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4 20:4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貧富差距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變量選取與數據對于貧富差距,本文選取了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并將其作為本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由于造成我國貧富差距的原因眾多,包括我國政策導向、經濟發展差異、市場競爭等一系列因素,其中很多并不能衡量并量化,所以本文的研究也僅限于選取少數重要且明顯的影響因素納入模型中。本模型中選取的影響貧富差距的因素除了加工貿易這一本文研究因素外,還選擇了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失業率作為解釋變量。由于基尼系數是介于0到1的小數值,而加工貿易額和國民生產總值又是一個上萬上億的大數,直接用其進行回歸分析,其變動太小對于經濟意義的解釋不明顯。因此,本文用加工貿易總額的對數衡量加工貿易,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代表。實證數據范圍是2000~2009年十年間。由于GINI的官方數據缺失,筆者選取了胡志軍2012年《基于分組數據的基尼系數估計與社會福利:1985~2009年》中計算的基尼系數,加工貿易數據來自于各年《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GDP、CPI和失業率數據來源于各年《國家統計年鑒》。
1.2模型設定及參數估計顯然,回歸系數為相應解釋變量對貧富差距影響的邊際值。本模型選用Eviews7.0作為操作分析工具。由于大多數經濟變量都存在明顯的趨勢特征,因此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對于時間序列數據首先要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擴展的Dichey-Fuller(ADF)單位根檢驗發現5個變量均不是平穩的,而它們的二階差分是平穩的,且非平穩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次,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接著運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由表1得到可決系數=0.974782,修正的可決系數=0.954608,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很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F=48.31>臨界值=5.96,表明拒絕的原假設,即解釋變量整體對基尼系數的影響是顯著的。而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拒絕、的原假設;反之,對應的P值大于0.05,說明不能拒絕、的原假設。t檢驗結果說明失業率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對基尼系數有顯著的影響,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基尼系數上升0.279099,說明經濟水平的發展推動了貧富差距加大,這和“倒U型理論”存在一致性: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區域化差距必然存在且加大。失業率每增加1%,基尼系數上升0.038364,失業率的主體來源于青年,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由于失業會變得更遭,越來越窮,而富人在用現有的資金賺取更多的財富。于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貧富差距進一步顯露。本文的實證表明了失業率和經濟的增長都將加大貧富差距。而加工貿易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我們稍微放大顯著性水平時,例如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居民消費水平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就會變得顯著,且居民消費水平每增加一單位,基尼系數就下降0.004102。而即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PT對應p值0.1049仍舊大于10%,加工貿易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依然不顯著。但我們可以注意到LnPT對應的參數為-0.094724,說明LnPT對GINI的影響是負的,即加工貿易并不會加大貧富差距。
2結論及建議
關鍵詞:高收入個稅征管對策
個人所得稅是各類稅收的一種,是世界各國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在各國的稅收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特別是經濟越發達國家,個稅所占的比例越高,具不完全統計我國個稅收入占整個稅收收入的18.1%,就其他稅種而言比重較高。當前,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高收入群體作為社會富有的階層,本來應該在個人所得稅繳納方面成為國家在財富初次分配后調節分配不公、緩解社會不穩定、縮小貧富差距、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性的主要群體。但是由于我國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結構和種類都具有特殊性,形成大量隱性收入,同時征管手段的不健全,因此,造成高收入群體個人所得稅的大量流失[1]。如何做好個稅的征收與管理已是當前非常迫切和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做好高收入者個稅的征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做好稅法宣傳,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
稅法宣傳是稅務機關應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是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的重要手段,針對各行業各稅種不同的特點,應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宣傳形式。利用稅務內、外網站、辦稅務大廳大屏顯示、“稅收宣傳月”以及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多種形式宣傳、個人所得稅政策信息;稅務管理員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人群,要送稅法到納稅人手中,面對面進行宣傳輔導,從而全面提高納稅人的自覺納稅意識。
二、調查摸底,全面推進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管理
各主管稅務機關要結合本地區經濟總體水平、產業發展趨勢,居民收入來源和各行業的特點,重點調查摸清高收入者相對集中的行業、企業、人群,摸清其收入分配規律,建立高收入者所得來源信息庫,有針對性地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工作。
各級稅務機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推進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的部署和要求,將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管理納入稅務機關工作考核體系。要督促各扣繳義務人,嚴格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七條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法全員全額扣繳申報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高質量地實行全員全額扣繳申報[2]。
三、突出重點,強化征管
加強高收入者的管理是堵塞漏洞、增加稅收收入的主要手段,根據高收入者不同特點,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加強財產轉讓所得的管理
加強股權轉讓所得的管理,要多與證機構、產權交易中心等單位聯系,主動掌握本轄區上市公司、自然人股權變更登記及股權轉讓的時間和數量等股權轉讓信息,及時跟蹤管理,依法依率征收稅款。
2、加強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征收管理
各主管稅務機關應對本轄區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集資單位、股份全體制企業單位的分紅、派息等情況全面掌握,嚴格執行現行有關個人所得稅的規定,要對企業轉增注冊資本及投資者個人所得稅進行跟蹤檢查,及時足額征收個人所得稅。
3、加強勞務報酬所得和工資、薪金所得的管理
各主管稅務機關及時與有關部門溝通協作,及時獲取相關勞務報酬支付信息。特別是對一些報酬支付比較高的項目(如演藝、演講、理財等)的個人所得稅的管理,督促扣繳義務人依法履行扣繳義務;對實行年薪制和高收入行業的企業,要匯總全員全額明細申報數據中的工資、薪金所得總額,與企業所得稅申報表中工資費用支出總額比對,規范企業中個人所得稅的征管[3]。
4、加強各類私人辦學個人所得稅的管理
加強與教育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及時掌握有關私人辦學信息,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加強源泉控管;建立健全雙向申報制度,做好支付個人應稅收入辦學單位的代扣代繳工作,對沒有扣繳單位和從兩處以上取得收入的個人要加大管理力度,堵塞漏洞,避免稅款流失。
5、加強外籍個人所得稅的管理
各級稅務機關要加強與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勞動部門、商務、外事服務部門的聯系,及時了解本轄區外籍人員的基本情況,掌握外籍人員出入境時間及相關信息,加強與文化、體育管理部門的聯系,及時了解境外團體、個人來華演出、比賽等情況資料,做好演出場所或經紀人對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工作[4]。
