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02:44: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傳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主辦單位:《音樂研究》、《人民音樂》、《中國音樂》、《音樂傳播》
面向國家社會音樂文化建設和音樂傳播學科及學術發展的現實,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本屆活動以“音心相印,樂至道存”為宗旨,以激發更多的音樂傳播學術思想和追求,呼吁音樂傳播研究的價值理性,倡導音樂傳播的積極社會效應和人文精神價值,順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自強的時代潮流。
一、征文對象: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及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員,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媒體等領域的音樂傳播從業人士等。
二、參考選題:下列為本屆征文的參考選題方向,投稿者也可以此為提示,圍繞活動精神自擬論題方向。
音樂傳播理論研究 理論建設與學科建設;學術史與學術群體;傳統文化思想與音樂傳播等。
社會音樂文化建設 大眾(社區、社會群體等)音樂文化生活調查研究;音樂文化產品創作品格、品位的社會導向;音樂文化特色城市/鄉鎮/社區建設等。
傳媒音樂教育 音樂傳播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傳媒與音樂研究 各類音樂傳播媒介(報紙、廣播、影視、網絡、演出等)的運作特點和規律;各類媒介音樂產品(如影視劇音樂、廣播電視音樂節目)的生產、傳播。
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研究 各民族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當代傳媒音樂產品中的傳統音樂元素等。
音樂文化產業研究 音樂文化產品創意;音樂文化產業鏈及各要素;音樂商品及市場的歷史與現狀等。
中國(高校)校園音樂文化建設 高校音樂類社團建設;特色音樂類公共選修課;校園歌手和音樂比賽;音樂演出進校園等文化活動與現象的調查與解讀。
音樂期刊研究 音樂期刊編輯;音樂期刊的歷史與現狀、社會活動;期刊評估等。
流行音樂傳播研究 流行音樂的生產、批評、接受(尤其是青少年)等方面的實證與文化研究等。
三、稿件要求:必須為首發原作,否則取消獲獎資格。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0。來稿務必齊、清、定。
1.請使用Word文檔標準格式(擴展名doc或docx,推薦存為doc格式),文件名須包含作者姓名和論文標題。
2.首頁首行請寫“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論文標題寫在第二行(黑體三號),第三行起寫作者簡介(宋體四號,包括姓名、性別、單位、專業、研究方向、電話、E-Mail、地址和郵編等,在職人員須寫明職務或職稱,在讀人員須寫明當前學習階段和入學年份)。
3.論文摘要:100—300字,楷體五號;關鍵詞:3—7個,楷體五號,用空格分開;正文:宋體五號;文內若有各級小標題,酌情使用其他字體和稍大字號以示區分。
4.文內注釋:一律使用當頁腳注,宋體小五號,每頁另起編號(注釋序號使用圓圈數字,如①②③等)。
5.參考文獻著錄:須包括主要責任者(作者、主編等)、文獻題名及版本、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或刊期等(報紙文獻須有版面號),外文文獻和互聯網文獻著錄可參考MLA規范。
6.按A4幅面排版,頁面下方居中插入頁碼。論文若含照片、圖表、譜例、附錄,請分別按類編號以便指稱。
四、投稿方式與截止時間:應分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投稿,方為有效。打印稿請寄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中國傳媒大學70號信箱(郵編100024)。另請在信封正面寫明“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此稿恕不退還。電子稿請發往本活動專用郵箱。郵件的“主題”中請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標題。聯系人:韋杰、魏曉凡;電話:(010)657837102.投稿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五、征文評獎與使用:1.本次活動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7名,優秀獎15—25名; 2.獲獎者可獲得主辦單位等機構聯合頒發的榮譽證書等獎勵;3.主辦單位享有所有參加征文作品的出版權、使用權,可將優秀作品匯編成冊或公開出版;4.經專家組評審后,組委會將于2013年12月公布獲獎名單,并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通知獲獎者。
論文摘要:本文在闡述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寫作音樂論文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以及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和幫助問題,以期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長期以來,在社會大環境和培養機制的雙重影響下,多數音樂專業院校中存在著注重音樂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輕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的現象和問題,加之在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訓練,從而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和音樂表演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的音樂表演難以具有深刻的內涵,而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有什么樣的意義、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樂表演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與寫作等,都是筆者認為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一、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
