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9 11:0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彩課程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水性材料;水彩專業;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J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199-01
在水彩專業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中最為主要的教學環節就是素描教育,素描訓練中的造型訓練以及對繪畫風格的探索是水彩創作的重要基礎。在西方基礎素描教育是油畫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而中式繪畫體系中素描也是中國水墨畫創作的重要前提。在進行水彩畫創作的過程中,運用素描手段確定作品的構造、形態以及主要的表現內容,是繪畫創作的基礎和重要環節。水性材料作為水彩畫的標志性繪畫材料,在素描基礎課程中的良好介入對于豐富素描語言、更新素描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水性材料概述
水性材料的具有久遠的發展歷程,早期的水性材料是指將水、樹膠或動物膠等天然物質進行融合形成的稀釋劑或粘合劑,現代的水性材料主要是指水彩及水粉等具有水性媒介性質的顏料。早期的水性材料具有取材方便、使用便捷的特點,現代應應用的水性材料強調自由、流暢的進行繪畫,繼而表達出較為透明、清新的畫面效果。
水性材料的媒介物質是水,所有顏料都必須用水進行調和,水性材料經過稀釋之后可以創作出水色交融、流暢透明的水彩作品。水性材料在水彩創作過程中能夠細膩的刻畫作品的畫面內容,形成清新透明的視覺效果,而且在特定的水彩紙上能夠較為隨意的流淌。水性材料是水彩區別于其他畫種的重要標志,無論繪畫材質是什么,只要作品的繪畫材料的溶解媒介是水,都屬于水彩畫的范疇。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斷融合,新的繪畫材料和繪畫工具不斷應用于水彩畫的創作之中,使水彩畫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畫面效果和藝術魅力,拓寬了原有的繪畫形式和創作技法,促進了水彩畫在世界范圍內的長足發展。
二、水性材料在水彩專業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水彩畫是繪畫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繪畫顏料由膠水調制而成,在進行作品創作時,以水為媒介將顏料溶解,利用畫紙白地與水分之間的相互融合、滲透形成輕快、透明、濕潤的畫面效果。水彩畫包括透明和不透明兩種畫法,透明畫法是指單純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在滬指上薄薄的平涂一層,使畫面效果具有透明感;不透明畫法是指在水作為調試媒介的基礎之上加用樹膠進行顏料調和,使畫面出現柔和光澤,或加入其它滲料使色彩呈現出厚重感的畫面效果。
水性材料在水彩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形勢下產生的教學成果,有效拓展了素描教學的教學內容、思維模式及教學功能性。常規的水彩專業基礎素描教學主要應用鉛筆及木炭筆等固態單色材料,在繪畫工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水性材料在基礎素描教學中的應用改善了表現手段單一的素描教學形式,幫助水彩專業學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點的性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水墨、水彩等顏料在不同材質的基地上進行素描訓練,同時運用不同材質的繪畫工具如水彩筆、粉質、中國畫筆等進行造型創作,并且應用水性材料拓寬素描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利用不同自然媒介的特點創造出全新的視覺形式和畫面效果。這種實踐性的教學體驗能夠增進學生對水性材料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畫面機理和繪畫形式的創造力,實現基礎課程與創作課程的良好銜接。
國內高校美術學專業長期為社會培養藝術工作者,通過系統的學習可以逐步調動學生的激情,啟發學生想象力,幫助學生樹立藝術理想,培養出有藝術獨立個性的個體。學院式系統教學首先對學生的造型基礎有著嚴格的要求,選擇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色彩基礎課程,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色彩造型的能力。其中,色彩寫生訓練是學習色彩知識的重要訓練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色彩觀察與感受能力,提高色彩的表現能力,豐富學生的色彩語言,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水彩畫是一種適用范圍廣、藝術性強的畫種,十分適宜研究色彩的基本規律,因此被國內很多高校列為美術專業的色彩基礎課。通過對我本人歷年來的基礎教學的回顧以及同學院基礎教研室各位教師的交流,我總結出美術學專業水彩畫這門基礎課程的教學經驗,形成文字以供同仁共同研究探討。
一、通過水彩畫臨摹使學生技法得到快速積累
臨摹是學習繪畫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水彩畫的傳統,我們一貫主張學其精華,充分掌握吸收后進行變通與創新。因此,臨摹在水彩畫學習最初階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經質疑水彩畫初學階段臨摹的必要性,認為過多注重水彩畫循規蹈矩的臨摹,會導致學習目的過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藝術史研究者對于傳統繼承的問題也一直爭論不休,岡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藝術與幻覺》中談到“程式與經驗”時曾說過:“沒有一種媒介,沒有一種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預成圖示,任何藝術家都不能模仿現實?!盵1]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討藝術心理這一問題時,他提到藝術理論家克里斯曾指出:“長期以來我們逐漸認識到,藝術不是產生于虛空,沒有哪個藝術家與前輩和樣式毫無關系”[2]眾所周知,繪畫需具備創造精神,然而繪畫亦不是無根之木,需從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傳統技法既可以成為推陳出新的基礎,又可成為推陳出新的障礙,關鍵是你如何對待它?!盵3]
