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21:56: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元素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廣告招貼是一種視覺上的媒體,與廣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一種傳播信息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城市的文化墻?,F代廣告招貼傳播的信息不僅僅有商業信息,還有文化信息。正因為傳播的信息內容的不同,所以它在歷史的發展上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文化交流的今天,廣告招貼不僅僅承載著傳播信息的作用,還承載著傳承文化的任務。因此,廣告招貼作為視覺媒體,要吸引群眾人民的注意,促使其對內容進行解讀,同時群眾人民也要對其文化藝術進行品味和鑒賞。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廣告招貼設計中的運用
(一)中國傳統色彩
中國傳統美術色彩有五色,因此在招貼廣告中,可以運用五色的象征性,如黃色帶來的高貴,紅色帶來的祥瑞,黑白兩色帶來的簡約典雅,以及五色相互之間的調和所獲得的其他或冷色或暖色的色彩,通過強烈對比帶來的絢麗視覺感等。這樣可以通過色彩來賦予不同的廣告招貼設計作品不同的含義,讓欣賞者能夠獲得別樣的心理體驗和美觀感受。除此之外,在作品中運用這些色彩的象征含義還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人民賦予色彩的含義和千百年來形成的色覺感受,是我們在廣告招貼設計里面可以傳達的中國文化氣息。
(二)中國傳統文字
中國傳統文字對于線條的勾勒有著一定的藝術,不管是意形字還是音形字,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利用中國傳統文字來設計廣告招貼不失為一個創新點,這樣也能夠更加便利地傳遞中國文化。設計者可以通過對水墨、書法等中華藝術的理解來設計廣告招貼,從而形成東方文化獨具特色的表現風格。另外,在對字體質感和形態的把握上,可以在傳統文字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和創新,從而形成新的廣告特色,既不失傳統,也能跟緊時代的步伐?!都覈鴫魣A》這件作品就是應用傳統文字方面的一個完美詮釋。
(三)中國傳統文化圖形
在文字出現之前,先民就用圖形來記載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圖形藝術發源早,而且是不斷地在發展。如古代五色龍的描繪,每種龍的刻畫都有著不同的姿態,并且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有的龍刻畫得威武,一般在皇宮大門前做成石雕,來守衛位高權重或者是有重要社會地位的人。中國傳統圖形一般在陶器、石壁以及成形的石雕圖像上得以留存下來,都很容易搜索到。這些圖形一般都是先民對大自然各事物千姿百態的敘述和描摹,里面傳遞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深厚感情。另外先民對動物形狀的描述居多,從而衍生出寄托先民信仰和希望的神化之物的圖像。將這些元素應用到廣告招貼設計中,可以體現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四)中國傳統表現手法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狀態。而表現手法的體現主要是在文字和圖形兩個方面。文字上,就是我們語文學習中常??梢越佑|到的一些語言的表達手法,這些表達手法能夠增加語言表述的魅力,從而吸引顧客的注意。廣告招貼一般是外面的戶外廣告,要吸引匆匆過路的行人的注意,就要在表現手法上面下功夫,不僅要在語言上散發獨特的魅力,在圖形上也要注意它的表現手法,要使招貼廣告瞬間就能進入行人的視野,造成一種意料之外的感覺,并使讀者吸收到廣告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如圖形的運用,可以使用替代的表現手法,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進行特殊組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奇特的圖形,以這樣一種怪誕的感覺來吸引行人的目光,達到廣告招貼的目的。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于廣告招貼設計的作用
(一)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會讓廣告招貼更有吸引力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人看來本就具有奇特和美觀的特點。在廣告招貼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會讓廣告招貼更具個性化,從而凸顯每個廣告內容的獨特性,使得傳達的信息更加完美地得到發揮和傳遞。它也能快速地吸引人們的眼球,讓人們閱讀和欣賞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更加容易取得人們的青睞,使得公司在各大廣告招貼中脫穎而出,這樣就為宣傳公司文化精神和產品信息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和便利的平臺。
(二)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更能夠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廣告招貼本就是面向社會和面向世界的,在廣告招貼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就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現給社會和世界,讓中國和世界的人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中國人民更加擁有自信?,F代廣告招貼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運用,也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水平,從而反映現代人對美和個性的追求,在內在精神層次上面也獲得了很好的提升。