音樂研究與音樂表演均表現為一種以音樂為對象的創造性勞動;區別主要體現在創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音樂表演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演奏或演唱;音樂研究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語言和文字。兩者之間相互推動和補充。因此,音樂研究能夠促進音樂表演,對表演專業具體化的細節研究能夠直接指導表演實踐。
音樂研究從學科意義上講,即音樂學,它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是透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來闡明它們的本質及其規律。其研究對象正是音樂及有關音樂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樂表演則既是一種再現的藝術,即它忠實地傳達和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使命的藝術,即它要參與音樂意義的生成,填充和豐富音樂的內涵,并由此富于音樂新的生命。因此,音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音樂表演的技能,完滿地表演與再現音樂作品,而且還要具備對音樂作品進行創造性解釋和表現的能力;不僅要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而且還要站在當今時代的立場上,運用當代的審美眼光,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填充和豐富它的內涵【sup】[2]【/sup】。
鋼琴演奏家、理論家尤金烏德在《思考與演奏-對表演藝術的理論研究》一書中談到:“對于音樂學理論,今天的表演藝術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見,當今的表演藝術家對于音樂學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紀演奏觀念的改變。20世紀的演奏觀念受到同一時期音樂學研究大發展的影響,崇尚二度創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礎是種種歷史的、結構的和風格的音樂學研究成果。這些對于種種音樂學研究成果的認知、理解以及在表演過程中的運用,被稱為樂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新名詞,與樂感(music feeling)和樂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稱表演藝術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紀教學觀念的改變。20世紀講究表演詮釋必須基于對音樂文本的分析,而音樂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樂智。這是使得教學由口傳心授向樂智的培養轉變。教學逐漸從模仿過程變為揭秘的過程,即從謎面(譜面)通過樂智(音樂理論)走向謎底(音樂復原)的過程。
二、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
音樂論文是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表述音樂科研成果的論文,也可把表達音樂研究成果的論文稱為音樂科研論文、音樂研究論文等等【sup】[3]【/sup】。作為音樂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既是對音樂研究成果的描述與記錄,又是人們進行音樂學術交流的工具。
音樂表演專業寫作類別,主要為音樂表演研究論文和音樂教研論文。音樂表演論文是指表達聲樂或器樂表演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一般來說更重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它既是研究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總結,又是對表演科學的理性認識與深層把握。音樂教研論文是教師對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和研究,表達音樂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從生動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筆者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已有九年,結合自己寫作專業論文的經歷,我深刻感受到論文寫作對自己演奏與教學的幫助與作用。
首先,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可以調動自己所學到的各種知識來探討某些音樂現象和問題。同時,我們還會查閱大量的書籍和文獻,了解所寫題目的研究現狀,掌握最新研究動向,從而對論題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認識,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體系化、系統化。這樣就能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認識力、思考力、分析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寫作學術論文能培養和增強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術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我們的教學予演奏示范與科學表述為一體,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重視理論修養和學術修養。
