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1 14:3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味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趣味的作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如口頭的、書面的、繪畫的、表演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新型玻璃》之前,教師先介紹了憎水玻璃、自潔玻璃、天線玻璃等,學生一聽,興趣來了。這時,教師才布置前置性學習內容: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你還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嗎?用上文中的表達方式當推銷員介紹自己發明的新型玻璃。這樣,學生在教師的調動下,興趣盎然,都認真查找了新型玻璃方面的相關知識,對課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又如在學習《牧場之國》這篇課文時,可布置這樣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搜集有關荷蘭的圖片及文字資料。2.作者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非常感興趣。有些孩子自制課件圖配畫,有些暢談自己的感受想法,圖文并茂展示自己的研究結果,看到孩子們那激動的眼神時,教師異常興奮,師生雙方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前置性學習內容吸引了孩子們,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本
前置性作業的布置應該成為下一課時教學設計內容的導航,是為新課作預備、作鋪墊、作指引的。在作業中應體現下一節課老師上課的思路,它可以是下節課重點、難點的直接或間接展示;也可以拋磚引玉,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課。教師在布置前置作業前,一定要精心備課,熟悉、找準教材的重難點,抓住知識的“根”,使學生通過前置作業能夠完成大部分的知識點。
如在教學精讀課文《鄉下人家》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3個方面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出不理解詞語的意思。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3.想一想,課文寫了幾處景,你認為哪一處景物寫得最好,為什么?用筆畫下來,并寫下批注。
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低入
布置前置性作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設計布置作業,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設計的作業難度要適中,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體味發現的快樂。比如在學習《為人民服務》一文時,教師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有的人死了,卻像司馬遷說的‘重于泰山’,你能列舉幾句表示死得其所的詩句嗎?”這樣的作業,誰都能做到,只是發現多和少、認識的深與淺的問題,每個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再通過課堂上的相互補充,相信學生的記憶一定非常深刻。
四、百花齊放春滿園――開放
教師善于合理開發教材資源,深入挖掘學生智力、潛力,注重發散性思維的作業布置是貫徹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前置性作業既要兼顧教材與學生,又不能過于機械,而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開放性,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質與創造力,給學生足夠的創造空間。教師要根據教材適時適量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讓學生“各有說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話可說”,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關鍵詞]實踐 和諧 課堂
當前,在演繹、言說新課程語言的實踐中,存在著兩種弊端,一種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一種是新瓶無酒,有湯無藥。前者是對新課程的歪曲,后者表現為對新課程的無作為,而這都源于沒有建立新的相應的教學方式、生活形態。據此,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力圖通過記錄教師課堂教學場景和案例的剖析研討,分析課程從獨立存在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經驗的歷程,追尋符合《課標》理念的有效教學行為,氤氳和諧、系統化、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氛圍,以期收獲新課程的精彩。
一、目標與過程――共存期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那如何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呢?該如何實施語文教學呢?對這兩個問題的預期,就是學習目標和過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釋,目標即想達到的境界或目的;過程即事情進行或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由此,教師應讀透文本,預制目標,提升課堂對話品質。筆者試以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登山》兩次實踐案例進行闡述。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方向――教學目標的問題,嘗試一根據目標采用線型結構設計,表面上看,教學設計流暢,突出對語句的朗讀體會、揣摩和品讀,但 “情趣是認識的前提,教學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否則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嘗試一教學環節雖環環緊扣,但顯得機械,缺少應有的情趣和生命力。