四、優化服務,注重實效
各級稅務機關在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同時,要切實做好納稅服務工作。要有針對性的對高收入者開展稅法宣傳和政策輔導,拓展申報方式,實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務,積極了解納稅人的涉稅訴求,拓展咨詢渠道,提高咨詢回復的質量和效率,做好完稅證明的開具,并為納稅人信息保密,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5]。
參考文獻:
[1]傅劍鋒.高收入群體個人所得稅征管的探析[Z].廈門大學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7
[2]張紫函.石家莊市個人所得稅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Z]. 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2
[3]王學娟.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研究[Z].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5
關鍵詞:十二五,稅制改革,財政
一 “十二五”時期我國財政稅收發展的背景和要求
1我國在“十一五”時期稅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到“十一五”時期結束,我國在稅制方面基本統一,在這一時期的稅制改革不亞于1994年的稅制改革。例如在稅制改革中:增值稅從生產型向消費型進行了徹底轉型;成品油稅(即燃油稅)納入了消費稅,從實施的效果來看,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出口退稅中,解決了很多歷史欠賬問題等等,這些都表明我國的稅制改革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間,經濟迅速增長,這同我國的稅制是密不可分的,我國能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經濟迅速恢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稅制,而且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大大提高,有力的支撐了國家財政收入。
2目前我國稅收體制的一些問題
(1) 稅收收入持續高速增長
稅收收入規模是衡量稅收體制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公共財政的原理,稅收收入的合適規模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所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所確定。過低的稅收收入規模必然影響政府職能的實現和經濟社會的運行。過高的稅收收入規模則意味著私人部門收入規模的下降,從而影響私人投資和消費,進一步影響經濟和社會的運行。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規模持續高速增長,1995―2009年名義GDP平均增幅13.9%,而稅收收入平均增幅17.9%,超出了GDP4%的增長率,稅收占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9.9%一路上升到2009年的17.7%。我國財政收入的“超收”規模不斷增大。
(2) 現有的稅制結構不利于第三產業發展,不利于調節貧富差距
貨物與勞務稅、所得稅和財產稅是構成稅收制度的三大主要稅系。而貨物與勞務稅不利于調節貧富差距,而且延伸不夠,不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現有的個人所得稅仍實行分類征收,難以綜合反映個人的收入情況,也無法在費用扣除中將其合理支出充分體現,從而無法真正的對個人收入差距進行有效調節。財產稅被認為具有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而我國在這領域仍是空白,即稅收對居民財產差距的調控仍處于缺位狀態。
(3) 分稅制對經濟發展的阻礙越來越大
1994年的分稅制財稅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建立一種新的中央與地方稅收收入分配制度。事實證明,分稅制在中央集中更多的收入加強宏觀調控、調節地區間差距和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分稅制的負面效應開始日益呈現。
3我國在“十二五”期間的主題同主線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我國,由于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當前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我國“十二五”期間基于這樣的主題和主線,對我國的財稅體制提出了三點基本要求。第一,要求財稅體制更好的服務于發展。我國的財稅體制要支持主題和主線,并為其服務,在鞏固和擴大應對金融危機的重大成果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作用,“十二五”時期我國的稅制要更多的專注民生問題。第二,要求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結合中國快速發展的三十年經驗,改革后的中國稅制,仍然要以市場經濟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第三,要求財稅體制更好的發揮職能。
二 “十二五”時期稅制改革的幾點看法
基于以上對我國“十二五”時期我國財稅體制發展的背景和要求分析,為適應我國“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的稅制需要大規模的進行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稅收體制,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經濟發展。
1“十七屆五中全會” 關于我國稅制改革思路
(1) 建立一個科學的稅制體系。貨物和勞務稅、行為稅和所得稅三大稅系在 一定意義上重構,并以財產稅作為補充。目前的稅種過多,有些稅種存在重復性,可以合并,因此將來的稅種數目會減少。
(2) 建立一個有效的稅收調控體系。做好這一點首先要有一個整體設計,然后需要做好同其他財政的協調配合。該稅收調控體系要更多的關注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如如何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如何擴大結業和如何支持第三產業等。
(3) 建立完善的地方稅制體系。建立一個有效的地方稅制體系,在國際上地方稅收通常以財產稅為主,尤其以財產稅中的房產稅為主。我國地方稅在這一方面還不健全,需要完善。
2“十二五”期間對我國具體稅種改革的一些預測
(1)改革貨物與勞務稅。貨物與勞務稅應有利于產業結構發展和服務業發展,該稅種的改革最終要縮減或以致取消阻礙第三產業發展的營業稅,將營業稅科目并入增值稅,調整消費稅的范圍和稅率等。但是貨物與勞務稅在改革中是最為困難的,我們從中可以觀察到很多問題,比如增收稅稅率的確定問題、增值稅改革是否先試點再整體進行、增值稅改革后怎么劃分國家和地方的征管權限等等。科技論文,財政。這些問題都是有待我們商榷和測算的。
(2)改革個人所得稅??萍颊撐?,財政??萍颊撐模斦?。個人所得稅近些年來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由于該稅種在很多方面都不合理,該稅種的改革是必然的??萍颊撐?,財政。個人所得稅的模式需要改革,從分類的模式轉變為綜合同分類相結合的模式,當然綜合是一定程度上的綜合。科技論文,財政。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方式和稅率都需要調整。
(3)改革地方稅種。在地方上我國應該繼續推行“費該稅”制度,例如將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資源稅實行從價定率與從價定量相結合等,地方財政部門對此改革方式的要求較高。在資源稅中,房產稅的社會爭議很大,因此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條文出臺,在未來“十二五”期間,筆者認為仍應研究推行。
三 我國的稅制改革作用
基于對我國稅收政策目標的認識,筆者認為新的稅制改革應起到以下作用。
1稅收體制改革應有助于健全財政。健全財政是財政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我國在“十一五”時期有了稅收在財政中發揮作用的實踐經驗,在“十二五”期間,稅收體制更應有助于健全財政,使得財政更好的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2稅收體制改革應使稅收結構更好的發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稅收是經濟自動穩定器的主要方式,更好的發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將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3新的稅收體制應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仍然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的主題,經濟發展發展方式的轉變時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新的稅制必須促進與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4 新的稅制需要完善地方稅收體系。中國式土地財政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產生了負面影響。地方政府出于對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考慮,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動力不足,也可能不利于財政政策的實施。因此迫切需要重構政府間財政關系,改變地方財政過多的依靠賣地收入的現狀。
四 總結
