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04:3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民幣結算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防范
一、貨幣國際化的定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超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層次上自由兌換、流通,進而在國際貿易、金融、投資、儲備以及國際市場干預中發揮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的職能,并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經濟過程。
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歷史。若傳統的商業慣例都愿意接受和使用一種貨幣,這種貨幣就容易成為國際貨幣。二是貿易和金融發展水平。一種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占有較大份額的貨幣具有成為國際貨幣的天然優勢。三是自由完全發展的多層次金融市場。四是對貨幣價值的信心。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歐債危機的蔓延,世界經濟總體不景氣,使得美元和歐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有一定的削弱。然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幣幣值穩中有升,以及中國政府在歷次危機中展現的高度責任感,使得人民幣國際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人民幣FDI已進入試點階段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關于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正式明確了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試點辦法,成為推進人民幣跨境流動的又一重大舉措。
(2)在貿易計價結算領域
人民幣主要在我國與周邊一些小國的貿易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和企業中使用,2010年6月,結算試點地區范圍擴大至沿海到內地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截至目前,人民幣在部分國家、地區和部分行業中已成為僅次于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結算貨幣”,且這一勢頭還有繼續擴大跡象。
(3)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
2008年12月以來我國先后與韓國,馬拉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4)發行人民幣債券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幣債券在登陸香港,此后內地多家銀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兩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幣債券,總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
1.進出口結算比例有所改善,不平衡風險依然存在
2010年以來,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擴大至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結算業務發展非常迅速,但還存在著進出口比例不平衡,即進口結算支出遠大于出口結算收入,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結算比例不平衡的現象,2010年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結構5.5:1,大部分人民幣升值的益處都被輸送到了國外市場。盡管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比例達到1.4:1,但這并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被廣泛接受的結果,更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弱,導致利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額提高,不是一種正常的平衡,因此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再次提高,進出口結算不平衡的狀況有可能會“卷土重來”。
2.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進入阻撓
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進入阻撓是現有國際貨幣對人民幣成為一種國際貨幣進入國際市場的阻撓行為。從宏觀方面來說,在以美元和歐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下,美、歐也不愿意把原有貨幣體系中的“鑄幣稅”收益與中國分享。況且美國和歐洲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擁有強勢貨幣,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買方市場仍然占主導地位,美國和歐洲掌握了貨幣結算的選擇權。從微觀方面來說,原有貨幣體系中的很多制度也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比如,國際上大宗商品、重要能源以及與能源相關的一些衍生工具都以美元來計價、交易,這一點對于人民幣來說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必然導致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時,投資渠道受到限制。
3.宏觀金融調控難度加大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減弱的風險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其流通范圍會繼續擴大,世界市場上的人民幣存量劇增。境外人民幣資產不僅會對境內人民幣的匯率、利率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也會沖擊境內的流動性管理并影響到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境外人民幣資產的匯率和利率價格會對境內形成沖擊。突然大規模的貨幣回流或貨幣需求都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陷于被動局面。
四、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防范
1.穩步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如果脫離與之密切關聯的經貿與投資網絡,是不可能深入發展的。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應該從加強人民幣交易結算網絡系統入手,注重發展我國的亞洲區域內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擴大人民幣記值定價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例,規避外匯風險。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人民幣跨境流動的檢測;盡快解決人民幣回流途徑問題,我國政府應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政府的協商,通過締結人民幣境外流通雙邊協議的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2.增強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完善中央銀行職能,確保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從根本上說,一國經濟的基本面決定了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程度,較大的經濟規模、較強的國際支付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態勢是建立交易者對該種貨幣信心的經濟基礎。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難度加大,并且承擔更大的金融穩定的責任。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中國人民銀行需要建立更加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更加靈活的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及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及其他間接的調控手段,保證國內貨幣政策的執行不受干擾,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3.發行“熊貓債券”
“熊貓債券”指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在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雖然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不健全及存在資本管制等問題,債券發行規模有限,但其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意義是顯著的:有利于改善外匯儲備的結構,降低或者減緩外匯儲備中美元進一步增長,避免匯率波動給外匯儲備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建立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卉.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徐挺.人民幣升值進程中的貨幣政策選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8.
【關鍵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國際化理念;最大收益者
近些年,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企業電子商務創造價值的過程產生了高度的關注。探求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創造價值的過程開始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中心問題。對這一機制的探究對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交易中結算貨幣的選擇
國際經濟往來需要貨幣作為媒介,這種媒介一方面為國際經濟提供流動性,另一方面要保持價值的穩定。從流動性來說,充當國際貨幣的數量必須與國際經濟的規模相一致,從而保障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正常開展;從價值穩定來說,則要求貨幣發行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這兩者往往是矛盾的,即有名“特里芬難題”。從金本位制度開始,國際貨幣制度中充當流動性的貨幣往往是因為沒有解決這個難題而出現問題,比如,金本位制中,黃金作為流動性,因為供應不充足而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則因為美元貶值而崩潰。解決特里芬難題,一個重要的思路,就是增加本位貨幣,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從這個角度說,也是對國際貨幣體系穩定運行的貢獻。
二、人民幣結算的嘗試
從2009年7月份啟動到2010年3月底,上海的結算金額累計已經超過了70億元人民幣,其中今年以來的結算金額就達到了50億人民幣,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發展勢頭迅猛。而截至5月中旬,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交易額接近500億元。