凡是好的作品都會引起觀者的共鳴,并且容易為人所理解。繼承水彩畫傳統僅靠觀看、研讀水彩畫論是不能夠完全領略其內涵的,必須要經過臨摹實踐這一過程。要善于學師的水彩畫表現技巧,汲取大師的藝術語言,用以形成高層次的審美意識,開拓視野,拓寬思路,盡量使畫面表現得純真而自然,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現技法。這一訓練需要學生對臨摹過程有足夠的重視,對臨摹的學習要十分嚴格。要通過教師的指導,選取自己喜歡并且適合臨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可以整體臨摹,也可以局部學習,切不可急躁。通過一邊臨摹一邊揣摩繪畫步驟、繪畫意圖,最后做到心領神會。教師在對學生的講授中要針對畫家和其作品作詳細介紹,指出范本作品的特點,示范該畫的作畫步驟和描繪程序,引導學生迅速掌握臨摹要領、臨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簡而言之,水彩畫臨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現模式和規范,以及在頭腦中預先的圖式。這在于借古知今,它為我用,是初學者的捷徑。臨摹并不是終極目的,只有經過這一積累,初步獲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學習前人水彩畫創作的精髓,才會為更進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過水彩畫作品賞析以開拓學生視野
經過初步的水彩畫臨摹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繪畫技能技法,對中外優秀水彩畫作品賞析以及水彩畫基本理論知識的了解是第二階段學習的重點。“色彩大師是在他生存的那個時代最充分實現色彩本質豐富性的人”[4],對大師畫作最直觀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繪畫意識與藝術創造動力。抽象表現主義的發起者之一紐曼(BarnettNewman1905-1970)闡述藝術教育的時候這樣說:“我的藝術教育既不是來源于對圖片和幻燈的細察觀審,也不是來源于老師,而是自己所面對的真實的東西?!盵5]博物館、畫廊、收藏展、拍賣會是他真正的啟蒙老師,真實的體驗對于學習繪畫的人來說是至為寶貴的。
這一階段的學習通過教師引導,可以加深學生對水彩畫史的進一步認識,了解國內外水彩畫沿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水彩畫用水作為媒介來調色,通過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畫面具有透明輕快、滋潤流暢的特點,具有特殊韻味,人們經常將優美的水彩畫比作抒情詩,觀看大師的作品無疑等同于“朗誦”抒情詩。毫無疑問,水彩畫大師的作品能最為深刻反映水彩畫特質,是水彩畫史各個發展時段的代表。只有對水彩畫大師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賞析,多觀看水彩畫相關畫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畫的特點特色。近年來國內的小幅水彩畫展覽、兩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畫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畫展,都為初學者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應鼓勵學生多參加這樣的畫展,通過直接視覺接觸、感性認識以及理性分析來提高學生對水彩畫的全面認識。
三、通過水彩畫教學實驗使學生實現寫生到創作表現的升華
寫生類畫作是詮釋事物狀態的最佳代表。陳師曾將“畫是一樣甚么東西”定義為“表示人類的意思的一種符號”,是“人類要表示事物狀態的一種方法”[6]。在很多大師的水彩畫作品中,其創作和寫生也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他們假借風景、靜物和人物這些寫生常見的題材抒情寫意,比如當代國內水彩畫大家王肇民、關維興、黃鐵山、奧迪、龔玉等等。在教學中,水彩寫生課程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鍛煉其把握事物全面的關系,通過比較學會用水彩顏料塑造形體,通過反復的寫生訓練構圖,訓練從色彩的角度觀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達到畫面色塊協調,準確地再現客觀對象。色彩的形體塑造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水彩顏料特有的明麗以及作畫中的偶然性等等都會令學生充滿新奇感。利用相對穩定的光源和環境,采用多種形式和各種色調進行水彩畫基礎訓練,使學生加深對色彩規律的認識,強化對色彩的控制和對繪畫材料的駕馭能力。
水彩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具有獨立創作意識、獨特水彩繪畫語言和獨立思維方式的藝術人才。它包含的是一個從寫生到表現的升華過程。寫生多遵從自然反映客觀現實,表現則摻入了繪畫者的創造成分,作品中有強烈的個人訴求和繪者獨特的繪畫語言。實現從寫生到創作的轉換,也就是觀念方法的轉變,是水彩畫教學的關鍵環節,對此我總結出三點教學經驗:第一、進行短期階段性圖片訓練;第二、有目的性的水彩小構圖實驗;第三、水彩畫綜合材料技法實驗。
關鍵詞:水彩畫教學;三位一體策略;全面發展
一、研究背景
1.我校水彩畫教學的現狀
農村中學的孩子對于美術的接觸基本上限于學校教育,在校外參加美術輔導的學生一個班也只有一兩個。所以想要在農村學校形成美術學習的良好氛圍,教師必須下功夫。如何利用好每周一課時的美術課和每周兩課時的社團活動,在學生繁重的文化課學習之余抓住碎片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競賽輔導,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
2.概念界定
