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6 07:01: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可持續發展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文化,繼承,環境,可持續發展,園林,景觀
[前言]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是將悠久的區域園林傳統和現代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景觀的發展是在伴隨著對過去的繼承與否定中進行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重視傳統價值的同時,還要正視當前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不要盲目的地模仿過去。設計園林景觀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園林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系統的工程,在目前的經濟條件,必須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既要符合自然的規律,又要遵循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點,園林景觀設計就難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一、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依據設計園林景觀;可持續性這一概念是生態持續性,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至今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業績。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上升,國家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解決;尤其是環境問題。有些地方或企業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發展的理念,只顧滿足當前的利益,而大量的消耗資源,嚴重的污染生態環境最終形成高投入,低產出,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惡性循環。昔日晴空萬里,碧藍的天空,雪白的棉花狀的云朵在空中緩緩地移動著,現在已被厚厚二氧化碳氣體、沙塵所掩蓋。人們置身在晴空萬里,碧藍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下這種景觀已經是過去。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必須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應該認識到,大自然是有系統物質結構構成的。論文參考。協調城市與大自然的關系決不是一班問題要通過科學、謹慎的園林景觀設計,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生命系統的干擾是可以大大減少的,許多破壞是可避免的。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把發展可持續的科技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園林景觀的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
二、園林景觀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著眼于景觀規劃設計作品中民族文化個性的培育,并把其注入我們的設計作品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共有性與差異性,整合兩者在景觀規劃設計創作中的理念。
第二,景觀規劃設計過程要倡導多元化。具有民族文化風格,保持中西文化的差異,發展國際間的合作,倡導個性化設計。弘揚中國特色,弘揚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弘揚出自我特色。這樣就需要我們在規劃設計當中積極研究歷史、民族、鄉土、個性等問題。
第三,積極發掘園林景觀環境中的民族文化資源。論文參考。從文化個性培育的視角要求,就是如何將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轉化成在當代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價值資源,進而對世界文化做出獨特的貢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種文化只有與時代相適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既不斷地更新和發展,又不失去自身傳統的特色,這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種根深葉茂的文化。
信息化的今天,文化共享已是必然。反映到景觀規劃設計中就是我們要能體現出自己文化的底蘊。同時,要吸收西方的異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融合常會產生強大的新的生命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主體文化意識,只有在發展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異域文化中的精髓,景觀規劃設計創新才能真正實現。
1、園林景觀設計以人為本,以民為本
今天的園林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傷疤,用景觀的方式來修復城市的肌膚,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提供一個安全、潔凈、舒適、美麗的生活空間。同樣,園林景觀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的任何時期,所有人都在關心自己的生存環境。
2、園林景觀設計的社會性、藝術性與生態性的關系
國家“十五”計劃中提出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明確指出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堅持在經濟發展中進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快速發展。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因素,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園林景觀設計師追求的是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園林景觀。
3、園林景觀設計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園林專業人員必須在更大的領域內承擔起改變生態系統的重任。
居住社區的規劃設計:包括從總體布局、道路組織到園林綠地系統的布局和設計。風景園林師必須設計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規劃設計:要解決中國的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園林專業應成為城市規劃設計的中堅力量。自然與文化保護地規劃設計:只有園林專業才最有能力實現保護地的宗旨,體現自然與文化精神。旅游地規劃:園林設計專業是必不可少的。
高速公路、鐵路系統,新開發區的規劃等,都有園林專業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3. 結論;園林專業設計人員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發揮其他專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給中國的園林專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園林專業設計應從環境與社會現實的需求為出發點,把握專業發展的歷史機遇,確立園林專業的主攻方向,放棄小農式園林設計,承擔起人類生態系統設計的重任。論文參考。目前和今后人們生存方式的變革導致了新環境的需求,它應該是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良好結合。生存方式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的園林景觀設計革命。
參考文獻
[[1]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50420-2007
