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12:27: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三地理必修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高中課改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高三地理面臨著各類版本教材并存,學科內容增加,高考也在新課改指導下全新升級等諸多挑戰。在新形勢下,如何調整高三地理教學,是擺在高三地理教師面前的難題。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調整教學對策。
一、切實理清教材關系
高三地理涵蓋的內容多且雜,包括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選修)等,共計8本教材。協調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的知識內容,處理好高中地理必修和選修的關系,是強化知識整合和學科綜合,提升學習有效性的前提條件。處理好上述關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初中地理主要是基礎概念,應抓住重點,加強對地圖的學習;高中必修是核心內容,對于原理、規律要重點學習;高中選修是對地理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在教學時應抓大放小,這樣有利于知識歸類學習,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此外,作為教師應緊扣考綱引導學生學習,在自然地理部分要學懂,一通則百通;人文地理要學精,用簡明扼要的概括語言歸納要點,輔助記憶。如,對于黃赤交角的定義理解之后,對于晝長夜短的變化規律、氣壓帶移動特點等知識點便可舉一反三、輕松掌握了。
二、對考綱和高考試題進行深入研究
對近年來高考地理的考點和趨勢進行深入分析,制訂周密的復習計劃,把考綱中的考察重點與教材相結合,根據考試要求規劃每個單元的復習內容,確定復習時間。將考綱考察知識點的難度分成了解、掌握、應用、綜合四個類別,將每個知識點與難度類別對應,合理安排教學重點。對高考降低要求的、非重要知識點,則要求學生掌握即可。對于重點知識,要保證教學時間,遵循忌繁從簡、講透講清的原則,對知識進行相應的拓展,結合生活化教學,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實現綜合應用。對學生已掌握的簡單知識,應在復習計劃中刪去,如,民族、語言等內容,這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只有教師能拎清知識的主次,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改革教學模式
在高三地理教學中可以綜合利用以下三種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1.案例教學
這是指教師通過引入一個地理現象或特定情境,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使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認識的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適合鍛煉學生解答理論與實際結合一類問題。如,以魯爾工業區為案例進行分析,得出老工業區衰敗的原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對其進行改造,然后得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采取的改造措施。
2.合作學習
這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組成的具有明確分工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包括合作主題、合作攻關、互動反饋等多種模式。合作學習需要組內成員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對于知識
范圍比較廣、考察方位比較多的問題可以采取此種教學方法,如,地球上大氣的運動特點之類的問題。
3.探究式學習
這是指根據教材上既有的結論,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或動腦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適用于一些難易適中、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證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可準備球狀物、水等實驗器材,在球面旋轉過程中觀察水滴的偏轉方向,證明偏轉力的存在。
四、提高學生能力
高考主要是對學生能力進行考察,因此,在教學中也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強化學習方法的培養
地圖學習法由于生動直觀,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如,在學習宇宙環境單元時,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一同畫圖,課外再布置一些畫圖練習的作業:(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曲線圖。(2)一年中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曲線圖等,使學生熟能生巧。再如,近年高考比較注重對學生逆向思維的考查,教師應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以往正向的提問方式為“某地發生某地理現象的原因”,而逆向提問的方式為“某地沒有產生某現象的原因”。在教學時應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方法綜合練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2.強化學生應試能力
近年來,學生在高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審題不細、抓不住考點、答題不規范。因此,強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教師可以在作業和平時考試中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和語言的規范、直切知識點。通過長期的糾錯和提醒,使學生養成審題的習慣,掌握地理學科語言,使學生應試能力得到長足提升。
高考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應試能力的雙重考查,因此,作為高三的地理教師應從多方位、多角度去培養學生,在教書的同時,實現育人的目的,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成為學生一生中美好的回憶。
參考文獻:
[1]蘭穎娜.淺議地理教學中的“學會”與“會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7):89-90.