四、結語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讀——更深層次理念的挖掘,通過這三個步驟實現古典圖形與立體構成形式的結合。
(1)想象力。
通過對古典文化圖形的創意想象,從不同的構成形式的表現體系結合平面圖形的文化含義,進行有意識引導的創意想象,將古典文化圖形中的某種抽象意蘊和美感轉為形象具體的造型顯示,同時表達出一定含義和理念。在立體構成課程中關于創意的構圖,強調其傳達方式最關注的是立面的結構形式,這種三維空間的藝術歸根結底始終是純粹的立體點、線、面的方式。創造的靈感來源于想象力。繪畫、音樂、藝術都是最能觸動人們想象力的創作活動,在立體構成課程中需要通過對傳統圖形想象力的發揮引發對立體構成種結構的藝術效果的創造。
(2)古典文化解讀。
運用想象力塑造構成形式離不開對社會、人文的理解和解讀,將古典元素與造型結合同樣也離不開古典文化的解釋貫通。民族圖形作為古典傳統文化的載體表現,一種是通過同音的通感連接,形成圖形與代表寓意的連接橋梁。如“陽”與“羊”的三陽開泰“,魚”與“余”的年年有魚“,盒”與“和、合”的和合二仙等,顯而易見對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圖形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種載體是對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對意境的表現和展現,文化是對歷史、社會情感的抒發,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發散,一般在表達方式上多以間接、婉轉表達,因此在立體構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隱喻的藝術表現形式決定了整個造型結構、基調,更強調主觀的感悟和發現,透露出了設計者的情感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國傳統圖形——“年年有魚”,是年年有余的諧音,表達人們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學生的立體構成作業“年年有魚”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魚的圖形寓意,取其“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魚趣”的寓意表達延伸出該立構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整個設計充滿童趣和生活的愜意之情,賦予了古典圖形傳統吉祥之外的時代氣息。以古典圖形的意與立體構成社會、時代性構成方式的結合,是現代立體構成課程中值得探討的方法。
(3)更深層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體構成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古典圖形的運用,讓學生了解構成形態的外在形式是內在含義借以表達的表象,真實需要展示的是創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在含義。而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圖形,題材廣泛、風格多變、層次分明、結構感強、寓意豐富,寄予了眾多美好的象征意義來。意義高于圖形本身,這正也是歷代沿傳下來的古典圖形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意義。將古典圖形與立體構成教學實踐相結合,需要指導學生首先去提煉和重構古典圖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尋和挖掘隱匿在圖形身后的寓意。對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歷史、不限種族、不限古典、不限國籍的,古典圖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蘊意使的立體構成的設計更具文化和創新價值。學生作業“畫屏——江南”立體紙構成的四個立面與畫屏的四面結構融合,一面一幅場景描繪,面與面相互聯合形成立體形式的連續變化,描繪出一幅江南五谷豐登、魚米之鄉的富饒想象場景。
2藝術的升華
立體構成的作業一般作為作品,而不是藝術品,而要具有藝術品的價值需要將感情元素融入與作品中,表達一定某種思想情華才能稱其為藝術創作。從自然之形到意識之象,進而成為藝術,正是設計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理解、對歷史的敬仰實現的藝術升華與飛躍。這種審美儀式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認識,藝術創作需要表現時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領域。立體構成與古典圖形的結合作為實踐教學內容,透過表形構成的方式,營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種傳統東方氣息的傳承藝術,反映出中華古典最淳樸的吉祥含義和文化融會。
3結語
從斗拱談起以斗拱舉例來說,20世紀初老輩建筑先賢對古建筑中斗拱的研究,只從構造方法上做了定論,即切合中國建筑的起源、成熟、衰落三部曲,秦漢是建筑的起源,唐宋是成熟期,明清則是衰退期。但是單純的結構發展論并不能夠代表全面價值觀,例如西方建筑中從沒出現斗拱,并非完全是受材料限制?,F代研究建筑史,已經不能止于探究其然,了解形式,更要探究其所以然,思考形式背后的行為動力,文化特質。一個民族建筑外顯的形式,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化的起源。