[2]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GB50180-9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five reasons of affe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s, excav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rtifi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ravel service etc.,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關鍵詞: 旅游資源開發;創新理念;可持續發展;建議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innovative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007-02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新經濟增長點地位的確定,許多旅游地把旅游業列為主導或支柱產業,優先發展旅游項目,加大旅游開發力度,這一方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對旅游資源掠奪開發的短視行為,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設的病態膨脹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迅速地損壞了旅游資源的可再生性,破壞了旅游環境,降低了旅游質量,造成了景觀衰退,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何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我國旅游業界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學術研究領域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如劉麗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2004)。張迎春等的《我國旅游資源保護的現狀與反思》(2004)。丁水平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過程中的幾個主要問題的探析》(2007),并提出旅游開發的戰略模式。如李山梅的《開發西部旅游資源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2002年),付向陽的《淺論西部旅游業現狀及其發展戰略》(2002年),史本林的《論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年)都說明我國對旅游資源的研究已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2 影響中國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表現
2.1 法律的忽視與不完善 我國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的法律是極不健全和完善的,甚至可以說是貧乏。我們沒有專門針對旅游資源的立法,更沒有針對世界遺產進行的專項立法。很多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據,其后果就當然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違法現象的出現。特別是對那些決策造成旅游資源永久性破壞且無法恢復的責任追究的問題,應當引起立法者的重視。
2.2 多頭管理模式 在我國有非常之多的旅游資源管理機構。目前我國有1268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幾百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而在這眾多的旅游資源中,文物單位由國家文物局管轄,國家風景名勝區由建設部管轄,國家森林公園屬林業局管轄,自然保護區則有分屬環??偩?、農業部、林業局、海洋局、地礦局、水利總局管轄。在各旅游景點內很容易出現由于分屬不同部門管轄而造成的管理混亂局面。特別是在利益誘導下,各管理部門對于收費、立項等有利可圖的事項爭相管理,對那些要擔風險、負責任的事項則互相推委、互相扯皮,一方面導致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給旅游資源的保護帶來了困難。
2.3 利益驅動造成旅游資源的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忽視對資源的保護 在很多旅游景點的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員看來,景點的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建設、開發乃至對資源的日常維護其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專注于經濟利益的開發活動必然忽視對資源的保護。在大多數的景點都存在這樣的惡性循環:拿景點維護資金用于開發新項目,其所得收入也沒有用于景點的維修和保護,而用于新的項目投資。景點的游客是越來越多,對于旅游資源的破壞也是越來越嚴重,景點的維護資金卻不能到位,只能眼看很多珍貴的遺產逐漸的毀損。
2.4 盲目開發破壞旅游資源的整體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在我國有盲目跟風的不良現象,什么地方、什么行業有利可圖,就一擁而上,競相上馬項目,而不管該行業或產業的規模是否已經飽和。在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為了招徠游客而開發新項目,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單純為了增加經濟收人建造與景區不相適應的項目,破壞整個景區的整體性與和諧性。在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地方官員想方設法開發出一些項目吸引游客,比如微縮景觀、民俗文化村等,在筆者看來這些新建景觀既不符合嚴格的旅游資源概念又浪費了國家建設資金,有百害而無一利。
2.5 游客旅游觀念存在誤區,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 客觀的說,各景區管理者大肆開發新的旅游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很多游客的需求。除此以外,公眾的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也相當的薄弱。很多人都認為旅游資源保護是管理者和專家的事,游客到景點來就是來享受美的事物的,怎么方便怎么來,只管自己玩的盡興。所以就有了爬到雕像上拍照,隨意觸摸文物、壁畫,破壞景觀設施,隨便亂涂亂畫的現象出現;這樣的行為不僅給景區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難度,同時還極大的破壞了旅游資源,增大了旅游資源保護的難度。
3 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與研究
旅游資源開發理念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的理論基礎。
羅馬大學的DINO DE UITERBO教授的于2001年提出“保護環境,堅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他認為,旅游業的持續發展要在生態多樣性、社會文化的持續性和經濟的可持續性三個方面做出努力。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環境保護和治理,讓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規劃部門要進行定量環保研究,分析未來旅游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需要采取的對策。
意大利萊切理工大學STEFANO DE RUBTRTIS教授的“開發就是保護的理念”(2002.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W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意大利國內古城堡分布廣、數量多。為了保護城堡,按原貌修復,修舊如舊。他建議意大利政府以國有方式購買古城堡,將古城堡改建為飯店。通過古城堡飯店賺來的錢又去收購更多的古城堡。這就起到了既保護文化古跡的作用,又獲取了經濟效益,用賺得的錢去再開發,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應。
我國的覃建雄教授在《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與西部大開發》(中國可持續發展,2003.16(5):24-30)構建立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系統與概念性框架。
覃建雄認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是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交集,并涉及生態經濟、生態社會和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圖1)。
旅游可持續發展概念框架包含了旅游經濟持續性、旅游資源環境持續性、旅游地社會持續性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圖2)。