嘗試二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問題梳理來引導,在教學流程中突出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借助課件探究小路的危險,誘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山路之險;二是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列寧第一次是怎么走過這條小路”和“第二次為什么還走小路”為話題展開辯論,同時借“寫”把列寧“毅然”走過的情景寫具體,落實“借助課文重點句子,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悟列寧自覺鍛煉意志”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理解、學習表達統一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王雷英)。
由此,我們可以說: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將使課堂的過程顯得更為充分,同時課堂應該是目標與過程相互依存的落腳點,是實現語文情趣與扎實雙贏的大舞臺。
二、預設與生成――共棲綠洲
“凡事預則立,”預設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有效落實的保障?!墩n程標準》要求我們的預設要關注生命體,適應各類學生的需求――做不止一種的預設,而這恰是有效生成的基礎?!罢l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顯成效的學習時刻”(蓋耶)。筆者以《驚弓之鳥》兩則教例進行分析。
在A教師構思的教學預設中,突出的是如何使教學環節組合得環環相扣、無懈可擊。然而,嚴密設計的結果是學生急匆匆地跟著老師跑,幾乎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空,生成也就沒有了時空。在B教師的教學預設中,體現的是如何讓“教”更好地適應“學”的需要,怎樣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以簡約的導入,以認識更羸為主線生發,留足隨機生成的時空,體現預設流程和生成需要。在學習“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中,教師緊扣“能手”的意思,在追問“能手”的“過程中”落實認識能手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認同,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既要感悟人文內涵,又要感悟語言規律”的要求。從某個角度講,充分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從來就不是對立的。
三、本體與“綜合”――共性合作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本體”,“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等語言的描述,道出了語文學科責無旁貸的任務是學習語言,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在小學教材中有許多科普選文,在教學這類選文時,教師挖掘科普性文章綜合性特點的同時,應重點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凸現個性閱讀,構建“潛心會文,積極語言實踐”的“學習主題”。如果教學為突出“綜合”僅體現科學情意目標,忽視語言實踐,不僅是教學上的一種缺憾,而且也是對語文教材資源的一種浪費。如《新型玻璃》介紹幾種新型玻璃,文中“也許……不是……而是”、“即使……仍然”等字里行間顯現的各種形象和情感,是引導學生感悟生動、準確的語言,體悟情、理的好載體。故此筆者以共性整合的觀點進行如下設計:
1.教學目標:
(1)能正確地拼讀注音的生字和朗讀課文,理解企圖、安然無恙、藕斷絲連等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2)對描寫新型玻璃的語言材料進行重組,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的規律,培養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學流程:
(1)聯系生活導入――有境。
(2)熟讀文本感知――有效。
①讀正確:自由讀課文,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劃出來,并試著解決它。
②讀流利:自由練讀,同桌互助,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字、詞語與同桌交流,并試著解決它。
③讀中悟:分組分段朗讀,課文介紹的這些新型玻璃分別有什么特點?
相機落實:詞句:企圖也許……不是……而是
安然無恙藕斷絲連即使……仍然(這種寫法叫新舊對比)
卻 盡管……還是消除
④讀中“解”:這些新型玻璃解決了普通玻璃存在哪些問題?
人們發現玻璃 _____,發明了_____,把它用_____。
(3)情節沖突再現――有法
(4)課后設計拓展――有度
語文課程不僅是文本的課程,還依賴教師對學科本體教學資源敏銳的發現、整合和運用,更是一種“共性體驗的課程”。
四、形式與“指向”――共情磁場
“課堂是一個多層面動態生成的師生交往場”,進行語文實踐離不開雙向互動的語言。因此,在課堂這一師生智慧演繹場中,教師對課堂信息指令理解、把握和處理,不但直接顯現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觀念、教學基本功,而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效?,F以《亡羊補牢》教學片段進行分析:
師導入:請同學再讀課文,找一找意思深刻的句子,小組討論你對那句話最有感受?
以下是筆者聆聽學生小組討論的課堂記錄:
小組長說:你想出來了沒有?快點說。
生1:我們先分段讀,2個人一起讀。
生2插嘴:要讀得生動。
生3:為什么要讀得生動?