2從東西方文明起源對比淺析中國文化特質
2.1東西方原始文明發展由來人類從動物開始,由于物質的逐漸豐富,獲得了“理性”———即行為之前的猶豫到冷靜的過程———從而進化為原始人類。再從原始人類社會中發展出精神文明,學會控制欲望,形成了原始文化。原始文化中有物質層面的原始人性觀以及精神層面的原始信仰(林語堂,1943年)。原始文化發展到殷商時期,明確的社會倫理規范就出現了大概的輪廓,即為使用倫理的內力約束來維持社會安穩的周禮。在這樣的社會規范下,人們其實內在仍是保持著原始的價值取向以及現世樂生的訴求。之后一直到封建制解體之前,在周禮的基礎上,中國的社會及文化發展的走勢為道德取代宗教,禮俗取代法律,固化成為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此后封建制解體,佛教流入,但沒有形成西方中世紀政教合一,而受禮制入世影響同化,封建精神與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自明代以來,中國的文化已逐步世俗化、大眾化,從而失去了的機會,藝術與科學也就無法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而逐漸淪落。而與中國不同,西方國家從希臘羅馬時期開始,人類在宗教的影響下,初步形成了在神力約束下去除原始、人生罪惡、祈求來世的人生價值(遲成勇,2009年)。之后經歷中世紀的封建制,集團和階級的嚴重斗爭階段,走到了文藝復興,奠定了人文主義,追求文明、人本和自由,進而步入現代工業文明時期,之后持續演變到現在。
2.2宗教精神對于中西方建筑上的影響宗教精神在人類社會中最明顯的作用在于對生死價值觀的影響。西方宗教具有悲劇性色彩:由于人生“生老病死”自然現象,對人類存在是一種無形威脅,而人行為又易受無法控制的強烈欲念所支配,兩者合起來即為悲劇感受(林語堂,1943年)。于是受悲劇感受影響,人類不免時時為空虛絕望包圍,帶有蕭瑟凄涼的悲愁情緒,故西方悲劇文學藝術也就在此種精神下產生。受此影響,宗教藝術是在生死之際和之間找尋人生意義,特質外化在建筑表達上表現出的永恒感的追求與紀念性、帶有獻身精神。執著一絲不茍宗教精神為工業化基礎,以此產生藝術與科學,西方建筑史幾乎等于宗教建筑史。中國文化從來都是一個以迷信為寄托、以逸樂為幸福、以兒孫為傳承的帶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這遠在殷商時代就開始了,只是周代的封建制度中,產生了貴族并且在貴族階層中形成了高雅文化。加之后來佛教進入中國社會,產生了宗教文化,為中國文化中的原始性披了外衣。中國文化自秦漢至今沒有改變的精神,那就是民眾化的精神(漢寶德,2008年)。甚至在秦漢之后,封建制解體,貴族文化走向沒落,民眾文化愈發突出。而封建精神與宗教精神在南宋之后完全消失,而自明代以來,中國的文化已完全世俗化、大眾化。中國人理性早啟,過早步入倫理本位,思考重點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早熟的文化。中國人過早受到周孔禮俗的內力制約,在人對物的思考上顯得薄弱,科學無從產生。這與西方古希臘羅馬的科學理性精神和古希伯來宗教文化對西方“人對物”的理智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建筑對于中國人來說,歸根結底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而已,而非是西方那樣由藝術審美主導的建筑發展,也許這就是中國人文化對于中國建筑的最本質影響。
3由社會及文化發展史解讀中國建筑史
從夏商到清朝,中國有著古老深厚的歷史。在由原始農耕社會形塑成的文化隨時間不斷發展的同時,諸如佛教的外來文化循著地理擴張參雜進來,后更因外族入侵,外族文化成為政治統治文化。各種雜糅混合,并且相互影響和內化。在這一漫長的變化過程中,為了解讀在其間被影響的中國建筑發展,現暫將歷史分為三個時期。
3.1古典時期這一時期從夏商延續到秦漢,從時間上等同于西方的希臘時代到羅馬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國和西方相似的是都無主導性宗教,人類宗教活動主要是祭祖一類,重視人文觀念和藝術,產生大量哲學思潮。中國社會在古典時期雖然也存在神話,但并未到達信仰的階段,而是一種詩意地尊崇,從屈原的《九歌》、《天問》就能看出。所以在建筑上人們不為神建廟,不為神塑像(白晨曦,2003年)。本土建筑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從形成到發展成熟的演變。出現高臺建筑和瓦、回廊四合院的建筑類型以及以柱列為基礎的空間架構。同時由于禮制的確立,建筑出現了與之呼應的制度化,在建筑上出現了權位象征。至秦漢時期,木構架發展到了成熟突破,進而引發了亭臺樓閣的產生。這一時期的古建筑并無曲線,端莊嚴肅。建筑規模龐大,構件簡單剛固,尺寸也很大,斗拱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出現。
3.2中世時期中世時期囊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南宋,這段時間內,貴族世家轉為地主階層,影響力漸衰,同時儒家思想在政治的輔佐下,慢慢成為了精神統治,而佛教文化則由盛至衰。由于專制集權,儒家思想在文化中形成了完全的主宰,而貴族精神遺傳給士大夫階層,在制度上科舉人才選拔平民化。社會文化發生了大蛻變。期間宋朝南遷,地方家族實力徹底被摧毀,中國的貴族文化接近尾聲,而通俗文化形成。封建色彩慢慢被去除,大一統文化開始。宋明理學在這一時期開始浮現,其使思維方式趨于精確認識事物和規律的知識性,理性認識思路。而后至唐朝,宮殿規模愈發宏大。受佛教的影響,空間由復雜趨向與單純。斗拱結構體系日趨成熟,并且趨向復雜化向裝飾化,由原本的櫞承重慢慢變成了檁承重,從而建筑的曲線更加明顯:翼角起翹,出檐深遠,顯得輕靈飄逸。在宋朝,建筑保留著最后的貴族氣質,呈現出精致高雅、細膩纖巧。在理學的影響下,俗文化形成,園林興盛。來到了儒家士大夫時代,禪宗更使佛教世俗化。建筑的制度化象征化加強,風格相較之前變得收斂變莊重:正脊改曲為直,鴟吻由唐代牛角式起翹轉成S形收尾(梁航琳,2004年)。南宋建筑承前啟后,重心逐漸從唐遼北宋金那種肅穆的宗教氣氛轉為世俗化,且更為藝術的設計,空間的運用逐步比出檐的深遠更受重視,建筑的采光更好,而形態的設計則更為藝術化。
關鍵詞:中國油畫;傳統元素;運用