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以旅游資源環境可持續為前提,以旅游經濟持續增長為手段,以旅游地社會持續進步為目的,使旅游地社會、旅游經濟與旅游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
4 中國旅游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建議
4.1 開發模式、發展模式上,應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在這方面,目前各國已達成了以下共識:要想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大力發展綠色產品和綠色經營為手段,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為目標,使旅游可持續滲入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動,我們要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堅持下去;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我們要依靠旅游者素質的提高與自覺配合,依靠投資者與社區在開發建設與管理中的積極合作,同時還要在自身管理工作上跟進,強調規劃先行;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法規制度和行動計劃,旅游與環保部門必須密切配合,同時還要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精心保護好生態環境是發展旅游業的生命線,因此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工作。
4.2 旅游資源開發要加大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 注重旅游資源、資源地和旅游客源地區的文化特征,尋求本地旅游資源文化與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溝通橋梁、開發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產品,是區域旅游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旅游產品必須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開發挖掘旅游的文化內涵必須從旅游客體入手,實施多元化、多類型、多文化、多視角的旅游產品戰略。主要思路如下:①注重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形象導向;②進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題定位;③圍繞主題,進行旅游地文化促銷;④發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內容;⑤在旅游活動開發中注重旅游地方文化表現;⑥旅游地人造景觀的文化內涵性;⑦通過服務過程表現本地文化。
4.3 建立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4.3.1 建立可持續旅游資源保護體系 應建立集中、統一、有效的旅游資源綜合管理機構,加強部門之間政策和目標的協調。
4.3.2 建立可持續旅游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①針對旅游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應建立相應的可持續旅游生態環境保護體系。②加速自然保護法規建設,強化統一監督管理,抓好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示范工程,確保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以開發促旅游、以旅游促環保、以環保促效益。
4.3.3 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規劃體系 ①制定和完善旅游規劃基本法。建議出臺《旅游規劃法》或《旅游規劃管理條例》,將旅游規劃納入法制化軌道;②明確與旅游規劃相關行為的法律性質,克服旅游規劃中重視不足及認識片面等問題;③把旅游發展規劃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各地區旅游規劃應納入全國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中,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等相銜接,與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綠地系統、環境保護、文化宗教場所、文物保護單位等專項規劃相協調,為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關鍵基礎。
4.3.4 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 在充分借鑒國際、國內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全面可持續發展現狀和潛力的可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指標評價體系及宏觀監控體系。具體措施包括:①對全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現狀、水平、能力進行定期評價;②制定線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③開展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評價體系和監控體系的研究體系;④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宏觀監測體系;⑤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統計報表制度;⑥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的綜合評估制度;⑦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續發展各級目標責任制;⑧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續發展宏觀監控的組織實施機構。
4.3.5 建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營銷體系 ①加強綠色營銷宣傳,讓當地居民了解、配合、支持并參與綠色營銷;②加大綠色營銷工作力度;③加快綠色游營銷人才培養,加強綠色營銷理論研究。有計劃地開展綠色營銷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綠色營銷人員素質,增強綠色企業的整體營銷能力。同時,加強綠色營銷的理論探索和科學研究,使綠色營銷有的放矢,并在更高起點、更高水平上有效地開展;④加強組織領導和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綠色營銷涉及旅游產品生產、營銷、銷售的各個環節,需要各部門、各地區協同配合,互相支持。旅游產供銷各部門應有明確的“綠色”概念,按“綠色”標準來生產、檢驗和銷售產品,力求生產、營銷、銷售的各個環節,符合“綠色”標準和要求。
4.4 旅游服務更加注重規范化、個性化和情感化 旅游接待有行、游、住、吃、購、娛六大要素,無論在哪個環節上,推進規范化、個性化和情感化服務都是必要的?!耙幏痘铡钡膶嵤?,能把各個服務環節上的動作協調起來,使復雜的服務系統化、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從而有效地保證基本服務質量?!皞€性化服務”,包括癖好服務、靈活服務、心理服務、自選服務、意外服務和委托服務等方面。能讓各種服務對象所提出的要求乃至有所想而未敢開口的意愿在不出格的框子內盡量得到滿足,游客就會從心底里感到滿意,就會成為這個接待單位的宣傳員和回頭客?!扒楦谢铡?,包括語言溝通和情感溝通,核心是要把對客人的尊重、關切、體貼全部溶化在謙恭隨和、善解人意、機靈麻利、辦事穩妥、隨機應變的服務之中。有規范化服務作基礎,再在個性化、情感化服務上下功夫,旅游服務就能廣泛贏得游客。從而推動旅游業的健康永續發展。
注:本文為作者碩士論文《中國——意大利旅游資源開發比較研究》摘選.論文是作者在意大利萊切大學培訓期間參與導師STEFANODE RUBTRTIS教授主持的“中意旅游潛在需求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王興中.中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與旅游區域可持續發展理念[J].地理科學,1997,17(3)61-63.
[2]張迎春,劉麗.我國旅游資源保護的現狀與反思[J].皖西學院學報,2004,20(6).
[3]丁水平.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過程中的幾個主要問題的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7,(1):22-25.
[4]覃建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與西部大開發[J].可持續發展,2003,16(5):24-3.
