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5 13:56: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技工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技工學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大多自尊心較強,但又缺乏自信,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得到認可;部分同學在處理人際關系矛盾時,遇事沖動不夠冷靜,打架往往是他們解決事情的第一選擇;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自覺性差,學習興趣不大,學習目標不明確。分析導致這樣狀況的原因,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這幾個因素。這些學生,有些是來自單親家庭,也有一些來自父母知識文化水平和性格修養有限的家庭,這些家長有些是對孩子不聞不問,置之不理的,有些是不知道如何與子女進行有效地溝通,關愛孩子,在孩子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或溺愛或訓斥,家庭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性格成長起到決定性因素。其次技校學生大多數是初中落榜生,學習能力較弱,而進入技工學校后,從原來的應試教育變成技能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學習方法,對他們來說有了很大不同,專業性突出,使得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因為學不好而不想學,因不想學而學不好,從而產生惡性循環。再者,當今社會仍把高考當成是學生唯一出路,把讀技校當成迫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在社會對技工教育還存在一定偏見的情況下,一些技工學校學生認為自己與同齡人比較,未來似乎更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感。
二、情感教育如何應用
作為一名技工學校班主任,我們的工作重點不僅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更多的是要理解,尊重,愛護,信任學生,了解他們的情感世界,化解他們的情感矛盾,因此也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同時對學生的各種積極情感不能只留在內心,而應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外化為一種現實教育力。教育的方法很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要滲透真摯情感,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賞識學生,關愛學生
面對技工學校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作為班主任,更需要對學生傾注無私的愛,像母親賞識自己的孩子一樣去賞識學生。班主任如果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學生在無私的師愛和賞識中,才能回報教師,才能產生對學習的熱愛與信心,對生活的熱愛與信心,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你怎樣愛孩子?!卑嘀魅螌W生傾注無私的、發自內心的愛,把師愛植根于對學生高度負責,嚴格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尊重、信賴、關心、賞識之中。這里所指的關愛學生,不僅關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要關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僅關愛行為習慣好的學生,更要關愛行為差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待學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學生的朋友,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各種工具和學生進行溝通,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親其師,信其道,”只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能以愛為支撐,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取學生的信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生總會被感化。
2.尊重、理解、寬容學生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尊重是愛的具體表現,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尊重是相互的,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師生之間存有一種互相懷有好感,互相尊重友愛的氣氛。尊重學生,愛學生,不是姑息遷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睿智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愛,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理解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愿望。理解是一種心理換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技工學校的學生盡管會有不良的嗜好,會穿奇裝異服,會通過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在他們已有的不良習慣下,班主任要做的是理解,他們小學、初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的習慣一時難以徹底改掉,對待他們,班主任要因材施教,理解學生的差異,寬容學生的一些不足,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當然,寬容不等于縱容,班主任要通過平時的觀察,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把改正不良習慣滲透到每次教育中,并對有進步的同學大加贊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一下改掉所有不良習慣,這不符合正常規律,我們要做的是能讓他們和以前的自己做比較,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們有了正確的方向,也會慢慢步入正軌。
3.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為人師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的言行、舉止、文明修養、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學識是否淵博,品德是否高尚,習慣是否良好,對學生心理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更應該不斷加強自己文化素質修養,不斷的學習新理論、新知識,開闊自身的視野,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班主任不僅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具有高尚師德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同時還應具有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全面提升。
三、結束語
1.學校方面
學校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重視不夠,教師對養成教育認識不足,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抓之甚少,對學生平時的言談舉止沒有及時進行糾正,認為這些都是小毛病,沒有大礙。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以“學習成績論學生”,不太注重學生的品德行為,認為只要保持一個穩定的校園環境,保證學生的安全即可。
2.社會方面
在這個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接受到新鮮事物,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一些貪圖享樂、拜金主義等思想直接滲透到學生腦海當中,若任其發展,將導致學生整體素質越來越差,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開展養成教育的措施
1.規范各項制度
新生一入校,我們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這些學生剛結束義務教育,基本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走上一條職業之路,相應就會帶來一些不良的習慣和產生對職業教育認識的偏差,所以在新生軍訓的同時我們就給學生灌輸企業思想,講解《學生手冊》里的各項在校規章制度。例如:(1)學生請假,一定要得到家長的同意。假條一式三份(學生處、班主任、保安室各一份)。(2)食堂就餐后自行把餐盤放到餐盤回收處。(3)每個教室門口都有打卡機,學生上課如上班,課前課后都要打卡。(4)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都將記入操行成績,每月一報,該項成績將成為評優評先的依據。
2.打造校園文化
學校秉承用企業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引入企業管理手段,使學生在校就能體驗到企業氛圍。例如:(1)引入企業6S管理,無論是辦公室、教室還是宿舍,都有標準可依。(2)班級文化,每個班級都有班風、班歌、班訓,并且適時進行評比,積極傳遞班級正能量。(3)宿舍文化,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宿舍文化。(4)三自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個班級每個學期都用一周的時間在校內進行三自教育,主要包括分布在校園內的各個值勤崗位、接待來人、維護校園衛生、檢查學生儀容儀表等工作。(5)社團活動,學校有近30個學生社團,全部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比如,舞蹈社、書法社、音樂社、禮儀社、心理社等。通過開展社團活動,使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平臺。(6)學生義工隊,筆者學?;钴S著一支“紅馬甲”隊伍。學生義務維護校園秩序、清理垃圾死角,為師生開展各項服務活動。
3.學習傳統文化
學校用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的行為習慣,自編《弟子規》教材走進課堂,積極開展《弟子規》誦讀比賽、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在校園的墻壁上張貼“弟子規”,每周三早上全校師生晨讀《弟子規》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弟子規深入人心,最后由家長、用人單位來評判其效果。同時,制定“五講五愛”行為標準(五講:講文明、講衛生、講紀律、講信用、講學習;五愛:愛鍛煉、愛團隊、愛學校、愛親人、愛自己),以此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言行。另外,學校每年都讓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以此來宣傳典型事跡、典型人物,讓“正能量”充滿校園。
4.社會見習
學校每個專業每個學年,都用一個月的時間到對口實習單位進行社會見習。在這短暫的一個月中,學生將體驗到企業的規章制度、人際關系、勞動強度等方方面面,并可以接受挫折教育等。
三、開展養成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常抓不懈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要靠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人的日常言行舉止的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對錯,更多的是習慣而為之。正所謂“習慣成自然”,要想讓一個好習慣代替一個壞習慣,即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2.家校配合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必須從體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輿論宣傳等各個方面入手, 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創新文化氛圍
【關鍵詞】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本頁關鍵詞】教育論文 職稱論文 職稱期刊 MBA論文寫作
【正文】
