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15:40: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訓練方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22年精選最新訓練方案
競技體育的好壞直接體現其體育成績上,國家體育機構對體育運動的重視,以及是否采取了科學化的體育運動訓練計劃,都是決定運動員成績高低的關鍵性因素。運動員在賽事中取得成績需要長期的努力以及系統的訓練。為了幫助運動員更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成績,無數體育工作者在背后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運動員訓練計劃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國當前的運動員訓練水平,探討科學的訓練計劃如何才能盡快提升運動員的成績。
一、科學制定高效的訓練控制計劃
(一)制定系統的訓練計劃
運動員的訓練與成績提高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一個系統化程度較高的計劃才能逐步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當制定一個完整的訓練計劃,建立起科學的訓練目標,分階段來完成整個訓練計劃。
根據目標的進程和各階段要達到的效果,可以將訓練計劃分成年度、季度、月度、周計劃等幾個不同的階段,確保運動員有足夠的精力來貫徹這些訓練計劃。
長時間的訓練計劃,例如幾年與年度訓練計劃,可以適當的將訓練安排一些耗時長、長期的訓練項目。對于時間跨度較小的訓練計劃,例如月度、周計劃等,可以適當細化訓練的內容,并根據運動員自身情況進行靈活地變動,制定一個有彈性的訓練方案。同時完善體育科研保障體系,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對運動訓練的全過程實施最佳化控制,以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和創造最優異運動成績的過程。
(二)反饋訓練計劃中出現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加強訓練質量,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將自己容易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進行系統性的反饋,從而最終得到良好的效果。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運動員建立起對自己更深層次的了解過程。
在這樣的訓練思維的指導下,教練員要了解自己執教的運動員,在開始訓練之前就掌握其所有的數據。通過對比運動員現有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來規劃訓練內容,這樣的執教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練員要制定出有針對性方向性的訓練方式,讓運動員接受最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二、訓練計劃中突出心理訓練和心理調控
一名高水平運動員,生理與心理水平都要十分過硬,不僅要在身體上超越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還要在心理上能適應賽場帶來的種種壓力。
所以說,運動員之間相互的競爭是多樣化,多方面的。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大同小異,但是對待訓練的態度卻能大大的提升運動訓練效果。
因此,日常的訓練不能忽視對運動員心理調節能力的強化。運動員的心理承受力與心理素質水平要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呢?很多教練聯系了心理學家,分析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心理狀況因素,研究并設計出了一套廣泛適用的心理暗示法。在大多賽事上都能幫助運動員有效的調節心理,從而創造出更好的運動成績。
三“、大負荷”運動訓練計劃
日常訓練時提高訓練的負荷,并不是每次訓練都要在運動員所能承受的極限負荷之上,加大訓練強度進行提高,而是要確保負荷被控制在運動員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之內,避免造成運動損傷。
整個訓練計劃應當系統進行,保持循序漸進原則,完成一個訓練周期的目標之后再去完成另一個訓練階段任務,在所能承受范圍之內不斷地提升負荷,不斷提升運動員自身對高強度負荷的適應能力,讓身體適應更高強度的負荷,進而提升運動員自身的競技水平。
運動員提升到一定強度的負荷之后,先維持在該強度下的訓練計劃不變,讓運動員充分適應該強度,然后再逐漸提升運動負荷水平,通過階梯狀訓練方式逐步完成整個訓練計劃周期。然而在高強度的訓練之后,運動員也要重視自身體能與身體狀態恢復工作,在營養攝取環節要跟上訓練消耗的節奏,調節好身體機能的增長與恢復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
四、運動訓練計劃的基本內容
(一)準備部分的內容
內容主要包括:對運動員身體機能、運動能力、恢復能力的現狀診斷結果;對診斷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之后,所建立的適合于本時期跨度訓練過程并能夠完成的訓練目標。
以上兩項內容,不僅是訓練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決定訓練計劃是否具備科學性意義的理論基礎,同時還體現著訓練計劃的先導性作用。
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在制定多年計劃、年度計劃和階段計劃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對運員進行現狀診斷定一環節,也都能夠提出相應的指標;但在制定周計劃和單次計劃的時候,卻常常忽視了這兩項工作,常以主觀估計來代替客觀診斷,必然會大大增加訓練的盲目性。
(二)指導及實踐部分內容
在訓練計劃的總體概念中,所謂指導部分的內容,是指對計劃的全局性分布和設置尤其對時間跨度大的訓練計劃而言,它的意義與訓練目標一樣,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訓練階段的劃分、各階段訓練任務的確立、比賽序列的安排等內容。
通過指導部分的工作,對訓練計劃進行總體設想,勾畫出訓練過程的基本輪廓。然后進一步規劃出訓練負荷動態變化的基本趨勢,完成對訓練過程的整體配置。實踐部分主要涉及訓練的具體過程,其內容包括訓練過程中具體訓練手段的選用和安排、各種訓練手段所載負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復措施的設計與選用。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還必須周密地考慮恢復訓練措施如何安排,這是現代系統科學訓練理論的基本要求。
五、合理運用運動訓練方法
運動員日常訓練離不開教練員的指導與幫助,只有運動員與教練員建立起良好關系,才能使訓練效果更好。同時科研人員要對教練員日常訓練目標、訓練計劃、訓練方法、訓練手段等方面進行深入透徹分析,并且了解教練員的執教風格及其執教習慣,培養訓練中與教練員的默契,建立共同認識,使教練員了解彼此之間所起到的作用,從中得到幫助,更好地組織安排訓練工作。訓練方法五花八門,雖然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訓練了不同方面的身體機能,但是最終目的都是提升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所以任何訓練方法都有一定的意義。教練員需清楚認識到這一點,通過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實現運動員競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運動員綜合訓練水平的提升是一個長期并且需要系統性規劃的項目。在完善的訓練理論,先進的訓練理念的支持下,用科學和完善的訓練方法,再加上運動員與教練員之間默契的配合,一定能逐步提升田徑運動員的體育競技成績,為我國建立體育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2022年精選最新訓練方案