三位一體教學是指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競賽輔導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陣營引導全體學生學習水彩畫知識、訓練基本的水彩技能和趣味性的水彩技法。在水彩社團活動中對于部分喜愛水彩畫,想繼續鉆研的學生展開深入教學,社團活動中的學生人數基本在二十人以內,教師可進行小班化的針對性輔導。在此基礎上我合理利用各種競賽來激發學生學習水彩畫的熱情,經過課堂教學和社團活動的全面鋪開,會涌現出一些對水彩畫感興趣的、想要通過競賽證明自己的學生。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也驗證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特別適合農村初中。
二、實施策略
1.課內水彩教學
新課改把水彩畫作為單獨的單元納入美術教材中,共三課,分別是《鉛筆淡彩》《水彩畫小品創作》《美麗的西湖》。從鉛筆淡彩到水彩畫再到水彩畫創作,內容成遞進式的梯度。
(1)導入形式多樣化
課前導入對于水彩畫教學尤為重要,好的導入可以讓課堂教學效果倍增。農村初中生接觸水彩畫的機會不多,為了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我準備了每節課的課前欣賞內容――不同表現技法的水彩畫作品。我為他們設計情境體驗的環節。這樣“對胃口”的導入情境,不僅學生喜歡,而且還能為上好水彩課做鋪墊。
①欣賞體驗式
在課內水彩畫教學的六個課時,我挑選了四種不同表現技法的水彩畫,分別為:鉛筆淡彩畫法、干畫法、濕畫法、混合特殊技法,這些表現技法都是畫家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來的創作精華。欣賞了這些作品,學生開始對水彩畫感到十分好奇,能夠在課堂上近距離接觸和學習,使水彩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領域。在課間我會走到學生中去跟他們討論這些水彩畫,探討表現技法,比如欣賞約瑟夫的《街景》和杜高杰的《黃山朝晴》兩幅水彩畫在創作手段上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會說:一個是畫街景的,一個是畫山水的。我引導他們得出:約瑟夫表現的技法以濕畫法為主,杜高杰表現的技法結合了中國畫的元素。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水彩畫的審美和認知都會有所提升。
②游戲體驗式
對任何藝術來說,恰當的掌握和運用技法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學習者的視野。對于中學生來說,在美術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讓其深刻體驗創造的樂趣才是教育之初衷。如何讓技能轉化成智慧,在水彩畫教學中我通過游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與發現技能和技巧。比如水彩畫教學水與色的關系,學習初始可以讓學生在水彩紙上運用水和顏料調和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的“亂涂亂畫”,甚至還可以聽著音樂,跟著節奏“亂畫”。畫到筆干色渴,然后蘸水、蘸色接著玩,還可以在已有的顏色上重復運行……游戲結束后,通過實物投影儀放大展示學生的游戲成
果,引導學生比較、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不同效果,再采訪學生效果產生的原因。通過游戲和采訪幫助學生學習水彩畫的一些基本技法、筆法,激起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水彩畫基本訓練的熱情。
(2)探究手段多元化
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靈活地進行課堂教學,一成不變地按照教材、教參上的內容上課會讓學生沒有新鮮感。
我校學生造型能力普遍偏弱,這也是他們不敢畫的原因之一,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將探究手段進行了靈活化的處理。
①探究方式由淺到深
學生在八年級上冊學過《靜物之美》,作業是用素描的形式表現靜物。我利用這個作業讓他們先嘗試簡單的上色,拉進與水彩畫的距離。這樣的教學難度是全體學生都能接受的,課堂中學生參與度特別高。這樣的設計是引導學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過渡的重要環節。鉛筆淡彩是讓學生在具有一定的素描踐上進行的,在形體塑造上不需要像素描的調子那樣講求完整,但需要一定的明暗關系。至于色彩,可以讓學生用物象的固有色來表現,再慢慢引導學生從色彩的一般規律方面做初步的認識和學習,如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等,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表現能力。通過這樣由淺到深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慢慢進入到水彩畫學習的氛圍。
②探究形式個性多樣
在學習《水彩畫小品創作》時我通過教師作品的實物讓學生感知水彩畫的表現技法。著重指導學生掌握水和顏料用量的控制,盡量畫出作品的透明感。我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教授學生水彩畫創作的小訣竅:a.水與顏色比重的控制:顏料加水后變淡,可以通過控制水分來調出自己喜歡的色彩濃度。畫面要有透明感,應給顏料加水而不是加白顏料。根據需要涂畫的面積調整筆頭的水分含量。在干的顏色上疊加著色,用這種方法描繪的顏色不會有污濁感。b.巧用身邊的物品:練習用紙巾、食鹽、棉簽與水彩顏料結合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探究手段多樣化能營造輕松愉悅的美術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3)學習成果展示
由于社團上課時間有限,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練習,我要求每周課后讓學生在家創作,兩星期交一張作業。為了讓學生堅持,我就采用生生之間比賽競爭,好作業在班與班之間巡回展覽,激勵學生相互學習和培養競爭意識,期末作業進行校園內展覽……水彩畫社團現已成為我校的精品社團。
3.競賽輔導
