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7 13:44: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環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財務信息可能被竊取就目前的財務會計而言,財務信息已經突破了傳統以計算機機房為服務器的中心式模式,涉及企業財務、經營狀況商業機密等信息的數字資料,大量通過互聯網形式存在于開放的網絡中?;ヂ摼W的開放性使得這些財務信息存在被外人盜用、攔截、篡改等風險,很難保證長期穩定的真實與完整性?;ヂ摼W給企業間的商業來往提供了極大便利,使得許多企業間的商務往來通過網絡電子平臺得以實現,比如企業可通過電子采購方式完成交易等活動,這種開放性的便利給企業財務帶來風險,給犯罪分子提供了機會,使其利用網絡作案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作案手法隱蔽。據網絡相關機構統計,僅涉及企業信用卡的網絡盜竊行為平均每30秒發生一次,可見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所面臨的的挑戰之嚴峻。
1.2網絡信息系統存在侵襲的風險網絡的開放性一方面給企業財務信息系統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也給犯罪分子帶來更多機會?;ヂ摼W的信息共享使得網絡存在被黑客或病毒攻擊的風險,非善意訪問者利用這些非法手段能夠獲取企業財務信息,使財務信息系統遭受侵襲。首先,從網絡侵襲破壞程度和靈活度來看,黑客是互聯網系統不穩定的主要禍首,其侵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破壞性較大,難以針對性防范;其次,從互聯網受侵襲的范圍看,計算機病毒能夠帶來更廣泛的破壞,計算機病毒的技術進步越來越快,手段越來越多變,破壞力越來越大;再次,網絡系統、計算機系統自身存在的漏洞、軟件本身的后門程序、通信網絡的不穩定等因素也會給財務信息系統帶來安全隱患。
1.3企業內部控制可能失效相對于網絡會計信息系統,傳統的會計系統對于用戶使用授權審核、批準具有嚴格的人工程序,對會計活動的授權正確性、合法性有一套嚴格的人工程序,但在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的載體是網絡而非紙質,審核對象是計算機軟件系統而非人工,因此,當大量不同的會計業務交叉在一起時,信息共享與快速更新會使會計系統中某些職權分工、互相牽制和控制失效。
1.4會計檔案存在丟失風險在網絡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檔案已經由傳統紙質轉變為數字媒體形式,其信息的載體也轉變為光、電、磁等介質,這使得會計檔案的保存必須依賴于計算機軟、硬件系統,一旦丟失便不可恢復。同時計算機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得系統軟件不斷更新換代,不同時代、不同單位的系統存在軟件不兼容的現象,會計檔案信息無法實現更新與保存,導致會計檔案面臨失效的風險。
2網絡會計信息系統安全隱患因素分析
(1)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信息共享大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無論是在軟件、硬件方面還是在網絡系統方面都存在不安全性。硬件系統中,硬盤、存儲器、線路、路由器、主機等部件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軟件系統方面,操作系統、會計軟件系統、數據庫系統、數據處理中心、會計檔案系統等存在安全隱患;網絡系統方面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因素有黑客攻擊、計算機病毒、電磁波輻射等。
(2)開放的網絡需要更為嚴格、嚴謹的安全法律法規,因此網絡會計信息系統需要有特別針對性的安全控制制度。
(3)相關會計從業人員在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相關活動中存在道德風險。
3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措施
3.1會計信息系統安全的內部控制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應從會計數據安全、數據保密、數據完整、信息資源、系統開發、系統應用、系統維護、系統管理、內部審計等方面強化控制管理。依據相關法律制定規章制度,運用現代化數字簽名技術進行數據確認,及時對會計數據進行備份等手段加強會計數據安全控制。對用戶、會計數據進行合理分類,對會計數據值進行約束,加強數據加密控制管理來實現會計數據加密完整性的管理。重視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控制,制定相關制度,用提前預防、檢測和更正的方式,防止不法行為的產生,保障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運行、維護管理的力度。另外,在內部審計方面,對會計資料進行定期審計,監督會計信息數據存儲方式的安全、合法,對系統運行的各環節進行審查,防止漏洞。
1緊迫性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是了解西方經濟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網絡的普及使得全球信息共享得以更好地實現,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網絡信息對教育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教育和網絡信息的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寬帶的普及,網絡走進千家萬戶,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教育網絡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網絡環境下怎樣轉變學習模式、提高學習能力是現代教育關注的重點之一。
2優勢
實用網絡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具有很多的優勢:
①無時空限制。傳統的詞匯學習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每一個詞匯進行講解或者是在課文中就詞匯做重點講解,以讓學生明白詞匯的含義和用法。但是網絡環境下,學生對詞匯的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對詞匯的了解可以通過網絡直接獲得,學習的場所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者可以自行安排時間和場所進行詞匯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學習空間的封閉性與學習時間的分割性,讓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詞匯學習資源,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的效率。
②多媒體學習內容的多樣性。網絡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學習,多媒體在展現信息的時候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因為詞匯學習不僅限于書本上的白紙黑字,而是通過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對學習的詞匯進行再現,讓詞匯的學習更加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系統化,不僅有利于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詞匯學習中去,加強對詞匯的理解記憶,也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率。