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必須從體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輿論宣傳等各個方面入手, 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創新文化氛圍, 創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目前, 國務院已了相應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也有具體規定, 建議有關部門在國家有關政策細則出臺后, 立即制定實施細則, 確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預期效果; 同時要建立與政策實施相配套的管理監督檢查機制, 以保障政策的貫徹執行和落到實處。建議省委、省政府對現行科技工作評價體系以及干部管理、職稱評定等某些相關政策、制度對科技自主創新的負面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清理或調整不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規定, 制定切合安徽實際的、鼓勵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規定。切實加強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要在編制、經費、工作條件等方面支持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我省設立國家專利代辦處。要建立起覆蓋全省的專利組織機構, 將專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保障知識產權工作的正常開展。大力推動企業增強專利、標準意識, 提高企業的產權保護、管理、運用能力, 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鼓勵高新技術產品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 支持企業自主制定和參與制定國際技術標準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重點支持企業通過再創新推動以我為主形成技術標準。鼓勵企業打造知名品牌, 重獎獲得國家名牌、馳名商標的產品。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省級專利市場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市場,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場面向企業, 實現科技與生產力的有效對接, 為科技創新提供原動力, 為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供市場平臺。要制定鼓勵技術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設立專項資金, 用于采購自主創新的產品, 幫助科技創新企業降低風險。改進政府采購評審機制, 給自主創新的企業以優先待遇。
【文章來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培養
人才需求與培養規格基本明確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規模最大的投資和建設熱潮已經形成,諸多二線城市也已步入地鐵時代。在已經批復的28座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中,2015年將建成線路93條,總里程2 700公里,遠期規劃則將超過1萬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的基本數據,每公里線路需要技術和管理員工50~90人,其中,70%~80%為一線操作人員(技能型人才),包括從事設施設備檢修和維修作業的維修工,以及從事客運服務的列車司機、站務員、值班員等??瓦\服務類崗位主要包括站務員(售票員、廳巡、站臺崗)、值班員(客運值班員、行車值班員)和值班站長等。這些一線操作人員一般需要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而線路運營控制中心(OCC)的調度(行車調度員、環控調度員等)崗位工作人員則一般需要具備本科學歷。針對以上一線操作(技能型)崗位,諸多高職院校和技師學院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機車車輛等專業。高職教育和技師學院的高級工培養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應突出“高技能”,與中職教育相比較,則應突出“高素質”。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應考慮到應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車技術設備操作等基本崗位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應變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針對性(不能混同于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運輸方式)、區域性(如廣州地鐵對粵語的要求)及延續性(職業發展路徑,如站務員晉升至值班員、值班站長)等方面的要求。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主流 由于行業及其發展的特殊性,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很久以來沒有統一歸口管理,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采用的建設方案不同,選用的車型、供電方式、信號系統、運營組織方式等也不盡相同,給規?;⒏哔|量的人才培養帶來嚴重的阻礙。另外,諸多院校還較多地沿用以前鐵路運輸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在這種背景下,各地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和區域內的高等院校相互尋求合作,結合地域特點,廣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自1995年廣州地鐵一號線開始運營,便與廣州地鐵合作,進行地鐵客車司機和車輛檢修專門人才的“訂單式”培訓。目前,該校已與廣州地鐵、深圳地鐵和香港地鐵等多家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合作開設了“訂單班”,總規模超過300人/年。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并由企業依照協議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參考。譬如,深圳地鐵通過公開選拔“訂單”學生、與學校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全面參與教學管理、精心安排學生實習、考核驗收等步驟實施“訂單”培養,并通過設置論文制度、建立聯系制度和企業文化滲透等措施加強“訂單班”的過程管理,是比較成熟的“訂單”培養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地鐵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成立的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已經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訂單式”培養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輻射全國的趨勢。
課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較淺層面 經過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斷深入,多數學校意識到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學校在課程設置和課程開發方面考慮到了專業崗位任職要求和行業資格標準,充分重視依據職業能力需求重新構建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并在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個別學者推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介紹了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諸實踐。目前仍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雖然意識到了課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舉行企業專家參與的咨詢會、合編教材、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或兼職授課、學生到企業參觀等較淺層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開發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論上仍未突破學科體系的思維限制,課程體系改來改去,無論是增、刪、合并課程,還是突出實踐教學,仍然與職業能力的需求相差甚遠,沒有尋找到打通二者之間聯系的技術路線;三是缺乏實踐應用,雖然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已經在機械、汽修、機電等專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也有部分經濟、管理和服務類專業已在探索和嘗試,但在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領域尤其是在運營管理類專業中的應用還很少。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本土化應用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應用廣泛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在國內的高職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推行,幾乎應用到諸如機械、機電、電子、化工、計算機、汽車維修、物流、會計、酒店管理、秘書英語等所有常見專業領域,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電、船舶、高速動車、樓宇智能化、審計等。但尚未發現(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應用實踐方面的文獻資料。表1所示為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專業及其所在學校;下頁表2所示為主要開發的學習領域課程及其所屬專業領域。
2012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密集了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規劃獲批的公告,其中23個項目的總投資額高達8 326億元,項目投資周期多在5年之內。這意味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即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廣東省已有超過15家高職、中專和技工院校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培養規模達到1 500人/年。因此,對城市軌道 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改革現狀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為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開發提供依據。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培養
人才需求與培養規格基本明確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規模最大的投資和建設熱潮已經形成,諸多二線城市也已步入地鐵時代。在已經批復的28座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中,2015年將建成線路93條,總里程2 700公里,遠期規劃則將超過1萬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的基本數據,每公里線路需要技術和管理員工50~90人,其中,70%~80%為一線操作人員(技能型人才),包括從事設施設備檢修和維修作業的維修工,以及從事客運服務的列車司機、站務員、值班員等??瓦\服務類崗位主要包括站務員(售票員、廳巡、站臺崗)、值班員(客運值班員、行車值班員)和值班站長等。這些一線操作人員一般需要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而線路運營控制中心(OCC)的調度(行車調度員、環控調度員等)崗位工作人員則一般需要具備本科學歷。針對以上一線操作(技能型)崗位,諸多高職院校和技師學院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機車車輛等專業。高職教育和技師學院的高級工培養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應突出“高技能”,與中職教育相比較,則應突出“高素質”。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應考慮到應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車技術設備操作等基本崗位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應變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針對性(不能混同于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運輸方式)、區域性(如廣州地鐵對粵語的要求)及延續性(職業發展路徑,如站務員晉升至值班員、值班站長)等方面的要求。