程進行監督活動,最后依據執行效果的反饋來調整質量管理的模式,這個流程與內部控制框架中的“決策方案及預定目標―計劃與預算―實施―偏差―糾正―實現預定目標”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這里將內部控制理論引入質量保障體系中,將內部控制理論中五大要素與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相結合,反映內部控制理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慮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中招生、MPAcc學員培養、實習實踐、畢業論文答辯等若干構成環節,通過構建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來強化培養過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養的控制環境保障體系、風險評估保障體系、控制活動保障體系、信息與溝通保障體系和監督保障體系來指導MPAcc的培養。從內部控制理論角度來分析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從對MPAcc培養過程進行劃分,例如分成招生宣傳環節、錄取環節、培養過程環節、校外導師的選擇與培養環節、實習實踐環節和整個學位論文環節。其次,從對整個MPAcc培養的培養環節所涉及的相關組織結構、規定、管理辦法、信息內容及溝通方式等按內部控制的五要素進行分類。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將不同階段的流程及要素進行宏觀的分類。因為對于整個MPAcc培養的不同環節而言,它們并不是完全獨立進行的,而是各個環節都會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這些不同的階段在時間順序方面也不是依次進行的,而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可能同時進行著不同的環節。所以這種分類控制方式將更加全面、合理與有效。最后,對構建出的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與實際情況進行系統的對比與分析,并得出相對應的分析結果,形成一種“標準”減去“現狀”等于“問題”的解決問題思路,最終達到保障MPAcc培養質量的目的。因此,從內部控制理論角度來研究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切實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教育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根據內部控制理論,對于開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決于學校文化、學校與學院相關管理組織結構等多個方面。其中高校與企業所不同的是其主營業務是對人才的培養而不是賺更多的利潤,所以對于高校內部控制的結果評定不能依據財務指標,而應該將所培育出的人才質量作為評價指標,由此可見,MPAcc培養質量的內部控制實際上就是對培養出高質量的會計人才的保障。同時,我們認為在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內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處、會計學院等)和相關的社會機構,以及全體師生(包括校內導師、校外導師、授課教師)的共同作用,旨在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遵守法紀法規,可以系統掌握會計領域的最新知識以及相關的實務操作能力(包括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并且還需具備適應多變的商業環境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全方位的管理型、領導型的高質量會計人才。為此,本文從以下五個要素對基于內部控制理論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進行理論分析,如右上圖所示。
(一)控制環境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礎是控制環境的建立,MPAcc培養的控制環境保障體系作為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構成要素的基礎,是MPAcc培養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確國家、學校和學院各級機構對MPAcc培養的目標和政策,學校和會計學院要對MPAcc發展的戰略計劃和預算過程進行支持。教育部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指出專業學位教育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推進產學結合為途徑,培養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在確定了目標與相關政策后,需要清晰定義利于劃分職責和匯報路徑的MPAcc項目管理組織結構,確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養風險評估的風險接受政策。為了更好地開展MPAcc教育應專門設置MPAcc教育中心來全面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培養以及就業等環節,學校的研究生管理處與學院應給予MPAcc教育中心相應的支持,為了實現設定的培養目標,在MPAcc教育中心還需設立畢業論文指導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最后,向MPAcc培養相關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體系的必要性以及執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時,學校及學院相關MPAcc負責人需對控制系統做出承諾以保證管理人員的控制意識。
(二)風險評估保障體系。風險評估是確定和分析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風險,并為如何對風險進行管理提供基礎。這一環節是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養目標是風險評估的先決條件,隨后根據所設定培養目標來識別出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對于這些可能存在的風險點應采取必要的行動來進行風險管理。接著對所識別出的風險點進行推斷,客觀地評估這些風險點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確定了主要的風險因素,就盡可能將這些風險因素與MPAcc培養活動流程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評價指標來確定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動方案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最終達到規避或降低風險的目的。