一、關于中國傳統元素
(一)傳統元素的概念
中國的傳統元素即傳統的文化元素?!皞鹘y文化”指的是以儒家的思想文化作為基線,中華民族所共有的,并涵括了各種文化內容的有機體系。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它對中國文化中傳承的且客觀的存在文化遺產以及文化淵源進行強調。在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被稱為傳統文化元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元素。
中國的傳統元素不僅是我國而且是東方文化的一處寶貴財富和獨特景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它的獨特之處。中國傳統元素富有多樣性。它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下面是羅列的部分傳統元素:篆刻印章、中國書法、祥云圖案、中國結、刺繡等、中國織繡、京戲臉譜、如意紋、唐裝、皮影、骨文、中國漆器、漢代竹簡、硯臺、甲文房四寶、宣紙、毛筆、墨、豎排線裝書、風箏、鳳眼、剪紙、紫砂壺、彩陶、中國瓷器、國畫、石獅、筷子、敦煌壁畫、漢字、如意、八卦、金元寶、秦磚漢瓦等。
(二)傳統元素的地位及影響
傳統元素具有獨特的歷史性。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淵源流長的文化知識流傳久遠。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在對傳統文化藝術表現方式的理解基礎上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它更富有時代的特色。
中國傳統元素是中國人民在改造和創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藝術精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人類不斷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元素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結合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它是一種不可逆的傳承。
二、中國油畫中傳統元素
在中國油畫中,雖然引進了國外油畫的表現形式,但是,傳統的元素卻隨處可見。下面就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意境、中國佛道思想這三個方面在中國油畫中的體現進行詳細分析
(一)中國油畫中的傳統藝術
調和繪畫的藝術大師林風眠先生是以中國傳統藝術為文化底蘊,創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西方現代繪畫的造型觀、體積觀,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面貌,創作出獨特的中國油畫的典范。林風眠從中國傳統藝術,包括宋瓷、民間剪紙、青銅器、漆器、漢代石刻、敦煌壁畫等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從他的具有裝飾性的色彩,迅疾的用線,表現出的清晰的東方意味和神韻的戲曲題材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林風眠創造性的移植并改造了中國壁畫和青花瓷器中濕潤,迅疾,流暢的露鋒線。
(二)中國油畫中的傳統意境
很多當代的中國油畫家進行著油畫里面中國傳統意境的表現。比如周春芽、何森、傣正泉等等。芽中國傳統音樂讓周春芽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研究,他十分欣賞中國傳統水墨畫家的創作精神:既能對前人的繪畫元素進行專業而細致的效法,他們也能夠充分的表達自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周春芽的藝術就是融表現主義和中國傳統繪畫于一體,他筆下的色彩和形體,乃至大千世界都無區別地服務于藝術家對情感經驗的表達。從《假山》、《紅石》、《山水》,以及后來的《紅人》、《桃花》系列作品,無論是樹木花草,或動物、人物,都在作者揮灑自如的筆下呈現出輕松態意而又若有所思的意境。藝術家以流暢的筆法,國畫的書寫性和簡化的造型,驗證了傳統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積極影響和可貴的民族文化的延續力。
(三)中國油畫中的佛道思想
當代油畫家張東紅先生也是將傳統元素巧妙的運用在油畫創作中的。張東紅是位意念創作型的油畫家,他常以中國佛道之哲理入畫,但卻不以說教式的表達而流于表面,作品不論在色彩、構圖與造型上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資源似乎延展了張東紅的唯美主義觸角,他將打破時空界限的奇妙幻想和日常張東紅《戲人》禪意輕輕松松地融入充滿現實性的色彩明麗的畫面上,文人畫所承載的審美意蘊也在他駕輕就熟的油畫表現技法中得到個性轉換。一個個散發著生活況味的尋常景物,潤物無聲地傳達出對生命意義的一份默默的關懷。
三、小結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畫最能體現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山水畫所呈現的人與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而達到“神似”等等都是藝術家所要領悟和遵循的中國美學原則。在增加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情懷深深地感染著世界,因而作為中國本土的油畫家更應該花力氣研究學習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否則就失去的發展中國油畫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謝付庭.中國油畫對中國話元素借鑒的演變[D].學位論文,2012- 06- 01.