截止到2009年九月底,國務院批準的內地試點區域包含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個城市,而海外試點區域則包含港、澳地區,以及東盟十國。目前就境內而言,只有成為試點企業的公司才能與上述境外區域的貿易伙伴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截止到九月底,全國已有365家企業具有試點企業資質。而對于境外區域的企業則沒有門檻限制,只要他們與境內的試點企業有業務往來,均可以采用人民幣做結算貨幣。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4月2日的《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中國將繼續支持市場發展創新,進一步優化投資者結構,促進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投資者隊伍的形成,同時適當擴大境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程度,全面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報告指出,將研究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研究推動將試點項目由貨物貿易擴大至服務貿易。探索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流動和交易機制,積極拓展海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
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影響
1.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僅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且有助于促進國際貿易增長,更有甚者在于進一步地開拓相關的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路徑。一般來說,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要經歷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三個步驟。如今,通過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可以減少周邊國家對美元結算的依賴性,從而為將來人民幣在區域內扮演投資和儲備貨幣職能打下基礎。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在貿易中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是人民幣從本幣走向區域化貨幣,進而走向國際儲備貨幣的重要步驟,這樣可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使用范圍和地位。因此,跨境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試點的開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幣真正變成國際貨幣不是幾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任何貨幣的國際化都必須從作為貿易結算貨幣開始。只有當我們的貨幣成為企業普遍接受的結算貨幣,國外的企業或者政府機構才有可能拿人民幣作為一個投資貨幣,發展離岸市場、債券市場或其他市場。同時在這些都有相當基礎之后,別國才有能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而在匯率風險可控的基礎下,有利于貿易雙方控制成本及鎖定利潤,為跨境貿易實現雙贏,促進貿易的平穩發展。
宏觀經濟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受益良多,我們也不應忽視不利之處。宏觀經濟的影響因素隨著更加不確定,風險因素更不確定,如果處理不當,宏觀經濟將受到沖擊。
2.對出口企業的影響
跨境貿易結算不僅對宏觀經濟影響深遠,對微觀經濟個體的企業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微觀經濟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會表現為什么樣子?首先應該是避免了外匯匯率波動,尤其是結算貨幣匯率下跌的風險,從而避免了因為匯率下跌而不盈利,進而放棄國際市場的情況出現;然后還表現為結算的便利,減少結匯售匯成本等等,然后在列舉哪些企業會受益。
人民幣結算不僅降低了匯率波動給進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也減少了企業的結售匯成本。在外匯不能流通的情況下,通過銀行結匯,企業要給銀行支付不少的手續費,而如果用人民幣直接進行結算,就可以節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左右的匯費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以人民幣與美元的匯兌為例,銀行兌換貨幣多數并未收取手續費,卻施行“低買高賣”:即客戶要低價賣給銀行(以2010年5月7日的中國銀行當日牌價,100美元可賣681.2元人民幣),卻要高價找銀行購買美元(需要683.94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00美元)。一買一賣,100美元就得被銀行賺走2.74元人民幣差價,即100萬美元的業務相差2.74萬元人民幣。以廈華在臺采購4.3億美元為例,若臺灣的采購對象主要以新臺幣進行日常運營的,就需要上千萬元人民幣的匯兌成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此前對媒體表示,如果對臺出口用人民幣結算,外貿企業可以減少購匯、結匯以及開辦信用證的成本。因為用美元結算,銀行開信用證需要支付1.5個百分點,結匯又需要支出1個百分點。據估算,出口企業改用人民幣結算可以節約的成本為交易額的3%-5%。對于眾多處于微利狀態的出口企業來說,以前被銀行拿走的這幾個百分點的利潤相當可觀。據廈門市長劉賜貴在臺灣披露的數據。
此外我國的一些進出口企業對于匯率和利率的風險掌控能力是有限的,采用人民幣算就可以不用去分析國際市場上美元或歐元的匯率走勢、利率走勢等,企業可以將精力完全放在經營上,因此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管理現金的能力和使用效率。
3.對政府政策的影響
在新形勢下,政府調控經濟的政策顯得越來越重要好。在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的條件下,政府必須審時度勢,加強對經濟的調控,尤其必須做好以下兩方面:外匯管理和貨幣政策的制定。
外匯管理以前,對外經濟活動只能以境外可兌換貨幣計價結算,所以外匯管理只是管外匯。現在人民幣開始逐步履行國際結算功能,要做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自然也要納入外匯管理和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范疇。人民幣對外計價結算與其在境內履行相同功能顯然要有不同的監管標準,如人民幣對內計價結算只會區分對公對私業務,而不會區分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交易性質。目前部分現行外匯管理原則不完全適用于人民幣跨境計價結算,但徹底獨立于現有外匯管理框架建立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管理制度和監測系統,可能因本外幣分割造成對跨境資金流動監管的空隙。有跡象顯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之下,“熱錢”似乎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在貿易順差及FDI(外國直接投資)繼續下降的情況下,外匯占款的增量卻創出了今年新高。
在做好外匯管理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人民幣實現跨境結算后,一方面,突發大規模的貨幣需求和回流,將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陷入被動。另一方面,人民幣輸出可能會削弱國內貨幣政策的效力,突發且大規模的貨幣需求和回流也可能使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陷入被動,并影響匯率、物價和就業。與此同時,作為儲備貨幣的幣種將在提供流動性和保持幣值穩定兩方面處于兩難境地。該問題也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所無法回避的難題。而當前中國正面臨著人民幣流動性過剩和升值壓力兩大問題。
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應對策略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貿易條件,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積極思考,努力應對,減小其帶來的危害。我們應從構建有效的海外人民幣債權運作渠道,調整跨境資金監管方式,增強央行對本外幣市場監管力度,設計科學合理的清算渠道和統計監測體系四個方面來積極應對。把加強對人民幣的監管放到首要的高度,嚴防國際金融炒家的投機行為。
首先,海外人民幣債權運作渠道的安排關系到能否有效管理境外人民幣市場及交易的問題。首先政府要確定對海外人民幣市場的態度。由于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后必然出現的人民幣海外持有現象,如制度安排和監管設計上未對此有充分的考慮,極有可能出現一時被動和管理滯后的局面。因此建議在人民幣走向區域化貨幣初期,應該適當抑制海外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以便為我國央行逐步熟練地掌控海外人民幣市場和交易贏得時間。在起始階段應當規定,對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后形成的海外人民幣債權債務的處理上遵循以下原則:海外人民幣資金可以按照規定的渠道使用和投資國內市場,可用于向中國進口的支付、對中國境內直接投資、就地兌換成其他貨幣以及委托存款銀行開展代客理財業務投資中國境內金融資本市場。
其次,在調整跨境資金監管方式方面,將長期以來以外匯和外匯收支作為監管內容的管理框架轉變為以跨境資金流動為監管內容的管理框架,從制度安排及監管設計上將人民幣的跨境流動以及境外資產負債納入監管監測體系并作為重要的監管內容。在銀行監管層面上,應強化對法人的一體化管理,包括對中資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經營狀況的管理和強化合并報表后的綜合風險管理。從對人民幣跨境流動以及國內金融市場的管理角度來看,要求央行密切關注進出口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情況,加強與相關國家央行的配合和聯系。與此同時,要研究如何與此相適應,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資本市場,加強對進入國內市場的各類主體的監管,而非當前單純地對外匯資金的監管。
又次,央行對本外幣監管應根據海外人民幣的規模情況分析研究調控的渠道和效率,適時調整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同時要進一步縮短央行在貨幣政策操作上通常可能存在的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對市場動態做出快速的反應。
最后,科學和合理的清算渠道和統計監測體系至關重要。香港地區開放銀行人民幣存兌匯業務后,市場人民幣兌換活動十分活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要求,這部分資金規模應該進入我國的《國際投資頭寸表》中。同樣,人民幣在香港、東盟十國和韓國等用于跨境貿易結算后形成的海外債權也應及時地通過適當方式反映出來。因此設計科學合理的清算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從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的整個流程來看,沒有貨幣兌換環節的國際結算業務更趨簡單,但同幣種結算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統計要素(目前許多統計要素是基于貨幣類別來設計的),尤其是當資金通過幾道轉匯環節以后。因此在試點階段,有必要通過規定銀行的清算渠道和特別的會計處理來輔助完成這些統計監測要求。
參考文獻:
[1]沈繼倫.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土地,2004(11):327-331.