【關鍵詞】高三地理;一輪復習;困惑;策略
2012屆高考剛剛結束,2013屆高考不知不覺中又要到來,目前各個學科都開始進入了緊張的復習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綜合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門又文又理的學科,很多內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學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維,難度比較大。隨著高考復習的不斷深入,許多地理教師會感覺地理知識點繁雜,掌握難度很大,陷入一種不知所從,盲目無助的境地。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高三地理復習過程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并試圖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困惑一:講過很多遍了,學生還是不懂;學生背了很多知識點,結果考試的時候還是不會做題。
應對策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規律、成因和原理,在強化記憶的同時,使知識系統化。
在高考的新情景下,高考所考查的問題一般都是從新的角度出發,不會是教材知識的簡單重復,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知識運用和知識遷移。例如:在分析商品糧基地的區位條件時,要緊抓住“商品”二字,理解農業生產的產品——谷物能大量成為商品流通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即地廣人?。ɑ虍數禺a量大于消費量);優越的自然條件(產出商品谷物的基礎);便利的交通(運往市場的保證)。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能理解我國各商品糧基地成因和特點的異同。
困惑二:高考知識點過于分散,一輪復習教學重點如何把握?
應對策略:全面落實每一個考點;抓住主干知識;以知識為主,加強對能力的訓練。
老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①重書本抓主干。從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地理概念弄清,千萬不要讓學生混淆概念。特別注重書中案例、活動、問題研究的學習,這些往往是高考的出題點。
②重原理抓過程。高中地理學習時應強調理解重于記憶,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并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地理的另一個學習方法就是注重過程學習,要掌握自然現象每一個過程的原因,結果和影響等等。
③勤歸納會比較。要勤于思考,注重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干,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同時還應養成比較學習方法。例如,在復習天氣系統時,我們可以把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圖形、符號、過境前時后的天氣等做比較。通過各項特征的比較,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比較對象的相同特征與不同特征,從而達到熟練掌握這些知識點的目的。
④多讀圖勤思考。2012年全國地理高考試題共有六幅圖,幾乎是無圖不成題。復習時要刻意鍛煉學生讀圖的能力,要做到“圖不離手”,“圖文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才能做到高考時遇圖不亂。
困惑三:人文地理內容理解容易掌握難,復習要注意什么?
應對策略:把握人文地理內容的規律性;應結合案例分析,培養知識遷移能力;抓住人文事物的主要觀點和方法。
人文地理知識理解并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需要記憶的東西多,因此在復習方法與策略上,應抓住核心知識,將龐雜的學習內容和錯綜復雜的知識關系結構化,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如對區位因素(工、農業的區位因素、城市的區位因素、交通的區位因素等)的分析,應通對知識點的分析歸納、系統整合,再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識線索,并遷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
困惑四:一輪過后還需要進行二輪復習嗎?如何進行二輪復習?
通過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后,學生已經有了較扎實的基礎知識,但還不能滿足文綜高考的要求。一輪復習是按單元、課順序,知識點的縱橫聯系不足。二輪復習是在一輪復習基礎上鞏固、完善、綜合與提高。
二輪復習要做到“專題梳理,整合遷移;縱橫聯系,適度綜合;優化訓練,提高能力”。具體策略如下:
①構建知識體系,提高綜合能力。二輪復習就應當根據知識間內存的聯系,突出重點,突出主干,重組知識體系。如復習某個區域時,可按如下思路展開:先確定其位置(包括經緯度或海陸位置)及地形特征,在此基礎上推測氣候的特點,進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土壤、水文)和經濟地理特征(工業、農業、人口、城市)。
②適當做題,訓練解題能力。考前讓學生做一定數量的高考模擬題,是鞏固知識,提高解題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實戰”能力,積累考試經驗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對各種資料試題要有選擇地加以利用,精選典型試題,還應注重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
困惑五:如何把握高考命題的方向?