MPAcc質量保障體系的目標是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系統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備領導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相關培養部門會對招生、培養等環節進行控制,在MPAcc招生環節主要的風險點出現在錄取生源質量方面,因為所錄取的考生質量越高則培養單位的培養壓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擴招導致培養的研究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將會影響整個培養單位的聲譽。在MPAcc培養環節中,教學方式、實習實踐等方面都直接制約著MPAcc培養質量。MPAcc教學應當以案例教學為主,而不是會計學碩士的純理論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實務性較強的研究生,恰恰現今的MPAcc培養單位忽視了這一點。實習實踐環節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事務中的關鍵,由于目前很多MPAcc單位將培養時間定為2年,這就導致了很多培養單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去壓縮學生實習實踐時間,這種行為是有悖于MPAcc的培養目標的,不利于所培養的學員日后的發展。學生畢業之前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學位論文的撰寫,由于畢業生學位論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須保證畢業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設立畢業論文指導委員會對論文開題答辯、中期考核、最終論文答辯過程實施有效監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養的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指的是確保學校和學院MPAcc管理人員的思想得以貫徹執行,達到降低MPAcc教育培養風險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出高端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MPAcc培養控制活動質量保障體系存在于培養單位的所有層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養、實習實踐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傳工作與相關的錄取辦法。在招生工作方面運用多種宣傳方式渠道包括報刊、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手段,為考生在選取院校時提供幫助與支持。由于MPAcc入學考試在2011年進行了改革,初試科目調整為兩科并且不涉及專業科目的考試,所以吸引了大量跨專業考生。因此,對于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而言錄取工作將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根據國家統一專業線與學校自身報考考生初試情況劃定學校的初試線,并按照最終預計錄取總數的1.2至1.5倍之間來確定進入復試階段的人數。在復試中根據教指委文件的指導著重考察專業知識。同時MPAcc培養單位可以預留少量招生名額來接收保送于211、985或會計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大學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對于在職考生與非在職考生也要注意兩者的錄取比例,通過分開劃線的方式可以保證一部分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會計中級職稱及以上的優秀會計實務工作者進入復試階段。
對學員的培養是整個MPAcc培養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學過程、校內外導師指導、特色培養、實習實踐。全國MPAcc教指委明確指出MPAcc實行“雙導師”聯合培養制度,每名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錄取之后會選擇一名校內導師,學院在導師與學生相互選擇后進行協調,最終為每一名研究生確定1名校內導師,其主要負責研究生在校期間專業理論、學術研究、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培養。校外導師是學員入學后和導師進行雙向選擇實現的,其主要負責研究生實務指導、實習實踐安排、論文選題、論文撰寫、論文評議和就業指導等方面。校外導師對于學員的培養和就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導師的遴選和學員與校外導師的雙向選擇顯得至關重要。
實習實踐是MPAcc培養的重要環節,對MPAcc培養質量有著顯著影響。MPAcc研究生應由學校統一安排到校外導師工作的政府部門、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為期至少半年的專業實習實踐,校外導師將對學員進行悉心指導,讓學員融入企業的具體工作,這將為學員未來就業打下基礎,并提供新的發展平臺。不僅如此實習單位的背景資料與校外導師提供的相關數據信息將可以作為最后畢業論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礎。
MPAcc學位論文環節包含了論文選題、論文開題、論文中期考核、論文撰寫、論文評議和論文答辯等步驟。MPAcc的學位論文不要求構建理論模型,學員主要還是在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下,選擇案例型、診斷型和實證型等實務方面的論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學員從選擇校外導師之后,就需要加強與校內外導師的聯系,溝通學位論文的選題工作,并且要求學位論文的選題最好能夠結合實習內容。研究生在實習實踐的同時,需要進行學位論文的撰寫。論文的寫作規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內導師把關,寫作內容主要由校外導師把關。
(四)信息與溝通保障體系。在內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夠保證員工正常履行工作職責所必須的情報,而溝通指的是各級人員接收最高管理層關于控制責任的指令方式和他們對待內部控制的嚴肅程度,包括了信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同級之間,組織內外的自由流動。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組織的各個層面都需要一些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相關信息融入日常經營活動中來支持戰略目標的行動。
在MPAcc培養過程中信息與溝通要素是內部控制質量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MPAcc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相關信息必須以一種能被各自職能不同的人員識別、掌握和溝通。而且借助這些信息還需要處理成MPAcc管理決策所必須的各種有效信息。各職能部門還必須進行廣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養相關人員都必須準確地從上級管理部門獲取有效信息,他們必須準確無誤地認清自身在整個內部控制體系中的定位以及他們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參與者之間還必須有著合理的傳遞信息方法。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MPAcc學員、授課教師、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必須有有效的溝通。