[2]朱雄雷.論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意義[C].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209-237.
[3]陳紅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與港澳人民幣業務發展[J].市場論壇,2007(11):30-32.
[4]宴玲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經濟分析[N].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9-5-25(3).
[5]高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華東經濟管理,2006(8):89-91.
[6]石海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9):136-137.
[7]程磊.香港跨境貿易人民不結算面面觀[J].特區經濟,2009,12.
[8]樊曉云.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外貿企業的影響[J].每月觀察,2009(8):34-35.
[9]王宇,姚均芳,余小潔.上海廣州等五城市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W].新華網,2009-4-8(16).
[10]高改芳.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挑戰中的機遇[N].中國證券報,2009-4-9(A02).
[11]周元元.中國―東盟區域貨幣合作與人民幣區域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8(5):163-171.
[12]高晨.中國頻簽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N].京華時報,2009-4-2
(第034版).
[13]葉檀.人民幣結算試點須相關配套[N].廣州日報,2009(3).
[14]葛兆強.以“三步走”戰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N].上海證券報,2009-7-17(17).
[15]黃燕君,包佳杰.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2009(8):
10-12.
[16]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2009]第10號)[Z].2009-07-01.
[17]陳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分析[J].當代經濟,2009(8):10-12.
[18]Grassman,Sven.(1973)A Fundamental Symmetryin International Payment Patter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3,105-116.
[19]News Analysis:china’s RMB Clearing Cross-Border Trade Represents A Key Step.[China daily][09-07-06].
[20]More Than 20 Enterprises Starts Cross-Border Trade In RMB Clearing Business Now.[China daily][09-08-10].
致謝:
在本文完成之際,謹向我的導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在寫畢業論文的時間里,他始終給予我嚴格的指導和不倦的教誨。導師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風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導師對事業的執著和敬業精神更是深深地影響了我,這些都使我終身受益。從導師的身上,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此期間,我還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心和大力指導,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關鍵詞: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中國 人民幣 國際化
一、序言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隨著發展中國家多年來的努力,以及全世界期盼和平發展的正義力量的大力支持,使得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尤其是以發展中國家中國,日益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國金融危機凸顯了“美元獨大”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弊端,隨著中國經濟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用不斷增強,為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征途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尚處于初始階段。在努力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征途中,人民幣匯率必須保持穩定性,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平穩發展,也符合廣大投資和貿易主體的利益。作為新興經濟大國,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面臨新的復雜局面,同時也迎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
二、人民幣國際化是促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關鍵
在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經濟不平衡”這一觀點成為了西方經濟學輿論中的主旋律,尤其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對美元所造成的巨大沖擊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刻的變革。
在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一開始,就有人說這是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之間因儲蓄和消費不平衡所導致的金融危機。然而當危機結束的時候,又有人站出來說導致這次危機發生的不是消費與儲蓄的不均衡而是債權國所持的現金與債務國不均等,并認為因為亞洲國家接受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所以能夠阻止現金流回到債務國,因此能夠大量儲存硬通貨以防萬一。通過這一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那就是從長遠角度來說,沒有哪個國家愿意依靠別人的錢來管理自己的財富,如果這個國家對國際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已經有很多西方著名的經濟學者們開始意識到,要想解決國際金融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要讓人民幣開始國際化的道路。因為只有實行人民幣國際化,才能夠在世界上建立一個真正的多元貨幣結構去真實反映國際經濟力量的分布,并取代已經跟不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展的美元貨幣體系。
雖然西方學者的理論有一定的道理,但沒有一個西方經濟理論可以能夠合理解釋中國現在的經濟現實。因為當今我國的經濟規模和政府管理同市場經濟之間的能動關系、內在的政治穩定、精英選拔的體系、勞動力的充沛、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強調教育的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重視和諧的社會底蘊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所產生的動能,遠遠超出了歐美經濟理論的解釋能力。
如今,2012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國。擁有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讓人民幣為國際貨幣充當后盾。因為人民幣有統一的政治實體、金融體系、貨幣方針、財政政策、資本市場,甚至統一的軍事力量做其后盾。僅從這些條件來說,人民幣比世界上任何一種貨幣都更具有優勢。
任何一種貨幣在成為國際貨幣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場斗爭。這需要該貨幣自己去努力實現而不是等到被別人認定之后再開始努力,否則,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用人民幣發放債務和進行貿易結算都是很好的開端。盡管起步會是很艱難,但萬事起頭難,但是人民幣的確有它代表的經濟實力,那么,只要堅持就會有逐步扭轉局勢的可能性。人民幣只有成為國際貨幣,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水平才能不被以美國及美元所代表的金融霸權秩序約束。
有人會說,如果人民幣沒有自由交易的市場,那么人民幣就不可能實現國際化。人民幣在國內應當至少有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掉期合約,這樣,起碼可以在不轉換所有權的情況下調劑使用外幣的需要,解決黑市換幣的問題。不過,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現實情況,如果沒有必要使用或者交換人民幣,那么這樣的市場,如果有也知識用來投機的。
中國因貿易順差取得大量外匯儲備,但是這是通過廉價勞動力所艱難換來的順差。如果一個國家僅僅依靠出口原材料去積累外匯儲備,那么,隨著原材料的不斷減少,出口條件不斷變差,那么順差的優勢也就會逐步減弱直到完全消失。然而中國一直在為出口商品而改善條件,如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積累管理經驗、增強商業運作水平以及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這一切都在為改善出口條件而努力。
三、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產生的影響及意義
第一,為我們的外貿企業規避風險。以當前國際貿易來說,主要都是拿美元來結算,美元結算完了以后有一個換匯,強制性換匯,換成人民幣,這其中有一個匯率的變動,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很大的情況下,為了防范匯率的波動,所以我們采用人民幣的直接結算。從這個短期措施來看,主要是為我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二,利用美、歐、日這三大世界貨幣走入低谷的情勢,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結算的范疇,改變中國“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尷尬。
第三,降低當前海外外匯儲備的風險,適當減少外匯儲備的規模,規避捆綁美元所致的損失,為人民幣擺脫依附美元,并使其成為完全可流通和國際儲備貨幣。
第四,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國資本的國際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立基于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后,中國的金融體系才能國際化。從這個視角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先頭部隊,金融市場國際化是后援部隊,這兩個全面完成了,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就真正崛起了。同時也可以提振中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地位和發言權。
第五,能夠以發行紙幣的方式換取人民幣持有者的資源,增加鑄幣稅收入。
四、結語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仍會本著漸進性、可控性、主動性的原則,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在更大范圍實現跨境結算,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貨幣。在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進程中,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上升有助于完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必須以國際金融新秩序為前提。無庸置疑,人民幣邁向國際化這條道路已經正式起動了!