美術競賽是水彩畫教學的重要平臺,農村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不多,所以學生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比賽。我抓住每一項比賽機會,鼓勵學生把學習成果展示出來與他人分享。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課堂練習和習作要與生活緊密結合。我校先后組織學生參加省、市、區各個等級的賽事活動,在輔導學生參賽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以下經驗。
(1)觀察生活,收集素材
初中生的繪畫創作基于兒童期與成年期之間,它有別于兒童期的更關注創作的愉悅性,又很難達到成人期的高度寫實,所以對于幾乎無校外輔導經歷的學生來說,學生的技能像空白的紙
張。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輔導學生進行競賽創作時強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素材的收集上。同時,教師也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怎樣的素材適合怎樣的學生。素材的收集有兩個方面,第一,直接取材于生活,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收集素材的習慣。如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收集素材變得方便、快捷,還可以對書本、畫冊、廣告宣傳等形式的美術素材進行收集。第二:收集美術作品,這個更多的要靠教師來完成,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養成了平時多積累,賽前勤思考的習慣。
在參賽過程中,這些素材就派上大用場了。美術類競賽分為兩種,命題創作和自由創作。針對命題創作我引導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去找素材,如“伙伴”“陽光下”“校園生活”等主題,就可以用同一類素材。我經常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給你收集的素材命名,最多可以用多少名稱?”“如果用了某個題目,這幅繪畫就跑題了,做何補救?”在一次杭州市藝術節的現場比賽中,圍繞《夜晚》這個主題進行創作,學生巧妙地將一輪月亮添加至她的素材庫中,將原本不符合主題的畫面變得切題,最終獲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
(2)設計畫面,展開想象
有了充分的素材,接著就可以對素材進行組織了。這一階段非常關鍵,中學生對于畫面的布置和安排還不夠嚴謹,往往隨心所欲地將相關素材一股腦兒放進畫面中,沒有經過精心整理和策劃過的畫面顯得雜亂無章且沒有主次,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球。所以訓練學生設計畫面尤為重要,在構思時讓學生想一想,哪些地方應畫主要的內容,畫面調整階段可增加一些元素也可刪除一些不必要的內容,反復推敲、比較。初中生的畫面設計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一些學生把整個畫面畫得很滿,沒有透氣的地方;第二,作畫不夠大膽,所畫的物體既小又少,畫面空蕩蕩,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克服。
在輔導的時候我經常讓學生欣賞名家水彩畫,如威廉?透納,引導學生觀察其作品的構圖,并用幾何圖形來概括總結:有S形構圖、梯形構圖、三角形構圖。如指導學生創作《歸》,學生在畫面的遠景畫了蘆葦,中景偏右畫了在橋上背著竹簍的小女孩,近景描繪了橋下的水草和石頭。整個畫面的左邊特別空,有點重心不穩的感覺,我引導學生可以在左邊添加些動物,如狗、羊、鳥等。最后根據畫面學生添加了兩只羊,有了高低錯落、近遠的疊加,畫面一下子就飽滿起來,也增加了幾分靈動的氣息。
(3)巧用材料,抓住瞬間
水彩畫寫生與創作中常使用一些小技法,以增強水彩的表現力?;旧嫌腥缦聨追N:印的效果、潑灑的效果、加鹽的效果、涂蠟的效果、撒顏料的效果、刮的效果。常用到的物品有:紙巾、食鹽、海綿、棉簽,這些工具與水彩顏料結合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初中生的水彩畫學習過程中也適合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內容,首先趣味性的技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創作的過程中“玩一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趣味性的技法可以增加畫面效果,有時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平時的水彩畫訓練中我會給學生“玩”的時間,提供一些工具給他們,也允許他們自帶工具。學生就用樹葉、塑料尺壓印出特殊的肌理,我鼓勵他們把這些實驗的結果保存起來,有機會就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在一次輔導學生創作《家鄉》時,學生表現雨霧朦朧的天空總是達不到要求,留白的技巧還不能熟練地運用,有時能成功,有時就發揮失常。我提醒學生可以用幾種工具和技法相結合,試試看用撒鹽和紙巾兩種材料。先用鹽灑出雨點的效果,再用紙巾修改和整理,這樣效果就穩定多了。在競賽過程中穩定很重要,一些效果好的嘗試如果沒有熟練掌握,我建議換方法。因為水彩畫中水的滲化作用和流動的性質,以及隨機變化的筆
觸,讓創作過程多了一些不可確定因素,而用簡單易做的方法能增強學生比賽時的自信心。
三、實踐成效
在水彩畫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不僅適應我校學生的特點,而且也逐漸形成了我校的藝術特色。
1.更新觀念,激發興趣
通過三位一體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學習美術的觀念開始轉變,不再覺得美術課是隨便玩玩的課程,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美術追求。一幅幅學生水彩畫作品就是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是一次次與內心的對話、一次次心靈與藝術的碰撞。在學習水彩畫的過程中學生不再對作業敷衍了事,而是主動地嘗試、體驗,縱然過程中有失敗,但我再也沒看到無所謂、毫不在意的臉龐。每次到了下課時間學生還意猶未盡,久久不愿離開美術教室,因為他們期待一副成功的作品由自己的筆尖洋溢開來,他們享受優秀作品被選拔參加比賽時的成就感。美術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意志力的考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探索、開拓、堅持、團結的力量。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學生的水彩畫多次獲得省、市、區級的各項比賽的大獎,也使得我校成為區農村學校中的藝術強校。