③個性化學習模式。傳統的詞匯學習室教師按照教學進度安排詞匯教學的,每個班級要學到詞匯知識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時空范圍內學生只能接受特定的老師傳授的英語詞匯知識,而網絡學習打破了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詞匯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比較明顯。
④學習方法靈活。網絡環境下進行英語學習可以實現信息與學習者、學習者之間等即時的、非同步的交互。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聽英語新聞,看美劇,做網絡題庫等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
⑤語言和信息新穎。語言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變化的,當下的各種經濟政治以及娛樂詞匯都可以通過網絡實時的展現出來,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地了解最新詞匯,還能夠通過詞匯的學習了解國內外新的動態,英語在全球的范圍內的使用,英語詞匯作為是國內外語言與文化傳播的橋梁,與時俱進的詞匯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充分實現網絡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
1自主學習的涵義和必要性
自主學習是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習者自行的通過理論分析、實踐探索、質疑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是一種反應時代需求的學習方式。因為,我們正處在信息技術時代,各種知識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也不能局限于學校的學習時間,而是要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將學習作為是一種終生職業認真的執行。這不僅是時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發展的需求。知識的學習都是靠自己動腦、動手去習得,詞匯的學習也需要學生自主的學習,通過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增加詞匯量,擴充自己的視野。
2網絡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
現如今,網絡信息資源十分豐富,而且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這些資源唾手可得,這就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是詞匯的學習不光是要擁有豐富的資源,還要具備一定的思想和行為方面的認識。首先,思想的轉變。學習者要認清楚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明白這點之后就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信心和耐心,要有能學好詞匯的信心支撐自己,又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自己通過漫長的學習過程實現自己的詞匯學習目標;此外,任何學習都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學習詞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其次,行動的轉變。學習者要制定合理的計劃并嚴格執行,為了保證較強的執行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材料,精選優秀的英語學習網站以及結交英語學習的網絡朋友等方法,讓英語學習更加有趣有效。
三結束語
(一)標準化因素
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標準化進程關系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目前,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建設普遍存在目錄格式不標準、標準化進程緩慢、數據庫質量總體較差等問題。以文獻著錄格式為例,一些高校采用CNMARC格式,一些高校采用LCMARC格式或USMARC格式,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信息資源共享時,不同著錄格式的存在增加了館際間資源的整合與共建難度。例如,高校校園網建設實現了與圖書館的鏈接,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資源搜索功能,但許多本地信息資源無法良好接入互聯網。同時,高校圖書館在圖書館系統設計與開發、圖書館界面設計等方面尚不統一,獨具特點。有的學校將圖書館選項設置在學校網站導航上,位置明顯,結構清晰,易讀性強。而部分高校則從圖書館信息資源功能入手,將圖書館選項設置于信息中心或信息資源一欄。此外,由于圖書館開發商采用的開發軟件及建站系統不統一,整合共建信息資源時易出現兼容性問題,影響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穩定性。
(二)人才因素
目前,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總體素質與能力尚有待提高。盡管部分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較早,管理隊伍及服務人員素質也相對較好,但整體看來,高校圖書館員普遍學歷低、素質不高。伴隨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建設,如館藏圖書數字化加工、圖書館資源遠程訪問、區域特色資源庫建設等。因此,在圖書館資源共享建設中,迫切需要一批熟悉圖書館業務、善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具備良好網絡技術基礎的跨學科交叉性人才。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這類人才普遍短缺。數字化快速發展與專業知識更新緩慢間的現實矛盾,成為阻礙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共享的主要瓶頸。同時,從用戶群體構成來看,掌握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用戶群體比重較小。大部分用戶信息檢索能力較差,需要圖書館人員定期組織開展對應的檢索培訓、講座等。由此可見,建設一批符合現代數字化圖書館要求的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三)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影響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充足的經費支持是保障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建設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目前,不同類型的高校對圖書館投入的資源存在較大差異。