生2:表情“怏怏”,跑到組長后面。
小組自由讀;
小組反饋讀:
生4:讀。
組員齊糾錯:“結結實實”讀錯了;“牢”讀錯了……
小組討論:
生5:這篇按照總寫;
生6插嘴:真笨,按照總分總順序寫的。
生7:這兩段讀起來好象一樣的。
這樣5分鐘自主合作學習的場景結束了。但我們應該思考:“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老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贝私虒W片段整整5分鐘,教師期望將個體的學習體驗轉換為大家的學習資源。但我們發現,學生的討論不著邊際,效率低下不言而喻。故此,有必要指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指令指向的有效性需要進行適當的規范與訓練。因為,有了形式的保障,指向的節奏才會合拍,把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生產”知識,產生刻骨銘心的愛才有可能。
五、“經營”與“熏陶”――共筑“家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因為只有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這樣家園似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經營和教學環境的熏陶。筆者試以特級教師盧雁紅《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片斷來說明這種生命涌動和成長的課堂構建。
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改成一首詩)
師:到處都是血跡,從頭到腳,這就是父親。當你想到這些時,你就會問自己父親怎么會變成這樣,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瓦礫時,手會被扎破。
生:到處都是小孩的尸體。
師: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
生:這會不會是我兒子呀?
師:他會怎樣?
生:渾身冰涼。
生:渾身發抖。
師:對,不是我的兒子,不是我的阿曼達,我的阿曼達還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淚光繼續挖。這位父親就是這樣,不斷地在痛苦煎熬中繼續挖。你會怎樣讀?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很好,我聽到你們有感覺了。我請一位同學來讀。
生讀。
師:讀得真好。這是飽含著血淚的情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一份令人心痛的愛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師生: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師: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著肉體的傷痛,右肩扛著精神的壓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生:是愛的力量。
師:講得好,還有嗎?
生:是他對兒子講的一句話。
師:什么話?
生: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讀。(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師:這句話讓父親成為一座大山,這首詩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
盧老師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關鍵的畫面,營造故事發生的情境。通過引導語(“在這三十六小時會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場面,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追問語(“當父親在挖出一具尸體的一剎那,他會想什么?”)、烘托語和學生的想象共同經營課堂基調,打造“學習共同體”的熏陶氛圍,引導孩子進一步審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這樣做?”,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處境,補充了文本的空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解決學生生活實際與課文相距較遠的困難。父親的高大形象逐漸由學生的眼中,自然過渡到腦中,繼而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搖擺者,顧左盼右,非此即彼。在新名詞不斷沖擊我們眼球的時候,茫然或迷失語文的自我;和諧者,配合適當、協調,追尋生態。當我們熱鬧地討論語文的性質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辯地關注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轉化行動,錘煉教學“節點”的有效性,營造適當、協調的課堂雙邊互動,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邁向扎實、樸實、真實之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摘 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提倡更多地關注學生視野下如何開展學習活動。本文把教師從學生、學習等角度來設計課程學習的目標、任務、問題、活動乃至學習反饋和課外作業的工作叫學習方案的設計。筆者用案例方式綜述了自己近3年設計學習方案的獨立觀點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關鍵詞 初中物理;學習方案;設計
從學生、學習等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不知不覺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鏡》為例,來介紹學習方案的結構、內容設計和常態教學反思的處置辦法。
學習方案的標題一般設計為課題,內容則是經過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鐘內完成的學習內容。例如:“課題:3.4平面鏡1”,即蘇科版八年級第3章第4節第1課時。
學習方案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的設計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復。學習重點是在學習目標文字下方劃單劃線,學習難點則劃雙劃線或做其他標記以示區別。學習目標需要將三維教學目標先進行融合,然后再負載到具體學習任務之上。學生課前的準備也是以常態課課前,學生能做的準備為主。案例如下:
明確學習目標,關注學習重點,挑戰學習難點:
1.知道平面鏡的基本特點。
2.經歷探究過程,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要求課前完成的任務:
準備好文具、草稿紙,瀏覽教材和伴學單的內容,讓自己和學習小組成員安靜下來。
學習方案把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相關的問題、活動、反饋等內容梳理并排組好。學習任務以問題式并任務完成的主要方式設計?;顒有蛱栿w現章節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節第1個活動。學習活動前需要準備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寫,而是根據方案設計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師設計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課堂完成的任務:
學習任務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鏡?