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主流 由于行業及其發展的特殊性,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很久以來沒有統一歸口管理,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采用的建設方案不同,選用的車型、供電方式、信號系統、運營組織方式等也不盡相同,給規?;?、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帶來嚴重的阻礙。另外,諸多院校還較多地沿用以前鐵路運輸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在這種背景下,各地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和區域內的高等院校相互尋求合作,結合地域特點,廣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自1995年廣州地鐵一號線開始運營,便與廣州地鐵合作,進行地鐵客車司機和車輛檢修專門人才的“訂單式”培訓。目前,該校已與廣州地鐵、深圳地鐵和香港地鐵等多家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合作開設了“訂單班”,總規模超過300人/年。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并由企業依照協議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參考。譬如,深圳地鐵通過公開選拔“訂單”學生、與學校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全面參與教學管理、精心安排學生實習、考核驗收等步驟實施“訂單”培養,并通過設置論文制度、建立聯系制度和企業文化滲透等措施加強“訂單班”的過程管理,是比較成熟的“訂單”培養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地鐵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成立的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已經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訂單式”培養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輻射全國的趨勢。
課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較淺層面 經過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斷深入,多數學校意識到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學校在課程設置和課程開發方面考慮到了專業崗位任職要求和行業資格標準,充分重視依據職業能力需求重新構建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并在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個別學者推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介紹了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諸實踐。目前仍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雖然意識到了課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舉行企業專家參與的咨詢會、合編教材、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或兼職授課、學生到企業參觀等較淺層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開發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論上仍未突破學科體系的思維限制,課程體系改來改去,無論是增、刪、合并課程,還是突出實踐教學,仍然與職業能力的需求相差甚遠,沒有尋找到打通二者之間聯系的技術路線;三是缺乏實踐應用,雖然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已經在機械、汽修、機電等專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也有部分經濟、管理和服務類專業已在探索和嘗試,但在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領域尤其是在運營管理類專業中的應用還很少。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本土化應用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應用廣泛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在國內的高職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推行,幾乎應用到諸如機械、機電、電子、化工、計算機、汽車維修、物流、會計、酒店管理、秘書英語等所有常見專業領域,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電、船舶、高速動車、樓宇智能化、審計等。但尚未發現(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應用實踐方面的文獻資料。表1所示為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專業及其所在學校;下頁表2所示為主要開發的學習領域課程及其所屬專業領域。
本土化實踐和研究成果豐富 近年來,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和學習領域課程模式通過項目合作、培訓考察等形式被引進國內,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諸多學者就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及其應用進行了實踐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學界已基本明確了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實施流程和關鍵步驟。另有學者從理論研究的層面深入探討了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的理論要素、勞動組織、技術和職業教育三者的聯系,并分析了職業能力內涵,取得了不少理論成果。隨著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的推廣應用,學習領域課程實施要素和實施過程的研究也日漸深入,在教學保障體系、教學管理、課程標準制定、教材開發、工作頁編寫、教學項目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設計、實訓基地建設、教學團隊建設、 教師身份轉變與適應等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有的學者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看法和建議,如傅新民認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不適合一個專業以一種課程方案統一全國所有職業院校,但省級層面的統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陳貴方從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本土化實際出發,認為我國與德國國情不同,國家層面的統籌力度不夠,企業實踐專家的熱情不高,課程開發專家只能起到指導作用,課程開發的主體只能是職業教育的教師團隊。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雖然已成為國內職業教育界近年來關注的熱點,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但總體而言,還存在缺乏上層統籌、重復開發、技術方法把握不準、偷工減料、教學管理和實踐教學條件及師資跟不上等問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應避免重復開費資源,加強專業建設上層統籌 在德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中,只有最后一個環節(課程方案的微觀設計)即學習情境設計由職業學校的教師團隊完成,之前的所有環節均由“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統籌完成。與德國不同,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全國所有的職業院校由一種課程方案統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據國家級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如“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員的規模和組成方式,難以完成所有專業的課程開發。因此,國家層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舉辦學術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給予學校原則性指導。而省級層面統籌職能的缺失,會導致同一地區多所學校各自開發同一專業的課程,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學校層面的課程開發往往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也會影響課程質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學校聯盟,從省級或區域層面進行專業建設統籌和指導。
應避免技術方法把握不準,加強課程開發整體構思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過程是一項由宏觀到微觀(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系統工程,必須在一個整體的構思指導下進行。由于缺乏上層統籌以及各自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師缺乏對專業進行課程架構的綜合能力,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有限,使得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存在先天不足。表現在往往就一門已有課程進行所謂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并沒有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也就不可能實現預期目標。不少課程開發者對有關概念理解偏差,將“典型工作任務”理解成“主要工作環節”或“典型的工作環節”,甚至為設計學習情境而“尋找”典型工作任務,或者將實訓課程中模擬性質的教學任務定義為“典型工作任務”,與概念本身的內涵相差甚遠。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進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時,應整體構建、準確把握課程開發的技術方法。
應避免偷工減料質量不高,加強課程開發過程專業性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發團隊由于意識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環節把關不嚴,加上缺乏整體構思,導致開發的課程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實踐專家研討會沒有足夠數量的真正的崗位技術能手實質性參與,或者會議流程沒有嚴格按照指導手冊進行;在調研環節,沒有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或者問卷設計粗糙,數據分析流于形式;在課程設計環節,憑經驗主觀猜想的多,實際調研的少,甚至只是將原有課程中的名稱改為學習領域課程的術語或憑教師有限的經驗對當下的職業行動做出想當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嚴格按照課程開發操作手冊,加強調研、實踐專家研討會、課程體系構建、課程設計等環節實施的專業性。
應避免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加強教學條件和師資建設 根據周春紅和王啟龍對廣州和北京7所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電梯安裝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工業與民用建筑、模具設計與制造、給水與排水等6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習領域課程的編排、結構和教師的工作態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課程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一是教學團隊能力不夠,教師數量、實踐操作能力和教學方法運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開發比例較高,但教師參與度不高;三是實踐教學設備難以滿足教學需要,課程教學資源缺乏;四是教學形式和教學管理手段傳統,未能適應學習領域課程教學需要。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完善實訓設備,開發校本教材,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能力,保障課程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公強.淺析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J].價值工程,2010(29):197-198.