經濟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缺乏足夠的文獻高購置經費。文獻資源價格上漲和高校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是導致文獻購置經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且已成為影響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經費獲得支持渠道單一。目前,政府資助和企業資助是高校圖書館外部資助的兩大主要來源。通過政府資助,構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主要資金;通過企業資助,構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輔助資金。圖書館可采取有償性資源共享等方式創收,如深化校企多維度合作,適度給予企業關于圖書館建設的一定決議權和決策權,緩解高校圖書館的經費壓力,保證高校圖書館的正常運轉。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發展新思路
(一)加速高校信息共享標準化進程
標準化、規范化是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發展的基礎,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高校管理者應高度重視文獻著錄格式和圖書館內容的標準化建設,按照國際標準建立文獻信息資源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要強化信息資源具體環節的標準化建設,如信息存貯、有關名詞術語、字符集、數據格式等,應統一實行標準化,形成嚴格、規范的服務標準、編目條件等,使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標準化建設逐步向國際化靠攏。
(二)明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與共享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中,各成員在享受共享系統帶來的權利和服務時,應履行對應的義務。這些義務包括為共享系統提供本館信息與資源、承擔系統運營的部分費用。同時,建立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管理機制,對各成員館的權利和義務實現監督與管理,并制定詳細明確的獎懲措施,有效避免實力較強的大館不尊重小館權益、小館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的現象。通過管理機制保障權利實現和義務履行,維持高校信息與資源共建共享網絡系統建設,實現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
(三)建立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經費保障機制
建立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經費保障機制,充分保證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建設與發展的經費支持,促進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崛起。因此,應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渠道,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發展提供保障。第一,政府機構給予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項目建設足夠的資金支持。政府資助是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建設的堅實后盾,系統運行與維護必須建立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第二,社會各界的資金援助。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第三,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圖書館資源優勢,打造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實現圖書館資源創收,補充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系統維護與運營資金短缺。第四,建立與科研機構、企業的穩定合作,獲得科研機構、企業的支持,盡可能減少經費開支。
(四)加強現代館員隊伍建設,強化讀者網絡意識
建設專業化、現代化的圖書館館員隊伍建設,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項目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F代圖書館館員應掌握圖書情報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運用現代化手段處理信息資源,提高學習能力,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同時,要加深對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外語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鑒于此,可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一方面,全面提升現有館員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另一方面,引進本領域優秀人才入駐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項目建設。同時,現代化館員隊伍還應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服務意識與敬業精神等。此外,工作人員還應具備扎實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和較高的文獻檢索水平。
三、結語
互聯網上具有繁雜而龐大的網絡資源,所呈現的信息令人眼花繚亂,加之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和多層次的學習目標,怎樣調用信息,怎樣自主學習都讓他們無所適從。作為教師,這時就需要充當一個網絡的導航者,比如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推薦有用的英語學習材料資源等等。另外,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如何來查找想查找的信息,快速搜索到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學習資料。
2.教師是興趣激發者
興趣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英語提供強大的動力。如何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并使其得以維持就成為了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得以增強。第一,教師可讓學生對自主學習的優點予以充分認識。網絡環境可以提供豐富的直觀而又形象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網上選擇相關的學習材料進行補強。第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初期明確自己的長遠和短期目標,并不斷鼓勵他們為目標的實現而努力。第三,學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這時,教師應及時地予以適當的幫助。若學生的目標逐步實現,則能提高其學習自信心,自然就會增加自主學習的興趣。