應對策略:①吃透《考試大綱》?!犊荚嚧缶V》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而教材僅僅是教學和復習時使用的范本,任何時候都是考試超前,教材滯后。因此高考復習時,首先要吃透《考試大綱》,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試內容等方面的變化,以及與教材內容上的差別,這樣才能在復習中做到有的放矢。
②研究《考試說明》。《考試說明》高考復習的指南,要搞清《考試說明》與往年的區別,要做到《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對比學,《考試說明》與高考題結合學,使考試內容和能力要求落實到教學過程之中。我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明確《考試說明》對知識范圍的要求;第二,明確《考試說明》對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明確近幾年《考試說明》的變化(包括增加和刪掉的內容,位置改變的內容);第四,仔細研讀《考試說明》中的試題示例。
③分析高考真題。研究歷年高考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于準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特別是高頻考點,并與《考試說明》的知識點對應,在復習過程中加強訓練。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二、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地理;復習工作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7-025-1
1.吃透課程精神,樹立課程標準意識,跳出題海,立足基礎,指導復習。
我們教師要吃透課程精神,課程文件主要有:《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江蘇省地理學科高考考試說明》(以下簡稱“省標說明”) 《江蘇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以下簡稱“省標要求”)。
雖然教師不直接使用課程標準上課,但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皟热輼藴省敝械男袨閯釉~(“分析”“舉例”“說出”等)是針對學生說的。這些行為動詞的使用實際是起到降低教學要求的作用。
“省標”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標準”。二是“學習要求”,主要是依據各項標準提出的具體學習要求。三是“教學建議”,主要是就各項標準如何實現課程目標,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建議和教學說明,并對某些標準的教學范圍和教學深度進行了限制。
“國標”、“省標說明” 和“省標要求”在命題指導思想、編排結構、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考核目標與要求、考試內容、題型示例等很多方面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其中“考試內容”部分,“國標大綱”只是考試要點,但“省標說明”不光有考試要點,還給出了具體的考試要求。如:“國標大綱”中“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在“省標說明”給出了具體的考試內容要求是“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2.樹立新的教材觀,解決“用教材”還是“教教材”的問題。
專家指出:地理教材不是教學的依據,更不是考試的依據。教材的核心內容都是依靠新課標編寫的,高考命題依據來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針對教材版本比較多的狀況,我們需要對教材教學有效的整合。
比如:課程標準“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p>
我們腦中有了“課標”意識和“考試說明”意識,這樣,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將課程標準用作宏觀的指導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同時,利用課程標準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度、難度和考試范圍。
另一種是同一課程標準在不同教材中的差異。有表述差異的:“人口增長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產類型”;也有呈現方式的差異,比如:魯教版“西氣東輸”出現在小字當中。
還有一種是課程標準中有,我們使用的魯教版教材中沒有的內容。比如:“產業轉移”在我們使用的魯教版教材上沒有詳細內容。不能因為教材沒有就不介紹,或者一帶而過。我們需要對照課標加以補充。人教版以“東亞產業轉移”為例,從三方面展開:一是產業轉移的概念,二是影響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三是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湘教版主要有兩部分內容:一是產業轉移的主要原因,選用近十年來我國產業轉移案例加以說明。二是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簡單提及遷出區的產業升級、遷入區的環境污染等方面。我們在選擇教學時,可以將兩種版本整合,選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3.整合具體的知識點,準確把握教材結構,構建知識體系。
一是綱本對照,在各種版本教材中進行“大搜索”,找出知識點在《大綱》中條目的位置。比如:“人口知識”在魯教版教材中,相對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與地理環境”單元中,但必修二第二單元“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區位”等知識也可以說是人口知識的另一種表達;必修三“環境問題與可持續問題”中也有與人口有關的內容。另外,人口又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因此高考人口問題多與現實社會中人口熱點相關,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紅利(或稱‘人口視窗’)”,透過這些熱點素材來考查考綱中要求的知識,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心生活、關注實際,實現對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與考查。當然高三學習時間有限,對這些熱點問題的關心,并不要求窮盡所有這些問題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思考這些熱點怎樣與書本知識的有機結合,這是我們地理學科對待熱點問題的共同態度。
二是構建知識體系,解決知識結構優化的問題
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結合知識點本身的特點,重新整合知識(一般用網絡結構來呈現),以求一個更“逼近”高考的知識體系。
再次,具體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單元的知識點和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確定本章或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比如我們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就是典型的對知識點的一個重新整合。
4.整合教材中案例,突破教材重難點,激發學習興趣。
從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的表述方式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各種資料來探究地理問題,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區域發展的基本分析方法”。高考試題的材料多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等人類重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并不是對教材的重新呈現,而是考查學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運用地理原理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教材,不是讓學生關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而是通過案例分析,學會用相關的地理原理來解答類似的地理問題。