[2]鄧愛喜.訂單班人才培養途徑與方法探討——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地鐵訂單班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10(11):106-107.
[3]李瑞榮.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鋼.城市軌道交通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關于高職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縉,周志剛.從“行動領域”到“學習情境”——對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的探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顏明忠.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改革的理論詮釋[J].外國教育研究,2009(7):78-81.
[8]謝承力,羅斌.基于工作過程中的高職學習領域職業能力內涵分析[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核心內容及本土化改造[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1):123-124.
【關鍵詞】本科教育 擴招 教育質量 教育理念
上個世紀末,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到2010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適齡青年的15%。自此之后,高等教育開始急劇擴招。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教育深受其影響。十幾年來,本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一、本科教育現狀分析
1.本科學生數量迅速增加
表1顯示,1998年至2012年,我國本科生的畢業人數由596195人增長到3038473人,增長了410%,平均每年增幅超過13%。本科生在校人數由2611259人增長到14270888人,增長了447%,每年增幅接近1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本科招生速度開始急劇加快,至2006年以后,速度趨于平穩增長。我國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型到大眾型轉變。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一方面可以普遍地提高民眾個體的文化水平和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適應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并為之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形成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市場,教育產業化帶來了教育質量嚴重下降的問題。
2.本科教育質量下降
200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適當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長幅度,當年高校招生規模比上一年增加5%。這一比值大大低于業內人士的預期,成為迫使高等教育轉向內涵式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從另一方面確認高校擴招后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現實狀況。社會反映強烈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本質上是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以及學生培養質量下降的反映。
3.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和教育投入相對不足
我國本科院校數量自2001年起開始迅速增長,十四年間增長了幾近一倍。表2顯示,2007年到2008年增長尤快,一年增加了339所本科院校,增速達45.87%。但是,數量的增長并不代表學校質量的上升,很多多出來的本科院校是各種職業教育升格和院校合并而成。在擴招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中興起合并風、掛牌升格風,大專改本科,學院改大學,農業大學、理工大學開人文專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定為“研究型”。這種盲目的合并升格使高校喪失了原有的教學特色,也未能給予本科生高質量的教育。
從表2可以看出,十四年間,我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增加了687477人,增長了211%,平均年增幅略高于8%。相對于在校學生數11%的平均增幅,師資力量顯得不足。從圖1看出,自1998年擴招開始以后迅速增長,1999年以后生師比比值一直超過15。2001年到2003年,比值超過國家《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規定的“一般應使生師比不高于18:1”?,F階段,有些本科院校上課時一個教室坐滿一二百人,由一位教師授課的現象變得常見,很難保證高質量的教學。由于我國的本科院校生師比較高,師生之間緊密聯系的可能性降低,應有的親密關系難以樹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變成了單純的講課。
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支出占教育總支出的20%,教育總支出占GDP的2.59%。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生均經費支出十三年間增長了10050.02元,增長了71.83%,平均每年增速約為4.5%,遠遠低于我國1998年以來GDP平均每年9.2%的增速。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實現這一目標,預計到20世紀末完成。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
從圖2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1年間,生均校舍面積連年下降,其原因是擴招使學生規模迅速擴大,學校基礎建設發展不及。2002年至2006年,生均校舍面積穩中有增,原因在于許多院校建設了新校區,遏制了生均校舍面積的下降趨勢。2006年以來,生均校舍面積又開始平緩下降,生均校舍面積下降到接近1998年的水平。
4.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就業困難
精英型到大眾型的急劇轉變要求本科教育招收更多的學生。招生數量上漲,使原來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象一去不復返,近幾年常常聽到的新聞是高校生源不足。表1中,從1998年到2012年的十四年間,我國本科招生人數由767107人增長到3740574,增長了299%,平均每年增幅超過8%。在小學和中學教育進步緩慢的情況下,高等教育的急劇擴招必然使得生源整體質量下降。
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務市場的需求在上升,但市場的人才需求少于高等教育產出的畢業生供給,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就業成了難題。根據2012年3月的麥可思調查數據統計,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0.2%,與2010屆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但是,從學歷層次來看,本科就業率沒有上升,大學生總體就業率上升主要是以高職高專拉動。這說明,高等教育大眾化產出的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生整體素質不能達到社會需求的標準。就業率的緩慢增長,本科生就業率的持平,意味著失業和待業人數的不斷累積。
就業困難,即是勞務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不平衡?,F狀是,一方面大量的本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對于高端技工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也就是說,市場需求的人才未能由高等教育的產出供給,而高等教育產出的人才卻沒有充足的勞務需求去消化,低端人才飽和,高端人才緊缺,高等教育不僅未能解決反而加劇此問題。
二、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造成學生素質下降、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本科教育教育質量下降、就業困難等等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學擴招,教育產業化
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的經濟增長減速。在時任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的建議下,政府開始將高等教育大眾化作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途徑,大學擴招由此拉開序幕并迅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1999年的不到10%增長到2009年的24.2%,增長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急劇的擴招直接引起學生規模猛增、素質下降,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師資力量不足和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
2.教育理念偏差
“”以后,我國的教育理念在逐步演進。198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教育在于培養勞動者和人才;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教育要培養“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社會主義人才;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改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后一直延續到今天。
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理念雖則有變,卻始終圍繞著功利主義的倫理取向,教育的成敗、人才的培養都以是否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為評判為標準。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說道,“為我們的完美生活做準備,乃是教育所應完成的功能;一種教育課程是否合理的判斷,就要看這種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為準。”依照提出背景,即19世紀后期,工業時代正在發展,斯賓塞的理論應是側重于技能培訓,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培訓。同樣是認為教育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學家梅貽琦對教育分而論之。他在《大學一解》中這樣說道:“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所準備,而專識為特種事業所準備”。筆者認為,在今天看來,職業技能教育(如高職??茖W校)的目標應與斯賓塞的理念契合,重點在于專門技術培養,掌握謀生的工具。