再次,音樂論文是進行音樂學術交流和傳播的工具。音樂學術交流、傳播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音樂會、研討會、錄音、錄像等,然而音樂學術論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為它是傳遞、儲存信息的良好載體,是國內、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有力工具。這種交流與傳播不僅能提高音樂研究的水平,而且還可以廣泛的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
最后,音樂論文寫作的過程,能使我們主動建立學術意識,培養科學鉆研的態度,并且逐漸形成創新性的思維。
三、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
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應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運用已有的音樂學研究成果,對作曲家開展縱向、橫向、原點比較??v向比較即對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作曲家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尋找出他們間的影響、聯系與傳承;橫向比較即對同時代、同國籍、同流派作曲家進行比較,尋找差異;原點比較即對一個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作品的比較,既尋找聯系,也尋究差異,從而使我們在把握作品音樂風格方面有所建樹。
其次,對音樂文本進行研究分析,從曲式結構、和聲、調式調性、速度力度等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以手稿為基礎,對作品進行不同版本的研究與分析,并將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在演奏方法與風格詮釋上闡明自己的觀點。
再次,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將教學與科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蒲杏杞虒W創新支持,教學反饋科研以靈感驅動,二者互相推動,相輔相成。因此,對已有的專業論著及同行發表的論文進行搜集、閱讀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主觀的思考與探索,不斷將教學方法的積累升華為教學理論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
綜上,音樂論文是儲存、傳遞信息的良好載體,它不僅能廣泛傳播和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們從中汲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中,進行音樂論文寫作訓練是極為必要的。
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我們只有在音樂研究中不斷前進,才能使我們超越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音樂表演與學術境界,從而讓自己的音樂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釋
[1] 廖乃雄、羅傳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學”詞條.
[2] 張 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
[3] 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1.
參考文獻:
書之前,曾遂今就已經于1997年出版了引音樂學界紛紛關注的《音樂社會學概論》。而自《音樂社會學概論》面世以后,社會發生了變化。在音樂領域,市場經濟所導致的音樂商品化進程,消費社會所帶來的音樂消費新方式,大眾文化所引發的音樂審美新趣味,網絡技術所產生的音樂傳播新方式……這一切都要求人們要對當前的社會音樂進行實時的觀察與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著者在《音樂社會學概論》一書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刪減,并補充入最新的音樂社會學觀點和大量的富含闡釋意義的圖片,于2004年出版了《音樂社會學》一書。該書一經出版,便在國內音樂社會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凡寫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術論文,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從該書中引用相關理論;而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眾多藝術類、音樂類專業院校,則更是將其作為指定教材。
筆者重點就該書的體系完整性、理論創新性和形式生動性等方面談一些讀后感。
一、體系完整
作為中國音樂社會學的奠基之作,體系完整是首要條件。全書思維開闊、邏輯嚴密、敘事宏大。從古今中外的音樂社會觀描述到比較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之異同,作者都在緒論以及第一章“音樂社會學的學科認識”中詳加闡述。
接著,作者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職能、學科結構四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他對中國音樂社會學的學科建設之思考,這些思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緊緊圍繞“中國當前的社會音樂”這個主題展開。在筆者看來,與其他音樂學科如音樂史學相比較而言,音樂社會學是一門“當前”重于“過去”的學科。因此,曾遂今的這本專著,在內容與時代的結合度上的確是具有真切的“與時俱進”的品格的;而其中的學科建設論層次之分明,邏輯之嚴明,操作之簡易,更為當前中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體系框架。