重要。
關鍵詞:再創造;規律;探究
高三第一輪復習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必修一至必修三各單元的基礎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那么,教師應該怎樣上課才會使學生覺得高三的復習課并非是高一新課的重演,而是使學生真
正把握各章節內容高考的方向,各章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得以強化和完善,對重難點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解題能力將得到質的飛躍呢?本文旨在探討本人在近幾年高三的教學中不斷地反思,不斷自我完善,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
一、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化被動為主動
在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都是簡單地運用新課的講授方法和模式組織復習課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就相當于高一新課的重演,學生在被動地記憶知識,當然也會覺得很枯燥,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容易走神,所以,復習課取得期望的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該想辦法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化被動為主動。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是課堂學習“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應明確:在高三的復習課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
力。教師在每節課上課前都應該認真研究本節課內容在廣東高考考試大綱(文綜)的地理考點分析、備考建議以及近幾年高考這部分內容的考題,把握好高考的方向。課堂中教師給學生提供本節課的考點分析、備考建議后,讓學生自己完成知識點的歸納、梳理等。
比如,本人在復氣受熱過程之前,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考點分析:(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在白天);(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主要在晚上)。然后布置任務,要求每位學生都自己在筆記本上按順序畫出受熱過程的示意圖,并且寫出受熱過程的形成過程、大氣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最后請一位學生上講臺通過投影儀講述他的畫圖順序,錯誤的地方自然有學生給以糾正,當然學生看不出錯誤的教師可以提
示。這樣就和平時上新課區分開來,學生就不會覺得這是干巴巴的知識的重復,而是一個有目的地圍繞著考點進行的活動,由于人人有機會上講臺講,自然學生就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學習的興趣就會倍增,而且不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地理術語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
雖然仍然有一些學生對大氣受熱的形成過程不十分理解,但通過這種“任務型”加上主動的參與意識,我相信這些同學會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得到一定的幫助。
可見,第一輪復習不是一次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是一次再創造;學生在與教師再創造活動中更深刻地理解到知識的原理,再也不會感到學習上的枯燥。
二、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教師精心備好課后,按自己的思維方式“滿堂灌”,學生只能循規蹈矩,機械模仿,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環境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結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鞏固
從此以后,我總喜歡問學生有更好的方法嗎?這樣課堂上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的過程中來,敢想、敢說、敢為,才能不斷地激發創新的情感,而且教學方法也得到不斷的完善。
三、學生互糾互評訓練題,提高解題能力
解題能力和解題思路,一直是地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而解題思路是否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分析得清清楚楚呢?這個問題是值得大家去探討的。
在以前的評卷課上,我會把學生的錯題的解題思路分析得清
清楚楚,可是效果不佳,因為點評過的試題再訓練,得分率沒有明顯提高。這也就說明這樣的評卷課沒有做到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那就應該給學生評講一部分的試題。當然課前要布置學習小組對錯題先進行討論,如果學生因在講評的過程中講
錯而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時,教師應該給以講評者鼓勵,表揚他大膽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并得到教師和同學的糾正,以后涉及這些知識點的題肯定就不會再錯了;對于講得好的同學,教師對其所創意的想法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對不夠完善的地方進行修正。這樣能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上進心,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解題能力。如第4題的得分率很低,選A、B、C答案的人數差不多,個別同學選了D答案。在講評這樣的一道題目時,學生辯論如下:
因此,解決學生的思維障礙,需要他們動起來。
針對體藝生歷史知識儲備的嚴重不足而言,他們學習起來更為困難;又因課外勤奮不夠,沒有合理安排時間及時鞏固,更加不能把握歷史整體框架和歷史基本線索,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因此,老師在每一章節復習時都要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線索。如,必修二專題七“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節,教材做了這樣的安排:第一標題是“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第二標題是“農業全盤集體化”,第三標題是“斯大林模式”。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線索,在復習時,我會對本節知識結構做如下的調整:①利用課題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義;②介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③讓學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確立的標志;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過程———在工業化之路和農業全盤集體化中形成;⑤歸納斯大林模式的特征;⑥評價斯大林模式。通過整合,本節課各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幫助體藝生更好地把握線索,理解知識。對于和這兩處內容不論是三本必修還是人物選修都進行了詳細學習,在復習時也可將同一歷史事件分別從政治﹑經濟﹑思想三個角度將三本必修的內容一次性透徹復習。這樣做是為了讓教學內容緊湊清晰,不致以被割裂開;可以節省重復學習的時間,減少了學生的煩躁心情,有利于體藝班學生迅速掌握基本內容、尋清線索。
二、課堂留出一定的復習鞏固時間,讓學生胸有成竹