我國在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稅制改革的思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稅制改革的動向,通過分析我國稅制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我們迫切要求對現有稅收體制改革,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稅制改革的一些預測,我們可以了解在稅制改革中,阻力很大,問題很多,一些困難難以解決??萍颊撐?,財政。這就要求我們努力的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十二五”期間,努力實現我國經濟的轉型的同時,在我國稅制改革上取得優秀的成績,最終建設一項有助于健全財政,增強自動穩定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的稅制。
主要參考文獻:
[1]鄧力平,“十二五”時期我國稅收發展,稅務研究,2010.10:3
[2]楊志勇,各國財政政策運用背景下的中國稅制改革,稅務研究,2010.10:21
[3]汪昊,對我國中長期稅收體系建設的思考,稅務研究,2010.10:25
[4]潘雷馳、陳愛明,淺析我國稅收政策目標與稅制改革的方向,稅務研究,2010.10:29
[5]李思,“十二五”時期我國稅制改革原則思辨,稅務研究,2010.1
一、僅憑經濟增長不可能自動緩解貧富兩極分化。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在論文《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中繪制的關于收入分配狀況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曲線,后來被人稱為庫茲涅茨曲線。
倒U曲線假說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傳統農業部門的人口比重較大,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收入分配處于不平等狀態;在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由于農業人口比重較小,收入差別呈縮小態勢,收入分配處于平等狀態。整個過程呈現出倒U形狀。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說是否適合中國?大體有兩類看法:
陳宗勝認為總體適合,我國收入差別也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但要做相應的調整。我國的收入差別曲線呈跳躍式的“階梯形”“。階梯形”收入差別變動理論將收入差別的變動歸結為經濟發展和體制變革兩大因素,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因素。[1]
李實、李婷則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他們的分析結果“沒有對庫茨涅茲的‘倒U型假說’給予足夠的支持”。[2]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說不適用于中國,除了經濟發展影響收入差別之外,還有經濟體制轉型因素和政策因素。
陳宗勝與李實、李婷的觀點似乎相悖,一方認為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說適用于中國,另一方則認為不適用。其實不然,兩派觀點本質上是一致的。陳宗勝承認倒U曲線設定的大致趨勢是對的,而具體表現則有所不同。李實等則認為經濟發展影響收入差別的假設不對,除了經濟發展因素,還有制度因素。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對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說的理解不同。前者將之理解為經濟變量加上其它變量共同影響收入差別,后者則將其理解為只有經濟變量。二者都承認經濟發展不是收入差別的唯一變量,制度變量也是一不可忽視的方面。由此可見,陳氏和李氏都沒有承認倒U曲線假說完全適用于中國。
不容否認,倒U曲線假說把經濟發展作為影響收入分配差異的主導因素,而制度等其它因素則是次要因素。無怪乎中國有的學者據此推斷中國的貧富差距走向為先擴大后縮小,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貧富差距甚至是兩極分化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這一觀點缺乏有力的證據,說服力也不強。即便是支持庫茲涅茨倒U曲線假說的陳宗勝也否認這一觀點的可信性。
①經濟發展至多是一個背景因素,而制度因素則是改善收入差距不可或缺的因素。
之所以經濟增長不可能自動緩解貧富兩極分化,是因為倒U曲線假說不一定成立,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證實。庫茲涅茨的假說是建立在有限數據基礎上得出的結論,猜測成分多于科學成分,統計分析本身也有較大的局限性。
②目前尚有大量的反例證偽這一假說。作為發達國家的典型代表美國即是一個反例。美國并沒有因為經濟的發達而自動消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它是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發達國家之一。
倒U曲線假說即使成立,也未必完全適用于中國,因為這一假說是基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軌跡作出的推測。庫茲涅茨主要依據英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水平的變化而繪制的倒U曲線。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軌跡與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并非完全一致。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采用的是剝奪落后國家資源的原始積累方式,在經濟發展高級階段,也沒有放棄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控制。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完全重復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退一步說,倒U曲線即便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未必適用于中國。中國雖然也屬于市場經濟國家,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體地位,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仍然比較強。政府對收入差別的影響遠遠超過市場對收入差別的自發調節。
經濟增長只是為緩解貧富兩極分化創設了客觀物質條件,能否最終緩解兩極分化主要取決于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相關制度。
③而能否制定出緩解貧富兩極分化的制度又取決于政府的治理模式能否從市場式政府轉向參與式治理。參與式治理與市場式政府相比,前者更注重低層的力量和公平的價值,因而能從根本上消解貧富兩極分化。
二、參與式治理重視低層。
當前中國政府的治理模式是市場式政府與傳統官僚制政府的混合模式,其中,市場式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傳統官僚制只是計劃經濟的痕跡。
工業社會的官僚制是以政府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它是基于政治與行政二分的理念建立的。政治的價值取向是民主,而行政的價值取向則相反,它倡導集權。行政被看作是行政人員的職責,與公眾無關,因為公眾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政策的制定毫無裨益。于是,公眾完全被排除在行政決策之外,他們只有接受政策的權利。
隨著后工業社會的到來,官僚科層制已不再適應新的社會形態。政府管理方式亟需創新。治理隨之應運而生??茖又剖且哉疄橹行牡?,而治理是多中心、高參與的公共管理方式。美國行政學家B·蓋伊·彼得斯將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分為市場式政府、參與式政府、彈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四類。
[3][P23]
其中,市場式政府和參與式政府是對立的。市場式政府和參與式政府的主要區別在于“:市場方法注意公共組織中較高的管理階層,這些人一向被看作是政府的原始企業家。而參與方法則是關注較低階層的員工和組織的服務對象?!?/p>
[4][P60]
市場式政府是大多數國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標,因為他們相信市場能夠治愈政府失靈這一世界難題。事實并非如此,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刻和無法發揮作用的領域。在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市場無法阻止危機的蔓延。在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市場也是無能為力。況且,市場運行至一定階段,壟斷就會自然形成,壟斷的馬太效應助推整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形成。完全依賴市場手段解決管理問題的市場式政府,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兩極分化問題,甚至還可能激化這一問題,因為市場本意就是鼓勵精英的優先發展,忽略草根的不利處境。正如彼得斯所說,壟斷是市場式政府的主要障礙。
[5][P60]
參與式治理則不同,它注重的是低層的力量,當然也不排斥高層的力量。政府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組織的高層和精英參與,制度的利益導向必然是保障高層和精英的利益。不排除他們中有的人也可能在制定制度時考量下層民眾的利益,但這樣的人所占比例較小,在決策時影響也極為有限。如果低層民眾也能參與與他們自身利益相關的制度的制定過程,情形就完全不同。
既然低層民眾參與決策,決策的結果或多或少會反映他們的想法。一項完全不反映低層民眾看法的制度在他們親自參與的前提下出臺,只能說明他們的參與是形式上的參與,不是實質性的參與。
④根據什么標準來區分形式的參與與實質的參與呢?