3.教師是理論指導者
教師還具有理論指導者的作用。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之前,教師應對什么是英語自主學習進行深入的闡釋,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在第一學期的自主學習結束后仍然對自主學習的含義不甚清楚,他們認為就是一種自由的不用老師干涉的自我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要發揮其理論指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意義和本質,讓他們從內心接受并重視自主學習,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在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
4.教師是教學組織者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應和傳統的教學課堂一樣,充分發揮其教學組織者的作用。但和傳統的英語授課不同,教師不僅僅需要維護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秩序,并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應當具體地來組織自主學習。教師應將網絡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并確保其能夠按質按量地完成。就網絡自主學習而言,這些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讓學生討論某一話題等的小組活動、讓學生互相監督聽寫或進行對話等的兩人活動以及讓學生根據網上任務練習語音、進行對話等的個體活動等等。
5.教師是學習監督者
一般而言,很多學生并不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難以抵制網絡娛樂的誘惑。很多的大學生也都反映過此種問題,當這些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時,他們就會不自覺地想打游戲、看電影或聊QQ,則其所定的學習計劃也就難以完成,若是這個時候教師能夠進行及時地監督管理,那么學生就有可能打消玩的念頭。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監督作用不容忽視。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開通博客、通過網上布置作業的方式來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進度,并可利用設置每通過一個單元測試才能進入下一學習流程這樣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監督。
6.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診斷者
學生如果初次接觸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老師沒有進行及時的指導,那么他們就極可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偏離學習方向或者走彎路,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來診斷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進行適當的糾正,以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排除自主學習障礙。另外,教師還需要積極主動地來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診斷,而不是在學生向老師反映遇到的問題后,老師才進行問題診斷。
7.教師是效果評定者
1.1信息資源豐富化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因特網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因特網上的信息數量龐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道,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域名總數為1844萬個,網站總數為320萬個,網頁數量為1500億個;①類型多樣,圖書館的館藏結構不僅包括本館的紙質信息資源和電子信息資源,還應包括因特網上能利用的虛擬信息資源。在虛擬信息資源中還包括眾多的電子圖書和電子期刊等資源,并且新的信息載體不斷涌現,所占比例呈不斷上升趨勢,對于它們的收藏極大地改變、擴大和豐富了館藏信息資源類型,使圖書館的館藏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內容豐富,網絡信息內容涵蓋各行各業,涉及到我們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等方面。這么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是圖書館做好信息服務工作的物質基礎,同時由于網絡信息資源多處于無序狀態,這又為圖書館深化網絡信息服務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2信息需求多元化、個性化
在網絡環境下,用戶可以在網上進行下載、閱讀、外借、查詢等操作,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已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呈現出跨時空、多樣的特點;用戶信息需求的內容也出現多元化趨勢,除了尋求專業范圍內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新進展、新動向等信息資源外,還需要尋找和查閱其他學科領域的方法和成就等綜合性信息以及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網絡環境下用戶對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更加趨向于個性化,所謂個性化,就是指針對每一位用戶的獨特信息需求提供針對。由于網絡信息總量急據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無效信息”和“垃圾信息”,正如奈斯比特所說“大量但無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資源而是災難”。②網絡環境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強于傳統環境的讀者,更需要得到咨詢和指導,更需要交互式的信息咨詢服務。
1.3服務范圍擴大化