針對體藝生課外復習鞏固的自覺性不夠和對知識需要內化的特點,老師要當堂留出適當的時間針對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進行鞏固,時間大致可在5~10分鐘左右。如,學習必修一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時必然要碰到對英、法、美、德四國近代政體的對比,這個問題既是本專題的重點內容,也是本專題的難點,因此在課堂上,我先留5分鐘時間讓體藝生照著表格進行記憶,再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提問抽查,最后讓學生對于自己還沒掌握的知識用紅筆進行標注,便于課后進行鞏固復習。課堂上留5~10分鐘讓學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這有助于學生趁熱打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基礎,讓學生體驗到課堂上學有所成,愉悅的情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激勵他們繼續努力。
三、加強解題指導,讓學生應試心中有方法
做任何工作都應該有個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合理的工作計劃、合理的時間計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1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后續學習中的作用。
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材特點:
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A版)》,它在堅持我國數學教育優良傳統的前提下,認真處理繼承,借簽,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點:
1、“親和力”:以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激發興趣和美感,引發學習激情。
2、“問題性”: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
3、“科學性”與“思想性”:通過不同數學內容的聯系與啟發,強調類比,推廣,特殊化,化歸等思想方法的運用,學習數學地思考問題的方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時代性”與“應用性”:以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感的素材創設情境,加強數學活動,發展應用意識。
三、教法分析:
1、選取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豐富的和學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和結論,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數學應用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以達到培養其興趣的目的。
2、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等欄目,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動,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3、在教學中強調類比,推廣,特殊化,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盡可能養成其邏輯思維的習慣。
四、學情分析:
1、基本情況:高二(1)班共50人,男生36人,女生14人;
本班相對而言,數學尖子約13人,中上等生約23人,中等生約6人,中下生約6人,后進生約2人。
高二(2)班共49人,男生37人,女生12人;本班相對而言,數學尖子約0人,中上等生約7人,中等生約8人,中下生約22人,后進生約12人。
2、(1)班學生學習情況良好,但學生自覺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學中需時時提醒學生,培養其自覺性。
班級存在的問題是計算能力太差,學生不喜歡去算題,嫌麻煩,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其思維能力。同時,由于初中課改的原因,高中教材與初中教材銜接力度不夠,需在新授時適機補充一些內容。因此時間上可能仍然吃緊。同時,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學時只能注重基礎再基礎,爭取每一堂課落實一個知識點,掌握一個知識點。
五、教學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義,能利用歸納和類比等進行簡單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數學發現中的作用;
了解演繹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繹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運用它們進行一些簡單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之間的聯系和差異。
2、了解直接證明的兩種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了解分析法和綜合法的思考過程、特點;了解間接證明的一種基本方法——反證法;了解反證法的思考過程、特點。
3、(理)了解數學歸納法的原理,能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一些簡單的數學命題。
4、理解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
了解復數的代數表示法及其幾何意義;會進行復數代數形式的四則運算;了解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5、(理)理解分類加法計數原理和分類乘法計數原理;
會用分類加法計數原理或分步乘法計數原理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排列、組合的概念;能利用計數原理推導排列數公式、組合數公式,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用計數原理證明二項式定理,會用二項式定理解決與二項展開式有關的簡單問題。
6、(理)理解取有限個值的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對于刻畫隨機現象的重要性;
理解超幾何分布及其導出過程,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了解條件概率和兩個事件相互獨立的概念,理解n次獨立重復試驗的模型及二項分布,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取有限個值的離散型隨機變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計算簡單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利用實際問題的直方圖,了解正態分布曲線的特點及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7、了解下列一些常見的統計方法,并能應用這些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解獨立性檢驗(只要求2×2列聯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了解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了解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了解回歸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8、了解程序框圖;
了解工序流程圖(即統籌圖);能繪制簡單實際問題的流程圖,了解流程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了解結構圖;會運用結構圖梳理已學過的知識、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信息。
9、所有考生都學習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理科考生還需學習選修4-5“不等式選講”這部分專題內容。