至于本科教育,其理念應是杜威式的――美國哲學家杜威在《教育信條》中說道:“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為生活作準備?!报D―本科教育不是技能培訓,不能像專業技校那樣對學生進行某種精深的技術培養,它應該更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其有充分發展條件,掌握獨立思考與汲取其他知識的能力。換言之,它應該給學生這樣一種能力,即在需要的時候,能較快地從一門學科轉移到另一門學科進行學習的能力。
現階段我國本科教育重視短期收益,以學生短期的就業和升學為衡量教育成敗的主要指標,而非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個性成長。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本科教育的技能培養比不上職業技校,通識教育和終身素質教育又達不到自身應達到的水平,其教學質量是低下的。這也是之前述及,本科生就業率下降,反而不如高職高專的原因之一。教育是對個體的“文化”,應當為個體個性的發展提供基礎與可能,但我國的教育理念卻把個體發展的目標框定在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建設上,在既定目標的規范下,很難培養出個性解放、充分發展的人才。
3.教師科研與教學的矛盾
科研和教學本不矛盾,二者可以互相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很早就為人認可并實踐。兩者在結合中產生、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正相關關系,在現代也為高等教育系統所認同。
但在目前特定的教育背景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下,教師要花費工作中的大量甚至是全部時間來教學。這使得教師個人的精力不足,科研時間也一再壓縮。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師職稱和績效評定仍然強調以科研和學術論文為標準,本應重視的教學水平卻被忽視,這又強迫教師抓科研。在這樣的矛盾與壓力之下,研究生淪為學術民工,教師忙于職稱評定。對于剛剛進入高等教育的本科生來說,得到的教育質量低下也就不足為奇。
4.學生就業與發展的矛盾
當前,大多數學生求學的目的是畢業后能夠找個待遇不錯的工作。在此目的的引導下,學校哪些課程能為自己找工作積累砝碼,學生們便熱心于學習哪些課程,不能直接看到收益的課程往往聽者寥寥。各種從業資格證書和技能證書受學生熱捧即是典型表現。但從個人發展來說,在青年時期、本科學習階段,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接受通識教育也是必需甚至是更需側重的。
通識包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公理、人情事理、事件的邏輯關系等。通識教育主要傳授具有普遍價值的知識,培養發展人的一般性能力。這種通識精神的建立,需要諸多學科的基本構建,例如歷史學、哲學、邏輯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等,它有助于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和學習力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國家的公民。重視通識教育,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但是在短期就業與長遠發展中間找平衡點時,本科教育往往更重視能直接看到收益的短期就業。這是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也是社會價值導向、大學排行功利化的結果。
5.大學評估體系功利化
我國多采用定量指標,很少是定性指標對大學進行評價。而且,在評價指標的設置上,人才培養和科研評價都采用規模指標,如學校的校舍規模、人員規模、論文數量、科研成果數量、博士點數量、科研經費額度等,關于質量評判的指標卻很少提及,如學生對于學校教育滿意度。教學質量這種軟性的、不易量化評價的因素極易被輕視。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的辦學重點。為了招生、科研經費、名譽等等,有的大學明知這種排名不合理,仍不得不費盡心思在硬性指標上下功夫,如大力追逐學生數量和學科數量的增加,以追求更好的排名。
三、本科教育改革思路
1.明確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
教育理念功利化、不明晰,過于重視短期收益,一方面想要培養具有通識素養的人才,一方面又短視地以就業率為重,這使得本科教育越來越類似于職業技校培養技工。但是在純粹的技術培養層面上,本科院校顯然又不如職業技校做得好。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首先明確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確立長遠眼光?!皩W校教育的價值標準在于它多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繼續發展的渴望,并在多大程度上為滿足這種渴望提供了有效方法?!惫P者認為,本科院校教育,要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個體自主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收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2.加強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
過高的生師比是本科教育質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教師是一種專門從事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并謀求正確的社會生長的事業。學生在本科求學期間,正處于完善并固化人生觀、價值觀的時期,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引導作用十分重要。要改變本科教育質量低下的現狀,必須加強教師人才隊伍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本科生的教師來說,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非科研。因此,本科生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僅是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教書育人的人才。
3.堅持獨立特色,不做同質競爭
在當前的大學發展中,不同層次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趨同,同質競爭。專業設置追求大而全,如理工科大學設置大量文科院系,完全不考慮學校的專業性質。
1998年,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合并成為新浙江大學。學校的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級別也更高。但是合校之后,杭州大學原有的明顯的文科優勢在新浙江大學中不復存在,實力一落千丈。當下的高等教育沒有很好地結合過去高校的教學特色,也沒有很好地繼承原有的文化底蘊,反而是在改革中逐步喪失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千校一律。這樣的同質化競爭不僅教不出合格的學生,也阻礙學校自身的發展。本科院校應堅持特色、發揮優勢,避免同質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長久發展。
4.加強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使學生了解社會文化,了解人生,有助于在本科四年內養成人格。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并重,比過早地進入單一的職業培訓更有趣也更有用。但現狀是,很多大學校園里的通識課程無外乎英語、計算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還有各種概論、欣賞課,廣泛性有余而深度不足。很多學生便把它們當作是專業主課以外的修飾,甚至是拿學分的便捷途徑。這使得通識教育走向了娛樂化、功利化的層面,未能起到應起的作用。在通識教育上,不僅要注重課程設置廣度,還要注重課程的深度,使學生在拿到學分之外學有所得。
5.完善大學評價機制
過多、過頻地進行大學排行、大學評估,會分散學校教學與科研的精力,擾亂其正常運行秩序。尤其是評價標準不科學,硬性評估指標過多,更會誘導學校為了追求排名而只重視評估指標涉及的項目,對學生的滿意度置之不理。因此,相關部門和學校自身都要找到一個評估的點,使得硬性評估指標和彈性評估指標達到平衡,以致從長遠發展角度能真正衡量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只有這樣,大學評估和排行才真正有意義。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 市場經濟內涵著人類重要的文化倫理現象,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在市場經濟文化背景下,人們應具備很多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質,但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主體人格。經濟文化既對現行的道德與心理教育提出挑戰,也需要道德與心理教育作出積極的應答。
市場經濟內涵著人類重要的文化倫理現象。市場經濟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人們的價值觀念(取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決不只是經濟表面的裝飾物,而是內在于經濟的人文力量”。[1]這就是市場經濟文化,是在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中形成的人的穩定的價值觀念、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為規則等等的有機體系。市場經濟文化的蓬勃興起對人的發展提出了現時代的要求,其核心是培養具有現代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主體人格。
一、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戰
毋庸置疑,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將是全方位的,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的制定和確立都會因人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而發生一系列變化。
市場經濟文化追求著主體人格的確立。隨著市場經濟文化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的改變,必然對人的素質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毫無疑問,我們仍必須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德育主旋律,仍必須堅持健康心理的維護、心理潛能的開發。同時,也需要拓寬現代德育內容和心育內容,以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文化的道德主體。為此,可考慮以下幾項極富現代特色的教育內容:1.經濟倫理教育;2.生態道德教育;3.科學道德教育;4.情感教育。應努力把這幾項教育內容融入教育的主旋律中,從而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思想更具有新意,更富有時代氣息。