0341⑴閱讀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體表面叫“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觀察到鏡前物體的“像”。
⑵實驗探究1:用力彎曲一塊平整的薄不銹鋼鋼皮并觀察它,確認鋼皮在____狀態時屬于平面鏡。
⑶實驗探究2:嘗試從提供的金屬勺(或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觀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鏡中像的大小與形成像的物體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體驗---照平面鏡時,若你在舉左手、眨右眼時,鏡中的“你”在舉____手、眨____眼。
學習方案在每個學習任務之后設計有“實錄與反思”板塊。主要功能是真實記錄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的教學準備備忘,課堂上生成的經典問題及處置策略等。教學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課后寫些不痛不癢的話,而是言之有物地針對教學實際進行建議或小結。案例如下:
實錄與反思:⑴不銹鋼鋼皮尺寸約20cm×25cm,學生實驗共需25塊,2人一組,預先要將邊緣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傷害到學生!⑵凹面鏡、凸面鏡、平面鏡各12塊,4人一組,加上教師的1塊共13套,也可用不銹鋼勺,勺頭的里面是凹面鏡,勺頭外面是凸面鏡,勺柄平面則是平面鏡!⑶要保持課堂良好的照度,用鉛筆做物體也很容易觀察它在3種面鏡中的成像區別!⑷課堂上需要用紀律和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方案的課外作業,應該在復習預習類作業、深化理解類作業、拓展學習類作業和探究創新類作業中做選擇。復習預習類作業是課堂學習行為的伸展與補充,是作業的重點。深化理解類作業主要是以一題多變、一變多問、一問多解的方式從思維方法的滲透和物理技能的培養方向來編撰。拓展學習類作業應該基于育德、閱讀、梳理、應用和實踐等功能進行設計。探究創新類作業則應從物理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選編些開放型、趣味型、觀察型、探究型、創新型和綜合型的問題。案例如下:
要求課外完成的任務: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題.。
2.兩人一組分站在無色窗玻璃里外,同學甲的手在玻璃前面運動,同學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對稱運動,互換角色訓練到熟練為止,參考下列填空,把活動概要記下來:
⑴“手上有光時平面鏡中的像”比“鏡子上有光時平面鏡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鏡面運動時,乙的手要做____的運動;
⑶甲的手向上運動時,乙的手要向____運動;
⑷甲的手做順時針運動時,乙的手在甲看來要做____運動。
⑸小孔成像時,物體與像左右、上下的運動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鏡成像時,物體與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運動方向____(相同/不同),轉動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嘗試用不同表述方法來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①像物連線與平面鏡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鏡面的距離____。
②像與物關于平面鏡____;像是____(實像/虛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點描述為“倒立”、“u>v,縮小,u=v,等大,u<v,放大”、“實像”。
則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描述為“___”、“____”、“____”。
4.嘗試并評價一下,用點燃的蠟燭、雙色棋子、F字架、發光二極管做的F字板來研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各有什么優缺點?