參考文獻:
[1]沙文兵 《人民幣有效匯率與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研究》“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 、“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國內價格水平的影響”
[2]李長江.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道路.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3]楊素芳.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
[4]畢穎娟.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與途徑選擇.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2)
[論文摘要]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升值勢頭強勁。在此背景下,在華跨國公司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鐕緫绾胃鶕恍┲笜?、數據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程度進行預測,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風險管理的方針,成本控制型或利潤創造型,通過選用合理的風險管理方式或其組合進行風險管理以降低交易風險,本文提出了四點建議。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勢頭強勁。人民幣升值給在華跨國公司的交易風險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人民幣升值背景下交易風險產生原因
交易風險是一種外匯風險,指跨國公司進行跨國業務取得外幣債權債務后,由于業務發生日的匯率與結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國公司在結算這些外幣債權債務時可能出現的損益。
在固定匯率制或單方面釘住匯率制(中國進行匯率改革前的匯率制度)下,交易雙方之間,如中國和美國,并不會產生交易風險。但在浮動匯率制下,結算貨幣和本國貨幣的匯兌關系產生波動,而匯率波動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損。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以美元為結算貨幣、人民幣為本國貨幣的在華跨國公司在出口業務上將面對交易風險,即人民幣的升值將使公司直接受損,而在進口業務上則會直接受益。
交易風險的出現源于匯率的變化和業務發生日與結算日的匯率不同,因此匯率是影響交易風險的關鍵因素。圍繞匯率展開的交易風險管理屬于金融風險管理的分支,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發展影響著風險管理水平。
二、金融風險管理相關理論回顧與綜述
金融風險管理的產生與發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環境和規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頻繁發生,催生了對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經濟學特別是金融學理論的發展為金融風險管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最后,計算機技術為風險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20世紀60年代后,金融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期間產生了金融學理論界和實務界被廣泛接受和運用的經典理論和模型。在風險管理領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創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認為風險資產的定價要和其所承受的風險成正相關關系,并通過無風險資產收益率和風險資產收益率的關系作為定價模型。Rose的“套利定價模型”(APT),把影響風險資產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風險模型在套利技術下的定價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權定價理論”將影響期權價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決定期權價格的數學模型,從而使得期權成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場價格的金融產品,進而成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風險管理也依賴于管理學的發展。Hunter 與Timme(1992)指出, 企業管理人發現公司常常暴露在外匯風險中, 不管是進口企業或出口商, 常常面臨換算風險和交易風險, 故經理人必須設計外匯的避險策略。面對多種避險策略,管理人必須評估策略的優劣。
三、交易風險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風險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風險識別和預測;二是對風險控制進行決策;三是選擇合適的風險管理技術。
1.風險預測
交易風險管理是“必修課”,而這門“課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對匯率變動的預測。
理論上,在匯率波動的量化上,遠期可以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模型(盡管實證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為短期匯率風險的交易風險來說,利率平價這個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實證價值。
2.風險管理決策
這個環節將會決定采用哪些方法來進行交易風險的管理。一般來說,風險管理的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成本節約型;另一類是利潤創造型。前者指通過風險管理,使交易風險的損失盡可能小,以節約總成本,選擇這種目標的公司所采用的風險管理技術多為保守型,且管理相對靜態和被動;利潤創造型則是保留風險帶來的收益,并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潤創造為目標的公司使用的風險管理技術較先進,管理更積極,但是會產生新的風險。因為以利潤創造型為目標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而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極大的風險。
交易風險管理和會計風險管理,一般在進行外匯風險管理時不可兼得。跨國公司需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明確公司更關注哪類風險,并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
3.交易風險管理
正確選擇對外交易中的計價貨幣、外匯儲備、提前和延遲收付款、參加外匯保險等方法可以在成本節約型風險管理中使用。成本節約型企業更多傾向于遠期外匯交易,利潤創造型公司則偏好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套期保值。
轉貼于 四、在華跨國公司交易風險管理常用方法及對在華跨國公司交易風險管理的建議
1.在華跨國公司交易風險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幣目前正面臨單方面升值預期,中國采取的是小幅度漸進升值的方式,在華跨國公司可以清楚預期人民幣匯率目前會小幅度持續升值。
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并不完善,多種金融產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務滯后。因此,在華跨國公司的交易風險管理只好采用傳統風險管理方法進行單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節約型的風險管理目標,較為被動。
在華跨國公司,目前普遍采用遠期外匯交易進行風險管理。遠期外匯交易保值是交易雙方通過簽訂外匯交易合同, 事先約定未來的交割幣種、數量和匯率,到期按預定條件進行實際交割。一般是客戶與銀行簽訂合約,客戶通過這種交易,能保證在未來某一時刻,以確定的匯率獲得所需貨幣, 從而有效地避免匯率波動的風險。
2.對在華跨國公司交易風險管理的建議
根據一般模型,以及實證中的情況,對在華跨國公司交易風險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