[2] 周小琴.中國油畫的寫意性研究[D].學位論文,2011- 04- 01.
【關鍵詞】電視節目 節目形態 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起步較晚,在2001年之前甚至沒有節目形態這種說法。收錄在《新聞與傳播評論》2001年第1期,張卓的學術論文《在變革中前行——從電視節目形態看我國傳媒角色的變遷》可以算是我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的開始。該文以我國2001年之前最具代表性的電視節目為切人點,透過節目形態演變的表象,探討傳媒角色變遷的現實基礎、理論依據和文化根基。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未仔細探究節目形態的概念,將節目形態與節目分類混為一談。
真正可以算作電視節目形態研究開端的是朱羽君、殷樂在《現代傳播》從2001年第1期到第6期連續發表的一組關于分析電視節目形態的系列論文,這也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的朱羽君、殷樂的課題《對電視的生命感悟》中較為重要的部分?!秾﹄娨暤纳形颉肥亲髡邔﹄娨曉谌祟惷浇榘l展中的動態展望。這一系列論文包括:《減壓閥:電視娛樂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一》;《大眾話語空間:電視談話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二》;《信息社會的活躍時空:電視新聞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三》;《寰球同此涼熱:新聞現場直播——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四》;《聲音的匯聚:電視評論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五》;《文化品質:電視紀錄片——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六》。這一系列文章對當時我國國內存在的每一種節目形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在當時算是對電視節目形態最系統的研究。
2001年之后國內學者才正式開始關注電視節目形態,這方面的研究也才逐漸展開。不過從論文的數量來看,對節目形態的研究力度遠不及其他的研究領域。在CNKI數據庫中以“節目形態”為關鍵字搜索,2000年到2005年之間只有19條記錄,2005年到2010年之間有43條記錄,2011年有7條記錄。
國內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界定目前尚無定論,見諸有關著述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電視節目形態“是指與電視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①
這種觀點主要出現在節目形態研究的早期,將電視節目類型和節目形態混為一談,如張卓:《在變革中前行——從電視節目形態看我國傳媒角色的變遷》;王彩平:《電視節目形態創新方式探究》;李杰:《臺灣綜藝節目形態》等。
2、電視節目形態是指節目組合形式
這方面的研究如:程德安在他的論文《媒介知識產權》中認為,“節目形態就是節目的主要安排形式”;吳國躍、錢毅君在論文《節目形態與創新》中提出,“節目形態就是節目的框架形式,或者說就是節目構成要素的組合規律”;楊莉在她的碩士論文《論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中提出,“電視節目形態,是指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
3、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設計模板
這種觀點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即由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氣質和神韻構成的電視節目設計模板。不同的電視節目元素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不同的電視節目形態。
孫寶國在其論文《關于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中提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個性化拓展, 即由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氣質和神韻構成的電視節目設計模板。陳芳的論文《論近年來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特征》,認為“各種綜藝元素有機融合、巧妙混搭,其形態和功能日趨多元豐富”。
劉娟的論文《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形態的轉變》延續了陳寶國的觀點,并認為,“電視節目形態”,不只是廣播電視系統中的電視節目形態,也指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以及在各種新媒體上所衍發出的類似的影像節目,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節目形態②。張建敏、鄒定賓在《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中認為,電視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樣式,它是一個諸多元素的綜合體。③
近年來關于節目形態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某種或某個特定節目的形態的研究;另一種多是對節目形態的創新研究。
對特定節目的形態研究是近年來節目形態研究的重點,這方面的研究是以某一個性鮮明的電視節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元素的分析,歸納出這一類節目的節目形態。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湯銘明:《非誠勿擾節目形態的傳播學思考》;林麗婷、蔡澤標:《快樂大本營的節目形態分析》;劉琳:《論“真實電視”的節目形態》等等。
關于節目形態的創新研究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這類研究多是將“元素”的概念引入其中。通過對元素的重組與創新,創作出更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張建敏、鄒定賓:《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高紅英,李萍,劉偉:《電視節目形態創新之思考》;夏琦:《論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的模式創新》;高曉莉其構成:《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創新》等等。