六、教學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數學活動、故事、吸引人的課、合理的要求、師生談話等途徑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在主觀作用下上升和進步。
2、注意從實例出發,從感性提高到理性;
注意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比較相近的概念;注意結合直觀圖形,說明抽象的知識;注意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啟發學生思考。
3、加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善于分析問題的習慣,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導和內在聯系;
加強復習檢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題的分析,講清解題的關鍵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自始至終貫徹教學四環節,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教法。
6、重視數學應用意識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2新的學期要開始了,根據我校教學實際,為了更好地教學,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情況良好,但學生自覺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學中需時時提醒學生,培養其自覺性。學生存在的問題是計算能力太差,學生不喜歡去算題,嫌麻煩,只注重思路,所學知識浮于表面,不愿意深究。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其思維能力。同時,由于高中教材與初中教材銜接力度不夠,需在新授時適機補充一些內容。因此時間上可能仍然吃緊。同時,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學時只能注重基礎再基礎,爭取每一堂課落實一個知識點,掌握一個知識點。
二、教法分析:
1、在“三五五”教學模式下,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親和力,以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激發興趣和美感,引發學習激情。
2、選取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豐富的和學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和結論,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數學應用
高二數學下學期教學計劃(2)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以達到培養其興趣的目的。
3、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等欄目,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動,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4、在教學中強調類比,推廣,特殊化,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盡可能養成其邏輯思維的習慣。
三、具體教學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義,能利用歸納和類比等進行簡單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數學發現中的作用;
了解演繹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繹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運用它們進行一些簡單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之間的聯系和差異。
2、了解直接證明的兩種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了解分析法和綜合法的思考過程、特點;了解間接證明的一種基本方法——反證法;了解反證法的思考過程、特點。
3、(理)了解數學歸納法的原理,能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一些簡單的數學命題。
4、理解復數相等的充要條件;
了解復數的代數表示法及其幾何意義;會進行復數代數形式的四則運算;了解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5、(理)理解分類加法計數原理和分類乘法計數原理;
會用分類加法計數原理或分步乘法計數原理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排列、組合的概念;能利用計數原理推導排列數公式、組合數公式,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用計數原理證明二項式定理,會用二項式定理解決與二項展開式有關的簡單問題。
6、(理)理解取有限個值的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對于刻畫隨機現象的重要性;
理解超幾何分布及其導出過程,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了解條件概率和兩個事件相互獨立的概念,理解n次獨立重復試驗的模型及二項分布,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取有限個值的離散型隨機變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計算簡單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利用實際問題的直方圖,了解正態分布曲線的特點及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7、了解下列一些常見的統計方法,并能應用這些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解獨立性檢驗(只要求2×2列聯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了解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了解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了解回歸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
8、了解程序框圖;
了解工序流程圖(即統籌圖);能繪制簡單實際問題的流程圖,了解流程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了解結構圖;會運用結構圖梳理已學過的知識、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信息。
四、教學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數學活動、故事、吸引人的課、合理的要求、師生談話等途徑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在主觀作用下上升和進步。
2、注意從實例出發,從感性提高到理性;
注意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比較相近的概念;注意結合直觀圖形,說明抽象的知識;注意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啟發學生思考。
3、加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善于分析問題的習慣,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導和內在聯系;
加強復習檢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題的分析,講清解題的關鍵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自始至終貫徹教學四環節,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教法。