曾遂今采取了根據社會音樂活動要素來分解剖析的方法。這些主要的要素亦即章節的分類為:一、社會音樂活動的主體構成――人,這里包括“音樂聽眾”和“音樂職業”人員等兩大主體;二、社會音樂活動的客體構成――物,這里的物專指音樂,而在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這里的音樂主要以“音樂商品”的形式呈現;三、社會音樂系統的內部運動機制構成――從社會音樂生產到音樂傳播再到音樂流行最后到音樂批評,系統觀始終貫穿于全書的體系構成。本書在體系上做到了宏觀與微觀結合,本土化與系統化的結合,為我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在整個體系結構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規范。
二、理論創新
學術規范、文章質量、學科建設與編輯評獎幾個問題是本屆會議討論的重點。
深秋的廈門11月8-10日,恰值慶祝廈大藝術學院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際,全國第五屆音樂理論期刊研討會在此舉行?!兑魳费芯俊贰度嗣褚魳贰贰吨袊魳贰贰吨醒胍魳穼W院學報》《音樂周報》等16家音樂刊物的編輯與領導匯聚一堂,面對現實、回顧以往,在總結近期辦刊經驗,指出存在問題的同時,圍繞學術規范、文章質量、學科建設與編輯評獎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對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設想。
音樂期刊不必一統天下
學術文章的學術規范問題,是多年來期刊論文寫作與編輯工作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引文、注釋、關鍵詞、研究概述等具體問題,與會者各抒己見,《音樂研究》副主編陳荃有首先代讀了未能到會的《黃鐘》前主編蔡際洲的文章。蔡教授認為,青年作者論文寫作學術失范問題較為嚴重,有80%的研究文章前面不做論題研究概述,回避研究史實與前人研究成果;關鍵詞不準確,文章有結論,論證少過程,譜例無序號,語言表達不符合漢語習慣等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
如何規范,以哪一種標準來統一期刊論文,引起了與會者熱烈討論。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郭樹群提出注釋與參考文獻是否嚴格區分放置頁下和文后等更為具體的規范問題,南京藝術學院《音樂與表演》副主編馮效剛介紹了江蘇新聞出版局的相關規定,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李寶杰認為,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規范標準,就音樂理論期刊的《中國音樂學》《人民音樂》和其他音樂學院學報學術文章,執行的標準都各有不同。多數與會者認為,為保證人文社科刊物各自的特色,不必像理工科刊物一樣一種標準統死。音樂期刊可以執行各自的標準,但自身對文章的要求必須統一。
《人民音樂》副主編金兆鈞認為,撇開音樂期刊的生存問題不談,期刊質量的下降與稿源與撰稿人隊伍變化有關。雖然近些年碩士、博士論文很多,但真正符合期刊質量的不多,許多文章大而空。比起八十年代的碩士畢業生寫作水平差了許多?!饵S鐘》主編劉永平認為音樂理論期刊首先應該強調文章的學術質量。學報論文就是給專業人士看的,至于音樂表演與教育普及性文章,可以到音樂普及性報刊去發表。音樂編輯選擇稿件的學術眼光十分重要?!吨袊魳贰非爸骶幏媸a認為,對編輯不熟悉的稿件適當采用外審制,虛心學習老編輯的工作經驗,對提高期刊質量是非常有益的。
關于防止抄襲的辦法,大家介紹了各自的經驗。金兆鈞談到《人民音樂》主要辦法是在網上就相關題目搜一搜。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彭佳莉則介紹了將抄襲者、一稿多投、自我復制者列入編輯部“黑名單”的辦法,并希望各編輯部可以相互交換,共享資源,以便形成對學術違規者的共同制裁。
9日上午,音樂編輯新人培養與學科建設的討論會上,李寶杰首先發言,介紹西安音樂學院的音樂編輯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設置情況。提出編輯學專業不能設置在本科的道理,認為編輯專業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必須有具體的學科訓練作為基礎。就像近年來許多大學取消法學、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一樣。音樂編輯必須首先要有音樂專業的本科訓練,就像美術編輯、文學編輯必須要有美術、文學的學科訓練一樣。否則,編輯缺乏對編輯內容的判斷與處理能力。
圍繞音樂編輯學的學科建設,與會者展開了熱烈討論。陳荃有介紹了一些綜合大學設置編輯學專業的情況,通常是設置在新聞傳播相關的系科里面。中國編輯學學會屬于一級學會,建立音樂編輯學科可隸屬音樂學也可掛靠編輯學。與會者提出成立音樂編輯學學會的建議?!段鞑恳魳肺幕分骶帍埦收J為,音樂編輯學作為一門學科,問題的考慮應該更為成熟,從學科的對象、理論、方法到學科的歷史都應該有所梳理,形成體系。
11月22日,作曲家陳其鋼來到天津音樂學院,參加該院團委、學生處主辦的“大師講壇”系列活動,作為主講嘉賓講述了他的音樂人生。姚盛昌院長親自為陳其鋼頒發聘書,聘請其為天津音樂學院“榮譽教授”。
陳其鋼講述了自己曾經的孤獨與失落,彷徨與猶豫,讓同學們了解到每一部音樂作品背后的酸甜苦辣,認識到一個成功的音樂大師曾面對的壓力與挑戰。陳其鋼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評定自己對音樂創作的感受:“音樂是孤獨的,創作音樂更是一件孤獨寂寞的事情……”這聽似悲觀消極的創作態度,卻給同學們敲響了警鐘:想要當一名作曲家、音樂創作家是一件不難的事情,但是想要將音樂創作作為一種職業,并且不斷為之投入并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必定需要常人無法想象的勇氣。陳其鋼的直言不諱,拉近了與同學們的距離。
在現場互動環節中,同學們提問,有的是針對陳其鋼作品本身的藝術創作歷程,有的是圍繞法國和中國的地域文化差異,有的則是實地解決自身問題?,F場氣氛十分活躍,陳其鋼對同學們的問題都一一作了詳細的闡述和解答。
由天津音樂學院團委、學生處主辦的“大師講壇”系列活動現已成功舉辦了6期,無論是來自漢諾威音樂學院、談吐風趣幽默的愛絲貝特?莫澤爾教授,還是匹茲堡交響樂團小提琴副首席賈宏光先生,都給同學們在音樂專業和藝術人生的規劃上有著不同意思的影響和指導。陳其鋼對“大師講壇”活動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多和大師接觸,多和大師探討,必定會對同學們的性格塑造,人生規劃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能帶給同學們創作的閃亮星火。