關鍵詞:區域產業市場 營銷理念體系 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區域產業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的人才與技術的競爭形勢中跳脫,地域也不再對這種競爭產生制約,因而區域產業的競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變得更加激烈?,F代市場營銷理論與方法對于提高區域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F如今越來越多的地區對于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理解不斷深入,不斷對區域產業市場營銷問題進行探索,積極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本篇論文就針對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的建立進行論述,本篇論文對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建立的前提,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問題及如何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臨安體系的問題加以論述。
1 建立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的前提。
目前越來越多的地區在發展區域經濟時意識到現代市場營銷的理論與方法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因而引進市場營銷理論與方法幫助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確一個前提,就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發展的本質上來說,現代市場營銷與區域產業市場營銷之間的區別在營銷范圍與進行營銷的主體之間的差別,單純的就其本質而言,這兩者是相一致的。在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中,進行市場營銷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循環經濟,使人類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企業不斷地進行產品、技術的開發創新,將目光放在全球市場中,為企業選擇、制定及實施有利于發展的、保障企業持續經營的營銷戰略。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市場營銷理論的靈魂所在。區域產業市場營銷從本質上來說與現代市場營銷是一致的,因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最終目的。這也就說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概念是主體進行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切營銷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主體要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創新來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樹立新的生活標準,不斷提高區域內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在制定營銷戰略時還要充分考慮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將眼光放在全球市場上,在全球的范圍內進行產業資源配置,以保證區域產業所需的資源成本最小化以達到最大化效益,這樣再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循環經濟的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首先提出的,又稱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這是一種將依賴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換成依賴生態型循環發展經濟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它的含義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也就說當代人在發展自己的經濟時要注重對大氣、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這樣才能讓后代人保留適合生存的環境。因此在進行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時應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營銷戰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發掘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本質的重要性。
1 可以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論支撐。
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要以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這個前提對于區域產業市場進行營銷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區域產業市場發展的核心理念。就企業方面來說,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兩個部分來構成,核心價值與核心目的。對于區域產業來說核心價值指的就是主體的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經濟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標。曾有經濟學者對世界上知名的區域產業作了分析研究,發現這些區域產業僅僅是將盈利作為追求的目標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標,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標。同時這些區域產業都擁有并認同的核心理念,區域產業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就將這個核心理念作為一種指引。這也就表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應當與區域產業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這個核心理念更應該體現人類生存的基本價值。因此在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核心理念時應當以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為標準,也是未來區域市場營銷理論發展的主要方向,具有營銷和改變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則是包含了區域產業市場營銷主題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與核心目的,因此發掘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本質可以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可以說是區域產業構建出適合的市場營銷理念的關鍵。
2 可以為區域產業的管理者評估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主要依據。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的前提,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
在對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活動進行評估時,區域市場營銷的本質就成為評估的主要依據。人類的發展離不開需要,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公認的人類社會的最佳發展方式,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可以幫助人類真正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將人類、自然資源與科學技術融合成一個整體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化”是其主要的原則,是一種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是對傳統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完全相悖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在區域產業中,企業是營銷的主體,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執行者。他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與技術資源的支持,但是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中很多區域產業并沒有形成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區域產業要想真正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引入循環經濟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要求。
3 可以為區域產業的管理者把握市場提供新的角度。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區域產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單單都是技術與人才的競爭,也不受地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的產生就說明了這一點。當前的區域產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取決于營銷主體對于客戶需求情況的把握。由于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市場的范圍已經是全球范圍的市場。如何把握這個市場的動向,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成為決定區域產業競爭情況的關鍵。發掘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能夠為區域產業的管理者把握市場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區域產業的競爭。