低層民眾與執政者是否分享決策權是區分二者的標準。
參與的實質是使低層民眾影響決策,他們的影響力越高,參與的效果越佳。如果沒有任何影響,這樣的參與除了給執政者增添親民的光環外,對低層參與者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低層民眾甚至會產生受騙上當的感覺。真正的參與促使低層民眾想方設法影響決策,以使出臺的制度體現他們的利益。
低層民眾參與決策是不是將影響高層的利益呢?影響肯定有。在沒有低層民眾參與決策的時候,單獨由高層制定的制度往往傾向于完全體現高層的利益。高層決策者也是經濟人,經濟人總是依據自身利益作出決斷。
所以,在沒有低層民眾的參與下制定的制度必定反映高層的利益,更容易催生貧富兩極分化。而在低層民眾參與決策之后,高層再也不可能獨享利益,他們不得不與低層民眾共享利益。如此,高層分享的利益不及以往豐厚,但決策時通過民眾參與贏得民眾發自內心的支持,同時也避免由于制度不公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出現。
中國當前許多制度的制定并沒有征求民眾的意見,即使征求了民意,也沒有在制度中得到體現。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制度頒布之后無法得到有效貫徹實施的重要原因。盡管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民意的重要性,也嘗試通過諸如聽證制度⑤等形式吸收民眾參與決策,但政府缺乏與民眾分享決策權的誠意,民眾參與僅僅流于形式。由于擔心屢次被政府假參與,民眾參與熱情不高。這一狀況倘若不能徹底改變,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因為制度只反映高層決策者的利益,而不反映低層民眾的利益。高層和精英擁有較強的能力,在社會競爭中得來的利益本來就豐厚,再加上制度的偏袒,他們獲取的利益越來越多,與民眾的距離也就越拉越遠。
令人欣慰的是,在浙江溫嶺市的新河鎮和澤國鎮政府通過“民主懇談”的形式,吸收低層民眾參與公共預算的制定過程,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公眾參與財政預算,政府既贏得民眾的信任,民眾的利益也得到有效維護,貧富兩極分化因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財政預算不再只是為高層和精英所控制。這一模式若能在全國推廣普及,全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將逐步被消解。雖然溫嶺模式還不夠成熟,但它對探尋緩解貧富兩極分化的路徑也是有所啟示的。
三、參與式治理注重公平。
參與式治理不僅通過鼓勵低層民眾參與決策以緩解貧富兩極分化,而且通過對公平的訴求最終實現緩解貧富兩極分化的目標。
市場式政府治理的理念是“相信市場作為分配社會資源的機制的效率”
[6][P27]
。市場確實是高效率的,私人組織比公共組織更有效率,他們為消費者提供的物品或服務既優又快速。私人組織的高效率源自于對利潤的無限追求。在利潤的驅動下,私人組織將盡最大可能在最短時間之內以最小的成本滿足顧客需求。而公共組織的低效率正是缺乏利潤的驅動。公眾的利益無法推動公共組織的快速回應與作為。只有公共組織自身的利益才能驅動他們的作為。市場式政府試圖將公共服務的供給轉包給私人組織,以期提高供給效率。
市場式政府由于偏愛效率,制定的制度也是以效率為其價值取向。對于優者,在制度上給予他更優越的條件,讓他更強;對于劣者,在制度上剝奪他已擁有的一切,讓他永遠處于劣勢。從短期來說,國家建設將加速,實力也將大大提升。從長期來說,國家建設將后繼乏人,無法持續長久,因為大多數人的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
市場式模式通過拉大優者與劣者的距離而使貧富差距拉大,直到出現兩極分化。
參與式治理則不同,它與市場式政府在觀念形態上是對立的。參與式治理是反市場的,它“致力于尋求一個政治性更強、更民主、更集體性的機制來向政府傳達信號”。
[7][P59]
如果說市場式政府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參與式治理追求的則是公平。
通過吸收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決策的方式,參與式治理避免了由于決策者單方面作出決策或者由民眾單方面作出決策所導致的不公平現象。由決策者也就是執政者單獨制定制度,民眾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當前中國政府的制度制定方式就是如此。而完全由民眾自己制定制度,不僅缺乏組織和有序,而且執政者的利益也可能無法保障。最公平的治理方式就是由執政者組織,由利益相關人都參與制定相關的制度。如此制定出的制度是各方(包括執政者、利益相關者)博弈的結果。盡管民眾在與執政者博弈初期處于劣勢,但他們的利益至少能引起執政者的注意。執政者不再視利益相關者如同無物。
貧富兩極分化是由制度缺陷引起的,不公平的制度制定方式是制度缺陷的根源。中國政府出臺的各項制度大都是由各部門閉門造車制定出來的,沒有或很少征集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或建議。造成這一現象的誘因一方面是中國政府的官僚習氣,政府不屑于向民眾收集意見,認為民眾根本就不懂得相關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中國民眾歷來習慣于被管理,缺乏權利意識,不懂得如何通過政治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參與式治理從改變政府制定制度的方式入手,從根本上扭轉制度的利益導向,以此緩解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在這一治理模式下,政府、私人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者平等地享有制度決定權,共同參與制度的制定,同時,共同承擔維護制度的職責。僅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從根本上緩解貧富兩極分化,因為政府不可能完全掌握基層的情況,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民眾的意愿。加之利己之心作祟,政府很難控制為己謀利的沖動。只有在私人組織和利益相關者共同的直接的監視之下,政府為己謀利之心才能收斂。同樣地,只有在政府與私人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交流中,政府才能確切掌握他們的真實意愿。
在政府、私人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的合作下制定的制度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各方的利益都將得到適當的考量。當然,各方利益不可能平均分配。富者不會因為掌握豐富的經濟資源而擁有更多獲取經濟資源的機會,一次的成功不等于永遠的成功。他要不斷地與其他人平等競爭機會,以爭取下一次的成功。貧者也不會因為手中缺乏經濟資源而被剝奪獲取經濟資源的權利與機會,一次的失敗不等于永遠的失敗。政府不僅不剝奪貧者致富的權利和機會,反而幫助貧者創設更多脫貧致富的機會。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貧富兩極分化必定被緩解,直至被完全消解。
綜上所述,參與式治理之所以能夠緩解貧富兩極分化,主要是因為它能通過改變制度的制定方式來改變制度的利益導向。政府在制定制度時與低層民眾、私人組織和利益相關者共同分享決策權將改變制度的利益導向,從根本上改變當前中國“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的不良傾向。
注釋:
①陳宗勝。關于收入差別倒U曲線及兩極分化研究中的幾個方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2(5) :78-83.“進一步說,如果只研究收入水平與收入差別‘倒U曲線’的關系還容易導致另一誤解,即一旦這一回歸關系成立,許多人會認為政策調節是多余的,只要耐心等到‘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收入差別即會自動地’下降〔)這又是對庫茲涅英倒U理論的誤讀造成的〔)”
②詳見紀玉山。庫茲涅英倒U理論質疑。社會科學戰線,1997(3) :67-74.紀玉山對庫茲涅英曲線提出質疑,周晨和謝福生也發文對倒U曲線提出疑問,見周晨,謝福生。
論西蒙·庫茲涅英“倒U型曲線”假說理論的實質。遼寧大學學報,2010, (11) :158-160.
③紀玉山。庫茲涅英倒U理論質疑。社會科學戰線,1997(3) :67-74.“收入差距是否持續擴大,關健在于政府執行的宏觀收、分配政策及制度安排的完善程度〔)即使是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只要政府部門制定出較為完善的宏觀收入調節政策和具體的實施制度,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未必一定會呈現出持續惡化的趨勢rnstein,SherrvR把公民參與分為8個層次,分別是:操縱、醫療、告知、咨詢、安撫、合作伙伴、權和民眾控制,其中操縱、醫療屬于不是參與的”參與“,告知、咨詢、安撫屬于象征主義的”參與“,合作伙伴、權、民眾控制屬于民眾行使權加勺參與(Arnstein,SherryR.公民參與的階梯。見賈西津主編。中國公民參與案例與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49):)我國公民參與至多是第二個層級象征主義的‘滲與”,有的地方連這一層級都未達至IJ〔)⑤聽證制度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目的是為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不受損〔)中國政府曾經就春運火車票票價、水價、電價等問題召開過聽證會,但效果不如人意,主要是政府缺乏聽取民眾意見的誠心。
參考文獻:
[1]陳宗勝。倒U曲殘的“階梯形”變異[J].經濟研究,1994(5):55-60.
關鍵詞:經濟戰爭戰略戰術游資炒作獲取倍乘差價
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表現在兩方面:國內方面,以權力剝削為龍頭的武力、財力剝削混存所引發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貧富懸殊,進而使產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凱恩斯理論使投資大于消費,從而加劇了產消不平衡,這是主要原因,而非純經濟因素引發的社會矛盾經濟問題則是各種原因中占絕對多數的重要因素;國際方面,因人民幣升值,游資逐漸進入,以炒作方式推動股價、樓價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從中獲取成倍的差價利潤以掠奪巨額資源財富。本文認為,要奪取當前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必須具有同時打贏國內國外二場硬仗的戰略戰術。
對華“經濟戰爭”的表征
戰爭是一種強弱沖突不平衡的結果,找準對方弱點開戰是戰爭的導火線。如:不能診斷中國特色經濟的主要問題,卻用外國經濟理論治理國內特色經濟;加入WTO后,政府政策法規受制于國際,獨立性或者說中國特色越來越不能發揮能動性,又不熟悉國際規則;其關鍵點在抄搬國外管理理論,即被動適用國際規則;其危險點在于短時間內大量變現庫存資源,國民財富以貨幣形式決堤般外流。
對華經濟戰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外資潛入中國投資、置業;第二,鼓噪中國經濟形勢大好,以誤導中國變現寶藏資源來提高GDP,同時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炒熱中國經濟;第三,將股市、樓市等炒熱,借助中國國內資本推動股價樓價大幅走高,推高能源價格增加中國發展成本,進而帶動中國物價全面通脹;第四,不斷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拉攏別國擠壓中國國際市場;第五,拋售股票、房地產等,套現后撤離中國市場;第六即下一步拋售人民幣使之貶值而讓美元升值。通過美元、人民幣反向升值貶值運行一個來回,則巨大的中國財富就會白送給美國等寄生國家。譬如近期,美國持續降息,使各國對美元匯率一直上升。這使中國國內出口企業面臨困境,廣交會訂單縮減30%以上;同時,人民幣升值加快又使得熱錢大量進入中國,流動性過剩加劇,加大了通貨膨脹率;再者,中國美元儲備居高不下快速增長也就是加速貶值;最后,美國次貸危機實際上是將國民不勞而獲的結果轉移到外國,尤其是美元儲備高的國家。
“經濟戰爭”的性質
從本質上來說,經濟侵略的性質為爭奪理論、文化、經管、技術等的控制權,以及“陰流子”(即資金)的控制權和市場控制權。
(一)爭奪思想文化經管技術的控制權
目前,我國出現了所謂經濟過熱的矛頭,卻又仿照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方法不斷加息提高準備金率,在治理特色經濟時又不搞中國特色,當然調控無效。在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經濟理論和制度條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動適用國際經濟法規準則,從而陷中國特色經濟于無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盡快建立符合自身特色自然法則的經管理論和經濟制度,就會失去思想文化和經濟管理的控制權。譬如,我國當前的經濟問題不完全由經濟因素引起,因而凱恩斯那一套純經濟金融手段解決不了現今中國的經濟問題。對于這種落后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必須加以創新,免得受制于人。(二)爭奪“陰流子”與財富的控制權
“陰流子”即資金是集能力信譽和欲望需求一身的幣符抽象物,是量子經濟學基礎。在物價、匯率、股市上動作,以無形之手掠奪他國財富搞垮他國經濟。通過陰流子手段控制資金會取得軍事戰爭掠奪實物財富的倍乘效果。境外資金潛入中國加劇流動性過剩,這猶如暗渡陳倉,運兵中國作戰,大量外資進出必將削弱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境外炒作資金的動機動向。有些國外游資不是來支援中國經濟建設的,是來逐利的,甚至是來掠奪中國財富。
此外,用貿易壁壘、世貿規則、拉幫結派控制市場份額等是經濟列強的慣用伎倆。應對辦法雖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條還是基于優質低價開拓市場占領市場。這就要求中國國民勤儉節約,增強國力。同時提高利用國際法的能力,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且境外資金所有者和管理經營者抱團、滲透到中國重要的經濟組織中去、與政府共生與官員勾結、聘用學者發表影響政府決策的言論。
戰略原理
遵循531理論與問題基礎論點發生對稱中和反應的原理。經濟發展一般原理是問題基礎論點(主要包括經濟基本問題、三大要素二個根本點、總矛盾等)與531理論(主指計消市產模式、力-消-產順序周期律、“陰流子”手段等)發生對稱中和反應后釋放出能量驅動社會經濟發展。