目前,因特網已將世界各地的用戶聯結在一起,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們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因此,人們形象的稱全世界人民共同工作、生活在“地球村”。因特網為世界范圍內的信息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網絡環境,圖書館應以因特網為依托,為世界各地的用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同時,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也不只是傳統的借借還還和解答用戶在利用文獻資源時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疑難,服務內容已向深層次發展,諸如開展多媒體資料閱讀、網絡信息檢索與傳遞、情報分析與利用、特色資源的提供和輔導等工作,從而使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范圍和內涵不斷擴大。
1.4服務對象社會化
傳統圖書館由于受觀念、隸屬關系、技術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服務對象只能局限于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的讀者,社會服務一直是制約信息服務工作的瓶頸。但隨著網絡環境的產生,世界范圍內的圖書館都在積極地實行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網上出現了大量的信息產品,如國內的北京世紀超星公司的數字化圖書、中國知網的數字化學術期刊等都是網絡信息資源的典型代表。這就為實現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資源共享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凡是能上網的用戶,不管其身在何處,均可通過終端設備上網訪問圖書館的網絡資源,成為該館的一位讀者,從而享受網上圖書館提供的各種服務,輕松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
1.5服務模式開放化
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是一個圖書館同時對應于無數個讀者,使圖書館經常陷入館藏資源的不足、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不完善的困境,其服務質量自然難如人意,服務效率低下。而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已突破了各自為范圍,紛紛加入因特網,融入網絡大環境中,并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和國家圖書館的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為依托,形成了中國圖書館網絡主干,并與世界各地的文獻信息機構聯為一體,網上圖書館將成為用戶獲取文獻信息的源泉,共同構建全國乃至全球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其功能遠大于分散的傳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其直接影響可使“大圖書館變小,小圖書館變大”。用戶足不出戶便可獲取各種在線資源,使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由以館藏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從而使得網絡信息資源保障系統的服務方式更加方便,服務效果更加高效。
1.6服務手段現代化、網絡化
圖書館的現代化,使圖書館完成了由手工勞動、機械勞動的傳統圖書館向自動化、網絡化、現代化圖書館的轉變。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完全依托現代化的網絡系統進行,信息服務的手段也應與之相匹配,充分利用電子郵件(E-mail)、電子文件傳輸(FTP)、信息查詢服務和網絡化信息檢索等手段,實現信息采編、流通管理的現代化;實現索引編制、數據處理、檢索的行貨和網絡化等等。
2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的原則
2.1服務至上原則
服務至上原則是每一個圖書館必須樹立和堅持的正確服務觀念。在浩如煙海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中,圖書館應把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信息服務工作作為圖書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由圖書館自身性質確定的,它是聯系用戶和各種信息資源的橋梁,是圖書館更好地為生產和科研服務的前提。圖書館只有堅持服務至上原則,在服務上下功夫,才能在不斷深化服務工作的基礎上改善自我、發展自我,使圖書館事業在網絡環境下得到蓬勃發展。
2.2效率原則
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日趨加快,效率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追求。圖書館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追求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力宣傳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效率原則,不斷提高廣大用戶需求的滿意度和服務準確率,全面突破傳統圖書館服務工作以接待讀者的數量、開放時間和圖書架的多少為衡量圖書館服務工作水平的標準,而以開展服務項目數量的多少、服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服務的快捷程度作為評價標準。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只有提供快捷、準確的信息服務,才能在今后的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
2.3特色服務原則
圖書館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從適應現代信息資源的角度和層面出發,有的放矢地開發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它開創了“用戶需求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發展道路,并為“廣、快、精、準”信息服務目標的實現開拓了廣闊而新鮮的思路。圖書館應高度重視用戶的特殊信息需求,并針對這些需求開展特色服務、定題服務、專門數據服務等,形成圖書館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格局。如北京市崇文區圖書館的包裝資料館開發和利用包裝信息資源,從最初的收集資料、提供簡單的咨詢服務,發展到參與國家重大課題的研究,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
2.4方便原則
圖書館應創造條件,方便讀者利用圖書館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對于網上圖書館,網站首頁要設網絡導航,網站要層次清晰,結構明確,網站內容要新穎、充實。圖書館網站要對現有信息進行整合,充分提示傳統館藏、數字化館藏和網上的虛擬館藏,爭取盡快實現“一站式服務”。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給讀者提供極大的方便,節省讀者寶貴的時間。