(1)理論上,在匯率波動的量化上,可以考慮利率平價模型。但是,中國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供需關系來定的,所以用利率平價模型來進行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量化預測是肯定不準確的。而且,在現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根據現實(歷史)經驗,有兩個指標極其需要關注,一個是美元兌人民幣一年期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市場上對人民幣遠期匯率的報價,另一個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掉期業務報價。
理論上,根據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們考察了美國國內利率引導離岸市場利率的情況,提出了著名的“境內優先說”。用在人民幣匯率上就應該是國內遠期匯率引導NDF。但是,在人民幣匯率上,外匯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優勢的功能,NDF一直充當了匯率波動引導者的角色。NDF比境內遠期要更準確地從事“價格發現”。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機資本的驅動指標上,NDF對熱錢的風向標作用明顯不斷增強,同時,國內匯率市場要越來越看重NDF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位置和沖擊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經做到了6億美元左右,大約在亞洲外匯市場排名第三,其市場規模和地位進步神速。新加坡作為目前最大的人民幣NDF離岸市場,其報價已經顯著制約了國內人民幣對美元遠期匯率的報價。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中國央行與十家商業銀行于2005年11月25日進行了一筆金額達60億美元的人民幣與美元掉期業務,當時將一年期人民幣與美元的交易匯率定為7.85。2006年11月24日,外匯即期市場上,美元兌人民幣的中間價出現了“驚人的巧合”,報價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業務的匯率波動預測極具指導意義。
(2)跨國公司在考慮選擇成本節約型或利潤創造型時應該結合自身情況,甚至針對不同的業務采用不同的目標。一般地,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通常采用的是利潤創造型風險管理目標。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實質是創造風險的金融票據,且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就是與資產的增值緊密相關,因此將風險杠桿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風險并創造利潤是首選。相反地,對于非金融機構來講,由于這些公司的核心業務仍是商業交易,所以采取傳統、簡捷、實用的風險管理方式,即對沖風險更為合理。
關鍵詞 GARCH模型 滬港通 A股市場
一、滬港通的理解
我們把A股市場設定成一個“停車場”,滬港通就是一條高速公路,現在開通了,就是讓境外、國外的投資大車開進我國A股這個大停車場。當然了,并不是對所有尺寸的汽車進行開放停車。目前,針對實際情況,暫且應允一定尺寸的車輛進入。而停放在停車場中的小型車所受到的影響往往會比其他車型受到的沖擊要大。但是,滬港通的實行能夠有效地帶動A股市場這個“停車場”的國際化和進一步開放。
二、開設滬港通的目的
首先,兌現我國入世承諾,逐步開放我國股票市場,為今后完全放開資本市場暖身。
其次,開展雙向解決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的結算,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進行鋪路。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這是人民幣重要一步國際化的進程,中國投資者可以用人民幣購買港股,整個世界可以用香港的人民幣購買上海股票。
最后,促進在香港的人民幣回流大陸,同時確立港市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三、GARCH模型構建與分析
(一)數據描述
本篇論文所采用的相關數據是上證指數和深成指數分別代表滬市和深市,自滬港通開通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即2014年11月17日至2015年3月18日作為本文的選擇時間區段。本篇文章選取該時間區間數據共計222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將其與開盤價詳見,得到222個交易日的收益率收據,從而得到收益率的波動情況,再根據該波動情況判斷成交日的股票市場波動。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將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和2015年3月2日(滬港通引入沽空機制)作為兩個事件取為虛擬變量D1和D2,將成交量作為控制變量V,以及第一個事件和第二個事件分別與成交量的交互項D1V、D2V。
(二)GARCH模型的相關說明
本篇文章將采用事件分析法,通過構建GARCH模型,將滬港通開通以后發生的兩個重要事件作為兩個虛擬變量,用實證的方式判斷其影響。所以,我們構建了模型:
1.ARCH效應。一般有兩種方法來檢驗序列是否存在ARCH效應,一個是LM法,還有一個就是本人采取的殘差平方相關圖方法。先構造一個f=R=0.000716,然后將f取平方得到一個新的序列x=f2。
2.GARCH(1,1)的選用。試選用GARCH(1,1)來對數據進行回歸,此時先不引入虛擬變量和控制變量。就得到了GARCH方程。
GARCH=7.16e-09+0.069910RESID
*(-1)^2+0.890691GARCH(-1)
由式子可以看出殘差方差平方加上前一期GARCH項等于0.96,約等于且小于1,滿足條件且顯著,所以我們可以看出GARCH(1,1)可以很好低擬合數據,很好地消除掉ARCH效應。
四、滬港通對我國A股滬市的影響
自試點相當于開放國際金融資本通過香港直接投資A股市場渠道,此舉被認為是第二個門后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QFII以外的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對股票市場影響巨大。試點的影響并不局限于資本市場,正是因為這兩個城市在改善國際金融格局的地位,以及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一)A股市場迎來最強外援
首先,經濟衰退開始長期陷入困境的A股市場,特別是對于大型藍籌股。自2007年以來,A股市場崩盤后泡沫擠壓,陷入長期衰退。滬港通正式啟動對A股市場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其次,要更深層次推動人民幣全球化的進度。根據互聯兩個市場的交易規則,人民幣交易作為基本面,幫助人民幣向更深層次全球化。人民幣全球化已實施多年,但基本上貿易結算更多的是資金結算。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最大的問題在于,目前全球市場上存在大多少元的金融市場和交易工具。人民幣全球化打開了一個新的海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當然,支持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少量的影響匯率的變化,政策效果會非常重要。
再次,打開了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管道。隨著家庭財富的增長,需要多元化投資渠道以保持穩定增長的財富。然而,由于金融市場成熟,背后的基礎股票市場,投資渠道非常有限,甚至進入房地產市場,導致一個巨大的泡沫。不僅不能增加價值,甚至有很高的財務風險。
最后,隨著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經濟的比例越來越高,許多國家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想分得一杯羹,設立了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如果沒有特殊政策和市場,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想贏得競爭,相當不確定。
(二)資本市場監管面臨再升級
滬港金融市場監管和制度整合,將對內地資本市場的監管和執法產生重大影響。滬港兩市股票證券金融市場互通后,在資本市場的執法中,內地與香港將實施中發現的違規通知線索共享機制和跨界協作的有效的調查,用于抨擊虛假述說違法違規行為;杜絕暗箱操作;交流和培訓執法及改善跨境寫作程度,增強執法和協作的跨境監督。
(作者單位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稼欽.分析上證指數走勢和港滬通的潛在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4:334- 335.
