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13:3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協文史工作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凡征編出版史料,是以研究歷史、總結經驗和教訓、警示后人為目的的。晉商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山西人多地少,土地貧瘠,雖有鹽鐵煤炭等資源優勢,卻由于生產力條件所限,長期得不到開發利用。明代山西商人抓住朝廷為地方邊鎮籌集軍餉而實行“納糧中鹽”的開中制的歷史機遇,走出口外,走向全國,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占據和分割了全國市場,甚至走向海外,形成了海內最大的商幫,居徽商、粵商等十大商人集團之首。晉商現象是山西乃至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發展的一個綜合反映。在經濟方面,它開辟商路,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了各地城市集鎮的興起及國內外貿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所謂“先有曹家號,后有朝陽縣”、“先有復盛號,后有包頭城”、“先有晉益老,后有西寧市”等民諺都足以說明這一點;它首創票號,開異地匯兌、轉賬結算之先河,匯通天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近代銀行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它積累了豐富的商貿經驗,創新了經營體制,如“酌盈濟虛、抽疲轉快”,如兩權分立、掌柜負責制、設立人身股等,為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在文化方面,它創建了燦爛的晉商文明,以其開拓意識、敬業精神、誠信理念、經營策略、管理方法等晉商精神和與之相適應而形成的建筑風格、戲曲藝術、飲食文化、道德倫理、社會風尚等,豐富了民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生活。
晉商研究首先是經濟研究,但又不完全是經濟研究。晉商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學科、多角度、多領域的研究價值和審美意義。綜觀國內外晉商研究歷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晉商的創新業績就引起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關注,一些贊成實業救國的學者開始整理晉商文化遺產,并出版了相關學術專著。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探究和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思想。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挖掘晉商史料,編纂出版《晉商史料全覽》目的之所在。歸納起來,我想其重要意義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存史,搶救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明清晉商已消亡近百年,民國晉商也過去了50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當事人的離世,直接反映晉商商人和家族的史料如族譜家乘、墓志碑文、傳記家訓、店規行規、會計賬簿、當票匯票等文獻和實物在不斷流失;隨著城市的改造和建設,晉商在全省及全國各地留下的遺址遺跡如商號店鋪、作坊宅院、廟宇會館、碑刻楹聯等在不斷被拆除或損壞;隨著各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歷史上晉商活動過的商業城鎮、商品集散地、商業口岸、商路要地、渡口、驛站所在地等在不斷消失;隨著晉商后人的去世,一些口碑史料也在不斷被帶走,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鑒于這種情況,我們組織搜集整理晉商史料,就帶有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的性質,這項工作不但很重要,而且很緊迫。
二是資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施“十一五”規劃,堅持改革,擴大開放,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旅游業,調整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要培育新晉商,促進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這些都需要借鑒歷史經驗和教訓。晉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營哲學和理念,晉商積累的經營管理策略和技巧,晉商創立的組織制度如行會制度、企業制度、財務會計與核算制度等,都有可資借鑒的豐富內容。特別對山西來說,晉商史料的搜集整理,可以促進景點景區的開發和建設,促進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和檔次的提升,為進一步豐富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山西人文資源向旅游資源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服務。
三是育人,弘揚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晉商500年的興衰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晉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山西寶貴的文化遺產。晉商精神中勤勞儉樸、團結互助、誠信敬業、開拓進取等思想理念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如晉商以誠信闖市場,以誠信創大業,“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的大生意經,對我們今天發展信用經濟,構建信用社會,建設信用政府,爭做信用公民,就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我們可以從晉商史料中發現晉商精神的這些亮點,加以總結推廣,使之發揚光大,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同時我們還可以從晉商的興衰成敗中獲得思想的啟迪。