■夢夢
首屆“中國音樂傳播文論
本報訊(記者 樂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傳播學會、中國輕音樂學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國音樂》承辦的首屆“中國音樂傳播文論征集”活動日前在北京啟動。
本屆論文征集內容共分為音樂傳播的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音樂傳播的現實與理想,音樂傳播的思維與行為,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利益,當代“原生態”音樂思考,音樂新聞報道的業務研究,電視音樂文化,網絡音樂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字數不超過3000,全國各大高校所有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以及青年教師都可以參加,專業不限。
論文關鍵詞:周杰倫,歌曲敘事意象,敘事主題,敘事語言
長期以來,流行音樂作為一種稍縱即逝的快餐式文化,難有深刻的內涵,所以它在音樂領域并不曾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重視。但是,它作為當代最為普遍流行的音樂形式,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朋友所追捧,對社會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小覷。因此,當下流行樂壇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一批歌手掀起的“中國風”對尋找、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較大的影響。
流行音樂作為回歸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兩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是以流行音樂作為工具,用它的創作與傳播對背離傳統文化而產生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與文化現狀提出抗議,另一是某些音樂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展現,通過傳統文化自身獨特的魅力贏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再度認同、熱愛與追隨。從敘事的觀點來分析周杰倫所演唱歌曲,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歌曲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非常注重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敘事意象
意象作為一個生命力極強的詩學范疇,在各種藝術領域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周杰倫演唱的歌曲中跳動著多個鮮活的自然意象(、稻香、芭蕉等)和蘊含豐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炊煙、閣樓等)。
以《青花瓷》為例,瓷器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也是使西方認識中國的一個特殊名詞。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工藝、書法、繪畫的精髓。青花瓷以其穩定的色澤,明凈素雅的畫面成為瓷器中的珍品。歌曲中的青花、檀香、煙雨、錦鯉、漢隸、宋體等對青花瓷的描繪完全展現出了青瓷洗盡鉛華、古樸典雅的那種“自顧自美麗”。再加上古箏叮咚,牙板清揚,琵琶淙淙和周杰倫柔情而古樸的唱腔,構成了一闋佳作。
《東風破》中孤燈、圓月、燭火、酒、水東流、古道、荒煙等意象音樂論文,很容易令人想起《相見歡》或《天凈沙秋思》等詩詞,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深化了歌曲的內涵,而且重復渲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渡虾R痪潘娜分蟹狐S的春聯、黑白照片、雕花的門窗、斑駁的磚墻、豆瓣醬、舊皮箱等都是顯明的傳統文化意象,它們能夠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因為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或有相同的文化浸潤。 二、敘事主題
對于文藝作品的主題,當前人們比較通行的一種看法是,它屬于文藝作品的深層意蘊,它常常透過形象、意境而表達出包含某種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從具體作品來看,周杰倫的歌曲數量龐大,主題多樣,但從眾多而多樣的歌曲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所演唱的歌曲主題大多不離傳統文化。
愛國主題是周杰倫歌曲的第一大主題。廣為傳唱的《蝸?!酚?006年被上海市教委列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100首》的推薦目錄論文開題報告?!侗静菥V目》迫不及待地要向國外輸出中國傳統文化,他說我們民族曾經創下了古文明,因此要“抓一把中藥服下一帖驕傲”,希望“華佗再世”,醫治“崇洋媚外的病癥”,并且要把我們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甚至還要讓“外邦學漢字”?!峨p截棍》一歌中以武林絕技將“東亞病夫的招牌”“一腳踢開”,歌中的“仁者無敵”、“一身正氣”既是中華武術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立身與處世的根本所在。《龍拳》豪情萬丈的宣告: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種/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條龍!這里的敘事者是一個自信、驕傲以及充滿尊嚴的中國英雄。