訓練要點
(1)形成時間緊迫感讓孩子養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首先要讓他形成時間的緊迫感,不能吊兒郎當,總覺得還有明天,21天訓練方案。我國古代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睍r間不會留戀什么。如果現在不珍惜時間,不抓住時間的分分秒秒,它只會一去不復返。孩子越有時間緊迫感,越能珍惜生命,越不會虛度年華。
(2)合理安排,重點突出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安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說,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再復習功課,有的孩子卻恰好相反。哪種方法好呢?一天學下來的功課,沒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寫作業,看起來好像節省了時間,實際上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導致錯誤百出。而反過來先復習再寫作業,把一天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后,再用作業的形式檢查學習效果,最能發現學習上存在的漏洞。這樣做作業,既是總結,也是查漏補缺。這樣,哪種方法更好就很清楚了。所以,做計劃時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順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當然,光順序合理是不夠的,還要找到重點。還要教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重點所在。同樣以孩子的學習過程為例,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平均分配精力呢?不是的。平均用力就失去了重點,有的孩子上課時接受速度較慢,可能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那就需要在預習上多花點時間;有的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就要在復習的環節下工夫。
(3)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一個好的計劃,應該是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時間安排得太滿,會使孩子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得不到放松,久了只會積蓄壓力。時間安排得太松,又會使人懶散。張弛有度的節奏能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達到目標。所以幫助孩子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節奏,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覺得不是很妥當,還可以根據實際的進程進行調整。
方法和步驟
(1)引導孩子學會運用和把握時間這是做事有計劃最首要的一點。讓孩子學會運用和把握時間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時間規劃的制定。首先要保證日常的基本需求,其次才能談得上對事情的安排。時間的安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也要注意緊湊。二是保證孩子的睡眠。孩子現在正處于身心快速發育的時期,無論做什么計劃都不能以破壞身體的正常發育為代價。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幫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以更好更快地完成計劃的必要前提。三是孩子對時間的安排有模糊的地方,父母或者老師要幫忙。由于孩子對一些事情的時間需求量不是十分清楚,這樣制定出來的計劃不見得就十分合理,因此需要父母或者老師幫助,以使時間的安排更加合理。
關鍵字:啦啦操;表現力;訓練方案
1.啦啦操的發展歷史
最開始啦啦操是早期的部落社會為了鼓舞出外征戰或獵取食物的戰士,而號召所有族人一起手舞足蹈地表演,這是一種希望他們勝利歸來的意思。而隨著古希臘奧運會的出現,有組織的啦啦操才作為一種為運動員加油助威的形式發展起來,直到1898年后逐漸在美國、歐洲等一些國家發展起來,變得更加有組織性。也正是由于啦啦操的發展是為了參賽者的比賽助威的意義,因而,啦啦操的評價上更需要注重其表現力與渲染氣氛的能力。
2.影響啦啦操表現力的因素
2.1人體形態及身體素質
啦啦操的表演者需要擁有健美的身體形態,無理論男女,只有體型健美,曲線協調才能給人以積極向上,輕快明朗的印象。而擁有好的身體素質才是訓練的基本前提條件。在啦啦操的發展中,逐漸追求其在動作上的難度,因而,只有擁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協調身體各項技能,在運動中完美地配合,給人以積極、美的享受。
2.2節奏感及動作熟練性
動感而激昂的音樂是啦啦操的基礎。這種音樂所發出的號召力,伴隨著旋律的優美,豐富的感染力、動感的節奏,融入運動員嫻熟的動作中才能給人以情感的共鳴,享受到美的誘惑。為了配合音樂則必須重視動作的熟練性。動作是表現力展現的載體,只有動作技術嫻熟自然時,運動員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傾聽領會氤氳中的靈魂,并把動作融入音樂,抒發出對生命、對希望、對運動的熱愛,才能更好的感染觀眾。如果動作不夠嫻熟的話,運動員的心思更多地會放在回憶每個動作是否做完上面,同時還會因此感到焦躁和緊張,這種情況都很容易造成啦啦操表演過程中出錯,或是無法表達出應有的感彩。
2.3運動員舞蹈技能
舞蹈本身是一門綜合了音樂以及運動員表現力來反映情感的藝術。因而,啦啦操的運動員需要擁有完善的舞蹈技能,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通過舞蹈動作來增強運動員的表現力。因而,培養運動員不僅僅要從身體素質形態入手,其舞蹈所帶來的內在氣質的豐富,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啦啦操的表現力。
2.4肢體語言表現力
啦啦操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感情的,因而在啦啦操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肢體語言的規范性、感染性。務必做到規范每一個動作,使每一個動作熟練而優雅,同時注意配合復合情景的表情,增進其表現力。
2.5細節問題
啦啦操的表演雖然一表演者和音樂作為主體,但是要想提高啦啦操整體的表現力水平,細節問題不可以忽略。比如服裝就是細節因素的重點。只有符合音樂分氛圍的服飾,配合運動員體態的服飾,才能使整個啦啦操的表現更加的完美。2.6個人風格和感染力
啦啦操舞蹈的編排不可避免地必須考慮到成員的個人風格,包括成員的氣、身形和長相。盡量做到發揮他們的長處,掩蓋自身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由內而外地增加啦啦操的表現力。而且,啦啦操的重點在于讓人們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因而,不僅僅要注意到比賽的難度系數,更多地需要關心的是它是否可以感染觀眾的情緒,是否能給觀眾帶啦更多的振奮和激情。
3.啦啦操的訓練方案
3.1舞蹈及技術動作的訓練