6、重視數學應用意識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3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創新型人材為目標,以聯合辦學為契機,深入鉆研教材,靠集體智慧處理教研、教改資源及多媒體信息,根據我校實際,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二、目標要求
1、深入鉆練教材,在借鑒她校課件基礎上,結合所教學生實際,確定好每節課所教內容,及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方法。
2、本期還要幫助學生搞好《數學》必修內容的復習,一是為學生學業水平檢測作準備,二是為高三復習打基礎。
3、本期的專題選講務求實效。
4、繼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解決好學習教學中的困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5、本期重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概括、歸納、整理、類比、相互轉化、數形結合等能力,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三、教學措施
1、認真落實,搞好集體備課。
每周至少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每位老師都要提前一周進行單元式的備課,集體備課時,由一名老師作主要發言人,對下一周的教材內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討論其中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等。在星期一的集合備課中,主要是對上周備課中的情況作補充。每次備課都要用一定的時間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學情況,進度、學生掌握情況等。
2、詳細計劃,保證練習質量。
教學中用配備資料是《高中數學新新學案》,要求學生按教學進度完成相應的習題,老師要給予檢查和必要的講評,老師要提前向學生指出不做的題,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每周以內容“滾動式”編一份練習試卷,星期五發給學生帶回家完成,星期一交,老師要進行批改,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安排時間講評。試題量控制為10道選擇題(4舊6新)、4道填空題(1舊3新)、4道解答題。
3、抓好第二課堂,穩定數學優生,培養數學能力興趣。
本學期第二課堂與數學競賽準備班繼續分開進行輔導。平常意義上的第二課堂輔導學生,主要是以興趣班的形式,以復習鞏固課堂教學的同步內容為主,一般只選用常規題為例題和練習,難度低于高考接近高考,用專題講授為主要形式開展輔導工作。
4、加強輔導工作。
對已經出現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的下班輔導十分重要,所以每位老師必須重視搞好輔導工作。教師教學中,要盡快掌握班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工作,既要注意照顧好班上優生層,更不能忽視班上的困難學生。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4一、教學指導思想
高三地理教學要面向高考,在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要求的過程中,要以培養能力為主導,考察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對所學內容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是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現象,學以致用。
二、教學要求
1.教師必備的教材和相關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上、下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第一、二冊;初中地理1~4冊(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歷年全國文科綜合試卷以及試卷分析。
2.教師要不斷研究高考的新變化和發展趨勢,深刻理解考試大綱內容和含義,認真學習試題分析,研究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學不偏離高考的要求。
3.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教學基本功的鍛煉,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
多渠道的獲取知識,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以適應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發展的需要,同時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學創出佳績。
4.教師要用現有了課件資源和課堂背投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密度,要求及時效率和長效效率相結合。
三、各階段復習要求
全學期的高三復習分為兩個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知識內容、指導思想、目標要求。
第一階段:
時間安排:開學--第一學期期中
指導思想:明確高考要求,進入復習狀態,強調基礎知識的復習
教學任務:地圖知識、中國地理(與高中地理選修二相結合)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注意教學重點是基礎知識的落實,明確單元知識體系、認識知識點間內在關系,避免將知識點零碎的羅列給學生。
目標要求:落實區域位置、掌握區域特征,學會用綜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和區域差異。學會找出事物共性和差異性的方法,以能力培養為目標。
第二階段:
時間安排:第一學期期中--第一學期期末
指導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復習為主。在某一區域范圍的基礎上,會進行相關的自然、人文相關知識的綜合復習。明確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兩大核心問題是本階段復習的主線。在系統復習、落實基礎同時,強調對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理解和運用,適當強調靈活性,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綱舉目張。
教學任務: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復習。
目標要求:強調對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學習和落實,各校自命題的階段檢測以檢測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一、指導思想
高考命題的趨向更加注意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增加了能力型和應用型試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意考察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針對考生存在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圖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強;自然地理難點知識理解困難;文字表述不準確、規范等問題,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的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們認為在高考地理復習中應關注
①緊扣考試說明,運用“圖導法”全面系統地復習地理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建構學科知識體系,提高地理能力,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扎實知識體系,考試才有“源”和“本”。
②有針對性地做練習,有針對性地訓練,不搞題海戰術。
二、所教班級基本情況
1、史地班1個26人,物地班2個52人。
少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好,但大多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屬于中后學生多,前頭學生少的情況。