論文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美元匯率,進出口
2011年3月18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收6.5668,較前一交易日繼續走高。而在2005年7月21日,此中間價卻高達8.1111。從圖1中也不難看出,自從我國實行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匯率在穩步下降(直接標價發下),或人民幣相對美元在升值。2005年7月21日至2011年3月18日,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達19% 。是何原因導致人民幣步入了長達六年的升值通道,且目前仍保持著升勢?對此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正是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試圖找到原因并對其影響進行評估。
圖1
1、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原因
1.1 政治與國家戰略原因
這是左右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漲跌的首要因素,主要包含歷史的政治因素與當前的國家戰略兩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擴大了出口,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以出口促發展的經濟政策。為了使中國出口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價格競爭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的特殊歷史時期,人民幣價值被人為的壓低、扭曲。這種做法使得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經歷了大繁榮,帶來了GDP的高速增長。自2005年匯改以來,我國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轉而實行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度進出口,我國已不會在外匯市場上實施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來維持匯率穩定,人民幣幣值被人為壓低的局面已成為歷史。此后,人民幣的升值成為必然。
隨著08年國際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中國的出口受挫,尤其是對美國的貿易量銳減,“出口”這一強勁的經濟發動機已經光鮮不再。因此,決策層將目光轉而移到了國內,著力于擴大內需,以消費促增長。此后,中國保持低幣值來促出口的意愿下降,不再過多干預匯率,人民幣在市場供求的作用下,匯率趨于合理。另外,美國在危機中的表現差強人意,令美元趨于弱勢。作為國際間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波動勢必會引起全世界范圍內的擔憂。人們渴望幣值更堅挺、匯率更穩定的世界貨幣。在這種大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被提上了日程,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中國方面也有意識推動這一進程,并在周邊國家陸續開展了人民幣結算業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人民幣想要成為被廣泛認同、接受的世界貨幣,要有合理的估價,堅挺的幣值與相對穩定的匯率中國。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恰恰說明了我們的貨幣走在國際化的道路上。
1.2 人民幣的升值
不僅僅是對美元,自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幣對除日元外的四個主要貨幣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具體為:對歐元升值8.58%,對港幣升值20.09%,對英鎊升值25.56%,這意味著人民幣的購買力在提高,價值正回歸合理。
人民幣的幣值被低估這一觀點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有關人民幣兌美元合理匯率的討論,許多學者曾進行過論證。格里高利·曼昆曾運用一價定律,通過麥當勞所銷售的巨無霸在兩國的售價來估計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根據2005年的麥當勞的價格,在中國為10.5元,美國是3.06美元。據此換算,人民幣兌美元合理的實際匯率應該為4.43。人民幣被低估了2.36倍。這種簡單而巧妙的計算方法粗略的證明了人民幣確實被低估。
1.3 美元的貶值
與中國相反,美國近些年來的貿易賬戶常常是逆差,而美國信用體系的過度膨脹,貸款消費意識的過度強化,更是加快了美元貶值的進程。為了刺激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衰退,美國推進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供給的大量增加使這一情況更加惡化。
1.4 中美之間的貿易差額
由于歷史政治原因進出口,人民幣的價值被壓低。直接后果是中國連年的貿易順差未能改善。如今,人民幣在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必然會因為貿易順差的存在而趨向于升值。
1.5 資本的流入
資本流入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中國引進外資,二是國際資金的流入。
中國經濟長達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令世界矚目,加之富有吸引力的利率水平,使中國成為了備受國際資本的青睞的理想投資地。投資客做多中國資產,促使著人民幣不斷地升值。
目前,我國對國際游資采取的態度是寬進嚴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機炒作對匯率波動的影響。可以預計,若中國對國際游資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會消除資本撤出中國困難的顧慮,從而使更多的資本流入國內,短期內會促使人民幣升值,長期來看放大劇匯率大幅的波動的風險。
2、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對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利益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人民幣升值會使出口企業的產品在國外價格上升,不利于出口。因為類似的原因,進口商品變得更加有競爭力。如何消化因為出口企業利潤減少而造成的失業人口,以及國內企業如何面對進口商品參與競爭,是經濟管理部門需要進行研究的重要議題。
2.1 對微觀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的升值同時影響到出口企業與進口企業。
對于出口企業,長期的升值會促使其壓低成本、減少生產、裁員。在這種情況下,較理想的出路就是盡快進行產業轉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以恢復企業盈利。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呈現上升的態勢。特別是今年年初,各地出現了用工荒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工資的上揚,對于依賴廉價密集勞動力的傳統出口企業,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沒有及時轉型,那么企業所面對的很可能是破產。因此人民幣的升值一方面影響著出口企業的產出與相關崗位的就業狀況,另一方面積極的促進了產業經濟的調整。廣大出口企業面對此不利因素時,當審時度勢,抓住困難背后的機遇,積極轉換思路,及時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的升級。能否做好這一點,是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口原材料成本下降,這將引導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源密集型產業過渡,從而對進口原材料產生一定的依賴。
而對于進口企業,人民幣升值則會加速其成長。持續擴大的盈利會促使社會資源加速向進口行業及相關配套產業轉移進出口,同時也會吸引一大批人才從事相關工作。進口商品的繁榮會給傳統的國產商品市場帶來沖擊,可能會改變國人消費習慣,長期看會使中國國民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從而給中國經濟帶來長久的影響。
目前中國海外并購的案例逐漸增多,并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一種趨勢。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企業完成海外并購57起,披露金額達294.19億美元,較2009年分別增長111.1%和249.9%。盡管目前主流的觀點否認人民幣的升值為此類并購案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人民幣幣值的提高,匯率會在海外并購所起的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旅游業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隨著人民幣的逐步升值,中國的外國游客數量會下降,這不但會影響到旅游產業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涉外餐飲服務,外事翻譯等系列相關產業中國。
如何協調出口企業的產業轉型與進口產業的加速發展,如何引導中國企業進行合理海外并購、規避跨國投資風險,如何緩解因此產生的結構性失業,盡快使進口企業小花出口企業的失業工人,是擺在經濟職能部門的重要議題。
2.2 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出口的下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圖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0年的2月,出口占GDP的比率下降了約8% 。
圖2
類似于宏觀經濟學中的回振效應與溢出效應,人民幣升值引起中國更多的進口商品后,會使得中國的主要進口國出口增加,促進其經濟繁榮,轉而增加我國出口商品的消費,提高本國產出。由此往復,中國及主要貿易伙伴均會從中受益。
原材料、礦石、燃料的進口價格降低會使PPI有明顯的下降,壓低整個社會商品與勞務的價格水平;同時,低廉的進口商品會壓低CPI指數,使中國的經濟有機會步入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期。
2.3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影響也是廣泛的,并且具有雙重影響。
一方面,由于升值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沖擊,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一部分人的結構性失業。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對他國貨幣升值,這意味著出國旅游、留學在價格上更具吸引力。中國已經出現了海外留,海外購物潮,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梢灶A計,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中國的海外留學、購物、旅游熱潮還將繼續并持續壯大進出口,中國國民會更多的走向世界,中國文化也隨之將更深遠的影響全球。另外,由于價格下降,進口商品更富吸引力。人民的消費籃子商品變得豐富,消費者可供選擇的商品更加多樣化,國產商品與進口商品的全方位競爭也會極大提高廣大群眾的消費效用,社會整體福利上升。
2.4 對政治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與各貿易伙伴的摩擦不斷,中國在海外傾銷與反傾銷案件呈上升趨勢。美國、日本、歐盟也先后向中國施壓,試圖迫使人民幣更快的升值。中國頻繁出現的貿易摩擦,究其根源,離不開人民幣幣值被低估,導致中國出口的商品具有低廉的價格,在海外市場上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這一經濟現狀。而人民幣的逐步升值,有利于緩和中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摩擦,使得各種外交政治活動得以更加順利的展開。
3、結語
可以認為,人民幣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民幣正在經歷價值回歸,已經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與褒獎,這更加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實惠,提高了消費者的福利。同時,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這是機遇,更是巨大的挑戰。如何盡快適應人民幣升值的腳步,合理的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緩和各階層矛盾,調整各個產業的利潤分配,以及配套出臺相應的進口出口與貿易政策以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是擺在國家面前的一個問題。能否順利通過這個挑戰,也是抓住機遇,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附錄