啦啦操是在舞蹈的基礎上加入了力量動作的訓練。因而在訓練的過程中,舞蹈以及技術動作缺一不可。舞蹈會集中展現隊員的表現力,同時培養樂感,提升動作的優美性。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包括肚皮舞、芭蕾舞、拉丁舞、民族舞等多種舞種的訓練,使得身體各部位都可以充分發揮靈活性,更具有表現力。在舞蹈的訓練中,也可以根據運動員個人特質,選擇適合他們的舞蹈進行強化訓練,務必使運動員擁有舞蹈的表演意識,增強其感染力和表現力。
技術動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嫻熟和完美的技術,才能是有感染力的啦啦操的基礎。通過技術訓練,培養運動員對于技術的熟練度和感覺。訓練運動員將技術融入音樂節奏的能力。這一階段極為重要,一定要加大訓練的強度以及密度,這樣才能在臨場比賽中具備穩定發揮的能力。
3.2樂感的訓練
音樂是啦啦操呈現的靈魂,只有啦啦操的表現與音樂完美的融合,才能使整套動作更具備感染力。因而,一定要使運動員擁有對于不同節奏和風格的音樂熟悉,只有這種樂感的訓練,才能加強運動員對于音樂節奏的感覺,以及對于不同種類音樂的領悟,加強其啦啦操的表現力。
3.3心理與身體素質的訓練
啦啦操相對于舞蹈來講,對于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要求要更高。因而,它要求運動員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協調性。因而,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對于力量、耐力以及柔韌性的訓練。其中中長跑、瑜伽等運動的穿插使用,不僅使運動員對于訓練有新鮮感,也可以很好的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與身體素質同樣重要但卻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心理素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運動員來講,無論平時訓練有多辛苦,技術有多熟練,臨場的表現才是檢驗能力的唯一標準。而心理對于生理有著暗示性地知道作用,因而為了展現積極向上的情感,啦啦操表演者的心理狀態必須是向上的,這樣才能更好地感染觀眾。所以,教練不應該只注重身體素質的訓練,更應該根據不同運動員的不同特性,為其制定合適的方法來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
3.4外在條件的配合
除了對于運動員的正式以外,對于師資以及環境建設則應該加大投資。師資是運動水平的引導者,良好的師資才是運動員能力提升的基礎。此外,良好的設施環境,根據運動員的興趣愛好等需求來建設環境,可以給運動員正面地引導,培養運動員地自信心,提高訓練地效率。
參考文獻:
[1]柯樹芬.論啦啦操表現力的價值及培養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
[2]韋麗春.啦啦操中藝術表現力的影響因素及訓練方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 2007
[3]鐘海明.啦啦操人才培養的探索[J].科技教育.2009
[4]張弘,鞠海濤.啦啦操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
[5]吉朝霞.技巧啦啦操中間人基本功訓練內容與方法的研究[J].科技咨詢. 2011
由于國家政策需要,醫院的規培工作日益擴大。新進規培護士越來越多,部分規培護士還未能充分職業化,她們的責任意識、溝通意識、創新意識、團隊意識還有待提高。為實現新護士崗前培訓目標,打造一支優異的護理隊伍,經過充分的研討,認為有必要在規培護理人員崗前培訓中中增加團隊拓展訓練。
二、訓練目標
1、樹立主動溝通的意識,學習有效團隊溝通技巧。
2、打破成規,重新審視自我,增強創意思維能力。
3、增進學員相互認知和理解,提高團隊的信任和寬容。
4、熔煉團隊精神,加強團隊凝聚力,樹立合力制勝的信念。
三、拓展訓練后規培人員的如下素質和意識將得到提高
1、積極主動的溝通精神。
2、雙贏思維、補位意識。
3、面對變化的正確管理方法。
4、對團隊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5、富于創新精神、主動求變。
6、欣賞他人、鼓勵他人、贊美他人。
7、服從命令、團結協作精神。
8、競爭意識。
四、拓展訓練紀律要求
1、培訓時必須嚴格遵守培訓規則和有關紀律,嚴禁脫離團隊擅自行動。
2、參加培訓時盡量穿運動鞋,著裝簡潔適合運動,女士請不要穿裙子。
3、如患有不適于參加激烈運動疾病人員應事先通知培訓組織者,以作統一安排。
4、請保持訓練區域的整潔,產生的垃圾或廢物請隨身帶走,自覺保護環境衛生。
五、課程設計方案
1、參訓人員:2019年規培護士
關鍵詞:溝通能力 訓練 立體構成
古希臘的哲人曾經說:“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擅于溝通,其實-就等于一個不擅于思考的人?!敝袊I設計教育真正發展不過二十余年的時間,期間經濟發展、技術更新、社會發展,目前已經有多所學校開設了設計類專業,但設計教育體系并未緊緊跟隨發展步伐。
工業設計與其他學科門類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教育過程中的個性及多元的特點。工業設計教育如何才能達到良好的“傳”與“達”?首先對教師提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個體因勢利導,進行啟發,進行良好的設計溝通。其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作,激發靈感將自己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與老師溝通,在正確的指導下學習到設計方法、形成客觀的設計評價體系,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所以在設計教育中,設計溝通的成功與否成為設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21世紀要求培養的設計人才綜合素質包括“溝通與合作”,促其融合為團隊一員,專業的對待作品、評析作品并學習作品,學會“傾聽、表達、交流”,這樣的從業要求需要在課程中進行相關能力的強化與改革。通過實施立體構成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溝通能力的訓練實踐,對工業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溝通模式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溝通與設計溝通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溝通的定義分別出現在社會卷和心理卷中,社會卷中陳述:“溝通是人們相互之間傳遞、交流各種觀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鞏固人際關系的過程。有的學者視溝通、互動、認知為社會交往結構的三個方面,從而把溝通、社會認知和人際互動并列為社會交往的一個因素?!毙睦砭碇嘘愂觯骸巴ㄟ^符號手段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是許多學科涉及的課題。例如計算機間的數據交換,生物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談話、謠言的傳播等都可看作是溝通的形式。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的溝通過程,即人們通過各種言語和非言語的形式而交流信息(如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過程?!?/p>
通常意義上的溝通就是發送者憑借一定渠道(也可稱為媒介、通道),將信息發送給既定對象(接受者),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包含有如下涵義:1、溝通是信息的傳遞。2、溝通還需要對信息的理解3、有效溝通不以溝通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為目的,而是相互對信息含義地準確理解。4、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反饋和理解過程。