2.5動力原則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1)學生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學習英語時較注重聽和說,忽視讀,確切的是不會默讀或是朗讀。有很多學生可以熟練的“讀”或背課文和對話,但如果從文中拿出一個單詞讓學生認讀,學生卻不認識。這說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并沒有認真的看單詞,沒有養成閱讀習慣。
(2)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生詞,即使是符合拼讀規律的單詞,一部分學生不敢自己嘗試按照拼讀規律讀出單詞,而是等著老師教讀。
(3)學生在閱讀時,還不能夠很好地根據上下文猜測單詞的意思,有時對于一詞多義的單詞不能夠準確的判斷單詞在句中的語義。遇到生詞就產生放棄的心理,不肯根據上下文嘗試著猜測詞義,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果。
(4)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進一步反映出學生在句型轉換方面的缺陷。由于學生對詞匯與句子結構熟悉程度較差,使大腦注意力較長時間停留在理解的過程中,遲遲無法獲取句子語義,以及特定語境中篇章的意義,造成信息流中斷。由于學生不能夠熟練的進行句型轉換,所以在閱讀理解方面常常不能夠得心應手。
二、二語習得環境論
“環境論”認為, 就某一生物的發展而言, 更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后天的經驗。早期的環境論以“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刺激——反應( stimulus——response)理論為基礎, 認為語言是一套行為習慣, 語言習得是這種行為形成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就是克服舊的語言習慣(即母語)的干擾, 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即第二語言)的過程。近年來,環境論陣營里又提出“文化遷移模式”。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受社會和心理上同本族語者之間距離的影響。社會距離指學習者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與另一種語言的社會群體的接觸:心理距離指學習者作為個體所受到的影響因素。這些社會和心理變量構成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遷移”,即學習者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只是文化遷移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向目的語遷移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文化遷移模式分兩種類型,在第一種類型的文化遷移模式中, 學習者融入目的語社會, 對目的語保持開放心態。在第二種模式里, 學習者不僅融入社會, 心態開放, 而且希望采取目的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傊? 第二語言習得取決于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的接觸、適應、接受和趨同程度。根據二語習得環境理論,我們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多創造環境來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三、創造和利用各種環境進行英語閱讀教學
在現階段,課堂環境下的英語教學仍然是我們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以下閱讀順序:
1.讀前(Pre-reading)
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適當的講解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圖片等進行導讀語言設計。通過warming-up activities掃除文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但有些生詞詞義應該鼓勵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正式閱讀作了準備。
2.讀中(While-reading)
通過各種閱讀方式來理解文章:
(1)精讀與泛讀:泛讀訓練能改變學生過度分析語言以及見到新詞就查字典的習慣,能讓學生學會為了獲得意義而閱讀,并最終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2)朗讀與默讀:默讀是朗讀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并且不易疲勞,易于持久。朗讀,聽錄音朗讀課文能使學生體會語篇的發音,掌握標準的重音和語調,使文本有真實的生活感,教師能強調某一小部分材料時,借助朗讀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3)略讀(skimming):略讀又稱跳讀或瀏覽,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快速閱讀技能。在閱讀時,先把文章粗略地瀏覽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解題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了解這篇文章的題材和體裁,以便運用相應的閱讀方法。
(4)尋讀(Scanning):快速掃視所讀的內容,查找各種特定的具體信息或某一問題的答案,不必詳細地了解全文大意。在尋讀過程中,視線要跳過無關緊要的部分而捕捉關鍵的詞和句子。
(5)互補式閱讀(jigsaw reading) :把材料分成幾個部份,每組學生負責一部份。先說明教學目標及任務,交待過程和步驟,說明擬完成的任務類型,讀前詞匯練習和討論,讀后陳述、總結等。讓學生按組完成讀后練習,各自陳述所讀內容,完成小組交流。教師總結、評價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回顧學生交流中的重點及精華,同時指出出現的類型錯誤,提出以后的注意事項。
3.讀后(After-reading)
把聽說寫技能相結合起來。寫:教師進一步設計take notes/summarize之類的活動,轉換體裁,復述閱讀材料的內容,形成寫作的模板。說:進一步提出判斷性、評價性問題,訓練學生綜合概括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提供陳述自己觀點、看法的機會。
總之,根據二語習得環境理論,教師必須能夠積極創造各種環境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通過創造各種閱讀環境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自如地運用各種策略,閱讀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才能有效起來。
參考文獻:
[1]Krashen,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Pergamum Press.1981.
[2]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范夏英. 利用網絡環境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興趣和能力. 杭州廣播電視大學.
[5]王瑩.網絡環境下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2008.05.29.