綜上所述,電視媒介通過各種節目形態來呈現其自身獨特的傳播方式。國內對于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研究成果也較少。電視節目形態及其元素構成問題,在目前電視研究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從節目分類、節目類型、程式模板、元素等多重角度和側面,眾多研究者思考電視及電視節目形態的本質,追究節目形態意義的建立和傳達,不同方向和合理性的觀點互相爭鳴,為當前電視節目形態的多樣化和創新實踐指出了種種可能的方法和路徑。
參考文獻
①王彩平,《電視節目形態創新方式探究》,《南方電視學刊》,2005(4)
②劉娟,《三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形態的轉變》,《新聞世界》,2011(8)
③張建敏、鄒定賓,《電視節目形態的現實創新:意義、模式與問題》,《中國電視》,2009(10)
關鍵詞:水利文化;形象;視覺元素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270-02
一、引言
水利風景區作為水利文化傳播的載體,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并成為傳播水利文化的重要基礎。自古以來就有各國人民勤勞治水、管水的記載與傳說,我國的水利建設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水利文化形象作為水利風景區視覺形象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視覺元素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水利旅游風景區對旅游形象的建設還不是很完善,對自身文化形象缺少系統、科學的定位和設計。水利文化形象需要諸多歷史文化和消費者需求或旅游感受來支撐和塑造,利用其自身獨特地域性與多方面的融合,挖掘出豐富的視覺表現元素。
二、我國水利文化發展概況
水利文化是伴隨著水利工程的興建日益衍生與傳承的,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20世紀90 年代左右,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開始在全國各地興起。國家政策的支持,豐富的水利旅游資源,人們日益增加的收入和休閑時間以及人們休閑觀念的改變都促使了水利旅游的大力發展。
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主體文化。它的內涵與外延比水利文化要寬泛。而水利文化是特指人類在水利活動中所創造的文化,可以解釋為與水利活動有關的文化。
“水利文化的定義應該沿用廣義文化的概念,是指人類活動在除水害興水利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諸如制度、技術和知識、思想與價值、藝術、風俗習慣等)的總和?!雹?/p>
水利文化是歷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并具有廣闊前景的重要文化。作為我國水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與具體表現,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水利文化的傳播與發揚,讓水利風景區的的發展更有潛力與發展空間。使人們在旅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水利風景區的文化底蘊,充滿好奇心與新鮮感甚至尊崇的情感。
把水利文化形象化作為水利風景區品牌形象塑造的關鍵與重點,挖掘進行文化形象設計的視覺元素是進行形象設計的前提。它以旅游地獨特的地域資源、歷史文化背景為基礎,對旅游地進行形象化的高度概括,使旅游形象消費者心目中扎根深化。許多旅游地和旅游城市都利用文化形象化定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促進當地旅游文化發展。
三、水利文化形象視覺元素提取的必要性
(一)對水利風景區旅游品牌視覺形象塑造與設計的意義
水利文化形象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種人們對水利景區的旅游印象和文化氛圍的感受,是對當地水利景區的歷史文化信息的接受與領悟,在水利文化的視覺元素的挖掘與提取的過程中,對設計元素的多樣化也是一個補充和歸納。不同的藝術形式也許會涉及到相同的視覺元素,對各種不同歷史文化的題材與視覺元素的發現、提煉、塑造、利用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文化形象兼具文化傳播與品牌塑造的雙重意義。水利文化需要歸納演繹出自身的文化形象,將這種獨具無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品牌價值的視覺形象要素,以便進行更深入的水利文化品牌形象的設計與研究。鑒于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價值在旅游市場中的巨大作用,對當地的水利風景區的旅游形象也有一個很好的補充,對水利風景區的宣傳建設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基礎。
(二)對水利風景區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
水利文化形象更是一種對水利文化古老精神的延續與傳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自古以來水利問題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我們需要改水、用水、取其利,弊其害,創新管水治水方法,維護并傳承水文化,水道德。這就需要加大各地水利景區水利文化的宣傳力度,最直接的意義便是可以豐富水利文化內涵,做到很好的宣傳與傳播作用,發揮水利文化對社會行為的約束功能,借助歷史文化的力量達到醒今啟今的作用。
四、水利文化形象視覺元素解析
視覺元素包括抽象與具象,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如何正確的利用有效元素進行更深一步的設計,還需要對視覺元素進行選擇與區分。一些物質的形態、具象的元素可以直接使用,而對一些精神狀態的,抽象的,隱形的元素可以加以概括和設計,轉化為具象的形態元素,而后對這些具體的物態形象進行符號化與圖形化,用于水利景區的形象標識之中。