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溝通存在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溝通網絡。在有效的設計溝通中,教師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合適的媒介準確傳達給學生,學生有效的獲得設計信息,用自己的設計實踐進行反饋,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設計輔導。在整個過程中,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探討、相互交流設計方案、給與意見、評價、分析及反饋的階段。最終結果為學生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點,將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設計溝通,能互相取長補短,以達到共同進步。
在溝通過程中,存在一個漏斗理論——將溝通的過程比做一個漏斗,即一個逐漸將主要內容遺失的過程。假定一個人心里想的是100%,他嘴上說出的可能就是80%,別人聽到的就只剩60%了,而別人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真正聽懂的可能只有40%,等到別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將其轉化為行動之后,只能殘余20%。如果對這一現象聽之任之、任其發生,那教師和學生都會認識到并不能達到自己所預先設定的目標:教師認為學生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學生覺得同樣收獲有欠。這就對設計溝通的過程提出了要求,需要想方設法的減少遺漏的內容,反映在設計溝通模式上,就要多做探討和相關實踐來進行嘗試和檢驗。
二、課程背景
立體構成課程是設計的基礎訓練,按照一定的造型原理進行設計與策劃多種立體的視覺形式。構成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分析、實驗、最后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分析、實驗,培養一種創造觀念,通過作品進行表達。立體構成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和掌握構成對象與范疇、設計程序和方法、了解立體構成的構成手段等。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初步了解將造型元素按一定的原則創造新形態的方法。新形態以各單體組合關系在造型方法原理和色彩基本構成原理的幫助下實現,開拓和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設計者對美的形態的創造有較深入的了解與把握。總而言之,本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立體、把握立體、創造立體的方法,掌握觀察形體的基本規律,理解空間與形體的關系。
那么,如何來檢驗呢?過去我們一般分為兩種形式——1、作品呈現;2、設計說明,兩種方式都用一種相對靜態的形式來完成。實際上,這并不足夠。要創造立體,首先就是觀察立體、把握立體,“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個門和道是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眼、手、腦的訓練才能夠摸得到,而溝通交流可以讓這種訓練的反饋變得更為直接和有效。學會交流,培養溝通的欲望,有效促進構成作品的生成以及創造。
三、課程改進內容與進行情況
1、對大綱進行修改:
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文件,認識到我們的課程中需要進行改革的內容,首先對其進行修訂和補充。主要集中在課程任務及教學方法的改進上。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以利于課程任務的達成。
2、營造教學環境中的溝通氣氛
學生是大學教育中的教學主體。傳統教學方式是學生聽教師講,教師不得不成為課堂主體,學生成為被動接納的對象,事實上倒置了教學重點。針對設計類專業大部分概念和設計方法都要通過圖形語言直接傳達給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做到這一點,積極推動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完成相關的視覺形式傳達,通過直觀呈現教學內容更易吸收晦澀難懂的設計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交流式的教學環境,排除對立的灌輸與被灌輸,在平和的場景中用彼此的想法進行溝通,促成交流形成。對應討論題目,易于平等的加入討論氛圍。
3、口頭溝通環節設計:
(1)點名回答問題
這是傳統的教學手段,但在課程初始階段行之有效,學生被動的拉進到課程內容中,設定問題的難度層次由淺入深,吸引學生參與與互動。利用問題集聚點吸引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點。
(2)團隊傾聽與交互表達
在進行每個作業的創作初期,要求與座位臨近的同學臨時組成2—3人的小組,輪流將自己的作品創意與組中的人進行解釋與分享。另外要求聽眾能夠把他人的想法再翻譯成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目的在于在有限時間內進行高效分享,訓練傾聽與表達的能力。
(3)輪講
對一個共同思考的話題,進行簡短的輪講,一股控制在30-90秒左右。例如對自己作品的闡述,對創作意圖的語言再現,另外對其它同學作品或者是呈放作品的理解。
輪講并不一定按照座位的順序進行,同時鼓勵學生對于課題主動發言,營造活躍氣氛,進行輪講環節前,一般會有幾種方式的隱性引導——以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多種的解釋、解讀與分析評價,使學生能夠有專業的出發點,并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的拓展。
每位同學都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好時間,要求組織語言,邏輯清晰的呈現專業的創作說明。例如通過形式法則解析作品的表現形式,陳述材料選擇的理由,陳述創作思路,展現的設計形式,與相關的設計創作的對比等。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的評析有專業含量,使陳述與表達言之有物。
(4)辯論
對于作品的評析分歧組織簡短辯論:有時是關于自己的作品,有時是欣賞與引導的范例。對于辯論環節,學生能夠比較主動并自由的發揮,利于思路發散,使溝通能力得到良好鍛煉。
在整個口頭溝通中訓練如下目的——評析設計作品:要求邏輯清晰,思路明確,形式法則分析正確,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陳述設計說明:能夠對自己的作品邏輯清晰的陳述創作意圖,對作品的歸屬有理解并能夠鮮明的應用,設計意圖傳達清楚明確,良好把握形式美法則進行說明;不管是評析他人作品或者陳述自己作品都能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展現專業氣質。
4、書面溝通環節設計
(1)以二維草圖進行設計溝通
相較于其他學科,設計基礎教育的最大特點為教學過程中穿插豐富的實踐環節。通常在教師完成講課的理論教學后,課堂上的實踐輔導環節成為學生能掌握良好構成技能的重要部分。在明確構成目的和設計內容后,學生進入創意階段,進行方案設計。要求學生簡單的運用速寫筆將設計想法快速表現,不僅單從一個角度,而要多角度進行作品構想的表現,包括各部分的大小尺寸、比例、色彩、材質等,通過充分的二維草圖表現,將創意信息完整的傳達給他人,然后根據其所傳達的設計信息進行客觀的評價和修正,從而達到“以圖達意”的有效設計溝通。
(2)“做”而非“畫”——以三維實體進行設計溝通