5.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在潛望鏡、平面鏡魔術箱等2件課外制作中,選做一件進行班級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中國分類號:G623.5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綜合科,匯集了聽、說、讀、寫、編等多種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自然而然成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語文作業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課堂所學成果。當前新課標一再強調,要注重學生多元化發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應如此,可圍繞多樣性、生活性、探究性及創新性方面對小學語文作業進行設計,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
一、設計多樣性作業,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處于好奇心萌發頻繁的階段,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總是三分熱度。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文時,抓住學生的興趣,以語文要求中的“聽、說、讀”為基礎,設計多樣性語文作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首先,在“讀”方面,就拿語文作文來說,作文需要大量的文字素材鋪墊,文字的來源都是課本和其他讀物。因此,在布置作文作業時應增大學生閱讀量,增強學習文字功力。教師在設計作文作業時可布置與閱讀相關的,教導學生在閱讀名著時與作家交流思想,或向對方闡述讀后感悟。既提高了學生鑒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其次,在“說”方面,語言組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點,也是作文設計較難的一方面。說,顧名思義是將腦海中所想組織成語言傳達給他人,從說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和該如何構思。在作文中需要用縝密的思維來構建整篇作文的構架,教師在課堂中可利用文章內容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角色,大聲讀出其中的對白,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再次提高其語言能力。最后,在“聽”方面,聽,是聆聽他人的說話,是思考他人所說的話語,從中提煉出有用的價值內容為我所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尋找與課程相關的音、視頻資料,通過播放這些資料讓學生進入到學習情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任何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這就要求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將語文作業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在作業中感受生活及反思生活。加上小學生除了上課與教師在一起,課下都與父母在一起,常與父母出門購物、旅游等。在購物及旅游過程中,父母應讓孩子做一個有心人,可準備識字本,要求孩子在外面游玩遇到生字、生詞記錄下來,有問題時及時向父母請教,將字詞記錄在筆記本上。到學校上課時,可將所記錄的知識點拿出來與其他學生分享,讓教師評價誰是“識字大王”。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識字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培養語文探究能力
首先,設計搜集性作業。搜集性作業指圍繞某一專題借用書刊或網絡渠道展開搜集,它是教材學習的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會合作、主動求知及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督促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將書中經典的語言記錄下來,擴大閱讀量的同時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此方式用于作業設計中再合適不過,想要在作文中寫出優美的句子,沒有大量的積累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教師可利用每個單元的習作教學設計搜集優美段落和語句等作業,如寫關于人物的作文,可將作業設計為把自己看到的別人寫的最好的文章抄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與作者產生共鳴。
其次,設計觀察作業。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往往主動去做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因此,教師可設計一些較高興趣的觀察作業。如:觀察蟬的變化過程;觀察金魚睡覺和游動的樣子。當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時,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到觀察中,提筆也有話可說。
最后,設計實踐作業。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應用于實踐中,對于小學語文而言也不例外。在布置小學語文作業時應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教師可根據語文作業內容,深層次引領學生,激發學生向深層次思考,并有效培養其創造思維及多元智能。一個人光有感性知識是不能寫出情感豐富的作文,需要動手操作才能獲得記憶猶新的體驗效果。為此,教師可設計家務勞動作業,如洗衣服、疊被子、洗碗等,并與家長評價聯系起來,對學生勞動進行客觀評價。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才能夠豐富寫作內容,在寫作時也就不會感到頭疼。
四、設計創新性作業,培養自我寫作能力
傳統作業較機械,且內容枯燥無味,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應對作業內容進行創新,基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上培養學生自我寫作的能力。如分層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作業,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都具有差異,學生更是如此。從實際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表現出一種恐懼及緊張的心理,甚至討厭上語文課,更是不愿做語文作業。久而久之,多數學生甚至對語文失去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設計創新性作業,掌握學生自身特點,可設計富有想象力的作業,充分調動想象,進而提高寫作能力。如:可設計想象性作業,激活學生創新意識。在學習《新型玻璃》一文后,可讓學生自行設計一種玻璃,并將其寫成說明文,可自由發揮想象。