對于視覺元素的提取,我們可以參照旅游地形象視覺設計的地域性研究相關方法來進行解析,所謂旅游形象的地域性,是一個旅游景區形象的本質以及核心屬性,包含了一個景區最具有獨特性的可視化元素,在實踐過程中,旅游形象通常要體現特色,無論是旅游形象還是文化形象都必須能充分反映該旅游地的地域特征和旅游產品的獨特性。那么,從地域獨特性的構成要素來分類,可以從下列幾點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視覺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個地域最容易與其他地區區分的物質形態。因地制宜,就要尋找并歸納當地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形態。獨特的視覺元素,可以是當地水利景區或旅游地最明顯特征或者熟為人知的特性,這些特質可以作為地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大力的宣傳和被人們熟知。甚至,在此之前,已經被人們作為當地的一個“代名詞”,即提到這個“符號”或者“形象”,人們就會瞬間就會想到這個地區,這是具有高度辨析度的地域符號和視覺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個水利景區最顯而易見的標志性元素,包括特殊的土壤地貌,江河湖海,冰川、水文形態、特有的動植物、氣候等。
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大運河最大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是氣勢磅礴獨一無二的運河之水,其品牌標識運用了巧妙地將“運”“河”字結合在一起,用中國篆書的形式表現,流暢大氣的筆觸宛如氣勢恢宏的正在流動的運河,意境深厚(圖1)。
(二)歷史文化特征視覺元素
一個水利旅游景區的輻射和吸引力主要靠的就是其本身的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它是景區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涵蓋范圍較廣、內容較豐富的一類。歷史文化資源中,可以利用的視覺元素包括: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古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園林庭院、古街城鎮、石碑雕刻、社會風情等視覺元素。
另外宗教也是一種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宗教文化由道德規范、信仰、宗教禮儀等要素組成,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活動、宗教藝術等,例如宗教名山、道教名塔、石窟寺、摩崖造像、摩崖石刻等元素。例如具有佛教元素的敦煌莫高窟,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這些建筑都可以作為當地獨特的宗教文化資源視覺元素。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迄今為止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修建著稱的完美、科學的水利工程,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的水利文化,例如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飲水思源”石刻、二王廟、伏龍觀等。
西興安靈渠,同樣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代水利景區,其中的水街是靈渠比較有代表性的景區與文化載體。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筑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部分組成。另外在靈渠公園以及水街的各個區域景點,以雕塑,古建筑,石碑,姓氏文化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相繼呈現。陡門、秦堤、四賢祠、飛來石、三將軍墓、等以及具有濃郁秦風建筑歷史文化特色的水街,都具有文化內涵豐富的水利文化視覺元素。
(三)民俗文化特征視覺元素
民俗文化是各地民族不可忽視的一項可利用文化元素,利用少數民族特色來尋找水利文化形象視覺元素,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治水用水的水利文化,每一個民族傳統圖形或圖案都具有其獨特的寓意。其中包括:各地民族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圖騰、剪紙雕塑紡織刺繡、以及一些非物質形態的傳統節日及特定風俗、傳統地方工藝、民族信仰、民間藝術、語言文字,水利精神、水利制度、治水人物,神話傳說等等。
在上文中提到的都江堰,當地人民為了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以及為了感恩李冰修建都江堰而舉行的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都江堰放水節,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文學等,這些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元素都組成了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利文化。
湖南的汨羅,因境內有汨水、羅水會合,其下游名汨羅江,汨羅江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學家屈原投江殉節之地。當時,鄉親父老爭相劃船在汨羅江中,或以竹筒貯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亡靈,并藉此表達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這個習俗世代相傳且演繹成汨羅江的龍舟競渡,所以汨羅也稱為是“中國龍舟名城”,汨羅的城市形象標識以江中賽龍舟這一風俗演繹為視覺圖形,以龍舟作為主體,寓意承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圖2)
(四)利用圖形文字資源的視覺元素
很多旅游景區都會利用自身標志性文字或者旅游地的名稱來對漢字或字母變形進而對自身形象進行設計,以簡潔明了的視覺元素來表現旅游地區的整體形象,使文字的功能性與圖形的寫意相結合,同時也不失景區本身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征。如下圖,杭州市的旅游標識,以中國篆體的“杭”字進行演變,既突出了杭州的城市名稱,也指“京杭大運河”,而“杭”字古義也作“方舟”、“船”,,也有運河“航行”“起航”之語義,在字體上與圖形相結合,整體圖形又似一艘楊帆起航的船,獨特完美的詮釋了文化內涵。(圖3)
五、結語
水利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在水資源的利用以及文化形象的視覺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由于水平及經驗的有限性,本文只是簡單從水利文化的載體、背景、內容、形象概括、視覺元素等方面做了歸納和總結。在水利文化形象方面,借鑒旅游形象標志及城市標識的相關設計,歸納出一些尋找材料及運用素材的方法,希望能在水利文化對當地景區的旅游品牌以及視覺設計的運用中,創新并深化水利文化形象,使其更具形象價值與實用意義。
注釋:
①李可可.關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41-42.