立體構成作品的創意方案進入后期,采用三維實體作為校驗形式,進一步驗證二維草圖,進行方案對比,直觀地進行設計溝通。利用一些易塑形的材料進行“做”設計,例如紙材、線材、粘土等,通過立體形態表達特定創意,以實體的點、線、面等元素不同程度表現創意思想,使創意轉化為視覺可看、觸覺可摸具有體量關系的設計呈現。運用簡單易制的材料制作草模,在制作過程中不斷修正、確定立體的整體感覺。草模成為良好的溝通媒介,學生和教師可直接對形體進行加減來完成溝通,避免了以往在進行二維設計的時候映在紙面角度良好,做出立體形態來卻不盡人意的狀況。
(3)文字的作品說明
通過文字形式組織合適的作品說明,對創意進行闡述。通過文字載體,不僅讓專業內部人員了解創意的出發點以及創意呈現方式,并且包容了大眾來評析作品,對作品有一個理解導向,建立一個更廣闊的溝通平臺。呈現的文字說明從剛開始的不知所言到滔滔不絕,再到合適、精煉、準確、專業,培養溝通能力,達到溝通能力的提升目的。
四、課程小結
通過課程開展,對“溝通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就像是找到杠桿的著力點撬動了整個課堂教學。整體上在如下方面得到了良好改善:
1、課堂教學氣氛
對于課堂教學氣氛的改變非常明顯。作為一個課堂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有意識的改變教學形式并及時捕捉教學參與者的參與度,安排教學內容傳授、理解、回饋、練習等環節。課堂的氣氛輕松和諧。課堂參與程度提高,利于思維的碰撞以及對所接納知識的記憶與應用,利于教學雙方在愉悅氣氛中獲得知識和創意溝通。
2、課堂交流與回饋
【關鍵詞】 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精神發育遲滯
精細運動功能評估在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s MR)兒童的治療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過評估不僅可以判斷MR患兒的障礙水平, 還可以對他們的精細運動能力進行量化, 為制訂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通過精細運動功能的提高,可以提高MR患兒的認知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
PDMS-2量表是目前國內外應用較為廣泛的兒童運動專項評估方法,該量表還配套有運動發育干預訓練方案,根據測評結果可以確立訓練目標和訓練方案[1]。其中精細運動評估部分(PDMS-FM)可以單獨應用于腦癱和其他各種障礙兒童,這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公認[2]。在國內已有PDMS-FM用于腦病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定及治療方面的論述[3,4]。但在MR患兒中的應用探討甚少,本文用PDMS-FM對60例MR患兒進行精細運動功能評定,并應用其配套運動訓練方案對其進行康復指導及訓練,旨在探討PDMS-FM在MR患兒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兒童康復科和兒保門診科就診或進行住院治療的,其診斷均符合精神發育遲滯診斷標準的患兒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在10~66月(平均年齡32月),其中輕度53例,中度6例,重度1例,早產兒8例,足月兒52例,有缺氧窒息史者38例,有顱內出血史者1例, 膽紅素腦病者2例,新生兒期感染者6例,不明原因者13例,有家族史者4例,兩組兒童在性別、年齡、父母文化水平、入組患者精細運動各項評估及居住環境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評定方法 測試采用PDMS-FM,主要是對抓握能區和視覺-運動統合能區進行評定,評定結果以標準分和發育商表示,標準分包括sGr和VIs。發育商根據上述兩個能區的標準分計算得出,代表該個體總的精細運動發育水平,稱為FMQ。計算分值時,24個月以下的早產兒取糾正月齡。
評估環境設定為安靜、獨立、采光好的房間,室溫控制在20~30℃,患兒衣服為0~2層。每例患兒在治療前后都由同一位醫生進行精細運動功能評定(該醫生在評定時對分組情況不知情),每次評定用時30~60分。評估工具為原裝測試套件。
1.3 干預方法:干預組患兒根據首次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PDMS-FM訓練方案,此方案的每個單元都直接與PDMS-FM評定的亞單元相關,每個訓練項目和評定項目呈對應關系,且每個訓練項目都包含5種訓練方法,每種方法都以活動和游戲為基礎[5,6],每周三次在醫院強化訓練,每次時間為60 min,1年為1個觀察療程。
1.4 統計學方法 評估結果經正態性檢驗后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 結果
干預后一年評估顯示兩組患兒運動技能都有所提高,但干預組FMQ、sGr和sVI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
3 結論
PDMS-FM是目前在國內外康復界和兒童早期干預領域中被廣泛應用的一個比較全面的運動功能評估量表,適用于評估6~72個月的所有兒童的運動發育水平[7],很多人對其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在不同的測試者、不同時間的測試之間有著較好的相關性[8,9]。在評估過程中,不僅可對這些患兒的精細運動發育水平進行定量和定性兩方面的準確判斷,還可以作為判斷療效的客觀指標。并且還提供了針對特殊發育問題和精細運動發育訓練的方案。在訓練中,每個訓練項目都與評定項目呈對應關系,這樣就可針對患兒進行有目的的訓練,使患兒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各能區的運動技能。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雖然兩組患兒各能區的精細運動技能都有所提高,1個觀察療程后干預組FMQ、sGr和sVI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
參 考 文 獻
[1] 李明,黃真主譯.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美).福利奧(Folio.M.R.)(美)菲威爾(Fewell.R.R.)著.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8.
[2] Provost B,Crowe TK, McClain C.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Motor Scale and the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in two-year-old -children. Phys Occup Ther,Prediatr,2000,20(1):5-18
[3] 王素娟,李惠,張建萍,等.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在腦病患兒中的應用.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8):452-454.
[4] 王素娟,李惠,史惟,等.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在痙攣型腦癱患兒中的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2);900-902.
[5] B1ock M E,Davis T D.An activity based approach to physic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996,13:230-246.
[6] Linder T W.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 Baltimore:Brookes,1993.
[7] 王素娟.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 181-182.