市場經濟文化崇尚民主、開放。因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開放的??梢酝牡掠托挠诜椒ㄉ习亚嗌倌陮W生視為單純的容器和被動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輸。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視引導和提供學生“自我決定”的機會,往往把“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忽視學生主體
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而且總是試圖“凈化”學生的生存空間,因而割斷了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無法培養辨別是非、自主決斷的能力。而主體人格的培養將徹底否定和拒斥一味灌輸,將教育和生活緊密聯系,讓青少年在生活和“真的”教育中生長、建構。
我們應該不斷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實現向現代教育的轉向,積極培養具有現代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主體人格,從而使教育與時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對市場經濟文化的應答
市場經濟文化對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戰已日趨明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應作出積極的應答已是刻不容緩的。面對挑戰,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僅要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文化的主體,同時還要超越市場經濟文化,引導市場經濟文化,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文化的正確、快速、高效的發展。
(一)內容的更新:確立適應主體人格建構和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新內容
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對原有的品質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如果我們不增添新的教育內容,就無法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就會被歷史所淘汰。根據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我們認為下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內容必須得到重視。
1.經濟倫理教育。經濟倫理是經濟活動中所特有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體系,協調著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關系,以保證經濟活動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有序進行。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需要一定的經濟倫理。因此,我們的教育就要重視經濟倫理教育,培養人的勤儉、公正、平等、守信、惜時、效率等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形成青少年正確的經濟意識、經濟心理和經濟行為,促使個體經濟社會化。
勤儉,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心理品質。這里主要指勤儉建國,指生過程中要勤儉,指在生產中,應節約資源和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開發新能源,探索廢物利用的途徑,以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特別是要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最終實現經濟理性的、科學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這也能保證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勤儉也倡導著一種理性的消費觀念,不是節衣縮食而是過一種舒適的生活,既滿足物質需求,又滿足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現代生活幸福。
市場交換需要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氛圍中,人們才能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才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讓它們沒有生存的空間。只有這樣,經濟真正的繁榮、發展就會在人們的期盼與努力中得以實現,市場經濟文化就可以得到優化,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惜時已不再是個人的私事。[2]惜時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顯重要,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時間”。隨著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不能停留在“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傳統角度來看待時間,而應更新為“此一刻比前一刻值錢”(托夫勒語)。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再主要依賴于空間的競爭,高科技的發展使競爭表現為占有時間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說,誰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贏得競爭的勝利。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3],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改變,“他們不再重視金錢上的利益——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自由的時間”。人們歡迎彈性工作制,愿意較快速地完成工作,希望較多擁有自己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
講究效率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高效乃成為市場經濟的特征之一。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大大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增強了人們的現代意識,在一個無法忽視競爭的時代,高效是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ㄍ瑯拥臅r間獲得更多的收益或取得同樣的收益只需較少的時間,這無形中就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使得財富能快速地增長。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休閑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確立正確的金錢觀是經濟教育的核心內容?!盵4]在經濟教育中,應把金錢觀教育和人生觀教育結合起來。當前社會中更應把金錢觀教育作為實施人生觀教育的重要抓手,積極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指導下的金錢觀。日常生活中,金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現了人們的實際利益,人們不再談錢色變。對于青少年而言,不恥于談利,乃是他們價值觀念變革中的一個重大進步。但也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掙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尺度。我們不能迷信金錢,因為金錢不可能代替一切,金錢決不是衡量精神領域價值的尺度。
2.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是調節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以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為前提的。生態道德教育則致力于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情感和行為,以便正確地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沙掷m發展包括生態、經濟、社會3個方面。但在實際的市場經濟活動中,由于人們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全然不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們不得不自食苦果。“5億公頃(123,500英畝)可耕地因遭受侵蝕和鹽堿化,已不能再耕種;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森林為了生產而被砍伐:有150種鳥類和獸類因為人的破壞而絕種了;近千種的野獸現在已經很稀少或處于被滅絕的危險之中。侵蝕、土質惡化、森林毀壞、暴雨成災、動植物生命受害等情況現在仍繼續而且有的地方還在加劇?!盵5](PP.132-133)資源和能源的匱乏、環境的破壞將使市場經濟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社會還不得不為環境污染支付巨額的費用。顯而易見,人類若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倡導生態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培養生態道德首先是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把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人類道德的基本要求。拋棄以人為中心、唯我獨尊的觀點,摒棄人與自然之間任何障礙,實現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培養人們“關心”的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讓“關心環境”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世界觀。同時,我們應該依靠人類自身的生態道德意識和情感,努力發掘人類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潛力,通過節約資源,利用科技開發新的資源,才可能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能力報以樂觀的態度。我們還應把價值觀念和權利觀念引申到自然環境中去。應該認識到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也都有他們的價值和權利,同樣應得到平等的對待。我們還應認識到自然界的有序性,并培養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情感,同時對這種有序性承擔重要的責任。