對于信息溝通方面可以從招生階段與培養階段分別進行質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階段,考生需要獲取自己目標院校的相關錄取信息,只有在獲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于MPAcc培養單位而言,在招收學員時也應對考生的各方面因素進行了解,從而確定較優質的學員,待到錄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學員與導師之間進行相互溝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會根據學員填寫的導師選擇情況來最終確認導師的分配。在MPAcc培養階段將涉及到校內導師、校外導師、MPAcc學員三者間的相互的信息溝通問題,校內導師通過與學員的信息溝通將決定學員的培養計劃、研究方向與學位論文的選題等。而學員與校外導師的信息溝通將決定其實習實踐的工作地點與性質,這將直接影響學員學位論文的內容選取情況,并且還會直接影響其就業的相關問題。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將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起來,所以這也使得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二者間的有效信息溝通可以讓他們及時地了解學員的狀況,同時有效的信息溝通還可以使校內導師的研究方向與校外導師的實務工作很好的結合,這將讓學員的學位論文得到更好的指導。對于這兩個階段所產生的信息最終都應當匯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這些信息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對教師管理、學生工作等信息做相應的記錄,必要情況下應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信息反饋意見調查,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有效地保證信息的有效溝通,才能保障MPAcc培養的質量。
(五)監督保障體系。在內部控制理論中,監督指的是實時評價內部控制執行質量的程序,這一程序包括持續監督與獨立評價或者為兩者的綜合。所評估事件的風險程度決定了獨立評價的范圍和頻率。內部控制要想有效運行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監督機制。內部控制的監督是包括管理人員日常監督、審計師和其他利益相關群體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員用以自我審核和糾正已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的程序。
通過對MPAcc培養的持續監督活動可以保證其運行質量。監督活動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對研究生培養的監督,同時它也受到學校、學院相關負責人的監督,比如學校、學院MPAcc相關負責人對聽課記錄、教學評估等資料的檢查,以及親自到堂聽課做相應記錄。對于這些內部監督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應及時修訂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外部監督主要指的是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MPAcc教育資質的評估,學校研究生處對MPAcc教育中心的監督。對于MPAcc培養很多環節而言,需要同時接受校內監督與校外監督,例如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監督,它既受到校內導師的監督,也受到校外導師的監督,同時國家職能部門對研究生畢業論文采取抽樣檢查以此來保證MPAcc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應采取自下而上的匯報制度將監督活動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報告,若出現情節比較嚴重的事項,當事人應當迅速報知MPAcc主要負責人和相關學校領導。所有監督機制的設立都是為了防止內部控制體系無法發揮出應有作用而僅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內部控制的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控制策略
(一)重視全面控制理念?;趦炔靠刂评碚摰腗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對整個MPAcc培養過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結合內部控制五要素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構建出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五個質量保障體系。在控制環境質量保證體系中應考慮MPAcc戰略目標、治理結構、結構設置以及相應的權責分配,以上所述內容均關系到內部控制成敗。風險評估質量保障體系在各培養單位中是相對薄弱的環節,該部分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更多的是對相關培養過程的細化分析。同時它也是實施具體控制活動的依據與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關信息溝通與監督措施的支持。為此,為了保證該質量保障體系的良好運行,應當在相應的MPAcc教育中心下設立風險控制辦公室來進行統籌管理。具體的控制活動保障體系應當依據風險評估質量保障體系形成風險控制預案,對具體對象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以將可能出現的風險降低到可承受范圍以內。該部分主要對招生、培養環節提供更為有效的控制細節、程序和方法。它們決定了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效果。信息與溝通質量保障體系的目的是及時反饋所出現的問題,糾正偏差。為了更好地控制校內外導師與授課教師的責任意識,應在MPAcc教育中心設立專門人員記錄并統計MPAcc學員對教師不盡職行為的舉報信息,并匯報至相關管理部門,這樣才能起到更好地實現培養質量保障的目標。有效的信息溝通將保障其他四個保障體系間能較好的銜接,使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得到優化與完善。監督質量保障體系中應以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對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實施進行監督、檢查、評價、預警與缺陷改進,這將對整個MPAcc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控制對象與其本身進行風險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質量保障體系的控制活動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從整體對其進行控制將使控制活動更加高效。
(二)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效率。首先,整合現有的監督資源,按MPAcc培養流程來引入內部監督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為主導,同時接受校外相關監督部門和學校研究生處、學院管理部門配合監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還要設立相關部門來分別管理保障教學質量、學位論文質量、實習實踐就業質量。該模式的關鍵在于在研究生處應獨立設置一個培養質量監督委員會,為了增強其獨立性,其聘請的監督人員應與MPAcc教育中心沒有關聯。該委員會將在外部對MPAcc教育中心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并且定期將日常監督所做記錄與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評估報告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結果對MPAcc教育中心各監督部門進行責任考核,并進行獎懲。其次,各培養單位應積極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監督,通過參與相關部門的MPAcc教育認證來客觀了解自身的MPAcc培養質量情況,并依據相關文件內容來完善自身的質量培養體系,這種評估機制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培養單位的聲譽,通過這種外部監督方式培養單位將會更加重視自身的質量培養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華寶玉,劉思文,周丹.基于控制論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