摘 要 在各種矛盾逐漸激化的當今社會,特警是維護社會和平與穩定的中堅力量,在打擊恐怖暴力分子的持久戰役中,特警隊員的作戰能力直接決定其成敗。故特警隊員體能訓練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無疑成為急需關注的重點。筆者通過文獻綜述法、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分析總結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特警支隊為例,對其體能訓練方案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在指出存在的弊端與不足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提出新的訓練思路及方案。
關鍵詞 特警 體能訓練 新思路
一、特警體能訓練特點
較強的綜合性是特警體能訓練的特點,量、強度、密度、時間、形式是其必備的五要素,是制定訓練方案和計劃的基本出發點.持續、系統、全面的訓練模式可以使特警隊員的身體素質和各方面技能以及適應能力有一個整體、均衡的發展;注重對實戰的訓練,從實戰出發,縮小平時訓練和警務行動的之間距離,提高訓練的實效性。
二、杭州市特警支隊體能訓練中發現的問題
筆者以杭州市特警支隊的體能訓練方案為例,共發放調查問卷125份,收回114份,其中有效問卷110份,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特警隊員對于該套訓練方案的評價和滿意度以及分析問題存在。
三、杭州市特警支隊體能訓練方案中存在的不足
(一)訓練方法的滯后性
訓練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體能訓練以跑步、跳遠、單雙杠等趣味性較低的項目為主,枯燥乏味,影響了訓練的積極性,甚至出現抵觸心理。
(二)訓練器材的限制性
缺乏一些先進的訓練器材,降低了預設的環境效果和訓練難度,與不斷升級的實際作戰時的難度脫軌,不利于分析衡量訓練效果,后果不言而喻。
(三)隊員訓練較低的積極性
隊員訓練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原因主要為,訓練形式過于單一、訓練內容的實效性不強、對于體能訓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過于疲勞導致身體狀況不佳等。
(四)訓練安排的不合理性
訓練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有根據受訓者的實際情況安排訓練時間,給訓練的執行和實施帶來諸多不便,也影響了訓練的成效;訓練項目安排不夠合理,沒有很好地貫徹系統性的概念,體能訓練應該在全面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系統的鞏固和提高;訓練的靈活度不夠高,沒有結合特警隊員特定的情況和需求調整訓練的項目內容,過于刻板。
(五)教學資源的缺乏性
在練習的過程中缺乏一些專業的教員進行指導,沒有經驗豐富的教官擔任教學工作會帶來較大的困難,大到體能訓練的總體控制和安排小到細枝末節的分解動作要領都得不到相應的解決。
四、特警隊員體能訓練對策
(一)努力完善所需器材裝備,為提高特警隊員專業技能提供保障
確保足夠的經費投入才能填補一系列的空缺之處。努力完善特警隊員所需的器材裝備,提高受訓者的訓練條件,滿足訓練應該具備的各項設施配備,為隊員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后盾和保障。
(二)邀請優秀講師團進行專業技術指導
建議從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選拔同時具有理論和實戰經驗的工作者組成講師團,滲透到各基層全面了解所處團隊存在的問題和情況并進行相關的專業技術指導。
(三)要求隊員克己自律、充分領會體能訓練的重要性
隊員自身對體能訓練不夠重視、掉以輕心也是造成訓練積極性不高。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難以使隊員真正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提高綜合體能。所以,必須針對以上問題加強對特警隊員的思想教育,只有充分認識到思想上存在的不足才能在行動上有正確的投射。
(四)加大體能訓練的力度和強度
加大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是非常必要的。極限體能訓練模式以超負荷、高強度為特點,挑戰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極限。大力提高受訓者的體能水平,以免隊員在激烈高強度的實際作戰過程中出現后勁不足的危險尷尬局面。
(五)注重“練”為“戰”
不斷充實完善實戰訓練的形式和內容,使“訓”更加靠近“戰”,防止兩者脫節。特警實戰模擬一般包括涉險環境模擬、困苦條件模擬、受辱氣氛模擬、現場景象模擬、實戰地域模擬、實戰對抗模擬、實戰過程模擬等。將單一的戰術技能在一個模擬的大環境中運用,也可設置干擾源如電話、視線、噪音、爆炸聲等分散受訓者的注意力來加大實戰難度。
(六)加強和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也是需要迫切提高的一個方面。在危險性大、犯罪分子抵抗能力強的案件中,更加需要隊員之間密切默契的配合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在平時的訓練中應該貫穿有助于加強特警隊員相互之間溝通、理解和信任的內容和環節,從而培養團隊精神、提高特警隊員的團隊協作能力。
五 、建議
(一)結合隊員自身條件和情況制定訓練方案,有目標、有計劃、有針對性、科學合理地實行,保證在不損傷隊員機體健康的前提下,努力突破并提高其身體素質和專業技能,使得綜合能力也更上一層。
(二)邀請實戰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和經驗的傳授與交流,幫助隊員更加積極、正確地面對要接受的任務和挑戰。
(三)提高特警隊員自身的綜合能力,除了強大的體能、專業技能和穩定的心理以外,快速反應能力、良好的變通能力、斡旋決斷能力都能使整體實力如虎添翼。
參考文獻:
[1] 劉書元. 警察體能訓練[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2] 劉瀏.淺談特警體能訓練[J].北京:民營科技.2012(10).
關鍵詞: 腦卒中;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發生率高達81%[1,2]。有研究顯示, 吞咽困難可能是危及腦卒中患者生命的最主要因素[3]。吞咽困難可增加患者發生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的風險, 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4], 增加醫療負擔。據國外報道, 同等條件下, 發生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要比未發生者多花費4 510美元[5]。幫助患者恢復吞咽功能可以極大地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大量研究表明[6,7,8],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對吞咽困難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 但是目前相關研究存在訓練方式單一、樣本量小等問題, 且尚無對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開展現狀的研究。因此, 筆者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 了解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實施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從而為制定科學規范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7年10—12月, 采用目的抽樣法, 選取蘭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訪談, 最大程度獲取相關信息。醫生納入標準: (1) 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15年, 副高及以上職稱; (2) 語言表達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參加本研究。護士納入標準: (1) 從事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工作≥5年; (2) 語言表達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參加本研究。康復治療師納入標準: (1) 從事神經內科康復治療工作≥10年, 取得康復治療師資格; (2) 語言表達清晰; (3) 知情同意, 自愿參加本研究。患者納入標準: (1) 有腦卒中吞咽困難癥狀, 無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2) 意識清楚, 能夠進行簡單的語言表達; (3) 知情同意, 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 (1) 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2) 大腦自主支配受限, 語言表達障礙。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飽和”為止。本研究共訪談24人, 其中醫生2人, 護士8人, 康復治療師1人, 患者13人, 具體信息見表1、2。
1.2、 研究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 以深入訪談的形式收集資料。現象學研究方法是通過對某一特定現象的各種分析, 提煉重要因素, 分析各因素之間關系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9]。
1.2.1、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收集資料。3名在讀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擔任訪談人員, 根據研究目的與課題組討論后擬定訪談提綱, 按照訪談提綱收集資料。醫護人員訪談提綱: (1) 您所在科室目前是否對患者實施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實施的依據是什么? (2)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開展情況怎么樣? (3) 您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有什么改進建議嗎? (4) 如果有一套系統且有循證依據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 您接受嗎?為什么?患者訪談提綱: (1) 您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了解嗎? (2) 您住院期間做過哪些有關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嗎?您會堅持下去嗎? (3) 您對目前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有什么建議嗎? (4) 您所期待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是什么樣子的?在交談過程中研究者運用引導法, 確保受訪者能深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及體驗等。