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將自己所想的新型玻璃寫下來,所設計的玻璃也就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功能非凡。在設計中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中脫離不了寫作作業,它是一個較為整體的概念,集合了許多語文知識,對思維和寫作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應根據小學生自身特點,掌握身心發展規律。本文分別從多樣性作業、生活化作業、探究性作業及創新性作業幾方面進行詳細分析,旨在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激發做題潛能,培養語文知識應用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培養寫作能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經常使用對作文素材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但這對小學生不太適用,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傳統的作文教學主要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素材,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重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動使用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能力[1]。
(二)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創新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已經使用多媒體教學形式,提升學習效率,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教師缺少單獨的教學設計,仍以傳統觀念進行教學,只是對教學任務進行粗略的介紹,教學方式也沒有改變,只是將板書轉移到多媒體中,沒有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改革,教師創新意識差,作文教學形式仍和以往相同。
二、多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改進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轉變作文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注重布局謀篇、邏輯修辭、遣詞造句的指導,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對照文本范讀、口述分析的方式讓學生來學習優秀作文。而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口語講述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得以轉變,教師可以用有強烈視覺效果的投影將例文展示出來,范讀時再配上音樂以增強感染力,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同時,多媒體引入作文教學,也轉變了教師“板書”講解寫作要點陳舊的教學方式,教師借助多媒體的聲、像、圖,設計新穎、有趣的視頻,以一種有趣的形式對寫作要點進行講解,可以提升寫作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開展實踐教學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作文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經歷的事情融入作文寫作,因為寫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學生要想有良好的寫作題材,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引導其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將其融入生活場景,增強學生親切感的同時擴展寫作素材。例如,在小學語文《一件難忘的事》教學中,教師可先將自己難忘的一件事,利用圖片或視頻向學生展示,然后由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對難忘的事情的圖片或視頻進行收集和整理。例如,演講比賽、運動會等,每名學生都在講臺上用多媒體播放自己經歷的難忘的一件事情,向同學和教師講述具體經過,對事件細節進行回憶,然后教師和學生展開互動,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回憶和講述后,教師讓學生將其記錄下來,然后提出寫作要求。這種將課堂交給學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為學生創建寫作的情境,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會學生對難忘的事情進行記錄,不但符合學生對課堂要求,還實現了課堂互動性。
(三)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觀察
任何學科都是從生活中演變而來的,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很多文學作品都是記錄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件,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要加強自己對生活觀察能力的培養,課堂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將生活情境搬到課堂中,進行觀察。例如,在“我最喜歡的動物”的作文訓練中,教師可先在網絡中下載一些動物的圖片或者視頻,制作課件,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對動物進行觀察,引導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引導手段,引導學生對動物由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如一只小貓,教師先展示小貓的遠景圖片,學生觀察到小貓的體型特征、皮毛顏色等大致情況后,教師再將圖片放大,或者只展示小貓的局部特征,引導學生詳細觀察,然后教師可對圖片進行提問。例如,同學們觀察到小貓的眼睛像什么?學生回顧對小貓的印象,然后對其進行描述,有的說像玻璃珠、有的說像星星,學生在討論和回答過程中就積累了寫作素材,這就使得作文寫作中學生有豐富、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2]。
【關鍵詞】幼兒教師 創新型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02-02
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國教育的主要任務。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肩負著培養幼兒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的重任。只有自身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水平,才能在選材和教法上給幼兒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和開拓、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在求同的基礎上,激發幼兒的求異精神,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下面就淺談一下本人的創新型教學策略。