論文摘 要:首先,本文對最新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與大學英語四、六級“機考”改革進行介紹,從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論與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改革對今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國英語語言環境、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體系等的影響,特別強調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要性。本文對今后大學英語的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最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介紹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檢驗方式之一,體現教育部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進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將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有突出地。2008年12月全國50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等作為試點推出了新的四級考試形式——機考CBT(Computer-based Test)。2009年6月,全國將有180所高校分1000個考點進一步開展四級機考?!皺C考”規模的逐步擴大說明了新的考試改革將成為趨勢。
二、最新考試改革的內容及重心
教學要求突出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包括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英文報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等的聽說為主的技能反映在考試內容改革上。理念指導教學,考試檢驗理念在教學中的體現。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最新改革——“機考”體現了以基于計算機、基于課堂的教學模式、以英語應用能力為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在傳統四、六級考試中,學生面對的是紙質的試卷,而“機考”學生將直接使用電腦答題,以電腦為考試介質彰顯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新的考試內容檢測的是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技能。2004年的第一輪四、六級考試改革前的聽力比重較少只有20%(短對話+短文理解或聽寫,側重在閱讀理解40%,其他的語言知識的考察占25%,10%的詞匯與結構+10%的完型填空或改錯+5%的短文問答或翻譯),15%的寫作已考察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試卷分值分布可以看出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學生注重詞匯與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掌握,對運用能力方面特別是聽說能力要求偏低;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修訂版實施后,詞匯與結構知識題被取消,聽力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占35%(短對話+長對話+短文理解和聽寫),這反映了英語作為語言的的首要功能——交際的目的(在中國的環境學會英語首先表現為聽懂該語言);到了2007年后隨著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語言環境與交際環境網絡化,聽力特別是基于網絡等信息技術的聽力得到空前的重視,聽力的分值占70%,其中45%(視頻理解25%+聽力填空10%+會話跟讀10%)+5%(以視頻和閱讀材料為基礎的語法句型題)+5%(以視頻和閱讀材料為基礎的翻譯填空題)+15%(以視頻和閱讀材料為基礎的作文)。展示學生對語言運用能力的掌握的作文題目來源與視頻材料,也就是說學生首先得聽懂要求,才能根據要求寫下作文,才有機會表達思想。
自1987年9月開始第一次四級考試、1989年1月開始第一次六級考試以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規模日益擴大,從1987年全國第一次實施四級考試時的10多萬人,發展到2004年全年四、六級考試考生1100多萬人的規模,成為世界上單科規模最大的考試。2004年大學英語考試改革前的英語教學重視單詞的理解(同義詞、近義詞的比較,詞組的記憶,閱讀理解等),“聽”、“說”和“寫”等實際應用能力是絕大部分大學生的薄弱環節。2004改革后考核的是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但相對于如今現代社會中的信息技術發展,英語教學顯然仍有些跟不上步伐。學生發展是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21世紀的大學英語教學要體現英語的實時性,聽懂實時性強的講座、英語廣播、電視節目等將成為教學目標。新的考試改革還體現了英語的實用性。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不可能要求他們對英美等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反之訓練學生能對熟悉的話題(如自己的專業,社會熱點問題等)作簡短發言更能吸引學生。隨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接觸日益增多,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后或多或少需要在工作中使用英語,能與學生自己的人生發展實際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會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英語無用論 ”等質疑的聲音才會消失。
三、最新大學英語考試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1.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的影響。配合新的四、六級考試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網站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教學要求特別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雙基”,即:基于計算機、基于課堂;教師要注意教學過程中貫徹“雙主”,即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新的英語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理論的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計算機網絡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建構”知識的條件,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注重如何促進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意義?;谟嬎銠C的電子演示文稿、CD-ROM、電子化文檔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輔助教學構件可以讓學生在非限定時間、地點等情況下多次重復使用,學生面對網絡呈現出來的各類信息進行合理過濾、歸納吸收的過程正是認知體驗知識的過程。在信息社會中由于知識傳播的渠道很多,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信息的惟一給予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
2.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對師生的影響。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未來教育做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文章前面提到的大學英語的“機考”與“機考”的考題內容充分體現了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技術融入到英語語言教學的發展。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師必備的知識。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確認、評估、查詢、利用等信息技能、信息問題解決能力及運用信息進行學習的能力等。明確和了解信息需求,確定所需要的信息種類和程度在以信息和知識為主要資源的信息社會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網絡資源很多,如何有目的的選擇與大學英語教學相關的信息,教師的信息素養很重要。熟練的信息搜索技能使英語教師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方向。由于英語教學屬于語言文化的教學,網絡信息要注意有幾方面的特點:內容的準確性,權威性、適用性、客觀性和新舊性。