訪談前, 研究人員與訪談對象取得聯系, 確定訪談時間與地點, 一般為訪談對象所在科室或住院科室的會議室、休息室。訪談人員兩人一組, 根據訪談提綱與其進行深入訪談。訪談開始前研究人員進行自我介紹, 向訪談對象詳細解釋研究的目的、方法, 受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征得其同意后開始錄音并記錄, 訪談時間為40~60 min。訪談中認真聆聽, 結合情境對部分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確定訪談資料無新信息出現, 即達到資料飽和時結束訪談。訪談結束后, 與訪談對象確認資料的真實性,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1.2.2、 資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10,11], 提煉主題。具體步驟: (1) 仔細閱讀所有記錄; (2) 選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 (3) 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 (4) 將編碼后的觀點匯總; (5) 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 (6) 辨別相似觀點; (7) 對存在疑問的地方, 向訪談對象求證。
1.2.3、 質量控制
研究者訪談前接受系統的訪談技巧及質性研究培訓, 邀請有質性研究背景的專家進行指導。訪談沒有無關人員在場 (除第一次預訪談外) ;將訪談時間控制在40~60 min內, 避免訪談對象出現疲憊感;適當延長觀察時間, 訪談結束前后與訪談對象進行較長時間的接觸;3名研究者同時進行資料分析;撰寫反思日志。
2、 結果
將訪談資料進行反復比較、歸納、提煉后, 得出與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相關的3個主題: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認知、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現狀、對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期望。
2.1、 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認知
醫務人員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認識不充分, 掌握的康復訓練方法有限且臨床運用較少, 這些方法大多是臨床經驗的積累, 缺乏理論依據?;颊咄ㄟ^醫務人員了解到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法及知識更加匱乏。醫2:“作為醫生來講, 也只是教給患者一些鼓腮、咳嗽的方法, 目前醫院所能做的其他吞咽困難康復訓練還比較少?!弊o4:“吞咽困難康復訓練還比較少, 現在做的最多的是功能儀器的治療,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也只是一些空吞咽、鼓腮之類的動作, 目的是鍛煉肌肉, 因為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所以也沒有想太多?!被?:“關于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我不是很清楚, 現在只是用儀器治療, 沒有進行其他訓練, 我們從農村來, 沒文化, 什么也不懂。”患5:“我是因為出現吞咽困難來住院的, 做了兩次儀器治療, 感覺好像好點了, 但是沒有其他康復治療了, 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也不是很清楚, 并且一旦出院回家, 就不知道該怎么繼續做訓練了。”
2.2 、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現狀
2.2.1 、患者及其家屬缺乏相關知識
受文化水平、年齡等因素影響, 患者及其家屬不能很好地理解醫務人員教授的康復護理知識。醫1:“住院患者多為老人, 他們聽力下降, 而且許多人來自農村, 當我們教給他們一些知識時, 他們往往不能理解?!弊o2:“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相對于其他護理工作而言, 有一些困難。比如, 有的患者文化水平較低, 對我們說的內容不理解。”
2.2.2、 患者依從性差
繁忙的護理工作使護理人員沒有充足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督導患者康復訓練, 患者依從性較差。護7:“護士每天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 因此用在健康教育上的時間很有限, 如果患者不配合的話, 我們是沒有太多時間去引導和教育他們的?!笨?:“我從事的是康復治療師的工作, 目前我們科室主要還是依靠儀器治療, 幾乎每天都有十幾個吞咽困難患者做儀器治療, 工作量很大。比如, 今天上午的這位患者就不是很配合, 給我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煩”。患9:“我老是堅持不下來, 康復訓練內容也沒有完全學會, 遇到這樣的情況就退縮, 不想學了?!?/p>
2.2.3 、專業人才缺乏
對于腦卒中吞咽困難, 不僅要利用儀器治療, 還要利用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法與技巧, 但目前缺乏這種專門人才???:“科室缺乏專門的吞咽困難康復治療師, 而護士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目前護士僅僅只是掌握了儀器的使用方法?!弊o3:“對于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我們也只是簡單的了解, 知道一些訓練動作, 但是了解的并不全面, 并且對于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相關的知識還未掌握, 希望能夠培養一些專門負責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人員?!?/p>
2.3、 對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期望
對于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應研發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規范的康復訓練操, 以方便患者在家中或醫院輔助治療。護6:“醫護人員期待有一套科學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 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弊o5:“目前的治療方法還缺乏系統性、規范性。”患8:“希望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康復手法視頻, 我可以照著學, 時間不要太長, 十幾分鐘吧?!被?1:“希望有一個康復訓練視頻, 這樣自己在家里也能練習。”
3 、討論
3.1、 加強宣傳教育, 提高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認識
腦卒中吞咽困難主要影響患者咀嚼和口腔移動食物的能力, 導致吞咽反射延遲。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是通過各種練習和操作來改善吞咽功能的一種補救策略, 包括舌強化訓練、發音訓練、呼吸咳嗽訓練和強力吞咽等吞咽相關肌肉訓練[12,13,14]。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治療手段, 其有效性已經得到證實, 且越來越受研究者青睞。本研究顯示, 醫務人員與患者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認識不深入, 僅知道一些簡單的訓練方法, 且訓練方法不規范, 這可能與醫院沒有重視教育宣傳有關。應加強宣傳教育, 使醫護人員及患者對其正確理解, 主動地、有目標地進行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3.2 、制定科學規范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
3.2.1、 以療效為導向, 提高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規范性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是根據神經可塑性原理, 通過吞咽相關肌肉的運動, 促進多種神經營養因子表達、改善側支循環, 改善吞咽肌肉的協調性, 防止相關肌群萎縮, 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 從而恢復吞咽功能[15]。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應促進每一塊相關肌肉運動, 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研究顯示,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應該包括口、舌、唇、下頜、顏面肌肌力強化訓練, 發音訓練, 空吞咽訓練, 呼吸咳嗽訓練, 屏氣發聲訓練等相關訓練[16,17]。本研究結果表明, 目前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內容單調, 方法不規范, 因此, 應完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內容, 規范動作要領, 促使理論向實踐轉化, 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3.2.2、 以循證為基礎, 提高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科學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 目前醫院為患者提供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時并不注重是否具有循證基礎及理論依據, 護理服務具有一定隨意性。在已發表的研究中,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內容各有不同。因此, 建議以循證醫學為基礎, 根據患者需求, 制定科學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 以保證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治療效果。
3.2.3、 以患者為中心, 推進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人性化