2.立足課內,延伸課外
美術課堂必須豐富多彩,這種豐富多彩不僅需要教師把課上得生動形象,還需要我們能夠讓課堂充實,有真材實料。因為美術課的多樣化,又因為美術課的與時俱進,促使美術課堂不能停留在課內,而是要求我們擴充知識,擴充思維,向課外蔓延。延伸不僅僅是一種要求、一種教學方法,而是為了形成一種課堂藝術。延伸要具備實用性,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延伸要具備廣泛性,是對學生知識的擴充;延伸要具備深刻性,讓學生產生感情或引發思考。程頤說過:“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闭n內外的結合,能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課標中也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位一體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和給予學生更多展示才藝的機會。
3.提升業務,提高質量
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范圍,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質量。開展水彩畫教學的這些年,在我的帶動下,學校的三位專職教師均投入到對初中水彩畫教學的研究中,更新了教育觀念,促進了教學方法的轉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向專業內涵發展。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三位教師還是組成了水彩畫工作室,在繁重的教學壓力下堅持水彩畫練習、互相學習切磋,形成良好的教學研討氛圍。功夫不負有心人,三位老師多次獲得區級以上榮譽,作品多次被邀請參加省、市級畫展,先后被評為區級先進,教學論文多次獲得區中小學美術教學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
四、實踐反思
1.充分的課前準備能夠保證良好的課堂進展效果
(1)教師提前和學生溝通下一節課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做好準備,課堂效果比較明顯;(2)讓學生自覺提前準備好課堂所需工具材料是上好美術課的關鍵。
2.面批作品時以教師引導為主
(1)針對學生能力分層次面批作業,生成個性化作業;(2)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導。
3.競賽輔導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創作討論時間充分,能取得超值的效果;(2)避免學生討論時趁機自由玩耍,顯得散亂而達不到效果。
以上是我在水彩畫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和思考。作為農村一線教師,我們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美術學習條件,創設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有與內心對話的機會,挖掘自己的潛力,展現自己。把遙遠的藝術向往變成觸之可及的有形作品,真正享受美術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美術 色彩課 貢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5(a)-0159-01
經過多年從事中等美術教學,體會到,上好色彩課難度比較大。其原因,學生入學前,普遍沒有系統或完全沒有進行過色彩訓練,加之入學后又沒有切合實際的色彩教材,教師只有憑借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傳統的水彩、水粉授課模式,進行教學,使本來基礎欠佳的學生更加束手無策,胡亂涂抹,使課程缺乏系統性或學生領會的慢,進步幅度不明顯等一些現象??偨Y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中等美術專業的色彩課,應該分為三步訓練過程。
第一步,鉛筆淡彩訓練,是解決素描過度到色彩繪畫的關鍵環節。
中等美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相對而言,素描要好于色彩。一般情況下,他們先接觸的是素描。在素描課具備一定程度之后,方可接觸色彩繪畫練習。在接觸色彩之前,如何能把素描融入色彩造型之中,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在色彩造型方面,不僅要有準確的色彩語言,即色彩關系、筆觸運用和繪畫技巧,同時,還應該具備完美的造型空間。有時,學生難于把兩者融為一體,往往只注意造型而忽略了色彩關系,或者只注意到色彩變化而忘記了素描關系,使畫面缺少立體感和色彩變化,使學生專業停滯不前,摸不到頭緒。鉛筆淡彩畫,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用鉛筆來畫簡易的素描關系,使其在畫面中起著骨架突出空間的作用。其次,淡彩則幫助學生了解著色時如何處理好用水、用色等符合與適應物體形的關系。在鉛筆運用上,主要用大輪廓、大結構的處理方法,筆法排列近似于素描寫生,筆觸要均勻,空隙間漏有紙地,使物體有完整的空間感,為下一步上色做好鋪墊,減少學生開始接觸色彩容易忽略素描關系的共性問題。在著色時,由于限制要把鉛筆線條透出來,所以淡彩水分就要飽和,顏色要透明。力求要有變化并產生微妙之感,使畫面即看到素描又有色彩變化。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顏色千變萬化的自然感受和對色彩實踐的了解與掌握。如果淡彩的水分過多,會導致水漬橫流而減少顏色的相對純度。水分過少,則色彩銜接生硬,把素描筆觸蓋掉而透不出鉛筆筆觸,畫面就會干澀。所以,在作畫時,一是鉛筆的素描關系要準確不能拖泥帶水;二是水分與顏色的調配關系要恰到好處。初學者在作畫過程中,對每一筆鉛筆淡彩線條和每一筆顏色與水的調配,要心中有數。只有多練習、多實踐、多積累,才能把握好,進步快。
第二步,單色畫的訓練,是解決用筆造型和過度到色彩造型的核心。