用計消市產模式替代國際經濟理論擺脫其經濟法規的控制。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管理方法是在經濟危機的教訓中發展起來的,產生得早思想落后,擺脫不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命運,但往往通過輸出、轉移國內經濟災難到新興市場國家而短期避免危機。由于邊際消費傾向和謹慎動機、投機動機等作用,凱恩斯有關國民收入用于投資和消費的矛盾論會使投資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少,人為降低生產服務消費率,是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內生經濟危機的一個機制。我們應實行計消市產模式協調好GDP規模、質效和公平三者間關系。一是用計劃消費統籌協管有關安全穩定的經濟問題,在計劃消費制度下實施全社會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場生產激勵競爭和規范企業經濟活動,讓市場與生產全面放開,采用超資本主義方式激勵機制。
鼓勵升官發財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環境。必須建立多快好省建設TMS社會的政績考核體系,其中生產服務消費率、零失業、CIP(投資置業系數)等是重要經濟指標,而GDP、CPI等應改成參考指標。在當前,以科舉資格、競聘崗位、契約考核、法治行為前提為激勵力,使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消費服務而謀劃公共項目建設,以已有的公共規模消費帶動陰流子放量使用,通過放大陰流子流量擴大就業和個人收入,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
此外,還應以靜制動應對經濟侵略,穩定經濟大局使物價、人民幣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時間一長就會套住投機資金變其為投資。
戰術技巧
戰術技巧的總思路是控制物價、匯率股市,掌控足夠的資源能源,鎖定境外游資使其進入時間拉長,當利潤略高于利率回報時,投機就變為投資。
(一)自主控制人民幣升值的步伐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帀升值是必然方向,同時國內勞動力價值也應升值。但這必須自己掌握控制權,做到人民幣平穩緩升,同步提高最低工資和總體工資水平。這樣做,就是不讓逐利外資大量涌入國內造成CPI連年高漲,不讓國民勞動力創造的利潤被外資帶走。人民幣升值是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必然,可順應國際要求因勢利導地繼續維護人民幣的穩定并減緩升值,但決不能讓人民幣貶值美元升值的逆轉出現。這樣,人民幣才能成功走向國際充貨行列而立于不敗之地。
此外,股市是物質的,準確地說是“陰流子”運動場。股市的作用至少有三:一是通過融資形成全社會共有經濟,是全民共生存的高級基礎;二是通過投資者擇行業擇股票合理配置利用資源,提高資金、資源利用率,產生效率利潤;三是再分配功能,政府通過調控股市可調整貧富結構?;诠墒腥蠊δ?,政府可救市。就目前來說,調節印花稅是調節股市活躍度、表明政府態度的一種手段,不能說無用。但如政府調動社保、財政等儲備資金的少部分入市抄底,既能托市又能贏利。
(二)調整物價結構控制通脹穩定物價
樓價雖然超前上漲,但土地資源是無價之寶,從長遠來說樓價是無頂的,因此應長期穩定樓價,使其較長時間在現價水平上下波動,讓套現外資又回來投資,保衛金融系統性安全。
控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也不讓物價大幅滑落,但應集中精力調整物價結構以改善人民生活,按節能減排的策略補償環保綠化,尋找和開拓新能源,促進產、消平衡。
隨著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減息,涌入中國市場逐利的外資越來越多,勢必加劇中國的通貨膨脹,因而應減緩人民幣升值停止加息轉而緩慢減息。為控制CPI,對流動性過剩做到收放自如,勢必提高準備金率。因而,應將回籠的資金投資到社會公共設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礎建設上;投放到自由民間資本不感興趣的利潤洼地,用于回補經濟過冷的行業;用以增強國家計劃消費和調控貧富差距的力量。這樣不僅不會收縮生產與消費,反而能收縮自由資本的盲目流動性并保持GDP規模朝著改善產業結構、人民生活的方向穩步增長。如此,國際眼紅中國經濟發展并企圖限制中國經濟超越他們的國家就會成為徒然。
(三)基于抑制貧富差距疏通產銷通道思路
為保障生產為消費服務,使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合理匹配,應將國內貨幣劃分為生產金和消費金二種,并使消費金經消費市場后將消費信息載入生產市場。這樣做,就是要防止流動性資金,特別是境外炒作資金擾亂產、消結構,進而累積生產結構性過剩而消費結構性不足的經濟危機。
由于富人是少數,生活再奢侈,消費總量也有限;窮人雖多卻又消費不起,再多窮人的勤儉生活,消費總量也同樣有限。因此,消費規模落后生產規模,二者比例嚴重失衡,或消費不足或結構性失衡在現經濟政策下是必然的。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分配不公就越加惡化,貧富差距就越大,消費結構與生產結構就越加不平衡,勞動者尤其失業者經濟自控力就越差。結果是,經濟越發展,分配越不公,需求者未掌握必要的生活資源,不需求者卻難以處理多余的生活資源,從而產-消通道不暢,經濟危機就越來越近。由此可知,貧富懸殊是問題的關鍵。只有基于財產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建立公平分配機制,抑制貧富差距疏通產——消通道,才不會給敵方乘虛而入的機會。
不斷加工資降利潤,出口價不隨人民幣升值而變高。提高產品的人力成本降低產品利潤即加薪降利,不給游資獲取勞動人民血汗的空間。以按勞按需分配相結合原則提高低保、退休工資、勞動者工資以疏通產——消通道。產品按原美元估價換算成人民幣出口,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同時,也應圍追堵截境外炒作游資。誘入外資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目的,但須以技術、行政手段監控游資動向,鎖定法治投機炒作顛覆我經濟的外資,盡可能掌握這些資金的監管權,使其轉而為中國經濟建設長期服務,在若干年后讓其取得合理回報退出。立法治理境內外利益攸關者抱團公關,不給其炒作獲取超企業平均利潤的差價機會;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資源無限變現、控制土地過快開發,不給游資通過市場掠奪天然資源、國家庫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金小明.論陰流子經濟學[J].遠東中文經貿評論(新加坡),2006(1)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分層;標準;影響
現代工業的推進,使得農民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之外,有了更多的從業機會,接觸到了現代文化的熏陶,農村居民之間也出現了分化。傳統的農村社會是高度同質性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的社會,是一個生于斯、老于斯的社會,村民從事的主業都是農業,彼此之間的差別甚小。但是,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農村社會這個曾經是最為保守的社會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便是農村社會之中出現了階層的分化,原先的村民之間由于種種原岡分化為不同的階層。