四是為晉商研究提供史料基礎,促進晉商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晉商研究目前已成為省內外相當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但就目前晉商史料的發掘來看,卻相對滯后。歷史上晉商遍布全省全國,但晉商史料的發掘卻主要集中在晉中一帶,遠遠不能反映晉商的群體歷史。在研究方面,雖然已經作了較深層次的開拓,著作論文也很多,但許多著作所引用的史料卻大同小異,缺乏新的歷史資料,“炒冷飯”的現象和問題比較突出。史料征集工作如果不能有大的突破,晉商研究就很難再有大的發展。因此,現在迫切需要廣泛、全面、深入地搜集晉商史料,以促進對晉商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挖掘,引深晉商研究。
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對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搜集整理晉商史料,編輯出版《晉商史料全覽》,就是一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符合山西政協工作實際的舉措。首先是省市兩級政協和多數縣(區)政協都有文史資料委員會,有專職或兼職干部,其主要業務就是征集和利用文史資料。其次,各級政協有廣泛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只要充分發揮廣大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作用,就可以動員一支很大的力量。第三,各級政協相對于政府來說,位置比較超脫,具體事務性工作少,三級政協上下聯動可以取得很好的協作效果。從上述幾層意義上講,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政協的一項使命,也是我們履行職能的具體體現。因此,我們把這項工作列入工作計劃,集中了上下三級政協一定的人力財力共同來完成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
晉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興衰成敗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到明清時期達到極盛。當時晉商的足跡遍布于全國以至海外許多地方,特別是在省內,無論大小城鎮,甚至偏遠山區,都有規模不等的晉商產生,當時就形成了平陽幫、蒲州幫、潞州幫、澤州幫、汾州幫、太原幫、大同幫、忻州幫、代州幫、崞縣幫等商幫。像臨縣這樣的貧困大縣,都曾有繁華的磧口鎮;像右玉這樣的窮縣,也曾有興盛的殺虎口……可見史料十分豐富。但如前所述,目前晉商史料的征集大多仍局限于文字資料,局限于明清時期,局限于晉中地區,這是很不夠的。因此,我們希望進一步拓寬晉商史料搜集的視野和范圍,力求更廣泛一些,全面一些。因而也把書名定為《晉商史料全覽》?!稌x商史料全覽》是一套大型系列叢書,分專題卷和地方卷。地方卷為綜合卷,11個市各成一卷,按專題編排?!稌x商史料全覽》的所謂“全”,是相對而言,是盡力而為,事實上也不可能這一次就把晉商史料全部搜羅殆盡。我們力求做到“全”,一是指在時間上重點突出,主要收編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晉商史料;二是指在地域上全方位、盡可能地把全省各個市縣及外省市有關地區的晉商史料收編進來;三是指在角度上多側面,包括晉商的人物、家族、行業、字號、商埠、碼頭、宅院、店鋪、商路、文獻、碑刻、傳聞、風俗和其他社會活動史跡等內容。
史料工作是史學范疇最基礎的工作,就像蓋樓一樣,基礎必須扎實牢固,否則樓房就會坍塌。史料工作這個基礎打不好,就會給史學研究造成錯誤。因此,我們在搜集整理晉商史料工作中,堅持了一個總的精神,就是重在存史,貴在挖掘,急在搶救。重在存史,就是強調嚴肅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對所搜集到的史料,我們都加以認真細致的整理、鑒別和考證,力求做到求實存真,一絲不茍,以真實地記錄歷史,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貴在挖掘,就是要求我們的文史工作者深入下去,發現和搜集各地具體的史跡、史料,像考古學家一樣,從歷史文獻、文物古跡和民間口碑口述中深入細致地發掘學術界尚未公布的史料。這像采礦淘金一樣,是很艱苦細致的工作。急在搶救,就是要抓緊時間,特別是對那些年事已高、有“三親”(親歷、親見、親聞)資料的老人,抓緊進行訪問;對一些很容易失傳的老照片、票據賬簿、手抄家譜和殘碑碑文,抓緊搜集回來;對一些正在損壞的晉商店鋪、宅院、碼頭遺址,抓緊拍攝下來。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終于完成了史料征集工作,征集到上千萬字的晉商史料。
在《晉商史料全覽》編纂過程中,我們要求所有編纂人員要樹立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精品意識,力求做到“三個體現”,體現史料性,體現晉商精神,體現完整性;力求做到“三個突出”,突出晉商名人,突出名老商號,突出地域特點;力求把好“三關”,把好政治關,把好史實關,把好文字關。一句話,我們力求向社會提供一套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實用性強、好看可讀的精品圖書。我們盡力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現在這套書就要陸續出版了,我們期待著讀者的評判。
編纂出版《晉商史料全覽》的基礎工作是搜集整理史料,而搜集整理史料的大量工作在市縣。在幾年的工作過程中,各級政協領導和文史工作者都做出了艱辛的努力,特別是基層政協文史委的同志,在人員少、經費緊、工作條件差的情況下,不辭勞苦,甘于寂寞,付出了許多心血,借此,我以編委會的名義,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謝意,并向支持我們編纂出版這套圖書的各級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朋友及山西人民出版社編審人員表示感謝。
由于時間倉促,再加上我們工作水平還不高,本套圖書一定有不足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是為序。
[關鍵詞]“創造性使用”;“重視知識水平”;“ 切實有效”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正在逐步融合,但是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實施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些教師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穿新鞋走彎路”,只關注知識目標、注重結果,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一些教師則走到另一個極端,只注重強調過程與方法,忽視結果,在數學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探索、體驗,數學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的美麗光環下缺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學生的數學素養無法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我覺得,作為教師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不要盲目跟風,應追求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深刻領會教材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研究教材的編排意圖,要做到“深入淺出”,沒有對教材的“深入”,也就不會有課堂教學的“淺出”。