由于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往往伴隨其他生理功能障礙, 如神志淡漠、反應遲鈍、認知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 因此應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差異, 結合患者需求與期望, 制定個性化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訓練時間不宜過長, 以免產生疲勞感及逆反心理。訓練盡量選擇9:00-11:00, 16:00-17:00, 19:00-21:00幾個時間段, 因為, 患者在這些時間段內處于最佳身心狀態, 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18]。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訓練, 首先是面部相關肌肉訓練, 之后是舌部訓練、下頜運動訓練, 最后是咽部訓練, 以便患者記憶, 提高治療依從性, 保證治療效果。
3.3、 加強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管理
3.3.1、 確定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模式
研究發現, 臨床護士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內容、形式及理論基礎不熟悉, 只是對患者進行口頭指導, 臨床訓練較少且不規范。因此, 應確定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模式, 成立管理小組, 安排相關課程, 建立培訓監督體系, 設置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培訓考評機制和反饋機制, 建立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微信交流平臺, 培養康復??迫瞬?。
3.3.2、 設立吞咽困難康復護理崗位, 組建多學科服務團隊
護理人力資源不足是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臨床護理工作會占用責任護士較多精力, 若再進行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會使其精力不足, 從而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因此, 建議在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同時, 設立吞咽困難康復護理崗位, 培養健康管理師, 專職負責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此外, 多學科團隊在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不僅有利于減輕護理人力資源緊張的壓力, 還可以滿足患者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多學科團隊可以有效利用和組合醫療資源, 在技術、治療方法、治療理念上達成共識, 提高治療效果[19]。因此, 建議設置吞咽困難康復護理崗位時注意服務團隊的多學科性, 要求醫生、康復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等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
3.3.3、 加強健康教育
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相關知識是落實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影響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表明, 患者及其家屬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相關知識知之甚少, 且多為老年人, 文化水平不高, 理解能力較差。因此, 醫院不僅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 還要根據患者特點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以患者為中心, 運用直白的語言宣教, 檢查其掌握程度, 提高患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 為康復訓練的落實奠定基礎。
3.4、 加強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人才培養
《“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工作指導意見》明確指出, 加強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逐步建立康復治療師規范化管理制度, 開展在崗康復醫師、治療師和護士培訓工作。韋艷燕[20]在綜述國內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現狀的基礎上指出, 這種技能性訓練需要優秀且專業水平較高的主導者進行引導。主導者應接受過培訓, 親自參與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掌握并正確運用訓練方法和技巧, 具備吞咽困難患者護理能力。醫院應重視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人才培養, 建立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使其向??苹较虬l展, 培養吞咽困難康復訓練人才, 擴大吞咽困難康復訓練護理人員覆蓋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 目前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雖已廣泛開展, 但仍存在以下問題:醫務人員對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訓練認識不充分, 患者缺乏相關知識, 依從性差, 醫患雙方均期望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規范的康復訓練方案。因此, 醫院應加強宣傳教育, 提高患者對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的認知度, 制定科學、規范的吞咽困難康復訓練方案, 加強吞咽困難康復訓練管理, 培養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專科型人才, 改善腦卒中患者預后, 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Hamdy S.Role of Neurostimulation and Neuroplasticit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J].Perspectives on Swallowing&Swallowing Disorders, 2010, 19 (1) :3-9.
[2]Meng N H, Wang T G, Lien I N.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stroke:incidence and outcome[J].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0, 79 (2) :170-175.
[3]Rogus Pulia N, Robbins J.Approaches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dysphagia in acute poststroke patients[J].Seminars in Speech&Language, 2013, 34 (3) :154-169.
[4]Holas M A, Depippo K L, Reding M J.Aspiration and relative risk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troke[J].Archives of Neurology, 1994, 51 (10) :1051-1053.
[5]Bonilha H S, Simpson A N, Ellis C, et al.The One-Year Attributable Cos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J].Dysphagia, 2014, 29 (5) :545.
[6]Kang J H, Park R Y, Lee S J, et al.The Effect of Bedside Exercise Program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2, 36 (4) :512.
[7]尹偉華.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 2009, 24 (1) :36.
[8]范偉娣.腦卒中患者并發吞咽困難康復訓練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1) :131-133.
[9]李芳, 周云仙.我國現象學研究的護理文獻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 (6) :765-768.
[10]王斌, 熊曉美.質性研究的方法及其在護理專業的應用與展望[J].護理學報, 2008, 15 (3) :25-27.
[11]劉明.護理質性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12] Kim H D, Choi J B, Yoo S J, et al.Tongue to palate resistance training improves tongue strength and oropharyngeal swallowing function in subacute stroke survivors with dysphagia[J].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1) :53-60.
[13]Park J S, Hwang N K, Oh D H, et al.Effect of head lift exercise on kinematic motion of the hyolaryngeal complex and 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c stroke[J].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44) :127-129.
[14]Clark H M, Shelton N.Training effects of the effortful swallow under three exercise conditions[J].Dysphagia, 2014, 29 (5) :553-563.
[15]楊頤, 王雪飛, 王麟鵬.神經可塑性與腦卒中后運動功能恢復[J].中國醫刊, 2016, 51 (6) :15-19.
[16]戴興珍, 吳桂梅, 陶連珊.早期吞咽功能訓練在預防腦卒中相關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 (8) :725-726.
[17]劉詩丹, 陳啟波, 李榮祝, 等.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 (6) :569-573.
[18]高麗, 劉均娥, 崔允文, 等.時間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 (1)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