一 教育觀念創新化
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不僅要樹立為家長服務好的觀念,還要利用家長資源,向家長學習,把他們當做班級中重要的成員,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在一次家訪中我了解到李××的爺爺十分擅長剪紙,我抓住這一重要信息,真誠與老人商量,請他擔任我班的剪紙老師,老人很高興地接受了這一任務,每個星期五下午你都會看到老少同樂的場面。我和老人一起制定剪紙計劃,探討剪紙內容,交流方法與技巧。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可以目測對稱剪,隨心所欲。在“創意幼兒剪紙”比賽中,孩子們的作品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積極參與到我班環境布置中,為班級創設獻計獻策。在“全運寶寶”主題活動中,老人剪的運動小人深深吸引了孩子們。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創新教學活動的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生活,更符合幼兒的興趣。內容數量和難度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體現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的“跳一跳,夠得著”的超前觀。如《夏天真有趣》主題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自然:摘葡萄、捉西瓜蟲、踩影子……孩子們在活動中發現了螞蟻搬豆這一有趣的現象,我就與他們用玻璃箱飼養螞蟻、觀察記錄螞蟻的一日生活。但這遠遠沒有滿足孩子們的需求,“螞蟻是怎樣搬豆的呢?螞蟻是怎樣和同伴交流的?同伴們是怎樣幫忙的呢?……”孩子們在不停地思索著。我沒有立即回答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去查閱資料,第二天各種各樣的答案就出現了。在互相交流后,我請孩子們看課件,形象的動畫過程讓他們知道了許多關于螞蟻的知識。孩子們的興趣越來越濃了:繪畫螞蟻、創編兒歌、模仿表演、制作小圖書……主題活動“可愛的螞蟻”就在這樣的氛圍中產生了。
生活是幼兒教育的源泉,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教育離不開生活,它強調要通過生活的途徑進行教育,達到讓幼兒學會生活的最終目的。進入“香香的蔬菜”主題活動后,我和孩子們開展了富有生活氣息的“愛心餃子活動”?;顒又校⒆觽兠Φ貌灰鄻泛酰河械脑谧鲈煨?,有的在捏花邊……雖然包出來的餃子千姿百態,但從他們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非常開心。一年一度的圣誕、新年即將來臨,孩子們動手一起來裝飾圣誕樹,他們自由組合選擇彩色卡紙制作花,用皺紋紙制作蝴蝶結,用彩色亮光紙剪成長帶子……不一會兒就把圣誕樹裝飾一新。
三 教學方法靈活化
創新性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幼兒自主化,即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自己做主,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幼兒的特長,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手段來開發幼兒的創新思維。多次的奧爾夫音樂培訓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呢?我從三個方面來舉例:發聲練習、識記歌詞、掌握節奏。我在設計發聲練習時就考慮孩子們的興趣需要,鼓勵幼兒模仿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青蛙通過兩個大氣囊的共鳴,使聲音更加洪亮;蟈蟈前翅根部有發聲器,振翅發出清脆的聲音;蟬腹面有發聲器,叫的聲音很大。聲音的高低變化(蟈蟈振動翅膀)、節奏的快慢(蟬飛近飛遠)、音色的交替(青蛙媽媽青蛙寶寶)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一邊模仿一邊發聲,效果非常好。怎樣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記住歌詞呢?我采用手指操,兒歌加手勢一學就會。我通過做身勢練習讓幼兒掌握節奏。在《兩只老虎》的歌曲中,我引導幼兒用自己身體各部分做樂器,打出歌曲節奏。例如:當唱第一句“兩只老虎,兩只老虎”時,小孩子們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拍手的,有拍肩的,還有拍自己小臉蛋的;第二句“跑得快,跑得快”,小孩子們不約而同用了跺腳,到“一只沒有尾巴,一只沒有耳朵”時,小孩子們表現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門,有拍屁股的,有手挽花的,還有拍肚子的;結尾一句,小孩子們設計了“彈舌”的聲音。在這部分活動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節奏,而且更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真正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p>
四 教學環境開放化
在工作中我把創新教育思想滲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實于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結合我園的“五心”文化,我創新的開創班級“和”文化:三位老師“和衷共濟”與家長“和樂共處”共同促進“和合小精靈”“健康和快樂”的成長。在“一切為了孩子和諧發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創設了“和愛活動室”“和美生活間”“和明探索室”“和韻自然坊”“和悅美工坊”“和樂圖書室”。在開放的環境中,幼兒和教師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是一種平等、自由和民主的關系,大家彼此尊重、互相關心。幼兒的創造性和幼兒集體的創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每一個教學柜我也充分地利用起來,在上面放一塊泡沫板,涂上各種顏色,既方便幼兒插放自己的作品,又解決了教師無處擺放學生作品的難題。板子四周是幼兒自制的小花,上面粘貼了本學期所要學習的字寶寶,孩子們在語言區里經常會玩“猜猜我是誰?”“詞語接龍”“學說一句話”等游戲。
【關鍵詞】微課 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35-0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設備廣泛普及,學習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斷增長,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教育界所關注的焦點。微課時間短,針對性強,目標明確,能有效將理論層面轉變成實踐層面,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