4 可以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戰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發掘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對于區域市場營銷理念的構建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構建區域市場營銷戰略要以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區域競爭時要將眼光放在全球市場中,真正地發揮區域核心價值與核心目標的作用。在對區域市場營銷戰略進行構建時發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的本質可以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業在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時出現短視的現象。美國市場營銷學家就認為核心營銷理念能夠為企業如何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提供切實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對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本質的認識可以為區域市場營銷戰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的對策。
在區域產業市場營銷過程中,區域產業內的各個企業是進行營銷的主體,也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職能實現的關鍵,企業整體的營銷績效對于其余產業營銷績效有直接的影響。這就要求區域產業的管理者要對區域產業的價值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對區域產業存在的理由進行解析,這是關系到區域產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環節,也是區域產業能否長久經營的重要的前提條件。
對于區域產業市場的發展而言,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是區域產業發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說明區域產業存在的意義,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與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說明了區域產業具有的特點和功能,這些都是區域產業在發展時必須明確的內容。對區域產業市場而言,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作為區域市場發展的主要指導,為區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依據與方法,對于區域產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時首先要明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的構成,在區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中區域產業市場的愿景、作用及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其主要的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可以說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的靈魂和關鍵。其中區域產業市場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確區域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清楚自己發展到什么程度,這是一個既可以實現又具有一定難度的目標,它代表的不僅僅是當前區域市場發展的重點,還要對未來的發展進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實現區域產業價值的最大化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中基本的愿景,這個愿景既是從區域產業的實際利益的角度出發,又是對區域產業社會價值的一種彰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的作用是要明確區域產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這個意義不單單是經濟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其對社會的意義。這是回答區域產業為什么而存在的一個部分。區域產業對于社會的意義應當體現在其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情況,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產業對這方面的認識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發展理念體系的時候,將區域產業市場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融合進來,將會使以往區域產業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這對于提高區域產業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區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對區域產業存在方式的詮釋,它是區域產業市場營銷主體做認可并遵守的一個價值標準,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也會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的一種深刻的體現形式。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與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戰略時核心價值觀念是實現區域市場營銷理念愿景與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區域產業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是指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區域產業管理者制定發展戰略的主要參考資料。在區域產業市場的管理者制定區域產業發展的戰略時不可避免地要對區域產業存在的價值、意義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深入的思考。美國的著名競爭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曾經在他的著作中,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時要以產業為其基本的單位。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體現不是一兩家公司,而是縱橫交錯的產業集群,這個觀念也說明了區域產業市場對于國家競爭力的營銷。而區域產業市場的營銷水平對于區域產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構建區域產業市場營銷理念體系時要堅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對區域產業競爭的優勢加以培養,這是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最恰當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曼瑩。論現代市場營銷的本質[J].北京: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關鍵詞:交通—發表電子信息論文—職稱
摘要: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城市是隨著商業發展而衍生出來的,如我國唐朝的長安、洛陽,歐洲地中海城、羅馬的古羅馬城等,在商業貿易發達的地域,會聚集很多商人,這種產業鏈條會隨著商業交易不斷擴大。由此可見,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離不開商業圈的發展和擴大。
商業空間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
城市商業空間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場所,所以通常情況下,商業空間的樣式呈多樣化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城市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商業空間形式的可持續發展性,是我國城市建筑師們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城市化建設逐漸滲透到各省市的各個領域中,作為商業空間建筑設計的主導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展現給人們的并不只是節約環境資源、實施環保建設,而是通過商業空間形式讓人們感受到城市化建設的人性化、個性化。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關系,實現了人們對建筑美的追求。在商品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一個具有文明特色的城市,不僅要具備完善的工業產業鏈條,還要擁有合理的商業空間形式。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工業生產、城市建設的資源消耗問題,開展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必然的選擇,為了適應這些環境壓力,商業產業模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新型商業模式正在為商業和城市共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方向。
商業空間形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 商業空間可持續發展建設的表現