[1] 鳳凰網財經,1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668 繼續走高,finance.ifeng.com/forex/whyw/20110318/3698375.shtml,2011/3/18.
[2]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美元),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2011/3/18
[3]中國銀行,當日牌價,boc.cn/sourcedb/whpj/,2011/3/18
[4]IAS GROUP,China Export/GDP Ratio,iasworldtrade.com/images/stories/Econ/china-export-gdp.jpg進出口,2010/09/08
[5]張遠超,孟祥仲,宏觀經濟學,濟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3
[6]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
[7]走自中國,中企遠征海外步伐加快 需規避海外并購風險,news.chinaventure.com.cn/2/20110304/52089.shtml,2011/3/4
[8]格里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袁磊,山東經濟學院統計與數學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袁磊,1989年7月出生,男,籍貫山東省青島市,現就讀于山東經濟學院應用數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
關鍵詞:國際經濟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
一、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失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如何去規避主要匯率波動給中國帶來的風險,如何去更好的參與世界貨幣體系的重新構建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要了解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參與到多邊金融體系治理中。
二、 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1. 資本跨境流動規模日益擴大。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是資本跨境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包括國際負債證券、國際股權在內的所有表內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發展。1971年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終于使其擺脫束縛,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獲得了國際本位貨幣的地位。世界經濟隨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國不得不接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世界中央銀行”的地位。美元匯率穩定的支柱由黃金轉變為債券和金融資產,這種虛擬化的信用體系為美國大規模對外提供流動性打開了大門。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目標,美國在保持了較低的實際利率水平的情況下不斷降低實際有效匯率,持續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流動性。
2. 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當今世界各國對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對資本流動的管制逐漸減少,而各國的金融資產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資本的流動對各國利率的差異極為敏感,細小的差異會使得資本在短期內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大規模的流動,這也是美國常年保持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個標志性的結果。
3. 國際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漲。當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國廣泛的倡導,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強銀行的獨立自主性,加強國際資本流動,允許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交叉,逐步取消對信貸的控制。
近些年來整個世界對于金融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為其提供了合理的規則。在這一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為金融強國的歐盟和美國,主導并維持著世界金融運行規則和秩序,因此成為推動金融自由化的強大力量。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各國金融發展較為緩慢,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往往成為秩序和規則的被動接受著,受制于發達國家,因此處于被動和劣勢地位。
三、 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
1. 作為貨幣的美元充當世界本位貨幣。
(1)市場過度依賴美元,國際金融體系不對稱。美元在擺脫了黃金兌換的束縛之后居于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統治地位,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就確立了美元本位制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這種貨幣體系必然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現象,并且長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為中心的國家及其相關體系國家的交易范圍不斷擴大加速了資本及資源的流動,使得這些國家從中獲利,而其他國家受損,因此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
(2)美國通過國內貨幣、財政政策影響外匯市場,導致全球范圍貨幣戰爭。美國當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強大使得美國可以在必要的時間來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匯率水平,而使得結果朝著美國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對其他國家匯率調整的要求成為美國特有的一種政策。
一方面,美國自2010年年初以來就不斷給中國政府壓力,要求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升值,以期扭轉美中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通過國內經濟政策間接影響國際經濟走向,比如增加貨幣發行購買金融資產,能夠間接幫助金融機構及企業。但是這一政策會導致過度流動性,流向包括中國、巴西等在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沖擊其國內經濟的穩定并導致其貨幣升值,反過來間接對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經常項目產生正面影響。美國的這種做法招致世界各國的嚴重不滿,將會導致全球范圍的貨幣戰爭。
2. 國際金融治理機構本身存在著缺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組織是目前治理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機構。而這些組織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和出現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缺陷。從建立以來,IMF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改革,但這些都無法掩飾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
①IMF沒有發揮其作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減壓閥”和“穩定器”作用。這也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導權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發達國家,而它的這種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發揮有效的作用。
②IMF對國際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管。首先,IMF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監護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對美國等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相關金融部門的監督,另外,IMF沒有預見到國際金融體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機在各國之間的傳遞效果,往往疏忽了對國際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監管,從而造成金融風險。
③IMF協調全球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待改進。當今社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蓬勃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加大,出現了許多新興經濟體,其中金磚四國尤其顯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則國際經濟話語權如IMF投票權和執行董事代表權也必然會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結構和治理結構仍然是依據之前的世界經濟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當今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利益代表性。這極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加劇了IMF各成員國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協調性。
(2)世界銀行自身存在缺陷。
①在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銀行會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戰略發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實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硎導。其次,無論是其單個的執行董事還是作為整體的董事會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為世界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去負責,因此其戰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銀行建立了發展委員會,這個機構由24個國家的政府部長組成,它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形成一個具有咨詢性質的團體,但是這種“咨詢”的性質缺乏相應的工具去監督其公告的執行情況。
②世界銀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經濟協調的能力缺失。世界銀行從成立至今, 一直是由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投票權,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意愿并不能夠得到合理的反映,這與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蓬勃發展的趨勢相違背。發展中國家不但代表權不足,而且投票權不能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自動與周期性地調整。