“百行孝為先”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稜敔斉莸牟琛分v爺爺在主人公小時候泡茶的生活情節,那就是家的味道?!锻馄拧犯嬲]當今的人們孝順長輩不但要給予物質上的贍養,還要給予精神上的關愛。《聽媽媽的話》通過與童年時自己的對話教育現在的孩子要愛自己的媽媽,要聽媽媽的話,讓她少操心。
當下社會競爭激烈,生活與工作節奏加劇,人們充滿焦慮,再加天災人禍不斷,很多人陷在了困難的負面情緒中,針對這樣的現實,《稻香》表達了對單純、原始生活的向往,其中蟲鳴鳥叫的鄉村能夠使人想起莊子的文化,它的主題是什么?知足。而“知足常樂”也是被當下人們所遺忘了的一種可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在周杰倫的歌曲中大部分常常表現出對過去世界深情的留戀,時間在他的歌曲中成了一個能指的符號,過去是充滿意義與價值理想、美好的所在地。
三、敘事語言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西詩以直率勝,中詩以委婉勝。當下流行音樂的歌詞以直截了當為風尚,淺白易懂到無味地步。而周杰倫的歌曲語言卻能以中詩的委婉勝,這在于它的敘事不但十分注重琢詞煉字,而且大量出現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比喻、擬人、引用、通感、用典等敘事手法,使作品體現出了與中國古典詩詞一脈相承的風格與神韻。“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臺》)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的黃”與“笑容的黃”一起呈現音樂論文,使人感到曾經溫暖甜美的笑容已逐漸淡離遠去,令人無限傷感。同時,這句又令人想起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的名句,真是更添思念哀傷之情。“只戀你化身的蝶”(《發如雪》)用的是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化蝶”的典,《發如雪》歌題本身對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轉化,《《四面楚歌》歌題用是項羽的歷史典故,這些切題達意,渾然天成的用典或轉化以古喻今,使歌曲顯得古樸而文采斐然,體現出以少勝多的簡約美,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根基。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同時,語言又表達著文化,可以說,語言能夠反應一個人特性,包含著一個人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與反映著人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與態度。
(1)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多種定義。威廉斯認為流行音樂“1)意味著為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2)處在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比較之中。3)用于描述一種人們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著大眾媒介通過商業利益對人們的強力”?!吨袊蟀倏迫珪魳肺璧妇怼氛J為流行音樂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綜合以上界定,我們認為流行音樂,專指那些在我們當今生活中廣泛流傳、內容通俗、貼近生活,主要為青年人所喜歡,且伴有較強商業目的的音樂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指的是吸收、借鑒和利用了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特點,高雅含蓄的流行音樂歌詞。
2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產生與發展。古典美歌詞是伴隨著流行歌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個人專輯《淡淡幽情》(1983),收錄的12首歌曲的歌詞全部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里的名作。此外,還有香港的詞作家黃霑的作品《滄海一聲笑》和《梁?!返?。20世紀90年代有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白云深處》《巴山夜雨》和黃安作的詞作《新鴛鴦蝴蝶夢》等。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21世紀的詞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樂人也創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詞,如《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現了霍尊的《卷珠簾》,被劉歡譽為“具備大家閨秀風范的中國風”。(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特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長處,語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體化、人文精神大眾化,給人帶來獨特的美感享受。與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毫無意義,創作低俗、浮躁、無病、沒有邏輯、無聊煩瑣,意義表達模糊、感情表達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鮮明對比。(3)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樂歌詞的創作中,不少詞作者嘗試著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運用于歌詞的創作中,不僅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從側面間接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運用古典文學詩詞。