我們不僅要嚴禁濫砍濫伐,隨意開礦,而且要在正常使用自然資源的時候還應注意及時修復,在動態中保持生態平衡。這是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也將成為市場經濟文化努力的方向,積極培養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正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
3.科技道德教育。就本意而言,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活動和技術運用過程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應具有的品德。科技道德教育則是為了培養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也能具有科技道德素質,最終將其融入人的個性之中,并以此協調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科技確實能為人類謀福利??萍嫉木薮筮M步消除了一些人類傳統的及由自然造成的不幸,如貧困、瘟疫等,但對它的使用不當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不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核威脅等等,而且這種副作用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中表現得日益明顯。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科學發展與社會的道德精神價值之間找到平衡”。[6](P.85)經濟的發展不能脫離科技,也就必然不能脫離科技道德。應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對待科學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以運用科學為人類造福。
在進行科技道德教育時可側重于科學精神,科技價值觀的培養??茖W精神和科技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僅是道德教育的任務,也依賴于心理教育的共同參與??茖W精神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包括懷疑、求實、進取、創新、嚴謹、公正、協作、勤思、獻身、耐挫、勇于競爭等精神,是科學工作者對人類的貢獻,是我們在進行科技道德教育時應注意培養和發展的。其間,創新精神更要突出強調。
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的國家若想取得主動,就得不斷更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改進管理方法、開拓新的市場。而且,創新也是未來知識經濟發展的源泉。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泰勒提出,創造活動不但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哪個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發現、發展、鼓勵人民潛在的創造性,那個國家在世界上就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敗之地?!皠撔率且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現時代的主體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它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心理品質。要振興我們的國家,發展我們的市場經濟,完善我們的市場經濟文化,就必須加強青少年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這將成為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而這一任務的完成將主要依賴于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只有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異、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不斷地激發人們去變革、去創造。許多調查表明,正常的人都具有創造潛能,學生亦不例外。一般來說,在適當的教育下,創造潛能可以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顯現并得到發展。關鍵是,我們的教育不能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能,不能讓學生“走進學校是個問號,走出學校是個句號”。
創新情感的培養。創新情感伴隨著創新意識的覺醒而產生,表現為對創新的渴望與憧憬,有著強烈的創新激情,敢想敢說敢做,創造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和有意性,以及對創新的癡迷和不厭倦,等等。培養創新情感可促使青少年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
創新意志的培養。創新意志是指克服創新過程中的困難所作的努力。表現為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舍的努力、永不言敗的斗志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造精神。只有具有了創新意志,才能在創新過程中持之以恒,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
我們只有把創新教育作為現時代的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才會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意志給予高度重視,才會深刻地意識到,沒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應該是教育的一種失誤。我們只有弘揚創新精神,發展創新教育,才能適應并發展市場經濟文化。
4.情感教育。在高科技的社會里,科學精神得到張揚,科學技術受到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此情況下,更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其中包括人的情感的培養。
情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教育層面”。[7](P.10)“人的情感絕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進下發展、成熟的。”[7](P.21)我們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質,防止和克服消極情感,使學生身心獲得全面而健康的發展”。[8](P.167)最重要的是要加強青少年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一般而言,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但也離不開道德教育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經濟文化的消極影響在青少年身上也日益顯現,物質的富裕不可思議地導致人們出現“價值真空”。青少年表現出任性、沖動、缺乏自制力,而且他們只要求別人愛自己,卻想不到也不會愛別人。他們缺乏感動之心,缺乏體諒之心。
競爭是市場經濟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青少年感到了社會的壓力、父母的壓力和學習的壓力。在青少年內心蓄積著一股緊張、焦躁、孤獨、無奈、自卑、意欲反抗的情緒,如果不能得到適時疏導和緩解,就可能在某一時刻突然爆發,從而導致逃學、出走、自殺等行為的發生。就青少年自身而言,正處于“疾風怒濤期”,情感的兩極性非常明顯。而且青少年學生的情感尚未定型,呈現動蕩不安的態勢。他們在取得好成績時會自鳴得意,一旦學習失敗又陷入苦惱、悲觀的深淵;他們忽喜忽憂,似乎讓人無法捉摸。而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雖在努力彌補一些失誤,而從總體上來說,仍不夠重視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情感世界。這就說明情感教育產生和存在的必要,同時也給我們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條件。
在情感教育中要關注情感能力的培養。情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客觀道德情境的情感體驗能力。(2)共感能力,或稱共感性?!皬乃说挠^點感知某種現象或體驗他人的感情的這種能力。(3)體驗自己情感的能力,即自我體驗的能力。(4)調節、調制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依賴于理想和意志力。[9](PP.74-75)應積極培養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從而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完美的主體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轉貼于
(二)師生關系的發展:確立“對話式”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
赫爾巴特確立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絕對權威,認為教師與學生是管理與服從的關系;杜威把兒童置于教育過程的中心,要求教師圍繞兒童轉。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師生觀,歷史上爭論已久,批評聲不絕于耳。在學校,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還占主要地位,教師把學生看作是教育和控制的對象,學生不能積極地投入到師生關系的主動創造活動中。因此,“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系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當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的時候。這種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由于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面的低下與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5](P.107)學生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形成了消極的體驗,產生了一種無助感。但無論是“教師為中心”還是“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都是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都是不利于青少年學生民主、平等思想的發展,不利于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文化對主體人格的呼喚,我們應積極確立一種“對話式”的師生關系?!皩υ挷粌H僅是指二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的談話,而且是指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雙方’的傾聽,是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薄皩υ挶憩F為‘敞開’、‘接納’、‘承認’和‘包容’。”[10](P.131)“對話過程就是思想、真理、意義、情感潛移化的過程,使一個人的精神發生變革的過程?!盵10](P.135)