在城市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商業空間形式已逐漸偏離了原有的城市發展軌道,很多商業中心呈現“統一化”建筑模式。個性化城市的缺失,使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水平嚴重下降,所以這種商業空間模式存在很多發展漏洞。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商業空間建筑和城市化建設是緊密相連的,商業建設是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要媒介,是一個城市發展特色建設的重要手段,商業空間形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如圖1所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人文特色,一個城市的地域特色主要從人文景觀體現,其商業空間形式和商務建筑風格和城市所處的地理特點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態下的人文特色,既可以表現區域內人類文明發展智慧,也可以體現階段性地域發展情況;建筑風格,建筑是組成商業空間的單元結構,所以每個建筑都決定著整體商業空間建筑的風格,應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商業建筑,其建筑綜合應用性能非常好,不僅能夠充分體現出信息化建筑理念,還能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功能性,立體式、復合式的建筑更適用于現代商業建筑中心,這種商業綜合建筑結構的功能性很好,各單元建筑之間的功能連接更緊密,與傳統建筑相比,新型空間形式組合更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現代商業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1??臻g氛圍。
空間是塑造建筑結構的主要體現,空間氛圍意在強調城市建筑和商業中心建筑的和諧關系?!懊馈笔窃O計師在設計建筑結構時追求的終極目標,每個時期的“美”學觀念不同,所以各時期的商業中心空間氛圍不同。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化建設越來越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也認識到生態平衡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在設計商業空間時,應著重強調人與環境的空間氛圍,展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商業空間形式中的園林景觀建筑是商業建筑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將商業建筑和園林景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增加商業建筑的恬靜氛圍,還能有效的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現代化建筑設計觀念完美融合在一起。工業材料、照明、色彩、生態環境、空間氛圍燈都是商業空間設計的重要元素,建筑師們通過合理的設計、科學的策劃,創造出相對安全、穩定、環保的空間文化。綠色植物是實現綠色空間氛圍的主要媒介,由綠色植物組成的生態環境更能體現出商業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念。由此可見,生態元素是營造和諧、環保型商業空間氛圍的主要組成部分,生態元素在室內空間設計和室外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綠色空間設計形式已逐漸在現代商業空間設計中占據主導地位。
2。添加人性化因素。
人性化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組成部分,利用生態建筑思維模式,將商業空間設計、商業建筑設計、周圍環境設計引入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空間形態的需求,還能提高人和自然的交流關系。人性化商業空間形式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生態平衡,生態環境和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要保證城市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很好的落實,必須協調好建筑和建筑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環境的承載范圍內,選擇合適的商業空間形式,讓商業建筑和自然環境做到有機融合;公眾消費需求,商業空間形式存在價值是滿足公眾的消費需求,所以建筑師在設計商業空間形式時,應注重考慮人們的消費觀念,將現代人類的消費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融合在空間設計方案中,在滿足人們日常消費需求的同時,完成合理的、規范的商業空間建設;感官享受,商業空間設計產生的直觀美感不僅可以刺激公眾消費,還能讓整體商業建筑更具人性化,作為人們消費的重要場所,商業空間必須具備高舒適度的設計理念,在人性化設計的基礎上,實現商業建筑的設計價值、建筑價值、藝術價值,給人以感官的享受。
3。正確處理空間與環境的關系。
空間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商業空間形式時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提高空間和環境資源的利用率,提升空間和環境資源的和諧程度,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主要手段。其具體實施步驟如下:資源,在整個商業空間建筑中,會應用消耗掉大量工程材料和人力資源,這種耗時耗力的建筑設計方法不適用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所以要想正確處理好商業空間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必須合理利用各種生產資源;提高空間和資源利用率,利用率是優化空間資源和建筑資源的主要途徑,所以要想提高商業空間的功能性,必須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的“尺度”,在把握好商業建筑各建筑元素共生關系的同時,盡量避免各單元建筑的空間浪費;應用生態環境設計,在空間建筑中應用大量綠色植被,不僅可以增加建筑的環保性能,還能提升控制商業空間和資源的利用率,生態環境設計將成為我國城市商業空間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
現代城市商業空間形式的創新
(一) 街區式商業形式
街區式商業形式是指商業空間沿用傳統城市街道建設的空間結構,是傳統的商業空間設計形式,俗稱為商業一條街?,F階段,我國各大城市多存在街區式的商業空間形式,如北京的鑼鼓巷、成都的寬窄巷子、上海的南京路、沈陽中街等。利用固有特殊建筑和人文特點,引用種類多樣的商業形態,建立以商業為主的消費中心。這種街區式商業空間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現出城市商業發展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但是這種建筑風格會嚴重限制商業空間的拓展發展,街區式商業中心會阻斷商業建筑和汽車景觀建筑的協調發展,使城市商業化發展過分依賴于交通。由此而衍生出的商業空間形式,不僅無法體現其固有的商業價值,還會讓商業建筑失去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 旅游景觀式商業形式
旅游景觀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構成,這兩種景觀形成的商業帶不僅可以優化商業中心的景觀格局,還能完善商業空間形式的自由體系。城市資源和旅游資源應用在旅游景觀中,可以帶給商業空間不一樣的景觀環境,使其更具開放性,更具活力。旅游景觀式商業形式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和發展力,這種形式的商業空間可以同時服務于本地居民和其他游客。購物和消費是商業中心創建和運營的主要目的,作為人口聚集的地區,其商業活動的景觀結構倍受人們關注。
(三) 改造式商業形式
現階段,很多商業項目建筑都紛紛引用了傳統建筑結構和風格,在傳統建筑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商業建筑特色,這種主題鮮明的結構創建風格,可以展現出特色的建筑魅力和藝術價值。在具有歷史痕跡的建筑基礎上重新開發商業形態,建筑設計師不但要考慮人和城市之間的關系,還要考慮人和時間的關系、人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必須在建立傳統消費紐帶的前提下,保證商業中心和消費者之間良好的消費關系。與此同時,城市原有的記憶和痕跡還能為商業項目提供兼具獨創力與成本效益的設計方案,使項目獨特的創意性與商業的現實性完美融合。
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空間形式發展展望
通過上文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商業空間形式的發展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可知,商業空間形式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是城市發展的主要表現和重要依據,據相關數據統計,自2008年后,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其商業形式種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以福建省商業空間形式變化為研究對象,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通過對表1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商業空間建設的主要依據,對城市良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福建省由單一空間形式逐漸轉變成復合型空間形式,這種空間形式上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城市商業空間形式已經進入全新階段。采用綠色材料和先進技術,將其應用在商業建筑建設和商業空間形式設計中,不僅有利于城市文化和城市肌理的延續,還有利于城市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關鍵詞】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全人類在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相互關系的協調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在國外,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礦產資源產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可持續性及評價、發展對策等方面。