(3)G20的作用仍有待發揮。誕生于1999的G20作為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論壇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決國際金融危機,改善各國經濟金融體系透明度,總體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順應了全球經濟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邊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
①G20集團化特點日漸明顯。G20的成員是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利益獲得者,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成員國家,G20既有來自發達國家的成員也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成員,他們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沖突,因此,在議題的設計上就需要協調所有成員方的意見,而這些議題的范圍往往比較廣泛,因此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對特定議題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②G20仍然被少數發達國家左右。G20在議題的設計方面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和主導,這無法從根本上去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后,發展中國家紛紛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議題,但是G20的大部分議題仍然是被特定國家所主導。
3.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協調機制。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經濟在信息技術的進步下加速發展,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使得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聯系更為緊密。各國之間緊密的經濟金融聯系使全球經濟產生了連鎖效應。在貨幣政策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各國貨幣發行必須與一定的經濟指標和規模掛鉤。也就是說,各國在發放基礎貨幣時,不能只考慮本國的金融目標而采取過禁或者過度的措施,而應該從全球經濟合理穩定發展的前提出發。尤其是作為國際貨幣的國家要合理適度的發行貨幣,合理地規避系統風險不能任意無度地發行,攪亂國際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平臺,協商宏觀經濟政策。雖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現在還不明顯。
四、 中國參與多邊金融體系治理體系的選擇
在面對國際金融體系嚴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應該如何去面對國際收支失衡,如何盡量降低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所產生的風險,如何與世界各國去參與到國際貨幣體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而言還是應該積極廣泛的參與到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中來。
1. 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平穩變化。一國的政府當局會根據本國具體的經濟發展情況及穩定宏觀經濟的承諾來選擇實行浮動匯率制還是固定匯率制。結合中國國情,中國政府認為應該選擇固定匯率制。第一,固定匯率總體上可以有效的穩定本國國內經濟水平。在本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的條件下能夠有效穩定國內經濟,特別是物價水平。第二,固定匯率能夠增加就業。固定匯率通過調節儲備水平改變貨幣供給,調節一般價格水平。在固定匯率下如果采用本幣一次性貶值的政策,可以達到降低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國內就業以及擴大產品出口。第三,固定匯率可以穩定國際貿易預期,減少匯率風險。因此中國可行的選擇是走一條中間道路,即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改變對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預期。
2. 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使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行使其流通手段、價值標準、儲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最終成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兌換貨幣。
如何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國政府對此提出了兩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針戰略,即在臨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推動人民幣的流通,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發展,做到適時適度的發展、逐步有序的漸進式發展。
(1)在空間上的擴張上實現“三步走”,即首先實現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廣泛流通,其次將人民幣往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推動,即形成區域化,最終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人民幣國際化。
(2)在貨幣職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實現人民幣成為結算、投資、儲備貨幣的三步走。首先在國際貿易的結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使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然后促使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的投資貨幣,逐步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最后隨著前兩步的發展最終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3. 鼓勵與監管金融創新并舉。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要求中國未雨綢繆,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加強對國內房地產、期貨、證券等資產市場的監管監管力度,并且加大對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監督力度。
加強金融監管的具體方案有:
(1)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構。要求加強功能監管而非傳統的分機構監管,不同的監管部門要做到分工明確,都要統一接受銀監會監管,并且要求保監會以及證監會加大對從事保險業務和證券業務的機構的監管力度。
(2)加強配套性條件及外部環境的整治。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創新需要金融法律體系、宏觀經濟環境、金融體制微觀基礎等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和配套條件的改善。我們提出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具有透明性、穩定性的特點,政府應該具有調控宏觀經濟的強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還要善于從微觀上去改革金融體制,強化分散和轉移金融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建立一個穩定健全的金融市場的目標,以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3)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金融監管合作。隨著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開放,我國的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加深會越來越廣泛的參與到全球金融市場中來,從而會面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們要通過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以防御大規模的系統風險。
4. 量力而為,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的定位有三個方面:第一,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口和自然資源,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國際組織中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行列。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地區間和產業間的不平衡,各個產業發展層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以上事實說明,我國雖然邁入大國行列,但還不是一個強國,只能屬于發展中的大國;第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性質使得中國這個大國與其他資本主義的大國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特點對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國際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面對眾多資本主義大國中國如何在國際體系中立足發展便成為中國參與世界經濟政治合作的核心問題。中國在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定位下,應該合理恰當的利用自己的國際影響,為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更多的參與到國際經濟和政治體系中來,產生的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冠群.加強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建設[J].全球化,2014,(5).
[2] 李國安.金融風險全球化與全球金融治理機制[J].國際經濟法學刊,2015,(6).
[3] 劉東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進展、特征、挑戰與策略[J].國際經濟評論,2014,(3).
[4] 高立紅.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1,(3).
[5] 徐璋勇,封妮娜.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省區差異的綜合評價與分析[J].當代財經,2008,(7).
[6] 王浩.全球金融治理與金磚國家合作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2).
[7] 瞿棟.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發展動向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國外社會科學,2014,(4).
[8] 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西南金融,2012,(3).
[9] 王達,項衛星.亞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義、挑戰與中國的應對[J].國際觀察,2015,(5).
[10] 蔡偉宏.國家博弈制度形成與全球金融治理[J].國際經貿探索,2015,(8).
[11] 吳奇志.經濟全球化下金融危機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學位論文,2010.
[12]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1.
[13] 安輝.現代金融危機生成的機理與國際傳導機制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3.
[14] 郭景平.亞洲金融危機治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