如果鉛筆淡彩是借助素描畫色彩,那么,單色畫就是借助色彩畫素描。單色畫雖然看上去是單一的顏色,但是從用筆與時間掌握上,它以含水的筆觸代替了鉛筆在畫面中起突出空間的作用。單色畫在寫生中要求單顏色的干濕運用,要講究筆觸覆蓋方法,以及近似顏色調配結合和反饋主體空間的造型用色等,都是解決好單色畫的關鍵。從用筆這一問題來看,有待于用單色水彩或水粉顏料解決,一是濕畫法;一是干畫法。雖然用純水彩繪畫也可以訓練筆觸,但學生容易犯只重視色彩,而忽略了用筆,也會忽略素描與色彩之間的關系。因為素描是色彩的前提基礎。讓學生認清單色畫與素描畫區別和聯系的同時,首先應該懂得兩者之間的共同之處是單色畫。次之材料不同,更重要的是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水彩畫需要毛筆、水、以及時間等方面的約束與應用,而素描或淡彩中的素描,沒有條件約束或被約束的較少。在單色繪畫練習時,多采用灰性較強的顏色,如:熟赫、赭石等,也可用兩種顏色調出若干個中間色作畫。那些刺激視覺神經較強的顏色如:朱紅、檸檬黃等,不適合使用。單色畫法主要以單色的濃淡、深淺、近實遠虛等來表現物體色彩的立體空間。用筆以勾描、點擦及縱橫涂刷的效果。關鍵一點,必須要與水分運用密切結合。筆頭含水量的多寡,會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及筆觸效果,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水分較少,移筆輕急,會顯現白點閃爍的飛白效果。而水分多,則出現清澈透明之感。前者可用于畫石頭、樹木,質感較硬、不光澤的物體。后者筆法可用于天空及光滑物體等。“形隨筆立”、“下筆有凸凹之形”。即運筆之大小、快慢、輕重要適應對象的體面結構和空間變化,以及質感等條件,抓住關鍵,力避瑣雜,更要避免特意玩弄筆觸。
第三步,就是我們認為常規的、傳統的色彩寫生練習。
結束了童年無拘無束的“天馬行空”的兒童畫的學習,愛好繪畫的中學生開始了正規的素描、速寫、水粉色彩等美術基礎學習和訓練。在這一階段,許多學校在信息技術課或課外活動中增加了電腦繪畫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初級電腦繪畫技巧,能夠創作出豐富的繪畫作品。同時,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和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這兩個大的展示平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投入到學習電腦繪畫的隊伍中來。電腦繪畫離不開軟件和使用技巧,Photoshop是電腦繪畫的一個主流軟件,我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些運用Photoshop進行電腦繪畫的技巧,現匯集成文與大家分享。
將攝影圖片轉換成繪畫作品
將攝影圖片轉換成繪畫作品簡稱“轉手繪”,嚴格來說這種轉換操作還不能稱為是繪畫,它屬于Photoshop的一種藝術加工形式,在早期的版本中,這種操作大多使用“藝術濾鏡”來實現。Photoshop CS5后,新增加了一個混合器畫筆工具和一套毛刷畫筆,混合器畫筆工具模擬了傳統繪畫在調色板上混合調色的特點,可以忽略細節保留色塊和筆刷的紋理,達到把攝影圖片轉換成繪畫作品的效果。用這種方法轉換而來的作品其風格和質感更加接近油畫、水粉畫,往往能“以假亂真”,深受圖片玩家的喜愛。
實例一:以一張風景照片為素材,利用混合器畫筆工具將它轉換為油畫風格的繪畫作品。
(1)打開如圖1的風景照片。
(2)復制“背景”圖層并重新命名為“繪畫層”(如圖2),這樣做的目的是把轉換的內容放到另外一個新圖層上,保留“背景”圖層作備份,便于轉換前后的效果對比。
(3)選擇混合器畫筆工具,在畫筆選項面板中做如下設置:在“畫筆預設選取器”中新增加的十個毛刷筆刷中,我通過反復實驗以為選擇第五個“圓扇形細硬毛刷”和第十個“平扇形多毛硬毛刷”的紋理效果比較好,在這里我選擇的是后者;“當前畫筆載入”選項選擇“清理畫筆”,后面有兩個按鈕,選擇“每次描邊后清理畫筆”,這樣可以避免前一次描邊后顏色的干擾,起到一個清洗畫筆的作用。“混合畫筆組合”選項里畫筆有從干到濕、混合從淺到深多個選項,我一般選擇“非常潮濕,深混和”選項(如圖3)。
(4)用混合器畫筆工具進行描繪時,畫筆的大小要根據所描物體的大小不斷調整,同時需要打開“畫筆”面板,根據所描繪的物體結構調整畫筆的角度,使筆劃緊貼著輪廓走,這樣繪制出來的筆觸效果比較真實。整個描繪過程近似于手工描畫,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最后完成的效果如圖4。
背景透明的線稿提取制作
學生在用電腦進行繪畫時一般是先起草稿繪制線稿,如果使用數位板在Photoshop里繪制就可以直接把線稿繪制在一個空白的圖層上,但目前大部分學校沒有把電腦繪畫納入正式課程,因此數位板的應用還沒有普及。我在教學中總結出了一種在沒有數位板情況下提取制作線稿的方法,主要的做法是:第一步在一張白紙上用鉛筆起稿繪制線稿,這與傳統繪畫起稿完全一致,創意、構圖、造型、比例等可以反復斟酌、修改;第二步使用數碼相機(或手機)拍攝獲取圖片文件;第三步使用Photoshop提取制作背景透明的線稿。
實例二:以下是一張用普通相機拍攝的中學生在紙上起稿的一幅插畫線稿,拍攝的光線和對比度也一般,下面介紹如何用Photoshop把線稿提取出來,放置到透明的圖層上。
(1)使用剪裁工具,加上適當旋轉(糾正拍攝時的角度傾斜)對照片進行裁剪,去掉無用的部分(如圖5)。
(2)復制“背景”圖層得到“背景圖層的副本”,重新命名該圖層為“黑白線稿”,對該圖層執行“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命令,半徑為1左右,使用這個命令的作用是突出強化繪畫的線稿,同時忽略掉由于拍攝造成的如光影不均勻、紙張折痕等與線稿無關的東西,將其變為灰色(如圖6)。
(3)在該圖層上繼續執行“圖像\調整\閾值”命令,調整閾值色階的值,觀察圖中的線稿,既要讓線稿清晰,損失達到最小,又要使背景的黑色雜點最少(如圖7)。
(4)使用畫筆工具把背景中遺留的少量黑色雜點涂成白色,起到清理雜點的作用,得到一個背景干凈的黑白線稿的圖層(如圖8)。
(5)打開通道面板,選擇RGB通道(也可以選擇紅、綠、藍任意通道),點擊通道面板下方的“將通道作為選區載入”,就選中了圖中的所有白色區域,我希望選擇的是黑色線稿,所以可以執行一次反向選擇的操作,效果如圖9。
(6)保持選區,打開圖層面板,新建一個空白圖層,命名為“透明背景線稿”,這時可以根據后續上色的要求來選擇前景顏色,執行“編輯/填充”命令,使用定義好的前景色填充選擇區域,取消選擇,得到背景透明的線稿(如圖10)。
背景透明的線稿上色
背景透明的線稿制作完成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給線稿上色,一般分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作品風格,選擇設置畫筆;第二步分層上色;第三步背景的藝術處理。