有些教師常把復雜的內容教得非常簡單,而有的教師常把簡單的內容教得非常復雜。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對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距。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學習化加工,使“教材”進到“學材”,讓教材本身所承載著的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情感等功能釋放出來。為讓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誘惑性和吸引力,教師在選擇素材的過程中,應更多地將視角投向現實生活.努力開掘那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同時又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或數學規律的實際問題來建構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體系。
如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教材是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引出“十萬”這個較大的計數單位,按這種方法進行教學,跟學生實際、生活實際無關聯,為了教而教,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如果結合開學初老師給他們報到注冊時收一些雜費的情行,讓他們猜猜老師是怎么整理這些錢的。有的學生家是開店的,見過大人是怎么整理錢的,能說出先分類(按不同面值),再十張十張疊一起,再數各有多少疊。再讓他們猜猜銀行的工作人員是怎么整理錢的,學生能說出是一萬一萬地捆成一捆,如果一捆一捆地數,十個一捆就是十萬,從而很順理成章地引導到對“十萬”這個數的認識、感悟,比數方格的方法更有效果。
二、設計教學環節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水平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們更要重視學生的這部分知識和經驗,關注學生認知的原生態,找準認知起點,免得“穿新鞋走彎路”。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第九冊“找因數”這一課,上課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操作:“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在下面的方格內畫一畫,并與同學進行交流?!边@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得出這這幾個算式:“1×12=12 2×6=12 3×4=12 ”,這一個過程從學生操作到匯報共花費了將近十來分鐘的時間,其實得出這幾個算式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根本不需要浪費這十來分鐘的時間,就能取得同樣的效果。由此可見上課教師如果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能為我們教學節省更多的寶貴時間,使課堂教學落到實處。
三、營造教學情境要切實有效
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因為,這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的意義,對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十分有利。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的各主題插圖,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創設故事情境,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生活情境,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但要避免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甚至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例如:為了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老師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通過和學生自由談話引出:“老師想了解一下咱們班這兩隊同學的排球水平,你們說該怎么辦?”……在學生談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以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肯定了“每隊選幾個代表拍球”的做法,并在教學中實際組織了如下的活動:學生限時地拍球,教師記錄兩隊中每位同學的拍球個數;然后,教師又提出了如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兩隊中每位同學的拍球個數,哪隊同學拍球水平高?你有自己的想法嗎?” ……在獨立思考和全班交流后,教師又以游戲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低的一隊,從而引出了“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比什么才公平”這樣一個問題,并通過辯論得出了如下結論:比較平均每人拍球的個數才公平。這樣,就由上述的特殊情境最終引出了“平均數”的概念。 上述做法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疑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平均數”的概念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并非完全陌生的,他們已由日常生活在這一方面積累起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與其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還不如單刀直入地直接提出“你們有誰知道平均數是什么嗎?”這樣的問題,這樣不僅更好地體現了教學活動的高效性,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這一方面所已具有的各種知識和經驗,而學生經由“拍球”活動所獲得的經驗或體會則不能不說與“平均數”概念的學習仍有較大的距離。因此,我們應當處理好“情境創設”與“教學的高效率”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四、設計練習要巧、妙、精