陸學藝上世紀90年代用“農民所從事的職業類型、使用生產資料的方式和對所使用生產資料的權力這三個因素的組合”為階層劃分標準劃分了農村l0個階層:農村干部、集體企業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智力型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農業勞動者、雇工、外聘工人、無職業者。劉成斌、盧福營從非農化的角度考察了浙江省農村社會分層,認為當地農民可分為“農業勞動者、第二產業勞動者、第三產業勞動者、農村知識分子、農村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兼業勞動者和無業人員階層。”
一、產生分層的原因
1.農村體制改革
的實行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家庭由原來的生產消費單位變為具有積累與再生產功能的經濟實體,個家庭與農村集體組織之間的關系變得松散,使得農民之問的聯系也較以前疏遠,彼此之問的分化加劇。農業生產由集中式變為分散式,農民對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眾多的農業勞動者成為相對自由的、相對可以離開土地的農業勞動者。由此產生了分化的基礎。
2.進城務工為農民的分化提供了重要契機
農民進城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農民通過外出流動獲得了更多的財富收入的同時,也在城市里接觸到了更前沿的思想,有機會參與到更廣闊的市場競爭中去,最為重要的是獲得了這樣一種機會。這種經歷使得進城農民的思維更為活躍,他們的思維方式既不同于城市,與農村也有較大差別。同時,新生代的更為年輕的進城農民,生活在城市的時間遠遠多于生活在農村的時間,對農業生產并不熟悉。外出流動的這種經歷就會使得農村產生分化。
3.鄉鎮企業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可以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職業載體與生存空間。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與個體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村隱性失業人口找到了他們新的生存空問。農村中男勞力都外出了,留守村中的部分婦女也沒閑著,他們受丈夫的影響,加上農業收入增加緩慢,也不再愿意耕種土地,轉而到鄉鎮企業工作。她們獲得更多收入的同時,也在形成一個新的群體,她們與其他村中的留守婦女有著小同的思想、地位意識。
4.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價值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從“無商小奸”到“無商不富”。村民開始從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價值觀念轉變為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社會對財富觀念的轉變使人們積極進行經濟活動,從市場中獲取經濟資源。有市場能力的企業家、經理和其他人員在經濟領域中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個人財富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改變著自身,向較高階層流動。
二、農村分層的現狀
1.農村管理者
據統計,全國740l50個行政村里共有村干部400余萬人。他們是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織者,是集體財產所有權的主要代表者,是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具體執行者。當上村干部,就控制了村中大多數的利益,村干部也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村干部他們既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行使行政職能,又代表農民的局部利益,維護社區權益,他們還代表著自己的宗族勢力和小團體利益。優秀的農村干部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對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一個村中的村干部無法挑起大梁,那么集體經濟就無法真正獲得發展。
2.務工者
他們是受雇丁鄉鎮企業、個體工商廠戶或者城市工廠以提供勞動而獲得工資收入的農村勞動者。他們既不同于集體經濟,雖然對生產資料沒有所有權,但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雇傭工人又有本質區別。他們不是“除兩只于外,自由得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在村中仍然擁有份屬丁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一土地。他們與農村其他社會群體一樣,享有一定的擇業自主權,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而且其雇工地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3.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
他們指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由營利性經濟組織(主要是經營者)組成的社會群體。這個階層的最明顯特征是擁有完整產權,他們的收入高出雇工幾倍甚至幾十倍,是農村中的高收入者。
4.農業勞動者
這是一個以承包集體耕地、以農業勞動和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村勞動者組成的社會群體。這個階層在目前中國農村社會中是最大的一個人口群體,在農村階層結構中,農業勞動者所占比例大約為70%。
傳統意義上的純農業勞動者已不多見,幾乎每家每戶都得會有外出務工者,雖然途徑不一樣,獲得的收入也不一樣。這其中還可以繼續劃分為從事種植業的農業勞動者和從事養殖業的勞動者。前者主要指的是完全從事傳統意義上的農作物種植的農戶,而沒有其他非農兼業;后者指的主要是在村落中從事畜類養殖的農戶,他們仍然擁有土地,仍然從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但是土地生產僅占很小的份額。
5.留守無所事事者
這類人員主要是指,剛下學、沒有工作的意愿,父母也管不了他們的年輕人。他們大多站街頭,在農村尋釁滋事,拉幫結伙,甚至有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村民對于他們既惋惜又憎恨,一方面看他們天天游蕩,替他們惋惜對大好青春的浪費和對于他們的出路的擔憂;另一一方面,看他們時有破壞生產的行為而感到厭惡。甚至有些男青年還拉幫結伙,加入了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在村中耀武揚威。
三、出現分層的影響
農村當中出現了社會的分層現象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它既是農村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對農村社會的發展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心理落差