參考文獻:
[1]黃軍.旅游地品牌形象視覺設計的地域性研究[D].江南大學碩士論文13-15,2006.
[2]黃軍.旅游品牌形象標志設計探討[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6,(3):235-23.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4]莊曉敏.水利風景區水文化挖掘及載體建設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李可可.關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41-42.
[6]毛春梅,陳苡慈,孫宗鳳,張鵬程,朱麗向.新時期水文化的內涵及其與水利文化的關系[J].2011 年7 月,第29 卷第4 期:64-65.
關鍵詞:敦煌;壁畫元素;手機衍生品;品牌形象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193-01
在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當道的現代社會中,手機配件市場異軍突起。作為商品手機本身更換個性顏色和款式的界面幅度不大,但手機配件可根據個人喜好隨意改變,因此備受用戶歡迎。但目前市場的手機保護套與其他配件設計元素極其缺乏典型文化藝術標識,這種設計模式極易隨著社會泡沫式的浪潮曇花一現。因此樹立具有文化藝術與商品融合的個性標識是有著現代商品設計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敦煌壁畫元素產業的飛速發展和進步,與敦煌壁畫元素相關的衍生產品系列也開始走紅市場。而“敦煌壁畫元素傳統文化”逐漸被消費。人們常說的“敦煌壁畫元素傳統文化”其實是用于現實穿著并通過市場開發得以實現最終盈利的“敦煌壁畫元素衍生的傳統文化產品”,它是敦煌壁畫元素的現實呈現和商業價值體現的重要載體。在我國,敦煌壁畫元素衍生產品的開發、生產企業少之又少,市場流通產品很難找到一個有力恰當的切入點。
在研究國內外優秀敦煌壁畫元素的基礎上,分析的傳統藝術元素在手機配件領域的設計關系極其對手機配件商品社會經濟效益所產生的影響。在對敦煌壁畫元素造型設計的過程中,手機配件領域的設計與傳統文化是魚與水的關系:它離不開傳統文化造型;傳統文化造型也不是獨立的個體,它要以手機配件領域的設計為載體依據,要體現造型特點,深化產品性格。
以敦煌壁畫中傳統飛天元素的現實化與當代化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敦煌飛天所蘊含的平面設計色彩與構成元素對手機配件及其產業鏈有重要影響。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暢銷,手機配件有很大的潛在市場,但目前市場較混亂,沒有一個主導品牌。所以研究開發帶有敦煌壁畫藝術的手機保護殼及衍生品其對手機配件市場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敦煌壁畫中的色彩搭配及構成對中國元素手機配件的設可參考的理論與經驗,敦煌壁畫元素在手機保護殼上的一些簡單運用,抽象又不失現代風范。表達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可以充分彰顯自己的性格
以敦煌藝術為符號的商品目前仍停留在低層次水平,旅游品市場無序競爭,低端藝術品價格虛高。長此以往,敦煌藝術難以發展;要適應市場做產業化,就必須整合當地資源,找到適合敦煌藝術發展的道路。而將敦煌的飛天元素提取到電子產品的配件及其衍生品當中,可以使消費者從當代的藝術中感受到傳統藝術的永久獨特魅力,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這是一種主體文化或依托主題文化因素發展的創意文化產業,既可以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將環保,創新等觀念深入人心。
在手機配件的市場上,國內廠商還停留在制造階段,生產上主要是簡單的仿造外國配件設計。設計上外形單一,功能變化不大手機配件市場上急需中。本土設計的出現以突出重圍。理論方面只限于從產業和技術的角度進行分析,但忽略了隨著市場的日益細分,產業中的每一細節都是開發盈利的重要環節,尤其是敦煌壁畫元素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入。研究及衍生產品開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藝術的創意和后續產品開發方面
手機配件設計缺乏流行性和時尚性,沒有吸引力,后續的衍生產品開發意識薄弱。同時我們也要利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相結合,使我們的手機配件變得豐富多彩,更具有中國特色。在后續開發方面我們會利用大量的敦煌壁畫元素與手機外殼,吊墜,耳機,充電器等結合和利用。充分發揮敦煌壁畫的特色。
(2)理論研究方面
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是現代文化產品設計,都缺少對它們理論的研究,形成一個研究盲點,更沒有建立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網絡資料泛泛,往往缺少理論依據。目前沒有專門的敦煌壁畫的書籍,有也只是在某一個章節簡要的只字片語的提及,綜合研究性論文也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