2、普遍存在對知識運用不夠靈活。
特別是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讀圖綜合題卻無叢下手。
三、本學期復體思路
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本學期進行第一輪復習——抓基礎落實圖
1、抓住重點骨干知識,突破難知識,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復習過程中不留盲點,重點放在梳理知識系統,強化知識的邏輯性與層次性。
2、重視主干知識,訓練掌握出現率高的知識點。
3、充分重視利用地圖,提高對圖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較與推理能力。
4、教學研究上關注課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質量。
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必然會對高考模式和高考內容產生影響。高考試卷的命題趨勢和走向,會在堅持對重點知識,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時,突出對能力的考查,適當加大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時代性和綜合性。因此我們要求同組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以及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備課討論交流。在教學與復習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重點落實《考試說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學內容與之對號入座,使知識與能力形成網絡。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中圖版,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選擇時需要具有一雙慧眼,選擇好一本主打教材,并適當涉獵其他版本的教材;但是選擇哪一套教材都只是末,而它們的根基是新的課標,因此首要的是熟悉新課標,把握住課標的精髓,抓住主干知識進行復習,例如:例如:必修一(自然地理)中的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是地理學中的主干知識,在復習時,一定要結合《高考考試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學會理解并運用這部分知識。我對這部分課標是這樣解讀與處理的。
課標引用:“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
課標解讀:①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②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③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④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⑤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⑥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分割:①大氣受熱過程與大氣運動;②三圈環流與季風環流;③天氣和氣候;④水循環;⑤洋流;⑥巖石圈物質循環;⑦內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態。把課標的這一個大標題分解成七個小模塊,然后再組織復習教學。
變式處理:因為這部分內容,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需要深刻挖掘其中的內涵,構建出來一般的模式,使學生加深對此部分內容的理解。
通過對課標的認真解讀,圍繞標準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高考考點等,讓學生對主干的地理知識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以便適當分配學習時間,利于學生抓住重點、化解難點,為真正掌握知識做好鋪墊。使教學緊緊圍繞課標的核心思想走,是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這一環節一般約需2分鐘。
2.精選整合試題,嘗試自我檢測
這里我常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平時我們教學是先疏理,再訓練,即所謂的“導與練”;在這里我常采用“練與導”,先結合課標與考綱,精選與整合一些優秀的試題,先讓學生練習,讓其練習中嘗盡受挫的感覺,從而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在接下來的復習與教學中就更能主動地去學習和彌補知識點的不足。試題一般題源來自于多年積累的:歷年高考模擬卷中的,歷年高考卷中的,自編與原創的部分試題。學生通過訓練,就清楚了自身的薄弱點,以及自己知識儲備與高考能力要求的差距,從而激發他的求知欲與好勝心。在試題整合時我常注意以下三點:①選擇清晰、直觀的試題 因為只有那些直觀形象,清晰逼真的文字、圖象才能為學生欣然接受,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②選擇時代性強的試題 因為在地理教學中,特別是人文地理教學,一些資料是需要不斷更新的,例如:就人口而言,第五次人口普查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相差很大,這就需要及時收集并作更新;再如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快,在1994年為35個,到1998年37個,到2000年已增到40多個,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更新。③丟棄“繁陳偏怪”的試題 經過多年教學的教師應該有很多積累,但對自己的資源要時常換入活水,抽取那些繁難的、陳舊的、偏奇的、怪異的試題,選取能吸引學生注意,能增強師生互動的教學資源。 轉貼于
通過對精選試題的演練及自我檢查,達到了對知識薄弱點的把握與高度重視,復習與教學就有了更強的針對性。這一環節一般約需15分鐘。
3.精心設計布白,進行自主建構
學生經過高中兩年的學習,已經對一般的知識點差不多都遺忘了,而且對知識點之間的脈絡關系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復習每章的時候,我在教學案處留有空白,讓學生先自己看書,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建構主義者認為,對事物的理解不是簡單由事物本身決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建構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和理解。學習是一個積極的意義建構過程,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裝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诖?,所以我常采用學生自主建構與合作建構,教師引導建構相結合的方式。這一環節一般約需15分鐘。
4.留有少量習題,進行拓展鞏固
在課堂上,光說不練不行,光練不評也不行。所以,在教學案的最后我常精選少量試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練習,即練即評,幾乎達到堂堂清。這一模塊我常作如下處理:根據授課內容精選或自編五道單選或不定項選擇題,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再選一至兩道綜合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都會學生用規范科學的地理術語進行表達。這一環節一般約需10分鐘。這一環節一般約需10分鐘。
5.提拱備選方框,加強反饋交流
一堂課的成敗,教師自己是感覺不出來的,或者說教師的感覺不能真實反映情況,能真正說明好與壞,成與敗的是學生。因為,每一位學生心中都有一桿秤,他們能秤出你課的分量;每一位學生心中都有一把尺,他們能量出你課的深度;每一位學生心中都有一塊試金石,他們能測試出你課的含金量。所以,在每堂課后,我把每堂課涉及的內容分成若干小塊,并在前面設置一小方框,讓學生在這里面選,在認為自己有問題的知識點所對應的方框中打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