前面提到,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與雇工的收入差距相當明顯,而且這種差距隨著規模的增大和時問的推延而拉大。據調查,從事種植業的農業勞動者與鄉鎮企業工人之間的差距約卜2倍,與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相差2—5倍,與從事個體運輸和建筑業的人員相差5-8倍??梢钥闯?,農村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1978年至1990年,農村個人收入的基尼系數從0.212提高到了0.310。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階層間的摩擦增多,嚴重時會造成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威脅。
者還對農村社會對貧富差距的承受力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農村社會成員對當前這種貧富差距滿意的只有4.8%,相信這種貧富差距趨勢將縮小的只有6.3%。村里有能力掙錢的人太多,自己掙的那點太少了。而且還有很多村民根本就缺少外出的機會,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差,他們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于是就產生了心理落差乃至村民之間的矛盾。原本存在于村民之中的自古至今的團結情緒和認同感就有可能收到削弱,這對農村社會是一個致命的硬傷。
2.農村階層分化的邊緣性
使同一個農民可以同時兼有幾種職業,亦造成了農民的多重階層身份,每個階層對于其成員都有具體和不同的要求,個人不得不在這些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之間進行權衡,從而弱化了階層凝聚力,弱化了個人對階層間沖突的參與程度叫。除了身份多重性外,在農民階層分化中出現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農民的職業地位、收入地位、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之間的不相關性,導致了地位不一致現象的發生。如目前私營企業主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往往不相一致。這種地位不一致現象可能造成第對社會秩序的不滿,去竭力獲取別的地位,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這種情況也會導致階層間矛盾和沖突的發生。
3.村民的教育先滑坡后上升
受市場利益的誘惑,農村中的兒童,在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或者未完成的情況下,紛紛放下書包,擠進進城的行列。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了他們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受制于他們自身固有的狹隘,使他們無法獲得事業上更大的成功。隨著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大多數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都鼓勵自己的孩子繼續學業,農村在輟學大潮過后,反而又出現了繼續讀書的大潮,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
4.村民階層分化促進了農村政治參與的變化和改革
另一方面,階層分化打破了社會身份界限及政治身份界限,使農民逐步擺脫了對原有身份的依附,不再認同原有的農村政治精英,轉而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民階層分化也必然導致農民各階層相對獨立的政治訴求,從而對農村的政治施加影響。以村民白治為核心的鄉政村治體制的建立確實使村民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但是還應該看到引發的新的矛盾要比以前更外顯。農民階層利益的競爭和矛盾也越來越明顯,越激烈。
沙特土地遼闊,人口稀少,盛產石油,是天然的“駕車之國”。但因宗教和傳統原因,沙特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不允許女性駕車的國家。這里的女人出行,必須依靠家里的男性成員,或者雇外國移民充當司機。
沙特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司機。這縱容了黑市的發展,而國家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從中抽取利潤。在黑市為一個外籍司機辦理沙特簽證,最少需要3000美元,再加上每月支付給司機的600美元薪水,這讓一般的沙特家庭高呼“養不起”。
政府敦促私營企業,在確保男女員工互不接觸的前提下雇用更多女性,但成效寥寥。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們不能自己開車上班。一些女性原本愿意出來工作,但看到辛辛苦苦掙來的工資都花來雇用司機,很快失去工作動力。
政府多次承諾改變這一現狀。2005年,國王阿卜杜拉說:“我相信,女人開車的那一天終將到來。”可是至今,沙特依然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官方反對女人開車的國家。
桑迪斯普林斯 沒有公務員的城市
說到城市,難免會想到莊嚴氣派的市政大樓,粗大威武的大理石柱子,以及忙忙碌碌的公務員。但在桑迪斯普林斯,這個美國喬治亞州第城市,卻完全沒有這樣的景象。這里,近10萬人的城市,公務幾乎都被外包。
在一座工業公園的一層建筑里,市長在租來的辦公室辦公,里面的人員都屬于不同的私人公司。一名城市經理負責談判公務外包的合同;辦營業執照,由總部位于英格蘭考文垂的跨國公司Severn trent負責;申請給自家房子加建一層,市民就得與位于伯靈頓的服務公司聯系;負責居民垃圾收集的,是一家位于舊金山的公司。
這里的法院也是外包的,日常事務由加州的一家私人公司處理,法官按照每小時一百美元收費。與其它城市相同的是,這座城市擁有警察和消防人員,不過緊急報警電話以及服務,由一家私人公司負責。
在這座沒有公務員的城市,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沒有市中心,沒有任何讓你覺得可能是城市主干道的街道,也幾乎沒有什么公共建筑。
法國 法式高考引“圍觀”
6月19日是法國“高考”的第一天,考試內容為“哲學”,總共4個小時,就一特定題目撰寫論文。
據悉,哲學類題目分為文科卷、理科卷、經濟社會科卷。今年文科卷題目為:1、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與理性相悖嗎?理科卷:1、我們是否有追求真理的義務?2、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經濟社會科卷:1、是否存在與生俱來的欲望?2、工作僅僅是為了有用嗎?考題體現了濃郁的思辨性、哲學性、批判性、現實關懷等特色。
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教授發微博感嘆:“我現在才知道,為什么法國有這么多的哲學家,而中國只能盛產應試者了。”
很多中國網友認為,法國高考值得我國借鑒,他們主張發散性思維,比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強太多。但另一方面,“很難評分”的質疑聲同樣存在。
印度 好學校必須為窮人留出名額
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大。為縮小貧富差距,印度開展了一項宏大的試驗——通過《教育權利法案》。法案要求私立學校劃出25%的入學名額給來自低收入家庭、生活水準低下的學生及殘障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