每一個青少年學生都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他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自己的認識、體驗、理解和選擇;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在人格上,青少年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因此,教師和成人應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當作主體、當作人而非物來對待。而且,對青少年學生來說,任何被動的學習和灌輸都是無意義的、低效的。只有主動的認識、學習過程才是有意義的過程。
教師既不是學生知識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他無權支配學生,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強加于學生;他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敖處煹穆氊煬F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5](P.107)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怎樣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有效地充當學生的向導和顧問。
人們已經認識到師生關系對青少年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沒有把師生關系看作是教育活動本身的表現方式,沒有認識到師生關系作為教育活動本身而富有的教育價值”[10](P.127)。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和學生應是作為獨特的、完整的精神整體的人而相互作用?!霸诔榈袅巳烁窬竦倪@種片面的師生交往中,師生關系往往是不正常的。”[10](P.127)在“對話式”的師生關系中,“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才能存在,教師和學生雙方才能在精神的理解和溝通中進行精神交流,獲得精神發展。
只有這樣“對話式”的師生關系,才能培養學生民主、平等的意識,才能有利于學生主體人格的建構,才能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才能促進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教育過程,實際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盵11](P.100)與此同時,我們應認識到,學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不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自發發展的,它是教育的結果,應有計劃地進行指導和培養。指導自我教育,是指導“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產生進取心,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12](P.290)這將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是重視學生自主性的重要表現。教育過程中學生自主性包括這樣一些涵義:(1)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獨立人格。(2)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積極的能動體,都是自己的意識和行為的承擔者。
(3)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教育活動,都是教育活動主體;外界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意識發生作用。[9](P.79)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重視學生自主性、指導學生自我教育,應注意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其中,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尤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與開端,只有學生具備了自我教育要求,才為以后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標轉化為學生自覺努力的目標,使學生產生自我教育的愿望。這實際上是青少年學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內化的過程。教育者就要幫助學生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對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了解其正確性,并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這些要求。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調節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產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動機。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并為青少年學生始終不懈地朝著教育目標前進提供可能。
(四)指導學生學會道德判斷、道德選擇。
杜威在其早期的綱領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條》(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留情面地對傳統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狀況進行嚴厲批評。但不幸的是,20世紀的教育仍然與生活相割裂,遠離了生活。這里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與灌輸;二是只注重瑣屑行為的訓練和消極防范。這兩種傾向都漠視了發展中的主體所應有的人格尊嚴,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強制灌輸。但,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因為“具有知識并不就是教養,只有把精神的內在本質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是教養”[13]更不幸的是,教師總是警惕學生不遵守學校的規則和常規的形式,總是把重點放在矯正錯誤上,總是只注重防止失敗,總是把學生當作一個“容器”,總是企圖把那些自認為“永遠正確”的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總是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好。其實,這是極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規定、規范都是不斷發展的。在變化迅速、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正確”已是一個可變的成分,而且只有通過比較,通過學生“自主決定”最終確定其“正確的身份”。在一個開放的、信息來源多端的社會,又如何讓學生閉目塞聽?與其讓學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響”,不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判別、自主選擇。我們的教育要擺脫困境,要想得到發展,就應努力從人的主體性建構的視野中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在現時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對價值觀矛盾、沖突的情況,就應指導青少年學生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務。
道德判斷是對某一事物或現象進行善惡、是非、公正合理與否的斷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認識為基礎,是進行道德評價、道德選擇、發生道德行為的重要依據。柯爾伯格用九個道德兩難問題,如“海因茨偷藥”,啟發學生在道德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談或辯論、作出道德判斷。同時在討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道德選擇能力,包括對不同的思想體系,道德體系作出價值選擇的能力,對同一思想體系,道德體系中不同的規范作出選擇的能力;按照某一規范完成一種社會活動、道德活動時,從同時存在的幾種不同行為方式中獨立地、靈活地選擇一種最佳行為方式的能力;實際執行某種思想、道德規范的能力?!盵9](P.75)青少年學生的道德選擇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學生道德行為自覺性水平的重要依據。市場經濟文化的發展促使學生“希望學校的道德教育能給他們以一定的選擇余地,能對他們自主地確立或改變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幫助。他們開始逐漸將選擇道德取向視為自己的一種毋庸置疑的權利,并逐漸對學校與教師剝奪他們的這一權利的行為‘深惡痛絕’”,[14]他們“愈來愈不能容忍他人對自己的選擇過多地指手劃腳”,也“愈來愈不會將自己的選擇所致后果隨意咎于他人”[14]。青少年學生渴望擁有選擇的權利,教師就應指導學生掌握道德選擇能力,學會道德選擇。以便青少年學生在多元的價值沖突中能從容不迫地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
柯爾伯格經過長期的研究指出,兒童(廣義)是“道德哲學家”,因為兒童同教師和成人一樣,有他們自己的關于價值觀問題的思維方式,兒童能夠自發地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不僅如此,兒童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偠灾?,兒童的發展自有他們的規律。很顯然,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人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體人,應成為現代教育的根本追求。無論怎樣,人的發展才是最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樊浩.倫理智慧與市場經濟的文化力[J].江海學刊,1995(1):90-95.
[2]班華.試論經濟教育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1994(4):12-15.
[3]參考消息,2000-02-21(6).
[4]班華.試論經濟教育中的金錢觀教育[J].德育信息,1994(4):9-10.
[5]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8]班華.心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班華.中小學德育探析[A].山東省教委普教處.德育師資培訓教材[C].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0.
[10]金生.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11][蘇]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