實例三:給圖11的線稿上色,繪制成水彩風格的插畫。
(1)打開插畫的線稿文件。選擇水彩風格的畫筆,打開畫筆工具選項欄的“畫筆預設”面板,點擊右上角的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濕介質畫筆”,可選用第45號畫筆“紋理表面水彩”,這只畫筆可以較好地表現水彩的質感(如圖12)。
課堂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方陣,一節又一節的思維臺階,循循善誘中,學生思考、學生討論,學生習慣性地舉手,陳式化地回答,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在主動學習。但是,其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用教師預設的思路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以教師假想的答案限定學生的思考范圍,可謂“圈套式”教學。它桎梏了學生思維的時空,壓抑了學生發現的欲望,限制了學生的視角?;谶@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提出應針對低年級兒童的特點寓教于樂。
一、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使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效率低,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引導學生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二、利用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兒童進行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興趣盎然。
三、給字配“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簡筆畫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而且內蘊豐富,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例如:教學“跳、扔、舉、拍、掃、洗、刷、端”一課時,學生運用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讓字形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了起來,初步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給字配“畫”恰當地結合圖畫與文字的巧妙聯系,豐富了學生想象,使學生生動地識字,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多肯定,少否定
人們都有愛聽好話的心理,何況是七八歲的孩子呢?他們思想單純,更應該哄哄捧捧。這一點,我們深有體會。小時上學時,只要老師一表揚,心里就樂開了花,干起事來勁頭十足;可當老師一批評就會垂頭喪氣。如今的孩子比起我們當年應是更嬌氣,教師更應該呵護他們,讓他們感到教師的關愛。多表揚他們,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于是我在上課時,對學生的回答或提問多以表揚為主。常常說:“你棒極了”,“你的答案真妙”,“你提的問題真有水平”,“你真是好樣的”……當然,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如編兒歌、編順口溜等也是簡單易行的方法。
五、利用生活情境識字
1.1嘗試設計
以建筑學專業基礎課程“打好專業基礎,提高就業能力”為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初步設計教學方案。①確定學生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學習目標,主要針對學生能做什么進行設計。學生剛進入大學,對于建筑學專業領域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感性方面,拓展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是專業基礎課程的首要任務。在素描、色彩課程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練習培養觀察能力和提高動手能力;在形態構成課中通過模型的制作,對建筑的空間、色彩等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建筑設計基礎Ⅰ的學習中通過鉛筆、針管筆、水彩渲染等抄繪練習,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表達能力;在建筑設計基礎Ⅱ的學習中則通過小型的專題設計,培養學生的設計、表達與動手能力。通過每一個環節的練習,明確學生在其中都能做些什么,以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②分析學習者特征,特別是先決知識和技能。在學生進入建筑學專業開始學習之前,教師都會對學生組織一次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對建筑學專業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專業圖樣表達的能力,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對學習者中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行深入分析,嘗試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③設計教學過程,主要是知識傳遞的順序。首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主,通過一些經典的建筑實例和生活中所普遍關注的建筑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例如在形態構成課中對建筑中的色彩、光影等提出疑問,讓同學進一步思考與建筑相關聯的因素,開始自己分析與總結問題,尋找答案。在這一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提問、同學探討、師生交流的環節進行知識的傳遞,還可以通過圖樣的抄繪練習、模型制作等練習,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知識,以提高知識獲取的效率。④資源制作,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提前準備好相關的PPT、實際的模型、視頻等,以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2對所設計的方案進行結構化分析