這類形式以鄧麗君為代表,如《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獨上西樓》的歌詞出自《相見歡》等。在這之后,又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如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散發著濃厚的古典文學的清雅意境,最終成為經典歌曲而廣為流傳。2)化用古典文學詩句。作詞家在創作中,將古典文學中的美詞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優美,更符合時代特點。例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借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3)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或意境。詞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意境進行創作,把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特點,巧妙地用于現代的白話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上海灘》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學的形式與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詞,《發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東風破》等。這類歌詞通過詞中的意境或情境,體現了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的關聯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現狀
根據掌握的文獻,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麗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上。由于研究點處于文學和音樂的交叉領域,研究者們有從音樂學角度出發,有從文學角度出發,還有從文化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來研究的。而對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來加以研究。對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章分類后,可以得到關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曲的研究現狀。對于鄧麗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音樂方面的研究,如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黃金蟬、揭冰《鄧麗君音樂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探析——以古典專輯<淡淡幽情>為例》、陳奕虹《鄧麗君音樂中的美學研究》、彭英姿的碩士論文《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等。二是文學方面的研究,如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莊宏道《一縷芬芳,幾絲情愁——聆聽<鄧麗君歌曲精選80首>的隨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國風”歌曲的研究性論文,有以下幾類:(1)音樂學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國風”——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學研究。例如,宋秋敏《試論周杰倫專輯中歌詞意象的古典化傾向》、趙瀾濤《日月潭洗青瓷——淺析周杰倫歌詞對古典詩歌的傳承》、羅涵的《從文學與語言的角度分析周杰倫成功的原因》、段麗的《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等文章從古典詩詞出發,闡釋中國古典詩詞對以“中國風”為代表的現代流行音樂歌詞創作的影響,以及“中國風”歌詞如何繼承古典詩詞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3)文化學研究。例如,黃彩萍《返回古典與文化鄉愁——方文山歌詞的文化闡釋》、曹軍英《論方文山歌詞中的文化意蘊》等論文認為方文山創作“中國風”歌曲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4)社會學研究。例如,馬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趙[專業提供寫作論文和 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dylw.net]樸的《從“西北風”到“中國風”——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影響芻議》等論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經濟和文化環境、傳媒、明星影響力、聽眾的審美趣味、創作者的觀念以及音樂方面分析“中國風”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綜合以上,從文學角度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文獻還很缺乏,尚存在較多的研究空間。參考文獻: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會的詞匯山.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35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評論,2007(7).
晨楓.中國當代歌詞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湘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