在淺層面上運行,大大削弱了圖書館地方文獻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利用率。
二、改善民族地方文獻工作的對策
1、民族地方文獻工作應成為提升圖書館整體品質的重要管理工作。
做好民族地方文獻工作,首先是館內各方面的支持和協調,圖書館領導應加強地方文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將民族地方文獻工作列入重點業務工作范圍,明確搜集范圍和搜集重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遠期、中期。近期工作計劃,經常檢查、監督執行。
2、知己知彼,加大征集工作力度和投入。
征集工作是一項繁雜、艱苦、長期的“燕子銜泥”式的工作,需指派既熟悉圖書館業務又了解出版發行動態、有公關能力和責任感的人員負責,多方面入手,如從出版部門的新書征訂目錄和當地報刊上的消息、新書推薦中尋找反映本地內容的出版物,及時同書店和有關作者和相關人員聯系預訂或購買,盡量爭取地方作家、地方志辦公室、黨史辦公室、政協文史委員會、社科聯;科協和文聯、民委、當地印刷部門,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等的支持,采取發函征集、上門征集、委托征集、舉辦活動征集等多種方式,特別是對于內部出版物,要做到“腦勤、腿勤、手勤、嘴勤”,主動上門征集。此外,還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力度:
(1)開展社會宣傳,增強人們對民族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識。社會上對圖書館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借書還書”上,許多機關,科研單位對圖書館保存大量地方文獻的職能意識欠缺,甚至毫無概念。雖然公共圖書館條例中已經明確規定,征集民族地方文獻以及出版物呈繳制度,但影響不大,地方政府不予支持,還須靠新聞媒體,互聯網等一切可行的傳播途徑進行宣傳,鼓勵社會各界捐贈民族地方文獻資料或提供線索,積極主動地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督促執行。
(2)建立征集網絡。建立自治區、盟市、旗(區)級地方文獻收集和協調中心(縱向為盟市、旗(區)圖書館代征,橫向以行業主管為龍頭),與本地區有關單位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形成征集網點,還可聘請業余征集員,代征資料根據其價值應給予代征人員適當報酬。
(3)舉辦有關展覽。實踐證明,舉辦民族地方文獻展覽,既是宣傳館藏,推薦文獻,又是征集地方資料的有效途徑。
(4)對本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派人專訪,取得文獻。
3、強化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實現地方文獻工作自動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館采用了ILAS系統并在此平臺上建立中文圖書數據庫。民族地方文獻書目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深度加工,揭示文獻內容特征,著重用主題詞標引,以凸顯地方文獻的多重主題特點,準確全面揭示文獻的內容,挖掘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潛力。通過數據庫建設,對館藏民族地方文獻資源有了全面、系統、準確的掌握,進而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地方文獻資源,實現跨層次、跨系統的地方文獻資源共享,在高起點、高層次上開展地方文獻資源的聯合開發、利用。
4、開發利用民族地方文獻。
收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獻,既要重視“藏”,更要注重“用”?!安亍薄坝谩毕嘟Y合,立足于“用”,要充分發揮民族地方文獻在本地域經濟建設和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我們應設法改變傳統的坐等讀者上門的服務方式,而要采取更積極的模式,做好社會需求調研,找到與經濟建設服務的切入點,讓民族地方文獻擁有更多的讀者。
(1)整理和編制專題研究書目。民族地方文獻閱覽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獻或經過集中歸類整理后的資料。編制書目索引是民族地方文獻工作的主要手段,專題研究書目是讀者利用文獻的門徑,數據庫建成后,可從分類或主題途徑,析出多個專題書目,如自然資源、物產、旅游、風俗民情、文化、教育、名勝古跡、人物傳記、史料等等。還應搜集整理分散在其它綜合性出版物中的民族地方文獻,編制專題篇名索引。除建立書目數據庫外,還可以建立全文數據庫、圖片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等等,使地方文獻信息的檢索手段科學化。并逐步把舊地方志、族譜、舊平裝書內的地方資料以及地方報紙、期刊等所有地方資料書目數據全部集中,編制館藏地方民族文獻聯合目錄,為民族地方文獻網絡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編制民族地方文獻不定期刊物和專門網頁。為擴大館藏地方文獻的傳播區,以吸引更多的讀者,民族地方文獻部可編制不定期刊物,介紹館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獻、編錄成果等,還可登載一些讀者對地方文獻的研究心得、意見等,此刊以內部贈閱形式為妥,花錢不多,而能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此刊的內容也可同時制成網頁鏈入本館主頁。
(3)與有關機構建立較穩定的地方文獻交流和相互補充的協作關系。民族地方文獻的整理、開發和利用,本身就是互為因果而價值循環遞增的一種活動。與有關機構建立協作關系,特別是與政府有關機構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專人專題定向聯系。既可為其提供已有的文獻,又可獲得新的有價值的文獻,真正起到“資政”的作用。還可與有關院校和其它學術機構建立特約專題服務,提供二、三次文獻,既有利于提高民族地方文獻工作人員的學術素質,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宣傳。
(4) 積極向各公共媒體推薦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民族地方文獻資料。關注不同時期的不同宣傳重點及時向報紙、電臺、電視臺、雜志等推介相應的民族地方文獻,主辦不定期地方文獻專題講座,以提高廣大群眾對地方文獻征集和保存意義以及綜合利用的認識。