信息技術指對信息的獲取、編輯、呈現等技能。從簡單的拷貝、粘貼方法到專門的文件下載工具,信息獲取的方法很多。如:使用Bit Torrent(BT)、Flash Get 等工具獲取網絡上的英語教學軟件,使用EZ Save Flash等獲取FLASH動畫,使用Total Recorder等下載實時英語廣播節目等。使用Adobe Photoshop 、ACD See、Flash 等呈現圖形圖像;使用Real, Media Player, Authorware 等呈現視頻音頻等資料;使用Weblog, MS Word, MS Excel等呈現文本文字; 使用互聯網平臺如電子郵件、BBS(電子公告欄)等進行師生、生生溝通等。這些信息技術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運用于信息處理與信息問題解決中。
機考是“一人一機一套題” 題庫很大(有100×100(一萬套的題庫)的組合幾率),涉及面很廣如航空醫學、法律、公共建筑設施、甚至是關于磁懸浮列車運行原理的有點“偏物理”的內容等。題庫涉及主題內容很廣,因此,需要師生在大學英語的教與學中不斷擴充知識面,對各學科的內容都懂一點,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語。這也正符合學生的個體發展的趨勢。
3.社會環境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后考試內容將包括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英文報刊文章、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等實用性、實時性強的英文知識,這反映了英語的社會語言學視角。社會語言學理論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把語言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主張把語言放到其得以產生和運用的人類社會的廣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說明:與語言相關的社會因素如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民族特點、地域特點等因素在中國非英語專業教學中開始展現其重要性。語言在社會中的應用折射出一定社會文化,英語放到一定的社會背景中才成為活語言,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提高。
4.英語語境視頻化的影響。1923年人類學家Malinowski第一次較系統的提出語境框架,指出“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英語語境信息是中國學生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網絡帶來大量的語言信息,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有助于語言理解的情景與文化語境,使學生不用置身于英語國家也一樣能感受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以及政治、宗教、名勝等多種背景知識。新四、六級改革中基于視頻的聽說讀寫譯必然使網絡英語視頻內容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特色網站如人人在線聽力網(rrting.com))的視頻資料經典??罩杏⒄Z姊妹篇Let’s Talk in English主要以工作、學習、娛樂、購物、居家、交際禮儀等內容為題材,充滿濃厚的生活情景,以對話形式展示最地道的英語口語,突出語言交際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體育英語、計算機科學專業術語、熱門電視劇、電影等活生生的視頻資料展示英語的情景、文化語境;“普特英語聽力網”((putclub.com) 中經常更新的視頻資料包括商業新聞、萬花筒、探索發現、文化、60Second、 Science、world-lover聽力訓練版、訪談錄標準等主題聽力訓練、動畫與美劇欣賞的AV online等板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英語語言的“行為功能”得到體現,鮮活的英語語料,創造了生動逼真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多媒體系統與視頻教學資源將成為中國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補充強化英語語言環境。
5.對教學評價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考試改革后的四級考試時間將不再像往年的集中“扎推”考試一樣,而是逐漸像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靈活安排,學生可自主選擇時間進行考試。學生的個性化與自主學習將是發展的方向。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績核定不再由一次的考試形式一錘定音,大學英語階段的教學評價標準體系從終結性的評價體系向形成性與終結性共存的評價體系轉變。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活動記錄、測驗、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的持續評價,旨在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改進學生的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終結性評價是指一個學期結束后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一般來說是總結性的評價通常情況下它是對一個學年或一個學期的工作進行較全面的考核。形成性與終結性共存的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客觀,評價標準從知識轉向了學習能力及包括學習動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神等的非智力因素,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要考核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何完成自我監控,是否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如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等中。形成性評價不能簡單用模糊語言加以描述,而應該有一定的量化標準,多級多因素的綜合評判方法,才能適應新型的教學模式。
四、結語
最新大學英語教學要求與四、六級考試改革思路反映了時展的要求,目的是將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落到實處。但是,教學改革給教師與學生帶來的很大的挑戰。基于計算機與課堂的模式的改變使得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是英語教師,還應該是有一定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的全才教師??荚嚫母锖髮W生面對的是電腦,因此,學生與教師同樣需要掌握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多媒體網絡對所需教學內容相關資訊進行高效快速的定位,教師的課程準備階段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單純靠一本教材+教師參考書的時代不復存在,反之教師應該是信息更豐富、知識面更廣、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更強的全面發展的教師。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是回歸語言的本位,英語首先是一門社會語言以服務于學生自身的發展,這將是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教高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242-
&infoid=33580,2007.3。
[2]吳啟迪:《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新聞會,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
tablename=1197&infoid=13093,2005.6。
[3]顧世民:《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與課堂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外語電化教學》,2007.3。
[4]董金水:《化學網絡教學課件的全新模式》,《化學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