《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是復合材料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應用型核心課程,直接對應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需求,由于其注重實踐應用,重難點多,使得學生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全掌握所有知識點,所以,相對于傳統的一節復雜眾多的課,將微課運用到傳統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幫助教師補充和延伸課程的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更好地教學目的。
1.微課簡述
微課又名微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具有主題突出、短小精悍、形式多樣,利用互聯網進行快速傳播等特點[2]。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教學視頻,同時也包含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3]。豐富的微課資源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其時長一般在10~15分鐘,既符合學生學習注意力的特點,又適合學生課余時間的“碎片化”學習,實現按需學習。學生通過微課查缺補漏,根據自身掌握情況來選擇學習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2.《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課程的教學現狀
《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主要使學生掌握復合材料研究與生產中的材料選用、各種成型工藝方法、原理、設備等方面的系統知識。理論以課堂方式組織教學,實踐在實訓基地以集中實習方式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以PPT演示為主展示每一成型工藝步驟,向學生說明工藝的原理、操作過程、所需設備、注意事項等。實際教學的基本情況如下:
(1)課程知識點多,重難點多,課時有限,且有復合材料成型工、玻璃鋼制品工考證要求。如手糊成型、纏繞成型、熱壓罐成型、拉擠成型等原理、設備、工藝過程,都是內容豐富且實踐性很強的知識,短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識點,成型操作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并通過考證,難度較大。
(2)學生未下廠實踐,很多知識并未在腦海中形成實體,會產生比較大的距離感,所以會接觸一些新名詞和新概念,而且還要在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掌握這些名詞概念對應的原理或操作,接受掌握的情況很不理想。
(3)傳統教學模式下,一節課在45分鐘左右,而教師所講的重難點在10分鐘左右,如此長的課堂時間,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課堂紀律較差等現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既會影響教學質量和進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4)實訓教學要求教師在有限的場地內對大量學生完成設備介紹、流程講解以及操作要點等工作,往往是一名教師帶一個班幾十名學生,場地和師生比例造成教師要進行大量重復講解,以至于教師的演示難以傳達,講解和教學組織難以兼顧。
針對《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現狀及目前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應充分利用微課的優勢,將其融入傳統教學當中。
3.微課教學在《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課程中的應用 微課視頻把相關要點、操作重點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學生觀看不需要花太長時間,不會出現注意力的分散情況。如在介紹熱壓罐成型工藝時,熱壓罐操作本身需要時間長,不管是在課堂中播放完整的操作過程還是帶學生去實訓基地操作都不太現實。而在微課視頻制作時,可以把抽真空、加熱加壓、保溫、降溫等需要長時間等待的過程截取掉,只保留關鍵的步驟,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觀看到操作過程。教師也可選取典型的復材成型工藝,預先在實訓場地拍攝微課視頻,在理論教學前,讓學生先觀看相應的微課視頻,這樣在講到相應成型工藝時,學生已經對這道工藝的原理、操作等有了初步印象,當教師在課堂上再提到相應名詞概念時,學生就能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微課穿插于課程的導入、重難點講解、課后拓展等教學環節之中。
(1)舊知識的鞏固
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進度計劃將學習過的舊知識歸納后制成復習視頻,讓學生在課后觀看,鞏固所學知識。也可將舊知識提煉出要點并做成視頻在新課講授前播放,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
(2)新知識的導入
如果新課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眼球,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那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提升。因此,教師在講授新課前要依據教學內容和課程要求制作出微課教學視頻。
(3)重難點的突破
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薄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遇到重難點問題時,采用通俗化的語言來表述,并配以微課視頻,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知識,以期突破重難點教學。
(4)知識體系的拓展
除了課堂教學使用的微課視頻外,教師還可制作一些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練習、測試題目,或者知識點的拓展等視頻,作為學生課后學習的輔助資源,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4.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其應用到高職《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應用》教學中,既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又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應用能力。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意識到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積極將微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地去探索并完善微課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蒲曉莉.微課程應用于高職教育的思考[J].電子制作,2015(12): 194-195.
[2]胡鐵生,黃明燕, 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36 -41.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 2011(10):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