把教學系統看作學習活動的序列,并將上述所完成的教學方案設計轉化為活動序列,在活動內部將活動過程切分成任務序列,而每一次教學包含一個學習活動。這個切分過程主要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知識建模。通過仔細閱讀原有的教學設計、教材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對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知識進行建模。②精確化學習目標。對學習的知識點、學習到的層次進一步精確,例如在鉛筆線條抄繪練習中,學生不僅要對繪圖工具的運用熟練掌握,還要對鉛筆表達的不同線型合理表達,教師通過示范、交流等方式與同學溝通,以利于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③精確化學習者特征。從學生模型中選擇具體特征,所選擇的學習者特征要有針對性。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遞,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④活動切分。將教學過程切分為一系列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相對獨立、可以重用的組成部分??梢灾赜檬侵高@個學習活動不需要修改或者對任務和操作進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條件下使用。例如培養學生對專業圖樣的表達,可以通過鉛筆線條抄繪、墨線條抄繪、水彩渲染練習等學習活動進行,而對于工具的運用以及圖線的表達是可以重用的部分。⑤任務切分。將學習活動內部的教學過程切分成任務序列。例如墨線條抄繪練習中的任務可以分解為圖紙的張貼、鉛筆工具的使用、圖樣的定位與布局、針管筆的使用,使整個學習活動有序進行。⑥完整性設計,按照學習活動的結構,補充設計所缺漏的所有成分。例如在水彩渲染練習前針對學生色彩方面的知識應進行適當地補充與加強,以整體提高教學的效果。
1.3教學方案的優化
通過對教學方案的設計和結構分析,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案,完善教學設計。①一致性檢查。檢查所設計的各個學習活動,確保它們的具體設計與所指向的學習目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通過修改或刪除任務來達到一致。②使教學過程滿足“具體—抽象—具體”框架,例如在形態構成課程中平面構成的設計,先將具體的實物呈現出來,再抽象出形狀和形態,最終設計出具體的新的形態。③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者更換學習外部形態;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任務類型,使得教學過程的任務類型更加豐富。例如在專題設計中增加一些實地調研部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也提高學生對實際環境的認知能力。④思考如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思考如何才能使得學生的學習產生外部的學習成果。通過對方案的介紹,增加學生的交流訓練,提高表達能力;對當地外部空間體驗的認知練習,使學生在鋼筆速寫和加強地域特點意識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⑤提升動力。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護是整個教學設計中比較關鍵的內容。把學習動力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設計,通過引起學生興趣、正面鼓勵、利用認知沖突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促使學生成功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等。
1.4方案的缺陷分析與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效果和學生所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不斷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在建筑設計基礎Ⅱ課程中的第一個專題設計——食品亭設計,在大理學院(古城校區)校園內選取實際的地段供學生選擇,主要培養學生對建筑與外部空間環境的認知能力與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結合能力還需要提升,因此在第二個專題設計——品牌專賣店設計中,不僅強調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還突出了建筑內部與外部空間之間的聯系。第三個專題則是對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內的主要景點、大理學院(古城校區)校園內特色空間的分析,不僅對前兩個專題設計的內容小結,并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第四個專題設計——別墅設計,則以“承上啟下”為主,選取海濱、山地、溪邊等自然環境,供學生自由選擇設計,不僅將前三個專題設計進行小結,并為建筑設計Ⅰ的學習做準備,培養學生在一個專題設計周期內的綜合設計與表達能力。通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任務分解與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使本門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建筑學專業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