GavinM. Hilson(2006)對礦業不可持續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強調礦業是可持續的,并建議擁有富礦的貧困國家進行跨國礦業運作,并分析了這種運作的功效;AdisaAzapagic(2004)構建了礦業可持續發展力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類子指標。國內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大多是從礦產資源產業存在的問題、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戰略及對策和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機制等方面闡述的。我國學者彭秀麗(2011)從礦產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提出,必須健全和完善礦產開發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效果機制運行效果必須借助于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閆沛祿(2012)根據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要求和相關理論基礎,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進行了創新型分類;陳文婷(2011)指出新建礦山新建礦山企業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從以上的分析看來,現有研究成果中,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和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研究,對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作出了貢獻,但對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理沒有開展研究,本文將嘗試對我國礦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實證研究,以探索我國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并對其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二、礦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科學地評價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是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建立指標體系過程中,本文在借鑒了云南省、貴州省等省區對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評價方法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里的各個具體指標。該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把指標體系設置為三個層次,自上而下分別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其中,準則層指標設置三個類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相關性指標(礦區居民恩格爾系數X1、城礦職工人均可支配人均收入之比X2、城礦居民人均GDP之比X3、城礦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比X4),資源利用效率指標(礦產回采率X5、礦產人均可采儲率X8、礦產綜合利用率X7、礦產采出率X6)和生態環境治理指標(礦區塌陷土地面積復墾率X9、環境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10、礦區綠化覆蓋率X12、工業“三廢”處理率
X11)。
三、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湖南省14個市州的統計數據,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在主成分分析模型時,本章運用的原始數據來自于《2010年湖南統計年鑒》、《2010年湖南省礦產資源統計年鑒》以及湖南統計信息網,有些數據通過網絡(百度搜索等)、新聞雜志、湖南統計信息網、調查、電話詢問和咨詢相關專家得到。通過以上途徑得到的數據具有權威性、可對比性和統計口徑一致性等特點,使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結果更科學,從而保證了礦業可持續發展度的比較更準確。以下運用SPSS17.0是分析步驟和結果。
第一步,原始數據的標準化和相關系數矩陣(SPSS17.0自動執行)。
第二步,成分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的計算。運用SPSS17.0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由表1知,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高達87.611%,因此,只需選擇前四個主成分,其代表的信息量已比較能充分地描述原始數據所包涵的信息。
第三步,成分系數矩陣。在確定了4個主成分的基礎上,利用SPSS17.0軟件計算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
第四步,綜合主成分得分表。如表2所示,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向量也就是主成分的得分系數矩陣,可以說明各個主成分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從而得出個主成分的表達式,在表達式中的變量已經不是原始變量,而是標準化變量。綜合的分模型如下所示,由模型計算出的14個地州市的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及其排序如表3所示。
根據上市計算湖南省各個城市的綜合得分、排序見表3。
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綜合得分的排名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是長沙、株洲和湘潭,這三個城市排在前三名;從各個主成分的得分上看長沙在三個主成分上的得分均大于零,說明其在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各方面水平都是比較高的,比較全面的發展了礦產業。益陽、岳陽、衡陽、常德、邵陽綜合得分排名在第四至第八位,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永州、婁底、郴州、張家界、懷化、湘西綜合得分均小于零,說明這些地級市的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最高的是長沙、株洲和湘潭,這三個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并且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對環保的投資也是相當大的,對礦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長株潭一體化”也促進這三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給其礦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曙光。岳陽在第二主成分中是得分最高的,長沙、衡陽、郴州、婁底等地第二主成分得分較高,這些城市都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礦產回采率和礦產人均可采儲率都居全省前列,礦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較高。在這一主成分上得分最高的是株洲,從原始數據可以看出株洲的礦產綜合利用率、工業“三廢”處理率是比較高的,說明株洲在三廢治理的技術上是比較先進的。株洲是個老工業城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的利用率也比較高。在這一主成分上得分比較高的是長沙、岳陽和張家界,長沙是省會城市,在綠化和環保方面做得一直比較好,張家界是旅游城市,除了本身綠化環境優越之外,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四、結論以及對策建議
本研究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構建了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南省14個市州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影響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礦區居民人均GDP、礦區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環境治理投資的力度和礦產的綜合利用率等。
針對以上問題,對策建議有:一是加強城市礦業研究,進行技術儲備。加強礦業生產技術的研發,進行礦業的知識化改造以提高礦業的科技含量,挖掘礦業科技潛力是礦業擺脫發展困境的重要任務之一。設立礦業技術研發專項,建立由不同礦業研究院,利用礦區優越的產業實踐條件和科研人才隊伍選定礦業生產過程中的重點項目進行科研攻關,落實科研與管理參分配的國家科技進步政策,提高礦業產業科學技術含量,為礦區產業結構的提升進行技術儲備。二是加強礦業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必須大力推進礦業的清潔生產,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積極發展礦產品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三是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提升創新能力是解決礦業可持續發展乏力的核心。科技進步可以推動礦產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研制、開發、推行先進的開采、加工礦產品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如無廢石開采技術、先進的井下充填技術、選礦綜合回收技術等,要充分依靠科學技術,積極推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Gavin M.Hilson.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th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ning Industry.
Part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225~226
[2]Arno Behrens,Stefan Giljum,Jan Kovanda,Samuel Niza.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global economy,worldwide patterns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polic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4):444~453
[3]彭秀麗.湖南礦產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發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湖南:中南大學.2011
[4]閆沛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D].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
[論文關鍵詞]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社會活動,對促進旅游地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規劃、建設與消費過程中,因缺乏科學指導盲目開發、管理不當等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旅游資源的永續性,影響到旅游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擁有重要的旅游資源,擁有聞名世界的九寨溝、黃龍等自然風景區,每年要接待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游者,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由于活動人員眾多,也帶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本文試圖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旅游業中,探討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長江上游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一、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1.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循環利用來實現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由于四川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發展任務非常繁重,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因此眾多的專家提出了四川發展循環經濟應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特點,按照循環經濟所遵循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從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著手,抓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大力推行節能、節水、節料、節地,推行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并提出了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區域等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但把旅游業作為循環經濟研究內容的還不多見。
2.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旅游業循環經濟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是循環經濟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從旅游產業這個角度來看,旅游業循環經濟主要是指根據執行服務來創造價值的第三產業的特點從旅游服務產品與設施的設計與開發,到整個旅游過程,都要考慮消除或使之盡可能地減少旅游企業、旅游者對旅游環境的直接與間接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循環經濟嚴格遵循著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3R原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一切旅游經濟活動,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活動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以達到“合理開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業清潔生產、旅游資源綜合利用、旅游產品的生態設計和旅游者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從而使旅游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旅游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來。
二、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的旅游環境
四川作為一個資源大省,建設企業循環經濟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四川也是一個旅游大省,特別是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溝為西線和成都-綿陽-江油-平武-九寨溝為東線的環形旅游線組成的地帶,大九寨環線上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具有色彩多樣、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同時,大九寨環線上人文古跡眾多,有唐朝詩仙李白的故里,三國時期蜀漢遺跡富樂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馬蔣琬墓地,深山宮殿報恩寺等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為發展觀光旅游業,培育第三產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吸引了眾多的國際與國內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環線上人口密度大,經濟活動頻繁,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地區生態仍十分脆弱,大氣和水質等環境污染問題在整體得到改善的同時,部分地區生態問題也顯得日益嚴重。這些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對九環線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加劇,而且也對三峽庫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影響。其次,大九寨環線上生態建設也面臨著提升生態建設效益等深層次的問題,面臨著解決生態建設與增加生物多樣性、發展地方經濟及生態系統的維護等結構性矛盾。為了保持該地區生態建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推行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三、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旅游循環經濟模式是整個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和目標所在。要按照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文化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充分發揮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技術經濟的作用,協調旅游生產與消費,協調區域內的農業生態化、工業生態化、城鄉生態化等,嚴格按循環經濟理念進行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循環利用,保護資源和環境,樹立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構建旅游循環經濟發展運行的系統模式,以保證旅游業科學、有效地發展。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边@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沙掷m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為了正確地理解林業,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林業的特點,以掌握林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林業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點:生產周期的復雜性;勞動過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經濟依賴性;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性;生產經營成果的多樣性;林業效益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3可持續林業的含義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可持續林業的含義
綜合國內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續林業的概念可歸納為:可持續林業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從而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木質、非木質林產品和良好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社會滿足其需要的林業。
3.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2.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2.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3.2.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方面的正面影響。人們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等三種效益,且經濟效益往往最先受到關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生態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而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密切的聯系,林業的生態效益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①林農結合式;②造林規?;?③造林多樣化。
4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4.1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我們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事實條例。在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總則中,第5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钡?1條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全民義務植樹,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边@些規定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國法律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和關注。4.2對我國現存林業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國已經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上有遺漏、空白、不明確之處。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補充和完善:①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則的創新;③在執法方面,一是必須實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須認真加強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轉,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嚴懲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違法犯罪行為。三是必須認真執行憑證運輸木材制度,嚴格對木材經營加工單位的監督管理。四是必須堅持依法治林,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置于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中。加強基層執法隊伍的建設,實現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責任方面,應建立健全法律責任制度。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等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輝.森林生態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彥著,于敏,譯.環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陳泉生.環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